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2024-07-15

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精选12篇)

1.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一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200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08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2000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

2.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二

今年48岁的我, 是房山区史家营乡金鸡台村人, 现任村党委书记兼金鸡煤炭集团董事长。1995年, 从我担任金鸡台村党委书记时起, 曾经因贫穷而闻名的房山金鸡台村, 现在成了全国文明村、京郊百强村、京郊首富村。

扛起家乡的大山

我的家乡金鸡台坐落在山道弯弯的尽头, 那里, 被大山紧紧地拥抱。

金鸡台, 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是让我忘不了的地方。大山是我童年的摇篮, 对大山, 我有复杂的情感, 我爱她, 也怨她, 因为大山给了我生活的勇气, 磨练了我的意志和毅力, 使我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也因为大山使我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

小的时候, 大山与我做伴。捉迷藏, 围着大山跑, 挖野菜割猪草也是围着大山转, 由于贫穷, 我和弟弟们只能光着脚。蒺藜和山石给我的第一记忆是:大山, 既好玩又可恶。

大山阻隔了交通和信息, 使得山里闭塞、落后和贫穷。从小学到中学, 我没有课外书, 家中也没有多余的粮食吃, 伴随我成长的是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的双重匮乏。至今还有一个记忆挥之不去:一锅“电影”榆钱粥, 被我们兄弟五人喝光, 母亲看着我们渴求的神情, 无奈地默默地守着灶台边哭泣, 父亲也是无奈地在灶边默默地抽烟。那天晚上, 我跑到南坡梁上, 声嘶力竭地喊出:大山, 我要搬倒你!

其实, 家乡的大山很慷慨, 馈赠给我们丰富的煤炭资源。改革开放的春风, 唤醒了沉睡的宝藏, 是煤炭资源让山里人获得了生活的希望……

然而, 胡挖乱采使美丽的大山变得百孔千疮。大山在流泪, 我也在伤心。更不能容忍的是, 一些不法窑主, 夜里上山偷砍果树当窑桩。砍断树木, 就像砍断胳膊和腿一样使人心疼。一天晚上, 我又独自一人爬上南坡梁喊出了胸中的积郁:不要断了子孙后代的饭碗!金鸡台要持续发展!

领导和乡亲们的信任使我走上了村党委书记的岗位。上任那天, 面对乡亲们一心奔向富裕的殷切期望, 我心里翻江倒海, 热血奔流。我想哭, 想喊, 我质问自己, 为什么不能像风像雷像火像电, 发出声发出光发出热?!那天夜里, 我又一人悄悄爬上南坡梁, 默默地立下誓言:我要扛起大山!

……

于是, 我们拥抱了富裕, 并且制定了再富的规划, 绿化了大山, 开发了圣米石塘旅游资源……

其实, 山道不是一条直线。我有过气馁、彷徨、退缩, 但是, 最终还是乡亲们给了我勇气, 使我获得了大山一样的胸怀, 大山一样的性格, 大山一样的力量, 大山一样的毅力, 大山一样的热血豪情。

山道弯弯, 你要走的路还很长——乡亲们这样地谆谆嘱咐告诫我。

带领乡亲走上致富路

1995年的金鸡台村, 已经乱了13年。负债500万。领导班子内讧。群众上访不断。那年秋季, 经过民主测评和党员无记名投票, 35岁的我当选为村党委书记。当时我拍着胸脯说:“我一定要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好了!”

从我出生到1985年, 我目睹的是村民“盐水拌面条”的穷苦生活, 尽管我对传说中美丽的金鸡台村充满了渴望。

随着改革开放, 金鸡台村周边的村庄一个个富起来了, 美起来了。但是, 拥有丰富煤炭资源的金鸡台村却仍然贫穷, 而且很“乱”。

一些村干部上山挖煤只顾自己致富。眼馋的村民也纷纷效仿, 蜂拥上山乱采乱挖, 一个村竟有小煤窑180个。由于乱采不断、工伤事故不断, 部分公路被挖塌了, 梯田被挖毁了, 几百棵大树被砍了, 村办小学变成了私人的堆煤场, 200多名学龄儿童纷纷跟着父母上山挖煤, 剩下的7名学生还在校打扑克下象棋。为了一己私利, 村领导班子之间还互相告状。村民们更是上访不断, 人数最多时超过40人。

村里乱了, 集体经济也迅速滑坡。17个村办的煤矿不仅没有盈利, 还要靠着贷款过日子。到1994年年底, 金鸡台村累计欠外债500万元。

金鸡台村人的老辈们是看着我长大的, 他们相信我能将金鸡台村治好。老乡们说:“他什么样的重体力活没干过, 啥苦没吃过。”

我是兄弟五个里的老大, 早年父亲因上山割猪草摔断了腰而瘫在炕上, 全凭母亲和我支撑这个大家庭。我到国营煤矿当过工人, 但是微薄的工资养家都困难, 为此我辞了工作, 借了钱买了辆车跑运输。“别人跑一趟, 我就跑两趟, 别人拉两趟, 我就拉四趟。”硬是凭着这股蛮劲, 我攒够了承包煤窑的钱, 这是我当时的梦想。经过精心和苦心的经营, 我的小煤窑帮助全家彻底摆脱了贫穷, 我也成了村民心中的能人。

其实, 早在我跑运输的时候, 村里人要盖房、娶媳妇、生孩子、拉病人到城里看病, 都找我, 他们手里有钱就给我一点儿, 没钱我也一样帮忙, 当时村里就有“找大队不如找小会”的说法。所以当他们有一个表达个人愿望的机会时, 我理所当然成了他们的致富带头人, 村民们相信我的人品, 佩服我的本领, 愿意跟着我走、跟着我干。

我对能不能当好村党委书记心里也没底, 一是因为我对村里不太熟悉, 二是顾虑集体背着的那500万元的外债。但是, 父老乡亲们企盼的目光打动了我, 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收拾好这个烂摊子。当时, 我成为正式党员才两个多月。但是, 从1991年向党组织递交了申请书后, 我就严格地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了。

我定了一条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的规定:想当干部不能干个体, 想干个体就不能当干部, 依法治村不怕得罪人。为以身作则, 我不仅把自己投资140万元的煤窑无偿捐献给了集体, 还关了自家亲兄弟的煤窑。

金鸡台村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为什么老百姓富不起来?带着这个问题, 我和村里的领导班子开始查找根源。

根源挖来挖去, 我发现责任还在干部身上。“少数人以权谋私, 纵容亲属开煤窑, 挣大钱。群众无处说理, 只能跟着乱挖, 结果是富了少数人, 穷了大多数。非法经营者富, 安分诚实者穷, 人心怎能思进?”

根源找到了, 怎么治理?农村有句俗话:村看村, 户看户, 群众看党员, 党员看干部。我深悟其中的道理:只要村干部带好头, 群众才会有奔头。

于是, 我首先在村党委会上“约法三章”, 制定了一条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的铁的制度:想当干部不能干个体, 想搞个体不能当干部, 依法治村不怕得罪人。

为以身作则, 我先把自己的一个年产原煤两万吨、资产总值超过140万元的煤矿, 无偿地捐献给了集体, 还关了自家亲兄弟的煤窑, 为此兄弟失和, 弟弟几年不和我说一句话。“自己和家人都管不了, 就没有权利去管别人。”别人不理解的时候, 我总这样倔强地回答。

这个举动, 我的爱人无法理解。她质问我:“你当干部, 弄得家里没钱了。万一你的干部没当好, 过几年下来了, 我们一家人吃什么喝什么?”

“反正我做决定了, 煤矿充公!”脾气急躁的我说。

我的新规一出台, 触动了许多人的私利, 不仅村民持有异意, 连干部班子里都有人反对, “我宁可不当村官, 也不能交煤矿。”有人甚至当时就辞职了。这时候, 还有人开始说风凉话:“他可是把钱挣足了!”“一上来就出风头, 也不见得能把村治好?”……

尽管群众议论纷纷, 我却是对治理金鸡台村充满了信心:“大家都年轻, 只要整合利用好了村里的资源, 肯定能成功。”

我采取的战略还是先从党员干部入手, “全村有151个党员, 我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干部包片, 党员包户。”

党员干部干什么?筹资金先为群众谋福利。新上任的村干部, 首先领到的是筹款任务, “有钱的自己出, 钱不够的出去借”。经过千难万苦, 村干部们最后借来了50多万元。有了钱, 我就可以开始为百姓办实事了。

我带领年轻的领导班子们, 为村民打出第一眼井, 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随后, 又陆续解决了村里的供电问题, 还将曾经是坑坑洼洼的山路, 修成平坦的柏油或者水泥路。小学校也进行了整修, 又传出了了琅琅的读书声。村里的卫生院也装修改造成三星级。金鸡台村不产粮食只产煤, 我用筹来的资金, 为村民们买来粮和面, 每人都分了50斤。

老百姓是有良心的。他们都觉得, 这下金鸡台村有救了。得到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后, 党员们都觉得美好的前景有盼头了, 工作一天天也开始好做了。

当时挖煤窑的人, 干的都是个体, 从来不向国家纳税。但是我当上村党委书记后却提出要求, 必须向国家纳税, 当年定的税额指标超过100万。村干部们不明白:“为什么要给国家交税?本村的老百姓也得不到什么好处。”更有人不理解:“煤矿为什么要交税?”

在我的眼里, 煤炭资源是国家的, 因此必须向国家纳税。我就开始清查煤窑, 给每个矿井定税。在清查过程中, 我也惊讶地发现, 全村的81个煤矿, 合法的只有1 0多个。为此, 我带领村干部, 进行新一轮改造, 使煤矿减少到了54个, 并全部符合了国家的有关规定。

我和村党委一鼓作气, 将原有的集体煤窑实行资产重组, 成立了煤炭集团, 对所有的煤矿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管理, 一举结束了长达10几年的混乱局面。所有煤矿的利润都规规矩矩地往集体一个渠道里流, 村民人均收入也连年增长, 近几年, 年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 村民真正过上了好日子。金鸡台村成为京郊区县首富村。

目前, 金鸡台村的煤矿数量虽然每年都在减少, 但是每年上缴国家的利税却逐年增加。1995年上缴国家利税100多万。1996年上缴国家利税200多万。再然后是300多万、500多万……去年, 尽管金鸡台村只剩下16个合法井口, 但是上缴国家利税高达1060万, 是1995年的10倍。

在我和村里领导班子用心血浇灌下, 传说中的美丽的金鸡台村渐露端倪。一座座崭新的房舍, 像颗颗明珠镶嵌在山岭上。最让城里人向往的私人小汽车, 这里竟开来了200多辆, 其中不乏像奥迪这样的高级轿车。

为了给村民的好日子锦上添花, 提高村民福利, 为村民办好事、实事, 村里特地添置了一辆急救车, 专门给急重病村民进城看病使用。从1996年起, 全村上千人, 人人都能无偿得到50公斤米面、50公斤大白菜、5公斤油和一箱苹果。1到59岁的村民, 还人人上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 60岁以上的老人还发给养老补贴。可以说, 金鸡台村的人真是生活在了蜜罐里!

但是, 总有人心不甘, 要给美丽的金鸡台村添点乱。

有人的主意打上了小煤窑。夜里偷挖出的小煤窑超过2 0个, 他们与村干部打游击, 白天关晚上开。为此, 村里成立执法联合大队, 24小时对矿区进行巡逻。每发现一处非法开挖的煤窑, 我们就立即给炸了, 对于违法分子进行教育, 严重地抓起来交给公安司法部门处理, 当年一年就处理了好几个人。

有人开始丑化村干部。一小撮人不断地上访:“村干部有经济问题啦!”“小煤窑, 别人能开, 为啥我就不能开?”还有人贴小字报说:某某花钱买代表委员、某某花钱买劳模先进、某某花钱买……”

对于投资1.5亿建成的南坡梁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和农业观光园, 这些人编成“南坡梁, 穿金衣, 三年投资不到100万”的顺口溜, 将其诽谤为“形象工程”。甚至还有人说村民的年均收入不足500元, 村民年均上万元纯粹是“吹”出来的。

金鸡台村村民每年的年底分红就有5000多元, 加上享受的福利至少超过了8000元。我真的不明白他们想干什么!就连金鸡台村全国文明村的称号, 也有人说名不副实。

听到这样“带刺”的话语, 我心里委屈呀!

被这股怨气憋得异常烦闷的我, 有时候回家会拿老婆孩子撒气, 夫妻俩为此甚至打起了架。后来妻子实在忍受不了, 哀求我说:“咱不干了, 行吗?咱们别为此打架了!”

但我不能不干, 因为我知道, 还有更多人在期盼着我。我不干了, 那老百姓怎么办?

今年48岁的我, 心中一个永远抹不去的痛就是孩子因为疏于教育, 连初中都没有毕业。

我不是神仙。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我, 真的没有精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我最对不起的, 是我的孩子。看着他的同龄人都上了大学, 我心里愧疚呀!

从1995年到现在, 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的我, 带领着金鸡台村人走向了文明和富裕, 但却一辈子欠了妻子和孩子。

但是, 眼看着金鸡台村从贫穷而闻名, 到现在的因富有而闻名, 再看到金鸡台村被授予的“全国文明村”、“十佳小康村”、“京郊区县首富村”等一个个荣誉, 我的心里又着实塌实了许多。

无怨无悔创大业

将金鸡台村迁出大山, 让村民们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是我的一个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投资2个亿, 我也逐步想办法给实现了。现在, 我正在探索新思路, 开始新征程。

要致富先修路。我带领村民, 投资6000多万元, 将原来村里通往山外的惟一的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 修成了现在的柏油路和水泥路。还在马路上安装了路灯、垃圾桶等公共设施。村里还投资200多万, 修建了一个大型停车厂, 供村里的个体运输户停车。

金鸡台村党委还牢记一个使命:把今天的孩子培养成为明天的栋梁。为此, 我们不惜血本办教育。建成的幼儿园, 是京郊一流的, 小学校舍翻新, 添置了现代化教学设备。幼儿园、中小学的学杂费全部由集体承担, 考上中专以上的学生还给发放奖学金。另外, 还建成成人教育学校, 常年开设两个中专班和一个大专班, 村民的短训班更是一期接着一期。

为了让初步富裕起来的村民思想上有新追求, 整体素质上有大的提高, 我还和村里领导一起筹划, 在村里建起了青年之家、农民剧团、老年活动中心和妇女秧歌队, 每天晚上活动, 男女老少各有活动场所, 每逢节日还进行演出。这些, 既丰富了村民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又陶冶了情操。

说实在的, 我有的时候真想不干了, 听着别人的诽谤, 我觉得委屈、心寒。

但是, 我却休息不下来。而且, 我还有许多担忧的事。金鸡台村的煤矿, 产煤量一年比一年少。而且, 按照国家的规划, 能开的矿井也在逐年减少, 目前只剩下16个矿井了。矿区采空后, 夏季山洪还容易引发泥石流。

为了金鸡台村人长远的幸福, 我正在对金鸡台村的产业进行重组转化, 那就是:“以外养内, 以黑养绿。”

我的“以外养内”, 就是走出金鸡台村到山外建企业。作为山里人, 眼光不能仅盯着自己眼皮底下的这座山, 还应看到山外, 看到全国和全世界。山里人也要走出山区创大业。目前我们已与港商合作开办科技事业, 开发高科技产品, 另外还建有酒店、厂子等各种企业, 并已经运营良好。

“通过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富裕无疑是件好事, 但资源是有限的, 总有被开发利用尽的那天, 我们能为子孙后代留给下什么?”我经常给村干部们讲这个道理, 并居安思危, 制定实施了“以黑养绿”的计划, 集体投资8 0 0万元绿化荒山, 建成了千亩香椿基地、200亩红果基地和1200亩落叶松基地, 开发了以仁用杏和用材林为主的千亩经济沟, 还将南坡梁1500亩地规划修建成了农业观光园。到煤炭被挖尽的那一天, 我们的绿色银行, 将为金鸡台村人提供更多的财富。我们投资2.8个亿开发的圣莲山旅游区, 经过多年的开发, 也正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3.李忠友:山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篇三

他曾经在90年代就是年薪十五万的知名企业的厂长;他曾经在自己的家乡开办过食品加工厂、养猪场等,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他曾经在创业最困难的时候,房子变卖了,妻子离他而去,但他仍然贷款为村民修路修桥。

如今,他养了160余头梅花鹿,种了1600多亩葛根,并组织村民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他就是湖南省郴州市南溪乡农民,李忠友。

这位历经坎坷的山区农民致富带头人,不是在外考察项目、销售产品,就是在田园地头指导农民种植葛根,甚至有次记者都到路上了,他打个电话过来,歉意的表示有头梅花鹿临产,他得守在旁边为梅花鹿接生,实在挤不出时间接受记者采访,一推再推,直到清明节后,记者才如愿以偿。

李忠友家住郴州市北湖区西南山区的南溪乡,此地最高海拔达1200余米,当记者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盘旋山路到达南溪时,同行的女同事早已吐得稀里哗啦,这时司机告诉我们,李忠友家在那座最高的山顶,穿过层层云雾,又盘旋20余分钟的崎岖小路,终于抵达李忠友的农民合作社。阳春三月,天气说变就变,前几天还是春光明媚,气温有20多度,随后便碰到倒春寒,又淅淅沥沥地下着春雨,气温骤降,山顶的气温差不多低至2℃。李忠友此时还在与工人一起扩建葛根加工房,一件薄衫衣,一条迷彩裤,外披了件破了几个洞的旧夹克,脚蹬一双解放鞋,还一高一低的卷着两裤脚,李忠友就穿着这身行头,坐在葛根清洗机房,和记者聊了起来。

一举成名的销售经理

1992年,刚刚初中毕业的李忠友,因为家庭贫困,就和其他的年轻人一样,早早辍学,南下广东打工,试图用稚嫩的肩膀来挑起这个贫困的家。在广东珠海,李忠友到某电子生产企业做销售员。一天,某跨国集团公司有笔3000万的订单招标,众多电子企业趋之若鹜,希望将此单收入囊中,但均无功而返。听闻此事后,李忠友主动找到公司董事长,说“董事长,让我去吧,我去争取这个单”,董事长盯着眼前这位朴实而又稚气未干的小伙子,一脸疑惑:“你行吗?”“让我试试吧!”半信半疑的董事长让他领衔再去接触这单业务。到对方公司后,李忠友主动介绍自己公司的基本情况,并特别强调,自己的公司还在起步阶段,注册资金只有600万。“600万?”对方公司经理一听这话后马上从老板椅上站了起来,“小伙子,为什么别的公司都夸自己的公司有几千万几个亿的资产,而你们却只说自己公司才有600万?你600万的公司能做好几千万的单吗”?李忠友不慌不忙地答道:“贵公司到珠海开分公司也有好多年了,对珠海稍微上点规模的电子企业应该都比较了解,公司实力如何,不是靠吹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做出来的,我们虽然公司不大,也不像其他的公司吹嘘自己,但凭公司上下齐心,众志成城,相信一定能做好这笔单。”李忠友还说,自己是从山区出来的孩子,教育程度不高,见识面不广,但明白做人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实诚。就这么一段实诚的话,李忠友直接将对方公司的老总带到公司考察,促成这笔单最终顺利签成,成为当时珠海电子行业的一段佳话。李忠友也被公司董事长破格提为销售部经理,一年后,提为某分厂厂长。而“实诚”二字,也始终陪伴着他不断走在扎实工作与艰苦创业的人生历程中。

打不死的“小强”

李忠友在被提为销售经理、厂长后,事业上小有成就,年薪也达到了15万元,己是家乡人崇拜敬仰的成功人士。可逢年过节回老家,看到封闭的山村,生活在贫困线上的乡亲,一直是李忠友心头的痛。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全乡富起来才叫富。为了带领乡亲们致富,2000年,李忠友向董事长提交了辞呈,董事长对这位得力干将万般不舍,许下了提高待遇、提升职务等诺言也都无法打动李忠友回乡创业的心。

回到家乡后,李忠友通过各方考察认为养猪是一条致富大道,当年5月份就着手创办了养猪场,养了两百头小猪。谁知猪越长越大,可市场行情却越来越差,加上交通不便,越养越亏,到年底一盘算,加上盖猪圈、请工人的钱,亏损竟达15万多元。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李忠友计划继续还搞养殖。在看到梅花鹿养殖前景后,又以1万元一头的价格,进了20头梅花鹿,可由于没有考虑到北种南养、地域差别、水土不合等原因,特别是当梅花鹿生病时更是不知所措,不到一年时间,这批梅花鹿竟全部病死了,结果老债未清,又添新债。

想到若能养好梅花鹿确实是一条致富之道,李忠友雄心再起。邀请几名伙伴再次凑足35万元,通过多渠道学习,对鹿场进行改建,从北方引进30多头种鹿,正当逐渐摸索出养鹿之道时,2008年年初,一场百年难育的冰冻灾害席卷三湘大地,大雪封山几个月,整个鹿场所有梅花鹿全部冻死,几名伙伴也心灰意冷各奔东西。

李忠友没有被困难吓倒,认真总结前两次的失败教训,认为技术不到位、没有专人养殖是失败的关键,梅花鹿全身都是宝,只要养好它,定能创出一番天地。于是从信用社贷款10万元,又从人社部门申请了小额担保贷款,再找亲朋好友借了30万元,于2008年6月重振旗鼓,再次买来50头梅花鹿进行养殖,为了筹集资金,他甚至不顾妻子的苦苦劝阻,把郴州城郊的一处六层楼高的小洋房都变卖了,妻子见跟他这么多年,最终连个住的房子都没了,心灰意冷,离他而去。这一次,他吸取了之前的教训,特意邀请了林业部门、畜牧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技术顾问,同时,也认真钻研各种养殖技术,在他的细心养殖下,鹿场终见起色,李忠友骄傲地告诉笔者,从2008至今,买来的梅花鹿没有再夭折过一头,平时梅花鹿生了什么病他也可以判断得出,并且可以自己下药医治。更难得的是,他还学会了梅花鹿的接生,小鹿的存活率达到了80%,如今,他的鹿场已繁衍到了160头鹿的规模,分散在南溪、小溪、白鹿洞、马田等多处圈养。每到割鹿茸时,前来采购的人络绎不绝,车辆连绵几公里。

带领乡亲致富的领路人

2008年8月,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涝灾害把村里通往外面的唯一一座木桥冲走了,一位80多岁的老大爷坐在河边,看着滔滔洪水,自言自语地向苍天呢喃:“要是谁把这桥修好修牢了,不再被洪水冲走,我这辈子就瞑目了!”刚好李忠友从他身边路过,看着白发苍苍的老人,望着困了山民一辈子的河流,李忠友的眼泪竟不住地流下来。是呀,要想富,先修路,可要在海拔1200米的山区修条通畅的公路难度可想而知,而自己,这几年因为养猪、养鹿,把所有的积蓄都花光了,房子也变卖了,还背上了几十万的债务。一咬牙,李忠友从自己的创业启动资金再挪出20万,并再从信用社贷款6万,先把这座桥建起,几个月后,一座长14米、宽5米、高约24米的混凝土石拱桥屹立在村民面前。

2009年,上级农业专家在到南溪考察山区生态平衡和农村产业发展时,提出北湖的西南山区气候适合藤科植物种植。于是李忠友开始试种葛根,由于不懂方法,种好葛根后任其生长,并直接用清水浇土,结果一个月未过,葛根苗有的枯死,有的生长缓慢,第一年就这样以失败告终。第二年他总结了一些教训,葛根苗下种几天用少量肥料加清水用喷雾洒,这样每隔三、四天一次,结果葛根苗长势很好,可藤到一定程度后叶脱、叶苗不见根大,于是就适量施肥,结果因肥太多或施肥不当,许多葛根又枯死,加上藤蔓修枝不力,到年末葛根产量极低,又己失败告终。第三年,李忠友在前两年的基础上,请农业专家指导,结合藤苗的生长趋势,对如何喷水、施何种肥都进行了调整,并掌握施肥分量、修枝技术。葛根苗葱绿有序,一片齐整,实为绿色风景中的特写,到年末葛根收获时,真是硕果累累,一般都有六、七斤重,大的有十几斤重。

三年的辛苦,终让李忠友尝到了初步成功的喜悦,他决定带领村民大面积种植葛根,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在北湖区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他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忠友农民合作社”,有150余名农民加入了他的合作社,同时,李忠友组织有兴趣种植葛根的农民参加前期培训,培训人员遍及到北湖区、苏仙区、永兴和资兴等县市,今年,己发动600多户农民一起种植,种植面积已达到2600多亩,按亩产6000斤计算,大约每亩可创收7000元,为了跑销路,李忠友经常往返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与当地的一些葛根加工企业签订了供货合同,确保销量无忧。同时,他还申请了自己的品牌——葛大熟葛根茶也已成批量生产,葛根水饺、葛根馒头等葛根深加工产品也在尝试生产。

在谈到下一步的规划时,李忠友说,首先到郴州、衡阳、韶关等地开办葛根产品专卖店,同时,在村里建一个农家乐休闲山莊,看梅花鹿、割鹿茸、吃葛根产品、赏山区风景。边谈边走,李忠友把记者带到一个他自己挖的山洞里,里面竟然还养了甲鱼、娃娃鱼、山鸡等,他说:“靠山吃山,下一步他还要带领山民们养殖这些动物,争取早日带领村民走上小康大道。”

看来,李忠友是永远都闲不住的。

4.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四

张建章,男,汉族,1962 个出生,家住鸠山乡老王沟村二组,大专文化,1995 年至 1999 年创办黄庄煤矿,2003 年经营刘庄副采矿,2005 年在**开办煤矿,2007 年在**市花石乡投资建洗煤厂一个。2008 年在**市投资 800 万元成立**市环宇模料模具有限公司,公司占地 25 亩,年收入达 200 万元,上交利税 40 多万元,安排劳动力转移 300 多人次。

经过自己努力和实干,我的事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当我回到家乡看到一些生活仍然不很宽裕的乡亲们时,我又有了新的想法,我想让乡亲们来公司干点儿活,让乡亲们也都能走上致富路。于是,我从家乡招收了二三十名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乡亲们到公司工作。到公司后,我向他们介绍公司的情况,鼓励他们好好干,在新的岗位上克服难题,发挥自己的优势。在用人方面,我留心观察家乡带来的人员的能力,坚持是能人就一定要让他发挥作用的原则,尽量安排他们到合适的岗位。老陈刚来时,只是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但他踏实肯干,又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还很负责任,所以短短时间内,他就从普通员工升职为生产部负责人。现在在我公司里,这些家乡来的乡亲很多都成为骨干和精英,他们为公司努力工作,自己也得到了回报,他们中一些过去的欠债户还盖上了新房,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帮助乡亲们走上致富路的同时,我还不断向社会献爱心。1、资助贫困学生。

5.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五

李**,男,198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县**乡***村人,一名看似普通且文质彬彬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花椒产业,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起示范带头作用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李**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进行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他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玉米。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他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李**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玉米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得到了丰收。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

技术,成为了一名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能手。与他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20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20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李**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李**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他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双垄全膜沟播地膜玉米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王大妈是个下肢残疾人,丈夫去世后,全家5个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老李全家3个人,妻子是个聋哑人,生活不会计划,仅靠老李一人种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便义不容辞地把这2户贫困户包了下来进行帮富。他帮助这2户贫困户搞好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使他们做到粮食自给有余。

李**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劝说下,***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6.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六

李某某,汉族,初中文化,农民。家有年迈的公婆、上学的孩子、在村委会当文书的爱人。可谓是田里地里、厨房厅堂、相夫教子一件不少做。

2012年某某村被确定为自治区整村推进和市县两级重点扶贫开发村,也是市委书记和县委书记的联系点。紧紧抓住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历史性机遇,围绕市委关于新形势下扶贫开发的指导方针,在市县包扶单位,特别是市委办公厅的积极参与和牵头组织下,立足某某村的发展现状,就如何确立科学的扶贫项目,进行了充分调研论证,编制可研后,通过专家组评审,最终确定以食用菌种植和集约化青年鸡养殖项目为重点的扶贫开发项目。食用菌基地就建在了李某某村,这样的机遇促使她萌生了就近打工补贴家用的念想。

对于一直以种土豆为生的李某某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种了几十年土豆的她,以前根本没接触过食用菌,每天她不仅忙碌于家里田间,更多的是挤出时间向技术员认真学习食用菌菌种制作技术、使用均栽培管理技术、保鲜加工技术等。为此,她还专门买了《食用菌生物学基础》书籍,利用闲暇时间刻苦专研,功夫不负有心人,来时的初衷只是想着多一份工作,多挣点钱使家里的日子过的好些。现在蘑菇上市了,她也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了,在她的影响下,周边村庄也有不少就近来打工的妇女,李某某积极把所学到的技术教给了来蘑菇棚打工的姐妹们,带领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致富,性格开朗的她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7.2023致富带头人先进典型事迹 篇七

个人简介:

,为响应国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号召,我和爱人选择了返乡创业,决定利用自己专业所学,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同年5月,我们成立了国泰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现有高标准塑料大棚170余亩,主要种植绿宝甜瓜,彩虹小西瓜,口口酥等作物,至今,每亩净利润达到了一万余元。

合作社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发展高效、优质、健康绿色瓜果的目标,坚持把品质放在首位,用良心种瓜,用诚信经营,从最初的批发市场销售到现在的高档水果超市专供、网络电商销售、订单销售,实现了优质优价,回头客一年比一年多。瓜果更是远销河北、山东、上海等地,供不应求。,我社被河南省农科院定为院县合作单位。被河南省农科院定为瓜菜示范基地,同年被评为河南省旅游示范社。20,我社从山东省农科院引进了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此项技术的应用,将减少50%的化肥和80%的农药使用量,瓜会更甜,果会更香。

我社特色种植的绿宝甜瓜,其特点主要具有:香、甜、脆、口味浓厚等。甜瓜种植环境为天然的黄河泥沙,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齐全,土壤的通透性好;种植底肥全部采用玉米秸秆和微生物菌剂,完全不用鸡粪,避免把鸡粪中的抗生素和盐份带到土壤中;绿色有机种植,不用膨大素,催熟剂,自然成熟。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许敏通过村里的邮政便民服务站,联系到了邮乐新乡馆的工作人员,双方一拍即合,开始通过邮乐新乡馆面向全国销售,上线以后,南秦庄村的绿宝甜瓜很快成为平台的明星产品。一经上市,供不应求。

合作社对绿宝甜瓜进行品牌宣传,通过公共服务中心线上平台、微信公众号、电视、自媒体等多种媒体,推介绿宝甜瓜,提高市场曝光率和美誉度;通过三级物流配送体系,贯通农超直供配送链条,实现绿宝甜瓜从田间到餐桌的无缝对接,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果农解决销售难题,并带动了7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务工,实现脱贫。

近年来,我们合作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我个人也渐渐富裕了起来,但我知道,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那才叫富。南秦庄村有57户贫困户,面对艰巨的脱贫任务,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责任重大,为此,我主动向乡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请缨,帮助贫困户脱贫。绿宝甜瓜在邮乐新乡馆的成功,给了大家极大的信心,村“两委”协助其他村民和贫困户,也开始大力发展果蔬种植。

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我们将贫困户按致贫原因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因病、因学致贫,二是缺劳力致贫。同时我们对周边县市的扶贫项目做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一个问题,在设施农业领域,凡是由国家将基础设施准备齐全的项目(不用贫困户出1分钱),贫困户反而越种越穷。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因为贫困户不需要投入任何资金,导致对项目的重视度不高,项目缺乏可持续性。

根据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对周边县市扶贫项目的调查情况,我们制定了两种带贫方式:

一是积极帮助贫困户入社。对于因病、因学致贫,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积极鼓励他们加入合作社。合作社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免费提供销售服务,同时,合作社还积极为贫困户跑项目,利用国家扶贫政策,通过国家政府采购,给他们补贴了几种硬件物资,贫困户每亩还要自筹5000元左右,帮助他们建大棚。针对第一年建棚的贫困户,为减少他们投入压力,合作社还免费为他们提供甜瓜苗,帮助他们尽快取得收益。此外,合作社利用与河南省农科院的合作单位关系,免费为入社的贫困户弹棚,为入社的贫困户节省了一大笔资金。通过这种方式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让他们的利益和项目紧密相连,一旦项目失败,贫困户也会受到很大的损失,通过对这种模式的探索和应用,近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我社秦锐昌,建棚之前由于孩子上学,父亲大病,家庭财力透支,经济十分困难。20,通过入社建大棚种甜瓜,现在既还清了外债,又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脱贫致富。他逢人就说,建了大棚后,咱再也不过穷日子了。如今,秦锐昌还主动带动三名贫困户在棚里务工,帮助他们增收致富,实现以贫带贫。为此,河南日报社记者赵同增专题发稿题为《乐开花!听秦锐昌说说“致富瓜”讲讲他的脱贫“甜故事”》。

二是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对于有劳动能力又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把他们吸纳到合作社务工,因为这一部分人即使外出打工,也很难找到工作。但在我们合作社,只要是正常工作,每年大约能挣到7000元—10000元。比如申素兰、陈素梅二人,申素兰已经70多岁了,但身体很好,又爱劳动,就是因为年纪大找不到活儿干。合作社成立以后,就把她吸纳了进来,这几年平均下来她每年能挣1万多元,对一个老太太来说,这样的收入可以说是达到了小康的水平。陈素梅60多岁,以前得过一场大病,喜爱劳动,但谁都不敢用他,怕把她累病了,年合作社把她吸纳进来,尽量给她安排轻一点的活,现在,她每年也能挣1万多元,实现了脱贫。

目前全村果蔬大棚面积已达到170多亩,合作社共计带贫36户,村子也因此摘下了“穷帽子”,超过一半的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

随着合作社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王楼、丰庄、榆林等乡镇其他带贫合作社纷纷前来咨询,合作社都免费给他们提供技术指导、销售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了丰产丰收,巩固了带贫成效。如丰庄桑村金献富农业种植合作社2017年通过致富带头人培训联系到我社,了解了我社的经营模式、带贫情况后主动与我社合作,以共赢模式相结合,我社长期免费向他们提供技术支持、销售服务,帮助他们从一开始的韭菜种植(亩效益6000元左右)达到现在的优质瓜果种植(亩效益15000元左右),同时金献富合作社效仿我社的带贫模式,带动该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同时,合作社还聘请专家为果农授课。自合作社农业农技服务部成立以来,不断有果农前来咨询种植技术,合作社的技术员总是耐心细致地给他们讲解,通过与他们交谈,再加上实地调研,我们发现果农们在种植上普遍存在着技术缺失的问题,他们希望学习更多的果树种植技术。通过合作社的多方努力、沟通协调,在县乡两级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我们邀请到了果树专家为果农们实地讲解果树的修剪与施肥技术,并与专家达成了协定,定期来给我们指导技术。

在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广大社员农户们逐渐转变了认识,开始相信现代农业、市场农业才是农民发展致富的新道路。同时,我们合作社将在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为农业结构调整做出积极贡献,也将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作为一名致富带头人,就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就要时刻想着能为社会、为群众做些什么。平时在村里,我总是积极响应村两委的号召,支持村两委干部的工作。比如今年的元宵节,村里想办一个元宵节晚会,我带头捐了一千多元,并鼓励大人小孩有才艺的都积极展示出来,为父老乡亲们带来了欢声笑语。今年春节,对在我们合作社干活的贫困户,除正常工资外,我个人自费为他们每人发放了500元的过年补贴。平时热衷于公益事业,积极参与各个协会组织的各种献爱心活动,努力尽到了一名人大代表和致富带头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8.模范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八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产业规划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为多种新品种为所示目标,在下一步促进花木产业的升级换代,配合镇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规划,明年继续扩大花木种植规模3000亩;努力提高花木的技术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销售网络,努力实现提高城市品位,绿化山山水水,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9.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九

——记致富带头人xxx

xxx,19xx年xx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200x年7月入党,200x年x月任xx县xx镇xx村党支部书记,是远近闻名的劳务带头人。

谈起xxx,在务工人员眼里,他是一位精通技术的项目经理、工程师。在流动党员眼里,他是一位思想政治素质高、善于做群众

工作的好书记。在家乡人眼里,他是一位带领群众,热心公益事业的致富能人。回想他走过的历程,有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喜悦,然而更多的却是创业过程中所遇到的艰难和辛酸。

教学之路,奠定基础

19xx年高中毕业后,夏学元在家乡当上了一名民办教师,并且在教师岗位上一干就是7年。当看到自己教出去的学生一个个又拿起了羊鞭,驶起了毛驴车,仍在温饱线上挣扎时,他感到十分痛心。立志要闯出一条路,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19xx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民办教师的职业。当时,他看到个体工商业大有“钱途”,他就把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放在发展个体工商业上,在乡集市上开了一家五金小卖部,因为善于经营并且靠诚实守信的经商原则,几年下来,也小有所成,有了一部分积蓄。19xx年春,刚刚脱贫的他,不忘为家乡建设尽上自己的微薄之力,为他曾任教过的村小学慷慨捐款2000元。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捐资助学,造福桑梓”的奖牌。这次嘉奖,给了xxx很大的鼓舞,更加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

外出务工,立志创业

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难点。破解这道难题,最快捷的途径就是搞劳务输出。19xx年,xxx经营小五金已有8年之久,多年的诚信经营给他带来了颇为可观的收入,除去救济捐赠,还有了20万元的积蓄。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已足够了。但xxx并不这么想,当他看到大部分群众的生活依然捉襟见肘,毅然于1994年变卖了所有家当。在一个乍暧还寒的春日,联合了家乡十几名弟兄,背起行囊,打破了故土难离,穷乡难舍的旧观念,告别了祖祖辈辈生存的故土,外出打工创世界。先后承揽了xx、xxxx几项铁路零星工程,由于缺乏经验,不但没赚上钱,还把多年的积蓄也搭进去了大半。但他没有气馁,并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而是经过了认真的反思后重整旗鼓,决心再战。

经过几年的拼搏,xxx也认识到,只有走出去干事创业,才有成功的可能。19xx年初,他东拼西凑了20万元钱,带领本村70多个弟兄踏上了前往xxx县开办石棉矿的征途。人们都说,外面的天更蓝,世界更精彩。而摆在他们眼前的只是缺氧的高原、无人的荒野和满天纷飞的石棉粉尘。风卷石头走,天上无飞鸟。南来北往的外来务工队伍,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没有几个能留下来。尤其是他们落脚的xx沟x号山,平均海拔四千米,空气稀薄,寸草不生,方圆百里荒无人烟,人们只能凭借衣服的添减来判别四季。“风刮黄沙万丈高,山中积雪永不消,五黄六月穿皮袄,惹得江南人可笑”。这段顺口溜真实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矿山的实际情况。但xxx带领的那支队伍硬是靠着艰苦拼搏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毅力生存了下来。xxx先后承包了多处开采工程,从修选棉机到换机器皮带、从更换齿轮到安装筛子他都干过,但他从没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勤奋好学,精于管理

在施工队伍的成长中,使他逐渐认识到知识的贫乏,尤其是面对企业的管理和发展,知识更显得重要和宝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由一个缺乏知识的人来领导企业,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多年来,除按时参加各类工程技术专业培训外,坚持自学建筑工程专业知识,还注重向专家及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努力做到边学边干,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业务水平。19xx年,为了竞争xxx沟乡企业公司回收矿一份320吨的合同,他没日没夜的策划可行性报告,精心组织人员编制竞标书,最终他们的努力赢得了主动权,赢得了第一单大生意。紧接着,他又承包了xxx沟企业公司回收矿,年出石棉达1100多吨,产值达到300多万元,他的事业驶入了茁壮成长的快车道。从这以后,他也从小打小闹发展到了规模经营,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自己带领更多的乡亲们外出务工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200x年,他承包了民主乡企业公司的主矿开采后,企业效益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他始终坚持“以管理要效益,以信誉创市场”的经营理念,在企业内部建立了一整套科学规范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并以自己踏踏实实的商务行为拓宽了市场。同时,他拿出钱着力改善了企业生产生活环境,为务工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工作、居住、饮食等条件,进一步激励了务工人员参与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了企业员工的劳务创收热情。至2006年底,他的企业已发展成为年产石棉1.8万吨的石棉大矿。

回乡创业,反哺家乡

他是个只有高中文化水平的大老粗,通过多年的企业经营管理,他深知:文化素质不高,会影响各项事业的发展。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他带头为xx中心小学捐款2万元,倡议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xx中

心小学的新建美化工程,共投资70万元建成了学校办公室7间,160平方米,教师4栋,1019平方米,绿化、硬化、美化校园830平方米,添置桌椅60张,配置电脑10台,增设幼儿教学班1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xx中心小学的教学环境。近年来,他们累计投入地方经济建设的资金达到

1600多万元。与此同时,他们还慷慨解囊,累计捐资300多万元,用于修路、修桥、修学校,建设村委会办公室,改善敬老院孤寡老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扶贫帮困等公益事业。xxx同志回乡创业、投资办厂、支持公益事业建设等反哺家乡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各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他富了不忘乡亲,不忘家乡建设。从2000年开始,他每年都从家乡组织300多名民工到自己的石棉矿打工挣钱,每年都有近300名家乡群众从他那里背回近300万元的收入,大大刺激了家乡群众致富创业的积极性,推动促进了家乡的经济发展。“一人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一起富才是真的富”,这是xxx老板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通过几年的发展,村里大部分人富了,但是还有个别农户家庭因年老多病、缺少劳力和技术,生活捉襟见肘,非常困难,如何使这些群众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他最揪心的一件事。于是他对全村贫困户情况进行了摸底,并分类排队,因人而异,或是提供联系打工场所,或是给予生活方面的救济,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三社社员xxx、xxx哥俩,母亲双目失明,这个4口之家全靠父亲一人支撑,生活十分困难。哥两找不到事做,闲呆在家里,当他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把他带到他的石棉矿去打工,并安排他学技工,现在他们哥两已成了矿上小有名气的师傅了,每年收入3万多元,如今他们不仅娶上了媳妇,添置了摩托,并且盖了新房,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看到家乡来矿上务工的兄弟姐妹脸上绽放的笑容,看到家乡建设一年迈向一个新台阶,他带领群众致富的积极性更高了,劲头更足了。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在想,是党和政府培养指引和扶持我们走向了富裕之路,我们要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理应报效党,报效政府,回报社会”。这是夏学元副书记反哺家乡的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各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0年风雨历程,30年艰苦创业,xxx县xx石棉矿,在党组织的助推下,基地迅速扩大,规模不断扩张,发展步伐更加稳健,xxx也带出了一支在艰苦环境中能打硬仗、善打硬仗、异地脱贫致富的“铁军”。200x年x月x日,刚刚回乡的他,被xx村党员、群众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0x年x月x日,他又被山丹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全县劳务输出先进工作者。接二连三的喜悦更激发了他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他将深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家乡人民的无限深情,以带领更多的家乡群众致富创业为己任,继续实践他的先锋之路。

10.XX乡致富带头人吉庆娇先进事迹 篇十

吉庆娇,中共党员,今年23岁是鸡街乡新寨村阿苦世命村民小组一名普通的农民。

2012年他与南涧养鸡协会合作发展南涧无量山乌骨鸡养殖业。前期投入十多万元建成了占地60多亩的养鸡场。养鸡场建成后进行了第一批1300只鸡的试养,获得成功。现养有5300多只鸡,已完成投入30多万元。乌骨鸡俗称“白鸡黑肉”。乌骨鸡内含丰富的黑色素,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18种氨基酸和18种微量元素,肉中含氨基酸高于普通鸡,而且含铁元素也比普通鸡高很多,是营养价值极高的滋补品,市场前景广阔。吉向光与南涧养鸡协会合作鸡苗由南涧提供,并负责技术指导与收购。

吉向光的养鸡事业同样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及关心,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与县畜牧局取得联系,获得畜牧局3000元的资金支持。乡畜牧兽医站向吉向光提供了部分饲料及消毒药品,并将长期向吉向光的养鸡场提供必要技术支持。

11.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篇一 篇十一

郭仲文,男,汉族,生于1954年11月,华县赤水镇步背后村党支部书记,自上任以来,团结村两委一班人,顽强拼搏,使村上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群众收入不断增加,20xx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他个人被县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支部书记,市计划生育先进个人,市劳动力转移示范户等称号

一、积极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努力提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

步背后村党支部一直注重学习实践,尤其自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该村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积极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升级晋档工作,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解决了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步背后村党支部为村民办实事好事11件,群众反映良好,广大党员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以酥梨种植和境外务工为依托,突出增收重点,扎实推进升级晋档工作

步背后村经济发展主要以酥梨种植和境外务工为依托。全村共种植酥梨450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75%。20xx年八月,在村支部的精心组织下,村上成立了华县利群酥梨专业合作社,并通过全体社员提名,由村支部副书记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兼专业合作社支部书记。20xx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全球的艰难时刻,步背后村通过专业合作社,仅用一个月时间将全村酥梨全部售完,为村民增收140万元,避免了金融危机给酥梨销售带来的负面影响。20xx年,合作社发挥本社党员干部积极作用,由合作社两名党员联系客商,负责全村果品销售,消除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为村民增收160万。20xx年至今,他先后三次请专家为村民讲解酥梨种植、储存、销售等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提高了群众的科学管理水平,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层。

步背后村从20xx年就已经迈出了跨国务工的步伐。村支部依托这一传统产业,于二00七年在村上成立了以女党员、妇女主任韩军娥为负责人的国外务工报名点,为全村年轻人跨国务工提供了平台,同时也辐射到周边的村镇。20xx年境外务工人数达到60人,占全村劳动力的30%,年收入达到300余万。目前步背后村已成为省内文明的国际打工村,陕西日报、华商报等多个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

三、齐心协力,整治村容村貌

针对村内居住环境不佳的实际情况,村支部号召全体党员从我做起,爱护环境卫生,并投资8万元对村六条水泥路进行绿化、美化、亮化;投资6千元修建了垃圾固定堆放池4个;投资4万元对村级活动场所进行了刷新和扩建。新扩建的村级活动场所集室内舞台、篮球场、图书室等设施于一体,极大的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支部及时对村上的卫生区段进行了划分,干部、党员落实责任,制定环境治理公约,并上牌公示。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四、狠抓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活力

在组织发展上,村支部始终坚持从培养积极分子入手,注重质量,重点考核是否具备能够带领群众、帮助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努力把那些思路开阔、事业心强、有一技之长的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把精兵强将推上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三年来,全村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人,发展新党员4名。通过培养、吸收新鲜血液,增强了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

在组织生活上,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反对书记、支委一言堂。凡属党内重大问题均由党员大会集体讨论,支部再作出决定。

12.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十二

年仅20,岁的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放弃安逸的工作,自主创业,养猪致富。一个中专生当女猪倌,这无疑在全村掀起轩然大波。村里人说什么的都有,父母亲人更是接受不了她的选择。但认定的目标就要闯一闯,这是的性格。她千方百计做通了父母的工作,毅然走上了养猪创业之路。万事开头难。为了选择养猪场厂址,她不顾疲劳四处寻找,人一下子憔悴了很多。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主动出面与有关村联系,最终将街道村村西的荒山定为养殖场的厂址。为了筹措资金,她借遍了所有的亲戚朋友,跑了多家银行,终于在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下有了第一笔资金。她建起了猪舍,购买了猪苗、猪料和兽药,开始了艰难创业。养猪的活又脏又累,特别是夏天,猪舍粪便臭气熏天,苍蝇铺天盖地,让人恶心。一般人见了都会敬而远之、绕道而行,但正处于爱美年龄的她却毫不顾忌,一门心思扑在创业上。她自己动手清理粪池、药杀苍蝇、打扫卫生,使场内外保持的干干净净。养殖过程中遇到技术难题,她便查资料、找书籍,有时专门跑到甚至更远的地方找专家咨询。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养的猪没病没灾、膘肥体壮,甚是喜人。但出栏时,意外却出现了。由于养殖品种全是本地杂草猪,很难进入大中城市的猪肉市场,出售价格很低,虽然辛苦了一年,但她基本没赚到钱。

有了第一年的经历,第二年吸取教训,对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认为养猪市场前景是好的,自己养猪没有致富,关键原因是养的猪品种差,生长慢、出瘦肉率低,不被市场所接受。要想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改良猪的品种,从外地引进优良纯种猪繁育。经过多方考察和市畜牧局推荐,她一次性从湖北国家级优良种猪场引进纯种母猪50多头,产下的二元母猪进一步杂交。但没想到纯种猪对饲料、疫苗等要求非常高,用养殖本地草猪的技术进行养殖,不仅产仔率低,配种也成问题,又辛苦了一年,她还是没挣到多少钱。这时亲朋好友劝她转行,有人还帮她找到了不错的工作,她笑笑婉拒了。她认为自己虽然没挣到钱,但通过两年的养殖,积累了一定的良种猪饲养技术。在养猪这条路上她还想一直走下去。

上一篇:小学生关于中秋节的300字作文下一篇:兽药销售模式如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