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培养

2024-09-26

高校教师培养(共8篇)

1.高校教师培养 篇一

一、培养的宗旨

从青年教师的素质能力、工作成绩两个纬度确定培养的模式和发展的标准,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全能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教师。

以具有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全面娴熟的教学技能,很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现代化、教育科研、教学改革意识和素养为标准,逐步促进青年教师的成熟度,使其尽快成长、成材。

同时,防止单纯训练教学基本功,培养提高教学成绩的机器,使其成为“教书匠的传统教师培养观,确立培养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专业化可持续性发展的现代教师培养和发展理念。

二、培养的目标

1、素质性目标:提高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

2、发展性目标:一年适应;三年合格教师;五年骨干教师;八年教育教学能手。

3、专业水平的三项要求:专业知识的整合化、专业能力的整体化、个性品质的优化。

4、专业综合素质的“三术”合一:教学专业的“学术”;课堂教学的“艺术”;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优化。

三、培养的内容

1、教学方面

(1)课前试讲

通过课前试讲,教研室成员集体讨论,指出教学方法,教态,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优点及不足,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2)教学示范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通过随堂听课的方式,可以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课堂教学的技巧,实地积累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情况的临场应变经验,学习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3)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在个人认真准备得基础上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研究教学中的一般问题。新教师通过参与集体备课的方式,有利于新教师在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新教师在高起点上发展,并避免一些容易犯的疏忽;从而促使新教师严谨治学,尽快成熟。

2、科研方面

(1)教育科研

教师具备教育科研能力不仅可以充实和发展教育理论,还体现了时代对广大教师的要求。本教研室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新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第一、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树立和增强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自觉性,有意识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二、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第三、组织学习整理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

(2)基础科学研究方面

在新教师原有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督促加强科研活动的进行,阅读最新文献,跟踪研究的前沿;督促思考问题,并提交校级课题,省级课题,及国家级课题的申报。

四、学校常规管理渗透,落实配套措施

1、常规教学管理中形成氛围

(1)导:导师指导;备课组长、教研组长领导引导。

(2)练(炼):学校制定规范,自觉岗位练兵;学校创造教研氛围,在对话互动中历练;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在参与中锻炼。

(3)帮:发现问题后重点调度和帮助,发现好苗子重点帮教。

(4)带:一是老教师带动;二是树典型带动;三是氛围熏陶带动:学校创造宽松、和谐的良好社会心理环境,创设浓厚的教研教改氛围,学科组内的学术风气和人际关系融洽,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以积极向上的思想气氛和良好的学风、教风以及浓厚的学术氛围带动新教师快速成长。

(5)评:开展各类评优评选活动,激励青年教师发奋有为。

(6)用:大胆使用,在重任上锻炼成长。

2、在校本教研中提高

(1)课题实践化——群体参与。学校将科研课题分解为教改实践的专题。为青年教师提供机会

(2)专题研究——虚拟课题组攻关。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组织课题研究攻关,如“高效率学习”、“实效型课堂”等课题。为青年教师创设自我研修的大环境。

(3)问题解决研究——集体备课。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以备课组为主体,进行问题解决的研究。培养青年教师的问题意识、研究意识、思考的习惯。自觉反思教学、思考教学中的问题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在问题探索中教学。

(4)经验转化——自主体验。教学实践理念化;教学理念实践化;教学经验理论化。

(5)反思探究——个人行动。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在问题解决中升华出改革专题,在“课堂拼搏”中探索,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开发教学的新思想、新认识、新方法。

(6)集体反思——集中活动。在相互观摩和对话互动中提高和发展。

2.高校教师培养 篇二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过来的。1974年,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率先提出了信息素养这一全新概念, 并解释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能。信息素养概念一经提出, 便得到广泛传播和使用。1992年, Doyle在信息素养全美论坛的终结报告中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一个具有信息素养的人, 他能够认识到精确的和完整的信息是做出合理决策的基础, 确定对信息的需求, 形成基于信息需求的问题, 确定潜在的信息源, 制定成功的检索方案, 从包括基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于实际的应用, 将新信息与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以及在批判性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用信息。

2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

当前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 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现状总体看信息意识还不够强大, 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参差不齐。首先, 高校教师缺乏敏锐的信息感受力。多数高校教师教案与教材以不变应万变, 传统的知识体系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次, 高校教师信息获得途径有限。虽然大多数高校教师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获得相关的信息, 但是利用专业的搜索引擎获取相关的学科前沿知识相对落后。最后, 信息道德意识有待加强。近年来在知识传播领域内剽窃、非法使用他人学术成果的现象屡见不鲜。因而, 加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 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3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3.1 更新教育观念, 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 才能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学科建设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从而完成高等教育赋予高校教师的重任。面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广泛能力的培养以及终身教育、终生学习的职业需求, 无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从业标准和要求。高校教师需要知识更新、角色转变、能力提高, 唯一的途径就是不断地学习, 具备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再学习的能力。据此, 高校教师要更加敏锐地感受到自身信息素养与生存、发展的相关性, 接受新思想和新观念, 形成使用信息的意识和习惯, 从思想上和意识上主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 自觉提高数字化环境下的从业能力, 以便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3.2 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提高教师的信息应用能力

信息能力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关键。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主体意识、信息传播意识、信息守法意识、信息更新意识, 才能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手段以及学科建设方面进行全面创新, 从而完成高等教育赋予高校教师的重任。信息环境下对教师的信息观念的培养和信息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而高校首先创建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平台, 配置足够的计算机, 供教师学习微机基础知识, 掌握基本技能;保证局域网及因特网的畅通;配备微机学习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其次, 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制度。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 并把信息技术纳入到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中。最后, 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信息技术学习与使用。随着教育的信息化, 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 是高校教师评定的标准之一。精品课程和精品共享课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3.3 加强信息道德意识培养, 提高教师的信息道德素养

信息道德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道德规范。“教之道, 德为先”, 坚持以人为本, 与时俱进, 进一步进行机制创新, 提高教师的信息道德素养。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将师德将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 (聘用) 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针对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的轻教学、轻育人的问题, 以及社会兼职过多影响教学的现象, 明确提出“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 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针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 明确提出“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针对高校中不当使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的现象, 明确提出“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要求切实维护人民教师的良好职业形象, 明确提出“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4 结语

总之, 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以信息意识能力获取的培养为前提, 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是教师进行信息化教育的保障, 要加强信息道德意识的培养, 努力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以适应信息时代教育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勇兵, 王基一.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J].浙江师大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24 (1) :43-48.

[2]周全, 刘超, 王永亮.石油高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 2013 (10) :208.

3.谈高校实验教师的培养 篇三

一、高校对实验教师培养的重要性

1.实验教师本身的素质,对工作的态度,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在实验过程中,实验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比较长,他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发展。一个有修养、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实验教师,他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向上的,反之,一个不负责任,对国家、社会充满不满甚至敌对情绪的实验教师,他对学生的影响就是消极的、不健康的。

2.实验教师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学大纲的实施,教学任务的完成,关系到学生实验技术的培养和水平的提高。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是增强学生科技素质的重要途径,这些方法、手段和途径都是通过实验教师讲授、指导和培养而得以实现的。实验课是学生对理论课的进一步的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验技术水平和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基础。

3.实验教师,特别是专职实验教师,一般情况下,他们除了实验准备工作以外,还要兼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实验室的安全、卫生和实验材料的进出。一个称职的实验教师,他对仪器的精心保养,可以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他对仪器设备的及时维修,可以保证实验课的顺利进行,他对实验材料的合理的、有计划的使用,可以节约教学经费,用相同的钱做更多的、实验技术水平更高的实验。这样,就相当于保证了国有资产的增值,保证了学校教学经费投入的合理使用。

4.一个爱岗敬业的实验教师,他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以外,还会对实验设备、实验器材、实验操作过程等用心进行研究。有这样一小部分实验教师,由于时代原因,他们的学历、职称低,但他们自学成才、基础扎实、吃苦耐劳、积极钻研,实际动手能力强,他们能够总结一些很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在传帮带过程中,他们可以向新实验教师传授的经验,让新人很快上路。这些方法和技巧的传授既节约了实验资金,又可以给学生创造很便利的实验操作条件。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等学校对实验教师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须的,这应当引起学校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要对实验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养,以适应现代实验教学的需要。

二、高校在实验教师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1.学校各级领导对实验教师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理论课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加上领导在思想上存在着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差异,导致实验教师没有外出进修的机会,从而使他们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提高。

2.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偏低。由于历史的原因,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地位及待遇在高校教师群体中都是偏低的。高校对实验教师的学历、职称没有严格的要求,实验教师也没有继续学习、不断自我发展的动力与压力,实验工作岗位在高校中也就难免低人一等。有学历有职称有能力的不愿到实验工作岗位上来,所有这些导致了许多高校实验教师整体素质相对低下。

3.实验技术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动性大。由于一些领导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影响,实验教师在评优、工资晋级、职称等方面受到不公正待遇:不能出去进修学习、评职称比例少、评优指标少、工作成绩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因此,实验教师就通过考研,找关系分流到行政岗位、教师岗位,造成实验教师人员流失,实验队伍不稳定。

三、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应对高校实验教师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1.对实验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对实验教师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真履行实验教师的职责,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要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贵践之别;让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负责,努力工作,悉心钻研业务,在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实验仪器设备的改进上多下功夫,为实验课的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

2.对实验教师进行业务上的培训。首先要增加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多途径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

(1)鼓励实验教师与设备厂家或相关企业合作。高校工科类仪器设备在选用时大都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厂家或企业,它们不仅售后服务好,而且研制开发人员的素质高,技能全,很多研制人员本身就是在校从事实验室科研工作的教授。和这些厂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直接获得有关现代教学设备比较完备的技术资料,为实验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同时与这些专家沟通,既能更好地保养和维护仪器设备,提高设备的使用率,又能更快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更新,了解产品的最新动态及改进方案。这些方案,实验教师可以吸收过来,利用现有实验设备为本科生做设计型、综合型实验提供很好的思路,使实验教学内容更具有现实意义。

(2)可以通过夜大、电大、函大,专业考证班及推荐优秀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实验教师进行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养,尽快满足上岗要求,提高工作效率。

(3)积极开展实验室研究工作,鼓励实验教师在实验科研、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工作撰写各种研究报告、技术总结以及学术论文,并在实验系统内进行交流,以进一步推动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高校首先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关心实验教师的思想状况和生活情况,如在政策上应与教师编制同等待遇,在晋级、提职、住房、报酬等多方面不应忽视实验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有利于实验教师的稳定,使实验教师安心于本职工作,在本岗位上形成一种努力进取,爱岗敬业的良好风气;其次要建立对实验教师的工作进行检查、考核、评比、评优的制度,切实打破干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差一个样的状况,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开创实验室工作人员积极向上、开拓进取、努力工作的新局面。

综上所述,高校实验教师的培养,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实验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够不够,直接关系到高校实验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学生的实验技术水平,关系到整个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师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实验教学上的主导作用,搞好实验教学,以确保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搞高学生的实验技术水平,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科研、教学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计划 篇四

二、指导思想

1、高校教师向硕士、博士化努力。

2、先过教学关,再闯科研城。

3、力学教师不仅应精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而且应熟悉力学专业教学的内容、要求、重点和难点。也就是说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教师应该对两门基础力学课程都能拿得起,在此基础上再向力学专业课程进军。

4、除本科生教师攻读学位,采取脱产学习外,一般采取以老带新在职培养,在干中学,干中提高。

5、力学教师应以力学专业毕业生为主,适当吸收其他专业毕业生从事力学教师工作,以利于在科研的开展时,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三、阶段和目标

1、从学校分配来工作的头三年为熟悉教学阶段,初步过教学关。

(一)第一年除了学校组织的学习教育学等三门课程并考核及格外一般以助课为主,通过辅导多(少)学时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熟悉它们的内容,掌握基本要求,了解重点和难点所在,掌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具体要求应达到的目标为:

a、对照所辅导的课程的教学大纲,通读一遍所用的教材。

B、开课前正式演算一遍所用的教材上的所有习题。

C、听主讲教师的每次课,目的在于了解每次课的目的、要求、如何组织教学、组织教材、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了解教学过程各环节,学习教学技巧。要求每次课应有听课笔记。

D、参加教学各环节(理论教学、习题讨论课、实验课、答疑、考试)均应在主讲教师指导下进行。

E、批改作业:

(1)要求每周批改一次(要求100%批改)。

(2)批改时不仅只是打钩打叉,要指出错误所在,或加以批语,指出优点和缺点,最后签注日期,并作记录登记,同时要给定等级。

(3)每次作业批改后应及时向主讲教师报告作业情况。学期结束前向主讲教师提出各学生的作业成绩。

(二)第二年:如经过习题课和试讲后,经教研室和系领导认为已达到开课水平,可主讲并辅导一、二个班的课程(否则顺延半年或更多时间努力争取达到此水平),全面负责此教学班的教学环节,具体要求是:

a、开课前应参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日历(可以是教研室统一制定),每次课的内容多少、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所在,习题配合及分量等,并参考其他教材,在此基础之上在开课之前写出全部教案。

B、教研室应指定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作为新开课教师的指导教师组织教材、审阅教案、明确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技巧。新教师应主动把教案在上课前送指导教师审阅。指导教师每月听新教师的课不少于二次。

(三)第三年:达到独立开课的水平,要求是:

a、独立地制定出符合教学大纲的教学日历。

B、组织教学和组织教材有进一步的提高和体会。

C、能初步地运用启发试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妥当处理随机出现的教学情况。

D、在答疑中一般能应答顺利,不出现或少出现卡壳现象。

E、在成绩评定中能妥善处理一些问题,不发生或少发生对成绩有争议的现象。

2、参加教学后第四年至第五年为教学成熟阶段,完全过教学关。

四、实施办法:

1、新来学校教师,由教研室向其提出工作上的要求,宣布培养计划。并负责发给教材和教学大纲。

2、第一年培养由其助课的主讲教师全面负责,实行主讲教师负责制,助课教师应服从主讲教师的安排。

3、第二年培养由指导教师负责。帮助组织教材、审阅教案、明确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和难点,帮助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5.高校教师培养 篇五

论文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

论文摘要:青年教师是高等学校一支具有较强后劲的队伍,是学校在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的一个群体,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分析了高校在青年培养工作中的不足,特别对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进行了论证。以学校和青年教师自身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一般方法。同时对青年教师的后续培训进行探讨,这有利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更对高等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促进作用,最终对人才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有大批青年教师毕业于非师范院校,虽然学历一般在硕士以上,但是没有经过师范院校的专业训练,怎样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理论,认识教育规律,遵守教学原则,学会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不断规范化,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1.岗前培训重培少训

青年教师进校后要先经过岗前培训,这是一个常规做法。岗前培训是针对国家统一考试而安排的培训,这种培训是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去学习四门左右的课程知识,可谓时间短任务重,青年教师的角色转变尚且需要一个过程,参加这样的培训往往也得不到应该有的重视,培训老师往往也是领导或是退休的教授,这种培训也往往只是只“培”不“训”。

2.指导青年教师仅限于形式

指导青年教师是教授、副教授必须履行的岗位职责。因此,每位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至少要指导一名青年教师。指导教师要及时检查被指导者的听课笔记、作业批改、辅导答疑等情况,要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和试讲。不得对青年教师疏于指导。而实际中往往是指导就是填表,没有真正落实指导工作,考核时对于软指标也往往是能过就行。

3.实习授课制度落实不力

青年教师作为高校的新生力量,在正式成为授课教师之前要进行实习授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曾经很多学校都坚持这一做法,这些年学校扩招,需要大量的教学人员,加上一些高级职称走向领导高位或是去给研究生授课,使新进学校的教师就不经过实习授课而直接成为主讲教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4.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机制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青年教师要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客观上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培训机制,让青年教师在组织的安排下提高水平,实际上恰恰缺乏这一机制,有些学校认为派出青年教师参加一些会议就可以认为是培养了,从长远讲这是十分不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

二、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阻力

1.来自青年教师本身的阻力

高校青年教师一般是刚刚硕士或是博士毕业,还一身书生气,尚没有形成一个教师应该有的范式,如果是师范类院校毕业的还好,受过专业的教学能力训练,其他院校毕业的就缺乏这方面经验了。青年教师对备课的要求和内容未能深入理解,没有备课笔记,教案或讲义的内容也不过是教材内容的翻版,电子课件也仅仅是教材中条框的简单罗列,表现出责任意识不够的特点。另外青年教师不注意进行启发式教学,缺乏调控课堂纪律的能力,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教学方法单一,更谈不上教学艺术,这些都直接的阻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2.来自管理者的阻力

作为管理者要履行管理职能,这是一个基本要求,但管理者也是一个个体,他势必会考虑改革的成本,能没墨守成规就安于现状,能得过且过就不求进取,对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校的大事,作为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者若忽视了这项工作,会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也不利于高等人才的培养。因此来自管理者的阻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路径和策略

1.着力提高青年教师待遇

学校应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青年教师待遇。努力形成鼓励广大青年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严格岗前培训,强化导师责任制

对于毕业于非师范专业的青年教师,在走上教学岗位前,学校对新人校的教师岗前培训要严抓并加大学时培训,让青年教师全面地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以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四门课程,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它使新教师明确了什么是教育、高校教育的范畴、怎样进行班级教学、如何上好每一堂课、怎样对待学生以及师生在教学中的关系等等,使我们懂得了教学规律性、科学性和艺术性,避免了在工作中只凭热情、凭感觉进行教学的盲目性,从而规范了教学环节。同时要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制,最大限度的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3.组织普遍意义讲课比赛

普遍意义的讲课是指讲课比赛要让每一个青年教师都参加的比赛,选拔制度是有一定局限性的,普遍意义的讲课比赛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校和各院系每学期都组织一到两次听课和开展教学竞赛活动,对青年教师来说,是一次极好学习提高的机会。一方面通过专家和老教师听课,其反馈意见能使我们明确教学中的不足。另一方面通过观摩教学和参加优质课竞赛,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打开思路,学习参赛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教学风格,这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无疑会有极大的帮助。

4.组织校际交流

现代网络的发展给了人们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资源共享可以达到多方共赢,学校之间的资源也可以组织跨校交流,这样有助于取长补短,如我校的的青年教师可以到重点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互换交流,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给跨校交流一定的政策支持以及经费支持,这样有利于思想的交流,有利于学校以及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青年教师要发挥能动性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

青年教师要虚心请教他人,学习教学方法、教学艺术与技巧。比如,课堂教学如何切入主题,层层分解,通俗易懂;如何接受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等等。精心备课授课也是不可少的。对所授内容了如指掌,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博览群书,理解好“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关系。在备课前,还应进一步了解学生,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备课。青年教师要把关心爱护学生和严格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必须将教学融人生活应用中,提高学生知识应用水平。青年教师在对学生成绩评价上要坚持定性评价与考试评价相结合。要正确处理正当评价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保持正确的心态,有机结合使用。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年级而异,切忌只表扬,不批评,从而形成学习成果正确的评价导向。青年教师要常写写教学反思。任何一堂课,都有自己的成功之处,也都有它的不足之处。一个有心人会认真总结课堂上的得与失,利与弊,写好教学后记,对自己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进行重新认识,对自我表现进行反省、检查、自我完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提高教学艺术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青年教师肩负培养人才的重任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能力。

6.高校教师培养 篇六

根据四川省统计结果,[3]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接近全省普通高校教师总数的一半,其中,60%以上的青年教师具有硕士、博士学历。以“80后”为主体的高校青年教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普遍具有高学历,部分青年教师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知识面广,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扎实,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同时,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他们的科研素养和道德情操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

(一)青年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以四川某普通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如图1~12所示)发现,青年教师群体中31~35岁所占比例最大;普遍学历层次较高,博士学历达43%;以中级和副高职称为主;离异或未婚教师所占比例达25%左右;对薪酬和职称评价体系的满意程度较低;近一半的人感觉工作压力非常大;有35%的人感觉人际关系不融洽或一般;平均每天教学工作时间低于4小时的达60%,而科研工作时间达8~10小时的占30%,且科研时间大于10小时的也占较大比重;对目前工作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40%;对于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工资待遇低,其次是职称晋升难度大和学术困难。

(二)青年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与中老年教师相比,青年教师群体具有自身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强烈的需求特征。1.精力充沛,学历层次高,思维活跃,广泛涉猎新学科、新技术,有强烈的开放意识和变革愿望,最具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精神,最容易接受新的理论与知识,发展潜力巨大;2.自主意识较强,不愿意受制度约束,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对现行体制满意度低,属于“最难管理的群体”;3.成就动机较强,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4.思想容易波动,由于缺乏工作和生活的磨练,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常使他们感到压力大、困难多,若不能给予其适当的引导,对在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不能正确对待,满腔热情可能很快转为心灰意冷,甚至走向极端;5.有强烈的物质需求、发展需求、社交和情感的需求,同时承载着繁重的工作负担和生活负担。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力培养、吸引、用好和成就青年教师,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青年教师数量和比重较多,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流动性也最大,高效、长期的激励机制是稳定我校青年教师队伍的关键。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青年教师的创造力,促进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实现其自我发展,提高青年教师对学校的贡献率,最终促进高校良性发展。

二、目前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激励目标偏高

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考核、职称评定标准上层层加码。教师为了更好地适应本职工作需要,适应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的需要,不得不大量撰写SCI论文,申报基金项目,申报成果奖,创新工作难度不断加大,使青年教师产生了沉重的负担,所定目标超过客观现实基础,多数教师尽了最大努力,仍难以达到和实现目标。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延长。很多青年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比法定工作时间要多3~4个小时,双休日加班处于常态化,长期超负荷工作,严重影响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二)激励对象错位

一些高校不太重视激励对象的结构差异,新、老教师一个标准。青年教师参加工作时间短,经验少,资源量少,要完成老教师一样的工作量,特别是科研工作量,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部分青年教师无研究生指导资格,教学当量学时权重低,即便是其参与的教学工作远高于中老年教师,但实际考核工作量却相反;青年教师为科研和教学一线的主力军,他们生活在沉重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之中,然而由于激励对象错位或激励手段失衡导致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三)评价指标过度量化

年终考核及职称评价的主要内容是论文、专著、专利、获奖、项目数量、教学课时量等,全部进行量化考核,甚至可以拿科研业绩折换教学工作量,而教学和科研的水平与质量难以在量化指标中体现。这样的结果就造成青年教师将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放在了项目申报、论文发表、成果申报上,形成重科研、轻教学,重数量、轻质量的现状。

(四)经济激励偏重

过多引入企业管理激励模式,忽视高校教师的特点,以单一经济激励为主,忽视了教师道德、情感、态度、UniversityEducation人格等方面的因素,使激励手段失衡;[4]基础工资已经成为教师象征性的收入,绩效工资逐年上升,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能逐步淡化;青年教师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激励,一味追求可显示度成果,急功近利,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出现学术不端。由于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会给青年教师队伍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高校有必要针对青年教师群体特征及青年教师培养中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构建青年教师更为科学合理的成才激励机制。

三、构建高校青年教师成才的激励机制

(一)协调高校发展与青年教师客观实际,制订适度激励目标

高校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这其中包括国家对高校的发展要求,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对高校的要求。“目标的设定应遵循挑战性原则、可及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相一致的原则;设定恰当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能够产生强烈的激励作用。目标太低,激发不了积极性。目标太高,奋斗无望同样产生不了激励作用”。[5]教师个人的目标,要适应学校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学校的目标要靠全体教师去努力实现。

(二)充分认识青年教师真实需求,多种激励措施综合使用

制定激励机制时要充分了解激励对象的真实需求。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稳定的工作和基本的生活保障是他们的首要需求,要根据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和青年教师群体特征,制定并综合使用包含各种激励手段的成才激励机制,单一经济激励实际上还处于低层次需求激励,不能同时满足青年教师高层次的需求,有时甚至会造成对激励对象的伤害。

(三)科学制订岗位聘任、绩效考核和职称晋升评价

标准,实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考评标准要注意定量和定性结合,既注意量化考评,又不能事事量化;既注意短期效益,又注意长期效果;定期考评与不定期考评结合,内部考评与外部考评结合,制度考评与活动考评结合。建立科学评价标准是激励机制效果成功的关键,对完善高校青年教师激励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建立民主评价机制,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管理者是激励的主体,教师是激励的客体,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需要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激励机制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应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保障全体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定权,真正发挥教师激励机制中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教代会的作用,确保激励评价机制的制定、执行和监督过程公开公平公正。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青年教师日益成为高校教师中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高校发展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卓越人才,是当前高校人才工作的根本要求。高校应高度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切实解决青年教师的思想进步、业务提高、生活条件等实际问题。高校要把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根据学校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帮助青年教师制订职业发展计划,构建有利于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引导广大高校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高等教育事业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7.谈高校教师党员意识的培养 篇七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繁荣科技、服务社会、传承文 明的历史 使命。国之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强大生力军。

高校教师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党教育方针的忠诚执行者与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和历史重任。增强教师党员的党员意识,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党员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 造性,使广大教师党员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对于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 建设者和 接班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高校教师党员意识的内涵及特点

高校教师党员的党员意识区别于其他党员。教师党员有着教师和党员双重的身份,同时也有着双重的责任。作为高校教师党员,一定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好的师德、好的师风;要以生为本,关爱学生;更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 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作为一名教师党员,其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如果连教师都没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那么何谈学生的信念问题。所以,教师党员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加强世界观改造,牢固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的党才能永葆青春,才能后继有人。

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 本任务。”在学 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 规范、道德的 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作为教师党员,首先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 “亲其师而 信其道”,老师可敬 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 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和感染,使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力,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好的师风就是要树立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态度与方法,要有好的工作和生活作风。要勤 劳朴素、刻苦 耐劳,虚心求实,海纳百川,为人谦和,平易近人。勇于创新,模范遵守 学术道德,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导师,并为其他教师做出表率。

党的宗旨就是 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体现在教师党员的教书育人上,主要就是以生为本,关爱学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的核心 理念下,强调教师党员 要心系学 生,把学生的 事情、利益,尤其是学生的成长发展时刻放在心上,努力引导、培养 学生,竭力关爱、服务学生。

高校的四大职能还包含了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更应该要践行党的使命,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奉献终身。在科学研究上,要勇于攀登科学的高峰,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 沿,加强基础 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实现国家竞争力的战略提升;同时还应该立地攀高,着眼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对接行业需求,构建科研转化机制,为推动整体社会发展而服务。

二、高校教师党员意识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课题组对高校教师党员意识现状进行了相关调研,调研从教师党员对党的理想信念,党员的师德师风,党员的宗旨意识,以及党员对组织生活的态度等多角度进行。

在对党的理想信念的调研上,大多数的教师党员 表现出对 党的事业 的认同,对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事业充满 信心,表示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愿意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 努力奋斗。从 一个层面 上讲,这主要是高校 教师党员 的高学历、高职称等因素所影响的。但我们也发现有少部分的教师党员对目前的教育事业表示担忧,主要表现有:一些教师党员对国外教育一味推崇,对国内教育体制的苛刻批评,认为意识 形态教育 过多,专业能力培养偏少,中国教育出不了大师,等等问题。往往这些思想的产生有其真实存在的表 象,但作为一 名党员,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去思考问题,同时要以 党员的责 任去要求 自己,如何去改变这些不良的现状,而不能一味地去抨击现状,怨天尤人。

在对教师党员的师德师风和宗旨意识的调研上,多数的学生和其他人员认为党员教师与普通教师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认为党员 教师整体 上比较优秀,思想觉悟高,能做好本职工作,与同事关系相处融 洽,与学生亲 近友善,能言表一致,在教书育 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能发挥模范作用。从这一层面反映,教师党员的师德师风整体上偏好,这与党员在选拔吸收过程中严格的要求是不能分割的。但是,调研过程中,有不少问题诟病教师党员的师德师风,特别是对一些年轻的教师党员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言传身教等方面,显现不出来。究其原因,这主要是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使教师党员的价值观发生了偏差。个人利益被充分尊重和承认的今天,增强了主体意识,但也诱发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消极思想。一些意志不坚定、宗旨观念薄弱的教师党员思想动摇,开始只顾追求个人物质利益和金钱,对工作马马虎虎,认为随便干 干对得住 这点工资 就行,对学生思想教 育缺乏耐 心和细心,对学生不理 不睬,批改作业 敷衍了事等。甚至部分教师党员对本职工作敷衍塞责,过多地把精力投在个人的职称评聘或职务的晋升上,甚至有的还搞上了第二职业。

在对教师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态度的调研上,则表现出教师党员对组织生活的不重视问题。仅有三分之一的党员认为党的组织生活是有意义的;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党员则认为组织生活没什么意思,不想参加;甚至有一半的教师党员认为参加组织生活占用了时间,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大多数的党员是因为党组织要求才参加的。这反映了目前高校教师党员参与组织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不 强, 组织观念 相对薄弱,缺少政治参与热情。出现这种问题也是党员意识薄弱的一种体现,是党员对党的集体议事能力的否认。从另一角度思考,党内的确存在一些形式主义的生活方式,必须要改 变。党章中规 定,共产党员要拥护党的纲领和章程,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就要求党员 积极参加 组织生活,支持党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教师党员更紧密地团 结在党组 织周围,保持战斗力。

三、关于强化党员意识的对策

1.加强理论学习,在学习中强化党员意识

增强教师党员意识,作为教师党员本身,就要自觉加强政治修养、理论修养和思想修 养。既重视学 术水平的 提高,更重视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自觉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严守党的纪律。作为基层党组织,要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坚持和完善已有的学习制度,如理论中心组学习、支部民主生活会、党校学习等, 健全学习 体系, 改进学习 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建立和落实党员干部的学习考核机制,在学习中强化教师党员的党员意识。

2.加强支部建设,在建设中强化党员意识

科学组建教工党支部,结合工作实际,以学科、职能处室或团队为单位组建教工党支部,选拔有威望的学科带头人、团队骨干作为支部书记或支委会成员,从组织层面理顺支部与学科、处室或团队的关系,使支部工作与相关单位实现无缝对 接、落到实 处。同时, 学科、处室或团队的建设又可以为党支部工作提出具体的目标、任务,为支部建设提供鲜活的载体、途径,从而形成党的建设与单位建设相互促进、共建双赢的新局面。

3.严格监督管理,在考核中强化党员意识

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教师党员的要求就是要落实到教师的职能上,要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过程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发挥党员的先 锋模范作 用, 树立先进 形象,为广大师生做出表率,成为教书育人的模范。作为基层党组织,要制定科学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个人、支部、党总支等结合本 职工作制 定目标管 理制度、优秀党员、党支部标准等,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体系,让每位教师党员一言一行都置身于全方位、多角度地监督管理之中,以此增强教师党员的自我约束意识。

4.加大宣传力度,在舆论中强化党员意识

8.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篇八

教学是高校教师的一项基本职责,也是高校教师的教学生涯中的重要内容。但高校教师有别于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经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培训,而高校教师由于专业的多样化,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师范教育,其教学技能是在持续的教学中积累起来的,依据各学科的特点和自身性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高校青年教师刚进入教学岗位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由于刚接触教学任务,具有较高的热情、创新精神和可塑性,这些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有决定性的作用。高校为青年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并组织相关赛讲活动,可以正确指引青年教师的发展,为其相互借鉴不同的教学思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二、高校教师如何培养教学能力

1.深刻了解学科

大学课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而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必须了解本学科的特点,能够整体把握其学科内容。

不同学科的教学叙述或推演方式不同,需要掌握的知识重点也不尽相同,这需要教师首先能很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并掌握如何将重点体现出来。其次,了解不同的教学手法的应用,并且观摩不同教师的教学,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性格和个性的方法逐渐尝试。最终形成具有个人风格的方法,对于不同章节的内容也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上课时有的放矢,使学生清晰明了地掌握知识。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大学生摆脱了升学压力,进入了扩展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入式”“满堂灌”“一言堂”的方式不适合大学的教育模式。学生往往没有学习动力更没有学习兴趣,上课睡觉者大有人在。

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了很大的惰性,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教师需要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他们跟随着教师的讲授而思考,把“讲堂”变为“学堂”。第一,重视提问的作用,通过不断提问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克服学生的惰性,增强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第二,强调以启发式为教学的指导思想,注重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教师作为学生思维的启发和指导者,而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思考者和执行者。第三,根据教材,采取少讲多练、精讲多练等策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去自学,思考创新。

3.教学知识的更新

在高校教学中,多数课程属于基础型知识和研究型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而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师在教学当中常常会遇到教材数据和实例滞后,跟不上实际情况的难题,造成学生觉得自己所学知识有些陈旧。这样就要求教师能够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将新知识和新理念传授给学生。

第一,需要教师平时不断地寻找最新的教材,而不能只固守已经准备充分而有些过时的教材。第二,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关注最新的理论、最新时事,并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对由于课本时效性造成的知识滞后的状况进行补充。第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也参与进来,积极搜集最新的方法和理念,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这样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到最新知识的补充上来。

4.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最直接、最有效的切入点,可以克服教师在教学当中的思维惯性,对促进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刚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通过自我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并以审视的眼光反观自己思想、态度、行为和情感是否符合教学需求,从寻找和解决问题入手不断提升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青年教师只有持续不断地实践、反思,才能促使教学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其次,反思是一个持续的工作,不可浅尝辄止,而是需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作为青年教师,切忌在取得一定进步之后就开始自满;在使用某种教学方式得到一定效果后,停止对其他方式的尝试;不论学生专业、年级的差异、课程专业的不同,一律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以不变应万变。

5.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高校教师不但要承担起教学任务,也需要进行相关的科研任务。科研是对学科知识的不断研究,相关学科理论的实践。

首先,科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高校教师需要把科研不断融入到教学当中,更新和扩充书本知识,同时也使知识更有立体感。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内容甚至是科研经历都可以更生动、细致地让学生了解学科延伸的情况,同时也使课本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其次,通过让学生参与部分科研过程,能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知识,在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

上一篇:年会筹备进行时下一篇:村换届选举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