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廉政建设

2024-08-14

传统文化与廉政建设(共8篇)

1.传统文化与廉政建设 篇一

1.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填空)

2.知人,是一个为官者必需的资本,而慧眼识人,则是一个好领导必需的资本。(填空)

3.孝,从爻从子。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填空)

4.孟子对“仁”、“义”的定义,首先是指“亲亲”、“敬长”。他说:“亲亲,(A);敬长,义也。(单选)A、仁也

B、亲也

C、礼也

D、德也

5.一旦“礼”成为国家制度,“礼”的社会制约机制,便成为安邦定国和稳定社会的有效方法。反应的是礼的(D)属性。(单选)A、宗教

B、道德、秩序、实践

C、制度

D、政治

6.(A)是人类妥善处理自身与天地与先祖以及其他殁故者之间关系的重要礼典。(单选)A、吉礼

B、凶礼

C、凶礼

D、嘉礼

7.(A)对儒学理论体系进行改造时,也意识到“信”独有的社会作用,将其列入“五常”之中。(单选)A、董仲舒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8.关于“崇学敬师”缘起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多选)A、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B、“崇学敬师”亦可作“崇学尊师”和“崇学”、“尊师” C、古代“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D、教师享受较高的社会地位

9.孟子将(ABCD)称之为“善”之“四端”。(多选)A、“恻隐之心” B、“羞恶之心” C、“辞让之心” D、“是非之心”

10.传统社会中“孝”文化的积极作用有(ABCD)。(多选)A、修身养性

B、融合家庭

C、报国敬业

D、凝聚社会

11.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不仅是理论层面的训诫、警言和格言,还是实践层面的家庭教化探索。(判断)正确

12.法律是用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最根本利益的,是为了保障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因此法律必须公平,执法必须公正。(判断)正确

13.孝,从爻从子。本意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判断)正确

14.勤俭是古代人们非常崇尚的道德规范,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勤劳和节俭。(判断)正确

15.传统忠诚思想对当代干部道德实践的启示。(简答)

一、忠自内心,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己的仁性修养。

二、以民为本,忠于人民。

三、忠于职业,增强职业责任感。

1.孟子说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填空)

2.孔子把“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填空)

3.“廉”字本是用以形容房屋侧边或是物体棱角,后引申为形容人的品行端正、做事严谨、一丝不苟。(填空)

4.“仁”字最早见于(A)。(单选)A、《尚书》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5.关于军礼说法错误的是(D)。(单选)A、一般都是在军队将要出征、演习或行动之前举行

B、鼓舞士气、激励斗志

C、明确作战或用兵目标

D、目的在于“亲万民”

6.关于人情与法律说法错误的是(B)。(单选)A、二者完全对立

B、二者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C、不为情弄法

D、不以权谋私

7.中国古代忠诚典范不包括(D)。(单选)A、亘古第一忠臣——国神比干

B、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臣楷模诸葛亮

C、精忠报国——岳飞

D、谭嗣同

8.关于“修身”观念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多选)A、从字面上理解,“修”有美好、使之美好、祛除不好、剪或削等含义

B、“修”可以引申为通过学习、锻炼等方式使之变得美好、完满

C、“身”指“身体”、“躯干”,也包括心

D、修身,是指通过学习等功夫,努力完善自己

9.对孔子关于“仁、义、礼、智、信”的主张及君子修身的思想,以下说法正确的有(ABD)。A、在当时只是对统治阶级而言的

B、孔子认为只要统治阶级能做到这五点,统治阶级就能得到人民大众的爱戴

C、孔子的思想被统治者完全采纳

D、孔子的思想到汉朝时才逐渐进入统治阶级视野

多选)(10.传统忠诚思想对当代干部道德实践的启示有(ABCD)。(多选)A、忠自内心,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己的仁性修养

B、以民为本,忠于人民

C、忠于职业,增强职业责任感

D、以上均是

11.“仁”字最早见于《尚书》。(判断)正确

12.“知”与“智”是一对古今字。(判断)正确

13.所谓立身是指对父母不能绝对的顺从,《孝经》云:“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判断)

错误

14.孔孟所倡导的仁学,成为齐鲁文化的核心概念,也构成了儒学文明的母体。(判断)正确

15.传统忠诚思想对当代干部道德实践的启示。(简答)

一、忠自内心,知行合一,不断提升自己的仁性修养。

二、以民为本,忠于人民。

三、忠于职业,增强职业责任感。

1.“仁”字最早见于《尚书》。(填空)

2.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中“仁”的基本含义。(填空)

3.孔子将“信”德作为教育的四大内容之一。(填空)

4.(B)都是在发生了不幸的事件后举行,或为祈求和平,或为减轻痛苦,或为寄托哀思,抑或期盼平安,无疑都表现出特定的情感。(单选)A、吉礼

B、凶礼

C、凶礼

D、嘉礼

5.关于立志的说法错误的是(C)。(单选)A、孔子在阐述修身的方法时,强调立志的作用

B、立志,是人们开始决定做一件事之前的初始阶段

C、庄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D、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和情况树立切合实际的目标和志向

6.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讲的是孝道的(D)作用。(单选)A、个体修养

B、家庭伦理

C、社会规范

D、塑造文化

7.“予仁若考”的“仁”字主要指人的(A)。(单选)A、容貌气质

B、精神

C、内涵

D、素质

8.儒家的人生态度,最核心是(ABCD)。(多选)A、刚健有为

B、自强不息

C、厚德载物

D、宽容待人

9.对家是传统文化形成发展的土壤的阐释,正确的有(ABCD)。(多选)A、血缘文化塑造了中国的伦理与哲学思维 B、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为现实中的人格完善提供了舞台

C、传统文化中的“情”根植于家族血缘

D、以上均对

10.孔子认为,重新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转与稳定发展,必须让人们能够安其位、尽其职,恪守礼制所规定的等级规范,实现“(ABCD)(《论语·颜渊》)”这种尊卑有序的秩序。(多选)A、君君

B、臣臣

C、父父

D、子子

11.礼的精神,要求各级干部在各项工作中保持一种“敬”的精神。(判断)正确

12.经济领域的失德主要是市场运作过程中存在的假冒伪劣、敲诈勒索、坑蒙拐骗及不讲诚信等。(判断)正确

13.“修身”的“身”指“身体”、“躯干”,也包括心。(判断)

错误

14.“廉”作为一种道德范畴而发展出的廉德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世人所推崇和践行,引导着人们养成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判断)正确

15.传统社会中“齐家”的主要内容。(简答)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妯娌间的关系、夫义妇顺、勤俭持家

2.传统文化与廉政建设 篇二

关键词:廉政文化,烟草企业文化,文化建设,互动研究

当前, 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烟草商业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管理体制, 具有烟草专卖行政管理和卷烟销售的双重职能, “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是企业的文化之魂和共同价值追求。在烟草企业广泛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 实现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是深化反腐倡廉、加强和改进行业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件大事, 对于培养干部职工崇廉敬德的思想品质, 建设更加规范、更富效率、更具活力的现代烟草企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笔者以赤峰烟草为例, 就如何增强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提升廉政文化建设水平, 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内涵及联系

1. 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唯物史观认为,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社会现象,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在人类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廉政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以崇尚廉洁、鄙弃贪腐思想为价值取向和内涵的精神文化形态”。在当今, 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腐败文化相对立, 是一种有效抵制腐败思想、规范权力运行的积极、正义的社会风尚, 具有公共性、软约束性和广泛的社会性等特点。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 提炼、培育形成的企业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 它隐含于企业管理和员工的行为之中, 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与廉政文化的公共性、软约束性和广泛的社会性不同, 企业文化则更加富有个性化, 具有独特性、自觉性、人本性、系统性等特征。

2. 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联系

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共性因素, 这些因素是二者之间产生良性互动的前提条件。本质上, 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定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反映, 同时都着眼于发挥文化的基本功能, 通过文化理念的建立和传播, 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对人进行教化和引导。主体上, 廉政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传播活动, 既需要人的积极参与, 同时也发挥着教育人、约束人、激励人、改变人的作用。终极关怀上, 二者都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地位观、权力观、利益观为目的, 旨在形成一种无形的、潜在的精神力量, 推动社会、企业的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

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共中央提出, 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这就将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廉政文化一经进入企业, 就必然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 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成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 “无论是在内容上、形式上或是精神上, 廉政文化建设都会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导向, 并丰富企业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为企业文化中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同时, 企业文化建设也对廉政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廉政文化建设不仅依靠企业文化建设才得以产生和存在, 它还同时借助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阵地、载体和平台, 进一步丰富、完善自身, 并依托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而发展。

由此可见, 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基于对两者关系的正确认识, 才能更好地开展它们之间的良性互动, 促进廉政文化在烟草企业落地生根。

二、赤峰烟草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现实基础

1. 价值导向基础

“以廉为荣、以贪为耻”是廉政文化的价值导向, 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利益至上, 消费者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烟草行业的具体体现。赤峰烟草“和德”企业文化以“和谐、诚信、务实、创新”为核心元素, 是遵循“两个至上”价值观提炼形成的烟草子文化, 是一份弘德文化、诚信文化、创新文化。廉政文化与“和德”企业文化同属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之下的先进文化, 二者“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和为贵、以德为美”的共同价值追求, 奠定了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良性互动的价值导向基础。

2. 思想认识基础

近年来, 赤峰烟草一方面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宣贯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育和引导行业干部职工践行“两个至上”、做到“三个始终”、树立“五种意识”, 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入眼、入脑、入心、入行。另一方面, 大力开展党风、政风、行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核心, 推进廉洁工程;以道德讲堂为核心, 推进铸魂工程;以“235”教育实践活动为核心, 推进文化工程;以服务品牌创建为核心, 推进服务工程。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 使行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廉政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形成了思想共识, 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整体素质上有了明显提升, 为推进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良性互动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3. 行为实践基础

回顾和总结赤峰烟草近年的发展, 赤峰市局 (公司) 党组带领行业干部职工始终严守“严格规范”这条生命线, 廉洁从业, 严格执法, 加强办事公开、民主管理, 强化纪检监察, 严格督查考评, 探索出了一条严格治企、规范经营的路子, 不断把廉洁、规范的理念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并切实转化为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而使企业廉政建设和规范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以上这些在工作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 构成了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充分互动的行为实践基础。

三、推进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提升赤峰烟草廉政文化建设水平

1. 借鉴成熟的企业文化发展模式, 制定廉政文化建设宏观规划

经过多年的实践, 赤烟企业文化已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发展模式和运行体系。其中, “和德”理念是核心, 《企业文化发展规划 (长期、短期) 》是主线。笔者认为, 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互动, 首先应体现在对成熟企业文化发展模式的借鉴上。建议纪检监察部门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 根据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科学制定赤峰烟草廉政文化发展的规划, 深度提炼企业廉政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深刻内涵, 做到规划长远、目标明确、内涵丰富、措施严格、执行有力, 从而使廉政文化建设实现有序、梯进式发展。同时, 廉政文化要将所蕴涵的“遵纪、守法、廉洁、规范”等内容与赤烟“和德”文化所弘扬的“和谐、诚信、务实、创新”精神相融合, 形成赤峰烟草特有的“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以和为贵、以德为美”的廉政价值导向, 引导和约束干部职工的经营管理行为。

2. 借鉴高效的企业文化运行机制, 构建廉政文化内控外管协调发展模式

“廉政文化建设如同植树造林。如果说内部建设能培育出一株株好苗, 那么外部建设就是为这些好苗的顺利成长打造良好的环境以及进行各种护理。”要真正引导员工树立廉洁敬业的思想, 在企业中形成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就必须借鉴高效的企业文化运行机制, 构建廉政文化内控外管的协调发展模式。一要建立廉政文化内控机制, 营造严格规范、廉洁从业的浓厚氛围。要在组织结构的设置上体现效率原则。将纪检、内管、政工、法规等与廉政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部门、人员纳入组织机构, 在确保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 提高工作效率。要在廉政制度的建设上突出严格规范。紧紧围绕纪检工作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健全完善一整套有效的规章制度, 努力形成靠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工作机制。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开展内部监督。做到强化组织监督, 增强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强化财务监督, 杜绝“账外账”、“小金库”;强化生产经营行为的监督, 加强办事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力度;强化员工 (尤其是窗口部门员工) 行为监督, 坚决杜绝“庸、懒、散、奢”, “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二要健全廉政文化外部作用机制, 树立“干部清正、行业清廉”的良好的形象。积极构建严密、协调、有序、高效的党风、政风、行风监督体系, 发挥社会各界、行业各线监督力量的整体优势, 通过建设内外部联动机制, 杜绝一切不规范问题的发生, 营造人和业兴、风清气正的企业发展环境。

3. 借鉴科学的企业文化人本理念, 培养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

赤峰烟草所要建设的廉政文化, 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阳光文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充分借鉴企业文化的人本理念, 注重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共同的信念凝聚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廉洁的氛围熏陶人, 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一要突出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 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 从行动上严格落实, 带头学习廉政知识、宣讲廉政文化, 注意自身言行, 做到廉洁自律, 为员工树立榜样。二要培养企业员工的廉洁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员工的思想教育。通过开办道德讲堂、廉政文化大讲堂, 开展“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 召开专题报告会、心得交流会, 举办专家讲座等有效形式, 不断拓展廉政文化教育阵地, 使廉政思想如春风化雨, 滋润干部职工的心田。另一方面, 要时刻关注员工的思想动态, 结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及时排除员工思想波动所带来的不廉洁行为的可能性。三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人员配备, 不断提升廉政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4. 借鉴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载体, 突出赤峰烟草廉政文化特色

在载体建设方面, 廉政文化需要与企业文化进行充分互动, 用先进的、富有特色的活动载体焕发企业的活力与生机, 真正发挥出廉政文化建设的应有优势和效益。一要结合当前“卷烟上水平”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好各项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 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大力开展“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建立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努力开展“235”教育实践活动, 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五种意识”, 努力做到“三个始终”;丰富完善道德大讲堂, 继续办好这项爱心工程、铸魂工程。二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培育有效载体, 开展有声有色的廉政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廉政书画、廉政短信征集活动、举办廉政文化专题文艺晚会、展板展示, 组织开展廉政文化知识竞赛、辩论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 传播廉政思想, 倡导行为规范, 潜移默化影响员工, 营造廉政文化氛围。三要积极创建赤峰烟草廉政文化品牌。在全市烟草行业广泛征集廉政文化品牌的理念、标识, 突出烟草行业的窗口特色、服务特色, 努力构建以廉政创建文化、教育文化、网络文化、院墙文化、窗口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核心的赤烟特色廉政文化品牌, 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丰富廉政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使廉政文化真正融入到推进赤峰烟草协调、持续、共同发展的浓厚氛围中, 发挥出永不磨灭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663—664.

[2]葛龙平.廉政文化内涵及建设途径[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13 (05) :74.

[3]玄有成.廉政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J].商业文化, 2011 (06) :160.

3.传统文化与廉政建设 篇三

关键词:传统文化;廉政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

在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我们既要充分挖掘、积极提炼当今社会生活中勤政廉政方面的先进典型和文化现象,又要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既要解放思想,大胆地借引健康的外来文化,吸收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更要大胆扬弃,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本土的传统文化。从而构建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廉政文化,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本着这一认识,笔者试着就廉政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以扬弃的观念继承批判传统文化这一课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坚持倡扬传统文化中“修德养性”的理念,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突出强调增强“自律”意识

古代中国,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布衣民”,都十分重视个人德行修养。孔子说:“修己以敬”,意思是说,只有修养好自己的品德,才能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情,而且强调:“修己以安百姓。”他认为只有修养成高尚的品德,才能使百姓得到安定。“养德”、“修身”、“慎独”、“自律”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警言,都是提醒自身,告诫他人,特别是为官从政拥权者,更要修身养性,提升道德,在利欲面前“独善其身”。这种道德规范为各阶层人士所推崇,为历代清官雅士所效行,封建士大夫的那种“舍生取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取向,以及“吾日三省其身”的自我解剖、自我约束的精神等等,对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来说,依然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传统“自律”美德的播扬,通过廉文荐读等形式,帮助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学习,读书思廉,汲取传统廉政文化精髓,不断增强自律意识,提高“免疫力”。

二、坚持倡扬传统文化中“官德建设”的思想,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突出强调发挥“表率”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官德建设”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廉政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有益经验,也是反腐倡廉的重要伦理基础。在封建皇权社会中,“清正廉明”、“秉公执法”、“大公无私”等等,都是历代评官论绩的标尺,这些思想强调的都是一个道理——表率作用。因此,我们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十分注重对党员干部表率意识的灌输和教育,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突出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党纪国法,发挥好表率作用。领导干部处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风口浪尖,接触面广,受到新观念的冲击最强,经受的诱惑也多,因此,领导干部思想上必须设有“过滤器”和“防护墙”,分清是非,扬弃取舍,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以清正廉明的良好形象感召和影响身边的人。

三、坚持倡扬传统文化中“崇清扬善”的趋向,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突出强调树立“典型”示范

养廉宜俭,崇廉倡洁,虽然古人崇尚个人修养,重视官德建设,但也并没有完全为统治者所实践,以致出现了《官场现形记》中所述的那些黑幕场景。翻开数千年封建历史,看到的依然是贪官如林,腐败盛行,也不乏明镜高悬,清官辈出,正反两种典型俱有。

在大力加强廉政建设的今天,仍是廉政教育的重要素材,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反腐倡廉的强大精神力量。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在廉政文化建设中要突出“典型导廉”,增强廉政文化的教育性,诚如是我们建设廉政文化确实需要选择运用传统文化中“清廉典型”开展正面教育,运用“贪官典型”开展警示教育。与此同时要注重挖掘当今社会生活中勤政廉政的先进典型,发挥典型人物的榜样和示范作用,让其爱民之情、为民之举、富民之策、律己之行令全社会为之动情,从而形成弘扬正气、尚廉倡廉的社会风尚。要注意用现实生活中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通过违法违纪者的现身说法,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要在财、色面前坚守气节,一尘不染。

四、坚决摒弃传统文化中“尊卑等级”的观念,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突出强调加强“法制”建设

我们应该看到,尊卑等级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根深蒂固的,这为历代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留下了思想和体制上的桎梏,我们分析当今腐败现象的思想根源时,往往将其一概归咎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外来文化的影响,其实这些思想在中国君主专制的社会由来已久,正是基于这些思想,才使统治者和官吏们极尽挥霍、奢侈无度之能事,贪赃枉法,卖官鬻爵。这种消极的文化影响,在如今法制社会中仍有不小的市场,现存的腐败现象也明显打上了等级观念等封建社会的烙印,这就给我们以重要的启示——特权专制必然导致腐败。当今社会党员干部中出现的种种特权现象,以权谋私,以权压法,贪赃枉法,贪污腐败等现象说明宗法观念、等级思想有所抬头。“鉴不能自照,尺不能自度,权不能自称,囿于物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不能仅仅单靠“自律”,把希望寄托在领导干部自身的觉悟和良心道德上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法规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纳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我们要通过廉政文化建设灌输这种意识,通过廉政文化建设落实这一思想。加强和健全法律法规,用制度和法律来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使其“崇畏”。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已成,无畏则从其欲而及于祸。”党纪国法作为党的利益、国家利益的集中体现,是神圣不可逾越的,不论职务多高,权力多大,法纪尊严不可亵渎。有了健全的法制,使党员干部有所畏,就能使其正确对待职务和权力,管住小节,挡住诱惑,规规矩矩,正正派派。

传统文化是廉政文化产生形成的重要历史渊源,也是当今我们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取之不竭的珍贵资源。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扬弃的观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与时俱进,廉政文化必然会枝繁叶茂,党风廉政建设必然会成果丰硕。

参考文献:

[1]居继清.对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2010(03).

4.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道德建设 篇四

【提要】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新时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历史延续并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用道德力量来协调社会、保持社会正常运转,是社会文明的表现。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始终是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它对我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政府提供宏观决策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道德;可持续性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我国改革和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精神力量之一,是时代主旋律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作为中国千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是社会文明的精华,它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伦理思想以及价值取向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那些历史悠久,内容健康的传统文化,能振兴民族精神,是提倡人格尊严,弘扬爱国主义,应坚持继承,发扬光大。

一、新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定位

传统是个关系和过程的范畴,它具有历史性的延续,具有自身的特点,是能在各个社会生活中找到痕迹的一种意识形态。传统文化就是由历史延续并具有特点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由中国历史延续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正确理解传统,就必须把传统放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长河中去把握。传统不是过去,如果传统是过去,那传统就是历史;传统不是现实,如果传统是现实,那就无所谓传统了,但它存在于现实之中;传统不是未来,如果传统是未来,那传统本身就不存在了,它是连绵不断地一代又一代影响、渗透和延续到未来,它如过去、现在、未来长河中的流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导的文化,但儒学在整个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儒学的现代化价值,在国内外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尚未得到一致的认识。有的认为儒学作为一个整体已经过时,无价值可言;有的持全面肯定态度,认为爱国就是爱儒学,兴国就是兴儒学,21 世纪是儒学的世纪,儒学将不战而胜;也有抱存疑态度,提出精神文明建设到底建设多,还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回的多;有的认为,传统道德,就是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观念;而有的则认为,儒学具有极大的凝聚力, 在振兴儒学上中国人能找到共同的语言。上述持各种不同的看法,说明在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思想的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形势,并有纵深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学术争鸣,对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揭示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深入分析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勿容质疑,问题是采取怎样的方式发掘传统资源和汲取传统的精华。对传统文化过度的拔高,或无限的贬低都不可能正确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进而未能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文化类型,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无论从闭封到开放,从守旧到革新,经历过历史的变迁过程,纵观历史发展,从焚书坑儒到五四的反传统思潮,特别是在文革时期反传统文化的极端行为,使传统文化出现了历史性的三次危机,道德的沦落与传统的失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面对着改革开

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形势下的社会现实,人们不得不谨慎地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出现有其本身特殊性。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不同文化样态的并存,如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等不同思想学派,但事实上是四大家,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可见,在古代社会,中国文化不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但这不能意味着儒学不存在有一个思想体系,从这个学说思想的来源和内容来看,已经形成了以伦理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有关专家认为,孔子的思想来源,是继承古代的民本思想、宗法思想、中庸思想和大同思想。在此基础上,它是以仁为内容,以礼为表现形式,以中庸为思想方法,以大同为远大理想的思想体系。就以其中仁这个思想来讲, 就包含极丰富的内容。仁是作为人,以社会培养什么人作为出发点,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就是培养和要求什么样素质的人,即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这些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即所谓伦理;人的一生就是要追求仁,要通过自觉行为的调整,不断地完善人格达到人格的理想化。又如中庸思想,过去特别是在文革中是以搞折衷主义,渲染阶级调和论来加以批判的。在现实的社会矛盾中,通过协调而不是通过对抗来解决矛盾冲突,从中庸的思想方法中,不难找到闪光的东西。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这是我们评价传统文化,重新给传统文化科学定位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儒学中至今仍具有生命力的东西,应予继承和发展,发扬光大,对那些在一定程度上包含有积极因素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要加以发掘、批判和继承、去粗取精、做到古为今用。要把真正的儒学与历史上统治阶级改头换面的真假儒学区别开来;把儒学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区别开来,还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真面目。儒学文化的主体是它的伦理道德学说。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个学说开始建立时是以强化社会关系,协调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稳定为目标的。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以道德理想、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的内在结合形成自己的伦理体系。这种内在蕴涵的价值从古到今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是都起作用的,都存在有各种稳定的制约着人们行动的普遍因素,这与新时期我们强调的思想道德教育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不无关系。不管历史如何变迁,某些具体的道德观和道德规范,都为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不同的人所认同,作为优秀的人类宝贵的财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制约性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导道德。儒家的传统道德强调行为规范的制约性,用道德规范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转。在一般情况下,儒家是用道德来规范社会、规范人们的行为,把维护道德看成是社会神圣的职责。因此,特别强调道德对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法律的某种忽视,只有在无法用道德来规范人们的行动时,才不得不采取法律手段。用道德力量来协调社会,保持社会的正常运转,无论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在现代社会中,都是人们当时的思想境界和当时社会文明的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是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只有经过千百年来的历史变化过程的积累,才可能对人类的本质得到更深刻的认识。社会生活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

德具有历史的、逻辑的结合点。儒家强调人对社会的义务和权利,强调人际间的和谐和内聚力,强调历史和现实的联系,这些正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儒学独树一帜的特点,是崇尚历史、道德至上、重视教育等,从发展角度看能接受多元文化的包容性,这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各种文化传统中,儒学的文化道德观是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作为一种文化道德活动的结果而延续下来的,而对传统文化的修正、补充、更新的另一部分是现代化。可见,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是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割断这种联系或人为制造阻碍,必然就会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型道德的建立。离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特色,在于国情的特色,也在于传统的特色。离开了中国传统的道德,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文化传统也要受到社会、历史的制约,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需要而不断更新重建的过程。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社会文明礼貌、社会进步的基础,在任何一个社会历史条件下,都以社会的进步为尺度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对文化传统的选择与社会的选择是一致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也是一致的。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道德, 要求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要具有中国特色就必须继承中国传统的文化道德。党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决议中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强调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一决定体现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的蕴涵关系,导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道德建设的价值作用,同时也给人们提出了批判与继承中的结合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重点, 并提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问题的重要决策。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重大决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一重要报告为在新时期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正确认识传统道德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方向。

道德问题,事实上反映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反映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儒家的道德强调个人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提倡群体意识,提倡协调个人与家庭、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注重个人内在修养,以达到道德完善和理想人格。这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求的五爱三德,似乎同出一辄,可以说社会主义道德是在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显而易见,中国传统道德至今仍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优秀成果与我国力求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是并行不悖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道德,制约着建立社会主义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道德规范。当前社会道德出现某些不能令人乐观的情况,人们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如何重建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表示极大的关切。但由于市场经济驱利动力的负面效应,金钱的利诱,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泛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人民内部矛盾,形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在这种形势下,正视和应用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崇德重义的伦理思想原则,调节相互竞争中人际关系的紧张情绪,克服见利忘义的个人主义思想行

为,借鉴儒家把物质利不是诱惑的源泉,而仅仅是彰扬道德的重要手段的积极作用,弘扬传统中尊重他人、尊重群众的观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是相互制约,辨证统一。传统道德是现代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传统道德内容的修正,补充和发展,并赋予新时代的特点。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是用传统文化道德的精华来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道德。现代社会主义道德离开了传统道德的底蕴制约,就难以建立新型的道德,没有传统道德精华的滋润,社会主义道德就缺乏生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道德的功能,从而也就不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三、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与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互补性

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对人们的思想、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一变革必然对社会道德领域发生重大的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领域的变化已经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引起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过去为人们所熟悉的一些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受到冲击而显得无所适从。如爱护公物、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际关系等。而各种消极现象的出现不能不令人担忧。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道德领域里的流变趋向问题,也令人关注。围绕这一问题所引起的困惑或争议,如何完善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新型的道德,是一个迫切而且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的道德变化,既有认识问题,又有理论问题,既有现实问题,又有历史原因。判断一种道德观念是进步的还是非进步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该肯定的还是该否定的,是以社会生产方式以及整个社会关系体系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为尺度。凡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生产和整个社会关系体系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改革开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是进步的、积极的,应该肯定。然而,道德建设受多种制约,受政治关系的制约,社会意识状况的制约,最后还要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如政治体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所形成的某方面特征,对现阶段道德流变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为典型特征的各种腐败现象迅速滋长和蔓延,,这类政治思想上的畸形变化反映到道德领域,极大的刺激了各种消极倾向的发展,严重地毒化了社会风气。腐败产生在党和国家的政治肌体和干部队伍中,对公众道德的消极影响具有放大效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物质条件的缺乏,对道德建设和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是个不利因素。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忽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脱离了物质条件一味强调精神领域的革命,作为历史的反弹,现阶段出现偏物质利益,鄙夷精神追求的倾向,也有一定的客观原因。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市场经济的各种运行机制,来审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揭示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文化和道德发展的二向性。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们建立自我完善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开拓意识提供了发展前提,但市场经济是一种利益驱动经济,这决定它本身可能存在某些消极因素,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钱交易,导致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某些不良现象的发生,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对全民族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就必须发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来构建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

道德建设不能建立在纯粹的现实基础上,它不能脱离历史,不能离开传统,必须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传统道德汲取营养。儒家道德崇高理想主义,提倡理性主义精神,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敬业精神,都为我们建立新的道德提

供极有益的历史借鉴。在国家进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下岗再就业等问题,发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非常现实和必要。又如“崇德重义”在市场经济下就不能丢掉这个优良传统而见利忘义,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风节,对反对现实官场中的腐败,提倡廉洁奉公,是大有裨益的。

传统文化中的传统道德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传统文化,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底蕴,体现了一种内在的超越,深藏于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之中。传统文化是文化活动的某一种形式或习惯,不是实体文化,因而只能从现实人的生存活动中去寻找。它积极地孕育某一种新的社会道德的产生,也能制约着某一种消极的社会道德的泛滥。中国人经过二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再继之将二十年“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的困惑,中国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传统优秀传统文化道德为基础,重整道德,要通过新型的社会道德这个纽带来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情感,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源远流长,二千多年以来,长期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人民坚持民族团结, 弘扬爱国主义所认同的思想文化纽带。

首先,弘扬传统文化的整体原则,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精神,已成为现代企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企业是经济实体,但在它的运转过程中,决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它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有互补与时并进的关系。企业除以经济纽带为轴心外,还需要文化纽带、精神纽带、道德纽带、产权纽带、物质纽带、利益纽带等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这些纽带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并制约企业的正常运行机制。一个现代化企业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理想和信念,是很难立足于社会和在竞争中取胜。然而这种理想和信念一旦渗透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就会变成一种精神动力。这种动力是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动地发挥作用。诚然,要建立这样的企业精神,一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主导思想。二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孕育和熏陶。

其次,以道德理想、道德规范、道德修养而形成的儒家伦理为系统,为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的道德提供思想基础。这种伦理思想体系从古到今,在任何一个历史时代,都是普遍起作用的。要保持社会稳定,使社会正常运转,没有道德规范进行道德教育是不可想象的。文革中,林彪、四人帮,鼓吹法家精神,是为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服务的。法家主

张法术,宣扬道德无用论,主张加强君权,为专制主义,君权作辩护,认为道德、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等一概是没有价值的。法家否定儒家的传统文化,在文革中被四人帮一伙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管历史如何变迁, 一些具体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都为各个不同时代人的认同。当前社会道德风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滞后和失落现象, 除有其历史、政治、思想、社会等原因外,与文革中那种对传统文化的简单、粗暴否定的极端行为不无关系。社会道德是一个国家的形象,社会风气和人的精神面貌的具体体现,是文明的象征。一个贪污、盗窃、贿络横行的社会,是无道德可言的。用传统文化来塑造现代人的性格, 用传统文化作为纽带对现代人进行道德教育,以前人的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人进行理想教育,用传统道德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现代新道德风范的结晶,培养和造就四有人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贡献。

再次,汲取儒学天人合一的积极思想内涵,为实施可持续性发展战略提供丰富的思想材料。儒家讲的仁实质主要是讲人伦认为做人应该做好人伦的关系。用现代语言说也就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仁!不仅是爱人, 还要爱社会, 爱自然, 把爱人与爱自然高度统一, 这是儒学中 仁!思想闪光之处。以思想为借鉴来正确引导我国的改革开放, 对实施可持性战略决策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最浓厚的文化底蕴首推儒学, 它是在中国历史上各学派追求的理想境界。儒学作为人类的优秀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在人们的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痕迹。今天我们研究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重新评价它的现代价值,是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新道德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5.廉洁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区别 篇五

今年我厂大力倡导加强廉洁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廉洁文化进厂区、进队站、进班组的“四进”活动,同时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动,可面对廉政与廉洁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使许多干部职工含混不清,不知道具体工作到底怎样做,今天我们就将廉洁文化与廉政文化的概念做一区别:

“廉政”主要指处在公共权力机构的人员,应该廉洁不贪、勤政不迂。在“廉政”二字中,“廉”是基本要求和应有特征,“政”是主体和根本目的。“廉”为“政”服务,“政”因“廉”长存,这是“廉政”的真正内涵。廉政文化则是指在以国家权力机关为核心的政治组织中所达到的以廉洁勤政为核心价值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廉政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而这个组织就是政府。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这个组织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

廉洁文化是就整个社会层面来说的,它以一种泛文化的形式出现,比如有廉洁的职业文化、廉洁的家庭文化、廉洁的企业文化、廉洁的行为文化、廉洁的校园文化等;而廉政文化比廉洁文化的内涵要小,它是廉洁文化的一个部分。更重要的是,廉洁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实施方式是不同的。廉政文化的实施推行有明确的目的性,有各种强制性机关作后盾,是一种以他律为主导并与自律性相结合的行为模式。在实施廉政建设的过程中,当各种预防腐败、制约权力、激励廉政的措施转化为体制性或制度化的运行机制后,经过各种实践强化,就会得到广大公职人员的认同,成为公共权力机构人员的认知模式与行为模式,最终也就成为廉政文化的一部分。而廉洁文化主要是一种自律性的行为模式。

宋海荣

6.加强法治文化培育与文化强国建设 篇六

本报记者 蒋安杰

2011年11月02日15:22 来源:《法制日报》

10月27日,为响应十七届六中全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以“法治文化培育与文化强国战略”为主题的研讨会在中国政法大学举行。校长黄进教授、副校长马怀德教授、终身教授李德顺等学者发表了观点。

黄进校长首先作了“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法大的历史使命”的主题发言,他指出,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实际上是中国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

黄进教授认为,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说,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在社会主义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法治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尤其应当是当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法治文化是国家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施法,所有社会成员依法行为的社会方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必然要从法律制度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内核,从法治体系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培育。

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选择,因为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法治,市场经济的本质在法治经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也在法治,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培育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进步、法治昌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具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当务之急。所以我们可以进一步肯定,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完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李德顺教授认为,树立法治理念,加强司法系统建设,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权威,不仅是对大众的普及教育、宣传教育和组织管理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司法系统本身的理念、行为方式和行为原则的问题。所以他理解的法治不仅仅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是成为举国上下在政治生活当中普遍遵循的规则,普遍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怀德教授总结时谈到,中国法治文化的培育,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执政者要率先垂范。政府要守法,政府的高官、企业的高管要有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把法治精神融入到血脉中;二是媒体要正确引导。媒体的理性和规则意识、自律和宣传规则对整个社会起着很大的作用;三是教育者要大力推进。教育和培训不能只局限于具体的法律法条,而是要宣传一种法治文化,让法治观念深植社会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官员的心中;四是民众要学会理性思考。目前社会的一些乱象,以及社会诚信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建设的问题,是我们缺乏有效的、强大的保障体系所造成的。因此,推动中国的法治文化对整个文化强国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

文化强国离不开法治文化

□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法治文化在整个文化强国战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法治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搞文化强国还是法治国家建设,都应该高度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因为法治文化体现的是法的精神、法的理念,所以跟文化是一体的,跟先进文化、跟文化强国战略是一体的,而且是法治国家实现的必由之路。2008年5月4日温家宝总理来我们学校视察时曾经和学生座谈说过一句话,他说,你们学校大门口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写“法治天下”。法治天下,就是法比天大,他说抓住了法治精神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宪法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和尊严,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段话概括归纳了法治精神的要义。

法治文化就是强调法的权威,法治的权威,就是强调规则的统一适用,强调平等适用,强调程序,强调民主,强调理性,强调尊严。所以如何培育中国的法治文化,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觉得还是要看到今天在中国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的障碍在哪里。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是人治中封建色彩的东西。我们所说的封建中的专制跟民主制度、共同参与、沟通的民主制度是不一样的。我们说的非理性和现在法治所强调的理性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中国要推进法治建设,我觉得的确要改造封建的人治文化来实现法治的要求。如果这个文化不改良、不改进,我觉得就像沙漠上是永远建立不起法律大厦的。我们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搞法治建设、法治宣传、法制教育,无非是在一点一滴把我们所希望的、期待的理想法治普及给社会公众,但社会公众也好、领导干部也好,对此不是自动接受的,跟他们的理念、利益发生冲突时,这个期望可能就会变得很纠结了。

我认为,在中国培育法治文化,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发挥作用,要看准几个问题,执政者要率先垂范,媒体的传播理性要规则自律,发挥教育的作用,民众要有理性。推动中国的法治文化对整个文化强国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像政法大学这样的机构所承担的责任,的确是很重大的,我们法大应该有担当和责任。

法治文化是新的政治文明体系

□李德顺(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

怎样界定“法治文化”,与我们对概念理解的层次有关。对“法治”和“文化”的理解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层次。但我认为,“法治文化”主要是区别于“人治文化”的一种新的政治文明体系。所以,法治不应该仅仅被理解为司法系统和司法部门的事,而是国家政治的实质特征和核心内容。以这样的政治内容为核心,变成我们社会的公共政治生活实践,变成人们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的社会文化就是一种法治文化了。所以我理解,法治不仅仅是用来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而是成为全国举国上下在生活中普遍遵循的规则,普遍实现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我所理解的法治文化概念。

那么,法治文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法治精神得以社会普遍化地实践和实现,是按法治精神实践的方式、过程和实现的结果。因为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很复杂,我们就要注意从总体上深刻地理解法治的精神实质和实践导向,关注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通过具体切实的工作,推动法治建设。

法治精神,注重对人的权利、责任的分析与界定。我觉得,法治精神其实就是一种规则意识,就是在具体事情上对人的权利和责任加以具体规定和分析,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权利,同时也规定每个人应该担负的责任。在权责问题上不依法做具体分析,而是感情用事,就是在用一种德治主义否定和取代法治。

理解法治精神,就是要切实倡导公平正义。以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为目标,依靠民主和法治来推动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推动整个文化的发展进步。

文化强国之强,光有大规模的文化产品和很高的文化经济效益是不够的。尤其要在建设当代中国自己的、引领社会思想的法治理念、理论和思想上下功夫,在培养法治建设的高端人才上下功夫,最终实现文化强国、法治强国。

法治文化的核心是依法而治

□于飞(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什么是法治文化?按照我个人的理解,法治文化核心之一,就是依法而治,是社会民众对社会调节方式普遍的内心认同。现在中国与西方的差异不是高楼硬件和现代化设施,而是软件、制度和人的精神。美国与德国民众普遍具有对制度的敬畏感和信赖心理,而我们是缺乏的。依靠凝结了人的一般理性的制度去调整社会,从而避免了依靠人去控制社会时无法排除的个别人一定会有的缺点和缺陷,这便是依法而治。法治一旦脱离了制度和工具层面,到了文化层面,它的核心恐怕应当是社会公众对法律、对制度的敬畏感、信赖感和依赖感。以此为核心的法治文化渴望建立人们合理而稳定的预期。

同时,法治文化中还有一个必须强调的要素,就是媒体反复提到的诚信。诚信是道德规范,法律与道德并非是矛盾对立,恰恰是相辅相成。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诚信原则,该原则在民法通则中位阶和效率极高,被作为帝王条款,诚指诚实不欺,信指恪守诺言。诚信原则使诚信成为一项法律义务,成为当事人行使一切权利,履行一切义务时的行为准则。就像原则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以诚实者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兼顾他人以及社会利益,从而实现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可见诚信也符合和谐社会的本质。

以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为核心,尤其是我们研究普遍的一般价值化的民法基本原则,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具体化为一个个妥当的判决;研究一个抽象的概括条款到一个具体妥当的司法判决之间的路应该如何追寻,此即所谓概括条款的具体性。

我认为,如果能够将法律程序研究透彻,并真正实践于司法判决中,也就为社会诚信的建立奠定了坚如磐石的根基。由此,法律和文化结合起来,法律原则与文化体系结合起来,便落在了社会和民众之间,我想这就是法治文化形成的一种方式。

7.企业文化与企业文化建设 篇七

一、企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组织特点的使命、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 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

企业文化本质上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 它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即:企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企业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导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规范、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是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企业的制度文化就是企业的法规、管理制度等, 它是企业的法律形态、管理形态的集中体现。企业的行为文化就是企业员工在日常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群体行为。企业的物质文化就是在企业的产品、服务、环境、设施等物质形态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四者的关系是:精神文化建设是先导、制度文化建设是支撑、行为文化建设是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企业文化是企业领导者倡导、培植并身体力行的结果, 通过各种方式灌输到全体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去, 日积月累地逐步形成。企业文化一旦形成, 就会反过来对企业经营管理发挥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企业文化发挥巨大作用, 在于企业文化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功能:

(一) 导向功能。

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整体和企业成员的价值及行为取向起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二是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

(二) 约束功能。

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 而是一种软约束, 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的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这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 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三) 凝聚功能。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是指当一种价值观被企业员工共同认可后, 它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 从各个方面把其成员聚合起来, 从而产生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四) 激励功能。

企业文化具有使企业成员从内心产生一种高昂情绪和奋发进取精神的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 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所以, 积极向上的理念及行为准则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

(五) 辐射功能。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 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 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 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树立企业的良好公众形象, 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六) 品牌功能。

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 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

三、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如何建设企业文化, 并真正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 需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 积极探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 明定位, 找准企业文化的个性和特征。

建设企业文化, 首先要从本企业的个性出发, 结合行业共性, 做好企业文化定位工作。一是企业文化定位要源于企业战略并为战略服务。要立足于企业发展战略,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 明确企业文化定位, 并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二是企业文化定位要融合企业家的领导风格。企业家作为企业的领导者, 他的一思一言一行都会对企业产生很影响。因此, 企业文化定位要考虑并融合企业家的领导风格, 否则, 会产生相互碰撞, 将大大削弱企业文化的引导力量。三是企业文化定位要传承企业优秀文化传统。要对企业优秀的文化传统进行梳理、反思、提炼, 摒弃糟粕, 继承优秀, 使企业文化体现企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四是企业文化定位要符合企业的现实发展需要。企业文化定位不能脱离企业发展实际, 要对企业进行现状分析, 了解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 从而确定企业文化定位。

(二) 提理念, 明确企业的价值观。

理念决定行为, 行为决定结果。理念是行为的导向, 是行为的准则。建设企业文化必须要有明确的企业理念。要注重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当代社会先进文化、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理念、企业领导的思维及企业员工的思想现状中, 汲取、吸收、借鉴、概括、创新, 从中提炼出与企业经营管理相接轨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特色企业文化经营管理理念。这样不但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承担高尚的企业使命, 明确宏伟的企业目标, 不断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也能够提升企业自身的文化内涵, 彰显企业独特的文化魅力。

(三) 抓执行, 推进企业文化落地。

企业是实, 文化是虚, 只有企业文化真正落实到企业之中, 企业文化才能发挥作用, 才能推动企业科学健康长久发展。一是企业家必须亲自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从某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 所以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心和行动。企业家要带头学习企业文化知识, 对企业文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 对建设本企业文化有独到的见解。要亲自参与文化理念的提炼, 指导企业文化各个系统的设计, 提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 推动企业文化在企业的落地生根。二是企业全员必须认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接受和认可, 成为企业全员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并在生产生活中贯彻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 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内刊、晨会、培训、典型宣传、集中活动等形式, 增强企业全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让企业全员人人参与在其中、实践在其中, 使企业全员认可企业文化, 并在行为上从“要求我这样做”转化为“我应该这样做”, 从而使个人行为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 建机制, 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保障。

企业机制建立, 既要以企业文化理念为依据, 又要起到保证文化建设的作用。一是企业文化要融于工作流程。要围绕企业文化导向, 梳理现有企业工作流程, 保留那些与企业文化理念相适应的流程, 修正那些与企业文化理念相悖的流程, 健全那些没有体现企业文化理念的流程。总之, 要使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每一项工作流程都明晰、简洁、规范、高效, 并体现企业文化理念, 让企业全员通过流程规范就能明确自己该做什们、该怎么做, 在具体行动中践行企业文化。二是企业文化要融于制度建设。要以企业文化理念为指引, 建立健全、修订完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工作职责、行为准则, 使这些制度、职责与准则能够体现企业价值观和愿景, 能够促进企业使命和发展战略等目标的实现, 让企业全员在制度的管理和引导下, 变他律为自律, 变约束为习惯, 从而保证企业文化的贯彻执行。

(五) 求创新, 不断丰富发展企业文化。

创新是企业文化永葆活力、永葆先进的源泉。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国内外形势、行业发展周期及企业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 企业文化绝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 应该主动探索、积极创新, 不断丰富和发展企业文化。所以, 在建设企业文化中, 要坚持思想理论创新,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不断开拓企业文化理论的新境界;要坚持文化观念创新, 敢于从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观念中解放出来, 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新观念, 开创企业文化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摘要: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 是企业发展的深层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和品牌六大功能。企业文化要从定位、理念、执行、机制、创新五个方面来加强建设, 从而形成特色企业文化, 促进企业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企业管理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J].中共中央办公厅, 2012

[2].艾丹, 林贵长.和谐社会视域中的雷锋精神[J].大连干部学刊, 2007

[3].唐柏荣.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J].新湘评论, 2010

8.文化和谐与新建高校文化建设 篇八

[关键词]多样文化 文化和谐 新建高校 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刘德群(1956- ),盐城师范学院审计处,副教授。(江苏 盐城 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51-02

合并重组新建的高等学校,一般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学校合并重组而成。它们有同时合并重组的,有陆续合并重组的。这样其文化在认同、整合的时间和空间上,就会出现一定的差异。一般而言,合并重组新建高等学校有四种类型:同类、同层次学校的合并重组,同类、不同层次的学校合并重组,不同类、同层次的学校合并重组,不同类、不同层次的学校的合并重组。这在其合并重组后的文化构成上,就会出现有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成分构成,有完全不同的文化成分构成,及有同有异的文化成分构成的多样文化重组等现象。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成分有可能同时存在于一所合并重组新建的高等学校之中,也可能其中的两个部分同时并存于同一所新建学校之中。

一、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合并重组后新建的高等学校中,其原各学校的文化之间的关系,一般可分为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相异的文化、有同有异的文化。这三种类型的文化可能会同时并存于一个新建的学校之中,也可能是其中的两种存在于同一所学校之中。这就使得合并重组后新建的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工作显得十分复杂,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态势和差异性。这种复杂性、多样性、差异性必然会在新建高等学校的各个文化层面显现出来,必然会在多样文化的互动过程中,产生文化的矛盾、碰撞和冲突。而这个矛盾、碰撞和冲突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一是经过碰撞、冲突失衡后,融合了合并前原各学校优秀文化的部分,经过整合与重建,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新建高等学校个性特点的文化理念、文化风格、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并以此支持新建高等学校的发展;另一种就是因碰撞、冲突导致原有文化的平衡被打破,而原有文化没有得到有效融合,阻碍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并导致文化认同整合与共同文化意识难以有效的形成,从而阻碍和制约着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

我们应该看到,合并重组前各学校都是以一个独立的文化主体存在着的,而且合并重组所建立的新的高等学校建校初期的文化中就会同时并存着具有不同文化主体形式的多样文化。而这“多样性的文化主体都存在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体系、文化认同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这自然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样态、文化种类、文化模式。”① 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风格及个性,有自己的文化观念、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和具有自身特点的同类文化意识。每个学校及其个体成员都有着自身价值意识的独特性的内在统一性和一致性,并依靠它来指导自己文化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文化理念,并形成自身的文化特点。合并重组后新建的高等学校中,合并前原各学校多年积淀的深层次文化意识是不可能随着合并而消失的,它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由于合并前的不同学校文化同时并存于一个新的学校文化环境之中,这种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差异性及带有不平衡性的多重文化意识的存在,使得合并前原各学校所具有的不同特质文化间出现了冲突与融合,同时文化的同质化诉求与文化的异质化诉求也将是并存的。

由于合并前原各学校文化所产生的文化惯性和文化差异,势必在文化整合中产生一定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碰撞,因而这种文化矛盾和碰撞又与文化整合相融,又同时并存于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建设之中。但如果通过这种冲突与碰撞不能产生新的文化意识、新的文化认同,这将使得新建高等学校文化的边缘化更加严重,从而导致整个人才培养和学校人才资源非优化现象的出现。人们新的观念认同上的排斥和分解,从而对新建高等学校新的文化理念的产生、发展以及人们在新的文化理念上的认同而整合成新的共同文化意识,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影响。

而且,在合并重组后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认同问题突出表现为新建高等学校中各原学校成员间关系协调和文化适应的问题。所谓文化适应,是指:“不同文化间的接触、认同、调整而改变原来性质、模式的过程。”② 我们知道,当人们生活的文化环境发生变化,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生活习俗等方面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而这个“文化适应是不同的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它一方面失去了一些文化特质,另一方面又获得一些文化特质。在双方的交互作用中不断发生变化。”③ 而且“文化适应并不是简单地抛弃一些旧的文化特质或采取一些新的文化特质,而是一个新的综合过程,也是产生新文化的过程。”④ 因此,人们在新文化和原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适应、认同新文化,改变自我文化价值意识,凝聚、内化、相融、整合新的文化价值意识,使自我的文化价值意识得以升华。这种文化环境的变化相应带来人的变化,在新建高等学校中是比较突出的。因此,文化适应在新建高等学校的过程中,是每个学校及个体成员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它要求每个成员首先必须承认、肯定和认同新文化的存在,抛弃不适应新建高等学校文化目标的原有文化观念,从而改变自我文化价值意识,以凝聚、内化、融合于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价值和文化目标中,与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实行整体的融合,以形成新的文化认同。

二、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的同一性和一致性

一般而言,高等学校的合并重组都是在同一个城市或区域,都有着共同的城市或区域文化背景。尽管我们承认,每个学校以及个体成员都有着价值意识独特性的内在统一性和一致性,并依靠它来指导自己文化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然而,不管其文化是多么丰富多样和与众不同,但这些学校都具有相同的城市文化背景和区域文化的同一性。它们有着符合于这一区域文化的共同文化背景和相同的区域文化结构,因而他们就有了多校合并的文化整合重建的文化基础。每个学校及成员相对而言,毕竟有着共同的区域文化背景及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具有一定共性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也使其价值思维与其他合并高等学校有着共同区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统一性和一致性,这是新建高等学校形成新文化的共同文化背景与基础。

由于合并重组新建高等学校的过程中,多种文化类型存在于同一所学校之中,这就使得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过程,显现出了它的文化多样性的整合基础。我们看到,所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给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的建设提供了更多新文化构建的基础,同时由于文化的多样性也带来了文化构成的复杂性,又给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建设、发展带来了不稳定性和艰巨性。在新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相同或相近的文化构成部分易形成新文化建设过程的一致性部分,而不同或有同有异的文化构成部分,在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能够形成和谐,这关键在于能否正确把握好文化的一致与和谐的相互关系。文化复杂性、多样性的存在,促使了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和谐发展。但我们也要看到,这两种形式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整合与融合要达到一致或和谐,必须经过一个过渡时期。这个过渡期也许很短,也许很长。假如两种文化的程度以及一切的需要条件(如文化的发展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念、文化的思维模式、文化的行为规范等)偶然完全相同,那么这个过渡期也许就会很短,他们一经接触就能趋于一致;假如这种文化有同有异,那么接触后必然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合才能一致与和谐;假如他们完全各异,那么要达到和谐也许需要更长时间。但不管怎样,这都不过是合并重组后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变换过程。在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建设发展总目标的指导下,它的目的、结果和趋势总是趋向于文化和谐。这是因为,合并重组前原各学校的文化,不管其差异有多大,它们毕竟都已存在于一个更大的文化圈范围之中,存在于一个统一的新文化体系之中。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建设必然驱使其向一个统一的文化体系发展。

在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存在异同的各原学校文化间的碰撞和接触,必然成了一种新的文化需求和新的文化发展趋向。它们成为互为支持发展新文化的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我们应有的文化核心理念,并围绕这个理念,经过人们的努力,建立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共同评价意识感,从而推进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整合,形成具有自身特点和个性的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理念、文化风格和文化价值。这也许是我们能够生存的文化核心基础之所在。同时,通过显性层面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的改变,以及学校的教学科研带头人、管理层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学校合并后的发展状况,推动隐性层面的文化观念的变化,才能逐步形成共同文化信念和文化价值观念。

三、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建设的趋向——文化的和谐

在合并重组新建高等学校过程中,合并前原各学校文化中优秀的或能够适应新学校文化发展需要的部分,在新建高等学校文化中被保留和续存,使得原文化成为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新建高等学校的新文化才能得以发展,其新文化积淀的基础才能得以形成,最终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新建高等学校文化。由于新建高等学校前的原各学校及学校成员的文化活动与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环境与氛围不断契合,使得人们对自己的原文化与新的文化环境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新的认识,这就使得在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必须将自己原有文化以新建高等学校文化的目标为标准,为改造原文化的参照系,才能与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实行有效的整合,达到对原文化的创新改造和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的重建,从而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在新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新建高等学校中所合并而来的原各学校间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的存在,是合并重组后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建设的必然。但这种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我们认为它的指向应该是趋向于文化的和谐。而这个文化和谐的特点,就是一个统一文化体系下的多样文化的并存与发展。这应该成为合并重组后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建设的一个发展性目标。为达到一个统一文化体系的多样文化的和谐、创新和发展,就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从而使文化的多样性和整体性得以统一,增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价值。实际上整合是双向的、互动的,是双方优势互补、互相学习、互相融合的过程。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整合是原学校间的协调、互融、整合,形成更具有特点和优势的新文化,从而达到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重建。他们在合并重组新建的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整合相融结果会趋于一致和谐。

新建高等学校及群体的文化整合与融入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片面的、不全面的、有选择的融入开始,经过一个文化的时间过程,达到一个全面的融入。这个过程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一个较长的时期。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新建高等学校新文化建设目标的平衡性、包容性和前瞻性。所以,高等学校文化的整合与重建,应有其实质性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政策的调整,措施的变更,促进和加快人们向新建高等学校应有的文化意识、文化思维、文化内容的转变。但在这个转变中应有一个核心的文化理念,并围绕这个核心文化理念开展我们的工作。当以新学校文化为中心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一个比较和谐、稳定的文化关系。而这个“共同体”的形成,将有效地凝聚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推动新学校的发展,同时也构建了各类人员的自我发展平台。人们在这个共同体之间的合作、发展,最终达到新建学校文化和谐的形成,为学校的创新与发展打下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础。由于新建高等学校中各学校文化信息、文化制度、物质文化等的交流,促使了文化的融合,并逐渐走向文化的趋同。

通过以上论述,使全体师生形成对新学校有意向的文化心态,对新学校所设定的文化价值的追求,以及在这些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中达到精神文化层面的融合与创新,形成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精神。我们知道,和谐的文化精神的核心,就是具有差别的个性文化之间,在新的学校文化环境中,其各类群体及个体之间保持一个文化的平衡,并在这种平衡中寻求进步与发展。因此,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环境过程中,要有一个全新的理念为指导,要融合、消除原有的文化理念,达到精神文化层面的新融合。随着师生员工新的文化意识逐渐发展和增强,新建高等学校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将逐渐为人们所接受,从而形成人们新的追求目标。这种目标追求的出现,将是新建高等学校文化实现之时、发展之时,标志着新建高等学校文化的发育与成熟。

[注释]

①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9.

上一篇:学校大队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下一篇: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