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核心素养论文

2024-10-23

培养核心素养论文(9篇)

1.培养核心素养论文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仙源镇中学

穆鲲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从过去单一的以分数评价逐步转变为品行、能力、素质的多元评价;近年来,教育部又提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评价更上一个层次,那如何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什么呢?下面我就我校在开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交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注重课程开发,融多项课程于专题教育之中

去年春季学期,我校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德育教育专题研讨会,重点对今年学生的行为表现、习惯养成、违纪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不良行为表现与我们初中阶段的大有不同,那是的我们,学校既没有围墙,老师管理、学校管理并没有现在这样严格,但我们最调皮的也莫过于利用课间时间溜到寝室抽支烟,偶尔早退一次,或许就是在不喜欢的课上打哈瞌睡,对乱丢乱扔、乱打乱骂、强制翻阅围墙、夜不归宿、对家长不尊、对师长不尊等现象基本没有,而现在的学生,没有责任意识、没有感恩之心、没有孝道、没有进取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没有规矩意识,更谈不上爱国了。为此,学校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那就是,家长重视不够、教师教育不实。近些年来,家长只顾去思考如何挣钱,没有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正面的引导,也没有对孩子施加任何压力,让孩子顺其自然的发展,老师为了片面的抓质量、抓分数,尤其是科任教师,多数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中的有价值资源,对学生实施核心素养的教育,就连学习方法、学习能力都没有注重培养。据于此,我校从2015年秋季学期起,在班级课程中另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专题教育课,并融多项教育于一体,利用每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由政教处、教务处分别就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责任意识教育、爱国守信教育等教育主题展开教育,并在每次教育中都要选择学校内或校园外的一些典型违纪违规事例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分享,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

二、以德育教育十大主题为抓手,抓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根据德育研讨会的研讨情况,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和地域趋势,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建立了以“孝道、修德、公正、责任、感恩、诚信、友善、爱国、宽容、砺志”为主题的十大教育主题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载体,实行一月一主题、一月一实践、一月一评价、一月一总结。每月第一个周的升旗仪式后,由当周的行政值周领导,按照计划,开展主题教育的启动仪式,并明确本主题教育的相关要求、布置学习任务、落实监督责任主体,然后就由政教处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比如,在三月份开展的孝道主题教育中,我们就要求学生写一份春季期间为家长、为长辈做了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然后交到政教处,由各班班主任对照学生写的情况向其家长了解,再要求学生在本学月中做一件体现孝道的事,学月中再由政教处利用每周五降旗时列举一些关于孝道的事例给予熏陶。在四月份的诚信教育主题教育中,采用同样的方法,学月第一周,要求学生写了承诺“五要五不要”,然后由政教处进行监督引导,重点对违纪违规的学生进行对照检查,抓他们的诚信情况。每月最后一个周,由政教处开展评价,评选出最具孝心、最具诚信者等,并上学校积善积德光荣榜,并对主题教育情况进行全面的总结。

三、改进教师教学方法,抓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改进教学方法。死记硬背、题海战术是难以培育出核心素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图做到教学设计与课程相匹配,由教师引导转向学生独立应用、说明和解释,发展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者为中心,参照每个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并确保学生有真实的机会去运用和证明他们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具体采取方法是:(1)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小组间实现合作、互动和分享信息;即教师要学会放手,做到学生自己会做的教师精良不讲,学生可以通过讨论解决的,教师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教师精良少讲;(2)教师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对课程设计要进行大胆的创新,活用和用好教材,不能把教材作为教材来教,即教师要敢于创新;(3)教师与学生保持沟通,建立一种乐观的教育文化气氛,积极影响学生的学习。(4)、在课堂教学中,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5)、要灵活设计问题,要求少而精,一般情况,每堂课,初中阶段最多不超过四个问题,但每个问题必须要有价值,要有讨论和探究的价值,也必须围绕课题设计,同时我们还在教学设计中,加了一个内容叫做中考链接,作为学生训练和提升学习能力的内容。

四、开展多元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开展这项措施,主要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而实施的。主要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利用德育教育十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的一月一评价活动,每月评选出十大主题教育之星,在积善积德榜上公示,具体由政教处实施;二是开展示范引领评价,即将近年或当期,我校在中考、月考中名列前五十名的同学和在近期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评价,并张榜公示,作为引领,做到每月一更新;三是将学生各类表现纳入学风示范评价,每月底评价公示一次,并授牌,这项主要由教务处根据各班学生在课堂内外的表现情况来进行考核评价;第四一个评价就是开展突破性评价,即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比较难的题目或问题能独立解决,且方法比较新颖的这类学生,连同题目、解题过程一并在学习展示栏中展示。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需要培养的很多,要求也很高,作为学校层面,我们也只能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围绕核心素养的总体目标,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引导,实现逐步提高和逐步转变,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实现,且更为重要的是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熏陶作用。

2.培养核心素养论文 篇二

关键词:师生互动,注重实践,求异思维,创新能力,思想品德,核心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靓点,正如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蒸蒸日上的新阶段,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只有注重创新教学的革新,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单一的师生互动方式,多设置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形式,诸如激发学生思考的提问、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课堂游戏等,从而有效调动师生双方的主动性,逐步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合作学习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所在,教师应该从传统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评判者转化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学生的伙伴,努力构建师生心里相约之桥梁,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教学氛围,真正让课堂当成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逐步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认知互动和行为互动有机结合是师生互动成功的关键环节。其中,认知互动就是指师生相互影响情感,有的放矢的的完善学生的人格;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实质所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是高效课堂中不可缺少的目标。实践证明: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言。一个教师如果缺乏与学生真诚的心灵沟通,那就达不到取长补短的目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合理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以利实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教学过程充满生命活力。例如:我执教《继承法》的有关内容时,就展示如下安排进行模拟法庭辩论:赵大爷的老婆早逝,只有一个儿子赵小兵。儿子结婚后对父亲漠不关心,赵大爷长期卧病在床,就凭退休金和邻居李明照顾日常生活起居。赵大爷临终是立下书面遗嘱,把房产权属于自己的一栋小别墅赠送给李明。事后,赵小兵状告李明,打起了官司。针对此案,我指派了几位学生分别扮演当事人、辩护律师、审判法官和书记员,展开法庭辩论,这些学生正襟危坐,唇枪舌战,依法争辩,气氛活跃,结果以赵小兵败诉告终。接着,我要求全体学生思考:赵小兵到底错在哪里?提高生生互动性讨论,大部分学生指出赵小兵违法了《继承法》的有关法律规定,是违法行为。此时,我追问:难道这是标准答案嘛?许多学生茅塞顿开,纷纷从道德角度补充道:赵小兵没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违背了诚信原则,没有尊重他人。类似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核心素养综合提高。

二、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学理念,而初中思想品德是以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以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成长中的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道德、国情和法律等诸多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的课程。其性质、内容、功能和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中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譬如,我执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课时,就组织了成语接龙比赛游戏,赛前先明确活动规则,要求6人参加,每人限时10秒进行作答,在规定时间内答不出来,抢答者立即自然被淘汰。活动结束后,我就展示以下问题:假如游戏没有规则,那么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游戏规则到底有什么作用?许多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索,逐步理解“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真理。再如,我引导学生分析环境保护类的话题时,要求他们通过互联网搜集关于正反两方面的图文资料,再通过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将环境污染与青山绿水进行鲜明对比,从而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萌发了将来为祖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热情。

三、求异思维,拓宽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注重学生的接受和掌握,但忽略了他们的发现和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直接传授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挖掘创新潜能,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课程改革恰似一场及时雨,凸显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仔细分析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大学习之“花”纷纷结出了芳香的果实。譬如,我执教苏教版九年级P63《人贵诚信》一课时,要求学生围绕教材展示的如下问题讨论:如果你是该公司的招聘经理,是否录用那位求职者?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了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这个求职者居然愿意出卖原来公司的秘方,那以后还可以出卖新单位的商业秘密,是不守信的缺德行为和违法行为。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实现了自身体验,而且达到了合作体验的目的,不仅获得了知识的学习方法,又打开了创新思维的闸门。

3.也谈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三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你觉得要确定这个长方形的大小,最少要几个数据?

生:最少要2个,长和宽。

师:我就不明白了,长方形有4条边,为什么用2个数据就能确定它的大小?

生:因为它的两条对边互相平行,而且长度相等。

师:正方形呢?

生:1个,因为它的每条边长度都相等。

师:图形不同,它们的特征也不同,确定它们大小所要的数据也就不同。看看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圆,要确定这个圆的大小,你觉得至少要几个数据?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巡视。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声音,有人认为是“2个”,有人认为是“1个”。如果两个都对,你觉得哪个更牛?

【赏析】人们观察、认识事物总会经历从定性描述向定量刻画的过程。张老师巧妙地定位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以核心问题“要确定这个图形的大小最少要几个数据”统领课堂,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深入地进行思考,带领他们踏上了数学分析之路,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水平。同时,这个问题还有效地触发了教与学的互动,为后续揭示圆的特征和数学本质埋下伏笔。

【教学片段2】脚踏实地:从感性猜测走向理性分析

师:如果你能证明“只要用一个数就能确定这个圆的大小”,那是真牛!那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数到底在哪里?你能找到这个数吗?四人小组商量一下。

讨论要求:1. 在圆中找到这个数。2. 说明理由。

师(投影):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位同学的想法。

生:我认为只要一个数据就能确定这个圆的大小。这个数据就是它的半径。(图1)

师:你能具体指一指吗?

生(比划):我发现,从这个点发散出的所有线段都是3厘米,所以我们只要一个数就可以了。

师:他说从这个圆点出发,你们知道这个圆点叫什么吗?(圆心)

教师板书:圆心用O表示。

师:他刚才说,从这个点出发到哪儿的长度都一样?(圆边上)

师:我们简称“圆上”,可以吗?谁再来说一说,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都是一样的?

生:从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

师小结:他提出,因为从圆心到圆上某一点的距离都是一样的。如果把它画下来,这个叫什么?(半径)

教师板书:半径用r表示。

师:你觉得像这样的线段有多少条?(无数条)那问题又来了——既然有无数条,凭什么你们认为只要一个数据就能确定圆的大小?(它们都相等)

师:你能给出确切的办法来说明你的这两个发现吗?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生:我运用了圆规,因为我们知道圆规中间有一个点,外面有一支铅笔,如果把这根针固定在一个点上,让它和铅笔的距离保持不变,那么它们俩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半径,绕一圈的话就相当于再移动一点点,就会画出一条半径。

生补充:我觉得如果有足够条件的话,这两个点之间还可以再画几条半径。(图2)

生:我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8份,拼成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高处处相等,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这个圆的半径,因为平行四边形有无数条高,所以圆也有无数条半径。

生:还可以用尺子转,0对着圆心,不管尺子怎么转,3厘米永远都对着圆上。

教师小结圆心与半径的相关知识。

师:在圆中,还有一个数据也能确定圆的大小?你们知道是谁?(直径)你能在圆中画一条直径,并用小写字母d表示吗?

师(投影展示学生成果):从哪到哪是一条直径?

学生比划直径,强化整体感知。

师:你们在这里找到几条直径?有什么特点?

生:有无数条直径,长度相等。

师:通过刚才的演示和观察,大伙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线段是直径。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生:直径要穿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

师:半径有这样的特点,直径呢?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在同一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赏析】全课,学生始终围绕确定圆的大小的这个数展开研究。他们借助不完全归纳法、圆规画圆法和尺子旋转法证明了只要知道半径就能确定圆的大小。甚至,还有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说明半径有数条,而且长度相等。期间,张老师适当的点拨和灵敏的课堂生成捕捉技艺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顺利地认识了圆的特征以及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极好地体现了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定位。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适应终身学习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它内隐于数学思考之中,外化于解决问题的行为之上。课上,学生所表现出的利用合情推理、几何直观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起作用。

【教学片段3】高瞻远瞩:从空间想象走向空间观念

师:只认识圆不行,会画圆吗?

师:他画不成圆,可能在哪里出了状况?

生:圆心没固定好。

生:他用力不均匀,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变了。

师:(出示同心圆)展开你的想象,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东西吗?

学生举例:树的年轮、棒棒糖、水的波纹等。

师(出示八等分圆):它又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举例:自行车车轮、切开的柠檬、比萨饼。

师:假设这是一个自行车的车轮,中间这个地方装什么?(车轴)车轴为什么装在圆心位置,如果骑着轴心不在圆心位置的车会怎样?(学生演示)

师:下面,请你根据信息想象一下,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师:半径是15 cm,可能是什么?

学生举例:蛋糕、唱片、钟面、射箭的靶子。

师(出示钟面):圆在哪里?

生:钟的外圈。

生:钟面上的这些点拼起来了也是一个圆。

生:时针、分针和秒针运行的轨迹也是一个圆。

师:这三个圆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为什么?

生:秒针运行时产生的圆最大,因为它最长;时针运行时产生的圆最小,因为它最短。

师:看来,半径决定圆的大小,那什么决定圆的位置?(圆心O)

师:直径是135 m,可能是什么?

生:大型的操场、环形轨道、摩天轮。

师(课件展示伦敦眼):儿子跟我说要坐一个离我最远的位置,你觉得他坐哪?

师:谁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从哪儿到哪儿?(直径的两端)

师(出示若干线段):他是坐在这儿吗,他坐在哪儿?(直径的另一端)

师:这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生:在圆里面的所有线段中,直径最长。

师总结:最后,给大家提个建议,生活中,圆无处不在,带着数学的眼光,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赏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当基于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习得之中,落实于扎扎实实的数学活动经验积累之下。张老师利用同心圆、八等分圆、钟面上的圆以及摩天轮中的圆,引导学生猜测、想象和验证,在生活中寻找相应的物体,使他们来回地穿梭于“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之间,从模糊地想象实物逐步地过渡到精确地想象出实物的大小,借助丰富的事例发展了他们的空间观念,发展了他们用数学的思维观察、分析世界的能力。尤其是钟面上的圆,张老师的设计独具匠心,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更为巧妙的是,让学生看到了“看得见”的、静态的圆,还看到了“看不见”的、动态的圆,有效地渗透了圆的几何定义、轨迹定义和集合定义。

本课教学,学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又积累了参与数学活动和思考问题的经验,更增长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浅谈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四

今天的孩子要培养哪些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作为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更应要求以终身教育为目标,将终身学习贯穿于一生。我想,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培养兴趣,创造氛围,敢于去说。

孩子无论学什么,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对于孩子们来说英语学习也没什么两样。相信大多数的家长朋友们都在烦恼:我家孩子一看到英语书就一副深仇大恨的样子,这该如何才能学好呢?其实,英语学习兴趣也是可以慢慢培养的。

要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英语。事实上,也只有在这样的气氛中,孩子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有激情,就可以比较持久地坚持玩下去、学下去,做到玩而不厌,学而不倦。

学习英语的目标就是希望孩子能够自信地开口说英语,那不间断的练习和语言环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改变方法,变课堂为学生的课堂

原来我们搞的“填鸭式”教学,得到的结果是学生被动“换听”,课堂气氛沉闷,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的效果可想而知。通过学习,我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儿童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要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从近年的中考看,阅读理解题的分值也很高,占总分的30-40,可见,在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呢?

一、指导学生记忆单词方法,扩大阅读量。

词汇量对阅读能力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词汇与阅读速度效率成正比。因此,要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必须扩大词汇量,这可以通过以下两种主要途径来实现。

二、培养学生阅读技巧,促进对语篇的理解

阅读技巧很多,这里主要谈谈常用的跳读、略读、和细读三种技巧。

跳读又称浏览,是为获取某些特定的信息而进行的阅读,它要求跳过大量的与所找信息无关的词、短语、句子或段落,从语言材料中迅速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略读又叫掠读或扫读,是以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最快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它要求快速浏览全文,领会主旨或抓住主要内容。首先,要快速阅读文章的主要段落,抓住主题句,以找到文中“五w-h“为主要目的。即:了解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事件)why(原因)和how(结果怎样)这样,文章的大意基本理清。

细读属于精读的范畴,又称深读或研读,它是为了准确地寻找所需要的细节,并理解细节,更进一步把段落大意及段落之间的联系弄明白。教师要指导学生会运用上下文推测,推断难词难句,促进对篇章结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提高学生推测能力,拓展想象与思维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考纲中规定,阅读理解材料的生词率不超过3,并且考纲还要求学生具备分析判断生词词义的能力,即猜词的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推测词语的方法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种:

5.初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篇五

--------

参加英语培训会心得体会

听了谢庆祥主任的报告之后我才逐渐领悟到核心素养其实包括两个方面,即认知的与非认知的。认知方面指的是学术、知识,非认知方面则是指价值观、情感态度等。21世纪技能可以包括3方面,即学习和创新技能,信息、媒介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另外,批判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等等,也都属于今后培养核心素养中应包括的内容。从英语学习的角度来说,现在英语教学界和普通中小学常常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实际上很多学校做的大部分事情是在抹煞学生的创造性品格。国际上有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没有创造性品格,就不可能有创造性。按照美国学者的分析,具有创造性品格的人有以下特征,他精力充沛又很安静,既聪明又有点天真,既玩世不恭又非常有责任感,他非常有想象力同时又扎根现实。那么,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呢?现在英语教学界并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前一段时间,社会上对英语教学进行围攻,很多人说英语无非就是一种工具,事实上,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英语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我们现在的英语教学常常是模拟英语国家的环境和人物身份,与英语为母语的人交往,谈论英语国家的日常生活话题,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规范,设计所谓的真实性任务。所以交际语言教学开始时,很多人认为掌握英语就是为了跟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往,我们所设计的真实任务都是以这个理念为基础,但是这里存在很多问题。我认为现在教材内容多为想象中的外国中产阶级的美好生活,并据此设计练习和活动,事实上,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另外,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缺乏认知思维挑战,学生仅仅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一些缺乏思想内容的东西,比如:你想吃点什么?你会爬树吗?你们家有几口人?诸如此类。这种英语表达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得上。

我们让学生学习英语并不仅仅为了让他能够与别人交流,而是要从各个方面改变他的生活,改变他的心智,这才是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师一定要把学生的兴趣、态度和行为方式考虑进去,而这些必须和他们熟悉的文化环境以及他们关心的事情建立起联系,而不是与他们生疏的外国社区环境相联系。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如何调整呢?我觉得我们的英语教学应有三个目标,即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这三个目标在真正的教学中可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例如,中小学教师经常教学生如何用英语表达开门、关门,如果此时我们同时教给学生在开门时要看一下门后有没有人,如果有人需要为他扶着门,这时就把三个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如果都能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不用再刻意地去找情感目标,学生自然而然就能形成国际通用的行为规范。再比如,教师在教生气的英语表达时,首先提问学生平常生气时会怎么做,然后讲做这些事可能会出现的后果,可能会对你自己、他人及社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就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发泄情绪,学生可能会想到去跑步、踢球等,这时学生内心世界的东西、生活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行为的东西全都融合到了语言教学的课堂中,这才是真正素养的培养。其实每一种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只不过现在学校没有这样一种系统设计,没有整体考虑,所以很多教师觉得非常困难。

6.日记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 篇六

硚口区常码头小学 刘燕

日记是是学生“表达对生活、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一种常用文体,是学生个人情感世界、见闻感受忠实而自由的记录,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人文熏陶和情感体验常用且重要的方式。日记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语文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肯定小学生日记教学在语文教学地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新时期大语文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日记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日记写作是一种书面言语活动,它反映了学生的现实生活或思维活动。在日记写作时,学生要运用到自己所学的字、词、句、段、篇以及语法、修辞等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对于正处于语言学习和语言水平发展重要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能力是在不断地“尝试错误” →“改正错误”→“学会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学生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才能真正地成为自己的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而大量的日记写作积累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书面语言流畅自如。坚持练习写日记,即使是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写出语言流利的文章。

同时,日记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能让学生自由选材进行写作,其内容、立意、长短、写法、体裁等都没有具体的限制,学生可以不拘一格随意写。在学生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教师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长期的日记教学训练,学生放胆写作,吾手写吾心,久之自然会具备多种笔力,系统地掌握写作技能。这样,既积累了语言知识,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二)日记教学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1.培养察、思、辨、情,促进品格发展。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学生若要把所描写的对象写得具体生动,有真情实感,就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小学生日记教学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这种习惯。经历过日记训练的学生会在日记写作中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经常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析事明理,扬善抑恶,不断地追求真、善、美,深化认识,陶冶情操,发展品行。日记除了有劝人求真向善爱美的功能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叫做“宣泄”的作用,宣泄出来,达到心理平衡了,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高尚情操的培养。

同时,学生日记的内容是真实的,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是可信的。因此,这是了解学生心灵窗口的第一手材料。认真阅读学生的日记,可以了解到许多在平时根本无法了解到的情况,如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或学习方面的特点、习惯、要求等信息。对学生在日记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师把握教育的契机,及时地给予学生疏导和最大的人文关怀。这是其他教学方式难以取代的,更是日记教学的一个优势所在。

2.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与审美观。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段话指出了提高人文修养的基本途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7.培养核心素养论文 篇七

那么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方式如何真正地契合学科核心素养,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让核心素养生于当下,更指向未来,这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本文对此展开研究和讨论,以期抛砖引玉。

一、抽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方式

在任何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没有出现“抽象”这个名词,但是教学参考书中却经常提及。所谓抽象,就是指脱离了具体内容的形式和关系,它反映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从事物或各种事物之间提炼出来的某种属性作为独立思考的对象。

特级教师曹培英认为,抽象的过程能让学生学习如何从量或形的视角去观察和把握周围的现实事物,这一认识客观世界的独特方式,是每个社会公民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

小学数学几乎每一节课都有量或形的抽象活动,为学生学习数学抽象、发展抽象能力奠定基础。例如,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单元中的进位加法,教材提供了满十进一的小棒图,通过学生操作让学生经历摆小棒、数小棒、捆小棒、用小棒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构建了直观鲜明的“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研究和计算进位加法。

有了象,有了具体事物本身具体内容的形式和关系,接下来的抽象就是对满十进一这一数学现象本质的提炼和刻画。那么学生面对“进一”,他们在竖式中会如何抽象处理,如何表示?会用怎样的符号呢?这些关键问题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发展抽象意识和抽象能力的关键节点。

这份学习材料具有生长力的种子是“满十进一”,需要在竖式上合理简便地表示出“满十进一”,这很显然需要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学生已有的关于十的认识和两位数加一位数口算的经验支撑了学生对“满十进一”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如何表示呢?学生的思考和创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第一种,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面对新问题时,他无所适从,没有办法在竖式中去表达和描述“满十进一”,知理而无法;

第二种,学生已有的经验不能支撑他进行新的探索和创造,5+7后满十进一的“1”他无处摆放,只能选择右边的一个角落让“1”栖身;

不管是哪种法,背后都有一个“理”,满十进一是存在于法背后的那种力量。正因为需要满十进一,所以学生在数学活动和数学思考中,经历了“满十进一”这一数学现象数学化的过程,这一抽象的过程是如此的鲜活和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培养抽象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应在实践中努力引导学生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条理化,能够清晰地表达数学现象,要去掉具体的内容,利用概念、图形、符号等表述数学现象,建立法则、模式去一般化地解释具体事物,从而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抽象能力。

二、推理——数学的精髓

推理是由已知寻求未知的一种方法,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是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该贯穿于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推理能力的培养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和重要内容。

小学数学在不同领域的内容编排中都蕴含了丰富的有关推理的教学内容,凸显了推理的重要价值。教材中大量的出现“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你和他的想法一样吗”“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等内容,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推理的数学活动。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数学广角”专门编排了数学推理的内容,把推理的数学思想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和游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和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

面对一个稍显复杂的数学问题情境,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规则,更谈不上如何去寻找关键的突破口,也就无法更好地建构和理解推理的方法。为了突破难点,有效地解决关键问题,我们可以设计下面的数学活动:

1. 在填数中理解规则。

在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行和列,每个数在每行每列只出现一次”规则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自主去填数。

当学生尝试了以后,他们才会在实践中明白游戏的规则——每行和每列不能出现相同的数字,也才会真正理解突破口的重要性。

很显然,这里学生填数不是在逻辑推理基础上的填数,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规则的基础上尝试去填数,逻辑意识和逻辑能力、方法显然是不够的。

2. 确定关键点。

明白了规则,就需要有推理方法的引导,也就是关键点的确定,这是填数游戏的关键问题。因此接下来的数学活动就是让学生比较A和B这两个点,哪个点你可以直接确定填几?

比较A和B,哪个点你可以直接确定填几?很显然,目标缩小了,学生思考的难度、逻辑推理的难度也降低了。A点因为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所以可以确定A点填4,数独游戏的关键方法也就昭然若揭:

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有了关键问题和关键方法,推理的方法和途径就有了,我们需要给学生一种强烈的推理的喜悦感:一个点被推理出来了,另一个点也随之被突破了,然后是一群点被突破了。这就是推理的力量。

3. 由此及彼,层层突破。

“比较A和B,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刚才不能确定B,现在为什么可以了?”

A点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B点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数,所以A点能够直接确定,而B点不能确定。但是A点确定了以后,B点也发生了变化,也变成了和A点一样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推理就是由此及彼、由点到面逐步完成的过程。

当学生经历了这样的逐次推理确定的过程,做过了,就明白了,逻辑意识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也就逐步发展了。

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演绎推理,同样需要合情推理。我们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依据平日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经常性地进行大胆猜想和小心求证的探索和研究过程,能够清晰简洁地表达自己推理的过程。

当然,我们不应该强求每个人都具有较强的数学推理能力,但是我们要让学生相信通过推理可以帮助人类突破感官、经验、常识的局限性,并进一步使之成为发展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素养的重要内涵。

三、模型——建立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能使学生初步体验从建模准备(了解、掌握情况)到模型检验、推广的大致流程,它能增强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与自信。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常见的模型有:数概念模型、运算模型、方程模型、几何图形模型等。下面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来分析如何在课堂实践中引导学生构建加法运算模型,赋予笔算竖式以更多的“模型”意义,渗透初步的数学建模思想。

1. 口算:(出示下图)

看到这个图,你能马上想到哪个算式?(25+2)

你会口算吗?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 出示图:

看到这个图,你想到了哪个算式?怎么算?

3. 比较这两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4. 观察刚才口算的这幅图,怎么摆可以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2捆加2捆?

引导学生操作摆成下图:

5. 观察(上面横摆与竖摆的图),比较有什么不同?

引导发现一个是横着摆小棒,一个是竖着摆小棒。

学生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时,因为竖式模型是学生第一次碰到的计算方式。学生有了口算作为基础,学生列成笔算竖式时就得思考如何更好地体现5根与2根加,2捆与2捆加。这个关键活动的核心是数位对齐,学生要用竖式运算的模型把实际的生活问题表示出来,借助摆小棒的直观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8.联系时政热点培养核心素养 篇八

关键词:时政热点;培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4-001-01

一、“演员王某微博爆粗口”聊责任

演员王某在微博上爆粗口痛斥车祸肇事者。事发某日,一向乐观开朗、积极向上、憨厚老实、性格温和的王某,发表了一条微博:肇事者撞人后驾车逃逸,这种事却发生在了自己家人身上……把人撞死了还逃跑……不知道给去世的家人留下多大的伤痛!很多网友没有因为这条微博而否定王某,而是表示能理解王某的情绪。粉丝们也很支持王某,在微博上安慰他。

此事件在学生中也引起了一些热议:

一种观点认为,王某也是人,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当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爆粗口属于人之常情,不用过于渲染与关注,不要过于给人贴上道德的标杆。尤其是不要给一个群体,说演员的素质就是差等。我们可以换位思考,假如是我们的亲人遭遇这样的不幸,我们会怎样表现呢?不能什么事都拿所谓道德楷模来评判。

另一种观点认为,王某作为一个公众明星,需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传播社会的正能量,弘扬优秀的文化,要有基本的媒介素养。若他是在现场表达一种情绪,可以理解。但是已经是事后了,一个成年人,一个有良好公众形象,尤其是王某依靠戏里戏外的那样纯朴的道德形象、从而赢得几千万粉丝观众认同的演员,做出这样的举动是有负观众的期待。情绪能理解,特别是不应该在微博上面对几千万粉丝来发,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结论:演员王某的情绪可以理解,只是他在不恰当的场合,做了一个与公众人物不相符的举动。事后,王某也就此事在微博上致歉。所以此事件给我们的思考是,任何一个人,在做出什么行为的时候,需要三思而后行,不同的社会角色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作为一名演员,展示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形象,传播的是正确的价值观,弘扬的是理性用好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只有人人都认识到自己扮演的角色,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共享美好的幸福生活。

二、“大学生卖鹰隼判重刑”论法治

据报道,河南新乡一大学生因在家乡猎捕16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燕隼和购买1只苍头鹰,而被判刑10年半,引发不少网友同情。在新浪网的一次调查中,超过70%的网友认为量刑过重。

学生们对此事件有两种观点:

一说,确实判得太重。比较起几只鸟,年轻大学生的人生命运就此遭受到重大挫折,家庭也要因此承受重大的困难,法律应该要讲点人情,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也有可能不认识这些鸟是国家保护动物,不是杀人放火等犯罪,不能因为判刑而毁了年轻人的前程和一个家庭本可以有的幸福生活。

二说,法律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捕鸟大学生不仅利用聊天群、百度贴吧出售猎物,还能准确介绍猎物名字、习性,说明大学生是知法犯法。鹰隼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我国的法律不是太严格了,而是打击不够。保护动物一旦灭绝了,威胁的是整个人类的生命。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鹰隼也是生命,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这不应该厚此薄彼。

结论:依据刑法条文,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依据《非法捕猎、杀害、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刑事案件“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数量认定标准》规定,隼类(所有种)6只为情节严重,10只为情节特别严重。所以法院依法判案并无不当。作为公民需树立法治观念,要知法、守法、尊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的行为。同样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唤醒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也警示其他人能够有这样的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三、“科学家屠呦呦获诺奖”议认同

85岁的屠呦呦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本土科学家。她说:“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借助此热点,引导学生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作为青少年学生要从小树立振兴中华为己任,增强民族自信心,需要学会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博大精深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创造新的为人类受益的成果。

四、“法国巴黎遇恐袭”悟生命

2015年年底,法国首都巴黎发生系列枪击爆炸恐怖袭击事件。世界多地知名建筑都亮起了三色,为遇难者沉痛哀悼,希望巴黎挺住。上海东方明珠法兰西色引发了网民大战,一方网友认为东方明珠法兰西色,是对恐怖主义的坚决反击,是对无辜受害者的同情,体现了人间大爱与正义的普世价值;而另一方网友则表示,法国遭遇恐怖袭击固然值得同情,然而当中国遭遇不幸的时候,东方明珠为什么不表示哀悼呢?

课堂上,学生们对上述观点各有支持。经过研讨,达成以下共识:从生命的角度,不管是哪个国家公民的生命遭遇不幸,我们都不应该漠视,要有对所有生命的敬畏感,尊重生命、关爱生命、责任生命、相信生命,才能享受生命、丰富生命、提升生命。这是中国社会和中华文明应有的胸怀,也是中国人应有的友善,更是对生命的价值所在。

9.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篇九

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变革的背景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结构为中心,突出教师的教,关注教学效果。新课改以来,课堂以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为指导,注重生物学科素养的培养,关注知识的生成以及探究、合作、创新等思想的渗透,课堂教学的生态大为改善。当前,“核心素养”的培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教学设计的变革是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2、教学设计意图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课堂,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关注学生成长需求,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及创新精神的培养,关注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注重情感的渗透,注重板块教学和活动-生成,合理使用现代技术,注重课堂教学的原生态。

3、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流程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细胞的衰老与凋亡”一节公开课为例,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二、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实践

1、情境感知、引入新课

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实际问题场景。恰当的情境能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情境可以是故事、新闻、视频等。好的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氛围。情境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真实感。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我国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数据表,并介绍何为老龄化系数。接着展示本地区各县市老龄化系数表,重点突出公开课所在地的数据(重度老年人口类型),并提出问题:上述数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发表看法以激发共鸣,然后由学生自由讨论、相互补充。教师点评,再次设疑:我们该怎样应对?教师出示课堂教学目标,进入下一环节。

通过该环节,课堂气氛显著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问题解决的同时伴随着新的设疑,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该环节中,教师是情境的营造者,学生是情境的体验者,激发疑问和再次设疑是亮点,甚至教师可在学生讨论和回答的基础之上再次生成新问题等。

2、自主学习、展示交流

该环节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语言表达能力等。教师课前将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导学案一般包括:学习要求、学习重难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巩固练习、质疑问难、课堂小结等环节。自主学习部分一般在课前完成,也可以课堂上每个活动前的几分钟完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了解大部分的基础知识,同时将自主学习中产生新的问题,带入课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自主学习内容的设计要有思考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看书,积极思考。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活动板块,每个活动板块的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分别为:

自主学习一:

(1)细胞衰老是细胞的和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和发生变化。

(2)衰老的细胞有哪些特征(图1),与个体衰老特征有何关联?

(3)目前大家普遍接受的两种有关细胞衰老的原因的理论为和,尝试原理分析。

自主学习二:

(1)细胞凋亡是由所决定的细胞的过程。

(2)细胞凋亡的类型包括:

①个体发育中细胞的;

②成熟个体中的细胞;

③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

(3)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维持,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该环节的内容涉及前后知识的联系,均需在学生深入阅读教材的基础之上方能解答。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使思维走向深入。教师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基础上,请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相互补充。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

3、合作探究、情感升华

同样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社会关爱等情怀。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展示交流已经掌握了绝大多数的知识后,这时能力提升和情感激发便成为课堂的主要任务。教师以活动的形式将知识分块,并以问题串的形式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教师设置问题时,要关注知识内涵的挖掘及与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的联系。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串:

问题串一:

(1)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角度分析,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

(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年轻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你能举例吗?

(3)人体衰老有哪些特征?分别是由哪些细胞衰老引起的?

(4)你觉得我市老龄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社会应怎样积极应对?我们应为此做些什么?

问题串二:

(1)细胞的死亡包括哪两个类型?蝌蚪尾部的消失属于细胞凋亡吗?与该过程有关的细胞器是什么?人的股骨头坏死、早衰症属于何种类型的细胞死亡?

(2)比较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回答问题串。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如在问题串一的问题3回答基础之上渗透关爱老人、理解老人的意识;问题串一的问题4是课堂亮点,是开放性的问题,抛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观点。学生在相互启迪中升华情感,如老龄化原因谈到了计划生育和生活医疗条件的改善等,社会的积极应对谈到了放开二胎以及延迟退休等,我们能做什么谈到了慰问老人和好好学习等方面,通过问题的讨论增强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环节在探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如在问题串一的基础之上,抛出:细胞衰老与细胞本身有关,还是与细胞产生的某种物质有关?细胞衰老与细胞核有关,还是与细胞质有关?为设计验证实验,学生提出多种方案,如核移植技术、年轻细胞与年老细胞混合培养等实验设计方案,将课堂的教学推向了高潮。在问题串二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对细胞凋亡和细胞坏死有害还是有利的辩证分析,分析了帕金森综合症和癌症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具备了辩证思维的能力。

4、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联系生活的习题训练是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大有裨益,教师要针对性地编制原创试题,少用陈题,应注重习题的质量,要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角度命题,要充分发挥试题的导向作用。教师可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主讲解和互评后,进行总结和归纳。

在“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公开课教学中,笔者设计了4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

1、哺乳动物衰老的红细胞不具有的特征是()

A、水分减少,细胞萎缩

B、某些酶的活性降低

C、细胞核的体积增大

D、细胞膜的通透性功能改变

2、下面为动物机体的细胞凋亡及清除示意图。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①过程表明细胞凋亡是特异性的,体现了生物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B、细胞坏死一般无上述流程,是被动死亡

C、②过程中凋亡细胞被吞噬,表明细胞凋亡是细胞被动死亡过程

D、细胞凋亡在动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下列有关高等动物细胞衰老和凋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婴儿体内每天都有一定量的细胞凋亡

B、衰老细胞中水分减少,染色质固缩

C、老年人头发变白是由于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细胞衰老即代表了个体衰老

4、(多选)大多数老年人头发变白的直接原因是头发基部细胞内()

A、物质转运加速

B、新陈代谢变缓

C、呼吸速率加快

D、与黑色素合成相关的酶活性降低

5、科学家为了探究影响细胞衰老的因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Ⅰ: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进行体外培养胎儿、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肺成纤维细胞,结果如表2。

实验Ⅱ:分别将鼠、鸡、人和龟的体细胞在体外培养,结果如图3。

实验Ⅲ:将年轻人体细胞去核后与老年人细胞核融合;将老年人体细胞去核后与年轻人的细胞核融合,分别在体外培养,结果前者不分裂,后者分裂旺盛。

(1)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Ⅰ:;实验Ⅱ:;实验Ⅲ:细胞核。

(2)影响细胞衰老的内在因素有等。

参考答案:1、C2、C3、D4、BD5、(1)实验Ⅰ:细胞分裂能力随着生物体的年龄增大而减弱实验Ⅱ:细胞分裂次数与物种的特异性有关,一般来讲,寿命越大的物种细胞分裂的最高次数越高实验Ⅲ:细胞核是决定细胞衰老的重要因素(2)物种、年龄、细胞核等

这几道原创题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学生自主完成的基础之上,小组合作探讨,教师讲解。如果在习题完成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较多或产生了新的疑惑,教师可以设计补充练习,进行二次训练。

在习题巩固后,教师抛出:本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小结,其余学生进行补充,同时让学生提出心中新产生的疑惑与大家分享。如,有学生提出:我近期也出现了白头发,我是不是也衰老了?我最近老是记不住知识,是衰老特征吗?课堂教学又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时教师利用学生的疑惑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知识更加巩固。

三、教学反思

1、找准“核心素养”培养点是成功的前提

生物学科是与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教师在知识夯实的前提下找准实际问题,并找到情感的切入点,找到“核心素养”的培养点很重要。如“细胞的衰老和凋亡”就知识而言是很少的,但如果找准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点,如老龄化问题、二胎放开问题、延迟退休问题、劳保体系完善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渗透使课堂本身充满了正能量,对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大有裨益。

2、准确定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关键

教师在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可或缺,自主学习中教师不是课堂的“旁观者”,而要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让课堂始终在教师的引领下前行。教师和学生要建立伙伴式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放飞思绪,真正产生创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课堂,观察每位学生,发现每个闪光点,及时解决每一个困难和困惑,对于课堂的偏差要及时引导,使课堂成为心灵对话的舞台。

3、展示与合作是保障

通过展示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自主要和教师鼓励相结合,如果课堂中一味地自主,课堂展示将变为几位学生的舞台,教师要及时观察,及时鼓励,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合作学习对于学生团队精神及学生的交流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但要防止过分依赖团队而导致个人奋斗精神的减弱。教师要注意在学生合作的同时强调竞争,使学生明白水涨船高的道理,同时要注意合作学习中的“小权威”和“旁观者”现象,不能让团队合作?

4、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是根本

过于随意和单一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师应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结合,将自评与互评结合,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结合,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评价要日常化,注重过程化,评价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和培养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要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如何打造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如何实现生物学科素养的提升与“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机融合?……这些是课题组目前正在深入探讨的问题,实践仍在继续……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使学生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了解时代背景,正确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二)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建国五十周年的日子。正因为有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为了解救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不伯牺牲自己,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才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们国家不会忘记这些英雄,我们每一代人也不会忘记他们的。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主要人物是李大钊。

(二)时代背景简介。

1.自己轻声读读预习部分。

2.当时中国军阀割据,北洋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在帝国主义分子的支持下,下令逮捕共产党人。1927年4月6日早晨,李大钊被捕。这篇课文按照李大钊同志被捕之前、被捕、被审、被害之后的顺序,分为四大段。

(三)学生自己初读课文,并画出文中生字。

(四)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被难日(nàn)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7个生字。先让学生查字典写出每个字的偏旁、余笔、选择哪个字义。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指名7位同学完成后,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阀”里外结构,用同音字替换的方法记住字形,并注意与形近字比较,加强记忆。如“阀”同“伐”“筏”比较,注意丶和要写全。“剧”字可以用旧字换部首的方法去记。如用“据”换偏旁。联系生活实际记字,如“袍”字同衣服有关所以用“衤”旁。“押”字用手按住、抓住对方,所以是“扌”。“舅”是妈妈的弟弟或哥哥,是男性,所以下边是“男”字。“娱”和“宪”字,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记住它。

(五)理解词语。

1.让学生自由轻声读文,从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画出质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阀”字为例:“阀”在课文中组成的新词是“军阀”,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阀”作为带点字,查字典,找出“军阀”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凭借权势造成特殊地位的个人或集团。接着,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军阀”一词的句子读读。军阀指张作霖,有势力有权力投靠日本人的卖国头子。

(2)以“娱”字为例,找出新词“娱乐场”。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娱乐场”的意思是使儿童得到快乐的活动场所。

(3)以“剧”字为例,找出新词“剧烈”,直观演示。老师猛烈地摇桌子表示桌子剧烈地晃动。

2.出示重点词语,讨论学习。

书籍:书的总称。

慈祥:和蔼、安祥。

僻静:偏僻、安静。

勉强:使人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在本课中的意思是: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严峻:严厉、严肃。

一拥而入:(人群)挤着走进去。文中指许多警察一下子挤过来。

幼稚:字典中是年纪小的意思。在本课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是知识见解浅薄,缺乏经验的意思。学生查字典时,要指导他们正确地选择比喻义。

轻易:随随便便。

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

恐怖:惊慌、害怕。

沉着:镇静、从容、不慌不忙的样子。

(六)正确地朗读课文,指导长句的读法。

1.自由轻声通读全文,画出读不好的句子来。

2.小组二人讨论读不好的句子如何读。

3.提出问题,全班共同练习朗读。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可这样停顿: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枪,/就向外走。

(2)“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读的时候语速要快,记住先是宪兵,再是侦探,再是警察。服装有变化。

(3)“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全班齐读,达到会背诵。找学生领读,其他学生接读。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上一篇:肉被骗走以后小学生作文下一篇:通信导航监视精细化管理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