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代的语篇衔接功能

2024-10-13

借代的语篇衔接功能(精选6篇)

1.借代的语篇衔接功能 篇一

对《鹿柴》英译文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纯理功能分析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纯理功能为理论依据,对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一诗作了初步探讨。

一、功能语篇分析

在翻译的领域内,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近年来广为引用的翻译理论。作为伦敦学派的主要成员,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的理论体系,提出了语言的纯理功能。纯理功能可分为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各有其相应的结构来作为表现方法。第一种概念功能是通过语言来理解说话人所处的环境;第二种是通过语言对别人施加影响,这叫做“人际功能”第三种是使语言和语境发生联系,使说话人只能生成与情景相一致和相称的语篇,这叫做“语篇功能”。其中语篇功能是纯理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用系统功能语法所作的语篇分析称为“功能语篇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1]。从功能语言学角度看,语篇分析不是一种“说明性活动”,而是一种“解释性活动”。它的目标是对语篇进行评估(evaluation)。在对语篇进行评估之前,语篇分析必须从“语篇表达的是什么意义”、“语篇怎样表达意义”和“语篇为什么表达某种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要翻译好一个语篇,特别是像诗词这类文学作品,首先要对它进行解读,揣摩作者的意图,理解它的含义,体会它的意境,然后才能选择特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译者所选择的形式(包括语篇的宏观结构、小句、词组和单词)必须能最大程度传递原文的语义和意境[2]。以下是对《鹿柴》原诗的解读。

原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的景物,或形容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放眼望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且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这种以视觉与听觉互补的方法去观察描写事物,是王维独特的创造。王维主张艺术创作既要“审象求形”,更要“传神写照”,表现出客观物象“别生身外”之神,他把音响描写作为自然山水传神写照的一个重要手段,使声音成为构成形神逼肖气韵生动的自然景物形象的要素。

诗中“空山”一词特别值得玩味。在王维不同的诗中,它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却有所不同。“空山新雨后”(《山居秋暝》)表现出秋雨过后山中的空旷洁净;“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表现了夜间山林的宁静之美。而“空山不见人”所表现出来的则是山林的空寂冷清。首句给了我们一个“静”的意境,但是这个“静”给人的感觉有点平淡,似乎缺少了点什么。紧接的第二句“但闻人语响”,正好给“静”一个完美的补充。有了这个补充,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景象:空旷的山林中听不到往常的溪水声、虫鸣声、鸟叫声……大自然丰富的声响好像都消失了一样,这时却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断断续续的人语声,可是放眼望去却连一个人的影子都看不到。“人语响”衬托出了山林整体的空寂,体现出山谷中的万籁俱寂。

诗的第三、四句,由声而色进一步描画了山林落日的景色。“返景入深林”所描绘的是夕阳余晖映入深山密林之中的景色。“景”通“影”字,指日光。“返景”即太阳将落山时的余光[4],即夕阳余晖的光泽给密林深处带去了一丝光亮。可细细品味这句诗之后,我们发现,作者其实是想借这一丝光亮来体现密林的幽暗;而第四句“复照青苔上”更加强了这一意境:落日的最后一点余晖洒进了幽暗的深林,稀疏的树影映在树下一小块的青苔上。当这一小片光影和旁边无尽的幽暗形成对比时,幽暗的深林在片刻后余晖消失时,剩下的只有幽暗了。作者写的是“亮”,却带出了“暗”。

全诗一共四句,前两句以有声来衬托空寂,写的是“声”;后两句以光亮来衬托幽暗,写的是“色”。作者通过“声”“色”的相互交融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夕阳余晖下深林的空寂和幽暗。而作者的写作情绪看似无喜无悲,却留下一幅“空寂”的画面让读者玩味。

诗人创造这种空寂幽深的境界,究竟寄寓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有人认为表现了诗人在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也有人说是表现了禅宗的“色空”思想。从艺术鉴赏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欣赏这人迹罕至之境,沉浸在寂静的快乐之中。诗中确有禅意,但诗人表现得不着痕迹,真是臻于禅趣的上乘佳作。诗人以动写静,以声写寂,以光写暗的反衬手法,更值得学习借鉴[5]。

二、对译文的功能语篇分析

曾有不少中外学者把这首诗译成英文。笔者选择许渊冲[6]、W.J.B.Fletcher[7]和G.W.Robinson[7]的三种译文来进行语篇的功能分析。许译:I see no one in mountains deepBut hear a voice in the ravine.Through the dense wood the sunbeams peepAnd are reflected on mosses green.F译:So lone seem the hills;there is no one in sight there.But whence is the echo of voices I hear?The rays of the sunset pierce slanting the forest,And in their reflection green mosses appear.R译:Hills empty,no one to be seenWe hear only voices echoed----With light coming back into the deep woodThe top of the green moss is lit again.

本文首句“空山”是营造意境的大背景,F译用“lone”来处理“空”山,意境表达欠准确。王维精通音律,却于音律中涵摄禅韵,喜用空、静、远、闲、禅等字,强调“静美、澄旷、寂悦”。一部分“空”与佛理直接相关,如“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饭覆釜山僧》);另一部分“空”为幽深和虚静之意,但都“字字入禅”。[8]可见,“空”在这里不单是一个词,而且还饱含着深层禅文化的信息。而“lone”表示人际罕至的、荒凉的、孤独的,缺少禅境的传递。许译的“no one”也不够准确,而R译的“empty”则比较理想。《新大英百科全书》对empty的解释是,“callednothingness,or void,in mysticism and religion,a state of‘pureconsciousness’in which the mind has been empties of all partic-ular objects and images.”[9]原诗表达了诗人对“入空”境界的向往,含宗教色彩的“empty”,表内心沉寂,与“空”实质上是深层次的“近似”转换。

原诗中次句的“但闻”是连接以人语之“动”衬空山之“静”的关键点,意为“只闻”。许和F却都将其译为“but”,值得斟酌。如果用“but”,就只会让人产生联想:为什么会有人语呢?而不能达到反衬的目的。“but”在语法上表示强烈的转折,这也与诗歌缓慢的节奏相背。R译中的“only”较好地表达出了原诗的本意。同一行诗句中的“响”字表明这不是普普通通的声音,这是在山谷中往复回荡的朗朗“人语”。所以仅仅一个“hear”绝不能准确传达彼时彼刻的情景。“echo”一词可以较好地传递原诗的韵味。

第三句中“深林”指出森林的幽深。许译的“dense”和R译的“deep”均只体现了原诗的一层意思。而F译文中仅仅用了“forest”,没有任何修饰语。本诗写的是夕照下空山傍晚的幽景,夕阳西下对诗歌的意境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它与经书中的佛光有某种联系。由此,对夕阳的描写用sunset light传递王维一贯的诗境,效果就会更好。许译中用的sunbeam不足以体现时间概念,R译文中用动词短语come back体现出了黄昏的这个特定的时间段,但是意境上表达并不准确。此外,黄昏时分,太阳的光芒已经不似正午那般强烈有力,表示照射这个动作的词语应该能够传达出夕阳的柔和。许译用的“peep”可以表现夕阳的柔美,却削弱了原诗中动静结合的美感。F的译文用了“pierce”,这个词在词义上表示“刺破”、“刺穿”的意思,给人的感觉很有力量,所以也不准确。而R的译文用的come back,则非常普通。

最后一句的透视点是青苔。许译文中“青苔”的位置被放在修饰说明夕阳的状语上,地位大为减弱。F译中,“青苔”为主语,一个“appear”将青苔在夕照中跃然而现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青苔在诗人的眼中不再模糊,而是可以见其形,辨其色。R译中对这句话的处理用的是被动态。交际动态论认为:语句中的交际单位(句子成分)的交际价值不是等同的,而是按其交际价值的高低成线性排列,表现出一种价值等级的状态。在一个句子只有一个信息单位的情况下,句中各成分的信息值一般呈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因此,相比较而言,该句突出了“was lit”,同样将这种明暗对比的美感表现了出来。

三、结语

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纯理功能为理论依据,对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一诗作了初步探讨,目的有二:(1)通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作品进行语言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从新的角度对一些翻译问题重新研究;(2)用功能语言学的分析框架来描述诗歌及其译文。

2.借代的语篇衔接功能 篇二

语篇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结构的语言整体。语篇必须合乎语法、语意必须连贯,必须具有句法上的组织性和交际上的独立性(黄国文,1997:7)。然而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因此其语篇衔接手段也有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中国学生在理解和构建语篇时,对英语衔接手段的理解和运用出现差错。本文探讨了英语写作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并提出了运用语篇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效运用语篇衔接手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 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衔接手段

韩礼德和哈森把衔接分为两大类: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Halliday,M.A.K.&Hasan,1976:6)。张德禄、刘汝山等把衔接的方式分为语篇内的衔接和语篇与语境间的衔接两种(张德禄、刘汝山,2003:105)。章振邦把衔接手段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逻辑纽带;第二类是语法纽带;第三类是词汇纽带。(章振邦,2005:689)。本文博取众家之长,把主要的语篇衔接手段分类如下:

1.1 逻辑衔接手段

逻辑联系语由词、短语和分句三类语言单位充当(黄国文,1997:128),其中分句包括非限定分句和限定分句,如:considering all that,what is worse等。

逻辑联系语可以表达许多语义关系,早在1976年,Halliday and Hasan就把这些关系分为四类:additive(增补);adversative(转折);cause(原因);temporal(时间)(Halliday,M.A.K.&Hasan,1976:238)。当然这些语义关系还可以被细化成很多种,如:示例、相似、解释、总结等等。本文综合各家之长,把常用的逻辑联系语按语义关系分类如下:

(1)表示空间:above,before me,here,on the left,across from,below,in the distance,on ht right,adjacent to,beyond,nearby,opposite to,also,further,next to,on top of,up,down,close to,beneath,under,around,near to,over,through,as far as,in front of,at the back等。

(2)表示时间:first,second,etc.,finally,at last,eventually,in the meantime,at the same time,meanwhile,then,next,now,later,after,at the moment,after an interval,presently,afterwards等。

(3)表示原因:because,because of,as,since,due to,owing to,as result of,on account of等。

(4)表示条件:given,if,in that case,if not等。

(5)表示让步:although,though,admittedly,it is true…but,even though,even if等。

(6)表示举例:for example,for instance,in addition,in addition to,as well as,that is,I mean,to illustrate等。

(7)表示比较:another,furthermore,moreover,equally important,besides,in fact,similarly,moreover,too,also,then,just as…so,at the same time,accordingly,like,likewise,in the same way等。

(8)表示对比:on the contrary,different from/in contrast,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to,despite,in spite of,although,yet,but,whereas,unlike,nevertheless,not only…but also,here…there,years ago…today,this…that,the former…the latter,then…now,the first…whereas the second,some…others等。

(9)表示增补:and,and also,too,and…too,in addition,in addition to,furthermore,besides等。

(10)表示列举:first,second,…;firstly,secondly,…;nest,then,finally等。

(11)表示解释或等同:that is,that is to say,namely,in other words,put it in another way,similarly,equally,I mean,likewise等。

(12)表示替换:again,rather,worse,alternatively,instead of,instead等。

(13)表示总结:to conclude,in conclusion,in short,in brief,on the whole等。

(14)表示转折:well,now,by the way,incidentally等。

(15)表示结果:So,hence,consequently,therefore,as consequence,as a result等。

(16)表示强调:chiefly,actually,most important,certainly,of course,in fact,especially,above all,indeed,as a matter of fact等。

(17)表示转题:by the way,as for,to change the subject,with reference to,concerning,as far as…is concerned等。

其实,同一个衔接词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关系,比如:first,second,third,etc.既可以表时间关系,也可以表空间关系,同时也可以表推理或举例,还可以表比较和对比,因此在逻辑词的选用上要考虑到语境。

1.2 语法衔接手段

语法衔接手段主要包括以下五种:替代、省略、照应、排比和动词时和体的形式。

(1)替代英语中的替代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替代。

(2)省略英语中的省略也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省略。

(3)照应“照应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来表示语义关系。”(黄国文,1997:90)黄国文把照应关系分为内照应和外照应两大类。内照应之语篇的语言项目之间的照应关系,也就是上下文关系;而外照应指语言项目的意义解释直接依存于语篇外客观环境中的某个事物。内照应指前中照应和后照应(黄国文,1997:91)。这里我们主要谈内照应。根据Halliday的观点,照应可以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三类。人称照应包括三类:人称代词、所属限定词,所属代词;比较照应指的是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形式以及其他一些有比较意义的词语。

(4)排比排比结构整齐匀称、语义紧密相关,读起来琅琅上口,气势恢宏,具有一种均衡美。排比的语言单位可以是单词、短语和句子,因此既可以说排比是语法衔接手段,也可以说是词汇衔接手段。

(5)动词时和体的形式英语中许多动词的时态在语篇中也起到句际间的衔接作用。动词时体形式的交替使用可以表明动作发生或状态所处的时间,是受话人容易把握叙述的时间线索,从而更好地理解语篇,这主要体现在叙事语篇中,作者经常使用直接引语以便更好地体现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因此说动词的时体形是在连句成篇的过程中的作用非同小可。

1.3 词汇衔接手段

词汇也是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Halliday&Hasan把英语词汇衔接关系分为两类: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

(1)词汇复现关系词汇复现关系分为四种:原词复现;同义词、近义词复现;上下义词复现;概括词复现。由某个词以原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或其它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把语篇的各个部分衔接起来,使语篇达到连贯。

(2)词汇同现关系/搭配同现关系,也叫搭配,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一个语篇往往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那么有关这个主题的词汇便会反复出现,而与它无关的一些特定词汇就不大可能出现。同现的词汇在语义上是有联系的。词汇的同现关系主要包括反义关系和互补关系。

2 结语

为了使学生在英语写作中正确运用语篇衔接手段,在讲解语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运用语篇分析法,选取合适的具有典型性的名篇进行语篇分析,帮助学生体会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差异,然后进行仿写,培养他们运用语篇衔接手段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

写作要达到三个层次上的连贯,即:情景连贯,意义连贯和形式连贯(张德禄,刘汝山,2003:273)。连贯是写作中的一项基本要求,一直是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上分析显示语篇衔接手段在语篇的构建和理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国学生因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英语写作中总是不能很好地利用衔接手段,从而使他们的习作出现这样那样的衔接问题,如:成对使用连接词,尤其是because…so…和although…but…;“对某些连接词有滥用现象[赵蔚彬,2003]。”;用逗号相连的句内两部分之间不用连接词等。这些也影响到了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连贯是语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连贯指语篇的各个部分之间的衔接清楚而合理。[丁往道,2003:55]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语篇知识的输入,引导学生从语篇层次赏析作品,只有这样有效的输入和熏陶,学生才会有更加完美的输出,才能写出语言优美、语义连贯、衔接得体的作文。

摘要:影响我国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得体正确地运用语篇衔接手段,这主要源于英汉在语篇衔接手段方面的差异。本文探讨了英语写作中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并提出了运用语篇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效运用语篇衔接手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途径,语篇,衔接手段,连贯,写作

参考文献

[1]丁往道.英语写作手册[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10).

[3]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8).

[4]章振邦.新编英语语法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

[5]赵蔚彬.中国学生英语作文中逻辑连接词使用量化对比分析[J].外语教学,2003,(3).

3.论破折号的语篇衔接功能 篇三

【关键词】破折号 语篇衔接功能 零转换 必要转换

一、破折号的语篇衔接功能

衔接关系是指语篇中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或者说是语篇中一个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这是哈桑和韩礼德的观点。于《语篇衔接与翻译》一书中,胡明亮曾提出过语篇的八种衔接手段,并指出标点符号位居第五位。标点符号的语篇衔接功能对于整片文章的正确理解以及在翻译处理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有助于其更好的理解原文,更好的完善译文。本文将举例分析破折号的语篇衔接功能。

二、英汉破折号的转换译法

胡壮麟认为之所出现标点符号的替代或直接发挥词汇连接的功能,是因为标点符号与语篇密切相关。下面将从衔接的角度分析破折号的语篇衔接功能,并探讨其翻译策略。在翻译时,有零转换和必要转换两种转换方法。

1.零转换。零转换是指一个标点符号在原文和译文中的作用功能大致相同时,翻译时不用做任何变动。英汉破折号的基本用法相似,衔接功能也相似,都具有引述、解释说明、修饰成分,分说及补充说明成分等作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破折号翻译可以对等零转换。例如:

Merry Christmas you all—with all my love.

祝你们全体圣诞快乐—以我全部的爱。

此处的破折号都起引出下文的作用,所以不用做任何转换,其观点也可表达准确。

Prospects for the New Century—Comments upon the Show of Ink Paintings at the First Jiangsu Art Fair

新世纪前瞻—首届江苏美术节中国油画大展评论。

此处汉英句中的破折号都起解释说明的作用,所以不用做任何转换。

2.必要转换。一些情况下,在翻译时,英汉两种语言的标点符号需要做适当的变换,主要在于其在用法和数量上存在差异。

(1)转换为语言文字。破折号在某种情况下能表达一些词语的意义并发挥其语篇衔接功能,因此在汉译中,为了实现译文的信达雅,流畅自然地表达原文的意义,译者可以将破折号转换为语言文字。

Some scientists think that all matter was made up of the same four elements—eatth,fire,air and water.

一些科学家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由四种同样的元素构成,那就是土,火,空气和水。

He miss that beautiful and charming woman—his mother.

他非常想念那个迷人的女人,那就是他妈妈。

两个句子在英译汉时,都将破折号翻译成了“那”字,以便准确表达目标语的意义。

(2)转换为其他标点。英汉破折号在一般情况在表示对前一句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时,二者之间的衔接关系属于详述,互译中为了有恰当的表达这种关系,常用其他标点符号来连接,如:逗号,句号,省略号等,将原句的逻辑关系和信息层次表达的更明白。

What sets the pi calculus apart from earlier calculi is that the scope of a restriction—the program text in which a channel may be used may change.

Pi预算与早期计算的不同之处在于,限制的范围(即可以使用通道的程序文本)可能发生变化。

英译汉时将源语的破折号翻译成了目标语的括号,起说明解释作用,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目标语。

He said:“Mom,you dont need to—”

他说:“妈妈,你用不着……。”

英译汉时将源语的破折号翻译成了目标语的省略号,都表示省略的意思,以便读者更好的理解目标语。

三、结语

在中西语言文化中,有很多地方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正确运用语言和标点符号技巧,使得译文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当同一标点符号在英语和汉语中用法完全一致时,我们可以采用零转换的方法;当英汉两种语言的标点符号在用法和数量上存在差异时,我们需要采取必要的转换方法,即转换为语言文字或转换为其他标点符号。

参考文献:

[1]胡壮麟,朱永生.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0.

[2]胡明亮.语篇衔接与翻译[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3]贺桂华,胡仕贵,龙丽丽.英汉标点符号的语篇衔接功能对比及其翻译技巧[J].邵阳学院学报,2011.

4.借代的语篇衔接功能 篇四

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信息的交际方式,培养写作能力是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中国人学外语,往往从语法开始,写作也不例外。在教学实践中,语法占据了主要地位。由于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较好,在写作课上,他们在语法词汇等方面基本正确,但是缺乏语篇衔接手段、逻辑性和条理性。因此写作的质量并不高。

2. 语篇和衔接相关概念

上世纪七十年代,韩礼德(Halliday)和哈桑(Hasan)出版了《英语的衔接》一书。在这部著作中,两位作者首先对语篇下了定义,即语篇指任何长度的、在语义上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它与句子或小句的关系不在于篇幅的长短,而在于衔接。两作者共归纳了5种衔接类型,即所指、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在此之前,韩礼德还发表了论文“英语及物性和主位札记”。下面进行简单介绍:

2.1 及物性、过程、参与者和环境因子

韩礼德认为人们的思想反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要涉及到一定的实体(即参与者)、时间、空间和方式(环境因子),这就是及物性。这里所说的及物性不同于传统语法中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功能语法的及物性是从语义上区别的,即这两个过程都是及物的,差别仅在于,过程是涉及一个还是两个参与者。

(1)Peter kicked the ball.(vt,kick!the ball)

(2)Peter laughed.(vi,laugh→?)

例1中,有两个参与者;例2只有一个参与者,这两个过程都是及物的。

过程可分为以下四类。

Ⅰ)物质过程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一般由动作动词体现,它要求的“动作者”和动作的“目标”由名字或名词性词语体现。

一般说来,一个语篇总会包括多种及物性过程,而且多数是物质过程。因为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人类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保证。科技文体强调事实本身,强调客观性,必然更多地以目标作为主语,从而采用被动语态。

Ⅱ)心理过程是表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与物质过程相比,心理过程的特点是:参与者不再是动作者和目标,被更确切地称为“感觉者”和“现象”;感觉者应当是有生命的,现象可以是事实和物体;英语的心理过程常用一般时,物质过程较多用进行时;在英语中,感觉者与现象根据不同动词都有可能作为主语。

Ⅲ)关系过程指各实体之间相互关系的过程。

Ⅳ)行为过程指生理活动过程,如哭、笑、做梦、呼吸、叹息、咳嗽等等。行为过程与物质过程有一个根本的区别:物质过程要求有两个参与者,而行为过程只要一个参与者,即行为者。当某些行为涉及双方和他人时,可视为物质过程。行为过程要单独构成语篇较为困难,但在医生与病人对话了解症状时比较集中体现。

2.2 指称性

参与者和环境因子都是为了便于语义分析而高度归纳出来的抽象的语义类别,在实际语篇中它们必须体现为能分别表示不同实体、概念和过程的词语,如把不同的过程叫做“笑、走、关闭、使用……”,把参与者称为“孩子、房屋、飞机、狗……”,把环境因子叫做“三点钟、五月、门后、屋内……”。

2.2.1 指称关系

包括直示和照应。直示就是用某一词语直接指称某一种事物。而照应是指在指向同一实体、时间或地点的词语或直示成分出现多次的时候,把某些内容相同的词语代词化。直示建立语言和外部世界的联系,照应确定语言内部的联系。

2.2.2 指称类型

根据语篇中的不同内容,指称可分为五类。

Ⅰ)人称指称:指称词所替代的所指是表示人、物、概念等词语,这些词语可由人称代词代指。

(3)A:Is that Bob?

B:Yes,it is he.

Ⅱ)社会指称:说话人可以用多个指称词,提到所指的同一人。但这些指称词得根据所指对象的社会地位进行变化。如《简·爱》中简的舅妈称呼简为“简”,有一次甚至称简为“一只疯猫”。而她舅妈家的女仆贝西一般称简为“爱小姐。”

Ⅲ)地点指称:指所属有关空间或地点的情况。

Ⅳ)时间指称:指称词语所指的内容有关时间的某段或某个点。

Ⅴ)语篇指称:其基本思想是所指不是人、事或物,也不是地点和时间,而是指向语篇的某一陈述,相当于句和小句指称。

2.3 指称方式

Ⅰ)人称指称

这种指称方式是最普遍的方式。在小说中作家一般用第三人称,但有些作品中用第一人称,有的还用第一人称复数,如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在《喜福会》中谭恩美让四个家庭中的母女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讲述一个故事,用的都是单数第一人称。

Ⅱ)指示指称

说话人通过指明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远近来确定对象,在英语中主要由“this/that/here/there/now/then”来体现。

指示指称和人称指称的功能是一致的,故从逻辑上来讲,用了前者就不用后者,用了后者就不用前者。但汉语是允许双重指称的。

2.4 结构衔接

结构衔接包括替代和省略。替代又可分为名词、动词和小句替代。最常见的名字替代词为“one”,可以替代一个名词词组,而且是可数名词词组。

(4)A:Do you want to have some apples?

B:Give me one,please.

除了“one”,“some”和“those”也具有替代功能。

英语中,可以替代动词的形式词为“do”,例如:

(5)A:Does Tom go to the school library every day?

B:No,but Mary does.

小句替代是用一个形式词替代整个小句或小句的大部分。英语中使用副词“so”。

(6)A:He is very happy to see the whole class after the summer holidays.

B:So am I.

省略指某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从语篇的其他小句或句子中找回。同替代一样,省略也可以分为名词省略、动词省略和小句省略。名词省略指名词词组内的表示事物意义的中心词的省略,各种修饰成分的省略,以至整个名词词组的省略。

(7)He prefers Dutch cheese and I prefer Danish.She wore the blue dress,but the pink suits her better.

动词省略即用动词不定式的标记“to”而省掉上文中出现的动词部分。

(8)A:Has Bob won the match?B:No.He has tried to,though.

小句省略最常见的是出现于肯定词或否定词回答的句式中。

(9)A:You wouldn’t seriously think of leaving us,would you?B:I suppose not.

2.5 词汇衔接

2.5.1 衔接方式

Ⅰ)重复: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在同一语篇中反复出现。

Ⅱ)泛指词:在语篇中遇到有关人、物、事情或地点时,可用一些泛指上述概念的词语替代。英语中有man,thing等泛指词。

Ⅲ)相似性:可分为两个方面。同义性和近同义性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之间的接应关系,不管这个词的意义是指人、物,还是指过程或性质。如:

(10)Indeed,I feel myself that it is time the obscurity attending those two names-Ellis and Acton-was done away.The little mystery,which formerly yielded some harmless pleasure,has lost its interest;circumstances are changed.It becomes,then,my duty to explain briefly the origin and authorship of the books written by Currer,Ellis,and Acton Bell.

反义性是指在两个词项之间可以期待一种意义有区别的对比关系。如:good,bad;cold,warm,hot等。

2.5.2 连接词

在文章写作过程中,要确保文章的连贯性,常常要使用过渡连接词。过渡连接词主要表达递增、时间、因果、反义等逻辑关系。依其作用,可分为十大类:

1)举例:for example,for instance,namely,to illustrate,that is,such as,etc.

2)增补:in addition,furthermore,moreover,besides,also,again,what is more,etc.

3)强调:certainly,of course,as a matter of fact,surely,in other words,above all,no doubt,etc.

4)对比:in contrast(to),whereas,on the other hand,instead,on the contrary,but,however,otherwise,while,unlike,yet,nevertheless,etc.

5)比较:like,similarly,equally important,likewise,in the same way,etc.

6)让步:after all,although,clearly,in spite of,admittedly,granted that,etc.

7)原因:because,since,for,for this reason,due to,thanks to,owing to,as,for one thing,etc.

8)结果:therefore,as a result,accordingly,consequently,so,thus,in this way,hence.

9)列举:first,second,in the first place,first of all,to begin with,to start with,at first,next,finally,lastly,in the end,etc.

10)结论:to sum up,to conclude,in brief,in short,therefore,in a word,in conclusion.

过渡连接语起到“启、承、转、合”的作用,它们使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更加衔接与连贯。

3. 中英衔接的不同

一般说来,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循环式的,汉语写作过程中总是围绕一定的中心思想进行阐述。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阐述观点时开门见山,把要谈话的主题一开始就提出来,然后再一步步地进行论证。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写作的语篇衔接方面也深受这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在使用衔接方式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同。最大的不同是汉英语境的不同。

历史、文化、风俗和价值观都是影响语言形成的因素。如果要想正确使用一门外语,就必须对这些因素有相当的了解。所以在写英文作文时,学生不应该将其自身的文化习惯带入其中。在英语中,第一人称有“we/our/us/ours”的形式,着重于区分句法功能。汉语则有“我们”、“咱们”,着重于区别语义。前者比较自由,可包括或不包括听话者。视具体语境,后者包括听话者。英美国家的人常常被这个问题所困惑,中国学生在介绍一些情况时,总爱把他也放在“我们”之中。因此不同情况下,选择合适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衔接是手段,连贯是使用这些手段所得到的效果。写作中衔接和连贯的原则要求写作者着重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是语言和逻辑的关系,二是中英文中衔接的不同。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2]洪流.英语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机制.山东外语教学,1996第一期.

[3]郭纯洁.语篇连贯性的认识基础.现代外语,2003年第一期.

5.借代的语篇衔接功能 篇五

【关键词】大学英语写作;语篇连贯;衔接手段;写作教学

写作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体现形式,是学生在吸收语言知识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影响学生写作能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学生的语言基本功,词汇量,语法功底,逻辑思维能力等。但是与学生写作能力高低关系最为密切的还是学生的语篇能力。然而,传统的英语写作把重点放在纠正学生作文中的语法错误,用词恰当与否,单词拼写是否正确上。

笔者在长期教授大学英语写作课的实践中发现英语写作是大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个薄弱的环节,其中体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①对写作课不够重视;②大量的语法和拼写错误,其中包含句子成分的缺失,句子结构前后顺序颠倒等;③内容不够充实,挖掘不够深入;④语言表达欠准确,有大量的中国式英语和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⑤文章前后不连贯,跳跃性思维,想到哪写到哪。

一、大学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的错误运用

“衔接概念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形成语篇的意义关系。当在语篇中某个成分的意义解释需要依赖于对另一个成分的解释时便出现了衔接。”在韩礼德和哈桑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共归纳了五种衔接类型,即指称/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

(一)照应

在语篇中,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照应关系的错误使用情况较为普遍。例如:①Some are against this thinking. ②They believe that it is absurb. ③Numbers is nothing to do with luck. ④Number brings us luck is just a false opinion. ⑤It’s just the opportunity that you are lucky that day and you often invoved the number…… 在这个例子当中,下划线部分指出了人称照应的错误使用。其中句②的“They”是第三人称复数,而到了句④却变成了第一人称复数“us”,在句⑤中又突然变为第二人称“you”。人称的前后不一致使整段文章的意义模糊不清。这说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能正确按照英语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对前后人称一致性的保持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导致了文章的不连贯。

(二)替代

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所出现的某一成分。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韩礼德和哈桑将替代分为三种类型: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可用作名词性替代的词主要有“one, ones, the same”等。动词替代词通常由动词“do”的适当形式充当。小句性替代词主要有“so, not”等。学生比较容易在这一手段运用中出现各种错误。例如:Some one has the same idea with him about the lucky number but the others don’t agree with that.(例4)这个例子当中,学生是试图用“some one”替代上文提到过“some westerners”,但是根据句子的意思,“some one” 应该改为“one”。这里出现的错误主要是替代不准确,意思模糊,胡乱运用do这个单词。

(三)省略

省略指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去不提,这个语言结构中未出现的词语可以从语篇的其他小句或句子中回找,这里指的是句法上的省略,。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使表达简练、紧凑、清晰,突出主要信息,衔接上下文。韩礼德和哈桑将省略分为三种类型: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从句性省略。以下是错误省略的典型例子。例如:In my opinion, if you believe( ), that it is, and the same of the( ) disagree这一句的模糊不清,令人费解。根据上下文,学生想表达的应该是对幸运数字能否带来好运这一观点“信之则有,不信则无”这一思想。但是他在“believe”后面做了错误的省略,使读者不明白“相信”的是什么。“the same of the”后面也做了错误的省略,应该加上“people who is”。

(四)连接

连接成分本身并没有衔接意义,而是通过它们特定的意义间接地具有衔接作用;它们首先并不是延伸至上文或下文的手段,而是在话语中表达了某些意义,预设了其他成分的存在。韩礼德和哈桑将连接分为四种类型 :增补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和时间关系。连接词的数量繁多,功能复杂,其分类也可以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区分。学生想要正确使用全部的连接词有很大的困难,因而有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当中能不用连接词就不用,漏用连词现象十分普遍,文章显得分散,没有逻辑性;还有一部分学生喜欢使用连接词,他们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章条理清晰,但是由于没有全面掌握连词的正确用法,出现滥用连接词的现象。以下是连接手段错运用略的典型例子。

If you want to have good luck, you should practice yourself and work hard. You should try to seize the chance not waiting for the good number. 这个例子就是属于漏用连接词的现象,这两个句子中间可以加上“and”或“also”等表示增补关系的单词以增强句子间的联系性,使逻辑关系明确,并且加强连贯性。

(五)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通过词的重复、同义、近义、反义、上下义、互补、整体与部分等关系,来使语篇语义连贯。韩礼德和哈桑将词汇衔接分为复现关系和搭配关系两大类。以下是词汇衔接手段错运用略的典型例子。例如:Number is not only number, there are other means for number. People like some numbers and don’t like some other numbers. 这个例子属于重复手段的错误使用。句子当中的“number”一词重复了五次,使文章显得罗嗦不堪。

二、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建议

(1)提高师生双方对些写作和写作中语篇衔接和连贯手段重要性的认识,不仅是学生,老师也应该多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2)提高英语基础知识。对高职的学生来说,当务之急是把初中高中的基本语法掌握牢固,从最基本的语言点抓起,减少一些非常明显和初级的语法错误。

(3)减少母语的干扰。要减少母语词汇的干扰教师可以在讲解词汇时用英语释义,帮助学生辨别一些容易混淆的同义词在具体用法上的差别,并把词汇教学放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帮助学生全面掌握词汇的不同意义。同时,教会学生词根、词缀等构词知识,一方面可以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他们英语表达时自觉进行词形变化的习惯。

(4)增加英语写作的实践练习。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写作训练,同时追求写作练习的多样化。

(5)教师重视写作课的评改,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要重视写作课的评改。每次布置完学生作文后要认真批改,用各种不同的标志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及错误,方便学生及时修改。在写评语时应多鼓励学生,增强他们的信心,使他们逐渐喜欢上写作。

当然,写作不是简单地生产文字语篇的过程,还涉及人的心理认知,是思维创造、思辨和交际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学习衔接手段的同时还可以配合语篇框架推理论证等练习,以期写出有思想,连贯性强,有创造性的英语作文。

参考文献:

[1] Brown, G & Yule, G.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Halliday, M.A.K. & 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3]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4]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李长忠. 语篇的衔接、连贯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

6.英语新闻中的语篇功能研究 篇六

关键词:英语新闻;语篇功能;语言运用

伴随着文化背景、情景因素等的转变,语言会形成各式各样的语体。现如今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得到飞快发展,该学派中的语类、语境以及语域等相关理论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广泛关注。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指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是源自全面语言系统中的一类选择,即意义潜势可通过语篇表达。语言活动中人们对应身处的社会环境、交际目的及交际观点等可经由语篇中语言结构、过程放映,由此说明语篇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1]。由此可见,对英语新闻中的语篇功能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英语新闻

(一)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言语社团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简而言之,其是指在相关社会、文化中,语篇对应呈现的全部意义,诸如交际目的、交际形式、交际流程以及交际内容等。文化语境离不开语篇体裁,语篇体裁则是经由体现样式及纲要式结构呈现的。就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来说,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倘若某一文章囊括了标题(headline)、导语(lead)、正文(body)等内容,同时拥有详细的消息来源,且正文每一段主要由一个句子组成, 由此他们会认为该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2]。

(二)情景语境

语场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对应从事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统称。通常而言,新闻报道会牵涉到一系列的客观事实,不同领域对应出现的事件。语场在其中则是经由概念功能中的经验意义来呈现的,特别呈现于及物性系统使用方面。语旨包括功能语旨、人际语旨,前者是指人们使用语言的某种目的,也就是语言交流中言语的功能作用;后者是指人们在语言交流中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新闻报道牵涉的是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也就是新闻媒体报道客观事实,公众获取各式各样信息。语旨是经由人际功能得以呈现的,大多呈现于情态系统、语气系统等方面[3]。

二、英语新闻中的语言运用

(一)词汇密度

词汇密度指的是某一文章或者某一句子中定义词数量与这一文章或者句子中全部单词数量的比例。通常情况下,词汇密度多被应用于覆盖语言使用人员在交际环境中运用词表来呈现有价值信息的一系列因素,其有效表明了文章或句子信息量的多少,可用公式表示:(L/T)×100.0%,其中L为实词数量,T为词汇总数量。

文章依据《语言学教程》对实词和虚词展开定义、划分,其中,实词包括:动词(v)、名词(n)、形容词(adj)及副词(adv);虚词包括:代词(pron)、介词(prep)、连词(conj)及助动词(aux.v)。词汇个数计算标准包括:(1)词条依据其实际构成部分数目开展计算;(2)名词所有格计为一个词;(3)首字母缩写词计为一个词;(4)复合词计为一个词;(5)助动词/系动词+n’t计为一个词[4]。

(二)语法复杂度

语法复杂度指的是某一文章中从句数目与这一文章中全部句子数目的比例,语法复杂度受各句话中的从句数量多少重要影响。就新闻特征而言,通常新闻均有着较高的语法复杂度,而各个句子中的从句数量则相对不多。读者在阅读英语新闻时往往会面临实践不充裕的情况,为了使他们能够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从句数量切忌过多,句子不可太过复杂,不然会提升读者的阅读难度,从而会一定程度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

(三)语气结构

人际功能呈现语旨,人际意义则凸显于语气、情态系统选取方面。语言的言语功能经由语气体现,囊括提问、陈述、提供及命令等内容。英语新闻的语旨是新闻传媒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类信息及报道客观事件,因此以陈述句应用为主。这是对新闻为叙事为主的特征的有效契合,与新闻语篇功能同样极为匹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言就如同一种一种社会现象,很好的反映着我们的社会活动。伴随着文化背景、情景因素等的转变,语言会形成各式各样的语体。现如今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得到飞快发展,该学派中的语类、语境以及语域等相关理论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广泛关注。阅读英语新闻报道已然转变成认识世界的一道重要窗口,同样是增進英语知识、掌握现代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英语新闻报道有着独特的语篇功能,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认识英语新闻,全面分析英语新闻中的语言运用,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对英语新闻语篇功能有效认识。

参考文献:

[1]龙江华.新闻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及其汉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01):152-155.

[2]张引.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功能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7(04):94-97.

[3]白振洋.科技英语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语用功能研究——以《时代周刊》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2014,21(03):31-34.

上一篇:论快乐阅读答案下一篇:项目结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