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2024-10-19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共12篇)

1.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一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之我见

【摘要】: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信息技术课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然而,我们现在的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模式却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线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端正思想,转变观念,教学中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上机实践操作,提倡理论教学精讲多练;以课件、软件为辅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让个性化作业、考试代替学生的学习负担;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基于因特网平台上学习变革与创新,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学习,让下一代成为具有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适应社会竞争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 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 兴趣 实践 教学效益

【正文】: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学信息技术课应该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任,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就成为信息技术课教师确立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必须在教学中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方法策略,以贯彻创新教育理念。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了“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战略指导思想,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且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为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现在的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模式却跟不上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那么现行农村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应该如何上,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现结合本人近十年的计算机教学经历,向各位同仁谈一些看法。

一、精选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入手。直接学习兴趣是由所学的内容或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发的兴趣,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要精心选好教学内容,从问题的引入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引人入胜的开题,开放自主、生动活泼的计算机学习活动,是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

要充分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我们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并且向学生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些比喻,然后盖上机箱,启动计算机,让学生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惊讶之声便不绝于耳。

特别是在学生上第一节课时,老师可以与学生一起先展望一下未来的生活(当然是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从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电子货币等引入到计算机的学习上来;也可让学生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带有智能化的电器设备,从而说明计算机在现实生活开始广泛使用,从而转到有趣的计算机学习上来;我们还可以从学生最喜爱的游戏入手,用更加丰富的电脑游戏来激发学生学好计算机知识;还可从计算机的强大的功能介绍出发等等。通过有趣的第一堂课使学生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好奇心、并对操作计算机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这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计算机,还能学不好吗?不过我们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精心选好教学内容,想办法保持学生的这种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操作,提倡精讲多练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学科,单靠理论讲解无异于纸上谈兵,学生听起来也经常满头雾水。而且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因而注重上机实践,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因为学生大多偏爱上机课,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上好每一节的理论课,让学生也喜欢理论课。要上好理论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是非常重要的。要尽量少讲或不讲计算机原理方面的理论,我们可以安排一些既能扩展学生知识面,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比如:讲讲计算机的维护与病毒、家里购买计算机的注意事项、计算机的强大功能、上因特网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安排时间专门让学生提出在上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帮学生寻找问题的原因和答案,这样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操作能力是很有效。

我们知道,以前那种赶鸭子上架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对象。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特强的计算机课而言更是如此。理论课并不代表一定要讲满一节课的理论知识。因为现在的中小学计算机教材大都简明、通俗且图文并茂,大部分学生都能看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的应该是贯通、点拨的作用,因此我们提倡教师只讲解一些难懂的、易错的地方以及一些更快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多注重上机实践,让学生多上机,熟练操作,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学能力。

三、课件软件辅助,提高教学效益

1、精心准备课件,激发创造潜能

每个学生都可以而且应该发展创造力,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现在一定要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计算机教学最能激发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潜力的开发。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计算机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手段有着更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诱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力。教学实践证明:合理利用多媒体课件,对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发学生创造潜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注意力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动态着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对动画片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计算机的功能,设法把静的课本插图“动起来”,把静的图画变成形象生动的动画,配上悦耳动听的语言和音乐,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变成了学习兴趣的主动参与者。如教学《制作多媒体作品》时,为了集中学生的兴趣,抓住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展示我们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PowerPoint)--“我们来到了迪斯尼乐园”,通过迪斯尼乐园中动物在森林中嬉闹的情景,每一幅多姿多彩的幻灯片,加上动物可爱的形象,亲切的配音,轻松的音乐,多角度、多层次给学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刺激,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力,学生边看、边听、边模仿,让学生不但置身在真实的动物世界里,还让学生感到了要制作一个精美的演示文稿不是非常复杂的事。学生欣赏完后,就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根据相关步骤,就能制作出异彩纷呈的演示文稿来。这样他们不仅能初步学到如何创建一个贺卡类型的演示文稿,从中得到了无限的乐趣,还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创造才能。(途中我们老师别忘了帮学生寻找问题并解决相关问题,并且多鼓励表扬学生的原创作品。)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法,它可用于演示,讲解,也可用于自学,答疑等各方面。比如在机房的局域网里我们可以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CAI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不但可以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还能让学生产生许许多的联想。如学电脑的《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练习打字的《五笔高手》,以及《跟我学用OFFICE》、《学Windows95》等。作为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不时地提出一些有关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发讨论,创造出更多课本内容以外的作品来。

不过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的采用从游戏入手,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留给学生一定的创造思考空间。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统一问题。

例如在教给学生“画笔”时,在作业中给他们提出:怎么实现画立体镜框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结果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如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就可以用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而有的聪明但比较喜欢投机的学生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这样教师善于设置疑问从而更好的为学生创新性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埋下了伏笔。

2、合理利用软件,体现师生互动。

要想充分利用机房现有条件提高上课的效益,同时便于管理学生与机房,那么多媒体网络教室是不可缺少的。农村中学的特点是办公经费少,很多软硬件想配备升级却无能为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计算机教师就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来完善相关软硬件设施。

比如我们可用从网络上下载免费的纯软件安装的远志多媒体网络教室(可用于连接60台电脑,对我们来说已经足够用了。)它是最强大的全新一代多媒体网络教室:功能齐全,稳定性也不错,它的屏幕广播、语音对讲、遥控辅导、视频点播功能都很有效。“屏幕监视”还可以让我们有“足不离位,能知学生事”的享受,而不必为因为教室太拥挤而造的巡视不方便而烦恼,而“关闭学生机”功能、“电子举手”则免去我们不少“奔波”之苦,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局域网完成很多工作,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促进学生进行“个性化”习活动。

比如学习在Windows桌面上创建命名为“记事本”的快捷方式时。首先,让学生对本课所学的内容有一个了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可视需要,通过“屏幕广播”功能调出任何一个学生的“答案”送到每个学生的屏幕上或大屏幕上,进行集体交流评议。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可通过“电子举手”向老师质疑。教师利用“屏幕监视”可及时给学生进行点拨,让学生随时获得帮助信息,使学生愉快地掌握所学知识。

电子教室的网络交互性,可以充分体现师生的互动功能,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精心设计作业,减轻学习负担

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故检验学生学习的好坏完全不能凭一次书面或上机考试来判定。若是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同时容易造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从而埋没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

例如,我们在教学“使用Word 2000制作个人主页”的教学中,要求学生下课后自己去找感兴趣的有关资料,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文件保存在磁盘中,在上机课中导入自己的网页。考试方法就是给学生4-5节的上机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用心制作自己的网页,考评时对学生制作的网页进行现场评分,并把那些没在课堂上讲述的设计技巧作为附加分,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样把作业与考试结合在一起,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设计了很多具个性化的网页,并且不乏很漂亮、很雅致的精美网页。教学效果显著。

又如,给他们介绍了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后,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上机作业:同学们自己上机设计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让学生自己去采集资料,资料采集完后他们又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在文字底下配上图画,在一张纸上分小块进行编排,艺术字或图画需要倾斜一定的角度放置等等。这就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综合使用WORD2000的文字处理,图形处理和艺术字处理工具,努力去实现他们的这些要求,不一定都能实现,但必须试试。

1、适当组织竞赛,增加学习动力。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都有较强的荣誉感,针对这一特点,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定时的进行竞赛,既活跃了学习气氛,也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竞赛过程中达到了“练”的目的。我们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竞赛:有键盘操作比赛,如文字录入比赛,当学会智能abc后,进行一段文章的汉字输入比赛;有游戏类比赛,如“看谁跑得快”、“谁第一个过河”等等。这样,不仅使学过的内容得以理解和消化,还使学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经常成果展示,增强学生自信

即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成果的机会,同时和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样既满足一部分学生展示自己的愿望,提高自信,又给另一部分同学提供学习他人的机会,从而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如通过网络向全班、全校同学乃至在互联网上展示他们的绘画作品、网页、小报制作等;参加各种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比赛,进一步提高自己运用计算机能力,增强自信;在网上交朋友,互相介绍学习体会,互相促进;积极投稿,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如今在网上参赛或投稿都很方便,培养他们从小积极参与的竞争意识、成就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

所以如果以卷面考试来判定能力的方法是不适合现代信息课的,我们要以采用基于项目与活动相结合的考核为宜。比如每学期期末检测内容:60%是小制作,例如反映个人和小组兴趣的网页、幻灯、小报告,另外40%的内容是利用学生掌握的信息工具去查找一些知识的测验,例如在网上查找第几届奥运会的主办国是谁,举办城市是哪里,吉祥物是什么;通过这些能力的测试,能够让学生完成作品时产生成就感,逐步建立面向信息时代的自信心,同时也不再视考试为负担,从而为在今后学习中不断提高信息能力,为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二

一、存在问题

1. 观念落后

这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学校领导不重视历史科教学。历史科没有纳入中考科目之前被称为“副科”, 每周只安排一节课, 计算工作量时只算0.8节课, 外出教研活动根本与历史教师无关。现在, 历史科纳入中考科目, 但是领导观念没有根本的改变, 认为历史科是“小科”, 课时安排都放在下午。在中国现在的体制下, 如果领导不重视, 要想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二是教师自身观念存在问题。因为历史科不被重视, 不少教师被安排兼历史课, 意见都很大。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 随随便便上课, 总认为学校看不起他们, 安排上“小科”, 没有出息, 被其他教师小看。三是学生观念有待改变。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知道语文、数学的重要性, 在潜意识里就区分各学科的地位。尤其到了初中, 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历史教师的上课态度、考试等方面, 他们误认为历史科不重要, 不管历史教师怎样讲历史的重要性, 学生的观念也没有很大的改变。

2. 师资力量有待增强

农村初中的历史教师相当缺乏。笔者在两所初中工作过, 每个学校十几个班, 只有两个专业的历史教师。其他的都是兼职, 还有的教师所学的专业同历史学科毫不相干, 如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教师都说, 自己都不懂, 上课只能念课本。我们周边的学校几乎都是这样的现状。

3. 教学方式手段落后

由于农村教育整体水平落后, 教育设施、资源也相对缺乏, 所以, 平时上课能用的教学设施很少, 偶尔使用图片。笔者是历史专业教师, 平时能钻研, 教学方式手段并不单调。首先是教师要理清思路, 再配合一些图片, 并穿插一些故事, 联系社会现实或本土乡情的内容, 学生还是愿意学的。可是, 不是专业的教师上历史, 有的捧着课本念, 不用多少分钟, 一节课就上完了, 然后学生就睡觉。这种没有师生互动, 学生不用任何思考的教学模式, 长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4. 学生普遍厌学

现实的情况是学校不够重视, 不狠抓历史科教学;教师教学方式手段单一, 枯燥无味, 随随便便, 根本没有能力上好历史课, 这样的教学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农村学生受地域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所学历史知识几乎源于课本, 很少阅读课外读物, 历史知识很缺乏, 上课时就感到吃力, 这一点不懂, 那一点不懂, 最后干脆上课睡觉。因此, 考试成绩也很差, 这就很容易导致恶性循环, 学生更厌学。

二、解决对策

1. 转变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 如果观念跟不上社会的需求, 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所以, 首先要求学校领导转变观念, 把历史科看做学校必不可少的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学科, 改变对历史科的评价方式。只有领导重视, 才能把事情办好, 下属是跟着指挥棒转的。领导观念转变了, 教师的观念也会跟着变, 学生的观念就会跟着老师变。人人重视了, 历史科的教学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2. 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现代社会提倡终身学习, 时代在变, 知识内容也会变, 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第一, 邀请名师或教研员到学校讲学, 从一定高度提高教师的认识水平。第二, 有机会尽可能多派教师外出听课学习, 学校不要节约那点经费, 要拓宽教师的视野, 学习别人的长处。第三, 加强校与校的联系。尤其多与强校联系沟通, 多派教师向他们学习或邀请他们的教师来上示范课, 然后共同探讨。第四, 加强校本研究。每个学期要求各位历史教师上一节示范课, 要求评课 (不能流于形式) ;专业教师帮扶非专业老师;尽可能开展集体备课, 每课内容都做好一个教案, 供教师参考。

3. 加强历史科教学的管理

管理要做好几点:一是学校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 尤其是绩效工资方案里面不能出现不利于历史科发展的内容。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按国家规定执行, 晚自修安排一节历史课, 课时安排更有科学性。三是加强对历史科教师的管理, 平时学校领导多听他们的课, 多检查他们的备课情况, 多向学生了解情况等。

总之, 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需要我们每位农村历史教师坚持不懈, 勇于创新, 教师之间多交流, 共同提高农村历史教学水平。我们应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 为农村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

3.偏远山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三

[关键词]偏远山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生活素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36

偏远山区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落后,对外界认识不多,可阅读的书籍少,作文水平较低。如何紧密结合农村实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多年从事山区语文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农村学生从小接触到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真切的认识和真挚的情感。上山放牛赶羊、砍柴割草,下河摸鱼捉虾,到山箐翻螃蟹等都能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这些经历详细地记录下来。农村学生或多或少都能做些家务、农活,把这些记录下来,也是不错的素材。这样从身边的小事着手,从身边的人与物入手, 就有话可说,对自己了解的人、事、物容易写得生动具体,有了这些素材,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虚假空洞了。

二、重视阅读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是阅读的继续和深入。古人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读写训练结合点,将读写训练落到实处。

1.摘抄好词好句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阅读量的多少、知识面的宽窄,与他的写作能力是密切相关的。“读书破万卷”,对山区农村学生来说很难做到,山区有部分学生课外阅读几乎为零。农村教学条件这几年有所改善,学校图书室有了一部分图书供学生阅读,但很多学生多年来养成不读书的习惯和意识,他们不愿意借书来读,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作文水平就成了一种奢谈。我要求学生每周必须读一篇文章,然后摘抄好词二十个,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十句,上交给教师检查。刚开始,学生很不情愿,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自己也能在作文中恰当地运用一些好词好句。

如写父爱、母爱时学生能用上下面这些好词好句:

父爱是一把伞,为我遮风挡雨;父亲是一件棉衣,为我抵御严寒。然而面对失败和挫折,父爱是一瓶良药,治好我失落的心;面对赞扬和奉承,父爱是一个锥子,刺破我那虚无的梦;面对烦恼和忧愁,父爱是一阵清风,吹去我那杂乱的思绪。

母爱是船,载着我们少年走向成熟;母爱是月亮,我们是一颗颗星星,用她的光照亮了我们。

2.课堂读作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让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写作活水,我要求学生在课外每人准备一篇文章,语文课时抽2-3分钟轮流上讲台朗读,每节课安排一个学生,对读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表现很积极,准备非常认真。一段时间后,我又根据课文内容来安排,如学习朱德的《我的母亲》、林莉的《小巷深处》后,安排学生找关于父爱、母爱的文章来读;学习《苏州园林》、《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后,则安排学生找一些说明文来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也使学生的文体知识得到巩固,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3.仿写

茅盾先生说过:“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高尔基也说过,对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在讀书和模仿中写些什么,就很难有什么创造。可见仿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学完课文后,我常常让学生根据这一单元的结构形式、写作手法进行仿写训练。比如,在学完《苏州园林》一课后,让学生根据课文总分总的结构仿写说明文,学会写中心句,先总说后分说的写法。再如,在学完《提醒幸福》一课后,我让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仿写训练,可以大胆想象。我给出以下例句让学生仿写:“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

有的学生仿写:“幸福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幸福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幸福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还有的仿写:“幸福是远出家门时母亲手中那根细细的棉线,幸福是比赛获胜后额上滚烫的汗水,幸福是得到夸奖后脸上的欢笑,幸福是依偎在父亲怀里的温暖。”

这样做既体现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通过仿写训练进一步复习和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作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4.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四

小时候,我最怕做的一件事就是写作文,我常常为了一篇作文而翻遍家中所有的作文书和好词、好句摘抄本,但还是写不出一篇好作文,直到我初中时那位知识渊博的王兆康老师拿着我的一篇作文说 :“这篇作文写得不错,材料选择恰当,中心明确┈┈。”就是这么几句看似普通的话,使我的眼睛一亮,才知道写作文并不可怕,而是件有趣的事。现在也为人师的我在教学生涯中,也觉得有许多孩子正重复着我当年一样的经历,他们也常常为作文而苦恼,每每作文课时,苦思冥想,抓破头皮也写不出一篇象样的作文,针对这种现象有过相同经历的我,如何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使他们也不再“惧怕写作文”,在此我定出我的一些小小的心得,希望在教学中当一个好向导,为孩子们做一个好的引路人。

一、撒播爱心--呵护创新的萌芽

回想自己在作文教学中,总是抱着“鼓励”为先的思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朝着自己创设新思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那就是:给每个学生的每篇作文“唱”赞歌。所以在每篇习作里,我千方百计找学生的闪光点,诚恳地表示肯定、赞扬。哪有学生不为自己创造出来的闪亮闪光的东西所感动的?连我也常常被自己找到作文中的闪光点而感动,比如在一篇描写小草的习作中,也许城里孩子大多会写一些赞美小草如何如何美的作文,而我的一个学生却是这样写的:“那些可恨的小草,无时无刻地插在爸爸的菜田中,那纵横交错的根爬满了爸爸的双手。”这样的语句,也只有经历了劳作的山里孩子才有的。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除了完成老师规定的作文之外,每周还主动多写一篇。让我评评他们习作的优劣。这样要评改额外的相当数量的作文,我的精力与时间投入更多,但为了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我情愿,也值得。

曾记得,这群孩子读三年级时,做了一篇小作文,上交后,我还未批阅。刚好与我校的一位老师在探讨山里孩子的作文教学,这位老师随手拿来一本,翻开一看赞了起来:“呵,写得这么长,这么好。”。“长”,指作文本写了一页字,“好”字写得清楚和端正。她仔细地看完后又微微一笑,说:“可惜,是笔流水帐。”对此作文我应如何批改?用老眼光批它一个“60分?”算是给加分了。此时,我想起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观念不改变,而望学生写作能力普遍地够得上得标准,那便是缘木求鱼。”这就是告诉我们批改作文的观念也必须更新。这篇作文在我笔下却得了“85分”。不是“60分”!我是从爱护学生出发,以新的视点进行批改。我把这篇作文的好坏,该得多少分以及为什么给了85分的原因,向学生作了分析、讲评:“写作态度、字迹端正,篇幅长等”。文章的小作者叶雪灵同学看过评语和分数之后欣喜万分,同时也激起她写作的兴趣。

说来也奇怪,叶雪灵同学虽然小学毕业好几年了,但她 对写作兴致还是很高,直到今年考上高中,在全段来说她的作文水平也是名列前茅的。回想起那次“流水帐”。假如我给批个沉甸甸、冷冰冰的“60”,或写一句“你怎么记一笔流水帐”的话,也许永远也激不起她的写作激情。经过这件事后,我给作文打分从不“铁面无私”、“严

格把分”,而是“小心翼翼,”舍不得扣分,还写一些学生乐于接受的评语,为每个学生的每篇作文找闪光点,唱赞歌。

二、激荡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

孩子的思维是纯朴简单的,而想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如一个月亮可以想象成圆盆、小船,同样也可以想象成香蕉、气球┈┈,记得在我教五年级时,我们班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野餐活动,同学都玩得挺高兴,回来后,我就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作文题目为《野餐》。在指导时,我也强调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要写真情实感。我想有这么好的材料,肯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可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接着描写野餐的经过,最后高高兴兴回来。作文显得很平坦,没有一点感人之处。经过一夜的沉思,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结症,问题好象是自己在教学中指导不当,使学生的思维没有放开想象,所以我又采取别的指导方法。

第二天,我对作文进行了讲评,再次指导学生写这次野餐活动,我采用拟题作文,一上课,我就激发学生介绍这次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事。同学非常活跃,都急着想说自己感人的事,有的说“搭灶”,有的说“烧面条的方法”,有的说“我终于吃到自己亲手做的饭”┈┈我就趁热打铁,又耍出一招,你们用什么题目好呢?这样同学们又激动地说起来,取“高兴”、取“搭灶”、取“丰盛的午餐”、“老师笑了” ┈┈。想不到,学生竞一连说了十几个题目,而且都说出自己取这个题目的理由。这次作文同学们写的特别顺,不但课堂气氛轻

松,而且写的文章也是千姿百态,富有感染力,通过这两次作文的对比,使我感触很深:

第一次是运用传统的命题方法。这就是教师命题,学生作文,而且教师命题的题目只有一个,学生只能以这个题目作文。这种命题作文有几个明显的弊端。其一,我们知道题目既定,就规定了这篇文章应写什么,不应写什么;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因为题目的本身已经在某些方面提出要求,这样做实际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多向性,往往导致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但对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不一定有利。其二,题目既然老师出,学生会根据老师的意愿而作,就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还会使学生产生讨厌、害怕、应付的心理,使作文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大负担。

第二次作文指导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在教学中的尝试。由“命题作文”改为“拟题作文”,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拟题作文”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让学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学生就会有自己的话可写,有自己有内容可写,作文就会生动活泼、千姿百态。在作文指导中,我们教师应该设计提问方法和引导,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作文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总趋势。

三、慎下禁令――忌以死板之“箍圈”框孩子的思维

回想起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生涯,我感到最懊悔的作文教学是在我教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五单元的作文教学写一件“我喜爱的玩具”时,我要求学生按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为了便于指导,我安排一堂指导观察玩具的作文训练课。

上课时,我就拿出一辆小汽车玩具让学生观察。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小汽车怎样?”学生说:“小汽车真漂亮”、“小汽车真可爱”┈┈。当时,我把学生说得较好的词语摘在黑板上。接着,围绕重点词语,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小汽车的可爱、特别之处。我按自己的思路一步一步指导学生:先观察小汽车的外形、颜色以及使用方法等等。同时,把学生描述时出现较好的词汇一一板书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观察体会写出这篇作文。

当同学们交上作文时,我发现他们的文章开头都是:“我有一辆可爱的小汽车”或“我有一辆漂亮的小汽车”,大部分同学都把黑板上的词语用在自己的作文里,虽然文章都写得相当不错,但我总觉得什么地方“缺”了点东西,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事后我们班里最小的女同学叶华告诉我:“梅老师,我家有一个洋娃娃更漂亮,它整天都陪着我睡觉┈┈”我的心为之一颤,是啊!每个学生都应有自己喜爱的玩具,都有自己“玩”的方式,并不经同于课堂上的“小汽车”。虽然学生也按老师的思路写出了“小汽车”,但没有联系生活、拓宽眼界,无法抒发真情实感。

每每想起这堂作文指导课,我都觉得异常的懊悔。如果课前让每个学生带上一个自己喜爱的玩具,教学时,我只教给学生观察的方

法,让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玩具;如果指导观察玩具时能围绕总起句,按一定顺序观察,扩大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这样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根据个性自由发挥,也就不会出现那样千篇一律的文章了。

5.农村中学教育发展之我见 篇五

屏山县新安中学

牟建屏

关键词:农村

教育

教师

学生

均衡发展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其发展状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农村教育既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也是农村发展状况的重要表现。作为具有7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村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农村的教育决定中国的未来。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这种状况如不及时改变,不仅影响教育的普及与提高,更将影响社会的公正与稳定乃至现代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认为农村教育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教育模式与体制方面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的初中生的入学还较正常,但农村学生入学后,由于受家长、社会的影响,流失率相当大;农村大学入学率,更是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农村教育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新型农民的综合素质。

在农村中学由于学科结构失衡,学生除了每天的文化课之外,德、智、体、美、劳得不到全面发展。相当部分的农村教育仍然把升学作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偏重于智育;在智育方面,不是力图促成学生智力均衡、全面地发展,而是偏重于知识传授。“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几十年来,农村中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这一应试教育的“圈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区、县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学年末,拿初中升学率,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统一排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师的晋级加薪。

二、教师方面

1、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

农村教师结构不合理,农村教师数量正在减少,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问题是关键,也是难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存在着区域数量短缺、学科结构失衡、年龄分布不均、学历层次偏低和职称比例失当等诸多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未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趋势看,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素质还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学历方面虽然基本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但教师的专业化素质还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不能适应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能适应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目标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要求。在农村学校,每年都有老师考入其它的岗位或考入国家公务员,而且这些考出教师都是在教师的岗位上慢慢成长起来的,比较优秀的教师,在补充新招骋教师中,绝大多数教师的业务能力都很差,有的新骋教师就连课堂纪律都管不好,更不要谈上课的

质量,而一个教师的成长又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农村中学教师的业务能力总体也在下降。

2、教师的待遇不合理

例如宜宾地区,翠屏区与屏山县相比,都是中级职称、教龄也相同的一线教师,工资待遇相差就有一千多元。城乡经济和收入水平的差距拉大,造成农村教师、主要是骨干教师的大量流失,也使农村工作的教师惰性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随之进一步扩大。大城市、中心城市、县城、乡镇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工作、生活条件悬殊,这些都是造成教师逐级向上流动,县城的向中心城市、乡镇的向县城流动,而流出的都是骨干教师。如果这种情况继续发展,农村教育的滑坡不言而喻„„

三、学生方面

在思想方面,学生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贫困,少部分是家长不重视教育,特别在打工浪潮涌动的今天,学生辍学打工的现象较多。另一方面,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读书有啥用,花钱又多,将来也不分配,还不如在家种地放牛,或者出去打工,早点赚钱呢。”这样的思想观念根深帝固,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教

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学生初中都没有毕业,就成了市场经济下的“牺牲品”。

在初级中学,学校的各类考核、评优、晋职、晋级、评定一个学校的好与坏都与学生的成绩有关,所以农村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也高,由于农村学生居住不集中、地域广,大多数学生都住校,所以学校为了教学质量,课程安排也紧。早晨6:30(有的学校还是6:00)天蒙蒙亮,起床号就吹响了,7:00便开始了一天的学习,早自习过后,再吃早点,而后才开始一天的正式课程。有些学校还把每天的7节正课,改为8节或9节,(早、晚自习除外,且有的学校早晚自习时间达4个小时之久)直到晚上9:30晚自习后才结束一天的课程。一家外国媒体曾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评价中国的教育以及中国乡村学生的生活:“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虽然话语有些夸张,但也充分的折射出我国现在农村教育的体制弊端。

四、家长方面

在我的教学班在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成绩都是比较差的,并且每一科成绩都差不多,成绩在20分以下同,各位老师都在想办法。我也想了一些办法,如下:

1、在教学中,我指导他们去预习、看书,记笔记,让他们去记忆。2、从做作业的情况看还是很差,我又给他们讲作业,也要求他们去记忆。3、考试时我给他们的要求是考上30分(100分总分),考试后评解试卷是必然的。

4、在下课的时候,或活动课中与他们谈心,同娱乐,如打乒乓、打篮球、下棋等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

5、经常给他们讲一些小故事,提升他们的兴趣。

6、但是我找了他们的家庭原因后,我感到很不乐观,主要是他们的家长都没有读多少书,由于修建向家坝电站,他们都是移民,家里都赔了一笔钱(农民吗,比较容易满足),对子女的要求也不高,不好办。有的家长还讲,我的儿读书不行就算了,只有能认识几个字,能算帐就行了。所以,我们老师费尽了周折,家长哪几句简短的语言,又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唉可悲呼。

6.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六

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简称。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指出:“三生教育”是一个以“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健康的成长、成人、成才。这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以“三生教育”作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灵魂,将学校的教育、师德的教育、社会的教育涵盖于“三生教育”之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将打造属于自己学校的品牌。

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意义的价值的教育。

珍爱生命,首先表现为尊重自己的生命,当你的妈妈经过“天崩地裂”的痛苦,赋予你生命的时候,你就已经不完全属于自己了,对于自己的生命,你没有任何理由不珍惜,你没有权利去浪费它,糟蹋它,残害它,更没有权利结束它;珍爱生命,还表现为尊重他人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有受到尊重的权利,只有我们自己学会了尊重别人,别人也才会尊重我们,整个社会也才能和谐发展;珍爱生命,还表现为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动、植物的生命,因为它们和人一样也是有限的,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才会使我们在大自然的庇护下,少遭受一 些灾难,多一些美好的生活。

我校为了能让学生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下亲身体会生命教育,我校由勤工俭学办公室牵头,在学校后山新建了养鸡场,现在养鸡场的规模在逐渐扩大,饲养了不同品种的鸡,有肉鸡、蛋鸡、柴花鸡,还请来了一对美丽的孔雀,自从这些可爱的小动物在九中安家落户,同学们就有了生命教育的活素材,因为喂养工作完全由各班同学来轮流完成,看着小鸡在自己的精心饲养下一天天长大,同学们都颇有自豪感,并且在饲养过程中,亲身体验了小鸡从出生到长大乃至死亡的这一生命过程,让他们既能面对小鸡的新生,也能面对大鸡死,从而联系自己,学会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二、生存教育

国外教育界普遍认为:除知识教育外,品德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而生存教育又是品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知道什么是生存,从而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创新能力。

据说小鹰长到一定程度以后,它们的父母会选择一天让小鹰们在悬崖峭壁上一字排开,然后被其父母一个个地推下悬崖,会飞的适者生存,不会飞的物竞天择,纵然摔下谷底粉身碎骨,威严的老鹰也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动摇,这也许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吧?

那么在农村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呢?首先,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多向学生宣传我们的地球面临的各种问题:例如能源危机,全球变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我们人类面临的种种危机,告诫学 生要养成节约能源的习惯;并学习各项规章制度,告诉他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大环境中,在社会这个大环境就存在生存法则,遵守法律法规,实际上就是遵循生存法则,你不遵守法律法规,相当于违反了社会的生存法则,自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我们必须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在山区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生存能力呢?我校每年一次的野炊、野营活动,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在野外,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我们首先需要的是团体的协作精神。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就是一条虫”所以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大家分工合作,齐心协力的做好每一件事。另外,还可锻炼大家野外生存的本领:没有水该如何解决,没有现成的食物,同学们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锻炼了大家的野外生存能力。

三、生活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要幸福的生活,首先要正视自己,树立自己的信心,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这个志向而不断努力、拼搏,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轻言放弃,具有永不言败的思想;其次要学会与人相处,人是社会的人,自然免 不了与人交往,学会与人交往,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因为友谊的温暖就是一块培养基,幸福就在培养基中生长得枝繁叶茂,谁赶走了友谊,谁就生活在没有了太阳的时间里,所以,我们在鼓励学生学知识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朋友的交流,我们可以传递自己的快乐,还可以分担自己的痛苦。

在这个方面,我们学校做得非常好,学校在后山开辟了蔬菜基地,每个班都分到了一块菜地,在班主任带领下,菜地种植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品种,由师生共同栽种,共同管理,期间,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种植蔬菜知识,难能可贵的是看着蔬菜在自己的管理下一天一个样的长大,心中有难于言表的喜悦之情,吃着自己种的菜,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真是吃在嘴里,甜在心里。老师还可以利用劳动机会,和学生多拉些家常,对学生情况了解就会更全面,自然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间的关系更和谐,以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会轻松一些。

总之,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在德育中引入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切中了传统德育说教模式的弊端,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作为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教育者,更应该把三生教育放在首位,时刻围绕“三生教育”来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

7.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七

面对困境,我们没有退路可走,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怕失败、不怕跌倒,才会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新路来。近些年来,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从两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

课文并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同试卷上的阅读材料一样,仅仅是一篇范文,一个个例而已。在具体教学中,学习语文大可以像学习英语一样实现量化,把一学期、一单元、一篇课文所涉及的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一一地罗列出来,然后将这些内容形成系统和网络,将听、说、读、写的各项能力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和学习的方法详细地安排好,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系列化教学。同时让学生明白,语文课不是学课文,而是学知识、学技能、学运用。

根据上述思路,我们可以把传统以课文学习和作文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语文课,分成“语文知识课”和“语文能力训练课”。两者有各自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前者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为主,包括语文的基础语法知识,以及针对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中所安排的其他相关的知识等,目的在于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后者以训练为主,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规则和方法,经训练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是为方便论述而将两者分开来谈。在实际教学中,两者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分开的,一节课里边应该是既有理论讲授,也有示例分析,还应有实践训练。只能说它是语文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二、立足课堂,提高教学成效

降低学习要求,推行成功教育。鉴于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水平,现行语文教材有许多内容并不符合农村中学的教学实际,这在很大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难度,以致从根本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根据农村中学学生的实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合理地设置课堂学习目标,真正做到日有所获,才能使学生重拾信心,而不至于出现半学期或一个学期下来,不少学生甚至是学习成绩还不错的学生连连感叹“语文课什么也没能学到”的尴尬局面。

8.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之我见 篇八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农村学生;学习兴趣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上来,农村的中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竟然。针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及教师经常出现的同感,笔者对此作了一些研究,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所学知识均为书本知识,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等一无所知,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知识对自己的将来没有什么作用。另外,家长多数都是文盲,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懂怎样教育儿女,甚至还有家长教给儿女的是“学那么多干什么,会写字就行了”,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在这一点上,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告诉他们知识的重要性,也可以带他们去做一些有利于学习的活动。给他们讲和他们生活有关的应用问题,或是农村中知识的应用问题。让学生发现知识存在于社会,存在于生活,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并不是自己和家长所想的一无是处。从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多数农村中学的学生不喜欢学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们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热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热爱自己的学生,以爱心去教化他们,把师生间的距离缩短,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中学生怀疑心理重若是教师对他们不闻不问,或是经常骂他们,打击他们,这会使他们对老师抱有很大的成见,很怕这位老师,也正是这样,学生就没有上这位老师的课的好心态。久而久之,学习兴趣全无,成绩大幅度下降。

2.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

3.利用学生心理特点“好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可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如: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足够大的纸,对折五十次后有多高?”学生讨论后,教师再告诉他们结果,这时学生会觉得非常好奇(因为他们想不到会有教师说的那么高),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三、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

预习是学习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农村中学90%以上的学生不会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因此,教师有必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预习,也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认识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教会他们“作记号”,如:函数这一内容不懂,就在这一地方打上自己的记号,以便于在上课时,认真听教师讲,从而真正理解这一内容。

2.教会学生听课

听课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多数学生在“听”时不懂方法,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怎样听好课呢?首先,在听课过程中必须专心,不要“身在教室心在外”。第二,抓重点,做笔记。在上课时,教师都会强调某些问题(或多次提到的问题)即为本节重点,学生在听时,只是暂时的记住和理解,因此,要将知识点记下来,以便于复习巩固。第三,预习中打记号的知识点,应“认真听,多提问”,保证做到听懂自己打记号的知识点。第四,积极回答教师上课的提问,做到先思考后回答,不要不经思考乱回答。第五,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将所学知识当堂巩固,发现自己在这一节中不足之处,多想多问。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

思维主要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它是初中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农村中学,学生难以领会和掌握较为复杂或困难的方法,这里主要以下面四种为主:

(1)分析与综合。分析,即将某一知识或某一题目分为几部分进行研究和讨论。综合就是将所研究和讨论的问题的各部分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分析和综合是密不可分的两种思维方法。

(2)类比与联想。这是初中较为重要的思维方法,类比即为将多个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的思维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和平方差公式的类比,可增强对两种公式的理解,并可使学生对公式的运用有进一步的帮助。联想,即在思考某一事物时想到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如在学习积的乘方时可联想到商的乘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积与商之间的变化关系使学生思维从各方面发展。

(3)归纳与演绎。归纳,即将多个有共同点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找到他们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演绎,就是将归纳出的结论(或是所学知识)运用到解题中来的一种方法,如完全平方公式,是从一些例题中归纳出来的,当把它们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时,也就是演绎,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两种方法,并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便能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解决特殊,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4)抽象与概括。抽象,即将事物中存在的某种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抽象出来的思维方法。概括,即将所抽象出来的规律(或事物的特性)概括起来的思维方法。如:七年级上册数学课本中谈到的“探索规律”这一节就是这两种方法的运用。

四、了解学生实际,创设适合他们的实际背景

多数教师均有这样的感觉,多次强调的问题,学生总是记不住,殊不知在讲的过程中所创设的背景不切合学生实际。我们农村中学生没有见过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农村不具备的物品。因此,教师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要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教学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或者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操作入手,或通过实验、游戏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感性材料,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认识、去理解。

五、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传统模式,这样的教学法已不再适应新的教学观,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导”就是引导,即教师的作用不应该是死板的“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不要一成不变的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创造出高素质、高能力的新一代人才。

作者简介:

9.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九

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受经济条件、家庭环境等原因影响,往往落后面比较广。做好这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农村教育工作者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艰巨任务,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客观要求。某教育专家曾感叹:“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效应告诉我们: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一、后进生的几种常见病因:

⑴青春期叛逆型:农村学生家长受制于文化水平、整体素质的局限,教育孩子的方法往往简单粗暴。这种家庭的学生因为从小就受到专断式的教育,生活在没有呵护,只有训斥打骂的环境,久而久之,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你说他烦;你打他硬,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交流,无法沟通。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关心、超长的耐心,就可能使他产生抵触心理,以致仇视父母,与老师作对,甚至在同学身上寻找报复。

⑵自由散漫型:这类学生缺乏纪律观念,迟到、早退的事时有发生,自己感兴趣的课就听听,不感兴趣的课就不听或干脆一走了之。因为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可能厌恶自己的家庭,因此到处游荡,行为散漫。这类学生在农村留守家庭中并不鲜见。

⑶孤僻冷漠型:这类学生由于受到长期的冷落,或从小受到外界过多的批评,因此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自卑感强,渐渐在心理上建立起情感的屏障。不善交流,喜欢独处,自我欣赏,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自我中心,对集体和他人的事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班集体的任何活动都不想参与,集体荣誉也似乎与他不相干。这种学生常见于离异家庭或单亲家庭。

二、多一点“爱心”、“诚心”、“耐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

⑴爱心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每接手一个新班级时,我始终坚持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其实建立小组的目的是“沟通”,为了使他们有个交流的机会和场合,不论是学习上还是思想。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反之,班主任不关心他们,一心想着学习好、表现好的学生,那么,班主任的偏爱会强化一部分同学的自负心理,班主任的冷淡则强化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使学生与老师之间产生隔膜。班主任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难度则加强了。班主任只要有颗仁爱之心,经常设身处地的为后进心考虑、解决问题,则他们也会时时为你着想。(班主任)可怎样让后进生感受到班主任关心他们呢?安排座位,我坚持好中差的搭配,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对父母离异的学生,经常与他们交谈,解开他们思想中的困惑,把家庭不正常带给孩子的心理障碍尽量化解。对屡教不改的,我则寓爱于严,严中有爱。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关键。

⑵诚心是转化后进生的保证:和后进生谈心、谈话是班主任工作主要方式、方法,我也常常找后进生谈,但应注意的是与好生相比,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强,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心灵总有一堵厚厚的墙,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谅解和信任,如果你逾越它,那么你就成功了。谈心过程中切忌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我的做法一般都是先拉家常,谈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在这个过程应做到心平气和,以诚相见,以诚对待,以一个朋友身份与之交流,如果赢得他的一句“老师,我和你好相似”,说明他把你当成朋友了,把你当做可以倾述的对象,那么以后的工作就太容易了。其实后进生们大多都很“肝胆”,如果能把他们身上的“侠义”之气激发出来,时时刻刻为你着想,为他的朋友着想,那你离成功很近了。如果他们犯错不要当众批评,否则必定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增加转化工作的难度,这是指后进生犯错之后,班主任采取的教育态度。教师的诚心还应表现在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掘和肯定上。以诚心赢得他们的信任是成功教育后进生的保证。

⑶耐心是教育后进生的前提:如果你的心情不好或烦躁,切莫去做后进生的工作,因为你没有耐心听他的理由,听他的“述说”,更不可能给他机会。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是后进生的特点,你做工作之前应抱有“充许犯错”的想法,千万别说“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更不要动辄叫家长等等。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不要简单地认为通过一次谈心他们就能彻底改好。遇到后进生不良行为出现反复,班主任一定要有耐心客观分析不良行为反复出现的原因,要及时发现、及时抓住、及时诱导,做到防微杜渐。当然,这里所指的耐心教育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要做有心人,为后进心的转化积极创造条件,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后进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体育方面很好,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千万不要吝惜“好话”,积极的评价能使学生的进取之火燃得更旺,使后进生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10.搞好农村复式教学之我见 篇十

旭东小学

肖玉兰

复式教学在普及义务教育中占有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我国农村的小学教育中,它占有相当比重,肩负着实施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广大人口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任,对农村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何才能使课改工作在复式教学中开展的扎实有效?在此我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合理安排“动”与“静”

要提高复式班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动静搭配的潜在优势,就必须处理好动静搭配的关系。我认为:“动”和“静”同样重要,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动”和“静”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相互服务的。

“动”——学生要学习新知识进行积极的认识活动,“静”——学生要独立探索,也是一种认识活动,“动”和“静”交替轮换,就构成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个个层次,使学生认识不断推进,不断深化。“动”为“静”打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指明探索途径,解决疑惑问题,教给学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在具体作法上教师要先“扶”后“放”,引导学生爱学,帮助学生“学会”,进一步教会学生“会学”。

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力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要学生“会学”就得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去练。在“动”中学会练,最主要的是在“静”中独立地练。以掌握学习规律,培养良好的习惯,启迪聪明才智,发挥创造精种。

复式教学的“动”和“静”,构成了复式课堂教学的特殊结构,既有其潜在的优势,又各具独特的作用:“动”主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努力获取知识;“静”基本上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独立地练,专心地学,化知识为能力。在教学中,“动”和“静”各有侧重地发展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起着整体发展的作用。

(二)增加趣味,激发兴趣 复式教学各个年级的教学活动容易干扰,为了尽量减少干扰,应大胆设想,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上下功夫,让学生用自己坚强的学习毅力排除、干扰。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是无意注意占优势,而且极不稳定,持续的时间短的特点,我除了在布置作业时,注意作业形式多样化,引起学生兴趣之外,还在直接教学时,注意教学的趣味性。在这方面我采取了三种方法,即:游戏法、竞赛法、激励法。

“游戏法”,就是在课堂上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掌握已学的知识。比如为了巩固生字,防止遗忘,组织学生搞“错字迷”游戏;为了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合体字,组织学生搞“找朋友”的游戏。在系统复习生字时,组织学生搞“送信”的游戏,“治错别字”的游戏等。这种方法寓教学于“游戏”中,学生喜闻乐见,兴趣很高。

“竞赛法”,就是在课堂上通过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动作的敏捷性、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得以训练。语文教学中的速读、速写,数学教学中的运算等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比如,语文教学中采用竞赛法,在限定的时间里,要求学生进行形近字组词比赛,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这样做,劲头足、精力高度集中,你追我赶,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生字记忆巩固能力。

“激励法”,就是在课堂上,通过鼓励、表扬、夸奖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用的激励形式有学生鼓掌,庆贺,教师口头夸奖,发小红花等。实践证明,运用激励法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乐于接受,兴趣盎然,效果非常显著。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一些自学的方法。比如借助拼音识字的方法,使用字典学会字音和字义的方法、利用田字格学好写字的方法、借助熟字记生字字形的方法、看图说话中的观察法和表达法等等。

11.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一

究其原因,经笔者多方了解,农村大多数学校极少正式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甚至空白。其原因有诸多方面:

1.教师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许多教师认为上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较耗费师生精力,浪费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成绩,因而只让学生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做一做习题,完全属于应试教学;或是随意地组织学生搞一些活动,应付罢了。

2.教师组织不全,学生活动范围小。因农村学校教学条件差,周边环境存在安全隐患,教师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宁可让学生待在教室里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敢带学生到郊外实践,结果搜集资料不齐全、课前准备欠充分,课堂因学生参与意识不强而气氛沉闷,最后不了了之。

3.为了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们常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或练习课 ,从而使学生缺乏写作素材,内容空洞无物。

摆脱农村综合性学习活动开展效率低、质量差教学现状,路曼曼其需求索。通过长期的实践尝试,笔者凭着自己的执着精神,努力摸索,找到几点肤浅的解决方法:

1.教师要利用校园、家庭和社区资源,让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

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不仅来源于书本,更来源于学校、家庭和社区。可见,教师不能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句话停留在口头上,教师应让学生融入生活、体验生活,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师在每次综合性学习时必须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到三个星期布置,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合作、探究有关的话题,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收集资料。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到校园、家庭、社区收集资料,使学生逐步掌握互联网、图书馆、社会生活、大自然等获取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2.教师要上好作品的展示、经验的交流和成果的评价课。每当综合性学习的一切工作准备就绪完毕,教师不能将成果放置一边,教师要利用一两节课的时间组织学生一起总结、交流、分享体会和成果。教师要让学生感受、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让大家在课堂上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各种形式展示出来,互相分享、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但要提高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

课标中指出:“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如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这就是我”语文综合性学生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的优点和特长。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会种菜,会养鸽子,会做饭等,此时,笔者对他们的做法表示赞赏,并给予鼓励,树立他们做人的信心,使他们敢于评价自己,敢于评价他人。

3.教师要及时上好写作课。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当学生从生活中将资料收集完毕时,教师应趁热打铁,上好写作课。因为此时学生有素材可选,有话可说,作文有了源头活水,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了。因此,教师紧随综合活动课之后精心组织学生写作,并当堂完成,才不会出现抄写现象,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12.农村学校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十二

一.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使学生产生对作文的兴趣。

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形成最富有创造力的心态, 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激发写作冲动, 产生写作兴趣, 成了改革作文教学,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我认为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鼓励学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在此基础上, 寻求与“说”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利用当天语文课的前五分钟, 分两人一组, 每人讲两分钟。要求每人认真对待自己的两分钟, 讲话力求生动形象, 吸引人。讲话题目自拟, 内容自定, 可以是一段新闻, 一个成语故事, 一件身边的事等等。这样, 每学期每人可讲五至六次。长期坚持下来, 学生就会由开始的朗读摘抄的材料, 发展到后来的抽签即兴演讲, 说话就会由短变长, 语言也相应会由干瘪无味变得形象生动。同时, 这一活动的开展, 又会使学生自觉地利用课余时间读有益的课外书籍, 收到了读促说、说促读的双向效果, 这样写作的兴趣便自然产生了。

二.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培养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应该是适度、适时和得法。讲的过多, 面面俱到, 会妨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讲的太少, 如蜻蜓点水, 起不到点技的作用。为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应做到:课内作文序列化和课外练笔多样化相结合。主要方法是根据新教材“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 严格进行序列化训练。这样的训练, 多在课内进行。至于课外练笔, 花样就更多了。诸如写日记、周记, 做读书笔记, 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 组织作文竞赛等。学生在读书看报的时候勤做笔记, 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 圈点书报中的生字难词、关键语句;批注精妙之处;评品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特色;评论内容情节、人物形象。无论是来自课文的震撼, 还是报刊中的启发, 学生应及时积累贮藏, 临到用时, 就会水到渠成。这样还可以使学生养成平日认真观察生活的习惯, 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或社会丑恶的一面, 积累了众多的素材, 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 培养了写作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实践, 发展写作兴趣。

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成功的教师, 没有不重视学生的实践的。我是这样认为和操作的:1、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 首先需要教师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没有欲望, 就不会有推动个体活动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因此, 在作文实践中我设法让学生明确写作是他们生活的第一需要, 是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方式, 是整理自己思想, 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2、重视学生的写作实践, 教师要激励学生“用心”生活, 多方积累。作文的实践性极强, 它既需要社会生活砺炼, 又需要学习技艺的磨练, 是一个由信息输入到信息加工到信息输出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投身生活, 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者。这样丰富了学生的阅历, 充实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兴趣也大增, 就不愁作文水平提高不了。

四.学生批改与教师讲评结合, 巩固写作兴趣。

为了使学生批改与教师讲评相结合, 可采用作文批改以学生为主, 讲评以教师为主。首先, 教师把各种文体的批改范文印发给学生, 要求他们反复阅读原文, 仔细揣摩批改的地方, 认真推敲眉批、总批。然后照此互相批改, 并把批改完的作文交给作者本人审查后写出评改后记, 最后交给教师总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经过多次批改实践, 准确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 也让学生有了新鲜感。这种新鲜感, 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再者, 在批改过程中, 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 这样一来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每次批改作文, 教师应当把重点放在差生上, 要发现他们或某一段落写得较成功, 或某些词句有闪光之处, 都要随时做好记录, 并给他们写下评语, 指出其妙在何处, 讲评时再给予充分肯定。这样差生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 感受到某种成功的喜悦, 对自己感到“还有希望”, 下次作文就会又有新的进步, 在心理上由怕变爱, 写作兴趣也会慢慢产生, 并得到发展和巩固, 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起来。

上一篇:开学第一课安全主题班会方案下一篇:守护友情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