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

2024-07-11

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精选8篇)

1.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 篇一

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渗透文化意识

桂林市榕湖小学 邹琳

内容摘要: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教师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树立文化意识。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运用语言技能,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活用教材内容,渗透文化。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跨国文化、风土人情,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当中。

(三)融入节日文化,体验文化差异

教师可以巧借节日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语言与文化唇齿相依”,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两者交叉渗透。人们在用语言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表达情感时不可能脱离所处的社会环境,交际中一定会折射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文化,这便是语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内涵。

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这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现代英语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它告诉我们不能单纯的进行语言教学,应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树立文化意识。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只有掌握了语言和文化知识,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才能让他们在语言交际中游刃有余。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才能在实施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环境,营造文化氛围

目前我国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缺乏英语语言环境,学生难以形成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阻碍了英语学习。实践证明,为学生的语言学习创造良好的内外条件,加强文

化意识的渗透是提高语言水平的必要途径。适当的语言文化环境可以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使他们充分运用语言技能,提高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校的宣传栏和班级黑板报可以开辟英语学习园地,介绍日常英语习惯用语和名言名句,通过饱含着智慧的名人名言,弘扬校园文化,使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着中西方文化的熏陶。利用校园英语广播营造浓厚的英语环境。班级还可以创设双语班风,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和感染,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营造具有浓郁西方文化氛围的环境,使学生感悟多元文化。在教室的四周贴上富有英美文化气息的招贴画,如麦当劳的快餐广告画,动画人物Micky Mouse,《Daily life》的海报„„时常更换这些图片,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运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播放孩子们喜爱的英语歌曲,创造模拟英语真实情景的口语活动,充分利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创编一些国外孩子经常玩耍的游戏,如Bingo,填字游戏,猜谜等,能够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感受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学生在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二)结合教材,渗透文化

有一位西方教育家说过这么一句话:“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一些有趣的跨国文化、风土人情,最为小学生所接受。由此获得的认知、情感必将迁移到以后的英语学习中去,这将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他们得体的传递和接受信息,从浓烈的文化氛围中习得语言知识和语用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使文化渗透的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以追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在小学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我们一定要结合课文进行教学,要求学生注意比较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从而学会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1)在词汇教学中渗透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涵义。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可以为学生介绍其相关背景知识,以便真正了解其内涵。如在教授颜色一课时,教师可以讲解中英方文化对“颜色”的不同运用。如中文里的“黑”与英文里的“black”虽然意思相同,但在用法上却存有差异,中文里的“鼻青脸肿”在英文中是用“You have got a black eye.”来表示,“红茶”的英文是“black tea”而非“red tea”;“green”在英文里还可以用来表示无经验、不成

熟;“blue”一词则表示“伤心、难过”的意思。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逐渐减少受中文母语影响造成的语言误用。

2)在课文教学中渗透

小学英语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英语交际活动来展开的,这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和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生理、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语言环境,给他们提供“舞台”,让他们开展角色表演,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How old are you?”时,我告诉学生,在中国询问年龄很平常,但在国外问女士年龄时,她们会婉转地回答道:“Sorry, it’s a secrect.”因为在西方,人们很注重隐私。西方人认为年龄、收入、去向等属于个人隐私,他们是不愿意以这些内容为话题的。在学习了“food”后,我让学生表演Go to the KFC,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中西方食品展与“品尝“。让学生理解由于西方人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导致快餐盛行,和中国人观念中的‘民以食为天’截然不同。又如我在教学Happy Birthday时,让学生担任售货员和顾客,模拟购买生日礼物:“Can I help you?Yes, I want a toy car for my friends.Today is his birthday.Do you like this one? Good.How much is it?Ten yuan,please.”之后一起到小寿星“家”过生日,大家齐唱“Happy Birthday”,欢度生日派对!

“运用”是语言在“真实世界的排演。”教材中还有很多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去参与、体验西方文化,如祝贺、写信、去医院、讲故事、旅游等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听录音,看短片,观看录影碟,让他们模仿原汁原味的语音语调,咀嚼其中的文化知识。迪斯尼英语动画碟“Magic English”深受学生欢迎,孩子们乐于模仿,个个跃跃欲试!学生还可以自编短剧进行表演,表演时,学生可以从细节了解西方文化知识,如打电话、日常交流(谈论天气)、西餐用餐礼仪(刀叉用法,食品种类,上菜顺序等)等等。通过“角色扮演”,小学生可以初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恰当使用语言的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

3)在歌声中渗透

英语中有许多曲调优美,语言幽默的歌曲。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精心挑选有趣的儿歌,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让学生在学习唱歌、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西方文化。例如教授童谣“I’ve got a dog.You’ve got a cat.He’s got a duck.There in the lake.”,我让学生分组轮唱,并改编歌词,节奏逐渐加快,同学们唱得开心,玩得愉快。还有些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英语国家的文化特征,如在学习关于London一课时,我让学生演唱歌曲“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描写伦敦大桥正在倒下,人们奔走相告的情景,将他们融入英语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语言,并感受到语言的文化内涵,何乐而不为?

(三)对比中西节日,体验文化差异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外,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Spring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Day,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Easter,April Fool's Day,Mother's Day,Thanks Giving Day和Christmas Day等。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巧借节日话题,介绍相关的背景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主要庆祝方式,让学生真实直观地感受外国文化。

我在教学一些西方节日如Thanksgiving Day, Christmas, Easter时,事先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有关节日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先介绍一下与节日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节日来历、节日吉祥物以及与节日活动等。最后由我进行总结补充。学生在寻找、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有关的文化内容,并且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

在西方国家,孩子最喜欢的节日就是万圣节Halloween(即西方的鬼节)。谈到鬼,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阴森森、凄惨惨,令人毛骨悚然!但提到西方国家的鬼节,孩子们却精神大增!10月31日,是传说中去世的人回家的日子,那天各家各户都在门前放置用南瓜做成的灯笼为鬼魂引路,模样恐怖,孩子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挨家挨户敲门乞讨。他们对主人说:“Trick or treat?”意思是:“款待还是恶作剧?”主人将早已准备好的糖果、糕点送给孩子们。鬼节是如此的有趣、令人不可思议,孩子们盼望着下一个Halloween的到来。

每年12月,我校都开展以“Happy English!Happy Christmas!”为主题的口语交流活动,使孩子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中西方不同的节日文化。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编短剧来反映中西方人是如何度过自己的重大节日的。如选择Christmas的同学,编排了装饰圣诞树,圣诞老人送圣诞卡片和圣诞礼物,吃火鸡、唱圣诞歌的场景;选择spring Festival的同学编排了全家包饺子,放烟花,收压岁钱的场景。学生们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协作,精心编排设计,惟妙惟肖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孩子们在笑声中加深了对西方不同节日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激活了他们的创新和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英语、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加深对语言本身的掌握和运用,只有让语言插上文化的翅膀,才能使学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2.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 篇二

一、创设教学情境, 渗透文化意识

在文化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 带动学生的文化体验情绪。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 教师以情境为载体, 将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中西方存在巨大的差异, 因而庆祝的节日也有所不同。教师以西方的圣诞节和中国的春节为例, 利用多媒体呈现这两大节日的欢庆场面。在呈现圣诞节这一节日时, 画面上有圣诞老人、圣诞晚会、圣诞树、圣诞礼物等;在呈现春节这一节日时, 画面上有贴对联、包饺子、放鞭炮、拜访亲戚等, 画面上都透露出浓重的节日气息。紧接着, 教师与学生互动:同学们, 看到这些画面, 你知道这些节日吗?学生们大声地回答着“圣诞节”和“春节”。师继续:西方人怎么庆祝圣诞节呢?我们中国人又是如何庆祝春节呢?……在这个案例中, 教师利用图片情境引出文化学习, 有效地渗透文化意识。

二、多个环节教学, 培养文化意识

(一) 词汇教学, 培养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师要重视从词汇入手,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英语教材中有很多词汇具有特定的文化知识, 教师要将这些词汇中的文化信息挖掘出来, 利用有效的方法, 加以渗透。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B中的U-nit 8 Pets这一单元时, 教师利用词汇教学,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本单元的主题是“动物”, 动物的英文词汇包含强烈的文化信息。例如:dog, 在中国人眼里, 只要看到dog, 一般都会想起贬义的内容, 如猪狗不如、你这狗东西等;而在西方人眼里, 看到dog, 一般都会想起褒义的内容, 因为他们将狗视为朋友, 如you are a lucky dog;love me, 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列举出更多的词汇, 如dragon, cat等, 让学生交流对比文化差异, 深化词汇印象, 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词汇中包含的文化信息。

(二) 语法教学, 培养文化意识

语法教学中也含有丰富的文化内容。由于中西方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语法表达上也不免存在一些差异。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法教学环节, 利用合理有效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4My day这一单元时, 教师充分利用语法教学, 渗透文化知识,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单元主要以“my day”为主线, 引导学生将日常一天以英文形式叙说出来。在表述时间和地点时, 中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人喜欢从地点到时间这样的方式表述;而中国人则刚好相反。例如:I go to school at 6:30 in the morning.中文译文:我早上6:30分去上学。这就是思维差异导致的表述有所不同。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别其中的文化差异, 避免在英语表达上运用中式思维。在英语课堂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更多的类似的句子。如:我晚上10点上床睡觉。I go to sleep at10:00 in the evening.通过练习、体会, 学生感受差异。

三、情景模拟活动, 提升文化意识

“融入了, 才能有深的体会”, 这就提醒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 让学生感知文化差异的存在, 还要让学生体会差异, 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师可以设计情景模拟活动, 让学生模拟文化情景, 体验其中的差异。例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5 Let’s celebrate这一单元时, 教师以“赠送和接受礼物”为情景, 引导学生模拟,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俩俩合作, 模拟中西方赠送和接受礼物的不同。这两个情景的重点在于“接受礼物时, 西方人喜欢当面拆开礼物, 并表示非常喜欢礼物”。如:Oh, this present is so beautiful.I like it very much.Thank you.而我们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 一般是等客人走后才开始拆开礼物。学生融入情景将其演绎出来, 深化文化印象。又如:在学习牛津英语7A中的Unit 6 Food and lifestyle这一单元时, 教师引导学生模拟“西餐就餐时的礼仪和中国人就餐时的礼仪”, 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总之,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文化学习在英语课堂中不可忽视, 教师要注重点滴渗透, 重在引导, 全面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摘要:长期以来, 文化教学在英语课堂上处于“被忽视”状态, 因而学生文化意识非常薄弱。为此, 教师必须重新重视英语课堂中的文化渗透,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本文拟结合牛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例, 分析英语课堂上的文化渗透方法和途径, 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文化渗透,培养意识

参考文献

[1]浦晓红.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新课程 (下) , 2013 (03) .

3.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 篇三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意识

一、引言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许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如:李红(1998)从多元共生意识、平等对话意识和求同存异意识三方面说明教师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持的正确态度;郑超(2003)从跨文化意识的主要障碍和强化跨文化意识的具体策略两方面进行浅论;高剑华(2007)认为跨文化意识是实现对外汉语教学价值“应然”与“实然”统一的途径;张洁琳(2012)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其重要性”为题;覃俏丽(2013)从跨文化教学意识及其必要性、跨文化教学意识的实践和教师跨文化教学意识的培养三方面论述。文章将借助已有的本体研究,针对如何增加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跨文化意识进行探索。

二、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阻力

针对跨文化意识,汉维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是了解文化差异是不行的,还必须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而理解与接受文化差异将会遭遇重重障碍,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获得跨文化意识。

(一)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1.跨文化意识的必然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语言的差异也说明文化的差异,语言教学过程中必然离不开文化教学,第二语言教学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为了学生能够具备跨文化学习能力,为二语习得提供助力,。

2.跨文化意识的实用性

语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于交际,离开交际的语言没有任何用途。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际,学习语言的手段也是交际,交际在学习语言中既是手段,也是目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是具备跨文化意识,留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有利于与人交际能力的提高,对汉语学习者而言此为最大的实用功能,所以跨文化意识具有实用性。

(二)获取跨文化意识的阻力

毕继万(2009)提到:跨文化意识的阻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文化”这座“冰山”认知的困难,这是客观因素;二是遭遇到”三大敌人“的心理对抗,这是主观因素。而下文对获取跨文化意识的阻力因素的分析是在对他的观点的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的具体列举。

1.语言生活环境

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处于平等地位有利于习得,此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情绪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但国人对不同国籍和背景的留学生态度不同,这些不同会影响学生的求学心情绪,如:中国人对待“黑人”和“白人”的态度或者一些人中国人对来华日本人的不友好态度。这些差异会导致“文化休克”现象发生,影响学习效果。

2.交际和思维差异

交际规则是民族性的问题,交际规则的差异最主要的是礼仪差异。例如,日韩学生迟到比较少,对老师表示感激时会深深的鞠躬;非洲学生表示友好的方式是握手。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大到小”而西方国家的人的思维大多是“由小到大”,思维方式不同会成为学生学习阻力,也是获取跨文化意识的阻力。

3.学习动机和获取态度

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态度,如:一位喜欢中国文化的日本女孩从小就练习写毛笔字,长大后欣然来到中国继续学汉语。这类学生就是具备“融合性动机”的学生,能主动获取跨文化意识。

三、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方法需要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

(一)对教师的要求

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还要对教学对象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认识,以便顺利开展教学。

1.对学生的管理

对留学生的管理是一个重点亦是难点,但总体上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宽容有度”和“不卑不亢”。

2.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文化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加入文化元素丰富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得体地运用语言,感受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差异,了解重要性并适应多元性,增强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

(二)对学生的要求

1.端正学习动机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贯穿其目的语学习的始终,与其语言学习的动机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学生对所学目的语国家文化有好感和兴趣,在学习中就会以开放的、宽容的心态看待新文化,也会更加主动地进行语言学习。学习动机端正,就会自觉增强跨文化意识,有助于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2.寻找文化相似性和提高认同感

在跨文化意识的获得过程中学生不能只看见文化的差异,也要看到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如:汉字和日韩文字具有相似性,此优势使日韩学生在汉字学习中会更加自信和努力;对非洲学生来说汉字没有相似性,但全世界打招呼几乎都用“Hi!”或 “Hello!”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交际能力优势把口语练得很好。

文化认同感就是指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逐渐学会适应文化差异,逐渐接受文化差异,寻找文化共性,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认同意识,这也是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方法。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意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留学生冲破阻力,并找到增强跨文化意识的方法。本文结合已有的本体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将进行了论述,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则需要更多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总结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王建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p:153-165,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3] 覃俏麗,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意识[J],南方论刊,2013年第10期.

[4] 张洁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及其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2年第50期.

[5] 高剑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教育科学,2007年10月第23卷 第5期.

[6] 李红,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6月增刊.

[7] 郑超,试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4.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 篇四

高中体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文/张 勇

摘 要:在高中的各学科教学中,体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高中时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教育目光放得更为长远一些,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起来,它不仅对于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体育学习以及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多年从事高中体育的教学经验,对如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建立新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重视体育意识的形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体育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发展,同时还对于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很明显的作用,因此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为学生的未来考虑,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让体育对于学生的积极作用能够长久地持续下去,为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切实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课堂教学来。只有学生能发自内心地去参与体育教学,其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才能够慢慢地培养起来,进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从而形成终身的体育意识;其次就是要建立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广泛地开展一些趣味性十足和竞技性十足的体育项目竞技,让学生能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地激发出自己的潜在能力,并且在学习中不断地领悟体育的精神,以对自身内在的品质进行塑造,这对于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

一、明确学生体育学习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须要从学生的本质上进行改变,如果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目标并不明确,即便是有很强的兴趣驱使,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也很难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讲述体育运动对于其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让学生能够逐渐地领会这门学科对于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帮助,让其能够发自内心地去进行这门学科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尤其是对于当代的高中生来说,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对他们非常宠爱,很多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没有品尝过辛苦的滋味,这部分学生在性格上往往也比较怯懦和软弱,稍遇困难则抱怨连连,在学习上的习惯也不是很好。而在体育的学习中则很容易对这些心理上的缺陷进行弥补,很多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都变得坚强了很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也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而不再不断的抱怨,也有很多学生通过在体育的精神中懂得了如何做人和做事,这对于他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至关重要。

二、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之后还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作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支持,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这门学科并不陌生,甚至有很多学生对于体育的很多项目了如指掌,这就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良好的基础和明确的方向,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兴趣点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对于对体育并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体育视频的播放和体育运动的宣传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诸多的体育项目中选择一个自己喜爱的项目来进行学习。

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理论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讲述体育理论知识之外,还要为学生播放一些优秀的体育比赛的视频,让优秀运动员出色地发挥来感染学生参与的热情。例如,我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对于篮球这项运动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大多数男生对于各级的篮球联赛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关注,这个时候我就选择一些较为经典的比赛视频来播放给学生,并在播放的过程中从专业的角度来讲述篮球比赛中的一些理论知识和竞技技巧,很多学生在听了讲述之后都感觉到自己在篮球竞技水平上提高了很多,参与的积极性也变得更高。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体育竞技比赛,在班级内部分组进行对抗,在班级与班级和年级与年级之间组织开展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利用比赛的竞争性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在比赛中有出色的发挥都私下里进行力量和项目技巧的训练,而且有很多学生自此形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例如,清晨起来的慢跑和简单的力量练习等等,在比赛中的点点滴滴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学生能够自发地进行体育的学习。

三、弘扬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竞技意识

在组织学生开展竞技类的比赛时,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赛前的动员和赛后的总结,并且在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因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成熟程度不够,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不高,很多学生对于比赛的胜利过分的渴望而表现得过于激进,在训练中容易造成自己身体和心理上的损伤,同时由于这种欠缺控制的求胜心理还会对对手的身体造成损伤,因此在教学中我不断地对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尊重自己的对手,在比赛中时刻保持一颗平常心,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真实实力充分发挥出来,并且在比赛中要充分地相信自己的队友。只有给予别人充分的信任,别人才会给予你充分的信任,单一的个人在竞技比赛中很难取得突出的成绩。很多学生通过体育精神的学习确实在体育的学习中变得平和了许多,但是效果却非常明显,很多学生的竞技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并且学生之间的关系也由于其通过体育学生而变得成熟的心理而变得融洽了许多。

总之,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教学努力来将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起来,因为这不仅对于我们眼下高中阶段的各学科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是意义非凡。我们要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负起全面的责任来,让学生能够在体育的学习中锻炼出良好的身体素质以服务其在其他各学科中的艰苦学习,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体育的学习而形成良好的内在品质,领悟体育的精神,从而在其不断的发展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程卫娜。如何在高中体育敖学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06)。

5.小提琴演奏教学中要注重文化内涵 篇五

摘要:在小提琴的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只教演奏,让学生只会拉几个曲子,而要从小提琴的发展历史,小提琴演奏家及其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经典作品的艺术特点等多个方面,体现小提琴演奏教学的文化内涵,既让学生学会演奏,又要让学生感悟小提琴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教学文化内涵

在中外名目繁多的乐器当中,小提琴有“乐器王后”之称,它是以运弓为主要演奏条件的弓弦乐器,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多少年来,中外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和经典曲目浩如烟海,举不胜举。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维尼亚夫斯基的独奏小品,为世界提琴乐坛增添了无限的光辉。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在小提琴的教学中,不能单纯的只教演奏,让学生只会拉几个曲子,而要从小提琴的发展历史,小提琴演奏家及其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经典作品的艺术特点等多个方面,体现小提琴演奏教学的文化内涵,既让学生学会演奏,又要让学生感悟小提琴的文化内涵,才能使小提琴演奏教学达到真正的深度。

一、以通俗易懂的形式让学生熟知小提琴的发展历史,进而热爱小提琴,培养学习兴趣。

小提琴的文化源远流长。要让学生学好小提琴演奏,就非常有必要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到小提琴的历史,因此在新生入学的时候,不急于让他们演奏一些中外名曲,只是单纯的练功,而是让他们静下心来,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为他们讲解小提琴的发展历史。

通过多种方式(如挂图、幻灯、音频、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从感官上了解小提琴在不同时期的形状和演变的脉络。特别要让他们知道小提琴是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传入我国的。通过这样的讲解,不仅使学生了解小提琴的历史,也从深层次上感受到小提琴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习兴趣,也对提高演奏水平产生潜移默化的帮助。

二、以浅显生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小提琴演奏大师和经典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伟大意义。

伟大的时代必将产生伟大的艺术家和经典作品,作为主教小提琴的音乐老师,如何真正让学生了解中外小提琴演奏的艺术大师及其经典作品,尤其是大师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应该成为小提琴教学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增强小提琴演奏教学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每让学生练习一个作品,首先为学生讲授这个作品的作者和作品产生的背景。

比如在讲授意大利小提琴大师作品时,就特别要讲“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文艺复兴”最早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在当时的欧洲已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就在这个时期,进入了小提琴(violin)的时代,塔蒂尼(1692――1770)是意大利著名的小提琴家兼作曲家,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创始者之一,笔者在讲述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时,不是想讲他的作品,而是先讲他所处的时代,然后再讲解他的作品的诞生,通过他,再讲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多小提琴家的作品及其时代背景。

讲述完外国小提琴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还可再讲国内的小提琴演奏家和作品的时代背景。比如在讲授沙汉昆作曲的《牧歌》时,可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迅速改变了极贫极弱的落后面貌,祖国各条战线捷报频传的大好形势。然后再讲解这首小提琴曲作于1953年,是以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具有民族特点的曲子,乐曲根据内蒙昭乌达盟民歌“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白云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所展示的意境,呈现出草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幸福生活。在讲解《梁祝》时,先讲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美丽的传说,然后再讲小提琴作品。

通过对作者和作品时代背景的讲解,不仅受学生的欢迎,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些中外作品的理解,演奏能力和演奏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三、重点讲解中外作品的不同特点,让学生掌握中外小提琴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技巧。

要在小提琴演奏教学中体现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技巧也是重要的环节。近四百多年来,欧洲小提琴音乐无论在体裁、形式还是演奏技巧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进步。我在讲授时,重点讲解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和作品。

在讲授17世纪意大利作曲家韦塔里所做的五乐章小提琴奏鸣曲以及他儿子托马索.安得列亚.韦塔里时,侧重讲解他们在奏鸣曲和协奏曲方面功绩,特别讲解《g小调恰空舞曲》和《佛里亚变奏曲》。

在讲授法国、德国和英国的提琴艺术的蓬勃发展时,特别要讲解巴赫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六首,要重点讲授他的复调技巧。

在讲授十八世纪后半期独奏提琴音乐时,特别要讲解奏鸣曲,尤其是独奏小品,重点讲解莫扎特的四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和贝多芬的十首小提琴奏鸣曲。在讲解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的时候,侧重讲解作品的接近社会性、戏剧性和讲究小提琴与钢琴之间乐句的和谐。

在讲授19世纪的作曲家和作品时,重点讲解帕格尼尼的二十四首随想曲,尤其讲授他采用的双音、拨弦、跳弓、泛音等多种艰深的手法。

6.低碳意识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 篇六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邹茂全

邮编:363000

Email:maoquanzou@163.com 时下“低碳浪潮”便冲击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各个领域。“低碳”已经成了当今最流行、最时髦的词汇之一。低碳意识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意识,是我们自然而然地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过低碳生活,做绿色公民。然而我们对其真正深入了解认识了吗?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否真正的做到了呢?是不是还是一副听的时候专心,过后说起开心,做的时候不用心呢?节能环保并不是我们多喊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我们真正的从实际生活中去改善,去实践,从身边的每一件事情开始做起。

作为每一个家庭,对社会发展及人类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支柱。因此,我们更应该提高家庭的综合素质,切实了解节能环保的现实意义和重大作用,将每个家庭成员组织起来,牢牢抱成一团,从生活的方方面面着手去认识,去改进,将节能环保的主题落到实处。

一、低碳意识的提出

低碳意识,树立低碳环保的价值观,生活中自觉履行环保公民责任,多树立碳预算、个人碳预算意识,多让自己为低碳经济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每周少开一天车;坚持绿色出行,尽量采用免费单车;上下楼尽量不乘坐电梯;少使用一次性的物品;用手帕代替餐巾纸;将洗手洗脸的水收集起来拖地冲厕所;用布袋子代替塑料购物袋;把家中的灯全换成节能灯;少用空调,多吹风扇;采用发条式闹钟取代电子钟;适量饮食,多吃素、少吃荤,不吃煎炸食品;少(不)饮酒、少(不)抽烟;尽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把电视机屏幕调成中等亮度;自然晾晒衣服,尽量不用烘干;用传统的牙刷替代电动牙刷;乘坐飞机(汽车)旅行时尽量少携带行李;多到户外锻炼,尽量少用跑步机;在购物时尽量选用本地产品、季节产品及包装简单的产品;多用电邮,MSN即时通讯工具,少用传真打印机;打印(复印)文件时双面使用白纸;提高办事效率,让群众少跑怨枉路;下班时彻底切断办公室电器电源;多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擦掉自己的碳足迹”

低碳意识,仅靠呼吁是不行的,还需要货真价实地落实。更多社会主体都行动起来了,低碳意识才能得到全面、踏实、自觉地落实。

二、课堂教学的渗透(电学、能量,力学,摩擦)

从家庭用电开始,节约每一度电,杜绝家家电污染。

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a、把白炽灯改成第四代LED绿色光源,在同样的亮度下,其耗电量只是白炽灯的十分之一,但寿命却是白炽灯的50倍。

b、要选用无氯绿色环保家电和太阳能家电系列,比如:使用太阳能发电器、太阳灶、太阳能灯、太阳能帽、太阳能手电筒、太阳能干燥器、太阳能热水器、地板采暖系统等,既节能环保,又安全方便,既为国家的节能环保工作做出贡献,又使家庭引导了绿色生尚生活新潮流。

c、选购空调时要考虑最适合房间大小的匹数。而且夏季空调温度设定在26-28℃。

d、冰箱内贮存食物不宜过满,冰箱内食品之间及食品与箱壁之间应留有100mm以上的空隙。这比紧贴墙面每天可以节能20%。

e、洗衣机的耗电量取决于使用时间的长短,一般合成纤维和毛丝织物洗涤3~4分钟,棉麻织物洗涤6~8分钟,极脏的衣物洗涤10~12分钟。

f、电视机不要开得很亮,音量也不宜过大,因为每增加1瓦音频功率,就要增加3~4瓦电功耗。

g、使用电饭锅最好提前淘米,用温水或热水煮饭,这样可以节电30%。

h、电饭锅用后立即拔下插头,当锅内温度下降到70摄氏度以下时,它会断断续续地自动通电,既费电又会缩短使用寿命。

i、普通玻璃窗只要贴上一层特殊节能膜,室内温度起码降3℃, 如果阳光更加猛烈,温差会进一步拉大,节能效果更加明显。据介绍,采用这种节能膜后,不仅能过滤紫外线,节能效果达到30%,而且使用期限长达20年。

三、开展实践活动

开展“低碳生活由我做起”的活动

解读低碳生活。组织全体师生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全面正确理解“低碳”和“低碳生活”的内涵及意义,普及推广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增强师生的全民参与低碳生活的意识。

践行低碳生活。虽然“低碳生活”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但“低碳行动”却极具低起点、易践行的特点。学校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注重课堂教学渗透,多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和网站,介绍相关的能源数据和推算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观。同时,活动倡导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和校园生活中,认真做好每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逐步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感悟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态度。“低碳生活”并没有要求广大群众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享受,也并不意味着与已无关或无法参与。相反,作为普通民众更应持有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态度,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真正做到降低高能耗,实现低排放,养成一种环保、绿色的生活态度。

(1)点亮节能灯 省电看得清

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如果全国使用12亿支节能灯,节约的电量相当于三峡水电站的年发电量。(2)电视屏幕暗一点 节能又护眼

电视屏幕太亮,不但缩短电视机的寿命而且费电。调成中等亮度,则既能省电又能保护视力,尤其是对眼睛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中国目前有3亿台电视,仅调暗亮度这一个小动作,每年就可以省电50亿度。

(3)用完电器拔插头(或开关)省电又安全

看完了电视和DVD,摁下遥控器并不是彻底关机,其实它还在耗电。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或开关)。别小看这个小动作,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呢!(4)巧用电冰箱 省电效果强

即使还在用普通冰箱,只要坚持做到下面三点,每台冰箱每年也能省20多度电:① 及时除霜;② 尽量减少开门次数;③ 将冷冻室内需解冻的食品提前取出,放入冷藏室解冻,还能降低冷藏室温度;④ 关掉冰箱里的灯。(5)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

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事件,节点约10%。每户每年可因此省电4.5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3千克。如果全国1.8亿户城镇家庭都这么做,那么每年可省电8亿度,减排二氧化碳78万吨。(6)日常省水有妙招 家里处处要留意

洗脸之后的水可以用来洗脚;及洗衣、洗菜的生活废水可以收集起来冲厕所等。别小看这些,平日里养成节水习惯,积累下来,仅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就能节水1吨以上。(7)少买不必要的衣服

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8)少量的衣服用手洗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机已经走进千家万户。虽然洗衣机给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但只有两三件衣物就用机洗,会造成水和电的浪费。如果每月用手洗代替一次机洗,每台洗衣机每年可节能约1.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千克。如果全国1.9亿台洗衣机都因此每月少用一次,那么每年可节能约26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8.4万吨。(9)减少一次性木筷子使用

我国是人口大国,广泛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会大量消耗林业资源。如果全国减少10%的一次性筷子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3万吨。(10)燃气用大火 省时省电

燃气用大火比用小火烹调时间短,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也不宜让火超出锅底,以免浪费燃气。夏季气温高,烧开水前先不加盖,让比空气温度低的水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等自然升温至空气温度时再加盖烧水,可省燃气。烧煮前,先擦干锅外的水滴,能够煮的食物尽量不用蒸的方法烹饪,不易煮烂的食品用高压锅或无油烟不锈钢锅烧煮、加热熟食用微波炉等等方法,也都有助于节省燃气。

(11)纸张双面打印,复印

纸张双面打印,复印,既可以减少费用,又可以节能减排。如果全国10%的打印,复印做到这一点,那么每年可减少耗纸约5.1万吨,节能6.4万吨标准煤,相应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12)巧驾车 多省油① 保持合理车速; ② 避免冷车启动; ③ 减少怠速时间; ④ 尽量避免突然变速; ⑤ 选择合适档位,避免低档跑高速; ⑥ 用黏度最低的润滑油; ⑦ 定期更换机油; ⑧ 高速驾驶时不要开窗; ⑨ 轮胎气压要适当。

四、在作业,考试中渗透

一、倡导低碳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例1(2010浙江湖州):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消耗的能源要尽量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低碳生活”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并付诸行动,节能减排已成共识。

(1)下列不符合“低碳生活”标准的是。A.少乘电梯、多走楼梯 B.多用洗衣机洗衣服,少用手洗 C.安装使用太阳能热水器

D.看完电视关掉电源,不让其处于待机状态

(2)研究表明,利用垃圾作为燃料建立发电厂,每燃烧1t生活垃圾可以发电225kW·h。这样既处理了垃圾,又起到了节能减排的效果。位于我市和孚镇的垃圾发电厂有2台功率均为7.5×10kW的发电机组。若这些机组平均每天工作12h,则一天可以处理多少吨生活垃圾?

本题以转变传统观念,倡导低碳生活为背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考查学生“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的意识和直接利用公式W=Pt进行计算的能力。显然“多用洗衣机洗衣服,少用手洗”是不符合“低碳生活”标准的;2台机组一天的发电量为:W=Pt=1.8×10kW·h。一天处理垃圾的质量m=1.8×10kW·h/(225kW·h/t)=800t。

二、发展低碳经济,利用风力发电

例2(2010山东潍坊):2010年,环渤海经济开发区经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我们潍坊为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低碳经济,在沿海地区建造了风力发电厂,如图所示。下表给出了不同风速下每台风力发电机的功率。(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若在某时间内的风速为6m/s,一台发电机工作1小时,产生的电能可供小明家的空调(220V 5A)、电热锅(220V 40Ω)同时工作多少小时?

(2)若潍坊沿海年平均风速为8m/s,50台这样的风力发电机工作一天,获得的电能相当于完全燃烧多少吨煤?(煤的热值为3×10J/kg)

本题以“发展低碳经济,利用风力发电”为背景,考查学生利用热、电相关公式进行综合计算的能力。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能:W=Pt=16kW·h;空调的功率P=UI=1.1kW;电热锅的功率P=U/R=1.21kW;工作时间t=W/(P+P)=6.93h。一天的发电量W=Pt=1.6416×10J。燃烧煤的质量m=Q/q=W/q=5.47×10t。

三、投入低碳领域,发展朝阳产业

例3(2010浙江义乌):当今世界各国都在“低碳”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推广和发展这一21世纪的朝阳产业。2010年2月26日,全省首个单体大容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义乌市国际商贸城四区并网发电(如图甲)。该项目的启动,显示了义乌“敢为人先”的眼光和勇气。如图乙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工作示意图:

(1)太阳能收集板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2)为最大限度让太阳能电池板接受阳光,根据义乌的地理位置,应将它的正面朝(选填“东”、“南”、“西”、“北”);

(3)商贸城部分区块的商位和通道亮起了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供电的“低碳灯”,根据跟踪记录,2月28日晴天,国际商贸城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共发电5100 kW·h,则可供多少盏额定功率为100W的“低碳灯”正常工作一小时?

本题以投入“低碳领域,发展朝阳产业”为背景,考查学生对能量转换、太阳能的利用开发,以及“低碳灯”的认识。太阳能收集板的能量转化情况是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最大限度

地让太阳能电池板接受阳光,应将它的正面朝南;“低碳灯”正常工作一小时消耗的电能为W=Pt=0.1kW·h。“低碳灯”的盏数为5100÷0.1=51000(盏)。

四、低碳走进车展,新款汽车亮相

例4(2010重庆):近几年环保低碳风劲吹,混合动力汽车已成为众车展上的常客。2010年3月,我国自行研制的一款混合动力汽车也在北京车展上展出。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内燃机并不工作,动力电池通过驱动电机向车轮输送能量;当高速行驶或动力电池存储电能过低时,内燃机启动,既可以向车轮输送能量,又可以同时给动力电池充电;当车辆需要全力加速时,内燃机和动力电池还可以同时向车轮输送能量。

(1)该混合动力汽车启动时,若驱动电机两端的电压为250V,通过的电流为80A,则驱动电机的电功率为多大?

(2)该混合动力汽车所用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可存储的最大电能为2.88×10J,若充电电压为320V,充电电流为50A,则对动力电池充电的时间最长为多少?(充电时无能量损耗)

(3)该混合动力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72km/h匀速行驶10min后,其内燃机消耗了汽油1.2kg。假设汽油完全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半转换为牵引力做功和给动力电池充电,其中动力电池存储的电能增加了7.2×10J,试求汽车受到的阻力是多大?(汽油的热值q=4.6×10J/kg,且Q=mq)

本题以北京车展上展出的我国自行研制的混合动力汽车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和综合应用力、热、电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驱动电机的电功率P=UI=2.1×10W;最长充电时间t=W/UI=1800s。汽油完全燃烧所释放能量的一半Q=mq/2=2.76×10J;汽车的牵引力做功=Q-W=2.04×10J;汽车的牵引力F=W/vt=1.7×10N。

五、综合利用能源,风光互补发电

例5(2010浙江衢州)在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利用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机发电,以节省燃油,在舟山渔区成为现实。舟山市将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由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充电器、蓄电池等组成,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寿命为20年,蓄电池约4年更换一次,项目价格如下表:

(1)“风光互补发电”装置中的风力发电机是根据什么原理来工作的?

(2)渔船通讯、导航及照明用电原来是通过燃烧柴油发电提供的,如果柴油中碳元素的质量占柴油质量的84%,且完全燃烧时全部碳元素均转化为CO,则完全燃烧1kg柴油将释放多少的CO?

(3)“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的发电功率为500W,正常工作1小时可产生多少电能?如图是不同发电方式的CO排放量,若在1000艘渔船上安装这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则与燃油发电相比,一天(正常发电8h)至少减少CO排放多少千克?

(4)某同学想在自己家的屋顶上安装这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若该装置平均每天正常工作8h,目前电费价格约为0.54元/kW·h,请你帮他通过计算决定是否安装这套装置。

本题以渔船上安装“风光互补发电”装置为背景,考查学生的绿色、环保、低碳意识和对新科技产品能否推广的评价能力。风力发电机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1kg柴油中碳的质量m=0.84kg,完全燃烧成CO,碳的质量是CO质量的12/44,即全燃烧1kg柴油释放出CO的

质量m1=44m/12=3.08kg。“风光互补发电”正常工作1小时产生的电能W=Pt=0.5kW·h,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m2=1000×8×0.5kW·h×(0.42-0.16)kg/kW·h=1040kg。二十年电费=20×365×8×0.5kW·h×0.54元/kW·h=15768元,风光互补发电成本=5000元+4000元+1000元+2000元×5+2000元=22000元;因为风光互补发电成本高于二十年电费,所以不经济,建议暂不安装该装置

六、直面上海世博,感受低碳成果

例6(2010浙江省嘉兴):2010年世博会全面使用一种名叫LED灯的新型节能灯。使用LED灯比旧式灯泡节能90%,且发出光的颜色会随电压的变化而变化(见下表)。图乙是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夜晚在LED灯的照射下,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形象十分可爱。

(1)根据表中数据,当LED灯发出红光时,消耗的电功率是W。

(2)把一个LED灯接入如上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电压为5V且保持不变,电阻R为90Ω。闭合开关后,毫安表(比安培表更精确的电流表)的读数为20mA,通过计算说明此时LED灯发出什么颜色的光?

(3)有一座“海宝”的质量为2.0×10kg,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为0.4m,求此“海宝”对地面的压强(g取10N/kg)。

本题以上海世博会上全面使用的能节能90%的LED灯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节能意识,感受低碳成果。LED灯发出红光时消耗的电功率P=UI=1.8V×0.02A=0.036W。当毫安表的读数为20mA时,电阻R两端的电压U=IR=1.8V,LED灯两端的电压U=5V-1.8V=3.2V,查表得LED灯发出蓝光。“海宝”对地面的压力F=G=mg=2.0×10N,压强P=F/S=5×10Pa。

五、与STS相互渗透

注意日常生活小细节。

1、烧菜做饭少用煤炉,改用液化气,炒菜时不要等油热得冒烟时才放菜,尽量减少空气污染。

2、家中的阳台上多种花草盆景,经常打扫房间,经常晒被,保持家庭环境空气清新怡人。

3、减少噪音污染,尽量减低说话或录音机播放时的音量。

4、正确处理废弃物,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合理排放生活用水。

5、保护野生动植物,不吃野生动物,保护生态平衡。

6、奉劝家人、亲友不吸烟,不随意焚烧垃圾,维护家人身体健康,保持洁净环境。

7、塑料瓶、废纸等收集起来卖给收废站,减少垃圾排放。

8、家中养的宠物要看管好,防止影响邻居休息及粪便污染,维护和谐的生活社区和环境。

9、洗米水可浇花或洗菜、冲厕所。

而在中考物理考题里面,应该会很敏感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出现一些相关的考题,体现物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也体现对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考查。

在河南省2010年物理考题中,可以利用的载体可能是:

1、太阳能汽车(或热水器)

2、电动汽车(比如世博会中国馆里的概念车“叶子“)”

3、电动自行车

4、核电站

【例一】:电动自行车是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使用前要先对车上的蓄电池充电。骑行时,蓄电池对车上的电动机供电,电动机为车提供动力。下面是某种品牌电动自行车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

整车净重80Kg;最高车速45Km/h;蓄电池的电压48V; 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2×105帕;蓄电池类型为铅酸蓄电池;

车轮直径40厘米;一次充电储存的电能3.5×10J;行驶噪声≤62分贝。

(1)若该车在行驶过程中轮胎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1.5×10-2平方米,那么其载重量最大不能超过多少千克?(取g=10N/Kg)(2)若该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为50牛,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效率为80%,求该车充一次电后,以所述情况行驶时,最多能行驶多远?此过程中电动自行车的工作电流是多大?

(3)如果充一次电消耗的电能为1Kw·h,充一次电自行车可连续行驶50千米,照明用电的电费约0.5元/ Kw·h,摩托车行驶100千米耗油2.5升,油价约4.5元/升,请通过计算说明使用电动自行车与摩托车哪种更经济?

【好题推荐】:这道物理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贴近实际生活,符合新课标;另外,这道题考查的知识面广,涉及到的物理知识多,不仅能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解题思维是否严谨,能否灵活选取公式,选择最恰当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

首先找出技术参数中有用的已知条件。

如:整车净重:80Kg;蓄电池的电压:48V;一次充电储存的电能3.5×106J;轮胎能承受的最大压强2×105帕。

在第一问中,根据F=p·s,可求出最大压力即总的重力,再根据m=G/g,求出总质量。但要注意总质量中还包括车的质量。

在第二问中求电流时注意,电流所做的功是总功,而本题中的总功≠机械功,有的同学容易把机械功当做电功去做。

第三问的方法很多,可比较行驶相同距离两辆车各需花多少钱;或比较花同样的钱两辆车可分别行驶多远的距离,要用语言描述清楚。【正确答案】:

65-2(1)F=p·s=2×10帕×1.5×10米2=3000牛 m= = =300千克

最大载重量为300千克—80千克=220千克(2)W机械=W电·80% F·S= W电·80% 50牛×S=3.5×106J×80% S= 56000米=56千米 t=S/v=56000/10=5600秒

W=UIt 3.5×10J=48V×I×5600秒 I=13安

(3)由题知,电动车充一次电可行驶50千米,需电费:0.5元/千瓦时×1千瓦时=0.5元 摩托车行驶50千米耗油2.5/2=1.25升,需花费:1.25升×4.5元/升=5.625元﹥0.5元,所以使用电动自行车更经济。

【注意】:中考物理题涉及知识点较多 考生答题要认真审题

践行低碳生活。虽然“低碳生活”内涵丰富,寓意深远,但“低碳行动”却极具低起点、易践行的特点。学校制定了活动方案,要求教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注重课堂教学渗透,多向学生推荐科普读物和网站,介绍相关的能源数据和推算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低碳生活观。同时,活动倡导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日常生活和校园生活中,认真做好每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尽自己所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逐步养成低碳生活方式。

感悟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既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态度。“低碳生活”并没有要求广大群众刻意节俭,刻意放弃一些生活享受,也并不意味着与已无关或无法参与。相反,作为普通民众更应持有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态度,要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真正做到降低高能耗,实现低排放,养成一种环保、绿色的生活态度。6 《低碳之路》 熊焰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0年1月第1版

低碳革命势在必行,低碳革命已经开始。以新能源开发和高效使用为核心的这场革命,究竟将把我们带进一个怎样的世界?在这样一个巨变面前,企业和机构如何应变求存并乘势而起?个人如何适应即将来临的低碳世界?为了适应这个新世界,哪些固有的观念需要被重新审视?绿色低碳不仅仅是一份责任,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发展机会,新的生活时尚,以及新的更好的可能性。本书是一本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通过真实鲜活的故事和浅显易懂的叙述把读者带进气候变化和新能源革命的前沿地带,为你展开低碳世界的全景式画面。哥本哈根的激烈争吵说明,围绕减排问题的矛盾是何等尖锐。中国最近几年关于环境问题的大量群体性事件说明,围绕发展与减排问题的冲突是何等激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会显著降低中国发展的长期代价;但如果超越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要求承担过高的减排责任,则会显著加大中国的发展成本,甚至意味着不公平地剥夺了中国的发展权利和减贫机会。中国无法承担超越其发展阶段的减排义务,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在节能减排方面无所作为的方便借口。这不但关乎我们的繁荣与福祉,更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作者

在处理这个复杂课题时体现出来的这种难得的平衡感,其实正是我们在向低碳经济转型时最需要的一种状态与途径。

7.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 篇七

1 渗透历史地理文化, 培养学生立体文化思维

历史地理文化知识是一个民族发展轨迹的反映, 它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自然资源与风貌, 其包含了社会、民俗、历史、生活等民族文明、文化层面中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历史地理文化知识, 可真实、立体地反映英语国家在历史地理文化上的多样性。将历史地理的内涵上升到人文视界, 使其升华为一种整体意义上的文化, 可培养学生的立体文化思维。如《新编英语教程》第1册第6单元《Stamps and Postage Stamps》一文中, “…these stamps were the penny black and two pence blue stamps, each wearing the likeness of the young Queen Victoria.”[2]“Queen Victoria”指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增强其文化意识, 有必要对这一历史时期进行详尽说明。自威廉四世逝世后, 英国进入了长达64年的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 (1837~1901年) , 这是大英帝国的顶盛时代, 此时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其经济、政治空前强盛, 文学、艺术、建筑和科技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社会文化所体现出的时代风貌, 既包括高贵、体面、严肃、克制的道德观念, 又包括帝国主义无情剥削殖民地、工人阶级的社会现状。查尔斯·狄更斯的不朽名著《双城记》《远大前程》, 勃朗特姐妹的作品《简爱》《呼啸山庄》, 萨克雷的讽刺小说《名利场》, 乔治·艾略特的现实主义小说, 托马斯·哈代的《苔丝》都反映了这一时期迅速变迁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普通民众生活、心理的冲击与影响[3]。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同时代的中国, 其掌权者是慈禧太后。她不失聪明与干练, 在危急时刻曾尽力维护国家利益, 做出了虽不成功但可称合理的决策。她破除满汉界限, 大力起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 开办洋务运动, 成就所谓“同治中兴”气象。由于她思想保守, 实行独裁统治, 致使人心涣散、官场腐败、国力日衰, 清王朝最终走向灭亡。通过对两条互不相交的线性历史的纵横比较, 可清晰了解到处于地球两端的中国和英国在同一时期同处于女皇的统治, 而命运却是迥然不同, 其有社会原因、也有历史原因。通过这样的纵横比较, 使学生不但对这一历史地理文化知识有了系统了解, 而且使其立体的文化思维方式得到了培养。

2 渗透神话传说、宗教文化知识, 培养学生理性审美意识

神话是原始居民对人类理想的集体想象和象征。任何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民族其最初的文学形态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原始储存器[2]。中国、印度、希腊等文明古国都有各自的神话。《The Story of Creation》是上帝用7天时间使世界确立, 万物齐备[4]。中国神话中, 是盘古开天辟地, 女娲用泥造人。希腊神话则是神祗的后裔普罗米修用泥土造人。由此可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神话反映了不同民族对世界的不同认识, 并以集体无意识形式积淀在各民族意识的深层, 化为不同民族的文化精神。不同的文化传统范围内, 有时也会产生相似的神话。

著名神学家保罗·蒂利希曾说过, 宗教是文化的灵魂, 文化是宗教的形式[5]。宗教作为文化的根本价值观, 总是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性格、思维等方面密切相关。它是观察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标志, 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 也是区分不同文化的重要标志, 同时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障碍[6]。所以西方宗教观和中国宗教观的联系、比较成为英语文化教学中重要的一课。在《新编英语教程》第4册第3单元《Salvation》文章中, 我们可以充分了解西方的宗教活动及宗教对儿童的影响。为加强宗教思想对儿童的影响, 亲友会鼓励他们参加教会组织的各种活动, 如慈善救济、大型布道会及外出宣传基督教精神的活动。其最重要的目的是把这些年轻的罪人“young sinners”带到耶稣那去“bring them to Jesus”[7]。为进一步了解西方宗教文化及与中国宗教文化的异同, 我们可系统比较两种宗教文化。基督徒敬拜的是上帝、耶稣、圣灵三位一体的真神, 基督教会的派别虽多, 但都只信这位真神, 基督教是彻底的一神论宗教。基督徒以《圣经》为宗教经典, 认为人应乐观地进入世界, 通过一生救赎, 进入天堂, 这就造就了西方人动态的心灵、清醒的文化精神。与之相反, 中国佛教的教义相信三世因果, 以为今生富贵、贫贱、夭寿、祸福, 俱系前生作孽或积德的业力所致。因此, 人应注重现实修行, 离苦得乐。同时中国文化中“性本善”的孔教则让人反身而戒, 安分守己, 从而造就了中国人静态的文化。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基督教的人性原罪导致了西方人向前超越的文化意向, 而中国的佛教及孔教文化中的“性本善”则塑造了中国人静态的文化意向。通过分析两种不同的文化意向源于不同的宗教文化背景, 使得学生对这一文化内涵具有了感性认识并形成理性审美。

3 渗透价值观念, 拓展学生语言理解的深度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塔考尔·帕森斯的观点, 价值观是社会中人们一致接受的象征系统 (文化系统) 中的一个因素, 它是社会里各种选择或行动目标的标准[8]。中美两国由于历史地理差异, 2个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因此其判断自己或他人的言行标准各不相同, 进而形成不同的思维逻辑和处事标准。当两个民族的人民相互接触时就会产生文化冲突, 即价值观差异。《Culture Shock》一课讲述了一个人到另外一个国家时, 一切变得茫然无序, 障碍重重[9]。这种情况是由不同文化价值观发生冲突而引起的。为避免产生误解, 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 我们必须弄清价值观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是各个社会长期不同发展的结果, 最突出的差异反映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在美国, 人是自然的主人, 人与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就是说, 人可以改造世界、征服自然, 轰轰烈烈的美国西进运动和太空探索就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典范。而中国传统文化认为,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和自然是和谐融合的关系, 这种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思想, 即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 如《三字经》中云:“三才者, 天地人。”认为天、地、人三者自然成一体;《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这里没有主宰一切的上帝, 也没有人与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对抗关系, 只有平等、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基于不同的思想, 美国文化突出人的作用, 重视人的独立、自主、平等, 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人历来将带来的进步的个体视为英雄, 从艾利·惠特尼到托马斯·爱迪生到当今的比尔·盖茨都凸现了人的伟大。西方的绘画雕塑也有很多人物肖像都突出表现人的地位,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矗立在曼哈顿岛上的自由女神像。而传统的中国文化则强调整体,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因此中国古画中的人物画少于山水画, 且山水画中的人物在山、水、风景中只处于对称地位。古诗《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就描述了一幅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画面:空中的白鹭展翅飞翔, 地上的桃花盛开, 流水潺潺, 水中的鱼儿自由欢腾, 河边戴着青竹笠披着绿蓑衣在和风细雨中钓鱼的老翁, 安详宁静。由于强调突出人的作用, 美国人相信人可以通过自我奋斗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从初到美国的欧洲移民, 到当今的亿万大亨卡耐基、比尔·盖茨的个人奋斗史都验证了这一观点。而中国文化中的知足常乐、清静无为的精神, 形成了中国人宽容、忍让、谦和的个性特征。通过以上比较分析, 学生可从两国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窥见造成它们明显文化差异的根源, 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知识, 掌握英语语言的真谛。

大学生已经构建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体系, 不过这种体系是一种套路、一种模式。如果进行单线文化渗透, 将会使其审美疲劳, 丧失兴趣。若能遵循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在知识教学过程中, 渗透相关中外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文化知识, 尝试通过联系、比较, 使学生从多维的角度、多维的领域去开辟多维的天地, 以便达到掌握目标语文化知识、顺利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2]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 (英语专业学生用书I)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3]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 (第二册)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4]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王守仁.新编英语泛读教程 (第一册)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6]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7]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2.

[8]李观仪.新编英语教程 (英语专业学生用书IV)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传统文化 篇八

【关键词】小学英语 对话教学 文化渗透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04-02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不仅仅注重语言点、知识点的传授,还应关注文化知识的渗透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还要意识地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和接受来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教学中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等知识的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之乐学好学。

一、以对话文本为“载体”,有效渗透文化知识

1.发掘文本,让文化浸润对话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在对话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将语言知识的教学与文化知识的渗透有机结合,挖掘对话文本中那些可能影响语用和语义的文化因素,适时、适度、适当地导入相关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英美国家用得非常普遍的“love、dear”等词汇,在中国一般只用于亲朋好友之间,学生在表达含有这些词的对话时总有些尴尬和疑虑。此外,教师还可以循迹发掘有些词缀,词根蕴含的深厚文化,让词汇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表示职业的英语词汇时,教师教授词汇的音形义以外,引导学生了解单词所蕴含着的深厚文化又有助于学生深刻地掌握词汇。如以动词加“-er ”结尾的词可表示“人”,这类词从历史上看多数表示的人物社会地位较低;以“-or ”结尾的词多数情况下表示的人物社会地位较高;以“-ist ”结尾的词多数情况下表示事业有成就的人;以“-ess”结尾的职业的词多为女性等等。对英语词汇的正确认识、运用,不但有利于学生对对话内容的理解、记忆和运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且这样点点滴滴,从词语内涵到文化习俗,从日常生活深入到思维习惯,学生接受起来就不会觉得困难。

2.创设语境,营造对话的“文化场”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的空间,通过教室环境的布置,气氛的营造,音乐、影像的播放和角色扮演等来创设对话的“文化场”,将难以理解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结合到对话内的教学中加以介绍,以渗透西方国家或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这对于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习效果,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PEP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贴近生活的话题,以及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情景,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例如PEP五年级下册Unit 4 When is Easter一课中谈论到西方的两个节日April Fools Day and Easter。在对话的训练中,老师利用挂历,复活节彩蛋等实物,播放节日音乐,创设语境来营造对话的“文化场”,并通过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角色扮演,让学生产生了对话的“临场感”。 让学生在“身历其境”的文化场里实践语言,体验角色,感受文化,这样的活动使孩子们对文化知识,文化意识有更深的认识与了解,让他们得以在最自然、最地道的环境下学习英语,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更能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

二、以对话活动为“导体”,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1.感悟文化差异,学会“得体”地说话

众所周知,教会小学生说一些简单的英语对话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学会“得体”地说话却是不易。而说话得体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增加文化底蕴,增强文化交际意识。要让学生得体地组织并使用语言就要指导学生懂得话题的禁忌,知道用什么言语形式表达,用什么风格谈论某个话题;话语的连贯、语调、叙述方式、顺序,升降调的运用等,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对话中经常用到的Mr / Mrs / Miss / Ms等人称代词,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这些称谓的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懂得这些称谓的含义和用法:Mr.先生,用于男士的称呼或与某种官职、头衔等连用的称呼;Mrs. 太太,夫人,用于已婚的女士; Ms. 不指明被称呼人的婚姻状况,同时也指不愿被称为“太太”或“小姐”的女子的称呼;Miss 小姐,用于女孩或未婚女子,在一些学校里也指孩子对女教师的称呼。这些常用的称谓涉及到对方的性别,年龄,头衔等,甚至还涉及到个人隐私,如婚姻状况,年龄的禁忌等等。教会学生得体地,准确地使用这些称谓,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与误会。

2.培养交际意识,提升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

在对话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文化的敏感度和自觉性也是老师应做一个重要的任务。教师要善于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和隐性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建立和提高对中外文化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教学这句话:I have a cat. Shes cute.学生对“she”一词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指代女性的“她”,为什么能在这里指代动物的“它”?老师顺势将课文中有关文化背景的知识和信息,以及西方人士对待宠物,对待生命的观念,文化渗透到教学中,加深了学生对西方家庭观、生命观和价值观的了解。在课堂上,通过对话和交流,在加强语言训练的密度与广度的同时,能够有效地渗透文化知识并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而且,由于对话的内容具有多样性,广泛性等特点,对话教学中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暨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在英语对话教学中,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更有目标的、更有组织性的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暨跨文化交际训练。

3.巧用肢体语言,在举手投足间渗透文化气息

肢体语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虽然是世界通用语,但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下即使相同的肢体动作也可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一个美国人站在马路边,朝驶过来的车辆伸出一只翘起大拇指的拳头,请求搭便车“to thumb a lift”;英国男子和美国男子翘腿的样子,是否绅士风度,就不一样。作为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同样的肢体语言在不同的文化下所代表不同的含义,从中了解从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差异,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和表达语言的兴趣和准确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并模仿书中的人物动作,或是老师课堂示范和运用的肢体语言来了解英语国家的肢体语言,及其代表的含义。也可以在课堂活动中与学生互动,当老师邀请学生回答问题时的一个“please”的手势;当学生回答对一个难题或是做出了较好的表现,老师和他来一个“Give me five”式的庆祝;竖起拇指赞扬学生的表现等等。肢体语言的运用使得英语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使英语的表达更加生动,更能激发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隐性文化,渗透德育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只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即“附带学习”,这种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未来具有根本性的影响。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隐形文化”,它具有间接性、隐蔽性的特点,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起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通过挖掘和渗透课堂教学中的“隐性文化”,增加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厚度,可以使课堂不再仅仅是词语、句子的集散地,还是一个具有丰富文化的学习平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并渗透文本背后暨教学过程中的隐性文化,最大化地进行英语文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如教学到时间的主题时,教师在教学对话时,就可以适时地渗透西方人守时、惜时的时间观念。指导学生规划好自己的时间,计划好每天要做到事情,摒弃拖拉,不守时的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老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中“绅士风度”,“女士优先”,“男女平等”,“重视生命”等较为优秀的理念,以期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提升个人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情操。在课堂上,老师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也常是学生效仿的对象;老师的鼓励、积极的评价也都直接或简介地影响着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简而言之,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要同步、互补。小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认知水平也需不断提高,所以,文化内容的融入也只能循序渐进,由简到繁,由浅入深。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这块教学主阵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为学生创设学习英语的环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英语的有效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李森,伍叶琴.有效对话教学:理论、策略及案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5.

[3]孙颖.刍议小学英语教学中语言文化融合与文化意识的渗透[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5).

作者简介:

上一篇:酒店对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的处理预案下一篇:第8周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