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共12篇)
1.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 篇一
深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和护理措施
1、常见并发症
1.1 导管堵塞和血栓形成 导管堵塞是深静脉置管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是在排除导管打折、扭曲等其他堵塞情况外,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导管顶端小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原因包括:①病人本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②机械性刺激,虽然硅胶管与人体的组织相容性很好,但毕竟是异物,导管壁不可避免地对深静脉产生局部机械性刺激,引起局部血管内膜反应性炎症,损伤血管内皮,诱发血栓形成③封管方法不正确,导管顶端血液凝固,形成血栓导致导管堵塞④非血栓性因素,堵塞可由输注高价营养液时输入的脂类阳离子复合物遗留导管内所致。
1.2 感染
深静脉置管在体内留置时间比较长,感染的几率很大。多见于长时间的留置引起的静脉炎、无菌操作不严格、护理工作欠妥、局部组织的损伤或血肿等因素。导管相关性感染有4种感染途径;①皮肤表面的细菌沿导管与皮下隧道间隙进入血管内(腔外途径)②细菌通过污染的导管接头进入血液(腔内途径)③其他感染灶的血行性播散④静脉输液污染。
1.3 导管滑脱
活动过度、固定不当及意外情况是造成脱落的主要原因。导管滑脱后,病人补液、测中心静脉压等需要通过深静脉置管所做的治疗检查都不能进行,还可能引起病人呼吸困难、发绀等缺氧症状,后果非常严重。
1.4局部渗血渗液和血肿形成穿刺静脉往往距伴行动脉较近,如穿刺部位掌握不当,极易误入动脉。血肿形成一般是由于操作者在穿刺过程中误入动脉而致。在穿刺过程中若不注意。很可能会形成血肿,一旦血肿形成,提示穿刺静脉时误穿动脉或刺破深静脉下方血管壁出血形成血肿。对于有出血倾向、凝血功能降低的病人在穿刺过程中若创口过大,会引起穿刺点渗血。
2、护理措施
2.1谨慎操作
深静脉置管的操作过程中药谨慎小心,根据静脉的解剖特点来选择穿刺点,动作轻柔,以免穿破动脉造成渗血、血肿等。有条件时可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直观显示穿刺针入静脉,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2.2固定导管
为防止深静脉置管脱落,穿刺后要将导管缝在皮肤上,在将外露部分用无菌敷贴固定好。在进行各种治疗护理或病人自行活动时,应密切观察防止导管移位、脱出、扭曲、打结。加强巡视,观察导管及敷贴情况。无菌敷贴一旦出现松动,卷边或敷贴下有气泡、水泡、水珠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更换敷贴时,应小心固定导管,以防将导管拉出,同时注意观察固定缝线有无松脱,必要时重心固定,若导管滑脱,应该予以拔出,视病人的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重新植入导管。
2.3重视封管
在护理过程中,大多是因为护理不当引起的导管堵塞和血栓形成。留置管输液前用肝素盐水10ml冲管,输液间歇期,在每日换药期间同时予以冲管,如为出血、凝血功能差者,冲管液用生理盐水20ml,输注血液制品或抽血后,应予20ml生理盐水以三段方式冲洗管路(压-停-压-挺-压-停)以减少管路血液凝集阻塞形成。另外,输注液体时应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防止不同药物混合后微小颗粒导致赌管。输液时如发现阻塞,可用注射器抽取100U/ml肝素溶液缓慢推注使其溶解,切勿加压推注,防止形成微血栓进入微循环。
2.4防止感染 针对4种感染途径选择合适的防感染措施:①使用导管前应注意“三查七对”原则,检查液体质量②使用导管中要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并教育病人注意局部卫生。防止将导管拉出和感染③导管使用后,更换新的肝素帽进行封管,并将导管头部用无菌敷料包裹④每日更换敷料,并用2.5%碘伏消毒穿刺部位,保持局部干燥,⑤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发红和分泌物等。若发现穿刺处渗血或出血,应立即更换敷料和加压包扎。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⑥如穿刺点感染局限于出口部位的感染,表现为局部红斑,但无全身感染体征,可通过局部伤口护理,适当口服抗生素⑦如导管感染引起全身反应(高热、白细胞升高或降低)尤其是分离出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时,应立即拔除导管。有时病人虽已被感染,但未出全身或局部症状,为了早发现早处理,可每周做1次血培养,进行针对性用药,防止感染的扩散⑧达到治疗目的后,应及时拔除留置导管。
2.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8年ICU应用深静脉置管病人144例, 男90例, 女54例, 平均年龄62岁。其中急性颅脑损伤40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4例, COPD30例, 肿瘤晚期15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 脑出血25例, 血气胸4例, 呼吸衰竭25例。
1.2 置管材料
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单腔中心静脉导管。
1.3 置管部位
首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次选。
2 日常护理
穿刺部位的护理对维持导管正常功能相当重要, 对于清醒的病人做好心理护理, 入住ICU的患者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对所得疾病的恐惧, 对治疗预后的不可知, 对深静脉置管的害怕和不理解, 因此置管前应向患者说明深静脉置管的目的、方法、部位, 使其配合, 减轻心理压力。
3 并发症的预防
3.1 严格操作预防感染
严格无菌操作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前提, 根据研究, 细菌主要来自皮肤、三通接头, 而皮肤表面的微生物是导致深静脉导管感染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在操作和护理时要倍加小心, 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深静脉置管的操作者须戴好一次性口罩、帽子、备好无菌手套、无菌手术衣等, 严格的无菌操作能明显减少感染发生率;导管的型号、置管的部位与感染具有相关性。单腔导管低于双腔导管, 颈内与锁骨下置管的感染明显低于股静脉置管。经过研究我科现采用碘伏消毒皮肤后, 在针眼处压一碘付棉球在覆盖无菌纱布。有报道指出碘伏能缓慢而持久的释放有效碘, 达到持续长时间的杀菌作用, 碘在创面表层形成一层保护膜, 不易被细菌尘埃侵入伤口达到减少细菌定植的目的 (2, 3) , 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有重要意义。
3.2 护理
应每日两次, 护理时注意观察穿刺处有无红、肿、硬结及浓性分泌物或不明原因的发热, 一旦发生立即拔出导管, 并将导管末端作血培养。静脉炎是置管后最常见并发症, 但多由物理化学或机械刺激引起, 而非感染所致[1]。影响静脉炎发生的因素包括静脉内输注液体的类型, 导管材料型号及患者自身发生的危险[1]。一旦发生静脉炎。局部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性便会增加[1]。
3.3 堵塞
原因与导管扭曲、移位、纤维蛋白鞘的形成、血栓、脂肪沉积、导管破裂或破损以及药物沉淀物等。最常见的是纤维蛋白鞘的形成或血栓。有文献报道60%的导管堵塞是由于血栓的形成。我们在置管时选择型号合适的导管, 因为管径越小发生堵塞的机率越大, 正压封管, 避免从置管处抽血, 严格交接班注意导管位置的变化, 使用有可能发生药物沉积的药物时, 用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 以清除管腔内残留的沉积物。
3.4 空气栓塞
胸腔在吸气时呈负压状态, 在穿刺置管的过程中, 告知患者避免深呼吸和咳嗽, 当导管直接插入中心静脉后, 输液管必须有一段低于床沿水平。输液装置连接紧密防止脱落, 及时更换液体输液完毕及时封管。
3.5 预防导管脱落
患者意识不清、躁动不安, 用力咳嗽等均会造成导管脱出的可能, 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 认真交接导管的深度, 对于不配合或者神志不清的患者给与镇静剂或者适当的约束, 一旦发现脱出立即告知医生处理。
4 结果
144例患者中一次穿刺成功142例, 两例二次穿刺成功。留置时间平均为42.5d, 置管期间无一例发生静脉炎、空气栓塞、导管脱出等问题。在使用碘付棉球压住针眼每日两次更换无菌纱布的方法后, 感染得到了明显的控制。
5 讨论
建立良好有效的静脉通路是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的第一步, 深静脉置管具有方便、快捷、创伤小、输液速度快的特点, 较传统的静脉切开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深静脉输注高营养高热量高密度的液体, 保护了外周静脉, 减轻病人的痛苦, 对病人的康复起到重大的意义。置管的护理对于留置时间的长短和安全性密切相关, 优质的护理能有效的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其中护士的手卫生至关重要。在接触穿刺部位, 插管, 换管或更换穿刺敷料前后均应洗手[1]。深静脉置管术是一种简便有效重要的临床护理技术, 为迅速扩容, 动态监测CVP, 了解心功能及长期胃肠营养支持提供了方便, 大大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 并有效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只要术前做好心理护理, 术中穿刺术熟练准确, 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深静脉置管是安全可靠的。
参考文献
[1]HaddowG..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intravascular devices. (J) JBI Best Practice, 1998, 2 (1) :1-30.
[2]黎渐英, 叶晓青等.深静脉置管行血液净化治疗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护理对策.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 23 (2B) :18.
3.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 篇三
【关键词】深静脉置昏感染;相关因素;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07-02
近年来,随着深静脉置管(deep-venous catheter,DVC)技术越来越广泛地用于危重症的血流动力学监测、长期胃肠外静脉营养、大量快速补液、标本采集等,伴发的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related infction,CRI)也成为ICU常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 以下地方面对ICU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深静脉导曾感染的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制定深静脉置管的感染诊断标准:体温﹥38°C且血培养阳性;静脉穿刺部位红肿、压痛、有脓液溢出;
2 深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
2.1患者年龄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影响 ICU收治病人较广泛一,其中以年老体弱者较多。关老年人、儿童、导管留置时间及接受全胃肠外营养是导管相关胜感染的高危因素的研究报道较多[5] 。有关研究表明[6] 对高龄患者进行深静脉置管,其感染几率大大增加,这可能与高龄患者的组织器官及其相应的机体功能衰退,机体免疫力下降,对外界病原菌的抵抗能力降低,在受到病原菌的入侵后易发生感染有关[7] 。
2.2穿刺部位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影响 穿刺部位的病原菌是留置导管的主要感染源。人体不同解剖部位的细菌生长密度利时类各不相同。有研究报道,腹股沟的细菌首落明显高于颈部及锁骨下部位。这与股内深静脉置管部位易受患者大小便污染有关;另外,不少病者腹股沟会阴部位皮癣的存在也是股内深静脉置管真菌感染高发的重要原因。
2.3导管困置时间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影响 病人最有可能遭到细菌侵袭的时间为留置导管穿刺时及留置导管的早期。临床观察显示,随着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时间的延长,感染的机
率越来越大。有文献[8] 表明细菌沿导管表面向体内迁移并完全生长起来约需7天的时间,7天内细菌还没繁殖到一定数量,少量进入血液系统后被免疫系统及抗生素消灭,7天后但细菌繁殖到一定数量时释放入血引起菌血症及临床表现。由于置管时间长,在管路上的操作越多,污染的机会就增多。导管困置时间延长,会增加感染的概率。但过于频繁更换不仅增加医疗成本,而且还会增加感染风险。因此导管更换时间以2周为宜。研究发现,置管时间>7d的导管感染率明显高于置管时间≤7d的。从病原首分布来看,置管时间>7d的导管真菌高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ICU病人病情普遍危重,反復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导致条件致病菌、真菌常见;一管多用(全胃肠外营养、用药、抽血、测压)增加了污染的机率;随着时间的延长,导管使用增加,污染机会增加。几个大样本前瞻性研究提示教育程序可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相对危险降30%~70%。显然规范操作、良好护理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不容置疑。
2.4导管来源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影响 ICU患者深静脉置管主要来源于急诊、ICU内置管以及其他科室带人置管。陈杨波等[9] 报道:急诊带人导管感染率最高,ICU置管感染率最低。
另外,急诊带人导管的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ICU和其他科室的,这与急诊紧急置管时间紧迫、无菌操作相对不严格及医疗环境开放的特点很有关系。相对而言,ICU或其他科室病房(一般由监护室医生或麻醉科医师操作)规范熟练的置管操作,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导管的感染率。而ICU和其他科室带入导管的阴性杆菌、真菌阳性率相对较高,与其感染致病菌的变迁规律相一致。
2.5穿刺合并症与导曾感染的关系 导管阻塞血液中的纤维蛋白、血清蛋白会在阻塞的导管内沉积,这些沉积物是微生物良好的培养基,还包裹病原体不受抗生素和免疫细胞的杀伤[10] 。有文献报道白血栓形成的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高达2.6倍[11] 。此外穿刺口有出血,血液为细菌良好的培养基,因此均会增加导管感染的几率。应加强导管护理,遵医嘱给予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防止导管阻塞,并加强医护人员的置管技和无菌操作培训,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避免多次穿刺造成的局部出血,以减少导管感染的发生。
3 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夏梅等[12] 报道,导管感染的病原首以表应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多,其次为真菌。有文献报道真菌性导管感染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一致。可能与 ICU患者多件有较严重的基础疾病,并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等,发生菌群失调有关。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导管感染的重要措施。
4 ICU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措施
4.1 ICU深静脉置管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
4.1.1术前护理 据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进行沟通告知,昏迷或意识模糊不能配合则有主管医生与家属介绍ARROW置管的目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穿刺过程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并签好知情同意书。
4.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体会 篇四
神经内科一病区
高漫漫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置管后护理不当,不但影响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如何预防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危重患者无行能力,家属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较难取得配合。因此,护士必须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同时说明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2)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础上,请他们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协议书》上签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为深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3)用物准备:深静脉穿刺包1、1%利卡因5 ml、肝素稀释液(浓度为25 u/ml),无菌手套2副,无菌纱布,消毒用碘伏、棉签等,3 M透明敷贴、肝素帽、5 ml注射器。(4)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2、术中护理
(1)熟悉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对个别躁动不安的要约束四肢,必要时可适当地应用小剂量镇静剂。(3)置管成功后见回血,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方可按输液导管输液,导管固定稳妥后,并要标上置管刻度,一般为14~18 cm。
3、术后护理
① 固定与消毒 用无菌透明贴膜或用BD无菌贴膜外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位,扭曲、受压及脱出,使患者活动感到便利,同时要避免因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穿刺点定时消毒,无菌敷料隔日换一次,夏季或高热多汗患者需每日更换,若被污染立即更换,同时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要注意局部保护。
②预防气栓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3]。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
③ 导管的护理 对静脉输液管道,24 h要更换,观察液体滴注是否通畅,导管有否扭曲、受压,连接有无漏液现象,进针部有无皮下水肿、疼痛。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后更换新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对接头处的各项操作如进行输液、给药及输液泵衔接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重新更换新的输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
④监测中心静脉压 利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时,特别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安全感。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 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 ml(30 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
⑤ 深静脉置管的重要性 深静脉置管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应该专管专用,透析期间不要用导管输液、采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及血行感染,延长使用时间,血透结束后,先将双腔导管内血液用生理盐水每侧10 ml快速冲净,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下次在透前将保留的肝素盐水抽出。
⑥ 治疗结束决定拔除导管时,先消毒局部皮肤,拔出导管,再消毒局部,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约5 min,防止发生血肿,并覆盖无菌敷料,以保护局部,防止感染,必要时剪下导管末端送检。
小结
5.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篇五
1.1 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①置管致猝死,主要有3种原因,呼吸、跳骤停与操作中过重压迫颈动脉窦有关;置管时损伤重要内脏及血管;气栓形成。②损伤周围脏器,形成血胸、气胸、纵隔积液,心包填塞等。③导管断裂。
1.2 与深静脉置管有关的并发症:①感染。病人有免疫力下降、糖尿病、恶性肿瘤、营养不良等为感染的易患因素。②血栓形成与栓塞。长期置管、血液浓缩及高凝状态的病人可能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成微小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循环,可造成肺微小动脉栓塞。③导管阻塞。输注高价营养时,输入的脂类阳离子复合物遗留导管内所致。故脂肪乳剂与氨基酸、葡萄糖须分开输注。另外,若导管冲洗不彻底,亦会形成堵塞。
6.深静脉置管感染原因分析鱼骨图 篇六
一、基本资料:
2015年1月至3月我院ICU共32人使用深静脉置管,共发生院内深静脉置管感染0例。
二、原因分析:
三、持续改进
1、P—计划:组织科内护士进行深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责任心;使全年ICU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率为0;对患者做好深静脉置管感染护理。
2、D —实施:对护士进行深静脉置管感染的计划培训,及时了解患者深静脉置管通道情况,制度相应护理计划并实施落实。
3、C—检查:检查科内对护士深静脉置管感染的培训记录;以及其对深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护士对患者的深静脉置管护理落实情况。
7.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 篇七
关键词:超声引导,深静脉穿刺
患有肿瘤者大多数是高龄病人, 且身体虚弱, 很多时候因为反复的静脉穿刺, 引起浅静脉壁瘢痕出现, 甚至硬化, 最终失去弹性, 使得再次穿刺出现困难[1]。本文将普通盲探穿刺法 (CO) 和超声引导下穿刺 (OB) 作对比观察, 发现OB效果突出,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2014年2月于本院行深静脉穿刺者136例, 男79例, 女57例, 年龄18~90岁, 平均年龄55岁, 随机分为CO组与OB组。其中颈内CO/OB为28/34, 锁骨下CO/OB为18/24, 股下CO/OB为14/18。各组的一般情况比较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统一采用同型号的中心静脉双腔管, 直径R=16G, 全长20cm, 全程严格无菌操作。 (1) 颈内静脉穿刺。OB组:用穿刺针 (18G) 在甲状软骨附近的水平进针 (30°~45°角) , 确保穿刺针和探头侧缘彼此紧贴, 这样才能保证行针走向和超声束高度一致;CO组:选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和锁骨围成三角形的顶点作为穿刺点, 动脉搏动外侧0.5cm左右入针, 针尖朝外向下 (30°~45°角) , 穿刺成功后的后续操作和OB组所述相同。 (2) 锁骨下静脉穿刺。OB组:选6~13MHz线阵列探头, 用穿刺针沿超声探头外侧, 扎破病人表皮肌肤予以进针, 待回抽有血后, 依常规置管步骤完成下续步骤;CO组:选择病人锁骨下方约1cm位置取点穿刺进针。 (3) 股静脉穿刺。OB组:用超声定位出血管, 并仔细观察其周围的组织结构, 在超声引导下行穿刺法, 通过超声确定出针头已经刺入股静脉, 接下来的操作同颈内OB组[2]。CO组:自腹股沟韧带中点起, 向下2~3cm, 在此附近确定进针处, 以能够触碰到股动脉搏动为准 (距其内侧约0.5~1cm) , 穿刺角度控制在30°~45°, 沿进针点指向心脏连线走向, 放置管。
1.3 穿刺效果评判标准
(1) 优:直接刺进血管, 放置管后, 滴液顺畅, 5min内完成; (2) 良:经皮下校正或二次穿刺才刺入血管, 放置管后, 滴液顺畅, 10~20min完成操作; (3) 差:满足下述任意一项或多项, (1) 行多次 (3次或以上) 穿刺后才刺进血管; (2) 置管后, 滴液不顺; (3) 用时超过20min。
1.4 并发症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各组的气胸、血胸以及局部血肿等并发症现象。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各组深静脉穿刺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见表1。
3 讨论
普通盲探穿刺法并发症的发生率可以高达10%[3], 本文显示的3组CO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7%、11.1%和14.3%, 与理论基本相符合。近年来, 超声引导下的静脉穿刺逐渐兴起, 其优点有: (1) 操作简便、安全、没有污染、有可重复性; (2) 可清晰地显示出血管以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 有助于选择出合适的静脉入路来进行穿刺; (3) 实时监控, 可以直观判断穿刺针是否进入静脉, 极大地减少并发症; (4) 一次性穿刺成功几率大, 有效减轻了病人痛苦; (5) 随时可以检查置管部位, 避免因使用X线检查带来的放射性辐射伤害; (6) 对深静脉穿刺困难者尤为适用。
注:CO和OB组比较, *P<0.05, #P<0.01。
参考文献
[1]邓达治, 黄向红.重症患者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后管腔内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监测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2, 5 (8) :725-727.
[2]陈华.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35) :7461-7462.
8.135例颈内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 篇八
【摘要】目的:总结颈内静脉置管术的优点?穿刺置管方法?各种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护理体会?结果:133例患者在常规颈内静脉置管护理下完成治疗,另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颈内静脉置管术具有操作简便?护理方便?并发症少?减轻患者痛苦,使用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颈内静脉置管;护理体会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进行诊治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改进?而颈内静脉置管导管费用较PICC及中长导管低,留置时间与病员治疗时间接近?我科医生自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穿刺颈内静脉13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35例患者均为我科需要静脉输液1周以上的住院患者,其中男78例,女57例;年龄31~87岁;肝内外胆管结石41例,肝硬化33例,胰头癌25例,肝癌31例,肝门胆管癌5例?
1.2 操作方法:①术前准备:协助医生在静脉穿刺前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和术中配合要点,讲解置管目的,应采取的体位,置管后注意事项管,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并签署同意书②材料: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包(佛山市南海百合医疗公司),抗凝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液?方法:右侧颈内静脉中路?穿刺定位,平卧位,常规消毒?铺巾?局麻?试穿成功后,改用穿刺包内穿刺针吸带有抗凝生理盐水2ml的5ml注射器直接穿刺,抽得通畅回血后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送入钢丝引导丝约20cm,退出穿刺针,此时固定好引导丝,扩张皮肤,沿导丝送入导管深度:导管置入长度为1cm+7cm+穿刺点至锁骨上缘距离(cm)[1],颈内静脉12cm,退出引导丝,抽得回血后末端接肝素帽,接输液器或测压装置,固定导管?
2 结果
一次性穿刺成功130例,成功率为96.29%;因误穿动脉导致二次穿刺成功的有3例,(2.22%)穿刺失败的有2例(原因可能是血管变异或狭窄,占1.48%),置管期间除1例静脉炎,1例导管堵塞外,无局部血肿,气胸;空气栓塞;感染等并发症?
3 置管后护理
3.1 导管固定要牢靠:经常检查导管深度,给置管病人做其它操作时特别注意避免将导管脱出或推进穿破血管壁造成恶性后果?
3.2 观察全身情况:置管后要观察全身情况和治疗效果?当从导管内输入大量液体及药物后,病人生命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应注意是否有漏入深层组织间隙的可能性?
3.3 防止感染:长期置管输液者每日必须更换输液装置,每次注药?输液应严格无菌操作?
3.4 穿刺局部的观察:定期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及导管是否通畅?通畅不好的原因有患者体位不当?血凝块阻塞导管等?
3.5 肝素帽的应用:肝素帽的注射口是由一种优质硅胶覆盖封闭的,每次注药或输液时必须用碘伏?酒精消毒?治疗结束时,用肝素稀释液1ml(25U/ml)经肝素帽注入导管并用无菌纱布包裹,以防止导管内凝血,避免导管污染及空气栓塞?
3.6 并发症的护理:①感染:导管感染是置管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因此操作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操作前后洗手,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选用安尔碘消毒两次,每周更换两次敷贴,穿刺部位疼痛及压痛或穿刺点周围出现脓性分泌物,均因及时拔除导管②脱落:意识清醒的病人因反复告知其导管的重要性,让病人自主配合对导管有保护意识,如平时穿宽松开衫衣服,避免穿套头的衣服,避免不小心将导管脱出;对于烦躁,意识不清的病人,征得病员家属同意后,进行约束带约束?③堵塞:原因有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是由于血液返流在血腔内形成血凝块或血栓所致,后者多是由于输入不同药物混合产生微颗粒所致,我科病人导管堵塞是因为血栓的形成?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加强巡视,液体输注完毕时,因快速到病房进行冲管,然后用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④空气栓塞:空气栓塞虽不常见,但后果十分严重,作为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嘱病员不随意调节液体开关,然后加强巡视,及时更换液体,仔细检查液体接头,保证衔接紧密?
4 体会
颈内静脉置管是临床中常用的医疗手段,对于那些年龄较大,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可避免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和活动,患者接受程度高;护理方面,护士因严格无菌操作,树立无菌观念,規范洗手制度,加强导管周围皮肤及病室环境的消毒;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巡视,避免非计划性拔管?
参考文献
[1] 潘星南.内静脉置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J]全科护理2009,9(9):2283.
9.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 篇九
血液透析反复使用的血管通路是长期透析患者的生命线。由于初次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无动静脉内瘘,或长期透析患者的瘘管血流量不足时则需要建立临时的血管通路来保证病人的透析治疗。
1中心静脉导管插管部位的选择
中心静脉导管插管部位常用的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及颈内静脉。股静脉插管手术最简单、严重并发症少,但是透析血流量相对不足。锁股下静脉插管需要很高的技术与经验,而且并发症多,应尽量避免。颈内静脉插管比锁股下静脉插管容易,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较少威胁生命,可保留3—4周,且能提供较好的血流量,应作为首要的插管途径。由于颈内静脉走行弯曲,手术难度相对大,一般首选右侧颈内静脉。
2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和处理
2.1感染为最常见并发症。可分为导管出口部感染、隧道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导管出口局部感染时,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并有脓性分泌物,应予每天消毒,更换敷料,并口服抗生素,一般炎症可以消退。隧道感染时,临床上必须使用两周的有效抗生素,无效者必须拔管。必要时拔管后继续抗感染一周。
2.2血栓形成导管由于留置时间长、患者高凝状态、肝素抗凝剂量不足等原因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可以采用尿激酶溶栓。具体方法:5万~15万单位尿激酶+生理盐水3ml分别注入动静脉腔内,保留15分钟然后回抽,若一次无效可重复进行,透析结束后,可采用肝素40单位+生理盐水至3~4ml封管,也可以采用纯肝素封管。
2.3导管脱出由于透析导管留置时间较长,病人活动多,固定导管的缝线可能断裂,从而造成导管脱出。如果导管脱出小部分,首先判断插管是否还在血管内,可在严格消毒情况下重新固定导管。
3护理对策
①留置导管的当天应观察擦管部位敷料有无渗血,局部有无红肿热痛。如有特殊情况及时与医生联系。②每天定时导管及周围皮肤的消毒,并更换敷料,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换药时患者必须把头转向置管的对侧或戴口罩。透析结束后必须采用肝素抗凝封管,每次更换已消毒的帽盖,再用无菌纱布包裹并予以固定。③嘱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沐浴时,应避免水接触局部,可在局部用3M胶布密封,再用大毛巾叠厚覆盖,防止局部淋湿造成感染。如敷料浸湿应及时更换敷料。④插管期间加强宣教工作,使患者了解置管的重要性,尽量减少局部活动范围,以防止留置导管脱出。在换药后可将纱布块剪开约2/3,交叉紧贴导管覆盖,并以胶布贴紧,然后再用无菌纱布覆盖胶布固定。睡眠时避免压迫导管,尽量不穿套头衣,防穿脱衣服时拉脱导管。一旦脱出应立即压迫局部止血,并立即到医院就诊。⑤透析期间患者应加强营养的摄入,以保证个体的需要,增加抵抗力预防感染。但又避免摄入过多,使得两次透析中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3%。⑥在置管期间如果患者出现感染迹象,可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2~3周,并采用抗生素+肝素联合封管。如效果不佳,必须拔管。⑦血液透析患者的留置导管,一般情况下不宜做抽血、输液用。如在紧急抢救生命时使用后,必须按照透析后导管的处理方法进行封管,并严格消毒,防止导管堵塞、感染,影响下次透析治疗。
10.小儿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护理体会 篇十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30例, 其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2~14岁;病程3 ~24个月。使用药物有阿糖胞苷、红霉素、阿霉素、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长春新碱等, PICC治疗期间导管滞留时间35~140d, 平均87.5d。治疗中28例无并发症和细菌感染, 顺利完成。2例出现轻微导管堵塞, 及时处理后也顺利完成。
2 护理
2.1 置管之前护理
2.1.1 患儿病情评估
患儿合作程度、静脉是否有过手术史、询问患儿家属患儿是否有过静脉血栓形成、评估患儿皮肤、血管状况等。
2.1.2 器械准备与常规检查
置管之前须全方位了解患儿实际情况, 完善检查各项。置管选取美国巴德公司产三向瓣膜式PICC穿刺包1套/例, 无菌手套2副/例, 肝素帽1个/例, 灭菌0.9%氯化钠溶液、灭菌肝素盐水等。
2.1.3 心理护理
对患儿家长做好心理工作, 耐心解释一切家长提出的疑问, 并对其说明与此次治疗相关的手法、步骤、预期效果、不良并发症等。让患儿家长明确知晓此次PICC置管治疗。在获得了患儿及其家长同意后, 方对患儿进行PICC置管。
2.2 置管方法
患儿平卧, 手臂外展垂直于躯干, 首选静脉瓣少、粗、直的主要静脉, 其次肘正中静脉、头静脉;“一字形”法测量穿刺部位与上腔静脉距离, 顺~逆时针双重消毒, 10cm×10cm, 按所测长度对导管做预处理, 扎止血带, 左手绷紧消毒后的皮肤, 右手持针穿刺, 如若回血, 须放低穿刺角度, 推针3~6mm, 走外套管, 示指固定导引管, 松止血带, 抽出穿刺针, 镊子缓慢置PICC管, 将导管缓送测定长度, 劈开移除导引管钢丝, 皮肤外导管外翼, 呈现S型紧贴皮肤, 涂抹皮肤防护剂后用无菌的透明敷贴对其穿刺部位进行固定压迫, 外连肝素帽、输液装置, 化疗期间所有药物均经此注入, 一般顺序普通液体, 化疗药物, 结束后以20ml无菌0.9%氯化钠溶液脉冲冲洗, 用5ml肝素稀释液来正压封管, 护理记录详细记载穿刺时间、日期、部位、导管植入长度、患儿反应以及所有用药情况等。
2.3 置管后期护理
2.3.1 置管后局部皮肤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首次置管24h内需要更换1次无菌敷贴, 而后每周更换1次即可, 期间如有异样则应立即更换, 更换贴膜后需在护理记录、观察表、贴膜上均做好记录。注意查看置管处是否有红、热、肿、痛、渗液及导管端口滑脱。
2.3.2 确保导管畅通, 保证导管使用时间
输液过程, 先乳剂, 后非乳剂, 化疗药物输入前后须使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冲管, 患儿变换体位均需适时调整, 保证导管畅通。如滴速等于50滴/min时, 表明导管受阻塞, 管内如有凝血, 可使用10000U/ml浓度的尿激酶溶栓剂进行反复回抽溶血, 若依然有凝血, 可放弃本法尝试, 依据实际情况拔管处理。
2.3.3 治疗间歇期以及出院患儿的护理
应该及时做好治疗间歇期与出院护理方面家长的知识指导, 严禁插管上肢做体育锻炼、提拉重物、过度活动等。保证敷贴贴牢, 以免导管滑出延长疗程;确保局部皮肤洁净干燥, 避免触碰水, 沐浴时须有家人陪伴, 防止感染。
2.3.4 并发症处理
2.3.4.1 穿刺点出血、渗血不止
导入PICC型号过大、导管过细、穿刺操作不当、创伤穿刺、血管选择不当、前期病情评估未查出患儿正抗凝治疗、局部活动强度过大, 均可引起穿刺点出血、渗血, 如果持续不断, 可以局部施压止血, 加压敷料须严格灭菌处理并固定, 同时免于过度活动, 抗凝剂停服, 必要时可适度给予止血药物。
2.3.4.2 导管阻塞
药物之间不相溶、药物配伍禁忌、采血后并未正压封管、封管操作不规范导致血液逆流、未按时用无菌0.9%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导管前端触静脉壁、患儿体位所致导管打折、自身免疫导致的堵塞等等。穿刺时的算上尽量避免, 封管操作尽量规范化, 药物配伍禁忌多注意, 按时0.9%氯化钠溶液冲管, 查看患儿体位, 导管流速确认尖端正常未触静脉壁。一旦堵塞应在6h内进行处理, 给予无菌0.9%氯化钠溶液20ml+尿激酶10000U (肝素钠12500U) 静脉缓注, 管内保留20min再反复回抽, 最后进注20ml0.9%氯化钠溶液, 正压封管。如失败, 则拔管处理。本次2例患儿堵塞导管就3h发现后便对其进行了处理恢复了通畅。
2.3.4.3 导管滑脱
导管封管时固定不够合理、敷贴更换过程操作不规范、患儿日常生活意外滑脱。故此采取蝶翼交叉式固定, 更换敷贴按规程操作, 患儿日常采用术肢衣袖, 睡眠多加留意导管。
2.3.4.4 PICC导管感染
有过相关报道其致死率3%[1], 本次无感染。无菌操作不规范, 用料不符合无菌标准, 敷料护理不当, 局部皮肤消毒不彻底, 都是造成导管端感染的原因。所以在PICC治疗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无菌操作, 遵医嘱, 从而避免PICC导管感染。
2.3.4.5 深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深层血栓形成三大因素血管壁损伤引起的凝血机制凝血、血液滞缓凝血、血液高凝[2]。患儿因患有肿瘤所以呈高凝态血液, PICC包扎太紧, 静脉受压致使血液滞缓、不正规封管、血管内皮损伤, 均可形成凝血血栓。所以, 应该适度加压包扎, 尽量一次穿刺成功, 无菌0.9%氯化钠溶液封管可外加来福头。间歇期患儿, 每周2次无菌0.9%氯化钠溶液肝素液封管。
2.4 拔管之后的护理
患儿取平卧位, 先去敷料, 取下固定胶贴上的导管, 穿刺点缓慢拔出, 遇到阻力时可以对局部施行热敷半小时左右再继续操作, 如若阻力依旧, 须通知医生处理, 严禁暴力拔管, 以免导管体内断裂。顺利拔管后要立刻止血, 24h内需要无菌敷料覆盖针口, 以免静脉炎的发生。做好相关记录。并且对导管进行培养。
3 小结
本次30例PICC置管治疗的患儿护理中, 表明PICC置管术的确是一种操作简单、高成功率、微创且并发症较少的新技术, 而且穿刺后患儿手臂可以适度活动, 降低了患儿治疗过程中的畏惧, 微创降低了血管的损伤, 外周静脉得到了保护, 减免了静脉炎的发病, 既保证了化疗期间药物、营养的供给, 也节省了人力物力时间, 保留时间长, 确实是一种可靠且明显有效静脉治疗方法的新途径, 患儿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该方法值得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邢红, 贾云.外周中心静脉导管 (PICC) 的临床护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52.
11.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 篇十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09年8月,我院对600例患者行深静脉置管术,男389例,女211例,年龄19~80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颈内静脉置管436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64例。将6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0例,均采用Arrow International Inc生产的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两组病例的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验组选用上海海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功能型甲壳素护创膜(100mm×100mm),对照组选用普通窗口型透明辅料(10cm×12cm)。
1.2 方法
两组均按常规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准备物品,按深静脉置管步骤进行置管。实验组穿刺成功后,取出无菌功能型甲壳素护创膜紧贴于置管穿刺点处,勿留有空隙,固定好留置管,输液结束完毕用1:125肝素钠液10ml常规封管,每天更换输液器,每周按同样方法更换无菌护创膜2次,注意无菌操作,勿污染护创膜内的无菌敷贴。对照组选用普通窗口型透明辅料,方法同上,两组进行对比观察。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置管入口周围皮肤反应情况,穿刺口周围皮肤红肿疼痛、局部硬结、渗血渗液等,为皮肤炎性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组与对照组留置时间的比较采用,检验,而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穿刺口红肿疼痛、硬结、渗血渗液的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P<0.05;**P<0.01
3 讨论
3.1 研究表明,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伤口出现皮肤红肿、硬结,大多数CVC-RI是皮肤微生物迁移所致[3]。细菌来自皮肤穿刺处周围,因穿刺道毛细血管作用使细菌具有向体内渗入趋势。留置期间更换无菌辅料或肢体活动会引起留置管的移动,细菌更容易侵入。据报道,插管在7~9d内就可以有细菌移位生长[4]。因此,做好穿刺部位皮肤的消毒及局部管理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功能型甲壳素护创膜中心的无菌敷贴中含有甲壳素纤维,它是一种极有潜力的新药药物制剂辅料,具有消炎、抑菌作用[5]。经临床应用证明,该生物敷料既能缓释药物,又能促进伤口愈合,防止伤口感染[6],不易被细菌侵入创口,起到保护创口的作用,降低皮肤炎性的发生,延长深静脉置管留置的时间。
3.2 中心静脉导管置入伤口出现渗血、渗液与粘贴膜的材料相关。观察组采用普通窗口型透明辅料,透明薄膜虽然可见性强,但其透气性差,渗血、渗液及汗水渗透在透明粘贴膜下,易引起穿刺部位和周围皮肤炎症[7],也易造成粘贴膜松动。刘杰峰等[8]提出,导管插入部位的外层敷料应是无菌纱布,而不应是透明敷料。导管的固定主要依靠敷料,在敷料的选择上选用吸湿后不易松动的透明敷料。而实验组功能型甲壳素护创膜中心的无菌敷贴为功能型医用无菌布压敏胶布(PU膜)、辅料块、甲壳素纤维和离型纸组成;它具有止血、止痛作用[5],能有效地减少穿刺点处渗血、渗液,保持针口干燥,促进创面干燥的作用,从而解决了上述问题。
3,3深静脉置管无菌粘贴膜的更换。深静脉穿刺置管在临床应用广泛,正常情况下,导管穿刺处的无菌贴膜更换2次/周,它能减少皮肤炎性反应的最佳时间,同时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减轻了患者痛苦[9]。但由于粘贴膜材料质薄且粘合力强,更换粘贴膜时,在患者体温的影响下,尤其发热患者原有的粘贴膜特别粘手不易除去,在靠近导管入口处不得不用手指固定导管,以防止导管脱落,使更换粘贴膜时机械性牵拉损伤皮肤,造成皮肤问题发生[10]。实验组选用功能型甲壳素护创膜,更换时穿刺点处有其敷贴覆盖,因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具有生物降解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成膜性[11],即使置管穿刺处有大量渗血、渗液,与护创膜中心的敷贴紧粘而脱除困难时,用沾有无菌生理盐水的棉签侵湿其处,敷贴中的甲壳素纤维会轻易脱除,更易做到无菌操作,从而减轻病人的痛苦。
4 小结
本组使用功能型甲壳素护创膜粘贴固定深静脉置管穿刺点,既减少皮肤炎性反应的发生、延长深静脉导管的留置时间,又减少了对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操作简单,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及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功能型甲壳素护创膜临床应用于深静脉穿刺部位预防皮肤炎性反应发生,延长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的效果。方法:将600例使用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0例。实验组采用功能型甲壳素护创膜粘贴固定,对照组采用普通窗口型无菌透明辅料粘贴固定;2组均按常规深静脉穿刺、更换粘贴膜2次/周。结果:对照组穿刺口红肿疼痛、局部硬结发生率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对照组的穿刺口渗血、渗液与实验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2)。实验组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型甲壳素护创膜粘贴固定深静脉置管穿刺点能降低皮肤炎性反应的发生,延长深静脉置管留置的时间。
关键词:功能型甲壳素护创膜,深静脉穿刺置管,效果
参考文献
[1]左泽兰,赵秀英.癌症及骨髓移植病儿长期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9):530-532
[2]戴建华,叶文琴,袁彬娥.中心静脉置管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77
[3]江宏.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1;16(1):14
[4]杨宏宇.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3):103
[5]张爱迪,丁德润.壳聚糖基生物医药材料的应用进展[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23(1):64
[6]高怀生,黄是是,张世达,等.壳聚糖-诺氟沙星烧伤生物敷料的研究[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93;17:16
[7]吴少方,黎燕方,钱岁毅,等.118例多汗的癌症病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43-44
[8]刘杰峰,龙忠恒,吴江,等.重症烧伤休克回吸收期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5):527-529
[9]张易,凌云.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黏贴膜更换时间的探讨[J].上海护理,2005;5(2):35
[10]吴朝晖,胡梅,金益曼.深静脉留置期间2种不同保护膜应用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26
12.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护理 篇十二
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重症监护中常用的操作技术之一,是危重、大手术及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输液、输血、血液透析和实施完全胃肠外营养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由于其具有保留时间长、操作简单、输液种类广泛、导管弹性好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如果置管后护理不当,不但影响置管的继续使用,而且也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及经济损失,如何预防置管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无疑对护理人员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由于危重患者无行为能力,家屬对深静脉置管术缺乏了解,较难取得配合。因此,护士必须热情、主动,耐心细致地进行讲解,讲解置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消除家属的紧张和恐惧心理,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操作过程。同时说明在穿刺过程中及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做出选择。
1.2在患者或家属同意做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基础上,请他们在《深静脉穿刺置管术协议书》上签字,使我们的护理工作做到有据可查,为深静脉穿刺的必要性、合理性提供依据。
1.3用物准备。深静脉穿刺包1个、1%利多卡因5ml、肝素稀释液(浓度为25u/ml),无菌手套2副,无菌纱布,消毒用碘伏、棉签等,3M透明敷贴、肝素帽、5ml注射器。
1.4协助患者按穿刺要求取正确卧位,是保证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2术中护理
2.1熟悉穿刺置管部位静脉的解剖和走行方向,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防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2.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术中尽量给予关心、体贴及耐心细致地解释、指导。对个别躁动不安的要约束四肢,必要时可适当地应用小剂量镇静剂。
2.3置管成功后见回血,证实部位正确后接上肝素帽,方可按输液导管输液,导管固定稳妥后,并要标上置管刻度,一般为14~18cm。
3术后护理
3.1固定与消毒。用无菌透明贴膜或用BD无菌贴膜外固定,可有效防止导管移位,扭曲、受压及脱出,使患者活动感到便利,同时要避免因患者翻身或不自主动作导致管道接头脱落。注意观察穿刺点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热、痛、渗血及脓性分泌物等炎性反应,穿刺点定时消毒,无菌敷料隔日更换一次,夏季或高热多汗患者需每日更换,若被污染立即更换,同时用碘伏或75%酒精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要注意局部保护。
3.2预防气栓。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并发症,可以立即引起死亡,常发生于静脉压较低、输液时液体输完或导管接头脱落时。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换液体,并仔细检查输液系统的各个连接点,进行必要的妥善固定,使其不漏气、不易脱落[3]。在更换输液导管时应先关闭静脉留置管,确保导管各连接完善并无漏气现象后,再打开导管的阻断阀。
3.3导管的护理。对静脉输液管道,24h要更换,观察液体滴注是否通畅,导管有否扭曲、受压,连接有无漏液现象,进针部有无皮下水肿、疼痛。对接头处使用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发现松动或脱落,立即去除,严格消毒后更换新的三通阀或肝素帽。对接头处的各项操作如进行输液、给药及输液泵衔接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发生。对输注静脉高营养液患者,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输注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管腔或重新更换新的输液管后,再输入其他液体。
3.4监测中心静脉压。利用深静脉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时,特别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增强心理的安全感。较长时间监测CVP时,应每24h用生理盐水配置的稀肝素液5ml(30u)冲洗导管,以保持测压系统通畅和减少感染发生率。
3.5深静脉置管的重要性。深静脉置管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线,应该专管专用,透析期间不要用导管输液、采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及血行感染,延长使用时间,血透结束后,先将双腔导管内血液用生理盐水每侧10ml快速冲净,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下次在透前将保留的肝素盐水抽出。
3.6治疗结束决定拔除导管时,先消毒局部皮肤,拔出导管,再消毒局部,用无菌纱布压迫穿刺点约5min,防止发生血肿,并覆盖无菌敷料,以保护局部,防止感染,必要时剪下导管末端送检。
4小结
【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常规】推荐阅读:
深静脉置管护理常规08-31
PICC与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临床对比研究08-17
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10-30
静脉炎护理操作的要点11-14
静脉化疗药物外渗临床护理新进展07-06
库管的实习报告09-29
村财乡管的业务流程10-26
引流管意外脱管的应急预案10-20
假如我是一名收展主管的作文07-03
静脉采血技术试题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