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备考建议

2024-10-20

高考地理备考建议(共8篇)

1.高考地理备考建议 篇一

2009年地理学科高考备考建议

(来源:义乌市教研室

仅供参考

孙香花整理)

一、高中地理新老教材变化

高中地理新老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相同的,但由于指导思想的变化,使得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教材内容的选取均发生了变化。下面就新旧教材在指导思想、课文内容、特色等方面作一对比。

指导思想对比

编写地理教材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或者主线,才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老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组织内容,具有时代特征,不乏成功之处,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的章节并没把人地关系放在适当位置,或者虽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却并不清晰、不突出。

课文内容对比

地理教材的主体是课文,它以文字叙述形式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重要性不言而喻。现行教材课文内容多偏重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其中有大量的预备性知识和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分支学科的专门知识。

新教材课文内容突出了地理学科的地理性、实用性和发展性。“地理Ⅰ”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第一章中仍保留和发扬了现行教材中所有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如恒星日和太阳日、地球的运动,并加强了对地理事物现象及其成因的分析过程,如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就分别从宇宙环境和地球本身两方面加以说明;如地转偏向力,只讲现象,不讲成因;对于与其他学科重叠部分,新教材便毫不吝惜删掉。还增加了地球结构的内容。新教材第二章从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圈层分析,体现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各圈层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与老教材相比内容有些删掉,如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形成气候的因素的分析,但突出了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四章增加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人地关系。这样,新教材负担便大大减轻,并有余力去强化那些最基本的知识、原理和规律,从而突出地理性。“地理Ⅱ”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人文地理新教材与老教材比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四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地理Ⅲ”与老教材相比更突出了区域地理学习,“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选修模块它们是:选修Ⅲ“旅游地理”、选修Ⅳ“城乡规划”、选修Ⅴ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Ⅵ“环境保护”。与老教材相比内容更细致,分析更透彻。老教材这些内容虽有,是穿插在各个章节里面的,新教材把它们单独开设。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

新教材特色

1.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加强必修课的连续性和相互联系,使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注重保持选修课的相对独立性

2.设置多种地理学习层次,以利于学生开展不同的地理学习。必修教材围绕人地关系逐步展开,选修教材则注重突出各自的特色。

3.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阅读、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教材包含的大量地理信息,给教师提供了较大的、创造性的发展空间,以利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4.注重养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一些地理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接触不同的学术观点,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观;给学生创造比较大的自我发展空间,改变传统说教的老面孔。

5.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教材尽量多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地理事例、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以及有助于培养学生能力等地理素材。

6.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强调可读性、直观性、实用性,使用通俗、生动、朴实的文字,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使用主题鲜明的地图和照片。教材活动给学生创造了足够的发挥空间。

7.加强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的培养。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地理理性思维,促使学生从身边实际出发,通过多走、多看、多想,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整合,基础性与提高性的统一。

8.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配套开发教师教学参考用书、地理图册、地理教学挂图、地理课外读物、多媒体资源库等教学资源。

二、江苏、山东、山西、海南、广东、宁夏等省区新高考命题趋势

根据对2008年新课标地理高考试题的研究,预测2009年高考命题会呈现以下趋势

1.试题更具开放性,情境试题将会增多

从题目的特点来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将不再是对某个版本教材的简单照搬或变相照搬,而是在《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范围内,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和要求,选择教材之外的“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并提出“新问题”。试题将突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鼓励考生“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特点;同时,试题还将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2.渗透新理念,彰显学科特色

图表在2009年新课标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将会更高,甚至出现无图考图的现象,而且在试题中呈现的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随着“学习身边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深入,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也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2008年江苏地理卷中护送2008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和浙江“雁荡胜境”图片等。

3.主干知识的考查尤为重要

高考无论怎样改革,都不可能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脱离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中学的基本教学内容。虽然试题引用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但其知识的落脚点都必须在构成学科基本内容或理论的主体范围内。主干知识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依据,高考命题强凋对学科主干知识考查的导向没有变,不回避已考查内容的命题思路没有改变,例如2008年新课标地区高考试题中对等值线图的考查,海南地理卷中的土壤表层解冻起始日期等值线图、广东地理卷中地形等高线图和年蒸发量变化速率空间分布图、山东文综中的等压线图、宁夏文综卷中的等高线图和樱花初放日期图、江苏地理卷中的地形图和上海市民出游比率等值线图等,虽然考查的角度不尽相同,但都没有脱离对等值线图这一主干知识的考查。

4.突出“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决定了高考命题往往以热点区域与热点信息(时事热点和长效热点)为载体,考查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以及对知识的理解与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意味着试题将突出对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与引导。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注重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最终达到能够解决生活中问题的目的。

三、教学建议

(一)、科学安排教学时间,整体提高复习效果

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其中渗透学法指导、习惯养成(3个月);以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要求学会迁移,规范答题(3个月);区域地理为载体的二轮复习,要认真解读考纲,落实考点(4月上旬,30多天);以能力划分的专题复习,兼心理调节、模拟演练(5月上旬,20多天)

(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优化教法,有效落实地理知识

1.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与训练

近年来,高考地理的命题以“问题立意”、“能力立意”为宗旨,突出对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能力的考查。因此,在复习时要突出地理主干知识和主干思维方式的整合和训练。如在复习区域自然地理时,可以采用“在哪里→有什么→为什么”的模式来进行整合,既落实了地理主干知识,也突出区域地理学习的主干思维模式。以08高考题(全国卷1)第39题为例,“在哪里”(区域定位)——欧亚大陆内部或中亚,“有什么”(区域特征分析)——自然威胁有哪些,“为什么”(自然特征产生的原因)——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

2.突出微观区域的空间定位,建立区域空间概念

在高考地理试题中,“区域地理”一般以大比例尺局部区域图的形式出现,然后进一步考查学生对该区域内重要地理原理、规律的理解程度及应用能力。由于区域轮廓的不规则性,因此应建立中国、世界图内的基本经纬网,并结合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包括地形、河流、湖泊、城市等进一步定位。例如,以0度经线和赤道为主线,把沿途经过的地理事物“串”起来,形成知识结构,并熟记重要的地理区域。

3、重视图表的训练和信息的提取

我们常说:“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地理图表信息的判读在高考试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注重考查考生根据图表获取准确信息的能力,根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解答问题的能力。如2006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7幅,表1个;2007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5幅,表1个;

2008年高考地理全卷共有各类图5幅,表1个。因此,培养学生准确判读地理图表、从图表中提取信息、分析推理,不仅是学生能否入题的关键,更是高考取胜的法宝。所以,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熟悉各种图表类型,把知识点落实到地图上,还要让他们建立图表之间的联系,图表之间的变式,图文之间的联系。

(1)、课堂上重视重要图表的解读与分析,深入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2)、课后通过读图、填图、画图等方法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读图析图的习惯。如,日照图、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洋流模式图等,都要求学生能够画出来,并要求归纳重要图表的规律。中国行政区划、我国河流与湖泊、我国主要铁路交通运输网、我国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中国分区地理,世界分区地理中重要的国家、城市、河流、矿产等,要求学生在填图练习本上一一落实。这样,不仅能让学生理解记忆重要的图表规律,并且能让学生最薄弱的区域知识在读、填、练的过程中一一落实。

4.立足基础,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归纳与表述

高考试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不仅要立足基础,让学生对高考考点过关,要将知识体系网络化、综合化,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且要能用地理术语规范的表述出来。以下方法行之有效:

(1)、可以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复习回顾重要知识点,梳理知识网络。在课堂中让学生提问题,老师不要急于解答,让学生去讨论、争论。这样,通过思维的碰撞,学生往往能在此过程中撞击出新的火花,能够找出解题思路甚至一题多解,能够借鉴他人所犯的错误,让学生为主体,在讨论、归纳、反思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从而将知识内化为能力.(2)适当加强文字组织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

高考阅卷采取流水作业的形式,阅卷教师要在短时间内阅完一定数量的试卷,因此学生对于地理简答题的解答,就应该尽可能做到书写逻辑严密、文意顺畅。这样的话,阅卷教师比较容易判断考生的解题是否“踩点”或“踩了哪些点”。地理专业术语的使用也很重要。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对文字的组织、层次的划分以及措辞的准确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考究,从中不断地加以总结,从而真正提高思维方式的科学性、思维过程的严谨性,减少由于文字表述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失分。如高考第二卷,分值占56分,而解题答案中往往包括多个得分点,考生须踩点得分。但有不少学生反反复复答了一大堆,就是答不到点上,或者学生理解了但措词不规范,更多的是答案有遗漏,不完整,所以拿不了高分。因此要求学生把每节课的主要原理、规律和分析思路表述出来,然后再把他们做的优秀答案略经修改后张贴出去鼓励他们,叫他们再次修改。这样,不仅能及时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而且,能一步一个脚印落实每个章节中的每个知识点,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3).精练精讲,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能力

在地理复习过程中,一般要经过二轮复习,第一轮是“地毯式复习”与“专题复习”,第二轮是“综合复习”。无论是哪一轮复习,都应注意精选习题、精练习题、精讲习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例如,对于河口三角洲的复习,可以抓住某个典型案例进行特征、成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推及其它三角洲。反过来,对于某些河口没有典型的三角洲形成又可以反方向进行思考。但无论怎样分析,必须从基本地理要素(河流泥沙含量、河口泥沙淤积条件)切入,掌握地理思维方法要远胜于对一个个地理案例的记忆。

5、开拓学生视野,注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试题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实际,设问角度灵活多样。要求考生拓宽思维和知识延伸,多角度全方位思考。所以,在地理高考备考中,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实际,插入新的案例,深入研究身边的地理、生活中的地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新考纲注重实践性,加强了对考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在新课标新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利用手表定向、利用地理知识野外定向,而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掌握。教师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准备钟表、直尺或直角三角板、绳子、竹竿等材料,在野外进行实地测量。常见的地貌类型及成因,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一直是学生学习的瓶颈。对此,教师可准备一些材料、配套的练习,利用地理模型在地理园中上讲评课,这样,化抽象为直观,效果显著。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地理实验,如证明地球自转、证明地转偏向力、大气的保温效应、热力环流、水循环等。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体验中去分析、去思考,在深入理解地理现象与原理的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学科素养。

7、建立错题集,培养学生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有人说:“错题是最好的老师”,不少学生由于思维定势,总在同样的问题上反复犯错。所以,让学生克服思维缺陷,优化思维习惯是学生能否突破自我的关键。对此,教师可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把每次练习、考试的错题汇编起来,用红笔修改,并写上解题思路和反思,在临考前一个月看,就相当于考前清醒剂,能够尽量避免在考试中再犯同样的错误。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

8、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鼓励学生团结协作

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解决课堂上未能解决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共处,又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在各班,可指定学科尖子做小组长,然后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合作小组,约5—6人一组。一方面,可要求他们课后常讨论,互相帮助,周练、学案轮改,找出常见的问题后集体讨论找出问题,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教师要经常与小组长交谈,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从而不断调整改进教学策略。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高考将会体现新课改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对我们高三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只要坚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备考,及时反思、与时俱进,就能取得素质教育和高考双丰收。

2.高考地理备考建议 篇二

一、梳理知识, 查漏补缺

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的过程, 如何才能做到构建知识框架, 梳理知识脉络, 查漏补缺呢?首先要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知识网络应简明扼要, 重点突出, 梳理各地理要素与资源开发、环境整治、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 并不断积累、总结、提升, 才能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观念, 达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目的[3]。如描述气温高低特征———热、温、寒, 表述降水多少特征———干、湿;对各种气候特征描述, 如热带雨林气候———终年热湿,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干热,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干冷, 地中海气候——夏季热干、冬季温湿, 这些实质上是对气候要素特征进行的重新组合。

其次, 建议建立错题笔记本, 内容包括错题、错因、纠错、感悟, 形式多样, 适合自己。学生虽会背教材上知识点, 但不能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不能宏观把握知识体系, 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记录一些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地理现象和规律, 如同纬度具有相同的昼夜长短 (不考虑地形) , 赤道上始终昼夜等分 (不考虑云层反射、散射) , 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仅限于中纬度) , 暖流一般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夏季索马里寒流除外) , 暖流流经海区盐度上升 (日本暖流由于海水混合, 盐度却下降) 等。易错点平时要注意整理积累, 纠错本要经常翻阅, 温故知新, 并定期归类整理,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二、突出主干, 培养能力

主干知识为考试永恒中心。对地理主干知识进行归类, 主要有: (1) 影响因素类。如太阳辐射、气候、海水温度和盐度、地震烈度等因素; (2) 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人口分布、城市分布和人口迁移等区位因素, 如农业区位考虑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 和人为因素 (劳动力、科技、机械、市场、政策、交通等) ; (3) 措施和意义类。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盐渍化和雨林等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考查是不变的主题。综合性、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基本特性, 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地理要素角度进行逐个剖析和比较, 对比分析区域特征和差异[4]。如人文地理试题创设情景新颖, 开放性强, 突出考查学生的图表解读技能、文字材料分析技能, 考查归纳综合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运用学科术语进行表述能力。因此, 建议学生复习时能牢记案例, 如美国硅谷、意大利工业小区、德国鲁尔区等发展区位条件, 做题时结合新材料、新情景和区域特征, 具备知识迁移能力。

三、图文结合, 活用图表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是学习地理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区域地图是地理综合试题和空间思维的载体, 各式各样的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和有用信息, “题题有图, 无图不成题”成为地理学科的特色。读图、识图、析图并从图表中准确获取有用信息, 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分析、比较、综合, 运用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 揭示地理事物、现象的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 把握事物空间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从而进行科学表述, 成为考试能力的基本要求[5]。

建议: (1) 掌握读图的基本步骤。如等值线图要“五读一分析”, 即读数值范围、读极值、读疏密程度、读弯曲方向、读局部小范围闭合等值线, 分析成因; (2) 识记常见的图表, 强化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加强以图示文, 以文释图能力培养。如通过变换横纵坐标, 局部图转化为全局图, 达到化陌生知识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3) 重视区域空间定位, 建构心理地图。学生要求经常翻阅地图册, 把相关的地理规律、原理、知识落实到图上, 利用绘制简图的方式进行巩固, 逐步培养空间概念、空间定位和空间思维能力, 做到心中有“中国”、有“世界”。

四、文理交融, 学法兼用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空间性特征显著, 既有理科的严密性与逻辑性, 又有文科的形象性与灵活性, 文理交融[6]。自然地理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 学习时首先要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其次, 学会简单运算, 如区时、地方时、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等值线等;再次, 理解地理过程, 进行推理判断, 如晨昏圈摆动、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太阳视运动、水循环过程、大气受热过程、流水侵蚀和堆积地貌发育过程、滑坡和泥石流形成过程等。如流水地貌发育过程经历了幼年期、发展期和成熟期, 在不同阶段发育典型V型谷、U型谷、宽浅槽型谷。

地理学科中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主要属于文科内容, 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6]。人文地理学习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 (如地租理论、中心地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点轴发展理论、产品周期理论、梯度转移理论等) 和观点、方法 (辩证分析、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等) 的运用, 并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如青藏铁路、宜万铁路等工程建设的意义, 从自然、经济、社会、政治等角度正反两方面考虑。区域地理侧重分析区域及其发展问题, 这就要求从自然环境特征入手, 分析区域发展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从区域人类活动 (人口、产业活动等) 入手, 分析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寻求可持续发展对策。

五、关注热点, 轻松备考

地理高考试题选题新颖, 贴近生活, 突出地理学科特色, 具有基础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特点。试题以当前社会焦点问题和热点区域为载体, 如重要资源分布区、重大环境问题发生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地区、重大国际、中外关系焦点地区、地理科考区域等, 侧重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知识迁移、分析综合能力, 注重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凸显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

高考试题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的同时, 更注重考查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释、评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注意引导、启发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7]。热点区域主要有:地缘政治敏感区 (中东北非、印度半岛、朝鲜半岛) 、自然灾害多发区 (中国鄱阳湖干旱、日本地震和海啸) 、生态环境破坏区 (非洲和中亚草场退化、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可持续发展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喀什经济特区等) 。因此备考时要注重联系实际, 尽可能把地理原理、规律与当前的热点问题或热点区域联系起来, 注重知识迁移, 提高空间思维、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 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甚至提出创新的见解。

六、掌握技巧, 沉着应试

解题的技巧、方法和思路多变。如选择题解题思路, 首先, 要快速读题。地理的题目都是一个情境有三四个小问题, 这就要求在审题时, 把主题干和分题干都要读清楚;其次, 寻找关键词。如季节、时间、变化等;最后, 结合图表和所学知识, 分析选项、寻求答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采用如直选法、排除法、图解法、巧算法、逆向思维等方法。文综 (II卷) 简单题还要重视审清题干、规范作答、条理清晰、科学表达、卷面整洁等, 争取高分[8]。

有人说良好的心态是考试成功的一半。因此, 考试时要调整心态, 发扬沉着、冷静的心态, 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考试中去。如何调整好心态, 概括为十六个字:强化信心, 优化情绪, 进入状态, 充分发挥。中医讲究“望闻问切”, 考生要能给自己把把脉, 认真细致的复习, 做到有的放矢, 夯实双基, 突出主干, 查漏补缺, 提高能力, 轻松备考!

摘要:在新课程和3+X高考模式下, 高考地理命题逐步由知识考查向能力和学科素养考查转变, 体现新课改基本理念, 注重考查地理主干知识、读图析图能力, 关注焦点问题和热点区域。当前, 学生备考中存在的对地理概念和特征理解不清、读图析图能力差、学习压力和思想负担重等问题, 要有针对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高考,地理图表,地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力.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追求及教学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 2010:5~30.

[2]蒋江来.2007年高考备考策略[J].地理教育, 2007, (2) :36~37.

[3]裴亮, 郭迎霞.水滴石穿绳锯木断——浅谈高中地理学习方法[J].地理教育, 2005 (5) :72~73.

[4]薛建宇.成人高考地理学科考生思维障碍剖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2003, (4) :24~26.

[5]张家辉, 徐宝芳.2010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10, (12) :96~98.

[6]孙为民.高中地理学习方略[J].地理教育, 2004, (5) :65~66.

[7]庄平.针对高考地理热点试题的备考策略分析[J].新课程研究, 2009, (5) :170~171.

3.高考地理备考建议 篇三

一、试题特点

通过分析不难得出,近几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查形式多样。

近几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多结合区域平面图、地形剖面图、分布图、统计图、等值线图等进行考查。例如,给出具体的区域图,要求学生根据区域轮廓和一些具有特殊地理特征的事物判断区域位置;给出特定区域图和经纬度,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地理信息确定区域区位;给出区域图及某一地理要素的信息,如降水曲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地形剖面图等,要求学生判断区域分布。

2.考查模式多样。

近几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考查模式主要有“主题+区域”、“区域案例+分析”、“区域+设计+分析”等。

3.考查角度多样。

近几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考查角度大致有以下几种:①区域特征问题,如气候的形成原因等;②区域分布问题,如山川、河流的分布等;③区域的评价问题,如分析某区域的规划是否合理等;④区域的判断问题。

二、备考建议

1.建立基本的空间概念。

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地图,建立基本的空间思维,熟记重要经纬线所经过的地理事物;熟记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和重点地区的经纬度范围;熟记各重要区域的气候类型、地形地势、人口与资源状况、农业区与工业区分布等信息。

2.提高空间定位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重要的经纬线,将政区图转换为区域网络分布图,以便在解题时及时调用,提高自身的空间定位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国行政区划”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重要的经纬线对中国政区图进行划分,从而把我国各个区域的范围在头脑中“定格”下来,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

3.熟悉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增强区域识别能力。

有时,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会把某几个小的区域图放在一起进行考查,如要求学生根据同一纬度范围内的几个区域图分析其气候类型异同的原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增强区域识别能力。

4.掌握方法,准确定位。

区域地理试题包含大量图表,而解读区域地理图表的关键就是对题中给出的区域进行定位。定位方法有:①根据经纬网;②根据海陆轮廓及重要标识,如半岛、内海、海峡等具有明显地理特征的事物;③根据山脉、河流、铁路的走向和分布;④根据气候特征、地形地势等信息。

5.夯实基础,提高能力。

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以基础知识考查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夯实基础,重视地理课程的主干知识。鉴于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都与图表结合考查,因此教师要提高学生的识图、记图、看图能力。

4.高考地理备考策略 篇四

复习地理知识要能在繁杂广阔的知识内容中掌握知识系统,了解局部知识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气候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需要清晰主干知识在地理学习和应用中的作用。在了解系统的同时还要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组成结构及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这需要在复习中通过比较、概括、分析、综合等得出,如主次从属关系、平行并列关系、前因后果关系,大小包含关系等。在复习中要总结有关知识系统和结构,列出包括结构式或关系的系统联系框图,从而使学生具备多种思维能力。

二、整合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地理试题多以地理事物、地理现象为背景进行考查。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都有其空间分布的位置,无论陆地(自然环境)、海洋(海洋环境)或天空(大气环境),平地上有不同的经度纬度,不同的海陆位置,河流的上中下游与左右岸,山地的阴坡阳坡与迎风坡背风坡,高原的边缘与内部等差别;垂直分布也有高度的差异等。由区域差异而形成不同的区域特征,又形成空间结构与空间联系的条件。许多地理事物的联系与综合,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出发点,常常以事物的空间分布与特征为依托,这是地理知识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条件。如点的分布规律(城市与聚落),线的延伸方向(交通线、河流),带的形成因素(温度带、自然带),面的区域特征(区域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都离不开空间分布与特征。掌握空间分布,主要依靠地图,加强形象思维训练,重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综合区域特征,需要对同一空间范围内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叠加影响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概括出来,以便比较区域差异,因地制宜地考虑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空间分布概念是进行空间思维的基础,这也是具有地理特色的能力之一,在应试、解题过程中应予以特别重视。(时间、空间和地理现象的综合)

三、概括地理现象的时间变化与过程

在落实空间以后,还应注意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都有时间推移的过程,如地壳的运动与变化,锋面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等,要重视发展变化与过程,注意地理事物的运动与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解题时不要只讲结论而忽视过程,应注意发现、认识和利用有关规律,(如河流的形成与发展,上中下游河谷的不同特征,河流的侵蚀、搬运、沉积的各种作用。要从图中河流得出共同特征及规律性的认识,从具体现象来解释发展变化过程或印证某些规律。)许多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成长演变、静态动态、过程结论等多可以联系综合,是出综合能力题的极好素材。如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地理现象,可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某一位置,联系公转速度、北半球(或南半球)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还可联系气团、气压带风带、某些气候类型在这个时间的特征、河流水文现象、植被生长情况、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又如同一空间内地理事物在不同季节的变化,可以从某些气候类型的雨季和旱季、某一河流的丰水期与枯水期、同一地区自然景观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空间的拓展与时间的延伸以及他们的对应关系,都是可供考查综合能力的思路。

四、归纳地理事实形成的背景与条件

地理事实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的有关内容,不仅有地理背景与条件,同时也会有历史条件和政治条件作用于其中。通过具体事实,全面考虑形成因素,或从一个问题反映多个侧面的因果关系。例如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城市分布,既有绿洲分布的自然条件做基础,更因有古代丝绸之路贸易通商往来的经营发展的人文条件。研究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了解综合国力与国情国策,不能离开其形成的背景与条件。以丝绸之路为例,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时陆地为主到宋元时海路贸易为主,分析其原因就需要从多方面考虑其形成背景与条件,既有北方战乱阻断了丝绸之路的原因,又有南方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因素;既有造船技术提高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条件,又有当时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背景,这里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内容,是考查综合概括和分析表达能力的综合题的设计思路。

五、总结地理事件发生的意义与影响

许多地理现象和事件的产生结果,具有什么意义和影响,需要全面分析和评价,有些时政和热点问题,也常常是联系实际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的生动材料。如长江洪水灾害、黄河断流、华北水资源紧张、西北和华北的沙尘暴等,在分析原因过程中要从自然、人文的角度来认识;人口、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带给我们的思考,要从“对问题的关注、对社会的责任感、对问题的建议”等几方面去考虑。在地理知识中,如一些伟大工程的建设(跨世纪的四大工程)、交通(五类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人口的迁移、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都可总结其发生的意义与影响,甚至可联系历史进行综合或对比,如朝代的兴衰与更替。政治上的变法与革新,军事上的战争与和平、侵略与反抗,文化上的兴起与发展,经济上的繁荣与衰落,它们的发生意义与影响及在今天某些地区的反映或保留的遗迹。有其代表意义与影响的通常成为高考命题的切入问题。

六、分析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规律

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演变规律有的是周期性的,如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正午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晨昏线的移动及其与经纬度线关系的变化、太阳辐射和气温的日变化(年变化)规律、气温降水的年变化规律等,它们大多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还有一种演变规律,其自然现象重复的时间间隔不十分规律,大体上呈旋回性,如太阳黑子的两个最大值出现时间在上下摆动(太阳活动周期)。人文地理也有随时间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但因影响因素复杂,不易把握,因此试题中往往用图像来提供信息,在分析地理规律过程中就应注意根据图像总结概括演变规律,图像往往反映的是演变过程中某些“静态”状况或数据统计,根据这些可以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事物演变过程中的连续性,如大陆漂移过程,城市发展过程,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及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典型日期固定位置以外的情况;此外还要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确定它们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气温、气压和风、降水、径流、洋流等之间的联系,分别在北(南)半球的春、夏、秋、冬各季节的对应关系,从而可分析它们的演变规律。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根据空间范围和方向可分为: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解题过程要充分利用地图进行分析归纳,通过图上大量分布的感性知识,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最后抽象出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本质联系,作出判断,再用精练准确的地理语言表达出来。(如盐度、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的分布规律)

七、剖析地理原理的构成要素与概念

地理原理是地理理性知识的主要组成部分,掌握和运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原理是解题的关键,因为高考试题设计大多是要求考生能更广泛深入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要求考生建立科学的观点。在中学地理中,主要原理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即地理环境的每一要素均按其自身规律存在和发展,但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自然体系,它们中又包含若干项次要原理,如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大气的热力作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等等。自然地理中的原理还有自然界物质循环的原理等。人文地理原理如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此外地理原理有的还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学科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运用地理原理过程中要以地理事实为基础,进行分析归纳;同时还要真正理解地理原理所涉及的基础概念和逻辑关系,剖析其组成要素。如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就包括: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热量差异;地转偏向力使风向逐渐偏离了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引起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差异,导致同纬度海陆之间气温和气压的差异,引起风向随季节变化等。

八、运用地理思维的联系线索与技巧

地理事物间存在着联系是思维线索(联系规律),其中纵向联系,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沿纵向延伸发展,如按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宇宙环境——地理环境——人类活动;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按时间发展演化从古到今的联系(地球演化史);按地理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或层次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按地理事物运动变化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的空间分布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由起点到终点的纵向联系等;还有横向联系,指地理事物间的对比、相关、影响、制约等关系,反映地理事物的广延性。如地形、气候与河流水文之间的联系;气温降水与农业耕作制度、作物种类、耕地类型之间的联系,还有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也可进行横向联系,此外事物之间的对比、无论相同、相似、相反、相异都属于横向联系。地理知识还有多项联系,如同一地理事物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地理事物中一因多果的分析,也都是多向联系的方式。此外运用知识的逆向思维与假想性推测,或利用联想或分想等思维技巧都可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如地球自转、公转方向的变化,黄赤交角的变化,地形的变化,气候的变化,河流的变化,植被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等)。关键是要在复习中善于提出新颖的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进行思维训练,同时要善于启发自己提出思维线索。

九、掌握地理观点的认识方法与实践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就是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方法和时间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各种经验教训的积累和方针政策的修正过程,认识不断提高,观点逐渐明确,措施与经营方法逐渐符合实际,人类社会就会进步,经济生活也会得到发展,人地关系就会得到相对协调。迄今为止,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依然是环境与发展,历史上对环境有破坏也有保护,今天也仍如此,但人类的认识提高了,更加自觉地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思想观点到方法措施就会从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出发,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又如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即人口增长与素质的提高,也有从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思想认识与措施。各国随自己国情国力的认识,以及基本国策的制订,也反映了这个问题。因此解题要有地域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综合国力与可持续发展观点、人地协调观点,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并能在解题思维中得以体现。这既是高考综合能力题的命题方向,也是文科综合科目的知识结合点。

十、熟悉地理图像的判断原理与功能

地理图像与图表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文科综合中的地理试题要突出地理性,命题应会在地图中做文章。地理图像与图表是树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也是培养形象思维的主要手段。地图、原理示意图、综合景观图、系统联系框图、统计图表等都是综合能力题不可缺少的。复习中应该重视了解这些图像的功能,掌握判读原理,并会分析图像中反映的问题(关键是能提取图中的信息)。地图能力是地理学习中最具学科特点的能力,也是包含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综合、分析、比较、判断等)的综合能力,掌握这项能力是解题的关键。(如能通过经纬度和海陆轮廓来判断区域地图、气候类型、河流水文特征、洋流性质、板块的生长或消亡带、自然带、资源和能源分布、农业类型、工业布局、人口分布、文化等;能通过基本图例判断自然和人文景观;能分析图中的地理现象判断所对应的时间和空间。)

5.高考冲刺地理备考策略 篇五

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不偏不倚,所考查知识全部为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如江苏近三年高考都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天气系统、水循环洋流、地质作用和地表形态、大气运动、影响气候的因素、自然灾害、地理信息技术、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及相关问题、工业、农业地域类型、交通、环境问题、区域差异、产业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时,不需要一味地拓展、增加难度、提高深度。

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我们要引导学生弄清基本原理、基础概念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对基本原理、基础概念的理解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运用思维导图,从整体的高度将主干知识连接成知识体系,明白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考试中就能做到纲举目张游刃有余了。

科学分解考试要求,层层推进

现在通行的高考地理复习模式是三轮复习法,一轮打基础、二轮专题突破、三轮回归课本。对于某一知识点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果要求学生通过一次复习就能达到高考要求,同学们会感到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其实,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一步到位,我们在复习时,可将考试要求分解到三轮复习中去,明确每一轮复习要达到何种水平就可以了。

例如,地质构造的判断对学生来说一直个难点,高考试题又往往比较综合,一道试题可能涉及几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学生望而生畏。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是运用岩层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在一轮复习时,我们仅仅要求学生学会地质剖面图上判断地质构造,二轮复习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在等值线图上判断地质构造在,三轮时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变形变式训练。

这样学生在每一轮复习中都感觉能够轻松接受,都有成功的喜悦,能力又有逐步的提升。效果肯定比一次又一次的晕头转向要好得多。

查缺补漏,把握重点

帮助学生们查漏补缺是复习的主要目的,因为在前两年的学习当中,学生肯定会有知识的漏洞,也会有掌握比较弱的板块,所以,学生们要想在高考这个战场上打一场胜仗,就必须做好补短这个工作,作为老师,在复习的时候也要有针对性,比如,针对某个重难点章节详细讲解或者针对某些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确保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做好了查漏补缺这个工作。

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点

高三复习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应付好高考这场考试,因此,学生们应试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真审题是前提条件

地理高考试题中,信息量大往往会设置很多陷阱,很少有学生能够巧妙地避开陷阱找到关键字词,当然,要想让学生们迅速抓住题干,必须要求学生们有清晰的知识网,但是,考试时审题的认真程度也很关键。在复习中,教师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应该让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放慢审题的速度,加快解答速度,从而做到把题做得又快又好。

(二)训练过程要有针对性

复习中的题型训练不再像初次学习的时候那样让学生们陷入题海之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做题、练题以及总结规律,所以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勤思、多做,还要带着学生们找到这些题的规律,毕竟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因此,复习时的做题加归纳总结二者不可少。

(三)规范学生们答题的模式

高考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规范、最正确、最恰当的回答,如何做到答案的正确恰当,在前文已经提到过,那么,接下来复习的最后一关则是规范答题。

6.高考倒计时地理备考策略 篇六

高考是一场时间赛跑,很多考生往往会觉得复习时间重要,从而压缩正常的休息时间,延长复习时间。但这样反而会让考生感到疲惫,从而影响复习效率。高考复习最重要的效率,考生需要合理规划时间,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最大化的复习效果。因此,考生可以给自己制定复习计划,分配好每天的复习任务,从而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2、保持良好心态

高考并不只是考察考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而且还是对考生心态的一种考验。如果考生没有保持良好的心态,那在复习过程中容易感到紧张和焦虑,甚至自我放弃。这些不良情绪都会对复习效率造成影响,最终导致考生高考落榜。因此,考生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平常心来对待高考,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信心。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以一种坦然轻松的状态的应对高考,才能在高考中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从而逆袭成功。

3、学会适当放弃

高考所涉及的内容是复杂而繁琐的,想要全面复习是不可能的,考生需要学会适当放弃,将精力放在容易提分的部分。很多考生都会纠结于难点,从而造成时间浪费,复习效率低下,最终导致高考失利。其实,在高考冲刺阶段,考生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高的分数。因此,考生需要学会放弃,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容易提分的部分,这样可以避免难题带来的挫败感,而且能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实现成绩提高。

4、重视高考真题

7.艺术类考生高考地理备考策略谈 篇七

笔者根据连续多年的了解和调查, 并结合艺术类考生地理学习特点和高考备考实践认为, 在以艺术类考生为主的高三年级中, 教师不宜采用常规的三轮复习方法, 而是要采用短平快与突出重点的一轮复习方法来进行地理备考。

一、艺术类考生地理学习特点

1. 地理学习基础薄弱。

在庞大的艺术类考生队伍中, 不可否认的是, 有一部分艺术类考生既具有一定的艺术特长, 又具有良好的文化课基础,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文化课差, 无奈之下才走上了“艺术之路”的。另外, 许多艺术类考生在初中阶段对地理学习不够重视, 导致地理学习基础薄弱, 地理常识缺乏, 读图能力较差。

2. 地理学习时间较少。

为了取得良好的专业成绩, 很多艺术类考生将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了专业课学习上, 导致地理学习和其他文化课学习一样, 存在着时间投入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大多数艺术类考生从高一就开始学习艺术专业, 而专业学习时间多在晚上、双休日及寒暑假进行, 他们上地理课的时间有保障, 但课后的复习巩固时间缺乏, 导致其对高一、高二地理内容生疏, 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特别是对高一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理解困难。二是在高三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后半期和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前半期 (秋季学期的11、12月至第二年的3月) , 大多数艺术考生要进行紧张的艺术备考或参加艺术考试, 最终比其他考生少四个月左右的复习时间。

3. 地理学习面临两大难题。

高考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内容, 从艺术类考生地理知识掌握的总体情况来看, 其掌握最好的是人文地理, 其次是中国地理, 而自然地理和世界地理掌握最差, 这也反映出艺术类考生地理学习面临的两大难题:其一, 对自然地理把握较差。高一自然地理中的许多内容具有抽象、繁杂等特点, 其中地球运动单元最为抽象, 许多艺术类考生对这部分内容可谓一窍不通。其二, 不熟悉地图。由于对地图三要素、地形图判读等地图基础知识理解不清和缺乏基本的读图能力, 导致许多艺术类考生不会看地图, 并且他们也没有养成平时看地图的习惯。许多重要的地图, 尤其是较为复杂的区域地图, 在其头脑中是一片空白。

二、备考策略

1. 统筹全年复习计划, 三轮复习一轮通过。

教师要把艺术类考生上下学期在校复习的四个月 (秋季学期期中考试前的9、10月份及第二年春季学期的4、5月份) 时间统一安排, 确定好每学期的复习重点。上学期以自然地理为主, 下学期以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为主。在四个月有限的复习时间内, 应按考试大纲要求, 复习基础知识, 进行专题训练, 练习近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 将三轮复习合并为一轮, 做到一轮扎实通过。复习要达到的目的是:使考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考纲要求;熟悉答题思路;学会图表判读;重要地图“植入”脑海。

2. 调整自然地理复习顺序, 突出人文地理复习重点。

上学期期中考试前的9、10两个月, 大多数艺术类考生仍在坚持上课。教师应把地图和自然地理内容的复习顺序稍加调整:由原来的地图、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海洋调整为地图、大气、陆地、海洋、宇宙中的地球。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把最难的“宇宙中的地球”一章放在最后一个单元进行复习, 因为这部分内容复习过浅, 高考用不上, 复习太深, 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 费时费力效果差。结合甘肃省用的全国Ⅱ卷, 教师可让艺术类考生在有限的两个月时间内, 把复习重点放在容易理解且分值较大的地图、大气、陆地及海洋等考查内容上。下学期3月底艺术类考生返校后, 则应把复习重点放在人文地理、中国地理及国土整治、世界地理上。近年来, 区位一直是高考地理考查的重点, 尤其是农业、工业、城市及交通区位, 这一部分考查内容在2009年的全国文综Ⅱ卷中占24分, 2011年占36分之多, 考生要特别重视。

3. 建立答题模板, 不断练习巩固。

要想让艺术类考生在文综试卷非选择题部分尽可能获得高分, 教师应在平时帮助他们对答题思路与方法进行归纳和概括, 使其建立地理答题模板。笔者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让学生总结归纳答题模板, 从高考后学生的反映来看, 效果还不错。如, 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流量、含沙量、结冰期、水位季节变化等, 农业的自然区位 (自然条件) 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因素, 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强度、地形、土质、植被覆盖率等。答题模板建立后, 教师应告诉学生在做题时, 要结合具体区域地理特征及题中给出的地图、文字等相关材料来作答, 切不可生搬硬套, 同时还要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如, 在对区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时, 要抓住主导因素, 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评价, 不可漏掉不利条件。如, 东北平原农业区位的优势是:地势平坦, 黑土肥沃, 雨热同期, 热量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一熟的需要, 水源充足, 人均耕地面积广大;劣势是:纬度高, 热量不足, 农作物生长期短。

4.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加大复习容量。

8.高考地理备考心得 篇八

高考地理试题一般由选择题、综合题两大类型的试题组成。实施新课改后,高考地理试题最大的变化是题量减少了、难度降低了,注重考查学生从地理图文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效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突出了学以致用的课改理念。另外,题量的减少使得试题的分值变大,更有利于拉开差距,选拔优秀人才。

地理知识主要由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知识构成。

自然地理知识中大气环境、海水运动、地表形态等方面的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性。

人文地理知识中人口变化、农业和工业区位条件、区域形成和发展等方面的知识是高频考点。学生必须掌握人口的相关知识,将农业和工业知识落实到具体地区,解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白交通建设的意义。

教师要把区域地理知识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识图,提取有效信息,将考查内容与课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高中地理知识重点多、容量大,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系统性、条理性,重视考点,讲练结合。在课堂上,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我国西北荒漠化的防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查找地图,了解西北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然后讲解典型地形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情况、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讲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时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西北地区的背景;二是荒漠化的成因;三是荒漠的分布特征;四是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针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反复强调考点,变相练习重点。

例如,对于气候类型的判断,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掌握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律,牢记不同气候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重点记忆特殊气候。

所有的考题都有答题模式和框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反复练习比较。地图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快速地读图和识图,确定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联想地理事物的自然和经济特征,做到以图识文、以文定图、无图找图。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掌握近五年高考地理题中出现的典型地图、近三年高考模拟题中出现的重点地图,以及我本人精选的地图。此外,我还要求学生搜集简单实用的地图,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比较地理事物。

高考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因此作为高三地理教师,我们要有忧患意识,精心备课,严肃对待。

对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教师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计算题,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对于问答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探寻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另外,教师还要有平等、民主意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发挥学生的巨大学习潜能。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我们要精选高考地理试题,引导学生各个击破,开展探究,提高能力。

上一篇:优秀班集体评选方法下一篇:矿渣微粉生产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