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语言文化

2024-10-13

韩国语言文化(精选8篇)

1.韩国语言文化 篇一

孔子学院与外国语言文化机构开展活动的对比研究

摘 要:近年来,孔子学院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品牌和平台。在国外大学和社区,孔子学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特色活动,但与外国老牌语言文化机构相比,在活动形式、参与对象、活动层次等方面都有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文章通过对孔子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的基础数据的爬梳整理,分析双方的异同点,以期为孔子学院语言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孔子学院;外国语言文化机构;活动

2004年,首家海外孔子学院成立。孔子学院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截至2015年底,以134个国家、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的规模形成了广覆盖的布局。目前,以商务、科技、职业培训、舞蹈、戏曲、美食、旅游、中医、武术、出版、茶文化等为特色的孔子学院在全球已有40多所。孔子学院总部推出的“孔子新汉学计划”、“三院”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汉语桥”大赛、国际汉语教材工程、“孔子学院日”等系列创新项目,为提升孔子学院品牌影响力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让孔子学院在中外文化的激荡中站稳了脚跟。

分布在各国的孔子学院根据不同的国情、校情、院情开展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动,本文以各孔子学院交流材料为基础,按照内容、形式和主题,对孔子学院举行的各类活动进行初步概括(以欧洲地区为例),并通过与外国语言文化机构(以在华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为例)开展的活动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异同点。

一、孔子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

开展活动的情况

欧洲地区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交流材料共有155份,其中有96所孔子学院明确列出特色活动。笔者按时间顺序对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近期开展的40项活动进行梳理。两者对比情况如下。

(一)在形式方面

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培训(21个)、研讨会(15个)、讲座(11个)、教育体系(11个)①、编辑出版(8个)、俱乐部沙龙(8个)、展览(7个)、演出(5个)、数字网络(3个)。其中,培训、研讨会和讲座三类传统活动所占比重较高,约占49%,数字网络等教学文化活动所占比重较少。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展览(9个)、演出(6个)、放映会(6个)、见面会(4个)、培训(3个)。其中,各式展览、演出和放映会是最受欢迎的形式,约占52%。

(二)在主题方面

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汉语学习(19个)、经贸(10个)、师资(7个)、认知中国(6个)、期刊(6个)、“一带一路”(5个)、汉学(4个)。其中,创新活动主要着眼于汉语学习、经贸、师资、认知中国等主题和内容,约占42%。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由多到少依次为戏剧(5个)、音乐(4个)、电影(4个)、舞蹈(3个)、摄影(3个)、设计(3个)、教学(3个)。其中,戏剧、音乐、电影、舞蹈、摄影是最受欢迎的活动主题,约占47%。

二、孔子学院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

开展活动的特点

将孔子学院与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所开展的活动的形式和主题进行对比(见表1),可以发现三点不同之处。

(一)形式不同

培训和研讨会是孔子学院使用频次最高的两种活动形式,约占所有活动形式的38%,而这两种活动形式在歌德学院和英国文化协会的活动中仅占13%;展览和演出是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使用频次最高的两种活动形式,而在孔子学院的活动中只占12.4%。

(二)主题差异较大

在孔子学院所开展活动的主题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汉语学习,约占19.8%,可见目前孔子学院的活动还是以语言教学为主,并注重商务经贸、“一带一路”、“认知中国”(三者共占所有活动主题的约21.8%)等国际政治经济问题,文化品牌推广项目较少;歌德学院、英国文化协会的活动主题多聚焦戏剧、音乐、电影、舞蹈、摄影、设计等艺术主题,语言教学仅占7.5%,直接开展语言教学的需求和压力较小,主要是以文化交流的方式吸引各国受众。

(三)支持力量不均

外国语言文化机构在开展活动时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以歌德学院为例,其开展的20个活动的合作方有36家之多,其中中方23家、外方13家(见表2),涵盖了中外政府、企业、基金会、博物馆、美术馆、高校以及其他文化机构等,多方参与提高了文化活动的专业性,也节约了活动成本;相比之下,孔子学院开展的96个活动的合作方约40家,虽然其活动越来越本土化,注重利用当地资源,但多方支持程度还有待提高。

三、对孔子学院开展活动的意见及建议

(一)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并举

语言文化机构开展活动的形式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实际效果。相较而言,培训、研讨会、讲座等传统形式在新鲜、灵活和互动性上稍差,孔子学院应根据自身优势和资源,多利用演出、见面会、展览、数字网络等形式,尤其是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满足各个年龄段、不同学历层次受众的需求。例如,法国经常以文化年、电影展播、艺术作品鉴赏、奢侈品品牌推广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文化宣传,并在近年来愈加重视利用数字化科技手段进行宣传:法国文化中心开展的“aFrip did”计划在维基百科上开发用法语表述的内容,法国外交部不遗余力地支持影院数字投影,法国对外文化教育局开发了可查阅世界各地法国文化中心文化活动的手机软件、了解法国电影的视频网站、以地理导航方式定位法国海外文化资源的网络软件、捕捉世界各地最新表达方式的“社交网络公民实验室”、反映法语图书在世界各地翻译情况的平台等。[1]

(二)立足语言教学,加大文化推广

目前,孔子学院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汉语推广和语言教学仍是重中之重,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多关注商务经贸、“一带一路”、“认知中国”等主题,整体上文化活动的数量较少、缺少品牌活动。因此,孔子学院在立足汉语学习的前提下,要根据受众需求,增加活动主题,打造品牌活动,发挥好平台作用。例如,英国文化协会将文化交流内容分为电影、文学、音乐、视觉艺术、戏剧与舞蹈、创意经济、建筑设计与时装等主题,集中英国的创意人才和团队专项策划实施。再如,中国文化部主办的“欢乐春节”活动,力图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活动包括“中国序曲” “艺术中国汇” “春节庙会” “广场庆典” “跨国春晚”等11项子品牌活动,海外文化机构和企业等合作伙伴达到300多个,2015年在119国334座城市开展了850多个项目,带动了演艺、影视、图书出版、文创设计、旅游产品等领域的发展。

(三)发动各方,参与孔子学院建设

目前,各国孔子学院开展活动的主要支持来自孔子学院总部和中方承办院校,中外企业、基金会、博物馆、美术馆和文化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孔子学院开展的活动易受资金限制,更重要的是缺少与所在地国家相应层次的专业机构的合作,造成活动水平多处于普及和体验层面,无法满足相关领域专业人士的需求。然而,外国语言文化机构与所在地国家的各机构积极合作,以歌德学院为例,其36家活动合作方中,本土合作方占64%(23家),其中不乏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佛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等“国”字号机构,还有德国5家顶级基金会和企业,多方支持和参与保证了活动的可持续性和专业性。鉴于此,国家应尽快出台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建设的相关指导意见,逐步建立多渠道筹措资金和支持的机制,形成鼓励共建、共享、共赢的良好活动生态。尤其是作为孔子学院活动和项目的策划者、实施者,各中外方院长和管理人员应增强“赞助”“合作”的使命感和大局意识,主动作为。

(四)借智引智,充实专家及项目资源库

孔子学院总部应尽快建立并充实中外专家及项目资源库,为孔子学院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以国家艺术基金为例②,其成立两年来,以基金资助为杠杆,充分调动了相关机构和个人对各类文化项目申请的积极性。2015年,共有3268个机构和个人作为申报主体申报了4402个项目,申请资助资金总额为51.22亿元,共有“舞台艺术创作”“青年艺术创作人才”“传播交流推广”和“艺术人才培养”四大类728个项目最终立项(资助金额尚未公布)。此外,还要不断扩充专家数量,目前,专家库专家已达3000多人,主要包括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人社部“百千万人才”,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级文艺协会负责人。

(五)优势互补,加强与外方同类机构协作

目前,孔子学院与外国语言文化机构的合作还不够全面深入,有很多优秀的管理和运行经验还没有为我所用。应充分调研和梳理各机构情况,提前酝酿和谋划,与主要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推动共同项目或特定领域项目的开展,以及相关人员的互访交流,利用自有资金支持双方关系发展等。比如,借鉴其他语言文化机构的培训模式,在保证中外院长常规性岗前、岗中培训的前提下,选拔国家重点孔子学院院长和专职院长,延长培训期限(3~6个月),专项打造培训品牌项目。例如,歌德学院联合墨卡托基金会开展的“Hu互Tan探―德中文化管理交流项目”,单次实行小规模对口体验式培训,项目最主要的目的是使中德文化项目的开展更见实效。项目选拔5位来自中国和5位来自德国的文化管理者,分为5个小组,分别在中国和德国各待6周,完成3个月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除了包含理论学习、专家讲座和小组练习外,还穿插对文化机构的参观访问。在实践阶段,实地了解对方学员所在机构正在进行的项目,并有机会参与其中。培训结束后,双方学员若有可实施的项目计划,还将有机会得到一笔项目启动资金。

四、小结

汉语国际推广事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的视角和科学严谨的统筹规划,还需要毫不松懈的持久努力。目前,孔子学院所开展的活动基本围绕汉语学习和文化推广展开,“创新”“特色”“高度”仍需不断提高,孔子学院创新项目和开展活动的方向是品牌化、本土化、市场化,品牌是孔子学院及项目和活动的生命线,本土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市场化是站稳脚跟的关键。

注释:

①教育体系是促进汉语进入所在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简称。

②见《国家艺术基金2015项目评审报告》和《国家艺术基金2015项目评审监督报告》。

参考文献:

[1]杨娜.法国的文化外交及其启示[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3-24.

2.韩国语言文化 篇二

“翻译”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既熟悉有深感神秘的概念。中国《辞海》的解释是:“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英国《牛津现代高级词典》的解释是:“翻译是把说出或写出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王宗炎教授在其主编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中谈到:“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口头或书面作品变为另一种语言。”美国语言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尤金 • 奈达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 (见《奈达论翻译》, 1984 年, 谭载喜编译) 。综上所述,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各种信息, 用另一种语言完全确切地表达出来的一种创作活动, 是介乎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 是一种负责文化传播的交际行为。

我国的翻译活动是从佛经翻译开始的, 佛经的翻译对我国的语言、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佛教诞生于古印度, 它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世界三大宗教。在两汉之际, 佛教传入我国, 当时的国内环境比较混乱, 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频繁, 人民生活困窘, 各种文化思潮易于传播。其中在传播佛教的过程中, 翻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佛经翻译是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源于汉代, 鼎盛于唐代, 结束于宋代, 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佛教翻译给古老文明的中国带来了新文化、新思想, 为汉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佛经翻译的推广, 佛经汉译对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文学、文字、艺术、医学等领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文章从文化传播的角度, 结合具体实例来阐述佛经翻译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影响。

2翻译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必然承载着某一种文化, 而一种语言又必然植根于某一文化之中, 语言和文化之间密不可分, 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 而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转换成另一种文化中的语言代码,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或者说是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Eugene, 1993:5) 自从有了人类, 文化的传播就从未停歇, 传播的过程不断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而不同文化之间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必须通过翻译才能实现。纵观中外社会历史发展的历程, 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到印度佛教的西土东传, 再到中国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无不证明了翻译在促进不同社会、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和民族间的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可以说, 没有翻译, 就没有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人类的文明就难以持续发展。同时, 文化的传播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 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各民族的文化既又相同性, 又有其个性。共性是各民族都来自一个共有的客观的大自然, 这就为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沟通提供了可能性, 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个性主要是各民族所处的各种小环境, 如生态环境、物质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宗教文化环境等, 即对同一个大自然, 每个民族、每一种文化所处的地位不一样, 观察角度不同, 就会对同一个东西产生不同的说法或不同的涵义。 (关世杰, 1995:22-25) 而这种个性给人类的交际带来了麻烦或不便, 阻碍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所以, 世界上没有两种完全相同的语言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要进行有效交往, 翻译就必不可少。总地来说, 翻译是文化交换、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只要有文化的交流, 翻译活动就一定会存在。反过来, 翻译活动的发展将推动着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发展, 使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3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作为文化交流方式的翻译, 在语言文化的发展及传承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翻译史上, 佛经翻译为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可以说中国最早的翻译实践起源于经文翻译, 中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也源于印度佛教的经文翻译。佛经的汉译不仅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宗教, 也给中国的语言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1)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汉语音韵的影响上。佛经最初是用梵语和中亚语写成的, 两者均属于拼音文字, 而汉字本身不是拼音文字, 梵文拼音化的原理和方法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具体地说, 佛经翻译对某些汉字的读音产生了影响, 如伽叶的“叶”读shè而不读yè ;般若的“般”读bò 而不读bān ;道行的“行”读héng而不读xíng或háng ;南无阿弥陀佛的“南无”读nà wó 而不读nán wú。同时, 佛经翻译还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在佛经翻译成汉语的过程中, 原有的汉语词汇无法满足翻译的需求, 新的汉语词便通过音译、意译等方式被创造出来, 如菩萨、五体投地、一层不染、解脱等, 这些词语随着历史的发展, 成了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从而打破了汉语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 促进了汉语口语化的进程, 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的思想文化交流, 推进了社会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 佛经翻译还推动了汉语句法的变化, “把”“着”“了”“过”等句式出现在了汉魏六朝时期的佛典中, “之乎者也矣焉哉”等词在所翻译的佛经译文中几乎找不到;此外, 翻译过来的佛经中还有大量的倒装句、提问句及解释句, 这些句式对汉语句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促进了汉语语法的发展。 (刘娜, 2006) 总地来说, 佛经汉译使汉语的表现手法更加灵活, 汉语的口语性和趣味性得到增强。

(2)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文学大都运用了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 其特点为中国古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浪漫因子。中国文学历史悠久, 早期文学形式是诗, 这种形式在唐代达到了中国文学的巅峰, 许多诗人及其作品至今为人们所传颂和引用。唐代以后, 诗逐渐被序曲、杂居、小说等形式所取代, 而这些文学形式很少在中国古代汉语言中出现, 尽管古代中国的《孔雀东南飞》很似经文文学, 然而它是长篇叙事诗。翻译学者证明, 这些改变多数是受到了佛经翻译的影响。因为佛经中的散文风格活泼, 这种活泼的风格为日后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 中国人的思维也逐渐得到解放, 开始进入一种“胡思乱想”的自由境界, 在某种意义上, 中国的经典巨著如《封神榜》《西游记》等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说都是受到了佛经翻译的影响而产生的。总之, 佛经文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有一些合理, 有一些不合理, 但是它却把相对缺乏想象力的、沉闷的古汉语文学解放出来, 使其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使随后所创作的汉语作品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谢天振, 2009:110-111)

4佛经翻译对其他方面产生的影响

4.1 佛经翻译对藏文化的影响

佛经翻译对藏族文化也影响巨大。公元7 世纪, 唐朝文成公主陪嫁时将佛经、佛像带入西藏, 佛教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体系和严谨规范的修持仪轨受到了藏族人尤其是统治阶级的青睐, 佛教化的价值体系被建立, 其中佛教的戒律“五戒十善”影响较为直接, 它不仅影响着藏族的法律, 还影响着藏族人民的行为举止及衣食住行。在法理制定过程中, “五戒十善”作为立法的依据, 用于约束全体国民的言行和一切生产活动, 让人们形成了慈悲为怀、宽容相待、诚实公正的社会风气。随着时间推移, 佛教思想深入人心, 并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心灵之中, 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 (张立文, 2005)

4.2 佛经翻译对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佛教的盛行必然推动佛教艺术的发展, 受佛教“虚”美学观点的影响 (张锡坤, 1989) , 中国传统音乐在曲、词等方面讲究“空灵”;电影题材的选择上也逐渐涉及关于和尚和尼姑生活, 讲述人们对佛经的崇拜;绘画方面主要以佛传故事、因缘故事作为题材, 讲述对佛的供养及佛有关的故事, 现今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佛教神像和雕塑, 这些艺术作品正是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 佛教给中国艺术带来了全新的世界, 丰富了中国艺术的形式和主体, 使中国的艺术日趋走向成熟。

除以上两点外, 佛经翻译还对中国医学产生影响, 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受到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的影响, 写出了医学伦理道德专论——《千金要方》, 关于这一点本文在此不在做深论。

5结语

综上所述, 佛经的翻译不仅引发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翻译高潮, 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语言文化, 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构建和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 通过探讨佛经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作用, 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佛经翻译不仅是不同语言符号的转换, 也是将一种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化的活动。该活动不断地推动着文化的传播, 从而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融合与交流。总之, 佛经的翻译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 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 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3]刘娜.谈谈佛经翻译对汉语言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6.

[4]谭载喜编译.奈达论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5]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6]张立文.空境——佛学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3.中国语言文化之湘西凤凰本地方言 篇三

关键词:中国;语言;文化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机能;是一种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条理而构成的符号体系与信息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中国语言为全国56个民族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华裔所用。总的来说,我国语言分为五大语系,即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印欧语系以及南岛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其中使用人口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是汉藏语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语言大江南北各不相同。今天我将着重来说说我家乡的语言。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曾著写过一部小说《边城》,描写的小城镇就是我的家乡凤凰,书中有一些极具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如“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你个悖时砍脑壳的!”“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爷爷,看喽罗上山了啊!”等等,倘若你不是凤凰人,你是无法理解和体会“合式”、“ 悖时砍脑壳”、“ 走脱”这些词语和句子背后的真正含义的,每每读到这些家乡话,总能让身在异地的我倍感思乡之情,借此机会,我介绍一下家乡的语言和文化。

凤凰,坐落于湖南西部边陲,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多民族县。古城内有古街30条,古巷10多条。这些相互交织的红石板街巷,穿插在各处建筑群落之中,错落有致。青山延绵,绿水绕城,古香古色的吊脚楼,木头切成的大小院落,无不流光溢彩。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历史悠久。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由于长达几千年的迁徙,驻地的分散,苗语可分为三大方言即湘西(东部)方言、黔东(中部)方言和川黔滇方言,无论是何种方言,都深受汉语的影响。下面分两个方向着重介绍汉语对凤凰方言的影响。

一、汉学在湘西苗族和土家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从苗汉的接触史来看,最早大约在公元前30——21世纪,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到淮河流域一带的三苗集团(主体应是苗瑶族先民)就与中原的夏朝有非常密切的接触和往来。之后商周时期的荆蛮部落集团,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秦朝设置的武陵郡,汉朝设置的武陵蛮,以及后来历代设置的武陵蛮、武溪蛮范围中,都有大量的苗瑶族先民,苗汉之间的接触也一直不间断,经济文化的往来越往后越频繁。今湘西苗族这一支(说湘西苗语方言)仍然居住在武陵武溪这一地区,从整个苗族分布来看,她们处于与汉族接触的最前沿,语言也处于接触的最前沿。观察历史得到两点结论:一是苗族的语言之所以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最关键的一点是历史上她们始终保持独立的发展主体和较大范围的聚居地;二是苗语受到汉语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处于中国中西部过渡区的湘西苗语。

土家族与汉族的接触也很悠久。土家先民很早就居住在湘鄂川黔交界一带,这一带古代属于巴国的地盘。巴国是一个弱小的诸候国,早在公元前316年秦惠王灭巴国,巴人即完全处于秦的统治。在秦的强权统治之下,土家族主体很早就被汉化。自秦以来再经历代的汉化,现今只有部分退居武陵山区,聚居在湘西北一带交通最闭塞的山寨中的土家族,才得以保存本民族语言。由于历史上土家族民族主体弱化,因此缺乏语言生存的环境,导致今天土家语变成一种非常濒危的语言,这是土家族的历史所决定的。

二、语言本体受汉语影响的特征体现

湘西苗语和土家语受汉语影响的主要特征表现在:

(一)语音系统趋同汉语。具体来看,主要是“音位系统的变化”和“音位本身的演变”。湘西苗语固有声母和声调比汉语多,韵母比汉语少,受汉语影响的结果是,多者变少,少者变多,向汉语趋同。这就是“音位系统的变化”。再看语音的具体演变,方式多种多样。土家语不一样。土家语的音位系统与汉语比较接近,受汉语影响的主要表现是,音位系统局部进行“调整”,使其更趋同周边汉语方言。具体表现有“音位系统形成地域共性特征”、“韵母增加鼻尾韵和撮口韵”、“新增声调”。

(二)词汇变化主要体现为借词。在湘西苗语里,明显的近现代汉语借词在各个土语中占16.5%到56.02%不等(据调查词汇表2442个词汇统计)。土家语里明显的近现代汉语借词在各方言中占38.42%到54.95%不等(据调查词汇表2644个词汇统计)。借词导致湘西苗语和土家语表达语体分层,导致借词与民族语词并存并用,导致民族语固有词汇系统发生变化等等。

(三)语法受汉语影响主要表现是,构词手段趋同汉语或者借用汉语。现代湘西苗语和土家语,交际中的表达语体已严重受汉语影响,或多或少“夹杂”汉语,已经形成“半苗半汉”或“半土半汉”的奇观。我们把这种“半苗半汉”“半土半汉”的语体按“夹杂”汉语的程度区分为浸润型和并合型两种,并给出浸润型“夹杂”汉语成分比例为20%~50%,并合型“夹杂”汉语成分比例为50%~95%的参数,并举实例材料加以分析,然后概括这两种类型的特征。研究认为,这两种类型之所以长期被人们忽视,主要原因一是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交际的群众才有深刻的感受,非母语人不容易从外部感受到;二是语言界长期对语体的关注和研究不够。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本民族的历史全凭口传。因此,口头文学就成为苗族文学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在众多的口头文学中,有诗歌、寓言、谜语、笑话等,其中诗歌成就较高。诗歌内容有创世歌、祖先歌、理歌、婚姻歌、生产劳动歌、苦歌、起义斗争歌、情歌、悼念歌等多种。苗族诗歌讲求音韵,有五言体、七言体、长短句。语言简练和谐、匀称,能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用范围极广。

最后,来介绍一些有趣的凤凰方言,这里都是用普通话标识出来:冒-不、俺镜-眼睛、框-撞、讲根-脖子、a(翘舌二声)儿-小孩子、困鞍鼻-睡觉、癌炕-悬崖、堤客星包-膝盖、告告-手脚、niong-皱、哟-歪,扭曲、啊-张、啊扎-脏、蛮儿天-明天、告花子-乞丐、茅室-厕所等等。

参考文献:

[1]熊晓辉,向东 《湘西历史与文化》,民族出版社; 2008.

[2]沈从文,《边城》,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3]李学金,《汉藏语系语言分类比较研究》,专家学者论坛,2009.

4.文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 篇四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较系统的汉 语言文学知识和一定文学理论素养,又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不 断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在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等胜任文化、宣传、教学、新 闻、管理等实际工作,综合素质良好的,重点面向基层的实用型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专科学习的培养要求是:了解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 论,具有较好的汉语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能够评析常见的中外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具有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具有中国文史基础的有关知识,利用多种手段(包括网络)检索各种工作需要的有关文献,具有一定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管理

(一)教学计划设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 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采用集中辅导和巡教巡考等方式,加强 教学过程管理。

(二)选修课可由各地电大或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各地电大亦可根据培养目标及当地的 需要自开选修课。

(三)统设服务课程由中央电大提供教学大纲、多种媒体教材、考试等教学资源的支持服务。地方电大自开课程的教材、教学管理及考试工作等均由各省级电大负责。

(四)形成性考核为必修课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无形成性考核成绩者不得参加该课程的结 业考试。

(五)集中实践环节由各地电大根据中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开放集中实践环节教学 大纲》负责组织实施。集中实践环节分为“毕业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论文”两部分 内容。“毕业论文”应在“毕业实习”的基础上完成。毕业实习安排3周(3学分),毕业论 文安排5周(5学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应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能力,题目提倡多样化,选题应在总体上符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要求,并体 现所选专业方向的特点。

三、修业与毕业年限

本专业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有效。最低毕业学分为76分。

学生取得学习所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 家承认的高等教育专科学历毕业证书。

四、教学计划进程表(附后)

文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开放教学计划进程表

五、课程说明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

本课程1学分,课内学时18学时,开设一学期。

开放教育入学指南是为配合教育部开展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 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工作,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生开设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 的是使接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前,了解和熟悉电大开放教 育新的学习环境,建立与开放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新的学习理念,了解并尽快适应远程开放教 育教与学的方式,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含义、特点及其与其他教育形式的区别;介 绍广播电视大学的系统结构、办学形式、运行机制、教学管理和社会声誉;介绍电大现代远 程开放教育一般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和技巧;介绍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的方法,怎样 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以及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等一般教学媒体的使 用方法等等。现代汉语(1)(2)

本课程6学分,开设一学年。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必修课。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从 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语汇、修辞、语言运用七个部分。

本课程与古代汉语课程构成完整的古今语言课系,与语言学概论等课程联系密切。3 中国现代文学

本课程3学分,开设一学期。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成就,并具有一定的 鉴赏和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以文学发展史为线索,突出作家作品。其教学内容包括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朱自清、徐志摩、闻一多、张恨水、丁玲、茅盾、巴金、瞿秋白、曹禺、老舍、沈 从文、戴望舒、穆时英、卞之琳、萧红、李颉人、艾青、冯至、赵树理、张爱玲、胡风、穆旦、钱锺书、梁实秋、孙犁等30位作家及代表作品。

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构成完整的古今文学课系,与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联系密切。4 中国当代文学

本课程3学分,开设一学期。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当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成就,并具有一定的 鉴赏和分析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以文学发展史为框架,突出作家作品。其教学内容包括新中国时期的文学、文革 时期的文学、新时期的文学和后新时期的文学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授50年代农村题材、战争题材、革命史题材、现实题材的小说,公开和潜在的诗歌、散文,现实剧和历史剧;第 二部分主要讲授60年代分开的创作和地下文学;第三部分主要讲授80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归来者的创作、人道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文化与寻根文学;第四部分主要讲授90年代的军旅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世俗文学。

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等课程构成完整的古今文学课系,与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联系密切。5 文学概论

本课程3学分,课内学时54,开设一学期。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必修课。

本课程讲授文学的基本理论,以文学创作、文学阅读、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等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文学界说、文学文本、文学媒介、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 体裁、文学写作、文学阅读和文学批评。

本课程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课程联系密切。6 基础写作

本课程2学分,开设一学期。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必修课,其他相关专 业的选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 识,培养学生写作一般文章所必须的基本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作文过程、确定写作目的、材料的获取和使用、材料的安排、构 段等五个部分为重点,辅以叙述、说明、说服等三个部分为次重点。

本课程与应用写作课程紧密相关。7 应用写作(汉语)本课程4学分,开设一学期。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系统掌握常用应用文体文章的写作理论知识和方法,提高学生在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各种文体文章的写作能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讲授下列常用的实用性文体的写作原理和写作方法:公务文书(包括公文、事务文书)、学术文体(包括学术论文、其他科研应用文)、生活、学习应用 文体(包括书信、读书笔记)、社会活动应用文体(包括演讲稿、应试作文)、其他应用文 写作简介(包括新闻写作、财经写作、法律文书写作)。本课程重视写作实践训练(包括作 文、讨论和讲评)。

本课程宜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开设。8 外国文学

本课程3学分,开设一学期。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必修课。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学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成就,并具有一定的鉴赏 和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两部分,以文学发展史为框架,突出作家作 品。

其教学内容,欧美文学分为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中世纪欧洲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文学、17世纪欧洲文学、18世纪欧洲文学、19世纪欧美文学、20世纪欧美文学;亚非文学分为古代文学、中古文学、近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等。

本课程与文学概论等课程联系密切。9 古代汉语(1)(2)

本课程6学分,开设一学年。

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工具课,依据所修专业的需要,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选文、古汉语知识通论等部分组成。选文讲授以解释词句为主,在 释词通句中随文讲解常用词。知识通论主要讲授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的基本知识,以及 古汉语常用工具的使用、古书的注解、古文的标点、古文今译、诗律、词律等有关常识。

本课程与现代汉语课程构成完整的古今语言课系,与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联系密切。10 中国古代文学(B)(1)(2)

本课程8学分,开设一学年。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专科的必修课。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重点介绍和分析各个历史时期折重点 作家作品,旨在使学生获得有关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与鉴 赏古代文学的能力。

本课程以文学发展史为框架,突出作家作品。其教学内容按文学史的发展分为两段:一 是先秦、秦汉、魏晋现北朝、隋唐五代文学;二是宋元明清文学。

本课程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构成完整的古今文学课系,与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联系密切。

5.近代中国语言文学家--艾青 篇五

艾青(1910---),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讧金华人。早年曾赴法国习画,开始写诗。回国后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曾因从事进步活动被捕。抗战期间到延安,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在东北、新疆生活了。1978年重新开始创作。现任作协副主席。艾青擅长自由体诗。他的诗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感情深沉、浓烈、奔放、形象丰满,形式自由。早期代表诗作有1933年写于狱中的自叙性诗篇《大堰河----我的褓姆》;抗战初期是创作的旺盛时期。代表作品有1938年写的赞美光明民主的长诗《向太阳》等,1939年歌颂为国牺牲的战士的`长诗《吹号者》等。艾青的诗及探讨新诗理论的著作《诗论》,对我国新诗发展有积极影响。

6.韩国语言文化 篇六

“母语迁移”这一概念源自于20 世纪四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理论, 主要表现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母语会对学习者的语言学习过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母语迁移”。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的第一语言 (即母语) 的使用习惯会直接影响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习惯, 并对语言的学习效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其中对语言学习产生积极促进的作用被称为母语的正迁移, 消极干扰的作用被称为母语的负迁移。

二.母语的正迁移作用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起积极作用的被称为母语的正迁移 (positive transfer) 作用, 其效果是正向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方面。就读音而言, 汉语拼音与英语音标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英语音标中的大多数辅音与汉语拼音的声母类似, 例如:英语音标中的辅音音素/b/, /p/, /t/, /d/ 与汉语拼音中的/b/, /p/, /t/, /d/ 发音相似。而且元音/a:/, /i:/ , /u:/ 与汉语拼音的韵母/a/, /i/, /u/ 发音相似。在学习英语音标的过程中, 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如果能够将英语音标与汉语拼音紧密联系, 则可以节省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

(2) 词汇方面。单词是英语的基础, 一定的词汇量是英语学习的基石, 因此词汇记忆在英语学习中至关重要。同样, 词汇记忆也有一定的技巧, 学习者一旦掌握了这些技巧, 便可以事半功倍。例如:英语中的构词法对词汇的记忆帮助很大。以前缀“de-”为例, “de”具有“去掉”, “变坏”, “离开”, “变慢”, “向下”等意义, 所以我们把desalt (除去盐分) 这个单词分解后就是 (de+salt盐→去掉盐分) , 单词deforest ( 砍伐森林) 可分解为 (de+forest森林→去掉森林) 。

这种快速增加词汇量的方法也非常适用于中国学生, 该方法与汉语的构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汉语的“风”字, 加上“讠”是“讽”, 意为嘲笑, 加上“疒”是“疯”, 意为精神失常。这两种方法都是以已熟记的词为原型, 加上具有固有定义的偏旁或词缀, 从而起到扩大词汇量的作用。

此外, 英语中有些词例如“model”模特, “coffee”咖啡, “sofa”沙发等。与其汉语读音相近或相同, 对于中国的语言学习者来说, 这些与已学过的汉语发音相似的英语单词, 通常会记得非常快, 甚至是过目不忘。这也是英语学习中的一种正迁移现象。

(3) 语法方面。英汉两种语言中一些基本句式类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种形式:①主谓结构 (S+V) 。我胳膊 (主) 受伤了 (谓) :My arm (S) hurts (V) . ②主谓宾结构 (S+V+O) , 她 ( 主) 去 ( 谓) 学校了 ( 宾) 。She (S) went (V) to school (O) . 这一方面两种语言具有一定共通性。这些基本句型的相似也会对中国的学习者有一定的帮助。

(4) 其它方面。除上述三点之外, 还有一种现象:多数欧美国家的人可以同时掌握多门语言, 这种情况在中国则很少见。原因是英语属于印欧语系, 属于该语系中的多个国家的语言都具有共通之处, 譬如:英语与德语, 法语与西班牙语。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母语的正迁移作用。然而,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学习属于印欧语系的语言时会遇到诸多困难, 从而导致了中国只有极少数人精通多国语言。可见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的影响之巨大。

三.母语的负迁移作用

与正迁移相对应, 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干扰作用被称为母语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 其效果是负面的, 详述如下。

(1) 语音方面。以“th”的发音为例。许多外教在给中国学生上课时会再三纠正这个音节的发音, 因为汉语的发音里没有/θ/ 和/ð/ 这两个音素, 所以经常可以听到中国学生把这两个音素用/s/ 来代替, 这样读出的单词会被英语国家的人误解甚至不能理解。类似的音素还有/v/ 和/w/, /e/ 和/æ/, 中国学生在读这些音素时都较难区分。

(2) 阅读技巧方面。中国学生在拿到一篇阅读理解后, 多数同学都是逐字逐句开始翻译, 遇到陌生的单词就查字典, 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母语阅读习惯的影响。阅读分为泛读和精读, 当学生只需掌握文章主旨或段落大意时, 可以使用泛读技巧, 对文章整体意思有个大概的了解即可, 大部分生词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猜测, 这样, 阅读者才可以体会到流程阅读的乐趣。反之, 如学生需要对某段文章进行反复琢磨时, 才需要精读, 学习者需要细细品味每个词的用法, 而反复复现的生词也需要查明意思与用法, 这样精读的效果才可以显现出来。

(3) 语法方面。以时间状语的运用为例, 在英语的表达习惯中, 时间状语习惯被放在句末。比如:I went to school yesterday. (其中时间状语“yesterday”在句末) 而汉语习惯把时间状语前置:昨天我去学校了。 (其中时间状语“昨天”在句首) 这种习惯导致大多学生在英语表达中习惯先说时间状语:Yesterday I went to school. ( 时间状语在句首) 其实这是不符合英语日常表达习惯的。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时态的变化, 汉语的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 英语中的动词却包涵12 个时态。所以中国学生常常会混淆时态或错用时态。例如:当我们到车站的时候火车已经开走了。此句中需要采用过去完成时态, 因为“我们”到车站的时间是一个过去的时间, 而火车开走的时间又在“我们”到车站之前, 这种“过去的过去”在英语中要采用过去完成时。即:The train had left when we got to the station. 然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经常会混淆过去完成时和现在完成时、过去时, 使句意发生变化。

(4) 其它方面。中国与其它英语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 地理环境, 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导致产生了文化差异。这种差异往往会成为学习者学习英语的阻碍。比如, 在日常生活中,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干什么去?”, “吃饭了么?”, 而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讨论天气, 这是由于英语国家的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再如黄色在中国象征着皇权, 尊贵, 崇高, 是“帝王之色”, 而在英语文化中, 黄色则代表忧郁, 胆小, 令人讨厌的涵义。所以才有了yellow dog“卑鄙的人”, yellow streak“胆小, 懦弱”这样的表达。

四.针对母语迁移作用的策略及方法

如今在中国, 学习英语的人数 (包括在校生, 成人以及在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中学习英语的人) 要远超过200, 000, 000 人。因此, 中国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学习英语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在学习英语的同时, 语言学习者也深受母语迁移作用的影响, 因此了解母语迁移作用的策略和方法,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意义重大。

(1) 多听, 多说, 多读, 多写。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应多看原声的影视资料或多听英语新闻, 这样可以培养良好的英语语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与设备, 从学生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培养他们的英式思维, 经过积年累月的沉淀之后, 中国式英语的现象就会越来越少, 母语对英语语言表达的负迁移则会减少, 母语对英语语言的消极影响也会随之减弱。

(2) 套用固定用法。现在许多的资料书籍中都会有固定搭配, 固定句式, 甚至也有作文模板。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妨多背, 多记。一些学生觉得这是“生搬硬套”“, 死记硬背”, 但经过积累就会发现, 这些所谓的固定用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 都可以被学习者熟练地掌握应用。自然语法错误也会少很多, 那些低级错误出现的频率也会降低。

(3)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背景所产生的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因为中国人与英语国家的人生活在不一样的环境, 生活习惯以及风土人情有着极大不同。所以英语学习者平时应多看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的书籍, 视频资料, 了解并不断对比两种语言文化的异同, 深刻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才能更好的避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困难和壁垒。

五.结语

母语迁移作用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学习者应合理对待。一方面, 学习者应该积极利用正迁移作用, 巧用母语来提高英语, 使得母语的正迁移发挥其最大作用。另一方面, 学习者也应深刻意识到母语的负迁移的干扰作用, 从而克服第一语言造成的负面影响, 提高英语语言学习的效果与效率。

摘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常常受到“母语迁移”作用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母语迁移”作用的概念, 并且举例说明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和负迁移作用在英语学习中所产生的具体影响, 最后笔者提出在英语学习中, 如何加强母语正迁移、削弱负迁移作用的策略及方法, 以期为英语学习者提供学习方法参考。

关键词:英语学习,母语迁移,正迁移,负迁移

参考文献

[1]邹琼.中国式英语及其成因透析[J].湖南社会科学, 2006 (5) .

[2]尹小芳.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中国式英语.国际安全研究, 2001 (1) .

[3]梁丞雒.中国英语教育现状:困境与出路. (克拉根福讲稿) , 2005年9月.

[4]宁圃玉.探析母语迁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林区教学, 2009 (5) .

[5]熊丽君.阅读理论和技巧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1) .

[6]Xiaoping Yu.The Negative Transfer of Mother Tongue in Non-English Mayors’Compos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tax September, 2009.

[7]袁益山.英汉思维模式差异—中国式英语行成的根本原因.2002年9月.

7.韩国语言文化 篇七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字明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的基本状况。李宇明指出,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生机盎然,和谐健康,语言文字观念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想意识的空前活跃,新事物、新观念、新词语及新用法大量涌现。新语言现象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向、传播范围和传播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语言作为国家的文化资源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渐获重视。国民的母语意识不断增强,外语学习依然火爆。海外华文教育持续进步,汉语在世界各地快速传播。

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成为社会新理念,成为国家语委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新目标。从珍爱语言资源的角度看待语言、方言和外语,以科学的态度、宽容的气度看待当前出现的问题,在尊重汉语方言的同时加大推广普通话的力度,在尊重少数民族意愿的基础上开展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教学,在尊重母语的前提下加强外语学习,努力创造条件保障人民的语言权力,采取各种措施保护濒危的语言与方言,科学处理语言规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语言在国家和平发展和走向世界中的作用,营造和谐的“多言多语”生活。

李宇明发布了2006年若干领域的语言生活状况及语言生活的若干热点问题,包括少数民族语言工作和研究、奥运会语言环境建设、旅游服务、产品说明书及医疗文书、方言及农民工语言,语文纠错、辞书出版准入制度、人名用字问题、私塾读经学校、海峡两岸语言学术交流等。

8.2011外国语言文学系总结新2 篇八

2011年,我系以升办本科教育为起点,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对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适合本科教育的师资队伍

1、通过在职学习、外出学习、引进等形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今年,除引进2名硕士研究生外,先后派出2名教师到北二外和南开大学进修学习。此外,在职研究生学习教师中已有2人准备论文答辩。

2、发挥干部队伍的模范作用,加强干部队伍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3、推进名师工程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充分发挥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去年我系已推荐1名区级名师,让名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展现才能,切实起到引领教师成长的积极作用。今年又有2名教师成为校级学科带头人。

4、重视实践锻炼,鼓励教师参加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提高教师素质和能力。

二、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和科研工作,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1、加强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1)系内坐班的干部和教师,坚守工作岗位,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工作上,为教学和升本工作带了好头。

(2)教师严格执行调停课制度。周二、四例会、大型集会教师

能自觉遵守会议纪律,严格请销假制度。

(3)各教研室每学期组织四次教研活动,严格考勤、认真组织。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把学术活动和教研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4)开展教师绩效评价方案的研究,让老师的工作得到一个量化、科学的评价。

(5)进一步完善网站建设,加快利用网络管理的步伐,及时更新网络内容。

2、教师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并依此开展教学活动。严格执行日常教学检查制度,认真组织考试,评卷以及成绩录入等工作。

3、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扎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对于教师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批改、考试等各项工作做到了有布置、有检查、有记录。建立常规检查档案,并适时公布检查结果。继续抓好听课工作,以全面真实地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听课和评课结合进行,实现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真正提高。

4、有计划开展了评教评学活动,举办座谈会,深入了解教学情况,并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

5、继续在学生中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短剧表演、辩论赛、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角活动等。

6、组织开展系内说课、说专业大赛和优质课教师评选工作,2011年有6名教师被评为校级优质课教师。系内说课大赛中评出的优秀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说课大赛,韦哲老师获校级说课大赛二等奖。

7、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1)坚持以精品课程、优质课带动其他课程。在加强英语精读课、泛读课后续建设工作的同时,正努力把翻译、大学英语、听力三门系级精品课程建设成校级精品课程,为建设更多的区级精品课程做好准备。

(2)狠抓教学质量和授课质量,建立较完善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

(3)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的课程按计划实施。

(4)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组织各学科组、教研室总结经验,不断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办法,以点带面,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8、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

(1)成立学术指导委员会,加强领导,层层落实。采取宣传教育、行政管理、政策导向、优化环境等多方面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开展专业和学科建设的自觉性。

(2)制订教学科研鼓励政策和激励措施,使专业、学科建设,特别是课程建设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

(3)开展课程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具有我系特色的英语教育模式。

(4)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教学质量,保持良好的教风学风。

9、打造精品课堂。通过组织各种课堂交流活动,例如同头课讨

论、优质课、名师观摩课等,让教师在交流中共同成长。

10、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按计划做好已有各级课题的阶段性工作,力争各课题如期结题。2011年,宋晓晴老师主持的自治区的课题《高职高专英语有效教学与口语能力培养的研究》及刘忠老师主持的校级课题《地方对外宣传翻译及翻译人才培养研究》已经顺利结题。此外,根据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做好下一步课题的申请和规划工作。

我们要求教师教学和科研并重,积极发表科研论文,通过科研促进教学。2011年秦玉花老师主持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课题,同李美红、吴秀华等几位老师承担《应用英语综合教程》3册教材的编写任务,高平、李嘉萱和刘洋老师承担《商务英语实用写作》教材2册的编写任务。2011年共发表论文10篇。

三、紧紧围绕教育教学中心,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

1、抓思想建设,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不断提高大家的思想政治素质。

2、按照《河套大学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和总体部署,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3、继续组织教职工参加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各类文件精神,使全系教师从思想上把握正确的方向,提高认识水平。

4、坚持学习考核制度,每次学习认真作好记录。党员干部坚持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每周党员学习制度。以党支部为单位开展党员 4

读书学习交流活动。

5、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外语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6、抓好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学生党员积极分子队伍的建设。重点抓好贫困生、心理障碍生、旷课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同时团总支、学生会、各班团支部、班委会积极开展一系列旨在提高学生技能和素质的文体活动。2011年已经毕业的2006级鄂薇薇同学不幸遭遇火灾,外语系师生捐助3000元。

7、做好学生党员和年轻教师党员的发展工作,调动他们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

8、做好统战工作。

9、做好分工会工作和困难职工帮扶工作。

工会工作中落实人本管理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和文艺活动,通过工会工作对教职工调节身心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切实帮助困难职工解决实际问题,让教职工感觉到我系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四、保持良好学风,丰富校园生活,使德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1、继续加强学风建设。

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全系上下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在系内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2、开展多种常规教育活动。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通过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爱党爱国教育。

3、结合专业特点,组织了系列竞赛活动。

4、加强德育队伍的交流和培训。

加强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的经验交流和培训,通过交流和培训提升德育工作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5、发挥优秀校友的教育作用。充分挖掘校友资源,评选建校以来若干最有影响的校友,宣传他们的事迹,教育在校学生。6、15、加强学生“三自一主”的教育,将文明教育和学风建设融入每周的班团会活动中来,真正达到“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的目标。

7、通过讲座、专业导论、座谈会等形式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8、坚持学生工作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辅导员工作会议,定期召开学生干部例会。

9、做好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评选和管理,奖、助学金评选发放以及学费清缴等方面的工作。认真实施贫困生帮扶工作。

五、做好招生、实习就业工作

针对近几年招生和就业形势,以保持高报到率和高就业率为工作目标,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与指导,搭建良好的招生和就业平台。

1、继续抓好招生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扩大我系的

影响力。

2、加强组织领导和制度建设,切实做好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就业工作。

3、积极开展就业动员,引导学生树立就业意识。

4、加强就业指导与教育。

5、组织全体毕业生和部分二年级学生参加各类型校园招聘会,2011外语系组织3次专场招聘会。

6、加强就业信息管理,积极拓宽就业领域

六、按照升办本科教育工作要求,全面推进升本工作

1、继续开展“河套大学晋升本科高等学校”宣传工作,营造浓 厚的升本氛围。

2、根据本科教育的规律和升本要求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各项管理。

3、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设能适应申报本科专业所需教学实施。

4、依据有关标准,完善河套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设置英语本科专业论证报告》,提炼英语教育专业优势和特色。

5、定期召开升本办公会议,研究外语系晋升本科院系各项工作,协调解决升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6、认真学习、全面了解教育部和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坚持依照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认真细致地做好迎评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制、整理各项评估指标的文字材料和数据统计工作。

七、2012年工作总体思路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考评,通过抽查听课、抽查教案、检查批改作业情况在学生中进行教学效果调查等方式对教师、教学全过程进行监督考查。并记入教师个人的业务档案,教师应做到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如果可能的话,继续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提高。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报刊选读、先进事迹讨论、党课讲座等,提高教师的个人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带动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的转变和提高,特别是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育人环境和优良的学习环境。

2、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本着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通过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我系的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常规的教学活动,继续加强“口语年”实施力度,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口语训练”、“听力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和“翻译训练”。

3、继续加强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和申报工作。

4、制订科学、合理、严谨的授课计划,提高过级率

授课计划要符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逐步加以完善,要符合我系的教学实际,更具有可行性。加强学生公共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及四级考试的考前辅导,进一步提高过级率。

5、教学与科研并重

计划在下一学年加强组织学术交流活动,形成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

6、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全力营造外语学习氛围

将继续开展英语角、翻译比赛、演讲比赛、书法竞赛、英文歌曲竞赛及外文短剧大赛等一系列第二课堂活动,全力营造外语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新兴趣。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7、以人为本,关爱学生,始终坚持把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充分发挥系政治辅导员、任课教师的作用,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办法和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思想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和家庭状况。

8、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做好2012届毕业生的教学实习工作和就业工作。提前动手,广泛联系有关单位,广开信息渠道,为毕业生落实实习单位和就业单位。举办毕业信息交流和就业指导座谈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拓宽就业面,提高就业率。

9、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地方涉外企业的交流合作。

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增进感情、扩大共识。继续加大与巴彦淖尔市政府、河套文化研究所及地方相关企业的合作,在做好常规校报翻译工作的同时,做好相关涉外翻译工作如:对外宣传翻译、岩画翻译、科技翻译等。

10、全力做好升本评估及相关工作。

我们将全力以赴,依托现有的教学资源,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制定切实可行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计划,教学大纲,为英语专业第一届本科生的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上一篇: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厅、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文明市民、文明村下一篇:设计专业学生实习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