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2024-09-16

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精选11篇)

1.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篇一

促进口语发展,提高语言技巧-幼儿的语言环境探索

幼儿语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语言交流中发展起来的.不同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载运着幼儿语言学习的不同内容,多样化的.语言教育活动,有利于促进幼儿口语的发展,语言技巧的提高,情感的培养,并且由于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各具特点,所以兼顾了幼儿语言发展的方方面面的需要.

作 者:陈涯梅 作者单位:贵州省思南县第二幼儿园,贵州,思南,5651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1关键词:

2.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篇二

一、给儿童尝试错误的机会, 激励儿童主动探索

儿童生来好动、好模仿、好奇, 应迎合这一特点, 激励他们主动参加活动。压抑儿童的需要, 会削弱儿童主动活动的积极性, 使其产生漫不经心、厌烦、抵触等情绪。儿童固然喜欢动作, 但他们更喜欢动作带来的“成就感”。而成就感需要儿童经过一定的探索过程才能获得。因此, 当儿童亲自尝试了错误, 就会产生为什么和怎样办的心理活动过程。如:在大班量的守恒活动中, 教师没有事先准备好应用材料, 而是让学生根据要求自己选两个不一样的瓶子, 盛一样高度的水 (这是一个小组活动) 。学生选什么样的瓶子、怎样往里倒水, 都没有规定, 而是让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想办法。做活动设计时, 教师虽然考虑到儿童可能会拿错或不会迅速将水盛满, 但仍然将这个尝试错误的机会留给了他们。果然, 有的学生拿了一个瓷瓶子、一个玻璃瓶子, 倒好水后才发现瓷瓶里的水看不见, 于是马上又去换一个透明的瓶子。还有的学生拿小瓶往大瓶里倒水, 当他看到其他同学的操作方法比较好时, 他也立刻借鉴, 改变了自己的方法。显然, 他在操作中尝试了错误, 从同伴那里获得启发后探索出新经验。这种学习是轻松、自由、积极、充满探索的, 比教师强加于他更容易接受。学生体验到了成功, 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这种错误尝试和无目的地操作是截然不同的, 区别的关键在于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出尝试错误的机会, 在尝试错误中调动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 使学生在操作中主动获得经验,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道理、方法等。

二、发挥音乐的激趣作用, 激励儿童积极参与活动

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 能将人带入轻松愉快的、美的意境, 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调节人的情绪。音乐也是儿童生活的灵魂, 在教育上应利用音乐来调节儿童的情绪, 陶冶儿童的性情, 使儿童主动参与活动, 积极导向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将音乐的生气和趣味渗透到儿童的生活中, 让儿童在音乐的感染和激趣下, 发自内心地发泄和学习, 从而达到心理满足和学习的需要。例如:在认识时钟的学习活动中, 如果单纯将认识整点、半点作为重要内容, 那这项活动就仅是一种单调乏味的认识活动, 而借助音乐则会显得异彩纷呈。教师以小时钟滴答滴答响的声音及节奏, 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开场白, 指针抑扬顿挫的声音将学生带入了钟的世界。在此过程中, 音乐这一主旋律为学生观察比较增添了色彩, 紧张的竞赛游戏及表现时间的判断游戏, 都与音乐融为一体。最后, 通过时钟二声部的学习与演唱, 使学习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在和谐的演唱声中完美落幕。整个探究活动中没有紧张的教授, 也没有语言的指令, 更多的是音乐表述。学生自然接受, 主动学习, 在行为上得以充实。正因为音乐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将各环节的衔接, 通过精选歌曲在说唱中影响和带动儿童自主地进行环节转换, 一种良好的常规和行为习惯在音乐的启迪下得以实现, 以音乐调动儿童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三、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激励儿童主动学习

历代教育家都强调游戏在儿童发展中以及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儿童来说, 游戏是一个基于内在动机的选择, 没有固定模式, 主动参与活动的快乐过程;游戏不仅是一种玩耍, 也是一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正因如此, 幼儿教育将游戏作为儿童活动的主渠道, 将教育目标纳入游戏之中。如户外体育游戏:小时钟, 目标是练习听信号、快速跑、跳、初步了解时间并理解时针和分针的运转关系。教师在场地上画了许多表盘, 每个表盘上请两个小朋友听信号逆时针跑或跳 (时针跳, 分针跑) , 信号停了马上辨认是几点, 没有说对就罚下, 换另一位小朋友上, 反复练习。儿童争着玩儿, 并主动动脑、仔细观察, 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学习了知识。之后, 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 使学生既认识了时间, 又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调动儿童的主动学习, 一要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优美环境, 吸引儿童主动参与;二要将课程向生活开放, 向儿童的人格开放, 使很多生活环节让儿童自主;三要善于观察、发现儿童的潜能, 注重个性化的培养。这样, 可以真正调动儿童的主动学习兴趣, 将促进每个儿童发展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袁爱玲, 王娟.我国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 2008 (01) .

3.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篇三

关键词:信息技术;幼儿语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3.2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对信息技术进行应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内容。幼儿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与时俱进,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1.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

1.1主动模仿

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相反很多时候幼儿会主动的对周围所产生的语言等进行模仿,并进行相应的联系,从而为自己的沟通创造条件。通常情况下,幼儿如果存在与外界沟通的想法,那么其会使用自己头脑中所有的知识进行表达。但是在表达过程中,幼儿常常因为自身经验和词汇等的不足,导致沟通中障碍频频,外界难以体会其思想和意图。因此,幼儿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现象,会进行有意识的学习,而学习的途径则主要是模仿。通过模仿,幼儿可以积累并掌握一定的语言交际知识,从而达到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流的目的,并实现顺畅的沟通和交际。

根据幼儿主动模仿的语言学习特点,通常情况下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如教学“左右”时,教师会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老师有左右两只手,右手是用来拿笔写字的”。这时候,就可以继续引导学生模仿创新,幼儿就可能跟着老师说:“我也有左右两只手,右手是用来吃饭的”。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动作和语言,能够形象且具体的讲解左右的区别,同时让幼儿对语言形成深刻印象。

1.2发散创造

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除了对周围人使用的语言进行模仿之外,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还会对平常所积累的语言、词汇等进行有意识的处理,并进行相应的创新,从而帮助自己进行表达,因此幼儿语言学习通常因人而异,因此教师与幼儿进行一对一的沟通能够更好的帮助幼儿成长。每个幼儿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对于语言的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也各不相同,因而在进行模仿、创造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使得幼儿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会采用不同的形式或者不同的语言词汇,充分展现了不同幼儿的不同情况。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幼儿在表达上也会千差万别。

1.3认识事物

在语言学习时,对语言的理解是学习的基本,而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也必然会去理解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词汇的具体含义。因此,幼儿的语言学习可以总结为对事物的认识。如,学习“西瓜”这一词语时,由于幼儿在生活中已经对西瓜的外在特征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了解西瓜这一词语的含义,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方便快捷。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配以相应的科学教学,才能更好的知道幼儿认识事物,学习语言。

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幼儿语言教学模式

2.1谈话活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语言教学模式应该从谈话互动开始,在开始谈话活动之前,应该创建相应的谈话环境,通过具体的谈话主题使幼儿更加明确谈话的目的,从而在进行谈话的过程中能够有章可循。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有机结合多媒体等进行教学,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丰富课堂内容,更好的展现谈话内容等,从而引发幼儿的讨论和思考。

2.2听说游戏

将幼儿语言学习的听说训练转变成游戏的方式进行,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扩展幼儿的词汇量,有效提升幼儿听说能力,使得幼儿能够更加灵活自如的使用语言词汇进行表达。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该尽量多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听说游戏开始之前,可以通过卡通等符合幼儿兴趣的视频等了解游戏的规则等,从而为幼儿了解游戏奠定基础。同时,视频的播放,也可以让幼儿提升听说能力,增加词汇使用量。在视频结束之后,教师可以进行辅导性的讲解,引导幼儿顺利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协助者的角色,将游戏的主力交于幼儿,让幼儿自主进行活动,把握活动进程,同时自主学习游戏中矛盾的化解方法。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调节,同时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观察,从而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资源,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实现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幼儿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区别性的对待幼儿在语言学习中的特点。

2.3早期阅读

阅读是幼儿学习语言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幼儿能够对语言形成相应的文字印象,同时也能够为幼儿的口头表达提供一定的模仿对象和原型。同时,在阅读中,能够培养幼儿正确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充分展现文字的魅力,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和欲望。通常情况下,由于幼儿自身的学习特点,使得其对于图片等的接受度远远高于对文字的接受度。因此,教師在进行教学时,应该有机结合信息技术,转变教学方式,促进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在课堂设置中,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播放让学生能够平静下来顺利进入课堂学习氛围。在音乐之后,教师应该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思维引导,通过提问带领其认识阅读的重要性。最后,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朋友的角色,参与到幼儿的阅读之中,对幼儿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和沟通,并通过多样化的语言带领幼儿更好的掌握阅读中的信息。同时,在阅读之后,教师还应该参与到幼儿的讨论之中,以朋友的身份与幼儿交换看法和观点,这样就可以带动幼儿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实现双赢。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采用阅读式教学能够更好的增加阅读的趣味性,使得幼儿能够更好的接受阅读这一课堂形式,从而有效的吸收阅读中积累的知识。

3.结论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幼儿语言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契机,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但是,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还是应该充分掌握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实际教学,并且也能够更好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为幼儿语言教育质量的提升创造更多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红秀.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5-6岁幼儿主题活动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2]周妮.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

4.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篇四

曹治平吴峻宇

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驻苏州审计办事处

[内容摘要]银行业作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因其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紧密联系性和风险的高度外部性及危害性,一直是政府部门、实业界、理论界乃至平民百姓关注的焦点,而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是防范银行业风险的重要保障机制。本文从信息化环境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发展的现状、必然性、优势以及如何促进内部审计技术发展等方面加以探讨,以期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信息化 商业银行 内部审计 技术

随着我国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技术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虽然商业银行内部对审计技术也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由于金融企业自身特点及认识上的一些问题,内审技术的发展滞后于银行业务的发展,总体来说内审技术还不成规模和体系。内审技术的发展并不要考虑审计的原理、程序等的变革,而仅仅是对审计技术或处理手段的一种转换,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演变过程,是审计工作从手工操作到信息化的一个过程。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发展的必然性

1、内部审计目标的广泛性。与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目标不同,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目标不仅包括了企业内部的财务活动,还包括企业的各种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和经济责任。

2、内部审计客体内容的复杂性。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的金融工具及衍生产品日益创新,业务发展迅猛,资产规模的迅速增长、业务量的急剧膨胀以及各行的数据大集中都导致了审计客体的庞大和复杂。3、内部审计客体区域的分散性。商业银行机构设置地区广、网点多,导致内部审计客体的数据分散于不同区域和不同阶段,而内部审计的移动办公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水平。

4、内部审计主体综合业务水平的不平衡性。内部审计人员的固有思维和参差不齐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得审计风险凸现,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发展内部审计技术显得尤为迫切。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以及其内部审计客体和审计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

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发展的优势

尽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存在一些特有的困难,但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外金融界在审计业务方面引入计算机参与分析管理的成功经验,使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环境日趋成熟。

首先,商业银行内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和安全的计算机内部局域网络,它使各种业务管理系统日趋成熟,有些业务管理系统在建设和开发时已考虑到预留审计数据接口,为审计技术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数据保障;其次,计算机参与审计业务分析管理已成为审计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用于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处理的数据集市技术日臻成熟,为审计技术发展创造了成熟的内外部环境;最后,商业银行内部主要业务过程的电子化、网络化和集中化,使审计工作的直接对象(账务、管理数据的生成、存储和传递的模式)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纸质账簿和文字记录日渐被电子信息化产品取代,审计人员越来越难以得到传统的有形的审计线索,因此对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愿望十分迫切。

三、发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初探

(一)大力推行非现场审计技术。

在国外银行业非现场审计已被广泛采用,如美国、日本等国家已有多年的非现场监管经验,已形成较为成熟的非现场审计方法,且效果明显,不仅能灵敏地反映系统内部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或损失,还能有效地控制各分支机构出现的风险、欺诈和滥用职权等情况。在我国非现场审计也早已存在,最初是中央银行作为监督各商业银行的手段之一,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非现场审计技术将广泛地被用于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之中。

非现场审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全面、连续、实时地监测审计对象的各种数据和资料,依据预定的程序来分析、评价和监测审计对象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风险状况的一种审计方法。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对全辖分支机构进行实时监测,根据发现的问题迅速确定需要实施现场审计的机构;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确定现场审计的频率,降低审计成本;弥补目前现场审计偏重事后监督,导致事中和事前监督控制不力的缺陷,从而达到风险及时预警及监督控制程序前移的目的。

那么如何来发展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之一的非现场审计技术呢?

1、及时完整地收集各种信息资料。

与非现场审计有关的信息资料可以由审计对象报送,也可以由审计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从业务系统获得。审计人员在信息收集过程中不仅要收集各种数字信息,还要收集文字信息,包括金融法规、政策和内部控制制度、现场审计报告等,并确保信息的连续性,做到及时更新。

2、多渠道处理分析好信息资料。

3(1)手工处理。审计人员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按内容分门别类录入计算机以备查找,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及信息资源的共享度。审计人员要不定期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在对业务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的同时,查找审计对象在经营管理中的违规行为、潜在风险以及异常情况,并进一步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风险评价。

(2)系统处理。为了便于评价审计对象的管理状况和经营效果,监督和预测其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判别,从而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要建立和完善非现场分析模型,通过引入各种分析方法来考察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变动规律,并将数理统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及风险控制原理有效结合起来,使非现场审计技术方法模块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将科学的分析技术和优秀审计人员的宝贵经验固化到系统中,使之在一定范围内共享,可有效统一作业标准,切实保证审计质量。此外还要建立一整套相互联系的综合性指标:①要建立非现场审计指标体系。非现场审计指标体系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内部控制制度恰当性的指标,其作用是衡量和监督审计对象遵守政策法规制度的情况;另一类是风险评估指标,其作用是衡量和监督审计对象经营结构、经营质量、经营成果是否存在危机和隐患。②要设置指标参数值。为了便于分析比较审计对象的经营管理情况,还要设置科学合理的指标参数值,设置时可根据国内商业银行的情况并参照国外同业的水平。

3、加强非现场审计管理以提高其成果利用率。

非现场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线索和风险疑点,必须全面纳入疑点管理,且必须区分重要程度限时查证并返回查证结果。为强化控制,可在系统中添加疑点核实限时设定功能,严格按照查证结果及时核销疑点。需要强调的是,疑点库的构建必须基于先进的数据库管理技术,要通过查询、报表、统计图形、多维展现、分析挖掘等方式实现对疑 4 点库中数据的快速查找、动态排序及深度加工,籍此向审计人员提供经过整合的审计线索,揭示疑点分布规律,以利于进一步明确现场审计重点。

此外,对于典型的非现场审计案例、优秀的非现场审计报告及研究成果,均应纳入经验库内共享,以提示审计人员增加审计深度、拓宽审计广度、提高审计技巧。

但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优点和局限,既没有一种方法一无是处,也没有哪种方法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最优的。虽然非现场审计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非现场审计无法对其存在的基础数据源的真实性加以确定;非现场分析的结果只为审计人员提供一个调查的方向和线索,不能提供准确的实情和原因,更不能据此做出最终结论;非现场审计也无法对审计对象管理层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价等等。因此,发展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技术还要从多方面入手。

(二)恰当运用审计抽样技术。

在内部审计发展的初期,大多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基本上采用全面详查的方法,但随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量急剧增长的情况下,无论是从审计成本还是从审计时间上考虑,全面详查的审计方法已不再适用,于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已经有了审计抽样的雏形,但这种审计抽样往往是凭个人的审计经验而定,通常会因审计主体间的经验差异而使审计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为了弥补这种缺陷,我国于1996年制订并发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4号—审计抽样》,其中对抽样审计是这样表述的:抽样审计是审计师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一方面它比较符合审计的成本和效益原则,审计人员可根据审计的重要性原则,通过对局部选定的样本进行审查,收集充分、恰当的审计证据,以此推断总体特 5 征;另一方面使审计结论的可靠性大大提高,通常抽样是根据经济统计数学概率论的原理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其抽样风险是可预知的,也是可控制的,样本按随机方法选出,较少主观的因素,抽样结果的有效性不受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影响,因而使结果更科学、更可靠。

那么如何来恰当运用好审计抽样技术呢?

首先要纠正一种错误的认识,不能将审计抽样等同于抽查。抽查作为一种审计技术,可以用于审前调查、确定审计重点、取得审计证据,在使用中无严格要求;而审计抽样作为一种审计方法,需运用统计原理,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抽样方法的要求实施。

其次要了解审计抽样技术的适用范围。审计抽样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审计,当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项目都很重要、被审计的项目具有较大的审计风险、或从成本效益考虑并不有利时,一般不应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应充分考虑其相关性和完整性;相关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具体的审计目标;完整性是指在选取审计总体时必须包括为实现审计目标所涉及的所有项目。审计风险较大的项目宜采取详查方法,对审计内容较多、审计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才采取审计抽样技术,并结合分析性复核手段,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

再次要尽可以降低审计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可能出现的抽样导出的审计结论与被审总体特征不相符的可能性,它与由于审计人员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或误解审计证据等原因而带来的非抽样风险的性质不同。抽样风险分为二类:一是信赖不足风险(或误拒风险),指抽样结果表明样本项目存在的问题或差错的比例大于被审总体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差错的比例,它会导致审计人员执行额外的审计程序,降低审计效率;二是信赖过度风险(或误受风险)指抽样结果 6 表明样本项目存在的问题或差错的比例小于被审总体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差错的比例,这将导致审计人员形成不正确的审计结论。信赖过度风险对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是最危险的风险,它将使审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要积极开发审计抽样软件。抽样技术的方法众多,一般根据审计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审计抽样方法,主要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法、停走抽样、发现抽样、单位平均估算法、差额估算法、比率估算法、货币单位抽样法等等。但这些方法中很多都需要审计人员既掌握全部的抽样及统计知识又要能进行繁复地综合计算与统计,审计成本高审计效率低,因此建议开发审计抽样软件,较好地融审计抽样、统计分析于一身。审计人员可以选择一定的抽样方法,监控抽样过程,处理抽样结果,进行逻辑判断;还可以让其进行负责处理数据库大量的逻辑运算与智能统计分析,加快审计抽样的速度,从而使审计人员面对大量的审计业务时既显得游刃有余,又可以快速准确地对审计对象作出正确的判断,量化审计的风险。

当然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新,只有更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必将促使审计工作接受信息技术的改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与时俱进,仍然沿袭陈旧的传统审计技术和方法,就不能更好地适应审计工作的发展,只有将实用先进的审计技术与计算机审计手段进行优化组合,才可以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及审计风险,同时使内部审计技术的发展过程更具科学性,更为理性化。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与新编审计技术实用手册》,中科多媒体电子出版社; [2] 刘三昌,《企业内部审计技术》,中国经济出版社; [3]《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与操作规范实用手册》,银声音像出版社; [4]《内部审计具体准则》;

5.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篇五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4、没有实施步骤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1、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

2、未能体现“信息技术环境下”这一核心研究内容

建议不予立项

中职《电子技能与实训》课程数字化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1、对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

2、研究目标和内容更象工作目标,不能体现科研的价值。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1、对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创新性不够。此类课题以往有大量课题成果,应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2、研究目标过大、散,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修改。

让现代信息技术服务课堂教学,实现高效教学

1、题目不恰当,更像工作汇报

2、对相关研究现状缺乏深入的分析研究,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太大,与一所学校的研究能力不匹配

4、研究目标指导下,研究内容应是的具体、可操作的。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思想政治课高效教学的研究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内容不符

2、核心概念缺乏界定,“高效教学”提法建议改为“有效教学”

3、研究目标大而空,不具有实施可能性

4、研究内容不匹配。建议不予立项。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目前针对电子白板的研究成果很丰富,报告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和研究不够,未能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

2、制定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多与以往的研究成果重复,缺乏研究价值。建议不予立项。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

1、需界定“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

2、深入进行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和研究,在以往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择有创新性的研究方向。

3、研究目标和内容的表述不够专业科学,内容杂乱不清,无关内容多。

建议不予立项。

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中高年级课内拓展阅读研究

1、规范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部分的撰写。修改后同意立项

基于PHP技术的校园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1、科研论文,与立项报告的体例不符

2、“网站的设计与实现”作为课题的研究价值没有体现,创新性不够

建议不予立项

基于个性化学习的信息技术练习活动设计策略研究

1、同意立项

信息技术环境下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不予立项。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研究

1、缺少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2、研究目标和内容不明确,不具可实施性

建议不予立项

利用图形计算器解决学生学习数学难点问题的研究

1、立项报告不规范

2、没有文献综述,选题缺乏创新性

3、研究目标不够明确,研究内容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

建议不予立项。

6.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篇六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研究性学习中开展的五个典型案例,然后分别作了评析,最后说明目前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为其提供了有力保证。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案例

信息技术

网络

一、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是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软件工具、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围绕要研究的主题,获得新知识、产生或者进一步实践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2]。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四种主要模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微型探究、整合课堂教学和网上探究实施拓展学习、设计整合多学科领域的问题开展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网上成立学习社区实现研究共同体。

本文主要阐述五个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案例,然后作简要评析,希望能给读者以启示。

二、案例评析

案例1:Internet资源辅助开展调查研究

北师大南山附属中学的赵玉芹老师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辅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调查研究。该调查是通过学生做一个小记者的采访和调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了解人人乐与沃尔玛超市的经营理念、促销手段、宣传战略、顾客购买心理、经营状况等活动,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这个课题从实际生活出发,着重研究比较两超市的竞争与发展现状,让学生亲身体验深入超市和小区探究的快乐。该课题针对超市具体情况,设计了针对顾客、员工和管理层的调查问卷,并对他们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同时对两超市总部管理层、超市员工和顾客分别进行实地采访,另外,同通过网络和书城了解有关两超市的发展历程及分布、经营理念、成功经验等。

课题结束之后,老师将同学们调查的统计结果和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反馈给超市管理层,他们提出了好的建议,认为如果让学生先看,提出问题去研究,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评析:该案例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种种挫折和感受,激发了学习学科知识的热情,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关心他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精神,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合作与沟通。网络在这里的作用是辅助的,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信息,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案例2:完全基于Internet的研究性学习

2002年10月人大网院率先各网络教育学院决定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研究并在全院3万多学员中试验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该项目以《红楼梦研究》作为试验课程,这是一门公共选修课,不局限于中文系学生,面向人大网院各地各专业全体学生,所以选择本课程的多为红学爱好者。

《<红楼梦>研究》是小学分课程,学习期限为一学期(4个月左右),学生只需完成一个综合性课题的研究即可得到学分。人大网院根据课题探究的基本程序(准备、实施、反思),以时间为轴线,结合课程时间安排,强调学习过程的监控与评价,将课题探究划分为开题报告、阶段汇报、研究成果、研究总结四个阶段,各阶段基本历时1个月。

在该课程中,一共有6个课题,题目分别是:(1)《红楼梦》主题、人物和结构的研究;(2)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研究;(3)如何评价《红楼梦》的后四十回;(4)《红楼梦》的政治背景;(5)凤姐论;(6)《红楼梦》里的家族式管理。

统计表明,选课学生来自9个专业41个教学服务站,各组人数3——8人,基于网络开展远程协作。从数据读者也不难看出以上课题都非常受欢迎,如第二个课题“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的研究”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引起学生广泛兴趣,最终形成的小组数均高于其他课题,而“如何评价《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小组数最少,将在实践中逐渐淘汰。

该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由人大网院的专职研究人员和网络教学一线教师共同在网院的研究性学习实践行动中开展研究。《红楼梦研究》课程采用小组协作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而且是完全基于Internet 的研究性学习,没有面授,而是充分利用人大网院的研究性学习的平台进行交流,数据也是通过平台提供的学习档案袋、问卷调查来收集,在课程结束后还对课程辅导教师进行访谈。

评析:该案例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研究性学习开展提供的资源、交互及管理性支持的功能。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得益于他们抓住网络教学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即课程导入、网上学习活动组织、学习支持服务、教学评价,这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进一步分析该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它属于在网上成立学习社区实现研究共同体这种模式,就是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提供的各种交流工具如BBS、Email、QQ、聊天室,学习者之间展开充分沟通和交流,他们互相之间是协助者、同伴;同时把网络作为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的管理工具,以保证实施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案例3:音乐欣赏中的小组探究

音乐欣赏课不受升学压力的制约,以此为契机,北京五中的张建敏老师承担了北京市信息中心“十五”规划项目支持下的“基于网络的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中进行一次行动研究,开展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该课题力求通过在非高考科目中尝试网络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进而推广到其他科目中去。学校的校园网(最好与Internet相联)为基础的网络教室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等与校园网相联的相对固定的网络环境为该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该课题主要以两个专题为研究内容,一个是学习《西洋管弦乐队中的乐器》,另外一个是欣赏作品《沃尔塔瓦河》。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在教学进行之前,对全班进行分组。将全班划分10个小组,每组5-6人,小组的形式由学生自由组合,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全组的协调工作;设记录员一名,负责记录小组的思维过程和工作过程;推选2人作为小组代表,向全班呈现小组成果;推选出一名评委,组成全班评价委员会(共10人组成),对各组的成果及其展示进行评分,若干次后轮换。此外,确定音乐课代表为总组长,协助教师的研究活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收集相关信息,让学生学习必要的预备知识。课上教师对概念性的知识进行讲解,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工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课件完成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或网站,使不同的学习者在相应的学习条件下以不同的进度进行学习,组内讨论,组间交流,最后教师总结、点评。课后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源和网站,让感兴趣(或有能力)的同学继续研究,使音乐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期间,让学生做两个专题研究,小组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完成并进行成果展示,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完成电子作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小组的主要成果有课外搜集的资料、专题研究成果、自评、互评材料等。

本课题体现了网络化教学与研究性学习发展趋势的有机融合。通过小组协作开展研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小组研究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的劳动结晶,是学生以前未曾尝试过的,许多学生不愿下课。另外,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整理信息、撰写报告,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协作能力和写作能力。

评析:该案例的特点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贯穿整个过程,而且小组中设有记录员、评委,每个成员都有详细的分工和明确的角色,小组通过协作展开组内讨论、组间交流。也许大部分研究性学习过程都通过小组来实施,但是很少时开展真正的协作学习,仅仅是一种小组学习。这种方式是值得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借鉴。

案例4:创设数学应用的情境 山东省胜利油田河口社区第四小学的刘莉丽老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组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先了解学生个人旅游的情况,让学生回忆外出旅游前家人所作的准备,再提出由学生当家作主,开展参观果园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萌发一种强烈要求感受的愿望。正是这种感受性,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迅速转化为一种求知欲望,转化成一种进入创造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带着为“班级参观果园筹划经费”这个问题,借助虚拟网络进入“套餐、租车、门票”网页,小组初步讨论,根据经费要求与条件的许可,学生填写电脑表格完成“经费预算”的活动;借助“为果园预算产量与收成”这个题材,在学生初步学习乘、除法后,大数目的产量收成计算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操作完成,培养操作的能力;在浏览“套餐、租车、门票”方案网页时,学生提出问题:这么多的方案,怎样选择呢?然后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式,不仅帮助小学生解决了该问题,而且提高了他们选择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学会了乘法、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了“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并有了一定的数据收集、统计和微机操作等知识作为基础。同时学生明白了计算知识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数学知识和网络资源的丰富性、便捷性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评析: 可以看出,该案例属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微型探究这种模式。教师创设了与实际生活结合紧密的情境,引发学生去思考。如果教师在整个过程实施之后,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和总结探究过程中的方法和心得,比如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过程应用了什么方法,得出了什么结论,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还可以应用于哪些情境等,那么就可以举一反

三、触雷旁通。

案例5:拓展课堂学习的语文探究

佳木斯一中的隋艳秋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了关于《飘》的研究性学习。老师让学生组成小组,研究选题,确定课题。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们群情激跃,对《飘》中主人公郝思嘉性格的复杂性的分析在众多课题中凸现出来。

历来评论都把郝思嘉定格为资本主义社会冷酷、虚伪的形象代表,而我的学生们能看到郝思嘉性格的复杂之处,看到她人性化的一面,这是难能可贵的。同学们分别从原著中找出了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整理出来粘贴在校园网的“语文自主课堂”的论坛上,与大家一起讨论。经过同学的多方上网查寻几整理思考,意见也越来越统一,那就是思嘉身上很多人性恶的方面,但不得不承认她身上的确也有她的魅力,同学们对内因分析得已经比较透彻了,惟有内因也即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同学们还不太了解,于是有同学负责上网查寻相关资料,他们查询了大量关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相关资料并分发给组内其他成员。

另外,同学们由郝思嘉的性格分析想到自身,这也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因此这个课题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从中,学习可以自己学习,开展讨论,从而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评析:本案例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课本基本知识的同时,还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超越了课堂学习的要求,从中有所提升。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之一。

三、案例总结

上面的5个案例各有特色,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开展研究性学习。虽然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各不相同,但是目标是相同的,就是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分享与合作、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7.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篇七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不再是“教学辅助工具”, 将其作为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工具、对于问题的探究及解决能力的提升工具以及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各类资源、教学要素和环节融合起来, 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改革, 并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的改革。

二、信息技术对“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

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 也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网络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浩瀚的知识海洋, 克服了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的局限性。网络通信工具给学生创造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交流、讨论以及合作条件。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创造的机会。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 在专业技术以及设备上都占有优势, 并且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的意识上的认识地也更为深刻, 在此, 以我开展的信息技术课中制作电子板报这个板块的教学过程为例, 展示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信息技术促进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 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 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来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等于不需要教师了或者说教师的作用降低了, 而是学生主学, 教师主导。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更重,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 教师除了要像以前一样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外, 还要创设适当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引导他们正确地进行自主学习, 敢于探索、总结经验。

在初二年级学生学习使用Word制作电子板报的这个板块中, 6个课时的学习环节中, 我没有采用先教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 而是将6个课时的学习过程设计成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选择他喜欢的主题设计一份电子板报。学生在探索如何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制作电子板报的基本技巧。在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学习之前, 教师根据教学资源、教学要素设计了一个学习制作电子板报的网络学习平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同时学生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获取更丰富的知识。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制作进度, 每节课的学习内容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调节, 并登记在网络平台里的制作进度表上。学生自己利用网络学习平台自主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师扮演好主导的作用,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探索问题, 实现高效学习。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 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很重要, 直接关系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网络学习平台中, 设计了展示平台, 学生定期将自己的成果上传, 教师、同学都可以进行点评。这不仅为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供了依据, 而且为学生进行自我调控提供了基础, 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2.信息技术促进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 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制作电子板报的这个学习过程中, 设定的任务是让4个学生为一组来完成的。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方便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学生利用QQ建立了学习小组群, 共享学习资源, 交流学习经验, 探讨学习难点。利用网络, 学生的合作学习已经超出了课堂学习的时间, 在放学后, 学生也继续进行讨论、交流, 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 学生的学习得到了更好的延续。

新课程环境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促进越来越多的新型学习方式被探索和实践, 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 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设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教学环境, 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与学方式, 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等特征,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结构发生了根本性改革。

8.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篇八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

初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有关键的作用。随着现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教师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今的环境要求初中教师需要有更高的专业水平,适应新课改以及信息技术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由于数学是初中教育的重要一环,因此,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也至关重要。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教师专业化主要指的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也可以说,教师专业化是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其本质上是个体成长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专业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主要指的是信息素养以及信息能力,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通过初中数学教师的信息化发展,探索一些提高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素养,鼓励初中数学教师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能设计出高质量的课件,通过课后反思和学生的反馈不断地修改、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但是,据目前来看,初中数学教师专业背景太过单一,不利于初中教学专业化的发展。学校中的初中数学教师大多是数学专业毕业,缺乏系统科学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很难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在教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较少。

二、如何促进初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能力

教师要培养新一代的具有信息能力的学生,自己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发展自己的目的。中学的数学知识有些是抽象的,数学教师就要利用信息技术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把立体的变成平面的,把看不见的数学关系利用信息技术变得让学生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一线数学教师要能自己开发教学资源,能开展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数学教学,能较好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对网络资源进行再整合,开发制作出适合教学的高质量课件。并且,在实际教学的时候,需要鼓励初中数学教师积极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管理工作。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档案库,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从而在之后的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实际教学提供一定的依据,进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二)改变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小学教师都是大专以上学历,这也体现了对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的高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内容与数学的教学方法,更要知道如何将本学科知识与其他领域的知识整合,如何运用数学专业知识把数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尤其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

(三)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不是一种独立性的能力,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能力。其主要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写作能力、创造能力等等,可以说,科研能力包括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时所需要具备的所有能力。作为一个主学科教师,不仅要会教学,更要会研究。教育科研的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进行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研究,解决发现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去实践。科研能力和老师的教学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进而显著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外,初中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科研工作管理机制,对于数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从而使得数学教师的工作效率也得到显著提高。一般来说,管理机制应该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评价机制等。通过一系列完整的机制,对教师的科研意识进行加强,并使得初中数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显著加强。

综上所述,从目前来看,信息化技术得到快速发展,这给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数学专业化发展主要是对老师的专业能力的再发展过程,其主要目的就是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由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于教学的重要意义,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发展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期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学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郑庆全.课程改革推进背景下山东初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需求的质性研究: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的若干问题探讨之二[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1):16-22.

[2]陈勤,田鹏.信息技术环境下IDNT模型促进新手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3):101-106.

9.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篇九

题 实 施 阶 段 计 划

(2011.1 —— 2012.1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把多媒体信息技术引进课堂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为此,学校为了顺应现代教育改革发展方向,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于2012.12开题,前期课题的准备工作已基本结束,现研究进入了课题的实施阶段。为了使研究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开展,达到预定目标,实现预期效果。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研究实施方案》的指导下,把2012.1——2012.12这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作一安排,请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安排意见,并按计划落实好阶段研究工作。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多媒体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形成最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

2、焕起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先进教学手段和教育资源较好的辅助教学,达到教学最优化。

3、通过课程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开阔学生的视野,陶治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让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自觉的形成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意识,实现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有效教学”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手段之一。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有效教学教师角色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建构不同课型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构成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教学目标。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审美信息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4、运用并完善“三段六步”多媒体教学导学模式。

5、运用并完善“三段六步”多媒体教学导学模式的实施策略。(1)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巧和方法;(2)多媒体教学导学案的编写策略;

(3)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研究;(4)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5)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探讨。

三、研究措施

为保证本课题研究过程的实效性,特制定如下措施:

1、学校教科室制定技术培训方案,统一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题组主研成员蹇玉伟、赵庭海负责课题资料的收集,并协助课题组长搞好具体相关工作。

2、各科教研组将本课题研究与教研、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做到“教研即科研、教学即研究、科研即师训”。

3、课题组不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检查研究进度、解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阶段成果,及时调整实验计划,进一步落实研究工作。

4、及时聘请专家指导,及时了解教育动态,提高教师研究理论水平。

5、通过课题研讨课、观摩课、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论文等形式展示教学成果,探讨教学模式、总结教学经验。

6、开展竞赛活动,评先优秀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展示课先进个人,进行阶段总结和表彰。

四、研究工作安排 1、2012年1月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具体安排实施成员研究相关工作,各科制订相应具体的研究计划。2、2012年2月---2012年3月,按开题时专家指导意见,修改、完善研究方案。

(1)确定各科各单元有效教学导学模式。

任务分解安排:语文组(杨雪琼负责)数学组(赵庭海负责)英语组(李翠芳负责)物理组(冯彩生负责)化学组(蹇玉伟负责)政治组(李蓉负责)历史组(朱培林负责)计算机组(袁剑雄负责)(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贾国荣负责。(3)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审美信息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何俊平负责。(4)运用并完善“三段六步”多媒体教学导学模式。贾国荣负责。(5)运用并完善“三段六步”多媒体教学导学模式的实施策略。①现代信息技术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巧和方法。蹇玉伟负责。②多媒体教学导学案的编写策。何俊平负责。

③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有效整合的教学策略研究。袁剑雄负责。

10.信息技术环境下儿童语言发展促进研究 篇十

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负责人:许娟)

一、课题名称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目前,在世界上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探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美国,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提出:“在2002年前,所有小学、中学、图书馆、学院和大学全部接入全国的学习网”。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以及网上学习等等,都已经在国外大部分中、小学中开展起来了。而在国内,目前此项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如北师大的《基于校园网的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在中小学,对相关理论和模式的研究还比较少,虽有一些尝试性的思路和研究,但还未形成一整套可利用的方案和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价值。

1、研究目的:

1.结合新课改的理念,继承中国传统教育的优势,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师生应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为未来的人生发展提供帮助;

2.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教师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和其他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的运用,把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通过设计运用教育信息化改革各学科的教学过程;

4.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1)、探索网络环境下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优化,提高课堂有效学习策略。

(1)、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高效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优质教学的追求。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的天职。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体现。而高效教学所追求的就是教学效益与效率——一方面要有优质的结果,另一方面要有优质的过程,进行高效教学研究,坚决反对那种把“提高教学质量”与“加班加点”之间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效教学的本质追求。

(2)、有效地改变当前学科教学的低效状态,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以“血色”与活力

教学从有效性纬度上有四种形态:有效教学(高效教学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高级状态)——低效教学——无效教学——负效教学。低效、无效乃至负效教学的大量存在严重地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用于学习(特别是重复作业、机械训练等)的时间之长、负担之重、效益之低下,“日光”加“灯光”的教学,已经成为学生身心发展的严重障碍,陶行知先生曾经抨击过的那种“把血色赶跑了”、“甚至有些是把生命赶掉了”的那种“杀人的”的教学,今天涛声依旧!反对低效(无效、负效)、探索高效教学已经达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本课题的研究就是为了改变当前的低效状态。

(3)、帮助教师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一是独立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课堂教学水平得以提升;三是辅导点拨及时精当,做到要言不烦;四是对整个学科教学过程的管理科学规范,能够优化教学系统的结构。把教师从繁重的低效或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提升教学生活的质量,促使教师走上一条教学自由之路。

(4)、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

课堂教学在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或成长服务的同时,还要为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该课题的研究努力追求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媒介(主要是教科书)转向多维的立体,将课堂教学的中心转移到人的身上来,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很好的信息能力,努力使理念变为现实,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建构通道。

(三)、课题提出的依据

1、课题的理论依据。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

息资源以及对队伍研训、资料积累、整理数据、研发课件、成果奖励等经费,为营造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校园文化提供各项物资条件。(4)评比表彰制度。

要对课题实验的理论分析、数据整理、实验案例、论文总结和物化成果进行阶段性和终结性的评价,并对实验成果突出者予以表彰。拟设课题实验论文奖、课题实验贡献奖、课题软件制作奖、课题资源开发奖、优秀实验课例、课题实验组织奖等。

三、课题的界定和理论假设: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关于信息的产生、发送、传输、接收、变换、识别、,控制等应用技术的总称,是在信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扩展人类信息处理功能的技术,是当代世界范围内新的技术革命的核心.它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传播媒介于一体,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向学生传递信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生动活泼,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人际交谈的信息环境。

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精彩不精彩,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

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

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教学话语要简洁明了,能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听全面;教学手段要先进适合,能让学生易理解、易接受、易记忆;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适合不同学生发展需要,让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快。

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化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强调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教与学的统一,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原则:

(一)研究目标

最优化的范围内)发挥最有效的作用。教学过程最优化也可以理解为教师有目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这一方案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使教学和教育任务完成并达到在可能范围内的最佳效果。

五、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重点是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有效教学,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这个环境?应该包括有效利用设备、资源进行课前准备和实施教学的全过程;并利用信息技术环境与校内外以及国内外专家同行朋友探讨教学过程中困惑,分享教学研究成果,以期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为

(一)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理念,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开展有效教学的能力,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念,使全体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行为发生本质的改变。

(二)全面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的能力、与他人分享成果的能力,和积极使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困惑的能力。

(三)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研究。提高全体课题组成员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组织课堂教学实践中,确立正确的学生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置疑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原则。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学习能力有实质性的变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实现从对问题的单向认知到对问题的多向思维的转变,并能尝试通过合作学习,从“学生”角色向“社会人”角色的衔接与过渡。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增强师生亲和力的策略研究。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的策略研究。

(四)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科教育渗透德育目标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

(五)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分层次作业与测验及其评价的策略研究

(六)其他研究:如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科整合与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方法研究等。

六、研究对象:

根据本课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们确定研究对象为扬州市江都区第一中学初中、高中学生。

七、研究方法:

(4)、对本课题作初步的文献研究。

第三阶段: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6月——2014年12月

(1)、采用访谈、观察等方法,了解教师的教学理念,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效率、教学质量的关系。

(2)、从管理的角度确立教学三阶段(准备、施教、巩固与评价)的地位,研究其有效(高效)性所要达到的度。

(3)、从实践层面上进行各学科管理研究,把各阶段的教学行为放到系统中全盘统一管理。重点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总结改进。

(4)、将教学准备行为分解为教师教的准备行为和学生学的准备行为,研究其高效性策略。(5)、研究总结高效课堂的管理,从教学策略的角度指导教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课堂管理思想与教学艺术。

(6)、研究课堂教学的后续行为,包括学生的作业练习、教师的辅导补救、学习效果的诊断评价等,应该达到一个怎样的度才是高效的。

(7)、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研究实践的培训,及时调整研究的方法和进度。

(8)、收集研究成果,定期以书面形式进行阶段小结。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月——2015年9月(1)、汇总子课题研究成果

(2)、学校总课题结题申报、完成成果鉴定

九、研究结果

我校经过四年多的实践与研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目的,由原来的“为信息技术而运用”转向“为优化教学方法而运用”,使教师由原来的“为创新教学方法而创新”转向“为提高教学效率而创新教学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一)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创新了教学方法,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信息技术环境下使知识形象化。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其在音、视、声、色、彩等各个方面的优势,1、结果分析

我校按照课题计划与研究目标,通过实验法、教研促进法、案例分析法并结合具体课例分别对传统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得出了如下结果:

一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集文字、图案、音乐于一体,通过创设情境,设疑探究,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与培养。教学内容得到丰富和发展。

二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数字化的信息,它包括了文本、网络视频,网络教学课件、学习工具软件等多种形式,这一点是有限空间、有限时间的其它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三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四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激发。

但通过研究表明,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展示的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味地追求使用计算机,过度使用视频图像,或频繁地使用媒体,学生只对生动的信息技术感兴趣,认真思考问题的不多,都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教师应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有目的、有成效地进行。反之,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过大,就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认真进行学习内容的学生有限,课堂监控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研究认为,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不足,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弥补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陷。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优势互补既不同于纯粹的传统课程教学,也不同于纯粹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整合对接的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互补,其本质与内涵就是把以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并结合、借鉴传统课程教学的优势和经验,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形成协调一致的有机统一体,从而产生“聚焦效应”,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1附录一: 课题研究组成员

长:

许娟 副组长:

姚剑

成员:

刘志敏 樊玲 周静 孙爱红 姚美娟 王虹 温勇

李荣 祝 萍

附录二:课题研究成果附录

1、【研究成果集】:

《<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许娟 姚剑 《课题研究阶段性评估报告1》„„„„„„„„„„„„„„„„„„姚

剑 《课题研究阶段性评估报告2》„„„„„„„„„„„„„„„„„„许娟 《区一中十二五课题中期报告》„„„„„„„„„„„„„„„„„„„姚

剑 《子课题结题报告集》„„„„„„„„„„„„„„„„„„„„子课题组成员

2、【论文】

1、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的有效教学 „„„„„„„„„„„„„„姚 剑

2、青少年如何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观„„„„„„„„„„„„„„„„„„„„许 娟

3、小议高三艺术生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孙爱红

4、浅谈如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英语写作水平„„„„„„„„„„周 静

5、高中语文教改现状之反思„„„„„„„„„„„„„„„„„„„祝 萍

6、浅谈中学英语听力方法的培养„„„„„„„„„„„„„„„„„姚媚娟

7、浅谈高考素描教学方法„„„„„„„„„„„„„„„„„„„„李 荣

8、浅析水粉画观察方法„„„„„„„„„„„„„„„„„„„„„李 荣

9、素描头像的观察方法„„„„„„„„„„„„„„„„„„„„„李 荣

10、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学有效教学„„„„„„„„„„„„„ 温 勇

1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之浅见„„„„„„„„„„„„„„„„„„ 樊 玲

12、高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探索„„„„„„„„„„„„„„„„ 樊 玲

13、利用课本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樊 玲

14、浅议在新课程基本理念指导下的地理教学„„„„„„„„„„„ 刘志敏

15、浅议新课改下地理教师的目标化教学„„„„„„„„„„„„„ 刘志敏

11.在美工活动中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篇十一

关键词:美工活动 儿童语言 手工制作

《纲要》指出:“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造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根据《纲要》的这些理念,结合自身的实践,我再手工制作的教学中,给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让幼儿即动手有动口,从而把手工制作和语言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语言在不同阶段、不同水平上发展。

一、丰富幼儿生活内容和词汇,让幼儿“有话可说”

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内容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所以,我们平时注意引导幼儿看一看、听一听、问一问、摸一摸、说一说等各种途径,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给幼儿的语言表述奠定基础。

词汇的丰富与否确定幼儿讲述时是否能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达,因此我平时注重丰富幼儿词汇。如学习“搓、揉、压、捏、团”等动词。在折纸和剪贴活动中,教幼儿学习“斯、折、翻、剪、贴”等动词,让幼儿在生活当中运用这些词语。因为这些词均是通过动作表现出来的,幼儿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能直接感受和理解词义,既练习了口语表达,又加深了对动词的理解。

二、引导幼儿多看多观察,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幼儿观察艺术对象的形象结构、颜色等特征,并用语言进行表达。这实际上是将形象语符转化为会话语符,目的在于培养幼儿运用符号转换的能力,对绘画形式所承载的内容转换成言语表述,让幼儿练习说话。如在教幼儿绘画小汽车时,先出示几辆玩具小汽车,让幼儿观察汽车的外形特征,并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当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展现在幼儿眼前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汽车的颜色真多,有红的、有黄的,还有黑色的……”“小汽车好漂亮啊!豪华的小轿车,漂亮的面包车,长长的公共汽车,载重的大卡车,还有那时髦的自行车,飞快的摩托车……”这时教师如果顺势地引导幼儿学说新词和完整的描述性语句,幼儿就会很感兴趣,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冲动。

三、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

如在开展主题意愿画《春天的秘密》活动前,我就带领幼儿来到户外,投进大自然的怀抱,去发现春天里花、草、树等植物的变化,去寻找蜗牛、蚂蚁、小鸟、蝴蝶等动物的轨迹,去观察田地里的人们都在忙碌着什么。观察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幼儿进行谈话。并以启发式的提问带给幼儿思考:“春天来了,春天的秘密很多,你发现了春天的哪些秘密。”话音刚落,幼儿就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并纷纷用语言进行描述。陈君垚说:“杨树上的毛毛虫掉下来,落在了草地上。”刘与非说:“我家窗台上草娃娃长出头发啦。”罗立言说:“我看见农民伯伯在播种。”在这样的谈话活动中,幼儿毫无顾忌、尽情地用完整的语言讲述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以“春天的秘密”为题,进行主题意愿画,让孩子把观赏到的大自然美景用图画表示出来,既提高了幼儿表现美的能力,又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

四、循序渐进,让幼儿“敢说”

在根据手工制作创编故事时,我们发现有的幼儿由于胆小,对于“编故事”不感兴趣,对于这样的幼儿,我们一定要要求他勇敢参与,鼓励他想到的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只说一两句话,不要求他语言的通畅程度和是否能将故事编完整,以消除他的心理上的顾虑。为了锻炼幼儿的胆量,让幼儿“敢说”,我们在说的方式上采取了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即允许幼儿边做边说——同桌间互相说——小组中互相说——在集体面前说。

五、说的方式灵活多样

如说说,自己收集的是什么,是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它是什么样的。手工制作前,教师用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指导语,扩展幼儿思维,调动幼儿“说”的积极性。

边做边说。此方式既能发展幼儿的口语,又能巩固要做的事物的外形。如制作小鸡时,注意让幼儿讲:小鸡小鸡,真可爱,圆圆脑袋,圆圆眼睛,尖尖的嘴巴,穿上黄黄的毛衣,带上红红的小花,真可爱。这种边念儿歌,边做手工,既使幼儿动手、动脑,又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做后说。每次手工制作结束后的讲述,是训练幼儿语言表达的极好机会。这时,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幼儿说说自己都做了什么,怎样做的,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鼓励幼儿用丰富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制作过程。此外,还让幼儿把各自的作品摆放在一起,大家互相评论,比较一下自己的作品和其他幼儿的作品,看看说说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谁的漂亮,谁的最好,那些制作方法值得自己学习。大家一起在评说甚至争论中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听、做、说、演结合。如讲完“学我做”这个故事后,我让幼儿用泥土做一套故事角色中的青蛙、小鸭、蜜蜂、蝴蝶,做好后,让幼儿边演示边讲述,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与理解,从中更好地提高了幼儿的表达能力。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而美术活动就为幼儿提供了交流和运用的机会,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一个途径。因此,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教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观点,一定能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秀梅.激发幼儿想说、敢说、会说的做法[J].才智,2016,(05).

上一篇:2022支付宝集五福什么时候开始下一篇:材料性能学期末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