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空白经典美文

2024-07-28

生命的空白经典美文(共5篇)

1.生命的空白经典美文 篇一

生命的两岸经典美文

当风沙吹进这寂静的世界也吹进了我那如水的心,产生了微微波澜,遥想那时我们一起的画面,一切如在眼前却又在天边,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右岸是铭记,你已到达左岸,可你的影子却永远留在了右岸,与其说我已忘记你不如说我在铭记你,我们之间已经有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我在渴求你能给我一座桥,让我到达你那已经向我封闭的心,我如楷书一样永远那么工整,你如行书那样永远那么洒脱,我无法用楷书的写法写那一行行行书,我只能站在那里回首看着我们的过去,我只能站在那里遥望想象我们是否还有未来。

画地为牢,只为在那里望着、等着、盼着、看着,远去的背影是否还会清晰,当一个人走近了,却发现不是你,我依旧在那里望着、等着、盼着、看着,周围的风景没有了四季的变幻,一切都定格在了当初相遇的季节。望着天,等着风,盼着云,看着你,渐行渐远,夜晚 一切都是那么静 心慢慢地在波动,远方的你何时归来,远方的你是否安详。你的影子在我生命的左右徘徊,你的样子在我的脑海不断浮现,风依旧在那里刮,雨依旧在那里下,我依旧在那里默默地站着,雨后的月光是那么皎洁,被风吹过带着丝丝忧伤 一首舒缓的音乐,打开那尘封的记忆,讲述着一段简单的.故事 一首古韵的宋词,敲醒那万世的孤独,诉说着埂古不变的传说,一诺即一生。饮一杯淡淡的清茶,苦涩而清香,喝一口浓浓的烈酒,让我心中渐渐舒畅,微风拂面,凉风习习,在你身旁轻轻走过,却不小心惊扰了你,你回眸时的那份微笑,让我心中产生一片灿烂的星光,你转身时那忧郁的眼神,让我久久不能忘怀,淡淡的雨从你双眸划过,我却不知在何方。

2.生命的空白经典美文 篇二

1912年2月2日, 对我国翻译界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在这天, 诞生了一位翻译天才, 他就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朱生豪。从小朱生豪就对莎剧怀有非常浓厚的兴趣, 读过《莎氏乐府本事》及莎剧选读。1933年, 大学毕业之后, 来到上海世界书局担任英文编辑。1935年与世界书局正式签订了翻译莎翁全集的合约。

在1935年至1944年这短短不到十年之间里, 朱生豪共翻译了莎剧三十一部半。中途因战争的炮火两次丢失译稿, 而且常年病魔缠身, 可谓呕心沥血, 历尽艰辛。在1944年6月, 身体状况一直不佳的他, 由于积劳成疾, 又没钱及时医治, 突然一病不起。在同年12月26日, 含恨英年离世, 年仅32岁。

在他1944年4月写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 曾这样说道“……夫以译莎工作之艰巨, 十年之功, 不可云久, 然毕生精力, 殆已尽注于兹矣”。这十年里, 他是寂寞的, 他有却从不寂寞。在他给爱妻宋清如曾写信说道, “生活的孤独并非寂寞, 灵魂的孤独无助才是寂寞。”他在孤独的生活中, 从不感到寂寞。译莎的巨大工程是他精神上的支柱, 他的灵感并不寂寞。卞之琳先生曾说他是在孤军奋战。其实, 他并不是一个人在奋斗, 他的妻子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照顾、鼓励他。他“与三百多年前的莎翁心灵相通、神魂相交” (1) , 倾注了毕生的精力于译莎事业之中。

2 译界之先河译界之典范

不仅仅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所在, 更不仅仅是为赚得稿费, 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是志在为国争得一口气, 填补我国莎剧全译本这一空白。曾经, 日本人讥笑中国文化落后, 连莎翁全集的译本都没有。于是, 他将译莎视为一项神圣的使命, 时时刻刻激励自己。正是在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撑下, 才使得他翻译活动有了高产、高效、高质的特点。在1930年胡适之先生写给梁实秋的信件中, 曾提到组织人员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打算由闻一多牵头, 以及徐志摩、叶公超、陈通伯和梁实秋共五人计划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一浩瀚的工程。虽然计划没能实现, 最终只是由梁实秋独自在近三十年时间里完成了莎剧全集的翻译。相比之下, 朱生豪在贫困与病体的双重痛苦下, 在十年内完成了莎翁的大部分作品, 可见他的翻译工作是高产高效的。译林出版社个工作人员曾做过调查, 朱译本为迄今为止最受读者欢迎的版本。虽然, 朱生豪的翻译过程中遭受到了非常人所能忍受的痛苦, 这也并没影响他的译文质量。

朱先生没能译完莎翁全集, 不得不说是莫大的遗憾, 只剩下5部没有译出。令人欣慰的是, 在此之后有更多的译者、学者继承先生的遗志。台湾虞尔昌教授叹其文笔朴实, 感其英年早逝, 惜其壮志未酬, 遂补译了十部历史剧, 在台湾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

3 天才的诗人神奇的译笔

朱生豪对我国古典文学的修养甚高, 文字表达能力极强。他善于以典雅的、富于中国气派的适当语句传神地表达出莎剧原文的精神。他的语言极其优美, 较好地体现了莎剧的全貌与神韵, 灵动与风格化的语言更是受到了后人的称赞。他不仅是一位精通英文的翻译家, 而且还是一位天才诗人, 所以他所采用的散文形式译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其译作之中处处流露出诗情, 富有诗意, 语言生动优美似行云流水一般。

在译写《无事生非》 (即《无事烦恼》) 中克劳荻奥祭希罗的一段祭诗时, 竟大胆地采用了骚体, 这不仅是已译出的莎剧中所仅有的, 而且形式的独特又恰到好处。因为这段话是出自一位爵爷的祭诗, 他用古代诗歌中的骚体, 甚至文中运用了《诗经》中的典故来译莎, 便更显得容雍典雅而又生动感人了。朱译莎剧虽然采用的散文体, 但他的语言却象诗歌一样华丽, 不仅是剧中的诗, 就是对话中的散文也非常讲究韵律。朱译莎剧大量运用了诗的语言, 简直是诗化了的散文, 或者说是散文式的诗。

他之所以能够做到文句典雅、译笔流畅, 这与他深厚的国学功底是分不开的。朱生豪在他17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 主修中国文学, 兼修英国文学。在那里, 诗一般的美景陶冶了他的心灵, 熏陶了他的性情, 启迪了他的智慧。他博览群书, 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倘佯于山水之间, 凭吊古迹, 发怀古之诗, 抒风云之感, 写下了不少爱国主义诗作, 被誉为“之江才子”。当后人提及朱生豪, 多数人只知道他翻译莎剧的丰功伟绩, 而忽略了他的诗才。他曾将自己历年的诗稿整理成册, 有《古梦集》、《小溪集》、《丁香集》三册。前一册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长短句、译诗等, 后两册为新诗。可惜这三本诗集都毁于“一二·八”战火之中。朱生豪超群的诗歌才能和天赋, 正是他日后从事译莎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可谓天才的诗人造就了神奇的译笔。

4 治学之严谨译论之精辟

在《<莎士比亚戏剧全集>译者自序》中, 他比较清楚地说明了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历年来辛苦搜集之各种莎集版本, 及诸家注释考证批评之书, 不下一二百册”, 花费大量时间收集莎剧各种剧本、资料以及诸家注释之书, 对莎翁的生平, 及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艺术特征都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余笃嗜莎剧, 尝首尾研诵全集至十余篇, 于原作精神自觉颇有会心……每译一段竟, 必先自拟为读者, 察阅译文中有无暧昧不明之处。又必自拟为舞台上之演员, 审辨语调之是否顺口, 音节之是否调和, 一字一句之未惬, 往往苦思累日……”他的翻译态度极其认真, 为领悟原文“宗旨”, 竟将其研读十多遍, 直到完全吃透原作精神才敢开始翻译。他的译文都是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可以说是达到了人类文学艺术的最佳范本的境界。

“余译此书之总之, 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 保持原作之神韵, 必不得已而求其次, 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 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 则未敢赞同。凡遏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 往往再四咀嚼, 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 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 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从这段自序中, 便可看出他对翻译标准与策略的定义。为了能够让中国观众和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莎剧, 他所推崇的是“神韵”和“意趣”的翻译标准, 主要采用意译方法和归化策略。他所追求的是用最恰当的汉语表达形式来尽可能地重现莎剧之原意。所以, 他的译文“好像是高山飞瀑, 一泻千里, 读之朗朗上口, 诘屈聱牙之弊”。

参考文献

[1]贺祥麟.莎士比亚研究文集[M].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2:294-312.

[2]贺爱军.朱生豪的译事活动与译学见解[J].宁波大学学报, 2008 (5) .

3.谈论生命的经典美文摘 篇三

这句话,很多人都读过,人的一生无论贫富贵贱,伟大渺小,都像花草一样,从生命的孕育,落地生根,发芽,成长,所经历的日子,或精彩,或暗淡,或欢乐,或痛苦,一步一步,从幼稚走向成熟;一幕一幕,从简单到繁复。没有人愿意被遗忘在看不见的角落,只要生命还存在,就愿意尽最大的能力,让自己的人生焕发出色彩。

人们把孩子比作幼苗,顽强的生命只要一降生,就开始了人生的历程,嫩嫩的叶片在阳光下舒展,柔韧的枝条在风雨中粗壮,一天天长大,枝繁叶茂,成长为活力四射的少年,孕育出饱满的蓓蕾,含苞未放的心里装满希望和梦想,欲说还羞的笑脸若隐若现。青涩的年华,懂得了烦恼,心里充满渴望,想挣脱被束缚的手脚,拼命吸收着养分,尽管脚步还有些浮躁,已有了前进的方向,只等花期一到,就在春天里绽放。

青春时候的生命最绚烂也最宝贵,拥有最娇嫩的容颜,最健壮的身体,最美丽的色彩,最自由的时光。可以放肆地笑,任性地哭,无拘无束地放松自己的心灵,游刃有余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随心所欲地追求心中的真爱,热情满满地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黎明的太阳光芒万丈,阳光下的花朵芳香四溢,生命在这一刻怒放,不遮不掩;美丽在这一刻呈现,缤纷灿烂。

中年的我们,已开始容颜憔悴,身心疲惫,枝头上残留的那抹嫣红,已失去了往日的芬芳。一片一片随风凋零的花瓣,带去我们如水的时光,风风雨雨的侵蚀,磨去我们的棱角,内心深处的孤独,让我们黯然神伤。不要笑我们已经力不从心,我们的果实在花心里成长,我们的身姿高大坚强,我们撑起家庭,事业,社会的责任和重担,我们是亲人头上的天,我们成熟,妩媚,含蓄,执着,是一条稳健的大船,航行在属于自己的领域里,经营着幸福和明天。

“人生迟暮,梅开二度。”形容的是人们的晚年。没有人会把老年人还当做一朵花,岁月的磨砺中他们苍老了容颜,深深的皱纹刻在脸上,霜染的白发书写着沧桑。他们已经行动迟缓,步履蹒跚,像一盏快要枯竭的灯,闪着昏暗的光亮,这是我们眼里老年人的形象。可是,你看过那秋天里的红叶吧?你读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吧?你欣赏过美丽的夕阳吧?老年人不再是枝头上的花,他们是枝头上累累的果实,是满山遍野火红的秋叶,是黄昏最绚丽的血色残阳,即使生命已走入尽头,也要彰显出生命的尊严和色彩,他们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人的一生,就是草木的一生,花的一生,只要生命已存在,就没有权利不让自己绽放。有的人像雍容华贵的牡丹,养尊处优,富丽堂皇;有的人像娇艳欲滴的`玫瑰,花香弥漫,惹人爱怜;有的人像那清纯脱俗的百合,高贵典雅,超凡脱俗;更多的人则是山野里的不起眼的小花,默默无闻,孤芳自赏。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就像花草无法改变自己的种类,生存的环境,但我们能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属于自己的生命,无论精彩还是平淡,无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不辜负人生,不辜负岁月,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境况下,什么样的年龄段,都不要放弃希望,让生命像花一样灿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有人性格高尚,与人为善,洁身自爱;有人肮脏龌蹉,卑鄙猥琐,自私自利;有人声名显赫,名利双收,万人敬仰;有人地位低下,历经坎坷,饱受磨难。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芸芸众生,心不可测,我们只是浩瀚人海里的一粒尘埃,无权评说他人的是是非非,无力改变社会上的丑恶想象,但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心中种一朵洁净的白莲,用纯净的心灵向社会传播一种美好和清香,传递一份光明和善良。

4.生命的空白经典美文 篇四

母亲已经去世十几年了,怪得很,还是在梦中常常见到,而且是那样清晰。一个人与一个人的生命就是这样系在一起,并不因为生命的结束而终止。

记得那一年母亲终于大病初愈了,那时,我刚剐大学毕业。一直躺在病床上,母亲消瘦了许多,体力明显不支,但总算可以不再吃药了,我和母亲都舒了一口气。记不得是从哪一天的清早开始,我忽然被外屋的动静弄醒,有些害怕。因为母亲以前得的是幻听式精神分裂症,常常是在半夜和清晨时突然醒来跳下床,我真是生怕她的旧病复发。我悄悄地爬起来往外看,只见母亲穿好了衣服,站在地上甩胳膊伸腿弯腰 的,有规律地反复地动作着,显然是她自己编出来的早操。我的心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母亲知道练身体了,这是好事,再老的人对生命也有着本能的向往。

大概母亲后来发现了每早的锻炼吵醒了我的懒觉,便到外面的院子里去练她自己杜撰的那一套早操,她的胳膊腿比以前有劲儿多了,饭量也好多了。正是冬天,清晨的天气很冷,我对母亲说:“妈,您就在屋子里练吧,不碍事的,我睡觉死。”母亲却说:“外面的空气好。”

也许到这时我也没能明白母亲坚持每早的锻炼为了什么。后来有一次我开玩笑说她:“妈,你可真行,这么冷,天天都能坚持!”她说:“咳,练练吧,我身子骨硬朗点儿,省得以后给你们添累赘。”这话说得我的心头一沉,我才知母亲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她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是这样的直接和明了。在以后的很多日子里,我常常想起母亲的这话和她每天清早锻炼身体的情景,便常让我感动不已。一直到母亲去世的那一天,她都没给孩子添一点儿累赘。母亲是无疾而终,临终的那一天,她都将自己的衣服包括袜子和手绢洗得干干净净。整齐地叠放在柜门里。

也许,只有母亲才会这样对待生命。她将生命不仅仅看成自己的,而是关系着每一个孩子,将她的爱通过生命的方式传递。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这样的,都不仅仅属于自己,都会天然地联系着他人,尤其是自己的亲人。只是有时我们不那么想或想得不周,总以为生命是属于自己,自己痛苦就痛苦罢了,而不那么善待甚至珍惜,不知道这样是会连及亲人的,他们现在会为我们日夜担心,日后会为我们辛苦操劳。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人,我的弟弟就是其一。他饮酒成性,喝得胃出血,一边吃药一边照样攥着酒瓶子不放。大家常常劝他,他却死猪不怕开水烫。不止一个人说他:“你得注意点儿身体,要不会喝出病来的,弄不好连命都得搭进去。”他却说一句:“无所谓。”照样以酒为乐,以酒为荣,根本没考虑到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包括我在内会也是那样轻巧的无所谓吗?他连起码想想如果有一天真是喝出病来不可收拾的时候会给亲人带来多少痛苦都没有。

每次看到他这样子,我便想起母亲,我也曾将母亲当时锻炼的情景告诉给他,但似乎他无动于衷。想想,他没有亲身感受到那情景,母亲每天清晨锻炼身体而想着包括我和他在内的孩子的当时,他喝酒喝得正痛快淋漓着呢。或许,这就是孩子和母亲的区别。只有孩子才始终是母亲的连心肉,孩子脱离母体之后总以为是飞跑了的蒲公英可以随处飘落而找不到了根系。

5.生命的空白经典美文 篇五

由于高中阅读教学受教材篇目及课时的限制, 它基本上只能是经典美文的赏析指导。而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查, 实际上也就是经典美文赏析能力的检测。所以, 探索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规律与探索经典美文阅读的规律实际上是两相兼容的问题。

一研究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特点, 激发学生“经典美文阅读”的兴趣

所谓高考命题特点, 说到底就是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首先是一个语料选择的问题, 对此《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一般社科类、科技类文章和文学作品”。三类文章在第I卷、第II卷中的安排有着显著的特点, 2001年以前, 第I卷选文一般都是科技类文章, 从2001年开始, 选用社会科学类文章。第II卷1999年以前是以社科类文章为主, 在1999年开始为文学作品。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语科选用的情况看, 已形成第I卷科技类、社科类轮考, 第II卷考文学作品的格局。这种语料选择上互补的特点, 体现了对学生阅读能力考查的全面性, 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也体现了高考命题“有利于中学素质教育, 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命题指导思想。

而第II卷所考的文学作品, 就是经典美文, 又主要是以散文和小说为主。因此, 在教材文本经典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指导散文和小说的学习规律, 可以让学生带一些“高考现代文阅读”得分的功利性去对待“经典美文阅读”, 一定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高得分与“经典美文阅读”能力提高的双赢工程。

现代文阅读考什么?语料选择仅是一个前提, 最重要的应当是考点的定位。高考现代文阅读, 不考死记硬背的知识、概念, 而是考阅读能力, 对此《考试说明》有明确的要求。

1. 理解语句

包括两个考点: (1)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在现代文阅读试题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考查是很频繁的, 一般情况下,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 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指代词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 (2) 同义词、近义词的差别。 (3) 在语境中被临时赋予的含义。 (4) 和词语的表达作用相关的意义等。

所谓文中重要的句子, 是指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如果不能准确理解这些句子, 就难以理解全文, 把握全文。这类句子在文中通常有以下几种特点: (1) 结构比较复杂, 较难把握; (2) 统摄全篇, 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3) 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以及过渡句等; (4) 使用了特殊的辞格、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等。

2. 把握文意

包括两个考点: (1)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此点由原先的“删选并提取文中信息”改变而来, 这样提法比原来更明确, 要求考生在删选的基础上还要重新组合语句。) (2)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所谓信息, 是指通过阅读而获取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字、图形等;尤其是指文中的基本概念和新知识, 也可以是最能表达文章主旨的语句。

所谓筛选、整合, 包括阅读过程中对一段信息的搜寻、判别、筛选、转换、组合、概括等。

所谓观点和态度, 是作者在文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思想倾向, 即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喜爱什么、厌恶什么等。

所谓概括, 就是或摘录组合, 或提炼概括, 在内容上要求准、求精。

3. 分析文章

包括三个考点: (1)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在试题中主要以归纳大意的形式出现, 层次划分正确了, 归纳大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分析、归纳文章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 它可以是某一段落的内容, 也可以是要求对整篇材料中心的归纳。它是文章的写作目的, 或赞成什么, 或批判什么, 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 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 或介绍什么事件, 或传播什么知识, 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 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就是指具体的能加以概括, 抽象的能加阐发, 含蓄的能加以解说。

4. 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做初步的评价、鉴赏。

这是现代文阅读考查中的最高要求, 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

对文章思想内容的评价、鉴赏, 主要是看其思想是否健康, 观点是否正确, 说明的内容是否传播了新的信息, 是否有介绍和推广价值, 表现的人物是否有高尚的品格, 叙述的事件是否有积极意义等。对文章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 主要是看实现中心思想的角度、技巧;使用语言是否准确、生动、鲜明;论述事理之间是否合理严密的逻辑联系, 表现的人物和事件是否形象、生动、具体等。

二掌握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及答题技巧, 提高“经典美文阅读”的赏析能力

在对现代文阅读试题命题特点作些分析后, 进而指导学生掌握高考现代文阅读解题及答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这同样也是提高“经典美文阅读能力”的技巧。我认为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 最有效的教学指导是使学生将解题技巧与能力训练相结合。

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可以从考点入手, 可以从试题材类型第I卷、第II卷入手, 也可以文体入手。

1. 从考点入手, 按每个考点的要求和出题特点, 指导学生解题技巧

第一, 对词语的理解。解此类题, 需要借助有关词语知识, 根据特定语境, 对考查的词语加以揣摩、辨析。有几点解题技巧: (1) 看与这个词语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 抓住句子结构看词语与词语之间和搭配关系。 (2) 理解代词, 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 因此我们解题时, 必须从上句中找, 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找。 (3) 是比较抽象的词语, 作者往往在提出后, 要对其进行阐释, 这些阐释的句子往往在该词语后, 就从下句中去找答案, 由近及远地去找。

第二, 对句子的理解。 (1) 从句子结构入手, 抓住主干的同时, 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分,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指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2) 注意句子在文章中处于什么地位, 比如说, 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 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所领起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 如果句子在文章、语段中是起小结的作用, 那么理解它必须从它的上文去看、去找相关信息, 总之, 要看句子的“管辖”范围。 (3) 有的句子不是总起或小结的, 要注意其所处的语言环境, 抓住这个句子所在的语段进行分析, 重点看与这个句子相邻的上下句, 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此外还可以结合中心思想来理解句意, 中心思想渗透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可以结合社会背景来理解句意;可以从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如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提示记叙的目的意义的作用, 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作为论证材料, 证明论点。

第三,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 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的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 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写作技巧的重要一环。

记叙文 (包括散文) 的结构特点: (1) 抓住时空变化划分。时间、地点是记叙文的主要因素, 许多记叙文都是按时空的变化组织材料的; (2) 抓住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 (3) 按照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逻辑关系划分; (5) 还可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方式来划分。

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1) 按逻辑思维划分, 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2) 按篇章结构划分, 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第四,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分析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 是现代文阅读在思想内容方面的重点内容。分析是就概括的内容条分缕析, 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 有几层意思;而归纳是就具体的现象加以概括、抽象, 得出几条内容、几点认识。

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意抓住各个文段中的中心句, 这些句子一般在首句和尾句的位置上; (2) 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有些过渡句不仅概括了前文的要点, 也指出了下文的要点; (3)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 要分析语句之间的关系, 把握其内容的重点; (4) 归纳时要把握整体, 从全文出发。

归纳中心思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分析文体, 各种文体的文章表达中心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2) 研究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 (3) 研究主旨语句。

2. 侧重于文意的提取和概括

从试题类型入手, 我们就第II卷阅读题来谈谈。第II卷阅读命题侧重于文意的提取和概括。命题者围绕一篇内蕴较深、文字有一定难度的社科文、文学作品的中心意思, 运用选择、填空、简答等题型, 展开由局部到整体、梯次递进的全面考查, 以检测考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选择题, 筛选——比较——排除, 是此类答题的基本步骤。填空、简答题, 筛选——摘要——表述, 是此类答题的基本思路和步骤。在阅读解题中, 我认为强化对步骤的体验, 是十分有效的。

下面, 我就“筛选——摘要——表述”的分层分步来详细谈谈。

第一, 筛选。首先要养成把握语境、通过上下文对材料的限制来准确选择的意识和眼光。

第二, 摘要。是阅读答题的第二步。筛选出原文材料后, 要把筛选出来的材料“来料加工”:根据试题的要求, 认真分析思考、区分主次、权衡轻重, 或紧缩摘引或添加补全、然后将提取出的信息点略加组合连成答案。

第三, 表述。简单的阅读题到“摘要”就可以完成了, 但复杂的阅读题还要向前跨一步, 这一步就是“表述”。表述不仅要求筛选原文、提取要点, 而且更进一步以原文为素材, 根据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组织答案。可以说, 表述是高于摘要对原文材料的进一步加工提炼。近年来, 高考社科类高考阅读命题进一步加大了表述力度的趋势, 而且形式多样, 或要求把筛选的内容分成若干条, 组织表述, 逐一作答;或要求依照原文中的特定格式作答;甚至完全开放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表述”要注意三点: (1) 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 (2) 要注意准确性、恰当性; (3) 要注意简练性、通顺性。

当然, 教师还必须强调:无论是考点解题技巧, 还是分类题型解题技巧, 都必须对文章进行整体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是读文章解题目, 但眼睛仅仅盯住题目或文章的局部是失策的。教师是让学生在通读文章, 把握全文思路和整体意思的基础上, 再教学生一些具体的解题技巧, 把宏观驾驭与具体解决相结合, 解决学生答题的盲目性, 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

三精选“经典美文”进行阅读训练,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说文本有专家推选了如下的篇目:肖铁的《壶口的黄河》, 韩少功的《土地》, 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 方令孺的《在山阴道上》, 丰子恺的《杨柳》, 林清玄的《阳光的香味》, 冯杰的《乡村的瓦》, 阎连科的《说村落》。

具体的阅读训练步骤如下: (1) 学生阅读时, 先不出现题目, 只读文本本身; (2) 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标出文章的自然段, 划出重点词句; (3) 理清文章思路结构, 然后讨论文章的中心主旨, 讨论文章的写法, 并试着让学生命题; (4) 最后出示高考题目的设置, 组织讨论并总结解题方法。

上一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买文具》教案下一篇:财务人员月度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