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2024-09-10

城镇管理中心工作计划(共10篇)

1.城镇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篇一

镇中心小学2012—2013学第一学期电教工

作计划

1.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高认识。

2.按照制定的培训计划,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工作。

3.做好电教设备的“配、管、用”工作。并认真执行有关电教设备使用的规章制度,定期检修。

4.及时做好电教器材的管理好和使用工作,并做到帐物相符,有帐可查。

5.提高电教设备的使用率,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每周不少于20节。

6.全面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和教学的能力。

7.积极参加上一级部门组织的各级各类计算机比赛。

8.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通过专题讲座培养各学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9.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发挥创造力,大胆实践,进行网络环境下学科课程教学的研究。

2.城镇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篇二

一、切实加强城镇饮用水源检测和保护工作

各县 (市、区)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饮用水源地保护有关文件精神和市政府对各部门职能划分, 积极主动配合环保、水利等相关部门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清理保护区内污染源、创建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 同时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线建设, 从源头上解决水体污染问题。城镇供水企业要建立水源水质资料库, 根据《城市供水水质标准》, 按规定频次和项目开展水源水质检测, 当水源水质出现异常和污染物质超过有关标准时, 加大检测频率, 并及时报告城市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 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切实保护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

二、完善供水水质督察制度, 健全水质监测体系

(一) 加大投入, 提高水质检测能力

需进一步增加投入, 完善监测站的检测设备, 并对监测站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争取“十二五”期末前达到国标106项指标检测能力的要求。各城镇供水企业也应加强水质化验室的建设, 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和检测能力。

(二) 完善供水水质监督检查制度

继续开展每年2次城镇供水水质检查, 市城市供水节水管理处会同市水协要按照省水质监督检查内容要求, 对台州市辖区内城市供水企业以及较大乡镇供水企业进行严格的巡视和检查, 并对检查结果进行通报。坚持供水企业自检制度, 各县 (市、区) 供水主管部门 (水务集团) 对所辖供水企业的水质安全负责, 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水质安全检查, 结果报我局备案。各城镇供水企业必须建立健全水质化验室和检测制度, 城市供水企业每月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抽样全分析检测, 镇级供水企业每半年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抽样全分析检测, 做到有检测、有原始记录。

(三) 健全供水水质上报制度

为规范和便于检查、交流, 各供水企业应按统一规范的报表格式填写以及上报数据。今后对供水企业的各项检查、考核, 也将以统一的报表格式为准。水质报表统一委托市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负责整理。

三、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完善制水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和监督制度

(一) 改善处理工艺, 严格执行出厂水内控标准

结合水质标准的提高, 进一步明确水质目标, 改善和强化水处理工艺, 保证供水水质符合国标要求。特别是镇级供水企业要做好自来水浊度的内控工作, 确保将出厂水浊度控制在1度以下。加强对加氯车间的监控, 确保加氯设备正常运转。

(二) 加大供水管网改造和建设力度, 提高末梢水水质

近几年城乡供水一体化步伐加快, 各地供水范围不断扩大, 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各城镇供水企业要千方百计争取和筹集资金, 加快老旧供水管网改造, 降低供水管网漏损和“黄水”现象。对新敷设管道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冲洗、消毒、化验后方可投入使用, 不得在没有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使用。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管材和先进的管道施工技术, 不断提高管道内防腐质量, 完善从源头水到龙头水的全过程质量控制, 以达到优质供水的目标。

(三) 加强水质在线监控, 确保检测数据准确可靠

城市供水企业要求建有集中监控室, 对原水、出厂水、加药、沉淀、滤池、泵房等工艺点全面监控, 加氯车间等关键工艺有监控和报警装置。在线检测设备应基本配备, 原水配置流量计、浊度仪、液位仪、PH计, 加药配置液位仪和其它控制仪表, 滤池配置浊度仪和液位仪, 清水池及吸水井配置液位仪, 出厂水配置流量计、压力表、浊度仪、余氯仪、PH仪, 回用水配置液位仪、流量仪等, 在线检测准确有效、数据自动生成。镇级供水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实际需求, 逐步配备在线监测设备, 提高自身水质管理水平。

四、小结

各个供水行业主管部门要从老百姓健康、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 充分认识供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性, 切实加强领导, 强化督查指导, 分级落实责任。在完善供水应急预案的基础上, 制定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供水预警和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成立应急指挥机构, 建立技术、物资和人员保障系统, 抓好应急人员培训工作, 并定期组织演练, 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切实保障老百姓饮水安全。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城镇供水管理工作的现状, 发现我国城镇供水面临新的挑战, 必须要切实加强诚征供水管理工作, 进行改革和完善。本文对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供水管理,对策探讨,城镇供水

参考文献

[1]张树全.关于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成功条件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03期

3.城镇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篇三

有关规定

为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和淅川县教体局纪检纠风工作会议精神,经镇教育系统纠风治乱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从现在开始,以治理“三乱”为重点,采取纠建并举、标本兼治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加强我镇教育系统纠风工作,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真正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特制订本规定: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各学校要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负总责,班子其他成员各司其职,实行“一岗双责”制。学校要建立并完善纠风工作责任制,从校长到教师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齐抓共管的纠风工作格局。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把纠风工作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纳入学校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以治理“三乱”为重点,开展集中整治行动,已经查出从严处理。

(一)治理教辅材料订购混乱问题,集中整治乱征订行为。整治内容为:学校和教师强迫或变相强迫学生统一征订教辅材料;学校和教师选用的教辅材料未经市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学校和教师指使、纵容、默许任何机构和个人进入学校推销教辅材料;暗示、强迫学生到指定的书商或摊点购买教辅材料;以家长委员会、班委会等名义变相组织学生购买教辅材料;学校、教师和其他任何机构和个人私自滥编、乱印教辅材料。

(二)开展假期教师乱办班、乱补课集中整治行动。

(三)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行动。整治内容为:虚报、滞留、冒领、骗取国家补助资金;通过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侵害学生利益;违规收取补课费、住宿费、校服费、电影费、试卷费、保险费及其它违规收费。

三、各校要认真执行相关制度

强化责任追究力度

四、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努力树立学校和教师的良好形象,确保老城教育大局健康、稳定。

各校要建立家访制度,规范家访行为。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家访是学校与家庭建立联系、互通情况的有效形式。教师通过家访可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生活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态度及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能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使双方互通信息、增进了解、沟通情感,真正构建学校、家庭为一体的教育模式,也是树立学校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坚持做到“六不准”:不准要求家长安排车辆接送;不准借家访名义向家长提出个人要求;不准收受家长馈赠的钱、物;不准接受家长吃请或报销开支;不准参与家长组织的娱乐、消费等活动;不准以家访名义进行有偿家教。

老城镇中心学校

4.城镇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篇四

(一)学生日常安全制度

1、进出教室,不急行、不拥挤。

2、严禁在教室内追逐打闹和奔跑,以免滑倒和摔伤。

3、严禁攀爬学校任何一处的的围墙,门窗、围栏、树木、球架,不准上房。

4、不准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物品及凶器进校。

5、若照明灯和电风扇等电器发生故障,不得私自动手排除,应报告教师或总务处,由学校电工进行故障排除,不得打开配电箱,触摸电器开关。消防器材未经许可,不得随意搬动。

6、大扫除时注意安全,对高处的玻璃窗,不要勉强擦拭。

7、不准私自外出游泳。

8、任何私人聚会,必须征得家长同意。

9、做文明学生,不要有任何故意伤害他人、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不允许在任何场所参与打架斗殴。

10、察觉到有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报告师长。遇事冷静,以保全自身安全为重,不冲动蛮干。

11、上实验课要严格遵守实验室的有关安全要求完成实验。

12、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要按有关安全规则进行。

13、在往返家校的路上,要注意交通安全,行路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

14、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外集体活动,要严格遵守活动纪律,不得擅自离队个别行动。

(二)学生人身安全管理制度

1、学生人身安全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害学生人身安全。

2、学生在校园任何人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严禁老师打骂学生。

3、学生之间应团结友爱,严防发生斗殴打架事件,伤害他人要负一切经济法律责任。

4、学校任何部门不准组织学生开展有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活动。如擅自组织造成后果的由组织者负全部责任。

5、学校任何人无权对学生进行人身搜查、限制人身自由、扣压身份证或正常书信,更不准私拆他人信件、包裹。

6、不准歧视个别生理有缺限和“后进”的学生,所有学生一律平等。

7、学校应适当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对于有危险的劳动项目不得安排学生参加。

(三)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安全管理制度

1、学生课外、假日活动实行“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工作原则。

2、学生的活动一般提倡在校内进行,组织者应落实好安全管理责任制,并采取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

3、如组织学生外出活动,途中要注意车辆交通安全,严禁超载带人带物。

4、不提倡学生到公共娱乐场所开展活动,禁止组织学生参加有危险的活动,如集体到野外、河塘游泳等活动。

5.城镇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篇五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职能,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为创建平安校园,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努力。

二、工作目标

通过防溺水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防溺水教育的各项制度,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确保我镇的少年儿童能够健康成长。

三、领导机构

组 长:吕荣斌

副组长:黄贵华 黄春海 方宏志 组 员:各村小学校长及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内容及措施

1、举行一次国旗下主题教育讲话,强调“六不”规定: ①不准私自下水游泳。②不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

③不在无监护人和教师看护的情况下游泳。④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⑤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⑥不到危险水域边玩耍和捕捉鱼虾。

2、利用校园广播向学生进行防溺水知识宣传。

3、发一封致学生家长防溺水教育的公开信。同时各班班主任利用周会课对学生进行防溺水知识教育。

4、开展一次排查安全隐患活动,摸清我校区附近的危险水域。

5、举行一次“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为主题的队会活动。

6、各班设立校外义务监管员,广泛搜集学生校外活动的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家长或老师进行教育。

7、各班摸排游泳戏水学生并造册登记,并对有关学生进行重点教育。同时用电话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严管孩子私自下水游泳及其造成的严重后果。

8、同时注意防台风、防暴雨教育。

6.城镇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篇六

一、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供给

(一) 政府供给

“政府供给是指政府通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满足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有序运行要求的组织行为”。对于政府供给, 西方经济学家有着不同的见解。从亚当·斯密的守夜型政府、弗里德曼的有限政府、哈耶克的自由经济主义到凯恩斯和萨缪尔森的积极行动的政府———政府供给的主要作用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内在缺陷, 满足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并维护市场的公平与效率。但政府和市场一样不是万能的, 政府干预同样存在缺陷, 表现为政府行为不能满足或偏离了经济运行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即政府供给失效。

(二) 小城镇政府在商业中心建设中的供给失效

在小城镇建设中, 由于盲目追求快速发展, 急切地“做大、做强”, 但又缺乏对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政府供给往往存在盲目、短视等缺点, 造成资源配置低效甚至市场运行效率降低。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供给失效现象, 包括供给小于需求、供给大于需求、供给背离需求三种情况。

1. 政府供给不能满足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即供给小于需求的情况, 限制了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许多小城镇的商业发展, 由于缺乏规划, 基础设施供给不足, 出现了“过了一镇又一镇, 镇镇像农村”的现象和“马路经济”、“夹道发展”等粗放的建设模式。

2. 政府供给忽视了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客观水平, 即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 造成政府供给的高成本和低效率。过于超前的供给由于不能转变为有效需求, 同样严重影响小城镇的经济运行。在“百年工程”、“政绩工程”的建设造成极大浪费的同时, 许多与居民经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公共产品的供给由于缺少合理规划却得不到满足。

3. 政府供给损害了正常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 即供给背离需求的情况。例如许多小城镇在商业中心的建设中, 盲目地建设宽马路、大广场, 拆掉了许多沿街的商业网点, 以至于破坏了已经形成的聚集效应。

(三) 小城镇政府供给失效的原因分析

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供给失效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失效的原因有所不同, 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1. 计划经济体制思想和方法的延续是政府供给失效的思想根源。

“先生产, 后生活”的供给思想导致了政府对商业中心建设的忽视;“下任务、下指标”的供给方法也过分强调政府的供给, 忽视了市场的需求, 政府供给主要由官员能力与喜好所决定。

2. 现行的官员考核机制是政府供给失效的制度根源。

由于现行的官员考核机制强调对量化、可视政绩的考核, 其中对招商引资量的考核又占有很大比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政府官员的短视行为, 既导致了对难以量化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重视, 又导致了对外部商业资本选址、布局的屡屡妥协, 同时也是各种“政绩工程”的主观动力。

3. 方法和理论的匮乏是政府供给失效的主观制约因素。

小城镇商业网点规划是小城镇政府发展商业体系的主要依据, 却仍然停留在“分级、配套”的规划思想和“千人指标、服务半径”等规划方法上, 忽视了对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研究;同时, 终极蓝图式的规划, 往往给出了理想的目标, 却忽视了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 导致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中政府供给缺乏足够的合理性。

4. 缺少长期、稳定的建设资金来源是政府供给失效的客观制约因素。

建设资金的短缺使小城镇商业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不完善的财税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又促使政府急于求成, 不能有效地进行公共产品的供给。

二、理论探索———小城镇政府供给的理性转变

(一) 政府供给在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市场力”是内力, 通过空间竞争的过程推动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 表现为市场空间的拓展和市场内部空间结构的重组;“政府力”是外力, 通过引导和控制拉动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官员应明确政府的职能和限度, 认识到主要是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配置资源, 政府的任务应以宏观调控和服务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在市场的配置下实现商业中心的建设, 相反, 合理有效的政府供给, 是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1. 这是由小城镇商业体系的发展现状所决定的。小城镇商业体系的显著特点就是“小”:商业总量小、市场狭小、资本积累能力小。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存在着“恶性循环”, 而“市场状态不佳, 市场资金裹足不前, 规划应该利用公共投资刺激市场投资”。使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向良性循环转变。

2. 小城镇市场机制发展尚不健全, 不能有效地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由于小城镇商业体系发展的不确定性, 易于受到各种外界条件变化的巨大影响, 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必然导致发展的无序和小型化、分散化的局面。

3. 随着城乡交流的频繁, 外部规模资本和相对成熟的业态进入小城镇, 小城镇商业体系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 但单纯依靠市场的自发作用难以在短时期内克服发展的障碍, 需要一个主导型的政府通过有效的供给来启动和引导。

基于上述三种原因, 政府供给的合理有效是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合理有效的政府供给通过明确的引导缩短了小城镇商业中心从开始形成到发挥经济辐射作用的周期, 有利于吸收社会资本并维护整体的效益。越早越合理地进行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引导商业中心建设, 越能够有效地降低后期的补偿与更新成本 (见表1) 。当然, 随着小城镇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的繁荣, 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也将逐步转向市场机制下自发组织的过程。

(二) 政府供给向需求导向的理性转变

合理有效的政府供给是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但由于制度、思想的根源和理论、资金的限制, 小城镇商业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供给往往偏离了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亟需进行理性转变。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商业零售设施以产品福利配给的身份出现, 与之相适应的商业体系规划也被分割穿插于各类配套商业服务用地中, 政府供给只需按“计划”即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 投资和经营主体日益多元化, 商业主体也从“产品福利配给体”转变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经营实体, 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也从执行“计划”变为在市场机制下的空间竞争过程, 政府供给的目标也由实施“计划”转变为满足“需求”。

随着政府供给作用与目标的转变, 传统的思路和方法显然不再适合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 主观畅想的方式也常常与实际的社会经济需求产生矛盾。在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中, 政府供给的思路应该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 这种需求导向的模式, 更加适合快速变化的小城镇建设。

政府供给的需求导向, 是以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 这种需求不是某个企业的个别需求, 也不是短时间、近期效益的需求, 而是城市建设整体、长期效益的需求。需求导向的政府供给思路首先反对职能部门的不作为, 很多无法量化成为政绩的供给恰恰是城市发展所需要的, 越早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供给, 越能够有效减少追加成本和更新成本;其次, 需求导向反对超前追求和过高的建设标准, 如果投资不能转化为有效需求, 同样严重影响小城镇的经济运行;再次, 需求导向的政府供给思路也反对盲目攀比以及小城镇照搬大城市、西部照抄东部的行为, 强调对市场真实需求的研究和重视。

以需求为导向的政府供给和计划经济下以供给为导向的政府供给有很大区别, 决定了计划体制下的“下任务、下指标”等方式不再适用,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 通过合理的供给满足需求, 引导需求,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政府供给向以需求为导向的转变, 是小城镇快速建设背景下, 政府供给思路的理性转变。

(三) 供给与需求的互动机制

政府供给向需求为导向的理性转变, 还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供给与需求的互动机制与之相适应:

1. 需求的引导机制:

有效的政府供给可以引导需求的发展, 但由于政府发展信息的不透明, 政府的决策很难在短时间内传达给市场并有效地降低投资风险, 吸收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 政府供给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合理的需求引导机制作为基础。

2. 需求的传达机制:

由于行政体制自上而下的单向性,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很难真实地传达给职能部门, 政府供给成本与收入的分离又增加了资源错误配置的可能, 政府供给向需求导向的理性转变必须建立顺畅的需求传达机制。

3. 供给的评价机制:

政府供给具有垄断性, 由于缺乏市场竞争的约束, 现行的官员考核机制成为政府供给的主要评价方式, 但官员考核的指标体系又难以真实反映政府供给的长期效果, 从制度根源上决定了政府供给的短视性和盲目性。政府供给向需求导向的转型还需要建立需求为主体的多种方式的评价机制。

三、需求研究———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一) 阶段性———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显著特征

需求导向的政府供给需要对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小城镇商业体系由于自身规模有限, 外部条件的改变或是规模资本的进入对它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因而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种阶段性也是小城镇商业体系“后发优势”的显著体现, 具体表现为:

1. 小城镇商业发展处于单一、僵化和落后的局面, 具有分散化和小型化的显著特征。

居民消费以集贸市场为主, 商业主体规模小, 结构单一, 以经营日常用品为主, 商业主体之间主要进行价格竞争, 对环境、品味的关注较少。在这个阶段, 虽有商业, 却没有商业中心, 表现为店面沿街布置, 用地犬牙交错, 城市景观混乱。

2. 随着城乡交流的频繁和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 集

贸市场所提供的有限、低质的产品不再满足市场需求, 产品、服务的多样化程度亟待提高。商业主体开始在中心地区聚集, 或是由周期集市发展为固定市场, 但较低的进入壁垒和聚集程度仍无法根本改变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局面。在这个阶段, 商业中心开始形成, 但在空间上仍归属、依附于小城镇的公共中心, 未出现完整的商业中心。

3. 小城镇商品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后, 外部规模资

本进入小城镇商业体系, 极大影响了小城镇商业的空间结构, 表现为小企业按照相关度聚集在大企业周围, 或大企业选择小企业基础较好的区域进入, 商业空间内部开始分化, 形成不同核心的聚集。较高的进入壁垒有效地阻止了新的外部进入者, 降低了行业内价格竞争的可能, 转为对区域影响力、信誉、质量的竞争。在这个阶段, 商业与其他城市职能开始分离, 大型商业企业与中小商业主体的聚集成为小城镇商业中心的主要标志。目前, 很多县政府驻地所在小城镇已经处于这个阶段。

4. 随着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 市场辐射范围扩

大, 不同规模、业态、经营内容的商业主体高强度聚集, 休闲娱乐等经营门槛较高的产业也开始聚集。商业中心的购物环境改善, 产品和服务细分, 多样化程度提高, 企业间通过市场营销和产品特色进行错位竞争, 力图在产品空间中寻求赢利空间。在这个阶段, 商业中心发展成熟, 其他城市功能逐渐从原先的公共中心置换出去。

在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不同阶段, 居民消费结构、商业体系功能构成和空间特征都有很大差异, 因而居民消费需求、企业行为需求、空间聚集的结构性需求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二) 居民消费需求发展的阶段性

人类需求的发展是一个从低到高的等级序列, 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心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 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长期受到压抑, 在消费成本降低和购买力提高的基础上, 农村市场开始活跃, 消费总量明显增加。消费结构也表现出由低级化向高级化发展的趋势, 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医疗保健等享受型和发展型项目的比重稳步上升。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变化过程也表现出层次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见图1) 。

(三) 商业主体需求的阶段性

在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商业主体自身性质和规模的不同, 对政府供给的需求也有所不同。规模影响了进入壁垒的高低, 决定着竞争的范围和程度, 不同的性质决定不同的利润率:当企业规模小, 经营日常品时, 以价格竞争为主, 企业需求主要为对水、电等基础设施和区域交通的需求;当企业规模小, 经营一般品时, 企业需求主要为对商业环境和市场秩序的需求;当企业规模较大, 经营高级品时, 以质量和特色的竞争为主, 企业需求表现为对环境、休闲和对市场政策, 人才技术、物流等配套服务的需求。

(四) 空间聚集结构需求的阶段性

由于小城镇商业中心功能构成和空间特征的阶段性, 聚集趋势、聚集形态和聚集的结构需求也具有阶段性特征 (见表2) 。

在不同发展阶段, 小城镇商业中心存在不同的结构性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 需要政府供给的有效引导。在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以自身商业力量的积累为主, 收入的个人化和分散化决定了空间分布的小型化、分散化特征;外部规模资本进入后, 商业主体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由弱势群体转变为强势个体, 新旧业态、不同规模之间缺少协调, 结构性效益差;随着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 新旧商业网点之间的矛盾开始显露, 原有公共中心大多是小城镇历史和特色集中的地区, 但建筑老化, 交通矛盾突出, 更新和保护难度大, 而新开发的商业网点, 往往业态单一, 空间乏味, 缺少多样性;在发展的成熟阶段, 小城镇商业中心需要政府对文化休闲设施的供给, 引导小城镇商业中心内部功能的分异和重组。

四、实践探新———阶段性的政府供给

由于小城镇商业中心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需求的阶段性, 政府供给也应建立阶段性的目标体系 (见表3)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应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满足商业主体对基础设施和政策制度的需求并对聚集进行引导;在发展成熟阶段, 应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 以环境改善、文化休闲以及相应的制度、配套服务的供给为主要目标。在实际建设中, 由于小城镇发展基础和面临具体问题的不同, 政府供给的目标会有具体的变化。

这种阶段性的目标体系并不是否定了小城镇商业中心发展的差异性, 相反, 恰恰是对地区差异、发展阶段差异的重视。首先, 阶段性的目标体系肯定了不同区域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发展处于不同阶段, 不能一概而论, 盲目借鉴;其次, 小城镇商业中心的建设是阶段性发展变化的, 不能以静止的、僵化的目标建设小城镇;再次, 由于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层次性, 城市建设也具有层次性, 即不能逾越中间的发展阶段而直接发展最终层次, 盲目攀比、跟风, 建设超过本阶段需求的项目, 最终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阶段性的政府供给, 同样也需要建立供给与需求的互动机制:

(一) 阶段性的需求引导机制:

通过制定商业发展规划, 不同时期对于业态、业种的选择, 哪些区域适合建立哪些商业服务类型等, 实现业态的阶段性导入;“塑造和运用土地级差调节机制, 构建分工合理的城镇功能经济区”;通过信息的公开化, 降低商业投资的风险, 减少商业资本的盲动, 在有效的吸收社会资金建设商业中心的同时实现商业聚集的引导。

(二) 阶段性的需求传达机制:

不同阶段通过专家、社会中介组织、公众参予, 举办商业听证会等方式的各种组合, 对商业中心发展需求、大型商业企业选址布局、商业中心空间结构变化等问题广泛征求社会意见。

(三) 阶段性的供给评价机制:

建立反馈和评价机制, 综合采用效果评价、成本评价、专家和公众评价等方式, 客观地了解政府供给的效果并加以调节。

7.城镇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篇七

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资金支出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09】 76号)及国家相关财务规章制度,结合单位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预算支出绩效考评(以下简称绩效考评)是在一定时限内根据设定的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考评方法、指标体系和考评标准,对预算支出进行客观的考核和评价。

第三条单位成立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考评小组)。针对考评对象,拟定考评工作具体方案,选定考评指标,确定考评标准和考评方法实施绩效考评和监督等职能。第四条绩效考评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规范原则。绩效考评应当注重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严格规定程序,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准确反映资金使用的绩效。

(二)公正公开原则。绩效考评应当客观、公正,标准统一,资料可靠,接受监督。

(三)分级分类原则。绩效考评应根据考评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四)绩效相关原则。绩效考评应当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考评结果应准确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第五条绩效考评的主要根据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单位发展规划和方针政策。

(三)单位制定的绩效考评管理制度及工作规范。

(四)各单位职能职责及工作计划。

(五)相关行业政策、行业标准及专业技术规范。

(六)各单位预算中申报的相关材料及单位下达的预算通知。

(七)专项评估报告。

(八)其他相关资料。

第二章 绩效考评对象和内容

第六条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对象和范围包括单位内部各部门所有的预算经费。

第七条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分为基本支出绩效考评和专项支出绩效考评。

(一)基本支出包括办公及差旅费、水电费等日常性经费支出。

(二)专项支出包括教学质量工程经费、学科建设经费、科研平台建设经费、人才引进费、图书及设备购置费、基础实验室建设费、基本建设及维修改造经费等单独立项的非日常性支出。专项支出包括重大专项和一般专项,其中重大专项是指资金额度较大,对单位影响较广,具有明显综合效益的项目。第八条绩效考评的具体内容:.

(一)预算资金使用情况,包括是否按照预算的申报计划使用资金;

(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包括是否达到预定产出和效果等;

(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及其收益管理情况;

(四)为加强管理所指定的相关制度、采取的措施等;

(五)需要考评的其他内容。

第九条绩效考评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专项可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考评。

第三章 绩效目标

第十条绩效目标是指被考评对象使用预算资金计划在一定期限内预期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第十一条绩效目标的设定原则

(一)相关性原则。绩效目标应符合单位发展规划及单位职能要求,并与相应的预算支出范围、方向、效果一致。

(二)层次性原则。绩效目标应当从数量、质量、成本和时效等方面进行细化,原则上采用定量表述,对不能以量化形式表述的情形,可以采用定性的分级分档形式表述。

(三)客观性原则。制定绩效目标须通过调查研究做出科学预测,目标要符合客观实际。第十二条绩效目标的主要内容

(一)预期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产品和服务的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时效指标、成本目标以及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

(二)达到预期目标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所必需的资源。

(三)支出的预期效果,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

(四)衡量或评估每一项目活动的相关产出、服务水平和结果的考核指标。

第十三条各单位申报预算时,应制定预算支出绩效目标及达到该目标所需经费投入,报考评小组审核。

第四章 绩效考评指标、标准和方法

第十四条绩效考评指标是指衡量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考核工具。第十五条绩效考评指标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一)定量指标包括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包括基本情况指标、资金使用情况指标、项目完成情况指标等考评预算支出必须反映和应用的绩效量化指标;个性指标是确定具体考评对象后,通过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结合考评对象的行业特点和具体情况而设置的特定指标。

(二)定性指标是描述和分析规划与立项情况、项目执行情况、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组织管理情况和社会经济效益等非量化指标,是对项目进行定性因素分析和判断,对量化指标考评结果的补充和完善。第十六条绩效考评标准是指衡量预算支出绩效目标完成程度的尺度。绩效考评具体包括:

(一)计划标准。计划标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数据作为考评标准。

(二)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考评标准。

(三)历史标准。历史标准是指参照同类指标的历史数据制定的考评标准。

(四)其他标准。

第十七条绩效考评方法的选用应当坚持定量优先、简便有效的原则。根据考评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进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方法主要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最低成本法、公众评判法等。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它是指将一定时期内的支出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以考评绩效指标实现程度。适用于成本、效益都能准确计量的项目绩效考评。

(二)比较法。它是指通过对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历史与当期情况、不同部门等的比较,综合分析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三)因素分析法。它是指通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因素,考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四)最低成本法。它是指对效益确定却不易计量的多个同类对象的实施成本进行比较.考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五)公众评判法。它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对财政支出效果进行评判,考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

(六)其他考评方法。

第五章 绩效考评工作程序 第十八条单位自评。在预算末或跨重大专项实施一定阶段时,各单位依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分析绩效目标完成情况,撰写绩效报告,并根据绩效报告进行自评,形成绩效自评报告后报考评小组备案。第十九条单位组织考评。考评小组确定考评对象,审核单位绩效自评报告,确定考评指标、标准和方法。根据各方面材料和基础数据,考评小组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判断,综合专家意见,对预算支出的经济、社会、综合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撰写绩效考评报告。

(一)预算支出项目中按定员定额标准计算的基本支出和单项核定的基本支出,由考评小组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绩效考评。

(二)重点项目绩效考评。在每个预算,筛选部分有影响和有代表性的重点项目,特别是重大专项和对单位影响较大的专项,由考评小组组织绩效考评必要时可委托专业机构考评。

第六章 绩效报告和绩效考评报告

第二十条绩效报告和绩效考评报告应当按规定的格式和要求撰写,做到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透彻、逻辑清晰、用词准确。第二十一条绩效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况,包括单位职能、项目立项依据、预算执行情况等。

(二)绩效目标及其设立依据和调整情况。

(三)对预算内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四)对照绩效目标,对所取得的业绩进行评价。

(五)分析说明未完成绩效目标的原因。

(六)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意见及建议。第二十二条绩效考评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绩效考评指标、标准和方法。

(二)为实现绩效目标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

(四)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考评结论及建议。

第七章 绩效考评结果及应用

第二十三条绩效考评结果应当采取评分与评级相结合的形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根据不同考评内容设定。

第二十四条考评小组应当及时将考评结果反馈被考评单位,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安排以后预算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评结果还可以判断预算支出资金配置的合理性,准确把握预算支出决策和政策效应,控制资金风险。考评结果优秀的,可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表扬,并对下同类项目优先安排经费;考评结果不合格的,可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同时减少或不再安排同类项目的以后经费。

第二十五条 根据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结果,分析诊断单位内部的管理问题,评估相关负责人的工作业绩,实施绩效问责和奖惩机制,加强资金的监控,提高管理水平。

8.城镇管理工作总结 篇八

一、摸清家底掌握集镇现状

今年年初,我们对全镇三个集镇,特别是梅花岭集镇进行重点的摸底调查,其建成区总规模1.8平方公里,集镇非农业人户口1200人,农业户口6256人,外来人口214人,建成区有企业7家,各级各部门42个,已硬化道路6000米,占总任务的89%,已安装排水管道仅梅花岭集镇5200米,占总任务的96%,但由于集镇沿路开发的历史成因,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老百姓也有意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重拳出击。首先在垃圾清扫上下大功夫,专门聘请两名同志打扫,安排一辆垃圾运输车将垃圾逐天拖往桥驿垃圾场,滤布仅此一项,镇财政除住户收取一点外还要注入资金达5.6万元,彻底改变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尴尬局面,结束了乱停乱靠乱建乱挂的历史。

二、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申报上级“以奖代补”项目

为改变沿路建镇的不良局面,今年初,镇党委政府对城镇建设专题研究,会议提出规划先行,后分步建设的指示方针,我们专门请长沙市建设设计院的专家为城镇的扩容提质和商贸小区,拿方案,做设计。总设计规模200亩,第一期工程为60亩,今年5月份启动建设目前已启动山地征收60亩土方,工程4.2万方,道路硬化1000方,麻石砌300方,下水道980米,政府投入财政资金已达130.2万元,目前还有几项工程正在扫尾,它们是下水道600米,路沿石1200米,绿化树木1000株草及坪等工作,预计还需要建设资金36万元,现已集纳农民建房160户,估计年底还有三十户将开工建设。今年我们把以上项目积报上报。争取上级纳入“以奖代补”的项目之中,在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全集镇人民的坚决拥护,他们拍手称好的是彻底解决了集镇的下水问题。三条下水设施铺管建设,政府虽然管道铺设长,压滤机滤布耗资比较大,但能较好地保证居民的饮水安全。我们全部采取的全密封,三级化粪池处理,下水搞好以后居民们的饮水问题。得以解决。今年又挖机井42口,政府多发一点钱,也是值得的,对郭亮、代公桥小型集镇在村为主的基础上,我们全面实施监管,防止了乱搭乱建,卫生堪忧的现象。

三、规范操作,严把工程质量关

在整个施工当中,有五个工程队,即三条下水各一个工程队,绿化一个,土方硬化等一个,五个工程队都具有相应资质,并了施工合同,能较好地按施工图纸规范施工,作为政府专订派出两名干部专门监管工程质量和相关现场签证,同时,还在集镇的居民中选聘了两名德高望重的同志共同监督甲、乙双方履行合同和工程质量工作,除因新土方沉降有一块硬化道路要返工外,其余均无质量安全隐患,在农民建房的问题上,我们采取统一层高,统一外装饰,统一排水,统一供电等多方措施,确保了建设高标准和高质量。

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年初计划工程还有扫尾工任务,我们将抓紧实施,力争古历年底全面完工。

(二)工程立项和报建工作还必须重新补课,尽快完善各种资料。

(三)镇级财力十分紧张,年底的支付压力特别大,还有待上级重点倾斜关照。

(四)办内人员含主管领导仅四人,联系城建、规划国土、招商、环保及重点项目建设。人手不够,业务不精也还有待调整和学习提高。

(五)探索集镇管理的新模式还要进一步优化,根治了好脏、乱、差现象的任务还很艰巨。

虽取得点滴成绩,这都离不开建设,城管、财政等县直各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存在的问题也将促使着我们真抓实干,尽快完成,让领导放心,让群众满意。明年我们将继续以打造集镇亮点为目标,启动商贸小区的二期开发,狠抓周边环境和镇容镇貌的治理,着力解决缺水、饮水难问题,开启茶亭自来水厂的前期准备工作。我们相信,有镇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关怀,茶亭城镇化水平一定能迈上一个新台阶,为构建平安和谐茶亭作出新的贡献。

9.城镇管理中心工作计划 篇九

从发展趋势上看,武汉城市圈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首位城市圈,是内陆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汉川市位于武汉城市圈的核心圈层内,是未来武汉“1+8”城市圈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地区之一。分水镇位于汉川市版图的几何中心,到武汉天河机场路程为73km,到武次汉高铁站90km,至汉宜高铁汉川站约25km,与武荆高速、汉宜高速、汉蔡高速联系便捷,区域可达性强。

分水镇近年来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从“鱼米之乡”走向“包装名镇”,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潜在的问题逐渐浮现:人口密集、空间局促、环境容量趋近饱和。为了解决城镇发展的瓶颈,加快向中心城镇迈进的步伐,主动融人汉川市乃至武汉城市圈,亟需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拓展城镇功能,新中心区的规划建设势在必行。

2 现状概况

分水镇旧区南临汉江,东西两面现状为村民集中建设区,用地受限,改造难度大,因此借助荷沙复线及分水连接线建设的契机,北部成为城镇拓展的主要方向。规划在旧区北部划定的新中心区,北至荷沙复线,东西两面以河涌为界,总用地面积约2.8km2,总研究范围12.82km2。

3 总体发展研判——机遇与挑战

汉川市总体规划将经济、文化、水乡和宜居确立为城市的发展目标,提出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纵观区域发展全局,分水镇面临以下机遇与挑战。

3.1 重大基础设施

湖北省将启动一批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与分水镇有关的主要有城市圈环线、汗天城际铁路等,另外,荷沙复线与分水连接线的建设,将提升分水镇的交通区位优势。

3.2 武汉的产业转移

随着武汉市城市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以及产业升级的要求,为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凭借汉川市紧邻武次汉的区位优势,必定成为吸纳资本和承接武次汉产业转移的最佳区域之一。分水镇位于规划的武汉城市圈环线附近重要的交通节点上,应把握机遇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对接武汉城市圈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向。

3.3 竞争与合作

分水镇具有“小汉口”的美誉,与周边城镇相比商业发展优势明显,而在工业种类方面,以纺织、医药、食品加工等作为主导产业,与周边的园区存在同构性,与马庙、新河开发区、金鼓等工业园区存在地域上的竞争。

因此,分水镇一方面应整合传统工业集聚发展,同时应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利用商业优势,建设服务于周边镇区乃至次汉川市的商贸物流中心,为本镇和汉川市的特色商品及工业产品流通提供平台,与其他城镇实现错位发展及产业互补,实现区域的合作。

4 发展策略

4.1 服务带动策略

通过镇政府的迁移带动,将旧区无法满足的设施,如行政服务、商业、文体医疗、教育等设施在新中心区配置,通过新区建设,拉动分水镇往北部延伸。将上述服务功能迁出后,旧区的人口与交通压力将会得到缓解,腾出来的用地进行重新开发,土地价值得以提升,以此达到共赢。

4.2 产业带动策略

分水镇一方面应规划产业园区来支撑传统产业的发展,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利用新中心区优美的水环境以及毗邻生态种植基地的优势,发展休闲生态度假旅游产业等,提高中心区的品位和人气。

4.3 返璞自然的生态发展策略

一个新区的自然资源是体现一个地区个性的独特要素,规划区的水资源丰富,设计中应充分尊重现状水系,利用自然要素创造出原生态的、展现地方之美的休闲开放空间。

综上所述,将分水镇新中心区的总体发展策略概括为:服务引领、产业带动、生态优先、核心提升。

5 规划构思

5.1 新行政服务中心的选址与利用

行政中心区是展示分水镇城镇形象的门户,其选址对于新区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综合分析与多方案对比,新区行政服务中心适宜选址在分水连接线与规划横三路十字轴区域,该区位于片区的几何中心,交通条件优越,现状建设较少,生态条件优越,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塑造出城镇的空间形象与积聚人气。研究范围内的用地规划如图1所示。m

5.2 新区道路骨架的搭建

1)注重经济规划道路选线尽量平行于现状高压线,降低其对地块的割裂影响,规划将高压线沿道路中间的绿化隔离带架设,可为远期高压线埋地预留空间。另外,尽量避让现状村庄,减少拆迂补偿费用等开发成本,便于核心区的近期开发与快速启动。

2)实现亲水以水塑路,以路显水,营造滨水景观。规划道路选线与河涌走向相结合,并重点在核心区布置滨河大道,体现新区的亲水性,突出分水镇滨水城镇的空间形象特色。

3)促进开发作为一个新的服务中心,人流集散对分水镇新区而言至关重要,规划新增汽车客运站、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换乘节点,打造客运站商圈。道路系统规划构思及演进如图2所示。

5.3 城镇功能的多样性

构建“工作-休闲-居住”一体化的生活模式,在新区形成公共服务、休闲服务、产业服务三大服务功能板块,通过规划功能的多元化,激发城镇的创新活力,减少日常长距离出行带来的交通问题。规划确定中心区五大功能,中心区空间意向如图3-5所示。

1)行政办公——核心功能新行政中心坐落于新区中部,是新区的核心功能,新区建设的象征,将带动新区的发展。

2)商业休闲——重要功能城镇中最为活跃、最富有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魅力所在,是聚拢人气的重要手段。

3)生态居住——基本功能作为维持城镇规模和机能运转的基本城镇活动,是片区开发最早的功能之一,它的开发能较快回收开发成本,树立城镇形象。

4)产业研发——支柱功能它是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和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发展和完善,提升新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文体教育——优势功能文化体育功能进一步提升新区的活力和品位,科教功能将进一步完善新区的服务配套,同时为新区技术研发、信息服务提供人力资源,增加新区的吸引力。

5.4 城镇生态绿化体系的构建

又对现状水系进行梳理,维持规划区内用于承载水资源的地区,通过“低冲击”开发,防止水土流失与城镇内涝。重点在核心区北部,通过利用现状湖泊,对其进行公园化开发和改造,理顺与民安渠和规划水系间关系,并沿水布置公共绿地,将其建设成为核心区北部的生态湿地公园,形成曲水连城、蓝绿交织的特色地域景观(见图6)。

6 结语

10.城镇建设管理工作总结 篇十

一、基本情况

二、明确城镇建设发展思路

海北镇党委、政府对镇区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确定了以发展工业为大方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物流优势,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增强投资环境的吸引力,积极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打造布局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小城镇体系,努力提高小城镇建设水平。今年,海北镇继续按照更新观念、超前规划、和谐布局、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建设理念,在唐山规划建筑设计院规划海北镇区建设的基础上,区城建局和镇城建办公室具体制定了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规划,保证了城建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三、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在全镇总体布局、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镇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坚持以城镇化改造农村,强力推进城镇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辅射,以城镇化建设新型农村的理念,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

范文网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今年,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领导、镇政府主要领导挂帅,镇城建办公室的同志为成员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今年以来,我镇认真落实市会议精神,多次召开会议,对城乡一体化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制定实施方案,并抓紧启动建设。

2、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由镇城建办牵头,各村为成员单位,对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在此基础上,学习外地经验,确定目标、任务,并针对农村的实际,具体地起草了《海北镇农村城镇化建设方案》,充分体现了我镇城乡一体化建设特色。按照中心镇、中心村逐层次进行总体规划,统筹考虑,形成一体化的规划体系。梯次推进“三个一批”。一是转变一批,对位于海北镇周围的小海北村、第五居委会、海北居委会从建设布局上一体规划、一体建设,加快农村向镇区、农业户口向非农户口的转变。二是提升一批,对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的村庄(张庄、小海北、东董、西董),着眼于培育区域经济中心,联手周边村庄,集中规划、联片建设,向小城镇发展。三是改善一批,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特色村庄(马聪、桐城),立足现有基础,健全公共设施,改善人居环境,逐步发展为中心村。同时,注重将产业特点(河北省环球自行车零部件加工基地、五金加工基地)、交通区位(205国道)、区位优势(津京唐三角腹地、唐山与天津的对接窗口)相结合,统筹考虑,不断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3、狠抓试点,促进实效。

四、城镇化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整体建设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一)狠抓城镇化管理工作

“三分建、七分管”,加强管理是我镇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在镇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继续落实城镇建设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做到建管并重。一是整治私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贴乱画、禽畜乱跑等现象。二是增加环卫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安排专业环卫人员,70%的村已经做到垃圾日产日清,其它村能够做到定期清扫、清除垃圾。三是通过规划建绿、植树造林、种植花卉等措施,在全镇范围内进行绿化、美化环境,开展创建绿色家园活动。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和创建意识。五是加强环境建设,按照海北镇区域总体规划,对民营工业项目按功能分区合理布局。

(二)、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

1、绿化工程:

6个村(花牛、领头、桐城、大海北、张庄、小堼)投入资金8.6万元, 植速生杨19.8万棵。其中张庄村植女贞等灌木7000棵,植龙爪槐1000棵。

2、硬化工程:

总投入788.36万元——

(2)、砌砖路面:5个村(大海北、小韩、大韩、张庄、张广)共投入资金24.6万元,修砌砖路面全长2410米,面积9840平方米。

3、净化工程:

总投入382.418万元——

(2)、打机井:4个村(东董、花牛、张庄、东双)共打饮水井和农业灌溉井5眼,投入资金28.3万元。

(3)、公厕:大韩村建公厕2个,投入资金3.3万元。

(4)、垃圾池:3个村(大韩、桐城、大海北)修建垃圾池8个,共投入资金5800元。

(5)、养殖小区建设:5个村(小海北、小堼、小韩、花牛、于辛)加强养殖小区规模建设,共投入资金269万元。

(6)、全镇清运垃圾共2.79万立方米,环境卫生保洁支出费用3.68万元。

4、亮化工程:

5个村(花牛、大韩、张庄、大海北、张广)和镇直家属区共投入资金7.636万元,在村内原有亮化的基础上,对村内新建街道安装高标准水银路灯159盏。

5、两室建设:

3个村总投入58万元进行两室建设。其中,西双村投入资金25万元,建办公室17间;小堼村投入资金18万元,建办公室6间;张广村投入资金15万元,建办公室6间。

6、文教基础设施建设

7、工业园区建设

投资72.09万元,完成环海北镇工业园区西侧和北侧道路(长948米)水泥路面硬化工程。

8、桥梁建设

投资40万元,重修三双路与205国道连接钢筋混凝土桥一座。投资42万元,修建海北镇工业园区西侧与205国道连接钢筋混凝土桥一座。

五、主要问题和不足

我镇无财政,资金短缺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今年以来,除张广村两室建设工程、张庄村中心小学建设工程、张庄村三环路(6公里)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大海北村入村路(3公里)水泥路面硬化工程、小堼等北5村与205国道连接入村路(7.61公里)水泥路面硬化工程、海北镇镇直家属区(镇政府西侧)水泥路面硬化工程、海北镇工业园区西侧和北侧水泥路面硬化工程、两座钢筋混凝土桥梁建设得到市、区级财政部分资金帮扶外,各村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靠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而村集体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土地流转,但是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落实,土地通过集体组织统一流转很难继续实行。让农民集资,必须坚持一事一议的原则,征得村民的同意,对于不愿交钱的村民,缺乏有效的措施,从而影响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明年的重点工作

一、 工作思路

上一篇:计生委机关效能建设工作汇报下一篇:office知识讲座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