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作业

2024-10-27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作业(共10篇)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作业 篇一

小学数学生本课堂前置性作业布置之我见

【摘要】在全国各地学校都在大力推行、践行“生本教育”的形势下。首先,我们要不断去学习。其次,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最后,践行“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生本教育提倡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它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教师要从“导学”转向“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作业”的布置和设计上。它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教少学多、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关键词】 生本 教育 数学 前置性 布置

我县在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下,全县各中小学校都在大力践行“生本教育”。我校部分班级也尝试性地实施“生本教育”,我班成为生本教育的一个实验班。所谓“前置性作业”。我是这样理解的,就是把要学的内容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先让学生经历感知新知识、探究讨论新知识、接收新知识。我认为前置性作业应包含两部分——旧知和新知。让学生通过旧知去探索新知,有旧知做铺垫,学生更容易学习探索新知。前置性学习不等于课前预习,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 1 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属于备学的一部分。假如在教学前学生对所学内容一无所知就无法开展生本课堂。教师把第二天课程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第二天的教学目标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因此如何设计布置“前置性作业”就成了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一、布置前置性作业的作用

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老师也通过这个方法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内容,拓展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假如能在课堂上利用好前置性作业的话,不仅可以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要发挥学生完成好前置性作业,使之成为优质的前置性作业,还需要发挥好学习小组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学习是人的天性,但圣经上说:罪性也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惰性,况且我们的对象是学生,利用学习小组捆绑制,做得好的要大力奖励(物质和精神),没有完成的也要惩罚,所以就需要奖惩评价制度。我们就是利用加分制的评价制度,达到了多少分升一个等级,学生对这种激励方法还是比较感兴趣的。除此之外,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让他们的劳动有所做也要有所用。这样的话,学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兴致才能 2 得以保持,学生才乐于去做,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更大的学习自信心。

之所以要学生进行前置学习是因为要让每个孩子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为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课余时间和自习课的时间的充分研究就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它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具深入课内的交流更具宽泛。而且教师的教,是以学生已有的思考基础和知识基础来确定教的内容和教的形式,来更好的为学生的学服务。优质的前置性作业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它给我们的课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帮助,让学生们更自信最大程度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也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广阔的知识和学习乐趣。

同时我也认识到设计前置性作业对教师的要求熟悉并吃透教材领悟相应的重难点教学目标要定位准确。如果教师布置前置性作业时对目标把握的不明确、不准确那么课堂上学生的交流也只能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浅层次上教师更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我认为数学老师应依据本学科的特点把握住清晰、准确、合适的目标定位在不改变现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一是要考虑在精心设计前置性学习的内容二是要思考哪些具有开放且有价值的问题需要学生充分的探索与研究.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和备课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只有有了问题的开放才有可能带来探索的开放继而形成思维的开放。科学的前置性作业的完成使得课内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同时也使得例如数学学习的思维性、开放性、逻辑化等问题都能得到 3 有效解决。让学生有备而来的学这也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

二、如何布置前置性作业

数学学科的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应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本班的学生学习情况而定,老师在布置前置性作业前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地备好课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每次的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要能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情。前置性作业形式比较灵活多样,可以布置在书本上完成,也可以写在练习本上,还可以由教师事先在小黑板上准备前置性知识小研究让学生完成。我是根据学习内容、目标和课型的不同采用了三种形式:(1)直接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在书上作批注、作记号、提问题的方式布置前置性作业在书本上完成。(2)我自己准备了一本前置性作业设计本,同时我还让我班学生每人准备了一本前置性作业本。我一般是把明天要学的内容提前一天让一个学生利用晚自习或者课外时间抄在黑板上,学生抄在自己的前置性作业本,能独立完成的自己完成,不能的就利用学习小组讨论完成,还不能的就在课堂中与老师一起讨论解决。(3)学习内容较简少的,我就直接在上课之前,把前置性作业写在小黑板上,给学生15-20分钟的时间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有时,我让学生在前置性作业本上完成前置性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与新知识有关的复习题

2、新知识(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情况适当加一些提示)

3、我学会了什么

4、我要举例

5、我想提问

以上观点可能是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我还要不断去学习4 与实践,争取探索出适合本校本班的“生本教育”教学模式。

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作业 篇二

作业对学生而言往往是面双刃剑, 科学有效的作业, 是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巩固和补充;而枯燥乏味的“题海”, 反而扼杀孩子们的灵性和创造力, 是“无效”因子。实践证明, 小学的孩子课业不宜太重, 他们的成长需要一定的自我空间, 太多的作业会束缚他们的成长, 阻碍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时光。但我们又绝不能错过这个培养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绝佳时期。因此, 作业有效性这个课题, 受到越来越多教师和家长的重视。针对这个课题, 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浅谈对“优质作业”的四点看法。

一、趣味性, 有效性的前提

小学阶段的孩子喜欢新鲜事物, 有想象力和好奇心, 在他们的眼里, 那些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的兴趣, 教师若要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 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并以此来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其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就要善于把握孩子的心理, 运用这一心理规律, 来设计适合孩子的作业。因此, 我们在设计作业时, 就应该多设计一些有趣的作业,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成为一个乐学者。

那么, 何为有趣的作业?个人觉得, 作业要“有趣”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与他们的喜好相结合, 或者以新颖的题目来吸引孩子的探究兴趣。例如, 在教学“加减法”这一课时, 课外作业中, 我出了这样一个题目:“羊村里, 喜羊羊等5只小羊在吃草, 这时懒羊羊来了, 你们说, 草坪上这时有几只小羊啊?”再比如, 做课堂作业时, 我在班里举行“糖果大赛”, 我说:“3+1=?”这时三个小组所派的代表在教室一端取与答案对等数量的糖果, 取对了糖果归该小组, 错了就不能获得糖果。这样的作业贴近孩子的世界, 且有趣味性, 孩子们自然很乐意去完成。

二、实用性, 有效性的延伸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小学数学课本的编排也极力贴近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作业如果能很好地与生活结合, 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 我认为小学阶段的作业应尽量地与生活接轨, 不可盲目地照搬照抄辅导材料上的题目, 教师要有选择性地布置有价值的作业, 这样才不至于使学生机械地做无用功, 以至于过早的消耗掉他们学习的热情与探究的激情, 也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例如, 我在“加减法”的教学中布置的作业: (1) 晚上爸爸妈妈都回来了, 你数数看, 你、爸爸、妈妈共穿几双鞋?共有几只呢? (2) 吃饭时, 家里共几口人?共用几只碗? (3) 饭后, 妈妈给你一个苹果, 后来爸爸又给你一个, 你共有几个苹果啊?从以上的题目中, 我们可以发现, 它们的共同点就是贴近生活, 便于孩子理解。孩子做多了实用性题目, 也会在生活中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的作业相比一张张卷子套题自然更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也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 有效性的深入

研究性作业, 即需要创新思维或者进行奥妙探究的题目, 比如具有规律性的题目、一题多解的题目等, 这样的习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拔高题, 但题量也不宜太多, 难度也不宜太大, 不能把“奥妙”转化成“深奥”, 在在小学生思维的基础上, 让他们跳一跳而摘到桃子。

比如我们在进行“加减法”教学时, 课后可以布置“?+?=5”“?-?=1”之类的习题, 答案的多样性, 可以让孩子们初步探究其中的规律。再比如, 我有一次跟孩子们商量, 让他们每人带10元钱去超市购物, 买一些家里实用或者自己需要的东西 (钱要刚好用完) , 回到学校时, 不仅向大家展示他们的购物清单, 还要根据清单进行列式计算。这样做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计算能力, 而且也能培养他们的理财观念以及自主探究精神。

四、层次性, 有效性的平衡

虽然我们主张平等, 但无法忽略现实状况,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 包括孩子的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因素, 同个班级的孩子解题水平是不同的, 因此我采用多层次教学。在这, 我想“因材施教”应该可以很好地概括我的想法。

例如, 我会设置不同档次的题目给孩子们。除了在考试时设置压轴题, 在平时布置作业时, 我也会将作业难度划分为三个档次, 只要完成前面两个档次的作业, 就算“优”等。其中第三档是最难的题目, 我给孩子们自主选择权, 如果有同学做出来, 我会奖赏一颗红星, 以此来激励学有余力的孩子们去挑战难题, “自豪感”会促使他们迎难而上。通过这种方法, 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找到自信, 让不同的孩子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作业 篇三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作业 课堂练习效率

引言

在数学学习中,课堂作业这一环节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能够通过课堂练习对当天所学数学知识进行独立的思考,并形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长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小学数学课堂及时进行了课堂作业练习模式的改革,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数学思维。新时期在加强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课堂作业模式,应用更多的题型,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住重点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例如,在进行同分母加减法课堂作业练习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创建同分母加减法,使分母小于十,计算结果为三分之一。此时学生就会通过思考,列举出两个六分之一相加为六分之二,即三分之一;九分之一与九分之二相加就是九分之三,即三分之一等。接下来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还要继续引导学生,将分母不大于十的所有结果等于三分之一的式子列出来,此时部分同学会指出先将结论是三分之一的式子全部列出,再列六分之二和九分之三的式子,这样一来,就引出了逆向倒推计算方法。这种提问进行课堂练习的方法,通过转变题型,不仅列举出同分母的题供学生计算,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培养[1]。

二、丰富课堂作业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情境作业模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学家指出:“兴趣是对学生学习最好的刺激。”我国小学课堂作业主要以书面形式进行,这种模式不利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深奥难懂的数学逻辑和计算,必将导致小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新时期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的过程中,应当抓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特点,根据学生日常喜爱的游戏或动画片等情节设计数学问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其自主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在对折线统计图进行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请学生破解一个案例学生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教师此时将跳绳前后心跳的状况同时间的对比图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立刻清楚本堂课的内容及练习目标,从而积极对图标进行观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及手段。

教师通过这种情景作业模式的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图标进行细致的观察,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使学生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更明确[2]。

(二)实践作业模式

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作业中,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作业内容,让学生以书面形式进行作答,答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解题思路的一种模仿,凭借自身的记忆完成作业内容,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学生也无法形成变通的能力,一旦题型稍微发生改变,就会出现无法解答的状况。因此,新时期在优化小学数学课堂作业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严谨的课堂设计增强作业的实践性,通过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而实践练习的内容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和逻辑习惯。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特性的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出现的三角形图片进行细致的描述,让学生从生活中不同颜色和材料的物体中找出所有三角形。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运用身边的绳子、纸张等制作三角形。在这一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通过讨论和观察其他学生的制作过程,将会受到很大启发,有的学生将橡皮切开做成三角形,还有的学生用手指搭建三角形等。

通过这种亲自动手活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程度加深,思维得以开发,同时在合作下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促使其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得到有效培养,从长远的角度来讲,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三角形,在教师将三角形相关特性进行介绍以后,学生能够对其进行更深刻的掌握。整个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并提高自信心[3]。

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作业是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新时期,我国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的课堂作业模式,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条件下,运用情境作业模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对知识进行深入了解;运用实践作业模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对知识进行具体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华.优化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215.

[2]董丽梅.小学数学双自主教学中学生个体差异处理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作业 篇四

2、商店运来50千克白糖,第一天卖掉15千克,第二天比第一天多卖掉5千克。商店现在还有多少千克白糖?

3、一桶油连桶共重15千克,吃了一半后,连桶共重8千克。吃掉了多少千克油?原来满桶的油重多少千克?

4、小刚用50张纸订草稿本,每9张订1本,要订6本,还缺几张纸?

5、把10张O行纸片平均分成几份,有几种分法?

6、把12根火柴平均分成几份,有几种分法?

7、( )里应该填几?

▲+▲+▲=▲×□ □+○=18 ○÷▲=3 ▲=( )

8、 ▲÷▲=□ ▲-▲=○ □+○=( )

9、二、2班有30个同学去野外植树,他们每5人一组,每组植4棵。二、2班这次一共植了多少棵树?

10、在33个苹果中拿走多少个,可以使余下的苹果能平均放在5个盘子里?

11、有一串珠子按2颗白色,5颗红色„„的顺序串起来,你能猜出第29颗珠子是什么颜色吗?

12、在一根绳子上挂彩旗。按4面红旗、4面黄旗„„的顺序挂起来。那么,第30面彩旗是什么颜色的?

13、河边有一群白羊和黑羊,把白羊赶走一半后,剩下的白羊植树是黑羊的3倍。原来白羊的只数是黑羊的几倍?

14、7名队员一共种了30棵树,除了组长王刚多种了2棵树外,其余同学种的棵树同样多。其余同学每人种了几棵?王刚呢?

15、小朋友排队,第一队有8个小朋友,第二队有14个小朋友。要使两队的人数星等,应该怎样做?

16、王奶奶拿1千克重的纸箱买枣,买满一箱枣共重11千克,现在王奶奶要把买来的枣分给李阿姨一半,王奶奶应该分给李阿姨几千克?

17、有一个四位数,最高位数字是1 ,十位上的数字是最大的一位数,并且任意相邻三个数的和都是15 。这个四位数是( )

18、由2、0、4、7组成的最大的四位数 ( )最小的四位数是( )

19、你能按要求用两个6 两个0 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四位数吗? 一个0也不读的是( );只读一个0的是( )。

20、你能按规律写数吗?

(1) 108、207、306、 、 、 、 、 。

(2) 261、361、461、 、 、 、 、 。

21、一壶水的质量=2瓶水的质量,1瓶水的质量=4杯水的质量。那么1壶水的质量=( )杯水的质量。

22、每个菠萝同样重,每个梨也同样重。1个菠萝的质量是1个梨的质量的几倍?

3个菠萝 + 1个梨 = 1 个菠萝 + 7个梨

23、一架天平配3个砝码,每个砝码重10克。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多少粒花生大约50克?

24、怎样算简便?

48+16+32=48+□+□=□ 19+27+51=19+□+□=□

5.浅谈小学数学作业设计 篇五

[关键字] 数学作业   设计   有效  自主  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了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当然也渗透到了每节课后的作业设计中。在教学实践中,有效的数学作业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真正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巩固充实学习效果。

课后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消化、理解、掌握往往是通过练习来解决的。具有促使学生动脑思维、动手演算、动口表达的练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科学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技巧、利于学生的智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堂练习题组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课后练习的设计要注意“趣”、“实”、“分”“合”几个原则。

一、趣--突出作业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的练习,才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特点决定单一形式的练习会感到单调乏味,因此在设计作业题时,要注意对同一项知识或技能的训练设计形式多种多样的练习。

作业本来是一种操作,它不仅限于书面作业,它还可以是一项活动,也可以是一件制作。我们的作业设计应还其本来面目。

1、书面作业要创新,要讲究图文并茂,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表格、“对话”、情境图等形式,做到“寓做作业于兴趣中”。

2、布置阅读一些数学故事、数学知识(数学课后作业还要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开展一些数学游戏活动,做到“寓做作业于游戏中”。

比如像《小学生数学报》《小学数学》等报刊书籍中有很多数学童话故事(如“丁呱呱和他的伙伴们”、“八戒分桃”等)、数学游戏(如数学跳棋、模拟购物等)、数学发现与数学史的知识等。

3、设计一些操作、实践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做到“寓做作业于实践中”。例如:学了统计之后,可以布置调查所在的居民小区(或村民小组)各户的月用水量和用电量,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或者调查报告。又例如学习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开展“学雷峰,做好事”活动(修理学校、邻居家的桌椅,保护被大风刮倒的小树苗等)。

二、实--突出作业题的实效性。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学生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出数学的真谛,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的习惯,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因此,学生的数学课后作业应该活动化、具有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感受、探索、应用所学知识,自主完善知识建构。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安排这样两道题:(1)通过度量、计算,求出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外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制造一个火柴盒的内盒又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2)如果每平方米墙面需2千克油漆,重新粉刷你的卧室,100千克油漆够吗?(本题学生要知道先测量出自己的卧室的长、宽和高,再求出自己的卧室四壁和天面的面积,最好还应扣除门窗的面积,然后再计算出100千克油漆够不够。)通过这两题的实践操作,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其思维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发展,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三、分--突出作业的层次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合在一起并以不同的智力来学习的。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教育的内容、形式、要求必须有多样性。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课后作业的设计增加了选择性、层次感,把作业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所谓层次性,指的是问题里面含有各种各样的小问题,有浅、中、难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形成一连串的问题链,浅层次的记忆性问题可供单纯的机械模仿,较深层次的问题可用来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高层次的问题可供用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课后作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难易程度及数量各不相同的题目,一般可分为必做题、选做题、挑战题。例如: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后,我设计出3道必做题(已知长和宽,求周长的基本题);2道选做题:(1)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20米,比宽长50米。操场的周长是多少米?(2)量出家里的书桌或者饭桌的长和宽,并求出它的周长。上述2道选做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同学之间或者和爸爸妈妈讨论、交流、合作)、或者咨询完成(向家长、老师请教)等。

四、合--突出作业的综合性

这类作业主要来源于每个单元结束后的“整理复习”。在每一单元新授结束后都可用,尤其适合中高段学生。这一板块的内容是重在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重新梳理,旨在形成清晰的脉络,从而为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完一个单元以后,可让学生在家自己先回顾所学知识,用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在设计此类题时,要求教师对知识的横向、纵向联系和重难点知识都应做到胸中有数,了如指掌。刚开始训练时,只要求能清楚、准确、全面地整理出知识即可。经过几次练习后,学生基础好的话,还可以针对梳理出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相应的举例,写出解题的提示、完整的解题过程和注意事项。并自行出几道同类型的题目。这样的话,学生其实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编书者。

6.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分层设计 篇六

宣威市阿都乡梨树完小林明宇

传统的数学作业单调枯燥,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忽略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训练。因此,依据新课程的理念,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和价值,全面科学地设计课外作业,已成为一个现实而迫切的课题。如何分层设计数学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呢?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作业设计要体现差异性。

以往的作业大都是老师布置多少学生完成多少,学生较少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而且面对不同水平、不同基础的学生,实施的是无差异的作业练习,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与“吃不了”现象的发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限制了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对自己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改变“一刀切”的作业布置,施行弹性作业策略。教师要根据不同数学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作业,增加作业的针对性和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张扬个性。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可设计这样一道题:(依据题意补充问题,至少提出3个或3个以上)我校六年级(1)班有男生26人,女生24人,___________________ ?

二、作业设计要体现差异性。

作业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据调查表明,大多数数学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与批改中存在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所以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认真研究三个层次学生的现状,针对各层次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等方面不同的需求,在布置作业作业时应遵循: 对低层次学生: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对中层次学生:有变化、多思考、小步走、多反馈。对高层次学生:多变化、有综合、主动走、促能力。

三、作业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

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基于以上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把作业练习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多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情趣、能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以致用的数学问题,不局限于那种白纸黑字的书面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学了“平面图形的面积”之后,教师可设计一道“我来当回设计师”的实践题,要求学生回家测量、计算出客厅的面积,根据客厅面积到市场上选择合适的地砖,算出在美观、节约的前提下需要买多少块。教师这样的作业设计,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会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增强了学好数学的热情和信心。

四、作业设计要体现研究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学生对知识理解、运用的同时,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再发现”,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和创造出来,使学生从传统的模仿中转化到对知识的研究上来。如教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一道探索题:(1)测量一本新华字典长、宽、高,并算出它的表面积。(2)现有4本字典,你有几种包装方法?哪种方法最省包装纸?又如:王大伯打算用30米长的篱笆靠着一面墙围一块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地来养鸡,请问王大伯怎样围能使鸡的活动范围最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不仅使学生思维活跃、理解深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索求证中品尝到学习数学的艰辛和快乐。

五、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7.浅谈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 篇七

一、设计趣味性作业, 激发学生兴趣

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作业的完成同样很重要。作业布置得具有较强的趣味性时, 就会引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 使学生积极地来完成。相反如果学生对作业不感兴趣, 那么他们就会懒于完成, 怠于完成。小学数学具有相对的抽象性, 由数字、字母与一些符号组成, 这些在天性活泼、生性好动的小学生眼中非常抽象、枯燥。如果我们只是按照传统的形式进行布置, 让学生写几遍数字, 做一些计算题、应用题, 会让学生觉得作业枯燥无味, 会产生消极情绪, 并会把这种情绪带到新知的学习上来, 久而久之, 就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与完成作业的激情, 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与被动完成作业的局面, 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与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来设计充满趣味性的作业, 将作业与新颖、生动、灵活多变的事物联系起来,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参与动机, 从而以最佳的状态来完成作业。如在学习了加减法后, 我们通常会布置一些计算题来巩固学生所学, 但简单的计算会让学生倍感枯燥。因而我设计了趣味性作业, 如将各题置于某种图案的各个点上, 让学生计算这些题目, 将其结果从小到大依次连接。如果学生计算准确连接后就会出现这个图案, 如果一道题目出错, 就无法出现正确的图案。这样的作业集枯燥的计算与优美的图案于一体, 更具趣味性, 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二、设计层次性作业, 体现个性差异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他们受主观因素与客观条件的影响,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基础知识、接受水平等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这是客观存在的。如果教师无视学生的差异, 布置一样的作业, 就会出现优生吃不饱, 中差生吃不透的现象。素质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使学生全面参与、全面发展。这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的差异, 要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 对于作业的设计也是如此。我们不能一刀切, 而是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层作业, 体现学生间的个性差异, 让学生完成基于自身基础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 能够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将作业设计成必做题、选做题与提高题。必做题要求全体学生完成, 选做题要求中优生完成, 而提高题则要求基础好、能力强的优等生完成。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基于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题目来完成。这样的作业布置既可以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使全体学生真正爱上数学学习, 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设计实用性作业, 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出: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在编排上非常重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我们在作业的设计上也要充分体现出与生活的联系, 要设计富有生活气息、贴近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作业。这样既可以增强作业的生活味,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亲切性, 化解数学作业的枯燥性与抽象性, 同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生活问题,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如在学习了小数的相关知识后, 我让学生走进超市来调查各种食品的价格, 在调查完后让学生汇报给家长, 并帮助家长计算所买商品的总价格。这样的作业包括小数的读、写法与各种计算。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完成, 学生会觉得枯燥, 但是将作业寓于生活情景中, 设计成实用性作业,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 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学生对于这样的作业兴趣盎然, 参与热情非常高, 积极地完成了作业。

四、设计探究性作业,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学生只有在科学中探究, 才能发现知识的本源, 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探究使学生既掌握结果, 又享受过程, 使学生在过程中知识得以巩固、技能得以强化、能力得以培养。长期以来, 作业陷入了巩固知识、强化解题技能的机械重复的误区, 这样封闭性的作业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培养, 压制了学生的个性。这就是学生虽经过了多次训练, 但仍在同一类型的题目上出错的根本原因。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 要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作业, 使学生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与发现更多的问题, 使学生亲历探究过程, 从而达到使学生触类旁通, 由探究一道题到掌握一类题的解法的效果。

如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后,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与材料, 依据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来自行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这样的活动更具探究性, 给予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与探究空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学习潜能得以深入挖掘。学生的作品多种多样富有创造性, 有剪纸、有图案、有模型……学生的这些作品中都运用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知识。这样的作业不仅深受学生的喜爱, 而且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

8.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作业 篇八

一、精心安排作业内容

作业设计,从作业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开始。作业内容应反映最基本、最重要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也要涵盖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一是把作业内容融入到生活情景中,设法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练习中多一些真实的体验,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是要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来设计巩固性作业,着眼学生认知基础、智能发展水平、身心特点,以及情趣需要,有针对性设计巩固性作业。三是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专项巩固性作业,促进学生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四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之处设计专项巩固性作业,如学生学习“合数”后,容易把它和前面的“偶数”混淆起来,可以设计专项的作业,使学生加强对这两个概念的对比,精准掌握知识。

二、精心选择作业形式

小学生的注意力是很难持久的,尤其是面对单一的活动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一是注重题型要多样,方式要多变,形式要多种,可以采用填空、选择、判断、纠错、匹配、计算、绘图、实验等作业呈现形式,有序安排,选择利用,相互穿插,使学生对练习保持新鲜感,巧妙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关注作业的情趣化、生活化、活动化,通过作业变式深化课堂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章节、不同领域的作业内容,设计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演一演、读一读、思一思等全体学生乐意参与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

三、精心策划作业层次

作业设计要体现数学知识结构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般分四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作业,其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结构基本相同,题型基本一致,具有例题性特征。第二层是递进作业,紧扣例题的变式作业。第三层是综合作业,这类题目整合几个单项练习,融通新旧知识间联系。第四层是拓展作业,是新知识纵向延伸、横向扩展作业。通过四个层次的作业设计,灵活运用层次性作业。一是整体把握,系统练习,让每个学生经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从模仿到再造,再到创造性发展的学习过程,做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使全体学生沿级而上勇于探索,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二是根据个体需要,分层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选择,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效防止出现学困生“吃不消”、优生“吃不饱”的现象,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均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点”上得到发展与提高,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精心设想作业效度

作业的效度,关联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关联着师生课业负担的轻重。设计一份优质高效的作业,需要对作业各要素有科学的预计和设想。一是根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作业设计与练习强化和巩固当堂学习内容,围绕重难点知识,当堂巩固训练,提高理解记忆效果。二是整体把握作业的“度”,严格控制作业的分量、难易度,严格调控练习的次数,保证每堂课有20~30分钟练习的时间。三是把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纳入到作业设计中,根据学生思维活动规律,抓住知识发展的脉络,在观察比较、以旧引新、转化扩张、归纳抽象等教学过程的关键处设计巩固性作业。四是设计思维角度训练的作业,学生在学习新知后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建立了稳定的知识结构模型后,有必要向学生提供一些反向思维的习题使他们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学会改变思维的角度,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提高巩固性作业的效度。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为了让学生在实际动手中不但巩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知识,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的作业是通过动手动脑即操作与思考来完成:将6本同样的数学书包装起来,怎样放置与包装才最省纸?做这样的作业,学生不但练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而且让学生解决“书的放置”“最省包装纸”等综合性问题来强化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活跃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9.浅谈小学生数学作业习惯的培养 篇九

学习习惯是指学习者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不自觉的动作行为。对于数学这一学科来说,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作业是学生掌握、内化知识的主要反馈,因此养成小学生数学作业的良好习惯是其学好数学的保证。

一、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否及时完成作业不仅反映了儿童整个小学阶段的学习情况,而且将会影响其整个小学阶段乃至一生的学习。因此,学生从小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成人来说,及时完成作业习惯的形成,常通过有意的自我控制来自觉地实现,但对于自控能力较低的儿童来说,则需要依靠外界力量,主要是通过教育培养方来达到养成这个习惯。教师和家长应相互配合着不时提醒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作业,形成家校统一的教育形式,促进孩子平稳协调地成长。

二、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许多错误,往往并非是缺少必要的知识,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要提高作业正确率,必须下功夫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再解题的习惯。小学生因不认真审题而导致错误的现象非常严重。特别是低年级十分常见。如果今天教的是乘法,那么作业中所有题目全用乘法,稍有变形、引申、综合,便错误百出。而常出现的加减误算、乘除误算、把两步计算应用题作一步应用题解答,或者两步只作一步,漏掉一步,是由于没有审题的结果。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儿童识字量少、理解水平低;另一方面学生做题审题习惯不好。因此,教师从低年级起就要通过练习,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增强审题意识。认真审题的习惯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教会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理解运用算理的基本方法。

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领悟,只有学生不断地体尝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独立思考是对知识点的再次理解感悟,有时还会有新的思维火花碰撞出来。在独立思考之后,教师可以组织讨论、争论等交流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尝独立思考的乐趣。在交流中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得到训练,思考能力随之提高。学生有了思考的兴趣,就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认真检查和书写规范化的习惯

认真检查是作业完成质量的关键步骤,教师要让学生做题时边做边检查,指导学生学会验算,养成解题时必有验算的习惯。验算首先是验算理、验方法;其次是验计算。提倡边查边验,一步一“回头”,争取一次做对,防止无效劳动。

另外,各科作业的书写都有规范化的要求。小学生数学作业书写规范化的基本要求是格式正确,书写美观。如解应用题与一般的四则计算的书写格式有区别;解方程与脱式计算书写格式不同。学生如果不懂得这些格式的基本要求,任意书写,作业会十分难看。有人说:播种习惯,收获个性。这话说得很有道理,作业能反应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因此,教师必须培养好书写规范化的习惯。例如:教师要用统一的书写要求规范全体学生的作业,例如字的大小、空行、题目的排列、错题更正的形式、卷面的整洁度等,要求全班学生一致,不合要求的要重做。长期坚持这样,学生才会重视书写,养成书写规范化的习惯。

10.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作业 篇十

奉化舒家小学江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据统计,我校每学年每班有将近8个同学插班,现在我任教的两个班有近80%学生是外地民工子弟,而且民工子弟进出频繁,插班随意性大,致使后进生的队伍逐渐庞大,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整体状况低下。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不高,他们经常会空着不做或者还有抄作业现象,或者有的时候即使我在第二节课上已经纠正过学生的错误了,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没有订正或者没有搞清楚。在一次家访中,我听到学生家长这样说:“我听孩子说,有些题老师说得太快了,他根本没懂,就不知道怎么做了,我们自己文化水平又低,回家后也没有能力给他去补习,所以我的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最低,成绩也就越来越差。”

是呀!民工孩子的父母哪有时间和能力去补习孩子的功课呀,加上孩子原本的基础知识就不扎实,孩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较薄弱,对各个知识点不会融会贯通,综合应用的能力几乎没有,因而学习信心也就明显不足。我认为对于我们这样的学生有必要探讨一下作业的批改方式:当面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是对学生新知识掌握情况了解的途径之一,是回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面批就是当着学生的面批他的本子,促使他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同时让他看到老师批他作业的全过程,也是进行个别化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是一个及时辅导的机会,那么如何对课堂作业进行有效面批,在面批的过程中切实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应用,帮助学生链接已断裂的知识链,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是我这一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对于作业的批改,很多一线教师进行了探究。曾看到国内有这些观点:认为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为他们批改作业,有许多好处;认为“×”已不符合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太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变“×”为“?” 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认为教师布置了作业就要进行批改,否则教师就不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只有在批改作业中摸清同学们的具体情况,教师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查漏补缺,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师正确处理好数学作业与批改对学生如何学好数学,教师如何教好数学至关重要„„这为我对数学作业批改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也更坚定了我对本课题研究的信心。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

1.面批不失为一种提高敦学效益的重要辅助手段,且极具可操作性。面批作业的功能

是非常丰富的,教师开展面批,可以及时地发现和弥补学生的知识缺陷,防止由知识缺陷积累而形成学科上的“偏瘫群”。

2.面批让学生及时发现错误、了解错误、纠正错误,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建立正确的、严密的思维方式。

3.通过面批,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更要增强学科学习的信心,优化学习和思维品质,主动地学习、发现和纠正错误,提高学习的效果。

4.在面批的过程中,增强师生交流,拉近师生情感距离的纽带,真正体现着师生是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四、理论依据: 1.教育法则告诉我们:面批比直接批改作业虽耗时四倍以上,但在加强教学反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功效方面是直接批改作业的3倍。

2.从教育心理学看,面批过程中切磋琢磨的那种亲切气氛有助于激发学生乐于接受教育和知识的兴趣。

五、研究内容与预期目标:

(一)研究内容:

1.外来插班生掌握知识现状、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学习习惯、数学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调查。主要研究外来插班生的数学素养,以确定面批对象和建立同类学生的面批群,采用最合理的面批方式。2.研究班中长期学困的学生的心理、学习数学的信心,调查导致自信心丧失和成绩落后的种种因素,并帮助建立“互帮”小组,在小老师的指导下作业后实施面批,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习信心。

3.研究教师常用的、长期采用的批改方式,以及学生对各种批改方式的喜好程度。以期用学生最喜爱的面批方式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地有效的批改,探索对课堂作业有效面批的策略,并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4.建立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研究教师在面批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性的评价,让其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正确学习方法的获得,从而逐步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5.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作业习惯,促使课堂学习效果的提高。通过优秀作业、进步作业的展览,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预期目标:

1.全面了解学生,洞悉学生的心理,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让生生有一种抢着来面批的局面。

2.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进行面批,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教学效果要明显。

3.学生养成课堂上积极互动,作业及时认真,书写端正的良好作业习惯,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4.弥补学困生的知识缺陷,建立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杜绝学科上的“偏瘫群”的出现。防止优等生滋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帮助建立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

七、研究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1月——2010年4月)

学习教师批改作业的方式,与其他教师交流作业批改的心得与经验,制定课题方案,拟定出课题研讨的内容。

研究准备工作,在班级发动,竞选出获得面批的学生(倾向学有困难和作业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先对这些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学习态度进行调查,调查这些学生完成作业的现状,批改作业的方式、效果。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2月)

边研究,边实践,同时借鉴他人的经验,探究出对课堂作业有效面批的策略:

1.首先要关注面批的对象、时间、地点和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面批的效益。

2.面批时,教师要用微笑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建立起平等互信的和谐师生关系。

3.面批之后需要追踪、检测矫正效果。

比较面批前与面批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知识掌握情况、作业习惯成绩是否有所提高,教师的这种面批方式学生们会持什么态度,有没有更好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不定期的与部分学生进行交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意见,从中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讨论,寻找最佳的课题实施方法,探究出面批的有效策略。

(三)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1年1月)

完成课题的总结报告,对相关的教学经验、个案、有效策略进行整理,总结出研究成果。

九、研究的条件分析:

上一篇:函授大专个人学习总结下一篇:医保社保怎么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