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交往教案

2024-09-16

中学生人际交往教案(精选8篇)

1.中学生人际交往教案 篇一

第三讲 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人际交往心理概述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人是社会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单独生存。

心理学家认为,人除了睡眠时间以外,其余时间的70%将花在人际间的各种直接、间接的沟通上。

 卡内基理工学院分析了10000个人的记录后得出结论:15%的成功者是由于技术熟练、头脑聪慧和工作能力强;85%的成功者是由于个性因素,由于具有成功地与人交往的能力。反之,在生活中失败的人,90%是因为不善于与人展开有效交往而导致的。什么是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人为对象的一种活动形式。不论是亲密关系、疏远关系,还是敌对关系,都是心理上的距离,统称为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的过程

(1)第一阶段:彼此陌生,互不相识,甚至均未注意到对方的存在。(2)第二阶段:单方注意,但从未有过接触。

(3)第三阶段:表面接触,双方开始注意对方,但交往泛泛。

(4)第四阶段:双方交感互动。开始将对方视为知己,愿意与对方分享信息、意见和感情。对别人开放自我的心理历程,被称为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人际关系发展到彼此都能自我表露的程度时,那就到了友谊阶段。(5)第五阶段:人际间的友谊发展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步,就进入到亲密关系。同性之间发展为莫逆之交,异性之间发展为爱情。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表层因素

 空间距离(远亲不如近邻)

 交往频率(来往密切关系更近,如麻友们、恋人们) 仪表风度(得体的仪表使人更具魅力)2.深层因素  个性品质:人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等。 最重要的是人品

特点相似:有共同语言,容易产生共鸣

特点互补:更能彼此倾慕,关系稳定长久。如夫妻、同伴等。

三、人际交往中的心理效应

(一)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先入为主

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指观察者第一次与对方接触时,根据对方的身体相貌及外显行为所得的综合性与评鉴性的判断。人际交往中的首因效应

 A君的性格 嫉妒的精明的勤勉的冲动的善辩的 受试者多把A君作正面印象,B君为负面印象  评价:第三次考试意外失利  评价:第三次考试侥幸得甲 首因效应的启示

1、建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展现自己最吸引人的品质。第一次和陌生人见面时,应穿着打扮整齐、干净、谈吐自然,有礼有节。

2、懂得通过现象看本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尤其是见网友更要注意首因效应带来错误印象。如何与陌生人建立良好第一印象? SOLER模式(G Egan艾根) S: 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  O(open): 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  L(lean): 表示身体要微微前倾  E(eye-contact): 表示目光接触  R(relax): 表示放松

表现“我很尊重你,对你很有兴趣,我内心是接纳你的,请随便”的印象。

(二)近因效应(recency effect)

——十个好,百个好,一个不好全遮了

 与首因效应相反,随着人际的交往深入,最近的信息对认知的影响较大,所留下的印象也相对深刻,最后的印象就会冲淡或盖过以往的印象,对行为发生重大的影响。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也称为“新颖效应”。 比如: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

(三)晕轮效应(The halo effect)

 是指人们常从对方所具有的某个或某些特征而泛化到其他一系列尚不知道的特征,所以称为“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趣不同。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晕轮效应”。

正的晕轮效应——爱屋及乌,情人眼里出西施

负的晕轮效应——厌恶和尚,恨及袈裟

(四)刻板印象(stereotypes)

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所谓的类化作用,按照预想的类型将人分为不同的种类,然后贴上标签,按图索骥。

 “南方人都很精明,北方人都很憨厚”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肯饿着,也要靓着”

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在交往中一个人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倾向,即把自己的内在生命中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影射到外在世界的人、事、物上的心理现象。

实质在于“强加于人”。“以己论人” “以小人之心,度他人之腹” 表现:1.相同投射——从自我出发做判断 2.愿望投射——把自我主观愿望强加于人 3.情感投射——以自我的爱憎指引交往 投射效应的启示

 1.在交往中要顾及他人的感受。

 2.在交往中遇到问题要理性分析,要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的对待别人和自己。“已所不欲”时“勿施于人”,“己所欲之”也要学会“慎施于人”。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障碍

一、认知偏差

二、情感偏差

三、能力欠缺

四、人格问题 二 情感偏差

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一大特点。 主要表现:

 1.嫉妒心理2.自卑心理3.羞怯心理4.社交回避5.恐惧心理

 1.嫉妒:对他人的某些素质超过自己而产生的一种不甘心或憎恨,甚至打击别人以抬高自己的心理反应。

嫉妒是种消极的情绪状态,让人体验到心理的紧张、内心的痛苦、愤怒、憎恨等。巴尔扎克曾说,嫉妒潜伺在人心底如毒蛇潜在穴中,嫉妒者比任何不幸的更为痛苦,别人的幸福和他自己的不幸都将使他痛苦万分。(旗鼓相当)

 2.自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感到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有自卑感的人对自己所具备的条件及行为表现感到不满,对自我存在价值感到缺乏重要性,对环境生活的应付缺乏安全感,对自己做的事不敢肯定。过度的自卑感使人脱离实际,造成生活困难,阻碍人格的发展。

 产生原因:负面的自我评价和弱化的自我概念; 其深层的心理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4 3.羞怯:腼腆、动作忸怩、脸色绯红、不自然、说话颤抖

原因:青春期自我意识敏感;自我形象保护;缺乏自信;患得患失;人际交往挫折。

 调节:丢下包袱;树立自信;勇敢面对;主动交往 4.社交回避

在现实生中,自己与社会及他人发生矛盾冲突,不能自觉地解决矛盾、冲突,而是躲避矛盾、冲突的心理现象。带有强迫性、盲目性和非理性等特点。

5、恐惧心理--关于社交恐惧症

在某些特定场合或者情景莫名地紧张、害怕。不敢见人,与人交往时面红耳赤,神经处于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自我孤立,抑郁消沉.赤面(脸红)恐惧 社交恐惧症的主要症状 赤面(脸红)恐惧

对视恐惧 表情恐惧 异性恐惧 口吃恐惧

 人际交往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人品、修养以及各种心理能力的综合,反映了一个人的 综合素质,在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 有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体会到,往往想关心别人都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别人却不知从何开口;想协调人际关系却越协调越复杂;想与人为善却控制不住自己的冲动而语言生硬。这就是能力欠缺的种种表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一、交往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要主动与他人交往,不要消极回避。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而且还要不怕出身、相貌、经历,不要因来自边远地区、相貌不好看或者经历不如别人而封闭自己。

(二)尊重原则

(三)交互原则(黄金法则 像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一样去对待别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五)真诚原则

二、掌握一些常用的社交方法 

1、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 

2、要记住人家的名字;

3、做一个很好的听众,不要当演说家;

西方有一句俗语:“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很明显,就是有意要我们多听少说。”

4、谈别人感兴趣的事;

5、经常让别人感到他很重要,说明你尊重他,离不开他 

6、避免当面伤害他人的感情;(当面教子 背后教妻)

7、有错要主动承认,争辩要有分寸; 

8、不要总显得比别人高明;

9、多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永远保持同情心; 

10、以积极的态度开展竞争。

三、解决人际冲突的策略

2、批评的艺术

(1)先表扬后批评:良药不再苦口。

(2)批评别人之前先做自我检讨:消除对立情绪。(3)点到为止,给人台阶。批评的艺术小启示

 描述行为,不要做人身攻击。 不要把个人情绪因素牵涉进去。 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 不要挖旧疮疤。 不要小题大作。 不要拖延时间。 不要只做负面的批评。 不要只顾批评,吝于赞许。 不要害怕表露你的情绪。

3、拒绝的艺术

6(1)补偿式拒绝:提出另一建议,以示诚意。(2)先肯定后拒绝:以示其情非得已。(3)爱护性拒绝:站在对方立场谈理由。

4、第一个社交圈--宿舍关系  引发宿舍问题归因:  嫉妒  偏见  自我中心  传播是非

 不良生活方式影响他人

2.中学生人际交往教案 篇二

关键词:中学生,人际交往,父母,教师,同伴

中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过渡期, 反映出中学初期 (少年期) 和中学后期 (青年初期) 过渡状态的两种不同特点。前一时期, 即少年期, 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后一时期, 即青年初期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的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前一时期, 还保留着一定的幼稚性;后一时期, 却包含着成熟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后一时期, 即高中阶段, 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正式价值观形成的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 这个时期的人际交往也有了重大的变化。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各种人际关系。对于高学生来说, 他们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与父母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 和与同伴 (异性同伴、同性同伴) 的关系。

一、中学生与父母交往的特点

1、特点

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益成熟, 中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 渴望融入成人的世界, 但父母和教师仍然将把他们当作孩子来看待。因此他们渴望从其他成人处获得认同。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水平从初一到初二迅速下降, 然而到了高中阶段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对于中学生来说, 其心理发展日趋稳定, 多数学生基本上能与父母保持一种肯定和尊重的关系, 反抗性成分逐渐减少, 因而与父母的关系有所改善。但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也迅速发展, 因此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恢复到初中时的水平了。

心理学家蒙特梅耶亨指出, 父母对中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不会产生绝对影响, 但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子女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看法却会影响这个阶段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人生轨迹。纵观现代中国家庭的教养方式, 主要有:1、专制型。一切都由父母说了算, 子女没有行为的自主决定权, 彼此沟通不充分, 父母管教过严、过多, 甚至动辄打骂。2、娇宠型。父母把孩子当“小皇帝”对待, 对其百依百顺, 即使犯了错误也不加追究, 甚至包庇纵容, 父母包揽孩子的一切事务。3、放纵型。有的父母由于公务、商务或工作繁忙, 尤其是离异的父母忽视了对子女正常的教育和必要的沟通, 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 缺乏对孩子情感世界的了解, 一切任其发展。

2、建议

无论多么亲密无间的家庭, 难免出现矛盾, 美好的家庭不是没有冲突, 而是善于化解矛盾和冲突。

从学生角度看, 学生本身要做努力:

(1) 要学会正确看待与父母的关系

就大多数学生而言, 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 这种关系无可选择, 无法改变, 与父母的感情, 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学生要学会正视现实, 认识自己的家, 特别是了解自己的父母, 感激父母给予生命, 体会父母子女感情的天然和纯真, 学习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

(2) 学会孝敬父母, 学会感恩

父母不仅赋予子女生命, 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孩子成长, 教孩子做人, 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心中。父母为家庭做出了贡献, 为孩子付出了很多, 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 理应受到孩子的孝敬。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 培养之恩, 他们对子女成长的付出是难以言表的, 每个人都应该对父母永远怀有感恩之心.这就是诗人伟人的感恩之心。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才更懂得尊重, 热爱生命, 懂得报答。

(3) 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

在家中, 父母与子女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代沟, 对此不能否认, 不能漠视, 但也不能夸大。积极的做法是从现实中架起沟通的桥梁。沟通是双方的事, 做子女的, 要走近父母, 亲近父母, 努力跨越代沟, 与父母携手同行。当与父母发生矛盾的时候, 首先要冷静下来, 心平气和地和家长商量。商量就是沟通的过程, 通过商量, 弄清分歧所在, 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这样, 看似冲突的事情就有了回旋的余地。沟通得好, 就能得到父母的理解, 甚至改变父母的注意使子女如愿以偿。

从家长而言:1、加强青春期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学习, 要学会辩证的看待中学生的逆反心理;2、加强家校的联系, 及时了解孩子动向;3、合理的家庭教育。

二、中学生与师长交往的特点

1、特点

由于时代价值观的转型, 传统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正在向现代教师观和学生观转变, 教与学的关系也在转变, 建立在传统的等级秩序意义上的以师道尊严为核心的师生交往观正在被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交往观所取代。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对学生如何与教师交往影响巨大。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水平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师生关系有所削弱。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 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 并有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他们认为理想的教师, 首先应具有沟通品质, 慈祥和蔼的表情、亲切诚挚的态度、理解豁达的心态、幽默风趣的谈吐, 也就是他们所谓的“个人魅力”, 他们愿意把这样的教师作为挚友。

2、建议

学生方面:与老师的交往中, 了解老师, 尊敬老师, 是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善于和老师沟通, 是中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

(1) 了解老师, 尊敬老师

同言而信, 信其所亲;同令而行, 行其所服。知师, 信师, 爱师, 敬师, 建立爱生尊师,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就能与老师心相印, 情相容, 就能快乐地学习, 更快地进步。

(2) 树立新型学生观

认知影响行为, 师生交往的观念影响着师生交往的行为。这个观点是运用了认知转换的思维策略诠释师生交往行为, 即观念的转换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模式。传统的“权威——遵从”的不对等的师生关系引发了师生交往的种种障碍, 影响了师生问的交往。新型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在这种关系中, 师生之间人格平等, 互相尊重, 互相学习, 教学相长。

(3) 学会与老师主动沟通

主动沟通是师生交往的前提。化解与老师的误解, 矛盾, 增进与老师的感情, 一切从主动沟通开始。沟通产生理解, 理解产生信任。沟通需要方法, 与老师沟通时要注意从老师的角度看问题, 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从教师而言:和帮助。师生之间要用心灵去交流, 教师要用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 用爱心培养。

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 宽松, 和谐的师生交往氛围, 对学生有严格的要求, 又能理解, 尊重, 信任学生。平时要关心尊重学生,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所需所求, 遇事多与学生商量, 真正让学生成为班集体的主人。只有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 师生关系才能和谐融洽。

创设集体活动的交往情境。克鲁普斯卡娅就指出, 儿童的个性只有在集体当中, 才能得到最充分, 最全面的发展。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 通过创造各种交往情境, 开展各种集体活动, 让学生自由交谈, 交流, 交往, 进行各种角色扮演和游戏体验。

培育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一个有威信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对学生能够产生很大的教育作用。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自身素质, 树立良好形象和威信, 如关心学生, 教学质量高, 办事公正等, 这样才能使学生尊敬教师, 信服教师, 也愿意与教师交往、交流。

三、中学生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1、特点

同伴关系是中学生的基本人际关系, 他们已经从简单地一起度过时光发展到深刻的交往和内心表白。有75%-80%的同学明显倾向于和同龄人交朋友, 这种倾向基本反映出他们对平等关系的向往, 他们愿意对“志同道合”的知心朋友倾吐心声, 而很少和父母及教师谈心。随着年龄的增大, 对友谊的要求水平和标准均在不断提高。

我们发现, 初中女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一直呈上升的趋势, 初一到初二男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明显下降。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男女生生理成熟上的时间差异所造成的。女生身体发育一般比男生早两年左右, 对异性的好奇和兴趣使她们较早地萌发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新的情绪情感体验, 并进一步产生与异性在心理上接近的需要。初一、二的男生正处于生理迅速成熟的时期, 他们虽然也对异性发生了兴趣, 但在最初阶段, 他们对异性的兴趣却是以一种相反的方式予以表达, 或者在异性同学面前表露出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 或者在言行中表现出对异性同学的轻视, 或者以一种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异性, 因此他们与异性的关系也下降。到了初三, 随着中学生心理日趋稳定与成熟, 对异性的好感也以正面的方式加以表达, 因此他们与异性的关系也有大幅度的攀升。

高中生与同伴的关系基本稳定, 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初中生心理处于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 心理发展体现出较大的矛盾性, 与同伴的关系也不稳定, 而高学生生理和心理均趋于成熟与稳定, 与同伴的关系也日趋稳定。在交友面上由一般性的普遍交友演变为个别性的交友, 出现了所谓的“挚友”;在择友标准上, 高中学生的友谊是以感情的共鸣和体验的分享为基础的, 通常选择性情相投的同伴作为朋友。随着年级的升高, 中学生对友谊的要求水平提高, 友谊的标准也变得复杂。他们对同伴朋友的选择更强调相互理解、忠诚和亲密感, 更看重的是同伴在心理上的相知默契和相互理解, 他们认为同伴朋友应该相互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能保守内心的秘密, 能达到思想、情感甚至人格上的分享。这种内心隐密的分享是极有选择性的。这说明中学生的思想走向成熟。同伴交往水平不断提高。开始有意识地强调思想认识和追求目标的一致性, 强调志趣相投, 要求彼此坦诚相待, 以个性、脾气、兴趣、爱好为相互接近的条件, 在这一点上, 己显示出相当明显的成人倾向;同时, 在对人际关系的重视方面, 开始看重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形象。

2、建议

违反了这些规则必然会引起人际麻烦。根据有关的心理学原理, 我们可以把人际交往的层次作如下地区分:第一, 零点接触层次, 双方不认识, 没有交往行为。第二, 单相识层次, 只有一方认识另一方, 没有实际的交往。第三, 公关层次, 彼此认识, 有交际的交往, 但都按照严格规定了的角色进行, 本质上是公事公办。第四, 一般朋友层次, 双方有比较好的了解, 但感情一般, 投入不多。第五, 亲密朋友层次, 双方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定的友谊.感情投入比较多, 彼此可以交谈一些在公开场合不太好讲的个人观点。第六, 亲戚层次, 亲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第七, 家庭层次, 家庭亲子关系比亲戚关系更近, 家人交流的不少东西是不对他人公开的。第八, 爱情层次, 爱情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 它的人际距离短于其他家人之间的距离。所以, 父母或恋人之间的一些私事是不向其他家人公开的。第九, 纯个人隐私层次, 每个人都有不愿意向任何人公开的隐私, 一般说来, 这不属于交往的内容范围。但有时, 有必要向特殊的交往对象公开。第十、潜意识层次, 这一层次是我们没有能力直接讲出来的心理活动, 但它会影响我们的交往, 有时会通过无意识的行为或梦等表现出来。根据这一原理, 人们在交往中要注意避免混淆各个层次。在现实生活中, 不少人际矛盾往往是交往层次错位造成的, 交往错位必然会引起双方的不快, 导致人际障碍。因而, 中学生在与人交往中, 要明确自己的交往层次, 该讲友情时, 千万一时勿妄想爱情;在公开讨论问题时, 不要窃窃私语。

(2) 学会交友

朋友的影响力是强大的。对于中学生来说, 对于友情, 需要明智而谨慎地把握.交友是一个平等互惠的过程, 给予与分担必须是双向的, 这样才能做到双赢甚至多赢。人无完人, 朋友难免有缺点, 人各不相同, 朋友之间难免有分歧。宽容他人, 尊重差异, 加强沟通, 就会交到更多的朋友, 获得更持久的友谊。

(3) 学会与异性同学交往

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 既需要互相尊重, 又要自重自爱;既要开放自己, 又要掌握分寸;既要主动热情, 又要注意交往的方式, 场合, 时间和频率。只要中学生真诚待人, 坦然大方的与异性同学交往, 就一定能获得异性同学的尊重和友情。在与异性相处时, 中学生要学会保护自己。社会的法律、道德、学校的纪律、守则、社会的良好习俗、健康的文化环境, 给中学生提供了外界的保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以及自律, 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沃建中, 主编.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人际篇[M].科学出版社, 2003.

[2]沃建中, 主编.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华文出版社, 2002.

[3]程利国, 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

[4]胡德辉, 主编.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

[5]林崇德, 主编.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6]Coie, J.D, Dodge, K.A., &Kupersmit, J.Peer group Behavior and Social Status.In S.R.Aser&J.D.Coie (Eds) , Peer reject ion in childhoo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Birch, S.H.and Ladd, G.W., 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 34 (2) :121-130.

3.浅谈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篇三

关键词: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合作

一、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排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很多学生由于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或他人,从而形成自卑或自负的自我认知偏差,都会直接影响其人际交往状况。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优秀,从而产生了优越感。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过程中,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他常常在不经意间伤害了别人,造成与同学之间的冲突和摩擦。渐渐地,同学们不愿意与他交往,他陷入了极度苦闷的情绪中。我就通过一些事例让给他讲“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并且在班团活动中每位学生展现自己的特长,让他发现一些学习不如他的同学在其他方面远远优于他,也有他值得学习的一面,从而引导他正确地评价认识自己和同学。慢慢地,他融入了同学中间,成了老师、同学都喜欢的学生。

二、引导学生以强带弱,相互配合,在合作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一些能力较差、性格内向的学生在集体中往往不太合群,我们可以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多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让性格开朗的学生多与性格内向的学生接触,让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从而促进他们积极的交往行为。我班有一名学生,不善于与人交往,有点自闭,通过观察我发现课外时他喜欢一个人打篮球,而且打得不错。于是我就让我班班长和他同桌,在学习中让班长主动地帮他讲解他不懂的问题,并且还让他和班长一起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篮球队。半年下来在班长的带动下他的交际圈也越来越大。而在篮球队的训练,也让他找到了自信,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这些活动都促使他从自闭中走出来,逐渐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学生。

三、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与手段,让他们学会与人打交道

很多人虽然也是主动地在与人交往,而且也很真诚地去对待别人,但还是没能交到真心朋友,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一定的交往原则、交往技巧和手段基础之上的。所以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教给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技巧和方法,我一方面让学生加强个人修养,培养他们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等优良个性,另一方面通过班会时间带着他们学习交往的技巧,培养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在交谈中能妥善运用赞美和批评。同时,提醒他们与人交谈时注意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语气、眼神、手势、表情等有时对交往效果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素质不仅关系到个人前途,也关系到国家人才队伍的质量和现代化建设。作为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对学生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作者单位 山东省利津县职教中心)

4.中学生男女生交往主题班会教案 篇四

高一(6)班

杨国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正确认识男女生交往的必要性,消除班内不正确的认识和起哄行为,学会以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共同探讨;诗歌朗诵与歌曲欣赏;情境体验及心理问卷等。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心理问卷题;歌曲《同桌的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利用插图及文字表示“在青春的蓝天上,还挂着一抹更美丽的彩虹,那就是青春的爱,带着许多涩味的酸酸甜甜的爱。我就是要让这抹美丽的彩虹堂堂正正地挂在蓝天上。”

爱,是个厚重而圣洁的话题。而早恋,却是一枚有酸有甜又青涩的果子!

二、诗歌朗诵

播放诗歌《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 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异性相吸是人的天性,喜欢与异性交往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现象。

心理问卷:(认同的打勾,不认同的打叉)1)有些话要与异性讲才感觉舒服.()

2)

在与异性交往中,感到紧张或不自在。()3)

总是想见一个异性。()4)遇见有让你心神不宁的异性。()

5)经常跟某一固定异性单独出入比较神秘的场所。()

6)老是注意某一异性的动作、注意他(她)的每一个眼神,老是想接近对方,并且神魂颠倒,无心学习。()7)很想接近异性,并与之建立朋友关系。()8)觉得跟异性一起学习效率更高。()

分析:

1、认同1、2、7、8都是正常的交往,若有这种现象都是在正常交往;

2、若认同3、4、6那你有可能在暗恋某一人;若认同5,那你要注意是否在恋爱中。

3、早恋:凡是没有达到恋爱期的年龄阶段(18岁以下)的学生谈恋爱,均称为“早恋”。

三、早恋的危害

由于早恋难以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压力 与矛盾,从而使早恋者注意力分散,使得自己的志趣和目标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大都对人是一种负面的影响,对人的性情、性格、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害而无益。

1、心理上:对于早恋者而言,早恋是一个既充满欢喜而充满苦闷的过程。由于对对方的爱恋,早恋者常常因为对方的苛刻要求而造成情绪变化;也有因为早恋而遭到父母、同学、老师的压力,造成心理失衡;当不能与恋人见面时,早恋者常常坐卧不安而沉迷于幻想,在幻想中乞求慰藉。如果这种心理发展过深,少部分人会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与异性发生性关系,这会造成早恋者心理的严重扭曲。

2、干扰学习,易促成越轨行为

这是早恋造成的对双方身心造成最严重的损害。也是反对早恋的最重要原因。

3、可能导致犯罪

早恋者一般年轻气盛,对一些事件十分敏感。特别是男孩在女朋友面前,面对一些让自己“吃醋”的行为恼羞成怒,对一些人大打出手,造成违法犯罪。

另一种情况时,由于父母的不支持,谈恋爱的金钱花销无法取得,诱发偷和抢的念头。这是早恋对社会最严重的危害。

四、如何摆脱早恋

用理智和毅力来战胜这不成熟的感情。早恋最直接的危害是严重干扰学习。由于整日整夜满脑子想着自己喜欢的那个异性,因此,会使你没心思去学习,上课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因此,青少年要把眼光放得远一点,要用理智战胜自己的感情。毅力的真谛在于战胜自己,你能战胜自己,便会摆脱早恋。如何建立起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异性关系?

1、自然交往。

自然原则的最好体现是,像对待同性同学那样对待异性同学,同学关系不要因为异性因素而变得不舒服或不自然。

2、适度交往。异性交往的程度和方式要恰倒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既不为异性交往过早地萌动情爱,又不因回避或拒绝异性而对交往双方造成心灵伤害。

3、真实坦诚。这是指异性交往的态度问题,要像结交同性朋友那样结交真朋友。

4、留有余地。

五、情感激励:欣赏歌曲《同桌的你》

5.中学生人际交往教案 篇五

各位新同学好!我叫,曾先后在政教系、商学院任辅导员。我今天要讲的是《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实现》的这部分内容。这门课针对的学生群体:是大一的新生。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为:

1、人际交往的技巧

2、如何有效处理冲突。教学目的及要求为:

1、让学生理解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的能力有所提高。教学重、难点: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运用技巧。

各位同学,我们已经了解了人对际交往的含义和它对于我们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分析了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及心理效应。还和大家一起做了关于《人际关系自我评定》的测试,使大家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如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些同学测试结果不是很理想。那么这些同学也不要太过于悲观,因为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同时也需要我们自己的努力提高。

那么这节课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以帮助大家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一)修炼自己良好的个性

说起个性与交往的关系,在做的很多同学可能都认为性格外向比内向有利于交往。一些个性内向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腼腆话少,不如别人洒脱大方,从而认为自己难有好人缘。其实,对于人际交往而言,良好的个性不在于是内向还是外向,是活泼的,还是沉静的,这些对

影响人际交往的个性特点主要有两个:积极、自信

1、积极。

个性积极的人大都乐观开朗,与他们相处,自然令人感到愉悦畅快;个性消极者悲观阴沉,多疑狭隘,与他们相处,会让人感到忐忑压抑。乐观积极的人,如果是一个外向的人,就总是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能让大家心境豁然开朗,本来情绪低落的人心情也会有所好转;如果是一个内向的人,因为他的乐观积极,也能给人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性格不同的人因为共同拥有积极的个性都有不错的人缘。

2、自信。我们大家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大的人大都令人反感,而自卑的人大多很敏感,自尊心也很强,与他们交往常常让人感到无所适从,也比较容易导致摩擦。

只有自信的人既宽容大度,又平易随和,容易相处。在我当辅导员的这几年里,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因为容貌出众或家境优裕,从而滋生优越感,为人傲慢自大,常常让周围的同学讨厌;而有的学生生因自卑太过敏感,与他们相处相处动辄就会得罪他们,而得罪他们的同学往往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这样的人大家和他交往几次也就人敬而远之了。这两种现象我们大家在大学生活中都是应该避免的。

(二)遵循“三A”原则 什么是3A原则呢?

1、接受(accept):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亲身体会,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试图安排我们的很多事情,可是我们现在在座的每个人绝大多数都没有成为父母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所以说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力量改变另一个人,既然不可能改变,所以就要尽量认可他人。过分的挑剔会让我们失去朋友。

2、赞同(agree):对别人引起你共鸣的观点表示赞同,会给人知已感。过多的反驳则会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但即使表示赞同,也要注意语气。同样的赞同,语气不同就会起到截然不同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说“是呀,我也这样想”“我和你有很多相似之处”,这就足够让对方认为自己的意见受到了尊重,从而更主动地与你交往;但若是回答“废话,那还用说吗”或“本来就是,你才知道呀”,那就等于告诉对方,他很迟钝,他的观点你早想到了。这么一来,明明你是同意对方观点的,但却是以伤害对方自尊的方式告诉他的,这会激起对方的反击,从而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3、赞美(admire):这一点很好理解。我们常说的多鼓励少批评就是这个意思。真诚的赞美会引起别人行为发生自己所期待的改变。指责和批评则让他人表现更坏。

(三)尽可能满足他人自尊的需要

1、记住别人的名字和一些私人信息。

美国当代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发现,人对自己的名字看得惊人地重要,所以他曾说:“记住人们的名字,就等于给予别人一个很巧

在交往中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2、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

谈话是否能够起到增进感情、密切关系的作用,就要看谈话过程是否令人愉快了。如果想掌控谈话过程,让谈话有令人满意的氛围,就要抛开自己潜在的“自我中心”意识。许多人会有意无意地将谈话作为表现自己的舞台,如果你想要取悦对方的话,就不要与他争着表现,而是要让对方成为舞台的主角。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很简单,谈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并积极参与到这个话题里面去。如果你对这个话题并不了解,也没关系,你可以直接就你不懂的地方请教对方,这一定能让你的聊天对象谈得眉飞色舞,感觉与你很投机,而你也不吃亏,因为你从谈话中获得了许多以前所没有的知识。

3、对别人真诚地感兴趣,做一个好的听众。

有人认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会让人佩服,从而获得别人的好感,其实正好相反。西方有一句俗语:“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一张嘴,很明显,就是有意要我们多听少说。”耐心而专注地听对方说话,会让对方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从而获得自尊的极大满足。而对于给予他这种满足的倾听者也会报以特别的好感。一个善于倾听人会给人善解人意的印象,从而让周围的人愿意主动接近她。

(四)密切与他人的人际关系

1、给对方“特殊对待”

有特殊的好感和态度。

所以说给对方特殊对待,是密切关系的很好的技巧。但这并不是说要对所有的人都特殊对待,如果对所有的人都特殊了,也就体现不出独特性了。比如说一个男生想要对一个女生表达爱意,他每天都给那个女孩送花,但如果他每天都给好几个女孩送花,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收到花的几个女孩子没有一个会感受到这个男孩对她有特别的好感。

所以,在这里我们说的是要对你想要深交的人特殊对待,让她感觉到她在你心中独一无二的地位。

2、适度的自我暴露

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有较强的倾诉欲。私密的交流往往会巩固友谊,使双方关系更“铁”。

当我们想让人际关系升温时,适度的自我暴露不失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倾诉一点自己内心深处的烦恼,吐露一点不为人知的小秘密,能让对方感到深受信任,出于感动和交往中的对等原则,也会向你倾吐心声。一旦有过一次这样的交流,双方都会视彼此为心腹之人。当然,这一技巧的关键主要在于“适度”。对关系尚处一般的人吐露自己的秘密,在一定程度上要冒点风险,所以,说什么,说多少,说到什么程度,就得把握好,否则弄巧成拙,秘密在不当的时间地点外泄,会使自己很被动。

3、请对方帮小忙

按人际关系的公平理论,一方过分受损或过度受益都会破坏人际关系的平衡和稳定。如此看来,麻烦别人为自己做事应该于人际关系无益。但是如果请对方帮的忙并不大,而帮这个忙对方又是最合适的人选,且对他来讲是举手之劳,并且在小忙帮到后以合适的方式表示感谢的话,这个忙就会将人际关系推向深入。请人帮这样的忙,对别人而言并没有什么压力,还能给对方一种成就感,让对方感到自己的长处得到了承认,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受人之托的一方往往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不但不会厌烦,还会很满足。在这种心理氛围中,两人关系容易很快亲密起来。

并且也不是说有的技巧都要去掌握,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人格特点和之前所做得测试选择对自己有用的技巧来尝试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二、有效处理冲突(先引出宿舍矛盾的例子,讲完之后再分析)冲突是生活中很自然的现象,不仅竞争对手或敌我之间,而且朋友甚至情侣之间也会发生冲突。人们一般认为冲突是不良现象,应尽可能避免,事实上,它既不是好现象,也不一定是坏现象,它完全取决与人们的处理方式。处理的得当,大冲突也会化干戈为玉帛;处理的不得当,也会由小冲突演变为大矛盾。

那如何有效的处理冲突呢,首先,要避免用不恰当的办法对付冲突,如:1回避、2退让、3支配、4攻击。

其次,在处理冲突时不免会有争辩、批评、拒绝的过程,所以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争辩的艺术

1、避免无谓的争辩。我们要知道“没有人能在争辩中获胜。”因为

2、争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说服对方才是重要的。利用人的本性去说服对方;让他陈述他的情况或理由,倾听;回答前稍作停顿(不能太长,给人理不直气不壮之感;也不能太短,让人觉得你并未重视他的意见,只是急于表达自己的意思);适当地让步(穷寇莫追,给人台阶下);温和而准确地叙述你的情况和理由;通过第三人说话

3、保持风度,有器量。不做人身攻击;接受、承认别人合理的观点。

(二)批评的艺术

1、先表扬后批评:良药不再苦口。

2、批评别人之前先做自我检讨:消除对立情绪。

3、点到为止,给人台阶。

(三)拒绝的艺术

1、补偿式拒绝:提出另一建议,以示诚意。

2、先肯定后拒绝:以示其情非得已。

3、爱护性拒绝:站在对方立场谈理由。

总结:通过今天对人际交往技巧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人际交往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人际交往需要自己努力锻炼,在实际生活中去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那么,这节课的作业就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去运用这些技巧来提高我们的人际关系。下节上课时大家要告诉我运用之后的效果啊。

同时下节课我们还讲做几个练习,来实际感受下这些技巧的作用。

6.中学生人际交往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规矩。

2、放学家人来接时,要向班主任老师介绍家人是谁,跟班主任老师有礼貌告别,然后跟家人回家。

3、不与陌生人交谈,不跟陌生人走。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规范

2、让每位学生知道遵循这些规范的原因

教学难点:

1、让每位学生知道遵循这些规范的原因

2、如何使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遵守规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对人际交往资料的一些收集。

教学步骤:

一、课前的一些观察:看看身边的高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如何人际交往。

二、初步了解人际交往的规范。

(一)思考问题

同学们,放学之后当我们马上要离开校园时,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二)正确做法

1.放学后,要向老师道别,说声“老师再见”,看见值班的门卫叔叔,也要和他说再见 2.家长没来接你,要马上走到老师的身边告诉老师。

3.陌生人来接你,要首先告诉老师,让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进行确认。

(三)背一背

排好队伍离学校,文明礼貌不能少。

安全第一要牢记,家长没来不着急。

生人来接不跟走,请求老师来帮助。

高高兴兴上学来,平平安安回家去。

三、情景模拟

角色扮演:一名同学扮演老师,一名同学扮演陌生人,一名同学扮演家长没来接的孩子。如果放学了家长没来,而是一位陌生人来接你,你会怎么做呢?请同学们来演一演。

7.中学生人际交往教案 篇七

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可以促进他们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 对于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研究显示, 性别角色会影响人际关系[3]。Lombardo等[4]发现, 双性化的陌生人最吸引异性, 未分化的人最缺乏吸引力。具有“两性融合”气质的青少年比性别气质比较“含糊”的青少年在两性相处中表现更好[5]。双性化类型的女性比未分化类型的女性拥有更好的异性朋友关系[6]。在交往行为上, 传统女性角色在同伴交往时更多会趋从于成人的角色期待, 情感表达时更多的自我压抑, 更多使用消极的方式与人交往; 而非传统女性角色则更多使用积极的方式[7]。在男、女生交往时, 中学生还会表现出界限分明的行为方式, 且较为回避身体接触[8]。本研究通过比较民族中学生不同性别角色倾向对其人际交往的影响, 引导民族地区中学生形成适当的性别角色, 以更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 1对象

整群抽取云南省巍山县、云龙县、丽江地区、瑞丽地区和富民县等地乡镇中心校七 ~ 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所调查学生的民族分别为回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和汉族。在各中学发放调查问卷300份, 共发放1 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1 220份, 问卷有效率为81. 3% 。因问卷回收时, 只回收了聚居地主导民族学生的问卷, 故总体问卷回收率不高。其中男生506名 ( 41. 5% ) , 女生714名 ( 58. 5% ) ; 汉族学生358名 ( 29. 4% ) , 回族学生245名 ( 20. 1% ) , 白族学生211名 ( 17. 3% ) , 傣族学生155名 ( 12. 7% ) , 纳西族学生251名 ( 20. 0% ) 。平均年龄 ( 14. 46±1. 12) 岁。

1. 2 方法

1. 2. 1 BEM性别角色量表 ( Bem Sex Rate Inventory, BSRI ) [9]BSRI是研究性别角色类型应用最为广泛的问卷, 通过形容词评定法编制, 总60项题目, 每项采用1 ~ 7级计分法。其中表征男性气质的有20题, 女性气质的有20题, 另外20题为掩饰题。分别计算男女性气质得分平均值。本研究以被试者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得分是否超过中位数判断被试者的性别类型。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男性化分量表α =0. 86, 女性化分量表α = 0. 80。另有学者用因素分析法得出量表的主因子贡献率达64% , 表明该量表具有效好的结构效度[10]。

1. 2. 2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10]共28个问题, 包括4个分量表, 分别对交谈行为、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困扰等人际交往的4个方面进行测查。每题用“是”或“否”回答, “是”得1分, “否”得0分。0 ~ 8分, 表明人际困扰较少, 9 ~ 14分表明存在一定的人际困扰, 15 ~ 28分表明人际困扰严重, 在统计计算时, 以总分20分以上、各分量表得分6分上者视为存在严重人际困扰。对该量表进行信度分析, 内部一致性系数α = 0. 84, 有较好信度。在抽样访谈中发现, 测量分数较为高者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存在人际交往问题, 该量表有效标效度。

1. 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 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主要采用描述统计、χ2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 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分布总体情况不同性别学生的各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男= 141. 10, χ2女= 138. 23, P值均 < 0. 05 ) 。男生男性化的比例高于女生女性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135. 20, P < 0. 01) 。见表1。

2. 2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中学生人际关系量表得分情况 在异性困扰和待人接物上, 均分由高到低的排列均为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 在交际交友上为女性化、男性化、未分化、双性化; 在交谈行为上为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 在总人际量表上为未分化、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各量表得分在4种性别角色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1) 。

注: ( ) 内数字为构成比 /% 。

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 人际量表总分上, 双性化类型学生得分均低于其他类型, 未分化类型高于双性化和男性化 ( P值均 < 0. 05) 。双性化类型的交谈行为得分低于其他3种类型; 女性化和未分化类型在交际交友方面的困扰程度高于男性化和双性化; 未分化类型在待人接物和异性困扰方面得分高于女性化和双性化。

对各性别角色类型的民族男、女中学生的人际关系进行F检验, 结果发现, 男生各性别类型在交谈行为、待人接物、异性困扰和人际总量表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 女生各性别类型在交谈行为、异性困扰和人际总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

LSD检验发现, 男生中, 未分化类型在交谈行为、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异性困扰以及人际总分上与其他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女性化类型在交际交友上也与其他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男性化类型在异性困扰上得分较高 ( P值均 < 0. 05) 。女生中, 女性化与未分化类型在交际交友和异性困扰上相较双性化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在交谈行为上, 双性化与其他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 其他量表得分上, 各性别类型角色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值均 > 0. 05) 。见表2。

2. 3性别角色量表得分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总体上的男性化气质以及男生男性化气质与人际关系量表得分均呈负相关 ( P值均 < 0. 05) 。女性化气质除交际交友外与其他项得分均呈负相关。但男生的女性化气质得分仅与交谈行为、异性困扰及人际总量表呈负相关, 而女生的女性化气质得分与人际关系各量表得分均无相关。见表3。

注: * P < 0. 05, **P < 0. 01。

3 讨论

调查结果发现, 未分化类型的中学生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是双性化, 男性化和女性化中学生分布均衡。表明民族中学生中, 性别角色的发展向双性化和未分化分流现象明显, 传统的性别角色并不突出, 与刘电芝[11]的研究一致。可能与民族地区改革开放、经济活动方式从传统的农耕向旅游和贸易转变、对外交流需要增加等有关。社会要求改变促使男性和女性须转变传统性别角色, 民族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向双性化分流, 有利于青少年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值得注意的是, 未分化类型在民族中学生也占较大的比例。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无论男生还是女生, 越是倾向于双性化的学生人际关系就越好, 在人际交往各方面存在困扰的人数也最少; 未分化类型在人际关系各方面均差于其他类型, 在交际交友、待人接物和异性困扰上有严重困扰的人数最多。未分化类型是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皆不突出的性别角色类型, 本研究发现, 未分化者存在更多人际问题。提示应更多关注学生中未分化类型群体, 需从各个方面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 促进其健康成长。

男性化与女性化在男生和女生中表现出来的人际问题有所不同, 男生男性化相对人际困扰不多, 但存在一定的异性困扰。男生女性化类型在交际交友方面有更多困扰, 女性化的男生仍然受较少认同。女生女性化相对来说则存在更多的人际问题, 尤其是在交际交友和异性交往方面, 与未分化类型相似, 差于男性化和双性化类型。女生越倾向于男性化, 在交谈行为、交际交友、异性困扰和总体人际关系上的困扰越少。可能与当前人们对女性性别角色看法发生改变有关。钱洁[8]研究发现, 认为女生形象应该是温柔可人、轻声细语、讨人喜欢的中学生仅有34. 6% 。因此, 在人际交往中, 女性中学生如果太过呈现女性特点就不太能迎合中学生观念的改变, 进而可能影响到个体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 民族地区女性角色行为仍然受传统观念约束, 行为表现为腼腆、被动, 甚至退缩, 这将对女性化类型者交际交友等社会适应产生一定的障碍, 在教育中应引导女生更为主动的与人交往。此外, 民族地区男生男性化类型和女生女性化类型都存在异性困扰问题。应加强引导民族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 学习合理处理人际冲突和异性交往的行为方式。

总的说来, 民族地区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发展已突破传统模式, 向双性化和未分化类型分流, 双性化类型的学生有更好的人际关系, 未分化类型的人际关系最差。男性化类型的人际交往相对好于女性化类型;男生男性化者相对困扰较少, 但女生女性化则存在较多人际问题。中学生正处于形成性别角色的关键时期,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加强中学生性别角色的教育, 引导他们形成兼具两性优点的性格特征, 强化学生双性化意识, 以利于其社会适应。另外, 本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对不同类型性别角色存在人际困扰的原因未做深入分析, 二是对不同民族学生的人际困扰示进行深入比较, 三是调查中的问卷回收率不 高, 以上问题 将在后续 研究中加 以完善。

摘要:目的 探讨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关系, 为有效引导中学生性别角色发展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贝姆性别角色量表和人际关系问卷, 对整群抽取的云南省多个地区1 220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未分化4种性别角色类型分布在男生和女生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41.10, 138.23, P值均<0.01) ;男性化气质量表、女性化气质量表得分与人际关系各量表得分均存在显著负相关 (P值均<0.05) ;在人际关系总量表 (F=8.53) 、交谈行为 (F=6.93) 、交际交友 (F=4.97) 、待人接物 (F=5.42) 、异性困扰 (F=8.53) 等4个分量表上, 不同性别角色类型的中学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1) 。结论 双性化个体比其他性别角色类型中学生人际关系更好, 未分化类型的人际关系困扰最突出。

关键词:人际关系,精神卫生,学生

参考文献

[1]刘红.中学生性别角色观分析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2000.

[2]BEM SL.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J].J Consulting Clin Psychol, 1974, 42 (2) :155-162.

[3]WASHBUM M, HILLMAN B, SAWILOWSKY S.Gender and genderrole orientation differences on adolescent's coping with peer stressors[J].J Youth Adolesc, 2004, 33 (1) :31-40.

[4]LOMBARDO JP, FRANCIS PL, BROWN S.Sex role and opposite sex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J].Percept Motor Skill, 1988, 67 (3) :855-860.

[5]杨炯, 胡怀林, 俞乐学.大学生性别角色与两性交往质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8 (2) :86-90.

[6]王丽.中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人际交往关系探析[J].校园心理, 2011, 9 (2) :89-90.

[7]LAURA M, JULAINE E, JERED B.Navigating power, control, and being nice:Aggression in adolescent girls'friendships[J].J Counse Develop, 2005 (83) :349-354.

[8]钱洁.是谁建构了中学生的性别世界:中学生的性别角色观念及其社会化机制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10, 3:32-34.

[9]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208-211.

[10]THOMPSON B, DANIEL LC.Factor analytic evidence for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scores:A historical overview and some guid-lines[J].Edu Psychol Measur, 1996, 56 (1) :197-208.

[11]郑日昌.大学生心理诊断[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199

8.中学生人际交往教案 篇八

【关键词】人际交往 价值取向 换位思考 生态观 共赢观 分享观

小学品德课程作为养成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性发展,帮助其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综合课程,注重学生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依赖于他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它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目前,小学品德课程中,关于小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取向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认识,笔者根据多年的品德教学经验,对现行的《品德与社会》三至六年级教材内容进行了整理,明确小学生人际交往中价值取向培养的方向。

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学会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是宽容、理解和信任,更是一种关爱。现在的学生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有的已习惯于“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平等对待,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在冲突情境中,学生往往依据这件事对自己产生的结果来判断好坏,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很好地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想法。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能力,对于学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极为重要。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学生要“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基于此,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同学之间》一课中,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板块:美好回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验同学间友好相处的美好与幸福,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感知生活的美好。第二板块:同学间遇到不愉快或矛盾怎么办?学生在积极体验与消极体验两方面的对比中,明白同学之间更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帮助,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多么重要。笔者改变了以往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辨析行为并给出正确做法的教学设计,而采用以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的人际交往技能方法为主的教学设计。首先,情景再现,引导学生懂得在真实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要学会宽容。其次,告诉学生学会宽容最好的办法是换位思考,进而提出换位思考三步曲。换位思考第一步:假如我是你,我不希望……第二步:假如你是我,你希望我怎样……第三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落实到行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换位思考三步思维训练,告诉学生原来换位思考是有方法的。通过改变学生遇到冲突时的思维方式,来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

又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想想他们的难处》一课,笔者采用了模拟活动方式,“假如我是盲人”——模拟盲人行走,“假如我是肢体残疾的人”——模拟残疾人穿衣……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角色体验,在“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中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他们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努力,从而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帮助他们。

无论是换位思考三步思维训练,还是角色扮演模拟活动,都是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对方联系起来,站在对方的立场体验和思考问题,这样就能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学会换位思考,终将成为学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润滑剂,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形成生态观

品德课程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不仅要培养具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特征的人,更要培养能够与他人建立起生态型共生关系的人。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剧增。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迫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孩子总能胜人一筹。但是很大一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这使得孩子的生活圈子变得更为狭小,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要求,忽略了孩子需要在社会中成长,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逐步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这就需要教师在品德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成长与他人》,设置了《我的劳动感受》《多少人为了我……》两个课题。在《我的劳动感受》一课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在我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主要针对家务劳动、班级的服务岗位),体验自己劳动的情形和感受;接下来通过对学校内不同岗位的认识,引导学生感知为了他们的快乐与健康成长,学校里有许多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努力工作着;最后帮助学生选择校内岗位进行实践体验,在劳动中有所思、有所想。《多少人为了我……》一课的教学中,笔者从“一天中有多少人为我们辛劳?”引入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把这些悄无声息辛苦劳动的人们从幕后推向前台,以“假如(自来水厂工人都停止了劳动、环卫工人停止了劳动)……”的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人人为我”,逐步树立“现代生活谁也离不开谁,一个都不能少”的现代生态观。

在品德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自己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与他人之间相互依存,从而建立起“我离不开你,你离不开我”的生态观。

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形成共赢观

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集体之中。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人际关系发展的社会化,更要在集体中学会与他人分工协作,取得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品德课程通过加强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集体的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树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共赢观。

在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的班级》一课的教学中,以“我们长在同一棵树上”为主线,班级是一棵大树,我就是树上的一片叶子,我们每片叶子都从树干上汲取水分和养料,同时,我们也为大树的成长制造养分。在“咱们这棵树长得怎么样”“我从集体中得到了(懂得了)……”“我在集体中的特殊贡献”三个教学板块中,引导学生把建设集体当作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才干奉献给集体,与集体同呼吸共命运,把自己融入集体中,反过来优秀的集体也能促进学生成长。只有集体好,才是大家好,也只有大家好,集体才会好,从而树立“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共赢观。

在现代社会,合作才能共赢。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合作,学习需要合作,游戏需要合作,体育比赛需要合作……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会说“合作”,但真正合作起来还是会遇到很多问题。其实合作还是有方法可循的,教师更需要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合作。因此,笔者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合作》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心理团体辅导课的模式,以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掌握合作技巧为教学目的。课堂教学围绕“雨后春笋”这一个合作游戏展开,在游戏中,学生体悟到合作不仅需要明确的分工、沟通与配合,还需要一致的目标,相互的鼓励,在遇到矛盾时要学会为了共同目标而妥协让步。

小学品德课程教学通过游戏、体验、实践活动等方式,相对道理说教而言更能使学生养成集体观念,形成“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积极情绪体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四、“同忧愁、同快乐,互相关心”,形成分享观

进入小学中年级后,随着集体生活的逐渐适应与心理发展成熟度的提高,学生已经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他人、关注群体。他们寻找同伴的需求变得非常强烈,更希望建立亲密的关系。从儿童对择友依据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阶段学生交朋友所重视的标准占第一位的都是“同忧愁,同快乐,互相关心”。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你高兴,与你分担》一课,正是从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这个角度来促进学生相互理解,增进彼此的友谊,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在本课的教学中,“分享别人的快乐”,引起回忆,展开辨析;“让我们一起分享快乐”,体会分享快乐的心情,注重学生个体内在的情感体验;“体会朋友的痛苦”,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真情传递”,引导学生互助合作,真情宽慰。通过教学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当你同别人分享快乐时,一个人的快乐就变成了许多人的快乐;分担别人一份痛苦,痛苦也就减少了许多。就像盲人古诺说的那样:光明对我而言是很重要,但是将光明带给别人同样重要。教学中笔者放弃教材中列举的事例,而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用学生自己的生活事件,真正触动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通过主题讨论、现场采访等创设情境氛围,强化情感体验,围绕回忆快乐、感受快乐、体会痛苦、分担忧愁,引导学生学会分享的价值观,进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

学生道德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构建,从而达到自主的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得到道德情感上的提炼和内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生活。“换位思考、共生共存的生态观,集体共赢观、分享观”等价值取向的形成,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懂得自己要求自己,自己监督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发展自我、教育自我,促进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的提升,成为一个能够自治的人,在与人的交往中逐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今后的幸福人生起航,为生命奠基。

上一篇:纪录片《我的长征》观后感下一篇:人到中年的优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