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共8篇)
1.赴苏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篇一
赴苏州外出学习考察报告
(2012年11月19日)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理念,开拓思路,凝聚力量,11月11日至14日,我区由 带队,组织各镇、区直部门和驻区单位科级以上干部70多人,赴苏州工业园区、相城区和苏州高新区等地参观考察,学习了苏州加快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和新措施。考察采取实地参观、座谈交流、对口访谈、开会总结等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学习考察的基本情况
考察团一行于11月12日上午观摩了相城区的城市建设和园区发展情况,实地参观了相城区御窑社区和漕湖社区,了解了在拆迁安置方面的有关情况,之后与相城经济开发区管委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开发区配套建设、产业发展、拆迁安置等方面的情况。下午参观了苏州工业园区,与园区管委有关领导进行了座谈,听取了园区规划、招商引资、产业转型升级、行政服务理念等方面的情况,随后我区各部门人员与苏州工业园区对口部门人员进行了单独深入交流,之后实地参观了苏州生物纳米园、金鸡湖金融商贸区,了解了园区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显著成就。11月13日观摩了苏州高新区的园区发展情况,并实地参观了苏州镇湖刺绣博物馆和太湖生态湿地公园,了解了苏州在发展传统产业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做法。当日下午,召集各镇、区直部门、驻区单位负责人召开了会议,总结了苏州发展的经验,并要求各单位要认真学习谈论苏州发展经验,确保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坚持以人为师、以人为鉴,对比苏州各开发区,查找我区的不足和差距;要积极开拓思路,创新办法,探索适合我区发展的路径;要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工作考核,确保学习成果。
二、考察开发区的概况
(一)苏州工业园区。位于苏州古城东郊金鸡湖畔,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1994年正式启动建设,行政辖区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常住人口70万。建区18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30%左右。2008年创造了GDp超千亿、累计上交各种税收超千亿、实际利用外资超千亿、注册内资超千亿“四个超千亿”的成绩。(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 )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1589.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64.3亿元,利用外资19.35亿美元,进出口总值770亿美元。园区以占苏州市3.4%的土地、5.2%的人口创造了占苏州15%左右的经济总量,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
(二)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于2002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辖澄阳产业园、苏相合作区、北桥街道三大板块,总面积91.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3万,外来人口9.53万。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83.69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8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1.66亿元。目前已形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新兴材料三大主导产业,累计引进外资企业214家,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46亿美元,引进内资企业800家,注册资本57亿元。
(三)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11月开发建设,1992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面积223.3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5万人。200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立出口加工区。主导产业是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新兴产业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服务外包(BpO)。
三、主要经验做法
身处苏州,古典精巧的苏州园林、气势恢宏的四层立交桥、方便快捷的轨道交通、鳞次栉比的高楼商厦、独具匠心的产业园区……轮番冲击着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切实感受到苏州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大气磅礴的现代都市气息、与时俱进的率先发展理念、只争朝夕的发展热情、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和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我们利用到苏州考察的两天时间,积极与苏州当地有关人员深入交流,着力找寻苏州令人艳羡的发展成就背后的秘密。
一是抢抓发展机遇,借鉴先进经验,借力借势跨越发展。1992年,苏州人抓住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苏州游览的时机,积极宣传推荐苏州,最终获得了李光耀的支持,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合作创立苏州工业园区,从而为苏州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苏州工业园自1994年成立以来,虚心向新加坡求教,18年来累计派出2000多人次赴新加坡学习、培训,充分借鉴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建设治理、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治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确保园区发展水平始终处于国际水准。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列,成为全国开发区的典型示范。着眼长远发展战略,依托先进发展理念,苏州工业园区还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采取合办开发区的方式输出园区经验,发展飞地经济,顺利推进了苏相合作区、苏宿工业园、苏通科技产业园等合作项目,为园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科学超前规划,高标严格建设,确保园区可持续发展。1994年高起点编制园区发展规划,18年来严格按照规划高标准建设管理园区,城乡规划与土地规划达到了1:1的成效是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的重要秘诀。园区设立之初,中新双方专家融合国际上城市发展的先进经验,联合编制完成了具有前瞻性的区域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先后制定和完善了300多项专业规划,并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建区以来,累计投入300多亿元,按照国际化标准高水平打造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水电路等“九通一平”、污水100%截流,绿化率超过45%等,对国际投资者产生了强烈吸引力。2011年,园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35亿美元。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积极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2011年以来完成基础设施投资9.2亿元,全面拉开了发展框架,为园区发展提供了配套支撑。
三是强化服务意识,奉行“亲商”理念,打造优质高效的发展软环境。苏州工业园区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变管理为服务,主动为企业提供“全过程”服务,真正做到了“院内的事企业干,院外的事政府办”,并熔铸提升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亲商理念。1996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内率先开展一站式服务,为企业的设立、开工、建设、招工等提供一条龙的便利服务。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一站式服务中心,集中办理行政审批事项,并成为全国授权最充分的行政审批中心。在此基础上,坚持不断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环节,削减收费项目,推行社会服务承诺、违诺投诉、限时办结等制度,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实现项目从立项至开工建设,全部审批时间不到1个月。苏州工业园区还设立专门的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了无微不至的“客户服务”体系,要求工作人员走访企业,主动征集企业的意见建议,并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限期解决。当前,亲商理念已经成为苏州工业园区的金字招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项目落户园区。
四是灵活把握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切实增强发展活力。苏州按照“只有有利于发展,就可以尝试”的原则,坚持解放思想,创新思路,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破解发展难题,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创新行政管理体制。苏州工业园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和“小政府、大服务”的原则,坚持不设或尽量少设事业单位,通过政府独资或控股设立企业,然后进行特定授权,使企业承担某些行政性事务职能,政府按企业工作量支付费用。这种方式极大减轻了财政负担,提高了行政性事务服务水平,缓解了人员不足的压力。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目前在编人员只有40多人,依托国资公司招聘100多人,参与开发区相关工作。创新国资国企示范引领机制。苏州工业园开发建设初期,国资率先投入,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投资主体。之后,又与新加坡财团共同投资组建了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和房产开发、提供市政公用服务等。此外,以国资为先导,组建了资本规模30亿元的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并多渠道募集资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撑。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2010年设立漕湖股权投资中心,以澄和创投为母基金,吸引了13个子基金,目前基金总规模达到22亿元。苏州高新区于1990年成立全资国有公司—苏州高新区经济发展集团总公司,参与高新区开发建设,目前总资产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拥有全资、控股、参股企业50多家。创新社会保障机制。苏州工业园区在认真学习新加坡“中央公积金”预筹积累模式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园区实际情况,独创了以“老有所养、医有所靠、居者有其屋”为目标的新型公积金制度。新型公积金制度在不增加企业负担、不减少员工收入的前提下,将所有社会保障项目集中起来,设立员工公积金个人账户。账户的9%用于职工养老和大病救助,其余部分用于个人的购房、医疗、养老和失业救济。新型公积金账户中基金的使用相对灵活,可以直接用于支付个人购房贷款、房租等。
五是突出产业特色,强化科技支撑,驱动园区科学发展。在产业发展中逐步筛选确定重点发展产业,并集中优势资源强力打造,不断做大集群规模,做强集群实力。苏州工业园区确定了“3+5”产业发展体系,重点打造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服务业三大主导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去年达到1917亿元。大力培植光电新能源、融合通信、生物医药、软件及创意、生态环保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2001年实现新兴产业产值2006亿元。苏州高新区确定了“2+3”产业发展体系,重点发展电子信息(IT终端产品)与精密机械主导产业,大力培植新能源、生物医药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中,坚持科技支撑取向,推动园区产业不断优化升级。苏州工业园区实施“科技跨越计划”和“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着力建设创新型园区,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道路。目前,园区R&D(研究与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6%,建成国家创新基地20个,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9家以及全国唯一的国家级纳米技术创新产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拥有国家级孵化器4家,建成了国家软件与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中科数据应用技术开发中心等。
六是注重城市建设,提升配套功能,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按照均衡发展理念,坚持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协同发展,相互促进。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将打造最适宜人居住的苏州东部“新城区”作为园区发展的愿景之一,在园区发展初期就依托政府独资或控股公司在荒芜的田野上开发了新城花园、香樟花园等10多个大型楼盘,为园区企业职工住宿、购物提供了便利,同时提升了城市形象。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按照“亲水”的城市发展理念,重点推进了金鸡湖中央商务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阳澄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三大板块”,形成了水城一体的魅力城市景观。此外,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社保、就业等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建立了以邻里中心和社区工作站为依托的新兴社区服务管理体系,确保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苏州相城经济开发区一直将拆迁安置工作作为开发区重点工作,设立了开发区安置办,依托国资成立房产公司,对园区进行旧村改造,建成漕湖花园等社区。
四、对我区建设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要统一思想,开拓思路,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合力。要清醒认识到,我区与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开发区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和形象的差距,实质上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苏州的成功固然有其特殊的地缘优势和政治机遇等因素,但是苏州人团结一致的团队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观念、一着不让的机遇意识、高屋建瓴的发展思路才是实现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以及昆山、张家港等地的开发区建设发展取得成功的核心秘诀。当前,我区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时期,全区上下要切实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既不要妄自菲薄,只看到差距和问题,又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一味幻想美好愿景;要立足本职岗位,将思想统一到建设“新园区、新城区、新景区”的愿景上来,将力量凝聚到招商引资、项目推进、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等具体实践上来;要在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等先进开发区的先进理念和发展经验基础上,勇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排头兵,使敢为人先的理念渗透到每一位新区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使创新创业真正成为新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到凡是有利于发展的事情,不惧争议,打破常规,先干起来再说,让实践去检验,努力闯出一条彰显新区特色的新路子。
(二)要抢抓机遇,放大优势,汇集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机会只青睐于有准备的人。”我们必须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善于认清机遇,珍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力争在发展中赢得主动。当前,全市新一轮经济区划调整、蓝色经济区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就摆在面前,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好发展机遇,在综合分析政策、区位、资源、形势、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找准对接点和着力点,抓住用好发展机遇,全面推进新区二次创业跨越发展。
(三)要超前规划,科学预见,描绘好园区发展蓝图。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证明,科学的规划能有效地指导园区开发建设。当前,我区邀请 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规划进行修编。要按照适度超前,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好园区发展的阶段性、连续性与规划的前瞻性、长效性的关系,高标准、全方位地进行规划设计,确保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学指导园区建设发展。要按照“新园区、新城区、新景区”的目标,统筹规划布局产业区和城市功能区,并预留足够大的空间,规避发展中的不确定风险。要强力执行园区规划,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的原则,切实抓好园区的开发与建设,确保应有的档次和水平。园内每一个新上项目,都要严格督查,确保执行园区规划,形成园区统一、协调的品格,从而把园区建成一座整体协调的现代化新城。
(四)要运用市场,整合资源,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当前,人员和资金短缺是我区面临的棘手问题。要大胆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聚集人才和建设资金,为园区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和财力保障。人员方面,要立足“小政府、大服务”的基本原则,强化“花钱买服务”的理念,依托企业面向社会招聘一批人员,充实到 中,化解人少事多的矛盾。对招聘人员在日常管理上采取行政化管理方式,在社保等方面采取企业化管理方式。此外,可以探索将部分行政事务职能委托给企业行使,进一步减轻管委工作压力。资金方面,要充分发挥国资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参与园区开发建设。要探索设立创业投资公司,吸引社会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和企业发展。当前要积极争取市里支持,以国资公司作为主体,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发展资金。
(五)要更新理念,优化服务,实现招商引资工作新突破。招商引资是开发区发展的第一要务。在全国各开发区的政策、资源、基础设施等要素趋同的情况下,苏州工业园区树立“亲商”理念,用高效、贴心、细致的服务彰显园区的品质,赢得客商的青睐。我们要充分借鉴这一理念,切实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在发展软环境上做好文章。要加强专业招商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专业招商人才、专业翻译人才,加强对区镇两级招商力量的培养,提升招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客商提供专业化、高水准的服务。要强化“人人都是招商环境”意识,继续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切实摒弃官本位思想,真正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积极主动为客商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要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对意向项目要安排专人跟踪对接,确保项目早签约,对签约项目要安排专人帮办项目审批手续,确保项目早开工,对在建项目要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分包责任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点焦点问题,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要尽快启用行政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工作效能。
(六)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培植创新能力强、名牌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一批产业“航母”。到苏州考察的这几个开发区,都有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得响的“拳头”产业,这些产业聚集了几十家甚至几百家大小企业,既有龙头带动,又有配套支持,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强大的规模优势,支撑了园区的高水平发展。对于我区而言,要坚持发展产业集群的方向不动摇,努力夯实产业基础。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强化科技、人才、资金对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企业创新载体,促进企业技改和产品创新,增加企业内生动力;贯彻落实“人才强区”战略,大力实施招才引智工程,完善高层次人才招引优惠政策,推动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健全银企对接长效机制,畅通企业融资渠道,加大跑省进京力度,为企业争取更多扶持资金。通过以上措施着力壮大以 等优势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培植 等新兴产业集群。突破发展第三产业。依托 的区位优势和 等资源禀赋,努力发展商贸居住、养生康复和休闲度假等产业。大力发展农业。充分发挥近郊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城郊旅游型高效农业,叫响高效农业品牌。
(七)要加快建设,完善功能,打造承接 发展的新城区。产业是城市的结晶,城市是产业的载体。要牢固树立城市化和产业化融合发展的理念,加快 新城建设,尽快完善城市功能,广泛聚集人气商气。要坚持建设精品化。在中心区实现水电汽路等“十通一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拓展新城框架,提升配套功能。加大 整治力度,打造沿河景观带,构建亲水的城市环境。在厂房、商住楼等城市建筑设计方面,按照现代化新园区、新城区的标准,严格规划把关,提高城市形象。坚持管理精细化。持续开展户外广告、室外摊点、农贸市场、违章建筑、工地扬尘等方面的整治行动,加强对道路和绿化带的养护,实行生活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不断改善 环境。要坚持城乡一体化。着眼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超前谋划“园中村”、镇驻地改造,快速改善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对人气商气的聚集力,同时也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坚持运作市场化。要用发展产业的思维去建设城市,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缓解建设资金紧张的压力。
2.赴苏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篇二
总体说来, 这是两座让人倍感亲切、环境幽雅、舒适而又极其方便的图书馆, 所能进入眼帘的内部装簧、整体布局、装饰摆设、甚至壁上的画龙点眼睛之处, 无不给人视觉上的享受, 感官上耳目一新。
一、各馆借阅部门人员配置、阵地服务、读者活动的基本情况
据了解, 两个馆日常接待读者的流通部门工作人员, 占整个馆总人数的30%多一点。苏州图书馆借阅部是一个大部门, 设主任一个, 副主任两个, 共有员工43人, 全馆有正式职工79人, 编外60人, 分馆70多人。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中心 (包括电子文献借阅、少儿图书借阅、成人图书借阅、期刊借阅、报刊阅览等) , 面积将近占馆向读者服务开放总面积的一半。可见两个图书馆非常重视阵地服务, 据苏州图书馆邱馆长介绍:2001年——2006年共接待读者150万人次, 2007年接待读者201万人次, 2008年接待读者316万人次, 2009年将大大超过400万人次。读者逐年大幅度上升, 与坚守阵地、搞好服务的员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息息相关, 功不可没。据邱馆长介绍, 苏州图书馆一年里开展大大小小的活动, 如按项目计算有20——30项, 如按次数计算有400——500次。如诵读、展览时间为半天;故事姐姐讲故事为每周一次;面对面的观众讲座, 平均每五天一次, 全年70余次;还有其它系列讲座等。据杭州图书馆文献借阅部工作人员介绍, 他们每周六、日各个流通部门都要开展读者活动, 并且每年年底就要把来年的所有活动方案, 包括经费预算, 活动的场次, 做好计划。两个馆在抓好阵地服务外, 同时都非常注重对外的宣传工作。杭州图书馆深得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能够把信用卡、市民卡连成一体, 几证合一, 可见一斑。苏州图书馆也非常注重打造自身形象, 并着力宣传馆形象。据邱馆长介绍, 2007年, 经本地媒体宣传报道298次, 今年193次, 特别注重当地报纸的宣传效力, 因为它可以让市民清楚图书馆所做的事情, 能引起老百姓和领导的关注力。例如, 每年初一邱馆长带领苏州图书馆的全体员工给广大市民贺新春, 送上节日的盛宴这一活动, 通过电台、报纸、广播全方位地报道, 已经持续了多年, 家喻户晓。可见, 频繁有体系地开展读者活动, 并抓住契机, 宣传图书馆所做的一切工作及所开展的活动, 常抓不懈, 也是吸引读者到图书馆, 认识图书馆, 宣传图书馆形象的重要途径。
二、印象深刻之处
1. 总分馆制办馆模式为苏州图书馆插上腾飞的翅膀
苏州图书馆的总分馆制办馆模式发展分两步。据邱馆长介绍, 2002年自筹自建分馆, 到2004年, 发现浪费很大, 到2005年, 尝试着与机构、企业等合作, 同年10月, 谈成第一个分馆——区少儿图书馆, 遂与其合作, 对方付款给苏州图书馆, 苏州图书馆负责全面管理工作, 包括书刊的采购、分编、提供工作人员等。以此种模式成功地办分馆, 到今年止共发展分馆21个, 社会效益大增, 今年仅分馆接待读者已达173万人次。分馆服务窗口、工作人员配置依需要定岗定员, 灵活多样, 小的分馆一般只管开放, 安排两个工作人员即可, 最大的安排10人, 开放四个服务窗口, 如此遍地开花的布馆, 让公共图书馆真正地回归了本位, 真正走到了民众的身边, 苏州图书馆领导带领馆干部职工, 同心协力, 多渠道筹建分馆, 发展图书馆事业, 已经让资金不再成为苏州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负担, 尽早地回归了公共图书馆的本位, 体现了图书馆的民众性, 这样有杰出贡献和取得了辉煌成绩的图书馆, 怎能不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呢? (在苏州图书馆会议室的墙壁四周悬挂了多幅馆领导和国家领导人来苏州馆指导工作时的合影) 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2. 特色服务让苏州图书馆凸显活力
苏州图书馆成立了企业家俱乐部, 活动频繁, 内容丰富, 有讲座、沙龙, 组织企业家到成功的企业参观, 提供信息服务, 会员入会交费, 均采取自愿的原则, 可交可不交, 也可以多交少交, 多的一万多, 总的原则是够运行即可。在这里显然已经形成了有钱出钱, 有力出力, 一起关心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风尚, 所以邱馆长乐呵呵地介绍:“每年有几十万的经费均来自于企业的赞助, 只要缺钱就会有企业赞助”。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企业家们乐意自愿捐款的动力是什么?
3. 围绕提升服务品质, 科学设置岗位, 实行问责制管理
两个馆都根据读者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 事业发展的需要, 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应的岗位, 并且职责责任明确, 同在业务部门, 管理岗和业务岗分工明细, 各负其责, 实行每一级的问责制度, 出了问题, 总是有人负责, 就看问题是出在哪一级。杭州图书馆的梁馆长说他们目前正处在几个部门分分合合的调整之中, 苏州图书馆已将参考咨询和辅导部合二为一。两个馆都将借阅统一到一个大部门, 实行借阅一体化, 让读者享受到借阅的便捷服务;两个馆都设有类似功能的如苏州图书馆的会展部, 杭州图书馆的社会活动部。他们把宣传推广图书馆服务形象, 开展读者喜闻乐见的活动已经成为发展图书馆事业必修的功课之一, 并且把这些活动作为常态的工作, 日积月累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4. 期刊管理破旧创新
随着信息资源网络化、数字化的飞速向前发展, 读者查找资料的途径越来越便捷, 方式方法越来越丰富多样, 杭州图书馆在进行大量的读者调查后, 调查结果已经证明, 纸质期刊因其资料性不强, 且严重浪费人力物力, 所以在搬进新馆后, 已经取消了纸质期刊的装订保存本, 停止了多年来显得非常重要的一项传统业务工作, 但其中有关地方文献的期刊转到专题文献中心保存, 其余的的过刊一律不装订, 只保留半年至一年, 过后流通到下一级图书馆。苏州图书馆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据借阅部主任介绍, 过刊过报的保存本逐年在减少, 报纸仅为六十种, 且大部分为地方文献, 剩下的是延续以往的保存本, 并未增加新的品种, 两馆在发展传统业务工作中, 根据读者的需要, 很务实, 大胆突破惯常的做法, 把每一分钱用在满足读者实实在在的需求上, 不追求形式主义, 不铺张浪费。如此种种, 值得我们商榷。
5. 杭州图书馆装潢设计布局更显人性化关怀
我仔细观察了杭州图书馆报刊阅览室区域的布局、装饰等, 从天花板顶部灯具的款式、造型到地板所用的材质、颜色, 及拼接出的纹理图案, 以及高矮适中、抽屉式取放方便、密集型的报刊架和简洁舒适的实木阅览桌、温暖的台灯, 其色彩和实用性巧妙搭配, 整体布局非常合理, 上下呼应, 错落有致, 无不显示出了艺术的美感。放眼望去, 偌大的空间里, 阅览区域明亮舒适, 绿意盎然的盆景装点在每个角落。位于阅览区域的一角, 用全透明的玻璃在阅览区和音乐图书馆之间做了弧形的隔断, 音乐图书馆里的光线稍稍偏暗, 但正好营造了欣赏音乐, 观看经典大片的朦胧意境。在这里, 带上耳机, 眯上眼睛, 听一曲发烧级的音乐, 赏一部经典大片, 尽情享受, 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没有人会打扰到你。过足瘾, 还可以顺势斜倚在宽大柔软的沙发里, 随意小憩。整个阅览区域, 超大的空间只有轻轻地翻动书页报纸的声音。
杭州图书馆大量采用木质家具和木质装修材料, 装修风格与所藏文献的内容相符, 譬如外文书籍的藏书区域, 采用欧式风格的装修设计, 俨然走进自家的大书房, 让人顿感轻松愉悦。其余采用中式简约风格, 随处可见中式风格元素的影子。难怪杭州图书馆定位于“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
3.赴苏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篇三
一、基本情况
按照部署和安排,研究班在德国期间,共计完成了32个单元的培训任务。我们系统学习了德国社会和经济体系概况,德国的教育体制概况及其法律背景,德国职业教育体系和“双元制”职业教育,政府、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作用,职业培训教师的培养,德国品牌声誉和高技能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高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企业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合作模式等,专题讲座共64个课时;研究班一行先后访问了柏林州政府教育、青年与科技部,柏林职业教育新科目鉴定机构(ASIIN),杜塞尔多夫德国联邦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BIBB)等3个政府部门,以及德国手工业技能发展中心(ZWH)和杜塞尔多夫-勒沃库森工商会等2个行业协会;先后实地考察了柏林工业大学职业教育与培训学院、柏林经济和法律应用技术大学、Martin Wagner职业学校、德国铁路(DB)培训学院、柏林工程应用科技大学、杜塞尔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等6所学校,以及德国技术信息、工业电子和能源管理能力培养中心,柏林手工业协会的培训中心,德国供暖空调手工业联合会(SHK)柏林分会培训中心等3个培训中心;同时,研究班学员还与德国的官方代表及职业教育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研讨。在省委组织部的关心指导下,在全体学员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班做到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管理严格,学习扎实,圆满完成了学习考察任务。
二、主要收获
德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世界公认的成功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被称为德国经济发展和“德国制造”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模式是:两个培训主体,即企业和职业学校;两种教学内容,在企业主要是传授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专业理论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两种教材,即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两种实施方式,企业遵循联邦职教所制定的培训条例来组织培训,职业学校则遵循所在州文教部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两类教师,即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在德国学习考察期间,我们比较深入地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更新了理念,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1.深刻认识到了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在德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德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政府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占40~50%。德国把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职业教育作为立国富民的“秘密武器”。在德国,从总理到一般百姓,无不重视职业教育,能工巧匠备受尊重。据了解,德国除了27%左右的青年上大学外,绝大多数都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
2.熟悉了德国的教育,特别是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政府视职业教育为一种类型教育,构建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职业教育体系具有灵活开放、层次分明和针对性强的特征,被称为“有多个入口和出口,没有死胡同”,充分发挥了沟通初级教育、高等教育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德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类学校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就业导向的“双元制”职业学校和全日制职业专科学校;另一类是“立交桥”式的专科高中,职业或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或技术完全中学。高等教育阶段的职业类学校也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典型的应用型高校——专科大学(应用技术大学);另一类是典型的职业型高校——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是“双元制”模式在高教领域的延伸。德国的各类教育之间可灵活互通,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可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职业教育的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与普通教育之间都可以交叉和相互沟通。
3.了解了德国政府、行会和企业在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职责和作用
德国的政府、企业与行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推进职业教育工作。一是政府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负责建立和规范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授权给行业协会、企业、工会和政府机构,将职业教育纳入到中等义务教育范畴,在公立职业学校提供“双元制”职业教育,开展“双元制”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等。二是企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体作用。从职业教育的招生到受教育者的培训,从职业培训岗位数目到培训计划直至培训的物质设备的配备等,基本上都由企业负责,企业直接决定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三是行会在职业教育中发挥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行会负责为教育企业提供咨询,为教育企业的教师提供培训,对企业和企业教师进行评估、认证,监督企业开展教育,为企业招收受教育者提供支持,组织中期考试和最终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调解受教育者与企业间的纠纷等。
4.认识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德国是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为成功的国家。德国的主要行会机构有300多家,各个行会基本都设立了职业教育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管理本协会辖区范围内与职业教育有关的重大事项,以此建立了教育与产业对话协作机制,促进了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德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要是通过“双元制”模式实现的:企业依据教育合同,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基于工作的实践训练,并支付给学生生活津贴;职业学校依据《义务教育法》,为学生免费提供与职业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州政府为公立职业学校提供财政支持。
5.体会到了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推动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德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与其拥有一支高度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密不可分的。德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师遴选、入职、晋升、培养、培训制度,对教师的学历和资历、专职与兼职、培训与进修、品德和技能等方面都作了严格规定。德国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通过两次国家考试,到学校任教还需两年试用期。德国很重视提高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应聘教师经过两年试用合格后,政府终身雇用,享受公务员待遇,免交社会保险。
6.认识到了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保障
一是建立了完备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德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相当完善,在立法体制方面有《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劳动促进法》《手工业条例》;在为学徒工提供合法培训条件方面有《青年劳动保护法》;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方面有《企业基本法》和《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在职业资格考试方面有《培训员资格条例》等。德国通过实施严格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各阶层和学校共同举办职业教育的局面。二是建立了政府和企业共同投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机制。德国按照《职业教育法》的规定,职业教育经费由公共财政和企业共同资助。三是建立了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各类行会负责组织和实施本行业职业培训的考试并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共涉及国家承认的376个职业培训工种。四是建立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实践训练制度。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学校学生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操作实践技能,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知识。
7.感受到了德国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德国人严谨认真、遵守纪律、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就了“德国制造”的高品质。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德国很重视学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时,企业不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还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学校既对学生进行技能和理论教育,也开展职业意识和素养教育,并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
三、几点建议
鉴于中德不同的工业背景和文化土壤,我们学习借鉴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不能不经选择地移植,而是应取其精华。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的体会和我省职业教育的实际,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1.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教育工作的呼唤和期盼,更是助推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特别是对我们河南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省来说,职业教育更是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实现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真正解决我省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强省转变,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经济强省转变的迫切需要。因此,应当把职业教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2.把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举措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借鉴德国的经验,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挥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健全省行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等工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建议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企业办学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建议省政府出台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激励政策,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府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予以表彰和奖励。三是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行业组织应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的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3.加快构建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议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应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要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等得力措施,加强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使中职学校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二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质量,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探索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三是加快推进“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中职、高职、本科和研究生等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内部贯通。
4.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议建立健全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中职学校协同培养教师的新机制,建设一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严格落实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5.加快推进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建议加大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力度,并将其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要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并在经费投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置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要调整普通本科招生规模,扩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招生计划。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要制订有效措施,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6.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一是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议修订《河南省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制订《河南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二是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经费投入制度。各级财政要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长,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三是加快推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快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四是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7.加强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是建议加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境)外的先进经验,加快发展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二是支持职业院校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举办职业教育机构和实施办学项目。三是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开展职业教育管理人员和骨干教师出国(境)研修培训。聘请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到我省任教。
4.赴苏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篇四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学习先进经验,按照党工委、管委会统一要求和部署,=月==日至==日,由党工委副书记郑玉霞、管委会副主任梁作芹带队一行=人,赴某省XX区、苏州工业园、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地围绕政府效能、行政审批、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和考察。同时,拜访了中国华源集团某省总部、新加坡驻某省总领事馆,与XX市外经贸局建立了初步联系,为下一步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将学习考察情况以及招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三地经济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地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是经济发展富有生机和活力。====年浦东国内生产总值(gdp)达====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苏州工业园====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完成财政收入==.=亿元;实现进出口==.=亿美元。昆山====年全市gdp完成===.==亿元,财政收入==.==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二)发展速度持续加快。浦东自====年开发开放以来,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的年均增长速度,占全市的比重由不足=/==跃升到=/=;工业总产值从====年的===亿元开始,到====年达====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苏州工业园设立==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年均==%左右的增幅,====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财政收入增长==.=%;实现进出口增长==.=%。
(三)经济外向度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膨胀,====年XX区全年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增长==.=%。苏州工业园外向型经济占==%左右,世界===强企业中有==家落户苏州工业园。====年新增合同外资==.=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同口径分别增长==%和==%,累计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亿美元。昆山目前有来自==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多个,合同外资超过===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超过==亿美元,其中台资项目占到==%左右,成为祖国大陆台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世界===强企业中有==家在昆山投资。
二、招商活动情况
(一)拜访了中国华源集团某省总部。=月==日下午,考察队员冲破集团与我们无业务联系等阻力,成功拜访了中国华源集团某省总部。总裁助理徐国雄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及现状。目前公司在海内外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家及华源股份、华源发展、华源制药、某省医药等=家上市公司,基本形成了医药、纺织和流通的产业体系和国际化的经营格局,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集团和纺织集团。考察队员详细介绍了日照及开发区的环境、区位、政策等,尤其是大力推介了在日照经济开发区发展纺织行业的比较优势。徐国雄非常感兴趣,表示一定要抽时间单独来日照实地考察,并进一步探讨合作、投资事宜。
(二)与新加坡驻某省总领事馆领事商务部、新加坡国际企业发展局建立了合作关系。=月==日下午,考察队员拜访了新加坡驻某省总领事馆商务领事许振义先生。许振义领事是新加坡在中国华东地区的商务负责人,深为考察队员的诚心和敬业精神所感动,表示一定要多引导、多介绍,让新加坡企业更多的了解开发区、了解日照,鼓励他们到日照经济开发区投资兴业。
(三)与XX市外经贸局建立了初步联系。在此次考察学习及招商活动中,计划到宁波拜访当地一些著名的服装纺织民营企业,但是由于影响而被迫暂时取消。但考察队员经过各种途径与XX市外经贸局建立了联系,这为我们下一步招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几点感受和建议
5.赴苏南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篇五
陈勇
市委、市政府:
2月10日到15日,我与县大班子有关同志和各镇(办)党委书记、县直有关部门和部分骨干企业负责人一行共人,赴江苏省常州市、江阴市、武进区、无锡市、苏州工业园及江西省景德镇市进行学习考察,重点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理念,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谋划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所到之处,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高度重视,热情接待,对考察活动做出了周到安排。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一路学,感受很深,启发很大,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眼界,看到了差距,学到了经验,更加坚定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现就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参观地区的基本情况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强。
二是科学发展理念新。
三是发展速度快后劲足。
四是发展质量好。
五是产业支撑力强。
六是科技创新能力强
二、参观地区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这次考察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亮点很多、经验很多,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始终保持率先发展的创业激情。
(二)调整结构、优化发展,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四)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环保优先、集约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今后的工作措施和打算
通过对三市一园的考察学习,进一步印证了市委提出的“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城乡统筹、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等思路是完全正确的,也印证了桓台全面实施城市化战略及“城乡统筹、建设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示范县”是完全符合实际的。我们将以这次学习考察为动力,在解放思想中开阔眼界,在横向比较中寻找差距,在学习借鉴中创新思路,奋发有为地推进桓台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扭住科学发展不放松,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转方式调结构,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生态和谐人文桓台建设。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必须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供坚
强保障。
6.赴苏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 篇六
人大
关于赴◎◎学习考察情况的报告
根据主任会议的安排,=月=日至==日,由◎◎◎、###副主任带队一行九人分别对==市、==市==区、==市==区、==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每到一处,大家都认真座谈讨论,虚心学习,一致反映,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对◎◎地区人大工作开展情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了解,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四个市区人大工作的主要特点
==和※※地区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人大工作开展的相对也比较活跃。为认真搞好学习考察工作,我们在考察前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确定了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是围绕市委(区委)工作中心开展监督工作的主要做法;二是提高人大常委会审议质量的基本做法;三是开展代表及代表小组活动的方式方法;四是加强人大常委会自身建设的有关经验和做法。按照学习内容,我们考察组分别进行了详细座谈和询问。这四个市区人大工作的主要特点是:
一是始终做到围绕中心工作履行职权。四个市区都始终坚持遵循党的中心工作就是人大的工作中心这一指导思想,积极服务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做到改革到哪里,人大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并且都注重了将全面监督和重点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抓大事、议大事、管大事,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人民普遍关心的大事、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来确定监督的重点和内容。如==市、==市把对经济工作的重大问题的监督作为监督工作的重点,每年都对重点技改项目、招商引资、重点城市建设工程等工作进行审议、视察、调查,做到了时间保证、人员保证、质量保证。==区把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财政运行情况作为重点,每年两次听取汇报进行审议。==区通过建立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办法,强化对行政机关的监督,通过开展个案监督的方式加强对司法机关办案的监督力度,在软环境建设和法制环境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对干部的监督上,四个市区都开展了述职评议工作,==区在每年=次评议副区长工作的同时,还将其分管的委、办、局长一起纳入评议范围,取得了评议一条线,促进一大片的效果。==市为增强干部述职评议工作的力度,还将评议结果纳入了全市政绩考核,有效地提高了评议的权威性,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招商引资工作是各地重点工作,四个区人大在招商引资工作上都拿出相当的精力靠上抓,常委会副主任、委室主任人人头上有指标,有的市区在干部指标之外,机关也分有指标,==市人大拿出==%精力来进行招商引资工作。四个市区多数人大的领导同志也都承担了挂包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工作。我们感到,四个市区的人大工作尽管各有千秋,但都紧密围绕党委中心工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事求是,做到了一盘棋、谋大事、干实事。
二是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上方式灵活、效果明显。提高常委会审议质量问题是各地人大普遍关注的重点工作,四个市区在这个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通过座谈了解,==区、==区、==市人大常委会会期一般是半天或一天时间,==市人大一般在二到三天时间。为提高审议质量,四个市区都普遍抓了会前调研、会中审议、会后督办三项工作。==市人大在这方面工作比较突出,主要是增加了常委会预备会议这个环节。在常委会前利用半天时间召开预备会议,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参加,一是研究召开常委会的有关事项,二是汇报开展会前调研的情况。三是听取“一府两院”有关部门负责人汇报上次常委会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通过增加常委会预备会议,有效地解决了常委会议汇报内容多、审议时间少的问题,同时也强化了“一府两院”贯彻落实审议意见的重视程度和办理时效,增强了人大常委会督办工作力度。在会前视察工作中,==市人大还采取临时改变视察路线,随时增减视察内容或者由大主任带队分组直接下到基层暗访等形式,较好地解决了看亮点多、看问题少的问题,提高了对审议内容的认知、了解深度和广度。在会中审议方面,==市、==区、==市在会议审议中采取先分组审议、然后集中汇报审议意见的方式进行。==区人大在会议审议中,除听取各有关部门的汇报材料以外,还要印发人大常委会的书面调研报告,==区在会议审议时,由有关委室主任宣读调研报告,分管主任作补充,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委员、列席人员发言不足的弊端。四个市区人大还都改变了审议意见的撰写方式,==市、==区都把原来的审议意见改为审议意见书,改变了过去既谈成绩和优点又谈问题和建议的做法,主要谈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市和==区也在“一府两院”贯彻落实审议意见方面提出了时限要求,建立了审议意见反馈制度,提高了审议监督工作的水平。
7.赴港台考察学习护理工作有感 篇七
1 参观医院概况
1.1 香港九龙西联网中央消毒物品供应部
香港九龙西联网中央消毒物品供应部座落于香港东部的九龙区, 是由7家医院消毒供应室组合成的一个消毒供应部。供应部员工83名, 设总经理1名, 护士长1名, 文员2名, 其中注册护士3名, 其余均为技工及工人。供应部规模大, 区域划分严格, 并有最先进的清洗灭菌设备及标准化工作程序, 各项工作井然有序。以下几点令人印象深刻。
1.1.1 严格的自我防护措施
中央消毒物品供应部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强, 防护措施非常完善。从去污环节开始, 工作人员即按隔离区着装防护, 只有严格按要求将纸帽、N9口罩、防护镜、全面罩、保洁袍、手套、胶鞋、鞋套等全部着装整齐, 才能进入“去污区”开始工作。并且这些物品分门别类, 按大、中、小号放置在更衣间, 一应俱全。另外, 除设有各种清洗消毒设施外, 还设有紧急洗眼器, 以备眼污染后急用。与我们不同的是, 从物品清洗开始, 他们注重严密的自我防护, 而灭菌后物品贮存、发放的场所则不要求工作人员按无菌室要求戴口罩、帽子, 这一点与我们供应室管理理念正好相反。
1.1.2 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和细节管理
中央消毒供应部的各项工作具有严格的标准和管理程序, 各岗位职责极为精细。回收、分类、清洗消毒、检查打包、灭菌、监测、发放等环节都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详细、周密的操作规范。工作中特别注重细节, 如对器械、物品清洗、消毒都设有严格的检查环节, 仔细检查各种器械的完好性和清洁程度, 其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感叹。
1.1.3 严格的现代化管理和温馨的人性化管理
中央消毒物品供应部围绕2条链进行管理, 即工作链、供应链。工作链:部门经理—护士长—护士—操作工。供应链:物品从污到净全过程管理。各类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制度执行, 必做的事情交接班时写在备忘录上, 相关人员阅读后必须签字, 工作人员的工作量用表格评比表示。工作岗位分配每日公示在磁性白板上, 分工具体、明确。对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都采取了防范措施, 标示牌随处可见, 如“高热, 小心烫手”“开门时, 请留心门后有人”“注意安全”“此门必须常开”“未经许可不得进入”等, 公示的各种制度、通告、流程、排班体现出了成熟的管理架构与科学的决策规划。同时, 供应部还设置了“职工之家”“职工园地”, 使人感受到这是一个注重团队精神和持续质量改进的团队。
1.2 台湾林口长庚医院
长庚医院由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于1976年创立, 为纪念其父亲而以父名命名。经过30多年发展壮大, 长庚医院目前已拥有台北、林口、基隆、高雄等7个院区, 8 300多张病床, 是台湾最大的医学中心, 每天的门诊量约有2.7万到2.8万, 占台湾每日门诊量的8%。现拥有长庚护理学院、长庚医学院、长庚护理之家等机构,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私立医院, 在台湾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声誉。
1.2.1 以人为本的院区建设
走进林口长庚医院的大厅, 可以看到醒目的“勤劳朴实”4个大字。林口总院一位主任介绍说, 这是王永庆董事长的教诲, 也是医院的院训。长庚医院的宗旨是“天下没有不可能的事, 天下也没有简单的事, 勤劳朴实是根本”。医院设施均从病人实际需要出发,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如医院门诊大厅备有几十辆轮椅、儿童推车, 可供随时取用;各病区均有自制冰机供术后病人冰敷使用, 另有洗衣机、烘干机、微波炉等供病人家属使用;医院各处摆放着饮水机、一次性口杯、婴儿更换尿布台等;同时还配备了免费巴士开往台北各地。令人惊叹的是, 医院地下街服务部门犹如一座小城市, 设有花店、食品百货超市、取款机、医疗用品店等。地下餐厅有几十家餐位, 能同时容纳3 000人就餐, 饭菜种类齐全, 营养丰富, 为不同人群提供全方位服务;地下街的墙壁挂满了各科室的特色简介, 为医院作宣传。
1.2.2 护理理念
长庚医院秉持全人照护的护理理念, 以临床、教育、管理及研究理论为基础, 人文教育为辅, 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及较高素养的护理人员, 为病人提供整体化、持续性与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并有效协助病人恢复健康、维持健康或获得安终。
1.2.3 护理管理
我们主要参观了林口长庚医院的门诊及感染科病房, 该科有50张床位, 护士编制为25人, 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1人、专科护理师1人, 护士级别由N1、N2、N3、N4组成。管理分2部分, 一部分是副护士长、护士长、护理督导 (科护士长) 、护理部主任;另一部分是专科护理师, 也是N1到N4级护士。护士晋级没有年龄及工作年限限制, 只要考核达标, 条件合格, 便可晋级甚至一年可连升2级。护士排班实行严格的三班倒制度, 白班08:00~16:00, 小夜班16:00~00:00, 大夜班00:00~08:00;每个班次都由1名组长负责。该院护理人力编制设定原则:一般病房护士编制=A×90%, 助理员=A×10%。其中A= (床位数×护理时数×85%占床数/8h) ×1.38休假系数。根据占床率安排护理人力, 占床率大于85%即增派人力, 低于85%时, 以补休、借休的方式减少人力, 为临床医生、护士提供有力支持, 真正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病人创造了安全的就医环境。库存管理方面, 医生只要输入医嘱, 计算机便会自动收费, 库房会根据电脑显示的一次性耗材使用量自动发货, 科室只要确定基数即可。护士的护理记录全部电子化。医院设有配药中心, 每日静点药物、口服药物均在此配置后发放至各科室, 病人口服药物分装在透明塑料袋内, 塑料袋封口处有病人姓名、床号、药名、剂量, 病房计算机内有病人使用药物的剂型、颜色及该药物的全部使用说明, 便于护士查阅和核对, 保障了病人的用药安全。
1.3 台湾花莲慈济医院
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是一所佛教医院, 医院缘于证严法人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台湾东部边远地区受疾病困扰民众的关爱。经过艰难的起步和发展, 现已成为台湾东部唯一的医疗中心, 并已通过ISO国际认证。医院本着“人本医疗, 尊重生命”的创院宗旨及“守护生命、守护健康、守护爱”的工作任务, 为病人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
1.3.1 志工相伴
志工是慈济医院最大的特色。据了解, 志工大多为已康复的病人, 为真正回归社会, 感受人生价值, 他们回到医院做志工。慈济医院每天有200余名志工穿梭于病房及门诊, 他们的关怀及无所求的服务有口皆碑。在医院随处可见身着黄色背心的志工, 他们协助医院做各种辅助工作, 帮助指路、挂号, 守护在病人身旁, 尽其所能为病人提供帮助, 而这一切都是义务工作。志工们无怨无悔地付出, 搭建起病人及其家属和医疗团队沟通的桥梁。
1.3.2 以人为本
慈济医院引人注目的并不是高科技的医疗成就, 而是其深厚的医疗人文内涵。医院的建造、布局、科室的设置以及工作方法、工作流程等都充分体现对病人及其家属的人性关怀。如为病人留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 虽然就诊病人很多, 但并不拥挤。空间布置艺术化, 随处摆放绿色植物, 有些病区还设有空中花园, 花园里有病人自种的花木和瓜菜。病区随处可见为病人及其家属设置的茶室、餐厅、接待室。就医环境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如无障碍设施和防滑设施等。另外, 为充分保护病人隐私, 不管是病房还是急诊留观室, 病床之间都有拉帘, 护士在进行每项操作前都会拉上布帘。
1.3.3 尊重生命
轻安居是一个日间照护病房, 专门收治失智、失记老年人, 这些老年人白天在医院接受照顾, 通过规律的作息时间, 适宜的健康操、物理治疗、智能学习等延缓其心智技能的退化速度, 也解除了家属的后顾之忧。轻安居随处挂有时钟, 时时给老年人以时间和空间概念;门禁系统、打卡机及墙得挂有一些怀旧照片, 能够唤起老年人回忆;固定家属接送, 以确保老年人安全。心莲病房是一个提供临终照护的安宁病房, 病房信守尊重生命理念, 努力维护晚期肿瘤病人的生命尊严, 护士长幽默地跟我们说:“我们要不择手段地使病人舒适”, 正是由于这样的信念, 心莲病房为晚期肿瘤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了全人、全家、全程的照顾, 让病人在弥留之际享受人间最后的关爱。
1.3.4“大体老师”每个医学院都需要一些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慈济医学院用于研究的遗体基本来源于民众捐赠, 台湾人把这些用于医学研究的遗体尊称为“大体老师”。更重要的是, 慈济医学院把对“大体教师”的感恩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学生在这里不但学知识, 更学会尊重每一个个体。
2 感想与体会
这次有幸近距离地接触香港、台湾护理工作, 开阔了视野, 更新了观念。护理是一门帮助人的职业, 护士是温暖、安全、健康和爱的象征, 如何从病人及其家属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提供热心、细心、贴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 是当前护理工作者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1 在服务观念、护理管理等方面缩小差距
通过在港台医院的考察学习, 笔者深刻体会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内涵, 并从中认识到了我们与之在服务观念、护理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较大差距。因此, 我们应加强护理队伍培训, 即加强护理服务意识、人文精神培训和专科技能训练, 同时要更新管理理念, 提升科学化护理管理水平。
2.2 不断拓展护理专业服务内容和范围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 护理服务范围和方式需要得到不断拓展。医院应针对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 充分提供个性化服务, 轻安居日间照护病房和临终照护的心莲病房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2.3 加强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参考台湾护理工作时数和人力资源配备, 科学安排护士班次, 占床率高时增补人力, 占床率低时利用补休、借休方式减少人力, 避免资源浪费。这对解决当前护理人力紧缺和浪费并存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2.4 逐步构建护理资讯管理系统
台湾长庚医院的护理资讯管理使我们深受启发, 护理管理应向规范化、科学化与快捷化方向发展。护理部与计算机部门应共同构建护理行政管理系统和临床护理作业记录系统, 包括护理行政资料库、临床护理资料库、护理人员排班与考勤、医嘱处理等, 以提高管理效率。
2.5 人文素质尚需提升
8.赴江西革命老区考察报告 篇八
一、江西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江西省的老区工作开展比较早,针对老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大的扶贫方针政策指导下,江西省的老区扶贫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老区扶贫方面,江西省采取的以下几种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1鄱阳湖地区移民建镇
移民建镇是1998年长江洪水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由于解放以后长江上游地区的滥砍滥伐,中下游地区的盲目围垦,使生态循环遭受严重破坏。对大自然的索取并没有解决湖区群众贫困的世代承袭问题,反而造成当地农民无限制地向鄱阳湖索取资源,导致鄱阳湖地区的贫困状况一直没变,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左右。在1998年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央安排江西省14期共移民22.1万户,90.28万人,中央补助资金36.7亿元,移民户数和补助资金约占四省总数的35.5%。到2003年底,共新(扩)建集镇126个,中心村363个,基层村2097个,累计完成投资72.24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7亿元,完成建房投资59.17亿元。通过移民建镇,在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新跨越: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新跨越。过去的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缺水少电,道路泥泞且不平,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通过移民建镇,各级政府投入7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水、电、路,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敬老院、邮政、电信、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二是人居环境的新跨越。过去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鄱阳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行蓄洪面积缩小,湖区湿地锐减,血吸虫病盛行,十年九灾,广大群众淹苦了、淹穷了、淹惨了、淹怕了,有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通过移民建镇,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并远离了水患,血吸虫病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移民生计的新跨越。移民建镇伊始,江西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恢复与发展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治穷与致富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的方针,并制定了“一年安置,二年恢复,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而实现移民真正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返迁。
2深山区搬迁式扶贫
江西省目前有90余万贫困人口,其中有25万人生活在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贫困山区缺水严重,自然村落不通机动车,不通广播,无电视信号,没有动力电,照明电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走数十里山路,孩子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且路上也不安全。由于山高坡陡,严重缺水,耕地少、土壤贫瘠,粮食靠天收,缺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大部分劳力远走他乡,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温饱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长期的扶贫实践证明,就地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大、成本高、操作难、效果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山区搬迁式扶贫的决策,并于2003年开始在九江市修水县、吉安市万安、遂川三县进行试点,2004年起在全省铺开,用5年时间把这部分困难群众搬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江西省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县为主、省市支持。移民搬迁的原则是整体搬迁,有土安置为主,无土安置为辅。搬迁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操作办法是先易后难,先搬迁边远偏散地区群众。为了使移民户搬出后有生计,规定有土安置的,要保证人均5分田,无土安置的要实现每户1人务工或经商。国务院扶贫办认为江西的移民扶贫工作做到了四个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施移民扶贫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与突破。江西还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3山江湖工程
山江湖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这是一个完整、独特的水系,山江湖区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国土面积的97%。由于历史上出现毁林种粮、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鄱阳湖湖体萎缩,湖泊功能下降,湖区洪涝灾害严重,进而导致湖区群众贫困。1983年开始,开展了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发现治理鄱阳湖的关键在于解决泥沙淤泥问题,要解决泥沙淤积只有从山区和源头抓起。由此得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科学共识。在流域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与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规划与实施经验,制定了《规划纲要》,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根据山江湖的区域特点和发展现状,遵循“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战略构想和“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加以制定,并在省人大立法。具有法规效力的《规划纲要》,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广大农民在山江湖区域开展开发和治理工作。山江湖工程积极贯彻“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建立和加强了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实施了UNDP一、二期无偿资金6360.20万元,贷款42.50万元。此外,引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参与式农村发展途径、开发式小额信贷扶贫方法、探索湖区替代产业途径等),为江西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4“参与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是江西省革命老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所采用的一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扶贫方法。所谓“参与式扶贫”,是指通过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以贫困村为平台,为贫困农户创造表达意愿的机会,赋予贫困农户知情权和监督权,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发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施“参与式”扶贫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公众参与扶贫行政过程的机制,使公众能介入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过程,提高扶贫行为的可持续性,使扶贫行为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扶贫资金的中间渗漏更少。从2002年开始,江西省扶贫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12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采用“参与式”的扶贫方法。为实施好“参与式”扶贫工作,对全省
扶贫系统的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1200个重点村的扶贫骨干进行了培训,重点学习“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制订的要求,重要工具、实施步骤、重点环节。在规划小组的组织和召集下,对村级基本情况进行“参与式农村调查”。掌握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和资源情况、社会状况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为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全乡、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前景好、适合自身发展并能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产业,形成村级规划的发展思路。将扶贫项目及其支持体系进行整合,形成项目规划,制订阶段性实施计划,确定阶段性目标。村级扶贫规划制订后,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上级扶贫部门批准后付诸实施。规划经批准后,重点村的整个扶贫工作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首先,政府扶贫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使扶贫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其次,增强了贫困群众改变家乡面貌和脱贫致富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第三,贫困地区群众和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了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第四,扶贫政策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通过对农户进行分类,从中确定了社会保障户,贫困户,有利于采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办法,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第五,贫困地区发展思路更切实可行。通过综合分析贫困的现状,经村民和贫困户的充分讨论,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的项目和存在的困难,选择了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项目,并逐个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连续性。
5以工代赈扶贫
以工代赈是江西省政府针对需要救济的特殊困难群体(一般为低收入者,如贫困人口或受灾人口),通过组织其参加工程建设,取得劳务报酬(物资或资金)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以工代赈管理始终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基本建设程度实行项目管理。国家将以工代赈计划指标和建设任务下达到省区,以省区为主实行以工代赈管理。江西省老区面积广,山丘面积大,重点贫困地区基本分布在东西南北四边,由于地理、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依据贫困县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四大片区即赣南、井冈山、鄱阳湖、赣西北片区,针对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片区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设计划,紧紧把握扶持目标和重点,确保项目和资金安排向人口集中连片且贫困程度深的乡村倾斜。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分年安排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江西省以工代赈工作按照“直接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突出建设重点,实行综合配套治理,切实提高扶贫效益”的原则,帮助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生产生活设施等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定点扶贫模式
所谓定点扶贫,就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到乡,工作重点在村,扶贫措施落实到村。中央国家机关在江西省有5个定点扶贫单位,确定江西省贫困县18个。2000年后,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在江西省定点扶贫单位增加到8个,确定贫困县增加到21个。从省内来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江西省确定的贫困乡为492个,现在增加到563个,重点乡覆盖到全省82个县。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省各级有2000多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定点扶贫工作,定点扶持了493个贫困乡、2171个贫困村。新时期的定点扶贫工作有新的进展,2002年,全省各级定点单位共派出干部64200人次赴点开展工作,使受扶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各类扶贫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7小额贷款扶贫
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下达江西省扶贫贷款净增计划20.7亿元,实际投放20.2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共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实体5955个。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3.74亿元,直接投放到贫困户37.7万户,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资金需要,因地制宜的种植或养殖项目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结束以后,从2001年起,江西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多种扶贫贷款到户的模式:一是因地制宜直接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实现扶贫直接到户。集中力量支持其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以增加收入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着力优化种养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二是支持农户介入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通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使农村贫困户受益。三是支持农户连靠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项目辐射到户。在大力推进重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工厂+基地”的新机制,发挥其对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种养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积极支持贫困农户进入市场,采取订单农业等措施,扶持贫困地区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通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到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中介桥梁。五是支持农户开展劳务输出,通过精心组织农民进城务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
8井冈山老区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是把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广大老区贫困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实践。科技部领导多次亲临井冈山区检查、部署工作。至“九五”期末,科技部先后为井冈山区科技扶贫设立项目82项,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十多年来的科技扶贫实践,使井冈山区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促进了井冈山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壮大了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扶贫,择优选择了能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的蚕桑、笋竹、水禽、果茶四个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从良种推广、建立丰产样板,到产品深加工,进行系列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开发,使之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三是建立了“井冈山科技扶贫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与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心网联网。山区各县的相应机构也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等终端设备,大大改善了科技服务条件。四是培训了一批科技管理和乡土技术人才。五是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井冈山区的对外开放。
二、赴江西革命老区扶贫考察的的启示
对江西省革命老区进行的实地考察,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江西省老区扶贫工作方面的理论方法,但是,江西省针对革命老区所采取的扶贫策略,取得的一
系列成功经验,对于内蒙古搞好革命老区建设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结合内蒙古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老区扶贫工作,我们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全区与老区的关系
虽然,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全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存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扶贫开发仅仅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今后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就我区老区农村牧区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因为他们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更差的山区、浅山丘陵地区、黄土沟壑区、荒漠区等地区,与全区总体贫困水平相比较,脱贫的难度更大;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巩固温饱的任务也很重,一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农牧产品卖难,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在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虽然这些都是局部问题,但却与全局紧密相联。少数地区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对扶贫开发工作抓得时紧时松,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认真解决。
老区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牧区的稳定。就当前来说,老区农村牧区能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党的家庭承包经营、减轻农牧民负担、扶贫开发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家庭承包经营解决的是农牧民能否掌握基本的生产资料问题,减轻农牧民负担解决的是以农牧民轻徭薄赋的问题,而扶贫开发则是解决农村牧区中弱势群体生存能力、生计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三项政策是互相联系的,都关系到农牧民的生存、生计问题,无论哪一项没有落实,老区农村牧区都难得稳定。老区农村牧区稳定不了,就谈不上农村牧区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富裕。扶贫开发,也直接关系到我区老区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全区的崛起,必须也要有这些老区贫困地区的崛起,否则,必然拖全区的后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历史上较之于其他地区的相对贫困,但由于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一旦开发对路,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崛起也更有潜力。为了实现全区的崛起,必须着力促成这些地区的崛起。
老区扶贫开发,还直接关系到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尚未解决温饱的、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的群众是最需要我们去帮助和关心的,是最需要我们去为之服务的。
2坚持开发式扶贫思路,不断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对老区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老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老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增强“造血”功能,这是开发式扶贫的真谛所在。要继续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解决老区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努力改善老区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从大力发展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转移到直接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生产和提高收入以及帮助目标人群摆脱困境上来,从改善自然条件更多地转移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上来,使老区贫困地区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特别是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开拓增加群众收入的渠道。一是下大力气在老区贫困地区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老区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多种经营。我区革命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老区群众近靠山水林区,旅游资源丰富,天然林、次生林、混交林名贵树种很多,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摇相互应:纯天然野生动植物如:山兔、野鸡、山野菜、棒子,蘑菇、藏菜、山杏核、中草药等品种繁多且存有量丰厚。另一方面,革命老区又存在大量的革命早期历史遗址、人文事迹,通过开展革命文物的募集、整理和研究,维护、修缮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旅游,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资金引导,支持和鼓励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牧户游”,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有机互动,着力打造老区旅游品牌,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向前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要以旗县、乡苏木为主,因地制宜,努力培育1—2个单一品种超粮食产值的扶贫支柱产业。二是要结合村嘎查、乡镇苏木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异地安置扶贫,将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贫困群众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提高群众收入。三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快老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要把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大力抓好贫困劳力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优先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务工。要切实减轻贫困户的负担,为老区贫困户创造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条件。
3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处理好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建议自治区政府,一是将革命老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每个革命老区旗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投入。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点向革命老区予以倾斜。二是从2010年起,设立用于革命老区发展的专项建设基金,专户管理,定向使用。三是参照国家今年拿出了近2亿元的彩票收入资金,用于江西、陕西等四个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做法。建议自治区也从彩票收入中安排一块资金,专门用于扶持老区旗县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利用特色资源,精心培育老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四是协调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农牧业厅等有关部门按照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安排专项资金的时候,对革命老区予以重点倾斜。
在扶贫资金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正确处理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应把财政扶贫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帮助老区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专项贷款中的一部分也要原则上重点用于老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扶贫信贷资金要尽力用足、保证用好。金融部门要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适当放宽扶贫项目贷款条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更有效地发挥扶贫贷款的扶贫作用。小额信贷扶贫是行之有效的,应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扶贫资金的分配,应尽量向革命老区倾斜,使用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接受群众监督。
4要强化科技文化扶贫,正确处理治穷与治愚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区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解决好治愚的问题,即解决好农村牧区的教育和科技问题。农村牧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农村牧区教师的素质和待遇,老区贫困儿童的经济承受能力,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等等,哪一项都是涉及全局的大问题。各级政府新阶段扶贫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上。
要加快发展老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保证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允许出现贫困户子女辍学现象。要加强老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老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革命老区农牧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非农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新型农牧产业,尽快增加老区收入的重要途径,关键就在于培训。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远,科技教育落后,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多方配合、加强协作,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民培训工作。要从老区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步伐,在进一步完善各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园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做到老区重点村能通邮、通广播电视,逐步实现老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改变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在老区重点乡苏木要完善卫生院建设,在有条件的重点村嘎查要建立卫生所,要继续动员全社会为扶贫开发共同努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贯彻的一条重要经验。
5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重视革命老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老区农村牧区人口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新时期扶贫的一项重大课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只有在老区农村牧区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将建国后的60年来,国家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表征,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逐步打破,进而加速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投入较少,现阶段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各有关部门对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方面:老区农牧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很高,但有的乡村参加医保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大力推动农牧民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改善老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确保农牧民病有所医。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农村牧区的保障水平偏低,由于低保的额度与地方的资金配套能力挂钩,处于相对贫穷的革命老区农牧民参加低保的比例很低,有的虽然过去参加了,但近两年却出现了断档的情况,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国家的要求协调配合,力争使老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到低保的范围,享受低保政策。在老区子女上学方面:老区农牧民由于居住分散且偏远,子女上学距离学校较远,有些孩子还需要父母到县城陪读,成本很高。必须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提高老区子女助学补贴,出台更加直接的优惠政策,降低辍学率,保证老区贫困农牧民的子女能够上得起学。
【赴苏州学习考察情况报告】推荐阅读:
赴苏州、嘉兴异地学习考察培训心得体会10-18
赴深圳学习的考察报告08-29
苏州杭州上海考察报告07-11
苏州商业项目考察报告07-21
赴xxx学习的考察报告11-06
赴宁夏中卫、银川考察学习设施蔬菜报告10-27
赴上海市、山东省学习考察报告07-29
赴宜宾、泸州、自贡三市考察学习双拥创建工作的考察报告10-16
苏州大学学生学习证明申办流程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