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与语文教学

2024-10-26

以文化人与语文教学(精选8篇)

1.以文化人与语文教学 篇一

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看归化与异化翻译

异化与归化原则是翻译界十几年来一直讨论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这个问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研究.主要从翻译目的.与全球文化交流的角度分析异化翻译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有效的翻译应适时加以归化的辅助.同时还就异化与归化问度的把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作 者:王悦 WANG Yue 作者单位:上海市商业学校,外语教学部,上海,72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0810(5)分类号:H059关键词:归化 异化 文化交流 翻译 文化全球化

2.以文化人与语文教学 篇二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书法名城”。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将襄阳地方文化艺术孕育得多姿多彩, 襄阳市地方高等院校艺术专业完全可以利用这一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 开发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专业课程及教学模式。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从艺术类型方面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襄阳历史遗留下的名胜古迹如:枣阳雕龙碑史前文化遗址;宜城楚皇城遗址;有“铁打的襄阳”之称的襄阳古城墙和“华夏第一城池”的护城河;中国私家园林的鼻祖“习家池”, 诸葛亮躬耕之地、刘备三顾茅庐的古隆中;因汉末名士庞德公、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皮日休相继在此隐居而名闻遐迩被后人称为“圣山”的鹿门山及鹿门寺;广德寺中印合璧多宝佛塔等等。

2.襄阳考古珍贵文物和艺术品如:雕龙碑彩陶、春秋战国青铜器、战国玉器、战国漆器、汉代画像砖、宋代墓室壁画、明清瓷器等等。

3.极具襄阳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珍品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皮影戏、黄杨木雕、老河口木雕、保康石刻、襄阳竹编、草编、南漳刺绣、书法、绘画、奇石、传统建筑、古堡寨、古民居等等。

4.襄阳历史人文资源如:春秋时期的玉石鉴赏家卞和、楚国大文学家宋玉、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三国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大书法家和画家米芾及其子米友仁等等。

5.襄阳非物质文化资源和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如:传统音乐“沮水呜音”、“薅草锣鼓”等, 传统舞蹈“端公舞”、“高跷花鼓”等, 传统戏剧“襄阳花鼓戏”“宜城兰花筒”等, 曲艺“保康独臂皮影”、“枣阳市鹿头皮影戏”等。

二、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开发

襄阳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艺术资源要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就要与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结合起来, 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程, 引导襄阳地方高校大学生, 尤其是艺术类专业学生了解本土历史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资源, 学习和研究其文化内涵与艺术成就, 继承和创新地方传统艺术。

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形式基本上是采用西方的教育模式, 缺乏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的因素, 把襄阳本土和地域文化艺术资源和高校课程开发及教学应用相结合的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尝试, 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艺术资源的教学开发研究着力于探究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的课程价值, 整合传统课程形式与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特色课程, 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和系列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历史理论研究、技能技术传授及资源元素开发应用转化等几个方面:第一, 开设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方面的鉴赏课程;第二, 设立襄阳地域文化和艺术研究工作室;第三, 开设具有襄阳地域文化和地域艺术特色的专业化课程;第四, 设立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第五, 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符号元素的设计应用课程。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课程和教学开发, 构建具有襄阳本土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高校艺术课程和教学体系。

三、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开发的意义

1.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 培养和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兴趣、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通过襄阳地域文化和地方民间艺术等课程教学的开发, 可以开拓地方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文化和艺术视野, 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大门。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艺术不只是大学课程里和课堂上那些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练习, 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艺术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艺术就存在于民间。同时, 把襄阳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与地方高校艺术教学相结合, 可以使美术、艺术设计和音乐、舞蹈等艺术类专业课程丰富多彩的感染力、趣味性和多元化等优势在艺术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而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艺术专业的兴趣和热情, 并在对襄阳地方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获得更深入、更专业的认识和了解的同时, 产生热爱襄阳地方文化、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情感, 进而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之情, 树立起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怀和理想。

2.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 提高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要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除了要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之外, 还要具备很强的专业技术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在开发地域文化资源特色的艺术课程中,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 更是课程的设计者。地域特色艺术课程的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 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的空间。教师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 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 如在专业领域里寻找和发现地方文化资源及其价值, 分析和研究其内容, 在专业和教学中实践运用, 开发相关专业课程, 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等等。

3.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 促进襄阳地方高校特色艺术教学体系的形成。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 艺术成就灿烂辉煌。如襄阳考古出土的古代文化艺术资源有:彩陶、青铜器、画像砖、漆器、玉器、陶瓷等;襄阳地方民间艺术资源有:民间版画、刺绣、纺织品、木雕、石雕、编织、奇石赏石、建筑、地方民居、地方皮影戏、地方戏剧等等。这些优秀的地方特色文化艺术是本地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在艺术教育上给予重视、保护和继承, 但目前为止都还没有在襄阳地方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和教学中得到体现和开发运用。因此, 作为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办学模式, 就必须把本土的文化艺术和历史遗产资源充分的挖掘和利用起来, 进行收集调研整理, 全面深入的分析其文化内涵、艺术特色和运用价值, 并加以系统化的研究和保存。在此基础上, 把其中最优秀的地方艺术精粹提炼出来, 运用到艺术专业的课程和教学当中。只有这样, 才能逐渐形成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的特色学科和教育教学体系。

4.通过襄阳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艺术教学中的开发运用, 推动襄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传承。对襄阳地域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和教学的开发与应用, 可以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地方优秀的文化艺术。襄阳地区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间艺术, 如:老河口木版年画、保康独臂皮影、老河口木雕、南漳刺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襄阳民间艺术的传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教学中开设这些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课程, 能够使襄阳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资源通过地方高校学生艺术专业教育得以继续传承。尤其应在教育过程中培养艺术专业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之情, 树立对本土文化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之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的运用、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

摘要:襄阳丰富的地域文化艺术资源为襄阳地方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素材来源, 应充分利用襄阳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开发具有襄阳本土特色的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地域文化资源,地方高校,艺术,教学

参考文献

[1]项仲平, 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艺术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10.

[2]范兆雄.论我国现代课程资源短缺问题[J].教育探索, 2003, (03) .

3.以文化人与语文教学 篇三

鲁迅文化遗产的分布

鲁迅先生的一生,波澜壮阔,却颠沛流离。

鲁迅先生少小离家去南京求学,而后到日本学医,弃医从文后回杭州和家乡绍兴任教,然后到国民政府教育部任职并随教育部迁往北京,数年后短暂的到厦门、广州任教,接下来来到上海,终老于申城。

鲁迅先生一生经历了7座中国城市,甚至有时候要在一个城市中更换很多次居所。搬家或许是一种不那么愉快的经历,因为这种行为往往和抛弃所属的物品、试图遗忘一段经历相联系。但是我们不能忘记鲁迅先生,他的每一处住所都蕴含着或多或少的华年往事,这也都是鲁迅先生遗下给我们或有形或无形的遗产。

时值今日,鲁迅先生的纪念地往往都是由故居发展而来。发展程度较高,能够在故居之外单辟博物馆、纪念馆的,大概有如下几处:

第一座以纪念鲁迅为宗旨的博物馆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它是在北京阜成门内鲁迅旧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阜成门内鲁迅旧居是鲁迅先生自行设计施工的一座四合院,也是鲁迅先生在北京最后的住所。解放后第一年的鲁迅逝世纪念日(1949年10月19日),北京鲁迅旧居向社会开放一天。随后,文化部开始在保持旧居原样的基础上进行测绘和修缮,并筹划在旁边建设一所博物馆。1956年10月19日,北京鲁迅博物馆竣工,正式对外开放。我们现在看到的陈列厅,是1994年9月竣工的新陈列厅;而现在看到的展览《鲁迅生平陈列》则是2006年重新布展、调整过的。

上海鲁迅纪念馆是由上海鲁迅旧居以及鲁迅墓发展而来的。鲁迅来到上海后,最终居住在山阴路大陆新村9号一直到逝世。1951年1月7日,上海鲁迅旧居对社会开放。1956年10月鲁迅墓由万国公墓迁建于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并在墓旁修建了上海鲁迅纪念馆,虽然大陆新村的鲁迅旧居距鲁迅公园有一定距离,但在行政隶属上,旧居是纪念馆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现在看到的上海鲁迅纪念馆及其展览是1999年纪念馆改扩建后重新对社会开放的。

绍兴鲁迅纪念馆由绍兴鲁迅故居发展而来。鲁迅的家族——绍兴周家是当地的望族,鲁迅小时候生活的祖屋幸运的在时代变迁中保留了下来。1953年1月,以绍兴鲁迅故居为馆址的绍兴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2004年5月,在绍兴鲁迅故居旁,新修建的结合历史气息与现代化功能的绍兴鲁迅纪念馆落成开放,故居则恢复了鲁迅生活时代的原状陈列。

还有一些居所,演化成以居住场所为展厅,举办原状陈列的纪念馆,具体有如下几座:

广州鲁迅纪念馆是由鲁迅先生在中山大学任职期间的宿舍和住所发展来的。1927年,鲁迅从厦门来广州任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先居住在中山大学“钟楼”,后迁居白云路“白云楼”。1959-年10月,中山大学“钟楼”被建设为广州鲁迅纪念馆,它也是广东省博物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广州还建有一个纪念鲁迅先生的主题公园。

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是由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职期间的宿舍发展来的。1926年至1927年,鲁迅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居住在集美楼。1952年,集美楼的鲁迅住所被设立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室。1976年10月,为纪念鲁迅诞生九十五周年、逝世四十周年和到厦门大学任教五十周年,该纪念室进行全面整修和充实,扩展后命名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展出。我们现在看到的展览是2006年改陈后重新对外开放的。

南京鲁迅纪念馆是由鲁迅青年时代就读过的学校“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发展而来的。“南京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后来演变成南京师大附中的一部分,该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建有鲁迅的纪念室。2006年,以纪念室为基础的南京鲁迅纪念馆正式开馆。

与以上6座纪念馆不同的是,浙江省临海市民间鲁迅展馆是唯一一家民营的鲁迅纪念馆,于2006年元旦竣工。

此外,还有一些鲁迅先生曾经住过的地方,譬如北京西城区八道湾胡同11号院鲁迅及周氏家族旧居、北京绍兴会馆、北京西城区砖塔胡同61号、上海虹口区景云里23号、广州白云路白云楼26号等等,虽然没有成立专门的纪念馆,但是有些已经成为不同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不过还是有一些甚至已经体无完肤。每当我们有意识地接近先生的故居,无论目睹或好或坏的保存现状,无论体验近似于还原历史环境的原汁原味,还是体尝被时代修改的面目全非的现实,都能隐隐感觉到先生当年的际遇和感情。

另外的好消息是,在鲁迅先生曾经留学过的日本仙台,鲁迅先生的寓所也得到了日本政府的保护并对游人开放。

鲁迅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以浪漫主义的色彩来看待鲁迅先生的旧居,我们会觉得它们是平等的,无非是其中各有自己的故事而已。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历史车轮运转到今天,往往会把残酷的现实碾成血痕展示给我们看。

在北京、上海、绍兴鲁迅遗产发展程度比较高的三个城市的纪念馆中,保护情况比较好,也许最受重视的就是绍兴鲁迅纪念馆了。2003年,绍兴市制定了《鲁迅故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以鲁迅故居为核心,修建了面积为50余公顷的历史风情街,街区内恢复了鲁迅当年生活过的故居、祖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等风貌,修复了10余座典型的历史建筑,咸亨酒店、东昌坊口、塔子桥、土谷祠、长庆寺、恒济当铺等在鲁迅先生笔下出现的场景也在这一环境中被塑造出来,形成了一派清末江南水乡的风貌。在绍兴的旅游规划中,这一街区成为了旅游核心,游客们往往是参观完这一街区才接下来游览如兰亭、沈园、大禹陵等其他景点,而游客中心这一任务也往往由鲁迅故里历史街区来承担。由于历史街区风貌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强,所以绍兴鲁迅故里的观众量每年都有数百万,带来的旅游收益也颇为可观。

然而红火的旅游市场却并不能掩盖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问题,绍兴鲁迅故里采取的是商业化公司制的开发模式,开发权利掌握在绍兴鲁迅故里有限公司手中。商业化的开发模式带来的必然结果是文化遗产适合商业化、市场化开发的部分得到了大大加强,譬如故居的维修,环境的整治;而不适合商业化、市场化开发的部分——而这部分往往是文化遗产事业具有自身特殊性的部分,比如博物馆业务水准、学术研究水平、对鲁迅精神的发掘和阐释等方面,发展就会相对滞后,自然也就无法和红红火火的旅游市场以及庞大的观众数量相称。但是笔者认为,只有这一部分的发展,才是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不然,文化遗产也就和普通的旅游景点质量和内涵趋同,无从在其特殊优势发挥上做到可持续发展了。

上海鲁迅博物馆和旧居的现状,颇称得上是鲁

迅纪念地发展的典型。从博物馆这一角度看,展览内容集中展示鲁迅在上海的生活和工作,切入角度颇有特色;在形式设计上,色调的搭配、光线的明暗、高科技辅助展示的手段也很新颖、现代,几款文化产品也开发的有模有样;年均观众量数十万,各项业务在全国博物馆中也较为出色。从故居角度看,基本上所有的旧居都保持着当年的原貌和原环境:景云里23号故居位于上海“文化名人街”多伦路上,整体风貌得到了保护;大陆新村故居则开设了鲁迅生活的原状陈列对游人开放,再现了当年鲁迅先生生活的场景。我想,上海鲁迅文化遗产的保护状态,可能更接近于文化遗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普遍现象。

北京鲁迅的博物馆和旧居,也许是三者中情况比较糟糕的。阜成门内鲁迅旧居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院内,只保留了单体建筑,历史环境感并不强;而且由于阜成门内地区历史上是体力劳动者聚居区,一直到现在也未进行彻底整治和改造,周边环境十分恶劣,这直接导致了北京鲁迅博物馆观众吸引力的下降;虽然北京鲁迅博物馆的学术研究相对出色,在鲁研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从展览和观众服务上看,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二者的共同作用导致北京鲁迅博物馆的观众量较为稀少,目前年观众量大概只有几万人,明显和其全国一级博物馆的地位极不相称。而其他几处故居的状况比阜成门内旧居还要糟糕:八道湾胡同11号院故居位于北京旧城改造拆迁区域,几乎不能幸免于毁坏的命运,而目前这个小小的三进四合院居然居住了36户人家。更为悲惨的是,由于争议性人物、鲁迅先生的二弟周作人先生长期居住于此,所以连鲁迅先生唯一的孩子周海婴先生都不赞同将八道湾作为鲁迅旧居保护起来,这无疑对这一故居的生存起到了不利的影响。而砖塔胡同鲁迅旧居在2003年的旧城改造中几乎被拆掉,绍兴会馆鲁迅旧居也沦为大杂院,当年风采荡然无存。在号称中国文化高地的北京,我们竟能感觉到一代宗师的风骨被无情的忽视乃至忘却。以上三地的鲁迅故居保存和利用状况,不但反映了鲁迅文化遗产的现状,恐怕也能部分代表名人故居类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和处境。

交流与合作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几乎大部分名人故居类的都存在这样尴尬的问题:纵向比较,它承载的不过是名人生命中的一部分,很可能无法全面而完整地阐述出一位名人的内涵和精神;横向比较,它又仅仅是所在城市风骨和气节的一个方面,同样无法全面和完整地阐述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质。在故居之外建设博物馆也许能够放大一座故居的功能和影响,但是仍无法解决上面的根本矛盾。所以打破种种壁垒和阻碍,走向联合发展,共同进步,才有解决这类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困境的希望。

回到鲁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来,鲁迅文化遗产的发展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向:对鲁迅的文化遗产以及鲁迅生活时代的文艺界和文艺理论的研究,鲁迅文化遗产纪念地的研究——由于北京、上海、绍兴三地都建设了独立于故居之外的博物馆,我们大可以把这一方面看作是博物馆学研究,以及鲁迅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和市场培育。而我们恰恰可以发现,北京、上海和绍兴三地的鲁迅纪念地的优势特点,就是上述的三个方面,这构成了三馆合作的完美基础。

但实际上,鲁迅文化遗产各单位的合作和交流的情况是很不乐观的。今年6月17日,全国鲁迅博物馆纪念馆年会在南京鲁迅纪念馆召开,会期2天。通过网络的报道,我们看到会议主要还是以鲁迅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为主,并未涉及到馆际合作为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层面上来。

在笔者的构想中,这种基于鲁迅文化遗产的合作,无疑还可以推向更高的层次。最初是以联合办展为主要形势的业务合作,而后是互相派遣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的人才交流合作,接下来是联合研究并申报科研课题和研究项目的学术合作,还可以尝试联合开发文化衍生品、文化产品联合销售乃至推出旅游服务的文化创意产业合作。通过合作,探索出一种模式、培养出一批人才,就可以带动力量较弱、发展程度较低的鲁迅文化遗产单位,激活这些在保护利用上还比较薄弱的鲁迅文化遗产。在理想状态下,甚至可以打破行业和单位的划分,在整体上考虑鲁迅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力求“单独运营、宏观管理”,实现终极的战略合作。

在城市层面上,北京鲁迅博物馆也开展了自己的探索。北京鲁迅博物馆和同处首都的其他七家名人纪念类博物馆构建了合作关系,每年推出一个联合展览,试图从多角度来说明阐述京城名人对城市文化作出的贡献。可惜由于种种客观条件,合作的层面仅仅停留在联合办展上,未能更进一步。

日前,笔者参加了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试点工作。从工作中发现,名人纪念类博物馆的综合水平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阶段,较之综合历史类博物馆仍有一定程度的差距。我想,探索名人博物馆联合发展的模式也许将成为名人文化遗产发展的潮流。一方面是突破地域进行相近主题文化遗产的合作,一方面是突破主题进行同一区域文化遗产的合作,也许将成为潮流中的两个主导方向。

4.浅谈以制度文化促教学工作管理 篇四

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校长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落实教学管理,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科学、合理而富有发展性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师德师能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制度文化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17-01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也是校长管理工作的最高目标。落实教学管理,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和特点,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管理。科学、合理而富有发展性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师德师能的重要保证。

1.建章立制,使教学管理有章可循

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科学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不但能使教学工作按既定的要求有条不紊地运转,而且能够发挥约束与激励作用,引发教师对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追求。制定规章制度应依据国家的各项教育法律法规,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就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提出具体要求,把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成有序、高效、科学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学校教学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执行的基本文件、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材设备管理、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与科研、教学督导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或管理办法;二是要求教师执行的规范教学行为的制度如课堂教学常规、集体备课要求、学科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评价标准、教师教学能力考查制度和实施方案、教学质量评估办法等;三是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制度如:“同伴互助”帮教活动考核办法、青年教师综合考评办法等;四是激励教师提升师德师能的制度如:教师师德考核制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绩效考核评分细则、各类先进评价制度等。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还应将相关制度细化和转变为如教学计划表、进度表、检查表、教学日志、教师手册等教学管理细节,将教学工作全方位地纳入其中,理顺教学关系、规范教学行为,建立正常、稳定的教学秩序。

2.有效管理,使教学常规落到实处

教学常规包含教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的布置、批改等。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就是要对教师教学全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实施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发挥集备功能,提升教师备课能力。备课体现了教师对教材、课程标准和学情的整体把握能力。集体备课作为教师合作研讨的一种形式,是当前基础教育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在集思广益、合作研究中激发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学校的集备制度要求,每个备课组期初制订必须确实可行的集备计划,教研组定时进行检查。每周每个备课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集备,讨论课题由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告诉主讲人,要求其先将下一周的教学设计完成,然后在备课会上统一进行讨论和修改,最后形成适合本年级学生的教学设计,交由本年级教师共享。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并充满生成性的动态过程,而且每个班级学情不同,因此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在课后实行“教学反思”,通过集体反思和讨论,促进教师共同发展。在这种集体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个人经验和群体智慧,关注了学生的自主发展,把课前准备、课中施教与课后反思有机结合起来,把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教师的备课成为了一个动态生成的、激发教学智慧的过程。

2.2强化课程管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良好的课堂常规是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保障。教学常规管理的内容包含教师教学行为的常规、学生学习行为的常规和教师课堂管理的常规。对课堂教学常规加强管理,贵在做“实”、做“细”、做“久”。所谓“实”,就是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扎扎实实抓管理,点点滴滴去落实,对教学各环节、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规范要求,并严格遵守、认真落实;所谓“细”,就是要把教的常规和学的常规都管起来,确保教学常规管理过程的良性运行;所谓“久”,是指抓教学常规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教导处每日巡查,校领导定时抽查,遇到问题当面指出,当场解决,减少教师上课的随意性。实行推门听课制度也是较好的管理机制,校领导、教导处、教研组不定期地进入课堂了解教师课堂教学情况,促进教师授课的规范性。还可以通过定期推出示范课、公开课和汇报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各职能部门依据制度对课堂教学行为抓落实、促规范,能有效促进优质课堂的形成,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3.检查评价,使教学工作良性发展

学校教学工作期初有计划,月月有进度,期中有质量检测和分析,期末有质量的总测评和工作总结。教师的教学过程有集体备课、预设教案、课堂教学、作业批改与辅导等。为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学校对教学管理中每一项任务的布置要确定一个目标,依据目标引导教师完成任务,检验完成情况,严格把好质量关。

3.1落实检查反馈机制,及时调控常规管理。教学检查制度是推动各项教学工作落实的重要手段,具有督促、反馈和指导等功能。制度应体现日常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职能部门和校级领导相配合。日常检查侧重于常规,主要由职能部门执行,检查年级、班级的教学状况,教师的教学态度、效果和质量,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集中检查侧重于阶段性测评,一般由校领导执行,主要针对各项计划的执行、部门任务的完成以及教学质量的检测分析,能总结阶段性工作,推广先进经验和成果,指导和推动下阶段工作。

检查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反馈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当面交流,如:随堂听课、推门听课后,与教师进行直面交流,提出建议。二是集体反馈,如抽查、定时检查后召开教学常规专题会议,对检查结果进行归纳反馈,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改进作业布置赵海红(青海省海东地区化隆县教育局教研室青海化隆810900)摘要: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作到“轻负高效”。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作业布置;个性发展;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018-01作业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反馈、调控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它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业却成了学生的“包袱”,成了负担。学生作业量过重的问题已成了教育界挥之不去的阴影。一方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想通过加大学生的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强烈反对老师给学生布置太多的课外作业,教育主管部门更是三令五申地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这显然是一对矛盾。

严重的是,学生为了应付各类作业,普遍存在着作业抄袭、不交、不订正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常常发生在我们称之为“差生”的身上,而且也会不经意的发生在我们所谓的好学生身上。学生不交作业的现象令老师很伤脑筋,甚至感到很失望,以致使抄袭现象更为隐蔽、更为严重。抄袭使教师不能真实地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补救,造成知识的“负积累”;还有的教师一再埋怨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等等,从而造成负担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下,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兼顾基础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新课程当中提出的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与能力。新课程理念中指出,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就能较大程度地起到“轻负高效”的效果。

1.处理好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关注质与量的变化

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有让学生多做作业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成绩。有这类想法的教师认为作业的类型并不重要,关键是要有一定的量,量变必定能导致质变。

2.明确差异,分好、中、差布置作业

2.1布置学生作业应因人而异。新课程使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同时特殊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学生间的差异客观存在。造成一些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基础不实、程度不高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一些学有困难的同学,对于一时没能理解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不能真正理解,最终只能是不做或者迫于教师的压力而抄袭他人的作业。

2.2根据差异、设置作业。课堂教学中采用分层教学,教师虽然在备课时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精力去准备,去考虑,但实际授课时也不可能总是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而作业的布置却比较容易做到分层次。

3.设计实践性和探索性作业

我们在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只布置枯燥的、理论性的书面作业,忽略了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布置作业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融入大自然,学生既乐于接受,又能巩固掌握所学的课本知识,学以致用。常言道,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学得好、能力高。

4.加强课堂检测力度,合理调整课外作业量

在多数情况下,老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往往不考虑或是很少考虑其它科目的作业量。如此一来,如果只是某一科目的作业量小了,而其它科目的作业量依然如故,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这里就需要各学科的任课教师相互配合、协调了,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在布置作业时应注重量少而质精,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作为教育者,要多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去着眼,少一点分数情结,多一点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作业布置不应单纯靠数量取胜,而应求质变,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普通的作业活动,应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这样,作业才会充满魅力,学生的灵气才能得以展现,也才能使学生的作业真正作到“轻负高效”。对各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总结,要求教师们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完善。及时反馈,才能调控常规管理,逐步完善教学行为。

3.2发挥评价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价是检查的方向和标准,它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具有最为直接的导向、激励、控制作用。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制度应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制定时需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3.2.1内容和标准的制定。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基本环节要纳入评价内容,兼顾工作的质量和数量。把教师的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评价的内容,使评价成为引导教师教育反思、自我总结的过程。

3.2.2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评价要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全过程,过程是形成结果的原因,结果也是过程成效的集中体现。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的长处和短板,确定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以文化人与语文教学 篇五

中职学生的就业走向大多是企业,因此,职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必须亲近、融合。所以,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贯通“企业性”,强化先进企业文化的渗透与主动导入。主要从学校环境创设、学校6S管理、课堂教学的融入、校园文化活动的渗透以及校企文化的交流等五个方面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真正使学校与企业达到双赢。

一、课题研究主要的实验活动

1.环境融合。一是将学校建成“准企业”,将学校的实训中心包装成企业的“车间”。即按照企业生产场景布置实训中心,并在实训中心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使学生踏进实训楼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同时要求学生统一工服(实训服)。二是校园环境布置注重体现企业文化特色。在教室、宿舍、食堂、公共区域等位置张贴宣传标语,我们根据专业实际悬挂国内外20位知名企业家的名言;在创设班级文化氛围时,各班引入企业的核心理念,可以通过班标设计、教室布置、特色班训等途径来很好地体现这种理念。以学生求职就业的需求为目的,精心选取内容设计了 “最受雇主欢迎的10种技能”,“知名企业用人理念”,“知名企业文化”和“经典企业标语” 这4个版面。在企业文化资料收集过程中,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团队合作,并引导他们寻找班级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共性,使班级文化在企业文化的补充和延伸中得到了深化和完善。通过让学生研读企业文化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让他们领会在企业用人理念和文化中渗透着的诸如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团结协作、乐于奉献、乐观向上、永不言弃,勇于创新等一系列的德育理念,从而达到积极德育的目的。学生在上述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与感染,增进了对企业的感情,增强了班级的团队精神,对于培养蓬勃向上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管理融合。6S管理是现代企业采用的一种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它是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延伸,既能提升学生的修身素养,又能提高学生间的协作能力。

我们积极引进6S管理,在具体的操作上注重抓好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制度建设。在遵循职业学校管理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将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三大区域的管理要求与6S管理一一对应,分别细化成教学区、实训区、生活区的6S管理标准和要求,以便落实到具体的管理之中。二是抓好6S项目的实施。开设6S管理课程,对学生系统地开展6S管理教育,使企业文化进入课堂,为培养适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综合技能人才打基础、做准备。把6S管理作为加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以6S管理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课堂融合。一方面,我们开设专门课程,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专题教育。另一方面,我们重视学科教学渗透,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时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如,在课堂(班级)文化建设中,重视提炼课堂文化的内涵,强调了尊重他人、注意倾听、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命运、关键时候不掉链子、差不多就是差的多、崇尚技能从爱护工具开始、对学习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打扫卫生是工作的开始等企业文化的理念和准则。

4.活动融合。我们在课内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以班内业已形成的班组为项目组组织教学活动,鼓励班组内相互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学习项目;鼓励班组间有序竞争,营造赶超氛围,提高学习效果。我们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如,项目的设计要显示教师的智慧,项目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企业实际,反映实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管理、现场管理,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中逐步养成细致周到、一丝不苟等作为企业员工的特质。如:通过开展“温馨教室”“温馨寝室”创建活动,校园整体环境素养水平有了大幅度改进,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中长期存在的脏、乱、差等现象有了很大改观。通过开展“学企业名人,谈成长感悟”征文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学习企业家成功创业的历程,激发学生创业的意识。通过举办班标设计比赛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展示良好的班级风貌,凸显职业学校特色,提升校园企业文化内涵。

5.双向融合。一是我们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让教师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参加实践的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引入到课堂,并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有目标地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园、课堂、实训室也可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触摸到市场的脉搏。二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让学生感受企业的氛围,熟悉企业的环境,了解企业对员工、对岗位的要求,寻求自己与企业员工的差距。如我校在与福建九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校企合作中,在职业素质的培养上,除了严格执行学校的各种管理规定外,通过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加入了企业提出的训练内容,同时根据校企合作情况,组织学生了解公司的生产和经营情况,在思想上转换自己的角色,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同步。三是定期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学校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聘请企业管理层来校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的教育,让学生多了解企业的情况和要求;聘请企业一线高级技工来校指导学生实习训练,让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掌握企业对员工基本素质、职业素养、操作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之中就按企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有助于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研究的成效

以校企合作为载体,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平台,使企业文化全方位融入中职学校,促进了内涵发展,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导向的统一、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的统一、学生能力与实现就业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促进了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企业文化的融入,深化了校企合作的内涵,增强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凝聚力,有效突破了校园文化长期与企业和社会脱节的瓶颈,彰显了“企业化”的特色、使“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基本宗旨得到了充分体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的实习、就业的适应力和稳定率,从而提高了我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促进了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企业文化的融入,使中职学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体验到企业文化,增强了对企业文化的亲近感,最大程度地消除了毕业生与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潜移默化地形成先进的企业文化及价值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上进心和敬业爱岗、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近两年来,我们学校的毕业生深受企业的欢迎。

(三)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的融入,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认识在提高,角色由被动为主动,企业乐意将企业目标,价值观念等文化输出,同时,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能型人才,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人力资源基础。

三、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中职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企业的转型发展,企业文化融入中职学校的实践研究还有待深入,更需要与时俱进。

(一)企业参与力度进一步加强

当前职业学校发展重心已经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教育的重点放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训练上,校企合作也是“联姻”,唯有共建才有共赢。企业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要提高,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等,让企业文化之花在职业学校校园里盛开。

(二)教师的企业文化进一步加强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实践者、传播者,教师的文化底蕴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发展方向和高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重构教师能力和文化结构,加大下放体验企业的力度,提炼企业的先进文化元素,让教师成为校企文化结合的纽带,引导教师在课堂上引进和传播企业文化,丰富和提升校园文化的内涵。

(三)学校的企业文化氛围进一步加强

6.以文化人与语文教学 篇六

文化意象缺失与错位的翻译补偿手段-以《红楼梦》英译本为例

文化意象的缺失与错位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补偿手段来弥补或调和这种缺失与错位,尽可能完整地传递原语文化意象,以达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目的.文化意象缺失与错位的翻译补偿手段主要有文外补偿、文内补偿、替换补偿三种,从译者的总体翻译策略来看又可归为显性补偿和隐性补偿两大类.

作 者:戚健 QI Jian 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广东,东莞,523106刊 名: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2(6)分类号:H519关键词:文化意象 翻译补偿手段 《红楼梦》英译

7.以文化人与语文教学 篇七

关键词:民族文化,地方高校,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大发展, 地方高校队伍不断壮大, 地方高校的育人宗旨主要是培养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此,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都专设有特色项目, 旨在进一步推动地方高校教育教学凸显地域经济文化特色, 更好地服务地方。同时,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 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背景下, 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有其特殊性, 对人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 各地方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纷纷将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办学特色和亮点来打造, 这就为当前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究切入点。以宁夏医科大学为例:

一、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有开发利用回族文化资源的独特优势

首先, 宁夏医科大学的所在地——宁夏回族自治区, 是我国唯一的回族省级自治地方, 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回族聚居区, 回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优秀文化, 如民歌花儿、神话传说、器乐、剪纸、陶艺、雕刻、传统体育、回族婚俗、回族医学、回族宗教礼仪等等, 这些优秀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华夏文明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多年来一直受到全国乃至世界的广泛关注, 因此在宁夏高校中开发利用回族文化资源有着独特的地缘优势。

第二,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工作, 不断致力于宁夏传统历史文化的传承发展, 提出了“小省区办大文化”的目标要求。目前, 宁夏将实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创作生产扶助工程, 重点挖掘整理回族花儿、回族口弦、回族踏脚、回医回药、回族服饰以及雕塑、剪纸、刺绣、编织等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并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之乡建设, 命名并重点扶持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文化之乡。与此同时, 还将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建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名录, 积极支持申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加大对文物遗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保护、挖掘、搜集、整理工作力度, 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回族卷》《宁夏回族古籍文献提要》等编写和出版, 建成中国回族文献资源保障性存储系统。加强对回医回药的普查、利用和开发, 建设回族医药博物馆、回医医院, 充分发挥回族医药的作用。这一切, 为宁夏医科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开发利用回族文化资源提供了政策环境优势。

第三, 改革开放以来, 回族文化的抢救发掘、整理研究被提到议事日程,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之后, 宁夏的学术界与文化界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倾注了一定人力、物力进行回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整理, 并取得了许多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 应该说中国当代回族研究正是从宁夏起步, 逐步向国内其他省区扩展, 由小而大, 进而波澜壮阔, 形成一股洪流, 并结出丰硕成果, 为世人所瞩目。这其中, 宁夏地方高校的作用功不可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宁夏地方高校先后建立了多个回族文化专业研究院所, 设立了有关回族文化的专门学科, 专业, 培养了一大批回族学术、科技、文化专业人才, 并出版了相当数量的回族文化研究成果著作。

这为宁夏医科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开发利用回族文化资源提供了人才优势、学科优势和相当丰富的资料宝库。

二、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大胆开发利用回族文化资源进行专业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对于民族地区地方高校而言, 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不仅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更是谋求生存、乘势而上的重要机遇。近年来, 宁夏医科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努力开发利用回族文化资源并结合本校特点依托中医学院和药学院, 大胆引进高端人才, 先后创办了回族医学教育中心、回族医学研究所、宁夏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 先后在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专业开设与回族传统医学相关的课程并且在2011年中医专业招生中首次招收了回医方向的本科生, 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独树一帜。通过专业创新, 不仅很好地保护传承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也为宁夏医科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展现了新的亮点, 更为民族地区地方高校探究教育教学改革新路提供了借鉴。

三、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利用回族文化资源进行通识教育, 培育地方建设人才

地方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在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办学的主要任务是立足地方, 培养适合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 打造地域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特色, 其基本点在于:抓住民族性地域性、差异性。在教育教学改革中, 重视充分依托地域民族文化资源,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 以人才培养为重点, 以社会服务为导向, 拓宽思路, 体现办学特色。对此, 宁夏医科大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努力尝试与地域民族文化相结合, 早在十年前就针对区情、校情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了相关的通识课程, 目前, 学校与此相关的通识选修课主要有:《伊斯兰文化讲座》、《回族历史与文化》、《民族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等等, 这些课程全部由教授, 博士主讲, 很受学生的追捧与欢迎。不仅如此, 学校还创造条件培养学生亲身经历、了解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 在校园内创办了国内第一座“中华回医药博物馆”, 并鼓励通识课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参观、实地考察, 还将区内知名的民族文化专家请进学校为学生开办讲座。学校此举的目的在于培养了解区情、区史, 熟悉民风、民俗, 留得住、用得上的少数民族人才和地方建设人才。在学校政策导向的引领下, 宁夏医科大学许多教师都注意将科研、教研活动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 取得了一些高质量的科研、教研成果, 为宁夏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整理和抢救做出了贡献。同时, 在教师的帮助带领下, 不少学生将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与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 既锻炼了自身能力, 又使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后继有人, 形成了人才成长的良性循环。

总之, 利用地域民族文化优势进行专业创新和开展通识教育, 是宁夏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从宁夏医科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效来看, 地方高校充分开发利用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效果是多重的。一是给地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二是切合民族地区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 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为地方输送了适应地方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三是积极参与地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抢救工作, 为地方先进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2]田培林:《教育与文化》, 五育图书出版公司, 1988年。

[3]姚朝文、袁瑾、高小康:《都市发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0。

[4]肖海燕、温存超:《试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对民族地区新建高校特色办学的影响》, 《高教论坛》, 2010.2。

[5]林伯珊:《论民族地区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以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为例》,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4。

8.以文化人与语文教学 篇八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民族精神的代表。他的“人立而后凡事举”的深刻思想,启示我们怎样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坚定态度,教会我们怎样面对腐败与一切污泥浊水,“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亲民情怀,引导我们甘当人民大众的“牛”。

据副馆长邱永健介绍,本次展览共分为三个部分,通过“人立而后凡事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三个块面,带着观众一同重温鲁迅这位新文化运动主将80多年前的话语,展现鲁迅有关做人、抨击社会丑恶现象、严于律己、关心社会疾苦与道德建设的系列言行,昭示鲁迅精神在反腐倡廉上的当代意义。

没有引人瞩目的明星,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加上颇为严肃的选题,没想到还是有不少群众自发前来。

观展结束,一位带着孩子的母亲对记者说:“以后孩子的课本里也会学到鲁迅,我想趁暑假带她先来看看。以前我只知道鲁迅批判过很多社会现象,没想到在廉洁文化方面也有很多故事。通过这次展览,我也学到了很多,更全面地认识了鲁迅。”

据悉,该展览将展出至7月30日,之后开始组织巡展,让廉洁文化像开展首日那蒙蒙的细雨,浸润人们的心田。

【馆长王锡荣:此中甘苦一言难尽】

问:当时是怎么想到把鲁迅与廉洁文化联系到一起,办此次展览的?

答: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通过结合鲁迅著作学习中央精神,感到鲁迅的思想、精神和实践,是我们今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反“四风”,倡导廉洁从政的极好思想文化资源。我们组织开展了多次学习体会交流,在此基础上,我以《鲁迅精神与廉政文化》为题,撰写了讲座课件,到相关单位作了多次学习体会讲座,受到欢迎。

与此同时,我馆在申请创办廉政文化基地的过程中,市纪委、市委宣传部和文广局领导非常重视,多次到现场办公,指导、研究创建工作。2013年,我馆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作为基地的教育功能设置,开始策划设计本展览。

问:作为一位专业办展人,您认为办展的难点是什么?

答:策划这个展览最大的难处在于,要把概念转化为形象,把这个以理论为线索、以文献为基础的讲座内容,演绎成为以形象资料为基础、以实物展品为载体,生动可看而且能让人看懂的展览,具有极大难度。

期间,我们用一年的时间,反复阅读鲁迅的著作,提炼主题,再通过对各种形象资料的无数次寻找、筛选,甚至以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还在每个版面上创造性地设计了“版眼”,让主题更加突出。全体策展人员殚精竭虑,绞尽脑汁,扑上了无数个双休日而不吭一声,前后大改十余稿,小改无数次,打小样100多份,市纪委、市委宣传部领导多次现场指导,终于初步完成展览,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有的同志面临退休,但是还是抱着“完美收官”的信念,坚持到最后成功。此中甘苦,确实一言难尽。

问:通过策划、筹办此次专题展览,您最有体会的是什么?

答:筹备本次展览,我们感受最深的,一是鲁迅的思想精神遗产,确实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确实入木三分,直到今天,鲁迅的那些话依然不过时,能针砭时弊,有如电光火石,掷地有声,而又照亮人心,给我们无限的启示;二是筹办展览的过程,是一次很好的鲁迅精神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次反腐倡廉的精神洗礼,通过策展,更加认识到反腐倡廉的重要意义;三是面对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攻坚克难,取得突破和成功。

【精彩故事:与您一起倾听历史】

1927年12月21日,鲁迅在上海暨南大学发表演讲《文艺与政治的歧途》。他在演讲中告诫成功者,要为大众着想,回馈社会,防止个人主义。对于有了钱,摆在面前的物质享受,鲁迅说:“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这样才能守住自我,不成为物质的俘虏。”

鲁迅193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大操场上进行的露天演讲,轰动一时。据后来听过这次演讲的学生回忆:“先生的声音不大,但是沉着、有力。”鲁迅在演讲中号召中国青年向上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五四运动表明,中国人民只有成为“有主义的人民”,才有前途。因此,鲁迅希望人民成为“有主义的人民”,他在杂文集《热风》中写道:曙光在头上,不抬起头,便永远只能看见物质的闪光。要坚持信念,勇于牺牲,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就是有希望的民族,不然“只看见物质的闪光”,就没有希望。

鲁迅还启示我们,有志于改革者要深知民心,注重实干,引导民众,同心协力,逆水行舟,才能成功,否则只是空谈。他说:“改革,要紧的是做,目的只是一个:向前。”

在厦门期间,鲁迅曾在集美学校作了一场演讲,对聪明人和傻子做了精彩的诠释,他说:“世界是傻子的世界,由傻子去支持,由傻子去推动,由傻子去创造,最后是属于傻子的。”他倡导甘于奉献的“傻子精神”,赞赏甘愿为群众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与我们今天的廉洁文化内涵是吻合的。

鲁迅一生生活简朴,卧室历来兼工作室,冬天不穿棉裤,破帽遮颜,力戒物质享受。他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提醒人们要时时注意防范因金钱而迷失自我。

许多友人后来回忆鲁迅,都记得他“破帽遮颜过闹市”的清正风范。这张照片中的人物是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史沫特莱,她这样回忆道:“当我去看他的时候,我常常看見他蓬松着头发,穿着一件旧汗衫,踏着卧室的拖鞋坐在那里。”

1933年9月,鲁迅到南京路某大楼会见一位外国朋友,当鲁迅准备搭乘电梯时,不料,开电梯的司机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他把鲁迅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硬把鲁迅赶出了电梯。鲁迅没有生气,一层一层走到七楼。鲁迅后来曾多次向外国朋友谈了乘电梯的遭遇,他说:“中国人的恶习,就是以人的穿戴来断定人品的。”为了更好地写作,鲁迅克勤克俭,严以自律,他不仅不用电扇,还避免开窗。

据不完全统计,鲁迅一生捐款高达近万元,大约相当于其30个月以上的收入。鲁迅自己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有一次见到一位十二三岁的女孩子在募集水灾捐款,自己没有带零钱觉得对不起她,就带她进了电影院,买过门票之后,付给她一块钱。小女孩非常高兴,称赞鲁迅“你是好人”,还写给鲁迅一张收条。

上一篇:我的独立生活作文下一篇:《有趣的车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