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练习》教学说课稿(精选6篇)
1.《加法练习》教学说课稿 篇一
【学习内容】加法结合律。教科书第57页。
【文本分析】
加法结合律是《运算律》单元第一课时的第二个例题,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节课是在学生经历了一系列关于四则运算的学习后,对于运算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一些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概括。而加法结合律则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但概括运算律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学习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
2、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让学生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4、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导学过程】
教学加法结合律。
1、初步感知
课的开始出示例题图,通过解决“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得出一个等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进一步进行加法结合律的研究做好铺垫。
(28+17)+23=28+(17+23)
接下来,再出示两组算式,请学生算一算每组两道算式的结果是多少?○里应该填什么符号?积累感性认识的素材。
(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2、观察、思考、交流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的主张: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及把小孩子的双手、嘴、空间和时间都解放出来。“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已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熟练的能力。”
“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认为知识、智力的个体发生离不开认识主体的自主活动。只有当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时,他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教学质量才有真正提高的可能。
这个“学生十分钟”的环节我们设计让同学们在学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观察、思考和交流。这样设计基于两点原因:一是学生前面已经有了一系列关于四则运算学习的基础,积累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具备了探究的知识基础;二是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学习运算律的经验,掌握了一些探究运算律的方法,具备了探究的能力基础。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把加法结合律的探究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在学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学案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观察
每组的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三组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仿写
照样子再写出一组这样的式子,填在上面的横线上。
(3)发现规律
从这些例子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在下面的横线上。
在最后交流的环节,我设计了两个层次:一是小组交流,希望在这个环节中能够充分发挥优生的作用,让学生教学生,同时由于前面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话可说,而不是只能做一个听众;二是全班交流,这段时间仍然是交给学生的,代表小组发言的孩子主讲,把他们小组的讨论进行汇报,再由其他的孩子进行纠正和补充,全面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加法练习》教学说课稿 篇二
一、要素化模式说课稿的不足
教师说课时,组织者为了便于评价,通常要制定相关的评价要素和量规,最常见的要数“老五说”(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与“新五说”(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媒体和说教学过程)。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说课者自然就按照这些评价要素来撰写说课稿并实施说课流程,随之形成了以“五说”为依据的“要素化模式”(也稱“五段”模式)。
但事实上,从我们的调查来看,按要素化模式进行说课时,说课者为了按“顺序”说全各要素,必然会在五个要素之间来回穿梭,不易清晰地展现教学设计的过程,从而降低了说课的逻辑性。例如:在说教材的过程中,说课者必然要说“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目标的制定”及“教学重、难点的分析”。但现实是,教师在分析完教学内容之后,还必须分析学情,才能确定哪些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哪些是教学的难点。又如,教法和学法本应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它们均会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若按“老五说”,会将二者人为地割裂开来。若按“新五说”,又会造成“说教法学法”和“说教学过程”中对教法和学法叙述的重复。再如,从逻辑上讲,“媒体的选择”和“板书”均属于“教学过程”的下位概念,而在要素化模式中,将它们设为并列关系,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二、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提出
由于说课是介于备课(教学设计预案)与讲课(教学设计预案的实施)之间的高层次的集体教研活动,说课稿的撰写也应看做教学设计理论的具体应用。因此,按照教学设计的一般模式[1],我们提出了结构化模式说课稿(如下图),按照教学设计原理的逻辑顺序与递进关系,进行说课稿的撰写和说课流程的实施。采用结构化模式,不仅能将相关的评价要素有机地融合在结构中,还能使说课的流程更有逻辑性。
三、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应用
为了便于说明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我们以小学信息技术“画方形和圆形”一节的说课设计为例,详细描述说课设计各阶段的内容及方法。
1.说课稿的标题
主标题:我是小小工程师。副标题:“画方形和圆形”教学设计与分析(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及说课的侧重点)。
2.说课引言
今天我说的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1课“画方形和圆形”的教学设计与分析(向评审者表达明确的说课信息)。
3.教学内容分析
说课者阐述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教科书内容的把握,以及如何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定位。可用三句话表述:(1)指出说课内容出自何处(若引言已写,此项可略);(2)分析该内容在系统学习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3)分析指出该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以本节内容为例,“画方形和圆形”是在学生认识了画图工作界面,识别画图工具,了解线形工具基础上的实践运用。在提升学生对图形的观察能力、对画面的平衡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知识点是:利用Shift键精确画出方和圆,掌握画图工具的使用及构图。
4.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也是确定教学难点及分析难点成因的主要依据。这部分包括:(1)指明教学对象;(2)分析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可包含班级的学习风气)以及对教学对象智能水平、知识和技能基础的检测结果。本节学情分析如下:该班学生虽接触计算机时间不长,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课前问卷统计调查发现,35%的学生在家使用过画图工具,只有8%的人画过方和圆。
5.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在对教学目标进行描述时,除了要注意目标在三个维度上的准确归类,还应明确阐述确立教学目标的具体思维过程和依据。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能够用圆形和方形的工具画图;利用Shift键能精确地画出方和圆。(2)过程与方法:在方形和圆形的绘画练习中,熟练掌握规则图形的画法及图形搭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方形和圆形的组合构图,提升合理构图等艺术修养。
6.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与对策
在这部分,说课者仅给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还不够,还应该“说出”将其作为重点和难点的理由以及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对教学重点部分的阐述,甚至可从技术哲学的角度去挖掘;对教学难点的成因分析,则立足教学内容固有的技术难度,结合学生的学习风格、智能水平加以剖析,并给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这个环节能衡量出说课者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高低,也是说课的一大亮点。就本节而言,教学重点:方形、圆形与圆角矩形的准确操作;难点:利用Shift键精确画出规则的几何图形。由于学生首次利用Shift键和鼠标“合作”操作,属于技术协调技能的训练,应通过多练加以巩固。
7.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为有效实现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并不是说针对每条教学目标的实现,都要设计出一个相应的策略。但对于主要教学目标,尤其是那些不易实现的目标,则应该给出详细的教学策略。通常,反映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就是考虑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媒体的恰当选择和教法学法的合理运用等。针对本节而言,一是通过投影童话中“小猪的草房子被大灰狼吹倒”等画面,“需请同学帮助设计”来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通过“帮”小猪设计带烟囱的房子,画电脑屏幕、公共汽车、雪孩子等童话内容,以解决“如何将单纯、枯燥的画方和圆”与学生的生活相贴近的问题。在教法上,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引导,与学生个人上机练习及分组竞赛相结合的方式。
8.教学过程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是说课的核心内容。因此,既要展示教学过程的全貌,又要清晰表现出关键点的设计思想及有效办法。在撰写这部分内容时,我们的成功经验是,首先,要将整节课划分为几个环节,并采用客观陈述性语言描述的方式,简洁地表述整节课的教学过程。每个环节均用概括性的标题引出。这节中,我们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1)情境创设,激发兴趣;(2)重点分类,各个击破;(3)难点分解,步步为“赢”;(4)合作探究,拓展延伸;(5)作品交流,评价总结。其次,在“说”教学过程时,最好配以流程图(在说课稿上画出,说课时用投影或挂图展示),以清晰地展示出教学过程的全貌。此外,还应注重讲述教法和学法是怎样合理运用的。
9.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具体可分为前置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教学评价的设计,可在最后单列,也可将其融入其他模块。例如,前置性评价的设计可在学情分析中体现;过程性评价可在主要知识点学习后进行;总结性评价则主要用来在一节课完成时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可放在教学过程表述的最后进行。
当然,结构化模式说课稿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图1,可设计出七模块式,也可以设计出六模块式,也有人提出三模块式[2]。无论采用几个模块,笔者认为,都要注意以下基本原则:(1)逻辑性。即注意说课的各结构模块的因果顺序;(2)系统性。即将评价要素按“整分合”的原理,有效地分解到说课的每个结构模块中去;(3)艺术性。即在每个结构模块之间要用过渡性语言进行衔接;(4)有效性。即在有限的(说课)时间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最大限度地展现教学设计思想与内容。
该文由江苏省教育厅立项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高师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创新培养”及连云港师专校级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的实践与理论”基金资助。
3.一年级加法说课稿 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加法”教学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加法》一课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的问题,这节课的知识基础是5以内数的分解与组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的数学意识。
2、学情分析
本课虽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次接触计算问题,但是学生们大都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学生缺少的是对于加法含义的理解,说不清为什么用加法计算。面对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课程的设计就更应该充满趣味、问题设计有梯度,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的认知提高一个水平。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 通过操作演示,是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认识“+”这个符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② 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的加法,是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初步认识加法的意义,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生操作,表达使学生经历加法的计算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对自己合适、喜欢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能从不同计算方法中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演示法、小组研讨法,同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说学法
古人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而给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素质教育也要求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节课我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正方形卡片以及圆形卡片摆在桌面上后,分成两堆。引导学生复习1~5以内数的组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面的加法算式中得数的得出起到铺垫作用,从而完成新课的导入。
(二)探究新知
这个环节分三个步骤进行。
<1>引导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加法的含义。首先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气球放在一起的过程,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或者由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引导说,把气球放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然后通过点子图加深学生对加法含义的理解:把3个点子和1个点子合并在一起,求一共有多少个点子,用加法计算。点子图既突出了合并,又能使学生感受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而且,还能体现出由直观情境向半抽象水平的过渡。
<2>学习加法算式。首先引导学生说出:由气球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3和1表示。然后教师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几个气球,就是要把数字3和1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3和1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最后教读加法算式。
<3>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圆片合并在一起。这一步通过自己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三)巩固发展,在练习中提高
1>发散联想,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①课本第24页“做一做”。②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游戏(红花配绿叶)。多种形式的习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3>课本第25页松鼠玩耍图,通过动画演示引出算式3+2=□。4>课本第25页做一做。
① 通过读懂图意,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② 巩固5以内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可以根据图点数,在一个数的基础上接着数,也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解决。
③ 通过对比4+1=5、1+4=5和1+3=4、3+1=4这两对算式,使学生通过直观初步感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四)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所学知识内容、学习方法,能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掌握学法。
(五)布置作业
适量的作业可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六)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既体现了新知的形成过程,又突出了教学重点,简洁明了。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采取情境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1. 了解信任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空间。2. 指导小组学习,培养交流意识。
4.《加法的运算定律》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中的第1课时。其内容包括:加法的意义、加法交换律,完成P49“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一第1-2题。
2、从课本内容的纵向接洽看,本课一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明白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加法的意义打下基础;二是在学生前三年半对加法互换律的感性了解的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为背面学习加法的轻便算法打好基础。从课本摆设的局部看,通过P48页例1的现实事例,使学生明白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盘算,在此基础上归纳综合出加法的意义。再接洽加法的意义,归纳综合性阐明加法算式中各部门的名称,单独提出有关0的加法,提示学生细致。接着,课本借用例1的具方款式,用不完全归纳法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的笔墨表述情势和字母情势。一方面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另一方面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3、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实例概括,使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会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
2、培养学生的有根据的说理能力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验算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在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时,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借助具体实例和线段图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学习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采用了成语故事直观进行教学,呈现符合加法交换律的若干例证,让学生归纳出加法交换律。
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性和学生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运用加法的意义说明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通过运用加法交换律验算加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验算习惯。
四、说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直接切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二)学习新知(分3个环节)
第1个环节:学习加法的意义。
1、抽象概括加法的意义
(1)多媒体出示例1。先审题,帮助学生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指名口头列式解答,为理解加法的意义作准备。
(2)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展开讨论,多媒体配合在出示的线段图上演示,使学生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加法的意义,使学生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总结加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指名说出在“137+357=494”这个算式中“137”和“357”叫做加数,“494”叫做和。教师分别板书。
3、练习,完成练习十一第1题。先让学生集体讨论,再指名应用加法的意义说明为什么用加法算,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有根据的说理能力。
4、介绍0的加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0的加法的几种情况,明确: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第2个环节:学习加法交换律。
1、多媒体演示方向,指名回答:例1中如果求“济南到北京的铁路长多少千米”该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先板书:357+137=494(千米),再让学生用加法的意义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一方面巩固加法的意义,另一方面为下面比较两种解法作准备。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结果,得出:137+357=357+137,启发学生说出:把357和137交换位置,和不变。
3、让学生视察P48两组算式,用不完全归纳的要领抽象归纳综合出加法互换律,造就学生归纳推理本领。
4、解说加法互换律的字母情势:a+b=b+a,举例阐明a和b可以表现恣意一个学过的整数,进步知识的抽象、归纳综合水平,为以后正式讲用字母表现数打下开端基础。
第3个关键:接纳团体训练,指名板演的情势完成P49“做一做”,牢固加法互换律,掌握用加法互换律验算加法的要领。
(三)训练牢固
凭据课本内容训练:
训练十一第2题。
训练接纳团体训练,指名口答的情势举行。训练是使学生加深对加法互换律的了解,牢固运算纪律,从而造就验算风俗。
(四)全课小结。
5.有理数加法说课稿 篇五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的起始部分,也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重点。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的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会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法则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2)体验初步的算法思想。(转化)
(3)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3、情感与态度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协作意识,体验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法与学法
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展开教学。学生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法”来学习本节内容。
教学程序:
我采用的教学模式分为“引——探——结——用”四个环节。
(一)、引出课题(2分钟)
例如,足球比赛中,可以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如果,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则红队的净胜球数为4+(-2)。
蓝队的净胜球数为1+(-1)。
这里用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那么,怎样计算4+(-2)呢?
此环节大约2分钟。
(二)、探索规律、得出法则。(15分钟)
现规定正能量为正,负能量为负。
(1)若两个好人携带正能量分别为+20、+30。
则相加的结果是( )。
写成算式:(+20)+(+30)=( )
(2)若两个坏人携带负能量分别为—20、—30。
则相加的结果是。
写成算式:(—20)+(—30)=( )
这两个算式,运算有什么特点呢?
同号两数相加,好比作同伙人:正数+正数,正能量增大;
负数+负数,负能量增大。
最后概括为①定符号;②把绝对值相加。
(3)若一个好人携带正能量+30一个坏人携带负能量—10。
则两人较量的结果是( )赢,还剩( )能量。
写成算式:(+30)+(—10)=( )。
(4)若一个好人携带正能量+20一个坏人携带负能量—40。
则两人较量的结果是( )赢,还剩( )能量。
写成算式:(+20)+(—40)=( )。
这组算式,运算有什么特点呢?
异号两数相加,好比两人在打仗,谁的力量强大,谁就赢。如果正能量大,符号就定为正;如果负能量大,符号就定为负,又让学生理解两人打仗,彼此力量会彼此抵消,彼此消损。那么赢的一方还剩多少能量呢?故而把绝对值做减法。强调用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
最后概括为①定符号;②把绝对值相减。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若一个好人携带正能量+30,一个坏人携带负能量—30。则两人较量的结果是( ),还剩()能量。
写成算式:(—30)+(+30)=( )。
(6)20+0=() 0+(—15)=( )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会学”转变,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于教材上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来探究法则过于抽象,不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借鉴之下,我选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画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让学生来当裁判,学生必须把6次的情况都完成后,才能得到结果,这样每个学生的注意力一直会很集中。若学生有困难,则小组内探讨交流、补充,让学生能逐步引导概括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上述过程,大约20分钟的时间,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小结(3分钟)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
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
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四)、用
1、加深理解,巩固法则。(5分钟)
(1)填表
(2)思考:在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时,应分几步完成?
此题的设计是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让学生知道,凡是有理数运算都要首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后,我将解题步骤,分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对解题格式引起重视。
2、变式训练,应用法则。(15分钟)
例1.计算
(+20)+(+12) (—8)+(—12)
(—3.75)+(—0.25) (—1/2)+(—2/3)
(—7)+0
例2.计算
(—5)+9 7+(—10)
(—3/4)+1/2 3/5+(—3/5)
数学家皮亚杰认为:“不断的训练才能够逐渐的发展出一个合理的数学模型”。练习和科学的重复练习始终是数学学习的有效办法。为了让学生熟练应用法则准确计算,我设计了2个例题。例1是同号两数相加;例2是异号两数相加。这两种最典型的类型,以起到巩固法则和规范格式的作用。我让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让基础组的学生板演后,并让别的学生找错误,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通过学生纠错的过程,让学生对错误加深记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3、小组闯关,检测目标。(5分钟)
在新课程下,教学的本质是学习活动,学生是否有效的学习,教学目标是否落实到位,检测目标成为一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设计了两个闯关小游戏。一个是学生口答抢答,另一个是男生出题女生抢答,反之女生出题男生抢答,通过男女同学竞争中巩固、应用法则。
三点教学反思
1、情境探究问题的设置
我用卡通动画人物来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形象的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在思考问题时,首先应让学生对好人、坏人在一起有几种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培养学生考虑问题的完整性。然后再逐一的进行探索,通过学生谈论交流,最后得到有理数的四条加法法则。
2、例题安排的设置
我安排了同号两数相加和异号两数相加两种最典型的类型,以起到巩固法则和规范格式的作用。
3、数学语言表达的训练
6.《致橡树》说课稿 篇六
关键词:学情;教学目标;诵读;意象;爱情观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诗歌。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二、说学情
这一阶段的学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对人生、尤其是对爱情充满了好奇与憧憬,而这一时期又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我利用学习《致橡树》这首诗歌,使学生在赏鉴诗情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任务,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任务。因此,围绕着三维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找准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内涵,理解作者倡导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内涵。难点:对诗歌中的意象及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和学法上,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自主探究为主线,在本课中主要使用了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通过这五个步骤,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以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1.导入激趣。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点亮你心灯的那把火;也有人说,爱情就是出门在外时的一个电话两份牵挂,可以让彼此的心在等待的相思中一起回家……“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曾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恩恩怨怨、酸甜苦辣……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呢?是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吗?是“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一夕欢愉吗?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抽象虚幻吗?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又应该怎样爱呢?那么就请大家听一听美丽的木棉是如何为我们解答的?语文课应该是诗化的,是渗透着美和激情的启蒙课、召唤课,假如没有丰富的诗意的情感和溢满审美清泉的语言,就不可能有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诗意的放逐。因此,用诗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导入,一方面,意在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学习兴趣。随后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朦胧诗及诗人的情况。教师通过投影片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本诗的内容、主旨。
2.诵读感知。学生试读,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创设意境;教师范读是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是不讲之讲,是熏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有了美的体验,这为下面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由诵读,体味文本。在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和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3.品读赏析。通过几轮的诵读,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品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读的过程中设置如下几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每种意象有什么特点,分别象征了哪种爱情观?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肯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对诗人否定的这几种爱情观你持什么态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你喜欢哪些诗句,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诵。前三个问题都较为简单,学生通过教师点拨都可以顺利完成。第四个问题是开放性话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鉴别、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要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控,让讨论适可而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诗歌的诵读和理解上。第五个问题:这是一个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表达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应对重要的诗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所赞赏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以上的这些设计,改变了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符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美读回味。个别诵读,分享体验。先由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评点,教师指导;然后请这名或另一名学生再次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配乐,诵读全诗。通过配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再次体味诗人倾注在诗行中的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
5.拓展思考。爱情是美好的,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能不能品尝男女之间的爱情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在此,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帮助者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的探讨。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用幻灯片出示短文《藏好爱的种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感情;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追求的爱?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升华,是对爱的扩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发现除爱情外,人类还有更博大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6.推荐阅读:小说《简爱》,《简爱》是一部关于自尊和爱的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虽屡经磨难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女性形象。它所阐释的主题是:人的价值=尊严+爱。推荐学生阅读这部小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内化,同时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
七、说作业
尝试创作一首朦胧诗。这一设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对其有很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同时也检验了學生学习诗歌的成果,更是对本单元诗歌学习的总结。
八、说板书
【《加法练习》教学说课稿】推荐阅读:
加法的运算定律练习07-02
加法结合律练习题08-17
有理数加法1练习10-11
小学数学《加法的验算》说课稿07-28
做个加法表说课稿08-08
二年级上册不进位加法说课稿10-29
小学一年级数学优质说课稿一:《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08-15
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评课稿09-06
《进位加法》教学设计09-24
《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