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2024-09-23

申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共8篇)

1.申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篇一

农村薄弱学校如何实现内涵式发展

垫江县龙岗小学 彭丕友

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是核心,发展必须统筹兼顾,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基础教育内涵发展是指基础教育在资源投入一定的境况下,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新制度、改善管理、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育方法、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以及共享率和使用率,从而增强学校效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提高学校竞争力和影响力,使学校具有人民满意的教育教学质量。我县教育“后发先至”发展战略将2012年确定为“内涵发展年”。作为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我们认为: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在于抓好学校的文化建设,在于铸造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提升学校品牌,推动学校全面工作。而作为我们农村薄弱学校,要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就必须因地制宜,因校而论。结合我校发展实际,我们认为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点在于提高教育质量,难点在于特色学校的打造。因此我们打算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一、“办学理念”——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一所学校要树立自身的品牌,必然要求具有科学的办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校内涵的发展,首先要从教育思想的源头抓起,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全体师生共同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形成“孩子为本、实践为先、终身学习”的办学理念,并发展成师生共同的愿景。积极宣传倡导学校精神,以此激励师生努力进取。并从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现实教育资源中提取有特点的基因,使之升华为学校共识的价值标准。并积淀为学校优良的教育传统和校风、教风、学风,以此引导学校、教师、学生的良性发展。

二、“文化建设”——学校内涵发展的丰厚底蕴

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学校的高楼大厦和管理的规范化并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其文化底蕴深厚程度及文明传承的历史才真正体现出其存在的全部意义,也代表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历程;这好比一个健康的人,他仅仅有健壮的体魄(物质条件),合理的习惯(生活规范)还不够,还必须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理想信念,它才真正代表着这个人的生命和价值,我们才说这个人有“内涵”。

学校的文化建设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实现的:

1、注重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凝聚力。精神文化建设要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统一。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敢于争先的进取意识;爱岗敬业的师德风范;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学校的影响力。

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发展的动力系统。办学行为的规范、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运行与创新,都必须依靠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它是一个不断朝着民主管理和依法治校相结合的方向迈进的历程。制度文化又是学校的基础文化,也是学校内涵发展所必需的内容。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做到:制度要健全、要合理、要体现严肃性、要体现延续性、要以人为本、要因事而宜,因人而宜。并且善于用制度规范人,保证学校有一个健康的工作秩序;用制度激励人,以调动和保护教职工的积极性;用制度培育人,以增强教职工的遵纪意识、守法行为。

3、环境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有形载体,学校环境文化是一种潜在的课程,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对学校的环境文化进行整体规划。坚持环境文化建设的“文化品味、人文精神和时代气息”,力求“突出特色与个性,突出人文与科学”,努力融情感陶冶、人文关怀、生命价值于其中,以适应新课程对学校环境文化生命性的要求。

重点进行两方面建设。一方面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整洁、规范、和谐、文明”的校园。新建“龙凤泉”校园文化景观,重新把校园装修一新,重新规划运动场地。另一方面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准确把握

学校文化建设方向,坚持历史性和时代性相结合,实现“让每面墙壁说话,让每个角落育人”,让“激励、关爱、和谐、文明”在整个校园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真正实现环境育人,催人奋进,鼓励创新。

三、“教师的成长”——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石

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基础,是促进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主要积绽者,没有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也失去了有形的支撑,成了空中楼阁。在教师发展方面我们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的:

(一)加强校本培训工作,“抓全员培训,重骨干示范,促整体提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深入实践“121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推广“121 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2、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校本研修的模式,有效推动教师个性发展。

3、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和综合实践活动体系,广泛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建立学生个性发展评价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4、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学生体质达标率逐年提高。

(二)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以不同类型的教研会及优质课评选活动为平台,以各种“教学新秀”、“能手”评选活动为契机,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训提高工作,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打造名师。

四、“德育活动”——学校内涵发展的活力

活动是学校的生命,德育活动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它从学生的角度体现着学校内涵发展的外在形式:

1、构建生活情境德育模式,探讨基于现实生活的德育方法,走进学生心灵,引领学生的精神世界走向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2、深入开展行为习惯教育,以《习惯银行》课程实施和传统教育训练为抓手,加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学生行为文明达标率达到90%以上。

3、加强班级建设,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鼓励班主任争创德育特色班级,班级管理提高到新的水平。

4、完善德育活动体系,统筹安排好各种专题教育活动、常规教育活动及九项精品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活动的育人功效。

五、“教学工作”——学校内涵发展的动力

教育教学是学校存在的基础,教育科研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加强对常规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我们主要抓好了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考核等工作;

1、强化校长周例会制度,指出上周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部署下周工作。

2、强化校级领导听课、评课、指导工作。要深入教研组指导教师教研工作。

3、强化课堂巡查,建立课堂巡查制度,制定巡查记录,确保教师正常授课。

4、强化常规检查,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检查,使教学过程得到有力保障。

5、要强化课内外训练,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让“特色校建设”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亮点

学校的特色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表现形式,同时它也为学校内涵的发民增添了亮丽的风景,是学校内涵的真正灵魂,创建特色化学校的寻求途径并不简单,也不雷同,应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1、进行准确的自身定位。结合我校地处“龙凤场”的地域特征,我校早已把打造“龙凤校园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的一项特色来抓,同时确定了以“国学经典”载体,以“2+2项目活动”为亮点的校园文化总体规划。从而形成鲜明个性,固化并彰显出学校特色的内涵式发展态势,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特色学校的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要建立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并保持长时间的相对稳定,首先要打好学生质量的基础,这是学校的真正品牌,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建立稳定的培养模式、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这是学校的质量承诺得以兑现的过程保障。它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

3、要在即定目标的指引下坚定不移的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它是特色校创建的保障,总之,学校内涵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在不断的总结、规划、探索和实践中固化形成。作为农村薄弱学校,师生员工只要团结奋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从诸多要素中,抓住重点,捕捉优势兴奋点,扬长避短,务实创新,一定能开拓出农村薄弱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一片新天地。

2.申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篇二

关键词:抓住机遇,经济社会,内涵式发展

一、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明确环保的主体地位

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 曾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但是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造成了严重的结构性污染。我们把环保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 明确抓环保就是抓节能降耗, 就是抓工艺水平提高, 就是抓管理水平提高, 就是抓自主创新, 就是抓产品质量的提高, 就是抓产业布局调整, 就是抓结构调整, 就是抓区域发展比较优势释放。

二、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创新环保工作措施

针对淄博市能耗高、排放量大、污染重的实际情况, 推行了环境总量分类控制、加严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及企业生产全过程清洁、循环、智能管理等措施, 充分利用倒逼机制促进污染防治, 先后出台了建陶、化工、石灰和碳酸钙企业、钢铁行业环境保护管理规范, 在严于国家和省的标准的基础上, 出台了淄博市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23个政策性文件;实施了环保、公安、检察院、监察局联合执法机制, 开展环保专项行动, 检查污染点源, 先后关停各类土小企业3 800多家, 对1 725起环境违法行为实施“顶格处罚”, 52人因为环保违法被拘留或被判刑。

三、实现内涵式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

“十一五”期间, 我们完成环保投入260亿元, 发放4亿元环保债权用于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新上治污设施880多台套, 新、扩改建污水处理厂14座, 污水处理能力达到81.5万吨/日, 配套污水管网400多公里, 新建中水回用工程13处, 高标准整治河道200多公里, 封堵排污口1 586个, 新建生态湿地13处, 新增湿地面积120多万平方米。完成了中心城区近郊16家水泥企业44条生产线的搬迁改造, 对2 500条炉窑进行了治理, 拆除废弃、闲置烟囱1 000多条。建成机动车排气简易工况检测线19条, 有526辆公交车和5 501辆出租车完成了双燃料改造。建成了市县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控中心, 在全市272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施316台 (套) , 建设河流水质自动在线监测站11座, 将占全市废水、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90%的污染源纳入了自动监控系统。

四、实现内涵式发展成果丰硕

“十一五”期间淄博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突破, 主要河流出境断面COD平均浓度下降54.1%, 氨氮平均浓度下降66.4%, 全市8条重要河流 (含齐鲁排海管线) 水质达到省政府规定的恢复鱼类生存的水质目标要求, 污染最重的猪龙河入小清河处“十一五”末COD、氨氮分别达到42.3mg/L、3.39mg/L, 较“十五”末下降85.4%、84%, 水污染防治不仅未欠新账, 而且偿还了“十五”、“九五”、“八五”、“七五”的旧账, 水环境质量总体上已恢复到1985年以前的水平。空气换质量改善明显, 空气良好率提高35%, 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了41.7%、48.5%。获得全省2009年度空气质量改善一等奖、2010年度空气质量改善二等奖。主要污染物减排全面完成, 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取得重大成果, 恢复生态面积3万余亩, 五年新增林地45万亩、园林绿地2 000公顷,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2%。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减排任务, SO2和COD减排比例分别超过26.06%、18.07%, 完成的COD削减量占到全省的6.20%, SO2削减量占到全省的13.63%, 远高于全省的平均减排水平。其中SO2削减量占到全国削减量的1.73% (全国有削减任务的地级市共有661个) 。在全省11个非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名中, 从2007年的第七名上升到2009年的第三名, 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荣获全国环保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3.申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篇三

[关键词] 精细管理 学校教育 细节 文化

一、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1.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源于发达国家(20世纪5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20世纪90年代,被应用到建筑、军事、医疗保健、教育领域。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2.外延

我国古代大思想家老子曾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可见,这“细”是古往今来成就任何事业的必备指导思想。精细化管理强调将工作做细、做精。细,指不忽视小的细节,小到细微之处;精,精熟以至精致;“精細”是一种意识,一种态度,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管理理念,是可以复制、模仿、延续的管理技术。学校,作为国家教育的专职部门,其精细化管理不是如企业般细化流水作业规范成品,而是用精心的态度实施细致的管理过程,以获取精品的结果。也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变一人操心为大家操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精细化管理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大家平时看似简单、很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的做好。

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形态异质的需要

随着经济发展的提速与商业技术的成熟,企业间在产品、技术性能、质量、价格、服务等方面的同质化越来越强,异质性越来越小,竞争态势越来越尖锐。企业因此会在细节上下功夫,在精细化上花力气,以求异质化。

同样,学校教育也是如此。当前各中小学校同特色、同格调、同水平的现象十分普遍,为在竞争中胜出,必须在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科研方向和目标、培训思维和模式等方面实现异质化。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味,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

2.超越自我的需要

追求卓越、追求完美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也是学校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学校精细化管理是追求完美、高品质,可以形成一种校园文化,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构筑教育流程卓越的优质校园,这是一种高境界的管理理念与理想追求。

3.校间竞争的需要

学校的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在学校的发展中,竞争是避免不了的,而建立“精细化优势”就是提升校间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未来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就是精细化的竞争,细微之处见功夫。细节的宝贵价值就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有的、无法复制和传授的。

三、精细化管理的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十二项一般性原则。

1.目标性原则

管理就要有目标。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理想是三层目标:第一层级是“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第二层级是“管好,问好”,第三层级是“个性化、特色化”。围绕这一理想目标,实践精细化管理的学校应当提出各阶段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明确各部门、各层级的精细化管理工作目标,并制定目标实施细则及执行考评办法。

2.全员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不只是管理层面的事,也不只是哪个业务部门的事,它需要调动全校管理因素的积极性,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参与。实践证明,只有强化每一个工作部门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每一个员工在精细化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才能顺利而卓有成效的推进精细化管理在学校的全面(全方位、全领域、全覆盖)实施。

全员参与要求每一个岗位责任人做到“九有”,即:有目标、有责任、有信心、有思路、有步骤、有重点、有考核、有反馈、有特色,简单的说就是每一名参与者都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知识自己应该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完成。

3.全程性原则

学校管理包括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管理、教学管理、美育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和总务管理等等。学校管理工作过程由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组成。学校精细化管理不是个别管理、个别环节、个别程序的特殊规定,学校精细化管理应当落实在各项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程序上,应当贯穿于学校管理一切工作的始终,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精细化掌控。

4.规范性原则

规范化是精细化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做到规范,才能达到精细。因此,实施学校精细化管理必须通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习惯,从而建立起学校常规管的理良性机制和良好秩序,为学校实现精细化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5.开放性原则

规范是约束,但也要注意开放。要防止死板的规章制度束缚师生活泼的思想,要防止僵化的标准束缚师生的个性发展。要解放师生的思想,开放办学,创新教育,面向未来,要以开放的办学观念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6、人本性原则

现代管理学认为管理有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人性化。其中精细化是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并将规范管理引向深入的关键一步——人性化。精细化与人性化的辩证统一才能挖掘人的潜力,才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没有制度为基础的人性化是没有底线的人性化,无异于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没有人性化的精细管理是缺乏生命力的管理,它必将限制人的创造性,也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精细化管理。

学校精细化管理必须坚持“三育人”的管理目标,把教育学生“做人”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要处理好实施精细化管理与调动师生教学积极性的关系,不能因为实施精细化管理而打击了教师教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适用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不能实行“拿来主义”,精细化管理理论和操作方法移植到学校,不能“唯书”,不能照搬,要联系学校管理实际,针对教育教学问题,考虑到实施中的技术困难,考虑到推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从而学习可行的,借鉴适用的。

8.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学校管理的灵魂。精细化管理在学校的运用是有局限的,突破这些局限就要有创新。一方面要以精细化为理念构建学校的办学思想体系,通过实践创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辩证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求每一个步骤都精心,每一个环节都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为此,在实践中要认识到细是精的前提,精是细的目的。既要做到细,更要做到精。要为精而细,但不能为细而细。正确处理好这对辩证关系,才真正有利于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10.科学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要根据精细化管理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科学理论开展实践,更应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管理原则,尤其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向前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11.高效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目的说到底,就是要追求学校管理的高效。这一是应当体现在“树立了精品意识,打造了精品工程,创建了精品学校”上;二是应当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培养了大批“四有新人”上;三是增收节支,减少资源浪费。这也是衡量学校精细化管理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

12、持久性原则

学校精细化管理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粗放的工作方式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细”功夫才能改变,浅薄的精细化基础需要长久的时日才能夯实奠厚。只有持之以恒才能形成精细的规范制度,才能建成精细的学校文化。

四、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学校是一部大机器,这部“机器”的快速运行全靠各部门协调运转,任何一个“零件”的不协调运行都会使“机器”运转产生问题, 因而“有一套好制度才有一所好学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精细化管理的内涵,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起点;通过实践证明,落实可操作的精细化管理措施,是实行精细化管理措施的有效途径。学校各项工作精细化管理的主要措施大致上可归纳为“五需”:

1.管理工作需严格。学校需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如《教职工考核量化制度》、《教职工考勤制度》、《教职工百分奖量化奖惩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制订各个部门的职能,各个岗位的职责,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便于进行精细化管理。有了人手一册的制度,关键还在执行。学校强化执行力度,上级领导和学校领导不定期检查、抽查,出了问题则依据各自的工作职责,给予相关的处罚,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2.德育工作需系列。对于难以量化的德育工作,学校也想方设法加以量化、系列化。制订《班集体考核细则》,按月就班级管理、卫生状况、学习风气等多个方面分项打分,为期末评比提供依据。每学年必须开展各种活动,按时间、内容、形式等组成系列。小学的少先队部、中学的团委组织,学校按各校特色、各年段学生特征开展各种活动,各司其职,各展才能,使学生的自治、自理、自学、自创等各项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红红火火。

3.教学工作需细致。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实施精细化管理措施的重要领域。全体教职工首先要扫清观念和认识上的障碍,摒弃做事不用心、工作粗疏飘浮的不良风气或行为,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工作精细化是有利于学校发展、工作推进、自身成长。

学校则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等各个环节都采取相应的精细化管理措施,突出主题。每次集体备课,每节公开课,都要有明确的主题,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形成一个系列。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教务处专人巡查,查备课人数,查备课主题,听“推门课”,听后接着进行评课活动。备课笔记的书写,作业的批改,各教研组统一格式、统一要求,每月查一次,教务处每学期抽查2次,督导人员随时抽查,检查之后出通报。每次考试结束,及时批阅试卷,统计成绩,两天之内讲评完毕,一周之内开班级分析会、年级分析会。班主任给每个学生画成绩变化曲线,年级给每个班级画成绩变化曲线,发现问题,随时做工作。

4.教科研工作需实用。每学期结束,镇或学校都组织教学交流活动,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教学反思、叙事和论文,组织教师论坛,宣读优秀教学作品。不申报大而空的课题,狠抓对教育教学工作有切实指导作用的课题申报与研究,以科研促教研。

5.后勤工作需节约。要使师生衣食住行安全、有序、舒适,要使教育教学工作能没有后顾之忧地正常开展,要使学校的运行成本得到最大程度的节约,后勤工作必须实行精细化管理。教学用具登记使用;室场监管落实到人;学校对水费电费实行数字化管理,将每月耗用的度数和支出用表格的形式和去年同期加以比较,如果出现不正常增加,立即查找原因,加以维修,保证不出现人为原因形成的浪费现象。财务工作定期公开,接受公众监督,保证帐务清晰明了。

五、实施精细化管理后感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精细化管理是学校追求完美,实现卓越的重要过程;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合格公民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办学水平,促进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教师“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曾经有学者提出:学校靠口号和粗放管理就能打造出品牌,就能培养出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是不可能的。纵观优秀学校,都在细节的管理上下过很大功夫,是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范例,所以说:一所学校的发展既要注重校容校貌、设备设施等硬件方面的建设,更要注重办學理念、学校文化、教育科研、教师素质、办学品位等软件方面的建设。硬件建设短期内就可见效,软件建设则是一个精细培养、长期积累的过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并非难以达成,必须认认真真做好每件小事,不折不扣地抓好常规落实,一丝不苟地抓严每个细节,求真务实地指导工作过程,否则,势必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

“精彩的背后是精细,成功的背后是苦功”。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存在于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只要校长、教师不断改变粗放的工作方式,事事处处力求“精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长期坚持就会形成习惯,良好习惯就会成为品质,这种品质最终将决定个人、学校和事业的命运。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当“精细化”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内在的一种品行时,它将不只是一种管理体制,也不仅是一种思想方法,它必将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把心放在学校里,把学校放在心里”,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1] 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内涵式发展的关键在于科学与创新》《文理先锋》第3期,2007年5月版 [J]

[2] 李兵《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原则》网络文章,2009年7月30日 [Z]

[3] 编委会 《教务管理创新与精细化教学应用指导》[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4] 远东学院《实施精细化管理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网络文章,2009年5月14日 [Z]

4.申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篇四

2012年,是我县教育的内涵发展年,为此,学校根据县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立足学校实际,制定了《**小学“六大工程”实施方案》并且在工作狠抓落实,强力推进学校的教育现代化建设。下面我着重将学校在实施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和信息技术工程方面的一些做法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学校高度重视“内涵发展年”相关工作,及时召开行政会,成立领导小组,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保证“六大工程”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学校利用教师周务会等各种集会,向教师宣传“六大工程”,使教师充分认识到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载体,是缩小城乡和区域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均衡和公平的重要手段,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促使教师积极参与到“六大工程”的实施中来,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三、狠抓落实,初显成效

(一)着力实施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1、着力抓好三支队伍建设

一是班子队伍建设。学校非常重视班子队伍建设,利用各种机会,反复要求班子成员,要讲团结、讲廉洁、讲奉献,时时处处要为全校教师带好头,作好表率作用,一切工作要为学校发展服务。开学以来,通过平时的学习交流,一周一次的行政例会,班子成员进一步增强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意识。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①加强师德建设。通过政治学习等形式,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加强加强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学习。根据实际,学校采用“集中+自学”的方式,重点学习了关于“以学定教”的方面的理论资料,每位教师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札记;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网络学习等方式,观看名师录像、听专家讲座、外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教研活动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③加强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提升。学校利用教学教研的时间(单周星期一语文教师、双周星期一数学教师及常科教师)开展 “三笔字普通话”训练,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提高教师基本功水平;以参加县级教材解读比赛为契机,各年级各学科开展校级教材解读比赛,突出课程教材培训,提高课程实施能力(在县开展的教材比赛中,我校语文、数学、科学学科均荣获县级一等奖);开展专项训练,提高课堂教学创新能力(骨干教师献课);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认真搞好小课题研究)。

④继续推进教师读书活动,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根据教师实际需要,投入资金3000多元,分年级组购买图书近百册,满足教师读书需要。深入开展以“阅读人生·智慧育人”为主题的教师读书活动,教师作好笔记,写好心得,做好交流,打造学习型教师群体,进一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⑤推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深入推进课改工作;以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为抓手,组织学生开展德育、体育、艺术、科技、实践等活动,引领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全面发展。

三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充分利用周务会、班主任会等机会从班级管理、家长工作等方面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逐步形成班主任培训长效机制。

2.积极采取措施,扎实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培训工作。积极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和省、市、县级各类培训;认真组织开展校级骨干教师培训工作:以“业务讲坛”为抓手,利用每周周务会,各级各类名优骨干教师联系自己的实际,向全体教师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心得,便于相互学习、借鉴、提高。

3.制定并实施奖励措施,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不断提升学历

层次。例如学校经研究决定,对于教师参加学历提升,在县教育局给予奖励的基础上,本科学历,学校再奖励1000元,研究生学历学校再奖励2000元,以此促进教师参与素质能力提升的积极性。

(二)着力实施信息技术工程,不断加强教育技术装备的管理和应用

1、加强管理。

一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学校相关设备、设施的防火、防盗、防水、防雷等方面工作,二是及时将相关设施设备进行编号、登记造册,做好各项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保证设施设备正常运转,为教育教学服好务。

2、加强培训。

一是通过理论学习等形式,更新教师观念。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是积极选派骨干教师通过送培(送省、市、县)、外出参观等形式,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技术的培训,促进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

三是积极校本培训。扎实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全员培训(每周星期二和星期三中午1:30——2:10培训。星期二语文教师培训,星期三数学及常科教师培训),重点做好网络资料的下载整理、课件的制作、电子白板的应用、实物投影仪的应用、“校园网管理系统”的应用培训等方面的培训,使50岁以下的教师能基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加强应用

一是积极应用“校产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校产登记,录入真实、有效的校产资源数据,努力实现管理校产资源网络化。

二是积极应用 “校园网软件系统”中的“校园资源库管理系统模块”、“VOD点播直播系统模块”、“校务办公管理系统模块”和“智能排课系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办公现代化。

三是在教学中积极应用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

5、加强研究

积极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校规定凡是教研课,必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或实验),在议课过程中,还要讨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组织教师将自己的经验及时总结,形成论文、心得、教学实录等文字、音像资料,提炼出有理论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经验,以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今年,我校已经摄制了青年教师费艳萍、蒋金老师和县数学学科带头人杨定彬老师的优质课,便于教师学习。

6、加强考核

学校建立和完善各种考核奖惩制度,学校专门从教师期末绩效工资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信息技术考核,重点考核以下几方面:

一是考核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教师每次参与培训必须按时到,及时将教师迟到、缺席情况记录在案;同时,期末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情况与教师期末绩效工资考核挂钩;

二是考核教师使用情况。学校根据教师实际,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制每期使用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育教学的任务(40岁以下的教师,每期10节以上,41—50岁,每期6节以上,51岁以上的教师2节以上),学校定时不定时进行检查,将检查情况与教师期末绩效工资考核挂钩。

三是奖励在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

5.申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篇五

湖南省首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竞赛参赛作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学校班级:中南大学xxx级xxx班 小组成员:xxx

xxx

xxx

xxx

xxx 指导教师:xxx

/ 9

中南大学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经世致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

研究性学习成果报告

第一部分:选题原因

“四个全面”是党中央的整体布局:总书记不久前在江苏调研时提出了“四个全面”,即“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深度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布局。

它的理论意义:“四个全面”从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的把握上对治国理政方略作了更为全面的定位。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与主轴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目标,是党治国理政方略所要实现的基本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映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任务;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毫无疑问,“四个全面”对治国理政方略的定位,使党和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布局、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

它的实际意义: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四个全面”是我们与时俱进、关心政治的体现,有利于加强我们对国家治国理政方略的深度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因此,我们选择了此题,通过对此题的详加研究,能够提升我们的思想素质,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让思想时刻走在前面,做好大学生模范带头作用。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一、前言

“四个全面”深度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

/ 9

中南大学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经世致用

国理政的基本布局。它从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的把握上对治国理政方略作了更为全面的定位。研究四个全面,是时代的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二、研究背景

什么是“四个全面”,总的来说,四个全面就是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随着“四个全面”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升温,更多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开始关注和研究这个看似简单的四字方针到底蕴藏着怎样的能量。于是本团队也以学习了解为目的,开始探究“四个全面”的意义及实现途径。

三、目前国内的研究方向

高建生认为“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全新展示,曲青山认为,如何全面从严治党,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八项要求:第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第五,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第六,严明党的纪律;第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第八,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只要我们按照这八项要求去做,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就一定会把我们的党建设好,我们党就一定会承担起庄严的历史使命,完成好人民所赋予我们党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四、参考文献

高建生——“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全新展示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5.03 曲青山——“四个全面”: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

第三部分:研究性学习成果介绍

“四个全面”,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规划,针对新形势下的机遇、挑战和历史任务而提出来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百年的奋斗目标

(一)小康概念的提出过程

小康概念的提出,最早源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

/ 9

中南大学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经世致用

可小康”。意思是人民(因输赋税服徭役)已经很劳瘁了,差不多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了。可见小康的含义包含了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

1979 年 12 月 6 日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正式提出了现在意义上的小康概念,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就是“小康之家”,是“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但这“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他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二)党的十二大以来有关党的奋斗目标的提法 根据邓小平提出的设想,党的十二大政治报告确定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由 1980 年的 7100 亿元增加到 2000 年的 2800 亿元左右,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1987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首次向全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指出要在 21 世纪头 20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12 年 11月党的十八报告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二、全面深化改革:筑梦中国的强大动力

2013 年 10 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经济体制改革方面

积极适应新常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先后取消和下放超过 700 项行政审批事项到

/ 9

中南大学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经世致用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施行,从民营资本进军银行业到国企改革启动试点,从财税体制改革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活力,提升了经济内生动力。

(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

要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着力提高立法质量,全国政协坚持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发挥了人民民主,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三)文化体制改革方面

为民族铸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设立国家文化产业创新试验区,积极推进国有文化企业并购重组,建立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和工作联动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一系列改革举措使文化领域呈现出新的气象。

(四)社会体制改革方面

为使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五)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

为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实施情况考核,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开展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一系列改革举措,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长治久安的法治保障

2014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重大决定》,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提出总目标:建设法治体系,建设法治国家,同时对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一)五个原则

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三是坚持

/ 9

中南大学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经世致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五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二)六个任务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三是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四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五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三)四个布局

四个布局反映了目前法制工作基本格局,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

2014 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鲜明标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制度保障。从“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到“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从“最高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制度”到“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班子和领导工作实绩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180 多项重大举措,向世人展示了党中央认认真真讲法治、扎扎实实抓法治的决心和魄力了表明“法治中国”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流趋势。

四、全面从严治党:不辱使命的领导核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从严治党关乎人心向背,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党的共同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履新伊始掷地有声地宣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彰显了 8600 多万名党员组成的执政党拥有管好党、治好党、建设好党的定力和底气,能够解决在长期执政下的自我监督问题,用实际行动给人民以信心。党的十八大以后,以八项规定,高压反腐等从严治党举措,给中国政治生态带来了新局面。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总书记要求,从严治党从治理四风起步,也要从治理四风延伸。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按党章办事,把对党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内政治生活的管理和监督在标准上严格起来,内容上系统起来,措施上完善起来,环节上衔接起来。做到不漏人、不缺位、不掉链,使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发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解决的问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

/ 9

中南大学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经世致用

面对新时期复杂的党内外环境,从严治党要把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结合起来,制定目标与狠抓落实结合起来,分类指导与统筹协调结合起来,典型引路与全面提高结合起来,当前工作与长治长效结合起来。

“四个全面”是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涵盖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了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实现中国梦增添了新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护航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四个全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同步同向,具有宏大的全局性、科学的系统性、创新的协同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总目标的两个轮子,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只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才能引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四部份: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研究设想

通过我们小组的对“四个全面”理论的深刻研究后,我们一致认为,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全民认识问题: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身边还有很多同学对“四个全面”不了解,认识不到位,仅仅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概念,对其深刻意义无法从大局观去认识它。

(二)执行贯彻问题:习总书记虽然已经将“四个全面”的概念做出了准确的描述,人民普遍认同和赞赏,但是却存在执行动作慢,效果反应差等问题。

(三)反馈总结问题:及时对贯彻“四个全面”,对结果进行总结必不可少。然而我们鲜有看到能够及时作出评价,对在实

/ 9

中南大学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经世致用

事求是这条道路上遇到的困难报道方面很少。

下一步研究设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及“四个全面”:我们想通过专题报道等方式使周围更多人去了解这一伟大布局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积极探索,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政府应当是执行的主力军。政府有丰富的资源和条件,因此他们应成为整个社会的模范带头作用。我们希望政府能切实以身作则,从实践道路上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面貌。

(三)要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工作。事实证明,唯有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省,才能集腋成裘,为日后的决策夯实基础,积累经验。因此我们除了从理论上认真的把握住“四个全面”以外,还要在实践当中不断的探索真理。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没有先列可以模仿,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不断的经验总结,才能走出符合我们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部分:体会收获

在开放的情境中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在愉快的心情中自主学习,提高能力,我们在研究性学习中不断收获,得到锻炼,提升自我。这是我们对本次研究性学习的真实体会。

一、准备充分 目标明确。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阶段,我们统一讨论了要明确地知道自己想研究什么内容,研究的具体对象是谁,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是什么,想取得什么样的研究结果,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式等等这些具体的事项,才能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调查研究。

二、团队精神 合作至上。研究性学习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单凭一人之力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这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合作,是整个团队,是大家共同的努力。在这次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了合作的巨大力量。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合作,互相帮助,以集体的利益为主。团队的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

三、“四个全面” 意义非凡。“四个全面”更有着普遍性的价值,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力卩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提

/ 9

中南大学 “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内涵及实现途径 经世致用

法,“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键抉择”。我们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激发了自由创新的热情,培养了独立思考、探究新事物的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了我们协作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正好填补了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不足。我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大意义。

以上就是我们在本次研究性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它让我们得到了锻炼,无论是社会交往的能力,还是自身的学习能力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6.申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篇六

2019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教育要遵循幼儿身

心发展规律

【热点背景】

9月3日有学生家长反映,深圳某幼儿园在开学典礼上表演钢管舞。对此,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表示面向幼儿表演钢管舞欠妥,并责令园方解除该园园长职务。事后,园长也在家长群中发文道歉。

【综合分析】

教育发展要遵循规律。钢管舞作为一项运动、一种艺术,没有对错之分,但是艺术也需要讲究场合、讲究接受者的实际情况。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亚里士多德提出“教育要坚持‘适当’的原则”、这样的教育观念放在现代教育中同样适用。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适合接触的东西,而这其实就是教育规律,应该坚守的教育理念。反之可能导致孩子伪成熟,忘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教育发展要坚持“适合”,遵循规律。

教育发展要去功利化。蒙田说:“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柏拉图也认为教育应该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但是现在的教育盛行“唯分数论”、“实用主义”哲学,家长又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导致教育仅仅变成了获得更好地位、未来的途径,反而忽略了教育“华人”的本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势必浮躁、功利,于社会发展建设不利。学校应该是最晴朗,最阳光的地方,如果任由教育不断被商业化、功利化侵蚀,那还谈何“中国梦”的实现?教育发展应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本质。

教育发展应注重师德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言行遇冷的情况,也常听到老师歧视学生的声音,更有甚至辱骂虐待学生。其教育的负面行为的危害远远大于教育教学的本身,对于学生日后走向社会也会影响社会,教师的错误行为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会在社会活动中作出非理性反应,以危害社会的健康。老师作为学生的领路人,如果自己都做不好,那又如何去谈教书育人? 【案例延伸】

师德建设:携程亲子园、红黄蓝幼儿园、成都启智幼儿园虐童事件 教育规律:超前教育、过度教育

更多国家公务员考试信息关注昆明中公教育信息网

7.申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篇七

江西省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以拓展办学场地、扩大招生规模、增加学科专业等达成办学规模的扩张和办学结构层次的延伸, 即以外延式发展模式为主导。 这一发展模式对提高江西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满足江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规模扩大后如何提高教育质量是江西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面临的突出问题。 江西省“十二五规划”已提出:江西省将逐步实现江西高等教育工作重心从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即今后一个阶段江西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模式是以提升办学质量为主导的内涵式发展模式。

那么,在内涵式发展模式中,需要重点关注江西省高等教育中存在的哪些核心问题? 解决这些核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这些问题在当前迫切需要得到深入研究。 本研究以系统理论、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等为依据,探究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期望对当前江西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探索与改革有些许价值和参考意义。

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理论

高等教育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系统理论从系统论角度为我们认识和处理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问题,提供了理论思路和研究方法[1]。

系统理论要求在考察和研究问题上要从整体出发,对于江西省现阶段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要从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中探寻基本规律、从全国各省区的比较分析中发现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制度与政策的差别,及这种差别引起的不同结果。 在分析、解决问题上系统理论还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 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因此,在分析高等教育的质量要素时,并不排斥规模、结构、效益等要素,而是将它们看作是整个系统中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不可缺少的部分。

(二)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

潘懋元先生于1980年提出了教育内外部规律理论,其中外部有关系规律指的是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它与整个社会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规律[2]。 该理论认为“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一方面,教育必须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另一方面,教育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区域化使得高等教育对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做出敏锐的反应, 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专业设置、资源利用等方面做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改革变化。 因此,适应性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属性。

(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理论

在教育标准分类中,我国过去一直比较注重借鉴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标准,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分类有广泛影响。 其主要特点是根据高等教育机构所授予的学位层次、学术性、研究水平等维度为标尺,把高等学校纵向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个层次。 这种强化学术、纵向分层性质的分类方法,促进了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建设,但也误导其他类型高等学校重学轻教、追求层次上的攀高,陷入同质化发展的误区。 相比而言,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3],主要以人才职能、培养类型为分类标准,并兼顾考虑培养年限与学位层次, 比较符合大多数国家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基本国情,因此对我国更为适用, 可以作为江西省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制定分类指导政策的参考依据。

二、江西高等教育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高等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

据教育部2013年发布的全国高校名单, 截至2013年6月2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2198所(不含独立学院),江西79所 ,高校数量排全国14位[4]。 但从重点高校数量来看 ,一流大学缺乏,无985高校,只有1所“211工程”大学。 江西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在全国地位偏低,2012年高等教育总体水平在全国排名仅在26位[5]。 从高等学校办学类型看,江西民办高校走在全国前列,公办民办高校发展很不平衡。 2000年民办高校仅为1所,至2013年已发展到16所,在校生从1000人发展到10万余人, 民办高等教育综合水平在全国排名第3。[6]

从人才培养层次结构看, 研究生教育所占比例过低,高层次人才非常缺乏。 首先,研究生培养规模总量很小,尤其是博士研究生教育更加薄弱。 2013年,只有2.5万在校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才招收211人。 在校本专科生与研究生之比为33.73:1,硕士生与博士生比例为30.16:1,远远落后与国家平均水平的13.9:1和5.1:1。 其次,学位类型结构比例失调。 至2013年底 ,江西省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7个 、一级学科硕士点202个,均为学术型学位点;专业学位仅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且在专业布点上空白点太多。 再次,培养质量有待提高,高水平学位论文不多。 截至目前, 只有南昌大学于2012年获得1个 “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江西农业大学于2011年获得1个“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7]。

(二)高校分类定位不明

与江西4000多万人口相比较, 原有江西的十几所本科高校和十几所专科高校远远满足不了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因此,在向大众化转型的过程中,江西通过新建和升格等途径,使得高等学校数量猛增。 其中本科高校从1998年的13所增加到2013年的27所,专科高校从1998年的24所增加到2003年的52所[8]。 数量的增加使得江西高等教育从小省变成了高等教育大省。 但高等学校分类不清、定位不明、追求升格、缺乏特色仍是江西高等教育中至今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的现象。

江西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南昌航空大学的专业扩大化。 九江师专、医专、财专合并成九江学院;宜春高专、医专合并成宜春学院等。 上述举措使得老大学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倾向,高校合并也使原来行业或职业特色比较明显的高校失去了原来学校的行业或职业特色,因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型大学越来越少。

高校盲目升格现象在江西同样普遍。 高职、高专、民办高校的基本职责,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以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 但江西省先后有萍乡高专、景德镇高专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 升格的初衷有多种,但大量的把原本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学生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范围,直接导致技术工人的短缺,这是造成当前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与结构性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针对这些现象,国家早在1993年就已提出“制定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种类型的学校合理分工,在各自的层次上办出特色”。 为什么这个问题延续至今仍没有得到解决?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受制度环境和资源配置的影响。 目前比较盛行的高校分类方法是以强化学术纵向分层性质为主的分类方法,学术研究被看作是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更高级的职能;层次在上的高校一定比层次在下的高校水平更高;相应的评价机制、经费投入与资源分配机制均以此分类方法为参照。 这是造成当前江西高校盲目升格、合并、综合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二是就高等学校自身而言,特别是高职院校为争取改变其自身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看似“次等”的地位,仿效普通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 三是缺少引导高校分类定位、特色化发展的政策措施。 虽然江西在近些年,实行了“名校建设工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高等教育“十大工程”,但这些举措大多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实施的,缺乏自主性、创新性、针对性的手段。 而且政策也缺乏系统性和法规性。 各项政策总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缺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法,更没有以法律法规形式形成固定的改革条文。

这些因素不仅导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教育之间边界模糊,偏离了各自本应有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方向,而且由于类型定位单一,造成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持续短缺,进一步加剧了结构性失业矛盾进而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

前几年一些高校在加速扩张的同时, 办学追求面面俱到、大而全,希望快速整体推进,实现全面赶超,结果导致学科专业设置雷同,同质化办学现象严重,缺乏特色和优势。 从江西省普通本科院校所设置的学科专业来看,各院校平均设置专业数44个, 其中绝大多数学校都覆盖了6个学科类别以上。 本科专业设置相对集中,基本上每个学校都开办了工学类、管理学和文学类专业。 普通本科院校设置最多的专业有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等,而满足江西重点产业、 特色产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却非常紧缺。

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产出了一大批专业结构相同且不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求的学生,从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供大于求现象的发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性失业”。[9]据相关研究,江西高校目前的本科专业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失衡问题,不少专业,如计算机、法学、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十分困难,而采矿工程、 环境工程等工科专业人才供应紧张。

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原因与高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追求办学利益、 对市场需求调查和预测的缺乏等有直接关系,同时也和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经费划拨标准有极大的关系。 目前江西用于高等教育事业的经费还十分有限,为了提离高等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采取抓重点的策略, 向部分高校实行经费分配上的倾斜。 因此,造成另一部分高校不得不将扩大招生规模,多收学费,增加教育经费作为学校开设新专业的目的。

(四)高校服务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能力不强

培养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 江西省在世纪初确立了包括太阳能光伏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精深铜加工产业等14个重点发展的产业 。 虽然各高校近年新增专业中与江西省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有较高的契合度,但是这些专业都是新办专业,其培养规模与质量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江西高校在科技创新能力上也较薄弱。 至目前为止,江西省在国家重大创新项目、 攻关项目中尚无首席科学家,在国家重要机构中尚无智囊人才,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的例子也为数不多,说明江西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较小。

高校是文化智力最集中的地方。 传承、创新、引领是高校实现文化引领职能的重要使命。 高校不仅自己要创建优秀的文化氛围,而且要向社会输出文化、输出思想、输出文化工作者,把先进的、优秀的文化传播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为建设文明社会、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但目前江西高校在江西特色资源,如红色资源挖掘利用,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方面作用发挥仍不够。

三、对策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扩张,江西高等教育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应当把握阶段性的特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围绕江西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优化高校结构布局、明确高校类型定位、合理布局学科专业、提升江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实现从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跃升。

(一)优化调整高校结构布局,增加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

完善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等学校体系。 高等教育发展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系统,系统内各高校对应相应的市场份额。 每所大学以自己的特色满足着不同的社会经济需求, 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 兴趣和志向选择自己心仪的学校。

从江西省高校的数量上看,已基本能满足需要,因此应从宏观上把握适量增设新的高校, 立足办好现有每一所高校。 进一步明确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职业类学院等不同类型高校发展定位,完善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引导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江西高等教育在结构布局上主要表现为高层次比例太小。 因此,发展研究生教育将是今后若干年的主要任务,尤其是博士生教育。 此外,江西省重点建设高校应尽快坚决地退出高职高专教育领域,致力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加大研究生教育层次的人才培养规模;一般本科高校逐步缩减职业教育办学规模;高职高专院校则应坚持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特色,放弃盲目追求“升本”,积极探索骨干示范性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高等学校体系的结构调整优化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但在现阶段,这种做法却很有可能阻滞高等教育结构的自主调整与自我优化。 因此,要根本解决高等教育均衡化发展问题,不能再单纯依靠政府的制度和政策的推动与扶持,而应通过建立更加科学的分类体系和标准, 引导高等教育结构的自主优化和理性发展。

(二)调整高等教育类型,鼓励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

上文提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关于高等教育类型的划分,更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 因为与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标准研究的是美国大学标本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考虑的不只是某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 它全面概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因而大体上能适用于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分类,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适性。 也就是说,它可更好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类型划分的参照。 更为重要的是,该分类法中的每种类型都各有其培养目标、发展方向,都可以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因此,在调整江西高校的类型定位时:首先,确立不同层次、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可以成为一流水平学校的理念,建立各级政 府公平配 置教育资 源的机制 , 使教育资 源不仅向 “211工程 ”重点大学倾斜 ,也向优质的行业大学 、 地方大学 、 高职高专院校倾斜,使所有高校均有追赶的目标。 其次,对江西总体高等教育需求进行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高等学校的类型和规模,既充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又使高等教育在江西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再次,通过规划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准确定位, 引导高校根据 “ 唯一性 ” 和 “ 独特性 ” 特质 , 实施差异化发展道路 , 才能发挥不同层次和类别高等学校的作用,形成一个多样化的、分工清楚、定位明确的江西高等教育系统。

(三)科学合理布局学科专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依据现有高校的学科专业基础,积极调整和整体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满足江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是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 高校在灵敏反映经济社会结构变化、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获得了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把握了学科发展方向。 因此,要使江西高等教育适应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就要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 积极发展江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以及能够引导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学科。 如此才能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迅速转化,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能够与产业结构的良性互动。

二是完善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规划。 增强学科专业规划的前瞻性,超前部署一批与江西省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及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相关的学科专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优势重点学科群和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 同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江西自然、人文的独特资源,结合高校自身的既有优势以及结合学科发展的未来趋势,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优势学科,并集中一批人、财、物重点建设和发展优势学科。 首先在投入上向优势学科倾斜,构建起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共同建设优势特色学科的多元投入机制,其次重点建设一批服务于优势学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要将本校、外校甚至是外省的科研领军人才延揽和集聚到优势特色学科上,形成优秀团队。 在全省高校建立若干个优质科研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包括实验室及试验设备、课程资源、图书资料共建共享平台,建成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特别是要在全省范围内成立高校开放课程共建共享联盟,共同开发网络学习课程,推进本、专、高职类优质课程资源上网,探索课程资源协同建设、跨校联合辅修专业培养、学分互认等合作机制,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江西在线教育品牌。

三是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积极鼓励和引导江西省社会评估发展,加强省级统筹为主的政府评估,走政府评估、 社会评估、高校自我评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成立省级教育评估协会等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开展省内大中小学的教育评估业务服务,将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评估纳入其中,并将第三方评估的结果与经费拨款、学科专业设置等挂钩。 这一做法在某些省份已经先行启动, 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如广东省近期成立了广东省教育评估协会,还有成立较早的江苏省教育评估院、上海市教育评估院都是专业化的评估机构。

四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的退出机制。 省政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开展江西省重点产业人才需求、主要工业园区人才需求预测,每年在高考填报志愿之前公布预测报告;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制度,定期公布全省各个高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健全高校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重复设置过多、社会需求不大、就业前景不好、现有基础不实的专业,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四)提升高校服务经济建设能力,为江西绿色发展助力

2012年 ,江西率先在全国启动 “2011协同创新计划 ”,为提高江西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政府要进一步明确选择标准,重点支持那些符合“江西急需,全国一流”条件,具有解决重大问题能力的协同创新中心,或者已具备重大机制体制改革基础,前期培育成效明显的协同创新中心。 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 推动产学研结合由松散、短期、单项,向实体、长期、系统合作转变。

鼓励高校不断增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瞄准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如围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昌九一体化”建设等,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的新空间。

加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与高校的合作,建成一批高水平决策咨询研究机构, 积极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服务。

切实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江西文化底蕴深厚,要发挥高校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的主力军、生力军作用,为建设文化强省作出更大贡献。

四、小结

8.扎根行业沃土实现内涵发展 篇八

成立于1996年的中锐教育集团,以发展汽车职业教育为目标,积极探索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以“华汽教育”为代表的服务品牌,一跃成为全国性的汽车专业人才孵化器,为汽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模式。

为此,《教育与职业》日前专访中锐教育集团董事、总经理邹晓东,就汽车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如何为高成长的行业解决人才瓶颈及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教育与职业》:请介绍一下贵集团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近年来的发展方向有何调整?

邹晓东:1998年,中锐教育集团创办了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从几百人的规模起步,发展到现在拥有6000多名在校生。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该院下设的汽车学院在校生现在已达到2000人,成为在江苏地方领先和全国知名的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目前,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在汽车维修与服务、旅游及酒店管理、动漫设计、国际商务等专业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成功申请了国家权威部门的18个考证培训点、4个国际认证培训点。办学12年来,学校以贴近市场的办学特色,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培养合格人才,与澳大利亚、德国、美国、爱尔兰等多国进行合作办学,实际就业率达到了98%以上,深受社会家长和学生的肯定和好评。

应该说,自成立以来,我们中锐集团始终在研究和探索如何为高成长的行业解决人才瓶颈,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从2004年开始,集团就着手研究国家若干战略性、支柱性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的状况,经过这样认真地研究和分析以后,我们毅然选择了将汽车职业教育作为集团的主要发展方向。

《教育与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汽车产业人才有何特点?当前的人才培养现状能否满足产业发展要求?

邹晓东:我们注意到,汽车产业具有资金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装备集约化和生产规模化的特点。在这些产业要素中,专业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在汽车的研发、制造等汽车产业链的前端,还是在汽车销售、应用、维修后市场的产业链后端,都需要大批具备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和掌握现代汽车核心技术、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初步统计,2010年我国汽车的产销量在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长,如此快速增长的形势,对我们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的速度、规模和质量,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各类训练有素的高技能人才大量短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现在有70%以上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80%以上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开设了汽车专业,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根本就无法满足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需求。

《教育与职业》:那么,贵集团在汽车职业教育方面又进行了怎样的探索,有何成效?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又该如何改变呢?

邹晓东: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工作的全面开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可以说,高等职业教育既面临极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早在2004~2006年期间,我们中锐教育集团就组织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团队,对国内外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密集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以无锡南洋技术学院为试点,开始创办华汽教育品牌。

值得欣慰的是,经过近5年的努力,我们集团以华汽教育为抓手,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性专业汽车人才的孵化器,尤其是教学网络通过集团直营学校系统和合作院校系统,已经遍布了全国15个省市,在汽车人才投入规模和培养模式上形成了我们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中锐教育集团以上海为中心,在江苏、广东、辽宁设立了三个华汽汽车学院,在西安、成都、重庆、武汉、长沙、南昌等11个省会城市或中心城市设立了“华汽培训学校”,并在当地建设先进的汽车实训中心,面积一般在5000~10000平米,仅在设备方面一项的投入就已经高达千万元,在校生人数也已经达到1万多名。现在,全国有20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完全采用华汽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其中有5家是国家级示范高职校。

当前,对于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该如何改革这一工作,政府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要以探索建立新型校企合作方式为抓手,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真正引入人才培养过程,同时要积极承担企业内部培训的教育外包业务和部分社会培训业务,通过与市场的亲密接触来提高自身培养质量,从而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教育与职业》:“华汽教育”的服务模式是什么?您认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色?

邹晓东:“华汽教育”不但向合作院校输出课程,还提供部分甚至全部的专业课师资,帮助合作院校迅速完成专业建设和形成当地品牌,形成双赢的格局。实际上这既是我们中锐教育集团教育服务的一种方式,同时也开创了一种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从今年开始,我们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将向中职和技校进行延伸。同时,我们还根据企业需求,按照模块化和一体化的教学思想,引入和研发在职人员培训项目,以大型服务集团作为服务对象,引入汽车、保险、营销、租赁、评估等专业的资格培训,充分整合教育科技资源,为客户提供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培训方案。

我认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一定要注重因材施教和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行理实一体化的办学理念,淡化学科分类,突出综合运用,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培养内容上尤其要强调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整个学习周期要有一半的时间用于将学习内容和产业、行业的一线需求实现无缝对接,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化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教育与职业》:职业院校的教材开发对于提升其教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您有何具体建议?

邹晓东:作为一家拥有十几年办学历史的教育集团,我们深刻认识到办教育一定要质量为先、质量为本,否则就不可能走得很远。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非常注重内涵建设、教材建设以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

对于教材建设。我认为一定不要“闭门造车”,必须和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比如,我们在开发教材时就大量聘请了上汽通用、大众汽车的技术专家参与研发,开发出的教材具有相当的实践应用价值,目前已经覆盖了高职领域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电子电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四大核心专业,深受行业企业的好评。

因此,职业院校的教材必须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从内容设计、结构设计到编排上都要体现出理实一体化、模块化教学的理念。例如,我们在开发教材过程中,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技术和理念,整合优秀的汽车教育资源,通过运行E-LEORNINN,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目的。

《教育与职业》:近几年来,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相对出较乐观,但仍然存在就业稳定率下降的问题。您对此有何看法?高质量就业究竟该如何实现?

邹晓东: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率高是不争的事实,实际上某些专业就业率已经达到100%。但我认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要注重“三率”:一是高就业率,二是高满意度的就业率,三是高职业成长的就业率。这实际上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

围绕这“三个目标”,我认为,职业院校一方面要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教师经过统一培训和再培训之后,才能准许进入各级教学点,并且要对这些老师进行持续培训和评估:同时还要从行业选聘资深的专业人才加入学校教学团队,以弥补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例如,我们集团通过巡回培训和名师团制度,对华汽教师进行不断地技能提升培训,并实行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和“华汽教育”督导制度,以保证教育质量和水平持续、稳定地提高。

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加强与行业和大型企业的合作,不断引入行业新的人才标准和技术规范,以保持学校课程体系的持续更新的先进性,确保所培养人才的行业适用性。

《教育与职业》:对于职业教育发展,您最大的体会是什么?下一步有何具体打算?

邹晓东:通过中锐教育集团十几年的办学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职业院校发展既要尊重教育规律,更要尊重经济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还要实现集团化办学,以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化效应,这是职业教育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保证。

上一篇:生活因画画而精彩作文下一篇: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