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困生成长

2024-07-31

关注学困生成长(精选8篇)

1.关注学困生成长 篇一

关注学困生的发展

一、放缓互动速度,改变发言顺序

首先,我们需学会等待,留出一点时间给学困生消化知识。一位教育家曾说过:“学会 等待,意味着教师善于在下一个路口等待学生。”等待也许是“费时”的,但我们可以在下一个路口收获学生因成功绽放的笑容,保护他们濒临“破产”的自信心。其次,在互动交流中,我们可以尝试让学困生先阐述最为浅显的观点与想法。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心存足够的耐心,换取学困生的发言权与参与权,让课堂互动真正走向大众化、平民化与实效化。

二、消除学习障碍,树立学习信心

学困生心理素质差,自尊心脆弱,自卑感强,经不起老师、同学、家长等方面的冷落和剌激,教师要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给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困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积极情感积累有助于在心理上形成良性循环,增强学困生的学习自信心,从而增学习进取心、竞争力。

三、加强学法指导,形成数学能力。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困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数学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关注学困生成长 篇二

好学生的作业字迹隽秀, 正确率高;课堂上优秀生表现积极, 智慧的火花不时在课堂绽放, 好学生的出色表现让教师充满了成就感。 而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学困生则成了教师心中永远的痛。

孔子曰:“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我们不可能因为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差而忽视他们的存在。 我们应更重视他们的学习状态, 帮助他们尽快缩短与好学生的差距。 如同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

一、理解和尊重多一点

教师要深入学生, 经常和学生走出教室, 走向大自然, 在心理上消除师生之间的鸿沟,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在关心他、爱护他, 是他的知心朋友。 学困生成绩落后, 得不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有严重的自卑感, 因此更需要得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给予他们更多的爱。 我班有个学生因家庭困难没钱买钢笔, 无奈偷了同学的钢笔, 于是同学们议论纷纷, 让他很难堪。 就此事我在学生面前没有提一个 “偷”字, 而是把他叫到一边, 说“ 老师知道你是想和同学开个玩笑, 那同学找不到钢笔正真着急呢! ”他听了, 当即把钢笔还给了那个同学。 第二天我把我的钢笔悄悄放进他的书包, 并告诉他这是老师送给他的礼物, 希望他好好学习。 我并没有嫌弃他、讨厌他, 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着他那颗脆弱的自尊心。 但同时启发他正视错误, 改正错误。 我对他的尊重与信任, 给了他改正错误的勇气, 我的礼物给了他学习的信心。

二、信任和扶持多一点

对小学生不但要以“爱”为本还要以“信任”为源。 “信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成绩落后不等于能力落后, 调皮捣蛋不等于道德滞后, 成绩落后的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 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 因此, 教师要有一颗慧眼, 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 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 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 教师要给他们以多方面的帮助和扶持, 在“引导”上下工夫。 有一个学生在家中趁父母不在偷出钱买吃的, 就连老师办公桌里的钱也敢拿, 拿同学的玩具更是他随心所欲的事了。 久而久之, 同学们都离他很远, 做什么事都不找他。 他成了一只离群的“孤雁”。 为了转变这个学生, 我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性教育。 我特意派他负责收班里的体检收费然后由他交到学校。 我还郑重其事说得告诉他完全有能力完成这项任务, 鼓励他大胆收吧。 他十分认真地收每一份钱, 记录每一笔账, 不到一天功夫, 就把钱全部收齐交给了学校。 之后他对笑着我说:“老师钱收齐交到学校, 这是学校给的收条, 您看看吧。 ”我说:“你看过了我就不用再看数了, 老师相信你。 ”这个学生听到我这话, 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他边哭边说:“老师, 真的没想到你能这样相信我。 ”

三、表扬和鼓励多一点

学困生也喜欢被老师表扬。 我们要用慧眼认真挖掘他们潜在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 让他们感到教师是公平的, 从而增强自信心, 鼓起上进的勇气。 全班学生轮流做值日, 将每天的好人好事记在功劳本上, 要为学困生开绿灯时时选出进步标兵, 让学困生也有上光荣榜的时候。 这样, 后进的学生也能经常受到鼓励, 促进了他们上进的信心。

四、温暖和体贴多一点

对学困生, 我们要用爱心去亲近他们, 多给他们一点温暖和体贴。 要从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真心实意地去关心爱护他们, 发现他们的长处和短处, 使其扬长避短,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聪明才智, 进而让他们亲生感受到教师真诚的体贴和关怀, 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我班王玉秀同学在二年级, 由于父母离婚, 使这个活泼可爱、天资聪明的孩子, 变得少言寡语。 她在课堂情绪低落, 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了解这一情况后, 课堂上尽量让她多回答问题, 课间她一起游戏, 消除她的自卑感。 由于“爱”的细雨默默无声地洒在她的心田, 使这颗受伤的心灵又重新治愈复活。 她的性格逐渐变化, 成绩逐渐上升。 后来她告诉我她妈妈为鼓励他考个好成绩, 向他承诺:若她考了第一名, 要什么就买什么。 她却什么都不要, 就要爸爸。 发自孩子内心的话语, 使我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我使劲给她的父母做工作, 讲离异给子女精神上带来的痛苦和压抑。 后来在孩子的积极力促下, 一家三口人终于破镜重圆了。这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老师就是我的妈妈, 她用慈母般的情, 温暖着我那颗受伤的心灵……”

五、学法指导多一点

在注重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 学习方法的针对性指导更不能忽视, 学习态度和学习基础是影响学困生学习成绩落后的成因, 而学习方法不正确则几乎是所有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因此, 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就像交给他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让他们带着乐趣、带着好奇打开知识的大门, 获得掌握知识的主动权, 消除想学而学不会的自卑感, 树立其信心。

我们的工作犹如琴师弹琴一样, 只要和谐地拔动学生的“心弦”, 刺激之、抚慰之、鼓励之、爱护之, 学困生同样能够引向健康成长的大道。 他们告诉老师, 当年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 这份爱心永远藏于他们心中, 他们永远感谢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教育。

师爱是转化学困生的一股推动力;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闪光钥匙;师爱更是点燃学困生上进的火花。 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们, 对学困生多一份爱、少一份斥责, 一定会取得好的收效。 我们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爱心, 呕心沥血, 辛勤耕耘, 不断探索转化学困生的科学有效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摘要:学困生成绩落后, 得不到教师的理解与尊重, 往往有严重的自卑意识。但是成绩落后不等于能力落后, 调皮捣蛋不等于道德滞后, 成绩落后的学生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 调皮捣蛋的学生也有许多闪光的道德品质。

3.用爱关注学困生成长 篇三

学困生包括智商正常的学生,也包括智商较低或非常低的学生,更包括学习成绩较低,学习兴趣比较低的学生。

学困生的现状:

1少部分學困生是家庭富裕、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忙于生意,忽视或无暇督促子女的学习,加之骄生惯养、溺爱、宠爱,造成孩子懒惰、浪费,不求上进,学习成绩差,表现不良。

2少部分是家庭困难的孩子。他们有的是父母管教不严,有的是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种种原因造成孩子贪玩、懒散、好动,不好好学习,成绩差,表现不尽人意。

3有一部分学生因为是单亲家庭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交往、合作,胆小沉默,不合群。他们有的是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温暖,有的抱养的孩子,有自卑、逆反心理。以上学生大多数智力正常,主要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良,造成学习成绩差。

4极少部分学困生是智力因素造成的,其特点是理解能力弱,接受能力差,或者先天性有缺陷,智力发展有障碍,不能完成学习任务。

我校在进行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困生采取了不同对策,但总的来说以激发学困生的兴趣为主。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要想转化那些学困生,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所谓的“学困生”,多数不是智力低下,而是学习欲望、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较弱。为此,在教学中,教师绝不可采取压、灌等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去被动学习。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真情感化,拨动心弦

教育专家认为“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热烈的情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激发情感的方法很多,但我认为教师首先对学困生要倾注满腔的热情,表明真诚的态度,体现出一个“爱”字,千方百计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客观存在,以便在融洽的氛围中迈出转化的第一步,走出学困生的“阴影”。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困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欢你所教的学科上了。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确定目标,异步达纲

激情之火点燃,如不及时加薪,那就会熄灭,所以在与学困生沟通之后,我们教师就立即帮他确定一个个经过努力便可以达到的目标,解除了他们思想上的“满山尽是悬崖峭壁”的顾虑,他们每实现一个目标,我们应及时在全班表扬,充分肯定,并创设一些“优惠”环境,让他们与中上等生同样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改变了学困生在学生中的形象,树立了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心得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根据学生数学计算题易失分的情况,我加强了对学困生的基础计算训练,让学生用卡片形式进行经常练习。我对他们提出第一目标是:口算题正确率达85%,一般性计算题正确率达60%,达标后,我又因人而异,采取分级要求,同等对待的方法。按惯例都是设优生奖,我则另辟蹊径,设了进步奖,规定每次评估比前次上升一至两个等级,可获进步奖,当上升三个或三个以上等可获特别进步奖。所有的学生不是关心奖品的价值,而是看谁进步了谁进步得快。这样后进生也可享受到走向领奖台的光荣,充分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欣慰。

三、排除逆反心理,建立其相容点

4.关注学困生成长 篇四

导学究测课堂模式,在我校实施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的教学中,我发现课堂上有的最大问题是:上课讨论,展示点评的学生总集中在AB层,而C层学生几乎不动。这就没达到高效。

针对这问题,我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关注“弱势群体”

在课堂上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积极性呢?我们现在的高效课堂采用的正好是分组学习形式,每组的成员学习程度都是有层次性的,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要尝试分层教学,即经常让各组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的问题,如果答对了或者答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或者同一问题。在分值上倾向这些学生。然后逐步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

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还要经常做出一些模糊的激励性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断承认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觉到进步,由此喜欢上一个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二、关注“合作与分工”

一堂课要合作的内容多,时间有限,所以学习内容可采用分工与合作的形式进行,全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把任务分解,让C层学生完成容易的任务,B层学生完成比较难的任务,并补充C层学生没能完成的任务,A层学生协助B层学生。各自自学完后,交流讨论,最后归纳总结,分享成功果实,记录存在的问题,等待展示和点评中得到解决。

以上是我在这段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谈了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当然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的很多,还有很多需要我去思考与实践。以后在教学中会碰到的问题也很多,只要我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5.关注学困生成长 篇五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在我们的学校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特困生。这个名词主要指的是经济方面,其实他们其它方面(例如学习)的情形也不容乐观。虽然学校、政府及社会各界都纷纷解囊,捐钱捐物,提供了许多帮助,但情形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甚至有些学生的表现连捐助者最基本的期望都达不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找到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捐助者关注的焦点是物质层面——因为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也容易让人看见(我这样说可能太苛刻)——而让特困生能在将来脱困的最关键一点在于重塑他们的精神——自立、自强的精神!而我们却在这方面的帮扶做得远远不够,甚至走向了它的反面。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分析:

先从捐助者的心态来看。捐助的一般形式是:大张旗鼓的开会,在会上领导讲话,号召同学们节约每一分零花钱献爱心来帮助特困的同学,然后宣读特困学生的名单,一一上台领取捐助款。比较大的会还会有记者拍照、录像,把这件事作为新闻搬上报纸或者电视。可能会后还有一个受资助学生的座谈会,面对受捐助者的泪水,我们的捐助者大都或多或少的以施恩的姿态心安理得的接受了,却很少去体会一下,受捐助者此时的感想如何。可以这样说,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贫穷都是一种耻辱、都是 1 一件不光彩的事,那么,让这些特困生在大庭广众之中、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捐助,不就相当于向同学们宣告“我是特困生,我需要帮助(可怜)!”你说,他们的感想会如何!他们的自尊、他们做人的尊严何在!那些自尊心强的学生的心中会完全是感激吗?恐怕有很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反感。而那些自尊心不强的学生以受惠者的身份长久生活在这样一个低人一等的氛围中,可能会形成一种弱者心态、自卑心理,只会怨天尤人,不求上进,这岂不是与我们帮扶的目的背道而驰吗?其实,作为特困生来说,他们本身就有很重的心理负担,有心理上的障碍,自尊心本来就很脆弱,我们细心呵护还来不及,还哪能这样折腾!我们是不是该换一个更好的帮扶方式了?我觉得,作为捐助者应放平自己的心态,以一种谦卑的、不搀杂任何功利目的的态度,而不是以一种救世主的目光来俯视这些特困生。据说,沙特阿拉伯的乞丐在行乞的时候很气势,甚至有点蛮横——而他们的收入也比一般工人高好多。他们认为,我向你乞讨是给你一个行善事、表爱心的机会,你感谢我还来不及呢,还哪敢对我耍态度!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感慨万千:不知我们的捐助者能否都抱着一种捐助是一次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一次为社会做贡献的大好机会,而不是一种施舍的想法呢?所以,当我一次次看到受捐助学生眼中饱含的泪花时,我就一次次感到揪心的疼痛:又一个孩子做人的自尊随着泪水“溜”走了!

再从捐助形式和方式看。对特困生社会各界都很关心纷纷举办各种捐资助学活动,许多善良的人们都尽己所能,向贫困学生 2 伸出援助之手。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只关注对贫困生的物质帮助,却忽视了“精神扶贫”。在社会各界的呵护之下,一些学生逐渐对人们的帮助产生依赖,只知道向社会索取,却从未想过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更有甚者,拿着学校给的补助费肆意挥霍,反正没有了可以再要的。时间一久,有些人就会觉得有利可图,养成一种不劳而获的心理,拿到捐助后,不是一种感激,而是一种占了便宜之后的窃喜。受资助者的泪光,我想信,大多数是真诚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很多纯粹是一种表演,是一种屈从求人的装可怜,这也大概就是有许多特困生在接受捐助后,在学习与做人上不但毫无起色,反而越来越恶劣的原因吧。他们的心灵萎缩了,变成了精神上的侏儒。比起物质上的贫穷,这种精神上的匮乏确实是更可怕。

我们对特困生的帮助一般是不需付出任何代价的直接给与,让受捐助者、让其他人明确的知道这是别人的捐助。这怎能不把好心办成坏事,怎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怎能不让学生养成依赖心理!西方的一些教育人士认为,对别人(特别是对尚未成年的学生)的帮助,要永远是奖,而不是直接的给。让受捐助者清楚,这所谓的捐助是自己付出努力和勤劳之后而得到的回报和奖励,而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明白:命运,要靠自己来改变!而不是养成一种好逸恶劳,老想依赖、占别人便宜的不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才会让特困生彻底的脱贫!而赤裸裸的、无任何代价的直接给与其实是对受捐助者的侮辱!——因为他们需要的只是帮助而不是 3 施舍!所以,每一位特困生在一心怨天忧人,怪社会对自己不公之余,不妨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尽最大努力去实现理想;在接受到人们的爱心帮助之后,也不妨扪心自问,自己的行为是否对得起这份关怀。前不久,沈阳出台政策,规定领取有行为能力的低保户必须参加街道、社区举办的公益活动,两次未到者取消低保待遇。这种办法值得借鉴。我们不妨为捐款添上一个附加条件,要求受资助者必须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从而对得起自己,也不辜负人们的期待。其实,在学校,我们也可以建立一些诸如“爱校小卫士团”之类组织,只吸收特困生参加,让他们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在课余时间为学校、为同学服务,然后根据工作情况把捐助款以奖励的形式发给他们,这样做,是不是比无偿的直接给与的效果要好一些?

再则,就是对特困生进行帮扶,又何必非让他(她)明确的知道呢?能不能象闻一多先生所说的那样“做了也不说”?其实,这种默默无闻的好心人已经有很多了。例如前几天我就看了这样一篇好像叫做《无声的爱》的文章。文章大意是:一位贫困的女大学生,在新学期开始不久,就被一位任课教师叫去,说是自己担任校刊编辑的工作,忙不过来,让她帮忙改改稿件,一个月300元钱。她真是喜出望外。不久她就发现这份工作既简单又轻松,一点也不影响学习,工资下发的又非常及时,靠着这份收入,她比较顺利的完成了学业。直到毕业,她都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其实,她的每月300元钱是五位教师看她生活非常困难而从当月所发的工资中扣出一部分凑起来的。但怕这位学生难堪,于是才找 4 了一个编辑的借口。读完这则短文,我真是感慨万千:多么美丽的谎言,多么高尚的欺骗!我觉得,这五位教师牺牲了让别人当作恩人的机会,用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帮扶助一位特困生完成了学业,维持了她做人的尊严和体面,从而毫无精神负担地去面对生活,不由得让人生出由衷的佩服和敬意。不知它会不会给我们的捐助者以深刻的启示呢?

让我们每个人都来关心特困生的精神成长,做默默无闻的捐助者吧!

关注特困生的心灵,帮扶特困生的精神 作者姓名:于泓

6.关注生命成长专题 篇六

2012年5月21日,带着还没有完全从忙碌的工作中收回的焦躁不安的心情,我和其她199名骨干教师一起踏进了山东女子学院的大门。大学毕业已经十年,在幼教这片沃土中我也从一个学生成长为有工作经验的“老教师”,然而,走进大学的校园,在这为期十天的学习中,依然有很多的感慨和蜕变。

多年的工作经历,天天重复的工作程序,让我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繁杂的琐事,棘手的难题,让我感到倦怠;生活、工作、时间的冲突让我忘记了学习;然而,当我们坐下来专心聆听专家的讲座时,一个个谜团被打开,一个个难题被破解,一个个时间被挤出;我深深地认识到,学习不能停下来,再简单的工作也能做得最好,王翠霞园长的《幸福,从这里起航---课程视野下幼儿园生活环节的组织与实施》、董旭华教授的《回归与重构----对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分析与反思》、张卫东主任的《幼儿园安全管理与实践》、丁海东教授的《关于幼儿园教学游戏化》、刘莹园长的《三位一体班级管理》、韩冰川副园长的《回归教育本真 关注生命成长》是对我们幼儿园工作的角角落落做的最好的诠释,简单的工作却做出了大智慧,这让我看到自己工作的差距与不足,满足于现状不会有学习的动力,停下来不学习就永远不会进步,十天的学习,给了我要努力的方向,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加强学习!今天,我想把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当然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跟大家分享里面的精髓,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对大家有帮助的一部分,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韩冰川老师所讲授的《关注生命成长,回归教育本真》,首先我想介绍一下韩老师,她是淄博市职三幼儿园的副园长,中学高级教师,已经在全省各地进行过几十场关于儿童阅读、儿童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内容主要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比与思考——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第二部分:我们能做什么——做我们能做的

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对比与思考—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那怎么对比呢?主要通过五个方面来对比: 1.一段录像——讲述的是运动与精神力量的缺失 2.一个PPT ——讲述的是自理能力的缺失 3.一篇报道——告诉我们的是自然的缺失

4.两个案子——通过血的案例告诉我们情感教育的缺失 5.三桩事件——孩子的生命感的缺失 首先我给大家看一段录像:这是日本小樱桃幼儿园的视频,那里的孩子只有一岁左右。他们学习自己吃饭,自己叠被子.,不会用勺子吃就用手抓。院子里有一座高六米多的小山,孩子们每天都在山上爬上爬下,年龄较小的孩子爬不上去,老师就在一边鼓励他和他一起爬,而不是像咱中国的家长一样把他抱到小山上。我想这正是日本家长和中国家长的区别吧!当中国的孩子还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为了让孩子多吃一口饭追着到处跑的时候,日本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如何自立了,这确实值得我们家长深思。大家可以通过录像比较一下我们未来中国孩子和日本孩子的差异。

相信大家看了刚才的视频都是非常震惊的,是的,日本的孩子现在都在接受这样的教育,孩子拥有了强大的内心,坚强的毅力,勇敢的精神,那我们的孩子呢??

下面请大家看:中外儿童身体素质方面的鲜明对比:日本孩子在冬天光着背穿着短裤跑步;成人穿着厚厚的棉服十,日本学生都是穿着单衣服;日本小学生在踢球;日本学生躺在冰水里,看他们痛苦的表情,可是他们依然在坚持学生双手搬着木头来锻炼意志力,如果有一个学生松手,不但砸到你的脚,也会砸到同伴的脚,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再看看我们中国的越来越多的小胖子,做个仰卧起坐都很困难;这是上海一次中学运动会的开幕式,学生绕场跑半圈,就已经有很多坚持不下来的;这幅照片告诉我们近视的孩子越来越多,广州为了加强学生身体锻炼,曾号召学生每人买一个足球,也就是“足球日”,当天孩子很愿意踢足球,有各种各样的玩法,可是当足球日过去之后,又有几个孩子还能坚持踢足球呢?近几年外国小学生和中国小学生进行过一场小学生足球比赛,大家猜一猜谁会赢?几比几?15比0;这个结果中国很吃惊,又找了一所中学,而且是有足球特长的,这群外国小学生又和我们中国中学生进行了一场比赛,大家猜着次谁赢了?几比几,5比0。这说明国外竞技运动的争强意识在不断加强。

我们看了那么多,那我们思考一下运动究竟会带给我们什么?身体的健康;生命的延续;内心的强大;民族的精神。

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记着两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第二,我们来看一个ppt:是不是孩子自理能力的缺失? 大家看,这是日本小朋友的书包,每个小朋友上学都会自己带好几个书包,有装被子的袋子,有装衣服的袋子,左边是装阅读书的袋子,右边是装鞋子的袋子;大人空着手,所有的书包都孩子肩背手提着,这是很震动人的场景:早晚接送孩子的时候,看到其他日本家长,无论是爸爸妈妈、爷爷还是奶奶,手里一律空着,而上面所说的少说也有两个三个书包都是有孩子自己拿着,而且还跑得飞快,爱孩子,爱在心中,而不是手中。大家看这一张照片,日本皇太子妃小和田雅子与皇太子德仁陪同小公主参加幼儿园入园仪式,下雨天也是孩子自己拿着书包。

每天早晨都会重复那么一段换衣程序,日本的妈妈都是站在一旁看着孩子,从不伸手帮忙,慢慢体会到,日本幼儿园就是通过每天的穿衣换衣,让孩子练习独立生活的能力的。通过每天到校后,换衣服、放联系手册、自己贴当日的sticker、挂手绢等从2、3岁开始的训练,给孩子们养成有条不紊做事情的习惯。那我们中国的家长是怎样做的呢?给孩子穿衣,帮孩子吃饭等等,想想我们对孩子的爱是那样的肤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篇报道:自然的缺失。“自然缺失症”并非一种病,而是描述现代人们与自然的割裂越来越深的现实。研究表明,包括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暴力倾向、儿童多动症、自闭症等都和自然缺失有一定关联。

越是与大自然亲近,越容易感情丰富;越是顽皮好动,越使生活乐趣无限;而感情丰富又顽皮好动的人,往往是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人。大自然对于人类究竟是什么呢?生活无数次地证实,亲近大自然的人,固然不能保证永远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而疏远大自然的人,注定难以进入和谐人生的正常轨道。

— 孙云晓

孙云晓是来自于青岛的一位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柳斌先生说:“孩子固然是家庭的孩子,社会的孩子,但首先应该是自然的孩子,大地的孩子。我们需要塑造孩子,但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天真,不能以一代 人的刻板为代价。因为被这种呆板所钝化的他们应该不说,恰恰是人类活跃的思维,被磨损的恰恰是灵感与悟性。” 柳斌先生是来自于江西,98年任教育部总督学。

三毛有篇文章叫作《塑料儿童》,有一篇是这样写的:在蓝灰色的山峦上,只有荷西与我看着美丽的景色,车内的五个孩子鸦雀无声,他们埋头在漫画里。烤肉,生火,拾枯树枝,在我做来都是极有乐趣的事,但是这几个孩子悄悄耳语,抱着分到的漫画书毫不带劲的坐在石块上。四周清新的空气,野地荒原,蓝天白云,在他们,都好似打了免疫针似的完全无所感动,甚而连活动的心情都没有了。最后,五个显然是有心事的孩子,推了老大代表,咳了一声,很有礼的问荷西:“舅舅,还要弄多久可以好?”“怎么算好?”

“我是说,嗯,嗯,可以吃完了回去?”他摸了一下鼻子,很不好意思的说。“为什么急着回去?”我奇怪的问。

“是这样的,今天下午三点有电视长片,我们——我们不想错过。” 荷西与我奇怪的对看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又是一群塑料儿童!”

这几个孩子厌恶的瞪着我们,显然的不欢迎这种戏称。

车子老远的开回家,还没停好,孩子们已经尖叫着跳下车,冲进房内,按一按电钮,接着热烈的欢呼起来。“还没有演,还来得及。”

这批快乐的儿童,完完全全沉醉在电视机前,忘记了四周一切的一切。

韩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一件她身边发生的事情,周日她们几个家庭一块组织去沂源看桃花,路上他们看到一篇篇的桃花非常的美,然后不停的跟自己的孩子说:看看,桃花好美呀!可是孩子们抬头看了一眼,说了一声嗯,就低下头继续玩手机游戏,根本没有发现桃花的美,大自然的美,大自然对孩子的吸引力减少了,孩子宁愿玩电脑,看电视,我们周围的塑料儿童越来越多,我们现在也快变成塑料儿童了。我们的孩子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一方面,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城市仍在扩张,自然、荒野正在远离我们的生活、逐渐消失。另一方面,“一辆校车出事故,全国的孩子不能春游”安全的压力让我们不敢带孩子走出校门。自然教育正被忽视甚至遗失。自闭症、多动症的孩子越来越多,其实也是与自然教育有一定的影响。这些远离自然长大的孩子,已经失去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已经习惯了物质代言欢乐,他们心理脆弱、情感冷漠,塑料时代已经来临。

再看一下两个案件,他告诉了我们情感的缺失,一个是药家鑫事件,一个实小月月事件,这两个事件离我们时间都很近,相信大家还很了解这两个事件。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后被公安机关释放。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投案。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同年4月22日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5月20日,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对药家鑫案二审维持一审死刑判决。2011年6月7日上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柴静访谈药家鑫时,药家鑫说:先投胎,做父母,同时捐献眼角膜,其实最后时刻他已经后悔了,可是他爸爸说:“不必了,把你的所有罪孽都带走吧”爸爸没有原谅他,父母爱孩子是无条件的,应该无论美丑好坏,父母应该爱孩子,可是药家鑫的爸爸觉得孩子给他丢脸了,不给他任何改过的机会,这说明他的家庭教育有问题,缺少了情感教育。再看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对于小悦悦的悲剧,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过路人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熟视无睹?但我们更应该告诉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请伸出温暖的双手,让人心不再冷漠!这是汪洋说的一段话,我们从小悦悦事件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冷漠已经到了相当恐怖的地步,我们试想有一天,当你倒在马路上,可能没有一个人来帮助你,我们该怎么办?人与人之间缺少了信任和情感。

我们再看三桩事件:充分说明了生命教育的缺失 小学生相约自杀事件调查: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县观珠镇南路小学3名小学生被发现喝农药中毒,其中一人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另外一对兄妹现仍在医院抢救。据当地警方初步调查,怀疑三个小孩觉得父母关爱太少,相约喝农药自杀。记者来到观珠镇南路小学采访相关人员,试图还原当天的事情经过。调查后发现,三个最大只有12岁的孩子,仅因为闲聊时的一句话,即决定用自杀来解除烦恼。刘海洋伤熊事件:2月23日,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的事件震惊了整个社会。如果仅从学习成绩上看,刘海洋同学无疑是一个好学生:刘海洋在中学时就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是全校3000多名学生学习的榜样,这说明学校过多关注学习成绩,对学生情感关注很少。

流浪猫:半年来,复旦学生张亮亮以各种方式在复旦日月光华BBS动物版块上骗取领养了20多只猫咪了,起初,这些被领养的猫咪总是很快的就消失,没有人知道它们去了哪里,直到11月29号。朋友敲开了宿舍的门。宿舍内的场景让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以前还是生灵活现的猫正萎缩在笼子边,一只眼珠不见了,只留下个黑色的,鲜血直流的大窟窿„„

很多人不尊重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的割裂是很有关系的,如果孩子从小养过小动物,绝不会出现刘海洋伤熊事件等,生命不是永远都在的,生命教育缺失要从小开始。

大家看三个条幅: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这本来是一名女作家写的勉励自己的话,却被放在了学校教育中;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这种标语在高三的教室中悬挂着已经司空见惯了;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我们缺少了对生命的爱与尊重,包括对自己的。我们缺少对生命个体的关注,孩子在我们心目中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而不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生命。

相信大家都听过五道杠少年干部黄艺博的事迹吧,一般学校都是三道杠,他是唯一的五道杠。黄艺博,13岁,武汉市华师一寄宿学校初一的学生。现任中国少先队武汉市副总队长。因其“两岁看《新闻联播》,7岁读《人民日报》,拍照时一副„不苟言笑‟的表情,博文中屡次出现„审阅文件‟、„欣然题字‟等„大人式‟的话语”而爆红网络。一幅照片黄艺博在批阅文件,一幅照片黄艺博和某某合影留念,大家看他的表情,表情缺少纯真,根本不像个孩子,我们缺少对童年的尊重,缺少对童真的保护。

再看两个大师级人物爱因斯坦和漫画家丰子恺,看看爱因斯坦的吐舌头的可爱的表情,他们保有童心的成就很大。跟大家说一个爱因斯坦的小故事:一天,爱因斯坦和妻子要去参加聚会,妻子 因为有事情没有办法去,就和爱因斯坦说,请爱因斯坦帮他看看最近流行什么样的晚礼服,爱因斯坦答应以后就一个人去赴宴,回来以后妻子问他:今天哪件礼服最好看?爱因斯坦无奈地说:实在不好意思,我没有看到,从上半身看,没有衣服,桌子以下我又不能看,所以我什么也没有看到,是一位多么幽默的老人啊!

《丢三落四的小豆豆》是是黑柳彻子又一畅销的百万册的力作,一天黑柳彻子要坐火车去看朋友,他提醒乘务员快到时早告诉他,可是乘务员因为太忙了忘记告诉他,当他听到火车报站时,才知道到站了,马上下火车,朋友见到他的样子惊呆了:他一手提小电视,另一手提着两只靴子,嘴里还叼着海带丝,海带丝足有一米多长,像丝带一样飘在身后。

丰子恺写过《我们这些大人们》,摘取了其中的几段话:由儿童变为成人,就好比青虫变为蝴蝶,而青虫的生活和蝴蝶是大不相同的。他告诫成年人:对待孩子,且不可在青虫身上装上翅膀,教他同蝴蝶一起飞翔,而应是蝴蝶收起翅膀同青虫一起爬行。同时也告诫老师:收起翅膀,要走贴近孩子。

有的老师也曾看多《花婆婆》这本书,《花婆婆》告诉我们人生要做的三件事:

1.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旅行 2.要找个喜欢的地方住下来

3.要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 而我们要孩子做的三件事: 1.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 2.找份好工作 3.买套大房子

我们缺少了对孩子积极价值观的引领,我们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胜于心理健康;我们重视孩子的成绩胜过重视孩子的快乐;我们一心要让孩子成功,但自己都搞不懂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我们只教给孩子成功的方法,却没有教给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如何走过人生的低谷;借用高晓松的一句话:“如何在没能成功的人生里随遇而安,心安理得地混过漫长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二、思考

我们思考一下成长需要什么?我们的幼儿教育应该关注什么?我们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植物与人,植物成长需要什么?阳光、空气、水、土壤。大家看看这棵树了吗?修建的很有型,看上去有楞有角,很整齐划一,这就好比我们当今的教育。

那人的成长呢?当然首先需要老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园丁,我们除了要给学生足够的阳光、空气、水、土壤,我们更要留给孩子足够自由的空间。

虞永平教授告诉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学习要靠自己,不是外在力量驱赶的,而是内在力量,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小马达,内在小马达带动我们自身的成长。

《让孩子的心灵去闲逛》出自于朱自强,书里说让孩子心灵闲逛的时间就是心灵自由和解放的时间,在幼儿园往往孩子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厕所,因为他觉得上厕所时老师不会跟的那样近,可以让他闲逛一会。

王学富说,我们中国每个人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人就变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从小学开始就要求标准答案,我们也不例外,每当专家和老师研讨时,或是需要老师发表意见时,很少有人有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哪怕专家的观点是错误的,中国也有句古话“枪打出头鸟”中国文化要求一群人的沉默,相对于中国,美国倡导个体,特立独行,我们有的海归家长就曾经要求我们:我家孩子不用要求他坐好,愿意学就学,不愿意学就不用强迫,想干嘛就干嘛,只要高兴就好。每个人生来就是独特的,但是,当一个人生下来,迎接他的文化有太多的“一致性”的要求,这会压缩孩子成长的“独特性”空间,他的创造力也一并被压抑了。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长着长着就成了赝品。

要让人生真正开花结果,我们最需要的是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

期待每个人都有活出自己的勇气;期待公众、文化和教育给每一个个体留下独特的成长空间。这段话就出自于王学富的《生命没有标准答案》一书。

我们要给孩子一盒自由的空间,丁海东教授曾写过一篇文章《自由与快乐》,这篇文章曾被刊登在《学前教育》卷首,大家可以有时间去翻阅一下,文章这样写到儿童的快乐根植于其内在的自由。快乐只能源于自由,或者说快乐体验即自由体验。只有在自由自主的、不受压抑与束缚的体验中,儿童的需求与愿望、好奇心与兴趣才能得到满足,儿童的尝试与探究、意识与行动才是独立和开放的。我们要反思孩子从入园一直到离园,可以让孩子有自由的时间有多少?

自由的空间对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自主的时间与空间,以保护孩子的天性。

李季湄教授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教育就必须关注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他们是因此而变得越来越热爱学习还是越来越厌倦学习?是越来越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还是越来越依赖教师、懒于思索?是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自尊自信、相互尊重,还是变得自卑、消极、自我中心?是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不断增长对社会的爱心和责任,还是变得越来越悲观、畏缩、感情冷漠?这些都必须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如果答案是后者的话,那可以说,无论我们教了什么,教了多少,都是失败的!因为我们所失去的远远比得到的多得多。

在这里让大家看一个视频《太难了》,大家反思一下小学生怎能不厌学? 插入视频,大家说说孩子难不难?我们学校里的教育是不是也有类似情况,让孩子觉得难,但孩子又不得不去完成的呢?家长一味的跟孩子唠叨,你现在吃点苦,将来是幸福的。孙云晓提出我们要允许孩子在童年有一段呆呆的、梦幻般的、爱玩的、胡说八道的时光。因为,童年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

《爬上豆蔓看自己》这是一名普通的幼儿教师写的,这位教师不管多忙,都会每天记录自己的随笔,结果因为网上点击率很高,就被余勇平教授发现了,帮他出了这本书,童年时期,如果孩子遇上一个好老师,孩子会终生受益。

大家也还记得颜艳红,当柴静专访颜艳红时,由于成绩不好,初中毕业后,听说幼教学费少,好找工作,便报考了当地的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幼教。她说,她理解的幼儿园老师就是和小孩在一起,嘻嘻哈哈,玩玩闹闹,柴静问她经过学校学习后学到了什么呢?她说在学校感觉是混日子,没记住什么,解说也说到学习幼教的很多学生也只是在学校学学唱歌、跳舞、弹琴,并没有太多真正对幼儿教育感兴趣的学生。为什么在学校教育中并没有让学生产生对于一种职业的热爱或者向往呢?作为职业学校不应该更多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这份职业的内心期待吗?

这期的题目是“颜艳红:我不认识我自己”,契合着她内心的一步步的变化,自卑而演变的虚荣、网络时代的伪装与炫耀、感情的挫伤让她开始了畸形的转变,浮夸而躁动的世界更让她寻不得自己的方向,更不知道内心是什么样子的,她说每天拉着脸打的上班,然后打的下班,每天都这样过去了。社会中这样的人其实比比皆是,因为大家都忘了问问自己想要什么,还有什么样的梦想?

颜艳红说,她不认识她自己了。颜艳红成为现在这样会迷失自己的一个成年人,是有让人叹息的原因,但是从来都没有意识约束自己,因为不警醒而沦落到连基本的社会公德常识都没有,最终酿成悲剧,去伤害那些无辜的人。颜艳红们要么继续行尸走肉地、对社会有害地存活着;要么等到幡然醒悟的时候,会怎样地悔过和没有尽头地迷茫。

看看别人,反思自己:我们就是小小的幼儿教师,改变心情,改变教学方式,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做。做自己能做的,改变自己能改变的如果每个人都向文明迈进一小步,我们的国,民素质就会提高一大步,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朝理想教育迈一小步,我们中国的教育也一定会前进一大步!

第二部分:我们能做什么,分享三幼的一些做法,我们可以从现在付诸行动,做我们能做的。

1.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更多自主活动的空间。2.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离自然更近些。

一、尽可能多的为孩子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 1.每天保证两小时的户外活动

2.每天集体教学活动不超过35分钟

3.每天自主区角活动时间不低于1.5小时 4.每周五上午1小时的全园区域性体育活动

他们幼儿园不管小、中、大都是每天一个集体教学活动,虞勇平教授也提出,把集体教学减到最少,把区域活动曾到最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市直三幼的区角活动,因为时间关系我带领大家简单浏览一下,首先看布置合理的区角:图书角,娃娃家、建构区、益智区;首先看一下舒适、温馨、光线充足的阅读角,他们的阅读角多都靠近窗户,这样采光很好;大家再看操作材料,孩子的操作材料不但丰富,而且摆放有序,东西多而不乱,而且他们经常准备一些真实的材料,比如说自制小拖把,微波炉,锅碗瓢盆,炉灶,榨汁机等等,孩子可以自己泡茶,自己包水饺,自己榨果汁,这些都是孩子们家里不用,家长贡献给幼儿园的,真实的材料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比较喜欢;班级布置区角都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要给孩子一个像家一样的环境,比如拜访全家福照片,让孩子处处都能感受到家的感觉,比如说娃娃家,孩子可以自己做爸爸、妈妈进行自由的角色游戏,看孩子进行区域活动那个都是那样自主、自由、投入、快乐,小朋友在认真的打电话,安静地看书,耐心的做妈妈,认真的搭建他们的汽车跑道,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学会了与人合作。

尽可能的让孩子们离自然更近些。

1.我的田园小家——为孩子提供自然田园的环境 2.我的动物朋友——让小动物成为幼儿园的一员 3.我和四季有个约会——带领孩子走进自然

4.小菜园里的春种秋收——让孩子亲历蔬菜的成长过程

幼儿园尽可能的为孩子提供自然的、田园的、有生命的环境,比如他们幼儿园的自制小棚,树桩座椅,木棍小房子,还能都能从幼儿园感受到浓浓的田园气息。首先看一下我的田园小家,还给孩子们准备了吊床,孩子们在田园小家里随意攀爬,可以躺在和好朋友草地上聊聊天,可以一起玩吊床,还可以用竹筒一起探索水的奥秘,更喜欢玩沙子,他们给了一份真正属于孩子的环境。

我的动物朋友——让小动物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每个教室都饲养着小动物,有的养小鱼,有的饲养小乌龟,还有的饲养变色龙、兔子,小松鼠等等,我主要说一下两只母鸡,孩子们给两只母鸡起了好听的名字,一只叫做罗丝,一只叫做卡梅拉,孩子非常喜欢这两只母鸡,这两只母鸡喜欢散步,不管是教室还是办公室,它们每天都会去转一圈,而且他们还安排了饲养员轮流给他们喂食,罗丝第一次生蛋的时候,整个幼儿园都轰动了,生得五个鸡蛋进行了全员展示,孩子们用小手摸摸鸡蛋。还一个劲的说:还热着呢~~其实鸡蛋早就不热乎了,但是他们所有小朋友都为罗丝高兴。

我和四季有个约会——春日踏青,夏日亲水,秋日采摘,冬日雪中嬉戏。他们的种植园也是利用的非常好,每个班级一个种植园地,教师和孩子一起种植各种各样的蔬菜,秋天的时候他们一起享受采摘的乐趣、收获的喜悦。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也最值得珍视的时光。快乐的童年,可以蕴育美丽的人性;快乐的童年,可以预示幸福的人生。

我们思考一下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童年?

我们是为了所谓的“明天”而让孩子们早早就开始承受学习的压力?还是关注当下,让他们尽情的享受童年该有的快乐与幸福?

我们是让他们的心灵之花在没有发芽之前就在过多的关注与压力下枯萎,还是提供充足的阳光雨露、肥沃的土壤、自由的空间,让它充分的去孕育、积蓄生长的力量,像野花一样烂漫的成长?

难忘童年两个关键词:童年、幸福

幸福不只是高兴,幸福是愉快和充实,所谓充实就是做事,就是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做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需要思维和情感参与的事。

童年,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童年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我们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

我们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他自己的力量,成人所要做的是帮助他让他自己成长,而不是代替”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经历,更不能代替他去体验与感悟,我们需要做的是为孩子提供机会,带领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近生活,让他们亲自去经历、体验、感悟和成长。

回归教育的本真,关注生命成长,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教育是一次关注生命的工程,它使不完美的生命趋向完美,将平庸的生命铸造的辉煌。教育的责任就是为每个生命的成长提供最大的可能和条件”。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只有“关注幼儿的生命成长”才是教育的本源,如果我们的眼中紧盯着“分数”、“升学”没有了对 “鲜活的生命”的关注,“一切为了孩子”就仅仅只是一句空话;我们所谓的教育、所谓的管理、所谓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注生命成长包括身体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幸福童年的体验;生命成长的质量。

教育不是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行为日复一日的坚持。

——《爬上豆蔓看自己》

7.关注学困生成长 篇七

一、造成出现英语学困生的因素

1. 学生因素

(1) 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学习越学越难。学生在独立背诵对话, 默写、记忆一些单词、词组和完成英语书面作业时, 感觉到难以完成学习任务, 枯燥无味。

(2) 许多学生认为学好小学英语不重要, 因为升入初中还要继续学。正因为学好小学英语没有成为他们的内在需要, 因而未能形成自觉学习的意向, 一遇到挫折就可能一蹶不振, 英语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3) 一些学生认为小学英语内容简单、易学, 很多学生是边学边玩, 兴趣看似浓厚, 但是放学回家后, 在没有家长监督和指导的情况下, 很少主动学习英语, 过度玩耍, 缺少回忆、记忆所学的英语知识的过程。

(4) 有些学生其实很想学好英语, 但是由于自身缺少学习方法, 所以单词死记硬背, 句型生搬硬套。在学好英语的同时也需要学生自己有好的学习方法的积累, 课前要学会自己预习, 课后要学会自己复习。

2. 教师因素

(1) 忽视了学生是初学者。小学阶段, 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不能依据教学要求, 让每一位学生在语言教学情境中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 培养学生学会在听说中读写出英语信息, 在活动中表演英语节目或看英语节目, 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而是刻意提高教学目标, 学习要求太高、太多, 学生学完一节课, 只能机械记忆词汇知识, 学生的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缺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和主动思考的热情。

(2)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失去英语学习的兴趣, 学生认知能力难以跟上, 如教师让高年级学生自主阅读短文, 体会某些单词的语境意义, 有一些学生不能与教师配合, 也缺少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师缺少对学生个别学习方法的指导, 导致了很多学生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也就逐渐失去了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3) 忽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困生缺少学习主动性, 教师缺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思想, 往往只求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学习英语方法缺失, 学习没有自主性。

二、造成英语学困生产生的问题剖析

1. 缺失情感目标设计而引起学习效率低下

中小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受到个人情感因素的影响, 如学习动机、态度、性格等。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 既有毫无反应的学生, 也有似听非学或只听不写不说的。他们不能主动体会英语学习中的乐趣, 不乐于参与各种英语语言实践活动, 缺少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很多学生都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 希望老师和同伴在小组活动时给出机会和时间帮助他们参与英语语言实践活动。因此, 教师应注重情感目标设计, 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

2. 缺失教学情境的创设而引起学习效果低下

现在很多课堂上, 教师为学生运用语言创设更加真实的语境, 课堂上生生、师生互动形式丰富, 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和频度。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不能积极使用实物、图片、投影片等各种教学辅助媒体, 让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活动中, 回忆已有的知识经验, 学习领悟新的语言知识。因此, 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在语境中理解、运用语言的机会。

3. 淡化了备课要求而引起课堂教学效果降低

实现有效教学, 要求教师基于学习者特征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设计适合自己和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案。而在教学工作中, 教师很少阅读、领悟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设计违背教学要求, 教学活动设计游离教学目标, 更没有关注到不同学习经历、不同学习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缺少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问题的针对性学习方法的指导设计。因此,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明确教学要求, 既要确定教学目标, 又要思考学生学习目标, 最好写好本节课堂教学设计。

三、解决学困生产生问题的对策与思考

1. 以年级教学为衔接焦点, 有效防止学困生产生

(1) 学习英语心理的衔接。随着年级的升高, 对学生中学习英语存在心理障碍, 不能仅仅依靠学生自己来完成, 而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让学生逐渐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 全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仪表要规范, 精神要饱满, 表情要轻松愉快, 目光要亲切, 态度要和蔼, 举止要大方、文雅, 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 板书要规范、漂亮, 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

(2) 学习英语内容的衔接。教师应该根据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二级目标要求、教学进度, 以及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水平安排英语学习内容。在年级衔接教学过程中, 有效设计教学内容, 关注语言知识教学中的三个关键点,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逐步打好基础。

(1) 语音衔接。语音是英语教学的起始点, 如果学生语音基础不扎实, 仅仅借助汉字或想象出来的符号记忆单词, 缺乏对单词音、形内在联系的思考, 就会导致记忆单词困难, 无法自主地进行英语学习。二级语音目标要求是:正确读出26个英文字母;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了解单词有重音, 句子有重读;了解英语语音包括连读、节奏、停顿、语调等现象。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 要学好语音, 必须要求学生正确读出26个字母。小学三年级是英语教学起始年级。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3 A Unit Seven Look, read and write时, 在教会学生书写Aa、Bb、Cc、Dd这四个字母的同时, 要让学生看着字母名称读出并会发音方法。因而, 在进行字母朗读操练过程中, 让学生掌握字母名称的发音方法, 为学生在今后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学会看音标、拼读单词, 再到朗读词组、句子。

(2) 词汇衔接。语言离不开词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词汇教学方法的好坏, 直接影响学生词汇量的多少, 从而影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二级词汇目标要求是:知道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知道要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并能初步运用400个左右的单词表达二级规定的相应话题。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 在词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观看录像、实物、图片、投影片等, 激活学生的英语思维, 根据单词的音、义、形来学习词汇, 领会词汇的意思。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5 A Unit Two Look, read and learn时, 围绕单元话题和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然后呈现一幅新家图片, 接着谈论图片。T:What do you see?Ss:… (a bed, a sofa, a telephone, a lamp…) 。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 可以用汉语或者英语说出英语词汇, 接着引导学生看单词音标拼读单词, 进行语调操练, 让学生在操练中领会词汇的意义。这样, 能有效地促使学生记忆单词, 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 降低新内容的难度, 进而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3) 语法衔接。语法是语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 是人们在进行语言活动时应该遵循的法则, 是将词汇系统、有机地结合成句子、文章的关节点。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 学习语法知识必须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语法项目的意义和用法。因而采用对话活动方式教学语法,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英语语法知识的学习动机, 能促使学生学会在情景中有效地运用语法知识。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 (译林版) 4 B Unit Three What’s your job?时, 采用与学生谈话式让学生认知人称代词主格及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单数或复数形式, 教师可使用Power Point, 第一步呈现一幅34岁的男警察图片, 接着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he, his”。T:What’s his job?S:He’s a policeman.T:How old is he?S:He’s thirty-four.。第二步呈现一幅23岁的女警察图片, 交流“she, her”。T:What’s her job?S:She’s a policewoman.T:How old is she?She’s twenty-three.教师采用对话活动方式进行语法教学, 让学生进行大量口头和笔头的操练, 学会在情景中理解运用体会语法的表意功能, 灵活运用语法知识, 为学生进一步的英语学习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3) 学习英语习惯的衔接。学生有了一心向学的好习惯, 就能充分利用时间, 积极调动潜意识, 日积月累, 让时间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为智慧。教师应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

(1) 积极参与。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积极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学唱英语歌、做英语游戏、轮流在黑板上做练习等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养成早上朗读英语、晚上默读英语, 积极主动回忆、记忆所学英语语言知识的好习惯。

(2) 认真听讲。教师应教会学生认真听课, 记好笔记。养成课后整理笔记、及时复习、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好习惯。

(3) 积极思考。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的好习惯。养成课前找出问题, 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 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4) 学习英语方法的衔接。教师备课时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难度, 蹲下身来看学生, 多思考学生能否听懂、学会, 有效设计教学方法, 进行科学的、适当的引导。积极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心理障碍, 在课堂上鼓励他们大胆体验、实践语言, 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1) 学会记忆单词。教师应教会学生运用音、形、义方法学习和记忆单词。同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旧词引入新词,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过程中理解、记忆词汇知识。

(2) 学会自主听读。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听读教材内容, 学会预习内容, 学会跟着录音朗读、背诵课文, 阅读课外有趣的读物。

(3) 学会经常交流。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机会, 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 在学习小组内能积极与同伴交流, 努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

2.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效性

(1) 认真钻研教材, 细心分析学情。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牢记新课程理念, 吃透教材, 领会其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及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特点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实施分层次教学、分类指导, 以达到有效减少学困生产生的现象。

(2) 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加强语言技能训练。面向全体学生, 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好教学活动, 为各个层次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树立他们英语学习的信心。在教学活动中, 根据目标和要求, 着力对学生进行“双基”能力训练, 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 除了关注本课堂教学中的不同层次的学生, 还要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 因此, 低年级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 中年级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高年级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以达成教学目标。以课时为单位, 编写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要求明确, 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 有利于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教案设计中“教学过程”用“两分法” (教法、学法) 备课, 提倡用“教学软件设计”及“三分法” (教法、学法、想法) 备课, 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培养能力。主要教学环节和学生活动的设计, 应有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提示, 课堂小结应有当堂应用练习反馈的设计。

8.关注体育“学困生” 篇八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困生 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精义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然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智力都存在着差异。每个班的学生都是一个个体差异较大的群体,各个层次的学生发展很不平衡。各个学科都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学困生对学习丧失信心,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1 问题的提出

体育“学困生”是指在体育教学中完成体育课程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当前,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达到健身、健心、健体并能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良好意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体育“学困生”所占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究其原因有多种有的是由于生理方面,例如:身材瘦小或肥胖身体素质差、体弱多病等。有的是心理方面,例如:性格自卑孤僻、依赖妒忌心理、畏手畏脚,瞻前顾后缺少锻炼经验等。笔者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针对“学困生”存在的现状,在加强对体育“学困生”形成原因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帮助体育“学困生”完成体学习任务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 辅导体育“学困生”的理性思考

体育“学困生”即体育学习不良的学生,学业不良是一个全球性、全方位的现象。自上世纪开始用学业不良这一词语描述智力正常而在课程学习上有困难的儿童以来,世界各国对学业不良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复杂的行为矫正技术也从实验室搬到了课堂中,教育者对学业不良学生的教育在集中于课堂进行的同时,还针对消极的生活环境、不良的父母教育模式、不合适的学习环境、教师的不良教学等方面进行训练和矫治。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育者运用全新的科学技术来训练和辅导学业不良的学生。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学困生”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同学身体过胖,有的同学胆小害羞,还有的同学领悟能力和反应能力较慢,造成动作的不规范或达不到标准,这些都属于体育“学业不良”的范畴。这些学生在体育课学习上有困难,如不能及时得到积极有效的帮助,必定会造成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不足乃至丧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造成他們对体育课学习的反感。

3 辅导体育“学困生”的教学策略初探

3.1 教师要尊重“学困生”消除其心理紧张情绪

作为教师,既要关心学生的现在,还要关注他们的未来。所以在教学工作中要为学生消除隐患,铺平道路,最根本的就是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教师应该是其中的主导。我们知道,每一个学生不论学习成绩如何,都具有很强的自尊心,授课教师要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工作,课堂上的和谐气氛是建立在师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教师要发挥以身作则的作用,上课时的热情和饱满的精神风貌是给学生最好的教育,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师生关系,经常了解学生思想、学习、身体以及对课堂教学的要求等情况,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又能沟通师生感情,还可以消除学生心理紧张情绪,使教学过程更为井然有序,协调一致。面对“学困生”,教师要不急不躁,不能有歧视心理,应理解学生先天素质的差异,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肯定他们的进步,消除他们的心理紧张情绪,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

3.2 教师诱导“学困生”激发主体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困生”加以鼓励和表扬,维护他们的心理平衡。例如:我的班中有一名男生,跑、跳、投三项都不强,尤其在做快速跑时速度很慢,有时会引起其他同学的讥笑。这时就鼓励这个学生不要泄气,不要太在意成绩的好坏,只要有进步就是好的,并指导他规范的技术动作和要领。过了一段时间,在一次练习前滚翻的课上,这个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能力,完成动作效果非常好。我就大大表扬了他,有意安排他为大家做示范表演。其他同学用热烈的掌声肯定了他的表现。这样使他既获得了知识与快乐,又提高了他对体育学习的热情。

3.3 教师辅助“学困生”大胆完成技术动作

在课堂集体教学时,对于身体较胖的体育“学困生”,我把他们的位置放在队伍的中间,前后左右安排较好的学生,以使他们能清楚地看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规范动作。分解练习时,安排一些骨干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并且教师做好保护和个别辅导,使他们感到每辅导一次就有一次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让他们能大胆地展示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动作,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对领悟能力和反应能力较慢的学生,教师不可烦躁,要耐心细致地辅导他们,反复地讲解、示范,用准确的语言多对他们进行提示,并结合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体育教学软件,使体育“学困生”更清晰地了解和掌握运动技术过程。对胆小害羞的学生,要逐步帮助他们转变这种心理状态。练习过程中,首先向学生讲明要集中精力,放松自己,教师站在合适的位置加以保护,辅助学生大胆完成技术动作。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能完成动作的满足,对他们以后在体育课中大胆地练习技术动作有很大的作用。

3.4 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

多年来,我们对这一基本教学原则是挂在嘴上和写在纸上较多,而真正落在实处则不够。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在教学和考核评价中将“弱势群体”和一般学生不加区分的传统做法。教师首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对他们更为耐心细致地进行重点辅导;其次,要根据他们实际,降低教材“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常常是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处于反复无常的心理动荡之中,从而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体育教师可以分析他们各自的优势,利用集体项目,可以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孤独感、自卑感。我任教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位女生,由于过于肥胖,进行各项活动有明显的不协调,而且体力不支,同学们都不愿意让她参加集体的比赛项目,她只好远离集体,常常独自一人活动或羡慕地望着正在活动的同学发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她跳长绳的技术动作很好,只是体力不支。正好学校举行比赛,这时,我请她当堂示范,并详细分析她的技术动作,漂亮的动作终于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此时,再单独找她谈话,让她负责长绳队的组织和训练,同时又说出了她的弱势——体力可能不够。谈话以后,她明确了自身的情况,并做出了积极的反应,课余总能看到她在操场上跑步,并顽强地坚持着;训练时忙前忙后,完全是一个负责、能干的小干部,再也看不到以前游离于集体之外的孤僻的样子了。

3.5 教师赏识“学困生”共同分享快乐体育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困生”的“成功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困生”的点滴成功给予充分的肯定,并与学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体会“快乐体育”的真实内涵,使“学困生”在成功中受到鼓舞,以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体育兴趣,对此我们做了一次初步调查,人数为36人,实施前:其中感兴趣4人,占比例11.1%;一般8人,占比例22.2%;没兴趣24人,占比例66.7%。实施后:感兴趣17人,占比例47.2%;一般10人,占比例27.8%;没兴趣9人;占比例25%。实施前后学生的兴趣指数各方面可见显著提高,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3.6 辅导体育“学困生”取得的可喜成果

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认真细致的工作,使“学困生”从思想上由有意识地回避体育锻炼转变为重视体育、爱好体育。我们测试了五个项目,原有成绩分别为:训练前为:50米10.3秒;跳高0.71米;仰卧起坐17次;1分钟跳绳61次;投沙包15.7米,训练后为:50米9.5秒;跳高0.79米;仰卧起坐25次;1分钟跳绳82次;投沙包19.5米。从数据上可以明显看出各项体育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的训练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帮助学生完成思想上的转变,从而爱好体育。

4 结论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认真对待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体育“学困生”,要分析他们不同的形成原因,并加以区别对待。通过运用先进理论指导,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体育“学困生”实施有的放矢的教学策略,尊重“学困生”的人格,激发他们主体学习积极性,引导、诱导、辅导他们努力完成复杂的运动技术动作,赏识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绩,共同分享成功体育的快乐。增强他们对体育的信心,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婕.关于和谐体育教学的尝试[J].上海:上海体育出版社,2000.2.

上一篇: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基层法院涉诉信访应对下一篇:演讲稿5:春天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