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法律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2024-08-02

运用法律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精选7篇)

1.运用法律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篇一

健全机制破解难题完善基层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重在基层,只有打牢基层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座大厦才能牢牢矗立。结合西湖区的实际,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就要健全四项机制,破解四大难题,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机制。地方党委和政府是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应将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列入西湖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一方面,以加强考核为“指挥棒”,制定和完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这项工作占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管理考评的比重,充分激发各部门、各单位做好这项工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以加大投入为“助推器”,加大对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的保障力度,在人、财、物等各方面加大投入,并且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保证有人做事、有钱办事。

健全和谐社区建设机制。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细胞,社区管理和服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的基础性工

作,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和突破口。应在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提升社区服务人性化、精细化水平等方面下工夫,推进社区治理结构体制创新、社区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培育体制创新、社区服务和保障体制创新;健全社区公共资源共享机制,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健全社区稳定调处机制,营造安全、安定、安宁的社区环境;健全社区考核评议机制,强化科学和社会意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社区财力保障机制。

健全整合协调参与机制。加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各界力量。要将各有关部门工作机构下设、工作力量下沉、工作重心下移,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触角,使之真正贴近基层、服务群众;建立健全各类机构分工负责、协同管理的工作机制,增强协调力度,不断提高基层办事效率;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积极发动共青团、妇联、工会、企业、社会组织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管理和服务中来;建立较为完备的激励机制,对于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褒奖。

健全管理手段创新机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管理手段不能一成不变,唯有创新、创新、再创新,社会管理才能得到不断加强。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理工作,使各项工作步入法制化轨道,全力建设“法治城区”;重视对虚拟社会的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发挥政府网站、社区QQ群等平台作用,创新使用官方博客、微博等手段与群众沟通,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引领社会管理创新;更新群众工作理念,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转变,由单一运用行政手段管理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管理转变,逐步实现从事后处置、被动应付向事前预防、主动掌控转变。

在健全四项机制的基础上,还要下大力气破解四大难题。

加大城市整治力度,破解各类隐患难题。大力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综合治理,多管齐下,破解火灾隐患多的难题;大力实施以集贸市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为“点”、以道路为“线”、以社区为“面”的“点线面结合”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继续开展“节点改造”、“店招整治”、“美化亮化”等工程,破解老城区环境卫生脏乱差的难题;健全社会治安治理网络,有力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行政执法,保障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加大民生保障力度,破解改善民生难题。进一步加大民生工程投入,为群众办更多的好事、实事;进一步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深入开展“送政策、送贷款、送岗位、送培训、送温暖”活动,为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为创业者提供小额贷款、创业指导等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征缴和管理,不断完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生活救助、社会互助、法律援助、残疾人就业援助八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群众。

加大解决问题力度,破解维护稳定难题。把化解矛盾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依托区平安联创中心,实行矛盾纠纷大排查,完善大调解机制,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推动矛盾纠纷“大化解”。坚持不懈地深入推进以“每天一走访、每周一夜访、每月一约访、每季一查访、每年一评访”为内容的“五访”活动,组建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民情夜访理事会”,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及时把各类问题解决于基层、消化在当地。

加大人员管理力度,破解有关人群管理难题。把流动人口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地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公平地为他们提供服务;探索在流动人口较多、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和单位,进行居住证制度试点,建立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站,全面落实“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的措施;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困难。

2.运用法律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篇二

1 以“规模养殖”为手段, 破解“效益”难题

规模出效益, 规模促提升。传统畜牧业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 产业化水平低, 产业布局散、小、乱、杂, 产业基地踪影难觅, 不成规模, 效益低下。去年以来, 县畜牧局紧紧抓住国务院及省政府促进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 大力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建设项目, 促进了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的转变。一是推进思想转变。发动基层畜牧站及村社干部进村入户大力宣传生猪产业市场前景、扶持政策等, 对有意愿的养殖户入户走访、集中培训、跟踪服务,

杨兴钱

(四川省夹江县畜牧局, 四川夹江614100)

帮助群众转变发展思维。二是推进上档升级。深挖养殖潜力, 重点引导并鼓励养殖大户新建规模养殖场的同时, 抓好闲置厂房、倒闭畜禽养殖场的改建, 迅速提升生猪养殖规模。三是推进标准统一。大力推行圈舍、品种、兽药、防疫等“八统一”管理模式, 确保生猪标准化养殖。仅2007年, 全县累计投资455.13万元, 建设标准圈舍3.17万平方米, 建成年出栏300~499头规模养殖场5个, 年出栏500~999头养殖小区6个, 年出栏优质肉猪2.75万头, 为项目建设前的3.1倍。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生猪出栏量和生长率 (108家规模场出栏生猪就占到全县总出栏数的30%以上) , 还有效防范了疫病的发生、蔓延以及农村面源污染, 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以“订单养殖”为手段, 破解“市场”难题

畜牧业产品最终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这个过程越简单, 产品销售就越通畅, 养殖户资金回笼就越快捷, 发展信心越充足。县畜牧局把“订单养殖”作为牵动生猪产业化的“牛鼻子”、“总抓手”, 提高了养殖户与市场的联结度, 解决了市场销售不畅的难题。一是抓龙头企业。依托蓝雁、新希望集团, 发展订单养殖, 由养殖户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 按企业要求开展“受控”生猪养殖, 出栏生猪由龙头企业按合同保护价统一收购, 保障每头生猪饲养纯利润不低于100元。订单养殖模式既解决了龙头企业的货源问题, 又有效降低了养殖市场风险。二是抓专合组织。推行“公司+协会+基地 (养殖户) ”、“大型市场+协会+基地 (养殖户) ”等模式, 通过协会与县内外企业和市场搭建合作关系, 提高了组织化程度。三是抓购销大户。规范发展生猪购销大户、农村经纪人, 多渠道拓宽市场, 增强生猪产业发展的外向度。目前, 全县已有生猪专业协会 (合作社) 23个, 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20多户, 带动生猪产品销售到成都地区及青海、云南、甘肃等省, 年外销生猪20万头以上, 外销仔猪15万头以上。

3 以“政策扶持”为手段, 破解“资金”难题

发展生猪产业一次性投入大, 养殖成本高, 面对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投入, 很多农户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县畜牧局以政策扶持为抓手, 积极帮助养殖户解决资金难题。一是项目示范。充分利用扩权强县的机遇, 积极向上争取并落实各项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 打造示范点。去年以来, 先后争取到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小区) 建设项目的国家投资400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 对重点规模养殖场一次性补助10万元, 108户小区养殖户一次性补助3~4万元, 专项用于圈舍、养殖场内道路、引水、沼气等硬件建设。二是捆绑扶持。捆绑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资金, 先后协调相关部门, 整合沼气池建设、血防、农村环境整治等项目, 重点扶持一批生猪养殖大户和养殖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血防资金199.4万元修建家畜圈舍1.6万平方米。三是间接帮扶。协调县农发行、信用联社等金融部门加大生猪产业信贷投入, 办理各种农贷资金1500多万元, 将发展规模生猪养殖场建设所需土地列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 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合力。

4以“服务保障”为手段, 破解“技术”难题

发展生猪养殖, 技术是关键。一是以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为契机, 进一步延伸并完善生猪技术服务体系。优化组建乡镇公益性兽医队伍。从原乡镇畜牧兽医站自收自支人员中择优聘用125人, 转入全额拨款的事业编制, 结合实际成立了夹江县畜牧兽医服务协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28名专业人才, 承担改革后分离出来的动物诊疗、骟割和动物保健等服务性职能。二是组建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聘原则, 村村配置动物防疫员, 实行“村聘、村管、村用”的原则, 并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 把兽医服务网络延伸到最基层。三是特派员驻场指导。在各大生猪养殖场落实一名兽医专人驻场, 重点负责防疫、监管等工作, 每月进场不少于4次, 并建有专门的技术档案。四是优化技术培训格局。采取大型养殖户与驻场兽医同步培训、现场讲解等活动, 大大提高受训实效。今年以来, 已培训大型养殖户与驻场兽医3期300余人次, 发放有关技术资料210份。

5以“全零排放”为手段, 破解“环保”难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 规模养殖与环保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养殖面源污染问题, 县畜牧局大力推进生物革命, 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生猪产业。去年在全市率先开展了“零排放”生猪养殖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从试点情况看, 一是解决了环保难题。“零排放”技术利用生物发酵理论, 建立了一个以有益菌为优势菌的生物运行系统, 将生猪排泄物直接发酵分解, 从源头上解决了生猪排泄物的排放问题。不仅减少了圈舍日常消毒、冲洗粪便等资源耗费, 而且对周围环境真正实现“零排放、零污染”, 具有很强的生态价值。二是降低了生产成本。“零排放”运行成本十分低廉, 新建“零排放”养殖场和新建标准化养猪场成本相差无几, 但可节省30%~50%的工时、90%的用水、10%饲料支出。“零排放”技术还用生猪粪便繁衍有益微生物菌群, 3~5年后便成为生态农业的优质有机肥, 又可用于循环生产。三是提高了养殖效益。同时, “零排放”技术在养殖过程中基本不使用抗菌素, 仔猪成活率高达95%以上, 消毒治疗成本下降80%以上, 经济效益明显高于传统养殖方式。

6以“保险”、“防疫”为手段, 破解“风险”难题

近年来, 猪链球菌、猪蓝耳病等疫病造成了养殖户的巨大损失, 使生猪养殖户顾虑重重。生猪产业亟待加上一把“保险锁”。一是集中精力抓好防疫工作。将防疫工作列入对各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目标考核, 实行“一票否决”。采取“强化免疫、区域负责、跟踪督查、奖优惩劣”等办法, 确保防疫密度有保证, 工作质量有提升。今年以来, 开展了猪口蹄预防注射63万余头次、猪蓝耳病免疫注射11万余头次, 免疫密度均达到100%。据省、市畜牧局对全市11个区市县上半年防疫工作的检查, 我县兽医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猪瘟抗体水平排名第一;鸡新城疫抗体水平排名第一;防控物资管理水平排名第二;春防经费投入排名第二;禽流感抗体水平排名第三;规模养殖场防疫监管水平排名第四。二是全力推进生猪政策性保险。坚持自主自愿、市场运作、共同负担的原则, 推进能繁母猪和育肥猪的政策性保险。2007年, 全县能繁母猪参保3.5万头, 参保率达100%;育肥猪参保8万余头, 参保率25%。

7几点启示

7.1创新发展是核心县畜牧局始终坚持创新发展, 用新的思维、新的方式, 积极依托各种工作手段, 敢于突破常规, 破解各种难题, 在探索发展模式、争取项目资金、体制改革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为推动生猪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源动力。

7.2队伍建设是保障县畜牧局紧紧抓住改革契机, 组建公益性乡镇畜牧兽医站、畜牧兽医服务协会和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 规范了畜牧兽医服务体系, 建立了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积极探索新体制下的管理办法, 健全规章

(上接第15页) 化学药剂确有一定困难, 原检疫箱所配备的化学药品用完 (有的是长期不用失效) 后, 各检疫站基本再未购买检验用药品, 造成无备用化学药品。

3 快速检疫箱在检疫实践中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运用检疫箱在现场检疫检

验与我市中小型屠宰场加工流程和速度不相适应 (每检疫一头约需10分钟以上) , 我市是以生猪 (包括其它食用动物) 屠宰后鲜销为主, 基本不进行动物产品的深加工, 从屠宰到出场入市销售时间短, 业主很难留给检疫人员足够的时间进行现场检验并等待检验结果。

3.2 大部分乡镇的屠宰场所提

供的检疫检验场所不具备检验条件。如适合检验的照明、房屋等等。

3.3 在现有屠宰场业主提供的

检疫条件与操作使用快速检疫设备实际需要的条件有较大差距。如因特殊需要必须抽检, 通过与业主协调, 临时按要求提供简单的检验条件, 可进行现场抽检。如果高密度的定量检验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困难, 其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也是检疫部门在屠宰业现有管理体制下单方面难以办到的。

3.4 快速检疫检验结果在检疫行政执法中的法律地位问题

快速检疫检验从科学的角度上制度, 强化目标考核, 提升了服务质量, 开创了“有人干事、有钱干事”的生动局面。

7.3争取上级支持是关键近年来, 我县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和部、省项目资金的支持是不可分的。县畜牧局抓住扩

看, 其检疫结果应该比感观检疫的精准度高, 可靠性强, 一般情况下, 对检疫不合格的动物产品可作为现场处罚的依据。如果因行政处罚引起行政诉讼, 这个检验结果是否可作为法定证据被法院采纳, 无相关法律规定。为此在检疫现场一旦发现可疑动物产品, 检疫人员一般都采取抽样送检或干脆按不明原因的可疑病害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这样又省事, 承担风险也小。

3.5增加检疫成本在目前乡镇检疫站自负盈亏的体制下, 国家对现场动物产品的检验无单列的收费标准, 检疫员又不能因此加收检疫费。加之检疫员本身工作量大, 工作时间集中, 要对检疫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责任重、风险大。如果开展日常现场快速检验, 就势必增加检疫力量, 检疫成本也势必会增加, 乡镇检疫站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生存必然要考虑这个问题。

4改进方法及建议

检疫箱是目前基层推广应用的快速检疫设备之一, 至今使用数年, 还无新的快速检疫设备代替, 由于检疫箱在现场检验存在上述问题, 所以在基层一线仍然沿袭着原始的检疫方法。要使快速检疫箱在检疫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 进一步树立动物检疫在动物食品安全中的权威地位, 权强县的机遇, 选准切入点,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去年至今, 争取到生猪标准化规模场建设项目资金、能繁母猪补贴、生猪 (母猪) 保险补贴等畜牧发展专项资金1160余万元。■

笔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方法和建议。

4.1尽快改进检疫一线快速检疫设备, 研制推广应用更加简便、快捷、可靠的快速检疫器械投入到国内基层动物、动物产品现场检疫和监督一线, 进一步强化国内动物疫病的防制和确保动物产品的安全。

4.2 完善相关法规, 给现场快

速检疫检验以法律定位, 为动物卫生行政执法提供及时有力的法律支持。一般情况下因检疫导致的行政诉讼, 相关法律法规应允许将县、市一级检疫检验部门结论作为法定证据, 这对于强化基层动物检疫行政执法, 依法打击动物、动物产品经营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确保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确保动物食品安全, 降低动物检疫行政执法成本,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3 加大县及县以下动物检疫

员、监督员的专业技能、行政执法等方面的培训力度, 特别是师资培训, 各级要有专门经费投入, 要把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 逐级下达, 定期培训。

4.4 在推广应用高效、实用的

3.创新手段破解电费回收难题 篇三

关键词:电费回收;服务;风险

作者简介:吴月红(1979-),女,江苏盐城人,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三水供电局,工程师;刘绍敏(1980-),男,广东河源人,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三水供电局白坭供电所营业部主任,工程师。(广东三水528100)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123-02

面对社会对电力需求的增加及严峻的外部经营环境,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电费拖欠和电费风险已经成为困扰供电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问题。[1]而且“电费回收难”是近几年来供电企业经营的一个难点,面对不断增加的电费回收风险,供电企业必须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手段,多渠道保证电费回收“颗粒归仓”,破解电费回收难题。

一、上下齐心,多方协调,攻克电费回收“硬骨头”

近年来,公用事业单位电费、市政路灯电费、政府机关办公电费以及三年以上的旧欠电费,是电费回收中的难点。面对这些“硬骨头”,供电企业必须上下齐心,动用一切可动用的资源,多方协调,攻克难关。

1.充分发挥政府行政协调的作用,构建良好的电费回收环境

公用事业单位电费、市政路灯电费、政府机关办公电费,多为跨部门、跨单位审批、划拨,手续繁锁、流程长,正常情况下,电费跨月才能达账。该类客户电费要与当地政府保持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缴交情况,定期向政府通报电费回收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争取特事特办。

2.专项行动,排除万难回收旧欠电费

2011年,广东电网公司实行新的电费回收考核办法,旧欠电费按帐龄考核,三水供电局三年及以上欠费大部分为拆迁户,回收难。针对三年以上旧欠回收难题,必须首先对该部分欠费客户进行全面分析,分门别类,并实施三步走战略,开展旧欠电费回收专项行动。

首先,深入分析旧欠电费产生的原因,细分旧欠电费,分类制订切实可行的回收措施,并将问题作为今后电费回收工作的风险预防点。

其次,将旧欠电费回收任务分解到人,充分发挥员工的资源和智慧,想尽一切办法,“挖掘”欠费客户,用实际行动来“感化”客户。

最后,确认无法回收的客户,再通过各方面来收集内、外部证据,申报核销。通过专项行动集中精力,深入查找原因,调动了一切可用力量,工作效果明显。

二、创新手段,加强内部管理,保回收

供好电,服好务,收好费,这是客户对供电部门最基本的要求。不断提高供电服务水平,切实为客户着想,创新形式,加强抄核收管理,确保抄核收的质量,为全面完成电费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1.推广手持抄表机的远红外抄表功能,减少抄表差错

推广抄表器的远红外抄表功能,抄表时抄表员只需将抄表器对准电表红外接口,电度表上指数就能自动发送到抄表器。这不仅降低了抄表员的工作量,而且还加快电量数据的采集速度,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因电表位置、周围环境、人为因素造成的错抄、漏抄。减轻抄表员的劳动强度,提高抄表的工作效率,准确获得客户的用电数据,减少因电费差错造成客户的不满。

2.现场即抄表即打印通知单,提高计费准确性,延长电费回收期

应用打印式抄表机,现场抄表打单,减少抄表员抄表派单的往返时间,同时增加电费透明度,方便客户及时核对电费,提高服务质量。并解决电费通知不到位、电费差错发现不及时、电费回收时间短等抄表缴费问题。

3.通过自助设备,解决“缴费难”、“电费发票领取难”的问题

针对偏远地区银行网点少,路途远问题,在多个偏远地区安装自助服务终端,在农村圩镇建立24小时营业厅,24小时为村居客户提供缴费服务。

随着用电用户不断增加,导致电力营业厅客流量加剧,电费发票领取难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在营业厅增加电费发票自助领取系统,客户缴费后即可通过自助服务系统轻松快捷领取电费发票,免去每月排队等候时间。

三、优质服务,促回收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联系,用真情感动客户,用行动服务客户,着力构建电费回收的和谐环境。

1.优质服务“零距离”

改进服务作风,积极为客户提供“优质、方便、规范、快捷”的服务。[2]主动上门为客户解答疑惑,解决客户用电中的实际困难,当好用电“参谋”,使客户对供电企业少一份埋怨,多一份理解和信任。把“供电服务直通车”开到家门口,现场为客户办理业务,派发宣传资料;以“乡村电保姆”的身份,为自然村客户免费开展用电设备检查;对自助服务终端进行宣传,并举行现场操作讲解;把服务送到“田头”,向农户讲解实用安全用电知识等,通过多项“零距离”服务举措让客户感受到供电服务的贴心舒适。

2.走访服务深入民心

开展走访活动,实地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充分听取客户的意见与建议。将走访活动的走访对象扩展至居委会、村委会、小区物管公司、商业客户等非工业客户,走访时参与座谈的人员包括企业负责人、电工主管、与供电企业有密切业务往来的财务人员、业务人员等,使得走访活动更深入,更有针对性,更显效果。

3.为企业“算账”促电费回收

为企业算好帐,减少电费支出是供电部门承担的一项责任。每月对315kVA以上专变客户的电费进行详细分析,哪些费用可节省,如何节省,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节约成本。走出去主动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为电费的顺利回收打下坚实的基础,与企业达到了双赢。

四、电费回收风险预控,结零的保证

三水80%以上为工业客户,且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较多,电费回收工作受国家宏观政策、经济环境影响较大,电费回收风险突出。长期以来,三水供电局一直将电费回收风险控制作为电费回收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多种防范措施,确保非居民用电电费“颗粒归仓”。

第一,采取日跟踪、月分析、季度考核、点名分析、重点控制等方法,区局每月从16日开始每天通报各所当月电费回收情况,并对风险客户重点提示;区局、供电所每月分析电费回收情况,分析客户欠费原因并制订进一步回收计划;将电费回收完成情况与业绩挂钩,做到目标到人、责任到人、奖罚到人,使局整体电费回收工作处于“可控、在控”的状态。

第二,建立客户缴费信用等级体系。各所建立《客户电费回收信息表》,规范电费管理工作。同时多方面、各渠道高度关注风险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电费回收重点户、难点户跟踪档案,逐户进行核查,坚决遏制新欠电费,减少电费风险。

第三,与当地政府、税务局、社保局保持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风险企业缴纳税费和保险情况。

第四,加大电费回收政策的宣传力度,利用媒体、服务直通车等活动广泛宣传有关电费政策,树立全民按期交付电费的意识。

第五,积极探索,采取电费回收技能竞赛等措施,提高员工对电费回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电费风险防范意识,努力化解电费回收风险,破解电费回收难题。

第六,积极推行预付电费、预购电、银行定期存单质押担保、用电备用金托管等业务,切实防范电费风险,确保全年非居民电费回收“颗粒归仓”。

加大预付费装置的安装使用,对新装专变客户全部加装预付费装置,部分电费回收高风险客户,按先急后的原则缓逐步安装,部分抗拒安装的客户通过多次游说解释,签约一户安装一户,目前,三水供电局共安装售电装置1496套,全部投入使用。

2011年年底,三水供电局为了加强用电客户缴交电费管理,有效控制电费回收风险,与三水农业银行合作开展用电备用金托管业务,由辖内用电客户自愿缴交用电备用金,由三水农业银行进行托管,以用于用电客户欠缴电费时由托管银行按约定代用电客户向供电部门缴交所欠电费及违约金。由于用电备用金托管手续灵活,备用金活期存款由客户自行保管并按人民银行相关规定计收利息,得到广大客户的认可,特别是流动性大的鱼塘养殖户、商铺等用电客户。目前,各营业窗口已铺开该业务,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已受理备用金托管业务十多宗。用电备用金业务的开展,既可避免资金安全管理,又能有效规避电费回收风险,并弥补预收电费措施的不足。

五、结论

电费回收工作是电力销售的重要终端环节,关系供电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创新电费回收方式,破解电费回收难题,适应市场变化,依法回收电费是供电企业摆脱电费拖欠困境的根本出路,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徐晓敏.浅析当前供电企业电费回收存在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33).

[2]吴少春,张国栋.加强电费回收管理 解决电力欠费问题[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责任编辑:刘辉)

4.多措并举,破解学校管理难题 篇四

问题的提出

新学期伊始,我校全体师生终于圆了搬迁梦——从环境污染严重的老校区搬到了党委政府投资3千多万元刚建成的新校区,这里滨临辛兴镇滨河公园,环境优美,空气宜人,校园建设从楼房到内部设施都是全新的,各项指标都达到了同级同类学校的最高标准。在这样一所新的学校里教学和学习,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感到万分高兴。全镇的老百姓也都交口称赞。

然而,伴随着新学校的使用,各项管理措施的弊端也显露了出来:很多在平房中适用的管理办法,显然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楼的管理问题。虽然之前学校领导想到了很多措施和办法,但对于首次使用楼房教学与学习的老师和同学们来说,这些措施和办法却显得远远不够,表现在:

1、秩序方面:可见教室内声音太大,上下楼梯不靠右行,在楼梯上上蹿下跳,在楼道内追逐打闹,高声喧哗等;

2、学生就餐习惯:打饭不排队,你拥我挤;就餐不定位,到处乱窜;餐后垃圾随手扔,餐桌地面垃圾成堆;

3、卫生:入楼前不清鞋底,泥巴尘土满楼梯;教室内卫生清扫尘土漫天飞;楼道、楼梯、教室内瓷砖污点太多,没人清理;

4、财物管理:楼体保温材料毁坏严重(个别学生用拳头捅坏);楼内应急通道提示灯被踢破数个;教室内笤帚、拖把磨损率太高;

5、宿舍管理:楼层卫生间下水道多次被杂物堵塞;水龙头被毁坏数个;宿舍门被踢破数个等。

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存在,给党委政府和学校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学校声誉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如果不迅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一所花重金投入的新学校,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变得破烂不堪,给党委政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势必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更可能因为管理不善,酿成安全事故,给学校及家庭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基于此,学校领导班子在镇中心校的领导和指挥下,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来解决日渐突出的问题: 一:统一思想,高度重视,把学校管理工作尤其是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镇中心校王主任和学校领导多次“碰头”,交换看法和意见,并对学校管理工作提出来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对此,学校校长董在强立即召开学校领导班子会议,认真分析了之前工作的不足,并提出了整改措施,要求大家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强调:学校管理工作,尤其的安全管理工作是其它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份子,一定要把管理工作特别是安全管理放在首位,不能有任何的麻痹思想。

二、具体分工,明确责任,制定详实的管理方案。

1、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各负其责:学校校长董在强对学校管理负总责,副校长彭海新负责安全和伙房管理,副校长王树华负责毕业班管理,教导主任陈振强负责教学管理,教导处副主任协助教导主任抓好教务工作,团支部书记张海军负责对学生进行全员管理,总务主任刘志德负责校产管理,每个年级的两个年级主任负责本级部的学生和教师管理。

2、实施每个年级的“小级部”管理制。因为每个年级学生数太多,一个年级负责人来管理容易留下管理漏洞,就把每个年级分成两个“小级部”,设立两名年级主任,每人负责一个“小级部”,这样就增强了管理的灵活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了管理质量。

3、实施楼层负责制。每个“小级部”使用一个楼层,使用者即是管理者,该楼层不管是安全、秩序,还是卫生清理、财物管理,都属于该级部,这就很好地增强了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旦发生问题,能够追踪到具体责任人。

4、落实全员管理制度。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不分前勤后勤,不分男女,全部参与学校管理。具体措施有:A、学校领导班子每天有两人带班,负责当天24小时的学校管理事务,发现问题记录在案,并准备第二天班主任晨会时反馈;B、每个“小级部”每天一个班主任值班,负责本级部、本楼层学生管理,发现问题记录在案,并于当天下午放学前将值班记录交带班领导汇总;C、每个楼梯口、每层楼梯拐角处安排一名非班主任教师值班,于每个课间维持学生上学楼梯秩序,负责学生安全,对违纪行为进行劝阻或制止,对严重违纪行为也记录在案,于下午放学前交带班领导;D、早晚入校放学,校门口安排教师值日,维持学生秩序,负责学生初入校安全;E、每晚两名带班领导、两名男教师值班,负责学校财产安全;F、毕业班每晚安排两名班主任和一名女教师值班,负责宿舍楼内住宿生学生秩序和安全。

5、制定并落实详实的学生常规管理制度。从安全入校、安全离校到自行车管理;从上下楼梯、教室内外秩序到卫生管理、就餐秩序、就寝制度、财物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具体的细则,要求各班主任带领全班同学认真学习,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

三、强化班级管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尤其是学生管理的重头戏是班主任!班主任是学生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和落实者,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具体管理措施能否落实到位,直接决定了学校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学校采取以下措施检查督促班主任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

1、学校成立以各班班委会为主要成员的学生会。学生会成员合作分工,负责每天对各班的常规管理进行检查、打分和评比,各项管理得分学校团支部每天一汇总,每周一公布,优良中差一目了然,给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上紧了弦”。

2、实施班主任晨会制度。要求班主任每天早晨预铃时准时参加晨会,晨会主要是对前一天各级部、各班级出现的现象及问题进行通报,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对当天的工作重点进行部署和规划。这一做法,使班主任对班级情况有了更详细、更全面的了解,对当天的工作重点做到心中有数,便于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3、开好“三个会”:A、周一升旗后的全校师生大会。由校长和团支部张书记对学校一周工作进行总结,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并提出整改意见,对本周工作进行部署。B、每周一校会结束后的班会。由各班班主任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总结,对学校和年级提出的工作要求进行部署和落实。C、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的年级会。由各年级的年级主任对本年级一周工作进行具体详细的总结,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并提出具体整改措施,对下周的工作重点提出具体要求。

四、采取措施,狠抓落实,确保执行到位。开始一件事情很容易,但一件事情,如果执行不到位,再好的方案也是一场空。“行百里者半九十”,执行的关键往往在最后的10%。十里不走,目标就不能达到,任务就不算完成。最后的10%如果执行不到位,前面就是白执行,甚至比不执行更糟糕。执行,如果最后的关键时刻没把工作做精、做透,往往就会导致前功尽弃。

为此,学校组建了专门的督查领导小组,负责每天对学校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要求立即整改,确保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都落实到位,确保每天的工作重点都能按时完成或达到规定目标,不给工作“留尾巴”。

同时,加强对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和班主任的管理培训,学校每周至少举行一次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介绍好的管理方法,学习经典管理案例;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并把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交流;组织“班主任管理论坛”活动,各班主任之间相互交流管理经验,取长补短。

另外,学校还加大了对班主任的考核管理力度,把在学校管理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班主任提拔到领导岗位工作,极大地增强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取得的成效

5.运用法律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篇五

案例1:

别了,农业税

“全部免了,今年以后就不用交任何费用了。”56岁的尹富告诉记者。他是河北省赤城县雕鄂镇王良堡村村民,他所在的村子是贫困镇下的贫困村。电影《一个也不能少》就在这里拍摄,真实反映了这个地方的贫困场景。

“2004年农业税已经减到了每亩地5块钱,2003年之前一直都是每亩地9块钱,但是2003年的农业税又在2004年底每亩退回了4块钱,这样算来两年的农业税都是5块钱每亩。”尹富谈起这些年的征收标准。如果按照以前长期实行的“9元”标准,他现在种的10多亩地,一年大约要交一百多元钱。

至今,河北是仅有的尚未完全取消农业税的几个省之一。与河北一样尚在取消过程中的还有山东和云南两个省,而中国其他28个省市已相继宣布取消了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这项在中华大地上绵延2600年的古老税种就此画上了终止符。

从此不再交“皇粮”

王良堡是一座大山里的贫困村。村支部书记陈普对记者说,对他们而言,免税对于村民起到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农业税的账,王良堡村总共有1880亩地,大概有200多户人,之前正常交纳农业税时,全村一年大约要交一万六七千块钱,平均到每户每年大约80-90块钱。

陈普说,村子的缴税情况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2002年之前,村民的税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每亩9元的农业税;另外就是其他各种税费,折合每亩11块多。这样在比较长时间内,都是每亩地20多块钱的税负。2002年进行了税费改革,减免了其他各类费用,农业税减半征收,2004年和2003年都是每亩5块,2006年基本上将取消全部的税费。

农业税的征收标准与当地常年产量有关。根据农业税条例,全国的平均税率是当地常年产量的15.5%,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上浮和下调,由于雕鄂镇属于贫困地区,所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税的标准要普遍比这里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2005年全国农民将因为取消农业税减少280亿元的负担。2006年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还将再减少几十亿元。在农业税改革前,国家每年征收的农业税总额大约为600多亿元。

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建国初期,农业税的收入占国家税收的39%,是当时的国家财政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税的收入占我国财政收入的比例逐渐减小,1958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是8.58%,到2004年,只占到0.92%,那时就有诸多专家以及官员认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首次宣布,我国将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免征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农业税,当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进一步降至1%。到2005年初,除了西藏从未征农业税,28个省相继宣告“免征”农业税。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06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五年内取消的农业税,提前三年完成。免税后的变奏

尹富对记者说,现在家里在退了几亩地之后,大约还有10多亩地,这些年都是靠天吃饭,种粮食基本上不挣钱,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种粮还赔钱,家里现在主要靠养羊和养猪挣取一年几千块钱的收入,村上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农业税取消后确实是去掉了一块固定的支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也曾经到雕鄂镇调研,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他对记者说:“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农业税的取消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是实实在在的。”

“重要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强调了‘善政养民’的方针,调整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使农民感到国家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回馈;另外一个方面,取消农业税也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也更有利于出口。”李成贵说。

在普通农户对农业税取消叫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以乡财政的缺口以及村一级的基本支出减少最为突出。

王良堡村陈书记说,前几年村里因为常年干旱,决定打一口井,工程一共花了20万,其中,县里拨款解决了15万,村民自筹解决了4万多,现在还有1万多的外债没有还上,村上没钱,乡财政因为农业税减免也比较紧张,欠款就这么一直拖着。他说:“在交农业税期间,乡里会适当每年支付给村里一些日常费用,现在没有了。”

此外,在一些省份,农业税征收依旧,农民税负依然沉重。湖南常德市鼎城区韩公渡镇黄家铺村村民蔡列伍,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虽然整个湖南省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现在乡上仍在征收。以前一亩要交150块,今年开始一亩交100块。蔡列伍拥有6亩水田,没有地。

他说,“国家政策虽然好,但是‘天高皇帝远’,不‘上交提留’是不可能的。乡政府要吃饭,要拿工资,钱从哪来?今年2005年7月左右,乡里说今年每亩农业税要交120元,农户们意见很大,都在反映不肯交,结果就变成了现在的100块钱,周围几个地方也都收到了70元/亩、80元/亩、90元/亩的。”

2003年该乡财政短缺,在农民分得的土地里实行部分土地农业税买断法。5年的农业税一次交清按每亩450元,蔡的6亩田里有1.5亩获得了这样的买断机会,一口气交了720元,蔡说,这样的一次性付税对于资金本来就少的农民来说,虽然知道便宜点但也很难承受。

蔡列伍说,“在农村,单纯种田是不可能养活人的,所以我常常会出去打点零工,捕鱼卖,帮人打香莲什么的补贴家用,但即使这样,日子也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李成贵也认为,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宣布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由于农业税是地方税,取消了之后地方财政有了缺口,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方,乱收费的现象肯定还是会存在的。

请分析:

1.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从此,种田交纳“皇粮国税”成为过去。试分析我国免征农业税的决定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

2.据《左传》记载,我国的农业税是公元前594年从东周时期开始征收的,至今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了。请结合本案例分析免征农业税有何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案例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江苏省华西村 华西村是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建于1961年,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原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520人增加到30340人。现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拥有固定资产62.77多亿元,八家上市公司,1000多个产品,2003年,全村产品销售额高达105亿。成为全国第一个百亿元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2005年,全村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华西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全村都是富裕户,资产最少100多万元,最多1000多万元。全村实行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免费教育、口粮补贴、职工送股等制度措施,实现“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全村380户农民住进了农民新村,每户人家都是统一规划的三层楼房,面积450平方米,每户住宅都有车库。农民新村中户户都有长廊相连,农民家中的装修也相当豪华,据介绍在最近建成的住宅中,仅厨具就价值2万元。家家有轿车,许多家庭有两部以上的轿车。

华西村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努力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村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还建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等宣传教育载体,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技能培训和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村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文明新风吹遍全村。

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是华西的独特产物,是华西人在实际生活中创建的精神产业,更是华西人坚持走共同致富道路的精神支柱。那是1988年,“公司热”席卷神州大地,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只向钱看,吴仁宝忧虑万分。他不信金钱是万能的。他决心搞物质、精神两手抓。他毅然挑选了5名群众信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党员干部当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的领导,在各个村办企业中聘请了20多名“信息员”、“采购员”,在40多个村办企业中建立联络点,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专抓看不见的“钱”。就这样,一个国外没有、国内独创的“公司”在华西村诞生了。社会上赌博和封建迷信抬头,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及时开办讲座,讲“赌博的危害”、“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的区别;有的村民夫妻不和,婆媳不睦,就举办学习班,讲《婚姻法》、《继承法》等有关法律,讲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还配合、服务全村经济发展,开办《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论证与工厂筹建》、《乡镇企业经营之道》、《市场经济知识》等讲座。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除了抓看不见的“钱”外,还主动服务村里的重点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华西与国内外的宾客交往越来越多,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专门为各企业开办了日、英语班和讲普通话培训班。一时华西青年职工和各厂主要领导掀起了一个学外语和讲普通话的热潮。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学习,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规定,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会讲一门外语的人,经考试合格后加二级工资,对普通话讲得标准的人,经面试合格加一级工资。今后不论是谁,只要 能讲一到二门外语,或者笔译一到两门外语的人,都能加二级工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这一举措立即受到了村民们的赞赏。

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不仅服务本村,还服务全国各地。1994年初,华西村党委经中国扶贫基金会牵头,得到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同意,为我国经济欠发展地区培训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承担了培训任务,公司先后花8个月的时间,为陕、甘、宁、晋、湘、豫、皖等12个省市500多名学员开办了8期《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论证》、《工厂筹建》、《乡镇企业经营之道》、《财务管理》、《三资企业》等10门课程教学任务。

华西村坚持环境优先、和谐发展,通过优化环境、绿化环境、净化环境和美化环境等途径,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国际环境质量认证的村庄,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华西村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运用法律手段和民主程序,做到依法办事,制度管人,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广泛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规范有序、协调稳定、人心所向的社会局面。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先进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十一五”期间,华西村确定了统筹发展的“五个五”新目标:2010年实现销售500亿元,幸福、富裕5万人,5年内花5个亿到外省、外市合作搞5个旅游景点,建成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资料来源:央视国际,2006-01-11.)

请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华西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体现? 2.大学毕业你愿意到农村去吗?为什么?

案例3:

从266元到2850元——广西恭城新农村采访见闻之一

广西恭城农民的笑脸令人难忘。在黄岭村,有村民说,椪柑运到东北,车皮一进站就已经销售一空,而且价格超过往年。柚子也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就销售一空,每家仅卖水果就有几万元的收入。

2005年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丰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有不少村子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而这个“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曾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66元的少数民族贫困县。

从266元到2850元,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恭城人二十年“咬定生态不放松”,踏踏实实发展生态农业,走出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恭城的生态农业可以说发端于沼气。上世纪80年代中期,恭城开始推广沼气,并逐步完善生态链条形,创造了以养殖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至2004年,全县沼气入户率达88%,成为全国沼气入户第一县。

一位多次赴恭城考察的专家,对恭城发展轨迹有个形象的诠释:推广沼气,然后去寻求如何完善这个链条。恭城人并没有养猪的习惯,沼气化需要人畜粪便,带动了家庭养殖业、改厕。当全国大兴农村改水改厕时,恭城农民早就用上了“城里的厕所”。由于沼液沼渣是好的有机肥料,便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种植水果。正是按照生态链条的关联,把循环经济的因素强化,“一开始就上路”。

沼气的蓝色之光点燃新农村的希望,成为连接养殖业的“金纽带”。全县5万多个沼气池,每办一个沼气池要配套养5头猪,促进了养猪业大发展。大量的 有机肥使农作物品质优良,而且无污染、无公害,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长,水果每年以40%、养殖业以50%的速度增长,其中无公害水果面积占广西无公害水果面积的一半以上。

专家评价说,恭城整个发展过程,是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数字表明,发展沼气后,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全县每年节柴13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森林4.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现在的77%。

由于人畜粪便、生活污水都进入沼气池发酵,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改善,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如今,“沼气第一村”黄岭村果园万亩,山岭郁郁葱葱,清泉村上流。有村民说,过去山上被砍得光秃秃,碰上干旱少雨,要到1公里外排队挑水。

今天,40万亩的椪柑、橙了、月柿、柚子,成为恭城农民的“金库”,鲜果、深加工产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与生态农业对接的生态工业开始起步,2005年已实现总产值3.4亿元;汇源、汇坤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恭城,将工厂“直接建在了果园里”,由生态农业延伸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生态链、产业链不断延伸,让人看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广阔前景。

生态的良性循环,人和自然的亲和度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在恭城,几十万亩的果园,很难找到一个“瞭望哨”“守望棚”。广东商人姚志坤说:“这里的治安非常好,外地人晚上出来,包里放着钱,一点问题都没有。到了吃饭时间,不管认识不认识,人们会主动邀请你去吃饭,民风淳朴。”

采访恭城,除了那林海果园的气象万千,农民的笑脸是另一抹亮色,尽管他们还不是十分富有,但生态农业已经展示了新农村的美好远景。

(资料来源:龙松林,杨越,王立芳.《从266元到2850元——广西恭城新农村采访见闻之一》,广西日报,2006-03-03A12.)

请分析: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要意义? 2.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案例4: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材料1:十届全国人大甘肃代表团王锡武说,西部农民有五难:一是看病难;二是上学难,供一个孩子完成学业,需要多年的积蓄。三是行路难;四是增收难,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很大,农民增收困难。五是打工难,农民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技术,外出打工找不到活干,受到种种歧视。

材料2:据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前不久,甘肃省副省长坦言,教育支出已经成为甘肃省农民返贫的第二大因素。

材料3: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进行研究部署。2004、2005、2006、2007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这三个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为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使困难群众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结合上述三个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三个角度简要分析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意义?

2.请你建言献策: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3.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国家和困难群众本身应该 怎么做?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案例5:

解决好“三农”问题

材料1: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摘自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材料2: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干群关系出现积极变化,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农村税费改革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改革的第一位的目标,把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始终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改革政策;始终坚持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中央把握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则、大政策,依靠地方和基层,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始终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确保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平稳地推进。(摘自温家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请分析:1.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2.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及把握这一方向的重要意义? 3.联系材料1、2,分析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举措?

案例6:

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材料1:某地通过发展“期货小麦”、“过腹还田”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期货小麦”是由农民按期货市场经营商的要求,进行定单生产,可使粮农增收15%以上;该地还推广使用玉米秸杆发酵而成的青饲料喂牛的新技术,使过去当废物烧掉的秸杆通过牛腹变成了鲜奶和粪肥,实现了秸杆“过腹还田”,既提高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农业的污染浪费。

材料2: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中国农民的谋生之道。而今,连续20年夺得全国农民增收之冠的浙江经验却是:农民致富工夫在“非农”,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转业”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大前提。浙江省委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请分析:

1.结合材料1,总结该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阅读材料2,谈谈浙江农民是怎么增收的? 3.浙江省委为什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案例7:

退耕还林新政策惠及亿万农民

国务院最近决定安排2000多亿元资金,用于今后8年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这项新政策将使中西部地区1.24亿农民直接受益,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1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作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推进扶贫开发,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工程自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

全国已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以来8年间,通过大规模还林还草,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内蒙古提高近4个百分点,陕西延安提高约2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存条件,也让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革命老区延安在退耕490余万亩后,加快开发苹果、红枣等优势农产品,并通过新修农田、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量从以前正常年份的6亿公斤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近7.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2200元。

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工程区生态环境虽有局部改善,但仍十分脆弱,稳定性还比较差;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在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增收的门路,解决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陆续到期,如果停止钱粮补助,部分退耕农户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农户将重新返贫,退耕还林成果很难巩固。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这既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的重要决策,也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政策。

在今后一定期限内,国家将继续给予退耕农户适当补助,改善退耕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中央支农惠农资金,推进退耕还林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退耕还林新政策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退耕还林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工程,国家新增资金中绝大部分将投入到中西部地区,这将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改善环境、增加投资、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8年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平均每个退耕农户获得补助350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2007-09-13.)

请分析:

6.如何破解企业承包商安全管理难题 篇六

承包商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施工现场的承包商安全管理始终是个棘手的难题,寻求破解承包商HSE管理的抓手,减少安全生产过程中三违现象的发生,促进承包商自主安全管理水平提升,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断提升企业的安全业绩,成为企业落实“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一、承包商HSE管理存在的主要难题

通过对企业安全现状分析,目前承包商安全管理呈现出队伍分散、整体素质不高、自主管理弱化,以及主管部门责任不落实、监管措施不到位等“五个难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难题之一——承包商员工流动性大,人员素质不高,安全意识淡薄;同时,存在总承包商分包多、挂靠多,临时用工多“三多”现象,违章冒险作业现象较多。这是目前承包商HSE管理中存在的一个普遍性问题。

难题之二——部分承包商HSE管理人员管理意识和技能不高,制度执行不严,现场监督松懈。有的承包商HSE管理人员由于不懂HSE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现场监管流于形式甚至带头违章;或者没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反而一味强调现场施工建设进度的重要性,自身管理严重缺位。

难题之三——承包商自主管理能力不强。一般来说,由于承包检维修、施工作业不少是短期行为,HSE费用未投入到位,部分承包商高层管理人员存在“少投入、赶工期、多回报”的潜意识和“事故不一定发生”的侥幸心理,以致现场安全措施不完善,日常管理标准不高、要求不严,安全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

难题之四——对承包商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还有差距。主要表现为企业对承包商作业现场HSE情况检查多、处理多,对承包商自主管理情况、HSE管理体系运行情况监督检查不到位,不能系统地了解、掌握承包商单位整体HSE管理能力水平及深层次的问题。

难题之五——“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没有真正融入到相关业务部门的日常管理业务之中。企业强势的业务管理与弱化的HSE管理的问题依然存在;承包商的准入、评估、淘汰运行机制和管理标准还不够量化、细化,没有建立承包商HSE业绩与主管部门连带考核机制。

二、提升承包商HSE管理的工作思路

思路一:以机制促管理提升。企业要针对企业安全生产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有利于承包商安全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随时掌握承包商动态变化,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过程中以及作业环节上的偏差,把影响企业安全生产的承包商管理问题纳入HSE管理提升活动中。

思路二:以监管促安全到位。企业要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强化承包商HSE自主管理的基础上,对承包商始终保持强势管理和严格监管的态势,及时解决施工现场“三违”现象多等困扰安全生产的难题,使承包商安全管理趋于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努力提升安全生产整体管理水平。

三、提升承包商HSE管理的对策措施

对策措施一——从源头机制上进行把关。

一是要把好承包商准入关。按照困扰“承包商安全管理提升”的因素和管理思路,企业要成立资源市场管理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明确对各类承包商的准入门槛、综合考评与年审等,把好准入关,使用单位只能在资源库名录中选用承包商,确保承包商队伍整体素质的可控性。

二是完善监管组织机制。企业要结合承包商HSE管理实际,以承包商HSE管理提升为着力点,公司根据不同类型的承包商,明确业务责任部门、横向部门、基层单位的职责,专门成立HSE项目管理部,配备专职HSE管理人员,对承包商及项目建设现场进行HSE监督管理。承包商严格按照“50:1”要求配备HSE管理人员,工程监理单位配备专职HSE管理人员,形成HSE管理部、监理单位、承包商“三位一体”的HSE监管体系。除此以外,由所属单位配备专职现场安全监护人,对施工用火等高风险作业进行现场监护,明确具体提升措施和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完成时间。

对策措施二——落实HSE职责,提高承包商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企业要在合同中对乙方的义务进行强制约定:各承包商必须先完成对员工的安全意识、作业工种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并提供证明材料。安全环保部门随机抽查,发现不合格或没有进行相关安全教育的人员一律不准进入承包商队伍,当达到5%人数时,将该承包商申请安全教育的全部人员退回。同时,开展对常年承包商的项目经理和技术、管理人员,以及特殊工种的安全培训工作,以提高管理层和高危工种的安全意识和作业技能。

对策措施三——完善承包商HSE考评制度,实施承包商淘汰工作机制。

一是建立承包商考评机制。由企业安全环保等部门牵头,组织工程建设、机动、质量等部门,从技术素质、施工资质、设备设施、HSE管理等方面,完善承包商HSE考评制度,建立《工程、检维修承包商HSE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并修订完善《承包商考核细则》,实行交纳违约金和考核扣分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发现承包商违规,每条奖励一定金额,发挥现场监管人员的积极性,遏制违章现象的发生;考核分高低则与合同续签业务量挂靠。

二是强化承包商HSE行为和绩效考核。要实行业务主管部门、安全监管部门和属地管理单位“三个层次”的日常HSE行为监督检查,一方面企业要将承包商考核权下放到各基层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每个业务所属单位可设置“运行监管员”岗位,负责日常监督、检查、考核,承包商出现违约情况,通过《承包商考核细则》规定,及时向企业缴纳违约金。另一方面,加大承包商作业现场日常HSE检查处罚力度。对达不到合同约定考核要求的承包商,直接扣除相应的合同费用;对违反安全生产禁令、HSE规章制度等违章违纪及管理不善的承包商及其HSE管理人员予以严肃处理。

三是强化承包商淘汰工作机制。工程建设、机动和安全环保等部门要从承包商工作业绩、HSE业绩、廉洁从业情况等方面,每年联合组织一次综合评审,全面清理整顿工程、检维修承包商,公布合格承包商名录;建立承包商清退机制,一旦考核分达到规定的分值,对承包商将采取项目经理书面检查与安全考试、暂停工程项目投标资格直到清退出资源市场库的处理;进一步从源头上压减检维修承包商,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对策措施四——进一步强化承包商HSE自主管理。

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结合承包商作业现场和承包商情况,按照企业对各下属单位HSE管理检查考核标准一样进行月度承包商检查考核讲评,承包商必须参加企业各相关单位的生产调度会、安全例会,了解、掌握企业安全制度和安全管理要求,共享事故教训,并建立管理要点跟踪机制,保证信息的畅通与措施的到位,达到统一管理要求的目的。同时结合承包商月度HSE绩效评价结果,指出其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对HSE管理弱化的承包商试行业主单位HSE管理人员蹲点工作制或派驻HSE帮扶工作组,从制度执行、措施完善、安全用品配备、安全教育培训、现场监督等方面进行全面强化,努力消除HSE管理“短板”,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二要强化现场标准化管理。各类施工作业要制定《样板工程标准化作业流程》,从工机具、作业条件、施工操作工艺、质量标准、成品保护等方面明确标准化的作业程序、标准要求和质量控制程序及验收用表,并将作业程序下发到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承包商施工区域的临时办公区、设备材料堆场等实行总体布局,对施工区域围栏、成品保护、HSE警示标识等落实文明施工标准化要求,对承包商的HSE费用落实情况进行抽查,确保安全劳保设施配备的及时到位,逐步做到统一标准化管理。另外,要结合HSE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对承包商资质、安全教育培训、HSE管理等做到信息化管理,更好地促进承包商的规范化管理。

三要强化专业岗检的过程监督,促进承包商提升HSE管理水平。企业要从HSE资质、安全签约、HSE培训教育、HSE业绩和现场监督检查5个方面,不定时对承包商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认真落实“一罚二停三清退”的管理原则。HSE管理部门要运用岗检形式,坚持开展日检查、周通报、月评价工作,每月由HSE管理部、施工管理部、监理单位联合组织现场检查,对照承包商HSE管理绩效考核评价表,从HSE管理制度、组织机构设置和岗位HSE职责落实、HSE教育、检查、作业许可证、施工组织设计与方案、HSE事故等方面进行考核,对排名第一的承包商评选“优秀承包商”,在工程项目例会上通报排名情况。同时,在工程建设现场可开展如“百万安全工时无事故”、“千万工作业绩零违规”等竞赛活动,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更好地促进承包商自主HSE管理。

对策措施五——认真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承包商主管部门的HSE管理职责,建立连带考核机制,形成主管部门对承包商业务、HSE同等强势管理机制,修订完善企业HSE责任制考核细则,强化承包商事故管理,做到承包商事故与企业内部事故一样严肃处理与考核。承包商一旦发生上报事故,与业务主管部门的主要责任人的月年度绩效紧密挂钩。同时,企业要完善日常岗检对职能部门的监管作用,从制度修订、执行和监管等方面着力,抱着“拉下面子”的思路,对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进行“毫不留情”的检查考核,从根本上扭转“一团和气”、“打擦边球”的被动局面,让承包商违章违纪现象没有生存空间。

7.运用法律手段破解社会管理难题 篇七

破解社会稳定新难题

随着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项政策的深化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矛盾呈现高发态势,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遇到的问题越来越难解决。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当前基层信访工作出现的新特点

1、问题种类比较多。过去,农村矛盾纠纷主要是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为主,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社会矛盾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换届选举问题、土地征用问题、房屋拆迁安臵问题、侵权问题、村干部作风问题、农村财务问题、违章建筑问题等,而且呈现出几种类型的信访交叉在一起,或由一种信访引发出其它信访。

2、涉及层面比较广。由于农村改革大部分政策都关系到绝大多数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今后发展问题,应该说是群众利益调整的问题,因此牵涉层面较广。许多信访件的起因往往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公共安全事件、环保事故、选举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牵涉群众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牵涉几个村,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

3、违规几率比较高。由于许多农村信访的群众受“法不责众”、“民意难违”等心理因素影响,抱着人越多越有理越容易解决的想法,容易形成参与人数多、影响涉及面大、局面难控制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许多信访群众对政府抱有不信任情绪,有了问题不是向村或镇街道反映,而是组织群体性上访,或采取越级上访的办法,给党委、政府施加压力。目前,群体上访、越级上访、无理上访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4、调处难度比较大。由于目前农村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体性活动少、流动人员多,村一级基层组织的集体制约和监督力相对降低,传统的村民治理模式已失去了外部客观环境。再加上许多农村信访问题的处理要牵扯到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衔接难,调处结果往往很难让群众满意。客观上就又把矛盾返回给了基层党委政府,而党委政府权力有限,其结果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二、当前基层信访问题的成因及实际信访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当前信访问题之所以会成为基层党委、政府的难事,有其客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当前信访问题成因

一是改革快速推进,利益格局大幅度调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已有集体企业转制、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还有在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开展的旧村改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通过改革,也确实让多数人得到了实惠,也难免有人利益受损。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改革措施和工作制度连贯性上的缺陷逐步暴露出来,日积月累,社会矛盾呈现出高发和难以化解的态势。

二是群众维权意识上升,但法制观念相对淡薄。从信访状况看,相当部分涉法涉诉和政策性上访,群众从自身利益甚至利益最大化出发,误解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误解政府工作人员,不适当地提出许多超越客观实际的苛刻要求。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只找上级部门,认为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信“闹”不信“理”, 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 既使是典型的涉法问题,也会第一时间寻求政府部门上访解决,而不是走司法途径解决。

三是部分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干部执行力较弱。实践证明,干部执行力强,工作深入扎实,信访稳定效果便好。反之,干部执行力弱,是导致信访稳定事项不断产生和难以化解的重要原因。有的干部对需要关心和解决的群众利益事项久拖不决、酿成是非;有的不愿、不敢接触矛盾,对群众上访采取推、拖、躲的办法,使小事情变成大事件等等。当然,信访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排查轻预防、重牵头责任轻部门联动、重接访轻走访、重出警轻处臵、重稳控轻化解”等现象。

四是攀比性矛盾突出,个人利益期望最大化。从目前农村信访突出问题看,集中表现为各种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冲突,主要由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的政策考虑不周引发的,与政策调整变动大、前后衔接不足、群众得到的利益和实惠相对受损有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适用不同政策,群众得到的经济补偿差异较大,加之群众的攀比心理和期望值较高,经济利益矛盾驱使他们走上集体上访之路。

2、信访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一是主管谁负责与属地管理原则未细化。对信访事件简单地以属地原则要求当地政府处臵,但当地政府对部分上访人反映的诉求却没有具体的处理职权,例如:部分信访人反映的是市直机关或其他部门的信访事项,但只是单一的要求上访人居住地政府处臵。

二是信访交办程序不规范。存在上级组织多头交办、重复交办现象。法院终审、信访终结的案件继续交办也比较多,甲地负责的事项交给乙地办也有发生。

三是对违法上访惩处不得力。目前,重访、缠访、闹访有禁无止,与对违法上访者惩处不力有关。主要是缺失规范群众上访现场秩序的文件,没有及时将《信访条例》和《治安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并具体实施,严重影响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常秩序,导致闹访者、缠访者气焰越来越嚣张,客观上为闹访人、缠访人壮了胆。

三、加强和改进当前信访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大量信访事件,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它的最终解决也离不开改革发展。只有持续快速健康地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尤其是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法制建设,加大社会事业民生投入,缩小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信访事项。当然,作为基层镇(街)干部,需要有直接面对和处臵信访工作的能力,而现在的信访工作是一项融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法学等为一体的一门艺术,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接访技巧和心理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关键是把握好接访和处臵信访两大环节。

1、接访环节

一是对待初访者。一般初访者态度是比较好的,作为接待人员首先要认真对待,耐心仔细听取其反映的情况,让其把反映的问题一五一十地讲完,然后根据反映的问题让其提供一些必要的证据和线索,对不能解决或无法查处的问题要向其讲明原委,另外,还需讲明我们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有关规定,如及时向领导汇报,还要进行调查,如何与上访人员见面反馈办理情况等,使上访者满意而归。

二是对待抱有试探心理的上访者。他们上访就是想摸摸底,如有些人想把某些村干部拉下马,自己当干部;有些政策掌握不清楚进行咨询等。在接待这类人员时必须立场坚定、旗臶鲜明,本着对“举报人、被举报人、组织”三负责的精神,把党纪条规讲清楚,绝不能含糊回答问题。通过接访,使上访者放弃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不合理要求。

三是对待情绪激动的上访者。他们的表现一般是脾气暴躁,反映的问题容易带有片面性,认为自己反映的问题高于一切,由于他们情绪偏激、一旦问题没有按他们的思路和要求得到解决就会发火,把矛头指向工作人员。在接待这类人员时,必须要有耐心,认真倾听其陈

述,耐心宣传、解释,不要针对他们的陈述立刻加以反驳或者是训斥,要教育他们从大局出发,全面看问题。对于那些无理纠缠者,要不卑不亢,对其进行严厉批评。

四是对待集体上访者。集体上访一般具有集中性、紧迫性和危险性的特点。接待中要坚持原则,掌握好政策。对于有理有据的问题,要明确给予肯定,尽快上报领导批示调查。对基本合理的要求,要尽力给予调查解决。对要求过高的,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讲清道理,做好解释。对无理要求的,要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要让多数集体访人员感到我们是秉公办事。同时,在对待集体访中,要抓住“三种人”,一是突出挑头人。最具有煽动力、鼓动性,集中力量做好其思想工作;二是找准关系人。通过找上访人熟悉的朋友或利害关系人做思想工作;三是说服跟访人。有的人是迫不得已,但碍于共同利益,又不好走,生怕人家说。就要抓住这些人的心理,主动出面,分头沟通,给他们台阶,使他们先退出。

2、处臵信访环节

一是研究合理的。对一些信访事由,要认真地研究,慎重地答复。确实是合理的诉求,提出符合政策的可操作性的处理方案。

二是抵制无理的。没有正当理由,想通过跑、闹,达到什么目的,坚决不予理睬。

三是引导合法的。对合法的诉求问题,不但引导他继续依法维权,而且还要提供法律援助。

四是稳控重点的。通过化整为零、切块包干、分兵把守、责任到人等措施,确保重点信访对象在重要节点不脱控。

五是处臵违法的。要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切实加大对非正常上访人员教育训诫和依法处理力度,坚决制止“以闹求决、以访谋利”的行为、对多次抱团、重复恶意进京非访的人员,坚决予以打击惩处。

上一篇:静安钢结构主体结构评估报告下一篇:老鼠开会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