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小抄版

2024-07-12

中国近代史纲要小抄版(共8篇)

1.中国近代史纲要小抄版 篇一

辨析题:(全是辨析题)桎梏是,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政权极力维护个体劳动者的所得虽然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的收

1.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的全部思想的总和。旧制度,做垂死挣扎时,只有同过革命推翻旧政权,入,但它却是以小私有制为基础的,因此不属于按答:本命题错误,这个命题的关键是要分清毛泽东改革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劳分配,而是按劳分配这一主体形式之外的多种分思想和毛泽东的思想。主要有两点:第一,毛泽东除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2 配方式之一。

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社会主义的17.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不应该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基本制度的否定,反之,它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调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结。毛泽东的全部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包制度的基础上,对旧的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从根答:错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括他青年学生时代的思想和晚年思想,而在这两个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的经阶段,毛泽东个人思想中有些是不正确的甚至错误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的,这些思想观点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有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括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其他所有制经济。中国特色社别的。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会主义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结晶。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毛泽东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所以题目:改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巩的科学著作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概括;同时,毛泽革是发展生产力 是不全面的 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东之外的当的其他许多卓越的领导人对毛泽东思想10.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就是社会主义 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的形成和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提示:毛答:本命题不完全正确。前一句话是正确的,后一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泽东思想同毛泽东的思想是既有联系又有严格区别句是不正确的。从前一句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的两个不同概念。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思想,毛泽东的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进,共同发展。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2.“三个代表”更重要是辩证的统一体 是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所以:贫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性质,任答:此题是正确的,“三个代表”指的是,中国共产穷不是社会主义 是正确的。从后一句来看,当今世何否定公有制为主体的观点,在理论上是站不住的,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界,由于历史等原因,最富裕的是少数发达资本主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义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包括实行资本主义制度18.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

利益。“三个代表”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的众多国家和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并不富裕,甚至处答: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安老非配的前提和和要求,但它们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于不同程度的贫穷状态。目前,社会主义还处于不基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相促进的。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基础条件;先进文化发达状态,还不富裕,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现和保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是人类社会的灵魂,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的目标。所以,后一句不正确。劳分配属于主体地位。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智力支持;人民群众是创造的主题,是实现自身1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制和以雇佣劳动力为基础的经济,因而私营企业ide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会经历的阶段 个人所得不属于按劳分配。

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答: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19.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需要,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三个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代表”主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贯彻“三个代表”产力落后,商品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答:正确。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关键在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是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

3.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就决定我们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答:该命题是错误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的时期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因此,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而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会经历的起始阶段。的”。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4.解放思想意味着放飞思想,也就是意志自由。1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改革开放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从解放思想的含义上看,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动摇。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答: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驶民主权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经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利的能力统一在一起。

本本主义,主观主义的束缚;解放思想必须研究新务,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20.人权高于主权.。

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上务决定的。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的基本路线答:错误。第一,各国的情况不同,对人权的认看,实事求是是规定了解放思想的出发点,目的和的重要基点之一。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识和实施也各不相同,各国内部的问题,应该由各归宿,街坊四思想的目的是从不断变化的“事实”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从根本上国自己解决,人权问题本质上是一国的内政问题。中“求”到“是”,即认识到事物的规律,用于指导说,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开放也第二,人权高于主权的要害是否定国家主权。当前实践。因此,解放思想不是主观臆想,也不是胡思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世界各国不仅有打小强弱之分,特别还有霸权主义、乱想,必须从客官实际出发,使主观与客官相符合,13.改革是对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性改强权政治的存在。人权极需主权本来保护,在帝国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革。主义侵略和殖民主义的统治下,没有主权哪来的人

5.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答:1 我过的改革是全面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权。邓小平说:“国权比人权重要的多”。主权是最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任何革命都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改革同大的人权。第三,“人权高于主权”是西方大国把人答:本命题错误1,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权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工具,是某些大国强国 对弱社会,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两大历史任务,使中国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国小国“侵犯人权”之罪,实现他们强权政治的借即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对内推翻封建主义统治。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2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口。

近代中国革命的历史证明,农民阶段和资产阶级都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21.在文化对一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的认识不能担当气反帝反封建革命的领导责任。这样,中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的实质和目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国革命的领导权就落到了无产阶级肩上 2,决定革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答:正确。第一,文化是包含人们的风俗习惯、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两方质即计划经济体制,同时相应的改革政治体制和其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仍然是帝国主义和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3我国经济的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总称。第二,文化在社会生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的反对和消灭制度,政治制度的根本方面是社会主义的。改革主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纽带,资本主义,相反,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要是指对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即体制的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条件。因此,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言,它仍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下的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的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改革,是为了完善这一制度,发挥这一制度作用的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3,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改革。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是无产阶级极其政党领导的,这个革命就是不一般14.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经消失,国将不国。第三,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他不是以建立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的判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社会主义发展的直队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也不能由此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接动力问题。相对于推翻“三座大山”,建立社会主把这种作用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义制度的第一次革命而言,改革之所以是中国的第22.“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二次革命,是因为 1 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都是答: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他说明精神文化要以社会主义的转变。为了解放生产力。2 改革同革命一样,都是特定社物质文明为基础,但是应该指出的是,有了一定的答:不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始了从新会历史阶段发展的直接动力。3 改革同革命一样,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1956年社会主其特点都具有根本性,广泛性和深刻性。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1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步的。当前,我们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来,才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答:正确。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的自我完善,它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

7.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的改造问题上,同“第一次革命”有着重大的区别;1,两次革命的要硬”的方针。

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条件不同。2 两次革命的内容和对象不同。3 两次23.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

答:错误。1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在中国确立社会主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总之,改革要打到的总的答:错误。和谐社会并不简单的等同于稳定的社会。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和谐的社会必然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会不一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在历史上的必然,实现了中的纲领,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是以牺牲社会劳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 社会主义改生产力。无论从解放生产力,扫除生产力的障碍这动力为代价的。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个意义上来说,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态的、充满生机的和活力的社会。

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引起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力发展的要求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的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答:本命题错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且,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设小康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

8.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我完善和发展,解决社会主义矛盾的主要方式是同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答:错误!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共同富裕是过改革,不断发展生产力使之与先进的生产关系相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优越性所在;但是,共同富裕不适应。件。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可能一蹴而就,不能理解为同步富裕,它需要随着 “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应16.有人认为,个体劳动者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是对这一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在全面建设小鼓励部分个人,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配? 康社会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现实的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答:错误。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前提和基重大任务。同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势一个

9.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础,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的实现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答:错!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革命是和保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中,按劳分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和谐社会长期奋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不但不适应生产力的配占主体地位。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斗。

发展,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资料。并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小私有制经济。

2.中国近代史纲要小抄版 篇二

1《纲要》课的特点有利于开展案例式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纲要》课的特点完全切合案例教学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为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纲要》课主要讲授目的是使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懂得三个选择”。围绕这一目的,《纲要》课教学一方面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另一方面又需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重要的历史经验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这一目标的实现,单靠“说教式”教学难以取得应有效果,目标决定形式,这为《纲要》课运用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

其次,《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为案例教学的实行提供了素材保证。《纲要》课涉及的是从1840年到党的十七大这样一个跨度达160余年的历史阶段。这段历史进程波澜壮阔,史料浩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革命改革发展稳定,包罗万象,具有时间跨度长、空间范围广的特点。这种复杂性、广阔性和认识上的间接性,为《纲要》课案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保证。

最后,《纲要》课的教学定位为实行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依据。《纲要》课定位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教学实效,就必须改变传统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缺乏鲜活性等弊端。运用案例教学,通过史论结合,可以有效避免上述弊端,充分发挥《纲要》课的教育功能,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定信念,有利于学生把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理性认同。

综上所述,《纲要》课的主要特点,为我们运用案例教学提供了理论前提、素材保证和现实依据,案例教学的开展则是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最佳途径。

2《纲要》课案例选取的主要标准

选择案例是《纲要》课实施案例教学的首要条件和关键。中国近现代历史时间长、事件多、人物杂,可选择的案例也多,但是并不是任何一个案例都适合于教学。因此,如何选择案例就成为摆在案例教学中的核心问题。笔者结合实践,认为《纲要》课案例的选取应注重准确性、针对性、典型性、时效性和生动性。下面结合实践具体谈谈体会。

首先,案例选择必须遵循准确性,这一点对于《纲要》课来讲,尤其重要。历史史实如果存在错误的话,那么即使案例再好,也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历史本身追求的原则即是它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不能因为刻意为了说明某问题,而将一些材料加以某种臆断地联系起来。在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真伪,不能以历史故事来取代历史真实,尤其是一些文学化的历史作品,杜撰成分较多,不宜使用。

其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只有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具有震憾作用,才能起到教育、指引、警示等作用,也只有选择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的案例,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启发,才能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纲要》课案例的选择要针对大学生学习中的困惑问题、疑难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围绕大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来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剖析,使案例真正发挥释疑解惑的作用,以达到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最佳效果。例如,教师案例的选择可以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出现,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正确地历史观,认清“告别革命”、“侵略有功”论者的错误实质。

再次,案例的选择应具有时效性。时效性对于历史课来讲同样重要,尽管其讲述的内容已经作为一种历史事实客观存在,是过去的东西,但是人们对它们的研究却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地,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国近现代史的很多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视野的不断开阔,人们对其认知也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时刻关注近现代史研究的发展动态,尽量融入当前近现代史研究的最新发展成果。

最后,案例的选择要具有生动性。在遵循以上几个标准之外,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的具有生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枯燥乏味的案例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容易导致其对《纲要》课的排斥心理。教师选择案例要善于截取中国近现代历史长河中有血有肉的片断,既可以选择文字案例,也可以制作视频案例,其目的都是以生动的史实打动学生的心灵,再导之以理论的概括和总结,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纲要》课案例教学方法及注意问题

《纲要》课案例教学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或依教学内容不同而灵活采用,笔者结合实践,来介绍一下案例教学最常用的几种方法。

第一,上课直接应用案例教学。遇到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尽可能使用案例进行讲解,这是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通过对案例讲解、分析和点评,得出案例所反映的历史结论。例如,在讲到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时,教师可以运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等典型案例来说明,这些案例直观明了,直接点明了“文明者”的野蛮暴行,教师结合案例可以有力批驳“侵略有功”的错误言论,最终得出“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这一结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案例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充分讨论,然后在回到课堂由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分析和点评,并在透彻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例如,教师可以把辛亥革命爆发前的一些资料整理为案例发给学生,让其讨论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是否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中国有没有走改良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对各种意见汇总点评,并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近代中国革命的必要性、进步性和正义性。

第三,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以讨论、辩论等方式应用案例,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这也是案例教学经常使用的方法。《纲要》课中很多问题都是大学生非常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将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以案例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同学在课堂各抒己见,形成交锋,然后教师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对发言进行点评,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案例教学的长处,起到其应有的效果。

首先,处理好案例教学与传统授课的关系。案例教学对于《纲要》课来讲,是一种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师不能为了案例而案例,适合于案例教学的地方就选取案例,不适合的地方,就仍坚持传统的授课法,两者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处理好案例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案例的选择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授课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是围绕教学重点展开的,不能本末倒置。有些教学内容可能非常适合选择案例,有些教学内容不适于应用案例,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甄别处理,不能一刀切。

最后,处理好案例结论和学生讨论的关系。在由学生参与的案例教学中,往往会形成十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结果有时也与案例设置的结论背道而驰,这时教师就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地思维,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和案例中的结论进行对比分析,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判断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总之,案例教学使教学过程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变注入式为启发式,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中,应当积极提倡案例教学,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王艳霞.职校政治课教学应重视案例教学法[J].读与写杂志,2008,5(11).

[3]亚力坤.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27).

3.中国近代史纲要小抄版 篇三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在高等院校整个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它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最直接具体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其教学的设计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善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课堂中来。

《中国近代史纲要》存在的教学问题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多方面全方位的感受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的传递不能仅仅依托于传统的讲授时式的教学,还应该配合一些相应的实践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将理论知识深化到生活中去,真正的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然而在当代中国大多数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堂中,实践教学的形式都过于的单一,有的老师可能执教了十几年,实践教学的形式却一直都是“读书报告”、“电影观后感”,我们可以想象到其中的枯燥和乏味。当代的大学生有几个人会真正的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然后寫一篇读后感呢?大多数学生都是为了应付老师、完成作业,然后随便在网上搜索一篇读后感拿来凑数。所以这种过于单一又传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形式,并不能达到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的教学目的,还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消极懈怠的学习心态。因此改善实践教学形式对完善《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是十分必要的。

学生参与度不够。一个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参与度是直接相关联的,只有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来才能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课堂教学内容的魅力,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够。一般高校中《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程多是以大课的形式开设的,一堂课一般是一个学年几百人的形式,这种教师和学生的比例首先就不可能保证,授课教师会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而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授课中大多数教师都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法,整堂课基本上都是教师自己在讲授课本知识,将自己摆于主体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度,一堂课下来可能都不会提几个问题完全不给学生自己思考感悟的机会,可想而知这样很难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完善《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增加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来,争取做到感同身受。

学生缺乏兴趣态度不端正。《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内容大多数都是理论上的,给人一种抽象不具体的感觉,要想学好这门课就必须要具有良好的理解概括能力。这种抽象不具体的知识本身就会让人枯燥乏味,再加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十分传统不生动,长此以往一些学生就会产生排斥不感兴趣等情绪,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门没必要开设的课程或者是没必要认真学习的课程,只要考试的时候稍稍学一下就好了。而兴趣和态度是一个人能否学好一门知识的关键所在,只有感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只有态度端正才能促使学生坚持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并且将其精神贯彻到生活中,可通过当代大学生的状态我们可想而知《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会是什么样的。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当前《中国近代史纲要》教学的关键。

内容广泛,不易衔接。《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内容涵盖面非常之广,各个单元章节之间的内容关联性也不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从一个单元章节的内容过渡到下一个单元章节的内容,如果教师在这期间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链接,会让学生感到很突兀,造成知识断层。一旦产生了知识断层就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内容运用到生活中。

如何改善《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问题

教师应丰富实践教学形式。由于《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实践教学形式多数都过于传统单一,很难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感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力量,没有深切的感悟就不可能将其运用到生活中。这就要求讲授纲要课的教师不要满足于教学现状,应通过加强对教学效果的理论研究,指导纲要课程的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积极发现纲要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心得,提出教学改进措施。教师要勇于创新,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读后感”、“观后感”等形式,开创新的符合当代大学生性格需求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教材讲述,阐述他们自己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或者让学生组成互学小组制作教学视频,最后进行课堂展示,老师验收教学成果。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授课过程中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辅导地位,一切以学生为主、一切以学生为先,不能一堂课都是老师在讲而学生完全没有参与到课堂当中来。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也不是以学生的状况为标准而是以自身的教学目标为准,甚至可能根本不适合学生目前的接受水平,这样根本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尽量少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尽量多的让学生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再由教师出面帮助解惑。只有这样,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了,才能更加有利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的有效开设,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优秀大学生。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感兴趣才会促使一个人去认真学习,所以学生是否感兴趣在教学当中是十分重要的,可《中国近代史纲要》本身就是理论性较强,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高。但是只有教师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热情,才能让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走,最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在纲要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摆在每一个任课教师面前的重大问题。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热情呢?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摒弃那些传统的、乏味枯燥的教学方案,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案,做到寓教于乐,在保证趣味性的情况下也能传授知识,确保让学生感受到的课程的变化性和常新性,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应该让学生了解你,做一个良师益友,在与学生的得日常交往中能够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的传授知识,增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兴趣,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要想更加流畅顺利的讲解《中国近代史纲要》就必须要具备一系列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单元章节知识过渡的时候尽可能的利用专业知识,来讲解其中的相关之处,避免学生产生知识断层的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过程,就必须要系统阅读相关书籍,如《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历史》、《毛泽东传》等,不但要做重点阅读的准备,还要制订长期的阅读计划:并且从事纲要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积极走出去,到其他高校、研究单位进修,做好终身学习的打算,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准。

4.银行从业-个人贷款(小抄版) 篇四

对银行意义[收入来源/分散风险].个贷特征[贷款品种多用途广/贷款便利/还款方式灵活].1999.2人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个贷分类[按产品用途:住房/消费(基础是借款人信用和未来购买力)/经营].个贷要素[贷款对象/利率/期限/还款方式/担保方式/贷款额度].等额本息每月还款额=月利率*(1+月利率)^还款期数/[(1+月利率)^还款期数-1]*本金.等额本金每月还款额=本金/还款期数+(本金-已归还本金)*月利率.市场环境分析任务[购买行为/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经常/系统/科学/制度化.SWOT分析法[优/劣势/机遇/威胁].市场细分原则[可衡量性(基础)/可进入性/差异性/经济性].市场定位原则[发挥优势/围绕目标/突出特色].[主导式/追随式/补缺式].定位策略[客户/产品/形象/利益/竞争/联盟].营销渠道[合作单位营销/网点机构营销(最重要)/网上银行营销].营销策略4Ps[产品/定价/渠道/促销].营销方法[品牌/策略/定向].网上银行功能[信息服务/展示与查询/综合业务].房贷特征[金额大期限长、以抵押为前提建立借贷关系、风险因素类似具有系统性]1985建行首开房贷.房贷要素[利率0.7/期限最长30/一般保证<=5Y,额度<=50%;住房置业保证<=15Y,额度<=70%;首套首付不低20%/首套面积90以上/不低30%/二套不低40].贷款流程[受理调查/审查审批/签约发放/贷后管理].假个贷[不具有真实购房目的/虚构购房行为使其具有真实表象/捏造借款人资料].防范措施[加强一线人员建设、严把贷款准入关/完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保证金制度/利用法律手段,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公积金贷款原则[存贷结合/先存后贷/整借零还/贷款担保]特点[互助/普遍/利率低/期限长]额度[一般80%/集资90%/二手70%/有价证券质押90%/建造翻建60%].职责分工[公积金中心:制定政策/负责审批/承担风险银行:签约/发放//贷前调查/审核/录入/贷后管理].管理[逾期90天以内告之借款人/过90天发提前还款通知书/过180天/提起诉讼处置抵押物].汽车贷款1996建行与一汽集团.贷款原则[设定担保/分类管理/特定用途].运行模式[间客式(主导模式)/先买车后贷款/直客式/先贷款后买车/不涉及第三方].贷款要素[自用商用不超5Y(含展)/二手不超3Y(含)/展期不超1Y].额度[自用不超80%/商用70%/二手50%].欺诈风险[一车多贷/甲贷乙用/虚报车价/冒名顶替/全部造假/虚假车行].个人教育贷款:1999工行试点/2000.9全面推行.2002四定三考核[定学校/定范围/定额度/定银行].特征[社会公益性,政策参与/信用类贷款,风险高].国家助学贷款原则[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信用发放/专款专用/按期偿还]期限不超10Y.额度不超6000.贷后贴息:经办行于每季度后10个工作日内上报总行.风险补偿金:经办行于每Y9月底前汇总上报分行.商业助学贷款原则[部分自筹/有效担保/专款专用/按期偿还].个人经营类贷款分类[专项贷款(商用房/设备;流动资金贷款).特点[适用面广/审批手续相对简便/期限较短(通常为3-5Y)/用途多样/影响因素复杂/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商用房贷款[利率不低于基准1.1倍/期限不超10Y/额度不超50%商住两用不超55%].设备贷款[一般3Y,最长不超5Y/家属不能作为保证人/额度不超70%,最高额(质押物的90%、抵押物的70%)不超200万].有担保流动资金贷款[不低于基准1.1倍/期限一般在1Y以内,有些3-5Y].无担保流动资金贷款[期限一般为1Y以内,个别最短6月,最长4Y/最高限额20-50万].个人质押贷款特点[风险较低/担保方式相对安全/时间短周期快/操作流程短/质物范围广泛].个人信用贷款特点[准入条件严格/贷款额度小(不超100万)/贷款期限短].期限一般为1Y(含),最长不超3Y.个人抵押授信贷款(最高额贷款)特点[先授信后用信/一次授信循环使用(有效期一般1Y)/贷款用途综合]期限最长30Y/额度=抵押房产价值×抵押率(最高70%)/贷后检查:对正常关注类不定期抽查;对次级可疑损失类采取定期(至少每季度)全面检查.住房装修贷款期限一般为1~3Y,最长不超过5Y(含)/额度不超20万.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期限一般在1Y以内,最长3Y(含)/额度2000(含)—10万(含)/首付不少于20-30%.个人医疗贷款期限最短6个月,最长3Y/额度最低3000,不超过保单现金价值80%.个人旅游消费贷款期限一般为1-3Y,最长不超5Y(含)/额度首付20%后,最高不超10万.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原则 [担保发放/微利贴息/专款专用/按期偿还]期限最长2Y,延期不超1Y/额度2000-2万/合伙不超10万.个人征信系统国务院领导/人行组织/直接使用者[银行/本人/金融监管机构/司法部门]个人信用报告是基础产品,信息内容[基本/信用交易(含担保)/特殊交易/特别记录(破产/法院判决/查询)/客户本人声明].《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2005.6/2005.10.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审核个贷、信用卡申请、个人担保等信贷业务/对已发放的个贷及信用卡进行信用风险跟踪管理]征信系统网络流程管理:人行征信中心→商业银行总行→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银行用户应至少2个月更改一次登陆密码.可以销售设有抵押权的商品房,但是不得在未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前、将该商品房转售给他人;不得采取返本销售的方式销售已建成的商品房;不得采取售后包租的方式销售未竣工商品房。对项目资本金未达35%、四证不全的项目,严禁发放贷款;对空置3Y以上的商品房,不得接受作为贷款抵押物;对房地产开发企业不能发放流动资金性质的贷款.对政府储备机构发放贷款应采取抵押方式,且贷款额度不超土地评估价值的70%,期限不超2Y;借款人偿还个人住房贷款的月支出不得高于其月收入的50%;个人汽车贷款采用按月计息、按计划还本还款方式,但借款人必须在贷款发放后的第4个月开始偿还首笔贷款本金。土地储备贷款是向负责土地一级开发的机构发放的、用于土地收购、土地前期开发整理的贷款。

5.大学物理一……小抄版(保你过) 篇五

2.对于不同的惯性系,牛顿力学的规律都有相同的形式,在一惯性系内部所作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能确定该惯性系相对于其他惯性系是否存在运动,这个原理叫做力学相对性原理或伽利略原理。3.求质点运动学问题,一是已知物体受力情况,求由牛顿定律来求解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物体运动状态,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4.质点系的机械能增量等于外力与非保守力做工之和,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5.功总是和能量的变化与转化过程相联系,功是能量变化与转化的一种量度。

6.当作用与质点系的外力和非保守力不做功时,质点系的总机械能是守恒的,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7.质点系内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动能和势能之和是不变的,所以说,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机械能是守恒量或不变量。8.刚体绕定轴转动时,刚体的角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这关系叫做定轴转动时的转动定律,简称转动定律。

9.当质点所受对参考点o的合力矩为零时,质点对该参考点o的角动量为一恒矢量,这就是质点角动量守恒定律

10.如果物体所受合外力矩等于零,或者不受合外力矩的作用,物体的角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 11.在真空静电场中,穿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所包含的所有电荷代数和除以真空介电常数,这就是真空静电场的高斯定理。(证明电场为有源场)

12.在静电场中,电场强度E沿任意闭合路径的线积分为零(静电场环路定理)

13.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满足条件:

(1)导体内部任何一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

(2)导体表面处的电场强度为零,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和相等,导体表面上任意两点的电势差亦为零,即导体上电势处处相等,导体为一等势体。

e

14.毕奥-萨法尔定律:dB0Idlr

4r

15.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磁通量比等于零(磁场的高斯定理)16.在恒定磁场中,磁感强度B沿闭合路径的线积分的值,等于

0

乘以该闭合路径所包围的各电流的代数和。(真空中磁场的环路定理,也称安培环路定理)

n

l

Bdl0Ii

i1

1.牛顿定律的举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 3.平行轴定理 4.静电场环路定理 5.安培环路定理 6.实心导体内部电荷

17.求解运动问题分为两类:一种是已知运动方程求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运动状态求运动方程。

18.对于不同的惯性系,牛顿力学的规律都有相同的形式,在一惯性系内部所作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能确定该惯性系相对于其他惯性系是否存在运动,这个原理叫做力学相对性原理或伽利略原理。19.求质点运动学问题,一是已知物体受力情况,求由牛顿定律来求解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物体运动状态,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0.质点系的机械能增量等于外力与非保守力做工之和,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21.功总是和能量的变化与转化过程相联系,功是能量变化与转化的一种量度。

22.当作用与质点系的外力和非保守力不做功时,质点系的总机械能是守恒的,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23.质点系内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动能和势能之和是不变的,所以说,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机械能是守恒量或不变量。24.刚体绕定轴转动时,刚体的角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这关系叫做定轴转动时的转动定律,简称转动定律。

25.当质点所受对参考点o的合力矩为零时,质点对该参考点o的角动量为一恒矢量,这就是质点角动量守恒定律

26.如果物体所受合外力矩等于零,或者不受合外力矩的作用,物体的角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 27.在真空静电场中,穿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所包含的所有电荷代数和除以真空介电常数,这就是真空静电场的高斯定理。(证明电场为有源场)

28.在静电场中,电场强度E沿任意闭合路径的线积分为零(静电场环路定理)

29.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满足条件:

(1)导体内部任何一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

(2)导体表面处的电场强度为零,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和相等,导体表面上任意两点的电势差亦为零,即导体上电势处处相等,导体为一等势体。

e

30.毕奥-萨法尔定律:dB0Idlr

4r

31.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磁通量比等于零(磁场的高斯定理)32.在恒定磁场中,磁感强度B沿闭合路径的线积分的值,等于

0

乘以该闭合路径所包围的各电流的代数和。(真空中磁场的环路定理,也称安培环路定理)

n

l

Bdl0Ii

i1

1.牛顿定律的举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 3.平行轴定理 4.静电场环路定理 5.安培环路定理 6.实心导体内部电荷33.求解运动问题分为两类:一种是已知运动方程求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运动状态求运动方程。

34.对于不同的惯性系,牛顿力学的规律都有相同的形式,在一惯性系内部所作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能确定该惯性系相对于其他惯性系是否存在运动,这个原理叫做力学相对性原理或伽利略原理。35.求质点运动学问题,一是已知物体受力情况,求由牛顿定律来求解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物体运动状态,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36.质点系的机械能增量等于外力与非保守力做工之和,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37.功总是和能量的变化与转化过程相联系,功是能量变化与转化的一种量度。

38.当作用与质点系的外力和非保守力不做功时,质点系的总机械能是守恒的,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39.质点系内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动能和势能之和是不变的,所以说,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机械能是守恒量或不变量。40.刚体绕定轴转动时,刚体的角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这关系叫做定轴转动时的转动定律,简称转动定律。

41.当质点所受对参考点o的合力矩为零时,质点对该参考点o的角动量为一恒矢量,这就是质点角动量守恒定律

42.如果物体所受合外力矩等于零,或者不受合外力矩的作用,物体的角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 43.在真空静电场中,穿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所包含的所有电荷代数和除以真空介电常数,这就是真空静电场的高斯定理。(证明电场为有源场)

44.在静电场中,电场强度E沿任意闭合路径的线积分为零(静电场环路定理)

45.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满足条件:

(1)导体内部任何一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

(2)导体表面处的电场强度为零,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和相等,导体表面上任意两点的电势差亦为零,即导体上电势处处相等,导体为一等势体。

dB

46.毕奥-萨法尔定律:0Idler

4r

47.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磁通量比等于零(磁场的高斯定理)48.在恒定磁场中,磁感强度B沿闭合路径的线积分的值,等于

0

乘以该闭合路径所包围的各电流的代数和。(真空中磁场的环路定理,也称安培环路定理)

l

Bdln

0Ii

i1

1.牛顿定律的举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 3.平行轴定理 4.静电场环路定理 5.安培环路定理 6.实心导体内部电荷

49.求解运动问题分为两类:一种是已知运动方程求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运动状态求运动方程。

50.对于不同的惯性系,牛顿力学的规律都有相同的形式,在一惯性系内部所作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能确定该惯性系相对于其他惯性系是否存在运动,这个原理叫做力学相对性原理或伽利略原理。51.求质点运动学问题,一是已知物体受力情况,求由牛顿定律来求解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物体运动状态,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52.质点系的机械能增量等于外力与非保守力做工之和,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53.功总是和能量的变化与转化过程相联系,功是能量变化与转化的一种量度。

54.当作用与质点系的外力和非保守力不做功时,质点系的总机械能是守恒的,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55.质点系内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动能和势能之和是不变的,所以说,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机械能是守恒量或不变量。56.刚体绕定轴转动时,刚体的角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这关系叫做定轴转动时的转动定律,简称转动定律。

57.当质点所受对参考点o的合力矩为零时,质点对该参考点o的角动量为一恒矢量,这就是质点角动量守恒定律

58.如果物体所受合外力矩等于零,或者不受合外力矩的作用,物体的角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 59.在真空静电场中,穿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所包含的所有电荷代数和除以真空介电常数,这就是真空静电场的高斯定理。(证明电场为有源场)

60.在静电场中,电场强度E沿任意闭合路径的线积分为零(静电场环路定理)

61.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满足条件:

(1)导体内部任何一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

(2)导体表面处的电场强度为零,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和相等,导体表面上任意两点的电势差亦为零,即导体上电势处处相等,导体为一等势体。

e

62.毕奥-萨法尔定律:dB0Idlr

4r

63.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磁通量比等于零(磁场的高斯定理)64.在恒定磁场中,磁感强度B沿闭合路径的线积分的值,等于

0

乘以该闭合路径所包围的各电流的代数和。(真空中磁场的环路定理,也称安培环路定理)

n

l

Bdl0Ii

i1

1.牛顿定律的举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 3.平行轴定理 4.静电场环路定理 5.安培环路定理 6.实心导体内部电荷65.求解运动问题分为两类:一种是已知运动方程求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运动状态求运动方程。

66.对于不同的惯性系,牛顿力学的规律都有相同的形式,在一惯性系内部所作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能确定该惯性系相对于其他惯性系是否存在运动,这个原理叫做力学相对性原理或伽利略原理。67.求质点运动学问题,一是已知物体受力情况,求由牛顿定律来求解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物体运动状态,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68.质点系的机械能增量等于外力与非保守力做工之和,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69.功总是和能量的变化与转化过程相联系,功是能量变化与转化的一种量度。

70.当作用与质点系的外力和非保守力不做功时,质点系的总机械能是守恒的,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71.质点系内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动能和势能之和是不变的,所以说,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机械能是守恒量或不变量。72.刚体绕定轴转动时,刚体的角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这关系叫做定轴转动时的转动定律,简称转动定律。

73.当质点所受对参考点o的合力矩为零时,质点对该参考点o的角动量为一恒矢量,这就是质点角动量守恒定律

74.如果物体所受合外力矩等于零,或者不受合外力矩的作用,物体的角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 75.在真空静电场中,穿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所包含的所有电荷代数和除以真空介电常数,这就是真空静电场的高斯定理。(证明电场为有源场)

76.在静电场中,电场强度E沿任意闭合路径的线积分为零(静电场环路定理)

77.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满足条件:

(1)导体内部任何一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

(2)导体表面处的电场强度为零,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和相等,导体表面上任意两点的电势差亦为零,即导体上电势处处相等,导体为一等势体。

dB

78.毕奥-萨法尔定律:0Idler

4r

79.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磁通量比等于零(磁场的高斯定理)80.在恒定磁场中,磁感强度B沿闭合路径的线积分的值,等于

0

乘以该闭合路径所包围的各电流的代数和。(真空中磁场的环路定

理,也称安培环路定理)

l

Bdln

0Ii

i1

1.牛顿定律的举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 3.平行轴定理 4.静电场环路定理 5.安培环路定理 6.实心导体内部电荷

81.求解运动问题分为两类:一种是已知运动方程求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运动状态求运动方程。

82.对于不同的惯性系,牛顿力学的规律都有相同的形式,在一惯性系内部所作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能确定该惯性系相对于其他惯性系是否存在运动,这个原理叫做力学相对性原理或伽利略原理。83.求质点运动学问题,一是已知物体受力情况,求由牛顿定律来求解运动状态,另一种是已知物体运动状态,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84.质点系的机械能增量等于外力与非保守力做工之和,这就是质点系的功能原理。

85.功总是和能量的变化与转化过程相联系,功是能量变化与转化的一种量度。

86.当作用与质点系的外力和非保守力不做功时,质点系的总机械能是守恒的,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87.质点系内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但动能和势能之和是不变的,所以说,在机械能守恒定律中,机械能是守恒量或不变量。88.刚体绕定轴转动时,刚体的角加速度与它所受合外力矩成正比,与刚体的转动惯量成反比,这关系叫做定轴转动时的转动定律,简称转动定律。

89.当质点所受对参考点o的合力矩为零时,质点对该参考点o的角动量为一恒矢量,这就是质点角动量守恒定律

90.如果物体所受合外力矩等于零,或者不受合外力矩的作用,物体的角动量保持不变,这就是角动量守恒定律 91.在真空静电场中,穿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电场强度通量等于该闭合曲面所包含的所有电荷代数和除以真空介电常数,这就是真空静电场的高斯定理。(证明电场为有源场)

92.在静电场中,电场强度E沿任意闭合路径的线积分为零(静电场环路定理)

93.导体处于静电平衡满足条件:

(1)导体内部任何一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

(2)导体表面处的电场强度为零,任意两点间的电势和相等,导体表面上任意两点的电势差亦为零,即导体上电势处处相等,导体为一等势体。

e

94.毕奥-萨法尔定律:dB0Idlr

4r

95.通过任意闭合曲面的磁通量比等于零(磁场的高斯定理)96.在恒定磁场中,磁感强度B沿闭合路径的线积分的值,等于

0

乘以该闭合路径所包围的各电流的代数和。(真空中磁场的环路定

理,也称安培环路定理)

n

l

Bdl0Ii

i1

6.中国近代史纲要小抄版 篇六

一、填空

1.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7.“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8.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10.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11.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2.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13.《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14.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是第二学段数学思考的目标之一。

15.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6.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18.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9.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

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2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2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24.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25.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26.《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28.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二、选择题

1.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C),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A、探究式 B、自主式 C.启发式 D、合作式

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B)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A、空间图形 B、图形与几何 C、几何与直观 D、图形与直观 3.推理一般包括(C)。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

和演绎推理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D、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

4.“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A)次。

A、一 B、二 C、三 D、四

5.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B)。A、3-4题/分 B、1-2题/分 C、2-3题/分 D、8-10题/分

6.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C)的意义。

A、分数 B、小数 C、负

数 D、万以上的数

7.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D)、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A、克服困难 B、解决问题 C、相信自己 D、乐于思考

8.(B)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休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A、理解 B、了解 C、掌握 D、经历

9.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C)的过程。

A、“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 B、“经历收集数据一查阅资料--独立思考”

C、“知识背景一知识形成-揭示联系” D、“合作交流-实践检验一推理论证” 10.(D)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A、文本资源 B、社会教育资源 C、生成性资源 D、信息技术 1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A.联系生活学数学 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2.《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了解、理解、掌握” 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

()的动词。“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A)的动词。A.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 C.结果性目标

13.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1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过程。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15.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一个特点就是(C)。

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

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 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16、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

A.学生是发展的人 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 D.学生是独立的人

17.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

A.认知内驱力 B.学习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18.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

A.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 C.过度复习

三、简答题。

1、简述应用意识的含义?

一方面,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①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

②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① 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②指对数学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2、简述行为动词“探索”的基本含义?

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理解或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一定的理性认识。

3、简述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应包括哪些内容?

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

4、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并处理好哪几个关系?

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5、简述在教与学的活动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何体现?

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求知求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简述《标准》中总体目标四个方面的关系?

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恰当的归纳和示范,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能关注学生的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7、学生的数感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与数量;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8、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体现在:

1、教师应当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形成有效的学习活动。

9、怎样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落实,依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

10、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一一定理(公式)一一例题一一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什么样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11.谈谈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体会,并举例说明。

四、论述题

1、小学考试就应这样,重点不在于“考”而在于“试”,不应成为甄别与选拔的“考具”,而应成为激励与进步的“试纸”。“考”,有上对下的压力,学生无选择,更多地是被动与紧张;“试”,有下对上的努力,学生有选择,更多是主动和快乐。对这种观点,你认同吗?谈谈你的想法。

2、说说你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基本认识。

3.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同学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作为教师你将如何对待学生插嘴?

4、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7.中国近代史纲要小抄版 篇七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课是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的精神而新设置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过讲授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追求社会进步的艰辛历程,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作为政治理论课, 该课程既有历史学科的特点, 又有强烈的政治性、时代性和理论性, 无论是单纯的历史教学方法或者单纯的政治理论教学方法, 都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要想讲好“纲要”课, 就需要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要下足工夫。下面笔者就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途径向学生传输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影响学生的知识结构, 进而影响学生价值观念的活动。学生对教学内容选择、接受程度是教学产生效果的前提, 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甚至是“致命”因素。因此, 增强教学效果, 必须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状况, 了解学生知道什么, 不知道什么, 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需要, 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1. 着力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

理论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要讲好《纲要》课就必须根据理论和实际的发展变化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补充的新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理论。在教学中, 必须把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来, 这样既能丰富教学内容, 又能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有作用。比如,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 及时宣传和讲解十七大的精神就成为我上课的中心内容之一, 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渴求, 又打牢了广大学生理想信念、军魂知识和献身精神的“三根桩子”。二是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把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巧妙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才能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新鲜果实, 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国际和国内的热点问题。学生非常关注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变化, 虽然他们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渠道获得信息, 但是他们对有些问题的本质却看不清楚,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随时关注当前国际国内焦点现象、热点问题, 并把这些问题带入课堂与学生共同探讨, 并运用相关理论加以阐释, 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达到教学目标。在讲“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节时, 正好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不久, 我通过讲述地震发生后国家领导人的及时反应, 人民解放军的奋勇救灾, 以及社会各界的捐助等情况, 用身边的事实告诉学生, 这就是社会主义, 这就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历史和事实证明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没有错, 从而坚定了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仰, 对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2.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个人知识水平, 对教学内容的外延进行拓展, 从不同的层面来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中的模糊认识开展教学。比如, 在讲“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时, 除了课程本身的内容外, 我又补充了两点内容:一是旧中国的通商口岸与今天的开放城市的区别;二是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与今天中国的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 通过这两方面内容的补充, 廓清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错误认识。在讲“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时, 除了讲述教材上的内容之外, 我还补充了两点内容:一是如何评价农民在近代史上的作用, 通过对农民和农民革命的科学分析, 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农民在历史上的作用,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中国农民的重要地位;二是如何评价“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通过讲述马克思对“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评价的变化, 教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水平, 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并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推陈出新, 从而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在课堂教学中, 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 专题讲解。

本科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中国近现代史, 如果再按照时间顺序按部就班讲授, 多数学生会感到“吃不饱”, 专题教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好方法。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精心选择了一些有一定深度、学生存在模糊认识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为专题, 系统深入地进行专题教学。比如, 将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的内容整合为一个专题:“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做出系统、客观、明确的回答。进行专题式教学, 关键是专题的选择。选择的专题不能太偏或太窄, 所涵盖的内容, 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这些都要求教师认真思考, 精心准备。“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如何认识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为什么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等等, 这些问题我都以专题式教学来实施。

2. 组织课堂讨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理论认为, 学生对通过自己探索得来的结论更加珍惜, 更容易内化为自己内心的道德律令。带领学生探索真理比向学生灌输真理效果更好, 而组织课堂讨论就是带领学生探索真理的好途径。因此, 在《纲要》课的教学中, 除一些随堂讨论外, 我还设计了两节讨论课。具体方法是:先设计一个能引起思考的题目, 要求学生课后自己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然后在课堂上发言, 阐述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最后再由教师做归纳和总结。比如在讲授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时, 先播放《南京大屠杀》、《屠城血证》等片断, 学生目睹了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的场面, 让学生对日本侵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有一个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屈辱事件发生的内外部原因, 接着联系现实指出近几年日本当局在侵华问题上歪曲历史的行为, 如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等,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日本目前的态度, 如何看待中日之间的关系,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对于这样一次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非常珍惜, 讨论课发言积极踊跃, 许多学生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资料, 制作多媒体课件, 做了详尽的准备工作。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这种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 又进行了积极思考, 同时也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 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完善。

3. 加强实践性教学。

要真正学好理论、用好理论, 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到实践中去学习、去检验、去运用。社会实践性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我院所在地附近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台儿庄会战纪念馆、徐州博物馆、宿北大战纪念馆等, 都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资源。在讲“国民党政府处在全面的包围中”这一课题时, 我组织学生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 在参观前, 要求学生认真搜集资料, 熟悉基本的历史情况, 确定在参访时重点关注的主题, 做到有的放矢地参访学习, 并要求学生参观后及时撰写体会文章, 结合相关知识写出较有深度的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实践教学, 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对“纲要”课学习的积极性, 缩短了理论和实际的距离,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运用马克思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也普遍反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 灵活运用视频资料。

《纲要》课的大部分内容和以前中学的历史内容有所重复,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一门被认为是他们熟知的历史课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 精心选取相关的视频资料来辅助教学, 能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 开阔学生视野,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产生积极的作用。我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 如《复兴之路》、《百年中国》等电视纪录片, 《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中有关历史的部分, 还有《甲午战争》、《大决战》、《淮海战役》等历史题材影片, 根据《纲要》课不同章节的不同内容, 灵活地运用到教学中。比如,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节内容时, 组织学生观看了大型电视文献片《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在讲授“走向辉煌的征程”时, 组织观看了《复兴之路》。学生在观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纪录片后普遍认为, 那些直观生动的历史镜头和图像资料使自己能够更深刻、更形象地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和国情。总之, 各种视频资料的灵活运用, 既能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又能很好地丰富教学形式, 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

江泽民同志在参加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时曾讲道:“教书者必先强自己, 育人者必先律自己。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 对学生具有重要影响。”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努力提高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之外, 教师还必须不断探索教学规律,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 坚持真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

《纲要》是一门通过历史知识、历史观念传授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课程, 虽然是一门政治理论课, 但又带有历史学科的若干特点, 这就对该门课的教学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坚持真理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政治理论课的任务是向学生宣传我们党的主流意识, 宣传党的指导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定学生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党的忠诚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因此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党性 (阶级性) 和政治性。历史学科的基本规范是客观、全面, 客观、全面即真理。但历史学科的“真理”并不能等同于政治学科的真理, 教学中必须坚持政治性与真理性的统一, 内容与观点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做到三尺讲台无杂音, 不讲错误的观点, 不讲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观点, 不讲学术上可以接受但容易产生消极影响的观点。当然, 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结论要有理有据, 教学中要努力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 而说服力的增强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统领, 丝毫不可偏离。

2. 厚积薄发。

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纲要》课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学术素养和广博的知识:第一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修养, 吃透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第二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修养, 能够熟练运用科学的史学理论驾驭历史素材;第三要有广博的史学知识, 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史料有精准的把握, 运用自如。做到以上几点, 教学就能从容自如, 随时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调整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战斗力。

3. 言传身教。

思想政治教育一靠真理征服学生, 二靠人格感染学生, 二者缺一不可。“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教师一身正气, 言行一致, 教学效果就会倍增;教师言行不一, 自身形象差,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政治理论教师必须不断增强党性修养, 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鲜明, 在学生面前树立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可信赖的正面形象。教学中讲大道理要旗帜鲜明, 讲小道理不可降低境界;不可讲品位不高的内容取媚学生, 等等。

8.中国近代史纲要小抄版 篇八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性质;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55-0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并列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新课程之一,该课程既与另外三门课程有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共性,又有其独特性,因而在教学中有其自身的难题。为了更好地讲授这门课程,笔者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性质出发,根据自己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探寻授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并尝试着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一、《纲要》课程的性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一名称,乍一看,似乎是一门历史课;但实际上“史”只是这门课程的载体,而思想政治理论才是其内容。打个比喻来说,中国近现代史就好像一条船,而思想政治理论则是这条船上运载的货物。显然,这条船只是一个运载工具,并不是最重要的,而这条船上运载的货物——思想政治理论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货物离开了船无法运送;就这门课程而言,思想政治理论离开了史也无法传递。再说“纲要”这个词,也不能理解为仅仅是对专业《中国近现代史》的简化、浓缩,如果那样的话,这门课程就应该叫做《中国近现代简史》或《中国近现代史简编》。实际上,这里的“纲要”的意思是从理论的高度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概括。总之,就课程性质而言,《纲要》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以它与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是异大于同,也即在具有“史”的“特性”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

二、《纲要》课程面临的三大难题

1.难题之一:教学内容丰富与课时相对少的难题。《纲要》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中、下三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1840年-1919年)为上编,从五四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19年-1949年)为中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今)为下编,时间跨度较大。再就内容而言,《纲要》包罗中国近现代史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方面面,内容丰富。而在教学计划中,目前《纲要》课程仅安排34个学时,所以虽然教材主线清晰、主题明显,但内容丰富,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从简要的历史事实中感悟、概括具有一定高度的思想政治理论,显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2.难题之二:教学内容重复与课时相对少的难题。《纲要》教材与前置课程中学历史教材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以及并列课程《概论》有许多重复。首先,通过中学的学习,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已耳熟能详。这既为《纲要》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作了铺垫,讲授《纲要》课时不需要过多讲述这些基本史实;但同时学生也会认为已经学过近现代史,没必要再学。其次,《纲要》与《概论》有些章节阐述的内容相同,只是阐述角度各异。在《纲要》课程课时本来就紧张的情况下,授课内容再大量与前置课程和并列课程重复,显然既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又浪费宝贵的课时。

3.难题之三:教学形式单一与教学课时少的难题。笔者通过与周边兄弟院校《纲要》课程教师的交流,发现针对《纲要》课程大多数教师采取的仍旧是传统的逐章逐节讲授的教学方法。但是《纲要》的内容多课时少,这样上课很难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以至于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要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较多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寻找其他途径,合理解决这一难题。

三、《纲要》课程教学难题破解

1.正确处理好《纲要》与前置课程和并列课程的关系,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等问题。面对《纲要》课程课时少,内容多,任务重的特点,要正确处理解决好授课过程中大面积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要努力把大学通过历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学历史教育区分开来,不再用过去对中学生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历史,而是要从讲“历史发展的过程”转向讲“历史发展的原因与规律”,让学生感受到大学与中学相比确实提高了层次,激起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加深学习这门课的兴趣。由于《纲要》和《概论》课程相似度高,尤其是建国之后的部分重复率更高,兄弟院校的一些教师认为《纲要》可以着重讲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部分,之后的部分可以略讲,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由于二者的特点不同,所以他们的讲法也应有所不同,要从讲法上将两者区分开来,凸显各自特点,而不能厚此薄彼,才能让学生从中均有受益。

2.以专题讲座形式备课授课,解决课时少、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针对《纲要》的内容多课时少,章节授课法很难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问题,笔者尝试使用“专题讲座法”讲授。传统的章节讲述法是按章节去组织教学内容,教师根据目录依次讲述即可。而“专题讲座法”,是在要求教师全面吃透掌握教材前提下,对教学内容抓大放小、抓重要点放次要点,归纳出讲授专题,然后把教学主体内容有条理地分别组织进各个专题进行讲授,从而达到既有效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又能不折不扣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在过去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把教材三编十章的内容划分为十二个专题,发现可以较好地完成这一目的。使用“专题讲座法”进行《纲要》课程教学几年,笔者还有一些在设想这一教学改革之初所未敢奢望的意外收获,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使用“专题讲座法”,在备课过程中,笔者在部分学生中征求意见,学生提出不少教师未曾考虑到的问题,促使笔者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②使用“专题讲座法”,就教师自身而言,就不得不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进一步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两个方面合而言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相长”。

综上所述,《纲要》课程,虽然因其自身性质、教学要求高、课时少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有种种难题,但只要我们认清《纲要》课程的本质,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就一定能够破解这些难题,开创性地圆满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汪建华.略论大学学习开局与学习方法[J].中国大学教学,2007,(9):61.

[2]王先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2008,(9):61-63.

[3]曹美玲.政治学科讨论式教学模式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1):80-82.

[4]张芳.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7,(3):115-116.

[5]刘玉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自主性学习研究[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9,(6):99-101.

[6]王晓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思想政治理论教学,2009,(6):69-72.

上一篇:话务员工作总结1000字下一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