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象(一)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9-06

称象(一) 教案教学设计(共11篇)

1.称象(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一

称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3、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中有几种称象的方法,体会曹冲的聪明。

2、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三、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展开合理想像,理解“直”“才”的意思。

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知道曹冲么?你对他有哪些了解呀?(他很聪明,只活了13岁)

师:你们看他了解的可真多,你是从哪知道的这些知识呀?(书中)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养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曹冲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请大家一起读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标好自然段。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5个)课文中的词语你们都认识了么?快看他们来了。

出示:称象 秤杆

师:秤和称有什么不同?今天老师也带来一杆秤,你们见过么,在哪见过?(中药房)你真是个认真观察的孩子。那你还知道那些秤啊?(出示图片)看看这幅图,你知道那里是秤杆吗?当秤杆保持水平时,这个秤砣的重量加上秤杆上的标度就是你称得懂戏的重量了。

师:有一个字老师给描成兰色了,为什么呀?那这个字还读什么呀?你能组一个词语么?(栏杆、旗杆)

师:你知道船舷是哪么?谁来指指?(学生指)

出示:又高又大 又()又()

师:谁来读读?这个词语有什么特点呀?你能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么?(又大又圆,又黑又亮,又细又长)

评:你们积累的词语可真多。

师:我如果说“又胖又瘦”行么?意思是不能矛盾的。

出示:一()墙 一()秤 四()柱子 一()大象 一()船

师:很好,课文中的细节你们都注意到了,老师想告诉你们括号里的词语叫量词,以前我们学过很多,比如,一双鞋,一张桌子。希望你们能用心记住他们。谁再来读读这些词语?要把括号里的词语读清楚。

三、细读课文:

质疑

师:看来,字词你们已经掌握的很熟练了,那么,请你再读读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么?(用的什么办法?为什么称象?)

师:你们问的问题很好,老师相信,只要你认真听讲,问题一定会解决的。

(一)什么样、哪来的:师:谁来说说?

这头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么?你能看着书上的图说说么?

你能把大象又高又大的样子读出来么?

自己练习一下。(指名读)

师:这么大的一头象到底是哪来的呀?课文中有介绍么?谁来读读?

过度:看来,一千多年前,要想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我们一起看看课文中讲述了怎样的称象方法,快看看课文,找找哪些人提出了称象的办法?

(官员们、曹冲)

(二)官员的办法:

师:官员们提出了怎样的办法呢?快读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师: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来说说?

师:官员们有的这样说,有的那样说,那他们在干什么呢,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语说说么?(议论)

师:那你们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官员们提出来的办法么?(造大秤、宰大象)

师:这两种办法好么?为什么?

(造大秤根本就不现实,因为大象那么大,根本就没有人能把大秤提起来;宰大象就更不现实了,大象都死了,知道重量也没有用了。)

师:我听出来了,你们不同意官员们想出的办法,那曹操同意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那我想把这句话改改,谁来读读,哪句话写的好呀?为什么?

(直摇头表示曹操很不同意,如果改了意思就没有这么深了)

师:那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你能加上动作么?(自己练习一下)

师:谁来读读?

评:我仿佛看到了曹操摇头表示不赞成的样子。

(三)曹冲的办法:

师:看来,官员们没能想出好办法来,那曹冲想出了怎样的办法呀?自己读读课文,把曹冲称象的办法画下来。

师: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4个)

师:曹冲称象的办法你读懂了么?结合课文中的图看看,想想他的办法可以分成几步,在书上标出序号。

师:你能用第一步是、第二步是---这样的句式说说么?小组之间先说说。

师:谁来说一说。(同时放课件)

师:你们看明白了么?你们看,这个孩子只有七岁,却把话说得这么有条理,你能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说一说么?

师:曹冲用称石头的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那么,你们知道石头的重量为什么等于大象的重量么?(讨论一下)

师:是的,大象是个庞然大物,我们无法称出它的重量,但是我们如果把大象换成一块一块的石头,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你看,曹冲多聪明呀?那么,你们知道曹冲是怎么想出这么好的办法来的么?(讨论一下)

师:他受到官员的哪些启发了?船当大秤,水当人,一块块的石头就是一块块的大象)

师:看来,他认真思考了。那你觉得曹冲是个怎样的孩子呀?(聪明、爱动脑筋)

师:你们说的很对,那他的年龄呢?(很小)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读读。

出示:曹操的儿子曹冲才七岁。

师:我想把这句话改改,你们看好么,为什么?

(才七岁说明他的年龄特别的小,但很聪明。)

师:那么,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呀?

(四)结果

师:用曹冲的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了么?从哪看出来的?(5段)我们一起读读。

三、拓展

师:曹冲受官员们的启发想出了称象的办法,那你们如果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你受曹冲称象的启发又能想出怎样的办法呢?你的办法好在哪呀?

(可以不费人力,计算起来更方便。)

评:看来你们也很聪明。

师:科技发展到今天,要想称出大象的重量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那现在我们想想曹冲称象这件事,你又有什么启发呢?

师: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像曹冲一样做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一下有关曹冲的小故事。

2.《称象》教学设计 篇二

《称象》是一篇写人的文章,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通过故事要告诉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难点是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理解课文时认识比喻句,会用“一边……一边……”造句。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练习复述。结合提示,用“先”“再”“然后”等关联词语连起来说一说。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和回答问题时间,培养学生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第一课时

【课堂教学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再”“象”“像”“做”四个生字。

2,会用“一边……一边……”造句。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人物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猜谜语:耳朵像扇子,鼻子像钩子,双腿像柱子,尾巴像辫子。(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范读后,学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师出示生字,抽读,齐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熟悉和巧妙的方法记住生字。

3,小组交流,介绍自己记住生字的窍门。

师引导:“称”“秤”和“沉”字音的区别;“艘”是平舌音,“柱”“址”是翘舌音。

三、检查自读情况,巩固识字

1,小组互读。

2,指名朗读,同学互评。

3,抽字块认字。在卡片上面分别写上本课的13个生字。学生自由抽字块认字,全部读对的给予表扬。

4,在学生读正确的基础上,教师把容易与本课生字混淆的生字块混入13个字块中,再让学生抽读。

5,指导写字,“再”“象”“像”“做”。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范读,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再请学生小声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后,请学生根据如下提示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

)用(

)(

)。(曹冲用船称出了大象。)

师指导学生明确,这篇课文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自然段,第二部分是3、4自然段,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教师出示段意,教学生初步认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课堂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培养学生平时多观察,遇事开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会写“照”“点”两个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第四段,理解称出大象重量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简略复习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环节,请学生说说课文分成哪三部分,再次明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投影出示段意:

起因——(1、2)别人送给曹操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

经过——(3、4)官员们议论称象的办法和曹冲称象的过程。

结果——(5]用曹冲的办法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二、深入理解课文

1,大象的样子

师口述第一自然段。提问:这是怎样的大象呢?在哪个自然段提到了?(第二自然段)谁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学情预设: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请学生朗读。)

师:听了朗读后,我们知道大象应该是又高又大的,虽然我们的眼前并没有这头大象,但我们依然能想象出来。你能再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大象又高又大吗?咱们一起接读吧,看谁与老师接得最好,并能读出大象的样子。

(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大象各部分的名称,学生读大象的样子。)

大象——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师提问:是说大象的身子是一堵墙吗?那为什么要说成像一堵墙?

学情预设:因为墙又宽又大,大象又很大,所以把大象的身子比喻成一堵墙。它们有共同特点,都很高很大。

师提问:那是说大象的腿是四根柱子吗?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学情预设:因为柱子很高很结实,大象的腿也很高很结实,所以把大象的腿比喻成四根柱子。

师:是呀,你们看作者多会想象呀,用一堵墙比喻大象的身子,用四根柱子比喻大象的腿,使我们眼前—下子就出现了一头又高又大的大象,再读读这句话,读出大象的样子。

2,官员的办法

师提问: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我们听一听官员是怎样议论的。官员的议论在第几自然段?

请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这一(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找。投影出示提示语,

(1)官员们想出了几个办法?请你用①②……标出来。

(2)请你用“——”画出官员们的办法。

(3)试着把官员的办法连起来,说一说。

学情预设:有两种,请学生分别说一说。

明确

第一个办法是得造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第二个办法是: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

3,曹冲的办法

师:曹冲的办法在第几自然段?(第四自然段)请你们自己读一读。(指名读,并予以指导。)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标一标曹冲称象的过程。

投影出示:

(1)称象的过程分几步?请你用①②……标出来。

(2)说一说每一步主要做什么?

生边回答,师边小结,并板书如下:

赶象上船

沿水画线

赶象上岸

装石到线

秤石头

知重量

师称象过程是这样的,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师配画外音。)

出示图片,再次让学生感知称象过程。

请学生根据图片,自己先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教师引导:书中是用“先……再…然后……”把每一步连接起来的,你能用这样的词连接吗?

师先示范复述,再指名复述。

4,最后一段

师结果怎么样呀?(指名读第五段。)

师:曹冲做了一件连官员们都没有做到的事,而那一年曹冲才——7岁,就跟你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在实际生活中遇到难题,你能开动脑筋想办法吗?

三、指导写字:“照”“点”

1,两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2,四点底的四个点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师示范写一遍。

4,学生练写各一遍。

5,展示评议修改。

(编者注:《曹冲称象》在语文版S版二年级下册。在人教版教材里,该文安排在一年级下册,题为《称象》。两课文除两处字词差异外,其他完全一致。)

3.称象 教案教学设计 篇三

(一)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教育学生学习曹冲,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

(二)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要想知道大象有多重,怎么办呢?(可以称一称。)教师板书“称”。谁听过称象的故事?怎么称?

结果怎样呢?请带着问题学习第6课。

(二)初步阅读,领略课文内容。

1.大家小声读,标出自然段序号。(5个自然段。)

2.指五名同学读全文。大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讲了一个曹冲出主意称大象的故事。)

课文是怎样具体叙述这个故事的呢?下面我们细学课文,理解内容。

(三)细学课文,分析内容。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课文第几段写这个内容?(故事发生在古时候,课文第1自然段写这个内容。)

(2)请一个同学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有人给曹操送来一头大象,曹操带着儿子和大官们来看象。)

(3)看书中插图。

从哪里看出是古时候?谁是曹操?周围都有谁?(略)

大象是什么样的?官员们怎么看?曹操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官员们说出了什么办法?我们学习2、3

自然段。

2.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大家默读这两段。

用“--”画出描写大象样子的句子。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大象是什么样的?这里说大象的什么像堵墙?为什么这么比喻?腿像四根柱子又说明什么?

(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这里说大象的身子像堵墙。因为大象的身子又高又大,

所以这么比喻。腿像四根柱子,进一步说明大象身体重。用具体的事物做比喻进一步说明大象的高和大。)

(3)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

(象这么大,到底有多重呢?)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话比第一句话多“到底”这个词。)

到底:究竟。

两句话哪句话写得好?怎么好?

第二句话增加“到底”一词,加强了语意和语气,把官员们那种急切的心情描写出来了。

(4)指导朗读。

读描写大象的句子,应该把大象高而大的意思强调出来。读官员们议论,应该读出大家急切的心情。

试读,指名读。

(5)当曹操提出“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的问题后,官员们想出几种办法?

先分小组讨论,再指名回答。

官员们想出两种办法:一是造一杆大秤;二是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地用秤称。

板书。官员:造大秤、宰大象

曹操听了怎样?

指名读这两句话。

问:这两句话一样吗?(不一样,第二句比第一句多一个“直”。)

直:一个劲儿地,连续不断。多一个“直”程度不一样,语意更重了。

曹操为什么直摇头?

(曹操非常不赞成他们的办法。)

(6)分角色读第3段。

3.学习第4、5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第4、5自然段。

思考:①谁想出一个好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

②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几步?哪几步?

(2)指名读第4段,回答问题。

①曹冲想出一个称象的办法。(略)

②曹冲称象的办法分为四个步骤:第一,赶大象上船,在船身下沉处画线;第二,把大象赶下船,往

船上装石头,装到画线处为止;第三称船上的石头;第四,把石头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

(3)用教具做演示,让学生动手做。

(4)同桌互相练说称象步骤,然后单人说。

(5)指名读第5自然段。

结果怎么样?(按照曹冲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果然:确实、真的。

课文中为什么用“果然”一词?

(强调说明曹冲的办法与实际相符合。)

当时曹冲的年龄有多大?(七岁)

比较的方法同上。

“才”是只有或仅仅的意思,进一步说明曹冲年纪小。

(6)曹冲为什么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用船代替秤,用石头代替大象;最主要的是他平时就注意观察事

物,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所以曹冲这么小年纪就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习近平时要多观察,遇事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4.有语气朗读全文,复述故事。

4.曹冲称象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过程:

一、整体进入

1、揭题,读题。

2、读准“称”的翘舌音、后鼻音。(个——齐)

3、象是动物界的庞然大物,谁能读出题目的意思,(个——齐)

4、这样大的象怎么称呢, 自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写象大的句子,试着读好。

5、指名分节朗读课文,适时正音

6、谁能读出象又高又大又重的感觉来,(跟老师一起读)出示: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二、引导感悟

1、引读:要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称出一头象的重量,这可就难了,你听,曹操手下的官员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有的说——,也有的说——

2、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去掉旁白,也试着议论一番。指名小组上台演示。

3、通过同学们的议论,我们了解了两种称象方法 自由读第一节,交流,板书: 官员们 砍树(造称)(宰象)称肉

4、七岁的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边听边思考,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想出一个好办法。

引读:他站出来说——

5、我们知道,曹冲称象有四步,(出示四幅图)在理清顺序前,我们先来了解每一幅图的意思。(先共同交流第一幅图。)出示:赶象(上船),沿水(画线)

6、自读课文,看看图上填上适当的词,再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自由读,填词交流。

逐步出示:卸下(石头),称出(重量);装石入(船),齐(线)停(装);赶象(上岸),准备(装石)

7、按曹冲称象方法,给四幅图排一下顺序。交流排序,逐图读小标题。

8、曹冲称象用了哪两样东西, 交流,出示:船、石

9、这种方法与官员们的方法是有联系的,他从官员的议论中得到了启发,而他的方法巧妙在——

出示: 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 以船代(称)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

10、以什么代人呢,让我们一起看实验。(看多媒体演示)出示:以()代人

11、讲浮力原理

出示: 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以(水)代人

三、加深感悟

1、由此可见,曹冲的方法是——交流,出示:聪明、可行 相对而言,官员们的办法是——交流,出示:愚蠢、不可行

2、让我们带着对曹冲的钦佩之情,有感情地读好课文。

3、你从曹冲称象中得到了哪些新的启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你还能想出哪些“以()代象”的称象方法, 仔细看图,利用图上的条件,请你设计一个称象的方法,说说看。出示: 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 „„,„„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板书设计: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 曹冲

砍树(造称)以船代(称)(宰象)称肉 以石代(象)水对船有向上托起的力,科学上我们把它叫作浮力。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

以(水)代人

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联想,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我称象的办法是:先„„,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等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称一称„„,„„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5.称象(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五

低年级的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爱动手,好奇心强。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在掌握字词,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动手实践,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的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愿意主动给家人讲《称象》的故事。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那你们见过称大象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象的故事。(板书:称象)认识生字“称、象”

2、板题质疑: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围绕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谁称象?为什么称象?怎么称的?)

(由课题的出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掉字。

2、指名读课文。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如“称、造、秤、得、倒”等字的读音。

3、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之间互相指认生字,适当用生字练习组词或说话,共同识记。

(引导学生充分自学,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

4、小组合作,讨论交流: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

(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应善于在这种交流中捕捉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

5、朗读

1)、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段指读课文,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相互促进,教师适时范读指导。

2)、抓住“一边„„一边„„”的句子,认真体会,练习说话。

3)、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组内的同学听。

三、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再、象、像、做”四个字,组织学生认读观察。

2、说说哪几个字比较难写,应注意些什么。师范写。

3、学生自由练写,组织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2、谁能把这个故事简单地给大家讲一讲。

二、朗读感悟1——3节

1、自由读1----3自然段。思考:曹操听了大臣们称象的方法为什么“直摇头”?

2、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陈述理由。

3、分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当时的情景。

(围绕核心问题,读书讨论,避免了繁琐的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促进学生合作及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朗读感悟4——5节

1、自由读4、5自然段,看看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的。

2、师生、生生合作,边叙述边利用投影片进行演示,曹冲称象的全过程,进而体会曹冲的聪慧。

师生合作(甲方叙述乙方演示)——分组合作——小组展示比赛;引导评议(从语言表达,操作等方面)。

3、朗读课文,引导评议:称象的方法听得清楚吗?即抓住表示称象顺序的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

(充分利用学生爱动手、爱观察、爱表现的特点,将演示与读文结合,培养合作能力,实践操作,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学生的认识,从中受到启发,激起对曹冲的喜爱。)

四、扩展

1、引导学生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可以启发他们从当时的情况和现代社会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2、组织学生讨论,发表各自见解,进行互相评价。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想像,鼓励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五、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点、照”,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特点。

2、指导书写,强调“四点底”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并范写。

6.称象(一)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认识“称、象”等13个生字,会写“再、象”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对话表达的意思。能用“一边„„一边„„”说话。

3.喜爱曹冲这位爱动脑筋想办法的小朋友,能从他称象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曹冲称象的办法科学、合理而简单。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则谜语,大家猜猜是什么?

2、出示谜语:脸上长钩子,头边绑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

3、指生猜谜语。出示大象图片。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认识生字“称、象”

二、初读课文。

(一)出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

(二)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测生字

1、出示加拼音生字。指生领读。

2、这些字哪些是前鼻音、后鼻音?

3、去拼音读。开火车读。

4、交流识字方法。

5、出示形近字,重点讲解“像-象”,“在-再”。

(四)、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再”字,找准结构规律,指导学生书写。2.说一说: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3.指导学生书写。4.点评学生写字。

(五)朗读检测

1、出示是要求: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

2、分段朗读。

3、生生评价。

4、指生回答本文主要写的是谁称象的事。

三、细读文本。

(一)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插图中哪个是曹冲?指生说。教师相机板书:官员、曹冲

2、看图中的这头大象,请你找找课文中描写它的句子或段落。指生读。出示课文句子。

用“又、、、、、、又、、、、、、”说话训练。用“像”说话训练。

3、看到这头大象,官员们有怎样的反应? 指生说。出示课文句子。

进行“一边、、、、、、一边、、、、、、”说话训练。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官员们想出了哪些称象的办法?用“——”画出官员们想到的办法,并标出序号。

2、指生说。

3、出示办法。你觉得这两个办法可行吗?指生答。

4、曹操听了直摇头。直是什么意思?生加动作朗读。

5、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

(1)自读第四自然段,用“——”画出曹冲用什么办法称象的?(2)小组讨论,曹冲称象的步骤。

2、小组交流。汇报交流结果。

3、教师出示关键词法:赶、沿、画、赶、装、称。

4、动画演示曹冲称象的步骤:赶象上船、沿水画线、赶象上岸、装石到线、称石得重。

5、听了曹冲的办法,曹操有怎样的反应?最后称出大象的重量了吗?

6、指生说。理解“果然”的意思。指生带着理解读句子。

(四)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我们应该向曹冲学习什么?

2、生生讨论,汇报交流结果。

3、教师总结。布置作业:

1.请你将曹冲称象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2.思考课后问题: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称象呢? 板书设计: 21.称象

官员们: 造大秤

宰大象

曹冲:

7.课文《称象》教案 篇七

本文讲的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想出称象的办法比官员强,比官员妙,这实在难能可贵。曹冲称象的故事,因此广为流传;曹冲爱动脑子,善于观察,富于联想的品质,值得我们认真借鉴。本课重点介绍了曹冲称象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计思路】

学习本课无需分析课文。要通过朗读,让学生感悟曹冲是个遇事爱动脑子,能找出解决问题办法的聪明孩子。利用课文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拓展思路的氛围,可以让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并会写六个生字。

2、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能从的故事中受到启发。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愿意把本文的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鼓励学生做个爱动脑筋,善于观察的人。

2、学习生字、新词,能用“一边……一边……”说句子。

【教学方法】

游戏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录像,激趣导入

1、观看动画片《曹冲称象》,思考:这是一个什么故事?

2、板书课题,简介曹冲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己轻声朗读课文,标画出自然段的序号。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用简单的话概括出课文的大意。

3、认读生字:

⑴ 出示“我会认”生字卡片。

⑵ 出示“我会写”生字卡片。

三、再读课文,了解课文中称象的方法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中介绍了称象的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是最好的?

2、学生汇报。

3、前两种方法为什么行不通呢?请读课文,画出有关的语句。

4、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5、观看录相(两种方法)的录相,增强学生的理解。

四、巧用实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1、请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思考:曹冲答象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把有关的语句画在书上。

2、反复朗读找到的句子。设问: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简易的器材,谁愿意为大家演示称象的过程呢?

3、播放录相《称象》中的片断,了解称象的过程。

4、再读书中文字,思考:要称出大象的重量应该分几个步骤呢?学生讨论。

5、汇报。

6、与官员提出的方法作比较,曹冲的办法好在哪里?

7、按上述步骤,作这个实验。思考:从这个办法中,你有什么体会?

8、此时此刻,你能用称赞的口气,对曹冲说句话吗?

9、教师小结:曹冲称象的方法很有创造性,造不出称象的大秤,可以用船;不能把大象杀了,就用石头替代。他想出了一个别人想不出的办法。其实,他是利用了水的浮力。

10、用称赞的口气再读课文,练习背诵。

11、指导背诵。

投影出示背诵提示语:

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五、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1、曹冲的办法在当时来讲是很好的,符合当时的情况。请你动脑筋想一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2、学生发言,评议。

3、请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

六、课堂练习

1、我会组词:

称()住()像()再()

秤()柱()象()在()

止()照()点()办()

正()找()热()力()

2、选词填空:

再 在⑴ 小明把作业放()李老师的办事桌上。

⑵ 这个话题,没有()说的必要了。

⑶ 李玲()次见到了音乐大师。

⑷ 我()路上摔倒了。

七、总结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内容

1、练习朗读,思考: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吗?

2、练习背诵课文。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识字规律

1、学习本课中“我会认”的生字,找到识字规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

⑴ 出示写有“我会认”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⑵ 请你仔细观察本课会认的生字,小组讨论识字方法。

⑶ 学生汇报表演:

① 加偏旁方法记忆。

② 重点指导:艘 微

⑷ 反复认读,开展识字游戏:

① “抓错游戏”教师故意读错字,请同学们指出,并加以改正。

② “转字盘游戏“用硬纸制作字盘,分成十三格,分别写上本课的十三个生字,中间安个轴,让纸板转动,在黑板一处做个记号,把转字盘放在指定位置,转动后停下,说出汉字的字音。

3、学习本课中“我会写”的生字,引导学生书写:

⑴ 出示写有“我会写”的生字卡片,找准结构规律,指导学生书写。

⑵ 这些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独体字:再、象

左右结构:像、做

上下结构:点、照

⑶ 分别指导学生书写。

⑷ 在指导中及时点评。

三、课堂作业

1、我会填:

一()大官 一()大秤 一()线

一()大船 一()大树 一()大象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的生字、新词。

8.31 称象(教案) 篇八

二语备课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献、官、柱、杆、秤、宰、割、仰、舷”9个生字;正确书写“官”。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根据动词,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看图把曹冲称象的过程说清楚。

3.感受曹冲的聪明,教育学生学习曹冲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根据动词,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连接词看图把曹冲称象的过程说清楚。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大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和大象有关。揭题:31称象(板书课题)

2.象是动物界的庞然大物,课文中又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直接写大象的句子。交流,出示:

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

(1)学习生字:柱 出示图片。(理解:柱子是用来支撑起建筑物的,所以很粗很大。)

(2)引读:这头象真是„„,身子„„,腿„„。

师:(出示图片)你瞧,这头象又高又大,身子是像一堵墙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腿跟柱子差不多粗!

(3)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感受大象的高大 3.看到这头又高又大的象,官员们„„

出示: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 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指名读、齐读)学生字:官 区分“宫”,书空,注意一竖是从上到下的。4.齐读第2节

二、引导感悟

(一)学习课文第3节。1.师:要在古代称出一头象的重量,这可是个难题。让我们来看看官员们到底想出了什么方法?请一位小朋友读读课文的第三节,其他同学找出官员称象办法的句子用曲线划出。2.交流官员称象的办法。3.学生字

杆:读准第三声,积累:一杆秤

秤:看图,这就是秤,这就是秤杆,秤砣。

称东西的时候要把秤提起来才行。宰:宰就是杀的意思。

割:割要用到刀,所以是立刀旁。

4.再读一读第3节,想想这两个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交流:

(1)造大秤的办法不行,因为没人有力气提得起这杆秤。师: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砍树造秤是不可行的?

出示:有了大秤也不成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 这句句子的意思就是——没有人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指导朗读,读好问句语气。(男女生读)

(2)宰象割肉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可是好好的一头大象就死了。这两个办法都不可行。

5.面对官员的议论,曹操听了——生接:直摇头。师:是啊,“直摇头”说明非常不满意。

(二)学习第四节。

1.这时,一旁只有七岁的曹冲,想出一个好办法。听录音、看动画,思考:曹冲想出了什么好办法?

2.自由读第4小节,用直线划出曹冲的办法。(1)交流

(2)学生字: 舷 正音;借助图片理解“船舷”。

3.齐读曹冲的办法,数句子。(引出有四句话,说明有4个步骤)4.分组读4句话

5.圈画出他的办法中的动词。(板书:赶、画、赶、装、称)6.总结曹冲称象的步骤 板书出示:曹冲称象有四步:

大象赶上船 画线 大象赶上岸 装石头 船到画线处 称石头 石头总重量=大象的重量

7.借助填空分步骤说一说:(先分步说,再连起来说)

第一步:把大象(),看船身(),就沿着(),在船舷上()。第二步:把大象(),往船上()。第三步:等船(),称一称()。第四步:()有多重,()就有多重。

8.借助板书,四人小组合作分步骤说说曹冲称象的步骤。

9.老师给出表示先后顺序的关联词(“先、再、然后、最后”),看图说一说曹冲称象的过程。

10.曹冲用的方法成功了吗?(“果然”就是意料之中)

三、总结

1.师:曹冲之所以能成功想出办法称出大象的重量,就是因为:(板书:以船代秤,以石代象)2.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称象》,了解了曹冲称象的好办法,懂得思考问题要善于动脑筋,我们要向他学习,敢于突破常规,才能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请小朋友回家,把你曹冲称象的方法和爸爸妈妈说一说。也可以想一想,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还有什么好方法称象?

板书:

称象 以船代秤

以石代象

先(第一步)大象赶上船 画线

再(第二步)大象赶上岸 装石头

然后(第三步)船到画线处 称石头

9.《曹冲称象》教案 篇九

8、敝傅祭识恋谌、四自然段。读第四自然段时,抓住“才”“先、再、然后”等词语理解文段内容,体会曹冲遇事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的`好品质。

9、彼伎迹翰艹宄葡蟮陌旆ê寐穑克是怎样想出这个办法的?引导学生理解:第一,曹冲认真听别人议论,从中受到启发;第二,最主要的是他平时注意观察、善于开动脑筋思考问题。

10、敝室墒湍选

11弊杂衫识恋5自然段,相机指导理解“果然”以及曹操为什么微笑着点点头。

三、朗读积累

1、庇懈星榈乩识量挝摹

2、闭抄你喜欢的词语。

3、备聪按视铩

4、庇谩跋取…再……然后”说句子,写句子。

四、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议、论、官”等难写的几个生字。

五、总结全文

你喜欢曹冲吗?用一句话来夸一夸他。

六、拓展延伸

如果让你称象,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

七、布置作业

1、卑压适陆哺家人或朋友听。

2、辈檎矣泄乩史人物曹操的资料。

八、课外实践

10.《曹冲称象》教案 篇十

教师预先在活动范围内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然后在实物操作中分析解决问题;再以幼儿帮助饲养员叔叔测量东北虎的体重设置问题,激发幼儿兴趣,幼儿在先前积累的经验的基础上处理问题;最后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提升幼儿智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分层次扩散思维——测出较小物体的重量,怎么测?测出体积很大的物体重量,怎么测?除了用称来称,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在活动中幼儿积极献计献策;通过分组实践,使创新思维得到了证实,肯定了自我。

【教材分析】

《曹冲称象》是大班下册《幼儿创新智慧游戏》中的内容,教材来源于一个历史小故事。孩子们喜欢听故事,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本活动恰好巧妙地利用了幼儿自然成长的要求,让他们在自由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从而有利于挖掘幼儿潜力、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独特性和灵活性,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分析】

大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并且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遇事追根问底,喜欢探索;乐于帮助别人。本次活动,以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物体的重量为线索,让幼儿大胆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幼儿在由浅入深的实践中不断获取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再大胆展开想象,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幼儿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进步。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品质。

2、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曹冲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

3、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活动准备】

1、活动场地投放翘翘板

2、科学观察室内投放:天平和砝码;滑轮;翘翘板;弹簧秤、电子秤、杆秤等测重工具;盆、碗、盘等容器;沙土和水;塑料袋;各种水果蔬菜和日常用品用来测量重量。

3、课件:饲养员叔叔请求帮助、曹冲称象的故事视频。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开心游戏,发现问题。

师与幼儿到活动场地玩翘翘板,幼儿一边玩一边观察。师提出问题:“为什么翘翘板两端会上下不停摆动呢?”引导幼儿说出翘翘板中间有固定轴,两边各坐有一位小朋友;师坐上翘翘板,幼儿观察:一位小朋友的重量很难让翘翘板保持平衡,必须要有两名长得高大的幼儿或三名普通体重的幼儿才能抵得上老师的重量。幼儿初步理解重量的等量关系。

2、展开部分:实践操作,理解问题。

带着问题,师与幼儿回到科学观察室。幼儿通过操作寻求答案:如何测出一颗豆子、一粒纽扣、一块橡皮等的重量?(幼儿经过实践会选择天平和砝码、小杆秤等);如何测出一小袋豆子、几个西红柿、一个铅笔盒等的重量?(幼儿通过实践会选择小杆秤、弹簧秤、电子秤、滑轮等);如何测出一袋面粉、一箱饼干、一大捆书等的重量?(幼儿通过实践会选择一些机动灵活的方法来测量。比如借助天平、弹簧秤、电子秤、滑轮等一点一点地称再将重量加起来;利用翘翘板、滑轮找出等重物体从而知道其重量……)

3、经验提升,机智处理问题。

师幼坐下休息。(大屏幕)饲养员叔叔需要记录东北虎的成长体重,他正在为不知道怎样测量而发愁呢。请幼儿开动小脑筋,帮饲养员叔叔想想办法。

幼儿首先想到的有可能是用称来称。

教师指导用语:东北虎体型庞大,用称来称太困难。也许可以用称货物的地磅。我们想想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幼儿讨论:

用翘翘板找出与东北虎相同重量的物体,然后再一点一点称出物体的重量;用滑轮找出等重物体再测重;在地面上挖一个与老虎一样大的坑,然后测量挖出的泥土重量;把老虎赶进装满水的水池,测量水池里溢出来的水的重量……(孩子的这些奇思妙想,虽然有些幼稚,但蕴含了一定的道理。)

4、故事启智,判断总结问题。

(大屏幕)故事:曹冲称象

(1)故事中有几种称大象的方法?

(2)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这种方法好?好在哪里呢?

(3)你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幼儿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各组派代表进行说明。

5、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

小朋友想出了这么多与众不同的好办法,假如曹冲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题,只要我们积极动脑筋,就会想出解决的办法。

幼儿向曹冲说再见,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优点:

本活动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内容层层深入: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理解问题、处理问题、判断总结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游戏、故事贯穿始终。幼儿通过动脑筋想办法,不仅能够测量体积较小、质量较轻的物体;对于一些体积较大、测量重量有难度的物体,也能够想出好方法。虽然有的方法略显稚嫩,却是孩子积极动手动脑的实践结晶,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本活动将故事《曹冲称象》放在最后,旨在不桎梏孩子的思想。曹冲看到青蛙跳到荷叶上得到了启迪,而活动中教师也很好地运用了游戏与操作进行前奏启智。幼儿不仅运用了一种方法,还能够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测量,精神保持兴奋状态。每个孩子都能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体现了活动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理念。

不足:

本活动在材料的准备上欠充分,应该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操作,以证明自己办法的可行性。

附:

故事《曹冲称象》

11.一年级下册曹冲称象教学设计 篇十一

教材及学情分析:

《称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了曹操的儿子曹冲小时候称象的故事,教育我们应该多观察、遇事多动脑筋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理解词句能力、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的基础之上,抓好词句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为目的进行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知道多音字“得”。教学难点: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懂得只有动脑筋,才能解决生活中问题。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字词,复习导入。

多媒体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新词,自己读一读在赛读。

(二)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出示大象图片并揭示课题,学生围绕图片讨论探究。

2、相机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大象的句子,进而质疑导入:这么重的大象怎么称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疑问自由地读课文,整体感知本课大致内容。

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质疑。

3、释疑。

(1)针对问题,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通过小组讨论,你明白了什么。(3)教师补充,归纳总结。

(四)读议结合,突破难点。

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2、引导质疑:为什么曹操“直”摇头?

(抓住“有的„„有的„„也有的”理解官员们不合理的称象方法,就顺理成章的理解了的原因。)

3、学生同桌合作、探究,找找,画画,读读,找到曹冲具体称象的方法,抓住表示顺序的关联词“把„„再把„„然后„„”读懂曹冲称象的方法。

4、多媒体课年演示曹冲称象的方法,体会这个方法的可行性。

(五)课外延伸,主题升华。

1、你还有哪些称象的好方法?

2、学生大胆想象,同桌互相说一说,在全班交流。

3、教师归纳小结。

(六)作业布置

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朋友听。

板书设计:

21.称象

官员们(有的„„有的„„也有的„„)

上一篇:我的老师是怪物读后感下一篇:一堂有趣的语文课_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