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历程

2024-08-20

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历程(精选8篇)

1.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历程 篇一

闪光的队魂———重庆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高速公路支队执法文化建设纪实2009年6月5日,一场特大的山体滑坡突袭武隆县铁矿乡鸡尾山。霎时间,山崩地裂,泥石倾泻,房屋垮塌,数十人被掩埋在乱石堆下。

由于事发地点地处山区,尚未全线贯通的渝湘高速公路重庆至武隆段,成为了通往救灾地点最近、路况最好的快速通道。能否保证这条救援“生命线”的安全畅通,能否使社会各界的救援力量顺利到达受灾现场,成为救援工作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在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的统一指挥下,高速公路支队迅速抽调精兵强将,昼夜集结,仅用2个小时就组建起了“救援保畅特殊勤务小组”。

支队执法人员有的连续工作33小时没有休息,有的5天5夜没回家,有的连续驾车行驶1103公里未曾合眼……队员们的辛勤工作,换来的是“无一辆救援车辆滞留在抢险路上”的工作目标。

是什么让这支队伍在危难、紧急时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这一切离不开高速公路支队10多年来孜孜不倦地探索具有综合执法特色的文化体系,打造软实力,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队伍素质和整体形象。

打造一流执法队伍

认真培育执法文化软实力

1994年,伴随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综合执法———“重庆模式”诞生。这一新型管理模式,让“上路巡逻一辆车,处理问题一班人,出了问题都能管”的执法模式做到了将“几个大盖帽合为一个大盖帽”,综合行使多部门的职能,一次完成各种检查,将多项违法行为合并处罚,强化了执法力度,减少了对社会车辆的重复检查和执法干扰,避免了多支队伍分别管理造成同一事件要多个部门分别处理而产生的互相等待和重复。支队经历了“地方探索、地方试点、中央试点”三个发展阶段。2005年6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我市交通领域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原市高速公路行政执法总队成建制划入市交通行政执法总队,更名为高速公路支队。

这一全新的执法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称赞。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曾表示:“这种管理,成本要低一些。”重庆原市委书记黄镇东在交通部任部长时说:“重庆的高速公路管理在全国是最好的、最顺的。”交通部原部长张春贤在全国交通厅局长会议上讲道:“重庆市在高速公路实行的统一执法模式,体现了责权一致、精简高效、减少扯皮、降低成本等原则,要认真总结经验和积极推广。”

领导的认可,对于高速公路执法支队而言,是鼓励也是压力。建队之初,支队领导就敏锐地意识到,要打造一支不断适应新形势下高速公路综合执法需要的一流执法队伍,就必须着力培育执法软实力,围绕提升队伍素质和整体形象,重点建设队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为此,高速公路支队开始了长达10多年的摸索。

沉淀“八字队魂”

构建队伍核心价值体系

重庆高速公路综合执法,之前既无现成模式可循,亦无成功经验可借鉴。为了铸造一支适应现代综合执法需要的高素质队伍,支队结合执法工作实际,通过教育培训、环境历练、激励感悟,积极培育精神文化体系,使队伍在发展壮大中逐渐积淀形成了“忠诚、坚韧、执着、纯洁”的“八字队魂”,“改革、创新、平安、和谐”的队伍使命,“人本、严格、公正、责任”的执法理念,“严明、高效、务实、团结”的队伍作风,成功构建了以队魂为中心的队伍核心价值体系。

人是队伍发展和执法需要的第一要素。在建设执法文化方面,尤其注重队伍精神文化建设,为了发挥队魂文化培育人、凝聚人、成就人的独特作用,通过组织队员下矿井体验矿工生活,“红色之旅”缅怀革命先烈,清明队友墓前祭扫,党员干部“进社区、进岗组、进巡逻车”,开展队魂教育巡讲、综合执法核心价值理念学习讨论以及结合上级每年开展的各项主题、专题教育活动,使队员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悟队魂文化、接受教育熏陶,并自觉转化为不竭的工作动力。

支队结合形势任务和队伍实际需要,先后组织开展了“不忘承诺,凝聚队魂”、“立足体制,执法为路”、“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创先争优,爱岗敬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三进三同”党性作风实践锻炼等主题教育,尤其是近年来围绕支队提出的“升素质、正风气、树形象”和市委倡导的“唱读讲传”活动要求,积极开展唱红歌、读精典、赛文艺、讲队史等活动,人人将自己的座右铭或箴言制成座牌鞭策激励,激发队伍活力。

同时,支队还特别注重考核激励人。先后制定并实施了“月排查零报告”、“日评价月考核”以及《行政执法人员勤务规范》、《行政执法督查办法》、《高速公路执法人员考核管理办法》等23项队伍考评管理制度,完善了日常考评机制,按照队魂标准从执法行为到过错追究等方面建立了完善的监督考核体系,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励志育人。同时,加强思想政研小组、网络评论小组、主协办互助小组等骨干队伍建设,实施学历提高、交叉实习、上挂下派、轮岗交流、资格考试、竞争上岗及末位离岗学习,建立事故处理专家库,完善后备干部人才库,不断完善并实行队伍多元激励机制。

出台“十不准”

打造队伍制度文化

4月25日深夜11时许,渝黔高速公路进城方向20公里附近,刺耳的紧急刹车声打破了夜晚高速公路的宁静。一辆白色长安车因爆胎,紧急停在了高速公路上。没设置安全警示标志,也未开启应急指示灯,长安车上跳下两名男子,急急忙忙换起了车胎。

在该路段巡逻的两名高速公路执法人员见状,赶紧上前帮忙。不料,执法人员还未开口,其中一名男子就掏出厚厚一沓人民币往执法人员手里塞:“兄弟,这千把块钱就当给大家买烟抽了,只要放我们过去一切都好说。”

面对金钱诱惑,执法人员断然拒绝了。经过对两名男子一番盘查,执法人员得知两人从贵州购买了一吨未经检疫的问题猪肉,欲运往重庆做烧腊,没想到车在渝黔高速公路上爆胎抛锚,因此欲拿钱疏通关系,不料反而露出了马脚。最终,在执法人员的严格执法下,这批问题猪肉未能进入重庆市场。

其实,执法人员拒绝当事人的请托、严格执法的事例,每天都在高速路上发生。之所以这支队伍能长保纯洁性,有赖于高速公路执法支队这些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抓廉洁、正风气”的制度机制,“十不准”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制度之一。

“十不准”中,明确要求执法人员不准收受管理相对人的礼金、礼品或有价证券,并不得在执法中包庇、袒护和放纵违法行为,为违法当事人说情。高速执法十大队勤务组值班长陈江说:“„十不准‟犹如一把利剑,高悬在每位执法人员头上,监督着我们每次执法活动。”

在注重廉政制度建设的同时,支队还形成“保安全、优环境”的制度机制,先后出台了《安全管理综合治理机制》,制订了“三超”治理、行人专项整治、路况隐患排查等勤务制度及国庆、春运等重要节日安全保畅机制,编发了《执法人员安全防护指南》,完善了应对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道路交通堵塞等各类应急管理预案,逐年编印了《高速公路安全管理资料汇编》。还与周边省际执法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与辖区政府、公安、交通、民政等部门建立联动协作

和行人治理机制,社会公众关注和支持交通综合执法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日益增强,较好地形成了各界联手共创平安和谐高速公路格局。

注重人性化执法

积极打造队伍物质文化

5月4日,高速执法七大队执法人员任江和姜陵在长涪高速巡逻时,发现了涪陵马武乡兴隆二组居民沈孝莲到重庆看望儿子后,为了省钱,竟打算徒步从重庆走回涪陵。因为迷路,她在路上整整走了18天还没到家,最后还是高速执法队员把她送到了家,大妈及其家人感激得热泪盈眶。

其实,这仅仅是高速公路执法人员人性化执法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交通综合执法的一面旗帜,执法形象不仅反映队伍文化素养,更体现了交通行业窗口形象。近年来,支队不断加大投入,改善执法环境,塑造执法形象,大力推进物质文化建设。

支队先后推出了“一个敬礼在先,一张笑脸相迎,一句您好问候,一片真诚办事,一声再见送行”的“五个一”服务,做到不仅传递微笑,更重要的是传递执法文化;落实“365天无节假日办公,巡逻车24小时全天候巡逻,接报案后15分钟内到达现场,对群众投诉15日内书面回复”四项便民措施;坚持“逢停必问,逢障必排,逢违必纠”的“三必”原则和“有求必帮,有困必帮”的“二必帮”承诺;实行“首问(办)负责制”、“限时办理制”,推行“代驾、指路、一般超限运输自行监护”及“柔性执法12条”、“即时路况发布”等多项人性化执法举措,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同时,支队还不断优化执法视觉环境,统一规范队员执法着装、执法装设备、执法办公环境。重视文明礼仪和行为规范建设,成立了仪仗队和各种兴趣小组,建立了荣誉室、阅览室、活动室。研究运用队伍LOGO标识,形成了支队VIS手册,在支队机关及部分大队首批试点推广应用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实现队旗、队徽、装备设备标识、执法环境标识、办公用品标识、宣传设计标识“六统一”,打造具有高速公路综合执法特色的视觉形象,不断提升公众认知度和赞誉度。

队魂熏陶

交出满意答卷

5月6日,梁平、垫江等地遭遇雷雨、暴风天气,造成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作物大面积受灾。灾害发生后,高速执法十五大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积极协助当地政府抢险救灾的同时,在收费站设立救灾应急通道,在暴风雨中指挥抢险救援车辆快速安全通行。

哪里有危难、有险情,哪里就能看到高速公路执法人员的身影。这16年来,在“忠诚、坚韧、执着、纯洁”的队魂精神的熏陶下,支队成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执法队伍,更是一支在危难关头能挑重任、能打胜仗的优秀公务员团队。

在2008年初的“抗雪保畅”期间,高速公路执法队员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疏散被困车辆3万多台次,疏散旅客近4万人次。雪灾期间确保了重庆高速路上无一起因冰雪造成的重大交通事故,无一起因滞留等候造成的冻死冻伤事件,无一起因群众不满导致的群体事件。“5·12”大地震发生后,为保证外省救灾车辆尽快入川,支队出动服务车、设立服务站、指路岗,为430个救灾车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对重庆高速路的抗震救灾工作,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特别给予了报道,受到中央以及市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其实,在2002年,重庆承办亚洲议会和平协会(AAPP)会议的时候;在2006年,重庆遭遇50年最严重旱灾的时候;在2007年,重庆遭遇百年一遇特大暴雨灾害的时候;在2008年,奥运火炬在重庆传递的时候,高速公路支队同样以辛勤的工作向重庆人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探索无止境,实践出真知。16年来,高速公路支队执法文化建设从无到有,不断发展成熟。在未来的建设和发展中,支队将以交通运输部《交通文化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按照重庆市委和市交委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相关要求,在抓好交通安全管理的同时,持续不断地抓好执法文化建设,在巩固和扩大执法文化建设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更加着眼于从发展提升到推广深化的稳健跨越,整体部署,稳步推进,努力提升执法文化软实力,更好地促进队伍科学、全面、持续、深入地发展。

2.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历程 篇二

从渝鄂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2012年轮值主席会议获悉, “十二五”期间, 渝鄂两地将斥巨资加快修建5条高速公路、打通省际间断头路, 把万州、巫山、黔江等与湖北张家界、神农架、恩施等连成片, 把长江三峡培育成国际黄金旅游带。

目前, 重庆至湖北规划有5条高速公路, 已建成1条, 为沪渝高速垫江至湖北省利川市高速公路。在建3条, 分别是渝宜高速奉节至巴东至宜昌、万州至利川、黔江至恩施高速公路。规划1条, 为奉节至建始高速公路, 目前在开展前期工作。 (摘自数字水泥网)

3.重庆高速公路建设历程 篇三

1997年7月15日,由团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简称“社科院”)联合组织的首批博士重庆服务团正式启程,奔赴这座刚刚直辖12天的新直辖市。时任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翁杰明作为博士团团长同期赴渝。

一年后,1998年9月3日,经重庆市人大决议,首批39名团员中,有12名通过双选方式正式留渝。翁杰明也成为其中一员。这一举动,不仅为重庆输送了有力的智力支持,也开启了中国学者服务西部、干部挂职地方的新形式。在此后至今的15年间,博士服务团深入西部多个省区市,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这批团员中,共有14名团员留在重庆。而今,翁杰明已成长为重庆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博士团其他成员也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成长空间。学者、高级知识分子挂职的背景,让他们走过了人生中难忘的15年。

结缘重庆的难忘岁月

重庆,是翁杰明心中一个地标式的转折点。至今他对博士团与重庆联姻的全过程记得清清楚楚。1997年3月16日上午,正在社科院研究生院办公的翁杰明接到时任团中央统战部部长、全国青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俞贵麟的电话,在俞贵麟的办公室里,翁杰明第一次见到重庆团市委主持工作的副书记周寻。

那之前不久,重庆刚刚升级为直辖市,急需相应人才辅助建设,希望团中央提供人才支持。翁杰明作为全国青联常委,所在的社科院又是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学府,无疑是组织这项工作的最佳人选。对于挂职服务,翁杰明也有着自己的亲历和体验,虽然在社科院工作多年,翁杰明始终不曾把自己定位于象牙塔内的学者,他更在意的是怎样将所学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为此,他曾多次主动申请挂职,在担任副厅局级领导近两年后,还到陕西丹凤县挂职两年,低配挂职县委副书记。“到重庆去挂职,对我们的博士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那几年已经开始多元化,打通这样的一个渠道也有利于工作的适应。”

怀着极大的热情,翁杰明迅速投入到博士服务团的组织工作中。一回到社科院,就将此事汇报院党委书记及相关领导。值得庆幸的是,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等领导都非常支持赴渝博士服务团的活动。如火七月,时任全国青联主席刘鹏亲自带领39名年轻有为的博士飞抵重庆江北机场,那一刻铭记在很多人心里,从那时起,他们生命历程中将镌刻上重庆的印记,而他们又为重庆这个奋起勃发的城市注入一股沸腾的热血。

理论到实践的历练

早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时,翁杰明曾对院里博士提出三“博”要求:学识要博;胸怀要博;历练要博。这也是翁杰明自己的体悟和感受。

同为博士,翁杰明与很多专攻理论的博士不同,很早就将眼光投向社会,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捕捉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解析。任社科院研究生院党委副书记期间,他同时担任中国社科院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他将这种思考带进中心。他与中心骨干学者编撰的《与总书记谈心》,被评为1996年中国十部最有影响力著作之首;每年一本《中国发展状况与趋势》(白皮报告书),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翁杰明主编的“西方现代思想丛书”现在已成为中国社会出版社“看家宝”,丛书中《自由与繁荣的国度》《社会经济论》都是当时西方最有影响的理论作品,也是我国现在自由主义的理论来源。这些紧跟社会热点及理论政策发展的作品,让他将对社会的认识也逐步提升到理论高度,并得出自己的执政思想。现在活跃在理论界的学者,很多都是彼时中心骨干。

但是,翁杰明一直没有满足这种纯逻辑链的探索,他一直寻找机会将自己的思考与判断付诸实践加以检验,“希望自己能做点实事。”为此,翁杰明不断申请到区县委做实际工作,“哪怕再艰苦也没问题。”

理想,往往会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2002年,身为重庆市宣传部副部长的翁杰明,放弃了可以回京的机会,带着一纸调令来到位置偏远的重庆市万盛区。“我是确实想干一点实事的,因此也不在乎个人的得失。”翁杰明抱定博士服务团所特有的执着信念走马上任。万盛区1955年因矿设区,是重庆的煤炭基地,也是条件最艰苦地区之一。初入万盛区,映入翁杰明眼睛的是令人心酸的破败:“当时正赶上煤矿行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剧增,社会矛盾凸显。”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翁杰明新官上任,却并没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从具体现象入手,而是在抓具体工作的同时,首先统一领导班子的工作思路,确立了“心齐气盛,公正尽职”的工作机制。区人大、区政协、区委、区政府四部门各司其职,上下政令畅通、秩序稳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逾年经济仍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一步大跨越。“在一个地方,能够在组织形式上,在团结一班人方面,能够把自己的思路付诸实践并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是最大感受。”知识分子在实践中充分运用先进理论而取得的显著胜利,让翁杰明更多地将眼光投向实践。

在万盛区508天,翁杰明调任沙坪坝区任区委书记。留给万盛区一个团结、有为的领导班子。同万盛区一样,沙坪坝区三年多的时间也成为翁杰明心中的难忘一页。“我是认可那三年多的。”翁杰明是对自己要求高得近乎苛刻的人,这样的话从他那里,只听此一次。第一是干部队伍形成合力,政通人和。第二沙坪坝区多项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多项考评都位居前列,发展速度很快,而且平稳。第三,在推进这么快的情况下,沙坪坝作为老区,我去的时候国有体制单位大约有一百来个,特殊钢厂作为全国最大的钢厂等大型企业,在市委领导下一个一个转型改制,而且考虑了稳定因素,做得也非常好。2006年、2007年,老区沙坪坝已成为重庆市地方财政第一区。

回首在两区任职的日子,翁杰明认为,这是他过去所研究、所学、所感悟跟实践结合最紧密的一次,将“政通人和”的理念真正贯彻到实际工作中。“知识分子干部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对自我的评价,冲上单打独斗。而事实上光靠一个人肯定不行,必须要团结,发挥大家的合力。”翁杰明将之概括为实现“四个概念”:决策权、干部权、督察权、协调权。而作为党委书记就每个阶段拨最重的一根弦,其余时间要处在一个比较超脱的状态,充分调动区人大、区政协的相关权利,否则两者就会跟政府争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运行权力,从而造成冲突。

在此基础上,翁杰明提出“均衡思维”概念:“均衡是典型的方式,很多人认为均衡的理念是平衡的理念、均等的理念,典型的形状是三角形,三角形是恒定性结构,是全面的均等的,有利于整个框架。”

上世纪八十年代,系统论已经在发挥作用,新时期管理学很大程度上是用系统论呼应的。在一个地方,团结、发展、稳定;改革、发展、稳定如何协调好,能用到系统论。

“这个理念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来源于实践,无非是前人的实践,更大范围内的实践,我们掌握了,又运用到实践中。所以知识分子从政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行,如果理论运用的好,真的能发挥作用。”

翁杰明早在社科院编撰的《与总书记谈心》一书中,就曾提出,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任何事情不能单方突进,而要用全面的、系统的思维衡量。在翁杰明看来,这一思想与今天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

2007年6月,翁杰明担任重庆市委统战部部长,结合新的岗位特点,将这一执政理念一以贯之,极力促进积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逐步形成“一体化”统筹机制和“一盘棋”工作格局,促使统战工作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中较好地发挥了整体作用。

2011年12月,翁杰明出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政府秘书长。

此时,距离当初来渝,将近15年光阴已悄然逝去。忙碌之余,翁杰明仍旧时常回想当年的点点滴滴。不论职位如何变动,翁杰明始终将自己摆在“首批赴重庆博士服务团”团长的位置上。虽然早已无需再为团员的衣食住行和工作操心,但在内心里他始终没有放下作为团长的带头作用。“我是带头人,我的一言一行对大家的影响,我要努力地调整自己,朝着比别人好的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 谷胜男

虽然早已无需再为团员的衣食住行和工作操心,但在内心里他始终没有放下作为团长的带头作用。“我是带头人,我要努力地调整自己朝着比别人好的目标迈进。”

4.高速公路十五年的发展历程 篇四

1988年,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和被誉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的通车拉开了中国高速公路大发展的序幕。回顾15年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高速公路走过了2个发展阶段: 起步阶段

从1988年到1997年的10年,相继建成了沈大、京津塘、成渝、济青、京石、沪宁、广深等一大批具有重要区域性影响的高速公路工程,突破了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多项重大技术“瓶颈”,积累了设计、施工、监理和运营等建设和管理全过程的经验。1992年,“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规划开始实施,为我国高速公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高速发展阶段

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交通行业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加大了公路建设力度,从1998年至今,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发展高峰期,年均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年均完成投资1400亿元,这个速度在其他任何国家都几乎是不可想象的。1999年,全国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2000年,国道主干线京沈、京沪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在我国华北、东北、华东之间形成了一条快速、安全、畅通的公路运输大通道;2001年,近代史上就有“西南动脉”之称的西南公路出海通道经过10多年的艰苦建设实现了全线贯通,西部地区从此与大海不再遥远。到2002年底,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一举达到2.5万公里。

5.重庆高速路网规划 篇五

“三环十射”

“三环”:是指在原本规划的围绕主城的两圈环线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再新增:江津--永川--双桥--大足--铜梁--合川--北碚--渝北--长寿--涪陵--鸭江--南川--万盛--綦江--江津环线高速公路;整个三环高速规划全长475公里。建成后,将串起合川、铜梁、大足、涪陵、长寿等12个区县,差不多囊括了“1小时经济圈”。这一环,它不但把重庆目前规划的8个地区性中心城市串起了6个(即;江津、永川、合川、长寿、涪陵、南川四个县级市,两个地级区)而且还使环绕重庆外围的卫星城形成了9处“四射”点。(即:合川、渝北、长寿、南川、綦江、江津、永川、铜梁、大足)1处“三射”点,(即:涪陵),使每一个处在“三环”线上的卫星城市高速公路的射线量都几乎可以达到重庆主城区目前的高速公路“一环四射”水平;这条“三环”线同时也成为各个地区性中心城市、区县城市之间便捷、快速的联络线,再配合原来规划的“二环”线,这样,在重庆主城区都市周围就形成了26处“十”字、“大”字和“T”字形高速公路交叉点。这样的规划格局,它不但可以成为快速推进重庆周边城市化的强力引擎,助推重庆都市圈城市、城镇经济、贸易业实现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它将会在重庆都市圈的周围30000平方公里范围内催生出一个相当动人心魄的“1小时发达经济圈”。它将会使重庆发达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豁然间就在中国西部脱颖而出,形成真正的“枢纽重庆”和“中心重庆”这样的感

觉......“十射”:则分别是:

1、重庆--成都;

2、重庆--泸州;

3、重庆--贵阳--湛江;

4、重庆--长沙--厦门;

5、重庆--木洞--新妙--涪陵--丰都--万州--开县--城口--安康--西安;

6、重庆--梁平--万州;

7、重庆--邻水--达州;

8、重庆--南充;

9、重庆--遂宁--成都;

10、重庆--安岳--成都。共十条射线。

未来5年,重庆还要再建1000公里高速公路,形成“三环十射”的交通网络在重庆2000公里“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刚建成之际,11月28日,重庆三环高速公路江津至永川段工程签约暨开工典礼在永川举行,标志着重庆交通朝着“三环十射”的“十二五”目标正式启程,重庆城市圈将进入三环时代。

据介绍,三环高速江津至永川段全长约58.8公里,设计时速为80公里,按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一次性建成。项目总投资56.24亿元,建设工期为4年,预计2014年通车。该路段起于永川双石,和成渝高速公路相连接,经永川松溉镇跨越长江,止于江津塘河,和渝沪高速公路相连接。全线有一座跨长江特大桥—永川长江大桥,共有大型、中型桥24座,隧道3座,设互通式立交9座。

长58.8公里;整个三环将在重庆画一个475公里的大圈,争取5年

建成整个三环高速规划全长475公里

按照规划,三环高速公路建成后,将串起合川、铜梁、大足、双桥、永川、江津、綦江、万盛、南川、武隆、涪陵、长寿等12个区县,差不多囊括了“1小时经济圈”。

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也是老百姓致富的基础,过去5年,重庆建设了1000多公里高速公路,全面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全市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000公里,基本实现8小时重庆。据悉,接下来5年,重庆还要再建1000公里高速公路,形成“三环十射”的交通网络。届时,重庆3000多万人拥有3000公里高速公路,平均每1万人占有1公里高速公路,与当今欧洲的交通状况在一个水平。

当日开工的永川至江津段高速公路,便是这1000公里高速路的重要一段。该工程是标志着重庆整个“十二五”高速公路建设全面启动的重大项目。

三环高速串联起12个区县,将形成大重庆“1小时经济圈”,届时,该区域将集聚整个重庆经济总量的75%左右,是成渝经济带的主要核心区。三环高速的建成,不仅对这12个区县具有推动力,而且连接欧亚大陆桥、泛南亚大陆桥这两个出海大通道,建成后,将是重庆与四川、贵州等周边省市联络的经济大动脉。因此,三环高速公路建设,在重庆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将进一步推动重庆辐射周边,成为国际大都市。

三环高速公路又一个项目,昨天正式开工建设。市长黄奇帆昨日赶到永川,下达三环高速“西三环”的开工令。

“西三环”是我市三环西段的一部分,起于永川双石,止于江津塘河,全长58.8公里。

三环全长475公里

2002年,重庆内环高速公路通车,全长76公里,等于在重庆画了一个76公里的圈。时隔8年,内环高速变成了城市快速路,绕城高速(二环高速)画了一个更大的圈:187公里。

昨天在外环高速“西三环”开工现场,重庆市交委规划处负责人告诉我们,外环高速画的这个圈,长达475公里。

正式开建的“西三环”,是外环高速的一部分,投资达56.24亿元。基本上是双向4车道,58.8公里路段内有9个互通式立交,预计4年建成,届时,从永川去江津,直接走“西三环”就行。而一些过境重庆车辆,也不用再进主城区,经过西三环转换后,就能直接开往目的地。

外环力争5年建成外环高速这475公里的圈,究竟是怎么画的?

如果以合川为起点,三环走向大致是这样:合川—铜梁—大足—双桥—永川—江津—綦江—万盛—南川—涪陵—长寿—渝北—合川。

除永川至江津的“西三环”昨天开建外,南川到万盛段正在建设,涪陵到长寿段是渝涪高速(重庆主城—涪陵)的一部分,早已通车;綦江到万盛段,也在2004年建成通车了。

市交委公路建设管理处负责人说,近期,要开建三环高速南川至涪陵段。据透露,按照计划,外环高速力争在未来5年内建成。市长黄奇帆昨天说,未来5年重庆要再建1000公里高速路,而三环高速是这1000公里的重要组成部分。

6.医院发展建设历程 篇六

一、四十一载春光好 五年一跃又峥嵘 ××医院建于 1956 年,她与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相伴而生,随“黄河明珠”三门峡的成长不断发展壮大。近半个世纪以来,××医院致力于为三门峡人民和水电十一局职工的健康服务,把发扬优良传统与深化改革、开拓创新相结合,医院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 1995 年,黄河医院被国家卫生部确定为“二级甲等医院”。从 1986 年至今,黄河医院连年被评为“河南省文明单位”。 黄河医院现有职工 600 多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 500 余人,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 300 余人。住院部设有内、外、妇、儿、五官、中医等 13 个科室,开放床位 380 张,门诊部设有电话咨询、急诊科、社区服务科以及检验、放射、CT 、核磁共振、药剂、功能等 9 个医技科室。黄河医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核磁共振、螺旋 CT 、大型 C 型臂、X- 刀、心血管造影仪、体外血液循环机、彩超诊断仪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黄河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方针,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培养和锻炼出一支素质好、业务精、作风正的专家型医疗队伍,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一批具有国内、省内先进水平和高难度的手术先后在该院成功实施,受到患者和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近年来,黄河医院先后获得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1 项、三等奖 2 项,获得三门峡市、水电十一局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数十项。黄河医院已经成为豫西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 党的十五大以来,黄河医院历届领导班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医院的各项工作和综合实力都跃上了新的台阶,两个文明建设结出了累累硕果。五年来,医院广大干部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水电十一局党委及医院历任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围绕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以医院质量建设为生命线、以病人为中心,深入开展优质服务,不断探索新的医疗服务理念和经营方式,先后开展了争创“百佳医院”、“最佳医院”和“三级医院”等活动,医院的门诊量、住院人数、床位使用率逐年提高,医院固定投资总额、业务总收入、职工年平均工资稳步增长。 年,黄河医院新门诊大楼、住院部竣工投入使用,不仅为广大患者创造了一流的就诊环境,同时还为医院病房的布局调整及整体规划创造了良机。由于各项工作成效显著,黄河医院多次受到国家电力公司卫生处和水电系统兄弟医院的好评。 二、“科技兴院”春风劲 勇克难关荟精英 五年来,黄河医院坚持走“科技兴院”之路,在抓好对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同时,瞄准当代临床医学中的尖端、前沿技术,加大医疗科技攻关力度,不断完善诊疗手段、提高技术水平,有效地拓展了医疗市场空间,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紧跟当今医学科学的发展步伐,不断完善医院诊疗手段,黄河医院历届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医院医疗服务硬件建设,并根据临床实践需要,多方筹资购置了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大型诊疗和检测设备。目前,医院已拥有美国核磁共振仪、高速螺旋 CT 、X- 刀、大型 C 型臂、钼钯 X 机、气化电切仪、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仪、日本奥林巴斯腹腔镜、血气分析仪、电子胃镜、宫腔镜、关节镜、鼻窦镜、肠镜、支气管镜、膀胱镜、动态心电及血压监测系统、直线加速器、X 模拟定位机、全自动麻醉机、血流变测定仪、RK 手术设备等一大批先进的诊疗设备,使医院的诊疗手段不断完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硬件建设跃上新的台阶。目前,黄河医院已成为豫秦晋“金三角”地区医疗设施齐全、技术手段先进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年,黄河医院在三门峡地区独家引进的美国超导型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使该院骨科对脊髓压迫症等疑难病症的治疗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年,该院投资 450 万元购进的大型 C 型臂为心脏内科各项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医院能够自主完成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填补了三门峡市心内介入治疗的空白。 2001 年底,医院投资近200 万元,建立了三门峡市一个一流的“ ICU ”(重症监护)病房,使心脏外科、肾移植、多脏器衰竭、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重症患者集中治疗、集中护理、集中管理,使各类危重症病人的救护和护理更加规范、严格,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 X- 刀为肿瘤病的放射治疗提供了准确、科学的手段;全能麻醉机改善、提高了各类手术病人的麻醉质量;气化电切仪为前列腺病患者手术治疗提供了较安全、较合理的手术方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仪、日本奥林巴斯腹腔镜、血气分析仪、电了胃镜、宫腔镜、关节镜、鼻窦镜等一大批先进仪器都在不同专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促进着黄河医院医疗技术的全面进步。 在不断改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的同时,黄河医院坚持“科技兴院”和“以人为本”的战略,采取“内引外联”、分批进修轮训的办法,加快培育和构建专家体系,培养和锻炼出一支专家型学科带头人,促进全院科技创新事业的蓬勃发展。该院中医中药研究所发挥传统中医优势,研制出达源降糖冲剂、儿泻宁等一批中药制剂,并在临床应用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深受广大患者好评。该院骨科开展的“不同类型的组织瓣移植在四肢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与研究”项目,于 2000 年底通过河南省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因其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性,该项目同时被评为 2001 年度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 年度,该院共获得水电十一局科技进步奖 8 项,并连续 5 年被评为局科技进步先进单位。 近年来,黄河医院在巩固“二甲”医院水平的基础上,专业学科迅速发展,先后开展了一批“三甲”医院的医疗技术项目,其中不少项目是具有国内、省内的先进水平和高技术难度的手术,如:率先在三门峡市开展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心脏冠脉造影术和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安装。其中,率先在三门峡市开展的同种异体肾脏移植术、前列腺汽化电切术均达到了省级先进水平。此外,医院还开展了白血病标准化疗,食管静脉曲张胃镜下硬化治疗,肺癌及肝癌介入化疗,食道癌根治手术,肺叶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胰、十二指肠肿瘤切除术,腹腔镜代替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支气管残端瘘修补加全胸廓成形术,治疗食管化学烧伤的结肠代替食管手术,肝叶切除术,断(指、趾、肢)再植,游离皮瓣移植,髋关节置换术,大小脑肿瘤切除术,宫颈瘤及卵巢癌根治术,超声乳化白内障切除术,喉癌根治术,遗传性疾病染色体检查,大面积烧伤治疗等等。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先进的诊疗设备和手段,黄河医院已经成为深受豫西及周边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医院。 三、病房内外春意浓 丹心悬壶念苍生 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黄河医院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全面实施优质服务系统工程,完善岗位责任制,不断提高医疗和护理质量,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5 年来,黄河医院始终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全院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抓医疗质量管理,健全完善各项责任制,深入开展病人选医生活动,有力地保障了“优质服务系统工程”的全面实施。医院先后制定完善了急诊、首诊负责制,三级医师查房制,病历书写制度,疑难和死亡病历讨论制度,院长查房制度,业务查房,护理查房,三查七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极大地激发了全院职工的岗位责任意识。 在护理质量方面,黄河医院建立健全了二级质量控制标准,严格院、科两级质量检查并及时进行总结、反馈,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医院修订完善了护理差错报告制度,并注重加强护士长队伍建设和管理,实行护士长岗位交流制度和公开选拔护士长制度,不断提高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为切实提高护理质量,医院推行了新的护理模式“整体护理”,以满足患者需求为主线,全方位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从 年至今,“整体护理”工作已从医院的两个病区推广到 7 个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达 92% 。作为医院推行“优质服务系统工程”的一部分,黄河医院新修订的《护理人员服务规范》、《黄河医院领导行为规范》、《黄河医院医师语言行为服务规范》日前也已在全院实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医院门诊病人和住院病床使用率都出现增长势态,目前达到了医院历史最高水平。 黄河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本着仁爱、敬业、务实、进取的精神,视患者为亲人,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使病房内外处处洋溢着浓浓春意,各地前来就诊的患者在黄河医院体会到了家一般的温暖。不少患者出院后,专程赶来致谢或打电话、写信表达自己对“黄医”人的感激之情。据不完全统计, 2001 年,黄河医院共接受各地患者赠送的锦旗 18 面、匾额 5 块、感谢信 25 封。 四、大河浩荡春潮涌 高擎云帆沧海行 回首过去,满怀喜悦;展望未来,信心百倍。“黄医”人深深懂得, 21 世纪是以生命科学为主导、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纪,黄河医院将按照国家对医疗体制改革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和忧患意识,努力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医院将全面建立以患者需求为导向的适应市场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培育广大干部职工的市场意识和敬业精神,秉承“医德奠基、科技兴院、管理兴业、质量为本”的发展战略,以患者为中心,抓好优质服务,狠抓“三基”、“三严”建设,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医护质量。医院要充分利用各类先进设施和设备,积极引进、运用新技术,促进医疗水平不断提高;要大力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在原有的两个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强化辐射功能,进一步树立“服务上门”的观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做好社区预防保健工作,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 展望未来,“黄医”人将抓住“医改”契机,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切实将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深化优质服务系统工程,促进医院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要充分发挥先进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继续深入开展“病人选择医生”的活动,坚持医疗质量好、服务态度好、就医环境好、病人花钱少的“三好一少”原则,树立“质量就是

[1][2]下一页

生命,医德就是本钱,信誉就是效益”的新观念,使医院的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医疗质量不断提高。 在新的世纪里,黄河医院将进一步做好“科技兴院”工作,依靠科技营造优势,全面加快医疗技术发展步伐,并做好以下工作:( 1 )进一步抓好基础性疾病诊治工作,力求不断改善诊治手段,积极引进新的治疗方案和新的技术,不断向“高、精、尖”发展。( 2 )进一步引进先进设备,提高诊断率,为治疗提供可靠条件。要充分利用磁共振、高速螺旋 CT 、X 刀、大型 C 型臂等高、精、尖设备,带动相应专业的发展;继续做好脏器移植工作,肾移植项目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要上水平,还要上规模,同时要做好骨髓移植,角膜移植的前期准备工作;要瞄准高精尖技术,再造特色和优势,大力发展心脏介入技术,继续抓好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及周围血管介入治疗、肿瘤的介入化疗和导管室的发展,创出黄河医院在医疗技术服务方面的特色品牌。( 3 )要继续做好社区医疗服务和“送医下乡”工作,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开展健康义诊咨询活动,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如结合防治高血压病、管理糖尿病高危人群和定期为患者检测血糖、对其给予膳食指导,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在狠抓医疗设备、医疗技术发展的同时,黄河医院的领导和广大职工,决不会忘记三门峡人民的期望与厚爱,牢记办院宗旨,坚持“医德立院”、诚信为本,坚持把优质服务作为永恒主题,严格规范医疗服务价格,以病人的满足和方便作为根本目标,为三门峡人民营造舒适的就医环境,为三门峡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作出新的贡献。 在党的十六大即将召开之即,黄河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决心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加快发展,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责任意识,用做好医院各方面工作的实际行动,努力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医院两个文明建设的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六大献礼。

7.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篇七

(一) 高速铁路的定义

高速铁路是指通过改造原有线路, 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00 公里以上, 或者专门修建新的“高速新线”, 使营运速率达到每小时250 公里以上的铁路系统[1]。

(二) 世界高速铁路发展的背景资料

1964 年10 月1 日, 最高时速达210 公里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开通, 标志着真正意义的高速铁路诞生。此后, 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相继开工建设高速铁路, 促成了高速铁路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到20 世纪90 年代初, 建成了3 216 公里高速铁路。高速铁路运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促使欧洲在20世纪90年代再次形成了高速铁路的建设热潮。欧洲议会还批准了泛欧高速铁路网的规划, 规划新建线路12 500公里, 改造既有线14 000 公里, 形成连接欧洲所有主要城市的高速铁路网。到90 年代中期, 高速铁路在经济、节能、环保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各国政府的认可, 开始大力发展。

(三) 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背景

我国自1876 年出现第一条铁路以来已经120 多年了。遗憾的是百余年来, 我国的铁路事业无论从横向上还是从纵向上来讲, 都是远远落后的。同其他国家比较, 我国的铁路在运营里程、运输效率、技术水准、装备质量等方面相差极远, 令人堪忧。改革开放20 多年来, 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对于交通运输的巨大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 铁路沦落成为了“瓶颈”产业。发展高速铁路不仅适合我国国情, 而且是我国铁路走向复兴的需要与选择。

二、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1994 年, 我国第一条广州—深圳准高速铁路建设成功并投入运营, 其旅客列车速度为160 公里/小时~200 公里/小时, 不仅在技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 更主要的是通过科研与试验、引进和开发, 为建设我国高速铁路做好了前期的准备, 被称为我国高速铁路化的起点。

2012 年10 月8 日, 世界上首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铁, 也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条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开始全线试运营, 并于2012 年底正式开通。哈大高铁北起哈尔滨, 南至大连, 纵贯东北三省, 线路全长921 千米, 从哈尔滨到大连全程仅需4小时左右。2012年, 我国有1.3万千米时速达250—350千米的客运专线建成投产, 以“四纵四横”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基本形成, 标志着中国铁路全面进入高速铁路时代[2]。

目前, 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达到11 028 千米, 居世界第一位, 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现在, 中国每天开行的动车组就有1 000 多列, 运送旅客约百万人次。中国用6 年左右的时间跨越了世界铁路发达国家一般需时30 年的历程, 形成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三、中国高速铁路的技术创新

(一) 工程建造技术

路基———突破了地基处理、路基填筑、线下构筑物刚度均匀化技术难题, 实现路基沉降变形收敛可控。

无碎轨道———突破了与信号轨道电路适应性、大跨桥上变形控制等技术难题, 掌握了无碎轨道大规模应用设计、制造、施工、精调成套技术。

桥梁———突破了900t双线整孔箱梁制、运、架, 大跨高墩等一批新结构特殊桥梁技术难题, 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快速施工。

隧道———突破艰险山区、复杂地质、江河水下修建隧道技术难题, 实现高速列车隧道内时速350km安全运行和交会。

客运枢纽———突破了过去交通方式分治、换乘不便难题, 实现了空间换平面, 城市轨道、公交、出租车乃至空港多种交通方式融合、立体现代客运综合交通枢纽。

牵引供电———研发应用抗拉强度高、导电性能好的接触线与承力索, 建立接触网—受电弓藕合仿真系统平台, 掌握了36—40kN大张力接触网设计、施工技术, 实现时速350km动车组重联双弓安全运行。

精密控制测量———突破轨道空间几何毫米级精度控制难题, 构建了勘测、施工、线形维护“三网合一”精密测量控制网, 实现了轨道的精确定位和构筑物变形量控[3]。

(二) 动车组技术

中国铁路建立了时速250km、350km和350km以上动车组技术体系, 研制了座、卧、16 辆长编组动车组系列产品, 适应不同运营条件, 掌握了动车组设计、制造关键技术。

“和谐号”CRH380 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在低阻力流线型头型、高气密强度和气密性车体、振动模态系统匹配、安全可靠的高速转向架、先进的噪声控制、高性能的牵引系统、高速双弓受流性能、安全环保的制动系统和人性化的旅客界面等方而取得新突破。

(三) 列车运行控制技术

研发装备了适用于既有线提速和新建时速250km高速铁路的CTCS-2 级、适用于新建时速大于250km高速铁路的CTCS-3 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3 级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可实现最小追踪间隔3min, 兼容CTCS-2 级列控系统, 实现了时速250km、350km两个速度等级高速列车的跨线运行。

(四) 系统集成与运营管理技术

中国铁路建立了集成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 把联调联试及试运行等技术要素与建设及运营有机衔接起来, 实现了高速铁路各子系统的集成与优化。

中国铁路研制应用了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对线路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等固定设施进行动态综合检测, 建设了北京、上海等6 个动车组检修基地和一批运用所, 运用先进的检修工艺、设备对动车组进行检修。

四、对中国高速铁路的展望

未来几年, 中国高铁建设将进入全面收获期, 当我国高速铁路系统初具规模时, 相邻的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将形成1—2 小时交通圈, 而省会城市与地级市之间将形成1 小时甚至半小时交通圈, 届时, “人便其行, 货畅其流”的目标将成为现实。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高铁的发展也不能太过激进, 我国高铁的发展应该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如果超前发展, 不仅自身会受到制约, 还可能牵涉到其他一系列系统的紊乱, 抑或是过度投资造成的巨额亏损, 可能引发铁路部门的巨大债务危机。另一方面, 还要考虑到民众的承受能力, 不能一味追求收回投资成本而使之变成“高价高铁”, 使大多数人失去享受高铁发展的机会。

摘要:铁路运输历来都与国民经济建设息息相关。所谓高速铁路, 通常是指最高运行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铁路。历经百十年的技术改革, 高速铁路作为一个新型经济产业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基础建设, 特别是对于地域广袤的中国。短短十几年, 中国实现了从步入高铁时代到引领世界高铁发展的一个大飞跃。高铁对于城市交通的改善作用明显, 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调整了城市民众的出行次数及城市空间结构。

关键词:高速铁路,发展,技术创新,展望

参考文献

[1]崔瑞超.浅谈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J].新课程学习, 2010, (10) :30-31.

[2]梁东成.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与规划[J].地理教育, 2013, (11) :62.

8.团队建设在联邦快递的转变历程 篇八

联邦快递集团激励旗下超过26万名员工和承包商高度关注安全问题,恪守品行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最高标准,并最大程度满足客户和社会的需求,使其屡次被评为全球最受尊敬和最可信赖的雇主。

联邦快递是全球最具规模的快递运输公司,为全球超过220个国家及地区提供快捷、可靠的快递服务。联邦快递设有环球航空及陆运网络,通常只需一至两个工作日,就能迅速运送时限紧迫的货件,而且确保准时送达。

1971年6月28日,“联邦快递”公司正式成立,它的总部设在小石城旧址,写着“欢迎顾客光临”的大标语悬挂在公司办公室里。通过弗雷德·史密斯的开拓经营,FedEx获得了高达9600万美元的风险性创业资金的注入,组建了33架飞机的运输团队,在25个城市开展业务,公司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的团队建设问题也提上日程。

团队是一种特殊的组织形态,也具相应的文化,恰当的团对文化、对于团队绩效的创造具有积极作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对团队成员的吸引、鼓舞、昭示和激励作用。

FedEx在打造团队文化时,首先是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P一S一P,即”员工一服务一利润”,联邦快递关心员工,从而令他们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借此确保公司可获得利润及业务得以持续发展,公司内所有活动都以此经营哲学为基础。

其次,FedEx努力营造一种“平等一民主一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促使价值观深入人心。FedEx在组织里、在团队中塑造一种平等的理念,一般企业总是老总“出风头”,而FedEx在美国上市时出席的不仅有总裁还有速递员;FedEx中国区副总裁陈嘉良说:“公司是很公平的,不会有什么歧视,只要你有能力,就可以做到很高的位置。”作为六项《财富》杂志排行榜得主,FedEx获得了《财富》杂志授予的“蓝带公司”荣誉,这六项排行榜中有一项就是一最照顾少数族裔公司。

最后,在价值观与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基础上,FedEx着力打造一股“团结、合作、创新、诚信”的团队精神。这种精神的打造通过注重员工的发展,与员工的沟通从制度保障到心灵互动等方式来实现,主要体现在培训体系、激励机制、沟通机制等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FedEx旗下的60多架飞机全部都是以公司员工的子女名字命名的,可以想象,当念到天上飞的“爱丽思”号、或者“菲利普”号并联想到员工的下一代时,FedEx员工心中将会涌上对公司何等的忠诚、自豪与热爱。

1978年,FedEx股票成功上市。联邦快递公司以其利润10%的巨额资金用在推销活动上,在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塑造企业形象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美国境内凡是有可能成为他的客户的潜在市场上宣传隔夜快递服务的重要作用,宣传联邦快递公司的服务宗旨、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上的承诺,终于在社会公众面前成功地竖立起一个崭新的企业形象。与此同时,社会责任方面更多的要求也要求团队的建设更向这方向发展。

FedEx的团队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业绩目标以及分解到团队的业绩目标,二是FedEx更注重的体现在团队成员行为标准上的目标。FedEx每年都关注财务业绩指标的实现,但是在成为世界500强企业之后,财务指标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企业越来越以追求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企业对社会应负的责任等非财务目标。

在《华尔街日报》刊登的年度哈里斯企业声誉调查中,FedEx被评为“企业声誉最佳”的运输公司,并在“感染力”、“社会责任”和“工作环境”三项指标中,取得前五名的优异成绩。

联邦快递激励员工去树立公司形象,努力塑造一种既为客户,也为员工着想的企业形象,公司精心建立起来的形象有益于保持并扩大其市场份额。这些成绩的取得,需要团队成员长期不懈努力,更需要系统地反映在行为标准上的团队目标作为指引。

比如,速递员在收派件时,不仅要按照操作规范完成各项操作程序,还要按照礼仪规范建立和维护与客户的零距离关系;当速递员返回公司后,分检员便会按照程序标准与速递员进行交接;当货物和报关单按照标准处理完毕.又会将货物运抵机场与机场的分检员按照规范标准交接。如此一环接一环,直到货物准时顺利地送交到收件人手中。如果以对货物进行电子扫描记录为标准环节,从中国收取的货物运到美国客户手里,正常情况下要经过14次至18次的扫描环节,可见在如此复杂的运送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套标准的操作行为规范作为团队行动目标是难以完成客户交予的使命,换句话说,只要所有团队和团队成员都按照标准行为规范操作,就能将货物安全、准时地运抵可能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收件人。

1978年8月,《幸福》杂志刊登了联邦快递公司一名雇员的讲话:“人们迁居孟菲斯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联邦快递公司申请一份工作。” 《美国100家工作条件最佳的公司》的

作者把联邦快递公司列为美国工作条件最佳的100家公司之一,并称赞它是“典型的现代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家 “人民公司”,因为它确保实施一种公平待遇政策,诸如“五级申诉制”、“不裁员”、“最高工资”、“利润共享”、“管理人员的股份选择权”等等。

在以人为本的团队文化影响下,FedEx非常重视员工的个人发展,为此,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培训一选拔一角色转换”机制。

可以这么说,参加培训是员工在FedEx能够获得发展的重要条件,特别是随着培训课程级别的升高,意味着公司对你的信任与期望在提高,加上培训课程确实能让员工学到真正的技能与知识,因此,培训在FedEx备受员工欢迎。培训课程设计很细致全面,每个岗位都有一个培训计划,比如分检员上岗前要经过最基础的速递课程培训,FedEx内网COSMOS系统培训、清关代理课程培训以及必要的实习,每项培训都要经过考核并记录在案,如果不合格且差距太远有可能面临不能上岗的局面,无论你在面试时表现多么出色。

比如COSMOS系统是一套全英文、全球联网的内部网络,是员工开展工作的基础工具,加上系统庞大且里面有许多FedEx个性化的语言,如果不能适应和运用自如,无论你对物流业对快递业多么熟悉,都难胜任FedEx的最基本的工作岗位,更不用说管理岗位,因此,培训还起到了筛选的作用。

另外,为了增加团队成员学习与发展的机会,FedEx非常重视内部的公开选拔,这给员工提供了一个角色转换的良好机会。人力资源部每周都在内部网站上更新最新的职位空缺,其中包括一些管理性的领导岗位,只要你有实力、有信心,就可以去竞聘一把,甚至可能与你的顶头上司同场竞技,员工在内部的岗位变换与在部门间的成功流动是比较正常的事情,这被视为你又掌握了一门新的技能,又能胜任新的岗位而被广泛认可。

进入21世纪,FedEx的团队随着业务的扩展,分布在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每笔货物要求在24一48小时内从地球一端的发件人手里送到地球另一端的收件人手里,时间是如此之短,区域跨越又是如此之大,而且当货物出境后,运送环节上的团队成员就会变成另外一个国度的人,当每天几百万个包裹通过几百架飞机在全球5万个投递点间流转的时候,无论你是哪个国家的雇员,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是FedEx的员工,那就同属一个团队,共担一份使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中国的FedEx职员在午夜时分突然接到西半球某个国家的FedEx职员打来的长途,对方用地道的英语或含糊的英语(母语非英语的国家)急迫地询问某个包裹是否运抵中国,而这个包裹现在需要紧急转运至第三国,这时,中国的FedEx职员必须首先在努力听清对方的意思后迅速查实货物的准确位置,因为可能因某种失误导致电脑记录失真,查实的难度就会加大;查实之后与对方甚至是第三方进行确认,再进行相应操作。

这样的工作在FedEx内网COSMOS系统上更是司空见惯,而当问题发生时,不借助虚拟团队就根本没办法解决。

FedEx的团队为了“使命必达(Missionguarantee)这一共同目标,成功地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互动地解决了跨越时间、空间和组织边界的各种问题,不仅保护了客户利益,确保了组织目标的实现,更增进了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信任、理解与支持,从而强化了团队精神与团队协同战斗力。

上一篇:初二下册地理复习提纲下一篇:教师师德年度个人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