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社会调查报告(精选8篇)
1.英语社会调查报告 篇一
作为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当然,我必须发挥自己在专业上的长处。虽然,才刚进入大一,没有对专业的商务英语进行学习,但是也尝试着锻炼自己的口语能力,用英语与厂长交流了几句,了解了厂里的基本情况,比如工厂人数,工厂职能。在比较简单的方面进行探讨。该纸品厂是较为小型的工厂,大概有100多名员工,但是规模已经在不断的扩大,新的厂房也正在构建。工厂主要是为青岛啤酒生产包装纸箱。
了解了工厂的基本构建后,我想,只有亲自进行尝试,在能更好的体会厂里工人的生产生活。于是,我拜托厂长分配了一样较为适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体验。因为厂里主要是纸箱生产,所以厂房里的确是灰尘充斥,大多数工人都是戴着口罩进行工作,避免呼吸道的不适。而且,据我的调查,厂里还配备了一些抽烟除尘的设备,促进厂中的空气循环。一天下来,我不得不说,纸箱的各个制作流程确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很多都是纯粹的体力劳动,所以会觉得挺累的。不过,这样的体验,我大概永远都不会忘记,那种辛苦与艰辛。我想,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了解民工打工的不易,也让我联想到国家的经济现状所要面临的社会就业问题。虽然,我所学的专业是英语,但是它是商务英语,所以我也必须在商务上加强了解,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社会实践着实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民的感情,拉近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我们这一代的大学生,在将来的就业中将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更增加了我们的压力,我们必须时刻提高警惕,而且也要积极地投身于实践之中,这样才有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为未来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实践中,我也深刻地了解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许多方面还不能做到全面、细致,以致于在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错误,经过这次实践以后,我将认真做好总结,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提醒自己,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思想更加成熟,希望以后还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得到更好、更全面的锻炼。毕业实习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我所在的公司是北京驻乌的一个办事处,是一家私企,所以我刚开始的工作并不忙,没有感觉到很累。只是每天都要守在电话和传真机旁。很耗时间,第一天就因为坐了一天腰酸背痛的。但是过了几天就稍有点习惯了,每天向我同一个办公室的女孩学习一些办公知识。刚步入工作岗位,才发现自己有很多都不懂的。现在在办公室,有闲的时候就会看一些会计方面的书,虽然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此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但我觉得应该多学点,有几个技能在以后找工
作也可以给自己我几个选择。我现在上班近两个月了,在这短短一个多朋中,曾有几次想过干完一个月不干了。也许我是刚开始工作,有时受不了经理给的“气”,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就想辞职再重新换个工作得了。但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再换个工作也是的,在别人手底下工作不都是这样么?刚开始。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干好自己的工作,毕竟又没有工作经验,现在有机会了就要从各方面锻炼自己。不然,想念以后干什么都会干不好的。我现在的工作,相比其他人来说待遇挺不错的了,也不是和其他人比,工作也不是很难,很容易进入工作,关键是学习对人怎么说话、态度及其处事。由于经验少,我现在这方面还有欠缺。现在才明白,在校做一名学生,是多么的好啊!早晚要工作,早晚要步入社会,早晚要面对这些避免不了的事。所以,现在我很珍惜学习的机会,多学一点总比没有学的好,花同样的时间,还不如多学,对以后择业会有很大的帮助。
再说回来,在工作中,互相谅解使我很感激他们。有时同事有事要晚来一点,就要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办公,偶尔我也会的,大家相处的很好,没有什么隔阂。有几次要回学校办点事,去向经理请几小时的假,经理也都很体谅,直接就给批假了。这个时候心里很开心;遇到一个如此好说话的经理。所以,感觉现在的工作还是挺不错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周围的同事都很不错的。心里上没有什么额外的不必要的压力,可以好好工作,学习。先就业,后择业。我现在要好好锻炼自己。再好好学习,之后相信自己通过努力一定会找个好工作来回报父母及其所有的老师的。别的没有什么奢求的,现在当然是把磨练自
己放在第一位,更何况现在的待遇还不错。在这一个多月中,我学到了一些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即使都明白的事,可是刚开始有时还做不好。现在做事,不仅要持有需心求教的态度,还要懂得取长补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忍”了也就是坚持不懈。现在,我工作的时间虽然不久,可是我发现自己真的变了点,会比以前为人处事了。
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在秘书这个职位上,技术性的劳动并不多,大多是些琐碎重复的工作,因而秘书在工作中所会遇到的挫折主要可能发生在:
1.与上司沟通不好;
2.上司给的某份工作感觉吃力,难以胜任;
3.对琐碎重复的工作感到怨烦;
4.与上司发生争执;
随着国际经济的持续发展,国际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对从事国际商务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特此,我们做了关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
2.英语社会调查报告 篇二
班级归属感是指学生对自己的班级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 愿意承担作为班级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 乐于参加班级活动 (包克冰, 徐琴美2006) 。根据Freeman (2007) 的定义, 班级归属感是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感情。Goodnow研究发现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对其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在面对艰难学习任务时的持续努力有显著影响。
为了解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支持感和班级归属感的状况,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了解现状, 发现问题。对某高职院校英语专业47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 并对1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支持感和班级归属感提出了建议。
1研究设计
1.1研究问题
本研究目的是探究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感和班级归属感的现状, 因此提出了以下问题:
英语教师对学生学业关心与帮助、精神上的鼓励与肯定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同学对学生学业关心与帮助、精神上的鼓励与肯定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学生对自己的班级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情况如何?是否愿意承担作为班级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 乐于参加班级活动?
1.2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某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和旅游英语专业的47名学生。
1.3研究手段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
发出问卷47份, 回收47份, 最终有效问卷47份, 回收率100%。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 从参与调查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0名学生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内容主要围绕学生所体验到的教师与同学社会支持感和班级归属感。因为访谈内容是有关学生对教师及同学的看法, 为了让学生反映真实想法, 访谈方式为一对一访谈。
2结果分析与讨论
根据调查结果, 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支持感和班级归属感的状况进行了分析。
1) 英语教师的学业支持和情感支持
从问卷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 (68.09%) 认为教师对他们的学业关心和帮助只是一般;有63.83%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与气氛;48.94%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开展课外英语学习活动, 29.79%的学生认为极少开展。大部分学生 (70%) 认为教师对他们的精神上的鼓励与肯定只是一般, 有时有课外交流, 较少关心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由此看来, 教师学业支持处于一般水平, 教师情感支持有所缺失。
2) 同学学业支持和情感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 学生从同学中得到的学业支持和情感支持明显不足,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大部分学生认为与同学相处比较融洽;有61.7%的学生认为从同学得到的学业支持和帮助只是一般;有53.19%的学生认为班级里的同学只是偶尔会在一起讨论问题;遇到困难时, 偶尔找班里的同学帮忙 (63.83%) , 仅有14.89%的学生会经常找同学帮忙。
3) 高职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根据所调查班级结果显示, 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认同和投入不足, 这提示我们要加强班级凝聚力。大部分学生 (82.98%) 认为班级的整体氛围还融洽;有68.09%的学生对班集体组织的活动一般感兴趣;有近60%的学生只是一般愿意为所在班级展示才能, 发挥影响力, 有14.89%的学生要看情况, 这些学生还有调动积极性的空间。也说明了我们的学生班级责任感和义务感还要加强。
从对学生访谈中了解到,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较少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 学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英语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欠缺这一现状, 其中一位学生提到:
课后老师极少与我们交流, 老师对我们了解也很少。我们希望老师与我们走得更近一些, 如果他们更关心、鼓励我们, 我们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应该会更高些。
从访谈中还了解到, 有的学生对所在班级不甚满意:
我刚入大学时, 学英语还挺有热情的, 但我们班学习气氛一般, 英语水平好的只有几个, 上课较沉闷, 课后不大进行英语学习方面的交流, 我们英语学习积极性就受到了影响。
3结论和建议
社会支持是学生身心健康与学业进步不可或缺的外界条件, 学习者对班集体的认同归属程度直接影响其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社会支持感和班级归属感对其英语学习很有益处。本研究结果表明, 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感比较缺乏, 学生体验到的班级归属感处于一般水平。基于调查结果, 建议英语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对所在班级的归属感, 调动学生融入班集体。在英语教学方面, 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英语戏剧表演、英语辩论赛、英语歌曲比赛等, 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所在班集体的归属感, 能加深他们与周围同学的友谊, 增强学生对班级的热爱。建议英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与精神支持, 提升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的的社会支持感和班级归属感, 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营造一个积极融洽的环境。
附:高职英语教学中学生社会支持感和班级归属感的调查问卷
1.你的英语教师对你学业的关心与帮助, ()
A.很多B.一般C.极少D.无
2.你的英语教师对你精神上的鼓励与肯定, ()
A.很多B.一般C.极少D.无
3.你的英语教师能营造一种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与气氛, ()
A.经常B.有时C.极少D.无
4.你的英语教师课外与学生交流吗? ()
A.经常B.有时C.极少D.无
5.你的英语教师开展课外英语学习活动吗? ()
A.经常B.有时C.极少D.无
6.你的英语教师关心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兴趣爱好吗? ()
A.很关心B.一般C.极少D.不关心
7.你从同学得到的学业支持和帮助, ()
A.很多B.一般C.极少D.无
8.对于班集体组织的活动, 你的态度大多是 ()
A.很有兴趣B.一般感兴趣C.不感兴趣D.看情况
9.你觉得你们班级的整体氛围怎样? ()
A.非常好B.比较好C.一般D.不好
10.在班级里你与同学们相处得怎样? ()
A.非常融洽B.比较融洽C.比较紧张D.很紧张
11.班级里的同学会在一起讨论问题或一起聚餐、聊天吗? ()
A.经常B.偶尔C.极少D.从不
12.当你遇到困难时, 会主动找班里的同学帮忙吗? ()
A.经常B.偶尔C.极少D.从不
13.你愿意为你现在所在的班级展示自己的才能吗? ()
A.很愿意B.一般C.不愿意D.看情况
14.你愿意承担班级赋予你的职责, 在班级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吗? ()
A.很愿意B.一般C.不愿意D.看情况
参考文献
[1]Freeman T M, Anderman L H.Sense of belonging in college freshmen at the classroom and campus level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007, 75 (3) :203-220.
[2]Ghaith G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operative learning, percep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J].System, 2002, 30 (3) :263-273.
[3]Goodenow C.Classroom belonging among early adolescent students:Relationship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993, 13 (1) :21-43.
[4]包克冰, 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6 (2) :51-54.
[5]徐锦芬, 占小海.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调查与研究[J].疯狂英语 (教师版) , 2010 (1) :4-8.
3.英语社会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高职 社会需求 学习需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C-0126-04
最早提出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概念是美国学者Holliday,McIntosh & Strevens(1964),Hutchinson and Waters(1987)又把外语教学分为ESP和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两大类,ESP可以分出EAP与EOP,即学术英语和行业英语。国外ESP研究、教学体系和评价标准已经有成熟的体系,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传统上以一般用途英语EGP教学为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发展和参与全球性经济不断增加,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录用熟练掌握相关行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大学毕业生。张炳阳指出,“通用英语对各行业的工作岗位英语使用场景针对性不强,企事业单位更喜欢招聘良好的行业英语加上足够深度的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卫乃兴和周俊英、刘润清、秦秀白、刘法公、陈冰冰、蔡基刚等学者也指出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应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提出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在培养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毕业后相关工作岗位实际使用英语的技能训练,提高运用英语处理日常业务能力。2009年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职业方向与社会需求差异较大,应制定与本校学生大学英语基础相符合的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英语教学。
在此背景下,我们尝试对本院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本次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重新设计本院大学英语课程。根据财经类职业模块就业岗位对英语的要求,对财经类大学英语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高职财经类岗位的财经英语需求分析及课程设置。
一、理论基础
Munby(1978),Richterich and Chancerel(1987),Nunan(1988),Duhin和Olshtain(1990)把分析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目的看成是课程设计和选定教材内容的首要环节,是后面一系列活动的出发点。束定芳(2004)认为,需求分析是外语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进行需求分析需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需求分析为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提供教学依据与参考。Richards(1984)认为客观需求和主观需求,即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往往不一致,甚至可以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真实世界中学习外语中,语言课程必须和学习者目的保持一致”。黄萍(2007)亦提出,只有基于深入细致的需求分析,ESP课程设置才能成为有效的课程项目。
Dudley-Evans & St.John(1998)提出的需求分析方法为广大国内外学者接受,需求分析包括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学习需求分析(Learning Situation Analysis)、当前情景分析(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目标情景分析是指社会相关岗位真实工作环境对学习者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学习需求分析包括学习者知识、学习者技能和策略、学习者动机和学习条件等;当前情景分析则是对学习者课程开设前语言、技能、学习经验的优缺点作出评估,从而找出学生目前水平与本身希望达到的目标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我国学者束定芳(2004)把“目标情景分析 ”与“学习需求分析”定义为“社会需求 ”和“个人需求”,并提出需求分析是外语语言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可或缺的启动步骤,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分析为外语课程设置、外语课程内容、设计和实施、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提供依据与参考。他认为“社会需求调查可通过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来进行,调查对象为用人单位、学校毕业生。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来研究高职大学英语课程设计,要从需求评估环节着手,进行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分析调查分析。
本研究采用调查及访谈法收集数据,包括网络招聘信息调查、企业问卷调查及企业相关人员访谈、历届毕业生与在校学生问卷调查及访谈。通过调查及访谈,了解当前社会适合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岗位在英语方面的需求、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岗位英语使用情况与在校财经类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大学英语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重新设计,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就业的需求。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对学生将来就业的财经类职业岗位群进行社会需求与在校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从而找出财经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侧重点。
(二)研究方法
本学院毕业生是地区的企业单位,因此本研究的网络招聘信息数据从广西人才市场收集,毕业生问卷调查及访谈数据从本院2009、2010级毕业生中收集,企业问卷调查及访谈数据从本院毕业生所在企业中收集,在校生从本院2011和2012级学生数据收集。毕业生、企业与在校生调查数据的收集以纸质问卷或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访谈则通过网络及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
我们通过以下方式对所获数据和信息进行解读。对于招聘信息、毕业生、企事业单位和在校生的调查数据,我们通过四方的有关项目进行有目的的对比分析,找出财经类社会人才市场、毕业生、企事业、在校生学习者英语需求的同异与之间的差距,对调查及其他访谈数据,进行总结归纳,从中得到切合社会财经类岗位英语需求与在校生个人学习需求的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几方面的依据。
三、数据统计与对比分析
(一)招聘信息数据统计分析
我们在广西人才网对财务专业相关的职位进行了相同条件的搜索。岗位搜索条件为财务、税务、审计与统计;发布时间搜索条件为最近一个月(截至2013年4月24日),工作地点搜索条件为全广西的地区县级市城市,学历要求搜索条件为大专。从广西人才网搜索到的财经类岗位数为1936个,其中,无英语要求的岗位数占1902个,有英语要求的岗位数分别为66个。英语要求百分比数据见表1。
从表1的数据对比来看,财经类无英语需求达96%,“有英语要求”只占3.3%。财经类岗位有英语要求的岗位数占总岗位数的比例非常小,那么,是不是市场对财经英语需求真的有那么低吗?这是否意味着与该类岗位相关的专业可以不强调英语教学呢?我们通过以下毕业生、用人单位、在校生的财经英语需求数据分析来说明这个问题。
(二)毕业生、企事业单位与在校生调查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
其中,毕业生主要选取本院2009级该专业毕业生70名,收回问卷63份,有效问卷51份。从就业岗位情况来看,大多数私营企业(45.21%)为毕业生所在企业,而且所在企业大多数为1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61.96%)。针对企事业单位的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10份,以民营和私营企业(7家)为主,其他类型企业有国有企业(1家),政府机关(1家)及事业单位(1家),涉及的行业有金融、社会服务、教育,200人以下的企业和200人以上的企业各有3家和2家。在校生调查问卷发放的对象为本院财经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52份,收回问卷151份,有效问卷150份。三方问卷有效回收率均超过70%,问卷调查具有统计学意义。
1.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分析。我们首先进行社会需求分析,调查了解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大学英语和行业英语的需求,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两方的需求进行比较,以此确定社会对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需求,相关数据统计见表2。
表2 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大学英语与行业英语需求调查表
从表2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总结财经类类专业的就业岗位英语需求具有如下特点:(1)我国现无社会承认的行业英语证书,用人单位仍以大学英语证书验证大学毕业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大学英语证书在毕业求职与单位录用中起作用不到50%。(2)大部分企事业单位与毕业生认为大学英语不符合行业岗位的英语要求,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影响不大。(3)财会行业基层工作人员英语使用频率低,但随职位升高,英语使用频率越高。(4)毕业生认为使用最多的英语技能是听力与阅读,企事业对毕业生(非英)则要求较强的阅读行业英语报表能力。(5)毕业生认为使用英语最多的场景是业务、生活接待、电子邮件,企事业单位认为是接听电话、阅读报表。
2.学生个人需求分析。具体如下:
第一,在校学生英语基础水平情况调查。首先通过本学院财经分院11级、12级在校生两届学生的高职英语B级、四级通过率,得出其通用英语知识水平的客观情况。
由表3可以看出,本院2011级、2012级财经专业学生B级通过率在10%左右,大学英语四级在2%左右徘徊,表四更表明学生的词汇量,听说读写译的水平与B级要求相差甚远;因此,学生的英语基础实在低得令人吃惊。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与该类岗位相关的专业可以不强调大学英语教学呢? 我们通过以下学生个人需求的调查,把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得更全面一些。
第二,学生个人学习需求调查。
从表5中我们看出,在校生对大学英语和行业英语的学习需求如下(占百分比最高一项):(1)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学习动机是为了增加找工作砝码和以后行业事业发展;这一点与社会需求是一致的;(2)学生的学习技能与策略、自主性学习非常差;(3)一半学生认为大学英语口语听力少,阅读文太多,教材口语听力适中,读写译偏难;(4)61%的学生认为上课方式老师讲解过多,学生口语和笔头练习少;(5)超过半数的学认为应增加大学英语平时口语、听力成绩的考核。
3.学生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差距对比分析。从表2至表5做一番对比,我们看出财经类岗位大学英语、行业英语的学生个人学习需求与社会需求水平差距极大:(1)社会对大学英语高职B级证书需求情况是30%左右,四级约为16%,本院财经类11级、12级学生B级过级率约为15%,四级过级率为2%。(2)工作英语使用频率、英语技能使用、英语使用最多的工作场景三项,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都有明确的要求。在校生对自己将来工作岗位的职业英语使用要求与需求一无所知,这彰显我们通用英语ESP教学社会需求分析的严重缺失。(3)毕业生与企事业认为大学英语证书、英语水平对工作发展影响约为50%,学生则为80%。(4)80%到90%企事业单位、毕业生、在校生三方强烈要求加大通用英语口语、听力教学的分量和增加开设行业英语的内容教学。(5)毕业生、企事业与在校生对行业英语听说、翻译、写作的熟练掌握程度需求从低到高。(6)企事业对行业英语的技能重在阅读与写作;毕业生重在听说,写作;在校生则认为全部技能需要学习,其中口语提高的期望值最高。
综合以上大学英语和财经类职业英语的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分析,笔者认为,高职财经类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材和评估方式应该做一下的调整,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照顾到学生个人的需求,并从短短的两年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缩短学生个人学习需求与社会需求的距离。
四、改革建议
我国学者蔡基刚提出,学术英语应定位在我国的本科ESP教学上,重点培养学生学术口语和书面能力;高职高专定位为行业英语,通过岗前培训为就业做好准备。针对以上财经类高职大学英语与职业英语的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职财经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重在行业英语,即先打好通用英语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突出阅读职业英语专业术语、技术文档能力的培养,为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准备必要的行业英语。与此同时,要为英语能力较强或对英语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全面提高其英语语言文化综合素质,让这群学生具备用英语解决工作中涉外沟通问题的能力,并为他们学习专业英语打好扎实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从以下方面采取课程改革措施:
(一)课程设置方面
在课程设置上,应以构建“通用英语+职业英语”模式。高职大学英语授课时间一般为2年,根据学生通用英语的基础,我们可以制定灵活的教学时间,根据基础可以安排通用英语与职业英语(各128学时/年),均为必修课。通用英语注重对学生的补差补缺学习,包括口语听力读写。如学校条件允许,可以增设一下选修课:英语过级选修课,如英语四级、高职英语B级过级选修课等。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方面
应重视课堂的授课内容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根据本院学生基础,本课题组自编了大学英语校本教材讲义,第一学年进行通用英语教学,对语音、词汇、语法进行补差补缺。增加听力、口语课时,适当减少阅读文,翻译写作够用即可。第二学年进行财经英语教学,包括听力口语阅读翻译写作,但突出专业术语的记忆与训练,重在财经的报表阅读和行业应用文写作如资产利润表负债表等。另外,可以从校外的公司拿到一些全英文的报销单等等,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必太注重语言知识的系统化,而应注重实用性,够用就好。在平时的职业英语教学中,我们还模拟会计的工作流程进行口语、报表、电子邮件、应用文的学习,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及职业性。
(三)教学方法方面
专业教师和大学英语教师共同备课,制定每次的教学任务,学生分组完成布置的任务,课堂上通过讨论演示完成作业的。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建议采取案例法、工作过程模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高效地完成每次的教学任务。
(四)教学模式方面
应该坚持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口语听力课以小班(20人左右)教学,阅读翻译写作以大班(50人左右)教学组织,针对高职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方法少、学习积极性比不强等等特点,利用自主学习平台,进行课内课外教学的互动,一方面可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另一方面,方便教师督促学生进行课外英语学习,并对其学习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五)评估方式方面
以形成性评估为主,终结性评估为辅,重在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包括听说、阅读、写作课的课堂活动与作业的评价。
五、结语
本文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需求的角度,对高职财经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并根据数据对比分析结果为改革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当然,对这些建议的具体实施及实施效果还应该通过实践进行检验。因此,根据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对其进行实践检验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另外,针对文中所提出的个性化课程的设置,可以通过分析学生学习需求来进行探讨,这也是我们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高职大学英语与本科大学英语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同。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如何做到既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个性化地有助于每位学生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这是有待于深入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所调研、论述的范围有限,所得的结论和建议能否适合更大的范围,有待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Dudley-Evans,A.& M.J.St.John..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A Multi-displinary Approach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2]Halliday M A K,McIntosh A and Strevens P.The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Longman,1964:78
[3]Hutchinson,T.&Waters,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 -centred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102
[4]Richards,J.Language curriculum development[J].RELC Journal,1984(15)
[5]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再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
[6]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我国大学ESP教学重新定位思考[J].外语教学,2010(6)
[7]黄萍.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类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英语师范生实习社会调查报告 篇四
---关于中学生英语教学的调查
一、调查概况
我被分到长沙市第十九中学进行教育实习,实习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英语这门课而言的。调查的过程十分辛苦,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颇费了一番心思,最终的调查结果还是很让我满意的。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的两个班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至还到其他同学所在的实习学校调查。重要的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通过调查研究,我对当下中学英语的教学状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更为我将来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对中学英语教与学的一些看法,其中有些问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叙述的或者是老师们常谈论到的,但我想这对于我们实习生来说,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受,而不仅仅是以前从理论上的认识。希望我的认识能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些效果。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
1、从英语教师的自身状况、教学方法等方面来探究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2、从学生角度探究现今中学英语的发展现状。
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来谈一下英语教的情况。
我调查发现,现在的英语课堂教学,大多数老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是正确的,它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很多英语老师在备课时,设计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上课时提问学生,达到和学生交流的目的。调查中有的英语老师对我说现在的学生比较懒,对学习不是很重视,尤其是英语这门课,认为努力与否考试时都不会得太高的分,也不会得分很低,和其他同学不会有太大的差距,况且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因而,你让他们回家预习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基本上是不看。因此上课要多提问题,这样才能迫使他们课后去看。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问个“为什么”,这一方面可以使老师和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也可以进一步挖掘教材的有关内容。我自己在实习的教学中也采用了此方法,成绩果然不错。
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我发现在现在的中学的教学中并不是很受欢迎,重要的原因就是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减少了师生互动的机会。以使用多媒体教学为例,上课时学生的眼球多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去,很少有学生再看书本了。学生多爱看一些图画,对图画的记忆倒很清楚,但却忽略了图画旁边的文字。这种教学方法还使得老师变得懒惰起来,大部分老师在上多媒体课时很少板书,一些老师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学生也就不作笔记了。
老师们认为一个班里的学生英语成绩有很大的差别,可以把学生分为几等。一个老师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把英语学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视个人的情况不同而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对于成绩特别差的学生一些老师就采取了放弃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而牺牲了大家的利益,那样是不值得的,而且老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老师们也承认他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存有偏见,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有一个高考的指挥棒在无形中束缚着他们。老师不能平等地看待学生,这一点老师们能很坦诚地同我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我认为,现代化的教育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保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可以很好地接受教师的教育,也有权利抵制这种教育。教师的教育和教材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只是外固,真正获取知识、得到发展还要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学生作为内因主动的学习不存在了,教师和教材再好的外因也将失去意义。
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们对单词教学工作要认真、仔细的多,因为老师们觉得学好单词是学好英语良好的开端,所以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每天记单词,甚至会利用上课的时间默写单词。调查中,大部分的教师会在讲解完单词的意思后,都会采用例句的方法来巩固学生们对单词的认识。在单词的授课中,很多有老师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法,并借助图片教学,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很好地记忆。而课文的讲解却与此相反,少利用多媒体以讲解为主。这也说明了老师们能因材施教。
在调查中我还发现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教学时,课堂气氛总是很活跃。他们备课时不限于教参、优秀教案等书,能够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发挥,这在我实习期间听不同的老师讲课时感受最深。有一个老师讲授数字单词的时候,采用了一系列的游戏的环节,调到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不但牢牢地记住了数字单词的拼法,也记住了数字单词的读音。她的语言也十分的幽默,还不时地做一些动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情况有直接的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课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教育实习的调查中得到了验证。
其次,从学生的角度来谈一下英语学的情况。
在调查中,部分学生对我公开表示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不想学英语。他们认为英语很枯燥乏味,而且没有必要学习。特别是理科生,他们的这种想法更为严重,他们认为自己又不会出国,英语学的再好也没有多大用,况且自己考试时得分也不会太低。现在的学生是多么有个性,我想学好英语还是有不少好处的。毕竟在高考时多得一分,人生道路不同,而且现在世界越发国际化,学好一门英语能够让你更加地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所淘汰。
学生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法一开始还是比较喜欢的,很感兴趣,可是等时间一长也就无所谓了。有的学生告诉我,上课老师用多面体教学时间把握的不是很好,有时太快,记笔记记不下来,有时太慢,学生听起来又感觉到无聊。有的学生干脆告诉我说,还不如在家里自己上网学习。
然而,这里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批改,我发现,班里抄袭作业的现象比较普遍,有近90%的同学反映本班同学有抄袭作业的现象。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心理压力普遍较大。我所见习的学校学生平均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除了上课时间,每天课外学习时间在4小时以上,而有些科目每天作业时间都要超过2小时。如果每门课程的作业都如此,学生如何应对?即使只语数外三科每门作业要2小时,学生也不可能完成。其实这么多的学生抄袭作业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他们的课业负担的确过重了。因为过重的课业负担,加上家长及老师的不间断督促,他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
5.英语社会调查报告 篇五
社会调查报告是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应用,同时也为毕业论文的撰写作好前期的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因此根据教学计划,在本学期末安排为期两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报告,同学们可就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最终形成书面报告。
一、什么是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对社会上某一个问题或事件进行专门调查研究之后,将所得的材料和结论加以整理而写成的书面报告。目的是调查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或某一现象,以引起公众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尽快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解决。社会调查报告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公众关心的社会经济与发展问题,它注重真实、具体、典型的事例与数据,注重分析事情产生的背景、成因,意义或危害性,也可适当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考核
本次社会实践报告会按照要求进行成绩考核:优秀占20%,良好45%,及格20%,不及格15%。其中“不及格”者需重新做报告,直至达到合格。本次调查将占到实践活动课程40%的分数,望大家认真对待。
三、社会调查的方法
1、普遍调查
2、重点调查
3、典型调查
4、抽样调查
四、调查报告的种类类别
调查报告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反映基本情况的调查报告。如:关注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春节旅游市场消费类型调查、寒暑期补习班现状调查、大学生消费市场及现状调查、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调查等、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调查与分析。
2、总结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如:大学生如何在网上成功开店?影响学生听课效率因素的调查。
3、介绍新生事物的调查报告。如:自由创业的成功率与成功者的素质?2009年的新生网络词汇?大学生村官怎样才能适应农村需要?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调查。
4、考察历史事实的调查报告。如:考察地方名胜古迹、xx市习俗及渊源、xx村庄村情民史调查。
5、揭露问题的调查报告。如:关注青少年网瘾成因、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五、社会调查报告的格式要求
社会调查报告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落款五个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一)封面页:题目为小二号,粗体,居中;宋体;班级、专业、姓名内容
为三号宋体,居中,下划线。标题:写明调查对象的名称及内容。可以是公文式标题,即《关于„„的实践报告》;也可以是观点式标题,例如《社会是大课堂,实践长真知识》。
(二)导语:也称前言,写出社会实践参加者的意图、性质、主题、时间、地点,以及调查的范围和采用的调查方法。然后用“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于下”从而过渡到正文。
(三)主体:这是社会调查报告的核心部分,也称正文。写实践者根据学校要求和自己想要报告的内容,例如:活动内容,经验体会,理性思考,问题和建议。作为学生应该着重写自己的认识,特别要写出自己的体会,思考后的理性认识,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1、情况部分:介绍调查所得到的基本情况,应注重具体事实、统计数据、文字应简明、准确,条理分明,也可兼用数字、表格、图示说明。
2、分析部分:重点分析所调查事情或现象的产生背景、原因、实质,条分析缕,有事这有依据,抓住问题的实质、规律,揭示出其重要意义或危害性,给人印象深刻,提醒世人或领导注意。
3、建议部分:在有力的分析下,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为有关部门恰当处理提供参考。
(四)结语:总结全文、深化主体、警策世人,也可在建议部分结束。注意:写作时可以按以上几部分构思,但行文时不要写上“前言”、“正文”、“结语”、“落 款”等文字,而要写标题,如“基本情况”、“主要体会”、“几点思考”、“问题和建议”等。
六、社会调查报告的结构方式
(一)纵式结构: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材料,如果是针对某一件事情,通常可采用这种结构方式,如《某某公司不正当广告炒作的调查》。
(二)横式结构:根据材料的内容、特点、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处理,如果是针对某类社会现象,通常采用此种结构方式,如《关于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查》、《关于独生子女问题的调查》,社会调查报告一般立足于某类社会现象,故这是常见的一种结构方法。
(三)纵横式结构: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但应确定以某一种结构方式为主,另一种为辅。
七、社会调查报告的写作步骤
(一)写作前目的明确,认真选择调查对象,认真选择调查对象,认真制定调查计划。
(二)认真进行调查,搜集有关资料,注意材料的准确性、典型性。
(三)整理分析调查到手的材料,进行分类、鉴别、筛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四)撰写社会调查报告
八、书写与装订要求 1.字数2000字左右;
2.本次调查报告必须打印(A4纸,正文宋体小四,1.5倍行距)。
九、写作及上缴日期
本报告应在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期间完成写作。上缴截止日期为2016年9月1日.社会调查报告(范文一)
调查时间:2016年6月10至7月26日 调查地点:启明学校
调查内容:关于网络带给中学生的影响
调查方式:小组讨论,问卷调查,校园内随机采访
调查的目的:为了了解信息时代,网络给当代中学生所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查希望能正确引导中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这一重要的信息来源和沟通平台。调查的步骤:
(一)小组讨论。确定社会调查选题,分工,进程安排,具体实施步骤,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的具体题目。
(二)问卷调查。分别对学校各年级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以保证调查的范围全,调查的对象覆盖面广,以便更能反映出信息时代网络带给中学生的影响。
(三)校园内随机调查。选定校园内某一地点(过往人群比较多,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对过往的同学进行随机的采访调查。
(四)小组总结。通过对问卷调查及校园内随机采访的结果统计,得出结论。
(五)形成可行性报告。针对本次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拟定可行性报告,我们应采取怎样具体的对策去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内容:主要针对信息时代网络带给当代中学生的影响进行调查。
问卷调查具体内容:
1.你经常接触到网络么?()
A.经常
B.不经常
C.从不 2.你认为网络有用么?()
A.有用
B.没有用
C.应人而定 3.你在上网时经常做什么?()
A.查阅资料
B.交友聊天
C.玩网络游戏 4.你认为网络能帮助我们开拓视野么?()
A.能
B.不能
C.不知道
5.在上网的时候你经常查资料或浏览新闻么?()
A.经常
B.偶尔
C.从不
6.你认为网络能扩大我们的人际交往圈么?()
A.能
B.不能
C.没感觉 7.你认为网络交友可靠么?()
A.可靠
B.不可靠
C.无所谓 8.你认为网络游戏有益处么?()
A.有,可以帮我们娱乐
B.没有,浪费了我们的时间
C.没感觉
9.你认为网络对于我们当代中学生是益处多还是弊端多?()
A.益处多
B.弊端多
C.没感觉 10.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应如何利用网络?
调查结论:通过对各个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及不同性别同学进行调查发现。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引领潮流的大学生,更是无“网”而不胜,网络对于他们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但网络却是一把“双刃剑”,当代中学生在享受着网络给自己带来的诸多方便与快捷、知识与乐趣的同时,其身心正承受着网络带给他们的“煎熬”。
人际交往的错位
中学时期正是中学生心理趋于成熟的时期,此阶段,特别需要别人的理解,愿意向别人倾诉自己的思想,以便通过别人的理解与安慰而对压抑的情绪进行调节,使心理压力得以缓和。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年龄、性别、地域、经历等的不同,相互间的交流会有一些无法回避的障碍,但互联网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网上,人们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伪装,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消除各种社会暗示和物质表象的干扰,平等地与对方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以求得对方最大的理解和帮助。这样长时间就会造成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直接交流减少,人际关系淡化,引起大学生与社会分离,逃避现实世界,只满足精神需求,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映。久而久之,会走入“现代与孤独”,造成现实人际交往的矛盾与错位。
对网络过分依赖
网络世界的虚拟往往会使中学生网民产生一种特别“自由”的感觉和“为所欲为”的冲动,做一些平时不能做也明显不恰当的行为,尤其是在心情不好时,有些中学生常常上网发“帖子”,招徕许多网友共发牢骚,还相互安慰一番。久而久之,明明知道靠网络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但还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产生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心理。更有甚者,一些同学沉溺于网络游戏,他们从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快感,可以感觉到现实中感觉不到的自信,从而一头扎进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染上“网络成瘾症”等心理疾患,因此而荒废了学业。
冲击社会道德
在互联网上,人们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方式进行交流。正是网络这一虚拟性的特性,给我们的社会道德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网上说谎可以说是这种冲击的排头兵。据对在校生同学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00名同学之中有48.6%承认向网民说过谎,或者用另外一种身份结交过网友。
在访问一些聊天室时,有些同学经历了这样一些怪现象,有些自称自己正在日本的人却不知道“TOKYO”(东京)是什么。对于长期沉溺于谎言中的学生来说,这种冲击是巨大的。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社会传统道德的继承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网上黄毒泛滥、逆流渗透、黑客袭击等,这对于我们这些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来说危害极大,也对传统道德教育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面对网络给中学生心理带来的这些不良影响,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对应策略,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功能,努力克服在中学生上网交流的过程中给他们带来的消极影响。首先,教育中学生要全面地认识和理智地对待网络的作用。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网络世界里,中学生网民要学会筛选有用的信息,让网络为我所用。另外要用理智的眼光正视网络的负面作用,提高自身抵制污染的能力。自觉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在时间上自己限制自己,不沉溺于脱离现实的虚拟世界,使自己不仅是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者,更是计算机网络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
其次,加强中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这要求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教育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信任、尊重、宽容、以诚相待,使他们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要有意识地磨练中学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引导中学生深入社会实践,从中接受锻炼,磨练意志,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敢于正视现实并与其保持正常的接触。对周围事物保持清醒客观的认识,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困难、矛盾,从而提高他们耐挫折的能力。
以上是我本次社会调查的结论,希望对我们当代中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能起到一种合理的建议和督促。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范文二)
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业难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毕业就失业”似乎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针对这一社会现象,我们展开了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
调查者都是在校大学生,其中专科学校的学生占64%。专业有:
传媒(新闻、文秘)
语言类(商务英语、应用英语、日语、德语)
经济类(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会计)设计类(建筑设计、动画设计)
技术类(计算机科学技术、园林工程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管理类(旅游管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工作 调查形式:
调查问卷共104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回收率高达96%,调查文件采用单项选择,不定项选择和主观题三种方式来设计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事实上,在毕业生和企业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渠道,企业的用人标准、企业人才的选择条件没有在有效的时间的传递给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缺乏市场导向。这使大学生就业时缺乏足够信息,从而产生就业盲目性。调查目的:
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学校就业指导,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为同学们在今后的求职就业过程中提供参考。调查结论及建议:
一.大学生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的比较少
在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还是比较少的,只有24%的同学表示一直在关注就业信息,而71%的同学只是偶尔关注,在看到时留意下。而对就业情景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了对为所选职业所做的准备程度和将来职业所带来的成就高低。同学们大都表示对未来的工作有担心,但在实际生活中却缺少了这种基本的努力。典型的眼高手低表现。总结照成这方面的原因:1.因为学生现在仍在安逸,舒适的校园中生活,对激烈的社会生活没有足够的了解。在经济上仍依赖父母,忘却了就业压力带来的紧张感,每天仍是如中学生活,上课、下课,对就业缺乏了准确的了解和认识。2.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不到位。同学们表示,虽然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只是泛泛的讲些大道理,缺少了实际的操作能力。二.大学生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认识包括个人的兴趣与特长、个人的性格与价值观、个人所选定的目标与需求、个人的情商、个人的工作经验、个人的学历与能力、个人的生理情况等个方面,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部分用人单位的了解,发现社会所需要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综合素质应该包括思想健康和道德、自律、讲诚信,善于协调、容易与他人合作的品格,以及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
调查显示,有60%的大学生认为造成就业难的状况,除了社会压力大,企业用人少的因素外,主要问题还是在于自身的工作经验的缺乏,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的因素。目前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缺失,突出表现为相对缺乏社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在与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存在着障碍。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同学认为自我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关系是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职业生涯目标是指可预想到的、有一定实现可能的目标。而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我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对自己有所了解。通过个人分析认识自己,估计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性格,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自己的优势,衡量自己的差距,并以此来开发自己塑造自己,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调查表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兴趣、职业倾向都缺乏深度了解,自然对职业生涯目标是模糊的。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职业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地理位置与单位性质、社会经济因素),内在价值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自己的理想),外在价值因素(家庭的经济条件、薪水和福利、)。在调查中,被调查者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自己的理想、家庭的经济条件、父母的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按自身在选择工作时所起作用从大到小排序。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薪酬和福利、地理位置、单位性质和父母的决定为同学们所所首先考虑下的,接下来是自己的理想、是否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家庭的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
据调查发现,以往的学生对自己就业后工作的要求,无论是单位性质反面还是薪资方面,要求都比较高,但现在的就业形势似乎不允许初出茅庐的学生有挑工作的机会了,大学生们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大部分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对于以后将从事非专业的工作,有61%的同学都表示可以接受,看招聘单位给出的工资待遇和发展前景。但在就业公司选择时,有58%的同学希望可以再外资企业和政府部门工作,对那些民资企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表示会考虑,这也是大学生好高骛远的表现,似乎也有点不切实际。几点意见:
从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表现为:1.对就业形势的关注度比较少。2.个人能力存在缺陷,自我认识不足,缺少实战经验是致命因素,没有准确的目标3.大学生的职业期望还是比较高。
(1)学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工作, 尽快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的工作同等重要。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属于就业匹配的促进措施。其核心在解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 帮助他们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通过改革传统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和建立一支高素质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和就业帮助。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大学生就业信息系统, 全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联网,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指导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估、职业开发以及制定工作寻找战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建立职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实施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与实习政策等等。
(2)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当前全社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除了表现在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矛盾外,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时出现,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这为大学生就业增加了困难。因此大学生要消除“眼高手低、有业不就”的思想,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就业观。调整自己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到基层去谋求发展,到艰苦的地方去创业。其次转变到灵活就业,先就业、后择业的动态就业上来,转变到行行出状元,“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的敬业观念上来。最后认清自身的素质和条件,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不盲目攀比,寻找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适合于自己的用人单位。毕业生应当给自己做出一个正确的评价,自我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看到长处的一面,又要看到短处的一面,既要对某一方面的特殊素质进行具体的评价,又要对其他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既要考虑全面的整体因素,又要考虑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重点因素。
6.英语专业《两课社会实践调查》 篇六
专业英语教研室
一、课程目的:社会调查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具体实践,是实现专业目标、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本专业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了解,培养和训练学生职业认知、观察社会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专业技能、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打下基础。
二、课程任务:放假前要制定出个人《两课社会实践》提纲或者计划。在社会实践结束后撰写出不少于3000字的《两课社会实践报告》。
三、基本要求:
(1)英语专业2011级学生应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对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群和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专题调查与考察,采访、收集、整理资料,并提交社会调查报告
(2)开学后,上交调查计划和两课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其中调查报告不少于3000字。
(3)考核内容主要依据调查报告是否注明调查的对象、时间、地点,范围和主题,以及调查的主要方法;是否将调查到的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并依据事实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合符逻辑的、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是否针对调查得到的事实,提出有见地的看法或有价值的建议。《“两课”社会实践》课程按2个学分记入学籍档案。
四、参考选题:
(一)教育方向
1、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2、外向型学习与外语教学探讨
3、课堂师生言语互动及其对学生英语口语的影响
4、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中阅读理解的对比分析
5、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连词误用分析
6、多媒体技术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7、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8、协作性学习在EFL教学中的研究
9、肢体语言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0、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语码转换现象探究
11、外语课堂中外籍教师调整语话语分析
12、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13、调动中学英语课堂气氛的策略研究
14、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5、英语教学中的语言焦虑及解决策略
16、从克拉申二语习得理论评疯狂英语学习法
17、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18、中学课堂英语口语错误分析及纠错策略
19、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
20、母语迁移在基础教育各阶段中的作用
21、提高大班课堂教学的效果
22、汉式思维对中国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影响
23、浅谈英语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开掘
24、从心理学角度探讨少儿英语教学
25、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26、新课程实施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设疑”探析
27、英语词汇教学方法探讨
28、注重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29、从现代汉语中的零主语结构看高中生的英语句法迁移
30、任务型教学法研究
31、方言对学生英语语音的影响
32、英语阅读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33、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
34、关于高中阶段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
35、探究式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6、现代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汉语中的主题突出和高中生英语的句法变异
38、母语负迁移与英语语法教学
39、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模式研究
40、有效英语口语教学及语言交际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41、原版电影与英语学习
42、课堂互动理论与ESL学习关系浅析
43、高中英语书面表达中的母语迁移现象分析及对策
44、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探析
45、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
46、第二语言习得与幼儿英语教育
47、中外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比较
48、中外教师课堂鼓励性用语比较
49、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法原则
50、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中的诸问题
51、谈交际法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
52、小学英语故事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53、英语课堂反馈对学生动机的影响
54、自由谈话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55、教师语言习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影响
56、创造英语教学的真实语言环境策略
57、从情态与礼貌之关系看英语写作教学
58、英语教学中有效输出方法的探讨
59、自我评价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60、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业批改有效性的提高
商务及翻译翻译方向
1、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2、商务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的作用
3、商务英语函电翻译技巧
4、商务谈判中英语的重要性
5、商标名称的翻译与策略
6、浅谈商务英语写作时避免修饰语错位的方法
7、商务函电翻译的用词技巧
8、商务文本的意义理解与翻译
9、论商务翻译中的伦理规范及译者选择
10、浅谈涉外合同英语特色
11、商务英语写作中的错误与商务英语写作教学之间的关系
12、谈合同(或其他各种类型文本)的翻译
13、商号、商标、公司名称等的翻译
14、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与发展
15、外贸英语翻译中词义的处理
16、经贸英语中语境因素的作用
17、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国际营销策略
18、外资企业对中国商业文化的影响
19、人力资源的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
20、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
21、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幽默语言翻译
22、汉语新词英译:传播学视角
23、电子工具在非文学翻译中的应用研究
24、论口译中的语用策略
25、从社会功能的角度谈汉语政论文的英译
26、汉语公示语英译:语用学视角
27、英语财经报刊网站语言风格及翻译策略
28、目的论视角下的商业网站英译
29、论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
30、英汉语网络新词隐喻及其翻译
31、经贸类英语文章中习语的翻译
32、从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探究中餐菜名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33、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书名翻译
34、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汉英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5、互文性视野下的诗歌翻译
36、英汉科技语篇翻译:衔接理论视角
37、变译理论视角下的英汉新闻互译
38、功能理论视角下的歇后语翻译
39、英汉模糊语翻译的美学阐释
40、经典著作的复译:接受美学视角
41、简明英语运动影响下的汉英法律翻译
42、从翻译本地化看译者素养
43、索绪尔的语言意义观对翻译的影响
44、汉译英中遇到新词语的译法问题
45、翻译与语境
46、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47、翻译中的文化信息传递
48、语篇体裁与翻译策略
49、数字的翻译
50、翻译中的语序转换
51、谈英语被动句的翻译
52、英汉句法对比和翻译
53、英语否定句的翻译
54、中国特色词汇及其英译
55、英语长句的理解与翻译
56、浅析《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三中英译
57、浅谈如何综合选用直译和意译
58、中国特色新词的英译
59、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汉英翻译中的“求同存异”原则
7.英语社会调查报告 篇七
一、文献回顾
21世纪以来, 关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文献大量增多。在众多相关文献中, 有关农村医疗、养老保险的文献最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也逐渐增强, 但相对于价格高昂的药费和医疗服务费, 学者们都注意到了农村居民往往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风险。在2003年之前, 相当多的学者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等各个不同的角度, 论证了在我国农村迫切需要建立医疗保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思考了我国建立农村医疗保险的模式。杨哲等对广东省进行分析后发现, 农村居民医疗保健需求的增长明显滞后于经济及卫生资源的增长速度, 认为建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势在必行。[2]有学者认为, 当时中国政府已有能力开展农村医疗保障, 只是要调整政府医疗卫生投入结构, 以农村居民的重大疾病保障为重点。[3]在对苏南农村传统合作医疗进行调查后, 林闽钢也同样认为政府对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有效介入和积极支持, 是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4]王兰芳根据我国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及其医疗状况呈现的矛盾性, 提出了整改乡村医疗机构、开展社会医疗互助和鼓励商业保险等措施, 以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医疗需求。[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之后, 相关学者更多地把学术注意力放在了新农合的运行效果上, 从不同的角度, 如袁辉从公平与合作视角和刘波、任旭从经济学、精算原理和风险管理理论等角度, [6][7]来研究制度是否达到了满足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目标。
在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时, 学者们主要将其置于以下三个大的宏观历史背景之中:一是我国特别是农村地区老龄化背景。[8][9]二是结合本世纪我国政府以来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背景。[10][11]三是我国城乡流动加剧、农村空壳化这个大的前提, 如陈建兰。[12]为了更好地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 有学者还进行国际间的比较分析。陈桂华、毛翠英和张时玲分别对德国、日本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进行了分析;[13][14]余文静从文化差异这个角度分析了欧美和东亚国家队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借鉴意义。[15]更多的学者, 在自己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了农村养老存在的严峻问题, 提出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不同思考。总之, 学者们都强调在加强政府主体作用的同时,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应该多元化、多支柱。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们也关注到原依托于集体经济的农村贫困救济开始逐步陷入困境, 农村中出现的贫困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16]本世纪我国开始试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后, 大量的研究围绕着农村低保的运行绩效、资金来源、公平性、如何更好地完善等展开。为了提高农村居民子女的教育水平, 逐步摆脱农村贫困, 政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民间一起实施希望工程, 重点资助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居民子女的初级教育问题。本世纪以来, 各级政府加大了资助的力度, 开始逐步推广针对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学杂费免除政策, 大大减轻了子女上学给家庭带来的负担。
从上述文献分析中, 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有关研究文献中, 除了医疗和养老之外, 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济和教育救助方面相对涉猎较少, 这不利于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我国幅员辽阔, 各个农村地区差别很大, 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状况也有着较大的差距。在中国政府开始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发展城乡之际, 对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各个内容以及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现状做个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研究内容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2008年实施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这次调查是一次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国抽样性调查, 主要涉及居民的基本个人信息、家庭生活、经济活动、认同态度等。它采用了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框, 使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 最终共获得10151分有效问卷。根据研究的需要, 本文选取了居住在农村社区中的居民作为研究对象, 得到4138份有效样本。其中男性农村居民为2001个, 占总数的48.4%;女性农村居民为2137, 占总数的51.6%, 年龄结构在18岁到69岁之间。
1.中国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整体状况研究
从表1可以看出, 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诸多内容中, 农村社区居民享受比例最多的是医疗保险, 享受的比例近40%。其次分别是养老保险和其子女的教育救助, 在接受调查者中享受到的比例分别为8.3%和5.4%。这就意味着90%以上的老年农村居民只能从家庭中得到一定的保障, 他们的衣食住行只能靠自己或家人供给。那些有子女上学的农村居民, 也基本上都是自己付费。农村社区居民而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助和救济以及其他福利, 农村居民中能够享受到的比例都很低, 都没有超过3%。当村民因某种原因陷入贫困, 只有非常少的人能从政府得到一定的帮助。
资料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均由作者根据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整理而得。下同。
2.不同户口类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注:***:P<0.001;**:P<0.01;*:P<0.05。下同。
分析表2中的数据, 可以发现, 农村居民的户口类别与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 经过卡方检验后在统计上最为明显相关。其中, 居住在农村社区中的非农业户口居民享受医疗保险的人数比例要比农业户口居民多得多, 其比例高出17%之多。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也高出农业户口居民7个百分点。差距最为明显的是养老保险方面, 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享受养老保险的比例远远高出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37%之多。也就是说, 那些拥有非农业户口的老年农村居民比那些没有非农业户口的农村居民从国家获得养老补助的机会要多得多。
在百分之五这个置信水平上, 农村居民的户口类别和他们子女是否教育补助、他们是否享受其他福利在统计上相关。值得注意的是, 农业户口居民的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比例高于那些非农业户口居民的子女。但非农业户口居民要比农业户口农村居民要容易获得其他福利补贴。在贫困补助或救济方面, 两种户口类型的居民中能够享受到的比例都很少, 在统计上没有差别。
3.不同地域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如表3所示, 农村居民所处的区域类型和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子女是否享受教育补助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在医疗保险方面, 享受比例最高的是中国东部农村居民, 都分别高出中部或西部农村居民11%。也就是说, 一旦生病, 东部农村居民比西部或中部的农村居民更可能得到医疗补贴。至于养老保险方面, 享受比例按高低排序依次分别为东部农村居民、中部农村居民、西部农村居民。其中, 东部和西部农村居民之间差距最大, 达到了8%。在最低生活保障上, 在整体享受的比例都很低的情况下, 相对来说, 东部农村居民享受的比例仍然最高。西部农村居民一旦生活遇到困难, 能够从政府得到救济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在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比例上, 其顺序恰好相反, 最高的是西部农村居民, 高出东部农村居民整整一倍。在享受贫困补助或救济和其他福利上, 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距, 即他们享受到的机会都差不多。
4.不同社区类型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研究
分析结果 (见表4) 发现, 农村居民所居住的社区类型和他们是否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其子女是否享受教育补助在统计上显著相关。地处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在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的比例上要高出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也就是说, 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要比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更多。尤其是在医疗保险上,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的比例高出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十一百分点。同时, 也该注意到, 山区或高原地区的农村居民, 他们的子女享受教育补助的机会在统计上比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的子女更多。在是否享受贫困救助或救济和其他福利方面,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和非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差别。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中, 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远远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根本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在农村社区中, 能够享受到一定程度社会保障的居民很少, 就连享受比例最高的医疗保险, 其覆盖面还不到农村居民的40%。而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养老保险, 能够享受到的农村居民还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十。至于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其他内容, 农村居民享受到的那就更低了。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户口制度, 人为把居民分成两种: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并为此设计了两套完全不同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保障方面尤其如此。很多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 都主要是针对拥有城市户口的居民, 而广大的农业户口居民则被游离在制度之外。同样生活在农村社区, 相对来说, 那些拥有城市户口的农村居民在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及其他福利方面都更具有优势。只有在子女教育方面, 农村户口的居民更可能得到国家的照顾。
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在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保障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之前, 各地经济水平不同。自改革开放以来, 东部地区无论城市还是农村, 凭改革开放政策的先发优势, 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都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反映在社会保障制度上, 各地也有很大的差距。从上述中可以发现, 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方面, 在统计水平上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在子女教育方面, 贫困的中西部地区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照顾。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同是农村, 但地理环境却差别很大。总的来说, 可以把我国农村社区分为平原地区和非平原地区。平原地区, 由于得到长期的开垦和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 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场所, 因此, 平原地区农村相对山区或高原来说经济、社会条件具有更好的优势。研究也发现, 平原地区在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要比山区和高原地区建设得较为完善, 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可能性更高。和前面一样, 经济条件较差的山区或高原, 农村居民子女上学更容易得到国家的照顾和补贴。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 中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政府逐渐开始统筹城乡发展, 逐步在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中国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现象, 满足农村居民最迫切的需要, 中国政府于2003年在农村开始建设医疗保障体系, 即具有中国特点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有关文件, 中国预计在2010年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到整个农村, 所有农村居民都能享受到一定程度的医疗保险。研究结果发现, 和其他社会保障内容相比, 农村居民享受到的医疗保险比例要高得多。养老保险, 作为影响最为深远、最为重要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尤其是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中国农村, 其重要性尤为突出。在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了二十多年的背景下, 中国农村很多独子女的父母开始面临养老的问题。中国在2009年开始试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逐步把农村居民纳入养老保险体制之内。为了更好地配套农村医疗、养老保障的建设, 中国政府也开始加强了最低生活保障、贫困救济与补助、农村子女教育救助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摘要:本文利用2008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中关于农村社区部分的调查数据, 分析了中国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研究表明, 目前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建设得最好, 但也只有不到40%的人能够享受到。另外, 养老保险、教育救助等内容在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中都存在着较大差异。
8.英语社会调查报告 篇八
内容摘要:伪造社会调查报告的行为妨害了“司法秩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法的处罚,并应当根据伪造的主体、意图、行为及后果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评价。明确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法律属性,细化社会调查的内容,理性对待伪造社会调查行为的刑法规制,才能避免社会调查适用中的不规范和随意性。
关键词:社会调查 司法秩序 证据属性 规制
随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的全面开展,社会调查适用中不规范及随意性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由于社会调查报告并不属于法定证据种类,司法实践中对于前述案例三中的伪造社会调查报告这一行为如何进行评价也莫衷一是。伪造社会调查报告的行为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科以刑罚。因而,从法理上对社会调查报告本质进行深入分析,揭示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至关重要。
一、对社会调查的法理分析
(一)社会调查体现了刑事法对“人”的回归
犯罪行为和犯罪行为人是刑法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从关注犯罪行为到关注行为人,刑法学经历了长期的过程,同时也使“刑罚个别化”的问题成为争论焦点。概括讲,刑罚个别化主张“应受惩罚的不是行为,而是行为人”。[1]因而,刑罚个别化关注的重点是犯罪人,理论立足点是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并以此作为定罪量刑的基础,突出体现了刑事司法的人性化、个案正义和区别对待等基本理念。如果说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诸如累犯、惯犯、手段恶劣等情节,是刑罚个别化在刑事实体法条文中的体现,那么,修改后《刑事诉讼法》中对涉罪未成年人开展社会调查的规定,实质上是对涉罪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的调查,并以社会调查为参照而进行的定罪与量刑,是刑罚个别化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过程。
在古典“行为刑法”理论中,严格奉告“罪刑法定”的原则,无论是定罪还是量刑都以行为人的“行为为中心”,开展社会调查没有刑事司法意义。在“行为人刑法”中,以行为人为中心,刑罚的目的不在于惩罚而是矫正,更加关注的是刑事司法领域中的“人”。在我国具体语境下,克服重实体轻程序、重犯罪行为轻犯罪行为人等司法痼疾,改变“刑罚报应主义”、“机械执法观”等落后理念,需要重塑刑事司法对“人”的重视,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社会调查的制度性规定,正体现了我国刑事法对“人”的回归。
(二)社会调查是“司法过程中”的司法活动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68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监护教育等情况进行调查。除此之外,司法实践中司法行政机关、司法社工团体以及公益律师等,也受公、检、法等机关的委托开展社会调查。总之,社会调查活动开始于侦查,结束于审判,发生于整个司法过程中,是体现司法公正性、权威性的重要活动。培根曾说:“一次不公的判断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犹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断则把水源败坏了。”[2]也正基于此,司法的独立价值为法学理论及实务所重视,无论是在公、检、法等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中,还是在司法行政、司法社工、公益律师等受委托开展的社会调查活动中,凡是伪造社会调查报告的行为,都损害了司法活动的客观公正性和权威,妨害了司法秩序,其危害性大于一般的违法犯罪行为。
(三)社会调查的本质是对“人身危险性”的查明
社会调查证明的内容是涉罪未成年人的“人身危险性”,并以此为参照来定罪量刑和开展矫正活动,而证明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通过两个途径:一方面,通过犯罪行为本身来显现,如犯罪手段,主观意图,对象、时间、地点的选择,产生的后果等;另一方面,由对涉罪未成年人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一贯表现、监护教育等方面社会调查来体现,两者共同决定对行为人的定罪和量刑。前者大多是我国刑法中的所规定的法定情节,在对涉罪未成年人适用时相对明确。后者则大多为酌定情节,虽然在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有相关的规定,但适用比较有弹性,自由裁量的空间较大。同时,任何一个未成年人犯罪都不是偶然事件,都有其深刻的个人、家庭、教育、社会以及法制等方面的原因,通过社会调查,追寻其犯罪的原因,衡量其刑事处遇,评估其矫正的难度,都离不开社会调查的深入开展,而其基础则是通过社会调查探究其“人身危险性”,并以此来开展相应的刑事司法。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法律属性
(一)社会调查报告“证据”属性的争论
对社会调查的法律属性,即社会调查是否属于证据,存在较大争议。一是肯定论,认为社会调查报告是证据,而对于证据的种类则又存在不同的观点,如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具有相关性、专业性和科学性、应用性,属于专家证据”。[3]也有的认为“社会调查报告应当被视作证人证言”。[4]有的认为“社会调查报告应当被视为一种品格证据”。[5]二是否定论者,认为社会调查报告不是证据。由于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反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格状况,而不直接反映案件本身的事实,因而认为,它是对少年被告人量刑的参考材料,并不具有证据属性。[6]三是区别论者,认为应区别对待,“应将其视为除定罪外的刑事处遇的证据”,[7]其实质上还是主张社会调查报告是证据的肯定论者的观点,即社会调查报告是“量刑”的证据。无论是肯定论者还是否定论者,都没有从根本上否定社会调查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重要作用,也基本没有否定社会调查在对未成年人进行处遇时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甚至认为可以作为法庭教育未成年人的重要依据。[8]
(二)社会调查报告应界定为证据
将社会调查报告界定为证据,理由如下:一是社会调查报告具有客观性、关联性、法律性等证据特征。二是社会调查报告具有明确的证据内容,即对涉罪未成年人“人身危险性”进行证明。三是社会调查报告的参考适用,并对被证明对象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决定作用,这一点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涉罪未成年人处遇(主要是量刑,又不仅限于量刑,还包括强制措施的适用与解除,刑罚的执行以及行政处罚的建议等)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定罪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决定作用,表现在对涉罪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上,即参照社会调查报告后,可以对涉罪未成年人作出附条件不起诉宣告与否的决定,最终将影响涉罪未成年人的后续追诉程序以及罪与非罪的处理。[9]由此可见,社会调查报告不仅可以作为量刑的证据,甚至可以作为定罪与否的证据。[10]四是按照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等五个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1条规定,调查报告应当在法庭上宣读,并接受质证,这表明法院已经将社会调查报告作证据对待。
三、伪造社会调查报告行为的刑事法规制
(一)实然分析,司法实践中应对伪造社会调查的行为综合评价
伪造社会调查报告的行为造成了司法不公,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进行处罚。然而,由于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社会调查的法律属性规定不明确,即社会调查报告不属于法定的证据种类,由此造成了对伪造社会调查报告行为应当如何处罚的争议。
我们认为,在案例三中,某甲的行为损害了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放纵了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受到刑法的处罚,而如何定罪处罚则要结合我国《刑法》的规定,对某甲的行为进行综合的评价。首先,由于我国刑法规定,伪证罪的犯罪主体为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而某甲并不属于以上特殊犯罪主体,按照“罪刑法定”的原则,某甲不应构成伪证罪;其次,某甲明知某乙是涉罪未成年人,却接受某乙父亲的请托,通过提供伪造的社会调查报告的形式作假证明包庇,构成包庇罪;最后,某甲身为社区矫正人员,具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为涉罪未成年人某乙提供伪造的社会调查报告,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构成滥用职权罪。同时,由于某甲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应择一重罪定罪处罚。
(二)应然分析,加强对社会调查的刑事法规制
加强对社会调查的刑事法规制,则要从程序法与实体法两个方面着手。
1.在程序法上进一步完善社会调查制度。社会调查的深入和取得实效,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讨和完善,在具体司法实践中,也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化,防止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权力的滥用。[11]在许多西方国家“人格调查”是通行做法,此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法律都规定,进行社会调查是审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必经程序,有的国家法律甚至明文规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非经社会调查,并提出调查报告,不得宣告刑罚。[12]在我国,《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社会调查制度,但存在诸多不足,如社会调查不是必经程序,社会调查的参照适用并不明确等。完善和规范社会调查制度就要使社会调查成为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必经程序,提高其强制适用性;规范社会调查主体,树立社会调查的权威性;承认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并作为一种法定的证据种类;规范对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庭质证、辩论等程序性设置,完善对社会调查报告的参照适用等,真正发挥社会调查的作用。
2.对伪造社会调查报告行为的理性规制。社会调查制度属于程序法中的重要内容,同时,司法程序的严格适用离不开《刑法》的保驾护航,从实体上加强对伪造社会调查报告行为的惩处,是促进程序公正、树立司法权威的重要保障,二者具有深刻的交互关系。由于伪造社会调查报告的行为发生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侵害的是司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妨害了司法秩序,因而,应将伪造社会调查报告的犯罪行为规定在妨害司法罪的章节中。在承认社会调查报告为一种“法定证据”的前提下,应将故意伪造社会调查报告的行为理性“入罪化”,即修改我国《刑法》中关于伪证罪的规定,将故意伪造社会调查报告,并提供给法庭的行为规定为“伪证罪”,从而在实体上对社会调查进行规制,真正实现社会调查的实效。
注释:
[1]曲新久:《刑法的逻辑和经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2][英]培根:《培根论说文集》,水同天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3页。
[3]罗芳芳、常林:《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法分析》,载《法学杂志》2011年第5期。
[4]参见王蔚:《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据属性》,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5]参见王以真主编:《外国刑事诉讼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0页。
[6]参见盛长富,郝银钟:《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调查制度》,载《社会科学家》2012年2月。
[7]莫洪宪,邓小俊:《试论社会调查制度在检察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的运用》,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1期。
[8]认为“一份全面、科学、细致的社会调查报告,不仅能为法官科学地对未成年人罪犯定罪量刑提供帮助,也会给法庭教育提供良好的指引。”参见邓君韬:《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论纲》,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9]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附条件不起诉的适用往往在分析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时被忽略。附条件不起诉的决定权具有最终裁判权的性质(虽然还规定有申诉、直接起诉等程序,但不能因此而否定该权力的裁判性),即检察权可以根据涉罪未成年人行为的性质及结果,参照社会调查结果,对未成年人的行为进行独立的评价与裁判并作出决定,从其权力行使的过程及结果来看,其司法裁量权的特征非常明显。
[10]这一点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往往被忽视,因而没有看到社会调查对未成年人“定罪”的影响。检察机关通过社会调查,认为涉罪未成年人可以适用附条件不起诉并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的,考察期满,涉罪未成年人一般会被作出不起诉决定,从而不成为犯罪人。而如果根据社会调查结果认为应当起诉的,法院则会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定罪处罚,涉罪未成年人成为犯罪人。
[11]杨春洗:《刑事政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页。
【英语社会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英语常用句型之宏观社会08-09
初中英语社会实践活动09-14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社会语言学08-17
考研英语作文预测:社会问题解决对策07-04
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报告08-07
卫生工作现状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卫生300字社会调查报告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09-05
2023大学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大三08-26
社会实践报告,奶牛场生产社会实践报告例文09-04
原理社会调查报告09-12
让座社会调查报告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