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2024-08-13

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论文(精选14篇)

1.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一

在《怎样让小球动起来》这一课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而“产生新思想或新方案”是创造的核心,因此在使用教材时要以引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指导,每个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包括能力、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尤其是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发挥创造力,利用头脑风暴、联想法等方法产生出尽可能多的假设和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新方案。

例如“有几种方法能让小球动起来”,还有在以前学过的课中,“由‘电’一词你想到了哪些?”,“畅想未来通讯”,“设计一个磁控开关”等,这些问题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在开展科学课教学时,还要制订恰当的评估标准,开展多种评价形式,多主体参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批判性思维对产生出的所有新想法、方案或成果进行评估,选取最优的或通过改进和完善产生出最优的方案和成果,评选出小发明家、小设计师等。

2.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二

近几年来, 随着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通高校的扩招, 全国各地普通高中也随之扩大了招生人数, 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质量明显下降。大部分职高学生入学成绩基本分布在四百多分, 英语平均成绩只有五十多分。

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效果差, 视英语学习为一种负担。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低, 学生没有学习英语的激情, 老师感受不到教学的乐趣。

二、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1、发挥专业特长, 培养学习兴趣

我班学生所学专业是汽车检测应用与维修, 对汽车检测应用与维修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学生所学的英语恰恰是汽修专业英语。可以通过他们对所学汽修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来进行学习, 这样既可以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及时巩固, 也可以掌握一些汽修专业英语词汇。

例如:在开学的第一周, 学生在专业课上学习了汽车的基本组成:车身、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刚好汽修专业英语第一单元也是介绍汽车的基本组成。所以在上第一节英语课的时候, 我就问:“大家知道汽车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知道”。我又问:“那有谁能说出汽车是哪几部分组成的?”同学们都积极地举手发言, 气氛非常活跃。“那大家知道这些部件用英语怎么说吗?”很多同学都说:“不知道”, 也有个别头脑灵活的同学翻开书去找答案。

利用这个机会, 我对大家讲了学习专业英语的重要性, 让他们了解, 掌握一些重要的专业词汇, 对看汽车方面的说明书, 识别电路图等, 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后我又问:“大家想知道这些部件用英语怎么说吗?”“想!”当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了。

2、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 孩子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也不是被动的接受环境刺激, 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 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所以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 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

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教学环境, 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

中职汽修英语第三单元piston and power, 主要讲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发动机工作的整个动态过程, 在讲解时, 我借助课件, 向同学们展示了发动机工作的动态过程, 并适时提出一些问题。如, 当活塞从气缸的上止点开始下行时, 进气门是打开还是关闭?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 曲轴起什么作用?什么时候排气门关闭?

学生如果只看书上示意图, 很难回答这些问题, 但借助课件的动态展示, 学生就很容易回答出来。

借助多媒体教学, 学生能轻松直观的掌握发动机的工作原理, 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反复的记忆单元中所学的单词:piston, cylinder, crankshaft, flywheel, inlet hole, exhaust hole, 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3、让学生当老师, 点燃学习英语的热情

有时候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我会扮演门外汉的角色, 向学生请教一些问题, 学生都会很热情地为我解答。

如:今天我们学了一篇对话, 主要内容是:什么叫ATF?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ATF, 我问了两个问题:

(1) ATF和机油有什么区别?他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 你能说出ATF有哪些型号吗?

问题一出来, 立即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我就让大家推选几个同学代表, 来为我释疑。通过这样教学, 既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相关知识, 又能让他们掌握ATF更深层的意思。

当然也会碰到学生答不出来的问题, 这时候怎么办?我就会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向专业课老师请教, 下次上英语课的时候再告诉我。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 对于这种勤奋好学的学生, 我会在班级里表扬, 并记录下来, 加平时分。

通过这样的换位教学,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4、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以上教学法, 如果长期使用, 学生可能会习以为常, 不很感兴趣, 这时候可以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灵活运用各种游戏, 可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鼓励学生玩, 还要善于组织学生玩, 和学生们一起玩, 引导学生玩得有意义。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我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拿背单词来说, 如果只是给他们规定的时间背单词, 可能效果不是很明显。在背单词期间, 有的学生会乘机开小差, 讲话, 甚至睡觉等。而这时候, 通过分组竞赛, 集体加平时分的方法, 效果就会大不一样。

如:今天课堂上学习了以下几个单词:

program, display, parameter, res ponse, scroll, conduct, current, load, positive, negative, clamp, clip, 先给他们十分钟时间, 背前六个单词, 十分钟后每组推选一位同学代表上台默写。

比赛规则:前六个单词共进行三轮比赛, 选手不能重复上台。后六个单词也采用同样的方法。裁判员是同学, 选手之间不能偷看, 偷看的该组作零分计算, 台下同学不得提醒, 如提醒本组将被记为零分。

通过这种分组竞赛, 集体加分的方法, 可以训练学生在短时间内反复的记忆单词, 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这个单词的发音、拼写, 还增强了集体凝聚力, 提升了集体荣誉感, 真是一举多得。

三、课堂效果

3.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动”起来 篇三

为什么要让学生动起来呢?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眼看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实践出真知”对于一个问题教师只讲空头理论,学生很难理解,原因就是不相信,不相信的原因就是没有搞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像化学、物理学科必须要重视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让他亲眼目睹亲自感知就不得不相信了。例如讲高锰酸钾分解的知识,想让学生知道加热的重要性,教师先取一定量的高锰酸钾,放在玻璃杯中不加热,半天也看不到分解的迹象,然后教师把玻璃杯放在酒精灯上,马上药物冒出了白烟,颜色、体积都发生了变化。说明加热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学生心服口服。再如上体育课为了让学生会打篮球上三大步,体育老师讲了一大堆理论,可学生就是不会跑,只有让学生自己跑一跑,感知一下哪一步大哪一步小,学生才能掌握技巧和要领。教师上课,如果只顾自己讲,枯燥无味,有的学生没听,有的學生不专心听,没有动脑去思考去分析效果很差。

怎样让学生动起来,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好的动起来呢?教师就要深入钻研教材,多方面多角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通过这些形式,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在讲某一个问题之前,要创造一个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调拨学生的神经,让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得到问题的答案和结果,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具体性、可操作性、有趣味性值得学生去思考,学生乐意主动思考,其次要让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讨论相互启发诱导,最好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都有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本性,通过辩论才能发挥才能显示水平。辩论是一种竞争,把学生分成小组,组与组之间竞争,有奖励分有扣分,引入竞争机制,要采取一定的手段迫使他去思考、讨论。教师首先要启发诱导带领着学生由浅入深,一步一个台阶由易到难,一步一个层次逐步解决问题,也可以通过提问演板等形式迫使他去思考,有压力就有动力,变压力为动力,例如采用限定时间的回答,就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回答,培养他们的反应能力,或就某个问题要求他在5分钟内记住等等。

学生怎样去动?动什么?动就是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口就是让学生多读书,养成朗读的习惯,古人云字读百遍其意自见,就是说再难的文字只要你读的遍数多它的内容都可以理解,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记忆力,如果一个人过目不忘,看到什么东西都可以记住那么就是神人了,要培养记忆力就要求学生多动口。动手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理科各科动手就是要多实验,文科没有实验课怎样动手呢?那就是多让同学做问答题,让学生自己组织材料,组织语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动脑,人区别于动物的就是人有高度发达的大脑,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能通过联系去分析其它一些未见的事物,通过逻辑推理去了解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举一反三,怎样培养学生动脑能力呢?就是教师要多提出问题,提一些富有启发性、启迪性学生有兴趣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分析、讨论、辩论来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

动起来的效果如何呢?通过近两个月的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了。

4.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四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设想出多种使物体运动起来的方案及改变物体运动方向的方法。

2、能够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

3、能够正确描述实验中产生的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愿意动脑筋想出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多种方法。

2、能够与其他小组交流假设和实验方法,并找出最好的办法。

科学知识目标:

1、能说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可以由静止转为运动。

2、能辨别出物体的运动主要是由哪种力(如风力、水力、重力、弹力等)作用的结果。

能力目标

1、能联系生活实际,举出更多的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各种小球、气筒、扇子、细线、挡板、磁铁、大头针等

重点:引导学生设计更多种使小球动起来的方案。

难点:找出物体的运动是由哪种力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从学生们喜欢玩乒乓球、篮球,引入新课中小球的玩法:想出各种办法让小球由静止运动起来,并且想想是什么力使它动起来。

二、活动:让小球动起来

活动1 让小球动起来

1、小组智慧,想让小球动起来的方法,比一比哪个组方法多且独特。

2、提出观察要求,小组按照设计的方案动手试。

3、小组活动、汇报交流。

思考:

1.我们是怎样让小球运动起来的,观察小球是怎样运动的?

提示:观察采用什么办法让小球动起来的,并注意小球是怎样运动起来的。

小结:要让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就必须对物体施加外力。

2.再试一试,怎样能使小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提示:注意改变前的运动方向和改变后的运动方向。

小结:让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必须用力推或拉;要使运动的小球向左拐弯,必须对它施加一个向左的力,要使它向右拐弯,必须对它施加一个向右的力。

3.在我们的办法中,是什么力使小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的?

我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2 是什么力使物体开始运动的?

1、结合图,观察思考:是什么物体?分别是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的?

提示:物体的运动需要的力与什么有关?

2、交流,认识到:帆船是在风力的作用下运动的;箭是在弹力的作用下运动的,弹弓也是,靠弹力把子弹射出去的;碾子是在牲畜力的作用下转动的;水轮是在水的冲击力作用下转起来的;......3、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用力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的例子?

三、阅读科学在线

外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想物体运动起来是什么样的?(示范:平着把书推出、转动小水轮、拉二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阅读科学在线:

阅读《物体的运动方式》

1、物体运动起来方式是不是一样的?

2、结合P39图请学生自己说说这些运动分别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平动、转动、振动的特点:并分辨出每种形式的特点。

3、学生举例说说物体运动的方式。

思考

1、运动的基本方式有三种,即()、()和()。

2、分类题

转椅的运动 滑滑梯 拉抽屉 自行车轮运动 波动橡皮筋 钟摆

门的运动 琴弦 窗的运动 音叉平推木箱

平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振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让小球动起来

是什么力使物体开始运动的?

5.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五

使课堂活起来

———探究性学习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戴惠琴

摘要

本文阐述了探究性教学方法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实施的意义和五步法课堂模式的操作原则。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中等职业教育

德育课程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普遍存在“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学生成了被灌输的“容器”,他们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不断消失。这种教学状态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是相悖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德育课要真正发挥好应有的作用,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近二年来,笔者借鉴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育方法,通过扬弃传统的说理型、灌输型的教学方式,代之以活动型、探究型的学习方式,努力创建“自主、合作、探究、拓展”为特征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取得了初步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材为载体并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教师在教学中作为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通过运用探索和研究的学习方法,形成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养成学生收集信息、善于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视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将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激励学生走向成功的教学方法。

二、探究性学习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要真正实现知识、能力、情感的统一,必须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自我发展,主动内化。笔者尝试的德育课探究式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由问题引兴趣、设问启思维、自主勤探索、交 1 流达共识、提升强能力五步构成,每步的操作要点和关键如下所述。

1.问题引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都是围绕问题的,科学有效的教学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的方式按内容分有开门见山法、故事法、格言警句法、时政新闻法和情景法等;导入手段则分为传统(语言、绘画等)和现代多媒体手段(音像等),旨在唤起学生探究的动机和求知的欲望。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关键。

在讲“诚信做人”时,笔者引用一个学生中发生的小故事:01机电综合(回炉班)学生考试中,有两个学生因为贪玩而耽误考试,他们欺骗我,说路上汽车轮胎爆了,第二天让他们重考。可是让两个学生意料不到的是,考试内容95%关于车轮胎爆的问题。是哪一只轮胎?在哪一个位置爆的?如何爆的?最终是如何解决的?可想而知,这两个同学的答案一定不会相同,结果考试以不及格而结束。笔者在事后让同学讨论如下问题:第一,这实际是什么性质的考试?第二,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考试?第三,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和启发?学生众说纷纭,绝大多数同学认为这是一次诚信考试,老师主要看他们的诚信。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在今后的做人和处事中要诚实。否则,骗人者必定会害自己。然后让学生发言,谁知道有类似的故事或是生活体验让大家共享,结果许多学生讲述自己经历的因为不诚实而最终受害的事情。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给人的感觉比较真实生动。可信度较高。学生在听故事和讨论中既感觉到了学习讨论的乐趣,又从中受到了教育和启发,真正领悟到诚信做人的重要性。学生反映,这是他们印象最深、最开心、最受教育的一堂德育课。

2.设问启思维

思起于疑,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旨在给学生设置思维悬念,以激励学生的思维。教学的基点要放在发展学生思维和能力培养上,教师创设的问题必须与教学的内容有关联性、指向性,难易要适中,以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要注意不能给学生提供结论性的答案,而应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从而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明智之举应是善于“折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事做,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主要是自己的事,老师只是课堂管理者、引导者。如就业指导课中“职业道德规范”一课,笔者事先了解学生毕业后准备从事什么职业,组织 2 学生课后去调查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有哪些要求,课堂上让学生说出来,从中引导学生比较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共性和个性,找出自己仍存在哪些不足,离企业的要求有哪些距离,今后应怎么改进。从中引导学生内心感悟出这一常理:人无绝对的自由,无论学校和单位都有纪律约束,都要遵守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讲明白哲理,学生理解后,要给学生内省和消化的时间。检验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不是看教师课堂讲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懂得了多少道理,今后是否用这些道理指导自己的行为。

3.自主勤探究

这一步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看教材,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一般看教材和思考问题时间安排6~8分钟为宜。

学生通过自主地进行观察、分析、类比、综合等探究活动来不断建立和完善自身认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笔者重视引导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认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经济、政治基础知识》中关于“厂长负责制”的教学内容有三个难点:一是“法人与法定代表人的区别;二是厂长地位及职代会的关系;三是对厂长的职权范围认识不正确。通过设计材料作为教学载体,一位国企厂长就职演说中的一段话:“„„我是我们企业的法人,搞好企业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按照法律的规定,企业经营的一切责任都是由我来承担,因此全厂职工在一切问题上都得听我指挥,职工代表大会也不要随便通过一些不适当的决定,以便于我行使厂长的职权,这叫厂长负责制,希望大家多多配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厂长讲话的错误,让学生在运用探究中进一步明理内化,达到德育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也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的精神。

4.交流达共识

在第三步和第四步中,必须牢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仅仅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其职责是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的内涵。交流应在民主和公平的氛围下进行,学生觉得轻松和自由。在合作探究问题过程中,要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生生之间互助的合作方式互相启迪,归纳总结。

笔者经常应用辩论方法,通过立题---正方陈述---反方评价---总结四步,3 更有利于学生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如就业指导课中设立辩题:对于我们中职生就业,职业道德比专业知识是否更重要?把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激烈辩论,通过辩论让同学明白,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是我们从“学生”到“员工”的必备条件。我们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

5.提升强能力

在学生理解知识及原理基础上,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和原理的应用。因此,通常课堂上安排2~4个选择题和一个材料题为宜,学习设计要联系实践,要有一定的层次性,要注意选择题的思维度以及材料题的典型性。

如《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课本第八章的“我国国家结构形式的特色”涉及到解决台湾问题、第九章“我国的政党制度”内容,教学设计时把《反分裂国家法》、解决台湾问题的四点主张、胡锦涛总书记在经贸论坛会上就两岸和平发展提出的四点建议、提高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党的先进性教育加进去作为材料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开阔了学生视野,把课本知识和现实世界拉近,教学内容保持了与社会发展同步。

三、探究性学习在德育课堂教学实施中的操作原则

经过几年的尝试,笔者感到“教学百法,教无定法”,但应遵循以下一些操作原则。

1.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并不适于所有的教学内容。如:体现名称、事实等陈述性的知识,则要用接受或阅读等方式才能掌握。有些内容由于受学生学习准备情况或知识掌握深度所限,也不宜进行探究教学。如:对《经济、政治基础知识》课本中“中国加入WTO”问题进行探究,则选择“中国加入WTO对生活的影响”远比“中国加入WTO对金融的影响”更贴近学生实际,切忌随意选择探究内容,造成内容与形式的脱离。

2.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

实施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传授知识仅仅是手段。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理解、情感等方面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解难释疑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上完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任务”后,笔者布置了调查与实践的作业,调查:你们家纳税了吗?有哪些税?大约一年纳多少税?你的哪些生活变化与国家税收有关?活动:设计一个税法宣传行动,并为宣传活动拟几条标语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明辨是非,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社会现象中认识社会的主流本质,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完成教学目的。

3.注重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对接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是唤起学生开放的心态,为他们提供合作讨论相互交流的机会,从而在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中探究。其次,教师应创设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中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确定他们在探索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好德育课。如笔者在“创新与创业”课程中关于“风险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光明共存”,的教学,有同学提出,与他去年同时退学的人,自主创业开设车子修理铺较为成功,自己在家长压力下重回课堂产生迷茫;再如有人提出生活中许多不成功创业的例子。教师倡导学生进行多维思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观点去分析,共同探讨,得出一些共性东西。创业,本来没有明确的界面。打工视之为做自己的老板,做老板说我为自己打工。中年人能做的事情,年轻人同样能做;大学生能做的事情,“三校生”同样能做。角色可以互换,但不会错位。创业是最能体现自我价值的事业,然而一半以上的创业个案最终以失败告终。所以创业是一回事,是否成功又是一回事。虽然不一定解决实质问题,但在这过程在中给了学生“心理自由”感。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源于实践,探究式教学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对现实的理解和把握中去提高对理论的认识,再应用正确的立场、方法、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如“创新与创业”课程,为达到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业品质,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让学生学会做人为目标,全力提高学生的工作责任心、成就内驱力、职业自制力、创新思维、团队精神和与人合作等创业者必需具备的核心能力。通过创业教育课程与德育活动的整合,开展了“八个一”的德育活动模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1)开展一次调查“我身边的创业者”活动。鼓励学生了解创业者的创业 5 过程,激发学生创业的兴趣,增强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与一个陌生人谈话十分钟。让学生尝试人际交往,树立自信心。(3)组织一次案例讨论。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创业不需要特殊条件,更需要决心和毅力,条条大路通罗马,勿以业小而不为。

(4)尝试一次推销活动。课间进行推销。如:新年贺卡、生日贺卡,使学生实践推销技巧,学会成本核算,懂得“赚钱”的艰辛和不易。

(5)开展一次公司管理角色的模拟。请小组同学分别担任总经理、技术部经理、销售部经理或财务部经理进行模拟,体验公司管理的角色。

(6)进行一次挂职锻炼。要求学生在假期中到亲朋好友企业或街道里弄某一部门担任助理管理者,学习管理技能,学会与人相处。

(7)进行一次创业设计大奖赛实践。以“策划我的企业”为主题,从企业起名、资金来源、经营场所、雇员分工、广告设计到营销策略、成本核算等等的决策、论证。力求科学合理,可操作性。

(8)组织一场报告会。邀请历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作创业报告,学生对身边人的创业事迹,同龄人的现身说法,感触大,起到很好的教育和指导作用。

5.注重学生差异性

探究性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并获得成功。但众所周知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设问时,要贴近学生实际,靠近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并要预留“弹性空间”。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一位学生曾经提问:“您让我们爱国,可是国家为我们做了什么呢?”,笔者利用教材“国家职能”的相关内容,选择了大量的有一定时效性的材料,说明国家如何对人民负责,引导学生列举他们所知道的、感受到的事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运用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和“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德育的积极性,这种模式由于有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来完成分析推理形成结论,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陶冶了情操;同时,还给学生属于自己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思考、去动手、去创造,让学生体验学习之乐、成功之乐、意志 6 锻炼之乐,老师体验善教之乐。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课堂真正活起来,正如学生所期望的“现在德育课课堂就像一片天空,我们能自由地飞翔。”这是我们每一位德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史义诚、刘其伟、曲峰、刘晓云.创业实践——职业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4)[J]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

3、新修订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6.初中生物教学论文让学生动起来 篇六

王霞

生物活动教学是指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建构一些既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具有生活性、趣味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活动教学”具有源远流长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们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7.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七

水, 在观察倒水的过程中, 所有学生都体会水从上往下流, 而不会跑到天花板上去. 体会到水从高处往低处是一个由高能到低能的过程. 虽然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但我们放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做, 效果会不一样. 讲到熵判据时: 体系趋向于由有序到无序, 混乱度增加, 课堂上不妨让学生洗洗扑克牌, 滴滴墨水. 这些活动, 学生都可以参与, 在动起来的过程中, 学生体会新学的概念“熵”, 体会自然界趋向熵增 ( 即混乱度增加) 的方向, 比教师用再多语言描述, 比看书上静态的文字体会要深刻得多[1].

除了让静态文字动态化创设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外, 我们还可以让静态的文字图像化. 如关于用自由能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让学生讨论 ΔH、ΔS不同情况下, 不同温度时反应进行的方向, 可以让学生画化学反应自发性判断图 ( 如图1) , 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动起来了, 比冗长的文字表述效果要好的多.

二. 改变知识的呈现方式, 让学生动脑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常规的教学设计是: 引入自然界自发过程和熟悉的自发反应, 得出焓判据反例, 某些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引出熵判据反例, 某些熵减的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得出综合判据. 预习过的学生早就知道了某些吸热反应能自发进行, 某些熵减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即使没有预习过的学生, 课堂上看下书也就知道了. 这节课可以换个思路来设计, 先提出反应要考虑其发生的可能性, 不是所有的反应都能发生, 然后直接给出综合判据———自由能的判据, 让学生讨论焓变、熵变分别是怎样的情况, 反应可以自发进行. 再让学生解释为什么ΔH < 0, ΔS > 0 有利于反应自发进行, 这样的课堂任务是有挑战性的, 即使预习过的学生也要组织已有的知识来解释问题, 也是对知识的再理解和深化的过程.

类似这种换个方式呈现知识, 在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中也是, 课本中有一个表格 ( 见表1) , 教师一般会这样问: 根据表格中数据, 你得出怎样的结论? 表格中有平衡常数这个词, 也有48. 74 这个数值, 学生不用动脑筋, 就可以答出“平衡常数是定值. ”这样的一问一答, 其实是无效的. 对于化学平衡常数概念的引入, 学生的困惑点在于: 初始浓度不同时, 只有平衡常数是定值吗, 会不会还有其它值也是不变的, 如各物质的转化率, 各物质平衡时的体积分数; 学生还会对平衡常数是这样的表达式C2 ( HI) /C ( H2) C ( I2) , 而不是其它表达式有疑问. 所以我们可以换个思路, 充分利用这个表格中数据, 让学生去算, 浓度不同时各物质的转化率, 体积分数或是C ( HI) /C ( H2) C ( I2) , 学习任务有难度,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而且在算的过程中也解决了学生的困惑.

三. 给学生质疑、交流的机会, 让学生动口

概念原理课由于抽象难懂, 教师特别想把知识剖析透彻讲给学生听. 结果上完课学生体会是: “这节课听得真累啊. ”而教师讲得累, 学生听得累换来的是时间一长就不会了. 要真正让学生弄懂, 要让学生动口, 给学生质疑、交流的机会[2]. 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我们提到物质状态不同, 熵值不同. 在用自由能综合判断反应的方向问题时, 我们又提到有些反应在高温下可自发, 有些反应在低温下自发. 在课堂中间给学生讨论、表达的机会时, 就有学生提出, 那有些反应在常温下不自发, 在高温下自发, 那么温度升高时, 某些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整个反应的熵变就改变了, 怎么判断呢? 还有的学生提出, 对于可逆反应, 怎么解释反应进行的方向呢? 这些问题如果不给学生讨论, 教师就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头脑中这些困惑点.

每节课, 每种课型的课堂上都有对学生主动参与的要求, 但理论课由于知识本身较难, 我们教师可能更多关注于知识的组织和传授, 如果能同时多研究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多动起来, 会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 (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34-36.

8.怎样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动起来 篇八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个人探求知识的源泉,是一个人发展思维的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具有学习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在课堂上动起来。因此,在学习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时,我总是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好奇心强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

1.用“新”激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他们会对那些新奇的东西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在学习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时,我常常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新意,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例如,在学习《印出来了印出来了》时,上课时,我拿出早已准备好的湿泥块,让学生印上自己喜欢的图案,孩子们有的拿出小刀印,有的拿出尺子印,有的拿出铅笔印——这样的事情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是新鲜的,他们的兴趣顿时浓厚起来。

2.用“美”激趣

“美”是美术课最独特的地方,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在学习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时,我充分挖掘学生的审美需要、审美意识、审美潜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教材之美和生活之美,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氛围。例如在学习《装饰瓶》时,我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部分中国的陶瓷艺术品,同学们被这些美丽的作品深深吸引住了,对本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参与意识,孩子们正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起来。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动教学情境,巧妙地牵动那一颗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我们的课堂才能活起来,学生的心才能动起来,才会唤起孩子们内心的情感,让他们主动进入探索当中。因此,在学习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时,采取这样的措施:

1.运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

音乐是一种启动联想和想象的听觉艺术,它激荡我们的心灵,抚慰我们的情绪,对渲染气氛有很好的作用。如果说音乐是一种抽象艺术,那么美术就是一种形象艺术,如果我们把音乐语言和美术语言结合起来,那就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习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时,我常常用音乐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走进大自然”时,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轻音乐,孩子们在起伏的旋律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主动性。

2.运用实物创设教学情境

实物是直观、形象的,也是最有效果的,有时,我们千言万语说不明白的东西,一览实物就很清楚了,直观性教具在许多科目中都有运用,可是,在美术教学中运用得更广泛。因此,在学习苏少版小学美术教材时,我常常用实物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学画虾”时,我就带着几只虾进入了课堂,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他们主动地观察着虾的形态和动作,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总之,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动起来是目前美术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我们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只有带着激情走入课堂,运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我们的美术课堂才能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9.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九

让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活”中“动”起来

文/钟国芳

摘 要:万事万物,皆一“活”字。活则新鲜,活则畅快。语文教学尤为如此,名师的成功教学表明:活了才有动力;活了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活了才能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客体为主体。为使课改实验教学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就必须活用教材,进行创新教学,灵活变通,把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生命个体的精神漫游。

关键词: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创新教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把教学过程只看作知识传递的过程。从表面上看,学生“听得很认真”,也有“参与学习”。其实不然,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课堂中充当“陪客”“收音机”“摄像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根本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中,体验“我能行”,做到学有动力、学有方法、学有创造、学有个性。

一、指导自学,注重引导,激发认知兴趣

语文教学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任何学生的良好情感与语言的获得,都取决于认真充分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应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引导学生读一读大单元所涉及的`内容与每课的预习提示,看一看课后的作业与每课的生字生词表,让学生明确新课要学什么。师生在交流中,共同拟定每课时切实可行、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目标明确了,学生才能学得主动。在指导自学的同时,我注重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做到:读、查、划、存疑点。

读――初读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什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查――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懂自己不明白的字词,迁移旧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

划――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动手操作。或圈圈画画、或画画注注、或写写练练,进而引导学生尝试给课文分段,说说大体内容。

存疑点――结合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和自学要求,让学生在阅读中多找出不理解的问题,把它们写在预习本上。

这些措施有助于让学生认真对待自学,引起认知的兴趣。

二、质疑问难,鼓励积极思维,激发探索兴趣

学问、学问,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就在这个“问”字上。问,是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在课堂教学中“疑”“问”是极为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质疑问难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主动探究兴趣的作用。

1.从课题质疑

课题是文章的“窗口”和“眼睛”。“窗口”虽小,但透过它能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如,可以提出以下质疑,“你看到标题后,想知道什么?”“课文为什么要以这个标题为题目”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学生也会带着疑问去读课文,这样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

2.根据课文的关键语句、内容质疑

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对全文的理解往往起着“牵引”的作用。抓住这一“牵引”质疑,其实是选准突破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自悟,自感自得。

3.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质疑,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是动员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学生主动学习中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活动的主体,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苦学”变为“乐学”,由“学会”变为“会学”,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又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王新红。用发展的眼光,关注孩子的未来。新课程:教研,2011(11)。

10.让教师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十

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着眼点,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际运用能力。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想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激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真正产生“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的效应。然而真正的活动课程必须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给教师一个活的教育理念,给学生一个活的学习空间,真正达到活教活学,活学活用。

关键词:活动 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是一种具有渊源思想基础和广泛实践影响的理论主张。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经强调感性认识和“行”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十分重视由“闻”“见”向“知”的上升和由“知”向“行”的转化。荀子的知行统一观以及后来不断发展的“知行学说”,可以看作是我国活动教育思想的本源。西方教育史上同样存在着活动育人的思想渊源,特别是文艺复兴以来的几百年间,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这一思想的核心要求重新确立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主张尊重儿童,解放儿童的双手和各种器官,强调儿童的学习兴趣、感性经验和活动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和活动教育。

活动教学法与其他教学主张的根本不同在于:活动教学将儿童的活动与儿童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儿童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活动的观点及活动教育的思想对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改革有何显示意义?实践证明,活动教育的思想与实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活动教学所主张的解放儿童、尊重儿童、师生平等民主、让儿童在自己的自由主动的活动中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反对强制性教学等等,实际上也正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一、活动课程必须让教师“活”起来。

a.语言环境的丰富与鲜活。

活动教学强调学生主动地实际操作,强调在实际生活和情景中体验,学生的各种动手能力、生活能力容易受到锻炼。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不仅要有智力活动,而且更要有体力活动。活动应该贯穿于整个英语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变化多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更加密切,英语语言教学的立意就更加突出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性。在各种各样的英语活动中,为他们创设真实的语言训练环境,让学生刚一开始接触英语就知道语言的交际功能。

b.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学生在活动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情感、道德冲突以及种种需要解决的难题,这些障碍的克服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实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才能实现。有些学生学单词总是记不住,于是就产生了厌说厌学的情绪。那我们可以把这些单词简单地串成英语儿歌,边唱边做动作,把最难的变成儿童最愿意学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情绪。点滴的成功酒会带给他们无比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效果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甚微。

c.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推动学生的学习动力。

古人云: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欲知世界之大,仅闭门修身而不投身于鲜活的世界,最终只能是井底之蛙。活动教学由于其开放性而使学生有机会走出教师步入校外社会活动中,开始行万里路,知晓世间各类新事物,新信息,这必将使学生的知识领域不断的丰富,视野不断的扩大,进而从另一角度对学科课程予以补充和完善。由于在校学生与外界社会的接触相对较少,而活动教学的设置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机会。比如说:我在教学商店买卖的内容时,就带领学生去商店进行真实交际,与我们的营业员阿姨进行简单的对答问候。这样一来,我们的英语学习就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自由灵活地运用语言,形成真正的交际本领。语言的发展由不会到灵活运用需要一个过程。有了孩子亲身的体验,他们才能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能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

活动是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和交换信息。英语课堂教学的活动化、游戏化、情景化能让儿童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内化,才能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的实践活动可分为两种类型:输出信息和接受信息。输出信息所需要的能力必须通过长期大量的接受信息的活动才能逐渐形成。

二、活动课程必须让学生“动”起来。

1.教学中强调先输入后输出,围绕听力设计多种活动。

a.充分利用语音语调地道标准、录音效果明显、适合儿童、吸引力大的英语磁带。课前两分钟,安排小组“听磁带赛一赛”活动,做一下热身运动,调动孩子的学习热情,且又能使语言高频的出现,增加语言的输入量。等到他们有了一定量的语言积累后,自然而然的就会进行交流。

b.开展自我录音活动。我校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都有语言复读机,这为语言的学习带来了条件。于是我就让他们把课堂中学到的英语知识录入磁带,带回去反复地听,大量地接受语言的输入。等到下一节英语课再让学生进行语言交流,把学到的完全地输出,并且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激发他们更高的学习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愿意去听,愿意去说,把听说当成一种乐趣,而且学生付出劳动的同时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称赞。

c.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让一部分好的学生把学到的语言通过表演展现在银屏上,看到同学熟悉的身影,听到学生熟练的英语,可以带动另一部分的学生积极加入。同时也给了表演学生练习语言的机会。

2.说的活动化、游戏化。

在中文环境非常强烈的情况下逼着学生用外语去说,去与人交流,这是十分勉强的。如果将枯燥、单一的语言操练设计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说,在活动中培养交际能力,那么就可以避免这样的难题。这样的结合既可以给学生充分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又可以结合非语言的动作更进一步理解语言承接信息,促进语言的内化。

a.模拟活动。

学生一般都喜欢动动跳跳,模拟活动使学生从活动中了解了主题,增强了兴趣,加深了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动物单词的时候,让学生模拟frog跳,fish摆尾,cat叫,dog吠,通过这样的活动,他们很快就能领会单词,哪怕是比较复杂的语句,同时一张一弛的活动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把握,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b.游戏活动。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很短,要让学生一节课40分钟聚精会神地听课,比较困难,教师要合理结合学生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设计合理的游戏活动。因为游戏比较具体、形象、直观,与儿童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易为学生喜爱接受。如:在新授完Is it …?后,通过guess: What’s in my bag?的游戏一边进行语言的操练,一边进行交流信息,学生就会被这真实的游戏活动所吸引。这样的活动展示了语言运用的真实环境,可以使学生不断展开联想,培养创新思维。

3.教学空间的活动化。

在进行活动教学时,学生和教师要有足够的活动空间。我校先行小班化教学,有利于师生间的语言及情感交流。我们可以将学生的座位及活动空间作板块式的分配。板块是可以移动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思路进行有目的的变换板块。合理的座位设计可以更有利于教学效果。

① Original place链式操练游戏。如开火车、悄悄话、歌曲拌动作等。

② Circle 大组活动。在大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学习和竞赛活动等。

③ Flower小组活动。由小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和参加竞赛活动等。

④ Triangle走跑游戏。如:Find your friends.⑤ Rectangle角色表演。

在图形变化与游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当好示范者、操练的指挥员、练习的监督员和竞赛的记分员。教师要以静制动,以动带静,不能让学生为游戏而游戏。

活动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感到学习一种外语不再是负担。活动教学对学生的思维潜力进行了有重点而又全面的开发,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这正如费舍所说:注重以孩子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活动,能够使他们积极参与并探索语言的意义和答案。

但在小学英语活动教学中,要使活动达到较好的效果,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也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的控制。学生爱玩,爱表现,爱参与,要使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教师应进行有效的控制:纪律控制,时间控制,参与人员的控制,活动气氛的控制等。

2、活动的目的。我们的游戏活动都是根据教学内容中的目标语言进行设计的,活动必须使课堂教学目的明朗化,语言交流简单化,教学形式多样化,并且通过活动增强小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诱导他们去尝试新的语言。

3、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活动的开放性体现在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样,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座位的改变,活动地点的改变等。

4、活动的创造性。活动的设计与开展应本着:“以活动促发展的原则”,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培养创造能力。

11.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十一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小学阶段,学生有着强烈的活动的需要,有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这种需要便形成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新课程下,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时应该努力诱发学生内在的体育学习动机,使其产生积极地行动,参与体育活动,主动进行体育锻炼。也就是在有益的诱因刺激下,将学生的好奇、崇拜、进取、好胜等心理需要转化为体育学习动机,产生自觉地行动,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如此,让学生先“心动”,然后能积极主动地“行动”,一定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动”其好奇之心,引导学生探究练习

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认知上的矛盾则是好奇心产生是重要条件。如何唤起并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对教师是一项挑战。要想唤起这种好奇心,教师不仅要提供有关的知识信息,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呈现的某些特点,如新奇、变化、夸张、复杂、含糊不清等引起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不和谐,进而唤起他们对某一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冲动。

二、“动”其崇拜之心,指导学生模仿练习

婴幼儿对父母有着依恋的情感,在他们心目中,父母处于一种权威状态。进入小学后,心目中的权威人物逐渐转移到教师身上。再大一些,身边的优秀学生和明星人物对他们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这种情感实际就是崇拜。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常把崇拜的对象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体育教师若能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和体育明星、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一定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一个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形象的教师总能获得学生的好感,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综合素质高、多才多艺、语言表达清晰的教师,在教学中反应快、判断准确、课堂信息量大,能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更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在体育课上,学生渴望得到教师正确的指导,看到教师优美的示范,更希望能与教师一道游戏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借助优秀学生展示引领,发挥体育明星的效应,一定能增强学生的崇拜情感,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地模仿练习。

三、“动”其进取之心,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每个班级总会有一些体育素质差、运动水平低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多次的尝试,逐渐地适应了自己的“差”。然后慢慢因习惯于自己的“差”,而使上进心一点点减弱。他们承受的心理负荷一旦超过承受或调节能力的范围,其意志必将崩溃,结果只能是更难进行教育、转化。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上进心和优点,展开心理引导,合理运用竞争机制,增强其进取之心,恢复其学习的动力。

体育活动常以对抗性训练或分组竞赛的形式出现,最富有竞争性。运动竞争是技术、战术、智力的竞争,是身体素质的竞争。体育竞争的奋争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任何一种竞赛的参与者都有可能不知不觉地受到竞赛所特有的规律和氛围的感染,当发现自己处于不利地位的那种渴望胜利和荣誉的心理,以及为改善不利处境所做出的努力过程,无疑有助于增强自己的进取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另外,教师若能扬长避短,发现学生的每一个优点和进步,组织有利于他们优点发挥的活动,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从心理上进行调节,让他们重拾信心,进一步增强进取心。有了信心和进取心,学生自然就会主动参与练习。如在篮球教学中,一些身材比较矮小的学生,由于身高的原因,往往产生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差。此时,教师应先发掘学生所有优势,充分发挥小个子速度快、灵活、协调性好、投篮准的特点,积极引导。观察学生的每次进步,多进行鼓励、表扬。一定能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培养进取心。

四、“动”其好胜之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青少年好胜心强,好表现自己。有奖惩的游戏或教学比赛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符合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教学内容游戏化或与比赛相结合,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比赛中,我们应对胜队给予表扬、奖励,对输队少进行惩罚性素质练习。以免激发了胜队热情,却降低了输队的激情,应抓住学生的好胜心,重新燃起输队的斗志。

一个人的进步不在于他的基础有多好,更多的取决于他的心理状态。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处于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并将它迁移到学习之中,他定会自觉地克制自己一切懈怠的行为和散漫的作风。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通过一定的诱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最终促进各方面的进步。

12.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起来 篇十二

一、观察

观察是一种复杂而细致的活动, 教师只有用心去观察, 才会发现哪个学生精神不振, 需要关心一下他的身体状况;哪个学生茫然失措, 需要及时给他以帮助;哪个学生信心不足, 需要为他创设一次体验成功的机会……教师只有用心去观察, 才能从学生的眼睛里读出他们心中的愿望, 才能在游戏与实验中惊喜地发现他们细微的进步与变化。

二、倾听

当学生从传统教育中单一的“听者”“答者”的规定角色中走出来后, 课堂上“一问一答”教学模式的垄断地位也随之被打破。此时, 学生既可以充满自信地回答教师的提问, 评价伙伴的发言, 也可以向教师提问, 有时甚至还会问出一些令教师一时都无法回答的问题。因为倾听使得学生有机会把他美妙的创意说出来。因此, 教师要善于倾听, 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心声,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高水平的、富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或答案, 为组织好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服务。

三、评价

当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增强后, 常常会就一个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 甚至争论不休。这时, 教师千万不要急着充当“法官”的角色, 以求恢复课堂的平静。教师要学会延迟评价, 微笑着倾听, 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 使之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 避免学生刚刚萌发出的创造性念头受到抑制。一般情况下, 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依旧僵持不下时, 他们会很自然地把眼光集中到教师身上, 以求获得帮助, 这时教师再给予评价, 往往就水到渠成了。当然, 这个评价不是简单地肯定与否定, 而应该是一种比较性评价, 教师要乐意肯定学生的闪光之处。同时, 教师还可以利用自己的评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入的层次。

四、明述

人的思维存在差异性, 对不同事物有不同认识, 即使认识相同, 表达方式也不完全相同, 加上小学阶段学生年龄普遍偏小, 受知识水平及能力所限, 常常不能完整而贴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适时帮其一把, 把学生想说又没说清的话明述一下, 去除其回答中的条理不清晰的成份, 抓住其主要成份, 加以强调, 甚至可以随机板书, 突出其发言的重点与精彩之处。

五、体验

课堂上, 当学生“动”起来了, 教育过程远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要生动、活泼、丰富。其间教师如能走下讲台, 走近学生, 与孩子们一起体验知识本身蕴含着的美, 体验他们对老师的接纳、热爱和信任, 体验他们在教师刻意创设的情境中, 自发地激活自己的兴趣, 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实验等形式, 将一个个具体问题予以解决, 主动完成知识内化的那一份惊喜与快乐。教师会在体验学生丰富多彩的童心世界的同时, 真正体验教师存在的价值。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中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 学生“动”起来了, 意味着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 使自己也“动”起来, 在决不“越位”的前提下, 经常“跑位”“换位”, 及时“补位”, 才能保证“到位”, 课堂上活跃向上、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才有可能形成, 师生生命的活力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 1997 (9) .

13.让学生动起来点燃学习热情 篇十三

-在课堂教学中,切忌“满堂灌”,教师应留给学生发展的空间,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学生想象的童真天性就会像展翅高飞的小鸟,展现其智慧的无限潜力。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舞台,它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编导,更需要不同层次的学生齐心协、尽情发挥,才能演出一幕和谐、生动、感人的戏剧。

儿童具有内在的学习潜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和利用学生这种内在的学习动力,把儿童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让儿童在“玩”中学,在生活中学,通过各种感官的协同参与,有所感悟,有所发现,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拼音知识,增长才干。

一、拼音在我“手”中

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其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注意力易分散。

对枯燥的拼音知识学起来索然无味,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在拼音教学时通过游戏等活动转化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声母b时,我示范用左手的大拇指作为b的天线,其余手指卷屈成b的右半圆。学生发现拼音就在我手中。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课堂活跃了,知识也记得牢固了。在教学d时,我故意问:“谁来帮我演示?”教室里小手纷纷举起,一生演示:用右手的大拇指作为d的一竖,其余手指卷屈成d的左半圆。在比较b、d和p、q时,学生就能利用自己的小拳头,伸出大拇指,以不同的方向来比划它们,找出b、d、p、q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他们积极思考,想出了许多拼音的“手语”。如:x可以用两根食指交叉,c可以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组成左半圆……。顿时,整个教师充满了快乐的笑声、创意声:“我会这样记”……。给了孩子自主的空间,孩子都能积极地感兴趣地学习,才学得那样轻松。

二、从“做”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孩子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自觉地去克服各种困难,集中精力,强化记忆,活跃思维,积极探索事物的奥秘。在拼音教学中,学生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经历了好奇、好动,通过动手制作,在制作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从而达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例如:复习拼音时,学生准备好纸、剪刀、笔。教师示范制作1-2张卡片,然后让学生动手制作拼音卡片。学生从口中“读”的拼音也能用手“做”出来,兴奋极了,他们按老师的要求认真制作声母卡片,韵母卡片,整体认读音节卡片。教室里不时传出学生们的各种讨论声和兴奋声。听着这些声音,我也明白了制作卡片的神气功效

三、动手中培养综合能力

学生动手制作完卡片后,将卡片按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归类整理。在学习小组中,互相检查制作的卡片是否正确、完整。检验之后,在小组中读自己制作的卡片,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每位学生都比平常读得更认真,更有感情。小组内读完后,我请每组的汇报员在讲台上一起教读自己制作的卡片,其余学生边读边从卡片中迅速找到与汇报员一样的卡片。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对拼音进行了复习,效果极好。

有教育专家提出:低年级孩子应该让他们在玩中,高年级孩子应该让他们在学中玩。的确,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和代替的。玩是孩子的天性,学是孩子的天职,如何将“学”与“玩”有机结合起来,兴趣就是二者的纽带。在拼音教学中,我们应结合有趣的游戏,比赛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拼音乐园,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寓教于乐。

14.有效合作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论文 篇十四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可以为学生全面参与课堂学习、在讨论活动中表达思想和观点以及听取同伴的想法提供机会,学生能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强化合作精神。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如何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比较缺乏合作意识。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合作的动机和兴趣,结合教学实践教会学生合作的技能;要让学生体会到英语学习不是孤军奋战就可以成功的,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有赖于与他人的不断交流;要让学生发现合作的必要性,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从而增强合作意识,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行为

1.课前充分准备,合理编组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和不同的课型要求,充分备课。在准备教案时,分组活动的目的、形式、内容、时间、活动的材料、活动的要求都要精心考虑、设计和策划。分组时尽量考虑到小组之间学生学习成绩、性别等的均衡,以便竞争气氛的形成。同时,还要注意改善组内关系,明确个人职责,使小组成员在学习上互相支持,形成真正意义的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合作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是前后桌四人组合,还可以按程度、性别组合等。各种组合方式应当交替使用,使学生能不带情绪地随机组合,以保持新鲜感。这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分组活动才能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获得较好的效果。

2.课内精心设计,加强指导

要改善英语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的技巧,如怎样组织,怎样分工,怎样倾听,怎样发言,怎样质疑等。同时,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拓思维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提问,调控讨论方向和进程,对讨论适时进行“点拨”和“引导”。

3.树立主体意识,发挥主动性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到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对于那些性格内向且不善于言谈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积极地融入到小组中。同时指导学习较好的小组成员建立责任意识,积极主动地与其他组员合作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将合作学习变成少数学生的“独角戏”。

4.课后及时评价和总结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组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给予总结和评价,以个人评价和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包括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有进步或表现突出的同学要予以表扬,对各小组进行对比,最后还要评价活动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沈阳城市群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下一篇:形容金秋十月的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