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2024-08-1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共12篇)

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一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培养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掌握必备的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适应从事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应用、信息处理、管理软件开发、计算机操作与维护以及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第一线工作岗位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商业、贸易、金融、网络等企业,从事网络应用、硬件组装与维修、软件开发、系统维护、信息统计分析与处理、数据库系统与应用、管理学基础、网站设计与维护、电子商务等工作。另外可以从事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二

1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校对实习不重视

目前很多院校对学生的实习不够重视,甚至是在毕业实习时也没有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对口单位。而学生对实习也缺乏正确认识,导致在实习过程出现很多问题。虽然很多学校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比如“校企合一”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学校制定的“以就业为导向”的目标取向不明确,学生培养规划不够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行企业顶岗实习时其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在实习时,不能适应实习环境,会产生厌倦的情绪,从而影响实习的效果。企业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不够重视,它只是企业工作中的很小一部分,投入不多,管理也不够严格。企业和学校之间也没有形成动态的互动机制,导致出现学校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需求脱节的现象。再加上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实习过程不认真,学不到计算机专业所需的实践技能,实习效果十分不理想。

1.2 毕业实习只是形式主义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即使进入了和计算机相关的企业,但是也没有被分配到技术含量高的工作岗位,更不能动手亲自操作。比如计算机软件,我国计算机软件发展十分缓慢,学生的实习的过程中可能没有任务,连参观别人的工作过程都没有机会。就算有研发任务,由于产品的质量和公司经济效益的要求,学生不能进行实际的动手编程和调试工作,只能是走马观花,导致学生的实习过程收获不大。

1.3 实习内容单一

如果学生进入大项目中进行操作实习,按部就班的进行实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安排的实习内容十分单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少,深度有限,最终导致学生经过实习之后,其工作实践能力只是略微有所提高,提高的幅度不大。

2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管理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体质的改革和发展,现在的高职教育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由规模型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高职计算机专业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实习管理,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高质量的就业。

2.1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管理理念

要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管理体系,就要首先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管理理念,客观剖析现有课程体系中与职业需要不相符合的因素,并及时转变实习理念。以真实岗位相关案例和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明确实习目标,并结合实习需求开展专业实习的管理工作。充分尊重学生的实习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一切实习内容的设置都应以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为目标,既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又要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

2.2 以就业为导向丰富毕业实习内容

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学生的实习计划,丰富实习内容。学校抓好毕业实习工作,企业和学校教师一起编写出适合学生的难度适中的实习内容,同时还要丰富实习类型,使学生受到对方面的训练。在编写实习内容时,包括理论知识强化部分和理论知识实践检验部分,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提出每个实习环节的具体要求,比如编制程序、综合基础知识、编写学籍管理软件等,并且在编写软件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软件设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这样,学生经过实习之后就会对自己将来工作的内容有所了解,同时提高他们的软件设计能力等专业技能,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十分有帮助。

2.3 及时安排学生有针对性的到企业进行实习

高职院校内部一般都建有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在校内进行专业训练之后,如果此时安排学生去相应的企业实习,肯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他们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并且对知识有深一步的理解。但是目前,大多数的高职学校值在学生大三的时候安排他们去企业实习,此时,学生基本上学完了学校安排的所有课程,理论上来讲,此时去实习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很容易进入状态。可实际结果表明,实习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向非常多,包括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计、软件设计等,每一个方向中包含多门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知识联系不深。对于大一或者是大二年时学的知识,尤其技能操作,学生步骤记得不清楚,导致学生的实习效果不理想,所以学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习管理时,要改变这种实习模式,同步学生校内专业技能训练和企业实习的速度,提高实习效率。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内容较多,实习条件有限,所以在安排学生实习时,根据学生的专业爱好和就业的需求具体安排实习岗位,如把爱好网络的学生安排到网络公司等。这样的实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了较多的和企业接触的机会,在实习中巩固了基础知识,增强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4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如图1所示,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就是根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动手操作一些实际的设计程序,熟悉设计步骤。本文中只讨论顶岗实习实习模式和校企合一的实习模式。

1顶岗实习模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包括项目训练、实习动员、效果评估、实习指导及流程反馈等相关环节,通过校企之间的共同管理,使整个教学过程制度化、规范化及集约化,保证实习活动科学有序地进行。顶岗实习也就是毕业实习,可以综合检验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程度,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为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顶岗实习主要注意以下四方面 :一是,顶岗实习计划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培养方向和合作企业能提供的工作具体确定,编制顶岗实习的计划书,并根据计算机企业的生产流程合理安排实习岗位。二是,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结果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并重的新方式,考核成绩由顶岗实习的过程体现和顶岗实习的成果体现共同构成,如通过岗位任务评价、现场作业质量、胜任岗位能力、知识应用能力等多方面数据来综合评定。三是,顶岗实习的内容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应用和现场操作技能,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就业岗位需要的表达、协作、知识构建等能力,成为在校准职业人。四是,详细记录每一个学生在实习中的项目任务和过程考核、实习总结,建立评价数据库,为校企双方提供参考,从而不断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顶岗实习的效果和水平。

2“校企合一”模式

计算机专业具有“知识更新速度快,动手能力要求强”的特点,“校企合一”模式对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实习效果,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但由于学校领导、企业、学生等对该培养模式不够重视,使得培养效果十分不理想。因此,应该通过树立优秀典型、展示业绩成果等方式加大“校企合一”模式的宣传力度,使广大教职工、企业、学生都了解其的优点和重要性。

“校企合一”培养模式的开展需要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在学生培养规划和政策制定过程中,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和学校共同制定的培养规划,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学习企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达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使学生和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还要对学生加强管理,改变“放羊式”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实习管理、评价考核等制度,加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

3 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专业实习管理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完整的实习体系,它的实施情况直接决定实习活动的成败。以就业为导向,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课程的建设可以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技能,从而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提高其就业率,是适应社会发展内在需要的重要途径。所以,高职院校要更新办学理念,并以构建顶岗实习实习模式、校企合一实习模式等为途径,持续优化计算机专业实习管理。

摘要: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习管理。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期望提高该专业的实习效果,从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三

【关键词】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业;对策

一、前言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交叉型专业,在实际教学和管理中发现,本专业一些学生经常反映一些问题,比如,学习的专业内容太多太杂、专业技能学习不精,管理也学得不好,好像学了很多知识,但又觉得就业时都用不上,对今后的就业十分迷茫。实际上,由于是一个交叉学科,一些学校在专业设置时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到底将该专业放在计算机专业里还是应该在管理专业里,也各有说法。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各学校也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方向制定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从一些专业教学目标里看,本专业具有综合性、边缘性以及实践性的特点,重点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因此,作为学校应该认真研究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和优势,围绕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科学设置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尽早树立职业方向,为毕业就业打下基础。

二、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情况

1.课程内容多而杂,学生就业方向迷茫

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管理和技能要求全面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涵盖了管理学、经济类、计算机等各方面的知识,而各块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学习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理论,内容不够系统,有些课程甚至只是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学生很难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到了大三都不太清楚自己的专业目标,感觉做管理知识不够,做技术自身技能又不精通,就业方向很迷茫。

2.缺少实践锻炼,学生综合能力不高。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校内可以开展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和实践。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所学的管理类、经济类的知识实训较少,特别是管理能力的训练,因缺少实践锻炼,学生普遍缺乏管理人员需要的组织协调和沟通交流能力。因此在就业时出现专业技能比不过计算机专业,经济知识比不过经济类学生,使得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就业压力较多。

3.就业实习机会不多,就业能力有待提高。因本专业学生在校学习课程交叉较多,他们在毕业上岗前很少能够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有的学校也想方设法联系了一些单位,但因专业对口情况不理想,很多学生也不愿意前往实习,因此导致学习内容全而杂又都不精且实践能力较差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生很难满足当前企业的用人需求,因而也就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

三、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对本专业的认知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是一个新兴复合型专业,无论是学生、教师和社会对其的认知度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是对本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定位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其教学体系、教学方法都是在不断探索、研究和实践中形成的,当前由于时间短,没有可以参考的现成经验,都是在摸索着不断提高。在教育部的专业指导意见中,确定了该专业的主干课程,明确确定管理学、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三大学科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各高校由于学科专业建设不同,培养计划也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

三是学生对专业学习认知不足,没有规划好学业。很多学生在新生入学时对本专业没有系统的了解,学校对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没有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做好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导致一些学生大学四年比较迷茫,没有抓住学习重点,导致毕业就业也比较迷茫

四、提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1.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专业教育。从目前教学和学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反映是专业学习内容太多、太杂,感觉没有其他普通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技术方向明确。实际上,该专业有它的优势,它是一个交叉型专业,从当前就业的方向看,学生可以适应多种工作岗位。从目前社会需求看,复合型人才才是未来企业需要的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因为既懂管理,又熟悉技术,一专多能,再经过企业锻炼,必定成为今后企业的骨干。因此,课程多而雜也是该专业的优势。所以要求高校应提炼专业特色,加强专业教育,融合教学内容,为社会培养适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专门人才。

2.引导学生积极学好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作为一个复合型专业,需要掌握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如今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也才能很好解决企业生产和管理中遇到的各类专业问题,因此要引导学生正视专业教学课程的要求,积极做好个人学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合理安排好学习和实践,掌握更多更广泛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3.注重培养和锻炼个人综合能力。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是集管理、经济、计算机于一体的复合型信息人才,在校期间除了要学好专业技能外,对于今后走进社会需要的沟通、协调和管理能力也需要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和课余时间加强锻炼,以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因此,在校期间,学生要积极参与各类学生组织,利用业余时间参与一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等,积极与社会接轨,主动与他人接触和交流,不断拓展自身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努力做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总之,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作为一个复合型的专业,在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这需要学生积极看待专业发展的优势,需要学校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计,需要企业能够以更加负责任的态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锻炼机会,相信不久的将来,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一定能发展的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潘旭阳.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J].高教论坛.2005(02).

4.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前景方向 篇四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就业率连续3年呈下降趋势,就业形势并不乐观。我们用层次分析法分别从该专业的就业职业的选择、工作地点的选择以及公司性质三方面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今年的就业趋势进行一个科学的预测。通过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本届本专业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人的就业意向都趋向于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工作从事金融电信和市场营销工作,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数列其次,而且他们当中大多数人对公司的性质没很大的要求,他们往往看中是一份职业的发展空间。当然,该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选择读研继续深造也已经占到了很大的比例。

从整个IT行业发展情况来看:目前中国IT产业年增长率有所下降。众多IT企业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在金融危机的大不利形势下,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大学生,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和降低起薪。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证书、IT证书,“优中选优”;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一些用人单位单方面延长毕业生就业试用期。IT市场上起薪大幅下降,是当今大学生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综上,总体上来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专业学科中属于理学类中的数学类,其中数学类共3个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数学类专业中排名第1,在整个理学大类中排名第17位。截止到 12月24日,56115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3926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114元,以上工资4114元,0-2年工资3582元,3-5年工资4427元,6-7年工资7697元,8-10年工资10030元。就业前景比较好的城市有: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武汉、成都、朝阳、郑州。

5.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五

(1)世界IT人才短缺,需求理性调整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全球IT人才需求缩水,这是产业发展中的正常调整。尽管一些IT公司大幅度裁员,但IT人才供不应求仍是世界范围的现象,许多发达国家的人才缺口达到20%。美国从20xx年初开始,IT人才需求稳步回升,2003年从业人员比20xx年提升了4.2%,至20xx年计算机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67万人。欧洲IT专业人才缺口20xx年将达到170万人。发达国家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需要从中国、印度等国招聘。

(2)我国IT人才总量严重不足

20xx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而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据报道,20xx年我国IT人才缺口为42.5万人。

(3)IC人才、网络存储人才、电子商务人才、信息安全人才、游戏技术人才严重短缺

20xx年国内IC工程师的需求量将达到25万人,目前只有4000人,IC人才严重短缺。20xx年我国存储系统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56亿元,且以10%~20%的年增长率递增。20xx年我国存储市场人才需求在3万人以上,而国内达到存储工程师资格的技术人员不到500人,网络存储人才匮乏。20xx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可达120000亿美元,我国互联网用户正在以每年100%的速度递增,未来十年大约需求200万名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我国现有信息安全专业人才4000多人,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20xx年我国网络游戏用户数高达2633万,市场收入为24.7亿元,而我国游戏技术开发人员不到3000人。到20xx年我国网络游戏的市场规模将超过50亿元,年均人才需求超过2万。

(4)在软件人才层次结构上,水平高的系统分析员和有行业背景的项目策划人员偏少,同时软件蓝领也比较缺乏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xx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20xx年我国不合理的橄榄型软件人才结构中博士、硕士4.3万人,占7%;本科生19.6万人,占33%;大专生9.9万人,占17%;其他人员29.4万人,占43%。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xx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

二、市场需求旺盛

(1)行业需求稳中有变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需求总量稳中有增,毕业生就业岗位分布和岗位层次更加宽泛,需求主体也悄然变化。通信业增人需求集中在邮电院校相关专业,吸纳综合大学毕业生能力明显下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需求不减,但竞争激烈。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广泛运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人才需求平稳增长,但需求层次明显提高。水利、能源、建筑、医疗、新闻、出版、广告、旅游等行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总量没有明显变化。机械、化工、冶金、石油、电力、造船、轻工、纺织、汽车、制药、物流等行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需求持续增长。部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急需计算机人才,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热点。据统计,全国税务、工商、财政、公安、海关、外贸等系统,计算机专业人才不足4%。未来3~5年,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金融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学历结构中博士和硕士分别占2%和22%,远低于高校师资整体学历水平,高校师资急需充实队伍和提高知识层次。我国计划在201x年底,实现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全部开设现代信息技术课。20xx年,全国约有专职和兼职计算机教师7万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预计需要新增相应师资20万人。20xx年我国IT认证市场总体规模达到33.5亿元,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培训机构急需补充大量高素质的师资。

(2)企业需求格局形成

我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方针,促进传统行业、骨干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全国3000家大型企业中,只有3.7%的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成熟阶段,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潜力巨大。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师的人才需求缺口高达60万。高新技术企业每年产值增长在20%以上,迅速发展和要求员工素质高的特点,成为吸收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主要企业单位。在经济发达地区,非公有制单位的用人需求已超过公有制单位的需求。毕业生到哪一种所有制单位工作,已不再成为就业的主要障碍。伴随我国加入WTO和外国公司的涌入,需要招聘大批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和人才流动会更偏向外资企业。

(3)区域需求差异显著

北京市北方微电子产业基地投资跨度15年,投资金额300亿美元。上海市将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十五”计划引进投资100亿美元。深圳市更被誉为“新经济公司在全球最理想的五个根据地”之一。国家在大连、济南、南京、杭州、广州、珠海、长沙、成都、西安等地兴建软件产业基地,软件产业迅猛发展。沿海发达地区和区域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为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提供了广大的就业市场。中西部地区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就业。

三、就业竞争激烈

(1)买方市场已经形成

20xx年至20xx年,中国IT产业年增长率分别为11%、15%、14%,远低于20世纪90年代32%的年均增长速度。众多IT企业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行业发展和产业变革,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面对蜂拥而来的求职大学生,用人单位普遍提高门槛和降低起薪。一些用人单位过分强调英语证书、IT证书,“优中选优”;一些用人单位盲目要求应聘者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一些用人单位单方面延长毕业生就业试用期。IT市场上起薪大幅下降:2003年,IT行业硕士生、本科生平均起薪分别为3738元、2943元,与2001年相比下降超过1000元。

(2)就业格局逐渐明朗

20xx年、20xx年,全国毕业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分别为6.5万人、9.5万人,社会需求愈来愈向名牌大学集中,重点大学计算机专业一次就业率在90%以上,地方大学计算机专业就业率为60%~80%。专科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次就业率低于50%。

(3)岗位竞争日趋激烈

20xx年全国电子信息类学科共招生44.3万人,随着毕业生人数剧增,计算机与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技术等相近专业间挤占就业岗位现象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电子商务、微电子、软件设计和测试等专业毕业生走俏。20xx年全国示范性软件学院应届硕士毕业生7000多人,本科毕业生3615人,在就业市场上备受IT企业青睐。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专业排行中,计算机、电子学、信息学位于前十位,大量海归人员抢滩外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招聘高学历人才,层次间挤占岗位的效应趋强。由于各行各业自主培养的各种层次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的不断涌现,信息化应用领域毕业生的专业优势逐渐消失。

(4)就业影响愈加广泛

各高校根据就业情况理性调整招生规模,本科招生人数20xx年、20xx年稳定在10.85万人。毕业生就业困难,报考研究生人数大增,20xx年计算机学科报考硕士人数位于各学科之首。传统意义上的就业形式正在淡化,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存在大量已实际就业,但学校不易统计的“隐性就业现象”。

四、就业工作滞后

(1)疏通就业渠道

我国人才和劳动力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高校与用人单位间也缺少便捷、高效的供需机制。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不规范,制约机制不健全,不公平竞争,虚假招聘,随意毁约现象普遍存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对外地大学生落户设置种种政策限制,致使众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成为“临时工”,严重伤害了学生利益。国家要打破政策壁垒、地区壁垒,形成信息畅通、公平竞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2)加强就业指导

多年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短缺,造成很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求和现实的可能,人为地为自己择业设置了障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大约75%的劳动力就业机会,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体。可是,80%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外资和国有大企业,目标过于集中。近年来,我国新增IT就业人员中的90%在非IT企业从事相关工作,而毕业生热衷于软件公司、网络公司,求职意向过于单一。全球IT业重心正转向服务,到20xx年,中国软件和服务市场总值将从20xx年的22亿美元、49亿美元上升到69亿美元、144亿美元,巨大的服务市场将成为毕业生就业的广阔天地,而服务业却不被大学生所看好。在一份就业调查中,毕业生首选地点依次是上海、北京、深圳,占被调查学生的72%以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为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历史机遇,可毕业生涌向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造成中西部和农村地区计算机人才严重短缺。

(3)提高学生素质

IT业的飞速发展要求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改变在某一行业或领域从业的旧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英语是学习运用计算机技术的语言工具,也是我国计算机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同时,我国软件产业要形成外向出口型产业,程序编写与软件开发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也要求必须提高计算机人才的外语水平。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些学生只注重考研课程学习,或者只重视操作层面上的技能学习,忽视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思维基础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综合素质的提高,严重削弱了就业适应能力和发展的后劲,在以创新为生命的IT行业难以就业和生存。

五、人才培养脱节

我国有1023所高校开设计算机专业,截止20xx年底,我国大学和软件学院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总数为73.8万人。在学历教育IT人才培养上,各类学校应体现层次性和交叉性,办出特色,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1)研究生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工程

我国高层次计算机人才缺乏系统从事开发软件的研究和实践。长期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偏重理论,轻视工程意识培养和工程实践训练。研究生主要培养途径是在学校进行,缺乏项目课题积累,在IT企业难当将才。

(2)本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特色

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体现宽口径、分层次的模式,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应用型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应有较好的数学素养、较高的外语水平、坚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未来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创新能力。计算机学科综合交叉的发展态势日趋明显,计算机专业学生应选修机电、管理、财经、新闻等专业的课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拓宽就业渠道,而且也可为社会输送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3)专科计算机人才培养重在实践

专科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专科人才的培养及其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一定的特点,尤其是缺乏专科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自身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行业、企业参与办学是国际上IT应用人才培养的共同规律。职业技术学院要借鉴国外经验,把国际流行的IT软件培训方案直接引进教学过程,或将著名IT企业的资格认证直接融入教学,培养集学科、技术和产业思维于一体的国际化的行业、企业应用工程技术型人才。

6.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信息分析 篇六

财务管理专业一直是个热门专业,关键在于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于整个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就相当于汽车的传动轴,没有了传动轴,汽车也就寸步难移了。传统看法是财务管理专业不愁就业,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自身职能的不断变化,财务管理专业在需求市场中是否还一如既往地吃香呢,笔者在此简单谈一下个人看法。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不再混淆于会计工作,会计侧重账务处理等具体工作,财务管理更侧重成本、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包括财务分析等工作。很多大型企业特别是外企的成本会计和财务分析岗位都是重要岗位,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受到规模企业的重视,与此同时,现代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也需要同时兼备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像理财规划师,需要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学、消费支出、保险学、投资学、货币金融学、实业投资学、税收、财务会计和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必须在一些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这种要求对刚毕业的学生来说不可能达到。而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要求更多的具有专业水平的高级管理人才,但财务管理人才的现状是基础人才泛滥优秀人才难求。在这种情况下,据权威调查数据显示,财务管理专业就业率仍高达83.85%。可见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之好。

上述财务管理专业就业前景看好的原因在于其社会需求的不断扩大,此专业前景看好的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其就业渠道广。财务管理专业涵盖知识内容的丰富性,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领域很多,像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工作。就具体职位来说,可以做会计,理财顾问,理财规划师,会计师等,当然,这些职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不妨碍人们对其前景持乐观态度。

7.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设置,高职院校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与经济管理学科交叉的专业,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管理学理论基础、具备独立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市场预测决策、经济活动分析、撰写专业报告的能力;同时具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能、一般数据库的设计维护能力、信息管理系统软件和商业网站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维护能力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很多单位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呈现多元化趋势。被调查单位普遍反映且迫切需要善经营、会管理, 同时能熟练地把计算机运用到信息采集、处理与维护的高级管理人才。

一、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旨在培养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人才, 一般设有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开发、web开发等系列课程。但由于专业课程泛而不精, 课程设置陈旧等诸多原因, 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毕业时, 不能融入相关行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企事业单位面临的是海量数据, 对于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与维护等有新的要求, 并且企业对数据信息的处理分析需求更加迫切。而时代在发展, 专业建设不可能一成不变, 必须迎头赶上。

二、紧跟时代, 科学设置专业方向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 紧跟社会发展, 结合职业特点, 培养专业技术过硬、职业能力强的高质量人才。专业设置必须经过调查研究, 充分论证。一是计算机信息管理应当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 不能脱离计算机这个大类。二是信息管理方面, 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的发展,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已经向移动端转移, 海量数据分析处理也成为企事业单位信息处理工作的当务之急。通过走访企业及人才市场调查, 将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维护及开发人员。二是企事业单位从事文档、数据、信息分类管理工作, 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收集等工作。三是在提供计算机软件信息服务的相关IT行业, 从事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信息咨询等。四是精通常用数据处理工具, 具备与技术人员沟通数据需求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项目推动能力及执行力, 从事数据统计分析相关工作。

根据以上调研结果, 在传统专业基础上, 可以规划以下专业方向:一是计算机信息管理 (大数据方向) 。老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 主要致力于开发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须转向处理海量信息。大数据是现在和未来发展方向, 而且企事业单位信息处理部门都会涉及相关岗位。学校现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在这个方向有一定基础, 学校开设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等前导课程, 后续需要开设一些统计分析工具的课程, 如EXCEL、spss、SAS等。二是计算机信息管理 (移动开发方向) 。原有的开发方向需要转型, 基于PC端的开发是基础。设置有网站前端开发、E-clipse开发、web应用程序等, 后续可以开设移动开发的一些课程。毕业生可以为企业做移动服务, 开发手机应用、移动客户端、移动官网等。

三、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

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围绕核心课程设置的一整套课程。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按照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审视本专业的就业岗位群和应具备的各种知识技能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要突出特色, 突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可采用DACUM方法, 邀请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相关的一线工作人员、行业专家, 对专业技能进行论证, 采用头脑风暴等方法, 确定本专业的知识点、技能点、素质能力目标等, 分析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就业岗位群以及与之对应的专业技能, 形成专业技能表。然后, 对相应专业技能进行总结, 由教师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专业课程体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公共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核心课。在整个课程教学中, 突出实践教学。根据课程性质, 一般专业限选课及专业核心课的实践学时数在50%以上。并且三年级进入生产性实训阶段, 生产性实训项目一般会是企业的真实项目或者是企业真实项目的简化。学生根据专业方向, 选择生产性实训项目, 实训过程中, 始终贯彻“三真”原则, 即“真实的工作环境、真实的工作身份和真实的工作过程”, 经过3个月的实训, 学生对于综合项目开发实施具备了一定经验, 解决了理论知识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差距问题, 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 使学生就业具有竞争力。

四、校企合作

在专业和课程改革过程中, 校企合作非常重要, 有时一个企业会带动一个专业的发展。如果闭门教学, 不了解企业的需求, 职业院校就没有了立足点和优势。校企合作主要立足于教师层面, 教师到企业, 参与校企合作开发, 会接触到当前行业先进的开发工具, 提高项目实施与管理经验是非常快的。经过企业实习, 教师会把企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 这样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一定是企业需要的, 避免课程内容的陈旧, 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同时, 学校一定要出台一些政策, 鼓励教师深入企业, 把教师从课程教学中解放出来。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就培训这样的教师。课程需要什么样的实训室, 就建设这样的实训室。只有与时俱进, 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五、结语

“职业教育既承载着为社会培养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重任, 又承载着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重任。作为一种教育类型, 它有着自身独有的规律和特点”[1]。职业院校的特色就是培养有扎实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强的劳动者。因此, 一定要坚持职业特色, 在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密切结合企业需求, 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信通过努力和探索, 一定会迎来职业教育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8.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八

【关键词】 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计算机信息管理是科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之间进行技术战斗的重要屏障工具。高职院校是培养该方面人才的重要力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求对该专业进行及时更新。同时,教师应该灵活地安排专业课堂,完善专业实验训练基地的规划及建设,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及能力,及时地改进教学模式,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的有效性进行创新。

一、专业教学内容改革的目标

1.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明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创建新型实践教学结构

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直接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即将“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这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要求高职学生在专业技术方面实际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安心在第一线工作,具有沟通、合作、组织、管理与协调工作能力和相关技术熟练应用并产生效益的能力。

2.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施行一书多证制

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尤其在信息社会的网络环境中,面对着教育观念、教育对象、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过程的开放,这本身就意味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可能适应,这就需要改革。将学校教育和社会考核结合起来,做到实践教学内容和社会需求一致,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相结合,以促进学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增加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3.改革课程体系,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建高职特色课程

一是理论课程适当的压缩和增删,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数的比例,加重实践课程教学的学时数,充分利用学校的实训环境;二是增加了实用性、新颖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色课程,以满足信息技术行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4.改革落后的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加技能性考核,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水平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等教学手段应用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以现场教学为核心,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在实践现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立学生的直观认识和能力训练,以学生掌握的专业课程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考核和评价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实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安排学生校外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的道路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理论与实际联系松散的现状,加大与中小企业的联系,使学生有机会参加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转变观念,走入到现实社会中去;增强学生的岗位意识和社会经验;训练学生的适应性,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善于沟通和虚心学习的精神。真正走求学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

二、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与素质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属于高新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由计算机技术学科及管理技术学科交叉而成的学科,其在偏重计算机技术学科的基础上,与管理技术学科相联接,进行融会贯通,旨在帮助人类通过计算机的操作完成各种信息管理知识方面的运行。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信息为主体的科学技术革命的进程在不断加速,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逐渐受到重视和广泛运用,学校则成为培养该专业高素质的人才的部门,教师成为塑造人才的重要性决定条件。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公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其次,教师在完善自身专业素质的前提下,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专业实验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最后,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方面的计算机硬件构成组装,掌握软件开发的知识,熟知计算机系统维护,能够熟练地进行准确的信息统计分析,在以上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网络运行维护及管理。

三、从社会现实着手,进行技术培养

现在,人类文明的进程轨迹已由工业化社会模式转为信息技术化社会模式,在这个全新的社会化模式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最具潜在发展能力的专业,也是一个对社会发展极具推动力的专业。

近年来,计算机信息资源成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战略资源,计算机信息专业与管理专业的有效结合成为各国在经济及科学技术领域的竞争点,同时也成为衡量国家与地区现代化发展情况及当地基本综合能力的重要评价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伴而来的是新一轮技术性的挑战及调整,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作为培养此类人才的学校及教师,更应该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打破旧有的教学模式,提高此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的普及率,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技术性人才。

1.产学结合,“零距离”培养人才

产学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职高专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性人才的新模式。其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是把行业准入标准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产学结合引发教学改革,涉及到课程内容的重组、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变革。其目的是与企业人才规格接轨,与劳动就业接轨。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企业实习场所,做到三个“无缝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重点是把行业职业(准入)资格导入教学内容,职业技能鉴定纳入实训计划。

1.1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理论内容的重组以主干课程为核心,以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技术载体为框架,建立了多技术一体化的、动态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适用的基础理论,满足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并使学生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1.2实训教学与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对接。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性,即动手能力,在教学计划中,需安排大量的课时(约60%左右)作为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循序渐进、覆盖面较广、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配套且独立设置的实训项目,给学生以充分的动手能力培养。

1.3实习场所,素质培养与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学校需加强同企业的合作,条件允许可将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利用企业工作现场和最新的生产技术,在职业岗位上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学生在企业接触到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充实了实际工作经验,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工作,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注重学生适应技术及其应用发展能力的培养

对合格毕业生的一个很重要的要求是:能适应、甚至受益于计算机信息管理发展和应用发展一直保持的快速变化。怎样在实践中完成这样的目标呢?一方面,高速发展向教师们提出了挑战,要求他们必须更新课程的内容并对教学实践设备进行升级;另一方面,要求教学从知识的单向传输转变到鼓励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模式上来。

从本质上来,这就要求教育能够教导学生去按照适应未来需要进行学习和修养,除了给学生较扎实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外,还要时常向学生灌输一种能激发他们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的思想,使学生建立需要不断学习的观念。

3.以课程建设为主线

课程建设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也在抓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体专业建设落实到行动中。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要遵循以下原则:课程建设与专业建设、教学改革相一致的原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鼓励创新,形成特色的原则;技术及时更新的原则;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原则。

在专业课程建设中,人们往往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学生技能形成过程之间的关系,对于课程本身所应蕴含的教育意义(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有所忽视,而这恰恰是教育的终级目的。当前,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应注意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中,尤其是网络道德的培养更应该由各门专业课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在国外进行的相关研究中,在专业课中进行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效果会更好,在其课程建设中应用这一研究成果。

课程建设的质量评价包括二种类型:首先是定性评价;其次是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是才是科学的课程建设评价。在课程评价中还应坚持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涵盖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对课程建设的评价要全方位进行。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要遴选出重点评价内容,加大其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既注重评价的全面性,又注重评价的重点性。在评价过程中善于发现所建设课程的特色与优点。

参考文献:

[1]钮邵芳.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站建设与管理方向人才管理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9).

[2]李蓉.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与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3]樊月华.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C].2012(06).

[4]丁水娟.运用目标激励理论,夯实高职学生就业之基[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5]章蔚中,张兴旺,等.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3,(2):35-37.

9.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九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个复杂性较高的系统工程,不是找几个技术人员就可以解决的事,没有管理经验、技术平台的积累、专业的实施手段是难以达到效果的。这类复合型人才定义为“既懂管理又懂计算机”。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是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信息检索相关课程和计算机相关课程。

很多同学认为,本专业毕业后会出现既不如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技能,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技能的情况。其实从另一个方面,管理专业不懂技术,计算机专业不懂管理——现在企业更多是需要综合型的人才。无疑,只要我们学得够专业,弱项很可能就成为了我们的优势。

典型职位一

ERP实施工程师或ERP实施顾问

职业状况:随着信息化的广泛普及和应用,社会和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既懂业务、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中国十分缺乏。据ERP专家、清华大学教授侯炳辉估计,目前国内合格的ERP实施顾问不过千人,这相对于我国需要信息化的几十万家企业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目前,ERP人才主要在三个方向就业,一是到软件公司就职,从事软件实施工作;二是到软件应用单位就职,提升用户的软件使用效益;三是自己创办提供软件咨询实施服务公司,作软件公司和用户之间的桥梁,在未来几年中,中国需要大量的专门从事软件咨询实施服务的第三方公司。

薪资水平:平均薪资不低于3000元/月。像毕马威这样的外资大事务所对实施顾问开出的薪资不低于7000元/月,新人大概在5000元/月左右。

专家建议:想到知名咨询做ERP实施顾问,最重要的首先是沟通能力。前毕马威中国公司的高级经理杨靖超先生给笔者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做说明:每个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业务千差万别,当某个企业请你做ERP实施,你必须到该企业每个部门去熟悉人家的业务流程,没有沟通怎么做下去?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大学开始,不要害怕,勇敢地开口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并学会倾听和认错,沟通真的无所不在。

其次,就是管理和市场、和财务方面的知识。做ERP要整合的是企业所有部门甚至该企业上下游资源,所以对一个企业运转的各个部门工作内容和先进的、流行的管理方式和体制都应有所了解。关于这些,我们可以到专业期刊和网站上看一些实施案例来进行熟悉。你可以不懂实际细节(事实上除了通过实习以外你没有任何机会接触这些细节),但你必须明

白管理思想和基本市场原则,一个到客户办公室询问为什么必须有市场公关支出的人,是没有咨询公司想请来破坏自己的专业形象的。

在目前的教材上基本上看不到这些东西,建议同学们看一些《销售与市场》、《商界》之类的优秀管理期刊,上边有些实战类的文章对我们应该有不同于教材的启发,登陆像中国营销传播网(.cn)等专业网站看一些文章或参与一些讨论也不无益处。

最后,我们必须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悉一些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

Oracle/SQL Server/ /DB2/等)。

信息产业部和电讯盈科公司合作建立的ERP人才培训认证——ERP管理咨询师技术资格证书,还有,用友软件也开发了一个ERP实施的全程培训课程。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去参加培训,拿个证书,对求职有一定的帮助。

典型职位二

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

职业状况:业界对今年春节以后的IT人才从需求和“钱”景普遍看涨。在这个大环境下,该职位在2005年及以后的市场情况应是相当乐观的。

薪资待遇:和IT业界的软件工程师待遇差不多。根据地域不同分别在3000-6000元/月左右。华为、金蝶等公司开出的价码在历届毕业生中都是让人羡慕的。

专家建议:相比无论计算机专业和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都在另外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当初在大学选择是主攻计算机,然后对财务、管理、市场三门主干经济类课程重点熟悉。

除了具备一定的基本的管理学知识外,必须有团队合作的概念。众所周知,现在的大型软件开发都是由团队(所谓项目)合力完成的,你的工作和合作能力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进程,建议你在校期间找一些关于团队建设和合作的书来看看,先形成一个概念,然后尝试着参加一些团队活动,体验如何通过合作做成事情。

具备使用一种以上的编程工具进行编程的能力,现在主流的开发工具或语言有

DELPHI/JAVA/PB/ASP/HTML,同时对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熟悉也是必须的(如Oracle/SQL Server/DB2等)。还有,软件工程的思想也很重要。从事该岗位比较辛苦,工作压力比较大,知识更新快,需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当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可以从事项目经理、技术总监等管理职位。推荐参加JAVA语言认证。

典型职位三

软件测试工程师

职业状况:随着市场对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软件测试将变得越来越重要,相应测试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将会逐渐提高。在微软等测试软件过程比较规范的大公司,软件测试人员的数量和待遇与程序员没有多大差别,优秀测试人员的待遇甚至比程序员还要高。软件测试

将会成为一个具有很大发展前景的行业,软件测试大有前途。根据有关职位统计资料显示,在国外大多数软件公司,1个软件开发工程师就需要辅有2个软件测试工程师。

另外,网络游戏产业发展很快,这个公认为“朝阳”产业的软件测试工程师,对很多同学来说都应该是一种诱惑:既可以免费玩游戏,又可以拿到不错的薪水。不过,这些,都是需要你用良好的专业素质做保证。

薪资水平:初入行的新人大概在2000-4000元/月,据行业专业人士介绍,该职位薪资最高达到8000元/月。

专家建议:精通软件工程思想,熟悉软件测试流程,对软件测试方法和软件质量保证深刻理解和体会,如果对软件编程有所了解更好。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基础。熟悉测试理论、流程,至少熟练使用一种自动化测试工具或一种测试管理工具。争取熟练掌握C/C++或Java、ASP、JSP、MS SQL、Oracle数据库和软件配置管理工具,最好能参与一些实际项目的开发工作(例如几个同学组成的业余工作室和假期实习)。

10.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十

就业前景:

毕业后可报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国家和省市各级信息产业、财政和金融部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管理的关系日渐紧密,也日趋融合,信息和信息技术已经并将进一步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以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与管理,信息产业管理,系统仿真与知识管理等内容为主的该研究方向一直是重点研究领域,而且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研究方向近年来除了在原有领域继续开展研究外,加强了对电子商务和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1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十一

【摘 要】由于网页开发所涉及的知识较为复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学生可以简单制作页面,但很难开发网站,学生的知识体系较为分散。所以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及研究,在《网站开发》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较为合理。

【关键词】网站开发;项目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和网站,人们通过网站可以进行信息的获取,消费品的购买等这些活动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消费网站的涌现。或者个人通过网站进行交流或信息推广等也成为现代社会个人必备的技能,网站开发也因此成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网站开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网站开发》学习,我们不仅可以制作和修改网站,而且要实现网站的后期维护等技能。如何在教学中如何能是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纯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厌学情绪。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课程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站开发项目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1.课程现状

1.1传统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传统教学模式是按照教材章节从前至后顺序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也能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但是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学期结束时,学生也只能设计出简单的网站,而能设计和制作出要求比较规范和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网站的学生可谓是凤毛麟角。

1.2项目教学模式分析

基于项目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根据企业开发网站的标准流程制作出标准网站。我们把一个完整的网站作为一个项目,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通过学生的制作网站的过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学到网站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先讲解知识点后制作网站,知识点和网站之间没有联系性的缺陷。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模式的学习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调动了学生开发网站的积极性和制动性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2.课程改革思路

在《网站开发》教学课程中,首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调整课程开设内容、加入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面向项目应用,重视实践操作。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开发网站模式为思路,培养学生与企业开发网站思路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学生较强身心素质。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个人的综合竞争力和适应力。为实现职业教育奠定基础。

3.教学内容

3.1教学项目的设计、选取

为解决以上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采用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网站开发》课程。在采用项目教学法实践过程中,由于制作一个完整的网站项目,其实施周期较长,涉及到的应用软件较多,而且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和散,因此在项目的选取时一定要慎重。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我们采用由简入难的原则。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学生入门期间将选取简单的静态页面,如典型的个人网站的制作。

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选取稍有难度的新闻网站,为动态网站奠定基础。在本项目中重点在进一步熟悉静态页面的制作。为下一步的制作动态页面奠定一定基础。

第三阶段:在本阶段重点是制作动态页面,在第二阶段制作新闻网站的基础上我们要制作有数据库的新闻网站。

第四阶段:在本阶段重点是要制作新闻网站的后台。

第五阶段:在本阶段要进行关于购物网站的制作,要求要制作出有管理后台的购物网站。

第六阶段:对网站进行发布,包括申请域名、网站上传、网站发布及管理。

3.2教学项目的分割、整合

通过项目的选取,老师要带领学生要分析项目。根据项目的大小、所涵盖的知识点,将其项目分成若干任务。在实施刚入门项目时,教师首先要对任务进行讲解和操作演示,要求学生重点是模仿任务为主,并且自主完成任务的制作。在进一步的项目中,还需对项目进行分割成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分组来分工合作,通过分组每组来领取任务,完成任务后需要把所有任务整合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终实现网站的完美呈现。

4.教学方法

为了提高《网站开发》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从传统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探索,将课程的理论性、技能性、应用性、审美性结合起来,并且以企业开发流程为标准,规范学生开发网站的流程,为职业教育奠定基础。在教学的各环节中,精心准备各个项目,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更直观的进行网站制作与开发。

(1)理论、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会单独设立理论教学模块,我们把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操作中,使得学生更能通俗易懂,易于掌握。在实践教学中重点采用项目驱动方式,以项目开发为主线,培养学生项目开发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自主学习的培养:在实施项目过程中除了要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以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中提出如何解决问题?

(3)团队合作的培养:实施项目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合作探究的工作能力,使学生拧成一股绳,形成了较强的团队意识。

5.项目教学法取得的成果

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和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教学法具有不可替代性。

(1)通过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2)通过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在设计和制作网站时要求学生设计和制作出新颖、独特的网站,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遇到的各类问题做出判断并解决。因此能够帮助他们开拓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项目教学不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知识的应用,项目教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项目教学法信息传递是双向的。教师是讲课、演示和指导,学生是听课、操作和活动,教师可根据项目的成功与否了解学生获得其所学知识点的多少。教师还可以对那些掌握信息较少和较浅的同学采取措施,帮助他们,直至他们获得完成工作项目所需要的信息。

6 .总结

对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网站开发项目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模式的探索性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手段的完善, 有力地提高了《网站开发》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水平,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具体教学过程充满生机。

《网站开发》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善于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握整个教学过程的内容、进度与方向。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效果突出。

参考文献:

[1] 谭慧.项目教学法在网页制作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科技信息. 2007(12)

[2] 隋国淑.研究性学习在《网页制作》教学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 2008(29)

1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篇十二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得到就业市场青睐, 同时, 也对该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校不仅要解决教学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而且要适应就业市场发展趋势, 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然而传统专业教学理念、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因此, 加强对该专业教学建设现状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1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建设现状分析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技术与管理技术交叉形成的新型学科, 虽然各学校办学理念及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但是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具有一致性, 偏重计算机技术, 涉及管理范畴, 确切的是利用计算机完成各类信息管理工作[1]。随着信息化水平日渐提升, 信息化建设步伐日渐加快, 该专业在发展中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不仅要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专业化水平, 且需要以市场为导向, 为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在该过程中, 专业教学建设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培养目标模糊

我国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重视“工学结合”, 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多年努力, 高职计算机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 且很多院校已经开始实施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但是, 由于实践课程设计是一项复杂、系统性工程, 院校实践课程开发难度较大, 使得实践课程多流于形式。另外, 高职院校信管专业培养目标较为模糊, 对专业内容及范围存在很多不同的见解, 导致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且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性。

1.2 实践课程较少, 影响学生技能提升

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实践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占据十分重要的比例, 能够帮助学生将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知识有机融合, 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但目前多数院校该专业教学建设中实践课程占比较少, 与该专业特点不符, 几乎不存在与企业管理相关的实践课程, 导致学生无法掌握企业经营流程、业务流程等方面内容, 甚至存在认知误区。这种教学方式过于落后、枯燥, 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创造性思维受到教学限制, 与高职人才要求相悖。

1.3 课程设置出现重叠现象, 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 各院校为了适应社会发展, 紧随时代步伐, 不断增加学生课程教学内容, 使得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负担过重, 远超过学生承受范围。学生学习课程数量增加的同时, 难度也随着加大。当前, 多数院校该专业课程建设存在一种普遍现象, 即参考和照搬本科课程[2]。使得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 导致学生无法将信息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有机整合并应用于实践中。培养专业人才, 需要协调信息技术课程等多种课程之间的关系, 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提高课程专业性和完善性。

1.4 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知识经济时代快速发展, 各大院校对教师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知识技能, 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掌握经济管理知识、会计知识等, 以此来引导学生适应日后就业环境。但是, 就目前而言, 部分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师缺乏复合知识背景, 还有部分教师信息技术知识较为稳固, 但是对于现代企业管理流程、会计知识等知之甚少, 难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全面教学指导。提高教学综合素质等成为直接和影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建设的重要因素[3]。

1.5 实训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实训基础设施是信管专业实践课程的核心, 只有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 才能够满足课程需求。而目前, 受到资金等因素的共同影响, 信管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直接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综上所述, 信管专业教学建设过程中, 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不利于该专业健康、有序发展, 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加以调整和优化, 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根据专业教学建设改革思路, 具体改革途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 教师将教学限制在课堂教学中,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能力的培养, 且学生动手能力也得不到很好地锻炼, 不利于学生日后就业。众所周知, 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差、接受能力等方面有待提高, 要想毕业后与高等院校学生一样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 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只有掌握一技之长, 才能够在专业范围内发挥自身价值, 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最终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 教师应树立现代教学理念, 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边讲边练的方式将课本中的理性知识转变为学生的感性知识,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

高职院校应树立工学结合原则, 直接参与整个调研、组织和实施过程。确定培养目标应符合以下4个条件: (1) 突出高职特色, 围绕着工学结合历年,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整合, 设置更更加偏向于实训的课程。 (2) 形成与职业能力相关的知识体系, 强调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4) 多证书的培养。

2.2 优化课程设置, 调整教学模式

将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结合, 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还能够使学生所学知识真正发挥应用价值。高职院校教师应明确认识到这一点, 并落实好跟踪性社会调查, 利用现代软件对数据信息进行充分分析和研究, 借助数据自身具有的科学性优化课程设置, 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 还应对教学过程进行相应调整, 积极采取项目化教学过程, 学生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了解简单的理论知识, 而教师通过角色转变发挥指导作用在课堂上强调知识重难点, 最后完成整个项目报告, 模拟整个工作流程, 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具体来说, 授课前, 讲师布置与实践相关的任务, 在给定的案例中, 掌握预习的基本知识, 在模拟过程中, 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分享结果, 由教师进行讲解, 最后形成知识体系。通过这种方式, 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时间观念, 还能够拓展学生思路,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3 重视实践操作教学,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现阶段, 社会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 教师应制定实训课具体要求, 要求学生实训做出的个性化作品等, 规范实习报告等内容, 同时每节实训课都应写出制作流程、源代码等内容, 加强对程序的调试, 及时发现问题, 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调整和改进, 避免实训课程流于形式。具体来说, 可以从3个方面入手: (1) 指导学生制作学生管理信息等小型信息系统, 由于小型信息系统与师生日常学习息息相关, 师生更好掌握, 为后续系统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2) 鼓励学生将制作的小型网页挂到校园网站, 实现作品共享。 (3) 与信用社、银行及企业等建立合作关系, 为其制作信息系统, 深化学生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自信心, 从而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在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中, 教师坚持现代教学理念, 对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挑战, 以启发作为中心, 采取讨论、讲练及研究等教学手段, 并结合具体案例, 增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提高学生协作度、参与度。同时, 还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 为适应信息技术改革, 高职院校应制定定期培训计划, 侧重对新技术、新理念等知识的培训, 并强化教师在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储备, 培养教师自我更新、学习意识, 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指导和组织作用。具体来说, (1) 应委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 掌握第一手资料, 并在师资结构上进行相应调整, 使之趋于合理化, 使职称结构带动学历结构的优化, 逐渐建立一支既具备理论水平, 又有企业经验的师资双师型队伍。 (2) 可以聘请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来校教授课程, 采用智力引进等方式, 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提高实习指导环节水平, 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真正的企业需求, 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 从而在就业时得到更多企业的青睐。

2.5 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完善机制与管理体系

实训实践环境作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必须重视并不断深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应结合教学需求构建ERP、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与开发实训室等。针对校外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应积极探索合适的专业对口企业, 建立合作关系, 校企共同建设实训基地, 开展深度合作。合作企业应提供合格的指导教师, 并参与到实训教学中, 将学校、企业与学生紧密联系到一起, 最终达到教学项目化、真实化及实践化目标, 提高学生专业水平。

3 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量日渐增大, 培养专业信管人才成为各院校的重要任务。面对社会发展新时期, 各院校应抓住这次机遇, 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明确学生专业定位, 并立足于学生特点, 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 同时, 加强资金、人力投入, 完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不断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从而促进信管专业良性发展, 为该领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剑英.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 2013 (9) :15-18.

[2]朱锦晶, 谭锋.基于情景式的高职专业实践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J].软件导刊, 2015 (1) :185-187.

上一篇:一建管理记忆口诀下一篇:党员发展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