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大纲苏教版

2024-09-03

语文教学大纲苏教版(精选8篇)

1.语文教学大纲苏教版 篇一

识字1

教学内容:课文认字表、写字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图文结合,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词串。

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金秋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的生字,读准字音,正确规范书写;图文结合,理解词语“夕阳”、“归州”、“渔歌”。

教学难点:文中个别字的读音。如“菱”(学生总习惯读lián),“归”(正确读音是一声,但学生总读为四声)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和两个偏旁,认读词语,能通过插图理解词语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了解金秋水乡,感受水乡的美。

教学重难点:学会生字,正确认读规范书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导入一):

小朋友们,我们地处位置是祖国的北方还是南方?(学生自主发言)揭示答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没错,我们是北方。对于这里的一切我们都很熟悉,但是你们知道远在我们千里之外的南方是什么样子的吗?老师来告诉你,那里呀也很美,到底有多么美呢,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南方的美景?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宁静、悠闲的江南水乡去看看、走一走。

(导入二)

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谁来说一说当秋姑娘来到我们这里时将是什么

样子。(学生自由发言)看来同学们对我们地处的环境耳熟能详,但是老师还知道有一个地方的秋天和我们这里是不一样的,那里也非常优美,不过和我们这里

的环境大相径庭。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那里?那就快让我们看一看吧!

2、请学生观察插图。大家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指名说)你能从这幅图看出来画的是什么季节吗?(秋季)

3、聪明的小朋友,你怎么看出来的?快来读一读课文,找一找里面的词语中有没有你从图上看到的事物,要求读准字音。

二、练读词语

1.请学生借助拼音练读词语。

2.教师范读,指名读。

3.刚才那位小朋友说得很好,没有别人的领读你还能读这么好吗?

4.分组比赛读,评选读得最好的一组,齐读。

三、学习韵文

(一)学习韵文第一二行

过渡: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能够很好地把水乡的景色读出来,现在我们就去水乡一探究竟,看看那里的景色究竟有多美。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

(1)首先看课本第七页的最上面的插图。金秋时节,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水乡。如此独具特色的房子你见过没有?可以在哪里见到?枫叶红似火同时也说明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板书“秋”,指导学习生字“秋”。

(2)再观察水面,你能很清楚地看到水面的远处有什么吗?(不能)为什么不能呢?原来水乡笼罩在烟波浩渺里呀。学习生字“烟”。指名学生拼读。尝试给“烟”组词(吸烟)吸烟要先点火,所以烟的偏旁是火字旁。

(3)朗读韵文第一行。

(4)插图第七页下面画了什么?(芦苇)简介芦苇:地下有粗壮的茎,可以入药,叶子排成两行。夏秋开花,生长于河岸或道路旁。

(5)再次观察插图,在荷塘里长着什么?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藕吗?原来我们喜欢吃的藕就在这里藏着呢。

(6)指名读课文第二行。开火车读一二行,齐读。

(二)学习韵文三四行

1、天色渐晚,黑夜即将笼罩大地。聪明的你知道傍晚的太阳叫什么吗?(夕阳)就是马上要下山的太阳。教学生字“夕”:夕阳的“夕”写起来很简单,和“多”做比较,观察一下“多”和“夕”的异同点。“多”是由两个“夕”组成的,教师范写“夕”,请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把“多”拆成为两个“夕”。

2、太阳都要回家啦,同样辛苦了一天的渔民们也要回家了。看,他们划着小船,点起灯火,滑行在如银的月光下,唱着歌,满载而归。将要回家的小船,我们称

之为归舟,(板书“归舟”),而渔民们所唱的歌,我们称之为渔歌,这个“歌”字的偏旁是我们之前没见过的。认识欠字旁。

3、指名读课文第三四行,教师范读,齐读。

关于押韵:读过了整篇课文,仔细读的小朋友肯定发现了,今天我们学到的韵文读起来非常的朗朗上口,这是因为韵文的一、二、四行都押ang音。

4、学到这里,我们见识了水乡的美。它美得无声,美得惬意。如此美丽的水乡小朋友们,你难道不想真正的去一趟吗?把你对江南水乡喜爱向往的感情融入到这篇课文里面朗读课文。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四、生字书写练习

1、同学们把课文读得都很不错,这些生字你都记下来了吗?虽然说是生字,但是经过我们刚才的朗读,已经不陌生了,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写好。

2、请学生分析生字的结构简要地说一说每个结构所占的田字格位置,观察范字,教师提示要点。

3、请学生说说记忆这些生字的好办法。

4、指导学生描红。(写字提示:保持良好的坐姿,生字写端正。)

板书设计:

识字1

yānxīguīgēdēng

(烟)波(夕)阳(归)舟渔(歌)(灯)火

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上册)]

2.语文教学大纲苏教版 篇二

一、吃透教学标准, 细化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 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 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苏教版《实验化学》努力构建和设计独具特色又切实可行的教材体系、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实验化学》按单元、课题形式编排, 每个子课题由“知识预备、方案设计、记录结论、拓展课题”栏目组成, 以化学实验技能及要求的难易、繁简为序, 知识为技能服务,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突出基本思路、方法的学习, 把实验能力循序渐进地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了独特的实验课程体系,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按照课程标准的规定, 结合中学化学实验的特点, 《实验化学》精心选择了16个实验课题、21个拓展课题, 编写成7个专题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课题的内容体系主要由“知识预备”、“课题方案设计”、“记录与结论”和“拓展课题”四部分组成, 各组成中穿插有一定针对性的支持性栏目。为了有利于本课程具体实施, 结合模块特点和教学的实际要求, 专门为教科书配套了《教师教学用书》, 与教学同步, 浑然一体, 满足教学中的可能需求, 如在“教学设计”中对实验课程的组织进行指导、建议外, 还特别将“实验说明”细化为实验目标、预习指导、实验要求、改进与建议、问题与讨论等几个方面, 对每个实验全过程的教学做出具体、详尽的指导;对教科书中的拓展实验, 提供说明与提示, 加强实验的可操作性。

二、精心选择教法, 优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和其他选修模块中, 都不缺少化学实验的学习内容, 但《实验化学》模块和化学课程的其它模块就化学实验而言, 还是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别。

1. 实验内容的编排方式。

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内容是渗透在各模块学习的内容之中, 而《实验化学》是依据化学实验的基本内容 (如“物质的分离”、“物质性质及反应规律的研究”、“物质的检验”、“物质的制备”等) 来编排的, 依据实验学习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作载体。

2. 学习的内容和要求。

其他模块的化学实验内容不要求系统学习化学实验知识、技能, 主要是运用实验手段为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感性认识、运用实验方法验证化学知识、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规律。《实验化学》在化学实验知识、方法、技能上要求的深广度在所有各学习模块中是最高的。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以必修模块的内容为基础, 依据实验学习的需要, 适当提高拓宽。

3. 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实验化学》的学习以实验课题的完成来驱动学习任务的完成, 更强调学生的实践、讨论、思考和协作学习, 也更需要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 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单纯为实验而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不全面的, 要使学生走进实验室, 培养动手能力, 克服“黑板实验”只听不做的弊端。例如, 学完《实验化学》 (苏教版) 专题3拓展课题“新装修居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浓度的检测”后, 我们可以开展探究活动, 研究问题是“怎样判断地窑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威胁进入其中的人的生命?”。

三、科学使用教材, 整合课程资源

本册教材共编入了36个实验研究课题 (包括拓展课题) , 若一个实验课题安排一个课时就需36个课时, 这在规定的每个模块的教学时间上是无法安排的, 我们将《实验化学》模块的内容进行拆解, 授课安排进行调整, 分散穿插在高一、高二、高三的有关专题中, 既在新课教学中具有学生实验, 进行探究性学习, 又节省了教学时间, 并保证了知识的连续性。具体内容分配如下:

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 可把实验活动安排在课外进行, 如实验知识的预备、相关资料的查找等;部分实验活动可在普通教室进行, 如实验原理的分析、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实验成果的展示和交流等。拓展课题主要是为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而设, 可把拓展课题作为部分学生课外活动或研究性学习的选题, 或选用拓展课题中的某些内容作为扩大学生化学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研究能力的素材。

《实验化学》依据实验学习的要求选择适当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作载体, 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和化学原理知识以必修模块的内容为基础, 依据实验学习的需要, 适当提高拓宽。《实验化学》中新增的化学实验知识点如下:

1. 新增仪器:

保温漏斗、布氏漏斗、吸滤瓶、移液管、抽气泵、洗耳球、干燥器、电子天平。

2. 新增的实验操作:

(1) 纸层析法; (2) 热过滤; (3) 抽滤 (吸滤) ; (4) 倾析法。

3. 新增的知识生长点:

(1) 毛细现象; (2) 影响晶粒生成大小的条件; (3) 乙醇的消去; (4) 乙醇的氧化; (5) 亚硝酸钠的性质; (6) 去极化剂; (7) 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检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改变一些表面的形式上的东西, 而是一种观念更新。我们应该在观念更新的基础上, 用正确的观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通过匠心独运的设计, 对教材进行开发, 使教材内容在我们设计中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3.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教学分析 篇三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分析

文学作品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中的重要部分,它能够有效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增加学生的个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文学作品部分能够让学生的生活常识、语文知识乃至科学知识得到增加,并锻炼学生在想象、审美、语言和叙述等方面的能力。所以,必须对文学作品的教学价值加以重视。

一、文学作品的概念和作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是为小学生创作的符合其心理发展规律,适应学生阅读需求和接受能力且能够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文学作品。它具有故事性、成长性、趣味性和朴素性。它主要包括古代近代或者外国的文学作品节选出来的内容。可以是《世说新语》及二十四史中的故事,可以是鲁迅、胡适、冰心等近现代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国外的《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作品中的故事。

首先,它能帮助学生落实语文课程目标。语文课程不但要让学生积累知识,还要锻炼学习能力、体会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采用文学作品正好可以达到以上目的,让学生养成语文素养。其次,它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目前采用新课标,目的是要实行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人性不是天生具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而文学作品正好可以提升人的本性,通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以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最后,它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文学作品大多是中外文学精髓,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讲授能够让教师掌握到文学创作技能、修辞表现手法的应用等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文学修养。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现状

就教材设置来说。首先,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中文学作品数量最多的是小说、散文和诗,体裁较为丰富。其次,文学作品中表现主题最多的是美德、自然和爱,之后还有成长、民俗和国际理解三个部分。再次,绝大部分选录的文学作品经过了改编和改写,删除了原著中的部分情节,应用了小学生普遍接受的语言文字。最后,文学作品中出自国外的比例较多,远远超过国内比例。

目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以下优点。第一,它意识到苏教版小学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很多教师对文学作品非常重视。第二,对文学作品的功能有明确的认识,很多教师认为文学作品既有审美功能,又有教育功能。第三,对文学作品教学的特殊性较为重视。第四,能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

另外它还存在以下不足。第一,部门教师缺乏文学作品深入解读,很多教师没有广泛接触过这些文学作品,其对文本的分析还较为浅显,从而对教学效果带来了影响。第二,很难实现多元阅读。很多教师并没有有效对课本多元解读,因为教材选文主体单一,师生难以个性化解读,教师参考书对主题思想进行了规定,考试要求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就对师生的多元解读带来了限制。第三,难以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太过受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忽略了学生教学中的情感体验。第四,很难将教育性和审美性协调起来,很多学生难以处理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第五,学生没有创作热情。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教学优化措施

1.重视文学作品的情趣

在对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要把握学生的情趣,发挥教学特色,小学生精力充沛,情感热烈,想象丰富等,因此要注意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如此才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師要善于挖掘作品中的童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质量和效益。

2.强化文本意识

因为作品文本的不同,所以其组织形式和表达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教师要根据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诗歌、小说、散文、古文等。

3.改善教学方法

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学生很容易受到生动故事的吸引。教师可以对书中插图进行应用,从而创设意境。小学生文学作品其语言较为优美且充满童趣,教师可以在朗读过程中体现出趣味。另外,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教师可以应用表演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兴趣。

4.提升阅读质量

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多层次多元化对文本进行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鼓励学生多课外阅读,教师也要积极提升个人素质,充实自己文学理论知识、提升文学鉴赏能力等。

5.文学教材要切合学生心理

注意选文的幻想性和趣味性,尽量忠于原著,均衡分布选文,适当增加童话、语言和小说的数量,丰富作品主题,在积极吸收外来作品也要注意对中国古代经典的真实故事进行应用,不让让学生认为道德素质好、聪明好学、积极向上的都是外国小朋友,而中国古代祖宗形象都锁定在掩耳盗铃和亡羊补牢等主人公上了,要防止学生崇洋媚外。

四、结语

小学文学作品能够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并增加学生个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文学作品教学为例,分析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优化教学质量的措施。总之,教师要对文学作品教学加以重视,关注学生个体,如此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标,韩晶晶.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文学作品编选情况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76-78.

[2]王金禾.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05:147-149.

[3]唐小梅.农村小学的儿童文学教学——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9:35-36.

[4]闵海燕.从儿童文学角度透视高师《小学语文教学论》阅读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3,08:89-90.

4.语文教学大纲苏教版 篇四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处处留心观察自然,积累背诵古诗,并能展开想象,续写诗歌。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背诵古诗;诵读理解古诗,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都是以“风儿在哪里?你不知道,我不知道。”提出疑问,以“风儿已从那里走过”收尾。

(3)引导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4)你能模仿这两小节续写这首诗歌吗?充分展开想象,注意观察插图。

同桌相互交流,小组交流。  学生自读第一部分,了解诗歌所写的内容。

学生从诗歌的前两部分寻找共同点。

学生观察诗歌旁边的插图,进一步理解诗歌。

学生自由续写。

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朗读诗句,感受小诗清新的语句和诗人灵动的思绪。

引导学生观察,回忆日常所见,拓宽思路,进行模仿。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二次备课

(5)指名交流,选择写得好的师范读鼓励。

2、教学第二部分。

(1)学过的古诗有很多,指名背诵几首。

(2)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带有“风”字的你知道多少?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3)将全班分成两组,比比哪一组背得多。

(4)选择其中的一两首齐读背。

二、小结

在课外注意古诗的积累,还可自己尝试着写一些简单的诗歌或儿歌。

三、作业

1.继续收集带“风”字的古诗句,并背诵。

2.续写诗歌。

板书设计:

续写诗歌

练习1      搜集带“风”诗句

背诵带“风”诗句

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分组交流,共同回忆。

学生进行比赛  齐读

根据课前准备,组织小组合作背诵。

主备人: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练习1 课型 练习课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2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学习古诗《题秋江独钓图》,诵读理解,感受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情。写好钢笔字。

教学重难点:

学习古诗诵读理解,感受诗人的心情。 写好钢笔字。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二题(诵读与欣赏)

1、请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教

师正音)

2、指名读古诗,齐读古诗。

3、简单介绍古诗的作者。

4、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分小组交流理解。

5、指名全班交流,师相机点拔。  从这首古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6、练习背诵。

7、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认读要写的一段话。

(2)引导学生读帖,重点观察这段话的版面(行、列)安排。

老师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小结,指导学生书写。   学生借助字典,认读古诗  。

读古诗,齐读古诗。

仔细观察古诗边上的插图,图诗结合,尝试着理解。

学生交流 练习背诵。

集体背诵。

学生读帖

学生书写。  描红

学生练习描红

学生仿写。

引导学生 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吟诵,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领悟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难免孤独寂寞的心境。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二次备课

(3)提示个别不太容易写好的字应认真描红。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3、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抄写古诗;

写习字册。

板书设计:

题秋江独钓图(题画诗)

王士禛(清代诗人)

独钓的逍遥

九个“一”字

孤独且寂寞  描红

欣赏写得好的字,说说好在什么地方;对写得不好的字,予以纠正,再练习。

学生完成作业。 指导学生学会观赏四行钢笔字的整体布局行款,以及每一个字的笔画走势,揣摩其运笔方法,通过仔细描摹,提高写字技能。

主备人: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教学课题  练习1 课型 练习课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练习口语交际,学会请教。 学写毛笔字。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二次备课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启发谈话:当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要向别人请教。那么,请教别人要注意什么呢?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2、指导。

(1)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指名说)

(2)不同的说话方式带来的结果相同吗?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3)选择下面的实例,想想应该怎么说,

读题,明确此次口语交际的内容和要求。

回忆自己遇到过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并进行交流

体会请教别人的方法的重要性。

指导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应说些什么,怎么说。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二次备课

怎么做。

分组练说推荐理由。

(4)每组推荐代表发表讲话,师生评议。

3、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学生练习毛笔字“花”和“笑”。

1、观察共同点:形状扁平,左右相似。

2、“花”写法提示:草字头先写一笔长横,再写短竖和竖撇,短竖和竖撇左右对称,上开下合。下面的“化”的两撇斜度稍不同,左竖为垂露竖。整个字为方形,上短下长。

3、“笑”写法提示:竹字头左右相似,书写时稍有变化,避免雷同,可以左低右高,左小右大。

板书设计

学会请教

不同的问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

学写毛笔字

草字头------花

竹字头------笑  分组练说

每组代表发表讲话

学生练习毛笔字。

通过分组练说,感悟合适的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毛笔字每一笔画的形态,以及各部件的写法,提高毛笔字的书写能力。

主备人:费明传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       月    日

5.语文教学大纲苏教版 篇五

一、教材简析:

《识字3》是本册识字单元中的第3课,是以介绍汉字的起源与演变过程为基本内容,主要是认识象形字。

二、教学目标

认识象形字,通过象形字的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象形字的特点,感受祖国文字的内在美。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通过字理认识象形字。

四、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是典型的构字率非常高的象形字,因此我尝试运用字理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形成初步的字理识字能力,为以后继续进行字理识字、自主识字打下基础。一年级的学生需要形象直观的教学,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舟”的过程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和文本的资源,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充分了解“舟”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这样学生通过直观的方试,了解象形字的由来,对我国的汉字充满着浓厚的兴趣。

五、舟字的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初识象形字

1、很久很久的以前,我们的祖先生活、劳动都在一起。他们看到很多的东西,遇到了很多的事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2、出现“船”的实物图,这是什么?

3、小组同学一起合作,把你们看到的用简单几笔画下来?

4、想想看古代人是怎样记录他们看到的东西吗?课件展示。

他们画的像吗?这些字就叫象形字,是由我们祖先用画图的方式创造出来的,是我国最早的一种造字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根据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全国字理教学研究中心副理事长黄亢美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就必须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最主要的是形象感知和意义识记,当汉字像诗像画一般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才会印象深刻,不易遗忘。因此这个环节中我努力遵循新课程理念中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观察简化字和古代象形字、实物的相似之处,从而自主探寻字理、发现规律、认识字形、明白字义,培养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再次感受不同字体汉字的演变

在教学”舟”的过程的我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资源和文本的资源,结合字理识字,让学生充分了解“舟”字从古到今的演变过程。

(三)、读准字音;

重点指导读准翘舌音。

(四)、看图想象,在情境中认知

1.学习词语。看图,小船是什么?也就是小舟。

2、 认识了汉字的演变,老师要带大家去欣赏一幅祖国的山水画。(出示山水图)你喜欢哪些景物?

【设计意图】汉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当它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生字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还能在强化生字教学的同时,发展语言。

(五)、拓展:

「舟」字是一个部首。在「舟」部的字,都与船只有关,无论大船或小船,简陋的船或华丽的船,都是舟字部。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字理识字方法,为以后继续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其他的象形字,并运用象形字的表义规律以一代十地学习相关的形声字打下基础,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识字,并在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从而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性。

6.苏教版七下语文试卷 篇六

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大地鸡鸣,人类的(chuī)烟升起。在这片友好的大地上,万物欢欣,生机(péng)勃,土地丰(ráo)。我们用感恩的心情,声声祈(dǎo):大地,早上好!

2按要求填空。(10分)

(1)2003年6月,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的凄异景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2)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们将喜迎各国嘉宾。用《论语》中的“,(3)苏轼在《浣溪沙》中不自伤白发、不悲叹衰老的诗句是。

(4)古诗文中有许多体现作者关注国家命运或民生疾苦的名句,请你写出上下连续的两句(课内外均可):。

(5)“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我国的古典文学名著《》的开卷诗。

3、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四月春风里摇曳的青草嫩尖,柔软的扫帚草丛,①,②。究竟是为什么踏上了脚下这块沉默而坚硬的土地的呢?

A、①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由阳光与清晨的雾气酿成的烈性美酒 ②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

B、①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烈性美酒般的阳光与清晨的雾气 ②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

C、①由阳光与清晨的雾气酿成的烈性美酒,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②让他深深地沉醉,又让他轻轻地漂浮。

D、①接骨木与羊齿的清香,烈性美酒般的阳光与清晨的雾气②让他轻轻地漂浮,又让他深深地沉醉。

4品读下面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诗,然后答题: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2分)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2分)

句子:理由:

5、在“家电”的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另选一种“家电”,写一句讽喻人类的文字。(2分)

示例: 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众人的摆布。

空 调——只能在一个狭小空间内改变温度,却总以为自己能改变大气候。

6.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一些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已不能熟练地使用苏州话进行交流,在“90后”中甚至出现了“无方言”人群。对这种现象,有人认为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有人则认为苏州人就应该说好苏州话。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理由。(3分)

二、阅读(35分)

(一)、阅读《地震》,完成7~12题(14分)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7.选出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2分)

A、鸡鸣犬吠/满城/中

B、俄而/几案/摆簸

C、人眩晕不能/立

D、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8.将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两句)(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2分)

A、众骇异,不解其故(原因)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因为)..

B、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正在)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才)..

C、自东南,向西北去(从)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自然,当然)..

D、方知地震,各疾趋出(疾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1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找出文中体现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5题。(6分)

[甲] 这事到现在,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我历尽艰苦,受尽非人的虐待,我咬紧了牙,哼都不哼一声。就是在我被人随意辱骂、踢打„„的时候,我总是昂

着头。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现

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①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我们也

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②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我不能自已,写下了上面的话。

[乙]⑪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⑫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⑬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

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

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⑭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

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⑮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

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⑯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

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同样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

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

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⑰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3甲文中两个”这”分别指什么?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4比较两段文字,在表达方式上,二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有什么深刻的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20题(15分)

①自打上大学开始,我就成了一个游子,一只风筝。我浪迹天涯,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最后飞到离家万里的南方来。总想衣锦还乡,于是一年又一年地推迟回家的行期。今年终于下定决心,带领妻儿回到相隔快20年的故乡去。

②和爹娘相见的那一刻,所有的感情和语言都化成了眼泪,四十多岁的我,竟像个孩子一样哭个不停。娘喊着我的乳名,不停地安慰我,就象我小时在外面受了委屈,她把我揽在怀里,拍着我的头安慰我一样。我就越发哭得厉害。怎么忍也忍不住。

③平静下来以后,娘便开始向我诉说这些年来家里的变化。爹和娘现在早已不住在农村。他们随着哥哥和妹妹搬来县城,又搬了几次家,才住进现在的楼房里。虽然住的是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

④娘说:“一搬三穷。不少东西都扔掉或者送人了。没有办法。”娘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她说:“你快来看,就是你早先写的那些字啊本啊,娘一点没敢动,怕你有用。”娘说着,弯下腰吃力地从床下拖出两只纸箱子来。

⑤我的心忽地一热,眼泪又涌上来。从中学时代开始迷上写作的我,那时总和娘共着

一盏灯,在纸上写写划划。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曾写过些什么,自己早已忘记,但是,娘却把它们留下来了。

⑥我慢慢翻检着这些当年乱七八糟堆着现在却叠得整整齐齐已经发黄的纸片,虽然时间的先后错乱不顺,但上面的字迹仍然不断激起我对青年时代美好时光的回忆。我清楚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曾向娘交代过,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了,可以用它引火。然而,娘竟然还完好无缺地保存着它们!搬了几次家,其他都可以送人,唯有这些东西她还珍藏着,我的亲娘啊!

⑦我看着这些东西,娘就站在一边,恭恭敬敬地看着我。娘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也不

认识,也不懂什么叫做“文章”。但她知道我是作家,作家是写书的,写书的都了不起。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⑧“儿。有用吗?”娘在一边极小心地问我。“有.有啊!”我的亲娘啊!我用力点着头,眼泪也跟着落下来。我真的想大声地说句谢谢,可这是我的亲娘啊!

⑨在家的日子里,我花了不少时间,把这些纸页一张张认真整理好,装订起来。娘见我这样,高兴得什么似的,不断地说:“我就总觉着你的这些东西有用嘛。你爹想用它卷烟,让我挡住了,我宁肯上街给他买大白纸。我就琢磨着,啥没用,写的字总会有用的!

⑩临行,我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把两个纸箱留下。郑重其事地交给娘。我说,用它的时

候我会回来取的。娘说:"你放心,保证一页都不会少的。”说着,又小心翼翼把纸箱放回到床底下去。

⑾现在。我重新回到了南方。但我知道,我的根永远都会留在北方。因为在那里,我的娘在守望着她的儿子,也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选自《南方日报》,作者申平。文章有改动)

16、结合全文看,本文题为“母亲的守望”,包含着哪几方面的含义?(2分)

17、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特点,并说说写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3分)

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

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18、文章第③段中写到,母亲住的是城里的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这个细节在文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3分)

19、文章写“我”对自己年轻时代写写划划留下的纸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把这个变化概括出来,并简要说说出现变化的原因。(3分)

⑪ 年轻时代:; 20年后回家时:

⑫ 变化原因:

20、你从这篇散文中读出了一位母亲什么样的情感?你能用一两句古诗文形容这种情感吗?请简要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4分)

三作文(40分)

21、题目:我愿意--------)

要求: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内容要具体,感情要真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答案:

1.炊蓬饶祷(2分。每格0.5分)

2⑪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⑫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⑬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⑭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乃翁等

⑮红楼梦

3、D

4(1)D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回答中要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5、(1)台灯——总以为自己比别的灯亮,其实只不过是有人给它戴了一顶帽子。

(2)电脑——似乎是无所不能,却只有在别人的敲击下才能找到自己的灵魂。

6.无统一答案。参考要点:我们既要学好普通话,又要会说苏州话。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使用的语言,是我们使用的第一语言,学好普通话,能与更多的人交流。但是,提倡普通话并不排斥苏州话,苏州话是苏州地区最基本的文化符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苏州人讲苏州话,地方特色鲜明,更有一种亲切感。(3分)

7.①.B

8.“有声如雷”“喧如鼎沸”句

9.C

10人们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任凭大地旋转倾侧。

11时间顺序(1分):戌刻 俄而 久之 逾一时许等(各0.5分)

12骇异—失色—稍定(各1分)

13①是指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②鲁迅先生的逝世对中国革命的损失

14甲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抒情,乙文还有记叙的表达方式。

15.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16(1)母亲守望着她的儿子,也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2)母亲坚守着她对儿子不变的爱,坚守着她对儿子不变的牵挂。

17、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在娘眼里,是“天下第一”;“胡乱涂鸦”,成了不起的“经书”,这里用对比(夸张)手法写出了母亲为儿子而骄傲的近乎崇拜的爱。

18、写出母亲始终保持着农村妇女习惯和品德的朴素性格;暗示着母亲对“我”的守望,为下文写母亲“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作铺垫。

19、(1)年轻时代:认为没什么用,乱七八糟堆着,让母亲用它引火;20年后回家时:认真整理和装订好,郑重其事地交给母亲保存。(2)变化原因:为母亲对儿子留下的纸片的珍视而感动,被母亲在守望纸片中体现出执著不变的爱所打动。

20、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1)参考示例: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执著不变的,难以衡量的(2)参考示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3)参考示例: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永远不变的,做儿女的若是感受不到这一点,将是终生的遗憾。

7.语文教学大纲苏教版 篇七

出示图片, 师配乐解读。

同学们,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张照片。瞧!万物复苏的春天, 烈日炎炎的夏天, 金风送爽的秋天, 白雪皑皑的冬天。

【设计意图】课堂的开头如写作的开头, 写作要求“凤头”, 导入亦如此, 短小精致, 让学生从欢愉的课间轻松融入课堂。

二、初读韵文, 字字入目

过渡:同学们想自己走进乡村的夏夜吗?

1. 借助拼音大声朗读韵文, 力求把每个字读正确, 遇到有困难的地方, 停下来反复练读。

2. 指名朗读词串, 正字正音。

3.揭示课题。刚刚同学们读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识字6》。 (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低年段的识字写字是重中之重,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把好初读关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二读韵文, 部分感知

1. 示词“夜晚”。

(1) 识字6讲的就是夏天夜晚的景色。 (贴词:夜晚)

(2) 指读该词, 师给予评价, 如“你一下子就读出了夏夜的宁静与温柔”。

评析:好的评价语是课堂效率的催化剂, 看似不经意的点评, 却已给学生指明方向。

2. 示词“繁星、亮晶晶”。

(1) 还记得夏天夜晚的星星是什么样子吗? (指名说。有的说星星很多, 有的说星星很亮……师不失时机地根据生的回答引出“繁星、亮晶晶”。)

(2) 解词“繁星”:出示繁星图, 跟着老师来数一数, 数得过来吗?有很多很多的星星, 数也数不过来, 这就叫做“繁星”。

评析:在教学过程中, 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教学亮点, 当师出示繁星图, 要和学生一起来数星星时, 学生立刻反应“数不过来”, 于是, 师顺水推舟解词“繁星”, 一个教学难点就这样得到了突破。

(3) 指读这两个词语, 给予评价。

“你读出来的星星真俏皮。”

“你的朗读仿佛让老师看到了满天的繁星。”

评析:体验是因人而异的, 30个学生能看到30幅夏夜星空图。

(4) 听你们读得这么好, 老师突然想到了一首歌曲也跟星星有关, 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播放歌曲《闪烁的小星》。

评析:听歌曲目的有: (1) 调节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积极性; (2) 歌曲的内容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韵文; (3) 为下文唱响韵文, 埋下伏笔。

教师依次出示并讲解了课文中的其他词语。

【设计意图】教学设计中有很多地方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课堂, 让课堂不仅仅是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同时, 设计中更注重让学生展开思维的联想。

四、三读韵文, 整体感知

过渡:原来乡村的夏夜如此美丽, 老师忍不住想用自己的朗读来赞美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跟老师一起去经历乡村的夏夜吧。

1. 师配乐范读。

生配乐自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读”就一个字, 语文课堂“读”的重要性无需赘述, 但读的形式一定是多样化的。

五、唱响韵文, 首尾呼应

过渡:刚刚我们听了歌曲《闪烁的小星》。老师发现可以把韵文带进去唱一唱, 我们来试一试。 (生通过唱来识记韵文)

8.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教学设计 篇八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描述了一种真挚与至诚的亲子之爱,本文的刻画角度与一般的作品有所差别,注重描绘的是背影,利用背影这一细节将父爱描述得淋漓尽致,构思非常精巧。

二、设计理念

文章的核心是围绕“背影”叙述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感受四次背影,从背影中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教学采用的是互动的形式,首先让学生进行文章阅读,接着通过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渲染课堂氛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最后老师带着学生进行文章情感的深度感悟。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子之情。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所描述的重点背影,学习作者的描述手法及表达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亲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变化,培养尊重与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进行课文的朗诵,体会课文中的真挚的亲情。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所用的刻画方法。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营造氛围。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父亲的背影图,再配上“父亲”这首歌曲,进行课堂氛围的渲染。听过歌曲后让学生谈一谈感想,对于“父亲”是什么样的看法,在心目中父亲是什么样的一个印象。接着进行情境导入:都说父亲的爱是重如泰山默默无闻的,那么如何描绘这样的一种父爱呢?今天我们就学习朱自清是如何描绘父爱的。

(设计意图:采用图片与歌曲进行氛围渲染,提示学生这节课的内容就是描绘父亲的,在交谈中谈一谈父亲,再次渲染氛围。)

(二)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描写的是背影,写到了几次背影。

背影的意义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出现了背影。

第一次是在开头描写背影,点出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刻画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惜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再现背影。

描写背影是为了刻画当时人物的心理,刻画父亲对于自己的爱。

2.同学们认为哪一次的背景是最感动你的,为什么呢?

在第二次买橘子时刻画的背影最感人,描写得非常精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段为什么描绘得这么详细。

这段非常详细的描写是为了利用买橘子这件细微的事情,描绘出父亲对于儿子的关爱,步履蹒跚却爬过铁道去买橘子,让“我”热泪盈眶。

接下来学生就好好地朗读与体会文中描绘背影的手法,以及其中体现的情感与心理特征。小组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讨论,推荐一个学生进行发言大比拼,看看哪一个小组体会得最深刻。

朗读,望父买橘见背影。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需要进行分析,比如通过父亲的穿戴给读者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背影:黑、深青——穿着朴素,心情沉重,带给读者的是一个非常压抑的感觉,这个背影是非常沉重的。学生要学会从细节角度分析,又比如从走路的姿势分析,是蹒跚沧老的背影。再分析背影的作用是什么,映衬出了什么样的背景。

师:父亲老境颓唐,饱经风霜,在家境惨淡的情况下依旧不辞辛苦地送儿子去北京。当时父子两人的心境都是非常低落,一件买橘子的事情让作者热泪盈眶,结合这样的背景分析人物心理,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当时的情境,感受到真诚的父爱体会人间的哀愁。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文中背影出现的次数,接着观察背影出的情况,感受不同段落中背景出现的意义何在。接着着重分析背影作用与意义,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当时的内心心理,并且结合当时的课文背景体会父亲对于自己的爱。)

(三)师生交流,升华主题。

1.师:一般描写都是从外貌与动作角度出发,文中除了这些描述手法还有其他一些表达方式,你们能找一找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出父爱吗?

①“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天无绝人之路!”——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父亲甘愿承受家庭的惨淡负重,安慰儿子要好好生活。

②“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在如此惨淡的家境下还劳碌费神地送儿子,表达对儿子非常亲密的关系。

2.师:你们现在感受到父爱的沉重吗?作者采用简单的细节描写将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让你们进行描写,那么你们会怎样描写呢?阅读文章后,对于父亲的看法是否有什么改变呢?

(设计意图:师生的交流是升华主题的重要步骤,学生理解的是父爱。但是理解得还不全面,除了要从动作与外貌进行体会外,还需要从文章中说的话进行理解与感悟。最后联系生活实情,让学生谈谈父亲,从而进行情感教育。)

(四)拓展延伸,感受真情。

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也曾观察过这样细致的动作,你们的父母对于你们也是非常关爱,但是父母亲对于你们的要求确实不多,也许只是一张感恩的明信片,他们就会非常感动,你们可以叙述出最让你或者父母亲感动的事情吗?

六、课堂小结

师:父母的爱永远是无私的,中学生年龄小可能还理解不到父亲的爱,但是通过这篇文章你们能从细微的事情中感受真情吗?亲情对于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亲情是我们一辈子都需要珍惜与回报的情感。让我们随着《懂你》这首歌结束这节课,再次体会父爱、感受亲情。

七、作业

这节课的作业比较特殊,就是你们在课后回到家中,向父母表示感谢,感恩他们对于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是一张简单的纸条,也可以给父母亲夹一次菜,无论是哪一种方式都需要你们真心践行,并且向父母说一声辛苦了。

八、教学反思

上一篇: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下一篇:初中端午节的过节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