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2024-08-30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9篇)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篇一

□南宁市横县教研室 施丹宁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04-02 据有关部门估算,我国目前农民外出务工人口已逾1.2亿,且呈持续增长的趋势。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我县2011年小学72 238人中留守儿童就有20 474人,占小学在校生的28.3%,初中39 356人中留守儿童就有16 261人,占初中在校生的41.3%。现笔者根据我县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现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分析

(一)缺乏家庭教育,学习成绩不佳

留守儿童大部分自控能力差,对自己不能严格要求。同时,监护人多数因文化素质较低或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据教师们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非留守儿童的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而留守儿童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此外,经过抽样调查我县29所中学的辍学率及学习成绩显示,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在学留守儿童46%成绩较差,42%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2%成绩较好以上。

(二)缺乏家庭关爱,性格发育不健康

留守儿童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但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这些变化。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家庭的温暖、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据我们对全县36 735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有24.6%的孩子出现不同程度的顽皮任性,有些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内向孤僻、自卑多疑、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三)缺乏有力的监管,不良行为多

监护人往往只管留守儿童的吃住问题,忽视其他方面的监管,致使一部分留守儿童抵制不住社会上的诱惑,出现了厌学、逃课、迷恋网吧、玩游戏等现象,有些甚至与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逐渐染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四)安全意识差,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判断能力较低,不能对人身安全方面的隐患和危险因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对诸如交通意外、溺水等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差。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因留守儿童存在而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和严重,我们必须尽快着手解决。笔者通过对横县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一些对策,旨在给当地政府、学校和教师提供参考,使其以后更好地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一)政府要认真重视,加大投入,有的放矢抓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当地党委和政府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来抓,除了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还要重视依法维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净化社会环境,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如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别让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到留守儿童。

一是有关部门要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严打、抓管各个帮派,共同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积极和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让留守儿童共享同一片蓝天。

二是政府要大力支持创办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坚持树立“教学相长,和谐共进,全力创办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思想,以“留守快乐,寄宿温馨”为目标,把留守儿童都集中在学校住宿。同时,应给学校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尤其是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使学校能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例如,针对留守儿童自卑、怯懦的心理,组织学校开展“确立一位心中崇拜的英雄人物,确立一条激励、奋进的人生格言,练就一项受益终生的生存技能,培养一种愉悦身心的业余爱好,参与一次提升素养的实践活动”的社会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情感问题,开设留守儿童活动室,开通热线电话,让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有机会通过电话与父母倾心交流。另外,还要建立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实行“学校主管、家长学校搭桥,社会参与、家庭配合”的管理体制,为留守儿童提供系统、全面的服务。教育部门要帮助学校通过梳理留守儿童的情况,制订行之有效的计划。例如,除了让学校利用校会、班会、校刊、班刊,与监护人、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健康教育、生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之外,在具体的班级活动中,还要让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也联动起来,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摸清留守儿童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愿望等,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样留守儿童才能得到帮助,让自己也坚强起来,学会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二)学校教育应主动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极其重要,强化学校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一是加强多方合作,齐抓共管,建立社会监护体系。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大事,学校应积极争取和动员社会各方参与,不断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努力构建覆盖到边、监护到底的社会监护网络。二是搭建平台,构筑校园关爱网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学校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例如,发挥学校、班级大集体的资源优势,以争当文明学生活动为载体,组织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他们成为学习上、生活上的知心朋友,营造浓厚的关爱氛围。学校还可动员班主任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爸妈”,对重点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子帮扶,全程跟踪教育,通过为他们洗衣服、拉家常、改作业、解难题、聊生活等,让他们感受家的亲情和温暖。另外,各校还可根据本校条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的机制,动员教职工参与到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中。例如,在学校内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帮扶留守儿童,并明确帮扶的内容(主要是义务参与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和学习跟踪,义务承担留守儿童突发性事件的辅助性处理,义务参与学校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的相关活动)。

三是建立档案,强化留守儿童自我管理能力。每年新学期开始,学校应要求班主任对留守儿童登记造册,将其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以及其他表现记入档案,明确留守儿童的问题根源,以便“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潜力生的管理、教育和转化。首先是明确对象,对症下药。哪一个是留守儿童潜力生?存在哪些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深入调查了解,建立潜力生档案,并组织教师进行对口帮教,对潜力生进行心理疏导,为潜力生消除障碍。其次,对问题严重、屡教不改的留守儿童,建立定期汇报制度,要求其按规定时间到学校政教处汇报每天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督促其改正缺点的时间。最后,学校还可通过多表扬、多鼓励的办法,挖掘留守儿童的优点或创造机会让他们做出成绩,促进留守儿童培养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促使他们的行为习惯有所改变,在心理素质、安全意识、自控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也能有一定的提高。

(三)应多方协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是最直接也最容易出效果的,所以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学校、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使留守儿童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由于家庭教育十分重要,所以社会各方也要配合留守儿童家庭抓好家庭教育工作。

一是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营造留守儿童安全上学的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可能会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学校要与辖区公安机关、社区、村委会、家庭等联动,给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安全的上学环境。如学校可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达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安全教育问题,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板报、演讲、安全演练等手段,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其次,明确监护人承担保护学生安全上学的重要职责。另外,学校教师、公安人员、社区人员、村委会人员还要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与监护人沟通的责任,让监护人重视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此外,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的时机让家长代表作打工感言,使学生理解父母的辛劳,或让留守儿童一周打一次电话给父母,或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等,以此让孩子明白父母外出务工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儿女,从而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遵守纪律、好好学习,感恩父母,报效社会。学校还可以组织开展亲子活动,如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每周给孩子打一个电话,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信,每季度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看望自己的孩子等,让留守儿童得到爱的浇灌。

二是加强引导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留守儿童的父母应在满足孩子物质条件的前提下,关注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我们建议家长在外出务工前,首先要慎重考虑合适理想的委托监护人。其次是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加以关心,如多打电话给委托监护人、孩子及教师,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切实关心孩子的行为养成和学习情况。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强化家庭教育指导。学校应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坚持办好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来延伸学校教育。如应尽可能把家长学校办到每个自然村,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首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实行送教上门,让他们在家中就能接受如何教育孩子的教育指导。其次,利用节假日或春节与清明节家长回家的时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介绍留守儿童在校基本情况,向家长讲解家庭教育的方法。再次,学校或社区定期与外出打工的家长联系沟通,指导他们正确开展家庭教育,建议他们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肯定孩子的学习成绩,使留守儿童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社会问题,并不是某个人或单个部门的事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地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多方位、多角度地采取相应措施,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使留守儿童受到正常、健全、完善的教育。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篇二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的确, 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家长们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状况, 物质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但在这看似“光彩夺目”的背后, 往往是以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沉重的代价。

1、缺乏父母的爱。

一个学生在一篇题目为《那双美丽的眼睛》的作文里这样写道:“在我的记忆里, 妈妈有一双清澈美丽的眼睛。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惑时, 妈妈用那双美丽的眼睛对我说:‘孩子, 你能行, 妈妈相信你。’在妈妈的鼓励下, 我总能找到解题的灵感。当我在没带伞的下雨天感到孤独无助时, 妈妈会带上雨伞, 用她那双美丽的眼睛送来温暖, 看着其他同学不知所措的样子, 一种自豪感、幸福感涌上心头……妈妈在外打工已经有三年了, 妈妈在这三年也从来没有回过家。曾经的鼓励声、灵感、自豪感、幸福感都烟消云散了, 电话那头偶尔传来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儿子, 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吃得饱吗?功课可千万别落下, 我又给你寄了200块钱, 拿去买好吃的……’每次我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可话到嘴边, 电话里只能听见‘嘟嘟’声, 我只得把话咽下去。三年了, 妈妈那双美丽的眼睛越来越模糊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他们往往在心理上依恋父母, 生活上依靠父母。可在留守儿童看来, 父母的爱离他们越来越远。出于无奈或是良心发现, 父母们只能在电话里关心孩子的学习, 以多给零花钱的方式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爱”。殊不知, 这对于一个还处于少年阶段的孩子来说, 难以满足他们对父母的爱的渴求。父母以这种方式来爱孩子, 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只能是适得其反。事实证明, 有的孩子拿着父母给的充裕的“爱”, 到处挥霍, 用完之后又把双手伸向父母, 长此以往, 孩子染上不良习气,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获得的家庭教育极度匮乏。

迫于生计, 父母们背井离乡涌入城市, 而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直接监护人就变成了爷爷、奶奶等老人辈。老人在家既要艰难地搞农业生产, 以便为子女减少一点经济压力, 又要担负起隔代教育的义务。由于时代的影响, 大多数老人没有接受几年正规教育, 辅导孩子的学习只能让老人们望而却步, 加上从小备受溺爱的孙儿辈们, 个人中心意识膨胀, 从来不会换位思考, 对祖辈的良苦用心, 一味采取排斥、抵触态度, 老人们对“小祖宗”又只能爱莫能助。因此,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氛围极差。

3、有厌学情绪, 缺乏自信。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的家庭, 家庭教育氛围较差, 子女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精神, 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逆反心理重, 进取心、上进心不强, 不少孩子认为“读书没用”, 除了家庭经济压力得到缓解之外, 父母出外打工给留守儿童带来的另一个影响, 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 留在农村的孩子们开始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对他们来说, “知识改变命运”就是一句空话。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 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而有的父母教育观念差且代理监护人又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 “儿孙自有儿孙福”, 认为只要能挣钱, 读书也没什么用, 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 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种观念影响孩子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情绪。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 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 父母就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 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 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人际关系表现得冷漠, 不能融入班集体, 不会关心他人, 自私自利等。

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留守儿童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缺少爱的呵护。因此,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 家长和老师应“偏爱”这些孩子, 党和政府更应关爱这些孩子。

1、让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父母之爱——家庭教育, 家长责无旁贷。

家庭教育的作用正如一位母亲所说, 如同“俄罗斯套娃”, 家庭教育是其最小核心的一层。家庭因为其血缘性、亲密性, 它提供给孩子的是最深层、最全面、最直接、最人性的保护与影响。为此, 家长们应该真正关爱自己的孩子, 与孩子沟通, 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家长们往往以“工作忙, 没时间”的社会谋生压力为由, 常常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对孩子漠不关心。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沟通, 与学校的老师沟通, 随时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情况, 对孩子要讲信用, 少批评, 多鼓励。在选择监护人时, 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 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如果被委托者年龄很大, 身体欠佳, 本身的行为能力有限, 那么这种委托不但没有意义, 甚至有害。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目前, 大家关注较多的是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困难。但实际上留守背后蕴藏着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外出打工的父母若能将自己背井离乡的生活的痛苦与磨难, 各种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先进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从这个角度讲, 父母与子女间的联系不是减弱而是加强了。

2、让留守儿童在师爱中展翅飞翔——学校教育, 教师义不容辞。

在学校教育方面,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视群体, 应当引起学校和教师的特别关注。

前苏联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 它总在创造奇迹, 创造新人。”所有的学生都渴望得到爱, 缺少爱的呵护的留守儿童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爱。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 相互交流, 共同协作研究。用爱的情感去感化他们, 用爱的行为去指导他们, 用爱的语言去激励他们。

充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 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 激发留守学生的兴趣, 增强其自信心。比如, 在上课前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 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 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思考 篇三

[摘要]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个家庭都努力为儿童的成长提供自己最大的努力,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每个儿童健康成长的保障。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社会弱势群体,其教育问题常常被忽略。本文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有助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问题 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生活在农村,父母一方或双亲都在外务工,由祖辈照顾或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的未成年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这个环境下对未成年孩子的教育。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对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的情况,具体表现为:

1.亲子教育结构发生变化。一般正常家庭中,父母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无法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亲子关系的疏远,导致家庭教育的缺位。

2.代理监护人教育意识淡薄。现在的留守儿童大多在农村地区,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留守儿童父母由于生活所迫外出务工,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看护。爷爷、奶奶作为监护人,年龄较大,文化层次低,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孩子指导,有的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且家务繁多,影响孩子学习。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

留守儿童家庭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偏差,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的是隔代教育,有的是寄养教育,有的是单亲教育,他们多数都不能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溺爱,容易采取极端的教育方式,不利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

(三)教育内容存在不平衡现象

教育内容是除去教育者和教育方式之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没有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则整个家庭教育也是不合理的。在实际情况中,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情况,教育内容常常出现失衡现象,主要表现在:

1.重视“智教”,忽视“德教”。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使得孩子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易形成完善的人格,极易走向道德败坏的深渊。

2.重视孩子“物质文明”,忽视孩子“精神文明”。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和代理监护人一味地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需要,然而对孩子的内心世界却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对孩子的精神需要给予关怀,导致留守儿童精神空虚,感到孤独,没有安全感。

(四)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不可避免涉及留守儿童自身方面的问题。主要有:

1.生理方面。留守儿童处于生理发展阶段,没有父母的照顾,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青春期叛逆等问题。

2.心理方面。留守儿童多数心理上存在内向孤僻的特点,与人交往异常敏感,做事也非常消极,容易走向抑郁和自我封闭的极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留守儿童教育对策分析

根据留守儿童突出的教育问题,通过分析,结合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一些解决办法,尽可能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家庭方面

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方面的问题,需要对症下药,不仅要解决教育者自身问题,还要对教育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从整体上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首先,增长留守儿童监护人的知识见识,经常开展社区教育,聘请专家或专业教师进行讲课,让留守儿童监护人不断学习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其次,改变以往不合理的教育方式,不仅要单向教育孩子,而且要多从孩子角度了解沟通,与他们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最后,改进教育内容,不仅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也要重视道德素养的教育,多为留守儿童准备一些适合他们的心灵刊物,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念。

(二)学校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在校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主导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关心和了解每个孩子的学习和内心世界是一个优秀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教师应该增强对留守学生关怀的责任意识,给予每一位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重视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与他们的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定期进行家访,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壓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必然离不开社会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庭有效结合,对于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效的。社会这个大环境必须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我们可以通过以村为单位,建立帮助留守儿童的相关组织,对村里的留守儿童建立档案,关注他们的日常生活并提供帮助,定期组织开展有关娱乐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召开监护人交流会,及时反映问题;采取结对帮扶措施,如与大学生及社会人士建立关系。我们要真心实意地走进留守儿童的心灵,从心灵上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驱除他们由于父母不在而积压在心头的阴影,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追求。

三、小结

4.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篇四

一、引言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普遍处于生活上缺少照应、行为上缺少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和亲子关系上亲情疏远的状态,面临着道德、心理、教育、安全等诸多问题的考验,所以关注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

二、调查目的 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相当于英国人口的总和)。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自己的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处,给这些孩子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曾经,我也是一名留守儿童,在我5-8岁这三年时间里,我的爸爸妈妈在城市里打拼,留下我在老家由爷爷奶奶抚养照顾,半年甚至一年见父母一面。在爷爷奶奶的悉心照顾下,我健康的长大,坚强乐观,自信懂事。但是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让我直到现在都缺乏安全感,做事渴望得到认同。因为儿童时期的这段经历,让我格外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我的老家在鲁西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乡亲们仅靠种地不易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很多青壮年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由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带着。2016年1月-2月,我对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的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分析得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由于我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其他客观条件有限,调查会有不足之处,敬请谅解。

三、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部分采用资料查询、搜集、整合以及走访的方式进行。考虑到研究的客观条件不足,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简单随机选取性别比例基本相当的留守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有效问卷50份。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36%的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务工的时间是达到了半年,42%达到一年,8%达到一年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有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半年甚至一年才能见父母一次。其中在父母外出务工情况的调查中发现父亲外出务工的占36%,母亲外出务工的占12%,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占52%。从此项调查中可以发现父母都外出的占了一半多。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有2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有6%的留守儿童与父亲生活在一起,有68%的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有4%的与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生活上是“单亲家庭”的合计为28%,隔代抚养为68%,家庭缺失的情况非常严重。在这些家庭中,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由一个人承担起来了,难免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从儿童的角度看,如果父母选择一人外出务工一人留在家乡的流动模式,则父亲外出务工的比例大大高于母亲外出的比例,留守儿童能够与父亲一起生活的比例只占6%。长期以来,我国形成了家庭教育中父亲承担“严父”的教育职责的传统,如此大面积的父亲“缺位”的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将产生更大的影响。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中的任何一方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其中有68%的农村留守儿童是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称之为隔代监护。隔代监护的监护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化水平不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0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其年龄及能力等各方面的原因,对父母亲比较依赖,调查表明:通常父母一周内跟孩子联系多次的占12%,平均一周联系一次的占60%,平均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18%,10%的孩子反映跟父母很少联系。家庭教育是监护的重要部分,指父母在家庭内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对子女进行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它对人的影响极为广泛而有效,它可促使儿童的身心、品德、健康和智力得以正常发展以形成个性、个人理想和发展志趣。它本身是一种法定责任,应随着监护权的转移而转移,而事实上这一部分被无情地遗漏。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父母外出打工时有48%的孩子经常想觉得孤独,有34%的孩子有时候会觉得孤独,也有18%的并不觉得孤独。有28%的留守儿童同意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有48%的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长期外出务工,有20%的留守儿童无所谓。由此可见大部分留守儿童想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

调查发现,32%的留守儿童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做家务,30%的留守儿童用于和小伙伴玩,24%的留守儿童用于看课外书,还有14%的留守儿童用于上网吧。大部分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利用方式比较健康合理,但少部分留守儿童课余时间用于上网,这值得我们关注并正确引导。

有62%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在学习上有困难;有14%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24%的儿童成绩位于中上游,44%的儿童学习成绩一般,18%儿童成绩不大好。可见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是“学困生”。

有16%的留守儿童认为身边人随自己很关心,46%的认为身边人对自己的关心程度一般,30%的认为很少有人关心自己,而8%的认为身边人不关心自己。可见大部分留守儿童缺乏关爱,这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

综合以上调查数据,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做了以下总结分析: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部分外出打工父母的教育观念淡漠和社会不良风气,对这部分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学校并没有特别注意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的困惑与问题,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程度不够高,即使一些社会团体建立了一些基金会、专用资金,但仅仅局限于物质帮助,没有上升到精神的层面上来关爱留守儿童,社并未出台针对留守儿童的专项措施或者实施相对应的项目方案。

五、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上述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主要存在监护不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心理的一系列障碍。但农村留守儿童较非留守儿童也有其突出的优点,如:能自己解决问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等。我们要在发觉农村留守儿童的优点的同时,帮助他们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我将从改善农村环境和整合社会资源两方面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改善农村环境,让“留守儿童”接受更好的教育。一是,在农村中小学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的老师,解决留守儿童平时生理心理上的一些问题,让他们也能跟其它儿童一样感受到关爱和重视,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二是健全农村学生档案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把学生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在什么地方打工以及父母的联系方式等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增加到学生的档案里。通过留守学生档案,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的联系,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向,及时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三是对特殊留守儿童给予特殊帮助,对有不良行为的留守儿童及时做好心理疏导教育工作,对学习成绩差的留守儿童采取教师承包辅导、同学结对帮扶的方法,对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减免学杂费和实施捐助等。四是加快产业调整,加快城镇化建设,乡镇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让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就近就业,能有机会多关心孩子的健康教育成长。

第二,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营造一个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对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来说,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国的千秋大业。家庭、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资源应相互整合,相互协力,从而构建起面向留守儿童的更为完善的社会育人体系。

六、结语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认知的来源,通过实践我获得了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这推动着我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推动我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认识的不断深化,不断思考。

5.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篇五

【2017中公遴选·公文写作】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导语】2018各省遴选考试在陆续进行,由于遴选考试信息非常繁多,中公公务员遴选考试网会及时公布最新的遴选考试信息,便于考生查阅。

一、调查说明(一)调查目的

目前,社会上最广泛关注的就是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了解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二)调查内容

1.开展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学活动。2.为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做心理辅导。

3.调查活动。①调查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调查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③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④留守儿童的心事调查。

(三)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我们设计了一份《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调查问卷,请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对问卷中的问题进行不记名选择与作答。我们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收回240份,回收率为80%。我们的问卷共设有50道题.调研结果显示,受调研活动的男女比例为52:48。从调查人群的年龄角度看,在10岁以下的人占30%,10岁以上占70%。

2.访谈法:通过面对面的交谈,来收集各个层次的人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看法和意见。

二、情况汇总

1.父母的工作问题。在被调查者中,“父母都出去打工了”的占70%,“父亲出去打工”的占15%,“母亲出去打工”的占10%;“在县城内打工”的占15%“跨县、跨市打工”的占25%,“跨省打工”的占60%。

2.监管照顾问题。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习的仅占3%。近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监护人的不重视,大多数的老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缺乏正确的引导,是许多留守儿童养成诸多不好的习惯,严重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在被调查者中,“你的父母不在你身边时,你和谁生活在一起?”,60%的被调查者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20%的被调查者与“亲戚”生活在一起,18%的被调查者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2%的被调查者则“自己住”。

3.心理态度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的同学心理状态不佳。在被调查者中,“你是否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其中,“很担心”的占33%,“有点担心”的占46%,“不担

http://lxks.offcn.com

心”的占19%;“你是否觉得自己很棒、很优秀?”,“我很棒,我做的很好”的占33%,“我做的很一般”的占54%,“我做的比很多人差”的占11%,其余2%的被调查者则称“我做什么都不成功”。

4.学习问题。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对于“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这一问题,“听老师话,十分刻苦”的占21%,“听老师话,比较刻苦”的占45%,“一般,不爱听老师话”的占28%,“不努力,不爱听老师话”的占6%。“有没有在课后复习知识?如果没有,是什么原因呢?”,“经常复习”的占31%,“很少复习,没时间”的占19%,“偶尔复习,想不起来”的占36%,“很少复习,不喜欢”的占13%。

6.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篇六

百里中心小学:李宏强

【摘要】: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学校、家长、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环境,安全、人格不健全、学习以及行为偏差等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由来与界定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所以,那些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而无法亲自照顾,这样的儿童中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就是农村留守儿童。二、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截止目前中国农村现有流动人口过亿,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因此,中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也大幅度增加。全国妇联课题研究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已占儿童总数20%以上,他们大部分由隔辈人监护,还有2%-3%的留守儿童独自生活,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全国妇联数据更显示出,中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目前已超过4000万。针对农村这种较为普遍的留守小孩的现象。长期从事儿童社会化研究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宗奎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存在是人口城市化过程、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这一些留守儿童正在承受人口转移给他们自身健康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生活在一个不健康的成长环境里。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都身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外界的了解绝大部分也只是从课本和电视上而来,新鲜事物知道得很少,其安于现状的心理超乎想象。他们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教育经费紧缺、来源单一,教学设施缺乏,师资水平普遍不高,且流失严重。在兼顾沉重的教学任务和生活负担的同时,教师无法全面地照顾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虽然有些学校也实行的是寄宿制教育,但是由于经费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寄宿条件令人堪忧。由于父母的外出打工使他们失去直接的监护人,一定程度来上说也是失去了父爱母爱。父母外出,将子女的监护绝大多数托付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或者寄养在亲戚家中。由于是隔代抚养,祖辈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一般都在50岁左右,无论从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老人文盲率超过80%,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学习辅导,时代的巨大差异又使之不能在日常生活接触中对孩子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人格上的培养。因此,祖辈们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她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他们只能是将孩子的成长教育完全托付给学校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甚名谁都不知道,还谈何与学校建立联系,谈何家庭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问题

1、安全问题。留守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而且他们往往认为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监护责任,至于其他的事情则是孩子学校的事了。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学生则成了绝对自由的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往往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如在重庆市奉节县公平镇大寨乡,80%的学生反映曾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突然遭遇山石坠落的险情。

2、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打工家庭孩子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常年难与父母团圆(有的孩子甚至4-5年没见过父母),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据访谈的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反映,一般而言,父母长期在外的儿童在心理上大致上有这样两个倾向:首先,一些平时就好动,调皮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就自己“开笼放雀”,无人能管,变得大胆放肆。同时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对留守儿童,心里面都存在一点怜悯之情,对于他们的要求一般都是有求必应,这样,最容易使儿童产生别人都是围绕着他们转的骄傲思想。留守儿童在家里犯了错误,祖辈们也不敢贸然批评他们,常常迁就他们,饶恕他们,久而久之,这部分留守儿童就变得任性和骄横跋扈了。其次,也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尤其是父母双方外出后产生一种失落心理,觉得没有归属感,他们往往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上很容易走上极端,产生性格扭曲:(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不愿意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容易掉眼泪。(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总感觉有人在欺负他,斤斤计较,不合群。(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憎恨他们。

3、学习问题。留守学生在学习上往往变得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同时由于缺少家庭对他们学习的监督,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不交作业,导致成绩直线下滑。据有关调查显示,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较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也是留守学生。更令人担忧的是新的“学习无用论”在他们心里滋长,他们认为以后不管学历如何都是出去打工的,那现在学习好坏就无关紧要了。

4、行为偏差。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一般都存在问题。一是学校的要求他们很难认真做到,比如,按时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等等。二是在学校里受不得一点委屈。特别是在班上和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喜欢去占上风,要是没有占到上风的话,就会想方设法去报复。三是语言不文明,行为粗野,基本的日常文明礼貌规范都不遵守。有部分留守学生,由于家庭教育是一片空白,长辈们只管吃的饱,穿的暖,其他的一切都希望学校来管。不管孩子在家里多么不守规矩,多么横行霸道,他们都能忍让和迁就。这部分学生在学校违反学校纪律,不服管教,总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断,骂人,打架甚至是斗殴。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实施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个大问题。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其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家庭和全社会都应明确责任,强化举措,切实加强对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和管理。

(一)健全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在关爱农村留守学生中的积极作用。

1、建立留守孩子档案和联系卡制度。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要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第二,班主任要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比如:学习情况、行为习惯、情感、能力的发展等等。

2、建立关爱留守孩子责任帮扶、交流制度。签订承包责任书,组建“代理家庭”。让孩子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3、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使学生养成好习惯,以及时解决“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和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其塑造健康心理,逐渐引导他们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明辨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抵制外界不良风气的能力。例如,重庆市丰都县在1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亲情聊天室”。“亲情聊天室”还有专门的指导老师和心理辅导老师,700多名留守儿童通过“亲情聊天室”每周能与他们的父母通电话或者视频聊天。

4、加强与留守孩子父母或监护人交流与沟通。学校要向留守孩子及其家长公布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详细通讯地址;设立亲情专用电话,鼓励学生经常写信与家长联系,学校和班级定期向家长汇报学校工作和孩子学习状况,并把家长务工情况告诉学生,让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每学期要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通报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了解留守学生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有的放矢地加强教育。

(二)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三)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必须把它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构建父母子女沟通机制,铺架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的桥梁。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建议有关地方开设“留守儿童”家长热线机制,使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

2、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可以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不仅在学校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还可以号召一些家庭帮助学校,做留守儿童的“代理家庭”,营造真切的亲情的氛围。

3、构建基层社会呵护机制,让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落到实处。乡镇、村(居)委会要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团员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小结

7.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皖北的临泉县为调查县,全县所有预防接种簿(册)登记的2006-2009年出生的儿童。同时把全县所有乡镇按东南西北中划成5片,每片随机抽取1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5个村,每个村对2006-2009年出生、儿童父母已经双双外出打工一个月以上,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家的儿童为本次现场调查对象,同时调查这一年龄段的非留守儿童。

1.2 调查时间

2010年11月。

1.3 调查方法

1.3.1 留守儿童登记

首先召集各乡级协查员进行培训,明确本次调查目的和意义,下发调查表。再由乡级协查员召集各村村医对2006-2009年预防接种登记薄(卡)上登记儿童进行核查,使用父母姓名和新生儿出生日期核对,将所有留守的儿童标识出来,形成全县2006-2009年出生各年龄组留守儿童名单,填写调查表。再询问妇幼系统接生员、从事计划生育人员以及行政村中相关人员如村书记、妇女主任等,进一步补充完善留守儿童的信息。

1.3.2 留守儿童现场调查

对抽中村的调查对象,采用访谈的方式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和非留儿童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接种率并对其监护人进行免疫规划认知调查,了解留守儿童预防接种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预防接种薄登记情况

2.1.1 留守儿童现况

本次通过预防接种登记薄(卡)共登记全县2006-2009年出生的儿童21 747名,其中留守儿童18 446名,流出儿童3 301名,留守儿童中曾经外出过的1 741名。本次登记留守儿童占2006-2009年出生儿童的18.10%(18 446/1 018 896)。

2.1.2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

本次调查18 446名留守儿童父母登记外出,这些留守儿童父母每年累计外出时间在10个月及以上者占83.24%,94.58%的留守儿童父母在春节回家。留守儿童父母外出目的地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列前三位的省分别是:浙江省7 822人(42.40%)、上海市1 857人(10.07%)、广东省1 617人(8.77%)。

2.2 现场调查儿童接种情况

2.2.1 调查儿童基本情况

本次共现场调查5个乡,25个行政村;共调查适龄儿童1 441人,男864人,女577人;留守儿童827人,非留守儿童614人,见表1。

2.2.2 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情况

对827名留守儿童父母在儿童出生后不同月龄进行统计,儿童出生后6个月及以内外出的194人,占23.46%;7~11月外出的257人,占31.08%;12~23月外出的321人,占38.81%;24月以上外出的55人,占6.65%。有一半以上的父母在儿童1岁以内外出务工。

2.2.3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情况

1 441名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单苗合格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BCG)96.88%、脊髓灰质炎疫苗(OPV)96.25%、百白破联合疫苗(DPT)96.25%、麻疹减毒活疫苗(MV)90.98%、乙型肝炎疫苗(HepB)98.20%、HepB首剂及时接种率(HepB1)90.91%、乙型脑炎疫苗(JEV)83.07%、A群流脑多糖疫苗(MenA)82.79%、甲肝疫苗(HepA)78.00%;“五苗”(BCG、OPV、DPT、MV、HepB)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4.25%,见表2。

2.2.4 不同类型儿童接种情况比较

留守儿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BCG 96.74%、OPV 96.61%、DPT 96.25%、MV 88.03%、HepB 97.94%、HepB1 90.57%、JEV 74.00%、MenA 76.66%、HepA 70.25%;非留守儿童分别是为:BCG 97.07%、OPV 95.77%、DPT 96.58%、MV 94.95%、HepB 98.53%、HepB1 91.37%、JEV9 5.28%、MenA 91.04%、HepA 88.44%;留守儿童 “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1.50%,非留守儿童为87.95%。MV、JEV、MenA、HepA、“五苗”全程接种率,留守儿童低于非留守儿童(χ2=20.57、113.39、 51.14、67.89、11.04,P<0.01);其它疫苗和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2.2.5 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

本次对现场调查儿童使用的水痘、口服轮状、肺炎、Hib及流感等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调查,留守儿童上述疫苗接种率分别为59.01%、43.77%、13.66%、64.45%和48.00%,非留守儿童上述疫苗接种率分别为61.24%、44.46%、14.50%、62.22%和49.67%,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上述第二类疫苗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留守儿童接种影响因素分析

2.3.1 父母外出时间对留守儿童接种影响

留守儿童父母在儿童6月龄内外出的, BCG、OPV、DPT、HepB1及时接种率较高,均在90%以上,与其它月龄外出的没有差异,这些疫苗均为6月龄以内需要完成基础接种的疫苗。但JEV、MenA、HepA接种率不同月龄外出结果存在差异(χ2=8.63,P<0.05,χ2=18.36,P<0.01,χ2=11.45,P<0.01),这些疫苗为6月龄以上儿童需要完成接种的。父母在儿童年龄越小外出,儿童接种率越低,特别是父母在儿童6月龄以内外出的留守儿童(表4)。

2.3.2 留守儿童被父母携带外出情况分析

大部分留守儿童基本留在家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看。有266人被父母偶尔带到外地,并非长期外出,其余561人从未随父母外出过。从其接种情况看,曾外出过的266名儿童中,“五苗”全程合格接种217人,“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1.58%,而未曾外出的561名儿童“五苗”全程合格接种457人,“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1.46%,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0.05)。

2.3.3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影响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827名留守儿童中,监护人多为祖父母,占调查总数的91.90%。监护人文化程度大多为文盲或小学,占调查数的80.77%。监护人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141名儿童中,“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2.27%,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或文盲的686名儿童中,“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1.34%,经统计学分析,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

2.3.4 家庭经济收入影响分析

调查的827名留守儿童中,254名儿童的家庭年收入<1万元,“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1.89%(208/254);383名儿童的家庭年收入1~2万元,“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0.94%(310/383);190名儿童的家庭年收入≥2万,“五苗”全程合格接种率为82.11%(156/190)。经统计学分析,接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05)。

3 讨论

留守儿童定义为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2005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 800万人[4]。本次调查的临泉县2006~2009年出生的儿童当中留守儿童占了18.10%,与全国相关的留守儿童调查一致[5]。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到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广东、上海等地务工,每年大部分时间均在外地,只在农忙季节和春节回家。这些小年龄留守儿童的大量出现,为免疫规划服务带来新的挑战[6]。

从本次调查结果看,留守儿童MV、JEV、MenA、HepA常规免疫接种率低于非留守儿童,“五苗”全程接种率低于非留守儿童,这与相关的调查基本一致[7]。除MV之外,JEV、MenA、HepA等这些疫苗为新纳入免疫规划的第一类疫苗,说明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加大新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第一类疫苗宣传。而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第一类疫苗接种率部分疫苗存在差异,但第二类疫苗接种率无差异,也说明部分接种单位在进行第二类疫苗有偿服务的同时,单方面注重第二类疫苗接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第一类疫苗的接种工作。

父母在儿童出生后不同月龄时外出,对留守儿童相关疫苗接种存在影响。留守儿童BCG、OPV、DPT、HepB1及时接种率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父母在儿童出生6月龄内外出的与其它月龄外出的没有差异。造成没有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这些儿童的父母大部分是在完成上述疫苗接种后才外出的,所以对这些疫苗接种影响较小。按免疫程序JEV、MenA、HepA等疫苗在6月龄以上接种,这些疫苗的接种率存在儿童年龄越小时父母外出接种率越低现象,特别是父母在儿童6月龄以内外出的。这里也提示儿童父母外出会对6月龄以上儿童需要接种的疫苗影响较大。

本次还对留守儿童被父母携带外出、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及家庭经济收入等因素调查分析,这些因素对疫苗接种率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主要原因是这些孩子只是偶尔被父母携带外出,时间比较短,目前提供预防接种服务的门诊基本上可以保证每月都有几天提供预防接种的服务,即使这部分儿童错过疫苗接种时间也能及时得到补种的机会,短暂的外出对疫苗接种影响较小;同时国家通过实施扩大免疫规划项目,中央和省级均拿出专项经费保证儿童预防接种工作,保证适龄儿童享受到平等免费的服务。

本次调查留守儿童的父母有一半以上在儿童1岁以内就外出务工,这些留守在家的儿童90%以上为祖父母照看,而这一年龄段儿童正是接受相关疫苗预防接种的时间,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率会较之非留守儿童低或者接种不及时[8],做好这些留守儿童预防接种服务工作尤为重要。下一步,预防接种单位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留守儿监护接种意识;另一方面联合村医采取多种形式的预约和通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对未能接种的疫苗应及时补全,保证留守儿童及时、全程免疫,提高留守儿童接种率[9]。

本次调查只在皖北的临泉县开展,反映了临泉县当前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现状。由于临泉县人口较多,外出人口也占有相当大比例,可以代表安徽省北方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预防接种现状,但要外推到全省,仍需做更进一步的调查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月萍,张耀光.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以及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人口研究,2009,33(6):57-66.

[2]王鑫,郭强.留守儿童生命质量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2):90-92.

[3]赵苗苗,孟庆跃,李慧,等.宁夏农村留守儿童卫生服务需要与需求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2,28(3):310-312.

[4]杨勤,龚正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研究进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19(9):827-829.

[5]陆志坚,刘宇,花高荣,等.安徽和四川农村地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基本现况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9,15(1):61-64.

[6]徐志成.于都县农村留守儿童计免工作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50-52.

[7]陈庆,花高荣,陈文化.怀远县留守儿童免疫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华全科医学,2008,6(12):1289-1291.

[8]郑志刚,王华庆,朱徐,等.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预防接种及监护人知识态度行为对照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2):168-170.

8.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篇八

【摘要】我国儿童是我们的未来与希望,只有儿童健康成长,我们的国家才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与此同时留守儿童在我国的儿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我们要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思想与道德是指导人们行为的主要依据,因此,要十分重视就是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要国家,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积极协作与配合,使得这一问题完满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措施;

中国分类号:G63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在父母一方或者双方外出务工半年以上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由家中长辈、亲戚朋友代为照料或独立生活的儿童。这部分孩子由于长期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亲情关怀和合理、有效的监管,以至于在其成长过程身心和学业发展受到影响,尤其是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农村加强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教育现状

1.1 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初始地,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经常进行交流,不仅有助于建立融洽的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且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和父母两地分离,父母与之进行交流多数就是通过电话简单地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双方面对面交流时间极少,留守儿童几乎不能享有父母的关爱和抚养,以致在生活中,不愿意与人进行交流,对他人存在戒备心理、内心缺乏安全感、性格孤僻、集体观念淡漠、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等。再加上留守儿童多数由家中的爷爷奶奶照料,他们对孩子往往都比较溺爱,对孩子在物质生活上的需求尽量满足,家中的事情自己能做尽量不让孩子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不懂得感恩等不健康的思想。

1.2 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人们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是学校升学率的高低,很多学校也就把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标准,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为了让学生能够在中考、高考中获得高的分数,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变相增加语文、英语、数学等课程的课时数,把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副科来开设,对学生没有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再加上在农村学校,师资一般都比较紧张,很多学校思想品德课程并不是由专职老师来任课,而是由其他科教师或者行政人员来兼任,很多教师由于其时间、精力以及知识的局限性并不能深钻教材,难以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而是对着稿子念完教学内容即可。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等也影响了学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1]。

1.3 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首先,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中存在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坑、蒙、拐、骗等思潮和行为不断地侵蚀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和引导,对于社会和大众传媒中的不健康信息没有抵御能力,以致有些小孩由最初的小偷小摸、撒谎、逃学等不良行为而走上犯罪道路。其次,网络的负面作用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二、对留守儿童实施道德教育的路径

2.1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帮助孩子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当电视中播放有关儿童被拐或者是被伤害案件出现的时候要和孩子一起观看,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孩子树立起自我保护的意识,并且在生活中普及安全保护的基本知识,例如报警电话110之类的。另外,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出外打工的父母大部分学识不高。很多是体力劳动者,所以父母在和孩子沟通时,要讲述自己工作的真实情况,不要报喜不报忧,尤其关键的是让孩子们明白父母从事体力劳动的原因,使其明白掌握了足够的知识才能成为一个脑力劳动者,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有着明显的差异,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使其明白学习的重要性[2]。

2.2 完善学校道德教育机制

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地带入课堂中去,学校可以适当地开展安全教育课程,加強孩子安全意识方面的培养,讲解自我保护方面的知识,在讲解的过程中不要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要做到灵活教学,将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带到课堂教学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知识印象深刻,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学以致用。再次,学校的教学方针不能是一味地强调学习成绩,不要将主要精力都放在提高升学率这件事情上,不能只是重视文化知识,要知道每个老师都是一岗双责,不仅要传授学生们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还有培养学生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要做到一视同仁,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偏袒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使其他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2.3 创建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国家要加大网络资源的整改力度,净化网络环境,禁止黄赌毒等负面信息的传播。在社会上寻找生活中的正能量,加强对于正能量的宣传力度,与媒体等单位相互协调,减少其对于娱乐圈明星之类的八卦信息的刊登数量,并且同时加大网络警察的工作力度,使得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无处可藏,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好的网络环境[3]。再次,国家应该加强对于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的重视程度,要密切关注他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及时的帮助解决,提高教师的待遇,以此使得教师再无家庭生活等后顾之忧,并且安抚其抵触情绪,他们可以安心地做好本职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大对于落后学校教学资源与设施方面的扶持力度,使老师与孩子可以在一个窗明桌净,环境舒心的一个学校环境中学习与工作。

三、结束语

对留守儿童实施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农村留守儿童在我国未成年人中所占比重较大,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为了使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我国首先要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孙娟.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J]. 学理论,2013,31:192-193.

[2]史永涛,郭宇鹏,郭智慧,韩志红,邢麟. 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 新西部(理论版),2014,03:12-13.

9.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分析 篇九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盲点,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性教育问题,如失学、辍学、犯罪等。作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调查分析了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阐述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策略,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我国青壮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社会上便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留守儿童成了各地基础教育的盲点。他们年龄小,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家庭教育处于空白,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失学、辍学、犯罪等,不仅影响到这些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影响到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影响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国策,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关注的社会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

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这些留守学生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自信心,造成了学习成绩差、不良行为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与探索。

一、优化家教环境,提高育人水平。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便托付给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监管,这种“隔代教育”由于监管人受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实在是力不从心,要么过分溺爱,放任自流,要么只顾吃饱穿暖,不管教育成长,这给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首先,学校要每学期召开学生家长会或者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反馈交流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向家长提出家教方面的建议和意见,通过讲座对留守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教育方式、方法的培训指导。其次,要求父母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大智力投资,克服自私的实惠观,把子女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再次,要求父母通过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思想沟通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偶尔寄一件小礼物或一本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春节或农忙时,建议家长尽量回家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到家的温暖。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

学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充分

发挥其主导作用。首先,教师要关爱学生,更加关爱留守学生。学校和教师应更多地关心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用心去爱他们,用情去感化他们,千方百计从情感上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的缺失。其次,学校建立“留守学生”专项档案,记载好留守学生父母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家庭情况、学生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等,并主动与他们联系,学校开通亲情电话,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第三,充分发挥班、队组织作用,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队会,激发留守学生的兴趣,增强其自信心。比如,开展“我的心路”主题班会,少先队开展“我能行”活动,参加学校义务劳动等,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使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第四,教师要经常家访,了解留守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状况,管理、指导他们的吃、穿、住、睡等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的心,使其对父母的依赖转到对老师的依赖,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第五,开展以“留守学生”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帮助两名贫困留守学生;树立留守学生自强自立、勤学守纪的榜样,以带动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在班集体为留守学生集体过生日,唱生日歌,送小礼物,送祝福等。

三、加强与社会联系,共同关注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一是

要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的管理力度,坚决杜绝未成年人进入;二是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享受平等的优质的教育资源;三是加强农村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中受到良好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上一篇:巡逻民警先进事迹下一篇:民营企业转型创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