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

2024-08-31

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精选7篇)

1.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一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学反思

“平均数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概念,也是个很重要的概念,这节课我结合教材注重让学生在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本质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内涵,以及求平均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猴妈妈分桃子的事例,通过教师的贴图演示,学生一目了然的看出猴妈妈分桃子的不公平,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性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学生的活动讨论中,在认知冲突下,认识在人数不同的情况下,比总数显然也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他们的整体情况,因此产生了“平均数”,感受平均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也产生了学习“平均数”的需求。教学只有组织了这个过程,学生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以及作用才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也才能在面临相类似问题时,能自主地想到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去进行比较和分析。

在教学中,我为了帮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我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

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有一些困惑,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小组的合作活动是否会流与形式,有待今后研究。

2.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二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 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也就是说, 只有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兴趣, 他们才能产生自主阅读的内在动力和需要。

那么,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其一, 可以通过故事诱导。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每当我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时, 学生都会变得精神抖擞, 聚精会神。于是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或是自习课上, 常会给学生讲一些趣味性的故事, 并适当留下悬念, 介绍相关的书籍给学生, 让他带着疑惑去主动阅读;其二, 可以通过竞赛活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因此, 在教学中, 可适当开展一些“小小故事王”“班级读书会”等, 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 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其三, 可以通过榜样力量。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名家的读书故事, 告诉学生, 这些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 无一不是博览群书, 勤奋学习的典范, 鼓励学生热爱阅读并热情地去阅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阅读中光有兴趣是不行的, 学生不仅要爱读, 而且还要会读, 这样才能读得更有效果。因此,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应该巧妙利用教材课文, 进行精讲多读, 教给学生独立的阅读方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

3.农村小学三年级的阅读教学反思 篇三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对于阅读产生兴趣,他们才能产生自主阅读的内在动力和需要。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其一,可以通过故事诱导。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每当我在教学中穿插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时,学生都会变得精神抖擞,聚精会神。于是我在日常的教学中或是自习课上,常会给学生讲一些趣味性的故事,并适当留下悬念,介绍相关的书籍给学生,让他带着疑惑去主动阅读;其二,可以通过竞赛活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因此,在教学中,可适当开展一些“小小故事王”“班级读书会”等,这样一方面让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和舞台,另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阅读的氛围;其三,可以通过榜样力量。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名人名家的读书故事,告诉学生,这些对人类社会有贡献的人,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勤奋学习的典范,鼓励学生热爱阅读并热情地去阅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阅读中光有兴趣是不行的,学生不仅要爱读,而且还要会读,这样才能读得更有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巧妙利用教材课文,进行精讲多读,教给学生独立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

根据农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其一,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精读,略读,默读,边读边批注等等。告诉学生每一种阅读方法适合的文本内容,文体形式等,让学生在拿到一篇文章之后,会根据文本特点和自己的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方法;其二,指导学生学会积累。积累和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我们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积累经验,积淀预感,丰富自我。

4.八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四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使用的学生更加熟悉平均身高,平均分数的平均生活数直接进入主题。由于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平均水平,一些学生已经知道如何使用该方法找到平均数的几个;有一些强烈的感觉的学生,根据一套数据提供感觉平均可能是多少;和总数除以部件数量得到平均值计算,这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想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允许学生探索自己,找到平均数的方式,然后在同一张桌子上彼此学习,探讨自己的沟通方式,达成共识。虽然学生找到了平均,但概念很模糊,平均概念更抽象。

然后使用两个判断,一个加强对平均值的理解,第二个导致下一个例子 在例2中,比较两队的结果,两队的数量不一样,冲突,到底是多于总数,还是比平均水平还要好,由于以往的学习经验,大多数人选择多于平均值,但仍然小一些有人选择多于总数,表明这部分同学为什么使用平均值来比较两个队是不是很清楚,所以我会将两个表分成两个标记平均数量的图表,一方面让学生直观地识别出平均值是一个虚拟数,是处理的数量,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代表整体水平,所以平均测量两队的水平更好。

最后,当我设计一个第三类二等团体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来找到平均值。

缺点和遗憾的教训:首先,平均教学数量,我专注于平均教学方法的寻求,而平均意义的重点不是一个很好的突破,所以经过课程学习后,学生可以纯粹平均操作的标题很容易找到,但实质上对平均值的意义的理解还有待加强。二,教材设计的材料还没有完成 整个使用相同的材??料在不同方面的教学可以重复使用,所以你可以做回声的效果。三,教学中的团体合作,同一表前的讨论缺乏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学生在团体合作中没有完全平衡的参与度,在开放阶层团体中以这种学习方式合作,以及在十字窗体中,如何实现这种学习方式来优化和发挥最大的功能,这些问题也值得我好好学习和学习。

5.四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五

1、在备课方面,准备不够充分,备课太粗糙,一些预设过于简单甚至没有,比如在讨论王云投中的7个和平均成绩7时,没有作出预设,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作出精准而具有引导性的反应。课上题与题、话与话之间的过渡语准备不足,习题出现的有点突兀。

2、在上课方面,课堂气氛过于紧张,学生不够活跃,可能由于自身有些紧张,让部分学生过于拘束,气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没有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讨论,蜻蜓点水般跳过了本节课的难点,致使有些同学不会用适当的语言去解释后边游泳池和平均寿命两道实际问题。这一段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说,去解释,当然,在这一方面,我的答案有些简单,没有更深入的去说,当学生说到平均数只是一个平均水平,仅此而已,还需要再补充:有些数比平均数高,有些数比平均数低。

另外,在比较投球比赛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时,没有让学生充分去说透,在学生达成共识,没有争议时,还可以继续问,让生生之间互相争论,缓解课堂气氛。在学生发表个人见解时,不要给学生任何赞同或不赞同的意见,让生生互动。在讨论中得出答案。

6.八年级《平均数》的教学反思 篇六

平均数是统计学中的一个概念,虽然在旧版三年级教材中,学生对平均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我觉得对于四年级的他们来说,平均数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本节课中,希望能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比较、观察中把握平均数的特征,进而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了解它的价值。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平均身高、平均分等生活中的平均数直接切入主题。由于三年级已经学过平均数,学生中有一部分已经知道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找出平均数;还有一部分数感较强的学生,能够根据提供的一组数据感觉出平均数大概是多少;而用总数除以份数得到平均数的计算,也不难,学生肯定会有这种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找到求平均数的方法,再同桌合作学习,互相将自己探索的方法交流,达到共识。学生虽然求出了平均数,但概念也是非常模糊的,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

然后利用两个判断,一则强化对平均数的理解,二则引出下个例题。在例题2中,比较两个队的成绩,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引起冲突,到底是比总数,还是比平均数好,由于之前的学习经历,大部分人选择比平均数,但还是有一小部分人是选择比总数的,说明这部分同学对为什么要用平均数来比较两个队还不是很明白,故我将两张表格转化成两张标明平均数的统计图,一方面让学生直观辨别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经过处理得到的数,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故用平均数来衡量这样两个队的水平更好。

最后我在设计三年级二班第一小组口算比赛这题练习题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要学会灵活利用不同的方法来求平均数。

本节课的不足和遗憾之处:一、在教学平均数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平均数的求法上,而对“平均数的意义”这一重点没有很好的突破,所以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学生对于作业本中纯粹的`求平均数的题目就很觉得很容易,但实质上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还有待加强。二、对于教学设计中的素材没有完全利用起来,同样的素材在教学不同方面都可以重复利用起来,这样还可以做到呼应的效果。三、教学中在小组合作、同桌讨论之前缺少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的程度还不完全均衡,对公开课中小组合作这一学习方式,还有流于过场的形式,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最大功用,这些问题还值得我好好探究与学习。

7.三年级《平均数》教学反思 篇七

筅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侯天庆

“小学古诗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内容, 它以探究小学古诗教与学为目的, 为培养合格小学语文师资服务。长期以来,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束缚, 教学绩效未能较好发挥。鉴于此, 本文将直面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 从教学反思切入, 反思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教学状态, 探寻教学最优化途径, 建构一个良性发展的教学生态系统, 实现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目标。

一、课前反思是优化教学的前提

课前反思又称超前反思, 是教师对即将进行的教学实践进行前瞻性预测、拟定计划的反思行为, 是教学优化的前提, “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1]。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着重从两方面加强课前反思优化教学。

1. 加强教学实践预见性

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法课堂教学绩效, 学生因素固然重要, 但教师课前教学反思能力却决定着整个教学的成败。教师课前教学反思能力强, 其教学实践预见性就强, 就能对教学内容提前预诊, 设计出系统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优化课堂教学。

如, 设计“小学古诗教学结构的特点”之教学方案, 教师课前须积极反思教学内容、目标及学生情况, 采用逐渐分化原则[2]预设4步教学程序: (1) 提出问题。设两个学生思考问题: (1) 通过教学见习和模拟课堂教学活动, 你认为最优化的小学古诗教学结构应具备什么特点? (2) 请设计一个最优化的小学古诗教学结构案例? (高、中、低学段可任选一个) 。 (2) 解决问题。采用“小组合作, 自主探究”[3]方式围绕问题得出结论。 (3) 验证结论。学生通过“模拟课堂”检验结论。 (4) 实践反思。学生课后写出教学反思日记。

针对以上预设的4步教学程序, 教师本着“应超越常规教学中对课程内容的机械复制, 积极对自身的课程与教学行为进行反思”[4]的教学理念, 对教学内容进行预诊, 通过统筹归纳小学语文高中低学段古诗教学结构, 预设出学生学习最薄弱环节, 遵循理论性与应用性相互渗透的原则, 结合学科理论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以及CAI案例拟定解决方案, 设计出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程序, 为课堂教学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 有的放矢去引导, 进一步增强了课前反思意识。

2. 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导向功能

如果教师课前对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持有积极负责、开放发展的态度, 就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导向功能, 有效将学生教学基本功训练与各种知识基础嵌合, 顺利完成后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如, 设计“优化小学古诗教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方案, 教师课前主动反思教学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以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的目标为导向, 预设5步教学程序: (1) 理论学习。指导学生自学基本理论; (2) 问题提出。针对基本理论提出问题: (1) 优化小学古诗教学的前提是什么? (2) 优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核心是什么? (3) 为什么说优化小学古诗教学结构是小学古诗教学优化的关键? (4)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古诗的方法有哪些? (3) 观摩CAI案例。学生边思考问题边观摩“CAI案例·教学实录:送孟浩然之广陵”。 (4) 集体讨论。针对问题启发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围绕“CAI案例·教学实录”进行评价分析。 (5) 总结述评。教师总结, 学生课后写出反思评价报告。

课前, 教师对预设的5步教学程序进行反思, 客观分析学生主体情况后, 围绕培养本科生课堂教学评价能力的目标, 找出CAI实录课堂教学案例中的闪光点, 预设学生运用已有理论进行课堂教学评价将遇到的学习障碍, 拟出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力图使预设教学程序更具科学性, 最终达到学生从业后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目标。

二、课中反思是优化教学的关键

课中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的反思行为, 是优化教学的关键。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教师课中较强的应变能力, 会促成教师准确寻找反思切入点, 捕捉反思灵感, 顺应学生发展需要,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反思切入点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觹该文为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项目 (2008B027) 的研究成果

1. 从实施教学程序的反思切入

教学程序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 小学古诗教学法课堂教学绩效直接取决于教师在课前预设教学程序时能否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转变。因为, 教学程序要科学实施, 教师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教学理念, 即以学生为本, 教师随时反思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行为, 及时检查分析、反馈调节教学程序, 保证教学以最佳状态展开,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 教学“培养小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课前教师以基础理论 ( (1) 理解诗的字词能力; (2) 理解诗句的能力; (3) 理解诗文结构的能力; (4) 理解诗文表达方法的能力) 为基点, 预设3步教学程序: (1) 理论学习。学生自学基础理论。 (2) 理论指导。围绕基础理论, 请学生自选小学“语文”教材 (人教版) 一首古诗, 针对培养小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目标设计教学方案。 (3) 理论实践。学生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论证教学方案的可行性并写出教学反思报告。

课堂教学中, 教师实施教学程序以“尝试→反思→再尝试”为指针, 当观察到学生对“针对培养小学生理解古诗能力的目标设计教学方案”这一教学环节难以深入时, 及时反思并调适教学程序, 把整体教学设计调整为针对性教学设计, 安排学生在如何培养小学生理解古诗的字词句、诗文结构、表达方法等方面能力中任选一项设计教学方案;既帮学生找到深入的切口, 也便于教师在“微格”教学中针对性地解疑答惑, 使教学朝良性态势稳定运作, 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提升教师教学调控能力, 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重要渠道。

2. 从实施教学方法的反思切入

合理实施教学方法是优化教学的关键。在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不仅要围绕教学目标, 而且要把“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落实到位。因此, 在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学时, 教师的教学方法应打破常规模式, 围绕“教学理论确立+基础知识渗透+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实践反思=教学优化”相互整合的思路, 加强对实施教学方法的反思, 准确调整教学方法, 促进课堂教学优化,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如, 教学“设计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课前反思以往学生对“如何精心设计提问”这一难点问题把握不住的现象, 设计4步教学程序: (1) 确立理论。让学生明确优化小学古诗课堂教学, 精心设计提问是关键。 (2) 提出两个思考问题: (1) 观看“CAI案例·教学实录:望庐山瀑布”后, 对教师在实录教学中的课堂提问如何评价分析; (2) 请学生独立选取小学“语文”教材 (人教版) 一首古诗, 设计如何引导小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课堂提问方案。 (3) 实践检验。学生利用“微格”教室模拟教学, 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4) 实践反思。学生写出“综合性反思学习评价报告书”[3]。

三、课后反思是优化教学的保证

课后反思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后对教学过程和教学经验的再反思行为, 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当前教学绩效, 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它包括反思教学过程的调控、教学目标的达成、学生情况的把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内容。

小学古诗教学法课堂教学优化的保证就是教师能否有较强的课后反思能力, 使教学理念从感性升华到理性, 从经验上升到规律。实现这种高层次课后反思能力, 教师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个体发展。

1. 夯实知识底蕴

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师的知识底蕴包括古诗词鉴赏能力、学科基础理论研究能力、教师专业能力等内容。教师只有具备扎实的知识底蕴, 才能正确审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设的教育效果, 进而制定新的优化小学古诗教学法的课堂教学策略, 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开放发展心态提升教学反思能力。

2. 培养反思习惯

教师课后反思是其专业发展的良好习惯和可贵品质, 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保证, 小学古诗教学法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 只有及时准确地将课堂实践体会和感受记录下来, 对反思素材进行理性思考, 深入问题核心, 找出问题症结, 更新教学观念, 才能逐步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后反思习惯, 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综上所述, 小学古诗教学法的教育者, 假如能遵循这三方面内容完善自身专业素养, 把课后反思内化为自身需要, 一定会使课后反思能力得到提高, 优化小学古诗教学法课堂教学, 最终实现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128.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261~262.

[3]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 146, 106~108.

[4]钟启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04.

上一篇:水晶级健美操教案下一篇:广电新闻中心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