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企业员工追随

2024-09-29

如何让企业员工追随(精选6篇)

1.如何让企业员工追随 篇一

让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一、广泛征求意见

任何企业都有文化,尤其对于许多大中型的国营企业,在经历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后,员工对文化总有许多自己的看法,很多企业在引入战略或者进行变革时,往往忽略了对本企业文化的考虑,结果往往是“手术很成功,只是病人死了”。

很多人把企业文化认为是总经理文化、高层文化,这是片面的,企业文化并非只是高层的一己之见,要得到大家的认同,首先要征求大家的意见。企业高层管理者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全体员工参与进来,共同探讨公司的文化。不妨先由高层制造危机感,让大家产生文化变革的需求和动机,然后在各个层面征求意见,取得对原有文化糟粕和优势的认知,最后采取扬弃的办法,保留原有企业文化的精华部分,并广泛进行宣扬,让全体员工都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怎么产生的。

二、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企业确定了新的企业文化理念后,就要进行导入,其实也就是把理念转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进行导入时,不要采取强压式的,要让大家先结合每个员工自己的具体工作进行讨论,首先必须明确公司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理念,接下来是我们每个人应如何改变观念,使自己的工作与文化相结合。

在我们为一家空港地方服务公司做的企业文化塑造项目中,我们就是先让基层员工自己讨论工作中的问题,然后结合企业文化,提出如何进行改善和提高,包括服务流程、制度和方法,最后是自己应该怎么做。通过这样的研讨,让每个员工都清楚的知道公司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为什么要树立这样的文化,为什么自己要这么做。让员工感觉到企业文化对自己是有利的

优秀的企业文化都把“人”放到了核心的位置,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资金、技术、机器、设备转化为品牌、文化的竞争,而无形的“文化”的作用,就是要凝聚人气,汇集力量,形成企业的合力,因此,世界上优秀的公司,都非常重视员工的利益。惠普公司的文化就很重视对人的重视和培养,他们把培训看成是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毫不吝惜在培训方面的投入,全面提升员工的技能。因此他们建立了完善的培训体系,90%的课程都是由自己的中高层干部主讲,很多离开惠普的公司都对惠普的培训津津乐道,对惠普表示出自己的敬仰。

另外很多公司的文化都注重员工业绩,但是在推行绩效考核时,发现往往不能得到员工的理解和配合,结果往往是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怨声四起,这是为什么呢?就在于管理者忽略了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什么,忽略了对员工价值的提升。绩效考核的目的应该是发现工作中的问题,提升员工技能和业绩,进而提升部门和组织的业绩。但是在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中,只重视对业绩的考核,而忽视了日常的沟通、辅导和关怀,使员工感觉导致了员工无法认同公司的这种文化,不但使考核无法顺利进行下去,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使这种注重业绩的文化适得其反。正确的做法是要把考核定位于“提升员工技能和业绩”,既要提高业绩,也要提升员工技能,考核的重心是注重沟通和反馈,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如培训、晋升和奖惩等。以身作则,最为关键

一、企业高层的角色

作为企业文化的建筑师,高层管理人员承担着企业文化建设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工作。有一次一个企业老总问笔者:“你觉得塑造企业文化什么最关键?”笔者告诉他:“是先把你自己塑造成企业文化的楷模!”一些企业高层管理者总感觉企业文化是为了激励和约束员工,其实更应该激励和约束的,恰恰是那些企业文化的塑造者,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企业文化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次我辅导一家企业做企业文化,他们老总说自己非常重视人才,希望企业理念在这方面有所体现,在我们谈话时,恰好安排要面试一个中层经理,当他的秘书告诉他面试者来了时,他却满不在乎地说:“让他再等半个小时,我有事走不开。”一件小事足以体现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了。企业的高层领导往往是各种理念、制度的直接破坏者,他们负面的言行对企业文化的破坏作用更大。

二、从点滴做起

很多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塑造时,喜欢大张旗鼓地开展一些活动、培训和研讨,其实企业文化的精髓更集中在企业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上。作为企业管理者,不管是高层还是中层,都应该从自己的工作出发,首先改变自己的观念和作风,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思科,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思科总部的员工看到他们的总裁钱珀思先生,大老远地从街对面小跑着过来,这位员工后来才知道,原来钱珀斯先生看到公司门口的停车位已满,就把车停到街对面,但又有几位重要的客人在等着他,所以他只好几乎是小跑着回公司了。因为在思科,最好的停车位是留给员工的,管理人员哪怕是全球总裁也不享有特权。再比如ge公司,他有一个价值观的卡片,要求每个人必须随身携带,就连总裁,也随时都拿出这个卡片,对员工进行宣传,对顾客进行讲解。试想我们国内的许多公司高层管理者,你有这些世界一流公司总裁的理念和作风吗? 理念故事化,故事理念化,并进行宣传

一、理念故事化

企业文化的理念大都比较抽象,因此,企业领导者需要把这些理念变成生动活泼的寓言和故事,并进行宣传。蒙牛集团的企业文化强调竞争,他们通过非洲大草原上“狮子与羚羊”的故事生动活泼的体现出来,清晨醒来,狮子的想法是要要跑过最慢的羚羊,而羚羊此时想的是跑过速度最快的狮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的法则,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同样试用。

二、故事理念化

在企业文化的长期建设中,先进人物的评选和宣传要以理念为核心,注重从理念方面对先进的人物和事迹进行提炼,对符合企业文化的人物和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一家合资公司的企业文化咨询项目中,我们帮助他们按照企业文化的要求进行先进人物的评选,并在公司内部和相关媒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让全体员工都知道为什么他们是先进,他们做的哪些事是符合公司的企业文化的,这样的榜样为其他员工树立了一面旗帜,同时也使企业文化的推广变得具体而生动。

三、沟通渠道建设

企业理念要得到员工的认同,必须在企业的各个沟通渠道进行宣传和阐释,企业内刊、板报、宣传栏、各种会议、研讨会、局域网,都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宣传的工具,要让员工深刻理解公司的文化是什么,怎么做才符合公司的文化。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如果让一个人长期的处于一种观念的熏陶之下,时间长了,在内心深处,就会逐渐认同这样的观念。因此,塑造一种浓浓的企业文化氛围,通过各种方法宣传公司的文化,时而久之,员工的观念也会产生改变,并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

如果员工不能认同公司的文化,企业就会形成内耗,虽然每个人看起来都很有力量,但由于方向不一致,所以导致企业的合力很小,在市场竞争中显得很脆弱。长期来看,没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也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是无法立于不败之地的。

2.如何让企业员工追随 篇二

“90后”时代背景和性格特点

“90后”一代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物质条件相对富足,国家地位日益上升并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逐渐成型,教育环境和多元文化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90后”一代的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一代呈现出新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追求个人价值,有强烈的表现欲;追求平等和尊重,喜欢友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的沟通方式,厌恶传统的说教方式;追求物质享受和情感、创新的精神感受;敢于反抗,敢于质疑权威;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内心孤独,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韧性差,情绪稳定性差,相对缺乏对团队的忠诚感。渐趋成熟的“90后”登上社会舞台的中心,并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他们开始有所担当、有所坚守,也在诸多方面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敬重。

以创新管理让“90后”员工融入企业

文化的作用在于对企业发展、建设起指导意义,因此,其更需要管理、制度的支撑和保障,而管理上的小技巧也恰巧成为一个润滑剂。在对“90后”管理中,需要管理者创新管理模式,让“90后”快速融入企业,夯实企业文化的软实力。

以批判的精神引导“90后”员工准确定位。据调查,“90后”一代中,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工作与理想中的工作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距,从而产生失落、彷徨、迷茫等情绪,由此也产生频繁跳槽、长时间无法融入工作等现象。对此,企业管理者应以批判的精神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指出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90后”一代正确认识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团队意识,帮助他们融入公司团队,为其准确定位把握事业方向。

以包容的精神帮扶“90后”员工融入企业。在对“90后”一代管理中,我们必须打破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改变对“90后”的固有看法,除了敢于批判他们的缺点外,要用一种更为欣赏和包容的心态来容纳这一群体,看到他们身上的亮点和潜质。准确把握和尊重每个人的优秀品质,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使其为企业发展增添更多新鲜血液和活力。另外,通过科学的人格测评或评价中心技术,对“90后”员工进行胜任力评价,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将其放置适合的岗位上。

以爱心和情感为“90后”员工营造文化氛围。爱心和情感是管理文化的永恒,在对“90后”一代的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做到“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准确认识和把握“90后”员工心理需求,采取家长式的管理,融入更多的爱心和情感文化,让他们在企业中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用他们喜好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交往、沟通和管理,让他们在管理者身上找到认同感和亲近感,使其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尊严,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笑容。

以激励和表扬让“90后”员工更加务实创新。为了最大限度发挥“90后”员工的潜能,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90后”员工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激励方向,制定具有企业特点的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在创新管理方式上,加大正向激励与外激励,正向激励可以让90后更加了解企业容纳他们的态度,外激励可以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表现欲,这些积极的、肯定的激励模式将增强“90后”对企业以及企业其他员工的认同,这将为心理契约的达成增加砝码。

让原有的企业文化快速融入“90后”员工。在接纳“90后”员工后,不仅要重视企业规章制度、岗位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训,灵活掌握培训方式,要让“90后”员工由被动接受企业文化变为主动融入企业文化,让他们更多的去体验,培育他们去发现企业文化中的可贵以及与他们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这样,由文化教化变为文化感知,变他人布道为本人悟道,从心里油然而生的认同,才是适合“90后”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3.企业管理如何让员工接受变革 篇三

两种直接手段

无论是从资源投入还是时间效率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开门见山的直接影响手段。

1. 通过渲染意义鼓动员工

任何人都有惰性,年轻人只能在这方面略好些。对于领导者,要想让员工适应新的行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有益于企业的新行为都是枯燥的、令人不舒服甚至是令人痛苦的。而很多不良行为却能让人快乐、安逸――这也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决策既对企业有利又让员工感到舒服,那早就被顺水推舟地执行了,还需要等变革者来推行?

所以当领导者要求员工努力改变自己提高生产率时,员工心中就会出现抵触情绪,甚至发慌。因为要做到这些,员工们就不得不重新思考生产流程、发现自己的问题。而任何一个明智的人都会抗拒让自己不舒服或有压力的事,这也是很多变革努力失败的原因所在。

许多领导者不相信员工内心深处的改变动力,他们往往借助外力来改变员工行为,例如向员工施加压力、贿赂、威胁,但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优秀的变革领导者能够发掘出员工的内在改变动力,让他们从排斥到接纳新行为。他们清楚人们可彻底改变自己对任何事件的感受,那些令人不爽的行为可以被看成有意义的,枯燥乏味的行为可变成扣人心弦的,痛苦的行为可变成值得的。关键在于帮助人们看清新行为的更深含意。

这方面可学习美国Spectrum Health Systems公司的总裁Matt Van Vranken。如何让公司一万名承受重压的健康中心人员超越自己的基本工作,为患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他的做法就是将员工行为与其对患者的意义紧密联系。

比如,Van Vranken会定期举办一些会议,他召集了一些管理人员和患者参会。在一次会议上,一位60多岁的老人讲述了他在几个月前遭遇的一场事故,然后获得了许多员工的帮助,有的员工在手术前给他提供温暖的毛毯,有的在他被禁止食用固体食物时帮他买冰棒。老人的言语中充满感激之情,听完老人的讲述,公司员工强烈地意识到自身行为对患者的意义,于是,他们的服务变得更周到了。

但要做到以上这些,领导者必须理解员工内心深处的价值观,如果硬向员工塞进一些价值观,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2. 利用物质激励员工

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崇高价值和长远利益的重要性,人类诞生几十万年来,99.99%时间处于短视状态的历史决定:短期利益对于大多数人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而且,越是处于社会底层者,对于“自我价值”的理念或许越是单薄(“自我价值实现”处于马斯洛提出的“五大需求”的最高层,而生存和安全需求则处于最低两层)。因此,对于许多人来说,来点实的,或许是必要手段。

为何很多员工在有些事上费尽心力,而对有些事漫不经心?最好的解释就是他们其实都是“跟着金钱的感觉走”。深究许多长期问题的背后根源,我们常发现一些设计不良、奖错惩善的激励措施的影子。在变革过程中,如果不改变员工行为背后的激励制度,而想单纯改变行为,就等于做白日梦。领导者们只有通过一定的激励,才能让员工知道什么行为是重要的。

在刚才提到的那家Spectrum Health Systems公司,管理层专门追踪那些需提倡的新行为和其效果。每年都要进行三到四次评估,并给予相应的激励。领导层也加入到受激励者的队伍中,最上两层管理者的薪水中有25%的浮动,与新任务的成效挂钩。

尽管物质激励很重要,但我们不应将它放在首位,研究证明,过度激励会破坏员工的内在动力,也会增加资源消耗。因此最好的做法是先采用前一种方法,以激励为辅。

但当精神鼓励和物质激励双管齐下后,如果你没有取得任何效果,那原因或许是:你的变革方案和要求员工做出的变化,压根就不合理!

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效果不够稳定或者不够明显。这说明,我们的方向是对的,但方法还需要更科学或者更多样化。

两种间接手段

以上两个都属于直接手段,一般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取得效果,但要实现更稳定和深度的变化,还可以,也必须实施一些间接手段。

1. 制造舆论说服员工

无论一个员工自身的变革潜质与创新欲望有多强,如果周围是一潭死水,他也无法单兵突破,毕竟他的行为还受到周围的人影响。相反,如果我们改变员工的周围群体,就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影响,推动员工改变。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人们总是在竭力赢取朋友或同事的称赞。如果一个员工在会议上对某些事情提出质疑,随后受到同事们的排斥,那么这位员工就可能在以后的会议上三缄其口。如果资深医生在给病患治疗前都不洗手,那他周围的护士和助手洗手的可能性不超过10%。环境对人的影响力非常强大。

因此,优秀的领导者知道,在组织中,任何一种新行为习惯的形成,都离不开员工之间无数细微的相互影响。利用这些影响,可以让员工成为彼此间改变的动力。

当拉尔夫・西斯接到任务,在18个月内让F-22 “猛禽”战斗机从设计阶段进入到生产阶段,这是个巨大挑战,需要洛克希德・马丁公司5000名员工的鼎力支持。由于新生产任务距这些员工之前的工作相去甚远,所以大多数员工认为如果加入F-22的生产,就会威胁到他们的现有工作。

西斯知道他不可能获得每个人的支持,他决定从最有影响力的人身上入手,包括公司的管理者和意见领袖。西斯每月都会与管理者们进行会谈,同时在会谈中邀请军方阐明对该项目的关注点。在这些会议上,西斯阐明了要成功完成项目,哪些行为需要改变。

在会谈中,西斯赢得了管理者们的信任,随后管理者们开始影响周围其他员工。同时,西斯还与一些能主导公司舆论的意见领袖们紧密合作,让他们在基层制造改变的舆论氛围。仅4个月后,整个局面就发生了显著变化。最后,西斯领导的团队取得了预期目标,产品大获成功。

2. 改变环境影响员工

相对于动态的周边舆论,静态的周边环境对人的心态与行为影响更为间接,却更为深刻。

美国纽约地铁长期以来以偷窃、抢劫和枪击等事件频繁而声名远播。80年代中期,冈恩就任纽约地铁总监,他力图整顿秩序。许多人建议他严惩地铁犯罪,冈恩却把重点放在整治“乱涂乱画”上。他认为,到处都是的涂鸦象征恶劣的地铁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心低迷,而且有犯罪企图的人更会感到警方的无力,消除涂鸦现象,犯罪就失去了土壤。结果证明,冈恩的做法果然奏效。

改变员工所看到的数据,是一种有效方法。作为变革领导者的人可多让员工看到问题,员工自会探求解决之道,改变原有行为。美国俄克拉荷马市的电力公司(OGE)也曾经声名狼藉。每当街灯不亮时,人们就会抱怨OGE公司,认为他们对问题反应迟钝。

帕特・瑞在接手该公司后,为扭转这种局面而制定了一个目标:要保证所有不亮街灯都能在5天之内修复,并建立了新的每周报告机制――在报告中,要列出那些超过5天不亮的地区街灯。面对着报告中透露的问题信息,员工开始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很快,除了两个地区外,所有街灯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再来看一个物流公司的案例,虽然公司满足了所有内部顾客服务标准,但投向竞争者怀抱的顾客数量仍然惊人。公司总裁感到非常困惑,决定弄清楚这些标准怎么得出的。他发现:一个销售员问顾客,“你需要我们用多长时间交付物品?”顾客也许回答“两天”,销售员通常会说:“对不起,我们不能在两天之内完成,四天怎么样?”而顾客通常会说“可以”。

这个发现表明,在衡量服务水平时,公司往往会检查自己是否信守了对顾客的承诺,也就是是否在四天内将物品送到,衡量的标准是公司的服务近乎完美。但事实是,有些顾客却希望物品在两天内送到,面对“四天”的回答,他们只能压抑自己内心的不满。于是总裁将顾客期望衡量的递送时间作为衡量指标,这使得公司员工压力倍增,实际服务水平降到了50%以下。虽然这个指标令大部分员工沮丧,但它也激励了整个公司的改造决心。

两种支持手段

前四种手段改变的主要是员工的“知”,而一项变革能否成功,同时也取决于正确的“行”。因为在员工从认知上已经接受和支持变革后,下一步还需要采取一些支持性手段推动变革的执行,而且这些支持手段反过来也能强化、固化员工的接受与支持程度。

1. 为员工改变提供组织支持

在改变员工行为过程中,周围人的力量不容忽视,这不仅仅体现在他们的舆论影响,同时也可能为员工改变提供有力支撑。优秀变革领导者非常善于利用这些外部力量,让改变中的员工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支持。

AT&T公司的信息技术负责人迈克・米勒发现,要确保团队在工作质量、时间进度和成本等方面得到不断改善,员工需要能及时、坦诚地与同事探讨工作问题,可是领导们虽然再三强调这种行为,却不能给员工以支持。于是,米勒尝试着通过领导者的带动,推动员工间的坦诚探讨。他将领导者变成了导师,每隔一两周就引入一种新技能,然后将技能资料发给下属,让他们将这些技能教给他们自己的下属。

这种做法有力地推动了坦诚探讨问题的行为:真正意义上的技能传授很少发生在培训中,更多是发生在员工遇到问题时;而当领导者成为导师后,他们会鼓励员工提出问题,员工也乐意与这些老师开诚布公地探讨,这促成了员工采用上述新行为。

2.训练员工学会改变

无论我们如何改变员工的外部环境和内心认知,变革最终还都需要通过他们的具体行为来实施。很多领导者过于迷信愿景的力量,却很少考虑到自己“士兵”的作战能力。所以在变革中,他们不得不抱怨自己的“废物”员工。为此,在领导变革时,必须要培训员工,让他们有能力改变。优秀的变革领导者不会犯这种错误,他们知道对于员工,任何新行为都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都是挑战。

AT&T公司的迈克・米勒曾在一个3000人组成的IT部门内发动变革。他希望借助此次变革,创造一种开放的文化,使每个人都能及早、诚实地说出他们发现的问题。在变革之初,米勒发现,人们要说出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还需要一些交谈技巧。于是米勒开始组织对员工们的培训,教他们在发现问题时,如何汇报项目风险,既揭示问题又让对方接受。不出6个月,米勒领导的团队成了一支敢说真话的队伍,不到9个月,他们的每款新软件都能及时发布并且没有重大错误。

要改变员工,变革领导者需要将这六种做法搭配运用,全面考虑到员工的内在动力、能力、社会影响、社会支持、激励和周围环境各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根据调查统计,在领导变革时,将近40%的组织管理者只使用了上述6种方法中的1种,只有20%的领导者融合使用了4种以上的策略,而后一种的成功率远远超过只使用一种策略,另外根据其他一些学者的统计,企业变革的成功率刚好也正是20%左右!

4.如何让新员工更快更好的融入企业 篇四

在当今,一个企业是否有发展,关键在于这个企业是不是可以留住人,如何利用新进人员。笔者以为只有这样,才可以把新员工尽快的培养成企业有用的人才。

一、基层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九经”考验: 心、爱、勤、细、严、诚、平、宽、学。

1.1、“心”,即责任心,心是道德的基点,在日常工作中即表现为自觉地把本分工作做好。基层的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将直接影响到新员工的一言一行。故基层管理者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这种负责表现为上对企业负责,下对新员工负责。对企业负责就应全面执行企业布置的各项工作,做到迅速及时、准确无误,并能积极带领新员工,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各种活动,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得以很好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应做到经常深入新员工,全面了解新员工,及时掌握新员工的思想动态,通过日常的工作和学习等各项活动,在思想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的观念,并及时积极的把在班级工作的问题向上级领导反馈,从而达到企业和新员工的双满意。

1.2、“爱”,管理工作,必须突出一个“爱”字。过去有人说过,爱是一切管理的基础。爱心是管理者走进新员工的法宝。这种爱心包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新员工的热爱。管理者对自己工作有了爱才能产生工作动力,才能在工作中倾注满腔热情,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工作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了爱管理者才会舍得付出。而对新员工的热爱之心凌驾于对工作的热爱之上的,爱新员工体现在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真心实意地热爱、尊重和关心每一个新员工,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把爱洒向每一个新员工的心田。在工作中,管理者和新员工既是上下关系,又是知心朋友。用爱感化新员工、教育新员工能赢得他们的尊重,就能把管理工作做好。

1.3、“勤”,即勤了解、勤观察、勤发现、勤解决。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做到腿勤、眼勤、嘴勤。要经常深入到新员工工作、生活的地方,勤与新员工沟通,勤向新员工了解,勤同新员工联系,从而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解决问题于萌芽状态,不使问题与矛盾扩大和激化,不给管理工作留下隐患。

1.4、“细”,细心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助手。细心就是用心细密,做事细心,认真周密地考虑各种问题,精益求精地把事情做好。管理工作中细心就能及时发现出现的问题,防微杜渐,避免事态扩大;就能帮助我们全面分析问题和正确处理问题;还能够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避免出差错。首先了解情况要详细、要认真,全面观察和了解;其次发现问题要仔细,不让任何问题的蛛丝马迹逃过自己的眼睛,如某一新员工的突然缺岗;某位新员工的迟到、突有的变化等;第三处理问题要细致,不能急躁、简单、粗枝大叶、甚至粗暴。必须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晓之以情,达到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使动机和效果、手段和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总之,管理者应在日常工作中处处留心,做有心人,对新员工细心观察和详细了解。只有细心的注意新员工才能真正地了解他们,正确的引导他们。细,正如兵法所言“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 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 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 ;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1.5、“严”,管理工作要把握一个“严”字,对新员工的爱要在心中,在行动中则表现为“严”。新员工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小树,既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又需要施肥剪枝除虫的管理。管理者要努力做到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衡量。首先要严而有“章”,即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其次要照章管理,即要严格按照企业规章制度、“民约”办事,在执行过程中应做到严而有恒,善始善终,不能有头无尾,半途而废;第三要违章必究,即要严肃认真地处理一切违犯纪律的人和事,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四要严而有度,即要处理好严和爱的关系,管理和教育的关系。要从严爱出,严而有理,严而有格;要严中有爱,严中有情,使新员工能够理解管理者的严,接受管理者的严格管理。

1.6、“诚”,即管理者以一颗真诚心对待新员工。真诚是管理这获得新员工信任的前提。信任是管理的开始。彼此相互信任又是管理工作能顺利开展的保证。管理者要摆正自己与新员工的位置,要认识到管理者和新员工是同事关系,同时管理者又要以新员工为服务对象的,即管理者是为新员工服务的,才能让新员工为企业服务。管理者的任务不仅是管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新员工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新员工相信你,愿意让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

1.7、“平”,即管理者要公平对待每一个新员工。管理者的公平心能使自己得到新员工的爱。常听新员工在背后悄悄地议论说某某人看面子,老员工犯了错轻描淡写的批评一下,新来的的员工犯了错大骂特骂,某某新员工的父亲是干部,他表现不好也当班长„„„„听到这些议论,管理者会想到“小孩歌” ——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出现这样一直现象:我们时常教育新员工学做真人的同时却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新员工做一个“假人”。作为一个管理者,我们应该知道每个班组总是有新员工和老员工、有关系和无关系者组成的,在你不知不觉的工作中宠坏了一半,同时也失去了另一半。所以在接新员工的第一天管理者告之自己,不管新员工过去表现怎样,不管新员工父母是谁,你在我的班组里就是我的员工和同事,所有的员工都有平等受表扬和受批评的待遇。在管理中通常会把很多事情放到班组中让大家一起解决,正因为有了一颗公平心,才会拥有了整个集体、一个全新的企业。

“平”者,正如兵法中所言“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1.8、“宽”,即管理者要宽容对待每一个新员工,这对他们犹为重要。宽容心是给员工的一剂良药。在管理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员工,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新员工并没有按照你所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我们的新员工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爱好,这就需要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管理者的宽容心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宽容新员工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就看你看待不足的心情,如一个新员工,第一次做错了事情,当时你教育了一下就了事了,没想到几天后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你火气冲天的把他狠狠训了一顿,自以为这下没事了,可没几天故事又重演了,想想软的不行,硬的也不行,正当为难之际,班组里的员工告诉了你一个不知的事实:他已经在私下不停的摸索了好几天,为不再出现同样的错,他在车间还受过伤„„。所以说对于新员工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但宽容应有一定的限度,过度了就成了纵容了。

1.9、“学” 做好管理工作要注重一个“学”字。要做好新时期的管理工作,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努力去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能力。一要向书本去学,学习新的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以及管理艺术;二要向同行去学,要经常向管理有方、管理有道、管理有成效的优秀管理者学习;同他们互相切磋、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三要干中学、学中干,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管理工作不断会有新的内容,也会随时产生新的问题,作为管理者就应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以适应其工作的需要和提高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四个缺乏四个依靠

“四个缺乏四个依靠”即缺乏有针对性的经营计划、预算,依靠管理者的感觉打战不是靠脑子打战;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与职责分工,依靠管理者的感觉用人而不是靠业绩用人;缺乏对经营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依靠管理者的感觉经营而不是靠科学的管理经营;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业绩考核办法,依靠管理者的权威与亲戚情中不是靠制度和文化凝聚人。

新员工一来,就没有针对性经营计划的培养,到底是作为将军还是士兵,全凭管理者一时之热,同时也不会去考虑新员工将来会给企业创造多少价值,管理者没有对新员工的预期价值进行预算。会造成兵法中所言的“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如果管理者这样的话,怎会能达到让新员工如何尽快成长为企业有用的人才?

三、新员工企业文化的学习,即“四条十二字”——“有目标、慢慢来、悄悄干、不打折”。

3.1、有目标。首先得让新员工明白企业的文化理念?企业文化理念提出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理念能给新员工带去什么?同时它又能给企业带来什么?例如科举制的时候,科举能给人们带去名利,同时又能给统治阶级推举人才,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其实人是很自私的,一辈子奔波忙碌均只为一字“食”。这也是新员工学习的动力之一。另外学它是为了体现对企业或领导的忠诚。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忠诚上级,去学习而学习。这样也失去了学习原有的目标(目的性)了。也许将文化理念化解在新员工的平时生活学习中,不要去刻意追求,较为好一点。

3.2、慢慢来。一个企业的文化理念,要让人在几天、几小时吃透,也许是很不现实的。每个领导都希望早上说的事情中午就落实了,效率及生命力,但是作为一个大型的国有企业,那是有难度的(国有企业的制度较为健全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但是也不是毫无原则的。有些新员工的确是慢,在20年去前就能在长江上修桥,可是20年后的今天,只能在小沟、小溪上修修小桥。也许是经营的理念不一样。慢只是一种心态,但是决不是一种行动。

3.3、悄悄干。一种成功的理念不是某一个人说了算,而是一个团队说了算。只有将这一个理念融在新员工平时的工作和学习当中才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很多事情你一旦说出来了,就不可能成功,因为在你说出来的那一瞬间就已经有人开始给你制造障碍了。观古今中外成功的人士,是从不轻易的说出自己的目标的,也不轻易的暴露自己的行动的。所以时常很多平平的人,几年之后就能一跃成为名人。在你眼中他用的是毫无价值的时间。悄悄的放在新员工的身边,慢慢的让它产生质到量的变化,让新员工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去总结、反思,这样的效果更加明显。

3.4、不打折。有的人认为打折能带动产品的销量、促进企业的发展,但是久而久之会使自己的产品慢慢的被市场淘汰。为什么?在数学上有个式子:

90%×90%×90%×90%×90%<60%。只有对新员工全员经营,每个细小的环节,也决不轻易的打折,追求尽善尽没,让顾客满意、自己满意。所以要想新员工好好的融入企业就不应该打折。警惕“100-1=0”的教训。

四、新员工的自我塑造

人者,企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怎样塑造自我?“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学习文化理念。新员工在学校知道的是“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更眼成青”不管是西瓜还是芝麻全都一块儿装在脑子里。到后新员工必须明白学习必须工作化,西瓜是西瓜,芝麻是芝麻,是决不能混在一起的。工作中的“五勤”(眼勤、腿勤、嘴勤、手勤、脑勤)更是学习的根本和基本功,不知则问是学习的主线。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用于工作之中,也才能将工作中的经验融入到学习中。与此同时还得常用“三千理论”:用“千山万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用“千言万语”来指导自己的语言;用“千方百计”来指导自己做事的技巧。如此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也才能客观的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就拥有了塑造自我的原材料。拥有了这样的原材料,不一定就能给企业创造价值,因为原材料还需要加工——经营自我和反思自我。知识多了,一旦生病就会变成“痴”字一个,所以知识的经营好坏是塑造自我的关键。

经营好了,人会向山上走,就会变成“仙”;反之,人会向山谷走,就会变成“俗”。中冶建工用“用户至上,诚信为本,全员经营,追求第一”的经营文化理念,一步步走向成功,故也应该这样的经营自我。反思是经营自我的检察机关,不懂得反思就会以为举秋毫为多力,见日月为明目,闻雷霆为聪耳,其后果是不言而喻的。反思说是简单,做是难,关键在于恒心,一种坚持。不要在失败或怎么样之后用一个“悔”来痛恨自己,来不断的埋怨自己,所以事事三思而后行,事后更应多多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好自我,也才能将原材料变成成品,才能创造价值和利益。这样塑造自我(一个人)才会有一个全新的自我,才会有一个全新的公司风貌。

五、小结

5.如何让企业员工追随 篇五

“90后”一代所处的时代是我国社会物质条件相对富足,国家地位日益上升并经历了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后,开放性的社会环境逐渐成型,教育环境和多元文化快速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信息化、科技化、网络化迅速发展,深刻影响着“90后”一代的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90后”一代呈现出新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追求个人价值,有强烈的表现欲;追求平等和尊重,喜欢友善的人际关系和平等的沟通方式,厌恶传统的说教方式;追求物质享受和情感、创新的精神感受;敢于反抗,敢于质疑权威;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内心孤独,对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韧性差,情绪稳定性差,相对缺乏对团队的忠诚感。

渐趋成熟的“90后”登上社会舞台的中心,并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他们开始有所担当、有所坚守,也在诸多方面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肯定和敬重。

以创新管理让“90后”员工融入企业

文化的作用在于对企业发展、建设起指导意义,因此,其更需要管理、制度的支撑和保障,而管理上的小技巧也恰巧成为一个润滑剂。在对“90后”管理中,需要管理者创新管理模式,让“90后”快速融入企业,夯实企业文化的软实力。

● 以批判的精神引导“90后”员工准确定位。据调查,“90后”一代中,很多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工作与理想中的工作在心理上存在很大差距,从而产生失落、彷徨、迷茫等情绪,由此也产生频繁跳槽、长时间无法融入工作等现象。对此,企业管理者应以批判的精神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指出问题,并给予正确的引导,让“90后”一代正确认识自己,正确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增强团队意识,帮助他们融入公司团队,为其准确定位把握事业方向。

● 以包容的精神帮扶“90后”员工融入企业。在对“90后”一代管理中,我们必须打破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改变对“90后”的固有看法,除了敢于批判他们的缺点外,要用一种更为欣赏和包容的心态来容纳这一群体,看到他们身上的亮点和潜质。准确把握和尊重每个人的优秀品质,充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挑战精神,使其为企业发展增添更多新鲜血液和活力。另外,通过科学的人格测评或评价中心技术,对“90后”员工进行胜任力评价,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将其放置适合的岗位上。

● 以爱心和情感为“90后”员工营造文化氛围。爱心和情感是管理文化的永恒,在对“90后”一代的管理中,管理者必须做到“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准确认识和把握“90后”员工心理需求,采取家长式的管理,融入更多的爱心和情感文化,让他们在企业中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用他们喜好的方式和他们交流、交往、沟通和管理,让他们在管理者身上找到认同感和亲近感,使其在工作中找到更多的尊严,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笑容。

以激励和表扬让“90后”员工更加务实创新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90后”员工的潜能,企业管理者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90后”员工的需要,选择正确的激励方向,制定具有企业特点的激励措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在创新管理方式上,加大正向激励与外激励,正向激励可以让90后更加了解企业容纳他们的态度,外激励可以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自豪感和表现欲,这些积极的、肯定的激励模式将增强“90后”对企业以及企业其他员工的认同,这将为心理契约的达成增加砝码。

● 让原有的企业文化快速融入“90后”员工。在接纳“90后”员工后,不仅要重视企业规章制度、岗位知识等内容的培训,更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训,灵活掌握培训方式,要让“90后”员工由被动接受企业文化变为主动融入企业文化,让他们更多的去体验,培育他们去发现企业文化中的可贵以及与他们价值追求的一致性。这样,由文化教化变为文化感知,变他人布道为本人悟道,从心里油然而生的认同,才是适合“90后”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6.让主题墙环境追随幼儿的发展 篇六

关键词: 幼儿园    主题墙环境    幼儿发展

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在开发孩子智力、促进孩子富有个性发展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幼儿园是孩子们“白天的家”,孩子是环境的主人,创造适宜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孩子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与环境对话、与材料对话,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经验。在主题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创设主题墙,让墙由“静”变“动”,成为幼儿学习的平台呢?

一、增加参与的机会,让环境能互动

环境具有不断生发的弹性,是一个会“运作的生命体”,会在孩子的心智变化中改变。我们改变以往的创造过程由老师一手策划、设计的模式,在主题环境的创造中,不再单纯地强调“美化、绿化、净化”,而强调教师和孩子共同互动的结晶。整个环境都尽量让幼儿参与,讨论交流,这样,幼儿会在自己创造的环境中积极互动,和同伴一起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并对自己的环境更为珍惜。例如在大班“动物王国”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一起商量如何把一面墙变成一个恐龙世界:利用大的彩纸当做茂密的森林,上空悬挂上小鸟蝴蝶,幼儿自由地在上面添加大树、小草、小花,自由地在背景上添加恐龙。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分工合作,相互支持和启发模仿,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使得教育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墙饰环境追随幼儿关注的问题不断调整与生成,使他们在创造活动中成为建构自身知识结构的主角,让环境成为幼儿学习的平台。

二、提供展示的舞台,让环境更生动

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造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环境。主题墙饰的创造恰好为幼儿提供了交流机会。如在“小问号”主题活动中,幼儿在创设“我的问题”主题墙饰时,首先会针对这一主题运用语言从多方面、多角度提问:“人为什么离不开水?”“树为什么会长高?”“小白兔的眼睛怎么会是红色的?”问题提出就产生了交流的兴趣,大家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通过探索找出答案,有了这样一个交流的基础,就可以丰富主题墙饰的内容和意义。又如暑假后孩子来到幼儿园,互相说着自己去游玩的地方,我适时地启发幼儿:你们都去什么地方游玩了?都玩了些什么?启发幼儿讨论,丰富主题活动。萱萱小朋友说:“我去上海科技馆了。”涵涵说:“妈妈带我去迪斯尼了,可好玩了。”然后动员孩子们把游玩的照片带来装饰墙面“我去过的地方”,孩子们一边就着照片一边做小导游向大家热情介绍。这面墙饰,有孩子们的快乐参与和家长的热情合作,不仅发挥了它应有的教育功能,而且有利于更好地促进幼儿发展,更铺垫了十月份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

三、创设生活情境,让环境更灵动

在以往的环境创造过程中,教师创设的角度往往从欣赏、感受的角度出发,注重环境的美观、整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如同空洞的说教,对促进幼儿的发展作用不大。因此,应将主题墙的创设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如我们开展“我们周围的环境”,孩子们提议要将自己设计的房子布置在主题墙上。我们结合孩子的建议,有意在主题墙上留下空白,让幼儿展示收集到的材料和作品。这个集合孩子们智慧和汗水的主题墙,大大激发了孩子自主活动的热情。根据周围的环境,慢慢生成了社区和家乡特产一条街游戏。自主活动时间里,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到区角中争当家乡小主人,为我们的社区“搭桥铺路”,亲手制作“常州大麻糕”、“新闸萝卜干”请客人品尝。主题墙的布置,随着主题活动的进展延续着……在布置主题墙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但丰富了家乡环境的知识,真正发挥了自主性和参与意识,而且向孩子悄悄传递了一个信息——我们是环境的主人,我们的力量能使环境发生变化。

四、形成家园的合力,让家长也行动

在以往的主题墙创造当中,老师存在一个误区,幼儿园环境应由老师布置,其实家长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不同的知识与职业背景,可以为幼儿园的环境创造提供丰富多元的知识。在我们这几年参与的主题墙创设活动中,发现要让主题墙具有生命力,必须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进来。例如主题活动《马路上的汽车》,我在主题墙上用丝带做好马路和交通信号灯,然后鼓励幼儿和爸爸妈妈一起用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类型的汽车,家长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作品,最后我们把这些汽车贴在主题墙上,我们的主题墙一下了有的生命力,好像真的来到了马路上。这样,我们得到了新的观念,也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同时增强了亲子感情。再如我园的特色为“做中学”,我们定期举行亲子小实验活动,教室里用一面墙壁进行活动过程资料的展示,墙壁上有家长和老师的文字说明,反映幼儿的实验过程,有老师和家长共同参与孩子们活动的照片,可精彩了,这面墙壁,成了家长们了解幼儿园特色活动的桥梁,他们在接孩子时,总喜欢在那里看个不停,家长们从中了解到了活动的开展,认识到环境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他们从开始的被动配合发展到现在的主动参与。

上一篇:写爱护水源的作文下一篇:监控化学品生产特别许可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