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案例分析新

2024-10-13

财政学案例分析新(共8篇)

1.财政学案例分析新 篇一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农对策分析

新农村建设中的财政支农对策分析2007-02-02 21:53:

31□ 作者:

1、江西农业大学国土学院

2、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江立武1 朱红根2 刘小春2

▲ 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阶段地方财政困难及其解决的具体对策研究”(05yj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支农“总量小、结构偏、体制僵”等主要特征,提出了强化支持重点,加大支出力度;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资金管理体制;调整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等财政支农对策。

关键词:新农村 财政支农 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政府财力已经

初步具备了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支持保护的条件和能力,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如何充分认识并加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采取有利于“新农村”发展的财税政策及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学界和各级财政部门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财政支农的特征分析

总量小

我国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比较利益低,“三农”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虽然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总量上看,财政农业投入仍然偏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长。从“一五”的 99.58亿元增加到“九五”的亿元,增长了倍,总体上快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农业投入的增长幅度却大大慢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另外,按照wto《农业协议》,我国农业综合支持量可以达到农业生产总值的 %,而目前仅有 %。和发

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结构偏

流通环节多于生产环节。与 wto规则和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相比较,我国政府支持农业的特点是流通环节多于生产环节,实践证明这种支持方式的效率是比较低的,中间环节流失较多,农民应该得到的利益没有完全得到。

间接投入多于直接投入。例如,政府通过拨款支持农口事业单位(所谓七站八所)为农业提供科技示范、病虫害防治来为农民服务,通过修路引水、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而不像发达国家直接对农民或农场主收入进行补贴。

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对象上范围狭窄。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农业资金的使用,一是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维持在70%左右,而用于农业建设和科技投入的支出比重低;主要用于非营利性的事业,一般不用于营利性的企业

单位;只能用于农业本系统的单位,而不用于其他部门或系统的农业项目;在财政农业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

体制僵

主要表现为支农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财政支农投入高度依赖上级政府,地方财政连“吃饭”都不能保证,很难再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农业追加投入;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不协调、重复投入,力量分散,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弱化,法定预算常常受人为因素干扰影响比较大,预算不稳定,一年预算、预算一年的现象经常出现,同时,预算项目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大,导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弱化了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资金的监督管理反馈差,没有形成制度

化、规范化,“一拔、二转、三不管”的现象十分突出,导致财政支农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分资金、下指标,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浪费了财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支持的对策

强化支持重点、加大支出力度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财政除了重点支持大江大河治理、重要水库加固除险,还要继续围绕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等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等。要进一步改革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性服务项目,要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

要重点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要加大对龙头企业、对农民科技知识的培训以及对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等方

面的支持。应选择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支持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包括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给予财政贴息、对农户的培训、营销服务以及研发新品种新技术、开展基地建设和污染处理给予财政补助等。

要加大粮食生产的支持 要把促进粮食生产作为财政支农政策的重中之重,目前,财政支持粮食生产政策主要有,取消和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粮食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实行良种补贴,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对一部分粮食主产区实行大型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土地出让金集中一部分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等,与财政有关的粮食生产政策还有优质粮产业振兴工程、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要合理确定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优先顺序 将有限的政府财力运用到农

村急需所用之处。公共财政覆盖农村必须分阶段、分区域地排出优先顺序,应该先保障农村社会稳定和农民基本生活需要,后创造条件促进农村发展;先保证纯公共产品,后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

整合财政支农投入、完善资金管理体制

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 对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农业投入,尤其是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要加强统筹协调和统一安排,防止项目重复投资或投资过于分散,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能够归并的支出事项建议由一个职能部门统一负责。同时要对各分管部门的职能和分工加以明确,以确保农业财政资金的有效配置。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事权。

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在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上,应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注重资金的绩效评价,建立资金

使用的反馈制度,同时不断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使各项资金分配方式纳入规范化管理制度之中;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上,首先要认真执行农业财政资金的预算,不能留有预算缺口或虚列支出。其次要积极推动部门预算,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各项财政改革,对于农业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应当进行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论证,明确管理责任,确定专人负责;在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上,财政部门应当利用本系统内监督机构和审计部门的力量,对于农业财政资金运行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监控,必要时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审计,逐步形成有效的农业财政资金监督检查机制;在投资责任上,总的原则是按照项目规模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凡属地方项目或中央补助投资的地方性项目,其投资、建设、管理和职责完全下放给地方。属于中央项目的,均由中央政府或有关部门负责,也可通过某种方式委托地方建设或管理。

调整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益

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的补贴,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减少交叉和中间环节,提高农业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逐步将主要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如粮食风险基金)转为对农民的收入的直接补贴;是在主产区建立对农民使用先进技术的直接补贴制度。这种补贴方式,一方面可以形成对农民收入的直接补贴,另一方面鼓励、支持农民、农业生产者使用优良品种。随财力的增强逐步扩大,可以在重点产区建立良种推广补贴制度;是逐步将一部分农产品出口补贴转为对农民的直接收入补贴。要抓住粮食仍供大于求的有利时机,增加对农民退耕还林还草的补助。对渔民和牧民生态移民和转产转业等,也应给予直接补贴;是继续加大对受灾地区农民的收入补贴。

采取区别对待的政府投入政策,加大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财政投入政策。我国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和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水平较高,对中央、省级财政依赖程度低,而西部和老少边陲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政府财力及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相对低,因此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相应承担不发达地区农村的农村财政投入比重,包括加大直接财政投入、财政补贴、国债资金支持的力度等等。

2.财政学案例分析新 篇二

关键词:地震灾区,财政资金,运用现状

一、背景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后重建从本质上来说不应是简单的城市、道路、乡村的恢复重建, 而应该是通过具体的建设, 使灾区经济能重新正常运转, 使人民的生活质量较灾前得到更大的改善。灾后重建的第一步就是解决灾民的住房问题这一基本生活保障, 其次才是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恢复和发展。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住房问题解决的好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由于现阶段灾区住房重建已经完工, 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资金的投入, 而这三方面的资金使用基本涵盖了灾后重建资金绝大部分的用途。因此, 笔者在此基础上调查和分析财政支持下的资金的运用状况, 为灾区新农村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

本次调查分别抽取了都江堰的向峨乡棋盘村、向峨乡石碑村、青城山泰安村, 彭州的磁峰镇鹿坪村、新兴镇阳平村5个村作为样本, 调查于2010年6月以问卷及访谈形式展开。共随机访问农户的数量为180户, 有效回收153户, 回收率为85%。被调查者为户主本人的占样本总量的60%, 与户主是配偶关系的占26%, 样本平均年龄为49岁, 基本属于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另外, 还对5个村的村支书或村长进行访谈, 从整体把握村上财政支持下的资金使用状况。

三、灾区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运用现状

农户的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4个方面:第一部分为家庭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家庭收入情况;第三部分是用于农房建设的资金使用情况;第四部分是用于农业生产资金的使用情况。而对村上领导的访谈主要是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的使用情况的调查。

1.农户住房补贴

对农村居民来说, 损失最大的地方就在于房屋的毁损, 所以住房重建和维修是灾后重建的第一步。目前, 已有的住房重建和维修模式包括统规统建、统规自建、住房联建以及维修加固。按照四川省政府出台的方案, 对汶川地震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无家可归的农户重建住房按照平均每户2万元予以标准补贴。对于维修加固的灾民来说, 依照损坏程度划分为“轻微损坏”、“中等破坏”、“严重损坏”3个档次, 对应的补助标准分别为每户2000、4000和5000元。除了统规统建模式发放补助资金后上缴用于安置点的修建, 总的来说补助资金都全部到位且速度非常快。

在本次调查中, 有73%的灾民通过统规统建安置住房, 13%的村民选择统规自建, 另外有7%的灾民选择住房联建, 其中选择多户联建模式和零星建设用地整理模式的村民比例达70%, 维修加固的房屋占7%。由此可见, 大部分灾民通过统规统建安置住房是因为此种方式对政府来说不仅缩短了财政资金使用周期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而且加快了城乡统筹的进程。从灾民自身来说, 选择统规统建的方式可以集中处理住房问题, 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他们无法承受的高昂住房重建费用。

2.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截止2010年6月30日, 成都市农村住房重建完工13.6万户, 完工率99.6%。因此, 满足了住房问题, 下一步就应该是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双管齐下, 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农业产业推动其加快发展, 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直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

(1) 农业生产补贴。

地震之前, 农村居民的基本农业生产补贴包括230元/亩/年 (包括粮食折现补助210元, 生活补助20元) 的退耕地补助和良种补贴 (早稻良种补贴标准为每亩10元, 中晚稻、棉花良种补贴标准为每亩15元;小麦、玉米、油菜、青稞良种补贴标准为每亩10元) 。2008年年初成都市政府又推出了270元/亩/年的耕地保护基金, 耕地保护基金的补贴一般情况下不能直接支取而是用来支付农民养老保险补贴。这些政策在地震之后也在继续推行。在样本村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同属成都市管理的各村开展耕保基金存在时间差, 而其他的补贴资金每年都会定期划拨到农户的储蓄账户上, 总体来说资金到位情况良好, 样本点的农户补贴资金到账率为100%。

地震之后, 政府新增了1000元/亩的青苗费补贴。青苗费是指农作物正处于生长阶段而未能收获的, 因征用土地需要及时让出土地而致使农作物不能收获而使农民造成损失的, 应当给予土地承包者或土地使用者以经济补偿。政府征用土地主要用于统规统建住房安置点的修建。据调查, 青苗费的发放是按本年支付上年的形式给予补贴, 且资金到位率为100%, 但样本村近期青苗费计划一次性永久补贴29000元/亩。

(2) 基础设施建设补贴。

据成都市财政局农业处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8年在文化、卫生、教育和道路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比例比2007年分别增长100%、11%、61%和-45%。对于基础设施重建的地方财政资金主要用于灾后道路、天然气、供水管网、光纤、通信的铺设工程, 但由于2008年大部分基础设施正在重建过程中, 道路的修建在其他建设基本完成之后才陆续开展, 所以本年用于道路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比例下降。而对口援建主要集中于大型项目, 如学校、卫生站、污水处理等。据调查, 现对口援建工作已基本完工, 而天然气、供水管网、光纤以及通信的铺设也已完成。目前, 样本村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公路、电力电网、村级卫生院的建设。本次调查过程中, 有73%的被调查者认为村卫生院足以满足看病需求, 19%的被调查者认为看病不是很方便, 只有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能满足。而在子女上学问题上, 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很方便, 3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方便, 其他25%则认为一般。因此, 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能基本满足农村居民的需求, 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

(3)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创新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 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建设一体化, 2008年11月25日, 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 (试行) 》, [1]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出了目标、内容, 界定了责任, 并纳入了各级财政预算。每年将各划拨20万以上的资金到2800个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试点村。本次调查的样本村每年资金下拨情况分别为:石碑村28万, 是样本村中最多的, 鹿坪村两年共计51万, 棋盘村25万, 泰安村20万。资料显示, 2009年市县两级财政共预算村级专项资金约7.1亿元, 平均每村预算经费25.4万元/年。实际划拨专项资金达到7.68亿元, 平均每个村预算经费27.5万元/年。而样本村平均划拨资金为24.625万元/年, 略低于全市下拨资金的平均水平。

样本村资金主要用于停车场、红白喜事用地修建以及小区管理及卫生条件改善, 除某村由于在地震中卫生院损毁严重, 基础设施配套相对落后, 重建项目仍未开工, 其他村计划项目已基本完工。

四、问题分析

1.农户住房补贴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住房地震破坏程度认定机制不够健全, 事后验收未落实。在对维修加固资金使用情况的调查中, 有4%的村民表示没有用完政府的补贴资金, 而83%在政府补贴之外另外增加资金用于维修加固, 更有1户灾民将中等破坏的房屋自行进行了重建, 这一部分农户所承担的全部维修加固费用中财政资金的补贴占两成不到。此现象说明政府在对维修加固损害程度的认定上还存在问题, 认定规模大、面积广, 这就容易造成不能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把损害程度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在补贴资金的认定上也存在不合理致使农户自身承担的费用比例与补贴资金严重不协调。同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维修加固的房屋在完工后并未接受相关部门的检查, 政府对农房维修加固后的验收没有足够的重视, 导致部分房屋隐患仍然存在。

资金管理不合理, 使用不规范, 存在挪用风险。据本次调查, 统规统建住房修建的资金来源主要由灾后农村住房政府补助资金、城乡统筹资金、对口省市援建资金、群众以工代赈以及企业投资组成。统规统建平均每户2万元的补贴资金以政府名义规定灾民上缴, 作为对永久安置点住房建设资金的补贴。由此可以看出资金的来源众多、构成情况比较复杂, 究竟是由一方共同管理还是由各方自行管理存在问题, 一旦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漏洞, 且样本村的资金的具体使用并未向社会公布, 存在挪用的风险。

2.农业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存在的问题

(1)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财政补贴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 抑制农民增收。国家虽然推出一系列农业生产补贴政策, 但一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地方政府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拥有相对的信息优势, 因而可能存在挪用或者改变财政资金投向的现象, 这就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结构的不合理, 在农业生产建设中用于农业生产补贴的资金很少;二是样本点的耕地有部分被修建统规统建的永久安置点占用, 农民耕地面积减少导致农业机械化作业减少, 而且如今的住房完全无法从事养殖业, 所以例如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生猪补贴等一系列农业补贴不能完全发挥作用, 抑制了农民收入提高。调查过程中, 有67%的被调查者认为农业生产补贴资金效果很差不能改善生活情况, 20%的被调查者认为补贴金额较少, 仅有13%的被调查者认为对自身帮助大。所以, 补贴资金的结构仍然存在问题, 不能很好地引导农民增收, 需要政府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各地财政资金在农业生产补贴的发放上存在时间差。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在2008年年初已经下发了《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 [2]办法规定自印发之日起执行, 同年10月对外公布了实施细则。在本次调查的同属成都市的五个样本村中只有一个村已经在发放耕地保护基金, 其他的村都还处于宣传或计划发放的前期阶段, 村与村的发放之间存在时间差, 说明财政资金的管理渠道还存在问题, 导致了公平性的缺失。

产业重建资金到位速度缓慢。笔者在样本村调研时问及当地干部“农民搬进新居以后靠什么维持生活”时, 他们普遍都能说出让村民致富的长远规划, 但无论是旅游产业、休闲服务产业, 还是商贸流通、加工制造业, 都还未形成真正的支柱产业, 仅仅限于规划而并无实际的实施措施, 其主要原因在于用于产业重建资金迟迟没有到位。当我们问及村民此问题时, 他们更是普遍感到迷茫。由此可见产业重建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而且不仅仅是从事生产的产业还有农村居民对自己生产发展的展望。

(2)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财政资金闲置时间长, 使用效率较低。就此次调查某村的情况来看, 财政资金的拨付为500万, 目前使用资金比例占拨付资金的28.3%, 其中用于地震道路重建的资金占使用资金的56.5%。大部分基础路面为援建单位出资修建, 沥青路面为地方政府出资, 但由于灾后重建重型机械对路面的损害, 目前污水处理工程的援建工作尚未结束, 在灾后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路面损毁严重, 所以剩余资金基本全部用于工程结束后对道路的重建和整修。500万的财政资金在灾后迅速予以拨付, 但截至笔者调查日期将近两年时间援建工作尚未完工, 剩余的超过七成资金长期占用,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同时资金占用期的资金挪用和滥用将直接导致后续道路建设的质量, 此问题也不容忽视。

资金使用渠道单一, 结构存在不合理。地方政府更偏好于投资见效快、易出政绩的项目, 而忽视期限长、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本次调查中发现, 资金的投向大部分用于公路、电力电网、通讯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能在短期内提高农村生活质量, 但真正用于重要农产品基地、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等具有农业市场竞争力的中小型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少, 而这些项目才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的。

项目建设的后续资金缺乏规划。灾后重建大大加快了灾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许多大型项目一次性进驻灾区, 这固然灾区发展带来了好处。但是, 我们同样也应该看到, 虽然财政资金解决了项目的修建问题, 但财政资金起的主要是引导的作用, 后续对项目的使用和维护过程中产生的巨额费用不应也不可能由财政资金继续拨付, 然而目前对于后续资金的来源和管理并没有完整的计划。如果后续资金不能跟进, 那么这些项目并不能起到实质作用, 反而会成为摆设, 这将不利于灾区的可持续发展。

3.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

监管体制不健全。样本村领导均提到20万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是专款专用。首先通过民意调查, 由5名以上村民议事员或50名以上村民提出资金使用方向, 然后由村民议事会议表决, 再由审计部门审计, 竣工, 竣工决算, 验收。但从村民调查结果来看, 46%的被调查者表示村上有民主决策制度, 3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 2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清楚。对于村上的公示制度, 仅有近三成村民表示有, 但认为更新及时的只占到了31% (见图) 。由此可见, 对于资金使用的公示, 满意的仅占8%。因此, 在对村监管体制满意度调查中, 超过90%的村民认为资金使用信息不够透明, 甚至效果很差。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未按规定使用, 效率较低。《意见》中明确规定了下拨到村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金需用于村文化活动、农民体育健身、村内园林绿化、纠纷调解、农村治保、代办村民事务、政策宣传、环境卫生管理8个项目的建设。而样本村由村上自主决定的资金主要用于环境卫生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像村民文体活动、社会管理丝毫没有涉及, 在资金使用途径上不符合规定。但对新农村建设所持意见, 仅61%村民认为生活得到改善, 30%村民认为生活没得到改善, 9%认为比以前更糟了。从中可以看出, 对于村上资金的使用缺乏规划, 多数情况都是化整为零, 村自主决定资金的使用不科学、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很难从实质上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

五、政策建议

此次灾区新农村建设成都市的灾后重建3种模式, 是把土地资产的级差土地收益转化为灾后重建的资本, 是在更大的行政范围内释放更高的土地级差收益。这对作为国家综合改革实验区的成都, 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 加快了城乡统筹的步伐, 意义重大。但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在此次灾后重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坚持政府导向。在财政资金的投入方面, 应以计划经济为主, 再根据市场需求, 确定实施项目, 在政府引导的同时要使市场发挥作用, 给企业、NGO大展身手的空间。[3]而在资金使用上政府应该进一步调整资金使用结构, 坚持规划先行,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分配资金, 对农业生产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应该加大力度, 做到因地制宜, 充分调动各地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优化已有的内部管理机制。第一, 政府要加强资金管理, 最大程度满足社会各个方面合理的知情要求, 使资金的使用过程和各个环节制度化、透明化、规范化, 避免受人为或其他因素影响。[4]第二, 在农村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 适当地给予基层政府发挥的空间, 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 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 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笔者认为对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应进行实地考察, 以更加主动的姿态直面群众的诉求, 消除通过“上访”等方式反映矛盾的现象,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特别是对资金的监督, 首先应该将民主落实到实处, 通过村民提、村联席会筛、村议事会定, 将群众的意愿表达由分散到集中。

引入有效的外部管理机制。在工程建设中, 全面实行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竣工验收制, 确保工程质量全面达标。[5]招投标制实行公开招投标的原则, 一方面避免出现贪污情形, 另一方面, 可以利用竞争机制, 有效率地配置资源,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村上或政府在提升村 (社区) 事务管理专业化水平、加强农民参与能力培养的同时, 需要建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制, 必要时甚至可委托第三方对有关事项进行审计和监督。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体系。资金的使用效果最终还是应该由村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来判别。因此, 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绩效评估体系这一事后的评判与监督也将是监督资金使用的重要方法。[6]绩效评估体系的评价主体由政府、专家评价小组以及村民组成, 从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3方面入手, 考察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投入与产出比例以及农民生活满意度等, 从而对资金使用进行事后的评价与监督。

参考文献

(1) 成都市统筹委.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 (试行) [Z].2008-11-25.

(2) 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成都市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 (试行) [Z].2008-11-25.

(3) 黄小舟, 王红玲.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实证分析[J].商业时代, 2005, (30) .

(4) 陆书通, 吴明华, 张卫民等.江苏省启东市:村级公共服务建设的实践和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 2007, (12) .

(5) 杜漪.汶川地震重灾区新农村社区重建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9, (11) .

3.世界财政新规则 篇三

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进入多事之秋,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债务上限困局,到标普下调美国信贷评级,再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全都让投资者惊慌失措。笔者认为,这一系列风波正在将全球经济和市场推向一个重要转折点,世界各国的财政政策将孕育出一套新规则,而投资者在新规则下也应对资产配置进行调整。

最近数周,欧美各国接连爆出利空,可能会迫使当局推行财政收紧措施。这将对大部分发达国家未来数年的经济增长构成拖累。但货币政策以及新兴市场结构性支撑等多项因素,都可部分抵消财政措施的影响。

就投资决策而言,世界财政的新规则可能具有以下意义:首先,未来数年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财政收紧幅度将相当显著,投资者有必要采取新思路来进行投资;其次,由于欧元区缺乏对冲功效的货币和汇率政策,欧洲正面临无比艰巨的财政挑战;最后,我们认为在世界财政新规则下,高息股票、新兴市场和部分商品的前景值得看好。

欧美财政新局面

在有史以来首次失去AAA最高信贷评级以后,美国看来将进入持续若干年的财政收紧周期,而这将为美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带来压力。

除美国以外,欧元区、英国和日本也都已启动财政收紧措施,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发达国家的整体经济增长将受到限制。从2009年底至2012年,经合组织国家经周期因素调整后的财政结余预计会收紧至少3个百分点,在2012年之后收紧幅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强。

过去数十年的巨额赤字和债台高筑,令欧美发达国家深陷困境,现在除了收紧财政之外,已再无其他选择。因此,要如何刺激经济增长,抵消收紧措施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重担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中央银行肩上。多间央行已付诸行动,截至7月底,发达国家的平均政策利率为71基点,比2009年衰退谷底时仅高20基点不到。

在宏观的层面上,发达国家的货币状况与2008至2009年衰退期相仿。美国现时的货币状况为1975年2月以来最宽松。8月初,联储局表示,将把现时极低水平的联邦基金利率(0至25基点)维持到至少2013年年中。联储局的行动迅速将美国的2年期收益率拉至仅16基点的历史低位,比日本的2年期收益率仅高4基点。

全球资金流趋势

在世界财政新规则之下,联储局为了抵消财政收紧的负面作用,不得不放宽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而极度低位的国债收益率却将对美元汇率构成压力。事实上,截至8月中,美元的贸易加权汇率,比2008年中的历史最低纪录仅高3.7%。

美国的低息和弱美元环境将推动全球资金流动的若干重大趋势。首先,美国投资者将在海外尤其是拥有强劲增长因素的新兴市场,寻求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和更高的收益回报。新兴市场现时的状况普遍稳健,预算赤字和负债两项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平均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此外,随着新兴国家日益发展成熟和流动性改善,新兴市场尤其是亚洲市场的波动幅度,亦远较过去为低。也就是说,不仅收益率更加吸引,基本因素更加健康,而且波动幅度也不再构成困扰。难怪在截至7月底的一年当中,新兴市场的固定收益资产共录得338亿美元的资金流入。

其次,各国中央银行正日益分散储备投资。面对发达国家的种种困境,各国央行自然不希望再把资产只集中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国债。因此,部分资本流向了“十国集团”中经济状况良好的较小型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挪威等;部分资本则流向了商品尤其是黄金。录得资金流入的国家,需要应对当地资产升值的挑战。

再者,由于财政政策将收益率抑制于低位,资金亦将流向商品。除了上文提到的各国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分散储备投资的趋势,投资者亦愈来愈看重商品资产类别的高回报和多元化优势。专注于商品的交易所买卖产品、互惠基金及对冲基金的数量倍增,资产管理规模亦大幅上升。其中仅是只做长仓的交易所买卖产品,就在截至8月初的一年里录得78亿美元的资金流入,令总体资产管理规模上升至1824亿美元。

市场将如何表现

在未来的世界财政新规则之下,哪些资产类别有机会脱颖而出?在债券方面,由于央行为实现温和的经济增长,被迫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短期收益率至少在明年或更长时间内都将稳定在低位,而长期收益率亦将受到压抑。尤其是在美国。这在历史上早有先例,1950年代在联邦基金利率首次攀升之前,美国的10年期收益率几乎没有录得任何实质上升。除了政策利率维持低企以外,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养老金的持续需求亦有助遏抑“五国集团”(美国、欧元区、日本、英国和加拿大)的国债收益率。

世界财政的新规则不仅将削减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收入”部分,同时也有望为股票带来支持。7月底,标普500指数的平均股息率为2%,比当时的5年期国债收益率高50基点。这种收益率的差异不会很快消失,因此,正在发掘收益来源的投资者,可能会考虑选择股票来创造收益。从增长动能上来说,股票大市亦有机会从中受益。尽管过往市场并非是对未来的完美指引,但历史上,当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介乎1%-2%之间时,美国股市的回报率往往处在2%-3%之间。

和过往不同的是,现在新兴市场的处境和地位已大幅改善。新兴市场不仅拥有远胜发达国家的基本因素,其在全球经济当中的重要性也远高于从前。

尤其是在消费领域,新兴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越成熟市场。这一结构性的转变说明,发达国家的企业正越来越依赖新兴市场作为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即使发达国家自身财政紧缩以及内需疲弱,欧美企业界的抵御能力却相对较强。

很多新兴国家正在经历向内需消费转型的结构性变化,中产阶级消费者的崛起壮大,可望为股票投资者带来不少机会。考虑到相对较高的收益率和良好的基本因素,很多新兴市场债券显然也具有吸引价值。事实上,即使在这个风云莫测的夏天,面对市场大幅震荡和全球增长隐忧,新兴市场的固定收益基金仍然录得稳定的大额资金流入。

最后要谈谈世界财政新规则之下的商品投资机会。央行的分散储备投资行动以及金融投资者寻找传统股票和债券以外的另类回报来源,都会推动资金流入商品范畴。但具体哪一类商品最有机会获利呢?考虑到央行“猛开印钞机”将令通胀恐惧在中长期内挥之不去,稀有金属有望成为商品范畴中的表现佼佼者。■

4.财政学案例分析新 篇四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全市财政干部形象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省财政厅黑财组[2008]8号和黑财人[2008]30号文件精神,按照《市财政局加强新时期财政干部形象建设活动考核评比暂行办法》的要求,市局针对2008年度全市财政系统新时期财政干部形象建设活动总评,作以下安排。

一、形象建设活动考评的工作程序和时段

(一)开展活动阶段(2008年7月-2009年3月)。本阶段,各县区及市局各部门将按照方案的要求,积极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建设活动,在“服务大局、精通业务、勤政务实、廉洁奉公、谦和文明”五个方面,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将活动的有关文字、照片和音像资料报送市局机关党委,市局将在《机关简报》专栏报道有关形象建设的活动开展情况。

(二)总结自评阶段(2009年3月-2009年4月)。本阶段各县(区)及市局各部门按照《市财政局加强新时期财政干部形象建设活动考核评比暂行办法》的要求,进行自评打分,并附佐证材料,总结形象建设的经验和成果,以书面形式于4月中旬前报送市局机关党委。市局将报送的是否及时作为评定的依据之一。

(三)检查考核阶段(2009年5月初)。各县(区)及市局各部门汇集和整理形象建设的有关材料。市局将适时组织相关人员对各参评单位的形象建设情况进行考核评比。

二、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认真筹备。各县区及市局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动员组织。做好思想发动工作,切实提高广大干部对加强形象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参与形象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紧密结合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按照市局形象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形象建设的具体任务、目标要求、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建立组织领导机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落实工作责任,搞好组织实施。

(二)创新建设思路,丰富活动形式。将财政干部形象建设活动与财政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与财政机关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与开展“关注民生,服务发展,群众最满意单位评议”活动紧密结合,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活化活动方式,增强活动效果。

(三)开展宣传推广,营造舆论氛围。加大典型宣传力度,以点带面,促进形成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探索建立干部形象建设的长效机制。

(四)及时总结,搞好信息反馈。各市县财政部门要按

照活动考评程序及时向市局报送形象建设活动的进展情况、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市局将认真研究,及时反馈和指导。

(五)认真督导,强化考评。市局要加强对形象建设活动的考核评比,结合行风评议活动,通过向服务对象发放征询意见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征求部门、服务对象对财政部门和财政干部的意见,评出最佳形象单位和个人,并作为单位和个人评先争优的重要依据。对2009年度全市财政系统形象建设活动的开展及考评参照上述时间段进行。

齐齐哈尔市财政局

5.积极财政政策新议 篇五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政府连续几年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由于财政赤字日益膨胀和国债规模迅速扩大,人们忧心重重;由于扩大内需等原因,在最近几年内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具有必要性和可能性;今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有效作用的.条件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使之适应并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作 者:张瑞恒 牛爱英 作者单位:张瑞恒(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牛爱英(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0)

6.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问题研究 篇六

【摘 要】财政支农政策是政府为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而采取的有效手段。随着公共财政框架模式的初步建立及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政策,建立支农资金持续、稳定的增长机制,扩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覆盖范围,是新形势下财政支农的关键所在。本文对新形势下我国财政支农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分析政策实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财政支农发展模式新思路。

【关键词】财政支农;“三农”问题;政策补贴;措施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既关系到我国几亿农村人口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些年来,我国把“三农”的发展作为全党各项工作的重点,围绕财政支农施行了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改革措施。中央财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不断增加“三农”在国民经济中的投入比例,积极调整财政投入支出结构,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持续、稳定增长。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改革措施。

2014年在财政“三农”支出比例继续增加的基础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按照稳定存量、增加总量、完善方法、逐步调整的要求,积极开展改进农业补贴办法的试点试验。同时,继续实行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政策,新增补贴向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新型农业经济经营主体、主产区倾斜。2009年至2013年,中央财政对“三农”发展的投入比例逐年增加,年均增长13.8%。

二、财政支农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支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在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结构、投入支出总量规模以及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限制了财政支农政策的有效发挥。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财政支农资金比例不均衡,分配不合理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支援农业生产、农业科技三项费及农村救济费分配比重由2001年的35.88%下降到2009年的28.80%,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仅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1/3至1/2。最近几年,虽然财政支农支出投入占农业总产值有较大幅度提升,但由于结构矛盾突出、使用效率低下等原因,相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而言,资金投入仍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支农资金在分配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性。对于救济费投入用而言,只能暂缓农民生活困难处境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技三项费用的使用则可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整个农业的发展。然而,财政支农资金在两者分配上的不合理性体现在,自2006年至2012年,财政用于农村救济费用平均为95.21亿元,科技三项费用平均为21.18亿元。

2.财政农业税费改革隐患诸多

合理科学的农业税费制度是财政支农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几年,我国农业税费改革虽取得了巨大成效,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但税费改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诸多问题。乡村负债数额大,债务化解困难、基层收入甚微,机构正常运转困难、历史欠账较多,遗留问题难解决和税费改革政策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财政农业税费的改革。

3.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

现阶段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延续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是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而且,涉农管理部门繁多,势必将造成统筹协调困难、资金使用分散、办事效率低等现象,以至于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实施效果不理想。同时,还存在着支农资金监督力度弱等问题。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较多。

三、深化财政支农政策改革,探讨发展模式新思路

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三农”、深化财政支农政策,既要坚守底线意识,更要融入时代精神。发挥财政职能,支持“三农”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主线,将探索创新财政措施和工具,解放发展农村生产力作为财政支农的主旨。

1.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支出行为,保证资金及时、合理、有效使用是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保证。建立健全农业财政资金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改革和完善项目立项管理,推行项目招投标制、公告制、专家评审制等制度,建立项目库制度,规范资金分配办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扩大财政支农范围,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农民补贴性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加大农业技术创新,侧重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升级。重点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制造加工企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空间,提高农民收入。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支持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增殖放流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推进林业生态建设。

3.支持推进综合扶贫和收入倍增,扩展农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广度。首先,健全扶贫开发体系。由输血保障型扶贫向造血发展型扶贫转变,由点上推进型扶贫向面上综合型扶贫转变,由分散扶持型扶贫向整合立体型扶贫转变,由投入带动型扶贫向绩效考核型扶贫转变。其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劳务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提高惠农补贴政策的落实质量,增加农民补贴性收入。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2]年丹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学版),2013,(6)

作者简介:

7.财政学案例分析新 篇七

关键词:新形势,财政学,课程改革

一、《财政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演讲称我国即将出台方案, 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同时, 高校在培养模式上, 将强化专业, 淡化学科, 把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目标。因此, 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 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改变。在此背景下, 努力探索建立适应人才培养的新教学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从本质上来看, 大学应该属于一个研究机构。所以, 现在大学本科院校应当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研究能力。原苏联教育理论专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相关授课材料提供给学生, 而不是把教科书上的有关内容详细地讲授给学生。从而引导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提出来并加以论证, 让他们明确学习中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达到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不断提高智力水平的目的。所以俄罗斯的本科教育就采用“大课、小课制”。所谓“大课”就是像我们现在的讲授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讲台上讲授, 学生在台下记笔记听课, 基本是“一言堂”。而“小课”则因课而异, 有的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有的采用案例式教学法, 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教师不再单纯地讲授, 把课堂的主角完全交给了学生。其实早在春秋时期, 我们的先贤孔子也把讨论式教学法引入到了教学当中, 在一部著名的《论语》中, 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智者与弟子们就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对话和探讨, 其“述而不作”、“诲人不倦”的作风无疑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二、《财政学》在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调。

传统的授课方式是以教师的讲授式为主, 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的模式, 财政学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一言堂”。教学范围主要限制在课堂上。以教师讲授、学生记笔记、考试考笔记的满堂灌输式的组织方式来进行教学。而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则很少采用, 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使学生们普遍感到《财政学》内容空洞、抽象而难学, 尤其是初学者, 认为如果不直接到政府机关从事财政工作, 则财政学的知识离我们的经济生活似乎太遥远, 有些问题难以理解, 学习兴趣自然受影响, 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学生对一些财政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不深, 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 经常是一知半解, 为了考试而学习, 考前死记硬背, 考完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2. 教学手段需要改进。

在我国一些本科院校当中, 许多教师在授课时依然采用把教材内容以粉笔板书的形式或者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写到或打到黑板上, 而学生则在下面重复地记着黑板上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手段下, 虽然采用了多媒体, 但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而是将粉笔板书的知识灌输变为点击播放, 从根本上原有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还有可能造成多媒体课件播放速度过快, 由于减少了板书的时间, 使学生没有时间记住和消化当堂内容, 从而效果比单纯的板书效果更差。所以, 从表面上把多媒体引入课堂可以改进原有的传统教学手段, 但从本质上仍然存在着弊端。

3. 教学过程单调, 缺少实践性教学。

在现有的《财政学》教学体系中, 理论教学是核心, 社会实践是辅助, 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讲授, 实验教学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重视, 学生难以与财政实践接触。最近几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 我国政府的财政管理模式自上而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2001年开始, 中央政府推动建设的“金财工程”使得各级政府的政务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电算化”, 从1994年开始, 税务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也陆续展开, 从国税到地税的“金税工程”的推动建设也使得各级政府的税收稽查、征管活动全面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因此, 传统的教学过程无疑无法满足当前形式的需要。

三、《财政学》课程改革的设想与建议

1. 把“学生为主导”作为新的教学思想。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讨论课的形式,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课前准备。上课前教师要根据本堂课所要学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以往所学知识, 精心设计讨论题目, 比如当前热门的跟财政学有关的问题。要求是: (1) 问题要具体, 目标要明确。 (2) 问题要有程序性和启发性。 (3) 深度、难度、广度要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适应。学生根据教师分组或者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分组, 每组5人。采取以小组为单位, 2个小组做同一个题目, 这样可以互相进行评价。各小组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在课外查找资料、阅读和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 总结、整理并撰写报告, 做成PPT。 (2) 课堂互动。首先由教师把本节课讨论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并抛出问题, 然后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把该问题的本组观点进行陈述。小组陈述完毕后, 由互评小组进行提问, 其他同学也可以参与评价, 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 并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改进方案。具体流程如下: (1) 准备阶段 (5分钟) :各小组在课堂上对即将进行的发言进行讨论, 确定发言内容。 (2) 小组发言 (10分钟) :每组发言前凭抽签选出1名同学用PPT把本小组的观点进行陈述。陈述时要严格控制时间, 超过规定时间1分钟以上的小组要被扣分。 (3) 提问答辩 (10分钟) :另外一个相同题目的小组对发言小组进行主问, 教师和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提问, 发言小组要对所问问题进行答辩, 本组内同学可以相互补充。 (4) 教师总结 (2分钟) :对学生在讨论、发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 使学生粗浅和零碎的认识系统化和理性化, 对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意见进行去粗取精, 提炼升华, 使全体学生形成共同的认识, 并打出分数。 (3) 考核体系。讨论课总成绩共30分, 计入该课程最终考核成绩。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1) 查阅资料的能力、所学知识熟练程度及运用, 占8分。 (2) PPT讲解及对所提问题的解答情况, 占12分。 (3) 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 (小组成员以及互评小组之间讨论的效果) , 占5分。

目前国外很多大学都是采用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课程讨论相吻合, 即:一节理论讲述课和一节讨论课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 另一方面也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变被动为主动, 更加符合现阶段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

2.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提高财政学教学效果。

(1)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精心制作《财政学》教学课件, 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结合起来, 把最新的财经新闻加入到课件当中, 避免课件中仅仅出现书本内容的现象。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2) 运用网络资源教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打开网络, 教给学生如何在课下查阅资料, 有哪些网站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采用建立公共邮箱及QQ群的方式, 把《财政学》的教学素材, 比如:参考书籍、教学大纲、教案、教学习题、可供参考的杂志期刊等等进行共享, 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 方便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和复习;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回答学生所提问题, 与学生更好地互动交流, 对学生的课下学习及时进行指导。

3. 丰富教学过程, 增加实验教学环节。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 在现有基础上, 使实验教学内容包含所有财政和税务管理的主要领域, 建立并逐步完善财政学实验课程体系。对现有教学大纲进行修订,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的结构和内容, 把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环节补充进来。 (2) 紧密结合当前政府政务及税务管理实务设计实验教学的内容, 用实务模拟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可以利用当前财政、税务软件的优势让学生提前得到实习, 同时结合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 (3) 实验指导方式要改进, 增加学生操作时间, 减少教师的演示时间, 尽量引导学生独立操作, 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性得到锻炼。 (4) 实验教学应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让学生能够真正接触到社会, 避免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 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 尝试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具体方案如下: (1) 出勤率 (10分) :教师可以采用课上全部点名和抽查点名的方式对学生出勤进行管理。没有缺勤者学期末可以得到满分。 (2) 课堂回答问题 (10分) :教师根据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情况进行打分, 回答问题积极并充分者可以得到满分。 (3) 讨论课成绩 (30分)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课的表现进行打分, 具体方法前面已经讲述。 (4)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60分) :一般学期末的考试卷面成绩为100分, 教师可以采用把百分制换算成六十分制的方法进行评定。

以上四个部分的成绩加总构成了学生一学期的最终成绩。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进行考查, 更加符合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孙宇, 李文华.讨论式教学法在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中的运用[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01) .

8.财政收入新常态 篇八

什么是财政收入的新常态?业界最直接的反应是,财政收入将不可能维持在过去的高增长水平。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财政收入的增幅保持在多高算是合理水平?财政收入的税源结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呼吁多年的建立地方稳定财源会不会破题?中央和地方的税收分成到底怎么样调整?除了常规的税源结构,会不会有一些非常态的财政收入的出现?

过紧日子

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高增长,财政收入的盘子也是越做越大,连年攀升。甚至连续多年保持在20%—30%的增速,远高于GDP的增长幅度,也一度引起很大质疑。但是随着诸多红利的消退,经济的高增长难以为继,反馈到财政收入的最直接反应就是增幅的下滑。

早在2013年6月底,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2012年中央决算报告和中央决算草案时指出,“完成今年中央财政收入预算压力很大,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

从今年上半年的财政收支情况来看,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74638亿元,同比增长8.8%。

其中,因为税收增长“不给力”,中央财政收入没有完成预算增幅。上半年中央财政收入达34327亿元,同比增长6.2%,比预算增幅(7%)低0.8个百分点。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虽然增幅(11.1%)过关,但税收增幅地域分化趋于明显。

财政部预测,下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营改增扩容、增加减税力度以及去年收入基數逐步提高等因素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增幅仍有回落压力,地方财政一些省份增收困难。

在实际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地方财政明显感觉到经济形势的压力,挖掘财源成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应减少杜绝“挖浮财”情况的出现,不能把财政收入增长的压力转嫁给企业和居民。

税源结构调整

在之前多年的财政收入高增长中,在全国许多地方呈现的模式是:政府主导投资,大量上大项目和“铁公基”项目;政府投融资平台的乱开乱放导致政府性债务的骤升;利用土地的增值,放任房地产市场的非常规发展。

在这样的旧有发展模式里,房地产行业长盛不衰,政府财政保持飞速增长,财富向着资本和权力的方向聚集,但转化效率却越来越低。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方人士对财政收入改革的呼声渐高。从财税改革的总体方向上来看,管理层已经在税制和财政体制等多个方面展开措施,以求构建稳定、科学和可持续的财政收入机制。

首先从税制调整来看。涉及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保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六个税种。这将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和居民个人的“钱袋子”。具体来分析:

一是个人所得税。以后国家征个税,会把收入综合计算的同时,考虑支出后给予抵扣额。支出包括赡养老人、抚养子女的负担、再教育需求、住房贷款等等。

二是房产税。房地产税还处于立法阶段,业界估计得到2017年才会全面实施。房产税被视为取代土地财政,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源。

三是环保税。新环保税体系方案已上报财政部,预计将在“十二五”中后期实行。内容包括对温室气体排放单独征税,征税对象主要针对煤炭、原油和天然气等温室气体排放大户。

四是消费税。预计将调整征收范围,消费税的税率结构会优化,征收环节会改进,部分税目征收由生产、批发环节改到零售环节,并将税收划归地方。

五是资源税。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这增加了煤炭企业税负,也可能使以后的煤电价格更贵。另外,资源税将扩围至水流、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空间,目的是以经济利益杠杆促进资源节约。

六是营业税改增值税。增值税下一步将扩围到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增值税立法也将适时完成,而营业税将成为历史。

其次是财政体制的调整。涉及到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的划分,其中,中央和地方财源的划分则是颇受关注。

特别是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对培育地方稳定财源的呼声更加高涨。营业税是当前地方政府的主力税种,一般情况下,要占到本级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一旦营改增全面完成,进入增值税体系后,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就十分剧烈。所以,“营改增”的倒逼作用凸显。

同时,有专家建议,一个既兼顾短期弥补地方财政收入缺口和长期转变地方政府职能的可行之策是扩大一般转移支付,使地方财政收入中的相当部分来自于规范的甚至法定的一般转移支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财政的收入中,土地财政占比过大,税源结构单一,税源个性化不明显等等,这些都需要在税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中进一步优化和调整。

非常态

要保持稳定的财政收入,除了常规的手段之外,一些非常规的措施已经引起广泛关注。只要科学合理运用,提高政府理财水平,保持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不是难题。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认为,要科学运用税和债。其中,债务是地方财政收入的必要补充,一是要尽快化解存量债务,二是要尽快出台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办法,一个规范的地方债务管理机制的基本方向是“制度约束+市场约束”相结合的形式。

除了税和债,冯俏彬认为,地方财政收入体系中还可能有三部分:一是国有资产方面的收益,二是少量的行政事业单位收费,三是各类政府性基金。这一类财政收入,都应该纳入到统一的、全口径管理的框架之下。这就使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体系既有作为主体的税,也有补充作用的债、费、利等,形成完整的体系。

上一篇:五年级等着乘凉漫画作文下一篇:初中简短寒假英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