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章基本内容(10篇)
1.党章基本内容 篇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根据《决议》,十七大对党章的修改内容有:
1.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最主要的)
2.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大论断写入党章;
3.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
5.把“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些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等内容写入党章;
6.把党在领导军队建设、民族工作、宗教工作、统战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形成的方针政策写入党章;
7.把“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等内容写入党章;
8.在党章中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需要,是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需要。同时,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各级组织的要求进行充实十分必要。
2.党章基本内容 篇二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与我国经济落后国情的典型结合。在我国,经济落后的国情必须要求水土保持本身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水土流失区经济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承担启动山区经济、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任务。水土保持本身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但在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它不可能成为政府全部资助的社会实践,必须依靠千百万群众的自觉参与。在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之后,经济利益就成为驱动群众参与和巩固水土保持成果的重要动力,而不是行政命令。当然,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不是淡化生态和社会效益,而是相辅相成,并举高效;“经济效益为中心”中的经济效益,是指在实施开发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措施的体系和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果,而不是其他目的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
1 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政策
以粮食产量为农业增长的单一目标、粗放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及落后的农业科学技术水平和因人口压力、政策失误而毁林、毁草开荒,是导致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低下的农业生产只能是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破坏植被、开垦土地也就成为唯一的途径,水土流失势在必然粗放经营和简单劳动投入的结果是靠天吃饭,广种薄收,这一方面导致了土壤退化,潜在的水土流失“显化”;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剧开荒,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即在水土流失区促进农业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提高科学技术含量,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因农业经济活动所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
2 建立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制度
水土保持行政管理制度就是以水土保持法为基础制定的一系列具法律效力的行政管理规定和手段。
2.1 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
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是目标管理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应用。要求各级政府实行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在经济发展的决策中要体现出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思想,把水土保持真正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之中。责任制的关键是,考核指标的设置、责任制效果的评价和奖惩。责任制要包括“预防”和“治理”两个方面。“预防”中应制定出各地区新增水土流失面积的限额,即实行总量控制;“治理”可以用治理规模和效益作为考核标准。
2.2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
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是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的补充和延伸是“预防为主”方针的具体体现。
凡从事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并根据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进行前期勘测设计工作。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应不仅限于建设开发项目,而且应扩大到土地开垦活动中,因为开荒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逐渐对国家或区域的宏观农业发展政策进行水土流失影响评价。
2.3“三同时”制度
“三同时”制度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全过程实行水土流失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该项制度与水土保持方案报告制度相匹配,成为我国超前控制开发建设项目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该制度是我国环境管理“三同时”制度的具体应用。“三同时”制度的含义是建设项目中的水土保持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4 水土流失收费制度
水土流失收费是指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补偿费的全过程。防治费是指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防治措施所需的费用。补偿费是指生产建设单位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损坏了原有的水土保持设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耕措施)和具有一定水土保持功能的地貌、植被,从而降低或减弱其原有的水土保持功能,所必须为此补偿的费用。
水土流失补偿费就是生产者对人上水土保持设施破坏的价值补偿,和对自然地貌、植被破坏造成其保持水土功效价值损失的补偿。
2.5 限期治理制度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和水保法实施的初级阶段,限期治理制度非常必要,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老大难问题、需要集中治理的问题十分重要。它应体现出强制性、时限性以及针对性的特点。对限期不治理的单位和个人,应加重处罚,以发挥限期治理制度的强制性特点,达到预期目的。
3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和政策
我国水土流失的治理先后经过了由面上分散的单项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由单纯防护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到开发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转变,又初步形成了“小流域经济”,即市场经济型小流域开发治理。
“小流域经济”的实质是把市场经济的部分机制引入小流域综合治理之中,或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之中的经济开发行为推向市场之中,以实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带动持续、稳定及高效生态、社会效益的发挥”的目标。因此,“小流域经济”是一种小流域治理开发中的农业商品经济,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是其基本特征。那么未来的技术路线和政策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4 水土保持的经济激励政策
一般而言,经济激励政策就是应用价值、税收、收费、补贴以及产权、使用权等广义上的经济手段,来刺激和诱导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向某一个方面努力的政策。水土保持经济激励政策,即用经济手段鼓励单位和个人自觉从事水土保持活动的政策。
4.1 制定陡坡退耕和坡改梯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
因人口和粮食需求的压力,陡坡退耕一直是困扰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大难题。而坡耕地改建梯田则是扩大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治理水土流失、促进陡坡退拼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我国大面积的坡耕地,在现有的建设方式和投资强度下,坡改梯的速度是缓慢的,难以跟上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需求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制定一些特殊的税收、信贷政策,诱导和鼓励农民以自组织的方式投资、投劳,将现有坡耕地改建为梯田,或使农民在一定的税收政策调节下,觉得在坡地上种植无利可图,自然转向修建梯田,提高单位面积的土地生产力。
4.2 完善“四荒”治理开发的经济管理政策
为了鼓励广大群众的积极性,80年代以来,各地对农村集体所有的荒山、荒沟、荒丘、花滩,先后实行了家庭或联产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形式的水土流失治理与开发。体现了“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机制,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治理和农村脱贫致富的步伐,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摘要:本文以我国水土保持的基本内容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我国水土保持的制度、政策。论文共从五个方向对我国水土保持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全文是笔者工作之余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成果,文章中对内容的评价和总结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心得,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3.合理用药的基本内容 篇三
合理用药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药物的选择:用药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在选择用药时,必须考虑以下几点:①是否有用药的必要。在可用可不用的情况下无需用药。②若必须用药,就应考虑疗效问题。为尽快治愈患者,在可供选择的同类药物中,应首选疗效最好的药。③药物疗效与药物不良反应的轻重权衡。大多数药物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副作用或其他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成瘾等。一般来说,应尽可能选择对患者有益无害或益多害少的药物,因此在用药时必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防止滥用药物。④联合用药问题。联合用药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增加,称为协同作用;也可能使原有药物作用减弱,称为拮抗作用。提高治疗效应,减少毒副反应是联合用药的目的,反之,治疗效应降低,毒副反应加大,是联合用药不当所致,会对患者产生有害效果。
制剂的选择:同一药物、同一剂量、不同的制剂会引起不同的药物效应,这是因为制造工艺不同导致了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不同。选择适宜的制剂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环节。
剂量的选择:为保证用药安全、有效,通常采用最小有效量以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之间的那一部分剂量作为常用量。临床所规定的常用量一般是指成人(18~60岁)的平均剂量,但对药物的反应因人而异。年龄、性别、营养状况、遗传因素等对用药剂量都有影响。小儿所需剂量较小,一般可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按成人剂量折算。老年人所需剂量可按成人剂量酌减。另外,对于体弱、营养差、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剂量也应相应减少。
给药途径的选择:不同给药途径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与疗效关系密切。临床主要根据患者情况和药物特点来选择。①口服给药。口服是最常用的给药方法,具有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适用于大多数药物和患者;主要缺点是吸收缓慢而不规则,药物可刺激胃肠道,在到达全身循环之前可在肝内部分破坏,不适用于昏迷、呕吐及婴幼儿、精神病等患者。②直肠给药。主要适用于易受胃肠液破坏或口服易引起恶心、呕吐等少数药物。③舌下给药。只适合于少数用量较小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剂舌下给药治疗心绞痛,可避免胃肠道酸、碱、酶的破坏,吸收迅速,奏效快。④注射给药。具有吸收迅速而完全、疗效确实可靠等优点。皮下注射吸收均匀缓慢,药效持久,但注射药液量少(1~2毫升),并能引起局部疼痛及刺激,故使用受限;因肌肉组织有丰富的血管网,故肌肉注射吸收较皮下为快,药物的水溶液、混悬液或油制剂均可采用肌肉注射,刺激性药物亦宜选用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可使药物迅速、直接、全部人血浆生效,特别适用于危重患者,但静脉注射只能使用药物的水溶液,要求较高,较易发生不良反应,有一定的危险性,故需慎用。⑤吸入法给药。适用于挥发性或气体药物,如吸人性全身麻醉药。⑥局部表面给药。如擦涂、滴眼、喷雾、湿敷等,主要目的是在局部发挥作用。
给药时间间隔、用药时间及疗程的选择:适当的给药时间间隔是维持血药浓度稳定、保证药效的必要条件。给药时间间隔太长,不能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间隔过短可能会使药物在体内过量,甚至引起中毒。实际应用中,大多数药物是每日给药三四次,只有特殊药物在特殊情况下才规定特殊的给药间隔。
药物的服用时间应根据具体药物而定。中和的药物应饭前服,如抗酸药;易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而镇静催眠药应睡前服,以利其发挥药效,使人适时入睡。
疗程的长短应视病情而定。一般在症状消失后即可停药,但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者,应根据规定疗程给药。
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因素:
有些患者对某种药特别敏感,称为高敏性;反之,对药物敏感性低则称为耐受性,等等。因此,临床用药既要根据药物的药理作用,也要考虑患者实际情况,做到因人施治。影响药物作用的机体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病理状态、精神因素、遗传因素和营养状态等。
4.学习党章内容心得 篇四
一、提升素质守规矩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有党纪,国有国法,违纪违法必将绳之以法。数不胜数的落马贪官,心存侥幸无视党纪国法锒铛入狱成为警戒。前人吃跌后人把滑,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天经地义。有权不能任性,时刻牢守规矩。坚决杜绝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加强政治理论、党纪法规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改造不能放松,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以“八项规定”为准则,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克已奉公,堂堂正正做人,弊革风清,干干净净做事,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当好人民的公仆。
二、严于律己转作风
从严治党是实现四个全面的关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公务员的行为准则。我是一名从农村基层走出来的普通公务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心系百姓关注民生的作风不能丢。非分之想不可有,不正之风必须纠。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期待与愿望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标准。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人生在世事业为重,攻坚克难永不松劲。把人民群众最需要、最紧迫的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为人民服务永无止境。
三、勇于担当有作为
高压反腐敢碰硬,纠正“四风”动真格。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促进干部作风转变,树立党的形象,有效推进四个全面的落实。但是,对于那些借纠正“四风”,回避风险观望等待不作为的现象必须坚决克服。整顿纪律作风的目的在于焕发广大党员干部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真抓实干勇于负责,凝心聚力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聪明才智创造一流业绩,标新立异敢为人先,争当干事创业的引领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列车代代相传。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我们不辱使命肩负重任责无旁贷。必须以崇高的思想境界,饱满的政治热情,在精神鼓舞下,着力引领时代新潮流,主动适应改革新常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
5.新党章修正的内容 篇五
(~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一致通过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提出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决定这一修正案自通过之日起生效。
大会认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大会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大会要求全党同志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大会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这个重大论断写入党章,对于动员全党更好地把握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大会认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大会一致同意在党章中把党的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会要求全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大会认为,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写入党章,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尊重和保障~,建立健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制度和程序;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些都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把这些内容写入党章,对于全党同志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
大会认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把党在领导军队建设、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工作、外交工作等方面形成的方针政策写入党章,有利于全面贯彻这些方针政策,切实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大会认为,着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体系,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党的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认识和成果。把这些内容写入党章,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大会认为,在党章中规定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代表实行任期制,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会定期向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工作、接受监督,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需要,是扩大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需要。同时,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党的各级组织的要求进行充实十分必要。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我们党的治党管党水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大会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全党同志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夺取
6.十八大新党章主要修改内容 篇六
■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定位和阐述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是这次党章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充实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的内容
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第八自然段开头一句表述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强调,全党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这条道路、这个理论体系、这个制度。其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次修改新增写的内容。
■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容
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党章修正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充实和完善还体现在,根据党的十七大以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实践新认识,对总纲中相关部分进行了充实和调整,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4个自然段充实了内容,并增写了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段。
■充实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
党章修正案总纲部分对阐述改革开放的自然段作了充实,增写了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容。作这样的充实,有利于全党更加充分、更加深刻地认识坚持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
■充实完善了关于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内容
党章修正案在总纲部分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整体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党的建设基本要求中,强调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进一步强调求真务实,把它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并列作为党的建设第二项基本要求;增写了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加强对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的内容。
■对部分条文作了适当修改
总结和体现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建设的新经验,并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党章修正案对党员、党的干部和干部工作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第三条第一项第一句修改为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这样修改,有利于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第三十三条增写了干部选拔监督的内容,第一款强调选拔干部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第二款增写了党重视监督干部的内容。充实这方面的内容,有利于更好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公道正派的用人作风、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干部监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7.论陶瓷绘画的基本内容与本质特征 篇七
1 陶瓷绘画的基本内容
一般来说,陶瓷绘画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陶瓷纹饰和瓷上绘画。从历代陶瓷艺术作品来看,陶瓷纹饰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也表达了陶工的审美情趣,美化了经过装饰的陶瓷器物。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周淑兰教授编著的《中国陶瓷纹饰》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坯体纹饰、印纹装饰、加彩纹饰等纹饰方法,阐明了陶瓷纹饰对陶瓷艺术的美学意义。中国陶瓷纹饰与图案因装饰技法超群、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识,成为陶瓷绘画的一部分。
瓷上绘画则是把绘画运用到瓷器装饰上,这是唐代长沙窑的一大发明,也是当代陶瓷艺术绘画的主要内容。瓷上绘画与其他画种相比较强调更强的工艺性,如国画是在宣纸上渲染墨色;油画在画布上涂绘油彩;版画用刻刀在板材上刻制,瓷画则是在瓷器上进行,是集立体与视觉、触觉、光感、色感浑然一体,天工地造,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形式上的完满,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表现形式,富有魅力的物质材料,变化莫测的工艺手段,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艺术面貌和风韵的艺术形式。瓷上绘画是陶瓷与绘画进行有机结合的综合体,这两者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表现。瓷上绘画语言不仅反映到瓷上绘画作品的表现形式,还要折射出瓷上绘画作品有内容的体现,要“言之有物”,要传达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和精神追求。瓷上绘画是利用传统中国画的历史成就进行陶瓷装饰,在绘画的内容与形式方面,讲求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是两个互为独立的要素。
2 陶瓷绘画本质特征
陶瓷绘画的工艺条件与彩绘基本属性,决定了陶瓷绘画的本质特征。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绘画肇始,其对“火”的烧成工艺才得以实现如同笔墨附着在纸绢上的效果一样。通过分析陶瓷绘画中陶瓷造型、烧成条件、瓷绘彩料等方面,本文在参考孔六庆先生在《中国陶瓷绘画史》一书中所总结的陶瓷绘画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陶瓷绘画在工艺、造型、设计、民俗等方面。
2.1 繁杂工艺的局限性
陶瓷绘画需要着眼于很多工艺上的要求,如对用笔、用料等方面的熟练掌握。陶瓷绘画有着很强的工艺性,汪洋、汪洲在《陶瓷装饰艺术初探》的文章中指出“陶瓷装饰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陶瓷装饰艺术的绘画性和雕刻性相结合的论述”。
陶瓷绘画与纸上绘画最大的不同在于通过瓷上绘画对工艺性要求较高。有人说,陶瓷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这表明,陶瓷首先是科学的,然后才是艺术的。也有人说,陶瓷是文人墨客的陋室文心。中国式的文化情怀,简直就离不开陶瓷艺术给人带来的精神陶冶。“一字师”郑谷有:“箧重藏吴画,茶新换越瓯。”,韩!有:“蜀纸麝煤沾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徐夤有:“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施薄冰盛绿云。”满腹郁结的孟郊亦有“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的轻快之句。[3]中国历代陶瓷巨匠通过在瓷上作画,以表达中国文人有悟到妙处的心境。但在这种心境中,只能说是表象的,陶瓷绘画除了像在纸娟上作画书写一样,需要笔法技巧和深厚功底,更需要着眼于立体思维的布局能力。这种能力也称为“工艺”。
冯先铭先生著《中国陶瓷》一书中告诉我们,早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已经有足够能力在陶器表面烧成红色、黑色、白色,但那只属于天然因含量高的铁元素,高温烧炼后的基本呈色。随着历史的进步,人们发明了高温状态下流动性强的釉料,但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却不见能随高温状态烧成的陶瓷绘画。这应该是陶瓷绘画工艺局限性的最初表现。
陶瓷绘画一般不从属于绘画的类别,而属于陶瓷艺术的范畴。陶瓷艺术一般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泥土在火中少城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是这里“泥土”与“火”却包含了不简单、不通俗的内涵和学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累,到显在早已经形成好几个专业的规模,比如一件陶瓷艺术品的形成包括“练泥,制造土坯,成型,修坯,生坯晾干后施釉,釉烧,成陶瓷产品,彩绘或者贴花,烧成完美产品”等繁杂的工序。
2.2 多样造型的适应性
陶瓷造型制约着陶瓷绘画,这是因为陶瓷造型除了平面的瓷板以外,还有瓶、罐、壶、卣、豆、觚那样的陶瓷器皿,很不同于平面纸上的绘画。虽然陶瓷造型中存在接近平面的造型,如盘子、瓷枕面、镶器面等,在这些造型上面进行绘画就像在平面上绘画一样。但是,我们更清楚的是很多陶瓷造型并非是在平面上的,这些造型有较明显的三维立体空间。在这种立体平面上作画在客观上具有透视的前后高下,看得见与看不见,内表面与外表面等,还有回转的各种因素等。因此,欣赏立体造型的陶瓷绘画,必须有绕着看,转着看的视线流动的特点,其欣赏心理也大不同于平面上的绘画作品,因为立体造型上的画面总有一眼难以看完的东西,这极大地勾起人们转动陶瓷本身不断轮番欣赏,达到一种“曲径通幽处”的艺术欣赏境地。并对欣赏着从表及里产生一种视觉的迁移和延伸,形成一种审美的遐思。在无形之中,创作了一种接近齐白石“留白”的审美效果。
陶瓷绘画需依附于陶瓷造型,因此,要想产生最佳的绘画效果,陶瓷艺术家在陶瓷造型设计方面,就需要立足于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使得画面和造型在构图、造型、色彩等整体之间相互配合,适宜得当。反过来,陶瓷绘画受陶瓷造型因素的制约还表现在陶瓷绘画还要适应陶瓷造型各部分变化去表现,例如罐盖造型有盖、纽、口、颈、肩、腹、胫、底等部位的变化,壶的造型还会加上壶嘴与壶柄等的变化,从而带来一个造型中往往既有立面、又有平面,还有粗、细、凹、凸等多种立体形态交错的复杂变化。[3]这些复杂的变化往往会使得陶瓷绘画无从下手,需要陶瓷绘画者的一番思量,但陶瓷绘画装饰却往往能于此产生神奇,善于随着实际器皿的种种造型情况,产生新鲜活泼、随机应变的、意想不到的构思与画面来。
2.3 设计的程式性
陶瓷绘画善于随着陶瓷造型不同部分的特殊形状去解构画面,被分解的各部分画面极具典型性,而构成又极为和谐自然,这就是“设计性”的境界体现。陶瓷绘画的设计性,很大程度上是将陶瓷造型分解成若干画面的巧妙构思。颈、腹的立体面,肩、盖、底的相对平面,往往顺之而自然形成相对独立的画面。在大大小小的画面之间的关系中,以装饰的手法增加陶瓷绘画的情感因素,提高其艺术品质,就是常用的手法。
陶瓷绘画是通过色彩、线条、光色或组成一件作品所有的其他因素相互作用并产生一定的审美对象。如何将色彩、线条、光色巧妙地呈现于一器上,则是陶瓷绘画设计性的直接体现。陶瓷绘画善于随着陶瓷造型不同部分的特殊形状去解构画面,被分解的各部分画面极具典型性,而构成又极为和谐自然,这就是“设计程式性”的体现。陶瓷绘画的程式设计性,很大程度上是将陶瓷造型分解成若干画面的巧妙构思。颈、腹的立体面,肩、盖、底的相对平面,往往顺之而自然形成相对独立的画面。在大大小小的画面之间的关系中,以装饰的手法增加陶瓷绘画的情感因素,提高其艺术品质,就是常用的手法。
陶瓷绘画的设计程式性还在于它会伴随器形装饰产生一定的呼应,器形装饰有开光式、通景式、图案式、摘枝式等形式,陶瓷绘画需要依据不同形式做一定的构图设计,而不像在纸上绘画,挥墨即就。[4]
3 结束语
通过解读陶瓷绘画概念、内涵,解读了陶瓷绘画的基本内涵,阐述了陶瓷绘画的本质特征,这对于创新陶瓷绘画艺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在未来的陶瓷绘画艺术创作中,应敏锐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自辟蹊径,形成具有民族特色陶瓷绘画体系。艺贵创新,画贵自立,陶瓷绘画伴随科技日新月异的步伐,不断呈现出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探究陶瓷绘画的发展趋势,是牢牢把握时代审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寻求在陶瓷绘画创作实践中须遵循的基本规则。要求新时期陶瓷艺术家在前人的陶瓷艺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勤勤恳恳,添砖加瓦,宏伟的陶瓷艺术殿堂,才会耸立在世界东方大国的云端。
参考文献
[1]林霖.墨韵陶缘——从中国画观察陶瓷绘画的变迁[J].中国陶瓷.2006(10)42:58—59.
[2]邵徽亮,刘丹.论当代艺术语境下陶瓷绘画与纯绘画的关联[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2)26:110.
[3]龙德明.浅论陶瓷绘画与陶瓷装饰的关系[J].景德镇陶瓷.2006(01)21:87.
8.水土保持基本内容及措施 篇八
关键词:水土保持;措施;水土流失;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9-0082-02
1 水土保持基本内容
水土保持是指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土保持进入了一个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新阶段。小流域是指以分水岭和出口断面为界形成的面积比较小的闭合集水区。流域面积最大一般不超过50 km2。每个小流域既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集水单元,又是一个发展农、林、牧生产的经济单元,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一个小流域就是一个水土流失单元,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全过程都在小流域内产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国对水土保持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坚持以重点治理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户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道路。
2 水土保持基本意义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践证明,开展水土保持是山区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合理利用山丘和风沙地区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意义。水土保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是保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在水利方面,我国存在着沙多、水少、水污、水浊四大问题。其中,水浊问题既是一个独自为害的水体,又增加了其他“三水”对河流的不利影响,因此水浊问题处于关键地位。水土流失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植被质量,影响流域对径流的调蓄能力,增加了沙多水少的矛盾。水土流失导致的泥沙问题增多,降低了河流质量,影响了水生物活动。同时,作为污染物的载体,提高了污染的浓度与防治的难度。从辩证的角度看,不应就问题论问题,而应追根溯源,将水土保持作为水利的中心环节和战略措施,提高其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的地位与作用。
水土保持面广量大,情况复杂,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用和实践问题;既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既注重于经济发展,更关注生态环境;既要有辩论思维,又要考虑政策法规。人与自然以及物与物之间的和谐共处,才是水土保持的最高理想。
3 水土保持主要措施及工作方法
3.1 主要措施
水土保持及治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从工程技术治理措施来看,其治理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工程措施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生物措施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是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蓄水保土是采用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沿等高线方向进行农田土壤耕作或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3.2 工作方法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在实施水土保持工作时,需要研究和考虑水土保持具有的特点:一是科学性。水土保持涉及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多个学科。二是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不同,所以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三是综合性。水土保持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共同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四是其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才能进行有效的水土保持和治理。因此,开展水土保持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由于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性治理工作,因此,测试分析评估水土保持治理产生的效益,也需要采用综合系统的方法。一般将水土保持效益分为经济、社会、生态三部分,水少沙多的北方河流增加拦泥效益。不同水保措施、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单项效益,为水土保持治理效果评价提供依据。从土壤流失至进入干流之间各河段的水沙变化及其对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的影响,可以了解输移过程可能产生的负效益或不利影响,如对大小水库、坑塘、涝池的运用寿命,对河岸的冲刷破坏,对农田作物生长沙压减产等。效益计算采用有无措施或增减措施前、后在时空方面的对比。为实现科学管理和国家决策要求,必须客观地、定量地认识和评价水土保持的全面和单项问题,揭示水土保持的基本情况与动态变化、水土保持的成效与进展、水土保持的潜力与前景。
水土保持有效治理产生的总效益是各项效益的融合,研究分类效益及其相互关系应是主要内容。生态环境既是总效益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主要内容。分析研究与不同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社会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水土保持治理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各类措施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发展和构建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反映水土保持治理前后,给当地经济会发展带来直接或间接经济效益的重要内容。
5 水土保持成效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水土保持的政策举措,推动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修订后的《水土保持法》于2011年3月施行,之后水利部修订了水土保持监测资质管理、方案管理、设施验收管理和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等配套法规。各地陆续启动了新法实施办法的修订工作,配套规章制度不断健全,为水土保持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第二次水土流失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高达382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65万km2,风蚀面积191万km2,水蚀风蚀交错带26万km2。近10 a来,全国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近110万km2,带动全国实施坡改梯面积近33.33万hm2。全国有1.5亿群众从水土保持治理中直接受益,2000多万山丘区群众的生计问题得以解决;全国有1250个县出台了封山禁牧政策,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72万km2,使45万km2生态得到初步修复,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建成清洁小流域300多条。各地积极探索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环境型小流域建设,进一步丰富了小流域治理内涵。
参考文献
[1] 杨芳.对水土保持问题的科学研究[J].现代农业,2007(8):72-73.
[2] 余新晓,吴岚,饶良懿,等.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估算[J].2008(1):83-86.
[3] 陈雪,蔡强国,王学强.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适宜性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5):44-49.
9.党章的六个基本逻辑 篇九
逻辑即思维或客观规律性,党章的逻辑就是党章的历史地位、发展进程、构成形式、主要内容、组织关系等的客观规律性。上述逻辑的视角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推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发展。
法规纪律逻辑
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管党治党的总规矩。依规治党、纪在法前、纪严于法,是管党治党的重要经验。首先,党章突出纪律建设,明确要求全体党员要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其次,党章规定了对党员违反党纪的五种处分,对违反党纪的党组织问责、改组或解散。再次,党章规定了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职责是监督、执纪、问责,依照党章赋予的职权,维护和捍卫党章权威。
历史辩证逻辑
党章的演进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一方面,党章的内容在客观实际的变化中保持着“绝对运动”状态。从1922年党的二大制定的第一部章程,到2017年党的十九大修订的党章,96年的历程中制定和修改了十八次党章,并且还会在历史的前进中不断修改完善。另一方面,党章的内容在客观实际的不断变化中保持着“相对静止”状态。在十八次党章的制定和修改中,党的性质、根本宗旨、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等内容在“绝对运动”中保持着“相对静止”状态。
篇章结构逻辑
从世界政党章程结构看,基本分为纲章合立、纲章分立、无纲章程三种类型。党的七大章程增加了总纲部分,形成了纲领和章程合立的基本格局。党的十九大党章包括总纲和条文两大部分。总纲部分总述党的性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国情、基本方略、党的建设等内容。条文部分共十一章五十五条,分述了党员、组织、党的干部、党组、党团关系、党徽党旗等内容。党章的篇章结构从宏观上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奋斗以及怎样奋斗、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以及怎样建设这个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事业奋斗逻辑
党的奋斗目标、党的建设、治国理政构成了党章的一个基本逻辑。党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相统一。党的十九大党章修改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表述。通过阶段性目标的逐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建设是党的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的十九大党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治国理政是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党章明确规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是领导一切的。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断,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基本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组织关系逻辑
总书记指出,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党章规定了党的组织制度、组织结构、组织监督、组织象征和标志、党团关系以及与国外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党际关系。
从组织制度看,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党章规定了各级领导机关的产生,各级委员会与同级代表大会的关系、各级委员会的基本制度与议事原则;各级代表大会代表的产生、选举办法、任期制,新组织成立、原有组织撤销、派出代表机关、党组织讨论决定问题的原则,各级党组织的工作内容等。
从组织结构看,党由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规定了各级党组织的基本职责。同时,党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设立党组,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从组织监督看,规定了各级纪检机关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上下级纪检机关、各级纪检机关和同级党委会的关系、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同级党和国家机关全面派驻等。
从组织标志看,党徽党旗是党的象征和标志。
从党团关系看,党章规定了共青团的性质、领导及内部关系。
从党际关系看,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发展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
党员关系逻辑
以党员为中心,构成了普通党员、党员干部、党的领导人的党内关系,党员与人民群众、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国外政党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党外关系。
第一,党内的基本关系是平等和团结。党员、党员干部、党的领导人在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遵守党纪国法、参加组织生活等方面是一律平等的。但是,平等是相对的。党章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必须参加民主生活会的更高要求;坚持“四个服从”,特别是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第二,党群关系是命运共同体。党员来自人民群众,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要团结各民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祖国统一而奋斗。
第三,党员干部要善于同党外干部合作共事,尊重并虚心学习他们的长处。
10.十八大党章增加内容依据三情形 篇十
修改党章需遵循一定原则
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及党自身的经验,对党章包括部分和全部等不同层面、不同程度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现在实行的比较完善的党章。
京华时报:十八大将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修改党章要经过哪些程序?
高中华:中共中央成立党章修改小组具体实施这项工作。党章修改工作启动后,中央专门就党章修改工作向各地区各部门征求意见,同时收集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党章修改小组根据这些修改意见和建议,本着适当修改的原则,提出党章修改建议方案,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讨论通过拟提请党的中央委员会讨论的党章修正案稿。党的中央委员会讨论研究《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并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出说明,提交审议通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
京华时报:党章修改的原则是什么?
高中华: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及党自身的经验,对党章包括部分和全部等不同层面、不同程度进行修改、完善,形成现在实行的比较完善的党章。
例如,党的十七大修改党章遵循的原则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体现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把党的十七大报告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写入党章;坚持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全党智慧;保持党章的总体稳定,只修改那些必须改的、在党内已经形成共识的内容,努力使修改后的党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体现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党章经两次制定15次修改
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90多年间,党章历经修改,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京华时报:从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党章的修改经历了哪些历程?
高中华:党章经过一大和十二大两次制定,其余15次对党章进行适当修改。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90多年间,党章历经修改,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全部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和政治路线与时俱进的发展轨迹。
党章的修改每一次都非常重要,几次重大改革影响比较深远。
一大通过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和党的奋斗目标,已具有党章性质。二大对党的纲领作了重大修改,分为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并通过了党的第一部正式党章《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了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包括党内生活和党内关系的各个方面,分为“党员、组织、会议、纪律和附则”。
根据五大精神,1927年6月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案》,这是唯一不是由党的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的党章。这次会议对党章作了较大修改:增加了设立中央政治局、监察委员会和党团等内容,并把党与青年团的关系列入党章,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政党体制等。这次通过的党章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提出“党部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其背景是:当时党中央组织机构不太健全,中央委员难以经常一起工作,易出现个人独裁的情况。明确规定党组织的“指导原则为民主集中制”,是在党的章程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自此以后,“民主集中制”成为党始终遵循的组织原则。
1982年十二大上通过的党章,对原来的党章作了许多重大的修改,中心是适应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需要,对党的性质、指导思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党的总任务、党的领导基本原则都作了规定,被认为奠定了新时期党章的一个基础。以后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到十七大通过的党章的修正案,都是在此基础上的修改。
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也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京华时报:修改党章几乎是历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重要议程,为什么要适时修改党章?
高中华:跟任何一种法规定制一样,党章法并非是孤立自在、一成不变的,随着党所处的环境、任务及内部状况的变化,也相应地要有所变动、更改,借用法学用语就是进行“修法”。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修改历程,是从一个侧面上反映了党的风云激荡的伟大历程,也是以法规特有的浓缩和凝练的形式,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党的状况怎样,党章就会怎样;党在理论、政治、组织上成熟到什么程度,党章也就会成熟到什么程度。
党章与时俱进有三种形态
“写上去”容易,“拿下来”审慎。这是因为一旦定规了的东西或者人们习以为常的语言要变,在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会有认识不一致,甚至出现猜疑、误解。
京华时报:历次党章修改中,多数是增加内容,而很少有删除党章中的内容,为什么?
高中华: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章程的与时俱进,主要是表现为以下三种形态:一是,以新的论断(或表述)和新的规定来取代原来的,或是已经过时、或是并非准确、完善(含错误或根本错误)的论断和规定。
二是,针对新的、变化了的情况,在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新规定或是提出新要求。三是,原来没有确认或没有规定,现在增加或作补充。
对于上述处理,党章研究专业人员常以口语方式,表达为“写进去”和“拿下来”。一切都是以需要和可能为前提,前者是把党在实践中形成的新结论、新经验、新规定以法规条文的形式写进党章(其中,总纲部分通常是论断性的语言);后者是把过时的、错误的或存在某些不切实际的、难以执行的内容、表述删掉。
“写上去”容易,“拿下来”审慎。这是因为一旦定规了的东西或者人们习以为常的语言要变,在没有足够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就会有认识不一致,甚至出现猜疑、误解,个别情况下有人会认为是“废法”、“削法”而不认同。显然,在修改党章时,这是不能不加以注意的。
当然,实际修改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除了增删之外,兼有补充,调整以及润色文字等等,即使上述“写上去”、“拿下来”,往往也是重合或交叉的。
十二大,党章吸取了历届党章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彻底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存在的“左”的错误。十二大新党章首次将入党誓词载入党章。
十三大,对十二大通过的党章部分条文的内容作了修正。修改部分涉及到十二大党章的十个条款。
十四大,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及一系列方针载入党章,并对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新要求。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修正后的党章规定,党员和党的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增写了党徽党旗一章。
【党章基本内容】推荐阅读:
党章重点内容08-02
党章总纲的主要内容08-30
新党章增加的内容09-25
十九届党章修改内容11-07
对十八大党章修改内容的解读09-25
测绘合同的基本内容07-22
会计制度设计基本内容08-27
个人借贷合同基本内容10-10
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10-03
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要求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