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期末考试

2024-08-02

西南交通大学期末考试(8篇)

1.西南交通大学期末考试 篇一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开卷)

一、基础知识考查(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中英南京条约

2、林则徐

3、预备立宪运动

4、宋教仁

5、一五计划

6、百团大战、7、遵义会议

8、国民参政议会

二、学习效果考核(20分)

请结合本学期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谈一谈你的学习收获。

三、理解运用(56分)

(一)论述题(从下列3题中选作2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如何正确认识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

2、为什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必须要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下面是有关抗战的一些史料,阅后请回答: 材料一:

“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性的进攻,逐渐地将其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区战场;同时,针对着国民党政府的失败情绪,申言愿意和它谋取妥协的和平,并将卖国贼汪精卫诱出重庆,在南京成立伪政府,实施民族的欺骗政策。从这时期,国民党政府开始了它的政策上的变化,将其重点由抗日逐渐转移到反共反人民。这首先表现在军事方面。它采取了对日消极作战的政策,保存军事实力,而把作战的重担放在解放区战场上,让日寇大举进攻解放区,它自己则‘坐山观虎斗’。”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2—1043页。材料二:

“英勇卓越空前之百团大战,自八月二十日开始发动以来,至十二月五日,连续作战,整整三月又十五天,这一大会战消灭敌伪之有生力量,计毙伤日军20645人,毙伤伪军5155人,俘虏日军281人,伪军18407人;灭敌伪据点2993个,缴获了大批武器,计步马枪5437支,手枪281支,轻机枪179挺,重机枪45挺,重炮3门,大炮16门,平射跑8门,迫击炮26门,各种炮弹816枚,机枪弹367005粒,手榴弹4934颗,缴获与破坏交通器材,计飞机6架,装甲汽车13辆,坦克车5辆,汽车98辆,大车1148辆,自行车591辆,火车34列,火车头34个,车厢449个,无线电机30架,无线电话8架,有线电话346架,汽艇25只;破坏交通的成绩,计铁路948里,公路3004里,桥梁213座,火车站37个,隧道11个,铁轨217040根,枕木1549177根,电线杆109002根。等等。百团大战实为我国抗战以来空前未有之大创举。”

——《选自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百团大战历史文献资料选编》解放军出版社1991年版,第402—406页 材料三:

“我江南新四军军部及部队万人遵令北移,由叶挺等率领行至泾县以南之茂林地区,突破国军7万余人重重包围,血站七昼夜,死伤惨重,弹尽粮绝。挺等遵令率部北移,并遵守顾长官祝同指定路线向苏南转移北上,不意全是诱我聚歼之计,在战斗中据我所获包围军之消息,此次聚歼计划,蓄谋已久,布置周密,全为乘我不备,诱我深入,其所奉上峰命令有一网打尽生擒叶项等语。”

——《朱彭叶项抗议皖南包围通电》,《新中华报》,第195号,1941年1月16日。问题: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试指出自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对日和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变化。(5分)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试指出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的不同态度。(5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试指出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实行积极反共政策的主要原因。(10分)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开卷)

(B卷)

一、辨析题(从下列5题中选作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技术落后。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资产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3、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指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和地主阶级。

4、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基本实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5、“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二、学习效果考核(每小题

15分共30分)

1、谈谈教师课堂讲授给你留下的思考和启发。

2、谈谈实践教学中观看录像资料和阅读经典文献资料的体会感想和收获。

三、理解运用(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其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2、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A卷)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中英《南京条约》

中英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2、林则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人翻译编辑了《四洲志》一书,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

3、预备仿行宪政

清政府迫于内外压力于1906年宣布“预备彷行宪政”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君主立宪的方案。

4、宋教仁

1912年,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其它几个政党,组成国民党,在中国推行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度,后被袁世凯指使的人暗杀。

5、一五计划

1953年4月,中央批准下达1953计划提要。进行“一五”计划的编制,1954年9月基本确定“一五”计划内容。1956年提前实现“一五”计划的任务。

6、百团大战

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集中100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的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史称百团大战。

7、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8、国民参政会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实行过若干有利于抗战的政策。1938年6月,成立国民参政会,为各党派、各界人士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发表政见的讲坛。

二、学习效果考核

请结合本学期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堂课,谈一谈你的学习收获。(20分)

要求学生就教师课堂教学中某一堂课的讲授,谈谈留给自己的印象、启示、思考。考核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请各位老师自己把握。

三、理解与运用

(一)论述题(从下列3题中选作2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1、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及作用?

参考思路: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对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的一些基本观点有正确认识:

(1)为什么说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最可靠的同盟军;(6分)

一、解题:论点

二、论证1、2、3、4、三、结论

一、背景:对象

二、正文

问 之前

问 当前

问 将来

三、总结

从理论上看,在农民阶级中,“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是农村中一个数量极大的群众。所谓农民问题,主要就是他们的问题。”这部分农民大概占到了当时中国农民总数的70%以上。他们当中大多“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故最易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没有贫农阶级,也决不能造成乡村的革命状态,完成民主革命。再者,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农民阶级自己的政党,只有中国共产党最能代表他们的利益。这些决定了农民阶级中的贫农阶级可以成为中国革命中最可靠的同盟军。

从事实上看,学生要能运用大革命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事实进行证明。

(2)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6分)

从理论上看,由于农民人口占到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中蕴藏着伟大的革命潜能,中国革命的中心内容又是要在农村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进行土地革命,这些都决定了中国农民阶级可以而且应当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从事实上看,学生应当能够运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者抗日战争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的相关事实予以说明。

(3)但是,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地位的局限,决定了其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革命胜利。(6分)

从理论上看,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和小私有者的地位决定了,它不是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在一起的阶级,因而,它不能代表当时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也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和建国纲领。主要是这个因素,决定了它不能作为领导者领导近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从事实来看,学生要能运用天平天国,或者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单纯农民斗争而失败的事例来进行说明。

2、为什么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必须要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 参考思路:

回答这个问题可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中国特殊的国情;第二,中国革命在大革命失败后面临的全新的革命局势。3

从中国的国情来看,第一,毛泽东在《战争与战略》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 1

221XXX:《 打架议会,并不低级》,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legislativeviolence.html。

李志勇:<北京将择机收取拥堵费“治堵”>,http://news.163.com/10/1212/23/6NO8FRU700014JB5.html.3人文学院:《四川省老庄学会2010年理事会暨学术论坛在我校召开》,http:// 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第二,从中国特殊的城乡关系来看,虽然城市也同样是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但是中国的乡村相对于城市仍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绝非离开了城市不能生存;而且,中国革命的绝大部分人力、物力资源也在农村而不在城市,这进一步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10分)

再从中国革命面临的新局势来看,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起了庞大的官僚军事机器,对全国的控制明显比北洋军阀更严密,革命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遭到严厉镇压,从而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比过去远为强大,革命环境比过去更为艰苦,革命高潮不可能很快出现。这种情形也决定了只能将敌人统治相对薄弱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革命根据地,经过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革命方能成功。(8分)

但是,如果按照教材的思路只答第一个方面,也应当按总分18分评分。在这种情况下,18分具体如何分配,由各位老师自行处理。

3、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8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10分)

参考思路:

关于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中国人民的利益。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指针。因此,只有它才能制定出最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为中国人民的斗争指明正确的方向。

第二,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始终英勇地站在斗争的最前线。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无数的优秀战士。它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的坚强的革命者,从而赢得了中国人民的中心拥护。

关于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从如何取得革命胜利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4 宣传统战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一行到我校考察交流》,http://。首先,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这是因为中国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严重压迫,敌人非常强大,只有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奠定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

其次,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这是因为中国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反动统治阶级凭借武装力量对人民施行独裁恐怖统治,因而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再次,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是中国革命两个极为重要的武器,但是,这离不开掌握它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毛泽东建党学说,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把自己锻炼成了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党,从而成为了全国各族人民拥戴的领导核心。

第二,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国家的角度来看。毛泽东指出: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二)、材料分析题(共20分)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三,试指出自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对日和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变化。(5分)

答:国民政府对日态度的变化:转向消极抗日。

对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变化:转向积极反共。

2、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试指出国共两党在抗日问题上的不同态度。(5分)

答: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已逐步由片面抗战转向消极抗战,而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了全面抗战,不仅抗击了侵华日军的大多数,还成功地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样的宏大战役,从而开创了“我国抗战以来空前未有之大创举。”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教材内容,试指出国民党政府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实行积极反共政策的主要原因。(10分)答:主要原因有:

第一,日本侵华战略的改变。因“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后,日本侵略者停止了向国民党战场的战略性进攻,逐渐地将其主要军事力量移到了解放区战场”,“同时,针对着国民党政府的失败情绪,申言愿意和它谋取妥协的和平”,这促成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压力减轻,使之有条件推行积极的反共政策。

第二,在民族斗争中仍然有阶级利益的冲突。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这也引起了蒋介石的警觉。为了在抗战中同时遏制中国共产党的壮大,因而推行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题

(B卷)参考答案:

一、辨析题(从下列5题中选作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战争之所以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技术落后。答:错(2分)

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原因,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制度腐朽,一是经济技术落后。也就是说,后者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原因。(2分)

但是,指出经济技术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行反侵略战争或者战争中一定要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施行了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了。故错。(4分)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资产阶级是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答:错。(2分)

因为:第一,近代中国的资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群体,它大体可以分为大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其中,大资产阶级从来都是革命对象而非革命的同盟军;只有中等资产阶级才有可能成为革命同盟军;第二,即便是民族资产阶级,也非中国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就指出,它是一个动摇的阶级,或者可能向左跑入革命派,或者向右跑入反革命派。从事实来看,一九二七年所发生的事变,也证明了这一点。故错。(6分)

3、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指的是: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和地主阶级。答:错(2分)

应当是: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和开明绅士。(2分)所谓开明绅士,就是地主阶级的左翼,即一部分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地主,毛泽东指出,他们的政治态度同中等资产阶级大略相同。因此,对这一部分人,我们也绝不可忽视,必须采取争取政策。相反,地主阶级中的大地主阶级却是属于抗战中的顽固派,不是属于争取的对象,而是属于孤立的对象。故错。(4分)

4、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基本实现,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答:正确。(2分)因为全行业公私合营相比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国家采取了对资产家原有生产资料进行清理估价,核实私股股额,并以此为基础每年发给资产家5%的股息这样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这些企业除了资产家领取定息外,同国营企业已经没有原则的区别,已经基本上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故正确。(6分)

5、“文化大革命”的实质,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答:错误。(2分)

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存在,恰恰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理由。毛泽东进而认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已经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它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而历史已经证明,毛泽东的这个估计,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是完全错误的。故错。(6分)

二、学习效果考核(30分)

1、谈谈教师课堂讲授给你留下的思考和启发。

要求学生就教师课堂教学中某一堂课、某章节或某一理论、事件的讲授,谈谈留给自己的印象、启示、思考。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2、谈谈实践教学中观看录像资料和阅读经典文献资料的体会感想和收获。

要求学生就所观看的影视资料、阅读文献资料的事件、观点阐述自己的体会、感想、考核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写作论述的能力。

三、理解运用(40分)

1、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其主要的创新点体现在哪些方面?(20分)

(1)中国共产党从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开始,经历了以三大起义为代表的近百次武装起义,其中秋收起义受挫后,向农村区域的转移并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探索了一务新的革命道路。(2)主要创新点 ①理论创新

毛泽东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争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理论。②实践创新

在革命实践中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人民军队建设;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

2、如何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0分)(1)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起来。

(2)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伟大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3)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

通博楼D区510

2.西南交通大学期末考试 篇二

一、我国高校法学专业期末考试现状

我国大学教育的各项制度一直是在社会和学界的质疑声中不断改进的,其中也包括考试制度。有人曾指出,大学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考试理念出现偏差、考试目的不明确、考试制度存在缺陷、考试方式比较单一等[1]。同时,由于大多数高校执行“严进宽出”的教育观念,因此只看重考试结果,不重视考试命题过程;只重知识记忆的再现,忽视对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查等[2]。而法学作为大学考试制度弊端体现较为突出的专业之一,其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如考试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内容难以体现学科特点、考风不正,缺乏规则意识和难以证明学习主动性、难以与职业需要相衔接等等[3]。

高校法学专业期末考试旨在考查和测量学生在本学期学习中知识掌握程度的情况。它至少应达到如下目标:1.反映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情况;2.反映出学生对法条的理解和适用能力;3.反映出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据此,法学期末考试的考察内容和题型设计也应服务于上述目标。然而,当前我国大陆地区高校法学专业期末考试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都与预定目标有很大距离,主要原因在于,考试一般以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论文为主,形式较为单一;考察知识点较少,考核范围有限;考试内容以记忆为主,考得过死……与法学教育方法相联系,高校法学专业期末考试形式和内容都有待突破。

二、国外高校期末考试的特点

与我国高校期末考试相比,国外高校考试形式多样,方法各异,对学生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较为灵活。

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学会将“教育价值”设定为高校考试的出发点,考试需反映学生学习的多维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美国大学课程考试方法多样,其中较有特色的有以下几种形式:半开卷考试、小组答辩、随堂测验与家庭作业相结合、自主考试、网上考试等。半开卷考试是由学校事先告知考试形式,学生备考时,可以在学校统一印制的考试专用纸上总结学习重点,或者记录必要的公式、数据、课堂讲义等内容。在考试时,学生只能参考自己准备内容作答。这种方式通过有限度的允许学生参考学习资料的方式,既方便了学生备考,又能间接考查学生掌握重点的情况。小组答辩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成员通过讨论等形式共同完成一套试题、一个项目或一份调查报告。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能够有效考查学生们的合作、配合能力。随堂测验与家庭作业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针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考试。随堂测验往往以论述或制定框架方案为表现形式,结合以论文或调研报告为形式的家庭作业,由教师综合全班考生的总体情况后,确定考生的分数范围。自主考试是美国较具特色的一种考试方式,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 由学生在学校规定考试时间段内决定自己的考试时间。学校不限制考场的考试科目,只将其分为“普通”和“特别”考场两类,进入“普通考场”只能携带必备的考试用具,进入“特别考场”可以携带计算器、事先整理的资料等。因此,同一考场的考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年级和班级、考试科目也不同,极大地体现了考试的“自主性”。网上考试多适用于基础性和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这类考试多以电子题库为表现形式,题型以选择、填空、判断为主。学生可以在做好复习准备之后,自行选择考试时间。考生在网上考试系统中选择考试科目后,考试系统会自动设置考试时间(如两个小时),并抽取或组合一套试卷供考生作答。在考生提交试卷之后,系统会自动判卷,并生成分数。这种考试节省资源、简便易行、公平合理,是效率较高的一种考试方式。

在德国,考试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能够从各方面测试学生的能力,其考试方式主要有笔试考试、口试考试及研讨课形式。笔试也就是书面考试,教师在一门课授课之初,会列好专业书目让学生阅读。考试时,除了考查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外,还考查推荐书目上的观点、流派等。这就要求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主动开阔视野,培养自己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口试主要采取教师提问的方式,口试一般需要两名教师,或由任课教师和助教进行,以保证考试的公平进行。这种考试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考查较为灵活,因为一问一答间不仅要求学生熟知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有快速反应能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同时,由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问,因此,一些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取得高分。研讨课也是一种考试方式,多适用于高年级专业课,只有取得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的学生才能参加。考生一般通过网上报名,课程分两个阶段——论文、报告及答辩。任课教师先拟定几个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选择相同题目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这篇论文,论文经教师审阅合格后可进行论文的报告及答辩。报告时,由小组轮流或推选代表介绍论文内容,阐述论文观点,然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就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详细解答的地方进行提问,由该小组的学生进行解答,这种考试形式能够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科研、表达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应用也较为广泛。

在荷兰,学生每门课程的成绩都会结合平时成绩进行评定,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会发给学生成绩评定标准的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该门课程的要求[4]。教师对考核方式有完全的自主权,考试可以以闭卷或开卷的形式进行,也可以论文方式考核。除了笔试和论文,学生往往还需要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有的课程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对作业进行演讲。一般来说,一门课的总成绩构成大体上是出勤10%。作业三份,各15%,共45%,论文35%,课堂演讲10%,这种综合考核的方式能够考查学生在知识、逻辑思维、写作、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高校法学专业期末考试改革方案及效果

通过了解国外高校期末考试的先进经验,结合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经济法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兼顾学科知识点、司法考试重点和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原则,制定了经济法期末考试改革方案,并于2013和2014年连续两个学年在本科经济法期末考试中实行, 效果较好。具体是采取平时口试与期末半开半闭(即一部分题型开卷考试一部分题型闭卷考试)笔试相结合的考试方式,其中平时出勤和讨论占总成绩的30%,笔试占总成绩的70%。

从考试方式来看,半开半闭这一方式与完全开、闭卷相比,有针对性强、覆盖面大、难易适中等几个优点。首先,完全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但不便反映出学生根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其次,完全开卷考试的局限性在于:(1) 对识记性的知识,如概念等,不便以开卷的方式考察,因此在题型设计方面,名词、简答等基础性知识不好出现在开卷考试试卷上。(2) 由于开卷考试学生答题速度较慢,所以在题量的设置方面有局限性。(3)学生依赖性强,往往只依赖教材和资料解题,不容易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最后,半开半闭考试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考生可以运用不同复习办法应对考试中的不同题型,既能通过识记获得基础分,又能通过平时的积累和对法律的深入理解获得高分。

半开半闭的形式能够弥补上述考试的缺点,同时, 为了突出优势,在题型设计上采取了下列方式:对于考查综合分析、文字表达、知识运用能力的题型,即阐述题、案例分析题、辨析题等,以开卷形式考查;对需要识记或快速作答的内容,如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以闭卷的形式考查。在试题内容的设置方面,贯彻以下几个原则:1.重要知识点重点考查。2.知识点与司法考试的考点相联系。3.重点法条记忆和运用、基础知识理解,兼顾考查综合分析能力。

平时口试的主要内容有案例分析、模拟法庭、课堂问答等,实践中一般通过随堂测验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无论是口试还是笔试,都要求教师根据考试方式确定具体题型、设计考查内容。

实行新的考试方案后,课堂出勤率和教学效果都有明显上升。学生改变了“学了一学期,不如最后三天加把劲”的“临阵磨枪”备考思想,与教师的互动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法期末考试总成绩的及格率较往年提高了8%,优秀率提高了14.5%,经济法考试改革取得了初步成功。在以后的期末考试中,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单一的知识考试难以评估学生的实务和创新能力,应实施以知识测试和能力考核并重的考核评估体系”[5],建立统一的学科考核体系应成为今后考试改革努力的方向。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探索新的考试方法,逐步建立并巩固兼顾知识与能力的多层次考试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姚玉龙.大学本科考试改革探析[J].科教导刊,2012,(10).

[2]刘隆华.论高校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实践[J].湖南社会科学,2014,(1).

[3]王天欣.高校法学本科考试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4]费煊.荷兰法学教育状况及借鉴[J].法学教育研究,2009,(1).

3.西南交通大学期末考试 篇三

关键词: 考试作弊    大学生    原因    防范对策

大学生考试作弊分为传统型作弊和新型作弊两种类型。传统考试作弊方式包括偷看他人试卷,偷看暗中夹带的纸条、课本、小抄,或者将答案抄写在课桌、衣服等隐秘地位,事先与他人暗中串通作弊,扔纸团,借故上厕所,甚至在餐巾纸、水瓶等地方做笔记,等等。传统型作弊容易被教师察觉,新型作弊则较为灵活高科技,包括带有储存功能的手表、手机、计算器等高科技工具。随着时代发展,越来越多的作弊手段更是层出不穷,严重影响考试纪律,败坏学校学习风气。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进行严厉抵制,坚决杜绝学生考试作弊行为。

1.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

1.1学校学风不端正。

一个学校的学风很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不端正学风容易使学生产生作弊心理。如处在低年级的学生较为好学,受到高年级学生平时吊儿郎当、爱学不学的松散态度的影响,会觉得自己没必要那么辛苦,久而久之不愿意刻苦努力。臨到考试学生又开始害怕,不想挂科,更害怕成绩不好被父母亲戚数落,看到他人作弊也会动作弊的心思,作弊一次成功了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久而久之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1.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评价机制设置不合理。

学生作弊很大程度上与学校课程设置有关系,科目太多,学的东西过杂,内容过于艰深,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最后选择作弊蒙混过关。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学的除了专业草学、草地经济学、草业管理、普通投资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外,还要学习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高等数学、概率统计、会计学、法学等与自己的专业相去甚远的科目,学生平时叫苦不迭,考试前通宵达旦复习,不堪重负的学生最终只好依靠作弊蒙混过关。再者,许多大学科目都是通过一次期末考试评定学生本学期的学习效果,平时出勤、作业完成状况只占总评中很小一个部分,滋长学生厌学、考试作弊的心理。

1.3监考不够严格,对作弊行为惩罚不够严厉。

古语有云:“一而再再而三。”监考不严格严重助长学生侥幸心理,当学生一次作弊成功以后,食髓知味,很容易会选择在下一次考试中继续作弊,久而久之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很多情况下学生作弊时都忐忑不安,尤其是在监考教师四处巡视、不时提醒时。但有些监考教师疏于职守,监考时随意闲谈,接电话,甚至在监考过程中蒙头就睡,不仅影响正常考生的情绪,更使作弊考生不再重视考试。而教师疏于监考,导致许多作弊考生蒙混过关。再者,有些高校在发现学生作弊后往往放宽政策,仅做通告批评,殊不知这样无关痛痒的惩罚措施并不能起到杀鸡儆猴、杀一儆百的作用,还会使学生产生“其实作弊被抓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心理,助长学生作弊风气。

2.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的防范对策

2.1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诚信教育。

学生考试挂科是能力问题,但学生考试作弊是人格问题,这二者之间有天与地的差别,学校作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必须从思想上使学生认识到考试作弊的严重性。平时上课的时候,教师要着重强调考试纪律,着重灌输考试杜绝作弊,要求学生做到诚信考试。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考试作弊是败坏诚信、有损人格的行为,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学校不仅要在上课时宣传,而且要在学生可见的过道走廊、校园里随时进行横幅宣传,强化大学里的诚信教育。

2.2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校园学风建设。

目前中国许多大学都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的情况,如新闻专业历史专业还要学习物理,学生学习以后工作用不到的课程等。因此学校要优化课程设置,适当减少公共课和没有必要学习的课程数目,适当增加一些简单轻松且有趣的选修课和扎实有用的必修课程。再者,学校要严格抓好学风建设,鼓励学生泡图书馆,平时狠抓出勤率,稳步使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素养。

2.3合理优化课程评价体系。

教师应合理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如平时出勤率,课堂参与度,课程论文及课堂作业,期中考试,课后作业等的比例要适当加大,而削弱期考所占总分值的比例。一般可以设置期末占总评的60%,平时占总评的40%,或者使期末的比例更小,着重看学生的平时表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强化教学效果,又能减轻学生应对期考的压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加强考试纪律监督管理,加大考试作弊惩戒力度。

严格的考试监督能极大地减少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因此负责监考的教师要严格律己,一切按照程序进行。在拆封试卷时要当着同学们的面,监考过程中不得闲聊,玩手机,睡觉打呼噜,接电话等。发现有学生带手机要坚决勒令其关机或者静音。在巡视过程中若发现学生作弊决不能姑息纵容,对于考生违反考试纪律的,要严格按作弊行为处理。再者,对于作弊考生,学校不能仅通告批评,还要记大过甚至做退学处理,学校应当给考生建立诚信档案,每个学生的作弊记录都将记录在诚信档案里并伴随终生,这样才能起到警示作用,避免学生依靠投机取巧、考试作弊蒙混过关。

大学生期末考试作弊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学风不端正,科目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教学评价机制设置不合理,监考不够严格,对作弊行为的处分不够严厉,等等。因此学校应当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学校学风建设,优化科目课程设置,合理分配期末与平时表现占总评的比例,严格监考,严抓考试纪律,加大对作弊行为的惩罚力度,才能做到防微杜渐,从根本上彻底杜绝学生的作弊行为,提高学校实际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李婷,马娜娜.大学生考试作弊主客观原因及对策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4(12):64-65.

[2]张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探究[J].职业时空,2010,6(4):130-132.

4.西南交通大学期末考试 篇四

传统文化是从历史上沿传下来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的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的四大文明之一,跟埃及、巴比伦、印度及希腊文明不同,是唯一延续到现代,且从未中缀过的文化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文化,以研究“人际关系”、“怎样做人”为主旨的文化。因此,相对古代西方神本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重要特点:

第一,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和人的关系,远比人和神的关系重要。中国虽然也有神学,但沒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神学也没有取得像欧洲那样无上权威地位。中国没有教皇、没有宗教裁判所。中华文化所崇拜的是祖先、注重的是祭祖。或者崇拜那些为民族的生存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例如孔子、李冰父子、司马迁,虽然都有祭祀他们的庙宇和祠堂,但他们还是人而不是神。

第二,崇尚群体

中国传统文化是尚“群”的文化,崇尚群体利益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先公后私,对群体负责的精神在千百年文人墨客的文字中不可胜记。《礼记》中说:“天下为公”。

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苏辙说:“不以私爱害公义。”

顾炎武也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第三,注重平和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均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

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孔子倡导:“过犹不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里的“均” 不是平均、均匀的意思,而是“均衡”的概念。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人信服。孔子特别反对士大夫“超标”享受的僭越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

书法和绘制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到平衡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

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

这些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均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

第四,自强不息、开放兼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自强不息、开放兼容的文化。中国古代的哲人早就看到大自然运行的一条重要规律,并由此引申出人生的准则:“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天道是刚健的,君子效法天道,也应刚健立身,自强不息。刚健自强,奋发有为,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中华文化延续几千年而没有中断,靠的也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惟有不断地自强,才能永久自立。

然而,自强并不是自我封闭,老子早就说过“容乃公”(《道德经》第十六章),能兼容才称得上是公,大公才能使天下归心。《易传》又说:“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坤卦》)君子也善于吸取外来的文化以丰富自己。鲁迅称赞汉唐两代人“闳放”,也就是这个意思。中国人敢于、乐于吸收外来的文化,更善于消化外来的文化,吸收其中的营养,使它们变成自己文化的一部分。佛学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固有的文化相结合,形成中国特有的禅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孔子生平与事迹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 551年,卒于公元前 479年。他的祖先是殷人后代,宋国的贵族,因在上层政治斗争中失败,流亡于鲁国,父亲做过鲁国的小官。孔子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立了儒家学说

首先,它注重人的因素,主张“仁者,爱人”。第二,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关注社会问题。第三,希望实行“仁政”,一定的民本主义色彩。第四,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有显著的人文主义精神。第五,提倡“中有”、“中和”,注重天人和谐、人生自身的和谐。

(2)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

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奋力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作为从贵族阶级没落而来的下层的“士”,他首先揭起私学的旗帜,招收弟子,推动了学术下移。孔子的思想初步形成以后,他的一生都在为宣传和实践自己的学说而努力。

(3)整理了古代文化遗产

孔子整理古代文献的对象主要是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主要在于重新编订。孔子赞《易》,阐发其中的哲理,《易传》为孔子所作。至于《春秋》则为孔子所作。2.孔子的基本思想(1)孔子的仁学思想

孔子解释,仁者“爱人”,强调血缘纽带是“仁”的最基本含义,这决定了儒家思想区别于其他各家的最大特征。

第一,仁是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第二,仁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孝悌”是仁的开始和基础。第三,仁是最完全的人格内涵。第四,仁是人道之根本,是人应该毕生努力追求的理念。

孔子的“仁”所指的“爱人”是有等差的,不是一律平等的爱,讲求尊尊与亲亲。(2)孔子的礼制思想

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弑父,“邪说暴行”不断发生的糟得很的大乱局面。

孔子认为要制止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其要害就是要正名。他一生的梦想就是要复兴这个“周礼”,用周礼来约束人们的一切行动。他非常强调的“正名”,就是要使人人都明白自己在社会之网中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欲”,不超出由“名份”规定的“度量”范围,从而消除争乱。孔子这种用名以正实的观点,就是后来所谓的“名教”。

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订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

(3)孔子的认识论思想

推崇学而知之。孔子强调以知(智)为认知手段,诱导社会成员知仁、循礼、行义。

孔子承认人的先天素质有差异,“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非常重视耳目见闻,认为它是知识的可靠来源。

1.孟子生平及其事迹

孟子是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的祖先是鲁国公族“三桓”中的孟孙氏,到孟子时代,孟孙氏已经衰落下来。“孟母三迁”他的思想与孔子、子思一脉相承,以子思和孟子为代表,形成了“思孟学派”。孟子的一生与孔子相似。经过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和钻研,孟子在后来便开业授徒了。中年以后,他怀着政治抱负游历各国,但终不见用。孟子是继孔子以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由于孟子的宣扬,战国时的儒学才成为诸子之学中的“显学”。正因如此,后世的学者十分推崇孟子,南宋的朱熹把《孟子》一书列入《四书》。2.孟子的基本思想

A.性善论:仁学的心性学根据 恻隐之心

孟子从人的心灵深处探究“仁”的心性学根据。他并没有满足于一般地讲“爱人”,而是透过“爱人”的表层现象,深入到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进行探讨。孟子认为,人生来都有一种最基本的共同天赋本性,这就是“不忍人之心”,或者说对别人的“同情心”。

“不忍人之心”孟子也叫做“恻隐之心”。除此以外,孟子认为人人生来都有的天赋本性还有“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或叫“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 “心”,就是孟子说明天赋道德观念和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

B.“良知”说和“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说

孟子认为,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具有的知识、才能为“良知”、“良能”。

孟子认为,“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这是说,求知识、才能没有别的途径,而只要把他放弃(散失)掉的天赋本性找回来就行了。

“尽心”也就是 “思诚”。“诚”的中心内容是“善”,“思诚”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要“明乎善”。他说:“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所以“思诚”或“诚其身”,也就是“尽心”,也就是要恢复和保持“良知”、“良能”。

C、“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

孟子主张用他自己设想的“仁政”措施,通过“井田制”的形式来推行封建制度。

孟子把他这种“制民之产”的“仁政”描绘成是一种最美好、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还主张采用“以德服人”的办法。

民本主义:孟子首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其一,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其二,听政于国人; 其三,与民同乐。

1、老子的生平

根据《史记》等比较可靠的典籍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2、老子的宇宙观

老子创立的学派之所以称为道家,就在于他提出了一个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从“道”的眼光和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道”论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宇宙论,对后世哲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宇宙本源论——“道生万物”

世界上最大的有形之物莫过于天和地。但在老子看来,天和地也是可以感知的、有生有灭的,同样也不能作为万物的最后根源。只有永恒的、绝对的“道”才有资格作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的最后根源,所以老子也称“道”为“万物之宗”和“天下母”。万物都是“道”创生的,“道”是万物之本源。可见,“道生万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但这里的“有生于无”中的 “无”并非“虚无”,而是“有”出现之前的孕育、萌生状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一”在这里是指具体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种统一状态。但在老子体系中,他把这种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推崇为一种抽象的最高的“自然”原则,或“无为”原则,这样的“一”也就成为“道”的同义语。老子这里讲“道生一”,既有指具体万物形成前的统一状态的意思,又有道使万物获得统一原则的意思。有了这一统一的状态和原则,然后分化为天、地(阴、阳),通过阴阳变化又产生和气,阴、阳、和三气化合再产生出万物来。“道”既是万物之母,也是万物的最终归宿。

(2)宇宙法则论——“道法自然”

人以地为法则,取法于地,地取法于天,天取法于“道”,“道”则取法于“自然”。其实这里说的是,不仅“道”要效法“自然”,天、地、万物、人所要效法也是“自然”。

这就是说,“道”的作用是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并不想有所“为”,然而却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

这里面隐含着老子思想中的一个深层观念,那就是:自然的便是最尊贵的,自然是最高的价值,也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最佳状态。“道”创造和成就万物并不含有目的性,从不将万物据为己有而宰制之,也不试图得到回报,所以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里的“不有”、“不恃”、“不宰”都是说明“道”没有占有的意欲,“道”只是辅助万物的生长,即所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的这样一种品德,就是“玄德”,即最高的品德。

3、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系统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辩证法最著名的命题就是“反者道之动”,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这个辩证法的核心规律。

(1)“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因

“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涵义。它揭示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那就是“反”,即“阴”和“阳”矛盾双方的相互斗争。

(2)“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老子认为,自然界中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莫不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其中的一个总规律就是“反”,即事物无不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同时,事物的运动发展总要返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反者道之动”这一命题也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反”的总规律中蕴涵了两个重要的思想:

其一,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 其二,返本复初的循环运动

老子的辩证法是中国最古老而庞大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哲学思维的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老子提出的以及由老子思想衍生出来的许多极富辩证意味的格言警句,如柔弱胜刚强、以柔克刚。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欲取故与、欲擒故纵、祸福相依、大器晚成、大智若愚、功成身退、知足常乐、不争而善胜、无为而无不为等等,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智慧源泉。

4、老子的政治观:“无为而治”

老子讲“自然”与“无为”。老子所谓“无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一是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强作妄为。通过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老子提出采取“自然”与“无为”的手段治理国家,认为顺其自然不妄为才能治理好国家。第一,统治者要“少私寡欲”。第二,实行“清静”、“无事”的政治。“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同他“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是一体两面。

5、老子的人生观:“见素抱朴”

“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

本是指事物的自然状态与本来面貌,老子这里借以比喻不加任何人为的巧饰、拘束与扭曲的人心的自然状态。“见素抱朴”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的道德价值取向和修身原则。

因而,从价值观上看,自然的道德要高于人为的道德。第一,“少私寡欲”。第二,“绝圣弃智”、“绝伪弃诈”、“绝巧弃利”。

6、老子的处世方法:贵柔守雌

老子观察到,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充满生机和具有发展前途的,凡是刚强的东西都是快要走下坡路的。他举例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老子由此得出结论:“柔弱胜刚强。”

1、庄子的生平

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和《庄子》一书中的相关记载,庄子名周,是宋国蒙人,他生活于战国中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还曾拒绝过楚威王的礼聘。

2、庄子对“道”的阐释

庄子的“道”论是关于自然之道的理论,其思想的丰富深刻超过老子和其他道家诸子,可以说是先秦自然道论中一座理论高峰。简单而言,庄子认为道就是自然世界。但这个自然世界不同于日常语义所指的自然界,而是在一种“忘知”、“忘言”的经验方式中才能呈现。

3、庄子逍遥避世的人生观

(1)、追求“无己”、“无待”的精神自由

庄子注意的不是道德规范能否维系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而是道德规范能否体现真正的善。

庄子把圣、勇、义、知、仁这几种品质与善本身区别开来。这些品质仅仅是工具性的善,或者说是形式的善,而不是目的性的善,实质的善。因此,庄子希望按人的自然本性生活,从仁义礼智的桎梏下解放出来,以求得精神上的自由,在自己构筑的精神王国去作“逍遥游”。

(2)“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

庄子把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称为“得道”和“体道”。

“道”的境界,需要通过特定的修养方法才能达到。“体道”的方法,庄子称之为“心斋”和“坐忘”。

“坐忘”庄子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坐忘”的结果,是形神两忘、物我两忘,忘掉了一切,使心灵达到绝对虚静的状态,毫无滞碍地“同于大通”,与“大道”自然相合。

(3)愤世嫉俗与安时处顺

同儒家强调救世的伦理哲学不同,庄子的哲学是一种寻求自我解脱和精神自救的哲学,是一种在乱世中如何做人的哲学。应当指出的是,庄子反对的并不是仁义本身,而是被统治者歪曲和盗用的仁义。因而在《庄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剽剥儒墨”,揭露仁义的虚伪和多余,另一方面又宣扬“大仁”、“大义”、“至仁”、“至义”。

庄子倡导的仁义同儒墨宣扬的仁义有两点不同:其一是其真实性,不加任何虚饰和扭曲;其二是其自然性,即无目的、无意识性,丝毫不勉强,“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4、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

怀疑主义是庄子相对主义认识论的开始,相对主义是庄子认识论的主要方法和特点。

在庄子看来,事物的存在是暂时的、变动不居的,它们的性质是相对的、不确定的,认识对象的不可捉摸性决定了它们是不可知的。就逻辑学方法而言,庄子将事物性质的相对性夸大到不适当的程度,否认了事物相对静止和质的稳定性,从而否认了认识的可能性。

1、名教危机

所谓名教,亦即礼教,是儒学体系中至关紧要的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道德文化形态。它以儒家哲理化的道德学说为内涵,以承继西周宗法礼制的程式化的礼仪规则为形式,具有教化与制约相统一的特征。两汉时期,是名教体系定型时期,其标志便在“三纲五常”的提出。

名教的危机还表现在其制定的“君子风范”、“妇德、妇言”等封建礼教遭到全面冲击。

2、玄学的兴起

东汉代以来的仕进制度以察举、征辟为主要方式,以维护名教为宗旨。其中的举孝廉、茂才两科就是以乡里舆论为依据,以道德判断录取人才,全然不管“人才”是否有实际能力。这种仕进制度造成东汉后期“窃名伪服”、“纯盗虚声”的时代流弊。

3、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

玄学家们对名教虚伪礼仪的抨击在客观上也助长了当时社会风气纵情声色、放浪形骸。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便是那一时期风度飘然潇洒的人物。

佛教的基本教义

就根本宗旨而言,全部的佛教学说,就是论证人们如何 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问题。

谛:真理

苦谛:人生“一切皆苦,四大皆空”

八大苦:生 老 病 死

爱 离 别

怨 憎 会

求 不 得

五 阴 盛 1.四谛-佛教人生观

五阴盛(五蕴盛)阴(蕴):积聚

类别

色蕴:物质要素-地、水、风、火;五根:眼、耳、鼻、舌、身;五境:色、声、香、味、触 受蕴:精神要素之一;想蕴:精神要素之二;行蕴:精神要素之三;识蕴:精神要素之四 集谛:造成痛苦的原因:贪 瞋 痴——三惑(烦恼)三毒。恶业:意业 口业 身业 灭谛:解脱痛苦的办法,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 道谛:到达涅槃境界的道路和方法

八正道:正见(正确的认识),思(正确的思维),正语(修口业),正业(正确的行为)

正命(正确的生活),正勤(正精进),正念(正确的信念),正定

(正确的禅思)2.因缘论和十二因缘

(一)因缘论(缘起说、缘起法),原始佛教的哲学基础和世界观,相依(互相依存),相缘(互为因果),相资(互为前提,“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

因缘实际上是两字两个意思:因,引发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佛教认为,一切万有皆由因缘之聚散而生灭,称为因缘生、缘生、缘成、缘起。因此,由因缘生灭产生万事万物的道理,称为因缘生灭法;而由因与缘和合所产生的结果,称为因缘和合。一切万有皆由因缘和合而假生,没有自性,此即“因缘即空”的道理。如果以烦恼为因(内在原因),以业为缘(外部条件),能招感迷界之果;以智为因,以定为缘,则能招感悟界之果。

法:佛教教义,泛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特指某一事物和现象,“诸法从缘生,诸法从缘灭。”

(二)十二因缘

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无明,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来世果 三世(前世、今世、来世)二重因果

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长成眼、耳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而生的苦乐等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六处(六入、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心、思考器官)醍醐灌顶

六境: 色、声、香、味、触、法

(一)诸行无常: 无常:生、住、异、灭——“四相”

(二)诸法无我

(三)涅槃寂静涅槃:原意为“消除”、“消灭”烦恼,引申意“宁静”、“快乐”。意译“灭度”、“圆寂”、“无为” 3.三法印

4、三昄依

一归依佛 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归者以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也。故经云。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天神也

二归依法 达磨秦言法。法云可轨。大圣所说。若教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名归。依者凭佛所说。法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法者。永离于杀害

三归依僧 僧伽秦言众。众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法合。故名为僧。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归。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涂及三界生死。故经云。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也

5、五戒一不杀生戒 二不偷盗戒 三不邪淫戒 四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

6、十善,身三种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口四种善 一不妄语 二不两舌 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 意三种善 一不贪欲 二不嗔恚 三不邪见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哲学 :佛理的研讨促进了 中国人逻辑思维的发展。隋唐各派佛教学者多讲 心性之学,是佛教对中 国古代哲学的最大理论 贡献。禅宗强调自悟成 佛,把心性论和成佛论 结合起来,对宋明理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从魏晋的玄言诗到 南北朝的山水诗,从唐 诗到宋词,中国的文学 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艺 术的深刻影响。王维被 称为“诗佛”。小说的故 事来源、体裁和构思也 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蓝天下美丽的佛教寺庙是精美的艺术品

二、文学艺术:从魏晋的玄言诗到 南北朝的山水诗,从唐 诗到宋词,中国的文学 受到佛教思想和佛教艺 术的深刻影响。王维被 称为“诗佛”。小说的故 事来源、体裁和构思也 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

三、语言学:我们平常使用的一些语言来源于佛教语言。如“自由、平等、绝对、相对、有限、无限”等。佛教讲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为三世。“刹那、觉悟、境界、实际”等都是佛学词汇。成语更多。梵文语法和字母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我们的“四声”(平上去入)受佛教影响创立。

四、社会民俗 :民间对观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崇拜。人死要念经超度亡魂。依附佛教,民 间还定期举行很多盛大的节日和法会,如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节(浴佛节)、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农历十二 月初八成道节(腊八节)等。佛教的 许多思想和观念已经深入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五:中外文化交流:

道德价值观:群己关系的定位

一、修己以安人

按儒家的看法,每一个体都有自身的价值,所谓“人人有贵于己者”(《孟子·告子上》),便是对主体内在价值的肯定。儒家提出了“为己”和“成己”之说。“为己”与“为人”相对。所谓“为人”,是指迎合他人以获得外在的赞誉,其评价标准存在于他人,个体的行为完全以他人的取向为转移。“为己”则指自我的完善,其目标在于实现目我的内在价值,即“成己”。读书学习,提升自我素质,就是一种“为我” 自我不仅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且蕴含着完成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儒家所理解的“为己”和“成己”,主要是德性上的自我实现。在儒家看来,无论是外在的道德实践,还是内在的德性涵养,自我都起着主导的作用。

二、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道家将自我的认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群己关系上,道家的价值关怀着重指向作为主体的自我。

在道家那里,自我首先是一种剔除了各种社会化规定的个体。

个体之为贵并不在于其有完美的德性,而在于他是一独特生命主体。对个体价值的尊重,主要就是保身全生。

道家特别注重养生长寿之道的研习在道家看来,仁义等规范所造就的是无差别的人格,而个性则以多样化为特点。道家对逍遥的追求,实际上已包含着崇尚个性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逍遥主要是一种精神境界,其特点是摆脱了各种外在的束缚,使个体的自性得到了自由的伸张。过分强化群体认同,往往容易忽视个体原则,并导致自我的普泛化。相对于此,道家关注个体的生命存在和独特个性,无疑有助于抑制这种趋向。他们强调保身全生,固然肯定了个体的生命价值,但对个体承担的社会责任却不免有所忽视。这种价值趋向往往容易导向自我中心主义。

三、群体原则的强化

墨家提出了“兼爱”的原则。和儒家一样,墨家对群体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是其基本的主张。正是由强调群体认同,墨家进而提出了“尚同”之说。“尚同”含有群体沟通之意,其核心则是下同于上。墨家虽然注意到个体的社会认同,但将社会认同理解为服从最高意志,则又弱化了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独立人格,在上同而不下比的原则下,个体的价值被淹没在统一的意志中。在法家那里,群体原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强调君权至上,是法家的基本特点。君权的合理性,就在于它代表了整体的利益。这既是对君权的论证,又渗入了整体优先的原则。以君主为象征的所谓“公”、本质上是一种马克思所说的“虚幻的整体”。故宫太和殿,明清皇帝行使君权的场所理学并不否定个体完善的意义,理学往往又把自我主要理解为一种纯乎道心的主体。

泛道德性

以“德治”代 “政治”——政治道德化

以“礼治”代“刑法”——法律道德化

以“人治”代“法治”——泛道德主义对专制主义的影响

社会的清浊与政治的好坏取决于人君之德

人君之德的重要表现则在用人,用人得当,便是人君有德,用人不当,便是人君无德 取人的标准,重在修身,因此人君务在 “修己”,然后再以德取人

德本财末——经济道德化 文以载道——文学道德化

美善统一——艺术道德化

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中国文化中的 “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缘的意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缘关系,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 “乡土”

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

乡土性的社会功能与表现 :在功能上起着巨大的凝聚作用,使中国人对家乡、对祖国、对民族、对文化都具有普遍的亲合感和认同感 宗谱与地方志 方言与会馆 地方戏曲与田园文学 乡土谚语与地方性的学术流派

乡土性的消极影响

(一)安土重迁,甚至老死不出乡。

(二)地方观念强烈,容易萌生集团意识,甚至为彼此利益引起怨怼与械斗。

(三)产生排斥外乡人的思想与行为,引出山头主义、地方主义及帮派观念。

(四)形成各种各样的地方性小圈子,甚至形成裙带之风。

(五)产生一种封闭性,表现出比较保守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

究其起源,与中国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以及祖先崇拜等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天人合一”中“天”的含义是合自然之天与天命之天。“天人合一”的思想在西周时期萌芽,到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观” 基本形成。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就合一的。儒家的“天人合一”从一开始“便是讨论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以及人类的精神价值来源,正式提出“天人合一”概念的是北宋儒者张载,他提倡天人同气,万物一体,“佛”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境界的人,佛与众生,原无差别,迷即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

贵和持中

“和”,是指和谐、和平、祥和,“和谐”是指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中”,即中庸之道,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不走极端。孔子用“持中”的办法,来规定和谐的界限,并作为达到保持和谐的手段。孔子首倡“中庸”,提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反对过与不及。“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最终的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中庸》将孔子所主张的持中的原则,从“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的哲理高度。

晏婴用“相济”、“相成”的思想丰富了“和”的内涵。《易传》将和谐思想具体化为阴阳相分、柔刚定位的原理,以此推演出社会政治关系方面的君臣、君民和家庭关系方面的父子、夫妇之间的尊卑、贵贱,严格规定了阳尊阴卑、刚上柔下的等级秩序。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每个人内心的和谐。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求大同存小异,成了人们的普遍思维原则。

偏重和谐、稳定,而忽视变易。压抑了人们的斗争精神,让这一传统流变为“折中调和”、“安分守己”等保守的、逃避现实的消极观念,缺乏竞争、进取精神。

忧患意识

5.西南交通大学期末考试 篇五

一、考试语种及考试时间

1.考试语种与级别

英语四级,英语六级。

2.考试时间

英语四级:2016年12月17日上午9:00--11:20。

英语六级:2016年12月17日下午15:00--17:25。

二、报名对象及报名条件

1.报名对象:我校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在校研究生和在校成教、自考学生。

2.报名条件:

(1)报考英语四级不受限制;

(2)报考英语六级的须英语四级成绩达到425分或获得大学英语四级合格证书;

三、报名缴费办法及时间

1.报名方式

从本次考试开始,将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的报名平台网上报名和缴费(具体网址待开放后公布,请密切留意教务处网站通知)。

2.报名缴费时间

9月19日--9月30日。

3.注意事项

(1)所有学生都直接在网上报名缴费。

(2)由于考试场地限制,本次考试将进行名额限制。四六级各限报12000人,报满为止。

(3)报名资格认证。

网上报名需要首先由各个学校维护报名资格库,只有在资格库中的学生才能报名。

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籍数据由教务处直接导入。

成教、自考学生以学院为单位,按照“CET学籍信息模板” (在教务处网页“下载中心-其他材料”下载)填写需报名学生的学籍信息,学院负责人签字,学院盖章(成教、自考学生须同时由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签字,加盖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公章,未签字及加盖公章不能报名),于9月13日前交教务处考试与信息科。须同时提交电子文档和纸质材料。

注意:该数据仅供资格库维护,后续报名缴费需要学生自行在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统一平台上完成。

四、电子照片收集

1.全日制本科生

由教务处直接导入。

2.研究生

(1)已有照片学生由教务处直接导入。是否有照片可在教务处主页查询(访问路径:进入西南大学首页―>组织机构―>机构部门―>教务处―>近期备忘―>研究生四六级报名照片查询)

(2)教务处统一拍照。

时间:9月12日中午12:30―14:15

9月13日中午12:30―14:15

地点:南区行政楼一楼大厅

(3)自行将符合要求的照片于9月13日前用U盘拷贝至南区行政楼二楼214房间。

电子照片要求:头像清晰、背景为蓝底或红底的标准照,像素大小不得小于480×640像素,以身份证号为文件名。该照片会用于准考证及成绩报告单,请到正规像馆拍摄,不接收经图形处理软件处理过的照片(调整大小除外)。

3.成教、自考学生

以学院为单位将需要报名的学生照片收齐后于9月13日前交教务处考试与信息科(照片以身份证号命名)。

五、报名费用

根据重庆市物价局规定,大学外语四、六级考试报名费为:第一次报考某一语种级别的,按50元/生收取,第二次报考同一语种级别的按44元/生收取。

其他未尽事宜请联系:68367290

拓展阅读:

问题一:英语六级多少分算过?

全国英语四六级改革之后,报道成绩满分为710分,凡考试成绩在220分以上的考生,由国家教育部高教司委托“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发给成绩单,不设及格线。

一般来说,作为社会默认的标准和各学校自行规定的合格线往年都是425分。

问题二:六级要考多少分才能参加口试?

纸笔或网考六级成绩为425分以上(含425分)。

问题三:对将来的招聘有影响吗?

现在英语六级只发成绩单,没有证书,招聘单位是看个人的成绩单的,成绩单分数越高,自然更受青睐咯!

1.2016年12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通知

2.中国政法大学2016年12月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时间

3.山东理工大学2016年12月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时间

4.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12月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时间

5.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12月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时间

6.2016年12月英语四级考试时间安排

7.2016下半年英语四六级口试报考事宜

8.黄冈师范学院2016年12月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时间

9.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2016年12月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时间

6.西南交通大学期末考试 篇六

教育综合(333)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6题,共30分)

1、学校教育

2、《学记》

3、教育目的4、课程标准

5、班级授课制

6、教育评价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题,共60分)

1、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征

2、教育有哪些社会功能

3、简述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联系

4、教师的劳动有什么特点

5、教育科学研究基本步骤是什么

6、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3题,共60分)

1、试述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2、试述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7.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篇七

西南科技大学位于四川省绵阳市, 建校以来,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 以“厚德、博学、笃行、创新”为校训, 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才。西南科技大学南邻绵阳市二环路, 北为规划的科教文化区, 周围为科创园区。各专业院系和体育馆位于学校外围, 教学区则在学校中心, 生活区在教学区南面, 东面则为运动场和体育馆, 学习、生活和运动等功能区之间用绿化连接, 形成了连贯的校园环境。

2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分析

2.1 人性化的环境空间

西南科技大学的科技中心在其主体建筑前方设置了一个下沉式露天舞台, 为师生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 方便在主体建筑前举办各种活动, 成为吸引师生自发前往的理想场所。除此之外, 还在其他各个地方设置了不同形式的露天广场, 满足不同区域的功能需求。例如西苑食堂门口的上升式广场, 食堂是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地方, 该广场连接了学习区、宿舍楼区和活动区 (包括食堂、游泳池和体育场) , 形成一个很好的集散人流的作用, 与此同时, 该广场为上升式, 通过地势的抬高也可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在广场上进行一些公益宣传等效果极佳。

2.2 生态化的景观环境

西南科技大学以水为主体创造的景观———九洲湖。九洲湖位于西南科技大学校园的中心部位, 既是校园内一个重要的节点, 也是一个环境优美的休息区域。九洲湖与校园前方的阶梯水景形成了互动, 被行政楼、教学楼群和逸夫图书馆等建筑半围合, 形成了一个半封闭半开敞的环境。九洲湖湖水引自农灌渠龙西堰, 校内大小水体景观之间相互贯通,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活水系统。同时该区域科技广场结合, 形成一个太极图案,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除了主体水景之外, 还有丰富的植物配置与之搭配, 形成了一个生态的景观环境。

九洲湖的西侧沿湖岸边设置了亲水石凳和景观照明设施, 同时搭配一定的园林植物, 给周围的办公区域和教学楼群创造了一个人性化的学习空间和游憩场所。九洲湖环境区域的道路构成为湖的边界和空间内部的小径形成, 东面的人行道贯穿南北, 具有较强的方向性;西面围绕教学楼群设置由青石板铺就的弧形滨湖道路, 空间内部沿湖驳岸设置了一条石板小道, 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安静、宜人的游憩场所。景区的东面作为开放空间, 将人行道路边隐藏在绿化中, 从远处看, 由绿化到道路的过渡明显却又不突兀。

九洲湖景区设计的用心之处在于准确地捕捉了人的视觉点, 人主要是通过平视和俯视这2 个角度形成对环境的认知, 同时借助周边的建筑物, 将整个大环境收入眼底。人具有亲水的天性, 所以在以水景为主的景观环境中, 人的视觉焦点都会聚集在湖面空间。在丰富的绿化衬托下, 人们的视觉焦点聚集在九洲湖明镜般的湖面、仿自然的驳岸和植物在水中的倒影上。

整个九洲湖景区与科研楼群遥遥相望, 又和周围具有现代特色的教学楼、广场等形成鲜明对比, 九洲湖景区用它“道法自然”的空间形态和景观设计给师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景观环境, 在校园环境中, 九洲湖已经成为了益处最具有标志性的地点。

2.3 富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景观

西南科技大学校址原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也卓有成就。西南科技大学老区的建筑群修建于20 世纪60 年代, 当时西南科技大学还被称为清华大学分校区, 经过50 多年的建设, 才形成今天的规模。为了保留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 同时增强师生的归属感, 在后来的校园修建工程中, 大量保留了这一区域原有的建筑和地形。这片建筑能够很好地体现西南科技大学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 其中清华楼掩映在古树之中, 周围的墙体爬满了青藤, 为校园景观增添了一处美景。校园内景观设计时, 采取的是梳理原有树木, 增强地区独有特色的手法。保留具有纪念和观赏意义的树木花卉, 清除杂乱无章、观赏性较差的植物, 栽植具有绵阳本地特色的树木花卉, 增强校园文化特色。例如清华楼前的香樟、教师宿舍楼之间的栾树, 以及国槐林和银杏大道。银杏为绵阳本地树种, 在种植时搭配花灌木栀子, 能够体现很强的地域性, 从而营造校园的文化氛围。

3结语

现在的大学, 功能更加复杂, 规模更加庞大, 社会意义也越来越重要, 校园景观的设计在满足功能性需求的同时, 也要考虑到生态化的原则和校园文化的突出体现, 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通过景观文化的塑造, 让大学校园的空间场所能够使全校师生都有一种归属管和认同感, 注重自由、平等、创新等大学精神的培育, 提高学校的凝聚力和自身的竞争力, 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摘要:大学校园景观对于营造校园氛围和调节师生情绪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创造一个人性化、生态化和富有文化内涵的大学校园景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了西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 阐述其优点和不足。

8.西南财经大学 篇八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是中国办学历史悠久的综合性财经大学之一。1952~1953年经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刘诗白等在校任教。学校前身院校的办学历史司追溯到1905年由孙中山先生创办的中国公学。前身院校之一的上海光华大学成立于1925年,1938年内迁至杜甫草堂西侧兴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光华校区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2001年,学校在光华校区以西的柳林镇征地建设了柳林校区,面向新世纪全新打造现代化的大学校园。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场“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建成为国家经济学、管理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截至目前,有66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5门课程列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2004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金融学、政治经济学、会计学和统计学为国家级重点学科。金融学(含保险)、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企业管理、统计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经济法学、人口学等12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现有理论经济学、血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级社科研究星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星地。学校拥有35个博士学位培养专业、63个硕士学位培养专业(含4个硕士专业学位),31个本科专业,设有26个学院(中心、部)等教学单位;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一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截至目前,学校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教师955人,有教授160余人、副教授270余人,博士生导师108人。教师中获得国家“教学名师”奖称1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选9人,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5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7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7人。“十五”期间引进高素质师资近200人,其中海外留学归国人员31人。还聘请了400余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有全日制在校学牛22330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5920人;硕士研究生4475人,博士研究生998人。此外,还有 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3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枷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届全国高校前茅。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林证券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已达200万册(含电子图书),现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45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一。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届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体育馆,3个标准田径运动场,57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在新时期,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以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科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和谐校园为保障,到2010年初步建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普通本科招生章程(概要)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名称:西南财经大学

2、学校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柳台大道555号

3、办学类型: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4、招生层次:普通本科

5、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西南财经大学

6、学历证书种类: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监制)

二、录取规则:

1招生录取工作在教育部领导下,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委员会统一组织下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厂招生录取体制进行。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监督。

2学校原则上按照我校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调阅考生档案。

3在考生思想政治道德考核和身体健康状况按相关规定检查合格后,我校采用“志愿清、专业清”规则进行录取。即按照院校志愿顺序、专业志愿顺序、分数高低依序进行录取;对江苏省进档考生采用先分数后等级的规则排序,按照“志愿清、专业清”规则录取。

我校要求考生的单科成绩原则上应达到及格水平,在考生总分相当的情况下,侧重语文、数学和外语成绩;学校原则上承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加分政策。

4学校预留计划原则上主要用于解决个别生源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追加招生计划和自主录取少数高分落榜生的录取需要。

5由于相关条件限制,我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国际商务、金融学双语实验班、会计学双语实验班、保险双语实验班、工商管理双语实验班、国际经济与贸易双语实验班、英语等专业的某些相关课程不能满足非英语语种考生的学习,建议非英语语种考生不要报考以上专业。报考以上五个双语实验班和英语专业的考生还需参加英语口试。

6学校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和规定招收自主选拔考生、保送生和高水平运动员。具体办法见学校普通本科招生信息网。

7收费标准:通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主部门,同招生计划并公布。

8奖助办法:见奖助学金一览表。

9录取体检标准以教育部、卫生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为基本依据,考生须据实上报健康状况。

三、联系方式:(028)87092355(兼传真)

咨询热线:(028)7099171 8709917266766158(24小时自动语音)

上一篇:某县公开选拔副科级后备干部实施方案下一篇:鸡毛信电影350字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