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一猜》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7篇)
1.《猜一猜》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中班上学期数学教案《猜一猜》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乐意观察、记忆图片并寻找规律,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上学期数学《猜一猜》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
猜一猜
活动目标:
乐意观察、记忆图片并寻找规律。
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设计:
游戏“猜一猜”
活动准备:
1、卡纸32张,大小各一对的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动物图片各一对。
2、卡纸16张,红色6张,黄、绿色各5张。(2份)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规则和玩法:
(将幼儿分成两队,把16张卡片按照横4张,竖4张放好。图片朝下)
我们来玩个“猜一猜”游戏,怎么玩呢?我这儿有些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图形,我依次翻,比如:我翻第一张是个苹果,记住这个位置上是个苹果,然后我把它关掉继续翻,如果你看到有张卡片是你前面看到过的,可以站起来告诉我“它有朋友了”并把它的朋友找出来,找对了,就给这队奖励,最后比比两队谁的奖励多就赢了。(教师依次翻卡片)
(二)玩游戏
1、水果类
2、动物类
3、图形类
(三)体验颜色规律
1、把16张有颜色的卡片放成如下格式:
红黄绿红
黄绿红黄
绿红黄绿
红黄绿红
刚才是我翻一张,你记住一张,这次我要把所有的卡片都给你们看,请你们找一种最容易的方法把它记住。其实办法有许多,可以一个个看记,也可以一下子看出来记住。
(幼儿记忆一会,然后遮住这16张卡片,教师指一张问“这是什么颜色”知道幼儿可以站起来回答。)
2、最后请幼儿讲述记忆的方法,教师小结。
(四)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本文扩展阅读:猜:中国汉字,读作cāi。左右结构,一共11画。有揣测,推测之意和疑恨,忌恨之意。
2.《猜一猜》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通过赏写和赏读,提升学生对奇异醉人的绿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2.体会精彩语句的表达效果,学会赏析。
3.学会用批注阅读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朱自清,他描绘过春天的姹紫嫣红,刻画过父亲那难忘的背影。他的文字让我们温暖着、感动着。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散文《绿》,也会让我们惊诧着、陶醉着。
二、介绍作者
三、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扫除生字词。
2.思考“绿”在课文中指什么。
四、源头活水
1.课文在介绍梅雨潭的绿之前,描写了哪些环境?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梅雨瀑———声音、颜色、形态;梅雨亭———踞、浮 (凌空欲飞); 云———流动; 岩、草———润湿、油绿)
2.有人说,对梅雨瀑及梅雨潭周围环境的描写与写梅雨潭的绿不相干,你怎么看?
(归纳:交待梅雨潭形成的原因。梅雨潭之所以蕴涵了这样丰富而美丽的“绿”,是因为有梅雨瀑这样的源头活水)
3.补充介绍描写梅雨潭环境清丽美妙的诗文。(略)
五、如许潭绿
1.梅雨潭作为景中之景,它的绿让作者如此惊诧,给人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呢?
(归纳:奇异醉人)
2. 作者是怎样直接表现梅雨潭的绿奇异、醉人的特点的呢?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四个比喻句的妙处。
(归纳:批注即批语注释,是对文章的品评和鉴赏,是多角度、高层次的阅读过程,同时也是读者消化、吸收、转化和运用的过程。“批”是批语、评语,或在文章旁边写上段落大意、层次大意和表达的方式,或对思想内容、表达方式、遣词炼句加以评论,或提出质疑,或进行鉴赏。“注”就是注 释 ,如对难字 生词、文章 背景、作者信息、人物典故、风土人情等加以解释或提示。圈点符号略)
1示例: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归纳:“松松”指放松、自然,叠词又增加了她的自然与随性;“皱缬”指有花纹的绸缎皱折着,绸缎即使随意摆放,那种高雅的美丽也是隐藏不住的;“裙幅”指长裙及地, 显出轻盈与飘逸;“少妇”则充满了成熟女性的风韵;“拖”可见其随意闲适。整个句子表现了微风拂过水面,水面上荡起涟漪, 即使是这种细小的波纹也显得摇曳多姿,就像远处走来的风姿绰约的少妇,美丽率性而又闲适自如,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2学生当堂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赏析“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
三个句子,然后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略)
3指导朗读:
她松松的皱缬着,
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她轻轻的摆弄着,
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她滑滑的明亮着,
像涂了“明油”一般,
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
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只清清的一色
———但你却看不透她!
学生第一遍齐读时,声音整齐划一,响亮而铿锵,从朗读的要求上说,做得已经非常好了。但是,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味道,那种奇异醉人的感觉没有出来。
(指导:“松松”“轻轻”“滑滑”等词语分别表现的是闲适、轻灵和柔软, 所以要读得轻柔一些、优美一些,语句之间要有一种胶着而又意味深长的韵味;“裙幅”要读出长裙及地、轻盈飘逸的美感;“初恋的处女的心”则要读出青春萌动的纯净与期待;“温润的碧玉”则要读出滋润、通透、纯净。同时,少妇和少女的特点是一种阴柔之美,而非阳刚之气)
第二遍齐读,奇异醉人的特点有点感觉了,但整体的美感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
(指导:朗读要抓住节奏、抑扬顿挫,方显得错落有致。关键词语要重音凸显,“松松”“轻轻”“滑滑”这些叠 词 ,除了重音 突出 ,还可以通 过拉长音节、字与字之间延长停顿间隔,营造余音缭绕的感觉)
3. 除了直接写梅雨潭绿的奇异醉人外,作者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和联想的手法,增加绿的层次感和厚度。
4.直接抒发对绿的奇异醉人的感情。
六、总结
作者极力描写了梅雨潭的绿的奇异醉人,从水波、水光、水色三个角度,用比喻描写了“绿”摇曳多姿、光亮软嫩、清澈纯净的特点。通过比较,侧面表现了潭水绿得恰到好处;通过联想,体现了潭水绿得轻盈、妩媚;最后通过对话,表现了对绿的炽热的爱恋。
【教学反思】
一、紧扣文本,品出语文味
文本是语文学习的依据。对于文本而言,只有深入阅读和感受,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痕迹向有生气的意义转变。
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文本,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达到以声传情的效果。为此,我在课堂上安排了三次朗读活动:开始时让学生自由朗读,以完成对整篇文章的总体把握;在学习的过程中跳读,学习在文本中如何有效地筛选信息,感受梅雨潭清丽曼妙的景色和梅雨瀑奇异醉人的绿;在赏析梅雨瀑的奇异醉人的绿时进行局部研读,在反复读中品味感受。
品读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文本。
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圈点批注读书法,课堂上,我就安排学生运用圈点符号进行批注阅读。我先通过示范,教会学生圈点批注的方法,然后,他们从关键的字、词入手,赏析字词的精妙;从修辞入手,体会修辞表达的更形象的内容、营造的更精美的意境;从句式入手,感受作者炽热的爱恋。
通过字斟句酌,赏析文字的魅力,品味意境的韵味和语句的内涵以及贯穿其中的深情,是对文本呈现的美的咀嚼回味,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触摸文本,品味蕴藏其中的浓浓的语文味,得到审美享受,提高语文鉴赏力。
二、凸显生本,营造生态场
语文学习很重要的内容是欣赏,即让学生作为独立的阅读个体,从自己的视角看待作品。这样的评价也许稚嫩、也许肤浅、也许别出心裁,却恰恰表现了学生的一种成长。在孩子成长的世界里,歪歪斜斜的脚印就是最美的痕迹。作为教师,我们要真正地尊重学生,静静地陪着学生长大,看着他们的思维逐步严谨、思想逐步深刻、灵魂逐步丰盈。陪着蜗牛散步,才是教育的本质。
本节课上的赏读主要集中在描写绿的比喻句上,学生对此进行了独特的解读:有的从不同的感觉角度读出了“绿”的雅致、清亮、鲜嫩、柔软、可爱;有的抓住比喻,分析“绿”的奇异醉人的特点;有的扣住关键词语赏读绿的韵味……
让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声音,让每一只百灵都能尽情歌唱,这样的课堂生态场回馈我们的必然是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
语文之美在文字,文字之美在情感,情感之美在朗读。课堂上的反复朗读,既是理解文本、亲近作者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借助自己的理解再现文本情境和作者情感的有效手段,能读到什么程度,就代表着对文本理解到了怎样的深度。这篇课文中,绿温软柔嫩的特点如何表现显得尤为重要,成功的朗读会给人很强的画面感。
一要读出意境。“松松”“轻轻”“滑滑”等词语要读得轻柔一些、优美一些,语句之间要有一种胶着而又意味深长的韵味;“裙幅”要读出长裙及地、轻盈飘逸的美感;“初恋的处女的心”则要读出青春萌动的纯净与期待;“温润的碧玉”则要读出滋润、通透、纯净。同时,少妇和少女的特点是一种阴柔之美,而非阳刚之气。二要读出节奏、抑扬顿挫,方显得错落有致。关键词语要重音凸显,“松松”“轻轻”“滑滑”这些叠词,除了重音突出,还可以通过拉长音节、字与字之间延长停顿间隔,营造余音缭绕的感觉。三要读出韵味。通过教师范读、分析读、全面理解地读,到最后达成共鸣的齐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在读中逐步深入。这种独特的感受使他们一步步贴近了作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脉搏,也在摸索中积累了阅读的方法。
只有当我们真正地与文章融为一体、情随文动时,才算是触摸到了作者的脉搏。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能读出情与味,也可以反哺语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保持语文课堂的真味与情味。美美地诵读本来就是一个令人神往的阅读场,又因为有了真情真味的出现和融入,于是,一个享受的、丰富的、和谐的阅读场便会反过来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生命个体获得更加美好的体验、感动和满足。
三、关注生成,激发探究欲
衡量教学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新的属于自己的东西。
教学过程中的赏读,是在探究基础上的生成和提高,会使学生对呈现的内容永不满足。但是,不管从哪个角度入手,都无法说尽句子的妙处,语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朗读也是如此。基于对文本理解的不断深入,每一次读肯定都会呈现不同的生成,都会有不同的心得和发现。随着读得越来越好,就越来越接近作者的内心,甚至会产生一种独特的体会和感受。这种感受和体会是随着探究而生成的,而这个探究的过程就是直抵作者内心的心路历程。
审美和体验是语文素养的深层次表现。在文本中感受美、分享美、表达美,是高层次的语文能力的体现。通过赏读体验文本的魅力,既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力得到了加强,又提升了他们审美的层次和深度。
四、不足之处
虽然赏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主要的教学环节,我也引领学生反复多次地朗读,使他们逐步领会绿的特点,朗读水平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但是,我总感到还有所欠缺,学生的朗读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朗读的完美境界是永无止境的,那种人文合一、相融的上乘境界是我永恒的追求。
3.《猜一猜》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纲要》强调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应从身边取材。的确,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俯拾即是的自然物,但这些往往不一定引起孩子的关注。也常常被教师所忽视。但恰恰就是这些取材简便的自然物。如沙子、石子、小树叶等,是我们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宝贵课程资源。教师的任务就是关注、挖掘身边的自然物、自然现象,为我所用。为儿童享用,并以此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二、目标的定位
活动设计中,我们将第一个目标定位在“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沙子、石子、树叶的不同特征,会用耳朵辨别三种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目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对这三种材料有个粗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学会去听、去辨别。这样,幼儿探索的目的性和意识性会更加明确。这一目标贯穿在活动的整个过程。第二个目标定位在:培养对自然物的关注和探索的兴趣。我们所选择的材料都是小班幼儿特别喜欢、特别熟悉,且在大自然中随处都可收集到的,这与《纲要》的精神是吻合的、一致的。
三、过程的设计
针对目标,我们思考活动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当孩子听了罐子里的声音后,说出来的材料与老师实际投放的材料不同时,该怎么办?再如。提供哪些器皿让孩子玩最合适?这些问题怎样在教学中解决?为此,我们在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策略:首先,让幼儿充分地玩。反复地玩,多种方式去玩,如用手玩,使幼儿运用触摸觉感知;用器皿玩,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听到发出的声音和感受到有轻重的不同。总之,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它们的不同特征。其次。为了让幼儿获得用听觉感知事物的方法。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对比听”的策略,以此强化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运用“听”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最后,通过游戏“找家”,让幼儿学习运用“听”的方法自己去辨别沙子、石子、树叶撞击罐子后发出的不同声响,进一步感知沙子、石子、树叶的不同特征。
4.《猜一猜》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四
活动目标:
1.乐意观察、记忆图片并寻找规律。
2.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卡纸32张,大小各一对的图形(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动物图片各一对。
2.卡纸16张,红色6张,黄、绿色各5张。(2份)
活动过程:
(一)介绍游戏规则和玩法:
(将幼儿分成两队,把16张卡片按照横4张, 竖4张放好。图片朝下)
我们来玩个“猜一猜”游戏,怎么玩呢?我这儿有些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图形,我依次翻,比如:我翻第一张是个苹果,记住这个位置上是个苹果,然后我把它关掉继续翻,如果你看到有张卡片是你前面看到过的,可以站起来告诉我“它有朋友了”并把它的朋友找出来,找对了,就给这队奖励,最后比比两队谁的奖励多就赢了。(教师依次翻卡片)
(二)玩游戏
1.水果类
2.动物类
3.图形类
(三)体验颜色规律
1.把16张有颜色的卡片放成如下格式:
红 黄 绿 红
黄 绿 红 黄
绿 红 黄 绿
红 黄 绿 红
刚才是我翻一张,你记住一张,这次我要把所有的卡片都给你们看,请你们找一最容易的方法把它记住。(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其实办法有许多,可以一个个看记,也可以一下子看出来记住。
(幼儿记忆一会,然后遮住这16张卡片,教师指一张问“这是什么颜色”知道幼儿可以站起来回答。)
2.最后请幼儿讲述记忆的方法,教师小结。
(四)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为这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只是个别孩子对这方面的知识欠缺,但是在活动中,他们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活动,我个人认为,这节课还是成功的。
5.猜一猜反思 篇五
我对这节课上过以后的思考有以下几点:
一、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包含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内容。注重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收集和整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建立模型”的过程,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了三个活动)进一步体验不确定现象,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在探究过程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发表意见;小组成员都能以主人公的态度积极参与到探究中,真正使每个人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在验证时,出现了与猜想不同的结果,由于矛盾情境的创设,使课堂高潮迭起。由此看出,只有制定合理的三维目标,才能使教学顺利开展。
二、让学生充分经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三年级教学“可能性”,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因此本节课把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新知作为教学的重点。为此,设计了两个活动,一是探究纸杯落地的可能性,提出了两个猜想。猜想一:纸杯落地后有三种结果;猜想二:纸杯落地后横倒的可能性大。为了证实小组的猜想是正确的,学生通过实验,使自己的猜想得到了证实。有了第一次活动的经验,在进行摸球游戏时,学生对摸到什么球的可能性进行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获取知识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
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开展小组合作,先在小组内独立完成活动,获得良好的体验,再与同伴交流这样试验的结果是比较好的。
做为一名新教师,课堂驾驭的能力是很欠缺的,课堂上也出现了许多不好的地方。第一、要充分预设学生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的给予评价。仔细倾听学生的回
答,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追问。
第二、每个教学环节中,要求分层有理地推进。在这样的活动课中第一是观察,第二是猜测。第三是试验并列举数据。第四是分析结果并做小结。
第三、在玩转盘的活动中,收集了数据以后应该简单的对其中特别地数据向学生作
出解释说明。数学是很严谨的。
6.《猜一猜》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六
《猜一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能列出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三、教具学具准备:
转盘、纸杯、白球、黄球和红球、盒子、图针、硬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抛硬币,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1)猜想:
出示四个转盘:图
猜测:转动①号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②③④号呢?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板书: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体验:以小组为单位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一人转转盘,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转;小组学生轮流填表。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
(3)汇报,全班交流。
2,纸杯感受事件可能性有大小
(1)猜想:抛出纸杯后,纸杯落地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桌交流并回答。
(2)实验验证:
每人重复做5次,并记录表中。投影出示
落地的情况
1
2
3
4
5
(3)、汇报交流。
(4),师生小结。
3、摸球感知,进一步了解可能性
(1)、出示盒子:出示问题:(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
分组实验加以验证、结论。
(2)、讨论:(课本76页)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先让学生看清楚箱子里放的球的颜色和个数。
①填表 ②小组实验 ③结论。
(三)巩固练习:
P76试一试。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列举出来并验证。
(四)评价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案例4
《猜一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使学生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能列出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够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三、教具学具准备:
转盘、纸杯、白球、黄球和红球、盒子、图针、硬币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拿出硬币抛试,让生猜想:哪个面可能朝上?
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可能性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转转盘,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出示四个转盘:图
师:如果转动(1)号转盘,指针停在哪种颜色上的可能性大?让生独立猜测,并说一说想法。如果转动(2)、(3)、(4)号转盘呢?
体验:同学们的说法各不相同,这还需要我们用实验进行验证。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各做10次实验。
(提示分工:小组长记录,一人转,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再转;全班分四个组,分别转①②③④转盘。
汇报:师生小结。板书:可能性大,可能性小。
2、抛纸杯,进一步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1)猜想纸杯抛向空中后落到地面,可能出现几种情况?让生猜后回答
(2)实验验证:
俩人一组,每人重复做5次,轮流作好记录。投影出示统计表。
落地的情况
1
2
3
4
5
(3)全班汇报,师生共同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试一试。
抛出一枚图钉,可能出现什么结果?并进行验证。
师强调注意安全。
2,摸球游戏。(课本76页)
(1)要求:先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填写
(2)分组实验加以验证
(3)结论。
3,讨论(课本76页) 师:一次摸出两个球,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小组讨论并填写表格 ①填表 ②小组实验 ③结论。
(四)、评价小结:
7.《三个太阳》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七
1. 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2. 能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3. 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通讯的写作特点。
2.说出“南极精神”的内涵,创造性地理解“三个太阳”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1.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2.借助单元主题词“信息传播”进行引读。
二、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
1.快速浏览课文,从女画家的角度概括这篇通讯播报了哪些事件。
(学生速读课文→自主概括→同伴交流→学生展示→教师引导归纳)
2. 引导学生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线索清晰,构思巧妙。
3. 想一想:作者为何选取这几件事?由此给你的写作带来了什么启发?
(归纳:写人物通讯时,面对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要紧紧围绕所要表达的中心,精心选取典型事件、典型形象、典型瞬间。 )
三、 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
1.分析“南极人”的形象。
生读课文(四名女生读第24-27小节)。要求:听读课文,先谈谈你对其中某一个“南极人”的整体印象,再说一说最感动你的细节。
(圈点批注→组内点评→全班展示)
2.分析女画家的优秀品质。
1探究:女画家是“南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2小组讨论,说出理由。
3小结:女画家的优秀品质。
(执着追求、吃苦耐劳、自我砥砺、热爱生活、充满激情、不忘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顽强的毅力)
4探究通讯中人物的描写方法。
(归纳:写人物通讯时,在概述人物风貌的基础上,应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典型细节进行描写刻画, 这样的人物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
3.探究“南极精神”的内涵。
1你觉得“南极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试着用几个词来概括。
2引导学生感悟“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
PPT: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凯旋图片
PPT:中国南极科考站: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图片
(师激情解说)
四、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
研读相关语段,思考三个问题:
1. 这幅壁画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
2. 这幅壁画有什么特点?
3. 关于“三个太阳”的含义,考察队员们是怎样理解的?(四名男生朗读第 16-21 小节)
4. 关于“三个太阳”的含义,你认为还能有怎样的理解?
(小组讨论→全班展示)
五、结束本课
PPT:“南极精神”抒写英雄传奇,冰雪和激情交相辉映;三个太阳凝聚万千情思,科学与艺术比翼齐飞。
六、作业
推荐阅读《南极有约》,作者:张彬彬
【教学反思】
本次上课的课题是《三个太阳》,这篇文章是苏教版语文七(下)“信息传播”这一主题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体裁为人物通讯。面对这个课题,我是有些不安和紧张的,要在一堂45分钟的课上精彩展示,我觉得有点难度。
首先,这是一篇篇幅较长的文章,长达4500多字,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到的第一篇长文,仅仅读一遍就得20分钟左右。头绪太多,如何把握?
其次,它的体裁是一篇通讯。这种体裁不像散文、诗歌、小说,文学色彩不浓,有滋有味、耐人咀嚼的精彩之处不多,要上出“语文味”,总觉不易。
第三,这篇课文比较“冷”,因为不是经典篇目,网上鲜有相关的执教资料,只能“白手起家”。
一、长文短教,明确清晰的教学目标
事物是相对的,坏事有时从不同的角度看未必就不好,既然没有可借鉴的参考资料,恰恰可以让我有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独立品读、独立思考,好好地研究文本,形成自己的独到之处。
面对这样一篇长篇通讯,一堂课上要教什么,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这是我亟待思考并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我首先揣摩了教材编者的意图。本文安排在“信息传播”这一单元,本单元中有通讯、消息、录音新闻等各类新闻体裁的文章,很明显,编者的编写意图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熟悉这类新闻体裁。就《三个太阳》而言,就是要让学生熟悉:什么是人物通讯?如何写人物通讯?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文教学的首要目标:能结合课文内容,初步感知本篇人物通讯的写作特点。
除了时效性、真实性等通讯共同的特点外,这篇通讯最大的特点莫过于线索的清晰、选材的典型、构思的巧妙和对人物的细节刻画。这几个特点也是一般文学作品常用的写作手法,是我们的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容易忽视却又必须掌握的技法,如能在课堂上学习并领会、达成这些目标,可谓“一箭三雕”。
二、大胆取舍,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确定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如何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适宜的教学内容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也应该是高效课堂的起点,“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对于《三个太阳》这篇内容繁多的人物通讯,如何确定教学内容呢?
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时,为直奔教学目标,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取舍,长文短教。文章中涉及南极环境描写的段落,我几乎没有谈及;女画家去南极之前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我也没去分析。因为这些内容与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如果面面俱到,将会导致“面面俱不到”的后果。
我把握住文中所叙之事、所写之人、所抒之情,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设计成三个主要的教学板块:永留心底的那一段往事,永驻心间的那一群人,永不落幕的那三个太阳。说白了,就是由对所写事件的把握,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到对本文所抒情感的领悟。
三、有序紧凑,清晰流畅的教学环节
本堂课,为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上三个主要的教学板块。这样的教学构思和流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铺垫,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而每一个环节,我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第一板块中,学生浏览课文,先自主概括,再同伴交流,再学生展示,最后教师归纳。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了本篇通讯在写作上的特点之一:线索清晰,构思巧妙。
第二板块主要是分析“南极人”以及“女画家”的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有听:听读课文集中描写“南极人”的相关段落;有说:说说最感动你的细节;有读:带着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再读;有写:归纳写人的写作方法。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辨析女画家是不是“南极人”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上,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本文不仅仅是在讴歌“南极人”,更是在赞颂南极精神,我由此进行拓展迁移,通过PPT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最新成就,以及神舟飞天的航天精神、蛟龙入海的伟大壮举。学生情绪高涨,由此落实了教学三维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
四、课前预习,顺利展开课堂教学的前提
从常态课的角度讲,熟悉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南极的相关知识和通讯的一般常识等,是深入研读课文的前提。因为本文是一篇长文,完成这些内容要耗费大半节课的时间,如果课前不做好预习工作,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几乎很难达成。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上课前一天认真组织学生做好与本课教学有关的预习工作,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南极知识等有了认识和积累,为正式上课进行了很好的铺垫。通过预习,学生已经较好地解决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堂课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二课时了。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完课后,仔细回想,我觉得还是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过分看重自己的预设。
教学中,我为了追求教学环节的完整,展示精彩设计,忙着赶环节,有时没有顾及学生的状态,他们稍有半点“偏颇”,我就想着用自己的话把他们拽回“正道”,不想也不敢让学生越“雷池”半步。尽管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是强的,读书、讨论、回答问题时也不乏精彩之处,但所有这些都是在我的意料之中、控制之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孕育“生成”,捕捉生成性资源,从而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努力思考的地方。
二是教学语言略显强势。
在学生表达已经很到位的情况下,我时常会过多重复学生的话,总感觉学生没有自己表述得好。这说明,我主宰课堂的意识、与学生争夺话语权的思想依然存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还要不断强化。
三是用非语文的手段达成情感目标。
在突破“学习‘南极人’的民族胆识和气概,培养科学探索的意志品质和创造精神”这一目标时,我通过图片和自己的激情演说来感染学生,讲得太多,有把语文课上成思想教育课之嫌。回头想想,如果教师起个头,引导学生诗意地表达,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突显“语文味”。这也是我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8.猜一猜我有多爱你 篇八
露珠,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寂静。
白露为霜。一滴露水,凝结了多少水汽,是樵子的汗水,是怨妇的泪水,是涸辙之鲋的生命之水?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每一滴露珠的凝成令我惊喜,每一滴露珠的滴落令我心碎。我只知道,舒婷说,所谓风流,就是不忘露珠的寂静之味。寻寻觅觅,我寻觅着一种淡淡的寂静的默契。
我有多爱你,我只怕你被时代风干,被霓虹蒸发,而让我独自守望,寻不着一丝踪迹。
芭蕉,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厚。
这是一种贱生而又懒散的植物,舒展的宽大的叶子投下了暗淡的背影。或许,别人不喜欢这种植物,而更热衷于牡丹,因为牡丹象征了一种体面的人生。而我却无可救药地迷恋着她。一抔贫土,竟也能孕育出一片碧色,那一片碧色与世无争,因为一片宽广的叶子将世间的污浊遮住了。她就像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村姑,凝神谛听着天籁与尘音。泪,不禁潸然……
我有多爱你,我只怕你被从夏日午后偷走,从唐诗宋词中移走,从我的明眸中攫走。
香茗,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馨香。
集天地之灵秀,聚日月之精华,历经时代的蒸发,穿越空间的屏障,那一抹馨香仿佛有了水一般的覆盖力与穿透力,我的每一个毛孔被她洞穿。落日熔金,我独倚窗前,一盏香茗将我带进蜃景,那是中国的哲人们捧着香茗,气定神闲地面对着几千年的风起云涌。我曾固执地认为,茶应该用玻璃杯来泡。透过那一层剔透,看那青青的小小芯子在日常之水中上上下下,浮浮沉沉,似乎在隐喻着什么。茶浓了,爱也浓了。
我有多爱你,我愿将灵魂浸泡其中。
翰墨与乐曲,或许,这是不可分割的,因为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典雅,充实与空灵的唯美结合。
翰墨在笔尖,或徐行,或狂舞,或跳跃;旋律在弦间,或如水,或如月,或如冰。翰墨香萦绕着旋律,旋律牵引着翰墨。于是,王羲之成了不可逾越的高峰,我瞻仰;于是,阿炳的二胡声搅乱了我的心湖……
我有多爱你,翰墨与古典旋律,我将在你们构筑的天堂里存活,但我无可奈何地发现,墨香与旋律淼淼散去。
我有多爱你,寂静的,宽厚的,馨香的,厚重与典雅的中国传统文化,但,她们回敬给我以茫然。
我把问题抛给你,我的传统文化,你仿佛一只游弋的彩蝶,蹁跹在我眼前。来不及的爱,来不及的期许,来不及的珍惜,只在行云流水间,我便找不到历史与现实的意味,我在这条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的道路上追寻着你,我又听到了你的跫音,竟蓄满了无奈与悲凉,你伪装的坚强似乎在向我倾诉,你的灵魂早已游离于烟的高度!你虚假的绝情似乎在拒绝我,劝我早日转身离开,因为,在这个年代,坚守或许只有悲壮。
但,你能否猜一猜,我到底有多爱你?吕本中说:“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这是我曾经的怨恨。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我如今的思念。元稹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是我恒久的爱。愿这份爱穿透绵长的时间与幽寂的空间,与你相拥。
夜凉如水,我的倾诉可否停下你渐行渐远的跫音,我的传统文化。
一次次驿动与你相遇,在你经过的古道边,是我如磐石在守望,我只想暗暗问一句。
猜一猜我有多爱你,我的中国传统文化哟!
(本文获本届作文大赛高中组一等奖第二名)
【评奖者说】
用诗一般的语言,倾诉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用独到的见解,赞颂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中国的,传统的文化,你能否停下那渐行渐远的跫音,猜一猜我有多爱你?”一句饱含深情的设问,揭示了本文的深刻立意。作者用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分享对它的一种特殊情怀。这种情怀是真挚的,是发自内心的深爱;这种情怀又是丰富的,掺合着些许的复杂因素。
文章的构思精巧。开头总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感情充沛。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借用生动具体而富有内涵的意象,尽情铺写,挥洒自如:以“露珠”寓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寂静”;以“芭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宽厚”;用“香茗”散发中国传统文化的“馨香”;用“翰墨”和“古典旋律”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典雅”。文章接着峰回路转,又流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茫然之情”,其中掺杂着“无奈与悲凉”及“悲壮”,文中引用了吕本中、李商隐、元稹的诗句,使这种复杂的感情得到印证,可谓精妙之笔。这是反思审视之情的自然流露,也许这多出自感性,难免显得肤浅,但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意识到这一点,是弥足珍贵的。也正是这样的感情,使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爱,显得更为浓烈,更加真切。
9.《猜一猜》教案 篇九
1、在看看、听听、玩玩的过程中,探索不同事物在易拉罐里摇的不同声音。
2、通过操作活动,学习听辨各种东西发出的声音并能用语言表达,知道耳朵的用处是听声音,要保护自己的耳朵。
3、乐意参加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1、每组桌上一份材料:封口的八宝粥罐,里面分别装有小石子、沙、黄豆、纸团等,还有一只空罐。
2、事先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耳朵及其用途。
3、四张桌子分别布置成小狗、小兔、小鸡、小鸭家
活动过程:
一、引题。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小动物家去做客,做客时要怎么样?(交代要求: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
(评:以去小动物家去做客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二、第一次尝试:让幼儿听辨硬币、米、木珠、小纸片在饮料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操作活动一:听辨硬币在旺仔牛奶瓶中发出的声音。
师:(1)这是谁的家?(小狗的家并提醒幼儿刚、狗问好)小狗家里有什么?(旺仔牛奶)里面装的是不是旺仔牛奶呢,请小朋友们不要打开盖子,去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马上告诉老师,看谁最能干。
(2)幼儿操作。摇旺仔牛奶瓶,听辨硬币发出的声音。
提问:你听出来这是什么发出的声音?(个别回答,证实正确答案后集体练习句子:这是硬币发出的声音)
(评: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瓶子里发出的声音,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
2.操作活动二:听辨米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教师带幼儿到“小兔家”。(提醒幼儿向小兔问好)
提问:小兔家里有什么?(胖大海饮料瓶子)里面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摇一摇,听一听,听出来再告诉大家。
(2)幼儿操作,摇摇听辨米发出的声音。
师:你听到什么声音,可能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幼儿自由回答,最后请一名幼儿打开盖子,证实里面是米后,集体练习:这是米发出来的声音)
3.操作活动三:听辨木珠在八宝粥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鸡家”。(提醒幼儿向小鸡问好)
师:小朋友快来,小鸡家到了,小鸡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会是什么呢?(幼儿自由回答)请你们听一听,到底是什么?
(2)幼儿操作,摇一摇、听一听,木珠在瓶子里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发出来的声音?(个别回答,请一名幼儿证实,集体练习:这是木珠发出来的声音)
4.操作活动四:听辨纸片在可乐罐中发出的声音。
(1)带幼儿到“小鸭家”。(提醒幼儿向小鸭问好)
师:前面是谁的家呀?(小鸭家)小鸭也为我们准备了很多礼物,我们再来听一听,里面是什么?
(2)幼儿操作。听一听纸片在瓶中发出的声音。
师:这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里面有没有东西?会是什么? (幼儿如一时难以听出,教师视情况适当加以引导、提示)
(评:通过去小动物家做客的形式,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
三、第二次尝试:听辨打击乐器的声音
1.师:小朋友的小耳朵真灵,把瓶子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都听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听一听,这些是什么声音?
2.操作:老师在背后分别敲打木鱼、小铃、铃鼓等打击乐器,让幼儿猜,猜中后出示实物,和幼儿一起拍节奏。
3.小结:这些都是打击乐器,是用来为歌曲伴奏的。
四、第三次尝试,用饮料瓶为曲子伴奏
1.师:(指着小动物家里的饮料瓶)这些饮料瓶子里放了东西后也可以作为打击乐器。
2.(放录音)教师示范为曲子伴奏一次。(用饮料瓶)
3.幼儿每人到小动物家拿两个饮料瓶,跟老师一起为曲子伴奏一次,伴奏两次后,跟老师边摇瓶子边出活动室。
课后反思:
10.猜一猜 《谜语十则》 篇十
1、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
答案:草莓(草没)
2、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
答案:杨梅(羊没)
3、土豆要去和包子决斗,可是前面有一条河,他过不去。(打一植物)
答案:荷兰豆(河拦豆)
4、决斗开始了,土豆捅了包子致命的一刀(打一食品)
答案:豆沙包(豆杀包)
5、老鼠对野马说:“我昨天和猫约会呢!(”打一食品)
答案:署片(鼠骗)
6、野马不信,把老鼠拎了起来。(打一蔬菜)
答案:马铃薯(马拎鼠)
7、猪说:“ 加油啊!(打一食品)
答案:”朱古力(猪鼓励)
8、一只羊在吃草,一只狼从羊身旁经过,但没有吃羊。(打一海产品)
答案:虾(瞎)
9、又一只狼从羊身旁经过,还没有吃羊。(打一海产品)
答案:海虾(还瞎)
11.“合理存款”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储蓄的有关知识, 能综合应用相关知识合理存款。
2.过程与方法:经历调查、解决问题的过程, 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培养学生的理财意识。
教学重点:了解各种存款方式的利率和相关规定, 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教学难点:能综合应用条件灵活解决问题。
课前调查:课前布置学生到银行调查后完成下表。
教学过程:
一、还原生活, 收集信息
1.出示课本第110~111页主题图。 (请学生留心有用信息。)
2.集体交流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3.师生整理收集到的数学信息:
A.小明和妈妈要到银行存1万元钱。
B.存期6年。
C.存款方式有多种选择 (利率也不同) 。
D.教育储蓄存款一年期、三年期按同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六年期按五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款利率计息。
二、讨论、交流、列方案
1.如果你是录像中的主人公, 你有什么想法? (根据学生的想法整理如下。)
A.定期一年, 到期本息续存 (共6次) 。
B.定期两年, 到期本息续存 (共3次) 。
C.定期三年, 到期本息续存 (共2次) 。
D.定期五年后再将本息定期存一年。
E.采用活期存款。
F.教育储蓄。
……
2.猜想:采用哪种存款方式六年后收益最大?
3.小组内交流并制定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三种存款方案, 计算最后的收益。
三、比较优化, 合理存款
1.集体交流计算方法及结果 (学生讲解自己的存款方案, 展示计算结果) 。
2.比较结果 (教师预先在课件中准备好不同的几种存款方案, 大屏幕展示并比较) ,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合理的存款方案。
四、结合实际, 应用方案解决问题
1.如果要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 你会采用什么存款方式?为什么?
2.用你的存款方式预先计算一下, 存款到期后你会有多少钱。
五、全课小结, 深化提高
学了这节课的知识, 你有些什么收获或想法?
教学反思
“合理存款”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利率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 教学设计采用“课前调查——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选择方案——计算收益———优化方案———实际应用”的步骤进行教学。课后反思, 有以下几点体会。
1.课前调查———必不可少。“课程标准”增设“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学习领域, 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经验、社会现实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应力求使儿童的数学学习融入现实情境之中。“合理存款”这节课, 教材主题图中所提供的存款利率是以前的利率, 和当前的利率是不同的;国债利率也未明确给出。因此, 要让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真实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 必须进行课前调查了解现行的存款利率, 只有这样教学, 才具有现实意义和实效性。并且, 学生到银行调查是一次有价值的实践活动, 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 所以, 活动前的调查了解必不可少。
2.信息处理———探究的前提。“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内容那样有各自的逻辑系统和明确的“知识点”, 素材取自于学生的生活, 材料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合理存款”这节课, 虽然也给定条件“一万元钱, 存六年”, 但存款的方式有很多种, 且国家规定的“利率”经常变化, 如果要一一计算, 太繁琐, 也没有必要。因此, 需要引导学生学会针对所给条件, 掌握如何计算与判断哪种存款方式得到的收益多, 这样的探究才是有价值的。
3.自主探究———教学的主线。“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 是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发展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合理存款”的教学过程, 从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自主筛选方案到最后计算比较, 每一步我都引导学生自己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 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交流中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4.联系实际、综合应用———教学的最终目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强化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本节课的最后, 我设计了让学生计算将自己的压岁钱存入银行会选用什么样的存款方式, 最后会得到多少收益的活动。希望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 知识的逐渐积累, 生活经验的日渐丰富, 针对实际情况合理存款这种理财意识能逐渐增强,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逐步提高。
5.几点遗憾。一是素材的呈现方式还不够贴近学生生活。事先设想过拍一段真实的录像来创设探究的情境, 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拍成, 因此采用图片来呈现情境。上课以后, 觉得还是应该用录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活动结论开放性不够。“实践与综合应用”学习活动应该是有个性特征的, 对同样的问题来说, 既不要求一致, 也不要求大同, 更不要求“最优”, 甚至允许“大异”, “舍简就繁”也无所谓。数学活动的结果, 可以是知识性的, 也可以是技能性的, 还可以是情感、动机方面的。在“合理存款”的教学中,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 我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积蓄选择合理并切合实际的存款方式, 这是课堂教学的不足。但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12.《猜一猜》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二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页。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2、初步形成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教学准备:课件、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上数学课。我姓张,怎么称呼我?你们想了解张老师的一些情况吗?
师:你们知道张老师喜欢的运动是打乒乓球还是打羽毛球?能确定吗?
生:不能。。
师:现在老师给你们一个提示“,我不喜欢打羽毛球”,现在能猜出张老师喜欢的运动是什么吗?确定吗?谁能说说你的想法?(只有两种运动,老师不喜欢打羽毛球,就一定喜欢打乒乓球了。)生:乒乓球。(只有两种运动,老师不喜欢打羽毛球,就一定喜欢打乒乓球了。)
师:你们也是这样想的吗?真棒!原来猜也大有学问,要想一次猜准,就要有依据地去猜才行。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玩猜一猜的游戏,高兴吗?(板书课题:猜一猜)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教师出题,学生猜。
(1)游戏一:“猜名字”游戏。
师:老师带来两位新朋友(课件演示),你们能猜出哪位是兰兰,哪位是红红吗? 生:不能。
师: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两人商量一下。(课件演示:左边的小朋友说:“我不是红红”。)
师:可以猜出来了吗?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左边的是兰兰,右边的是红红。(左边的小朋友说她不是红红,那她就是兰兰,右边的小朋友就是红红了。)师: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左边的不是红红,那右边的就是红红,左边的就是兰兰......师:你们两个不但猜得准,而且说的也清楚,真了不起,大家把掌声送给她们。
(2)游戏二:“猜奖品”游戏。
师:老师也有奖品要奖给你们,奖什么呢?(快上来。)
(教师随手贴出红花和黄花各1朵,指生1:奖给你的不是黄
花,是哪朵花?)
(生去摘,师追问思维过程:你是怎么想的?)生2摘花。
2、学生出题,大家猜。
(1)创设情境,生生互动猜两本书。请两个小朋友上来,一人拿语文书,一人拿数学书,把书藏在背后。一个小朋友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们俩分别拿的什么书?
(2)、提高难度,创设新情景:找三名同学,师布置情景。根据提示猜一猜哪本是语文书,哪本是数学书,哪本是音乐书?
3、说一说,你在刚才的推理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推理方法?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4、小结:小朋友,你们真棒,我们刚才在猜一猜的时候,根据提示一个一个排除信息的方法,数学家给它取了个名字,叫排除法,接下来就让我们用排除法继续猜一猜吧。
三、巩固拓展,灵活应用。(课件出示):
1、我写字时,用的不是左手,那是()手。
2、老师的电话号码前五位是86323,后两位上分别是8和5,但最后一位上不是5,老师的电话号码是86323()()。
3、小红、小丽、小刚拍球比赛,分别拍了32下、31下、30下。小红说:“我不是最多的。”小刚说“我拍了30下。”猜猜:
他们各拍了多少下?
4、小东、小强和小亮比高矮。小东说:“我不是最矮。”小强说:“我最高”。猜一猜最矮的是()。
四、趣味猜想。
1、师出示四顶漂亮的帽子,请全班小朋友异口同声说出帽子的颜色:红色、蓝色、紫色、白色。
2、师:猜一猜,我的帽子啥颜色?
3、明确游戏规则:选出四个小朋友,请他们闭上眼睛,老师为他们每人戴上一顶帽子,一二三,四个小朋友睁开眼后快速观察其他三人的帽子,马上向大家大声汇报自己帽子是啥颜色的?
五、活动总结:
同学们,“数学广角”玩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六、动脑筋出教室
13.玩一玩 猜一猜小班教案 篇十三
1.能运用多种感官探索感知沙子、石子、黄豆的不同特征。
2.会用耳朵辨别三种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
3.关注身边的自然物,有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沙子、石子、黄豆,盆子、罐子、椅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观察自然材料,引发活动兴趣。
1、“我们身体有什么宝贝?他们各有什么作用?”(引导幼儿知道我们要用6个宝贝:眼睛、鼻子、耳朵、嘴、手、脚进行探索活动。)
2、“小朋友们请看,椅子下面藏着什么好玩的东西?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沙子、石子、黄豆.)
二、用手玩材料,感知他们的不同特征。
1、“你们想玩吗?想怎么玩?”(要求:蹲下来玩,轮流玩三种材料,注意不要把材料撒到盆子外面。)
2、“你怎么和他们玩的?你玩的时候有什么感觉?”
师小结:不同的`东西摸上去有不同的感觉,看上去也有不同的感觉。
三、用罐子玩材料,初步了解声音。
1、“欢迎罐子宝宝,请小朋友们想办法用罐子宝宝和三种材料制作一种乐器。怎样才能让这些东西发出好听的声音?”
2、幼儿玩,教师引导幼儿:装一装、摇一摇、听一听、倒一倒。
3、反馈:“你是怎么让罐子宝宝发出好听的声音的?罐子是怎么会有声音的呀?(打开验证)谁能发出相同的声音?请相同声音的罐子宝宝来一起唱唱歌。”
4、思考:“你们的罐子宝宝为什么发出的声音不一样?”(不同的东西发出来的声音不一样)
四、通过听觉辨别沙子、石子、黄豆发出的不同声音。
1、出示三个罐子:“沙子、石子、黄豆玩捉迷藏躲进罐子里,你会把它们找出来吗?考考你们不打开盖子看,你有什么更聪明的好办法吗?原来听声音就能很快找出它们是谁?那我们仔细听听,这个罐子里是谁?”
2、再请几名幼儿上来辨别,教师引导:摇一摇、听一听、说一说(与它告别的话)。
五、送沙子、石子、黄豆“回家”。
1、沙子、石子、黄豆都有自己的家,看一看,这是谁的家?(示范送罐子宝宝回家)
2、幼儿探索游戏:摇一摇、听一听、送一送、说一说。
14.《命题及其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十四
命题的概念及四种命题.
教学难点
1.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2.写出原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及分析四种命题之间相互的关系.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命题, 但不够系统和详细, 教学时要通过学生的参与,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 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
1.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 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 能判断命题的真假, 能把命题改写成“若p, 则q”的形式.2.了解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这四种命题的概念, 掌握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关系.3.通过学习, 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1.复习回顾
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 请大家回顾:什么是命题?能否举出几个命题的例子?
2.思考、分析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它们的真假吗?
(1) 若直线a//b, 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 2+4=7. (3) 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4) 若x2=1, 则x=1. (5) 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6) 3能被2整除.
3.讨论、判断
学生通过讨论, 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 每句话都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 (1) (3) (5) 的判断为真, (2) (4) (6) 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 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不能含混不清.
4.抽象、归纳
定义 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 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命题的分类——给出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详见课本)
在数学课中, 只研究数学命题, 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 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 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5.练习、深化
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2) 若整数a是素数, 则a是奇数. (3) 若一个函数是指数函数, 则这个函数是增函数. (4) 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 则这两条直线平行.undefined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 且通过练习, 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 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 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 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观察上述练习中 (2) (3) (4) 三个命题, 都具有什么样的形式?
6.“若p, 则q”形式的命题
从构成来看, 所有的命题都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 命题常写成“若p, 则q”或者“如果p, 那么q”这种形式, 通常, 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 q叫做命题的结论.
练习、深化: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 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
(1) 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2) 相切两圆的连心线经过切点. (3) 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相等. (5) 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3整除. (6) 能被3整除的整数一定能被6整除. (7) 不能被6整除的整数一定不能被3整除. (8) 不能被3整除的整数一定不能被6整除.
问题1:上述 (5) ~ (8) 四个命题中, 命题 (5) 与命题 (6) (7) (8) 的条件与结论之间分别有什么关系?
7.归纳总结
问题1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可以得到正确结论.紧接着结合此例给出四个命题的概念, (5) 和 (6) 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 (5) 和 (7) 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否命题, (5) 和 (8) 这样的两个命题叫做互为逆否命题.
8.抽象概括
由上述的例子抽象概括出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定义. (定义内容详见课本)
让学生举一些互逆、互否、互为逆否命题的例子.
9.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关系
让学生结合所举例子, 思考:若原命题为“若p, 则q”的形式, 则它的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应分别写成什么形式?
让学生结合所做练习分析原命题与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四种命题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分析, 将自己探索发现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10.小结
(1) 命题、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的概念.
(2) 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关系.
教学反思
15.猜一猜她是谁作文400字 篇十五
她个子矮婑的,身体是瘦瘦,每天都喜欢穿平底鞋,走起路来很快很快,似一阵风,每天跑起来也十分轻盈。
她喜欢跳舞,每次放假的时候她都去舞蹈班学跳舞。她学习也很好,老师喜欢让她读阅读题,每次读得流利响亮,掌声不断,每次考试都能考高分,前几天百字听写和百题竞赛得了双百,令同学们羡慕不已。
她不仅学习好,还喜欢关心别人的学习。有一次,我有一道题不会,她知道了,就走了过来说:“要坚持,不要放弃,因为坚持就是胜利。”她又给我讲了一遍,我终于会了,十分感激她。
她不仅学习好,画画也好。我都忘了她画画最好了,有一次我还听别人说,她得了一等奖,我很羡慕她。
16.《猜一猜》中班教案 篇十六
研究表明: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幼儿游戏中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基于这一理念,我把猜想游戏定为该教案的主要游戏形式。同时,中班幼儿注意集中时间短,如果注意对象单调无变化,不符合幼儿兴趣,注意的稳定性就小,为了让计算“复习5以内的数”这一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趣味化,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主动的去学,除了以猜想游戏的形式,我还设置了情境化,采用水果娃娃这些幼儿生活常见的事物来引起幼儿的注意。从猜水果娃娃的数字、给水果娃娃的数字排序、点数结合拼水果、运水果环环相扣环节,让幼儿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轻松的游戏中自我探索复习5以内的数数,序数和排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猜猜、想想、看看、数数的游戏中复习5以内的数数,序数和排序。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
3、趣味识字:橘子、葡萄、梨子、苹果、西瓜、桃子、草莓香蕉等。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贴绒水果娃娃5个(背后贴有水果),颜色不同的卡车5辆,二进制游戏图片一张,各种水果拼图20张。
2、每组1----5数字卡片若干。识字卡:橘子、葡萄、梨子、苹果、西瓜、桃子、草莓、香蕉等。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出示水果娃娃,引起兴趣。“今天,老师请来了水果娃娃,我们来看看都有些什么水果?”(橘子、葡萄、梨子、苹果、西瓜、桃子、草莓、香蕉)我们来数数,一共有几种水果娃娃呢?
二、基本部分1、猜数和排序
(1)猜数水果娃娃要和小朋友玩个猜数的游戏,每个水果娃娃背后都藏有一个数字,你们想知道是数字几吗?
a、梨子娃娃说;“我比2多1”,谁知道这个数字是几呢?
B、葡萄娃娃说“我比5少1”
C、橘子娃娃说“我是1-----5数字中最小的那个数,是数字几呢?
D、你们看看1----5数字中还剩下哪两个数呢?那西瓜娃娃和苹果娃娃谁是2谁是5呢?西瓜娃娃说:“我的数字比苹果娃娃大,谁能告诉大家是几?那苹果娃娃是数 字几?
(2)巩固现在老师看看你们记住了没有,加以验证。师指认每个水果娃娃,让幼儿说出背后的数字。
(3) 猜猜少了哪个数?
现在老师任意拿走一样水果,问少了几,是什么水果,重复指认水果和数字。
(4) 排序现在,我要请小朋友给水果娃娃身上的数字从小到大排队,其余的小朋友在位子上排,我们先来看看他排的对不对?(集体检查)请小朋友数数,自己排的对不对?幼儿手口一致点数一遍。
2、复习序数和认数
(1)你们喜欢吃水果吗?我们到水果店里去看看有些什么水果。(出示二进制图)我们帮水果点运点水果去好吗?
(2)(出示卡车)“嘀嘀,什么车开来了?开来了几辆卡车?”第一辆是什么颜色?那 么第三辆?……
(3)幼儿动手拼水果现在我们要帮水果店准备水果,请小朋友先取一张有圆点的卡片,数数有几个圆点,再找它的另一半,拼成一个长方形,反过来就是一个水果,你别说出来,呆会让我来猜猜好吗?
(4)二进制游戏“我知道你的 水果是什么?”
你们都拼好了吗?谁愿意让我来猜猜你的水果是什么?当老师猜出幼儿的水果后,让幼儿把水果送到第几辆卡车上去,游戏重复几次。
17.“认识线段”教学片段及反思 篇十七
片段:亲身经历, 自主建构
教师出示一根弯弯曲曲的毛线。
师:谁能知道这根线段有多长?
生:将毛线拉直, 就可以看出究竟有多长了。
师:怎么做就能拉直了呢?
生:用两只手捏住毛线的两端, 用力一拉就行了。 (学生活动, 将毛线拉直)
师:现在的毛线与刚才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的毛线是弯弯的, 现在是直直的。
师:谁能在黑板上画出它的样子? (指名学生上黑板借助直尺画)
师:黑板上画的这条线和毛线一样长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
(活动:将毛线和黑板上的线重叠在一起, 发现学生画的线偏短或偏长)
师:怎么办呢?
生:将画的线延长一些 (或擦去一些) 。
师:这条线能不能再向两端延长了?能不能缩短了?想想办法, 在黑板的这条线上做个什么记号就可以表示不能延长、也不能缩短?
生:写几个字;在线段的两端打勾做记号;在两端画两条小竖线……
(教师评价, 并在线段的两端画短短的小竖线。)
师:现在这条线除了直直的外, 还有什么特点?
生:两端还有两条小竖线。
师:这两条小竖线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示不能随意地向两边延长或缩短了。
师:在数学上, 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作线段, 两端的小竖线叫作端点。
反思:如何帮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比划毛线长短时感受将毛线拉直的重要性, 在认识所画线不能延长或缩短时体验端点的必要性。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 学生充分认识到线段“直直的”特征。学生在“创造”端点的活动中, 充分感受到端点的重要作用, 也深刻体验到线段长度是固定的。
片段:联想推理, 深化理解
师:这条线, 被挡住了一部分, 你能确定它们是线段吗?
出示:
生:图 (1) 不是线段, 露在外面的已经是弯曲的了。
生:线段要有两个端点, 图 (2) 露在外面的线虽然是直的, 但左边没有端点, 它也不是线段。
生:图 (3) 不一定是线段, 如果挡住的部分是直的, 而且右端有端点, 它才是线段。
师:学习数学, 有时候不能只看问题的部分, 更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判断。
反思:开放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的脑图, 脑图的形成、辨析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线段特征深化理解的过程, 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片段:角色反串, 强化运用
师:如果你是一条线段, 你打算怎样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呢?
生:我是直直的, 有两个端点。
生:我有时候长, 有时候短;有时候是竖的, 有时候是横的, 还有的时候是斜的。
师:怎样才能把我画出来呢?在数学上哪些地方能见到我呢?
生:连接两个点, 就能把我画出来了。
生:只要物体的边是直的, 沿着边就能把我画出来了, 但不要忘记我有两个端点。
生:在数学上, 我的功劳可大了。正方形就是由四条像我这样的线段围成的,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
反思:一节课到了快要结束的时候,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组织不当,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具有趣味性的角色反串———让学生扮演“线段”, 作自我介绍, 充分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迅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全面、深入掌握线段特征的基础上, 用简短的语言进行介绍, 去粗存精, 有效提炼出学习的重点。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同时, 升华了对线段的理解;学生“自我”介绍的过程, 也是对本节课梳理、小结的过程。
【《猜一猜》教学设计及反思】推荐阅读:
《示儿》教学设计及反思10-10
恐龙教学设计及反思10-16
画教学设计及反思11-18
卡罗纳教学设计及反思08-12
口耳目教学设计及反思08-17
《雪》教学设计、实录及反思08-31
《请星星》教学设计及反思11-15
《与象共舞》教学设计及反思07-10
寒号鸟教学设计及反思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