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谈(共12篇)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谈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塘乡丁家小学
周赛香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诵古诗,学古诗,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雅事。古诗文对儿童的熏陶,一直为老师们所重视。随着古诗入选教材的增多,古诗教学的研究也越来越生机勃发。
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词的教学上慢慢出现一些问题。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只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对于古诗词的讲解也停留在知识点上,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而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能体会到古诗词的真正意义。导致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出现恐惧心理,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低年级的古诗词讲解中,教师过分注重背诵和生字教学,将理解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抛到一边,学生往往学会了生字,但是对诗词的含义理解表现为蜻蜓点水。
二、教学现状原因分析
针对古诗词的教学现状,我做了具体的分析。原因如下:
1、过于重视内容,忽略了诗的意境
一篇诗最耐人寻味的往往是它所蕴藏的意境。而教师往往以教材为本,着重讲解诗的字词,先是逐字逐句地解释,再是去理解每个句子,最后串讲整首诗的意思,一旦学生们记住了整首诗的诗意,便认为教学目标已实现。久而久之,学生们对学习古诗失去了兴致,认为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而诗本身的美感没得到学生们的认可。
2、过于重视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感悟
在教师的心中,诗、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学生学不懂,所以他们着重于讲授,在课堂上多采用讲授法。同时,教师们也不愿给学生太多时间和空间去自主感悟、自由想象。于是,课堂上的模式永远是教师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怎解,写作特点如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等等。而学生的课本上永远是干巴巴又千篇一律的译文笔记。
3、只要求背诵默写,忽略了朗读
古诗词的学习,大部分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皆是能熟练背诵并默写此首诗。所以在课堂上草率地读过几遍古诗词后,剩下的便是解释诗意,然后要求学生反复地读,死记硬背。老师几乎不花时间去讲解朗诵技巧,也很少亲自带读。这样,古诗词在音韵上的美很少能得到体现。而且,由于只会死记硬背,对古诗的掌握只是一知半解,所以常常边背边忘,默写出来的诗词也因为不理解而出现不少错别字。
以上列所述为特征的古诗词教学将古诗词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这样的课堂当然也是索然无味。
三、改进古诗词课堂教学的措施
1、加强朗读,用朗读促进感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早已将读的效用归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诵古诗词,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大多数是绝句,老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划分节奏。教师的师范朗诵、带读对学生理解古诗词都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重视朗诵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感悟古诗词意境,也是古诗词教学的根本。《新课程标准》中每个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故而,古诗文的教学应该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意、体验情感、感悟情境。
2、创设情境,使学生投入诗的意境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有活力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无疑有很大的帮助。上课时,老师就要努力营造情感气氛,用生动形象的画面、优美动听的乐曲或声情并茂的表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一步步引入古诗词的意境中,从而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快乐地主动地接受知识。
选入小学教材的古诗词,大多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清平乐.村居》、《舟过安仁》等,在教学这类古诗时,可以让学生小组编排话剧,然后进行表演,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诗的内容。除了生活气息浓郁的古诗词外,还有一部分是写景的古诗词,如《忆江南》、《山行》等,学习这类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诗变成画,用画画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诗的理解。有些诗中也不乏有声音,例如《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学习这样的诗,教师可以配音,让学生在音响中感悟诗的意境。
总而言之,无论用什么方法,目的都是调动学生学古诗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诗的意境中去。
3、加强课外阅读,直面经典
之前有提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除了告诉我们要多朗诵外,还告诉我们要涉猎更多的诗。故而,光学习课本内的诗是不够的,学生应该在课外阅读更多的诗词。那么如何去选择要阅读的诗呢?我在这里提供几种方法:
(1)选择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去阅读。
选择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去阅读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位诗人写作风格的把握。二是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
(2)选择同题异文的诗去阅读。
在古诗词中有许多题材相同诗文各异的诗。不同的诗人,境遇不同,心态不同,同一事物在他们眼中也不同。例如,写梅花的诗就有多种风格。王安石的《梅花》,表现的是梅花不怕严寒的品质。卢梅坡的《雪梅二首》却是讲雪花与梅花互相映衬,竞相争春。所以,通过阅读同题异文的诗,可以了解不同诗人用同一事物所创设的不同意境。
4、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乐学”“活学”,古诗词课堂教学也会富有活力。
在教学中,把“诗配画”“诗配乐”“诗配剧”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学生说说唱唱,玩玩演演,诗不离口。那么,学生便能在不知不觉中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为诗词谱曲,把诗词改编成剧本,为诗词配上一幅画,那么学生们将会陶醉于自己的创作中,获得美的体验,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诗源于生活,当然可还原于生活。拓展时,还可让学生古今联系,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事物用古诗文进行表达,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古诗文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古诗词诗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代表,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看到当今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现状,应当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爱诗、读诗、积累诗、运用诗,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乐趣。
2015年10月20日
2.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谈 篇二
关于古诗词的教学形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大纲后面还附有古诗词背诵的篇目。可见朗读在小学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朗读应该是小学诗词教学的首选形式。朗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它能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从字、词、句到段、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深层含义达到全面感知。语言以语音为外壳,不朗读是难以掌握的。老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朗读体验和感受。诗词朗读不应只停留在“听取‘蛙声一片’上”,而应该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学的实效。
一、在歌唱中朗读
古诗词本来就是可歌可唱的。古诗词讲究押韵合辙,给古诗词配上乐曲,让学生展喉吟唱,这种教学形式我们不妨尝试一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把李白的《静夜思》配上《白云》的曲调,它会显得非常优美动听。这时学生能在歌唱中完成背诵,而且还能在歌唱中感受到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韵律美。要采用配乐的教学形式时,我们要在选取乐曲上下功夫,一定要选取学生熟悉的乐曲,曲调要适合于古诗词的意境、语言和节奏。
二、在配画中朗读
小学生爱动、好画。因此教师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在学生领悟了诗词的大意之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古诗词的大意画画,以体会古诗词中的意境。如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人仅用了14个字,就勾勒出由黄、绿、白、蓝四种颜色描绘的风景。为此,我大胆地让学生根据这两句诗以及对全诗的理解去作画并朗读,不料学生们的热情陡增,有的开始画画,有的开始表演白鹭展翅翱翔的姿态,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又如,第一册《鹅》这首诗,教师可以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一只在水中戏水的鹅,学生看到此情景后会很快理解课文内容的。作画是对学生一种美的熏陶,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诗词的内容,把诗词的语言描摹为一幅有色彩的画面,会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进而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例如用flash软件播放农民在炎炎烈日下挥汗如雨劳动的场景,学生一边看着农民辛勤地劳作,一边朗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场面感人,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印象会更加深刻,进而培养了学生对农民的敬佩之情,使他们更加珍爱粮食,或是尊重、珍惜其他人的劳动成果,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操。
三、在配乐中朗读
如第四册《春晓》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听录音朗诵,然后要求学生跟着音乐自己诵读,告诉他们注意停顿和重音,“晓”、“少”、“鸟”的字音要适当延长。这样学生经过反复朗读,便读出诗词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又如在深沉的古筝乐曲声中,让学生朗读《蚕妇》的诗句,他们无不为伤心和痛苦的养蚕妇所打动,这有利于学生明辨是非、爱憎分明,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在表演中朗读
3.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学;方法
古诗文的选编在中小学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古诗文的教学在中小学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古诗词在小学课本中出现的比较多,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古诗词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方法,要结合新课标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促进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领略和鉴赏古诗词的内在美,提高学生的欣赏和鉴赏能力。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强化诵读教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三分讲,七分读”。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凡是文章都是在诵读的前提下才能够理解和学习的,离开了诵读就难以分析和鉴赏了。朗读是美好的。就像吉姆·崔利斯说的那样“或许只有童年读的书,才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古诗词有着突出的特点,有韵脚,朗朗上口。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特点让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诗歌词的含义和手法。教师要多给学生朗诵的时间,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让他们对每一首诗词达到能背诵的程度,这样,学生的理解就会和作者产生共鸣,当情感相通后,他们就会更好地鉴赏诗词的美,也就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优化学习方法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否则学生会走弯路,费很大力气但取得微弱的成效,势必导致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教法,引导学生走上学习古诗词的正确道路。比如,诵读法,就是让学生猛劲地去朗读,也属于狂读状态,可以让学生随意去读,这种方法对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的比较有优势;还有理解背诵法,就是让学生首先去理解诗词的内容,当学生都能够理解这首诗词的时候,让他们复述一下诗词的大概意思,之后让学生去背诵,这样学生就能很快地背诵,并且这样的背诵对学生记忆比较持久;还有就是想象法,就是让学生把诗歌想象成一种画面,形成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也会很好地理解诗词了。当然还有听录音法、学生表演法、齐读法等等。
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所谓的想象,是指人们对过去的经验和已有印象进行再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意象和观点的一种心理过程。诗词是具有丰富情感的作品,对它的教学需要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既能够激发学习的乐趣,也能拓展诗词的广阔意境,同时,提高学生理解诗歌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示儿》一课时,我以“悲”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悲凉意境,让他们去联想,把眼前的文字转化成画面,他们就会想到老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总之,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认真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篇四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作者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诗教学在小学阶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语文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的方向是让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的方法是“诵读优秀诗文,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语文课程标准》)。因此,在古诗教学中,为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标准》),在古诗教学中我尝试运用分段施教、创新教法、情感教育的教学思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段施教 一、二年级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 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这样七个教学目标:
1、知道作者;
2、知道朝代;
3、会说词义;
4、会说诗句的意思;
5、知道写的景(事);
6、知道抒发的情感;
7、会背、会写。其中1、2、7为自达目标;
3、4为合作导达目标;
5、6为助达目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时,告诉学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声、悄悄过来,告诉他去路(“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摆”的意思)。《梅花》中“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实际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江雪》“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教师教学用书》。我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理解,体会,不拘泥、不苛求,能说出“寒梅遨雪图”、“寒江独钓图”,能体会到“渔翁不是真正在钓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就可以了。
由于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分设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二、结合古诗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古诗教学以诵读为主,但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读背背,时间长了,学生们就会觉得学生古诗枯燥无味。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在古诗教学中敢于创新,利用三个结合,来不断拓宽古诗的教学内容。
1、诗书结合
为了使学生既会背诵古诗,又会默写古诗,还能以古诗为范本,进行写字练习,我在教学过程中告诉学生,很多古代的书法家都是以古诗为内容练字的,你们想不想成为书法家?课后我把所教古诗用当代著名书法家启功的字体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们认真练字,并在写字课上进行书法比赛,评出一、二、三等奖。这样,学生既会背默古诗,还提高了写字水平。
2、诗画结合
画画可以说是小学生们的最爱,在语文课上如果让学生把画笔拿出来,肯定会引起很大的欢呼声。小学课本中的古诗,大都意境优美,诗情里面都能读出很多画意。为此,我在教学完古诗内容后,除了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卷,然后根据自己的想像,把古诗的意境画在图画本上,并在图画上留出足够的位置,把诗句题写在图画上,这样一篇古诗在学生们的画笔中就变成了一幅图画,并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诗文结合
到了高年级后,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想象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如果能把一首古诗变成一篇文章,更能提高学生们的综合能力。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拓宽 古诗的教学内容,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把古诗的写作背景、当时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人文环境以及作者当时的心情都讲给学生们听,让学生们大胆地发挥想象力,设想自己就是古诗的作者本人,把言简意赅的诗句扩展开来,加上当时的历史环境,想象当时的自然环境,把古诗的译文变成一篇小散文。虽然要求有点偏高,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听的津津有味,并能欣然下笔,把四句的古诗变成一篇二三百字的小文章。
三、结合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点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毛泽东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我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 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贞操。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5.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谈 篇五
作者:胡超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
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6.浅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教学 篇六
梅河口市第二实验小学 杨秀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虽短,但语言精炼优美,意境深大。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脱离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熏陶、情感教育、想象教育,因此,“以学法指导为骨架,以情境教学为血肉,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是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 创设情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古诗《泊船瓜洲》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让学生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到”“过”“入”“满”等字代替,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了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来了。三是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尽”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急剧而下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再想象瀑布从山上直泻而下时会发出怎样的声音,让学生理解体会“飞流”、“直下”的浩大声势。四是联系上文,探讨意境。在教学“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句时,可抓住一个“疑”字发问:诗人为什么会怀疑是银河从天上落下来呢?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讨论,学生就会产生瀑布从极高处倾泻直下的表象。可现实中“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怀疑而已。让学生体会,诗人这种以假还真的写法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这样通过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古诗“美”之所在。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5、指导朗读,体会情境。
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
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因此“赏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运用“紧扣字词赏意境——想象漫游赏意境”这两个教学程序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中悟法,学后懂法。
3、诵古诗的方法指导。
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让学生带着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去读;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
7.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七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现状
现在小学古诗教学质量不高, 这中间有很多原因, 其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外部环境问题。传统文化湮灭, 人文精神缺失, 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 在我们语文教学中, 对传统文化, 特别是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古典诗文, 一直以来没有给予应有的的重视。然而这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的问题, 现在在语文教学中, 古诗文所占比例太少, 我们普遍使用的义务教材也存在着“厚今薄古”的状况, 这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障碍和难题之一。二是自身教学问题。很多教师过分注重讲解传授而忽视了学生对古诗文的反复诵读和积累。比如, 教师为了应付考试, 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把解词释义等作为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常常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 彼句怎解, 写作特点如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等, 学生收获不大, 这样的古诗文教学形同虚设。
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实施策略
(一) 反复诵读, 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 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 “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多诵, 一定能诵出它的韵味。因为古诗文是一种精练的综合的文学艺术, 它往往将文字、绘画、音乐有机地统一, 借助有限的文字来表达一种和谐的意境。有的抑扬铿锵, 有的缠绵悱恻, 有的迭沓酣畅, 有的悠扬明快, 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复诵读, 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味道;只有读出感情, 才能把有形的方块文字, 演绎成各种丰富的画面和意境, 从中体会到美, 感受到美。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 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二是要分辨重音, 掌握顿挫, 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 掌握方法。在古诗教学中, 笔者尤为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 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 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 以体会落距之长, 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 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通过这些训练使语言训练升华, 并深深烙在小学生的心田里。又如在教学《赠汪伦》一诗时, 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想象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 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 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 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样可以确定好朗读基调。最后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诵读全诗, 领悟诗情, 学生从声情并茂的吟诵中读懂了诗歌, 领悟了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也能使学生在诵读中轻松背诵诗文。
(二) 引导学生想象,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想象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件艺术作品, 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创造物, 欣赏者的艺术接受活动也必须有一定的想象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古诗教学时, 教师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 展开联想, 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 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 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 提高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去引导学生想象。例如《赠汪伦》一诗,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 然后加上自己的补充, 引导学生想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小船飘荡在水面上, 诗人登上了小船就要离去, 而好友汪伦却没有来相送。诗人这时不免有点失望, 突然, 岸边传来熟悉的歌声。诗人惊喜, 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 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感情深啊!通过这样的想象, 学生就不难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感情之深了。当然, 教师在引导学生按照古诗所给定的内容展开想象时, 也可以有所生发, 有所添加, 在想象中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而对于表达的情境不明确的一些古诗, 教师则可以以此为引子, 引导学生自由想象。例如,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 教师则可以根据这首诗所揭示的道理, 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自由发挥想象, 这样就可以加深他们对诗的理解, 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教学时, 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 给学生以适当的感官刺激, 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从而帮助他们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8.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15-01
古诗词,以其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成为人类精神营养丰富的滋补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足以说明对古诗词这一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空前重视,并在各学段目标中提出专门的教学要求。基于此,深化古诗词教学研究,使之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在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我尝试了一下几种方法:
一、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段施教
小学低年级古诗的教学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词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这样六个教学目标:1、知道作者;2、知道朝代;3、会说诗句的意思;4、知道写的景或事;5、知道抒发的情感;6、会背、会写。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理解体会,不拘泥、不苛求,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和理解。由于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分设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学起来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二、适当介绍诗词的写作背景
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真情流露,而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关系密切,可以说,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遭遇决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诗歌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例如诗中人物的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诗人的生平和思想变化等,这些对古诗词的理解都会有帮助。但如果过全过细的介绍作者与时代背景,一是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遥远的历史知识会增加学生感知的难度,使学生难以自拔。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常把它放在了最后一个环节上,这样,在前边充分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的韵味之后,一个小小的、简单的介绍反而引发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浓厚兴趣。
三、注意激发学生的诵读欲望
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诵读。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正说明了诵读的功效。诵读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对于初学者,这是最有效的审美手段。
激发学生诵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如表演读,配乐读,想象画面读等,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运用。为了让学生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我经常采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那就是让学生打着节拍来读。当那种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和着拍子从学生们的口中流溢出来时,你一定会被深深地感染的。这种诵读法,跟让他们正襟危坐、面目严肃地“念经”比起来,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注重古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诗词本是有情物。友情、亲情、爱情,爱国之情、民族之情、山水之情,都融入了千古传诵的佳句名篇中。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认真揣摩语言,体会意境,以诗传情,品诗悟情。
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叙事,说明友人孟浩然赴行的地点时间。后两句写景,是一幅由船帆、晴空和长江水组成的景物画面。四句诗组合成为一个整体,表现友人辞别黄鹤楼,乘坐孤帆一叶,沿江东去的情景。这是诗中直接描绘的实境。在这幅送别的实境里,我们见到了客人,没见到主人;读到别离的行动,没有读到一个字眼直述离恨别绪。但是,只要细细吟咏,张开灵魂的眼睛去看,这孤帆、碧空、这楼台、江水,是景语,又都是情语。如何让学生通过这些意象去体会诗人的情思呢?可以通过“孤帆”来品析:出示帆船点点的长江画面后诘问,在浩瀚辽阔的长江上只有一条船吗? 那在李白的眼里为什么只有一条船?于是学生明白了: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情感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在他眼里,茫茫长江上没有其他的船,只有朋友乘坐的这一只帆船。 孤帆,一只孤零零的船,让我们看到了呆立在江边的诗人,看到了他那怅惘的凝滞的眼神,看到了他郁郁难平的心潮。这个诗人的形象,是作品实境中所没有的,但又确实存在于诗句之中,存在于可见的实境之中的。如果不加以咀嚼,学生们怎能体会到离别的忧愁,远行的孤独呢?
五、注重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做到不但自己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而且能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到的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以便背诵、记忆。另外,教师要练好诗歌朗诵的基本功,通过范读,以声感染学生,用情打动学生。
总而言之,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加强诵读,发挥想象,体会意境、品味语言,用自己对诗词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才会使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探[OL].小学专区-人教论坛-人教网;2013
[2]葸宝.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J].中学英语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09
[3]周岚岚.小学古诗文教学之我见[J].课外语文;2015
9.论文,小学语文古诗词浅谈3 篇九
武穴市实验小学吕美春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个人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但古诗词教学历来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关键原因是由于古诗词所具有的特殊性,它凝练、含蓄、变化的语句和深奥抽象的意境,再加上作者所处的遥远陌生的时代环境,现代的学生很难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很难让学生找到共鸣点,容易使小学生感到学习的乏味。
经过多年的探索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试图从古诗词的绘画美、语言美、色彩美等方面入手,以期使古诗词教学中充满韵味,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率。
一、想象联想——再现绘画美
诗与画是相通的。苏东坡评价王维时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玩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是诗词毕竟是语言艺术,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所以诗词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真正理解和品味诗歌的内涵和主旨。
(一)创设诗境,感知绘画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我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我采用吟诗赏画的方法。在弄懂诗意后,让学生欣赏一幅深秋山林图,学生边吟诵诗,边欣赏画,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悠然漫步在弯曲深远的石径小路上,两旁枫叶似火,随风摇曳,阵阵凉爽的秋风吹来,多么惬意,多么舒畅!不知不觉中体会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必须用小学生能接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理解、去体验、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从而为学生体验到诗歌的语言美打下基础,铺好水到渠成的基石。
(二)展示意境,欣赏绘画美
意境,是诗词中所描绘生活画面与作者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古诗词的作者往往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感受来言志抒情,这也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会意境与情感,并从中受到熏陶。
如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受。引导学生到一个特定放入场景,然后用耳朵听一听,眼睛看一看,鼻子闻一闻,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使诗歌形象通过不同的感官的沟通与转移来产生丰富的联想。对莲叶荷花等物象在感官上由视觉向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迁移。引导帮助学生想象:习习微风送来了莲叶荷花缕缕的幽香,在这炎炎六月的暑天,真是沁人心脾,凉意顿生。
古诗词的绘画美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资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去领会诗词中的绘画美。
二、诵读品味——感悟语言美
古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因而在古诗词教学中,加强朗读古诗词有助于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一)强化朗读,感知语言美
小学古诗词教学首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通过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首先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在一般情况下奇数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读得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和谐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一是划分节奏,如《题西林壁》的可以这样划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是重音,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并用着重号“·”标示。如《咏柳》应把“妆”“一”“谁”“似”读成重音。三是语调,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不知细叶↗谁裁出?↘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强渐次减弱,语速平缓。
其次是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诗朗读也不例外。要引导学生读出诗境,应帮助学生获取更多有关诗歌的资料,这才可能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泊船瓜洲》一诗是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的抒情杰作。写于他再次入相的赴京路上,泊船瓜洲古渡之时。这次复相,意味着对他前期改革的肯定。此时此刻,一种将要为国家一展雄才的欢娱充盈着创他的整个身心。然而他毕竟是一位身历风霜的政治家,对前程并不抱有幻想,倒不乏丝丝忧愁。回
2望自己的第二故乡--钟山,他在想:什么时候事业有成,有明月清辉之下,我将回到钟山;万一事业遇阻,这山林绿野正是我最好的归宿。如果没有以上这些背景资料,就会误以为这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感情体验自然也就相差万里。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词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引导学生体味语言美,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古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不管是五言还是七言,或是对仗,或是呼应,总能感受到语言的凝练美。如杨万里的《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歌描写池塘景物,不但构思巧妙,生动有趣,而且字字到位。一个“才”字,表现了仅在初露端倪之时,而一个“早”字则充分表现了蜻蜓敏锐的观察力。
三、比较分析——感受色彩美
大自然中的青山绿水,白云碧空,银星素月、丹枫金菊、绿叶红花等色彩之美在古代诗词中是比比皆是。感知古诗中蕴藏的色彩美,有助于在古诗教学中,以色彩的感知为突破口,不断提高传统文化的审美品位,这是一个有效而实用的手段。
(一)色彩对比中感悟美
许多古诗词中,往往用对比强烈的色彩来衬托古诗词的美感。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这些表示色彩的词,去体会这些词在诗中所传达的意思。
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把夏日的湖光景色写得明艳如画,其艺术秘诀就是运用了极为浓重的色彩对比词。一个“碧”字和一个“红”字既是对偶,又给人以视觉美感,“莲叶”和“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丽生动。
(二)多色配合中感悟美
在有些诗词中,诗人会很巧妙的运用多种色彩,而这些色彩虽然多却不杂,相反却能体现一种和谐的整体美。
如王维的《白石滩》:“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它通过刻画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王维的山水诗很注意表现景物的光线和色彩,诗中“绿”字,表面上看只是形容蒲草之色,用的平常;但细细品味,却大有妙处。蒲草生长在水中,又是在夜里,诗人却清清楚楚地见到它的绿色,并且感到它那么肥嫩,可以用手满把地采摘,这就巧妙地暗示出月色的皎洁、明亮。全诗仅二十字,就写出了月之明,水之清,蒲之绿,石之白,纱之亮,浣溪女之美。这一幅笼罩在月光的银纱中的绿色风景画,给人以清朗、明净、纯洁的美感。
10.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上述案例成功的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同样,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11.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篇十一
关键词:古诗词;研读;情感;诗词意境
中国分类号:G623.5
引言: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古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髓,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及人文内涵。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要在学习中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神,吸收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诵读教学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4,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参考文献
[1]张新莲.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1(14)
[2]陈怡洁.论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J].吉林教育.2009(35)
[3]李慧.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0(12)
[4]冯悦杰.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02)
[5]汪翠茶.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探究[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09(12)
[6]李改焕.低年级古诗词教学的启示[J].教育艺术.2008(04)
12.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浅谈 篇十二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优美, 含蓄凝练, 意境深远, 广为流传,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 在日本韩国等广大地区, 以能够吟诵优美的唐诗为荣, 有很多外国朋友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为的就是学习中国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清新, 趣味浓郁, 是一笔巨大的文化财富, 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可见一斑而窥全豹。比如有诗仙李白的豪放俊朗与豁达, 更有诗圣杜甫的悲痛现实和沉郁。我认为让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歌, 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剖析其语言, 探析其趣味, 研究其哲理, 体味它的神韵, 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热情, 从中吸取大量的文学营养, 不断地充实自己, 让精神“灵秀”起来。
二、紧扣诗眼, 提纲挈领
戏有戏胆, 诗有诗眼。诗眼, 英文叫作“Eye”, 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文字, 诗眼具有非凡的表现力, 起到的作用是提纲挈领, 它用笔神妙画龙点睛。我们在学习古典诗歌中, 如果能够抓住诗眼, 就能够掌握作者的创作意图, 就能进入作者的心灵深处, 从而和诗人产生共鸣。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的“绿”字, 就是诗眼, 这个字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 让人想象出江南春风和煦的旖旎风光, 大地回春, 冰雪消融, 万物复苏, 东风骀荡, 千里江岸一片绿意盎然, 令人心醉, 一首短短的小诗, 风光无限, 我们仔细的阅读, 能够感受到诗人热爱生活、喜爱自然以及奉诏回京的别样滋味。很多资料证明, 王安石改动这个字, 反反复复经过了很多次的更改, 最后定为绿字, 终究凝聚成全诗的“眼睛”, 这个字表达了很多意义, 也包含了对时光的留恋、对生活的无比珍惜, 没有这个绿字, 可以肯定的说, 该诗的神韵必然大减, 能否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名篇就另当别论了, 因此我们欣赏古典诗歌, 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抓住诗眼。
三、让学生进入情境
为了让学生避免学习上的枯燥, 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提起学生的兴趣。现代化教育技术走进课堂有声有色, 为课堂教学创造了立体化环境, 让学生各种感官一起活动, 有效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多媒体声、形、色融为一体, 扩宽信息传递的渠道, 让课堂变得活泼生动, 生机勃勃。又能消除学习的枯燥感, 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多媒体表现力强, 对诗歌内容有很深的拓展, 让诗文画面丰富, 学生对诗的意境和诗情都能够增强感悟, 学习《登鹳雀楼》, 我给大家播放多媒体课件, 音乐动人优美, 画面上山川秀丽, 仙风道骨的诗人站在滚滚奔流的黄河边, 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 学生都进入了一种情境, 他们深深地被吸引住, 这时候用身历其境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学生仿佛就置身于诗人当时的情景, 他们想了解诗歌的内涵, 他们想知道当时诗人的所思所想, 他们迫切地希望和诗人进行亲切的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并, 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诗句、能够体悟诗歌中的哲理, 从而掌握住语言的精妙与人生的智慧。
四、让学生叙述古诗
古代的诗歌言简意赅, 有很多创作的艺术手段, 文学性的语言, 就是所谓“诗家语”, 很多修辞手段十分丰富, 因此诗歌具有跳跃性、留有很多空白, 它代表了中国文学最智慧的一面。诗歌不像散文, 可以铺陈罗列, 诗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一首优秀的诗歌, 可以有很多的解释和理解。我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编成故事, 进行叙说, 从而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如《早发白帝城》一诗, 是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途中所作。“千里江陵一日还”, 表达了诗人的意愿, 形容船行的速度非常快, 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李白使用的是夸张的手法, 表达了自己的归心似箭。学生们一个个登台演讲, 展开想象的翅膀, 驰骋上古诗文本所开垦的原野, 把自己变成李白, 讲述自己的遭遇和理想, 豪气干云, 意兴飞越, 让自己的思维尽情翱翔。叙述古诗, 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 能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 增进他们对作者与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体会古诗的博大精深。
五、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 都融入了一种深厚的思想感情, 只有体会了古诗所寓的感情, 才能读懂这首古诗。古往今来, 世殊事异, 物尽人非, 要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困难, 比如《春望》, 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前四句描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 饱含着兴衰感慨; 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 充溢着凄苦哀思。现在天下太平, 经济发展一日千里, 小学生怎么能够体会杜甫当年的感情呢? 这就需要教师详细的适当介绍诗人写作的背景, 让大家进入当时那种情境, 体会作者的用心良苦。让学生反复吟咏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在头脑中画出有关杜甫的图画, 反复吟味, 体会思想感情。从而培养热爱国家、赞美和平、忧国忧民、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感。
综上所述, 我们在教古诗要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古典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的特点, 通过阅读、学习, 了解、抓住“诗眼”, 发挥思维想象能力,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增进对情境的理解,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古诗, 让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使基础训练与能力培养兼顾, 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摘要:开篇介绍了古典诗歌与其它文学体裁的不同之处, 之后解读了对“诗眼”与情境的理解, 接着叙说了让学生来叙述古诗的价值, 最后以解说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结尾。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浅谈】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古典诗词教学09-22
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设计10-19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导入10-19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方法初探11-03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07-17
浅谈小学语文词语教学----解读教材10-12
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论文】08-09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07-04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10-15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