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备知识点(共8篇)
1.高中政治必备知识点 篇一
初三政治复习必备知识
第一单元(1、2、3课)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之一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中国近代的百年沧桑给我们什么启示?A、落后就要挨打,要立志振兴中华;B、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C、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D、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够实现我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4、不同历史时期民族精神(精神财富)有不同的体现,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青少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①思想上:继承民族精神,树立崇高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②学习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和重要性,把自己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③实践上: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5、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之所以最终失败,归根到底都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
6、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7、关于中国共产党的认识
①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③历史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8、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是:振兴中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
9、我们应如何认识中华传统文化?P3
答:①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最先进的文明之一;②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③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④世界各国曾经纷纷派遣使者、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10、青少年应该怎样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①青少年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世代相传。②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我们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③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努力学习,为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作准备。④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11、为什么要树立忧患意识?(必要性?P17-18)
(1)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当祖国发展兴旺时,忧患可以促使我们保持警惕,居安思危;当祖国处于发展低潮时,忧患可以使我们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迎头赶上。(3)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人口众多,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我们要有高度紧迫感,树立忧患意识。(4)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 1
还要树立忧患意识。
第二单元(4、5、6课)
1、“三步走”战略目标:①1980至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②1990至2000年,达到总体小康水平;③2000至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小康。
2、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全面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3、创造财富的源泉有:劳动(基础)、科技(关键)、智慧与开拓精神、资本及管理等。
4、如何理解科技创造财富?(或: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②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③在我国,科学技术对于加快传统工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有力地促进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轨,提高了经济效益。
5、怎样才能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①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6、我国的富民政策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经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相对落后的个人和地区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目标,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等、同时富裕。
7、国以税为本,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偷税漏税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8、在现代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之中进行。财富的获得与支配,需要在法律天平上检验,用道德标准去衡量。即要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追求符合“义”的利益。
9、说明“勤俭节约永不过时”: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国安邦之道、是企业家取得成功的法宝、是做人的美德。②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即使国家足够发达了,我们的生活真正富足了,勤俭节约的美德也不能丢。在艰苦的年代,我们要用勤俭节约度过难关,在富足的年代,更要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④作为中学生,勤俭节约有利于个人的成长,相反,从小就追求奢华,不但对国家和家庭不利,对个人的发展也将带来不良的影响。⑤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宣传勤俭节约美德,提高公民的节约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中学生应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学习上不怕困难、刻苦努力,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盲目攀比,不奢侈、不浪费。
10、列举身边同学身上存在的不良消费倾向。中学生应该如何做到合理消费?
不良倾向有:追求名牌,盲目攀比;花钱大手大脚,不节约;不理性消费,购买并不需要的商品;不环保消费等
合理消费应做到:不与别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环保购物、理性消费;不仅注重物质消费,还应注重精神消费。
第三单元(7、8、9课)
1、什么事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维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主要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以及遭遇灾祸的人、农民工等。若是群体产生的原因有:(1)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 2
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人在生存、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困难。(主要原因)(2)个人因素(如先天残疾、疾病等)自然因素(如地震、洪灾等)和社会因素(如战争、失业等)产生弱势群体。
2、正确认识平等。
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体现为人格和各项基本权利的平等。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
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平等不等于平均,平等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会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学会理性认识平等,理性对待社会中一些不平等现象。
3、我国社会平等的现状和原因。
虽然我国公民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国家也在为公民实现这些平等创造着各种条件,但是受到自然和历史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社会资源的分配还存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不均衡。这种现象在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存在。我国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产物。
4、共同富裕以及其对实现平等有什么意义?
共同富裕:鼓励一部分人或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带动和帮助其他相对落后的个人和地区富裕起来,实现共同富裕。这体现了一个健全社会所应具有的平等的内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效率要求,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基石。
5、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政府致力于社会平等的一项重要举措。具体措施如:A、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
B、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C、选拔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
D、实施农村学生营养餐计划
6、为什么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关心弱势群体的意义?)?
(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2)只有大家一起来关心弱势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不断走向公平与正义。(3)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7、我们应该怎样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2)▲政府的努力(政府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①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④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农民工权益。⑤实行法律援助制度。⑥对残疾人及特殊疾病患者实施救治和关怀政策等。(3)社会的努力。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支持和关爱弱势群体的作用。(4)个人的努力。作为中学生,①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要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帮助他们。②献出自己的爱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捐款捐物等。第四单元(10、11、12、13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两会”指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2、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权力的机关,即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拥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和最高任免权。行政、审判和检察等机关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3、人民政协 ①性质: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②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③主题:团结和民主。
④作用:为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进行民主、科学的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真实民情,广泛集中民智,高度关注民生;广纳诤言,参政议政,传递着宝贵的政治信息,生动地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4、依法有序地参与选举,既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最重要方式,也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最重要途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享有选举权的条件:中国公民、年满18岁、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
5、基层民主的
①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②形式: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
③意义:健全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它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6、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
7、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前提和基础)、有法必依(中心环节)、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有力保障)。
8、对一些触犯法律的国家高级干部进行处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违法必究。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享有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所有公民,不论是国家公职人员还是普通群众,只要违反法律,就应该受到应有的处罚。
9、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A、尊重法律、追求公正B、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C、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D、与法同行,树立法制观念E、掌握法律武器,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依法办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0、我国建立了广泛的、多渠道的民主监督制度:党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最具活力的监督)、社会组织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新闻媒体的监督等,以保证法律的有效实施和司法公正。
11、监督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积极行使监督权是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的表现。行使监督权,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行使监督权应掌握正确的方法:A、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由人大代表向人大提交议案B、给主管部门及负责人写信,拨打电话,或当面反映情况C、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12、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公民既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又要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能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13、人大代表的
⑴性质及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他们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他们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和人民意志的表达者 ⑵特点:人大代表植根于人民群众中,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参与国家民主政 4
治建设的一支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感召力的重要队伍。
⑶职责:①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大职责。②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代表人民行使神圣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③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民意。
14、提交议案是人大代表行使民主权利和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学做“议案”是培养我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好方法。做议案的步骤:发现问题、想出解决方案、整理成文、郑重地签名。
第五单元(14、15、16课)
1、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
2、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决定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原因):①我国现阶段生产力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③我国社会制度还不完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基本路线的 ①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②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③地位: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5、社会主义制度能经受严峻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的最可靠的保证是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6、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①这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②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③才能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④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7、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我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以家庭联产责任制为突破口,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9、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我国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⑴含义:①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由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决定);(例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例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例如: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⑵作用:“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2、先进文化是健康、科学、向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中国的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13、怎样发展先进文化?
(1)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优先发展教育与科学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2)发展先进文化既要批判继承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效抵制迷信、庸俗等落后文化,消除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14、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1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政党、政权兴衰存亡的关键。党和政府把人民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的最高标准。
17、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此外,还存在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18、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9、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总量上看,总量大、资源类型齐,是一个资源大国;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也是一个资源小国。20、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由于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地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
21、面对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我国必须坚持什么基本国策?主要策略有哪些?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主要策略有:①依法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②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力度;③充分运用法律和教育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④加强部门之间协调与合作,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22、面对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我们青少年应该如何做?A、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热爱自然、热心环保,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B、积极向他人和社会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同破坏环境和浪费资源的行为做斗争。C、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处理、废品回收利用、使用节水装置和节能电器、一水多用、随手关闭水龙头、随手关灯、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D、通过各种途径反映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23、可持续发展的
⑴含义: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⑵要求:A、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明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B、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3)怎样实施?根据我国的国情,党和政府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逐步提高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不断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实施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治理重点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4、列举我国的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
国策:①计划生育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③对外开放④依法治国
战略:①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②科教兴国战略 ③人才强国战略 ④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六单元(17、18、19、20课)
1、战争的危害:对人类生命造成极大的摧残和伤害;消耗大量资源,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与健康甚至生存;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少年儿童是战争最大受害者)
2、二战后的世界局势:世界局势趋向缓和,总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世界上大多数人享受了长时间的和平。但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威胁和破坏世界和平的因素,如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依然存在,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仍需要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大多数国家都把消除贫困作为本国的首要发展目标。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在消除贫困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4、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有: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如埃塞俄比亚);战争和**(如伊拉克);在历史上长期饱受殖民国家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如中国和印度)。
5、贫困和落后造成的影响:①让世界贫困人口受到饥饿、疾病的威胁,其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严峻挑战;②导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③直接威胁到世界各国的稳定,严重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如何应对贫困问题:①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国际社会必须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②发展中国家需要大胆进行改革,承担起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责任;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公平开放市场,减免债务,通过增加资金和技术援助,提高发展中国家自我发展的能力;④国际社会要加强交流,扩大互利合作,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7、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使各国、各地区间的资本、资源、科技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技术和信息的全球共享,有利于提高国际合作质量,促进各国经济的合作和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挑战:加剧了国际竞争。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占有较大的优势,而发展中国家要获取同样的利益,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8、努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谋求国际经济合作,这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
9、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差异性。
10、为什么要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①如果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彼此不够了解,就容易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冲突;②能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和睦相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消除民族间冲突和仇恨的重要手段;③能是不同文化相互汲取营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④会带来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11、中华文化如何走向世界?①尊重彼此的文化,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和对话,是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的基本前提;②我们应以一种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③保留中华传统文化独特的个性和魅力,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④学习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文 7
化。
12、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①国际安全: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合作和发展的旗帜,在国际社会中履行着一个大国的责任,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国际裁军、军控、周边和平稳定方面起来积极作用。②经济建设:我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影响。(全方位对外开放、发展援助贫困国家)③文化建设:我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具魅力,在对外交流中显示勃勃生机。
13、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表明了什么?①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②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③我国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④我国在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14、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青少年学生应该肩负怎样的责任?①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的国际意识,与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平等相待、互相尊重,努力开拓共同发展的道路;②吸取前人的教训,以积极的心态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尽最大的努力为人类的和平作贡献。③学会接纳多元文化,学会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互相理解、彼此沟通;④关心全球性问题,培养爱心,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给世界人民以力所能及的关怀。
第七单元(22、23课)
1、决定一个人做出职业或学业选择的因素:①内在因素: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类型等;②外在因素:人的生活环境、机会等。
2、怎样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①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②考虑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以及客观的社会需要;③与个人的机遇也有一定的关系;④从实际出发,直面差别。
3、兴趣和爱好常常成为我们做出选择的依据。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而且随着环境的变迁和个人的成长与成熟而变化。
4、通向成功的路有无数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同样有发展、有前途。无论升入那所学校,选择哪种职业,都是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一种途径。人生的选择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的,甚至伴随人的一生。
5、我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批高科技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级技术工人和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6、理想与现实的关系:①理想与现实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范畴;②对立:理想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向目标进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③统一: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④理想转化为现实的条件:艰苦奋斗、积极实践。
7、如何把理想转化为现实?①艰苦奋斗、积极实践;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不懈地努力追求与奋斗;③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④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适时改变策略,实现理想。
2.高中政治必备知识点 篇二
思考1:2007、2008、2009年山东卷考了哪些知识?
山东卷的知识考查有哪些特点?
1.重视基础, 突出主干, 坚持能力立意。
2.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
3.体现新课程理念, 注重创新性和探究性。
4.贴近时代, 贴近生活。
5.注重综合性, 力图改变“拼盘”。
例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 。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 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
A. (1) B. (1) (2) C. (1) (2) (3) D. (1) (2) (3) (4)
考查目标: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有效信息:“内在联系”。
调用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思考2:应当如何落实知识?
策略1:落实知识既要全面, 又要抓住重点, 要四面出击, 但不要平均用力, 且各轮复习侧重点不同。
策略2:新课改背景下的知识落实, 不是就知识论知识, 而应当从现实中选取典型的案例或材料, 设置问题, 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学会选择, 学会运用, 学会分析。
策略3:落实知识的程度应是考点的第二个层级。
策略4:落实知识要注意区分易混知识, 易混知识往往成为命题的“题眼” (或“陷阱”) 。
例题:《物权法》从起草到高票通过, 历经8次审议, 广泛征求意见, 这体现了我国 () 。
A.公民政治权利的扩大
B.国家机构坚持民主集中制
C.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D.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考查目标: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有效信息:“8次审议、广泛征求意见”、“体现”。
调用知识: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既反对知识无用论, 又反对知识替代论
例题:据报道, 美国加州大学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能控制光线运行方向的材料, 这项重大突破使长期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隐形衣”梦想有可能变为现实。这启示我们 () 。
(1) 意识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 而且能正确预测未来 (2) 科学创造往往需要科学幻想的激发和推动 (3) 科学幻想向现实的转化离不开科学实验 (4) 发挥意识活动的创造性就能将科学幻想变为现实
A. (1) (2) B. (3) (4) C. (1) (4) D. (2) (3)
策略5:落实知识并不仅仅是指落实教材, 应树立大教材观, 将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
3.高中政治知识点归纳及学习方法 篇三
一、考点归类
1.第一单元经济生活
考点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考点2:货币的概念、本质。考点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考点4: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考点5:信用卡的功能。考点6:外汇和汇率的含义。考点7: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考点8: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考点9: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考点10: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考点11: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考点1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考点13: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考点14:消费类型。考点15:消费结构的含义与恩格尔系数。考点16:树立正确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
2.第二单元生活与消费
考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考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考点3: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考点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考点5:企业的含义。考点6:公司的含义及形式。考点7: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考点8: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考点9: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考点10:储蓄存款的种类。考点11: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主要业务。考点12:比较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几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
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考点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考点2: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考点3: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考点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考点5:我国财政的作用。考点6:财政收入的来源。考点7: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考点8:税收的含义。考点9:税收的基本特征。考点10: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4.第四单元面向市场经济
考点1: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考点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考点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考点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考点5:我国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和手段。考点6: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考点7: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考点8: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表现及其影响。考点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基本原则。考点10: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二、学习方法
(一)经济学
1.对于经济学除了要掌握各个知识点,还要计算,对于知识点大家只要记住,就可以了。但是,计算题,需要你掌握好计算方法,比如,个人所得税的交纳方法,得自己去理解,不可胡乱计算。对于知识点的记忆,需要我们自己整理出要点,在头脑中有一个大体的框架。
2.我把知识点整理如下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第二课:多变的价格;第三课: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这个就是知识体系,学完每一章都要做好知识体系,要不然你的知识在头脑里是凌乱的,考试时也是乱的,答题时就没思路。
(二)哲学板块
建立知识体系,掌握好各个原理及方法论,只要能记住那些理论,考试就没问题。
我把哲学核心考点整理如下: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作用。
4.科学主义、人本主义。
5.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6.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
(1)概念:(质是起点前提)
①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统一的。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统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③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认识度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其区别的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把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的依据是事物的属性和量。
(三)高三政治学板块
1.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国家的政体反映着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实现其阶级利益和意志,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国家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一国的历史、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等,也在不同的程度上影响国家的政体。因此,在相同性质的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不同的国家也会采取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
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这是我国的国家阶级性质的体现,是我国的国体。它表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
2.我国的民族与宗教
(1)民族的基本特征
民族的基本特征: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的这些基本特征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它们是识别民族的依据。
(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关于答题的方法
1.选择题要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你很肯定你选的是错的,否则别乱改。
2.大题。简答类是最简单的大题一类,你只要将知道的相关知识点答上去就可以了。分析类,是相对难一点的,这类考的是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第一步,先看问题,找到答题范围。第二步,吃透材料,读懂材料的中心意思,然后,勾画一些关键词,找出这些关键词里面蕴涵的知识点。第三步,找出切合题意知识点,开始作答。切忌不可杂乱无章地答题,分条做答,标上序号,这样阅卷老师看来起舒服,给分也就多。辩解类,就不是一般人能拿满分的了,但是很少出,若出到了这就需要看你平时的综合分析能力了。这类题也是给你一段材料让你来评价材料中的事件,谁对?谁错?为什么对?为什么错?我们自己又应该怎么做?凭着你对知识点的熟悉,稍加思考和判断,最后整合一下,答出知识点,再用自己的话阐述一下,就可以了。
4.高中政治必修政治生活知识点 篇四
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审议、表决权,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和质询权(对政府机关工作可质问并要求答复)
义务: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协助宪法和法律是实施,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产生和任期:人民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产生方式有两种,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4、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又称“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由我国国体决定的,即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5.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篇五
考试内容:第一课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⑴联系: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也叫两个因素)。它们共存在于商品统一体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则没有价值,有价值必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也不是商品。
⑵区别: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可供人们使用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的)人类劳动。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兼得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分为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即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
3.货币的职能
⑴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
⑵流通手段,即用来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交换从时空上可以分离,有利于扩大商品的交换。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⑶贮藏手段: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⑷支付手段: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⑸世界货币: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后,商品的价值就由货币来表现,就是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4.纸币与通货膨胀
⑴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
⑵尽管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国家却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⑶通货膨胀,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其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但并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由通货膨胀引起的。
⑷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或=(待售商品总量Χ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和表现形式。
⑴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⑵作用:第一:调节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第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⑶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考试内容:第二课
1、⑴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份和集体成份。
⑵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根据生产社会化和生产经营特点的不同公有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就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例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等,都可以利用。
2、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是前提。(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二者缺一不可。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的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常。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实践证明,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已基本形成和不断完善。这种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3、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经济结构的决定因素是:从根本上讲,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4、我国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A、基本内容: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B、决定因素:由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第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则。
C、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其分配的方式有:除了按劳分配方式以外,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技术等生产因素分配等。此外也包括福利性分配。
D、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因素分配结合起来,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决定分配,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分配方式。其次、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最后、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
5、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1)含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2)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和开放性。①平等性是指在市场上经济活动的参加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从根本上说,这种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②竞争性是指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③法制性是指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④开放性是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
6、国家宏观调控的含义、任务和手段
A、含义: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B、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C、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
⑴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⑵ 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⑶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D、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调控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试内容:第七课
1、市场交易的原则。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次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约。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愿”原则。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
(2)“平等”原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其含义有两点:一是指交换的当事人没有社会地位的差别,在市场上都是平等的卖者或买者,是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二是指在市场交换中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任何人不得利用强制手段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一条重要原则。
(3)“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所谓公平,就是公平交易,明码标价。公平就是公开、公平、平等。公平原则是市场交易的灵魂,是徇市场交易活动是否有序、是否规范的试金石。
(4)“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即不虚假,信用即能够履行与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现在我国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非法销售等等,都是违背诚实信用的市场交易原则的。
总之,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必须坚持“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交易原则,这是遵循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⑴生产决定消费。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样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起决定作用的、最为重要的是生产环节。①是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②是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在一定时期内,人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实际满足程度)③是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④是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总之,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由生产创造出来的,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
⑵消费反作用于生产。①,消费是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的最后一环,消费状况如何,对生产和其它几个环节都在着重要的反作用。产品出产出来以后,只有当它最终被人们消费了,才真正起到产品的作用,生产才能继续进行。相反,如果产品没有被消费者所接受,卖不出去,生产就要受到影响,就要萎缩。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状况,还会影响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和积极性。新的、较高水平的消费会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得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④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即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消费。
3、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⑴ 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适度消费即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我国的国情和家庭收入状况以及需求状况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能滞后,又不能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不随波逐流。
⑵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还要注重精神消费。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科学技术作用日益显著,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家庭消费中就是消费的需求越来越重要。
⑶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为适应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彻底改变愚昧、无知、不文明、不卫生的消费习惯,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哲学常识
教学内容:唯物论(第一课)
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含义和唯一特性
⑴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⑵ 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意识的含义:意识的内容和本质: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含义: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根据这些事实,决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
⑵原因:①从实际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要求我们思想必须如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必须从实际出发。②从实际出发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也是我们搞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③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即: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⑶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就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就要掌握全面的、总和的实际出发情况;就要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适应变化着的客观情况。
5、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1)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①唯物主义的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②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而形成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不仅是所有哲学必然遇到的问题,而且是所有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究竟哪个是本源,物质和意识究竟谁决定谁,是哲学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一方面回答的不同,哲学的性质就不同。由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回答,他们才成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第二: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1)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作为有现代科学头脑的青年学生,应该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同有神论自觉划清界限。(2)要把想问题、办事情的立足点切实放在中国国情之上。
(3)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办事情应当有认真精神。我们坚持唯物主义态度,客观地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客观地陈述自己的见解。认真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唯物主义精神。我们应该努力做到。
(4)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彻底地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自己的行为和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个人对自身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较好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内容:第八课(认识论)
1、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性的活动。第二、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第三、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之所以反映到人脑中来,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的发展也推动着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观点)(2)实践和认识的(理论)的关系是;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受主观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就有的一定的联系,人们就可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如果以一种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那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
3、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A、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含义:
(1)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2)改造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
B、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政治常识:
教学内容:第一课
1、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⑴国体:a又叫国家性质、国家的阶级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b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c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⑵政体的含义:政体又叫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是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⑶国体和政体的相互关系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的不同,相同的国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
2、我国的对内对外职能
⑴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2)我国的对内职能:
① 政治职能: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
② 经济建设职能: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③ 文化职能: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④ 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3)我国的对外职能:①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②发展国际的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③维护世界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⑷ 国家职能和国家性质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区别我国的国家职能和资本主义国家职能)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⑴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有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准则的直接体现。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或间接创建和决定的。我国的国家机构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4、“一国两制”的含义、主要内容和意义
⑴“一国两制”含义:①“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②“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③“两种制度”是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⑵“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两种制度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不是完全自治。特别行政区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此外,还有一定外事权)
⑶“一国两制”意义。
①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③有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教学内容:第二课
1、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⑴国家机构的含义: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力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就是国家机构 ⑵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
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捍卫者和执行者,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②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的物载体
2、我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⑴民主集中制原则
①含义:是指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②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国家机构中的体现:
首先: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方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责,受人民监督负。
其次: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最后: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的关系方面,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⑵对人民负责原则
①原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因此,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②对人民负责,要求做到以下三点:
A密切联系群众b克已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C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⑶依法治国原则
①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②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③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④如何做到依法治国?(A)、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B)、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国的重要环节。
(C)、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D)、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F)、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①重要意义:这是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公民同违法侵权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法律武器。
②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和平等地承担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制裁。
(2)、坚持公民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权利和义务的辩证关系: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离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要求权利的实现。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行使权利,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集体和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为公民着想,依法保障公民的权利;公民也应该为国家着想,自觉履行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内容: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第一 在现代各国一般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一个国家的性质通常与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第二 政党为什么能领导国家政权
①领导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②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主观条件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①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④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⑵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4、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三个代表”思想重大意义
内容: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
(1)名称: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教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基本内容: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第二、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第三、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准则。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其主要职能
第一、性质。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第二、职能:政治协商、民主协商、参政议政
教学内容: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1、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民族的四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这是区别民族最显著的特点)
四个基本特征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⑴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②由压迫和被压迫、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⑵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①民族平等原则:我国民族平等的表现: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②民族团结原则
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的内聚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国家纵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没有民族团结,就没有国家的安定,也不能集中力量搞社会主义建设,各民族也失去了依靠而难以发展。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加强民族团结必须反对民族主义(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活动。
③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怎样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首先: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发扬自己的创造性、积极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其次: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最后:还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
④三原则的关系:
A、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B、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C、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D、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团结的物质保证。E、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政策,实践证明,它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合乎国情,顺乎民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4、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第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A、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有按宗教信仰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也有不参加宗教仪式的自由。
B、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既包括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也保障人们不信教的自由。
C、国家只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组成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国家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活动。
D、不得利用宗教反党,反社会主义、危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损害国家的利益;不得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
E、我国的宗教实行独立、自主、自办的方针。
第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物的管理。
是指政府对有关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贯彻实施进行行政管理和监督,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
第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反对任何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干涉我国的内政外交。第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不是要求宗教教徒放弃有神论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要求教徒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必要性
第一、符合宗教自身规律
第二、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第三、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团结信教群众,把他们的意志和注意力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这个目标上,这是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教学内容: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对外政策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有:竞争、合作和冲突。
决定因素:国际关系的变化是由各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A、国家利益是一国制订和确定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B、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社会的主要参加者。第一、主权国家的构成因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A、人口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因素。B、领土是国家存在的依据。
C、政权,即通常所说的政府组织,也是国家存在的基本因素。
D、主权,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
A、独立权 B、平等权C、自卫权D、管辖权
3、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第一:宗旨
A、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B、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C、促进国际合作D、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简言之、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发展。
第二:原则
A、各会员国主权平等B、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C、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D、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E、集体协作F、确保非成员国尊守上述原则。
4、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追逐利益是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
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
5、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和平为宗旨的。它包括五个基本点: 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第二、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的外交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的目标。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A、内容:就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6.高中古代政治知识点 篇六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7.高中政治必备知识点 篇七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是学生的“知识源泉”。然而,江苏《政治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行为的行动主体。”也就是说,在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已不再是单纯课程知识的施予者,而应将“教”转化为“导”,即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建立起良好互动、平等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
为给学生减负,省教育厅出台“五项严规”,其中针对高中的规定是“重中之重”,周六补课、夜自修上课均被禁。五项规定都是“刚性规定”,全省、市范围都要严格执行,“不搞特殊地区,没有例外学校”。既然学生在校时间只有星期一至星期五,而且语数外又是重点,分配给其他学科的时间只有上课时间,那么政治教师应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认为知识整理是一种较好的学习方法。
二、学生搞好知识整理的意义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只有采用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1]
学生自主整理知识体系是转变学习方法的方式之一,它是提倡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意识、创造意识,使学生不断发展。
三、学生如何进行知识整理呢
学生自主对知识进行整理,是否就意味着可以让学生“放羊”,教师不起任何引导作用呢?我认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更深一步把握知识体系,教师应有的放矢,做到“六化”。
(一)考点问题化。
例《文化生活》中第一单元的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4)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6)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我认为可将这些考点化为以下问题:(1)文化的内涵是什么?(2)为什么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什么?(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是什么?(5)文化对人的影响原理(来源、表现、特点、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学生面对考点时,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以问题形式出现,就比较好整理。
(二)知识体系化。
教师给的问题是零散的,那么怎样才能形成知识体系?是否让学生自己随便整理?我认为江苏政治高考中有五个模块,学生可以在整理完经济或政治模块后对每一模块构建知识体系,在此教师可提供整理的关键词。例如《政治生活》中,教师可提供“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党、民族、国际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关键词,学生围绕关键词进行自主整理。知识体系的整理目的是构建体系,让学生将书读“薄”,把握知识内在的联系,而不必要将知识点的内容再重现一遍。书越读越“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就会越来越好。
(三)将考点问题、知识体系构建、典型习题穿插化。
一个个考点让学生觉得知识点很多,很零散,所以一定要在整理完一个模块后及时对体系进行构建,将考点问题化、知识体系构建、典型习题穿插化。例如在哲学模块中,学生整理完哲学考点后,觉得世界观、方法论很多,可对哲学模块内部进行整合,可分为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据此再整合。学生可以针对唯物论等整理一些学案、周练中的典型习题,也可以自己编写一些题目和同学交流,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老师应在其中加以引导。
(四)整理周末化。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在校肯定没有时间分配在政治学科上,那么何时整理呢?我认为整理可作为周末作业,在周末中整理一周所学的知识,达到巩固一周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整理可从学生进高中第一周周末抓起,高三复习时对所整理的内容进行二次整理。二次整理中可主要将精力集中于记忆、错题、经典例题和时事热点材料的整理。通过整理学生可以回忆上课的内容,达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加深对课本的理解,提高迁移能力。
(五)教师经常督促化。
学生对知识每周进行整理,教师应有一颗高度责任心,对每次学生整理的知识进行批阅,以便让学生及时发现、弥补自己在整理过程中的不足。教师不能对学生所整理的知识简单地批一个“阅”,否则学生对整理就会松懈、怠慢、敷衍了事,从而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整理知识、内化知识、理解知识的目的。可以经常用鼓励性的语言赞赏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整理的有效性和自信心。
(六)考前对照整理巩固化。
有的老师和学生会问:这种整理有意义吗?我认为非常有意义,学生一方面可自主复习知识,构建知识内在体系,另一方面,在考前可对照整理的知识重点记忆,而不至于拿着书本不知道看什么、如何看,所以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也可提高复习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临时抱佛脚”有时还是需要的。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靠的是平时点滴的积累,只有在日常的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善于思维,构建出良好的知识体系,在考试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学科知识的整理可以说是一项十分基础的工作,从长远来看是十分有效的。如果能延伸到其他学科,就可以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8.高中政治必备知识点 篇八
一、 什么是知识迁移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在学习这个连续过程中,任何学习都是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已获得的动作技能、习得的态度等基础上进行的。这种原有的知识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形成了知识的迁移。迁移按效果来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作用;迁移按顺序来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假定A、B两种学习,A对B的影响为顺向迁移,B对A的影响则为逆向迁移。再将以上两个角度排列组合起来,组成顺向正迁移、顺向负迁移、逆向正迁移、逆向负迁移四种形式。通常所说的促进知识迁移主要是指促进知识的正迁移。
二、 促进知识迁移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改革强调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促进知识迁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学习中,迁移是普遍存在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深,适应新学习、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正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知识迁移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转换,构建知识框架结构,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知识迁移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核心。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分解性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百科全书”式教学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现代科学已经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各学科考试,特别是高考,已经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促进知识的迁移。
三、 如何促进知识迁移
1.提高原有知识掌握程度
既然知识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那么,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浅,就越不利于进行知识迁移;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深,就越有利于进行知识迁移。试想,如果一个学习者对原有知识理解错误,我们很难想象他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学习,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结构,提高对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在学习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与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分不开的。迁移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能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有没有形成知识的框架结构,是否具备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注重知识框架结构,主张知识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知识结构的构建,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使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框架结构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2.搭设桥梁,促进知识迁移
原有知识掌握了,知识框架结构牢固了,下一步,就是教师的点拨了。教师点拨得越巧,就越有利于实现知识的迁移。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抓住教材特点了。例如,高中政治第一课讲的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知识,第二课讲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之后六课则按照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对外经济关系的顺序编排。其中,第一课和第二课是其他各课的基础,学好第一课和第二课有助于学好其他各课,在把握了这一教材特点之后,教师在讲解时,应抓住重点,促进迁移。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巧设疑问,引导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或不同。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练习认识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机会,找出潜藏于知识内部之间的共同因素,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并使学生逐渐形成寻找事物之间同一性或相似性的习惯。对事物进行系统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认识事物,提高对新旧知识的辨别度,促进正迁移的发生。在高中政治教学中,需要比较的知识点比较多,例如: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广义的国家职能和我国的国家职能,等等。此外,教师还应注意文史地、数理化知识与政治知识之间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朱天晶.浅谈目标语言教学中知识迁移及促进迁移的方法[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高中政治必备知识点】推荐阅读: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09-12
高中政治高考知识点总结10-01
高中政治文化的知识点11-04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小结08-19
高中政治 哲学生活知识点解析高考06-16
高中政治哲学发展观知识点07-10
高中政治易错易混淆知识点10-17
高中政治知识点总结必修1第四单元09-15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三单元知识点10-26
高中政治的学习方法,怎么才能学好高中政治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