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闻稿照片

2024-09-15

企业新闻稿照片(精选10篇)

1.企业新闻稿照片 篇一

新闻稿的格式以及活动照片的具体要求

一、新闻稿

(1)整篇文章的字数必须大于450。

(2)字体统一使用宋体,标题的字号为3号,加粗,居中。正文的字号为小四号,不加粗。

(3)全文使用2倍行距,首行缩进2个字符。

(4)文章的第一段一般写活动的时间,地点和目的。第二段主要写活动过程和结果。第三段主要阐述活动的意义。

注意:(1)活动过程适当加入细节描写或者自己的点评性语句。

(2)不要使用主观性词汇,例如“学姐”之类的。

二、活动照片

(1)光线强度适中,色彩对比平衡。(2)照片的高度不得超过400,宽度不限。

(3)从拍摄的角度来看,理论上要有主持人,评委,活动主题以及不少于两排的观众。如有其它情况,自己考虑做增减。

(4)从照片类型来看,必须要有活动过程中的照片,获奖人员和嘉宾的照片以及最后的全体工作人员的合影(可包括获奖者和嘉宾)(5)照片处理结束之后用一个文件夹打包。文件夹的名称为从此活动的时间和活动名。例如“2015.11.17教科院校园文化活动系列之Logo设计大赛”(此要求同样适用于新闻稿文档名称)

注意:(1)活动的时间不要使用年月日,用小黑点代替。

(2)文件夹的名称中,“教科院校园文化活动系列”作为硬性要求,必须加。

2.企业新闻稿照片 篇二

新闻照片是否有著作权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 只有作品才有著作权。新闻照片是否有著作权, 取决于它是否构成作品。按照我国和绝大多数国家著作权法的规定, 作品的构成条件有两个, 即独创性和可复制性。我们认为, 新闻照片完全具备这两个条件, 因而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有著作权。

新闻照片具有独创性。中外各国著作权法和保护著作权的国际公约均把独创性规定为作品的首要构成条件。但是独创性问题很复杂, 各国均没有对独创性给出明确的定义。根据著作权法理论, 我们可以把独创性理解为人们表达思想、情感或信息时, 在使用表达材料及组织表达材料方面所体现出的选择性、设计性。也就是说, 如果人们在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或信息时, 对使用哪些表达材料、如何组织这些表达材料进行了一定的选择和设计, 由此所形成的表达思想、情感或信息的成果就具有独创性。

著作权法之所以要求其保护对象必须具备独创性, 主要原因之一是, 如果保护不具备独创性的成果, 将会使某一思想、情感或信息的最先表达者垄断该思们的言论出版自由, 从而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各国著作权法无一例外地把不具备独创性的时事新闻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 原因也正在于此。

在拍摄新闻照片时, 拍摄者要对拍摄主题、拍摄对象、拍摄时机、拍摄角度、拍摄距离、光线强弱和入射角度、光圈、快门等进行选择和设计, 由此拍出的新闻照片必然体现出拍摄者对表达材料及其组织的选择和设计, 因此, 新闻照片是有独创性的。从另一个角度讲, 即使拍摄同一新闻事件, 不同拍摄者的照片也会各不相同, 这说明新闻照片在表达材料及其组织上体现着拍摄者的选择和设计, 也说明新闻照片是有独创性的。

新闻照片具有可复制性。按照著作权法理论, 所谓可复制性是指表达思想、情感或信息的成果具有的能被以有形形式复制的特性。换言之, 如果某一表达思想、情感或信息的成果可以以有形形式复制, 该成果就具备可复制性。新闻照片是固定在一定介质上的被摄物的影像, 可以在照片纸甚至是普通纸张上复制多份, 还可以存储于磁盘等介质中复制多份, 因此, 也具备可复制性, 这是没有疑问的。

以上分析表明, 新闻照片具有独创性和可复制性, 完全具备作品的构成条件, 因此, 它是具有著作权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 不能以新闻照片属于时事新闻为由否定其具有著作权。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 时事新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新闻照片的拍摄目的是报道新闻, 其功能主要是传递新闻事件的各种信息, 这与时事新闻相同, 但两者还有着根本的不同。按照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定义, 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电视台等传播媒介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而所谓消息, 是指反映新闻事件信字报道, 显然不属于时事新闻。时事新闻没有著作权, 但新闻照片有著作权。

新闻照片的著作权归属

新闻照片的著作权归属取决于它的法律性质。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明确规定, 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是职务作品。新闻照片一般都是各新闻媒体派出的新闻记者拍摄的, 拍摄的直接目的是履行职务、完成工作, 所以, 新闻照片一般属于职务作品。需要说明的是, 新闻照片的拍摄时间不影响其法律性质。只要属于记者的职责和工作范围, 即使拍摄于非工作时间, 照片仍然属于职务作品。事实上, 对多数新闻记者而言, 工作时间也没有限定, 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 也就是其工作时间。

职务作品有两种类型, 即一般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 这两类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不同。要判断新闻照片的著作权归属, 前提是要确定它是特殊职务作品还是一般职务作品。特殊职务作品有两类:

其一, 是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职务作品。这里所说的“由单位承担责任”, 指的是由单位对外承担责任。在新闻照片侵害他人权利或出现其他法律责任问题的情况下, 按照民法理论中雇主责任理论和有关规定, 以及即将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 (1) 是由记者所在单位对外承担责任的。 (2) 据此, 新闻照片具备“由单位承担责任”这一特征。但是, 它一般不具备“主要利用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创作”这一特征。

这里所说的“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 按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1条的规定, 是指单位为公民完成创作专门提供的资金、设备或者资料。应当注意的是, 这里要求对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必须达到指有关物质技术条件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并对作品创作起到了关键作用。记者拍摄新闻照片有时会利用单位提供的差旅费, 这种利用不属于主要利用, 因为差旅费一般不会对作品创作起到关键作用。单位为新闻记者提供的工资待遇不属于著作权法所说的“物质技术条件”, 因为这不是为作品创作“专门”提供的。拍摄新闻照片一般会利用单位的照相机这一设备, 但是这种利用远未达到主要利用的程度, 因为照相机这种摄影器材很容易得到。至于利用本单位资料的情况, 在新闻照片拍摄过程中一般不存在, 即使存在也会极少, 并且也不会达到主要利用的程度。因此, 大多数新闻照片在创作时对本单位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都没有达到主要利用的程度。

其二, 是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合同约定著作权由单位享有的职务作品。在某些国家和地区, 法律规定公务员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单位或国家, 但是我国没有规定某类职务作品属于单位的法律法规, 因此, 如果记者和所在单位没有签订合同约定新闻照片著作权归单位所有, 这些记者的新闻照片就不属于特殊职务作品。由于实践中很少有记者和单位签订合同作出上述约定, 因此, 很少有新闻照片可以归为该种类型的特殊职务作品。

我国著作权法第16条规定, 特殊职务作品的作者仅有署名权, 作品其他著作权则由单位享有, 据此, 属于特殊职务作品的新闻照片的署名权由拍摄照片的记者所有, 其他著作权属于记者所在单位即各新闻媒体。

依著作权法规定, 特殊职务作品之外的职务作品均为一般职务作品。如前文分析, 就我国新闻摄影的现状来说, 大多数新闻照片都不属于特殊职务作品, 那么, 这些照片自然就是一般职务作品了。依著作权法规定, 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由作者享有, 因此, 大多数新闻照片的著作权应属于拍摄该照片的新闻记者所有。

记者所在的新闻媒体对新闻照片的权利

对属于一般职务作品的新闻照片的权利。属于一般职务作品的新闻照片, 其著作权由拍摄照片的新闻记者享有。但是, 新闻记者和所在单位即各新闻媒体之间存在着劳动雇佣关系, 新闻媒体为新闻记者提供了工资待遇和一定的创作条件, 承担着作品发表后可能面对的法律责任, 新闻记者创作新闻照片也是为了履行职务、完成新闻媒体交付的工作任务, 因此, 根据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 新闻记者所在单位即各新闻媒体对照片享有优先使用权。

新闻媒体的上述使用权限于其业务范围内。新闻媒体的业务范围应以有关机关批准的范围为准。在这个范围内, 无论何时, 新闻媒体使用新闻照片都不需要经过记者的同意。但在此范围之外, 无论何时使用, 都必须征得记者的同意。

新闻媒体对新闻照片的使用有优先权, 其优先性体现在:在两年内, 新闻媒体在业务范围内对照片的使用权是排他的。除非经过新闻媒体同意, 记者无权许可他人以相同方式使用该照片。经新闻媒体同意后记者许可他人以相同方式使用照片的, 新闻媒体有权按照与记者的约定分享许可费。这就是说, 就与新闻媒体相同的使用方式而言, 在照片完成两年后, 记者才有权许可他人使用该照片。就与新闻媒体不同的使用方式而言, 在照片完成后的任何时间, 记者都有权许可他人使用该照片。在这两种情况下, 新闻媒体均无权阻止, 也无权分享许可费。

单位使用本单位职工一般职务作品应否付费的问题, 法无明文规定, 法学界则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当然不须付费, (3) 有人认为应依单位和职工之间的约定处理。 (4) 新闻媒体使用本单位记者属于一般职务作品的新闻照片应否付费的问题, 既没有直接法律依据, 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观点, 事实上, 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基本没有进行过讨论。出于公平合理的考虑, 我们认为, 无论何时, 新闻媒体在业务范围外使用记者的照片, 均应当向记者支付费用, 而在业务范围内使用, 则不需付费。

在业务范围外, 新闻媒体自己使用本单位记者照片尚需记者同意, 自然无权许可他人使用。但在业务范围内, 新闻媒体是否有权许可他人使用本单位记者的照片呢?对此, 法无明文规定, 法学界也基本未展开讨论。根据一些学者泛论职务作品时的观点, 新闻媒体有此权利, (5) 我们则持相反观点。首先, 新闻媒体对新闻照片仅有使用权, 没有所有权, 自然没有处分该作品的权利。其次, 让新闻媒体享有这种许可权不符合立法本意。按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2条的规定, 新闻照片完成两年内, 经新闻媒体同意, 记者许可第三人以闻媒体按约定的比例分配。如果新闻媒体有权许可他人使用, 它可以直接对第三人给予许可从而获得全部许可费, 就不可能同意记者对第三人给予许可去获得部分许可费。那样,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2条的规定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如果认为新闻媒体无权许可他人使用, 著作权法的上述规定才有意义。制定没有意义的法律条款当然不会是立法者的本意。

对属于特殊职务作品的新闻照片的权利。对属于特殊职务作品的新闻照片, 拍摄照片的记者仅有署名权, 照片其他著作权全部由新闻媒体享有。新闻媒体可以对记者给予奖励, 但这不是法定义务, 仅是著作权法所提倡的。

结语

新闻照片大多数属于一般职务作品, 但著作权法对一般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及利用并未作出清晰、全面的规定。据了解, 我国大多数新闻媒体和本单位记者也没有签订合同对此作出约定。为充分发挥新闻照片的价值, 也为避免纠纷, 建议新闻媒体与本单位记者以合同形式约定属于一般职务作品的新闻照片的著作权归属及利用。

摘要:新闻照片不属于时事新闻, 它具备作品构成条件, 有著作权。新闻照片大多数是一般职务作品, 著作权属于拍摄照片的新闻记者。新闻媒体一般无权许可他人使用本单位记者拍摄的新闻照片。

关键词:新闻照片,著作权,时事新闻,记者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4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 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

②有人认为新闻侵权的责任应由媒体和记者共同承担,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参见张建成:《漫谈新闻侵权》, 《新闻爱好者》, 2009 (7月上) 。

③⑤刘春田主编:《知识产权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91页。

3.新闻照片的生命力 篇三

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这家弹药工厂工作属于“高危”职业,因此几乎没有年轻人在里面工作,大多数工人都是子承父业、妻承夫业,甚至有些可以说是“老弱病残”。这种情况堪称美国旧工业时代的一个缩影。从照片中不难看出,上了些年纪的女工们脸上透出凝淡疲惫的神情,她们在摄影师面前并不掩饰对未来的担忧和无望,仅此一点,这组照片的主题讲述就算成功了一半。对于新闻摄影记者而言,采访除了注重新闻时效性之外,其报道性——即通过一组照片,想要表明什么事情,以及就此引发一定的社会效应——的生命力更长,也更能决定新闻的自身价值。

弹药厂的名气显然不及同样设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好时”巧克力工厂。即便是美国的当地人,也不一定知道在他们身边还有着一家制造杀人武器,且危害性极大的弹药工厂。照片的说明中写到,弹药是武器中的武器,没有它,80%的武器将无法发挥作用。而谁能想到,制造这些武器的人,绝大多数是受教育程度不高且年事已高的地道美国蓝领工人。他们不光从事着繁重危险的体力劳动,而且还要忍受精神上的荡涤。不考虑时效性,现在看来这也应该算是一条有分量的新闻。

弹药在不太遥远的过去一直有两个不同的概念。在古代战争中,原则上只有弹没有药,那时的弹就是石头丸和箭簇。人类早在石器时代就学会了使用弓箭,当时的弓所发射的箭实际上就是在树辊上插一个金属头。大概是在13世纪,才真正出现弹药合一的产物。1843年,法国人罗兰发明了用石炭酸制取黄色炸药的方法,这种炸药比黑色火药爆炸力大,但危险性也大,只要稍有冲击就有可能爆炸。3年之后,瑞士人埃拜因又发明了一种更具爆炸力的,被称为硝化纤维素的火药,其特点是稍一干燥就易自爆,所以要特别注意在水中储存。1886年,法国人在这种火药的基础上又做了一些改进,制成了适用于军事用途的无烟火药。与此同时,意大利的化学家索布莱洛发现了硝化甘油,这是一种制作肥皂后产生的副产品。后来,瑞典发明家诺贝尔率先把硝化甘油作为制造炸药的辅助原料。那时正是黑色火药通行的年代,但在爆炸之后会产生大量浓烟是其致命的弊病,炮手只有在浓烟散尽之后才能看清弹着点并再次瞄准,这样很容易贻误战机。经实验表明,掺了硝化甘油的炸药可以减轻讨厌的浓烟,但危险的硝化甘油炸药经常意外爆炸,诺贝尔的小弟弟也因此而死去。后来诺贝尔偶然发现硅藻土在吸收了硝化甘油后就会变成像“年糕”一样的物质,这种状态的硝化甘油要比处于液体状态的更容易保存也更安全,而且还可以用一般方法引爆,唯一的缺点就是爆炸力将会降低20%,不过诺贝尔用其他方法弥补了这个不足。从此,一种既安全又没有黑烟,爆炸力又强的炸药问世了。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的烈性炸药,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5家炸药工厂,积累了大量财富,并于1901年设立了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而与此同时,在1891年,德国化学家豪泽曼也对TNT炸药的生产方法进行了革新,采取了三段硝化法,这种方法使得炸药的工业化生产成为现实,TNT炸药便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主要军用炸药。相比以往,今天的炸药生产已经安全得多,但宾夕法尼亚州的这家弹药工厂还是发生过多次重大事故,每次都有人员伤亡。弹药厂设有专门的墓地,用以安葬那些在事故中死去的工友。这家弹药厂原先生产多种炸弹,现在只生产威力强大、技术含量高的航空炸弹和军用炮弹。就生产的危险程度而言,体积越大的炸弹危险性越大,其生产的每枚重达900公斤的重型炸弹曾在中东战争中被大量使用。

这组新闻照片的报道性显然要强于它的新闻性。现在凡是吃摄影这碗饭的人,经常能听到“新闻摄影已经到了改头换面的紧要关头”这类警语。其实这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新闻摄影照片的获取和发布到了改头换面的时候”,或许才是真正恰如其分的表述。以往的获取和发布方式正在走向没落,而新闻摄影的本身并未真正走向没落。形式逼迫职业摄影师必须在自己的照片中增加文字叙述以增强它的报道功能。在“快”字上,职业新闻记者与现场业余拍手相争已无太多优势可言。从前的“派遣式采访”——摄影师到达某地一亮记者证就可以随便拍的日子一去不返(如果还有这样的地方,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新闻摄影的核心是以“身在现场为王,抢先发布为要”,而眼下的情况是,数字移动技术的广泛应用,参与者日益众多,新闻摄影记者要么激流勇上,要么黯然退却,别无他路。

美国《时代周刊》于2012年8月27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手机改变世界的10种方式”的文章,其中第七条“不幸”谈到了手机拍摄新闻照片这个令现代职业新闻记者揪心的话题。这条以一个新闻摄影记者的亲身经历而得出的结论并不意外:手机拍摄新闻照片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按照西方“腐朽”的新闻观点,“好新闻就是坏消息的同义词”,而坏消息的发生地基本上都是一些不宜公开摆弄相机的危险场合:重大自然灾害、涉黄场所、难民营、非法矿井、武装冲突地区等等。于是,如果拿出一张由专业大相机拍摄的、精工细作的照片去评奖,至少说明那个地方还不够危险;使用专业相机,占据有利位置,大摇大摆地安全来回,这样得到的照片不能说不好,但有可能因此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这样的条件下,只要能去,无数人会拍得比你更好。《时代周刊》的文章中提到:手机拍摄的新闻照片有极强的现场感,其拍摄方式非常隐蔽,同时也能较快地传送到后方的编辑部,至于拍得好坏,对于新闻摄影来讲通常是第二位的。话说,韩国某公司已经推出带有无线传输和发布功能的便携式数码相机,估计今后相机制造行业会继而跟风改进,强化此类功能势在必行,如此一来,现场突发事件照片满天飞的现象将近在眼前。

摄影器材的革新浪潮引发了新闻摄影的变化。型号繁多、价廉物美的轻便照相机自不必说,人手一台的高像素手机更是新闻摄影的利器,它使拍摄一张“水平不那么高”的照片轻而易举。而恰恰大多数的新闻照片水平并不那么高,或不要求那么高,即时反映事实真相即可,太高了反而曲高和寡,让人看不懂。另一方面,拍照手机不光是业余拍手的玩具和职业摄影师的天敌,也是职业摄影师渐渐难以舍弃的辅助拍摄工具。众所周知,现在搞新闻摄影有一大难题,就是人人戒备,处处设防,哪儿都不让拍,敏感地方尤甚。现在一些平民百姓防新闻摄影记者就如同防贼,你敢拍人家的隐私,人家就敢砸你的相机。如果用手机拍摄,摄影师所面临的危险会降低一些。早年时听回国的人讲过,在外国,新闻记者尤其是摄影记者地位极低,到哪儿都不讨人喜欢。原先还将信将疑,现在琢磨下还真是这么回事。总之,今后吃这碗饭,真的不容易了。

4.公司企业 新闻稿 篇四

——中闽魏氏《赢在创新》 2011员工颁奖盛会暨晚宴晚会 2012年2月25日,中闽魏氏拉开了“赢在创新”为主题的年会,此次年会公司召开了描述未来发展蓝图的会议,吹响了2012年中闽魏氏发展前奏。2月26日,中闽魏氏《赢在创新》 2011员工颁奖盛会暨晚宴晚会在荣誉酒店拉开了帷幕。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为先进者颁奖;今天,我们欢聚一堂,为胜利者祝福„„

本次颁奖盛会,我们荣幸地邀请了福建省政府秘书长王星云、中国茶叶协会副会长詹立旦、泉州市副市长陈灿辉、泉州市总工会主席、市政协副主席傅福荣、安溪县委书记朱团能、安溪县副县长王金章等嘉宾参加本次颁奖盛会。颁奖伊始,主持人邀请了王艺雪、张爱娣、陈金瑞一起见证着中闽魏氏成长的三位员工代表发言。在他们质朴的语言里,我们感受到他们在魏氏留下了的一路汗水,一路热血,一路梦想;我们也相信,魏氏的今天离不开他们的付出,他们已是魏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闪耀着梦想与荣光的辉煌日子,主持人为我们揭开了明星产品销售奖、财务能手奖、最佳表现奖、优秀员工奖、开拓奖、忠诚奖、优秀门店团队奖、卓越门店团队奖、优秀部门管理奖、优秀区域管理奖、特殊贡献奖等11个奖项的神秘面纱。获奖嘉宾手捧鲜花,在美丽的礼仪小姐带领下,走上了荣耀的星光T台。在颁奖现场,我们看到经过一年付出汗水和劳动的优秀门店团队为自己获奖的团队留下的激动眼泪;我们为七年如一日,从一个小姑娘成长为一个大区经理池文娟和在魏氏十年磨一剑王巧玲两位忠诚的员工感到骄傲。

晚会现场,中闽魏氏总经理魏贵林先生为我们开启特殊贡献奖的获奖名单,这些朴实无华的父母,让我们深刻牢记,在这个荣誉与辉煌并行的日子里,这些荣耀并非属于自己一人。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身为宇宙之主宰,亦应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在颁奖盛会上,主持人和我们一齐分享了父母们从远方给获奖的儿女寄来的信,同时爱心大使给获奖者献上父母带给他们的礼物。这些礼物,有饱含母亲对女儿牵挂的金项链;有丈夫亲手为妻子精心挑选的钢

笔;有年迈的妈妈亲手为女儿酿制的泡梨特产;也有家人亲手给生日的女儿做的土鸡蛋„„ 这一份份礼物温暖人心,也让人为之动容,礼物虽小,却饱含了家人太多的祝福和牵挂。

今夜,动人的舞姿点燃了2012年魏氏人的激情;今夜,美妙的歌声传递着2012魏氏人的梦想。颁奖典礼结束后,各区域和总部部门呈现了精彩绝伦的晚宴节目:有激情澎湃的北京区域的团体爵士和舞蹈串烧 《SUPER SHOW》;相声 《普通话》和经典小品《唐伯虎点秋香》、《猪八戒与嫦娥》令观众捧腹大笑;舞蹈《中国茶》、《以茶共舞》让我们感受一种负于水中灵动的茶舞蹈。与往年晚宴相比,节目形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参与人员范围广,同时晚宴还进行微博同台互动直播,观众们都积极踊跃地参与到微博互动环节中,纷纷拿出自己的电脑手机,写上对魏氏2012年的祝福。

5.企业会议新闻稿 篇五

企业会议新闻稿范文:

201x年6月29日至7月1日,陕西xx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西安xx大酒店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一年一度的工作会议。公司总经理、副总经理,各项目管理人员及其公司各职能部门领导等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总经理xx做了题为《 统一认识,调整思路,稳步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分析了现在建筑市场诸多不利因素,全面总结了20x年所作的工作,客观的分析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201x年的目标实现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下一年的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公司发展大局,转变公司发展战略,提升企业品质,实行多元化经营,在发展公路、铁路的前提下,也要进入房建、水利、装饰装修等行业,弥补桥梁单一性带来的不足,倡导大家要充满信心、统一思想、大胆尝试,坚持不懈,确保201x年的经营目标的实现。公司副总及书记也对如何加强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生产经营、文化建设方面做了详尽的报告。

会议结合公司目前的现状,就如何进入新的领域,开拓新市场;如何想办法做好变更、索赔,怎样加快项目结算、工程款的回收;如何提高项目的管理能力;如何留住人才等四个大议题进行了激烈的研讨,参会人员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公司的实际出发,畅所欲言,进言献策,共同谋划着公司的美好未来。

会议还评选了201x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先进班组,对他们进行了表彰,肯定了他们的工作,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由此调动了员工、工班工作的积极性。此次大会,始终贯穿着求真务实的精神,洋溢着浓厚的民主气氛,这是一次团结民主、集思广益的大会,必将引导和激励公司员工以勇于创新、坚定执着的精神,开创公司更加辉煌的明天。

6.企业活动新闻稿 篇六

全公司60余员工一行,分别于武昌东亭和汉口黄浦大街集合登车,豪华大巴沿着刚刚修成的武汉大道汉口段黄金立交一路驱驰,大家尽情欣赏感慨着后湖、盘龙城和黄陂城区的巨大变化。在车上,全体员工心情舒畅,在导游的组织下,总部和各分公司的员工代表踊跃表演,唱歌、笑话、跳舞、滑稽等轮番上演,车厢内洋溢着欢声笑语。

很快,车子就来到了木兰天池景区的正门口,全体员工戴着旅游帽陆续下车,仰望这雄伟葱郁的木兰大山。首先,总经办余部长拉开了横幅,召集大家到景区的正门台阶前留念合影。像这样的全体员工合影,公司每年至少都有四次,包括春游、半年度工作总结大会、秋游以及年终总结大会暨文艺汇演活动。企业文化活动在普强装饰的发展壮大中起到了巨大的无形作用。

合影结束后,我们陆续检票进入景区,景区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空气里似乎还弥漫着“十一”黄金周的人声鼎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花木兰的巨型石膏雕像,她身着戎装,英姿飒爽,擎剑刺青天,那种逼人的英豪之气,不禁使我脱口吟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那句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接着,我们就开始了久违的爬山行程,将自己逐步的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我们拾级而上,按沿途风景点的分布时快时慢,历览木兰湖、外婆桥、龙马石、外婆桥等,在导游的生动讲解中,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大概一个半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木兰天池。

木兰天池在群山的环抱中,曲折蜿蜒,在万里晴空的映照下,一望无垠,波光粼粼。在短暂的休憩极目后,我们登上了造型别致的舫船,向山顶上的朱家山寨进发。不到十分钟,船开始靠岸,一栋栋徽派风格的农家房舍有序排立,宽阔的大草坪上卧着一块石碑,上书“朱家山寨”四个闪光醒目的朱漆大字。下船后,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来到了一户农家,立即入座享受农家饭菜,也许大家都有些累和饿了,所以都吃得特别的津津有味。下午,大家自由活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或玩滚水球、或垂钓天池、或散步草坪、或小赌怡情、或慢步山间,尽情享受着这份难得的闲适与惬意。

欢快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夜幕降临,整个朱家山寨逐渐寂静下来,沉浸在茫茫夜色与朦胧月光里,不过时而会或远或近的传来几声狗吠。在组织表演了一些节目之后,大家都各归各房,拥枕入眠。随着几声久违的清脆鸡鸣,大家陆续走出房来,尽情呼吸着大山林间的清新空气,空气里散发着浓郁的馥郁芬芳。

吃过早餐后,大家又去玩了“草上飞”的滑草、“飞越天池”的索道,尽情享受着那份极速刺激,将昨日的疲累与早起的慵懒瞬间一扫而空。接着,我们开始了下山的归程。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这时不知谁提议,为了考验我们的毅力,下山不要休息,大家欣然采纳,不管腿酸汗流,都没有一人休息。只花了上山的一半时间,大家就回到了景区的入口处。看得出大家都累了,有的赶紧钻入车内倒座休息,有点在广场上甩手抖腿,有点还在抓紧拍照。

7.企业新闻稿照片 篇七

摄影术自其诞生便具有纪实的特性, 其技术特点就是借助光学的特性逼真地再现现实事物的影像, 因此可以说, 纪实性是摄影与生俱来的属性。反映真实的社会形态是每个摄影师应该有的良知, 而不是将所有的事物加以修饰地呈现出来, 要用作品的纪实性使受众产生内心的共鸣。贫困和苦难是很多艺术家和摄影师乐于表现的题材, Claire Martin是这类人中的一员, 是最接近生活和真相的摄影工作者。随处可见的污渍和垃圾、瘦骨嶙峋的老人和身体上那些可怕的病态痕迹, Claire Martin用她的足迹和镜头提醒着人们, 我们生活的地方并不都是人人乐见的伊甸园。

反映社会真实性的照片画面看似平静, 没有华丽与矫饰, 没有煽情和惊心动魄的构图, 却以细节之处打动人心, 在美好的时光之外的脆弱和落寞也不需要彼此的隐藏, 却也不令人难堪, 只是非常真实。摄影师Claire Martin展现出来一个现实的世界, 没有去美化什么, 也没有去故意制造让人震惊的画面, 而是通过最真实的表现, 让人们懂得去珍惜现在, 把握拥有的一切。Claire Martin的作品真切实现了镜头对社会的诠释, 摄影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

新闻摄影是通过照片画面的可视形象, 传递新闻信息的一种新闻样式。与艺术摄影相比, 新闻摄影应当把传播效果作为衡量一张新闻照片好坏的重要标尺。新闻摄影社会责任的核心, 是对传播效果的考量。新闻媒体能否扮演好在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积极舆论的角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新闻摄影的责任体现在对党的事业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群众的感情这两方面。新闻不仅仅是一项光荣的事业, 更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摄影记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育者。因此, 这项事业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要充分认识工作的性质、意义和担负的历史使命, 要坚守社会责任, 实现受众能够获得最新最快、最准确客观全面的信息, 无论对于新闻摄影的平台, 还是这个平台上的具体从业者, 这种态度向来都是最为重要的, 甚至凌驾于新闻摄影事业的所有要素之上, 是新闻摄影工作的指导思想。

新闻摄影的首要特征是新闻性, 也就是新闻价值。作为一个新闻摄影记者, 我们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能及时发现新闻, 捕捉新闻, 用最佳的视觉效果表达自己的社会责任。

新闻摄影还具有真实性和艺术性两个基本属性。

新闻摄影的传播和发展要遵循摄影的规律。新闻的本质决定了新闻摄影要以真实性为首要条件, 允许在某种情况下, 为了抓拍到最真实的瞬间, 甚至可以降低艺术性的要求, 特别是在突发新闻事件的拍摄中。因为突发新闻事件的不可重复性、不可逆转性, 使得新闻摄影重在真实性而非艺术性。但是在一些大事件、大背景下的新闻摄影, 在充分掌控事件的情况下, 要追求摄影的艺术性。这种“艺术”可以是构图、光影等摄影语言, 也可以是各种诙谐、幽默、讽刺的思想内涵, 能让受众提升阅读美感, 激起受众的情感共鸣以及对各种社会现象的思考。

新闻摄影的艺术性, 主要包括作品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强度与深度。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不拘于摄影的形式美、光影美, 它还包括摄影技巧的运用、思想情感的表达, 以及各种形式因素的总和。新闻摄影要求真、求活, 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寻求艺术性的表现, 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相融合。

在今时今日这个多元传播形态互为利用和博弈的时代, 伪报道、假新闻、垃圾信息等充斥着生活。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性”, 一些摄影师对摄影对象进行摆拍, 或者制造虚假新闻, 都是违背职业道德的。

摄影师Claire Martin另一组取名为《最后的自由之地》的照片, 就将镶嵌在加利福尼亚境内的科罗拉多沙漠的slab city展现在众人面前, 将社会的真实予以诚恳地表达, 透过她的镜头我们了解到这片即将荒芜的土地上的真实状态。

这位杰出的女摄影师肩负着摄影的社会使命, 从不同的视角窥探灵魂深处, 零距离走进沙漠, 和那里的人们生活在一起, 以平实、简练、直接的手法描绘她镜头里的一切, 人物和景象。照片中, 那些被拍摄对象面对镜头, 神情自若, 我行我素, 完全没有做作、亢奋、伪装, 即使孤单的身影, 在镜头中也不会被夸大, 虽然是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但是在这里却拥有了新的生命旅程。

每一位新闻摄影的从业者, 在Claire Martin拍摄的那些触及人类灵魂的作品中, 都应当看到新闻摄影所具有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Claire Martin用她的作品再次提醒摄影工作者们, 应当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 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 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 真正地了解并尊重被拍摄对象, 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 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真实情景。

追求新闻摄影的艺术性不应有损它的真实性,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并不矛盾。事实证明, 许多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在若干年后, 当他的新闻价值逐渐消失之时, 还能成为艺术摄影作品进行拍卖和收藏, 实现其审美价值和文献价值。可见, 在新闻摄影的前期拍摄中, 要以满足新闻图片的真实性为主, 在反映真实事件的前提下, 体现新闻摄影的艺术美感。新闻摄影作为社会科学范畴的一门实用学科, 无论专业还是业余摄影者, 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特点, 掌握固有规律, 才能拍出精彩的新闻摄影图片。新闻摄影在飞速发展的现代新闻事业中越来越凸现出重要的作用, 新闻摄影集新闻性、思想性、真实性、时效性和形象性于一身, 能将新闻主体的情感浓缩在画面之中, 给人以简洁、震撼的视觉效果, 有“一图胜千言”的作用。

8.历史照片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作用 篇八

【关键词】历史照片 视听新闻

在视听新闻作品中,历史照片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量的历史照片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习惯。尤其是新闻作品涉及到与历史相关的内容时,历史照片能够让人们重新感受历史中的人和事,它记录历史,同时它又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它反映历史,同时又与历史相互印证。历史照片的特性使其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历史与现实——再现历史事实,强调作品真实性

视听新闻作品中对历史事实的阐述需要有材料的支撑。当新闻作品制作的过程中由于遇到各种困难而不得不从历史材料中寻找有用的资料时,历史照片成为制作者很好的选择。因为照片虽然是静止不动的,但它是形象的历史、传神的历史和真实的历史。它承载的是历史史实,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本身又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当那些颜色发黄的照片通过视听新闻作品呈现出来时,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照片本身,还有照片所承载的社会和时代的背景。它使历史能够“说话”,这是文字的表现方式所不能取代的。

历史照片是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记录,具有不可怀疑的真实性。它记录的是历史长河中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人和事。照片记录的瞬间就是历史事件定格的瞬间,因而,历史照片具有“在场性”。通过照片,我们就可以确定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就像是人们透过照相机的镜头所看到的真实的场景一样,照片是对历史史实的见证。而历史照片的真实性与视听新闻作品所追求的新闻真实是一致的。因为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具有不可违反性。历史照片的真实构成了新闻作品的真实。反过来,历史照片的真实又与作品的真实相互印证。

历史照片的呈现是历史在“说话”,是历史性话语的表达。照片在当前的视听新闻作品中的运用实际上是透过现实的眼光去看历史史实。在这种情况下构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历史性话语与现实性话语在作品中进行融合,使作品表达的内容更加完整与真实,也更有说服力。

二、有声与无声——丰富作品内容,加大传播信息量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传递是新闻传播的主要目的。视听新闻作品发挥的信息传递的功能的强弱,取决于作品制作者搜集到的资料的丰富程度。历史照片虽然只是定格在事件发生的一瞬间,但是它依然承载了很多信息,人物的容貌特征,事件的环境等许多信息都被涵盖进来。与文字和话语一样,历史照片也是新闻语言的组成部分,虽然它是“无声的语言”,却能够表达出“有声的意义”,无声却胜似有声,因而通过图像它能够发挥出很好的视觉传播的效果。因而,它不仅是对新闻背景资料的补充,更是对新闻作品内容的丰富。

台湾美璟文化发行的纪录片《世纪宋美龄》中运用了很多历史的照片。作品讲述了宋美龄从十岁赴美留学,到回国后与蒋介石结婚,再到为抗日赴美求援,最后淡出台湾政坛、长居美国的人生历程。照片在作品中贯穿始终,例如作品在讲述宋美龄的家庭情况以及赴美留学过程中材料的运用,历史照片的展现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作品中不仅使用了宋美龄父亲、母亲的历史照片,还使用了他们全家福照片。这些照片的呈现介绍了宋美龄的家庭背景,从而为她赴美留学做了铺垫。而对宋美龄个人形象的展现,照片中的她有穿着花裙子的可爱形象,有跟同学们合照的俏皮模样,还有带着学士帽的学者风范。这些照片使宋美龄的形象丰富而饱满,立体而多面,为作品讲述宋美龄传奇的一生做了准备。

三、时间与空间——激发受众兴趣,增强人们记忆

视听新闻作品传播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受众的接收程度。因而一个新闻作品能否激发受众的兴趣是制作者必须考虑的一个因素。历史照片中人物及事件的图像是具有时代的烙印的,它表现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吸引人的眼球,尤其是展现有冲击力的画面时,它比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感染力。通过视觉的刺激,历史照片的运用更能激发受众的兴趣点。

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在心理上会出现三种选择性因素,即选择性接受、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这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克拉帕提出的。选择性接受和选择性记忆是指受众在接受和记忆信息时,只愿意选择和记住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因而,受众的兴趣在信息传播中至关重要。历史照片相对于简单的语言来说,在表现历史上更具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受众兴趣。它通过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人们对作品的瞬时记忆转化为短时记忆,作品再通过制作手法减小受众对信息的遗忘程度,使短时记忆转化为受众头脑中的长时记忆。这种从瞬时记忆最终转化为长时记忆的过程就是受众从产生兴趣到接受信息的过程。历史照片在此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对历史照片的充分利用,不仅会使历史画面再现历史的时间和空间,同时,照片定格的一瞬间还会引发人们很多想象的空间,这种时间和空间的交织使其具有吸引受众的兴趣,增强人们的记忆优势。

四、具体与抽象——构建叙事逻辑,提高作品流畅性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迅速传播及共享成为可能。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都可以信手拈来。在新闻作品制作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使用和把握的信息非常多。如何能够使这些信息有效地组合起来取决于逻辑安排,也决定了作品质量的高低。

视听新闻作品中不仅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声音、视频、音频、画面等等,不同种类的元素之间逻辑的构建是有难度的。在这些元素当中,历史照片对于逻辑的构建具有帮助性。《世纪宋美龄》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宋美龄。从第一集“东方与西方”,到第二集“奋起与挫败”,再到第三集“老干与新枝”,讲述的过程很明显遵循历史的脉络和时间的顺序。而历史照片承载的时间性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逻辑顺序。不同时期的照片是对不同时期历史的表述,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照片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按照时间编排的影集,穿插在作品的视频、文字等元素中间则使作品形成了严密的逻辑性,也完成了作品表达的流畅性。

相对于叙事逻辑的抽象性而言,历史照片是具体的形象的。逻辑表达使历史照片提炼出抽象的主题意义,同时,历史照片又使逻辑的表达具有丰富而具体的内涵。抽象与具体灵活的运用,才使视听新闻作品有血有肉。

五、表层与深层——阐述作品内容,深化主题思想

一切材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视听新闻作品也是如此。大多数的视听新闻作品在制作之前都会确定主题意义。主题是隐含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材料背后的深层内涵,它需要通过许多表层的信息材料表达出来。历史照片就是这些表层材料的一种。主题意义只有通过附着在历史照片等各种材料中的方式才能凸显出来。

如《世纪宋美龄》这部作品对历史照片的运用,一张张历史照片的呈现,都是为讲述宋美龄一生的经历做铺垫,每一张照片都是对她历经的时代背景的阐述,最终塑造出一个丰满的、传奇而神秘的中国女性形象。可见,表层的历史照片背后蕴藏的深层涵义是最能够吸引人的。

六、薄度与厚度——传递历史知识,提高受众素养

新闻传播具有传递知识的功能。历史照片在视听新闻作品中的运用有利于受众对历史产生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在讲述故事、呈现历史、深化主题的过程中,历史知识也同时被传递出去。这样,当受众在观看作品时,新闻作品传递知识的过程也是受众接收知识的过程。它不仅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知识内涵,同时有利于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每一张照片是很薄的,但是它传递的历史知识是有厚度的。而每一张照片组合起来还会增加作品的厚度,丰富作品的内涵。因而,由薄到厚的过程,不仅达到了视听新闻作品传播的目的,而且也满足了受众的动机和需求。

总之,一部视听新闻作品是由复杂的材料构成,历史照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独特的。它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有声与无声的转化,时间与空间的交融、具体与抽象的构建、表层与深层的表达、薄度与厚度的阐述。对历史照片灵活的运用会使视听新闻作品增添光彩。

参考文献

①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②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

9.企业培训新闻稿 篇九

企业培训新闻稿范文一:

4月5日,由xx三建集团第一工程公司、第七工程公司、市政公司联合举办的管理培训班在人民饭店二楼会议室隆重开班。这次培训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各级人员对企业管理的系统认知,提高管理效率,强化团队建设,为公司的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培训主讲老师为xx卓立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的王丽萍老师和陆教授。开班仪式由第一工程公司副经理毛建祥主持,公司经理王武利出席并致欢迎辞。

本次培训班得到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公司各部门和职工也给予了大力支持。此次培训班共计100余人参加,公司领导还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全程参加了培训。授课过程中,大家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

根据主办方介绍,本次培训两位主讲老师授课经验丰富。课程讲解过程中张老师、陆教授理论联系实际,讲课生动有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王老师对企业管理架构与管理实务、执行力做了独到讲解,陆教授对建设卓越团队做了独到讲解,同时重点强调了强化团队建设是强化各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管理的系统认知关键所在,使学员们抓住了此次培训的精髓。讲课过程中两位老师还分别与大家探讨了关于企业管理和贯标方面的问题,使大家受益匪浅。4月6日,培训顺利结束,学员们一致反映良好,并希望多举办一些类似的培训。

企业培训新闻稿范文二:

201x年成立的十堰市金诚信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设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网乐贷也已经试运营。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公司领导金总敏锐地发现了公司存在的问题隐患,为了解决尚处在萌芽状态的这些问题,金总不惜重金聘请汇聚投资有限公司的金牌讲师梁娜,来我公司进行主题为提升执行力的培训,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公司人员整体素质,准确把握公司发展方向,使得公司能够在将来,获得更多的丰硕果实,从众多的p2p网贷公司中脱颖而出,成为互联网金融业的一匹黑马。

201x年10月13日,公司领导及全体员工,还有受邀的各界朋友,齐聚公司培训室,共同参加金牌讲师梁娜老师关于执行力的培训。

培训当中,梁老师紧紧围绕提升执行力的关键这一主题,并在培训伊始,就提出了提升执行力的核心主题,即我是一切的根源。这一深刻主题仿佛一语道破梦中人,引起了培训人员的极大兴趣。

带病在身的梁老师,讲课时依然精神饱满,精简、干练的语言阐述最实用的道理,她还通过举例子,现场提问互动的各种方式,调动培训人员的热情,深切领悟执行力核心主题。培训人员也积极参与互动当中,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认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为了加深培训课的印象,梁老师还播放了电影《ceo》的部分视频,这段砸冰箱的视频深深震撼了在场人员的心里,培训人员通过这段视频,深刻体会到提升执行力的难度,以及对品牌塑造,对公司发展的重要性。我是一切的根源,是问题的根源,也是执行力的根源。

最后,随着《感恩的心》、《在路上》等音乐的响起,梁老师诚恳的要求大家,感恩父母、感恩公司领导,深情并茂地告诉大家,人要学会感恩,因为我是一切的根源。在场的员工深有体会,并为之感动,部分员工动情地流下了眼泪。

10.企业消防演练新闻稿 篇十

总指挥何总亲临现场指导,全体员工参加了演练。

为达到实战演练效果,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公司所有部门竭力配合。

当警报在厂区内响起,各区域安全负责人立即组织本区域员工井然有序地按照规定疏散路线,迅速撤离了现场,到达指定地点。

安全工作小组负责疏散逃生演练的`组织和指挥工作。

学习基本消防常识及灭火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了灭火实战演练,提高员工扑救初期火灾能力。

通过此次消防演练,员工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并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同时掌握了一般灭火器材的操作使用步骤及方法。

演练过程中,各部门协作配合能力得到提高,安委会的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应变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上一篇:《搭起创新的桥梁》教学案设计下一篇:金属非金属矿山全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