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1先秦文学教案(4篇)
1.chapter1先秦文学教案 篇一
先秦文学史
一、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zhxr123@163.com
二、本课程的讲授过程、讲授方法、考勤和考试
1、第一次课老师讲授,主要讲前言部分,宏观把握古代文学史的规律、分期和先秦文学的整体特点。
2、第二次以后:每次讲课分三个环节,首先老师讲理论,接着讲文本(每讲一课会就某个文本进行解读),然后讨论(就问题展开讨论)。
3、课程进行到一半会布置期中作业,以论文形式上交。
4、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考勤以点名计分;平时成绩则根据期中作业和课堂回答问题、提问问题、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给予相应的分值。
5、期末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内容主
要是平时讲课内容,特别注意文本解读。
三、文学、文学史、先秦文学史
1、什么是文学:广义(文学即文化);狭义(包括四大文体在内的具有审美特质的一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文字艺术。)古代“文学”,被称为“文章之学”(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文学,子游、子夏。”邢炳疏:“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亦指教贵族子弟的学科。《宋书·雷次宗传》:“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
【官名】汉代置于州郡及王国,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荐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的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的人。
魏晋以后有“文学从事”之名。唐代于州县置“博士”,德宗时改称“文学”,太子及诸王以下亦置“文学”。明清废。
2、文学史
研究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历史。文学现象包括文学作品研究,文学思潮研究等。如“百家争鸣”思潮,《诗经》大小序之辩,“诗言志”等。文学规律是一个纲,文学现象就是具体的目,把握住文学规律就可以解释一切文学现象,进而把握住文学史的精要。
3、先秦文学史: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现象和文学规律的历史。先秦文学史是古代文学的源头和基础,不仅孕育了各种文学体裁和艺术手法,而且还奠定了古代文学的基本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具体详见下文。
五、古代文学史的规律
前面提及,掌握古代文学史的总规律是至关重要的。掌握了它们,就可以用来解释一切文学现象。古代文学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1、外部因素:
(1)经济、政治状况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大变动出现了百家争鸣;
(2)社会状况(民族关系或阶级结构变化;社会风尚培养新的读者群)
宋代末年民族矛盾尖锐,宋词中很多表现抗争复国的题材。
魏晋时期士族地主把持朝政,于是出现了表现魏晋风流的《世说新语》
元代知识分子沦落民间,市民文化很发达,孕育了俗文学。
(3)文化背景(主流思想或文化政策;同时期其他作品的总体特点)(共时研究)宋代理学与宋诗“以理说诗”;礼乐文化与《诗经》
汉代“独尊儒术”(主张大一统,说经繁琐等)与汉赋(劝百讽一,堆叠辞藻)
《史记》勾连天人的思想,同时代的作品
汉大赋均如此。都源于同一思潮。
(4)地理因素。
楚辞的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2、内部因素:文学自身发展规律。(1)文学发展的不平衡性规律 ·文体不平衡:
1)不同文体成熟时代不同(诗、文(韵文)发展早,小说发展晚。为什么?);
生产力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韵语写成,便于传唱;小说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俗文学;文学作品和政治关系很密切。“书以道事”“文以载道” 2)不同文体成熟的过程不同。(小说成熟慢,汉赋成熟快。为什么?)
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市民阶层在明代才出现;关切政治者发展快
·朝代不平衡
1)不同朝代的文学有盛有衰;秦、隋文学衰弱,汉、唐文学兴盛。
2)同一朝代的文体也发展不平衡。明代小说、戏曲相对发达,诗文则相对衰落。
·地域不平衡
1)不同朝代,各地文学有盛有衰;建安文学在邺下(邺:古都邑名,今河南安阳境内。),梁陈文学在金陵。
2)同一朝代,不同地域文学各有特点,具有地域特征。
(2)文学之间的互动规律 【雅俗互动规律】:主要是由俗归雅;由雅返俗
思考:雅俗互动的条件是什么?(1)政治需求,雅称“采诗”,实际为取乐;国风、汉代乐府诗、南北朝民歌
(2)著名文人们参与采集、改编或评论:敦煌曲子词用于燕乐;白居易新乐府;明清文人小说;元曲;
类比:张爱玲小说如何进入了文学史?张恨水、金庸等小说为何处于文学史的角落? 回归文学本位之后才开始认识这些俗小
说的重要性
我们认为,雅俗是相对的而言的,古代严分等级(所谓必也正名乎?),故而表现在文化上有雅俗之分。盛世之时政府采集,用于享乐;衰世则文人采集、参与和改编,用于讽喻。当某一文体变雅之后,也就意味着这一文体走向了衰落。(案头化)成也文人,败也文人。
【文体互渗规律】
文体混一:文体辨析:文体互渗
1、文体辨析出现在魏晋时期,审美意识产生之时。
2、曹丕:诗赋欲丽;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赋→诗:由铺陈叙事转向描写抒情
魏晋时期抒情小赋出现(是从骚体赋中而来,还是受到了汉大赋的影响,有争议。)张衡《归田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
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清。原隰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鸧鹒哀鸣;交颈颉颃,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
尔乃龙吟方泽,虎啸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魦鰡。于时曜灵俄景,系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忘劬。感老氏之遗诫,将廻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
诗→赋:诗的赋化:长于铺陈和排比。李白《蜀道难》
此外,诗文关系,诗词关系,诗词与小说、戏曲关系等。
【文体因革规律】
主要在诗文里面。目的在救时弊。诗歌:汉魏风骨;新乐府诗 文:古文运动:文道合一。
前后七子:前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八股文和台阁体。
【文道离合规律】
文与道合:道指儒家之道,主张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了一批现实主义作家。
文与道离:偏离儒家之道,浪漫主义作家。陶渊明、李白,苏轼等。
六、古代文学史的分期(自学)【注意】把握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外因);把握每个时期的文体特点(文学的不平衡性);把握论说角度(从哪几个方面阐释的。)
七、先秦文学史的地位和意义
1、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各种文体几乎孕育于这个时期。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商周金文和《尚书》等。
诗歌可以追溯到先秦歌谣和《诗经》等。戏曲可以追溯到《九歌》和某些巫祭仪式 小说可以追溯到史前神话和《左传》中的故
事。
2、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思想和作家的价值观、人生观。
主要是儒道两家。
3、奠定了中国文学的两大主要思潮。
儒家提倡“诗教”传统,温柔敦厚的品质,现实主义关怀 道家主张“自然”,浪漫主义传统。
4、奠定了以士大夫为创作主体,文字为传播媒介的格局。(宋代之后出现的俗文学才开始打破。)
八、研究先秦文学需要考虑的两大因素(作者用作品来传达某种思想,其意不在创作文学,而在宣扬思想。而这种思想又跟某种文化传统和其职业背景息息相关。后世作者的思想性远远与之无法比拟。)如《墨子》一书,“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
《庄子·天下篇》: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岛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槀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跷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谓墨。」
(1)作品形成的文化背景(特指文化传统)
巫祭文化与夏商文学、楚地文学;礼乐文化与周代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
(2)作者的职业背景(身份、经历、交往等)
老子与守藏史的关系,“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孔子问礼与儒家思想
先秦诸子都有一个偶像,这就从一方面反映了其思想渊源。如孔孟好尧舜,墨子好大禹。
九、先秦文学的背景和整体特点(可以利用前面讲过的演变规律来解释)
【背景】
经济:井田制——私田增多
政治:分封制——霸主出现;兄终弟及制——宗法制——弱肉强食
文化:巫祭文化——礼乐文化——礼乐崩坏 社会(阶级关系):巫史——史官、贵族——士
↓
文学:先秦歌谣、神话——诗经、尚书诰命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先秦诸子散文;《楚辞》。
【整体特点】文学的自发时代。
1、“混沌”:文史哲不分家(散文领域),歌诗舞相结合(诗歌领域)
2、多在某个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职业背景下产生,多在宣传思想而不是创作。
3、作者和时代多不明确,多为集体创作。
4、风格、艺术手法多样
十、先秦文学的分期和具体内容
1、原始宗教与先秦歌谣、神话
《礼记·表记》: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惷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文化权利掌握在巫觋手里,故而出现了很多带有宗教色彩的作品,如甲骨卜辞、《易》卦爻辞,先秦诗歌等。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巫覡
2、礼乐文化与《诗经》:“诗教”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有“采诗”“献诗”(贵族文化),故而有《诗经》
《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国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 《孔丛子·巡狩篇》:“古者天子命史采诗谣,以观民风。” 《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之得失,自考证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春秋公羊传 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采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
《朱子语类》余大雅记:“《诗》,有当时朝廷作者,《雅》、《颂》是也。若《国风》乃采诗。有采自民间,以观四方民情之美感。《二南》亦是采民言而被乐章尔。”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贵族、乐官
3、史官文化与先秦叙事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
“史”不仅参与宗教活动,还参与册命、宣命、谱牒等活动,故《周礼》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等官职。当鬼神地位下降时,人事地位上升,史官开始关注现实生活。《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呈告”“传闻”制度,故而有了史书。周代文学笔法隐晦,《左传》之春秋笔法,《诗经》之“主文而谲谏”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史官
4、士文化与先秦说理散文
《汉书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故《春秋》分为五,《诗》分为四,《易》有数家之传。战国从衡,真伪分争,诸子之言纷然淆乱。”
《论六家指要》:“《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庄子·天下篇》:“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
有了“百家争鸣”,故而有了诸子百家之
书。
文化背景: 职业背景:《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5、楚地文化与《楚辞》
《汉书·地理志》曰:楚地“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楚词章句》亦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黄伯思《校定楚辞》:“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若此、只、芜、谇、蹇、野、便宜行事楚语也;悲壮顿挫或韵或否者,楚声也;沅、湘、江、澧、修门、夏首者,楚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率若此,故以楚名之。”
文化背景:楚地文化
职业背景:左徒、三闾大夫
本讲知识点
1、把握“古代文学史的规律”,尤其把握最符合先秦文学的规律。(1)文学发展不平衡性;(2)雅俗互动规律
2、了解先秦文学的背景和整体特点。
3、把握先秦文学的分期及各个分期的具体特点。
2.古代文学先秦提纲 篇二
概论
1、什么叫文学史?
文学史是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
2、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还有文学传媒。
2、文学史研究有几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最外围是文学创作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
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创作的主体即作家,包括作家的生平、思想、心态等。第三个层面是文学作品,这才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
与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还有文学传媒。
3、中国文学史的分期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919)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论
1、中国文学的源头
散文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诗歌可以追溯到《诗经》、《楚辞》和汉乐府;小说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以及诸子散文中的寓言故事; 辞赋可以追溯到《楚辞》。骈文中对偶的修辞手法,在这个时期也已出现; 就连戏曲的因素在《九歌》中也已有了萌芽。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这就是神话产生的根源。虽然上古巫史不分,但文献仍算丰富,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之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
第二节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
一、创世神话 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盘古
伏羲
二、始祖神话
女娲抟黄土作人,姜嫄踩足印受孕
三、洪水神话
鲧禹治水
四、战争神话
炎黄争雄
共工 刑天
后羿
夸父
第二章
诗经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第一节《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31篇,小雅共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
1、史诗
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生民》写始祖后稷的神异诞生和他对农业的贡献。《公刘》写公刘率领周人由邰迁徒到豳定居。
《绵》写古公亶父率周部族再次由豳迁至岐建城立国,并叙及文王的事迹。《皇矣》写太王、王季、文王伐崇伐密胜利的经过。
《大明》写王季生文王,文王生武王,武王在牧野大战。
2、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燕飨诗 《小雅·鹿鸣》 《鄘风·相鼠》
3、怨刺诗 : 《魏风·伐檀》 《魏风·硕鼠》 《邶风·新台》 《陈风·株林》 《鄘风·墙有茨》 怨刺诗小结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如大雅小雅中的怨刺诗,反映了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国风中的怨刺诗,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
4、战争诗
《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六月》
《小雅·鹿鳴之什·采薇 》
5、徭役诗:
《唐风·鸨羽》 《卫风·伯兮 》
6、情诗:
《周南·关睢》
《邶风·静女》 《郑风·子衿》
《氓》
《王风·黍离》
7、农事诗: 《七月》
第三节《诗经》的艺术特点
1、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凡句中有“如”字的,皆是比喻。如:“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等。
《诗经》中的“兴”
“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情景交融、物我相谐 《秦风·蒹葭》
诗章重叠
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 叠字叠韵的运用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诗经》中双声叠韵运用很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
第四节《诗经》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如果说,“风雅”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比兴则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第三章 历史散文
第一节 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商代铭文记事简单,形式一律。如:“丁巳,王省夔京,王易小臣俞夔贝,惟王来征夷方,唯王十祀有五,肜róng日。” 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
《尚书》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它记录了盘庚要迁都,被普遍反对,为说服众人而发表的训辞。
《周书》主要是诰与誓两种文体,记周公言论最多,《洛诰》、《无逸》、《立政》是告诫成王之言,《大诰》是对诸侯的训令,《多士》、《多方》是对殷民的训诫,《康诰》教训康叔如何治理殷民,《君奭》是周公与召公的谈话。《周书》的《金縢》和《顾命》以记事为主。《春秋》
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它记载了自鲁哀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春秋》笔法
《春秋》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为,贬斥邪说暴行。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常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同样是打仗,却分带一定非正义性的打叫“攻”,战胜为“克”,大打小叫“伐”等不同说法,含义也迥然不同。第二节《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相传《左传》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编定者是一位儒家学者。《左传》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
《左传》的思想特点
1、叙因果关系道德化。常从是否合礼着眼。如城濮之战。
2、有民本思想,同时多处批评唯宗唯神观念。如《曹刿论战》、《僖公五年》
3、歌颂正直有为人物,揭露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批判统治者残暴荒淫行为。
前者:颖考叔、董孤、子产、弦高、申包胥、赵宣子、管仲、鲍叔牙、晏子、曹刿等。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后者:郑庄公、庆父、晋灵公、陈灵公、齐襄公、卫懿公、骊姬等。
4、并非全像《春秋》那样一味唯礼是从,而是承认变化的合理性。
有姺、邳,周有徐、奄。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壹乎? 《左传》笔法
1、《左传》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如: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2、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倒叙,在叙假道于虞以伐虢后倒叙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占卜不吉而从筮。预叙,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王孙满在战前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
3、叙事具戏剧故事性,大量描写细节。如介之推母子间的对话、华元食士忘其御羊斟等。
4、多次用梦的手法,表现人物事情的复杂性。①假梦以施诡计。②借梦交代原因 初,③藉梦以显畏惧。④祖先荫庇。
5、神秘化。占卜、梦境、天象的神秘暗示。《僖公二十八年》、《成公十七年》
6、特别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
①对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是战前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交代详细;如城濮之战,起因是楚晋争霸
②常着眼于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如战争的性质、目的、意义及交战双方各方面的对比。如秦晋殽之战。正义在晋,意义晋在固霸,秦在争霸。
7、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如《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部分记言文字具有尊礼儒雅面具下含义丰富的应对辞令特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左传·襄公十一年》、《左传·僖公四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8、追叙真人实事,遥体人情,记录详细,代言而入情合理。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指出这种写法“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并说:“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记言特其一端。”
介之推母子对话说明了这一点。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21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周语》侧重论政记言。《鲁语》主要针对一些小故事发议论。《齐语》记管仲和桓公的论政之语。《晋语》共九卷,侧重记述晋文公的事迹。《郑语》主要记史伯论天下兴衰的言论。《楚语》主要记楚灵王、昭王时期的事迹《吴语》独记夫差伐越和吴之灭亡,《越语》则仅记勾践灭吴之事。《国语》的特点
《国语》记言多于记事,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有的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如《晋语》前四卷写晋献公诸子争位的故事,精彩纷呈。其中有虚拟的情节,如骊姬夜半而泣(《晋语一》),谗太子申生,骊姬夜泣及其谗言,滑稽的小插曲,《国语》中还写了重耳子犯相骂的对话,幽默有趣,写出了重耳流亡集团的内部冲突。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战国策》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作者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和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不过,也有“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之士。《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
2、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
3、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游说之辞和叙述语言,都长于铺张渲染。第五节 先秦叙事文对后世的影响
1、先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
2、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3、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褒贬分明,教化作用,“君子曰”,叙事结构。第四章 先秦说理散文
第一节先秦说理文体制的逐步成熟
1、语录体和韵散结合体:《论语》《老子》
2、语录体向专题论文过渡:《墨子》《孟子》《庄子》
3、专题论文:《荀子》、《韩非子》 《论语》
《论语》是孔子门人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是先秦礼乐德治思想最集中的体现,表达了孔子对现实热切的关怀,它所昭示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论语》文约旨博,言简意赅,极有韵味。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思想、语言、文体等各个方面对后世影响巨大。权威的注本有何晏《论语集解》、朱熹《论语集注》,今人杨伯峻《论语译注》。《老子》
《老子》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形式,是先秦说理文的另一形态。但仍属语录体。书中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其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句式,行文参差错落,犹如鱼龙曼衍,变化多端,像诗,也像歌谣,常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如第六章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形象的比喻表现玄妙的哲理,文气跌宕流暢,句式连环相对。《墨子》
《墨子》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倡导一种平等简朴、和平、宗教型的社会生活方式。《墨子》发展了文章的逻辑性,文风朴实无华。《墨子》中反映墨子的主要思想和代表其说理风格的是《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10论。这些篇目的标题都概括了论述的中心思想,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独白或对话。《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大量的“子墨子曰”,表明这些仍是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只是这些语录,段与段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是在围绕同一个论题加以论述,因而就再不是语录的简单联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第二节《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气势浩然、词锋犀利、感情充沛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
2、结构上,巧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3、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折枝,梃与刃、五十步与百步、禽兽、紾臂得食、逾墙得妻。第三节《庄子》哲思的诗意表现 《庄子》33篇,分为内
7、外
15、杂11三个部分。
庄子是思想家,道家思想在他那里发扬光大。在他手上成了愤世嫉俗而又超世逍遥、万物齐
一、明哲保身主义。
庄子又是个诗人,他的很多寓言都充溢着瑰玮諔诡的诗意。
1、庄子的寓言
庄子“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逍遥游》有三个层次:第一、从“北冥有鱼”到“圣人无名”,是写从有待到无待的境界。第二、至“窅然丧其天下焉”,说明“无己”、忘掉一切才能达到逍遥的境界。第三部分,论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当作有用,进一步表达了反对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优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2、庄子的哲思
杯水芥舟,朝菌蟪蛄(《逍遥游》),蜗角蛮触(《则阳》),曲尽小之情状。而骷髅论道(《至乐》),浑沌因日凿一窍,七日而死(《应帝王》),蜗角之中,触蛮相争,伏尸数万(《则阳》),曹商使秦,舐痔破痈,得车百乘(《列御寇》)。而像“儒以诗礼发冢”(《外物》)对儒家诗礼的揶揄,也与圣知之法为大盗守的批判相一致(《胠箧》)。《庄子》里恢诡谲怪的形象
硕大无比的鲲鹏,吸风饮露的神人,解牛如奏乐的庖丁,无用之用的支离疏,七窍皆无的混沌,望洋兴叹的河伯,侃侃而谈的骷髅,争地而战的触氏和蛮氏,德充形残的兀者王骀、叔山无趾、哀骀、申屠嘉、支离无唇、瓮盎大瘿。《荀子》
《荀子》说理清晰,论辩透辟,逻辑周密,善于譬喻,长于铺排,在先秦诸子说理文中别具一格。其总体风格,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之。《荀子》大量运用许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喻,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如《劝学》几乎都是引类譬喻重叠构成,并且譬喻的运用变化多端,或正反为喻,或并列为喻,辞采缤纷。还喜欢用大量排比句法,或以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谐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韩非子》
《韩非子》以论辩的透彻,逻辑的严密,成为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其最具文学意味的还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都是寓言专集。《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第一节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如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汉书·郊祀志下》),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贵族阶层崇信巫祭,现在出土的材料多有证明。而在南方土著聚居的“南郢邑、沅湘之间”,更是巫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如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第二节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屈原,名平。出生于楚威王元年(前339)。属楚国公族。曾任楚怀王左徒,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对内主张举贤任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深得楚怀王的信任。上官大夫靳尚出于妒忌,诬陷屈原,怀王于是“怒而疏屈平”。曾谏楚怀王杀张仪,又劝谏怀王不要往秦国和秦王相会,都没有被采纳。楚怀王死于秦后,顷襄王即位,屈原再次受到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的谗害,被顷襄王放逐。终投汨罗而死。关于楚辞
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故“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应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九歌》原为祭祀时之巫歌,后经屈原中工而保留下来,而《离骚》等其他作品则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南方祭歌那神奇迷离的浪漫精神,也深深地影响甚至决定了楚辞的表现方法及风格特征。关于《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离骚》的内容结构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因此具有“内美”。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显示了坚贞的情操。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离骚》的主旨
3.先秦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篇三
一、填空:
13、《左传》的体例是 编年 史。《左传》 确为先秦“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 最擅长写战争。
14、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是 《国语》。
1、没有文字的时代,文学是依靠 口耳相传 的形式进行传播。
2、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 音乐、舞蹈 结合在一起的。约在 春秋 以后,诗歌从乐舞中独立分化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3、先秦伴随文字出现的文学,并非纯文学,而是文学和 历史、哲学 综合在一起。、孟子是性 善 论者。孟子曾说:“我善养吾 浩然之气。”
17、先秦诸子中,《 庄子 》的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15、《战国策》原名叫国策、国事、事语等等,经 刘向 整理考订,才定名为战国策。《战国策》的体例是 国别 史。
4、先秦文学作者经历了巫、史、贵族到 士 的流变。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现出异彩纷呈的特性。
5、上古巫史不分,商周之际,史 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6、夏商文化以 原始宗教巫 文化最有代表性。自西周开始,礼乐 文化成了主流文化。
7、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 《山海经》 最有神话学价值。
8、中国古代创世神话以 盘古开天 故事最为著名。女娲的神话主要应是产生于 母系 社会。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 形到 人形 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9、雅颂多为 西周 时期的作品。国风多为 春秋 时期的作品。雅颂多为 4 句,较少杂言。《诗经》的句式以 四 言为主。《诗经》常见的押韵方式是 押韵。雅颂多出自 贵族 之手。
10、周族史诗有《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11、我国散文的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 甲骨卜辞 和 铜器铭文。我国记言叙事文之祖是: 《尚书》 和 《春秋》。
12、《尚书》是商周时代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 虞书 》、《 夏书 》、《 商书 》、《 周书 》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称之为“ 周诰殷盘、诘曲聱牙。”、成语“运斤成风”的出自先秦《 庄子 》。19、《庄子》现存 33篇,其中 内篇 七,外篇 十五,杂篇 十一。据考证庄子自著的是内篇 部分。
20、荀子主张性 恶 论者。荀子的一篇 《成相》 辞和另
一篇《赋》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成语“锲而不舍”出自 《荀子》。
21、在先秦诸子著作中,《荀子》 或 《韩非子》 属
于专题论文。在先秦诸子著作中,《庄子》 或 《孟子》 属于对话式论辩文。在诸子著作中,《老子》属于 语录体 体散文。
22、刘勰评价 屈原 “其衣披词人,非一代也。”
23、屈原的组诗 《九章》 具有更多的现实性。而其组歌 《九歌》 则具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特征。
24、《天问》一共提出 172 个问题;每一问均以“ 曰 ”字领起。
25、离骚最引人注目的两类意象是 香草、美
人。
26、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屈原《九歌》中 《湘夫人》 因
描写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而誉为“千古言秋之祖”。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明代王世贞赞为“ 千古情语之祖 ”。
27、屈原《九歌》共有 11 篇,《九章》共有 9 篇。《九歌》中多祭祀神,只有 《国殇》 篇祭祀的是人鬼。
28、清人王夫之称赞《诗经》中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句子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二、单项选择题
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语出自(A)。
14、(A)的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A、《左传》 B、《战国策》
A、孔子B、庄子C、老子
15、(C)反映出士人精神的张扬。
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语出自(A)。
A、《左传》B、《国语》C、《战国策》
A、孔子B、庄子C、老子
16、寓言故事的数量具先秦散文之首的是(C)。
3、“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B)表达哲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 A、孟子B、庄子C、荀子
4、(B)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辨风格。
A、《孟子》B、《庄子》C、《荀子》
5、(A)经常用寓言来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A、庄子 B、孟子 C、荀子
6、清人方东树说(A)文章“意接而词不接。” A、庄子 B、孟子 C、荀子
7、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指的是(B)。A、虚伪 B、人为
8、离骚二字,王逸解释为(A)。A、离别的忧愁 B、遭受忧患
9、离骚二字,司马迁解释为(B)。
A、离别的忧愁 B、遭受忧患
10、重章叠句在(B)中运用较多。A、大雅和颂 B、小雅和国风 C、大雅和国风
11、先秦说理文的主要形态是(A)。
A、语言形象隽永,说理言近旨远词约义风 B、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
12、《国语》主要是(A)。
A、记言 B、记事
13、(C)的叙述语言长于铺张渲染。
A、《左传》B、《国语》C、《战国策》
17、展翅的鲲鹏和御风而行的列子是(A)。A、有待逍遥 B、无待逍遥
18、被称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且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的著作是(B)
A、尚书 B左传 C、战国策 D、国语
三、多项选择题
1、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有这样的特征是(AB)。A、和谐典雅 B、婉而多风 C、个性张扬 2、孟子秉有战国时期特有的文化气质(BC)。A、温文尔雅 B、富于激情 C、个性张扬 3、《论语》具有的文学特征是(ABD)。A、表现了人物的形象性格B、语言形象C、文章以韵文为主D、富于感情、《老子》的文学特征是(BC)
A、表现了人物的形象性格B、采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句式C、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
5、《论语》与《老子》的共同点是(AB)。A、语录体B、注重情感和形象性C、以韵文为主
6、《孟子》的特点是(ABC)。A、长于譬喻B、气势浩然C、善于类比推理D、文字古奥
7、《孟子》与《墨子》的共同点是(AB)。
A、善于类比推理B、语言平易浅易C、重质轻文
8、先秦诸子散文主要是(AB)。
A、哲理散文 B、政论散文 C、抒情散文
9、《庄子》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这“三言”是(ABD)。
A、寓言B、重言C、格言D、卮言
10、属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的是(ABC)。A、守株待兔B、郑人买履C、揠苗助长D、郢书燕说
11、属于《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的是(ABC)。
A、滥竽充数B、画鬼最易C、买椟还珠D、五十步笑百步
1、诗经或者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后因其305篇,称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其代称。西汉初年,诗三百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诗经》体现了先民最早的文学思维和文学表达,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抒情诗的传统。
2、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辑整理的一种说法,汉代班固坚持此说。其要义在于说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集诗歌,献给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除此之外,诗经的编辑还有公卿献诗说以及孔子“删诗”说。
3、风、骚:诗经和楚辞的代称。国风和离骚分别是诗经和离骚的代表性作品,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12、怨刺诗主要保存在(AC)。A、二雅B、颂C、国风、《九歌》中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的是(AC)。
A、《湘夫人》B、《东皇太一》C、《山鬼》 14、屈原的作品内容比较接近的是(ACD)。A、《九歌》B、《九章》C、《离骚》D、《招魂》
15、《桔颂》所表现的精神是(ABD)。
A、独立不迁B、深固难徙C、桀骜不逊D、苏世独立
16、屈原之后的楚辞作家有(AB)。A、唐勒B、景差、C黄伯思
17、属于《九歌》的作品是(ACD)。A、《山鬼》B、《悲回风》C、《大司命》D、《国殇》
18、属于《九章》的作品是(AC)。A、《怀沙》B、《国殇》C、《悲回风》 19、属于宋玉的作品是(AC)。A《九辩》B《洛神赋》C《高唐赋》
20、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楚辞作家是(AB)。A、屈原B、宋玉C、唐勒D、景差
四、名词解释
义的两座高峰,成为艺术创作的典范。
4、楚辞:战国时,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诗体。它“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并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形式自由,句式多变,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此外也指以屈原为首的楚辞作家的诗歌总集。
5、四家诗: 汉代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说的合称。后齐鲁韩三家诗亡,毛诗独存。
6、赋比兴:赋就是铺陈直叙,既可以是叙事,也可以是议论抒情。比就是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7、风雅颂:风雅颂是诗经的分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
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小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
8、春秋笔法:指春秋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后来,人们把文笔含蓄蕴藉,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为春秋笔法。
9、春秋三传:解释和补注春秋的三部著作《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公羊传》的作者是齐人公羊高。《谷梁传》的作者是鲁人谷梁赤。三传中《左传》成就最高,《公羊传》和《谷梁传》都旨在解说春秋的微言大义,历史和文学价值不高。
五、简答
1、先秦文学的形态特征。
答:不是纯文学形态文史哲不分、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集体创
作造成原始作者难以辩明与指实。
2、先秦文学流变与先秦文化演变的关系。
答:
1、夏商: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诗歌与祭祀活动有关,内容述功、颂圣,简短古朴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用韵灵活。散文文字古奥。
2、西周春秋:礼乐文化,文学和谐典雅,婉而多讽;
3、战国: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文学着眼现实,突破春秋时代温文尔雅的文风,多富有个性与激情,文学呈现百花齐放的特征。清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之文体备,故论文于战国,而升降盛衰之故可知也。”
3、中国神话蕴涵着怎样的民族精神?
答:
1、忧患意识。2厚生爱民意识。3反抗精神。示战争的起因、酝酿过程及其结果。其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4、大量戏剧性情节的运用,使作品叙事充满故事性。
5、广泛地描写各色人物,人物个性鲜明
9、《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答: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0、我国说理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语录体阶段,以《论语》、《老
4、神话具有怎样的思维特征?
答: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2具体、形象的思维。3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从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5、《诗经》的复叠章法,对充实深化诗歌的主题等方面有何作用?答:《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莒的整个过程。复沓回环的结构,灵活多样的用词,把采芣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非常。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6、《诗经》的艺术特点。
答:赋比兴的手法;四言重章叠句;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7、《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答:奠定抒情诗的传统;风雅与文学革新;比兴的垂范。
8、《左传》的叙事艺术有何特点?
答:
1、《左传》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还创造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做出道德伦理评价。
2、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议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限制。
3、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其特点突出地成就在描写战争。描写战争并不局限于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
子》为代表。(2)对话式论辩文阶段,以《孟子》、《庄子》为代表。(3)专题论文,以《荀子》、《韩非子》为代表。
11、《论语》的文学特点
答:(1)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2)语言形象。(3)充
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
12、《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答: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气势浩然的文风。
13、《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答: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形象恢诡的论辩;富有诗意的语言。
14、《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哪两类意象?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美人、香草。起着比喻的作用。美人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在《离骚》中种类繁多,其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15、《离骚》中塑造了一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离骚》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
象。从诗歌中的香草和装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奋发自励、苏世独立的人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则是其人格的外在显现。探索的热情和功业未就的焦虑,发而为对有限时间的珍视。恶劣的政治环境,使屈原陷入极端艰难的处境之中,但他却以生命的挚诚来捍卫自己的理想。正是在这强烈的自信和无所畏惧的精神的鼓舞之下,屈原才能对楚王及腐败的佞臣集团展开尖锐的批判。屈原的形象在《离骚》中十分突出,他那傲岸的人格和不屈斗争精神,激励了后世无数的文人,并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16、楚辞、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答:
1、楚辞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①楚辞创造了一种新诗体,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楚辞中另以浪漫特征表现在它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这些影响了后来的李白、李贺等诗人。③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氓》:本篇是弃妇的怨诗。篇中自敘了这个女子从恋爱、结婚、受虐到被弃的过程,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制度对女子的压迫和损害。全诗分为六章:第一章写恋爱,第二写待嫁,第三章、第四章叙述中断,插入怨愤之辞,第五章写受虐,第六章写决绝之情。全诗塑造了女主人公与“氓”两个人物形象。全诗写女主人公的经历与情感交相发展,结构上故事情节与作者思绪相适应,将叙事、议论、抒情融于一炉。另外善于运用比兴也是这首诗的特点。
《君子于役》:这首诗表现了一位农家妇女对其久役在外,不知归期的丈夫深切而痛苦的怀念之情,从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频繁的战争和徭役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此诗言情写景,真实纯朴。通过鸡栖于巣、牛羊归栏等农村日常生活的细节,既描画出思者的家庭生活环境与气氛,又起衬托比喻的作用,亲切自
2、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首先是它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②屈原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和《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17、《九歌》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在描写人物时:
1、描写心理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敘写了一些细节,如《湘君》言:“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由爱之深、思之切,而生焦虑疑惑之心,对痴情心态的描写可谓入木三分。
2、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湘夫人》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嬝嬝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六、论述题(赏析题)
1、《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与《庄子》的有何异同?
答:(1)《韩非子》使寓言故事成为独立的文学体裁。《韩非子》与《庄子》的寓言故事都很多,但《庄子》的寓言故事只是说理文的构成部分,并非是独立的文学体裁。《韩非子》则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像《内储说》、《外储说》、《说林》等都是寓言故事专集。(2)风格不同。《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庄子》的则奇幻玄虚、怪诞神奇。两者风格截然不同。(3)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如《韩非子》让自己笔下的孔子形象法家化;《庄子》也一样,让孔子的形象道家化。
2、以《湘君》、《湘夫人》和《山鬼》等篇为例,说明《九歌》的艺术特色。
要点:描写人物心理方面十分细腻深入,除了那些一往情深的倾诉外,还叙写一些细节,善于用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
3、分析《东山》、《君子于役》、《氓》、《采薇》等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
4.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先秦两汉) 篇四
一、填空
1.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
.山海
》中。2.《尚书》在汉代被尊为经,故又称
.《
。.书经 3.《春秋左传正义》的作者是
孔颖达。
4.庄子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组织结构,后人称之为
.轮辐式
结构。5.“屈原”的“原”是他的字。
6.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有
.班固 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7.《孔雀东南飞》原名《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过秦论》的作者是
贾谊。
9.现存最早的《国语》注本是三国时期吴人韦的《国语注》。10.《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萧统的《
文选
》。
11.在古代神话中,仓颉
相传是文字的创造者。12.三家诗是指
鲁人申培
,齐人辕固,燕人韩婴。13.《春秋》三传分别是:《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14.
语录体
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15.“缘木求鱼”的成语出自《
《孟子》
》。16.《庄子》的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1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宋玉所撰《
《九辩》 》发端。18.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
。19.枚乘的赋体代表作是《《七发》
》。20.司马迁,字
子长。
21.较详细地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的书籍是《
淮南子
》。22.《诗》到了__.汉 _. ____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23.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_ 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4.《公羊传》的作者是 .公羊高
。25.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26.“狡兔三窟”成语出自《 《战国策》 》。27.《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它的编纂体例是
纪传体
。28.东汉京都赋的代表作家主要有班固和
张衡
。29.《乐府诗集》是由
郭茂倩
所编。30.《史记正义》的作者是 .张守节
。31.反映治理洪水的神话是
鲧禹治水。
32.按 音乐
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33.孔子生于
前551年
年。34.“舍生取义”成语出自《
《孟子》 》。35.《国语》的性质是 .国别史
史。36.《庄子》三言分别是指:
.寓言、重言、卮言。37.《战国策》是由汉代学者
刘向
编辑成书的。38.《九辩》开创了文学史上的“
悲秋
”题材。
39.东汉时期代表性的楚辞注本主要是王逸的 《楚辞章句》
。40.《史记集解》的作者是
裴骃
。41.上古神话主要分为___事物起源神话__,反映人与自然斗争以及人类之间战争两大类。42.《尚书》一名的意思是____上古之书_____。
43.被司马迁称为“礼义之大宗”的先秦著作是《___春秋 __》。44.“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论语 ___》。45.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_____.采诗___、删诗之说。46.《诗经》中颂扬周始祖后稷的诗歌是《_____大雅?生民 _______》。47.《周礼?春官》把风、赋、比、兴、雅、颂合称为____六诗_______。48.《____国语 ______》被后人称为“春秋外传”。49.《孟子?滕文公》所指“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的人物的言行集中载录于《__战国策 _》一书。
50.《国殇》是《九歌》中祭祀_阵亡将士___的作品。51.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主客问答_______的形式。
52.赵壹的《刺世嫉邪赋》属于汉赋中的______抒情小赋______类型。
53.司马迁说他编纂《史记》的宗旨,是要“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_______成一家之言 ____。”
5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本纪、世家 __和列传中。55.游记、碑文等体裁肇兴于____东汉 _____时期。56.____乐府________是汉代出现的一种合乐诗体。57.盘古神话属于神话类型中的____创世神话__。
58.韩愈《进学解》称其文字“佶屈聱牙”的先秦著作是《《尚书__》。59.一般认为,《诗经》中的风、雅、颂是以_____音乐类型___为划分标准的。
60.春秋时代,贵族常常在外交场合引用《诗经》来表达自己的志意,这叫做_.赋诗言志___。
61.《《卫风?氓》/《邶风?谷风__》是《诗经》中弃妇诗的代表作。62.《诗经》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小雅?采薇___》。
63.“《春秋》三传”是指《公羊传》、《穀梁传》和____《左传___。
64.战国纵横家的言行集中载录在刘向所编的《__《战国策》___》一书中。65.早期诸子散文的文体形态为____语录体___体和格言体。66.“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这句话出自《__《论语__》。67.“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语出自《_孟子_》。
68.《_湘君_》和《湘夫人》是《九歌》中祭祀湘水之神的作品。69.《_橘颂_》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咏物诗。
70.《_《九辩_》开创了中国文学史的“悲秋” 主题。71.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是《__《过秦论___》。
72.“疾虚妄”是王充名作《___《论衡》__》的基本精神。73.汉大赋在结构上常采用____主客问答_____的形式。
74.《史记》的人物传记主要载录在____本纪____、世家和列传中。
7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在先秦称作“诗”或“诗三百”至
汉代才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76.《诗经》中的“二南”指
周南、召南。77.《诗经》中的“二雅”指大雅、小雅
。78.《诗经》中的“三颂”是指周颂、商颂、鲁颂。79.《韩非子、五蠹》中的“五蠹”是指学者,言谈者,工商,患御者、带剑者 五种人。
80.《论语侍坐章》中的“四子”是子路、曾晳
、冉有、公西华四个人。81.烛之武是《左传》中的 《烛之武退秦师》 篇中的人物。82.邵公是《国语》中
邵公谏弭谤
篇的人物。83.冯谖是《战国策》中的 《冯谖客孟尝君》篇中的人物。84.“形容枯槁”出自《战国策》中的《苏秦始将连横》
篇。85.秦代文学的代表作家是
李斯,其代表作品是《谏逐客书》。86.汉代大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
司马相如,他的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这两篇作品不写于同时,但内容连贯,构思一贯,结体谨严,实为一篇完整作品的上下章。
87.司马迁修史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_.通古今之变___,成一家之言”。88.班固的《 汉书》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8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90.第一篇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
《左传》
。91.第一部国别史是
《国语》。
92.记载战国史实又分国记事的史书是
《战国策》。
93.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文人
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9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中的《邵公谏弭谤
篇。95.“缘木求鱼”出自《孟子》中的 《齐桓晋文之事章》
篇。96.“锲而不舍”出自《荀子》中的《劝学》
篇。97.“夙兴夜寐”、“信誓旦旦”出自《诗经》中的 《氓》
篇。98.《逍遥游》篇是
庄子 的代表作。99.“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 离骚 》的名句。
100.《楚辞》最早的注本是《《楚辞章句 》。
二、名词解释
1神话
. 2山海经》 3.诗三百4.诗六义5.四家诗6.风雅颂7.赋比8.思无邪 9.今文三家诗10.毛传郑
11.今古文尚书 12.春秋三传13.孔孟
14.老庄15.知人论世
16.《韩非子》
17.楚辞
18.风骚
19.屈宋
20.《九歌》
21.《天问》22.诸子百家23.七体24.枚马25.散体赋26.汉赋四大家
27.劝百讽一28.《太史公书》29.互见法30.《史记》三家注31.班马32.《汉书》
33.乐府诗
34.乐府35.《乐府诗集》36.《陌上桑》37.《孔雀东南飞》38.《古诗十九首》 39.言事
40.金相玉质
三、简答
1.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2.简述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3.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4.简述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5.简述《诗经》的艺术特点 6.简述《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7.《氓》中弃妇形象分析
8.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及特点9.简述《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10.简论《战国策》的艺术特点11.简述先秦诸子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12.简述先秦诸子的特点13.简述《论语》的文学价值
14.简论《孟子》的文学价值15.简述《荀子》散文的写作特点
16.简述“香草美人”意象具有哪些内涵17.简述《过秦论》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18.简述汉赋的分类及其发展概况19.简述汉大赋的成因
20.简述汉大赋的特点21.试论《天子游猎赋》的主题及其在汉赋史上的地位 2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23.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 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25.简析《氓》中女主人公三次涉淇水的作用 26.简析《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27.《左传》以战争描写见长,试举例分析其特色 28.《项羽本纪》,简要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29.简述《陌上丧》“罗敷夸夫”一段的作 用
30.简述“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全诗中的作用
四、论述题
1.举例谈谈《诗经》的思想内容。2.举例说明《左传》的文学成就。3.试比较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异同。4.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谈谈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概况。6.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7.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8.试论《史记》的艺术成就。9.《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有何不同? 10.试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1.试述赋、比、兴艺术手法在诗经中的运用。12.结合作品谈谈你对《诗经》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的认识。
13.你喜欢屈原吗?谈谈你的看法。14.试谈谈你对《离骚》抒情艺术成就的认识。15.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谈谈你对西汉散文成就的认识。16.你认为汉赋产生的原因有哪些?17.王国维认为赋是汉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谈谈你的看法。
18.鲁迅先生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对这句话是如何认识的?
19.《史记》描写人物从《左转》中继承了哪些手法?
20.《古诗十九首》中,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你的理由。
(附:先秦两汉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二、名词解答案
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3.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
8. 思无邪: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的意思。
9.今文三家诗:《春秋》过于简短而语义隐晦,因此出现了一些对之解释的著作。有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以及战国齐人公羊高撰的《公羊传》和战国鲁人穀梁赤撰的《穀梁传》。《公》、《穀》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以史实叙说历史。
10.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1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及其弟子胡毋生写定;《穀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
13.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4.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15.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
16.《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
17.楚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
18.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
19.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2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
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21.《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 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
2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
23、七体: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
24、枚马: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
25.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26.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
27.“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
28.《太史公书》:《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
29.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
30、《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
31.班马: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
3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
33.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34.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
35.《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
36.《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 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
37.《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
38.《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39.言事增实:这是王充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批评。东汉时期谶纬流行,文学创作中出现“言事增其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就是不依据事实而随意夸大,有损于对真美的追求。这涉及到对文学创作的艺术虚构中,如何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40.金相玉质:这是王逸《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评价。屈原人格品质极为高尚,对待现实积极进取,在创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辞绚烂,想象丰富,表达对光明的追求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屈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达到完美的统一。王逸对屈原作品“金相玉质”的评价,不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中国文学创作起了指导作用。
三、简答题答案
1.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2分)。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2分)。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2分)。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2分)。结合作品来谈(2分)。
2.我国神话的基本特征主要有:在思想内容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1)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从中随处可见当时先民为生存而从事劳动创造的情况、先民同大自然斗争的具体情形,也可以看到当时社会斗争的真实面貌(2分)。(2)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表现了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理想的热烈的憧憬,表体现了中华民族立足现实人生、自强不息、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奋发昂扬的乐观品格(2分)。在艺术方面,(3)我国上古神话首先表现出了为人生、以人的生存为中心的原始艺术精神,展示了我们民族未来的艺术思维特征(2分)。(4)我国上古神话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表现,并不直接、具体,而是通过其幼稚幻想加工过的变态现实。在反映中华民族追求真理、富于理想、意志坚强、积极进取、乐观豪迈的民族性格基础上,形成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2分)。(5)我国上古神话成功运用了后世所说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拟人等浪漫主义手法(2分)。
3.现存我国神话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有代表性的是盘古、女娲神话(2分)。二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2分)。三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它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和《后羿射日》(2分)。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是征服旱灾的英雄后羿(2分)。四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驩头、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2分)。
4.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古代神话为后代作家、诗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文学素材和艺术形象(2分);(2)古代神话中的女娲、夸夫、刑天等形象,表现出了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对光明的追求和乐观的信念,对后代文学家理想和信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结合例子。(2分)(3)古代神话中的浪漫幻想启发后代作家的思维,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和表现范围(2分),结合例子。(2分)
5.《诗经》的艺术特点主要有:(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3分);(2)重章叠唱(2分);(3)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使用(3分);(4)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明快,富于变化(2分)。
6.《诗经》对后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是它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其“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创作精神,启发和推动了后世作家密切关注现实、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如汉乐府民歌作家、建安诗人、陈子昂、杜甫、新乐府运动诸诗人等的乐府作品,都是对这种创作精神的直接继承(3分)。其次,它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艺术借鉴。其后屈原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表达爱憎的手法,汉乐府民歌中的寓言拟物诗,阮籍的《咏怀》,郭璞的《游仙》,李白的《古风》,李商隐的《锦瑟》,陆游的《卜算子?泳梅》以及元曲清戏中的美刺讽喻作品,无不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我国文学韵味悠长、含蓄蕴藉的民族特色。至于其赋的手法,对后世文学也有颇深远的影响。赋体文学是由它直接发展而来的。此外,诗歌、词、戏曲、小说中亦有很多作品糅进了赋的手法。再次,它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从文学史发展看,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常常是先从民间孕育,然后由文人予以加工发展。历代一些有成就的作家,也多是通过向民间文学学习,丰富自己的创作。向民间文学学习,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优良传统(4分)。
7.《氓》中的弃妇形象:(1)勤劳,任劳任怨,未弃前弃妇渴望爱情,忠于婚姻(2分);(2)被弃后,没有苦苦哀求,而是果断决绝,显示性格刚强的一面(2分)。(3)诗中弃妇严厉地谴责男子的负心,对男子的虐待予以斥责,表现出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的反抗(1分)。
8.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如《尚书》记言,《春秋》记事,文字古朴简洁(3分)。第二阶段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代表作是《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祥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3分)。第三阶段是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4分)。
9.《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露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2分),具体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2分);(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地频繁战争(2分);(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2分)。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2分)。
10.《战国策》的艺术特点表现在:(1)长于说辞。其文多为策士游说之辞,善于权衡利弊,根据不同对象的不同身份地位,揣摩其不同个性心理,说谏有异,风格多变。(2分)(2)是善于写人。它所写人物涉及面超过先秦任何史籍。其表现的人物以谋臣策士为主,人物刻划大都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符合人物的生活经历(3分)。(3)是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文中熟练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比喻、铺陈、夸张等修辞手法,从而使其文辞彩绚烂,感情充沛,富于气势。(3分)(4)《战国策》中的寓言,亦丰富多彩,或为动物寓言,或为社会寓言,或为历史寓言,生动形象,言短意长,文学性极强。(2分)
1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分):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3分)。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3分)。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宏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论说文的体制(3分)。
12.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
1、思想上,它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2分)。
2、语言上,它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2分)。
3、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散文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2分)。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2分)。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2分)。
13.《论语》的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对孔子及其门人弟子等性格形象的塑造上。其塑造绝大部分并非有意,真实反映了说话人原始的性格和风貌。如孔子的思想深沉、举止端方、平易温和及愤怒状、狼狈态。也有少数篇章是经过作者的加工来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侍坐》(4分)。其次,《论语》言简意赅,朴素生动,富有哲理和情感色彩,形成一种平易雅正、隽永含蓄地语言风格。有不少警句成为后人生活、学习、工作的座右铭。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等等(4分)。另外《论语》记言,多用口语,通俗浅显(2分)。
14.《孟子》的文学价值,(1)表现在它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2分)。(2)《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注意论辩技巧,刚柔相济。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如“齐桓晋文之事”。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让对方摆出论点,树起批驳的靶子,然后因势利导,层层推进,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如“鱼我所欲也”章。(4分)。(3)《孟子》词彩华赡,痛快流利,感情强烈,气势磅礴,富于鼓动性。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4分)
15.《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全书体例完整,表现出较高的组织和分析能力,其写作特点主要有三点:(1)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3分)。(2)比喻繁富精当,既能生动形象地阐明道理,又朴素简赅,富于启发性(3分)。(3)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
16.(1)香草意象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诗人有时以香草自称,有时又用来指称他尊敬的人,所有这些人,都具有高洁的人格(2分);二是与恶草相对,象征者政治斗争的双方(2分);(2)美人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喻君王,或自喻(2分)。其中最集中的表现在以男女关系比喻君臣关系(2分)。以男女婚约的变化喻君臣关系的改变,不仅形象生动,还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2分)。
17.《过秦论》是贾谊论说散文中最著名、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分上、中、下三篇(2分),基本内容是指斥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的过失,分析秦灭亡之因在于不行仁义(2分)。文章围绕中心论点,使用铺陈描写和对照手法,将秦自孝公以来的逐渐强大过程,特别是秦始皇时的显赫声势作了极力铺张和渲染,然后笔锋陡转,极写陈涉领导的义军力量之小,而响应者之多,终于推翻秦朝(4分)。文中又多设伏笔和照应,多用排比、对偶和比喻,逻辑严密,结构严谨,雄辩滔滔,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文辞富丽,既有纵横家的余风,又有汉代散文句式趋向骈偶的文辞之美的新特点(2分)。
18.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可分为骚赋、大赋和小赋三类,三者之中,大赋又是汉赋的代表(1分)。汉赋的发展,可分三个阶段看:第一个阶段是从汉初到武帝即位。这一阶段流行骚体赋,贾谊是其代表作家,大赋也开始形成,出现了枚乘的《七发》。此时辞赋创作中心不在朝廷而在藩国(3分)。第二个阶段从汉武帝到东汉中期,此期大赋创作最为兴盛,著名的汉赋四大家皆出此期,骚赋和小赋创作无法与之相比,但亦未中止(3分)。第三个阶段从东汉中叶以后至汉末,这是大赋衰微期,抒情小赋的勃兴期,直启魏晋的抒情赋创作(3分)。
19.汉大赋的成因有多种因素:(1)春秋以来思维的精细化、“渐尚骋辞”的语言自觉、追求大、全、气势力量的审美意识,汉帝国的强盛和汉代帝王、藩侯的爱好提倡,是影响其产生的文学之外的历史和现实因素。(2)从文学渊源看,《诗经》、《楚辞》、先秦诸子散文尤其是纵横家说辞、俳优讽谏之语等,都给汉大赋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
20.汉大赋的特点:(1)篇幅较长,结构宏大,一般都在千字以上。(2分)(2)善于用 铺陈、夸张的手法,富丽的辞藻。(2分)(3)侧重铺写宫苑、京都、宫殿、山川等壮丽事物,帝王的政治、军事、祭祀等重大活动,以及帝王贵族声色犬马、畋猎驰逐等生活。(2分)(4)主旨则既美且刺。其效果往往是“劝百讽一”。(2分)(5)多采用主客问答式,赋文一般由序、正文(主客彼此夸耀)、结尾(往往以一方向另一方诚服作结)。序和结尾一般用散文,正文以韵文为主。(2分)
21.《天子游猎赋》前后两部分主题是统一的,即反对奢侈,崇尚节俭,抑诸侯而尊天子,维护汉帝国的统一。其间又有对人民生产、生活的关心,及对天子功德、帝国昌盛气象与风貌的热情歌颂。(4分)
《天子游猎赋》在汉赋史上的地位:(1)确立了汉大赋虚构人物、设为问答、铺张扬厉的体制(2分);(2)奠定了大赋讽劝兼杂、“劝百讽一”的主题模式(2分);(3)其体制成为后世赋家学习模仿的典范(2分)。
22.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1)最突出的特色是以叙事为主,善于剪裁和安排情节。汉乐府民歌虽也有一些抒情诗颇具时代特征,但最能体现其特色的还是大量的叙事诗。这些诗或描写一个场面,或叙述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在叙事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其中最成熟的作品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两诗都注意以人物关系构建叙事情节,以人物冲突推动情节的发展,并注意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4分)。(2)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刻划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东门行》中妻子与丈夫的对话,《上山采蘼芜》中弃妇与故夫的答对,《陌上桑》中“罗敷前致辞”的从容、无畏,《孔雀东南飞》中焦母捶床大怒、刘母拊掌而悲等都是其例(2分)。(3)善于运用比兴、拟人、夸张、铺陈和烘托手法。如《白头吟》以“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比喻女子的爱情纯洁;《陌上桑》以铺陈手法,表现罗敷的美丽等(2分)。(4)语言朴素自然,生动活泼。句式上打破《诗经》的四言,以杂言为主,逐渐趋于五言(2分)。
23.文人五言诗产生发展的过程:(1)五言诗的产生经历了从杂言到民间五言,再到文人五言的一个相当长的过程(2分)。(2)早在秦代,民间歌谣中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长城之歌》(2分)。(2)西汉已出现了以五言为主的《戚夫人歌》和《李延年歌》,这时期的乐府民歌中,也杂用了一些五言(2分)。(3)汉成帝时,民间完整的五言歌谣已经形成(2分)。(4)班固的《咏史》是最早出现的文人五言诗,是他有意模仿乐府民歌之作,质木无文(2分)。(5)东汉中后期,创作者继增,至《古诗十九首》产生而达到成熟(2分)。
2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被称为“五言之冠冕”、“五言之《诗经》”,其艺术成就:(1)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其创作大都有感而发,不虚情,不矫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随语成韵,随韵成趣,自然而然,由此铸就了其浑然天成的艺术风格。(3分)(2)《古诗十九首》长于抒情。其抒情的方法灵活多变,或用比兴手法,如“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或融情于景,寓景于情,总是自然高超,曲尽其妙(3分)。(3)《古诗十九首》每首语言都浅近自然,务求平淡,如话家常,而又意蕴丰厚,耐人寻味(2分)。要求能结合例子来答。(2分)
25.(1)淇水是弃妇命运的线索和见证(2分);(2)第一次涉淇水,是恋爱时期,女主人公对爱情忠贞并充满期望(2分);第二次涉淇水,则是婚后遭到虐待,女主人公开始对婚姻生活感到失望(2分);第三次涉淇水,则是女主人公被丈夫抛弃,女主人与丈夫断绝关系(2分)。(3)女主人公的命运的三次变化,通过三涉淇水来表现,艺术构思是十分紧凑的(2分)。
26.《氓》中女主人公形象:(1)忠于爱情,渴望拥有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如作品中“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不见复关,涕泣涟涟”等(3分);(2)勤劳善良,任劳任怨,愿意以自己的付出来维持家庭。如作品中讲到“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等都是言此(3分)。(3)在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敢于反抗,没有哀求,体现了坚强的一面。对男子的负心,她予以谴责,“言既遂也,至于暴矣”;自己被休弃回家,说出了“亦已焉哉”,果断决绝(4分)。
27.(1)战争是《左传》记载的春秋时代的重要政治内容,富有特色的战争描写则是是 充分体现了《左传》将历史事件故事化的写作技巧(3分);(2)《左传》不是孤立地描写战争,而是带着“宏大叙事”的政治眼光,往往详细描述战争的起因、各方的内政外交动态、战前部署、决战主角的心态与个性等等,立体而深入地呈现战争的错综复杂的状态(3分);(3)生动简洁地描绘战场的局势和场面,巧妙穿插战斗细节,富于现场感,或磅礴震撼,或曲折跌宕,或血腥残酷,或诙谐幽默,皆如亲临(2分)。
28.(1)胸怀大志,但又浮躁。他学书不成,学剑也不肯学到底,表示要学万人敌,他见到威焰赫赫,不可一世的秦始皇,极为藐视地说:“彼可取而代之。”(1分)(2)当机立断,英勇果敢。杀死宋义,率领渡河救赵,和秦军展开殊死决战,终于大破秦军,挽救了危局(1分)。(3)宁折不弯的英雄本色。东城之战,项羽以二十八骑冲入汉军重围,仍然所向披靡(1分)。(4)刚直厚道,缺乏远见。鸿门晏上放走刘邦,他感到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则拔剑自刎,不准备东山再起。他缺乏政治远见和谋略,不善于把握历史的动向和机遇(1分)。(5)豪爽憨厚,同时也粗疏寡谋;在关键时刻,他一方面优柔寡断,轻信别人;另一方面又刚愎自用,不听忠臣范增的劝告;他自恃强大,低估了对手,同时又高傲自负,在失败之际,他仍不知悔悟,反而怨天尤人,这些缺点使他成为一个悲剧人物(1分)。
29.(1)罗敷没有夫,夸夫是罗敷拒绝太守的借口(1分);(2)作为采桑女,罗敷单靠拒绝是无法回绝太守的,必须智取(1分)。(3)罗敷所夸之夫越完美,就越能够衬托太守的丑陋,通过打击太守的自尊心,达到拒绝的目的(1分)。(4)“罗敷夸夫”一节重在突出罗敷有过人的智慧,写罗敷的内在美,写出她美的关键在于“神”,升华了前文对罗敷外貌的描写,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2分)。
30.(1)这两句借孔雀起兴,是汉乐府常见手法(1分);(2)“飞”喻夫妻离散,暗示焦中卿与刘兰芝婚姻有变,二人离散(1分);(3)“徘徊”喻夫妻恩爱,不忍离别,比喻焦中卿与刘兰芝不忍分手,他们的离散是受外力所迫(1分);(4)开篇以孔雀迟疑徘徊的形象,暗示故事的悲剧结局,给全诗的抹上浓郁的悲剧气氛,对焦仲卿、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深表同情(2分)。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诗经》的主要内容(参考要点):《诗经》思想内容广阔,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表现恋爱、婚姻题材的婚恋诗。这类诗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或写男女子相爱时的和谐欢乐,失恋时的痛苦忧伤,赞扬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和勇敢追求,如《关雎》、《静女》、《蒹葭》、《柏舟》等。或写爱情和婚姻的不幸,表现女性在当时社会所受迫害、凌辱及被遗弃的痛苦,如《日月》、《谷风》、《将仲子》、《氓》等。
(2)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这类诗也很多,有的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盛,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噫嘻》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芣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
(3)关于战争和徭役的征役诗。这类诗主要表现战争和徭役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灾难和痛苦,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如《东山》、《东方未明》、《何草不黄》、《君子于役》等。也有少数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
(4)颂歌。这类诗大都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为周王统治的合理性寻求神学依据,如《维天之命》、《文王》;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殷武》、《江汉》;有的颂宴饮赞嘉宾,如《鹿鸣》、《南有嘉鱼》等。
(5)反映社会矛盾、揭露批判现实的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谕劝戒之作,的借古讽今,如《荡》、《正月》。更多的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民劳》、《板》、《荡》。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如《巷伯》、《正月》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硕鼠》、《伐檀》、《新台》、《南山》、《黄鸟》。
(6)周民族的史诗。《大雅》里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
2.《左传》的文学成就很高(参考要点):
(1)首先体现在善于叙事上。其叙述复杂历史事件,真实生动,委婉周详,头绪清楚,注意伏线,照应,重点突出。其叙事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正叙、顺叙、倒叙、补叙等二十余种,奇正变化,神妙难测。如僖公二十三年,写重耳出亡。其叙事最突出的是写战争,作者不重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而总是围绕某一主题,侧重写战争的背景、战前准备、双方兵力部署、力量的对比、将帅士兵的活动、战略战术的运用、胜负的原因等与人谋有关的情节来描写,从而使文章矛盾错综复杂,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环环相扣,结构谨严,层次清楚,而又中心突出。如著名的“崤之战”、“城濮之战”、“邲之战”、“长勺之战”等大抵如此。
(2)是《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所写人物众多,既有王侯将相,也有商贾、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范围较《尚书》、《春秋》远远扩大。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在刻划人物方面,作者也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或在矛盾冲突中揭示人物心理与性格特征,或通过补叙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或以对比设法刻划人物,或以细节描写深化人物性格。最常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再次,《左传》的语言,简炼而丰润,含蓄而畅达,曲折尽情,极富表现力。无论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大都能如此。尤其人物语言中的外交辞令,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屈完对齐侯、展喜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孙满论鼎、吕相绝秦等,或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或辞令激切、语挟风霜,均用辞雅正,曲尽人情,各得其妙。
3.庄子和屈原浪漫主义比较(参考要点):
(1)相同点表现在:首先,想象丰富而奇特。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屈原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体现在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方面。其次,浓厚的楚文化色彩。庄子更多地从思想内核上,体现出楚文化的色彩,如对道家思想的发挥,逍遥、等万物、齐生死等观念;屈原则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2)不同点:庄子浪漫主义充满哲理。庄子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屈原则形象思维丰富,文学性强,哲理性弱。其次,在语言上,《庄子》善造新语。,如、“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屈原则善于从民间语言中如方言、口语吸取养料。此外,屈原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4.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参考要点):
(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开创者,他的诗歌标志着我国诗歌创作由民间集体创作向作家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的真正到来。
(2)他强烈的爱国思想、高洁的品格和为追求理想而九死不悔的执着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千百年来,在反抗强暴、伸张正义、维护祖国尊严和利益的斗争中,人们总以他为榜样,从他的为人、品格中获得鼓舞和进取的力量。
(3)他的精神品格熔铸成的动人魂魄的诗篇,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进步的作家。贾谊、司 马迁、李白、杜甫、文天祥、龚自珍、鲁迅等人,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鞭挞,对民生疾苦的关注,无不是屈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4)他开创的重幻想的浪漫诗歌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力。《离骚》问世以后,“风”、“骚”并称,被视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典范和论诗的最高准则(2分)。
(5)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之与主体融合,情景交融,形成一系列独立的意象,在诗中起着象征、寄寓的作用。这种“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水平,为后世作家广泛继承。
(6)楚辞参差的句式,冲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为五、七言诗的创制铺平了道路。他创造的楚辞体这一文学样式还直接催生了赋这一新的文学体裁。
5.汉代论说散文的发展大体可分四个阶段(参考要点):
第一阶段从高祖建汉到汉武帝即位前。此时的政论文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多发政见,或指陈时弊,或总结秦亡教训,或劝告诸侯不要谋反,一般还都有战国纵横家余风,畅所欲言,铺陈壮大,感情充沛,气势逼人。重要作家有贾谊、晁错、邹阳、枚乘等。
第二阶段从汉武帝到元、成之世。此期政论文大都依经立义,讲说灾异,论证君权神授、专制合理,征引繁复,文气迟缓,思想禁锢,少有个性,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天人三策》及刘向的《谏营起昌陵疏》是其代表作。也有一些直陈时事、不傍经典的政论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难蜀父老》、桓宽的《盐铁论》等是其著名的作品。此外,淮南王刘安君臣的《淮南子》不同于众,别具一格。
第三阶段从成、哀之世到东汉中期。此期论说散文大都明白晓畅、不傍经典。刘歆的《让太常博士书》、扬雄《自叙书传》、桓谭《新论》、王充《论衡》是其代表作。第四阶段是东汉后期。此期论说散文多发愤之作,指切时弊,不但富于激情,颇有气势,而且骈散相间,注意文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是其代表著作。
6.张衡《二京赋》和班固《两都赋》在写作上的不同主要有(参考要点):《二京赋》是模仿班固《两都赋》创作的,但又力图超过它。其不同主要表现在:
(1)创作主旨不尽相同。《两都赋》以歌颂东汉“法度”为主,《二京赋》主旨则首在讽谏天子、各级官吏及富商的“逾侈”,对美丽、富饶、强盛、繁荣的汉帝国的歌颂与之相比是次要的。
(2)其描写内容比《两都赋》进一步扩大,除写京都及帝王贵族生活外,还描写了一些风俗民情、文化艺术,如《西京赋》就描写了商贾、游侠、辩士的活动以及杂技艺术表演等。
(3)其它如结构更加宏伟,构思更加精巧,气势较为雄健,辞藻较为华丽,铺展尤甚,语加峭拔等,也都是此赋不同于班固《两都赋》之处。
7.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参考要点):(1)史官家世使他有一种创作史书的使命感和深厚的史官文化积淀;(2)少年的从师学习及青壮年的游历与仕宦,使他思想系统,视野开阔,知识渊博通达,为《史记》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3)其父的临终嘱托和孔子的榜样作用,激励了其创作使命感和自信心;(4)史官身份及皇家图书的便利;
(5)李陵之祸对他生死观和思想感情的改变,使他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枝猎激愤。
8.《史记》的艺术成就(参考要点):
(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
(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
(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
(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9.《史记》与《汉书》在写作上不同有(参考要点):
(1)司马迁是私修史书,思想开阔,站在人性、民主性立场上审视社会历史,敢于大胆批评汉高祖的凶残和汉武帝的专制独裁;班固是奉旨修书,受儒家思想和神学迷信的影响较深,往往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2)体例上有所不同,《汉书》将《史记》的五体体例改变为四体,改“书”为“志”,并“世家”入“传”。
(3)与《史记》相比,《汉书》更具有学术性,更注重整体、大节,重视给学者立传,注重考察学术源流和收录经世之文,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偏颇之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加公允。
(4)《汉书》具有学者之文的特点,叙事简练整饬,详赡严密,雍容典雅,语言简洁规范,辞赡韵远,不像《史记》那么骀荡疏宕,生动鲜明,感情浓烈,气势雄放。
10.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参考要点):汉乐府民歌传达了汉代民众的心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内容主要有:
(1)表现民众的悲苦、怨恨与反抗。如《孤儿行》则反映了私有制下道德沦丧导致的一幕悲剧,《东门行》表现了百姓困不可忍之后的反抗。这类民歌,远超先秦民歌“怨刺”的界限,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
(2)控诉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悲歌》等属此。
(3)反映爱情、婚姻、家庭问题这一永恒主题,并藉之歌颂了当时人们追求的坚贞爱情和他们反抗封建礼教的斗争,《有所思》、《上邪》、《孔雀东南飞》等皆为此类民歌。
(4)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些寓言诗,如《乌生》、《枯鱼过河泣》等,善用拟人手法,想象奇特丰富,曲折暴露了统治者地凶残,表现了人民忧生惧祸的心理,并留下了一些有益的社会生活经验。
(5)汉乐府民歌中还有一篇以劳动为题材的名篇——《江南》,用反复咏唱的形式,描绘鱼儿在莲叶四周戏游的情景,表现了采莲青年男女欢愉的心情,展示了江南水乡明媚秀丽的风光。
【chapter1先秦文学教案】推荐阅读:
先秦文学 试题与答案06-29
对话先秦哲学考试09-17
历史通史整理-先秦时期06-21
关于先秦诸子的演讲稿07-26
先秦著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