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堂的体会与深思(8篇)
1.有效课堂的体会与深思 篇一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反思与体会
建华镇初级中学 王东鸿
作为教师,课后与同事交流时经常有这种感觉:许多学生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堂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启而不发,呼而不答,这给数学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如何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在当今以学生为主、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在这里,我就结合本次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问题谈一些自己反思与体会。
一、当前数学课堂提问的误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教师提出的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使得学生不会回答。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针对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导致学生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提问毫无意义。
(2)教师的问题表述不清楚,学生不知如何回答。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否则,一问下来,学生左右为难,无所适从,结果只能是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3)教师提问的用语不当,学生不愿回答。
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回答得对,是难的问题应该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如回答不上来:“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4)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提出的问题,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我们通常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大部分的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二、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基本原则
1、提问要讲究目的性原则
为什么要问。预先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目标:或为引入新课,或为教学前后联系,或为突破教学难点,或为引起学生争论,或为总结归纳等等。
例如,在讲“三角形边的性质”时,针对总结归纳三角形边的性质,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如果任意给出三条线段,它们一定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通过此设问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及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边的性质,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能力。
2、提问要讲究启发性原则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知识内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3、提问要讲究新颖性原则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
4、提问要讲究全体性原则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的目的是在于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思维活动,要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准备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应置大多数学生而不顾,而形成一对一的回答场面,或只向少数几位学生发问。不要先提名后提问,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教师提问的机会要平均分配给每一个学生,即使提问个别学生,最好是先提问后提名,好让全体学生共同思考,这样带来的效果就不同。
三、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1)激趣式提问
恰当的提问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扔下的一块巨石,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新课导入中我设计了一个“猜年龄”的游戏
[师]你们只要按我的要求算出一个数,老师就能猜出你们每一个人的年龄![生](有少部分学生轻轻地说)不可能
[师]请你把你的年龄乘以3减去7,最后除以2,然后说出运算后的结果![生](争先恐后)
19、17.5、16 [师] 15岁、14岁、13岁
[生](学生对老师赞不绝口,佩服得五体投地)[师] 你们想知道秘诀吗? [生](异口同声)想……
此时,老师告诉他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后,他们也能猜出他人的年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听课劲头十足。
(2)启发式提问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例如,我在《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中,用分割的思想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的教学片断:
[师](用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分割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及n边形得出公式后)“大家还能再用分割的方法,得到这个公式吗?”
[生1]: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所有内角和为180°。由于以点O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从中减去,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n-2)180°。(欣赏的眼神)
[生2]:“老师,我们有第三种方法”。
并走到黑板前画图讲解,只见她在黑板上画了图,又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O,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所以这些三角形所有的内角和为(n-1)180°,由于所有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顶点都在点O上,组成一个平角,不属于多边形的内角,应减去,因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n-1)180°-180°,即为(n-2)180°。(掌声)[生3]:“我第四种方法有了!”另一位同学快步地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多边形,在多边形的外边取了一个点O,然后从点O向各个顶点连线,这样就可以得到
(n—1)个三角形,这(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n—1)180°,其中多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应减去。n边形的内角和就是:(n—1)180-180°=(n-2)180°(长久的掌声)。
反思: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3)新颖式提问
例如,在“求矩形面积的最值问题”专题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周长一定时的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是什么情况? [生]正方形的时候!
[师]若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 [生]很多同学根据原有经验,马上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 [师] “那么最大面积是多少?”
[师]“老师如果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设计出一个面积大于400的长方形呢?”
[生]情绪高涨,迫切地希望知道我的结果。
[师]“如图,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12,另一边长为36时,长方形的面积为432,大于400。”
[生]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寻找比432更大的。
[师]“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到底是多少?我们应该怎么求出这个最大值呢?” [生] 60÷3=20,最大面积s=202= 400.带着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了如下探索过程: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60x=-2(x-30x)=-2(x-30x+225)+450=-2(x-15)+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这个信息与原有的知识发生了冲突,在学生脑海中激起了思维的浪花,从而把知识的甘泉注入到他们的心田。
(4)诱思式提问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探索问题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乘法公式—平方差》的新课导入环节,我精心设计了一则“请你评判”的故事:
张三租了李四的一块边长为x米的正方形土地,有一天李四找到他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减少5米 另一边增加5米,继续租给你,你也不吃亏,你看如何?张三立即点头应允。
假如你是故事中的张三,你会答应吗?请说明理由。
感受:通过故事情境中“张三会不会吃亏”的分析(多项式乘法的回顾),诱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生活问题转变成我们熟知的数学问题,这一问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在现今动态生成型的课堂中,我们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角度和表达,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性。当然,高效能的提问类型有多种,不同的教师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不同的提问策略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能。日常备课时,倘若我们能依据教材资源,结合自身实际,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精心设置每一个问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收到预期的成效。同时,倘若我们还能坚持课前、课中、课后反思的习惯,及时总结自己在问题设置、提问过程、提问效能方面的经验和不足,并能不断加以发扬和改进,那么,我们教师的潜能就会得到充分挖掘,我们的专业就会得到主动创新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氛围就会更加和谐。
2.有效课堂的体会与深思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倾听习惯,深思品质
在教学中, 怎样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呢? 我在自己的课改实验探索中, 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让课前听力训练成为唤醒学生耳朵的前奏
1. 低段学生训练方式
( 1) 听力训练: 老师报出手机号码, 听里面有几个9 或几个8? 或老师讲一个小故事, 让孩子们听 “的” 字出现了几次?
( 2) 儿歌表演。教师教简短儿歌, 学生自己配动作表演。例如, 《过山车》上天了, 入地了; 腾云了, 驾雾了; 过山车, 下山了; 我变成, 流星了。孩子们兴趣高昂, 倾听、理解、表演十分专注。
2. 中高段学生训练方式
( 1) 听算训练: 课前1 分钟, 可以让孩子们进行听算抢答, 这样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专注与敏锐。
( 2) 脑筋急转弯或智力小故事抢答: 课前三分钟, 一般是孩子们唱歌、背诵的时间, 可以采取学生轮流讲解脑筋急转弯或智力小故事的方式, 训练孩子们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十分喜欢这种活动方式, 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以上训练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交替进行, 持之以恒, 效果甚好。
二、让探索、交流、展示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倾听习惯与深思品质平台
1. 在倾听中吸纳、总结
课堂是孩子相互接受、相互吸纳观点的地方, 因此教会孩子们相互倾听及其重要。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同桌交流时, 做到1人说1 人听, 听完后提出自己的建议。小组交流时, 由小组长指导大家有序交流, 在高段的同学们要有逐步养成做记录的习惯, 将自己没有想到但别的同学想到的记录下来, 全班汇报时, 汇报人要先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 请大家听我说。这时的汇报人角色已变为小教师, 下面的同学们在小老师讲解完后, 要做出回应: 我同意他的说法, 只是我有一点补充; 或者说我不同意他的说法, 他说的哪里是错误的。
【案例一】我在教学三年级的一道习题: 判定被2 除或被5除余数为0 的数时, 同学们相互交流、吸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 同学们, 我采用的是计算法, 我把这些数一个一个去除以2, 看有没有余数。
大多数孩子回应到: “我也是这样的”。
夏睿同学举手补充道: 我算了以后, 还发现了被2 整除的数都是双数, 双数的个位上都是0、2、4、6、8, 所以我发现这些数中个位上是0、2、4、6、8 的数被2 除, 余数就为0。
“哇, 真的是这样! ”
“那, 单数除以2就会有余数了”
“我还没有想到”
同学们七嘴八舌, 为夏睿的发现激动着。这时王晟懿同学站起来说道: 除以5 的时候也有巧妙的办法: “因为一五得五, 二五一十, 三五十五, 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五六三十, 五七三十五、五八四十、五九四十五, 乘五得到的数个位上都是0 或5, 所以我认为被5 除余数为0 的数个位上一定是0 或者5, 我们就不用一个一个去除以5 了”。王晟懿的话刚说完, 同学们就不约而同地鼓起了掌。
于是我追问到: “听了他们的发言, 你有什么收获”?
生1: “我知道除以2 没有余数的数个位上是0、2、4、6、8; 除以5 没有余数的数个位上是0 或者5. ”、
生2: “我知道了要在计算的基础上找规律”。
在教学这道习题之前, 我心里还纠结着: 要不要像教学五年级能被那样总结规律。孩子们的思考使我明白, 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 在发现中总结, 让他们自觉提炼, 使思维向纵深发展。他们的潜能不容我们低估。
2. 在倾听中质疑、反思
多疑、善疑、质疑、探疑, 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也是创新的起点。正是基于这一点,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 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而我们的一部分学生习惯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也有部分学生习惯于只听不想, 一味地等待接受; 怎样培养孩子们质疑的习惯呢? 我从一年级接手新班时做了这样的尝试:
当孩子们经历独立尝试、小组交流进入全班汇报环节时, 发言人讲解自己的想法后要问一句: “大家同意我说的吗? 有什么要问我的?”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后, 当小老师讲完后下面的孩子立刻就举手提出自己的疑问。
【案例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由于前一天结合分小棒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因此教学时我让孩子们先独立尝试计, 846 ÷ 6。我巡视一圈后发现只有5个孩子从书写到计算结果完全正确, 其余的孩子对每步的书写格式完全是模糊的, 百位除了后就将十位和个位的数字全落下来, 与百位上余下的数合成三位数去除, 我当时对孩子们的做法十分不理解, 想不通他们为什么在这样做?
尝试结束后, 我请吴沛原同学上台讲解。吴沛原边讲边板书, 他分步求商并正确书写, 下面的同学听完发出 “嗯” 的疑问声, 随即彭俊玮同学问: “为什么百位数字除完后, 十位数字落下来时, 你不把个位上的数字落下来呢? 后面不是还有个数吗?”吴沛原回答说 “因为十位分了以后, 再分个位呀。” 这时我适时补充到: “本题百位上余2, 十位上的4 个位上的6 同时落下来后就又变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246 ÷ 6, 就不好算了, 孩子们再采用一位一位往下除试试看。”通过再次尝试孩子们接纳了从高位到低位一位一位往下除的笔算方法。这个教学案例让我明白了: 学生的疑惑要有学生自己提出, 他们问的才是自己感到困惑的关键点, 生生间的思维互动往往比老师讲解的效果好。
【案例三】面积和面积单位
当学生通过自学了解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之后, 秦峥睿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有没有平方毫米?”顿时教室响起了 “有平方百米、平方千米吗?”这些是多么好的问题呀! 通过一段时间的养成训练, 孩子们已经有了主动质疑的习惯, 已经能将所学的知识迁移类推, 像数学家那样去发明面积单位了。
三、让数学思想、方法和解题策略成为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桥梁
1.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 把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外显
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往往隐含在数学知识的背后, 知识教学虽然蕴含着思想方法, 但如果不是有意识地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教学对象, 在数学学习时, 学生常常只注意到处于表层的数学知识, 而注意不到处于深层的思想方法。因此, 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藏的数学思维方法在教学中通过观察与实验、概括与抽象、类比、归纳和演绎等途径逐步渗透。
2. 帮助学生积累解题策略, 明确思考方向
数学问题千变万化, 题海无边。因此掌握解题策略就显得极为的重要。解题策略是寻找解决问题思路的指导思想。它既是使用方法的方法, 又是创造方法的方法。
小学数学解题策略包括哪些内容呢?
《中小学数学·小学版》1994 年第6 期 《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常用策略》一文及其它文章中提出了12 种策略: ( 1) 巧转化, 化生为熟; ( 2) 善于退, 以退求进; ( 3) 细分类, 各个击破; ( 4) 察整体, 把握全局; ( 5) 正面难, 反面入手; ( 6) 条件多, 先A后B; ( 7) 步步推, 水到渠成; ( 8) 据题意, 妙用字母; ( 9) 善直观, 数形结合; ( 10) 作试验, 分析调整; ( 11) 观特例, 归纳猜想; ( 12) 抓特征, 巧妙构造。
日本专家把解题策略分为综合策略 ( 指解题的完整程序) 和一般策略。一般策略包括: ( 1) 尝试和检验; ( 2) 画情形图、简易图; ( 3) 发现规律; ( 4) 画表格; ( 5) 整理思考方法; ( 6) 从简单问题思考; ( 7) 逆向思考。
3.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1) 一题多解
一道习题若能打开思维的窗扉, 从各种角度去考虑, 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精神和提高解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案例四】三年级 《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例题:同学们排成方队做操, 每个方队每行10 人, 有8 排。三个方队共有多少人?
当孩子们收集信息并明确所求问题后。很快就有孩子举手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没有立刻请孩子们讲解, 而是请孩子们利用课前下发的圆片学具, 边摆边说说自己解题思路, 并想一想除了自己刚才想到的解法外还有别的想法吗? 同学们通过观察很快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 2) —题多变
一题多变, 对一道数学题或联想, 或类比, 或推广, 可以得到一系列新的题目, 甚至得到更一般的结论, 积极开展多种变式题的求解, 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案例五】在复习 “分数与百分数的解决问题”时, 设计这样一组练习题:
在完成基础训练后, 将条件与问题灵活变化, 这样, 学生就能把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不同类型联系起来, 加深对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解题方法的熟练掌握, 对量、率对应关系的正确理解, 达到自主联想、把知识结构化的目的。
【案例六】怎样购票合算?
3 名教师带50 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 票价: 成人10 元, 学生5 元, 10 人以上团体票6 元。
方案1: 老师学生各买各的。老师买成人票, 学生买学生票, 共需280 元。
方案2: 老师、学生合起来买团体票, 共需318 元。
方案3: 7 名学生与3 名老师买团体票, 剩下43 名学生买学生票, 共需275 元。
方案4: 3 名老师买成人票, 50 名学生买团体票, 共需330 元。
在这个例子中, 由于老师票价高于团体票价, 学生票价低于团体票价, 所以学生买团体票反而被提高, 因此采用7 名教师与3 名学生合买团体票, 剩下43 名学生买学生票合算。但是当老师人数多学生人数少时, 情况又会发生变化, 为了防止学生形成定式思维, 我及时补充: 如果是30 名老师带8 名学生, 怎样购票合算?
方案1: 老师学生各买各的。老师买成人票, 学生买学生票, 共需340 元。
方案2: 老师、学生合起来买团体票, 共需288 元。
方案3: 30 名老师买团体票, 8 名学生买团体票, 共需220 元。
这时, 采用30 名老师买团体票, 8 名学生买团体票合算。
同学们在这样的变式练习中明白了题目类型千变万化, 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让我们努力构建轻松、自由、开阔的数学课堂, 引领孩子们在学习的路上且听且深思, 让他们聆听交流, 分享智慧, 放飞思维。
参考文献
3.有效课堂的体会与深思 篇三
高效果的课堂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学生不会倾听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身原因,二是老师原因。
(一)学生原因
小学生自制能力差,好动,没耐心听别人讲话,即使是在强迫倾听的时候如果旁边的一个新事物是小学生没见过的,那他就不会再听你的话而把注意力转向了别处。
小学生一般没有倾听的习惯所以也不会有倾听的态度。有的是因为长久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有的是对于课堂知识的不喜欢。这样的倾听态度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继而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
小学生从小时候起就没被教育进行倾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没人帮忙指导他学着倾听,久而久之,即使小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倾听,如何倾听。
(二)老师原因
老师上课的时候,话语说的过多,没有主次之分,这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去听,学生不明白听课的主要内容在哪里,老师也没有及时去引导学生去倾听重点,这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倾听的不重视。
老师在设计教案时候,设置的问题太多,学生答完之后,老师也没有补充说明,这使得学生的倾听效果受阻。而且老师设置的问题太过简单,学生失去了倾听的兴趣。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闲谈,不讲课本知识,课本之外的话语繁多,唠叨话语过多让学生产生厌恶之感,不仅没有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反而在学生心里失去了说服力。
二、培养倾听的方法
(一)对学生的倾听意识进行强化
西方有一句格言是这样说的:上帝给了我们两只耳朵却只给一张嘴。这句话明确地指明让我们学会倾听。老师要给学生讲述倾听的重要性,倾听别人可以拉近我们与别人之间的距离;倾听别人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一个人的了解;倾听别人可以让我们的思想不断更新。倾听是一项技能也是一个必需品。语文知识的传授就是通过老师的讲学生的听来实现。倾听老师讲课,配合老师的授课节奏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
(二)明确知识重点,让学生学会倾听重点
当一节课里,老师传授的知识点过多时,学生就会分不清重点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书本的内容也许比较少需要老师自己去补充,然而有的知识是小学阶段难以掌握的,遇到听不懂的学生会自己停下来思考,继而无法跟上老师的讲课节奏。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对于一些重要知识,老师可以展示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不仅会听到也可以用眼睛看到。
(三)设置奖赏制度
小学生的爱好简单,思维简单,对于小学生的倾听习惯,老师可以设立奖赏制度,对于听课认真的小学生,老师可以奖励大红花或一支漂亮的笔等迎合小学生喜好的物品。老师对于表现好的小学生要提出表扬,让小学生获得喜悦和成就感。老师善于观察小学生,了解小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赞赏,使学生越来越懂得倾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倾听的好处。
(四)专门训练倾听
语文老师可以利用课堂进行文字游戏接龙,一个学生组个词,下个同学用结尾那个词作为开头再进行组词。或者老师可以利用文字进行传语游戏,学生排成人数相同的几排,给每个排头的学生一张纸条,然后第一个学生趴在第二个学生的耳朵旁悄声传递,接连如此。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听话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
“听”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习惯。但是光听不思考,学生的知识就不会得到深入研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考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就要从小学生开始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
三、培养小学生深思品质
(一)设立问题情景
提问题是帮助孩子训练思考的最好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出其不意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教师有意设立问题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智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问题情景还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课堂的积极参与性,慢慢地学生的自主思维性也会提高。
(二)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创新是考验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准则,所谓思维灵活性是指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考虑一个事物,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途径往往比较单一,老师可以适当地给予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不同侧面,要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对于问题进行不同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
对于课本知识,学生不会提出质疑,这种思维压制学生的想象力,鲁迅敢于对几年来的封建文化做出批判,小学生入社未深,对于一些知识不理解但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所有的知识都不是自古有之,是被人所发现再不断修改保留至今。小学生对于知识有权利提出自己的质疑之词,老师不能斥责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查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4.有效课堂的体会与深思 篇四
当下“课堂改革”可谓是教育界的一个炙手可热的新词,几乎所有的学都在展开课堂改革,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许市中学的“五环渐进”式教学模式,一拨又一拨的成功模式刺激着各级领导的神经。于是,不断的派遣自己的教师奔赴各地开展一轮又一轮如火如荼的学习高潮,期望在自己领导的一方教育陈地上也能开出圣洁的课改之花,结出累累硕果。当然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如果忽视自己的实际情况,急功近利,不做深入的调查,在没有统一全体老师的认识下就全面铺开,盲目跟风,期望一夜成名的话,最终是让老师们措不及手,其危害不亚于邯郸学步,照猫画虎。现结合某校展开的“语文新课改教学观摩活动”的几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深思。
案例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师先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导入,让学生说听后感受,接着让学生自学解决字音(时间仅停留不到一分钟),然后进行了速读课文“走近贝多芬”,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生活中的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之后是“了解贝多芬”例举了几位名人如何评价贝多芬,再又是“寻找贝多芬”,你知道那些深陷困境,却步沉沦,勇敢地扼住命运咽喉与命运顽强抗争的人?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接下一环节是“再识贝多芬”深思:外貌描写的那些句子词语让你进一步看到了贝多芬的刚毅、顽强?最后是悟一悟本文外貌描写的写法技巧——以形传神 ,并进行实践练习:抓住最能反应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写一个人物片段。
【点评】为了把文章讲得透彻,从字音字形到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到他名人的评价和如何对待人生逆境的拓展,再到写法技巧得领悟和实战训练。一节课可谓是环节众多,课堂内容充实得让人应接不暇,师生是马不停蹄往下赶。语文这门学科本来就是内容很广,包罗万象的,任何一篇课文,可教的东西和值得交的东西很多,只要我们愿意讲下去,就总是讲不完。我们想要在短短40分钟的一节课中把所有的内容和技巧都让学生掌握,是不是有点天真呢?
深思
一、语文要大胆地教。新课改已经实施了十几年了,感觉教师们始终是带着镣铐跳舞。一方面期望着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于是穿插了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另一方面又不敢放手,一节课从字音字形到文章结构再到人物形象最后到主旨揭示,可谓是面面俱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于是走马观花似的完成了每一教学环节,教授每一个知识点,是不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呢?抑或什么味都没有品尝出来呢?一节课就是短短的几十分钟而已,所能讲的.内容当然有限。因此面对一篇课文选择“教什么”就显得很重要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敢于大胆的舍弃,不必面面俱到。比如上边的案例,我们就可以把目标定为“学习文中以形传神的外貌描写的策略”,着重以课文为蓝本讲外貌描写的策略,然后就让学生当堂实践演练并进行展示点拨,其他环节统统可以省去。
二、语文不需要模式化。回望上述语文教学的三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这三节都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且课堂活动多。其中自学环节都是让学生完成字音,这完全可以让学生预习完成,为何一定要在课堂上来弄一个图有的名目“自主学习”呢?自学应该是学生完全能够自己学会而不需要教师教的,既然这样那么这个环节我们是不是完全可以大胆地去掉,直接改为预习检测得了。在而展示环节展示的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答案几乎都是对的。一次公开课上,一个组八个成员一同口头翻译一个句子,而且十几个组下来答案都是对的。我想老师也应该心知肚明为什么是对的。请问这样毫无差异的展示其价值何在,无非是提醒学生“去翻参考资料吧”!只会让学生养成学习的惰性,真是贻害无穷。
三、语文课要重视朗读。本次听课数节,最大的感受就是缺乏朗读。教师几乎很少给学生读书的时间。《音乐巨人贝多芬》,那么长的文章,学生还没来得熟悉课文就已经匆匆展开了分析了,文言文更是出现了文章讲完了,学生却读不起来的尴尬。语文课不读文怎能还是语文课吗?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朗读教学,默读,互读,赛度,指明诵读,全班齐读。对于某些文章像《海燕》《岳阳楼记》等,我们可以一节课只做朗读指导和训练。
5.关于有效课堂的思考 心得体会 篇五
又经过一个学期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高效课堂模式的教学实践,逐渐感觉这种课堂模式和英语导学案的契合度渐行渐近,它与英语导学案的融合不再是困扰我的巨大障碍。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和年级英语教学效果,促使我反思在这种课堂模式下我们的英语课堂的有效性问题。
于时,恰好读到了《韩立福:有效教学法》,它在以下方面带给了我一些启示:
1、在课堂中真正学习的学生有多少个?
这是书中关于“感悟课堂的真谛”部分中的一个事例有这么一段对话: 韩博士;在您的课题中真正学习的学生有多少个? 王老师:58?我希望是。韩博士:到底有多少个? 王老师:58+1=59个
韩博士:对了,加上您是59位同学。随着教的课堂向雪的课堂逐步发展,老师由显性主体逐步走向隐性主体,学生由隐性主体逐步走向显性主体,现在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合作的,不是上下的。„„就像今天我能这里的课堂,这里没有专家、教授,我充其量是个大同学而已,我们的关系是同学关系。
这段对话带给我触动颇大。曾几何时,我也是那么谦虚的把自己当做一个学生和孩子们一起成长,可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自己尽管口口声声说自己一直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可课堂上往往忽略了自己是一名学生,因而导致自己时常忘记真正的俯身去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2、课堂的发展趋势的六重境界,我在第几重?
本书作者认为“课堂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走向最高境界”。第一重境界:“教师搭台教师唱”。第二重境界:“教师搭台师生唱”。第三重境界:“教师搭台学生唱”。第四重境界:“师生搭台师生唱”。第五重境界:“师生搭台学生唱”。第六重境界:“学生搭台学生唱”。
我突然有所醒悟,感觉自己的课堂还处在低重境界。回想自己上学期的课堂,感觉似乎正处于第二重境界与低三重境界之间。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就是自己的课堂教学么?
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自我教育”,倘若我不敢大胆放开学生的手脚与思维,那我的学生什么时候才可以真正的“自我教育”?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我应该真正将我变为隐性主体,而让学生的、变成显性主体。我要真正的把他们的精彩当做我的精彩,而不是吧我的精彩当做是他们的精彩!
让若真能如此,英语课堂才能真正与我校所践行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高效课堂模式契合!去年曾在英语导学案与课堂契合探索心得体会中谈到“英语导学案与课堂契合的磨合过程中,最主要是观念的转变与行动的坚持”,我想这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也真的应不断学习,汲取他人之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并不断在实践中去完善它吧!
3、转变教师角色与职责,做智慧型教师
伟大的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确实,正如作者所言,教师要做好“打火机”,发挥“打火机”的功能和作用,为学生的多元学习、思维燃烧、情感流淌尽可能多地提供“火种”。
回想自己的课堂,有不少遗憾,其中一点便是自己的“打火机”功能并未充分发挥,有时为了所谓的“追赶教学进度”的理由,现在想起来也是那么的牵强,因为这往往让自己成了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扼杀者。故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阅读,多提升自己的专业功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转变学生角色和职责
课堂有效,还需学生有效。韩立福认为“有效学生应具备一下品质:有愿景、信任感、归属感、互惠感、分享感、分享感、坚强的一直品质。有效学生是一个善于合作学习、积极思考、帮助他人、敢于质疑和交流的学生”。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所以,倘若我们想要课堂有效,课下也需要多关注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他们,课堂内外关注学生阳光心态的养成,这样,在课堂的的他们的行动应该体现为“主体张扬”、“兴趣持续”、“交往真实”、“思考质量”、“生成能力”。由此,我们常说的三维教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落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真正得以持续提高。
5、关于“问题评价”
韩立福老师的“有效教学法”之有效教学模式即“先学后教——问题评价”,主要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团队学习为平台而进行有效学习。这与我们的“先学后教,当堂练习”高效课堂模式是相通的。
而反思我之前的课堂,我忽略了学生课前预习所发现的问题的解决,所以,不自觉地走了些传统课的路子,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真正需求间出现了距离。所以,在今后,一定注意让学生在预习时发现生成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班级学生间解决,学生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参与点拨。在这过程中,学生们彼此点燃思维的火花,师生们相互促进推动,这样的课堂应该会实现我们“先学后教,当堂练习”课堂模式所要求的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止痒的课堂是否走在通往“学生搭台学生唱”的第六重境界的路上呢?
6、真正发挥学习委员、组长、科代表的作用
在小组建设过程中注意调动每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责任感,在每个组中尽量让每名组员有当学科组长的机会,并培养他们,使他们既有参与的热情,又有参与的方法。
韩立福老师谈到,“在小组合作团队学习中,我们课堂教学内涵发生变化,有传统知识讲授走向‘问题学习’,原有的传统作业被取消了,也就是原来科代表的职能发生变化”。所以,科代表的主要职责是协助任课教师负责全班本学科的学习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评价、管理、和指导各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完成。
那么由此,学习组长就将负责全组的各个组员的学习力,学习委员负责全班各个学科的学生学习力,协助各科教师督促和带领各组学习组长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重点关注潜能生转化,全面协助教师负责提高全班学习成绩。
在这些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一定要注意培养这些班委,让他们的工作有热情,有方法,有效率。
7、坚持写反思,注意积累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写真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教学案例是必须的。但我常常视之为麻烦事,经常抱着应付差事的态度来完成。所以,自己的课堂教学的得与失,经验与教训都没有得以有效总结。所以,今后也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务实性。
6.有效课堂的体会与深思 篇六
夸美纽斯说,“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德国教育家狄斯多维认为,一个教师教会了学生知识他不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知识,他才是好教师。叶圣陶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威廉〃亚瑟〃伍德认为:平庸的教师讲述,好的教师解释,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
高效课堂被定义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是分层出发,基于学情实施分类,即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学习、分层作业。
高效课堂必须具备三大特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是立足于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课堂环节落实为预习、展示、反馈。在学习方式上转化为独学、对学、群学。
高效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主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高效课堂的核心是学习能力。
高效课堂之所以把相信学生作为教师的师德,是基于教育必须体现在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课堂幸福指数、学习收获、成长轨迹等作为判断课堂价值的依据。
任何意义的成长都必须基于自主、基于自信、尊重和发挥。相信学生是把学习交付学生的前提,要敢于交付。
高效课堂其实是个大课堂概念,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一节45分钟的课也可分为小课前、小课中、小课后。我们的教师要在课中用减法,课前、课后用加法,可概括为“抓两头,放中间”,课前编导学案,课后修补导学案。导学案不是习题集,导学案必须能够生成能力,其前提是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即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度化,梯度渐进化。导学案重在“导”,核心是“学”。高效课堂的流程操作分为预习、展示、反馈。高效课堂的放,是放手,不是放弃,可以理解为教师的“垂帘听政”,“垂帘听政”要求教师围绕上课四主来主导,即:学案主导、学习主动、问题主线、活动主轴。
现行的课堂教学是教的课堂,不是学的课堂,教的课堂老师唱独角戏,容易使课堂精力流失,从而导致低效、无效,甚至负效。有效教学是学生学的课堂,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学生动起来的课堂。如何判断学生动起来了呢?如果课堂上学生脸通红、眼放光、手要举、嘴要张的话,说明学生动为,大脑活动开来,思维在积极的进行,课堂效果肯定好!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呢?那就是让学生自主,学生自主便会自动自觉。
按照韩立福教授有效教学理论的精神,学生学习是一个过程: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要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先学是基础,为此,有效教学的课堂分为三类:自主预习课、问题解决课、拓展训练课。需要用的工具是:预习导读单,问题生成单,拓展训练单。
有效教学的前提是预习导读,先学后导,没有预习、或者预习不好就不能上课。那么如何预习呢?需要老师引导,即要开发问题导读案,老师要把预习的内容、方法、目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找出问题,生成问题。如何阅读文本呢?韩立福教授提出:查、划、写、记、练、思六种方法,六种方法使完后,结构化预习结束,自主解决问题,自主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共同开发问题生成单,填写问题导读单和问题生成单。结构预习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一般情况下通过结构性预习学生自学和对学、群学能掌握所学知识的70%。
有问题生成,就要解决问题,即转入问题解决课,也叫问题展示课。问题解决是谁解决,是学生自己解决,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解决问题,老师要尽量闭口,关键时刻出手,点拨、归纳、提高。充分认识,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生即创造的实质内涵,解放学生的时间、空间、嘴巴、双手、眼睛,让学生动手做、动眼看、动耳听、动情读、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创造的天堂。
具体环节是根据师生共同生成的问题,组内讨论解决,然后进行小组代表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积极思考,适时质疑、追问,老师适时点评,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加以引导,对不到位的问题质疑、补充、规范,并用典型的题例巩固。教师要在各组展讲的基础上补充,使知识更条理、更系统、更完善。同时对尚未解决的问题和重点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生成拓展训练单。
温故而知新,举一要反三。对已掌握的知识需要复习巩固,对巩固住的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需要拔高,以不变应万变,必须拓展、训练。拓展、训练仍要自学、小组群学、师生共探、学生展演,教师要适时引导、修正、点拨,使知识体系更完善,程序更规范,内容更完整,从而能力提升,走向成功。
有效教学的三条铁率
一、铁律之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当然,这时只靠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这就是教学的针对性。值得强调的是,在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也不能包办代替,而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并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
二、铁律之二:“先学后教”——以教导学
当学生不具备独立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时候,教师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教学生学会阅读和学会思考上面,这同样是教学的一条规则、规律。这条规律告诉我们,当学生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但教的着眼点是为了不教,学的着力点在于自主、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致力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三、铁律之三:“温故知新”——学会了才有兴趣
7.有效课堂教学的培训心得体会 篇七
1、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我以往的教学常常出现目标不明确的情况,造成教学抓不住重点,从而事倍功半。此次,我看到了两所学校的老师是这么做的,我将向他们学习。
2、我们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与学生和谐相处,语言要和蔼,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我感悟到学生就像老师的一面镜子,你笑,他们就笑,你脸丧丧的,他们也就脸丧丧的。这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最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学生。
3、两所学校的老师都非常讲究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想方设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关注全体学生,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连续几天的听课,使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仍然是个演员,而没有变成导演,而学生始终是观众,在看老师表演。我们教师重视知识的展示,而轻视了学生知识生成的过程。
4、我们要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从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习上下功夫。我要向两所学校的老师学习,他们对学生养成教育做得非常出色,这些老师对教法和学法深有研究,值得我借鉴。
两所学校的老师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我看到、想到、学到的东西很多,随便用几句话是难以表达完全的,只有把这些经验和方法带到我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我将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8.增强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体会 篇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语言以严谨清晰,精练准确而著称,尤其是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课堂语言表达能力既是数学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其它各种数学能力的基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有重要作用,运用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到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主要包括提问和评价两方面,本人从这两方面对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进行分析。
导向明了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正确地思维,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应认识的知识,导向模糊的问题则会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人为地形成教学难点。我们反对把知识“灌给”学生,但我们认为正确的导向语言不是要告诉学生“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而是引导学生正确地思维,指引他们沿正确的方向去探求、去发现、去认识,从而获得知识。而及时、精辟的评价,能让学生在团团迷雾中找到通向正确彼岸的捷径;反之,学生很容易把圈子越绕越大,离成功则越来越远。
一.提问技巧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通过师生相互合作,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教师的提问能力会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课堂提问,不仅要做到以上所涉及的“四性”,更需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探索的空间,如果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在表面上看似热烈的课堂气氛,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更是无从谈起了。
其次,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对课堂所提的问题,应精心准备,严格控制好“量”,即质量和数量,因此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把教材内容搞得支离破碎。
再次,要根据学习进程及时追问或补问。
课堂里,如果说一开始的设问是启发学生观察,引导学生认知冲突,聪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那么,在教学进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理解概
最后,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提问。
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是学问?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爱因斯坦也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罢了。我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的年龄特点,在课堂里给学生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
二、提问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引导学生一步步等上知识的殿堂。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而课堂提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1.激趣式提问
恰当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涟漪之中,成为“好知者”;又如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有这样一题:学校先举办一次田径运动会,某班有8名同学参赛,又举办一次球类运动会,这个班有10名同学参赛,那么两次运动会共有多少名同学参赛?如果回答有18名同学参赛,不一定对,因为有可能一些同学既参加了田径运动会,又参加了球类运动会。只有在所有同学都只参加一场比赛的情况下,回答有18名同学参赛才是正确的。教师指出,描述、解决上述问题,涉及本章将要学习的重叠问题的知识,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
.2、启发式提问
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博喻”,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如:在教学《正方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首先想想我们的生活中什么形状和正方形最接近?它的面积又是如何计算的?接着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如何去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因这几个问题带有较强的启发性,所以能够探究出方法的学生很多,并都基本上能够完整的讲述探究的过程。课堂教学也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3、新颖式提问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也就可想而知了。相反,如果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提炼一下提问的方法,让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又会如何呢?那种场景一定也是不少老师一直向往和追求的,一种和谐中带着活跃的课堂。
4、诱思式提问
诱思式提问注重诱导、注重思维纵向的延伸,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这种境界,引发学生探索、思考。因此,诱思式提问要加强问题的深度和难度,唤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正如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人类最强烈、最持久的思考,来自于面对不解之谜。当然,提问也要控制难度,保护学生“敢问路在何方”的勇气和信心。
例如:在教学《分数比较大小》时,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大小比较的能力后,我让学生对与进行大小的比较。很多学生大胆的提出假设,立刻激发了学生想急于验证假设的认知欲望,学生的思维便比较活跃,猜出了很多答案,更多的学生受同分子和同分母大小比较的影响,虽然猜想错误,但我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表扬学生运用“类推”的数学方法思考问题,这样诱发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急于想知道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我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说:大家猜的对不对?这两个分数的大小怎么判断呢?我们能不能把它转变成我们学过的知识?这一问萌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开始了新知识的探索。
三、注意事项
课堂提问巧妙地使用,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使用不当,学生的情绪受抑,思维受阻,出里不讨好。所以课堂提问还应该注意“四忌”。
1、忌集体式
有的教师喜好集体问答,“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等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好多同学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更何况集体问答,打断他人思维,影响旁人思考,这是逻辑思维学中最忌讳之事。何不提出问题后,让同学们静心熟虑、待到弦紧弓张时,指名问答,这样更可使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一层、更深一步。
2、忌单一式
有人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向地向少部分学生发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岂不知,这样做,热了少数,冷了多数。长此以往,多数学生发现了奥妙,知道提问与己无关,积极性受挫,主动性淡漠,人为地造成两极分化。课堂提问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入选要不拘一格。引路性提问,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的说,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
3、忌盲目式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4、忌有头无尾式
课堂提问是落实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即时反馈的一种方式。如果只管提问,不管效果如何,那么设计地再好的问题都会大打折扣。我们既要勤勤恳恳搞耕耘,还要扎扎实实管收获。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有效课堂的体会与深思】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体会06-23
《有效课堂》心得体会07-30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试题08-28
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09-14
英语有效课堂心得体会08-31
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试题+答案09-25
关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得体会06-28
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实践与思考10-07
如何将教育科研与课堂教学研究有效结合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