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监察学课件

2024-06-28

行政监察学课件(精选8篇)

1.行政监察学课件 篇一

新闻编辑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编辑的演变发展

二、编辑的由来及发展概念:《新闻学大辞典》:新闻传播和出版机构中以他人原稿材料为对象,从事组织、审读、选择、加工、编排等使之适应传播目的的专业工作;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员。《新华词典》:在书籍、报刊的出版过程中,对稿件资料进行整理、修改、加工等工作。也指新闻出版机构中担任上述工作的人员。历史上不同时期含义不等:校勘、修补、汇编、整理。唐代李延寿《南史??刘苞传》:“少好学,能属文。家有旧书,例皆残蠹,手自编辑,筐箧盈满。”我国最早的编辑孔子早期报纸,采、写、编、发合一(邸报、《察世俗》、手抄新闻、哈瓦斯通讯社)报纸越多分工越细,编辑业务逐渐独立。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提出办报四原则:“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郑贯公提出办好报纸的十大建议,其中所论“讴歌戏本不能不撰”、“文字不能不浅白”、“门类不能不清楚”、“校对不能不小心”、“图画不可不多刊”等都是针对编辑业务的。1918年10月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徐宝璜主讲新闻学,有“新闻之编辑”一章:对于舆论引导与把关,“编辑应默察国民多数对于各重要事之舆论,取其正当者,著论立说,代为发表之”对于编辑方针与原则,“编辑应用最经济之手段,以少数浅明之字,发表极其充实之意见,切不可用古奥难明之字或许多学理上的术语,以自炫学问”;对于栏目设置,“新闻栏中,专登新闻;社论栏中,始发意见,彼此毫不相混”;对于标题制作,“以事实为根据,以诚实为标准”,“切不可用含糊之字”。

1919年2月徐为学员增开“报纸编辑”课,意味着“新闻编辑”学科的诞生。1933年郭步陶出版《编辑与评论》有较突出学术价值,其在新闻编辑方面,提出编辑要具有独特的学养和时代潮流与社会心理的研究,对事物应有透彻的观察,编辑的要务在于做好“重要新闻的剪编”,同时要铲除“偏私意见”。在技术方面提出:其一辨别新闻有无价值;其二确定新闻不带褒贬予夺意义;其三以读者关注人数多次来确定新闻的等次。1982年6月,郑兴东等编著《报纸编辑学》出版,是新中国第一本新闻编辑学方面的教材,它讲述了报纸编辑工作的基本学理、方法和特性,并按报纸编辑工作流程对稿件编辑、版面安排、报道组织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分析概述。1984年6月,叶春华编著的《报纸编辑》出版,内容除概述编辑工作、编辑修养、编辑方针之外,集中论述了组稿、选稿、改稿、制题、组版等报纸编辑的核心技术问题。这两本教材成为新时期新闻编辑学的奠基之作。迄今为止新闻编辑方面的理论著述,虽有不同侧面的开拓,其理论前提与研究范式仍基本建立在郑、叶二人的编辑理论基础之上。第二节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

一、新闻编辑工作的现状1,编辑工作的新环境2,编辑工作的发展

二、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1,编辑工作的范畴2,编辑工作的流程

三、媒体的定位与设计1,媒体的定位2,媒体的设计第三节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

一、编辑是新闻传播的组织者

二、编辑是新闻传播的把关人库尔特??卢因的“把关人”概念施拉姆:“在信息网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其中包括记者,他们确定一场法庭审讯、一件事故或者一次政治示威中究竟有哪些事应该加以报道;包

括编辑,他们确定通讯社发布的新闻中哪些应该刊登,哪些应该抛弃„”

1、政治关(例)

2、事实关(例)

3、知识关(例)

4、技术关(例)

三、编辑是新闻的再创作者1、通过再创作突出稿件的长处2、通过再创作搭建与受众的桥梁3、通过再创作反映社会生活的全景

四、编辑是新闻媒体的发言人1,编辑的直接发言2,编辑的间接发言第四节新闻编辑的修养及意识

一、编辑的修养1,高尚的人生理想2,良好的职业道德3,丰富的知识结构4,熟练的业务技能5,严谨的工作作风(举例略)

二、编辑的意识受众意识审美意识竞争意识干预意识法律意识求知意识创新意识第五节媒体的互动编辑

一、媒体互动的必有之路

二、报网互动的优势及特点三,报网互动的主要方补充:1,历年十大假新闻2,思考题略第二章新闻报道策划第一节新闻策划的必要性

一、新闻策划的理解与渊源1,概念理解:2,从业务实践来看,新闻报道策划在19 世纪中叶西方大众化报纸诞生时就出现了。中国亦在19 世纪后期出现类似报道。(例略)

二、策划体现媒体的个性与优势

三、策划寻求差异化的竞争

四、塑造媒体的公众形象

五、新闻策划与宣传报道(例略)第二节新闻策划的类型

一、新闻策划与新闻业务策划新闻媒介策划新闻报道策划新闻事件策划

二、新闻业务策划的类型1,按对象内容不同分事件性的策划服务性的策划公益性的策划主题性的策划(例略)2,按报道主体在新闻中的不同作用分独立型报道策划:连动型报道策划:3,按报道客体发生状态分:可预见性报道的策划:非预见性报道的策划:4,按报道策划运行时态分:周期性报道策划:非周期性报道策划:,按时间跨度分战略性策划(全程性策划)战役性策划(阶段性策划)6,按策划内容分事件新闻策划单题新闻策划系列新闻策划„„7,按策划利益主体分以政治主体利益为中心的宣传报道策划、传媒自身利益为中心的新闻策划、传媒与企业组织利益共享的新闻宣传策划、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中心的新闻策划„„

三、报道策划与价值共享理解价值共享主要题材:重要会议历史纪念侵权行为突发事件民生新闻编辑应考虑避免题材同质化问题第三节新闻报道策划常用形式一,组合性报道二,系列性报道三,体验性报道四,连续性报道(例略)第四节避免新闻报道策划畸变一,避免新闻本质变异二,避免缺乏共享价值三,避免社会意义含糊四,避免预设方向偏颇(思考题略,后附实例分析)“我的1958”征文启事1958 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元年,是许许多多宁夏人生活和事业的转折年。本报从今天起开展“我的1958”征文活动,为的是给1958 年曾在宁夏工作生活的人们提供一个舞台:回望50 年前激情燃烧的岁月,讴歌人与人的率真情感,见证宁夏回族自治区跨出的历史性第一步。来稿请寄银川市中山南街47 号宁夏日报总编室,邮编:750004,邮箱:zbs@nxnet.net。2008、5、19 某报策划第三章稿件选择第一节稿件的选择

一、稿件选择的必要性

(一)稿件来源社(台)内外的几类稿件来源

(二)稿件选择的必要性1,被动性选择2,主动性选择

第二节稿件的真实性与新闻价值

一、新闻的真实性问题1,真实是新闻稿件的灵魂2,新闻与艺术的不同本质3,新闻失实的负效应

二、稿件的不真实性几种情形(例略)第三节稿件的新闻价值

一、稿

件的时新性

二、稿件的重要性

三、稿件的接近性

四、稿件的显著性

五、稿件的趣味性(例略)第四节稿件的社会效果与媒体特色

一、稿件的社会效果衡量

二、媒体风格特色的考虑第五节注意事项与失误的纠偏

一、几点注意事项1,认真分析稿件2,适当顾及平衡3,充分利用稿件。

二、关于差错的纠正1,为什么要纠正2,怎样表现纠偏(例略)(思考题略)附:具体稿件分析百名志愿者急流中拍全裸照宣传环保(组图)

某晚报“公交之最”吉师傅昨退休,“粉丝”舍不得他,他更舍不得7 路车,还有沿途的“风景”昨天,年满60 岁的吉师傅穿着西服,最后一次来到熟悉的7 路车驾驶室,完成了他职业生涯中最后一班车。7 路车队队长光灏“爆料”说,“吉师傅有个‘绝活’,他一眼就能看出上车的是不是孕妇,甚至能看出是怀了几个月。”他说每次只要有孕妇和老人一上车,吉师傅必定喊让座。要是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吉师傅也亲自下车把老人背上车。现场“我就要坐吉师傅的车”吉师傅从1971 年分配到公交公司,就开起了7 路车。37 年来,身边的同事一茬一茬地换,但吉师傅却“岿然不动”,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条路上有他一批“fans”„„他们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工厂职工,还有很多吉师傅不知道职业也叫不出来名字。但他们都只认吉师傅的车,因为他们说,吉师傅服务态度好、为人和气,车开得“比飞机还稳”。每次只要有孕妇和老人一上车,吉师傅必定喊让座。此外,要是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吉师傅也亲自下车把老人背上车„„往事曾在公交车上帮产妇接生1988 年一天晚上7 点多,疲劳了

一天的吉师傅正打算开完这最后一趟就回家洗个热水澡。“师傅,您能不能快些,我爱人快生了!”车子刚在螺丝桥车站停下,一个焦急的男声便传到了吉师傅耳中。吉师傅扭头一看,一名男子正小心翼翼地把妻子抱到座位上。看到孕妇痛苦的表情,吉师傅心里一紧,加大了油门。不过,宝宝的速度还是比吉师傅快了一步,车行到水西门附近,宝宝出生了!“女同志都来帮个忙!你们围在她旁边。”在吉师傅的指挥下,车上女同志很快便把孕妇围在了中间,替她挡住了窗外深秋的冷风。而吉师傅则一路没停,直接把车开到了妇产医院门口,并忙前忙后地喊医生、抬担架„„不舍一样的线路不一样的风景 37 年来,吉师傅一共换过五辆车,都是7 路。“第一辆是美国雪福莱,开了3 年;第二辆是国产的,开了10 年„„2002 年换了空调车,开了快8 年了。”对于自己的这五位“老朋友”,吉师傅都摸透了它们的“脾气”,并找到了应对的方法。所以每次换车,吉师傅都有些舍不得。“以前是换车,现在却变成换人了。”吉师傅说,不知道这辆气派的7 路车,在他走后会不会“想他”。退休后,吉师傅想念的不仅是他的7 路车,还有车外的风景。天天在同一条线上跑,吉师傅并不觉得单调。“37 年,马路一天天变宽,路边的树一天天变多,河西的新居也一天天盖起来,风景每天都不一样。”吉师傅说,其他人只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些巨变,而他却可以每天零距离地感受这些变化,所以他觉得自己挺幸运。吉师傅之最:从瑞金路到棉花堤,一共27 站路,中北公司的吉登华师傅开着他的7 路公交车在这条线路跑了37 年。37 年,200 万公里

安全记录,年年都是标兵、劳模,车队的同事们都说,吉师傅是“公交之最――开同一条线路时间最长的司机”。赶在09 年9 月9 日结婚吧南京民政部门将开展预约登记领证本报讯“天长地久”是中国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至高追求,带“9”的日期,因为与“久”谐音而成为喜结良缘的好日子。2009 年9 月9 日――这个有三个“9”的日子,正成为青年男女追捧的登记结婚佳期。记者昨日从南京各区民政局了解到,电话咨询当天领取结婚证

2.行政监察学课件 篇二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术精神,思辨色彩

一、研究现状

公共行政学在被确定为一门独立学科之后的一百多年里, 整个学术界尚未对公共行政学本质形成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争辩说, 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公共行政学科, 因为公共行政研究涵盖了多门学科, 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商业管理在内的一系列其他学科。 这些学者的观点虽有偏颇, 但在某种程度上也确实反映出了一个客观现实, 即公共行政学自身独力的、科学的、严谨的理论体系尚未形成。什么是公共行政、怎么样去界定公共行政与私人行政的区别、公共行政的研究主体是什么, 公共行政的研究客体是什么, 研究方法等问题也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至今学术界对于公共行政中的“公共”一词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分歧, 或者说有各自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只有先解读“公共”二字, 才能在此基础之上去界定公共行政学的概念和定位。也有学者认为应将“公共”二字换为“民主”二字, 并且提出了一套民主行政的理论。 (民主行政的概念和公共行政概念是两个连续体, 不能混淆。) 这一情况的出现既有学术界对于公共行政概念的片面认识, 也有急于形成独立学科的有意回避之嫌。这是公共行政这一学科整体的研究背景, 把视域放在中国的行政学研究领域,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镜像。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我国的公共行政学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深入和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 公共行政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 在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发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 一些问题还是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很难接地, 很难根植于现实。要了解这一问题, 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公共行政的发展历程。

二、问题发生

西方对于公共行政的形态有认识过程包含三个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三个历史时期, 即自由主义时期——从启蒙运动伊始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时期——从1933年到20世纪6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自由主义时期, 西方的启蒙领袖或是上层的意识形态认为政府只是扮演着守夜人的角色, 政府的职能只是对自由经济的保护, 为经济的自由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每一个人, 在他不违反正义的法律时, 都应听其完全自由, 让他采用自己的方法, 追求自己的利益, 以及劳动及资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阶级相竞争。 没有政府是不行的, 但政府只限于最低的保护现有秩序正常运转的功能, 对政府的各项职能严加限制, 以防止政府过多地进入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这源于西方对于自由状态的广泛信奉, 源于对于市场竞争能够达到均衡状态的一致认同。对于市场机制推崇有加的亚当· 斯密曾经说过“市场中存在一种机制, 它就像一张看不见的手, 时刻调整着市场的运行, 使他处于一种流动的均衡状态, 既然有这张手存在, 那么任何外部力量的干预都是多余的。” 所以这一时期的公共行政没有承担太多的经济职能, 唯有低限度的管理职能。而学科在这一阶段完成的使命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如威尔逊敏锐的洞察, 公共行政学科最终确立其学科分类中的地位。

自由主义时期, 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 但此时, 自由好像不再意味着高效了。对此, 一位美国学者敏锐地指出: 如果自由主义的手段不能实现自由主义的目的的话, 那么新自由主义者指出, 抛弃这些手段就是有意义的。因此, 他们拒斥了自由放任主义原则, 支持政府广泛地介入经济。然而他们这么做, 并不是要使这些新自由主义者成为社会主义者。正好相反, 他们与19 世纪末的自由主义前辈相比, 是更好的自由主义者。 高度垄断的行业使竞争处于低点, 自由主义生产的无序状态开始慢慢显现。最终1933年大危机的爆发, 把人们从自由的梦乡中叫醒, 开始反思放任自由带来的种种困境。主张通过政府政策工具的凯恩斯学派开始步入正统, 其所提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危机面前开始显露效果。凯恩斯认为“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之所以不足, 是因为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 从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预期利润率偏低趋势, 使利润率和利息率不相适应, 从而导致了投资需求不足。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机制, 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 通过政府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 以实现充分就业。由于消费倾向在短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 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尤其是增加政府投资着手。” 凯恩斯主义的成功意味着政府守夜人角色的转变, 政府开始扮演调控的角色。此时公共行政理论中市场的内容大幅增加, 调控市场已经成为公共行政研究的一项重要主题。凯恩斯主义使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快速发展的20世纪中叶,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奇迹。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历史的大幕又开始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 这在凯恩斯主义中的两个对立现象开始同时出现, 凯恩斯主义走入了经济滞胀的陷阱。而此时在政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宣告着政府控制这一行政模式的寿终正寝。越南战争的爆发使美国人陷入了战争的痛苦之中, 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和里根的伊朗门事件使人们对于政府的信任开始走向谷底。此时的公共行政学界开始刮起了新公共管理的风潮, 主张政府职能让位于市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采取市场的方式来对政府的运行模式和绩效管理进行组织改造。胡德对于兴起的新公共管理从七个方面进行了总结, 即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标准和测量、格外重视产出控制、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资源利用要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 新公共管理在行政管理界引起的轩然大波, 既可以说是一次勇于突破的尝试, 也可以看成是里根口中的美好时代的回归。但新公共管理并没有脱离上述分析模式, 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政府向自由主义时代的回归, 也可以理解为“管理主义”在新时期、新定义下的重生。公共行政模式在新凯恩斯主义时期 (新凯恩斯主义不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简单承袭, 而是对它进行了批评、继承和发展。) 主要是表现为前两种的一种混合状态, 也许在某一阶段一种因素成为主导, 或者两种因素并驾齐驱。

但是在前两种模式外, 还存在着一种新的模式。可以说这种新的模式由于缺乏理论的抽象凝练, 而只是一种实务状态, 从而导致学界未予以关注, 或者说其缺乏一定说服力, 没有获得学界的认同。这就是出现在发展中国家的一种行政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开始, 世界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中国家逐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模式。这是因为, 历史走到今天, 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再回到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发达国家发展的规律;发展中国家也不可能再进行像发达国家那样大规模原始资本积累;同时要在几十年或者更短时间内走过发达国家在几百年中走过的现代化进程, 没有政府在改革的潮头进行引导, 是很难实现的。现在世界呈现出了一种中心——边缘的话语结构, 即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处于中心位置, 掌握有绝对的话语霸权。而处于边缘的发展中国家或是其他国家则是一种附庸位置。但是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抓住了自己的脉搏, 没有一味地迎合西方的话语霸权, 而是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模式, 而我们公共行政学界的一些学者还是囿于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论, 按着西方的话语指向来找寻中国的未来道路, 使得中国在这近30年来的实践创新成果始终得不到理论上的支持。

三、现实思辨

我们现在更为关心的应该是如下的问题: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公共行政学?应该如何借鉴西方的公共行政学的理论和方法?应该怎样对待我国公共行政学的遗产?应该怎么样处理公共行政学研究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公共行政学术精神现实性反思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我国公共行政学发展的前途和未来走向, 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中国政府未来改革的价值取向, 所以在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反思非常重要。推动这一工作, 使学者更为关注适合中国情景的公共行政学研究, 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创新。

一个学科的前进与发展离不开学科的基础性研究。而推动公共行政学研究的重要一点就是公共行政学的理论研究创新。而理论创新的关键是公共学者在对我国行政实践进行调查的基础之上提出的新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研究模式, 注重客观事实, 注重研究数据, 注重逻辑规律, 才能突破过去那种只通过文献资料所获取的理论以及个人的意识形态立场所构成的认识框架的研究范式。只有让公共行政学理论在具体的调查中受到洗礼, 才能提升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高度, 才可能从中催生出新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创新。

沿承上述思路, 在整个研究的设计上要更加注重客观、合理、可行的原则。即在整体研究中要尽可能地使用一手数据, 减少二手数据的使用, 从而降低误差可能给研究带来的影响。在调查的方法选择上要尽可能地采取实地调查或深度访谈的方法。在调查的内容设计方面, 应该注重行政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些具有实践意义、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处理政府与公民的关系, 实现民主行政;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实现政府职能的优化;如何确保责任实现, 回应人民诉求;如何实现依法行政, 提升政府公信力;如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增强社区居民自治……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在实际调查中予以充分关注与发掘。

(二) 理论界与实践界的联系。

理论创新是推动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的重要动力, 但理论创新的根本价值在于指导并服务公共行政的改革与实践。但在我国具体情况来看, 公共行政学理论界和实践界的联系并不紧密, 虽然理论界研究的都是以政府为主题的内容, 但研究的成果更多的是理论上或者确切地说是象牙塔中的一种架构, 没有和现实的政府生态相结合;而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寻求一种可操作的理论作为实践工作的支撑, 由于理论创新与其所需之间存在距离, 不可能直接应用, 所以需要在政府实践需求与公共行政理论界供给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在当前现实的行政背景下, 公共行政学理论要能对行政实践尤其是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问题作出行政学描述与解释, 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提高对行政实践现象与问题的解释力。

(三) 以审视的眼光, 批评地吸收西方已有的研究成果。

公共行政大师罗伯特·达尔 (Robert Dahl) 在《行政学的三个问题》中曾讲道:“从某一个国家的行政环境归纳出来的概论, 不能够立刻予以普遍化, 或被应用到另一个不同环境的行政管理上去。一个理论是否适用于另一个不同的场合, 必须先把那个特殊场合加以研究之后才可以判定”。不能否认我们目前正在沿用的大多数理论、范畴、概念都是其他国家 (尤其是美国) 的“地方性”知识, 但这些知识是否适用于我们的“地方性”, 甚至它们在我们的“地方性”情境下能否真正生成与运用, 这恐怕并非一个不言自明而恰恰是首先需要证明的问题。而更首要的是, 在地方性知识的生成过程启动之前, 我们还有必要对“地方性”本身进行必要的、充分的说明。 不可否认, 中国公共行政也存在此种“移植性格”的问题。在这种“移植性格”的影响下, 中国公共行政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的影响。国外公共行政的理论都扎根于他们所固有的、独特的本体性土壤, 而中国无论是文化还是国情都与这种理论的诞生地存在着天壤之别。这也许是造成中国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行政研究的过程中必须从公共行政的本体出发, 着眼于中国公共行政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从这个真实生活世界中针对转型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展开研究。

四、结语

总之, 公共行政学界的学术精神反思与建构正如一些学者所阐释的“既需要民族性的眼光, 又需要世界性的视域;既需要融汇古今涵养新义, 又需要会同中西创造真知;既需要以中国问题为本位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学术发展路径, 又需要深入西方文化精神的内部以借鉴其经验得失;既需要用本体文化影响世界文化, 也需要用世界文化影响本土文化;既需要有世界化的内容, 又需要突出本土性特征;既要有具体的问题意识, 又要有抽象概括能力;既要坚持本土化, 又要提倡国际化, 并在二者良性互动的张力结构中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学研究新范式。”

参考文献

[1].戴维·H·罗森布鲁姆, 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 德博拉·戈德曼·罗森布鲁姆;张福成译.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分析研究 (下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3].[英]亚当·斯密;唐日松等译.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高鸿业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9

[5].Hood, Christopher.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J].Public Administration, 1991, 1

[6].李彦娅, 刘典文.公共行政学本土化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 2010, 1

3.行政监察学课件 篇三

关键词:Authorware;课件;卫生信息学

引言

根据《卫生信息学》课程特点及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了基于Authorware的《卫生信息学》课件。该课件更侧重于师生互动及学生自我测试,以便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能力。使学生在一边学一边实践,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尽量减少理论方面介绍。

开发该课件的基本要求与功能是用于课堂教学,该课件以Authorware软件为主要工具,结合photoshop、flash作为多媒体辅助创作工具,完成教学内容。运用了Authorware软件中显示图示、计算图标、交互图标、群组图标这几种图标来实现页与页,内容与内容之闻的交互。

一、课件内容

课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难点;(3)教学内容;(4)课堂小结;(5)达标测试。

二、课件操作说明

单击左下角的三个按钮。帮助按钮,可以看到课件使用说明。音乐按钮,可以打开/关闭背景音乐。退出按钮,会提示是否退出课件。上方的五个按钮分别对应所示的课件内容。

三、课件设计实现方法

1.课件实现主要步骤:

(1)制作背景音乐和片头。使用一个计算按钮,里面分别输入函数x:=1 Cover();使用第二个计算按钮里面输入LoopMidi(“时间都去哪了.mp3”)。将这两个按钮群组,命名为初始化。该步骤功能主要实现打开课件时打开背景音乐,“时间都去哪了”。如果将第一计算按钮里面改为x:=0,则音乐不播放。设计片头,使用显示图标等功能实现,群组后命名为片头,具体见图1。

(2)制作功能按钮。插入一个显示图标,里面插入三张图标图片,分别是帮助,退出和音乐。制作图2部分功能组,在音乐关插入一个计算按钮,使用函数StopMidi()x:=0;在音乐开插入一个计算按钮,使用函数x:=1 LoopMidi(“时间都去哪了.mp3”);帮助中显示按钮输入帮助内容,见图3。退出过程中添加音乐和动画,增加画面感。

(3)制作课件框架。使用框架按钮,后面依次制作课程简介、目标、重点、内容、小结、测试6个模块,见图4。再分别对这6个模块分别制作。a课程简介:使用了基本的显示按钮,只需在里面输入课程内容。b目标:使用如图6中所示的组合图标,教学目标里输入教学目标。c重点:同目标一样,只需将内容换成教学重点。d内容:是教学中主要环节,里面又分为很多环节,见图7。e小结:同目标一样,只需将内容换成小结内容。f、测试:见图8。

(4)制作课件内容。课件内容框架见图7,里面包括内容、导入新课、定义、内容、应用领域、发展趋势、HIS等7个教学环节。a内容:使用显示按钮,键入本次课主要内容。b导入新课:通过一段患者到医院就医的流程录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见图9。c定义:通过视频讲解、文字显示等方式讲解。见图10,其中,1.2中插入了FLASH动画。d研究内容、e应用领域、f发展趋势、g HIS系统等步骤同定义方法一样。

(5)测试题。测试框架见图8。通过测试对课堂内容进行评估,此环节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活跃课堂气氛。测试部分主要使用选择题,具体方法见图11和图12。

2.课件打包

采用一键发布的方法。选择“文件l发布I发布设置”,打开“一键发布”对话框,对各选项要进行设置。在格式标签中进行如下设置,需要选择“With Runtime for windows 98,Me,NT,2000 or XP”选项,在打包标签中选择“Resove Broken links at Runtime”;在文件标签中需要把断掉的文件重新进行链接,其他标签保持默认。点击“发布”按钮,Authorware会根据你的设置,自动生成可执行文件并复制必需的支持文件及外部媒体文件。

四、结束语

4.行政监察学课件 篇四

第一章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认识

概念

行政:由行政机关进行的活动 复:重新、再次 议:议决,审议并决定 特点 裁决纠纷

具有被动性,“不告不理” 具有较强的程序性 优势

对当事人而言,比较经济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对行政机关而言,获得了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的又一次机会,促使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对法院而言,减轻诉讼负担 行政复议制度的法律依据

1989年《行政诉讼法》颁布:当事人可以选择复议或诉讼,复议后可以诉讼,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37条);(修法后第44条)。

1990年国务院发布实施《行政复议条例》。199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施行《行政复议法》。2007年国务院公布施行《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

2009年只是对复议法的第30条进行了修正,将“征用”改为“征收”,其余内容并未有所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2)

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与行政复议法的关系

从1999年《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各地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具体制度上存在的问题,2007年推出实施条例目的在于总结行政复议实践经验,把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各项制度具体化,进一步增强行政复议制度的可操性性。

实施条例对《行政复议法》第3、7、9、14、15、18、20、23、28、29、30、33、37条进行了解释。实施条例中的具体内容包括完善了行政复议申请制度、细化了行政复议受理方式、创新了行政复议审理方式、进一步明确了行政复议决定的权限与程序、专章规定了行政复议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关系

新行诉法第44条,第45条:两个月的复议期限,然后在15日内起诉;逾两个月的期不作决定的, 逾期之日起15日内起诉。

问题: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既然在程序上有这种连接性,那么,两者究竟有何相同或不同?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相似之处 行政——都针对行政机关违法行为 范围——受理案件的范围也大体相当 程序——都具有相当的程序性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区别 受理机关不同

可否一并针对抽象行为不同,但行政诉讼法修改后基本一致 裁决权限不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3)

新行政诉讼法对复议制度的影响

第26条 第二款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行政行为的,作出原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和复议机关是共同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无论何种情形,复议机关都要作为被告参加行政诉讼。

复议机关行政应诉案件大幅增加

一组数字:以山东省为例,2第一章5年办理行政应诉案件13546件,比2第一章4年增加了5696件,同比增长72.6%。

出庭应诉工作压力增加,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成为焦点

一段体验:“应诉人员既经历过一天内开7个庭的紧张节奏,也经历过5天内奔波于4个城市的紧张行程。”

第二章行政复议制度运行的现状

行政复议的现状与问题之一

行政复议制度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行政复议解决纠纷的功能不足,大量行政争议还游离于法律平台、特别是行政复议渠道之外。

未经复议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件比重:70%以上。行政复议案件的数量:多年维持在7-8万件。

大量行政争议不能通过行政机关的自我监督、纠错、约束机制而实现行政法治,增加了社会摩擦力和运行成本。

行政复议的现状与问题之二

从行政机关领导到社会大众对行政复议的认知度和认同度不足。

市、县两级政府的行政复议能力十分薄弱,机构不健全,编制不到位,队伍不稳定。

一组数据:据统计青海、福建、江西、山东的369个县级政府中,有90个根本没有办理过一起行政复议案件。

行政复议的现状与问题之三

复议制度和程序设计不善影响复议制度的功能发挥。不积极受理案件

调解和解尺度不均衡 审理机制不够公开透明

行政复议决定履行缺乏刚性约束 维持率偏高 行政复议效率不高 小结

如果行政复议机制能恪守法治原则、高效便捷地处理争议,具有良好的公信力,当事人自然会更多地选择它,而不再求助于更复杂的诉讼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4)

第三章行政复议制度的改革尝试

背景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的意见》(中办发〔2006〕27号)

对当前国家健全行政争议解决机制进行重新定位和分工。肯定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的重要渠道。

确定“三化解”的基本要求,即力争把行政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初发阶段、化解在行政程序中,明确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方向。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

试点改革进程

2006年12月,国务院召开全国行政复议工作会议,对“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可以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的试点”作出了具体部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率先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

2007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会议,再一次明确提出市县政府要认真贯彻行政复议法及其实施条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行政复议工作。

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要求“健全行政复议体制”。

2008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在贵阳市召开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有关情况和经验,进一步听取开展试点工作的意见并部署试点工作。

2008年8月,国务院法制办在贵阳市召开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会议,总结交流有关情况和经验,进一步听取开展试点工作的意见并部署试点工作。

2008年9月,国务院法制办印发《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在部分省、直辖市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的通知》(国法[2008] 71号、以下简称《通知》),确定以下8个省、直辖市为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单位:北京市、黑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河南省、广东省、海南省、贵州省。

2010年4个省自主加入试点:内蒙、湖北、重庆、福建。12个省共确定60个单位参加试点。

2014年复议委员会试点已经扩大到了21个省份。试点改革主要内容 集中管辖权

改革后的相对集中管辖权,是将各政府部门的行政复议管辖权收归本级人民政府统一行使,以实现复议管辖权的有效集中与合理分配。

改革成效: 有利于畅通相对人的复议申请渠道 有利于复议资源的集中和整合 有利于复议队伍的建和稳定 典型代表:

浙江省新设行政复议局、浙江义乌成立行政复议局; 广东佛山相对集中行政复议管辖权改革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5)

建立复议委员会 改革成效:

有利于避免审而不决,决而不审的制度困境 有利于解决行政复议工作非中立性的问题 有利于改善行政复议权威性不足的问题 典型代表:

哈尔滨模式、北京模式

哈尔滨模式:将法制机构的复议职能为行政复议委员会所吸收。

复议案件按照事实情况的难易程度,在程序上以简易与一般形式进行分别处理,其中一般程序的运用占到多数。简易程序案件由复议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处理,一般程序案件则由复议委员会的案件议决会进行审议,但是复议决定依然以行政复议机关的名义予以签发。北京模式:普通类案件是由政府复议机关负责处理,但若遇到事实不清、法律适用存疑的重大、疑难类案件,则交由行政复议委员会议决,并出具审理意见书,作为行政复议机关作出复议决定的参考建议,政府复议机关对复议案件的处理依然占到多数。

与哈尔滨模式相比较,北京模式中的复议委员会在性质上更接近于一种咨询机构,主要负责研究行政复议中的重大疑难问题,为复议工作提供专业知识上的协助。

程序改善

复议法规定了书面复议原则

例外:调查或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或三方同时到场、互相质证的“开庭审”。不含有“禁止单方面接触”的公正要求,因而很容易导致偏私。

利用听证的方式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复议程序上的缺陷。议决式审案也是程序再造。典型代表:

集中于对书面审查以外的公开类审理方式,如听证与调解的广泛尝试。如浙江省相继出台了《行政复议案件调解处理规则》、《浙江省行政复议听证规则(实行)》等法律规范,积极地推进行政复议案件听证审理,强化行政纠纷的解决。广东省的程序改革则更为彻底和司法化。在复议案件的审理程序中,听证审查是原则,除简单类案件可以进行书面审查外,其他均实行听证审理。自2第一章5年始,广东省便着手开始在各市推行行政复议庭建设,进行庭审直播。

第四章行政复议法的修法方向

行政复议法修法展望 方向之一:重塑组织机构 建立专门的行政复议局 强化复议委员会的咨询功能 强化复议队伍的建设 方向之二:集中案件管辖

一方面制度的设计可以解决人手与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集中管辖权可以使行政系统内部逐渐地形成一套解决问题的专门体系,这个专门体系专长于纠纷争议的有效解决。

相对集中行政复议管辖权在现阶段与现有法律存在一定的矛盾冲突,所以在复议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配套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日后制度发展的有效可行。

方向之三:改革审理程序

实践中,相对人在听证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程序的公正,往往会选择息讼服判,这正是争议纠纷解决目标所期盼的,是复议法修改之重。

程序司法化是要求复议制度与诉讼制度般强化程序的作用,而不是完全的司法主义。因而,复议审理程序的改革需要坚持两个原则,即正当程序与效率原则。

就审理方式而已,建议取消“书面审查为原则”的法律要求,增加对外公开的审理方式,强化听证审理的优势作用。

审理程序的改革需要配套解决办案人力短缺的问题。

5.中医基础学教学课件 篇五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系统中一个最重要的最基本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普遍的范畴。气一元论,又称元气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中国古代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系统论,和阴阳学说一样,着眼于事物的矛盾作用,着眼于事物的运动和变化,从事物的结构关系及其行为方式,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动态平衡的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统一的基础,是世界的本原。它以气为最高哲学范按着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系统,揭示了世界万物包括生命的本质,阐明了世界运动变化。

中医学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用以阐明人类生命活动和外界环境的关系,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以及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措施等,建立了中医学的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6.空气 教案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篇六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污染空气的途径及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

本课题有三部分内容,即“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教材首先讲述了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成分的故事,然后采取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空气的成分。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重点放在对现象的分析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第二部分,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来介绍几种气体的用途。第三部分则提供了颇有趣味性的漫画来介绍大气污染,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教学策略分析】、在日常生活和小学《自然》学科的学习中,学生对空气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为此,在第一部分的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创设教学情境,或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或以小实验引入等等;

2、对第二部分,可以事先让学生收集资料或图片,并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归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3、对第三部分,可结合调查与研究,事先完成以下几件事:调查在你身边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污染空气的现象,并完成调查报告;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近阶段的本地空气质量日报,然后在课堂上分组交流、讨论。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各成分的用途,并认识空气污染的危害。

难点:如何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

【教学准备】、准备教材中“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有关器材;

2、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不超过6人

3、收集有关空气污染的照片、漫画、短文等资料,完成有关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收集本地的空气质量日报,绘制图表。

【课时建议】

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

听故事、思考问题: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是如何发现气体减少了1/5的?

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www.5y

kj.co

7.行政监察学课件 篇七

一、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循证色彩和司法行政学属性

国外循证学是循证司法行政学的一个来源。国外循证学产生于1980年的美国医学界,其创始人萨克特教授(David L.Sackett)等人将循证学界定为通过对最有效研究证据的整合,把研究理论与实践操作进行紧密联系从而推动研究与实践互相促进。①30余年来,循证学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向整个医疗服务领域渗透,覆盖循证内科、循证外科、循证护理、循证心理治疗等全医学学科的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而且其触角还延伸至整个人文社会科学,②形成了循证管理学、循证教育学、循证经济学、循证计算机学、循证图书馆学等一系列交叉学科群。国内学者接触国外循证学后,由复旦大学教授王吉耀于1996年首次将其译为中文词汇“循证”,获得学界广泛认同并确定下来。到了2012年,司法行政决策者将循证学正式引入司法行政领域,首先将其理论及实践运用于矫正、戒毒等亟待变革的工作职能中去,自此形成了“循证+司法行政”二位一体的理论及实践新格局。

国内司法行政学是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另一来源。司法行政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司法行政的学问,即研究司法行政本质和现象的法学学科。司法行政本质,主要关乎司法行政的内涵,即是什么的问题;司法行政现象,主要关乎司法行政的外延,即有什么的问题。从研究目的和方式来看,凡是以司法行政本质和现象为对象的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和工作对策研究,都是在从事司法行政学框架内的智力活动,应被囊括于司法行政学的学科体系之内。

二、循证司法行政学包含但不仅仅是循证矫正、循证戒毒的理论和实践

众所周知,循证矫正和循证戒毒,其中尤以循证矫正为重,是国外循证学传入国内后与司法行政理论及其实践相互关联的最初结合点和突破点,也正是由于司法行政决策者的反复重视和强调,循证矫正、循证戒毒才有幸受到司法行政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大量而集中的关注,形成一大批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的珍贵研究成果并取得巨大的工作成绩。然而,正如(监狱、社区)矫正和戒毒并不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全部,循证矫正、循证戒毒更适宜被理解为循证司法行政学的理论及其实践在我国发扬光大的切入点和突破口,③而非循证司法行政学这门学科的全部内容。不能用循证矫正或循证戒毒的存在来取代或否认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存在,否则不仅会失之片面,而且极有可能在循证学本土化进程中形成一个较大的理论断裂带。

有鉴于此,司法行政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在此方面形成的正确认识是:循证矫正、循证戒毒是循证司法行政学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研究对象,但不能将研究对象和循证司法行政学这一学科本身相等同,既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关注循证矫正、循证戒毒,又要拓宽视野,将循证学基本理念和方法贯彻到司法行政学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其他领域中去,避免形成理论空白点和实践断层。

三、循证司法行政学包含但不仅仅是一套研究方法或工作方法

循证司法行政学是一门与国内外循证医学、循证管理学、循证教育学、循证经济学、循证计算机学、循证图书馆学等理论和实践相并列的横断科学,包含了一整套本学科特有的概念、原则和范畴,既是目的又是工具,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在程度和范围上远远超出单纯的方法或方法论。

在司法行政理论界和实务界,不仅存在着将循证矫正、循证戒毒视为循证司法行政学全部内容的片面化倾向,还存在着将循证司法行政学仅仅理解为类似实证考察、个案分析、量表比对、技术分析之类方法集合或方法论的工具论倾向。唯有超越工具论、方法集合或方法论的理解方式,从理论上真正将循证司法行政学作为一门循证学和司法行政学之下的次级学科,重视但又不完全拘泥于循证理念及其实践所引入实证考察、个案分析、量表比对、技术分析,潜心钻研循证司法行政学学科特有的概念、原则和范畴,才能真正实现“由表及里”、“拨云见日”。

四、循证司法行政学要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

国外循证学的兴起与发展是以西方流行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实用主义(Pragmatism)等理论和学说为基础的。其中,实证主义更多是“为循证理念和实践的兴起与发展提供方法论的支撑,而实用主义则在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念基础上为它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一整套的价值观、世界观、甚至是操作的具体方法”。④一言以蔽之,国外循证学可以说是通过实证方法寻找最实用证据的学问。

循证司法行政学与国外循证学既是一脉相承的,又具有中国化的特色,在将国外循证理念与实践“拿来”为我所用的过程中,循证司法行政学从理论基础层面上进行了重构。在我国,和其他法学学科乃至任何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学科相同,循证司法行政学的理论和学说基础不可能采取西方盛行的主观主义色彩较重的实证主义或实用主义,而是应当且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观点和方法作为理论基础。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司法行政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⑤是司法行政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对于循证司法行政学而言,虽然循证司法行政学同样注重遵循证据、重视证据的有用性,也会用到各种实证研究和实践的方法,但是重视证据的有用性不等于实用主义,运用各种实证方法也不等于实证主义。相反,循证司法行政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尽可能地使主观符合客观,按照“实践-认识-实践-……”的基本路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除循证司法行政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则和范畴等总论内容外,分论部分通常会像其上位学科司法行政学那样按照司法行政职能或制度种类来划分研究对象。除以往的法律保障、法律服务和法制宣传的传统三分法外,还有法治意识培养、社会矛盾化解、法主体业务管理、个人行为矫治和法治救助的五分法;⑥司法保障、法律服务、执法普法的新三分法;⑦执行矫治、法治宣传、法律服务、司法行政保障的四分法;⑧以及笔者曾提出的裁判执行、法律服务、替代司法和司法管理的四分法,⑨凡此种种。

这些不同的分类方式,尽管各有侧重,但都是对国内司法行政职能或制度所作的类型概括,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司法行政职能或制度所具有的本土化特征和本国特色,也较为鲜明地体现在循证司法行政学的这些研究对象上,以笔者提出的四分法为例,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分论部分内容由循证裁判执行(循证矫正归于此类)、循证法律服务、循证替代司法(循证戒毒归于此类)和循证司法管理所组成,且均颇具中国特色。

五、中国特色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内容构成初探

循证司法行政学的总论部分,除了前面扼要介绍过的交叉、横断学科属性、中国特色及核心理念外,还包括对循证司法行政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关联性、循证司法行政的概念、方法、思维、文化、价值等范畴的系统介绍,夯实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需要强调的是,正如关于总论部分的研究历来是司法行政学的薄弱环节,研究循证司法行政学的总论部分以及基础理论部分,极易被一些深受西方实证主义、实用主义思想感染的理论家和实务家们误认为意义不大甚至毫无意义。从长远来看,这种情绪不仅会动摇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学科合理性,也会有损于循证实践向纵深发展及其长效机制的建立。只有真正选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来研究这门循证学与司法行政学的交叉学科,并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促进学科发展、推动理论和实践创新,才能减弱和消除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在循证司法行政理论和实践领域的负面影响,返璞归真、去伪存真,筑牢循证司法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为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持。

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分论部分,贵在对学科内容完整性的全面把握。仍姑且按笔者提出的司法行政现象四分法的脉络来梳理的话,如前所述,循证司法行政学的分论应当由循证裁判执行、循证法律服务、循证替代司法和循证司法管理所构成。循证裁判执行当前主要是循证矫正,包括循证监狱矫正和循证社区矫正两块,时至今日已开展过超密集研究和试点。循证法律服务需要按照不同的循证参与者,如基层法律服务、律师法律服务、公证法律服务所针对的对象,法治宣传教育受众等找准并分析好相关“证”,然后科学地“循”求更好地完善相关工作、提升服务效果的对策。值得指出的是,其中的法治宣传视野内的法治创建活动,或多或少地与循证理念相契合,前者在分析法治创建参与者如何影响到法治创建成绩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的思路,与后者分析个案因果关系后从库中找寻最接近案例以实现个案最佳解决的思路非常近似。循证替代司法与循证裁判执行较为接近,除循证戒毒的理论与实践外,无非是循证参与者被替换成人民调解对象、安置帮教对象之类人群而已,基本构成差别不大。循证司法管理探讨如何借助循证理念和实践更好地完成与司法有关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如国家司法考试、国际司法协助与司法外事、人民陪审员协管和人民监督员选任等方面,可以参考当前国内外有关循证管理学的有益经验,结合司法行政领域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展开和细化。

摘要:循证司法行政学不仅仅是循证矫正和循证戒毒,也不仅仅是方法的集合或方法论,而是一门超越了实证考察、个案分析、量表比对、技术分析之类的方法集合或方法论,在范围上远远大于循证矫正和循证戒毒的新兴学科,有其特有深刻的核心理念和系统化的内容构成。

关键词:司法行政学,循证学,循证司法行政学,中国特色

注释

1宋行、朱洪祥主编:《循证矫正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

2杨文登:《循证心理治疗》,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页。

3在课程而非学科意义上,正如与循证医学这一学科相对,循证内科、循证外科、循证护理等亦称循证内科学、循证外科学、循证护理学等课程一样,与循证司法行政学这一学科相对,循证矫正、循证戒毒等也可被称作循证矫正学、循证戒毒学等课程。

4宋行、朱洪祥主编:《循证矫正理论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第14页。

5吴爱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做好司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载《中国司法》2015年第1期。

6关保英主编:《司法行政法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71-150页。

7任永安、卢显洋:《中国特色司法行政制度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前言第5页。

8吴爱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做好司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载《中国司法》2015年第1期。

8.行政监察学课件 篇八

【关键词】 威尔逊;行政学;框架

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作为公共行政学学科产生的重要标志性文献,以其提出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为公共行政学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篇发表在《政治科学季刊》上的论文,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力图阐述行政科学的独立性和其他特点,并用形似散漫的结构集中讨论了从“行政科学的产生”到“地方与联邦自治”等几个主题,全面地将公共行政科学与政治学中进行了区分。

一、文章结构梳理

为便于分析,现将论文结构图整理如下:

论文结构上的特点也从语言中得到充分运用,每一个要说明的问题,都有威尔逊设问的提出,随着问题的提出,问题逐步深入,从行政学存在的原因,到其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从普鲁士国王的成功经验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时期法国专制的存在,从美国人民主权到对公众舆论的评价,从历史经验的缺乏和客观现实的限制到提出宪法与行政问题的区别,又从公众舆论的特点提出文官制度的理想模式,最后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行政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二、文章内容分析

在对此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比较细致的梳理之后,我们再来细细咀嚼其中的精髓。行政学的产生和所有的学科一样,独立学科的产生既需要时代背景的孕育,也需要理论基础的支撑。而威尔逊的这篇论文正承担了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重要理论基础这一角色,而学科产生的时代背景,则在《行政学研究》里有较为详细的表述:民主制度的建立,政府角色的转变使得行政管理已经不再处于阴暗不为人所重视的角落,而为了更好地行使民主权力,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为人们所认识。

谈及行政学的产生,其产生的时间和地点也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的。根据威尔逊的论文,“美国的学者迄今都没有在这门科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行政学的博士都产生在欧洲。” “它是由法国和德国的教授们发展起来的”。而对于行政科学首先在欧洲得到重视,威尔逊认为是欧洲政府的垄断性使其迅速采取的各种手段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得行政学的研究在欧洲更为便利。行政科学受到广泛重视的原因时间为何“姗姗来迟”,既然行政机关作为政府最明显的部分,经历了和政府本身一样漫长的岁月,那么行政学产生如此之晚,必然有其特殊原因。从理论上看,政治学研究的结构性倾向导致了人们对行政的忽视,而政治学的这种结构性倾向是由当时的时代背景所决定的,“在很早的时代,麻烦的事情几乎都出在政府的结构方面”,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并没有在政府工作方面遇到大的困难,加之对国外行政学研究的不重视,行政学迟迟没有在美国得到充分的发展。

1.阻碍因素

对于当时的美国,一切政府工作的原则首先就是自由,但分散的人民主权并不能为行政管理的发展提供任何便利条件,只是使得类似“集体的无理性”表现得更加明显,行政权力行使更加困难而已。这在“以投票决定一切”的美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对公众舆论的尊重和改变舆论的需要间,似乎没有一个平衡存在,而控制着权力的公众舆论并非一个理性的集体,对历史经验的沿袭和偏见时时刻刻影响着舆论的导向,从而使得“教育”变得必要。威尔逊提出,即使是教育,在民主主权下,也有其格外的困难,因为这意味着对真理表达的清晰性和平易性要求很高,而这却不是那些管理者所能做到的。

在这一部分,我认为威尔逊给你个提出了四个需要注意的阻碍因素:①人民主权的分化;②改革为大众接受的困难性;③对舆论的尊重和改变舆论的困难性;④对真理表述为舆论接受的可能性。威尔逊认为这些因素在美国体现得尤为突出。

2.行政学研究的题材及特有目的

在这一部分,威尔逊似乎在重复强调前面已经提到的“行政学与政治学二分”框架,但事实上,威尔逊只是在用学科间的比较的方法使得行政学更为清晰地呈现,避免混淆。他首先论述了行政学与政治学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引用德国学者的话说明“行政管理置身于政治所有的范围之外”,最后,他对宪法问题和行政管理问题进行了进一步阐述,表明只有宪法原则下的自由才是人们所拥有的自由,行政管理下的自由仅仅是其程序上的实现。

在比较后,公共行政的概念便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概括。在这一部分,威尔逊对宪法的作用进行了界定,认为要区分“一般决策”和“特殊手段”,只有承认行政官员的主动性才能保证行政有效率。对于“分权”问题上宪法与行政管理的冲突,威尔逊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思考,认为民主制度下的分权,只有在“巨大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限”下形成对责任承担者的激励,才能使得民主分权下文官的行政效率。

3.公共舆论与行政管理

正如开篇所提出的,“大多数人以前仅仅听命于政府,现在他们却指导着政府。有些国家,政府曾经对朝廷惟命是从,而现在却必须遵从全民的意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共舆论与公共行政间的关系发生了剧变,如何理解此时公共舆论和行政管理的关系对于公共行政的职能界定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威尔逊认为“公共舆论对行政管理起权威性评论家的作用”,但紧接下来的三个段落,威尔逊从美国的投票式决策、舆论的教育问题等来限定了舆论对行政管理作用的范围,这样看起来似乎矛盾的一个部分,实质上承接了上面他所阐述的关于“巨大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处置权限”的论述,同时,也紧紧扣住了其“政治与行政二分”框架的中心。看似讨论舆论与行政管理的一个部分,实质上也直指向论文的中心。

4.公共服务机关的后备人员

一个学科的正式诞生,必然伴随着一个独立教育体系或者科目的出现,对于公共行政,也是如此。在这一部分,威尔逊集中讨论的问题就是文官后背人员的准备方式。其提出的“理想模式的文官制度的方式——选举和经常性的公开协商”以及“竞争性考试”到现在已经成为各国选择行政官员的主要方式。

5.研究行政学的方法

每一门独立学科都有其系统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威尔逊认为不同政治体制下的行政管理具有相似性——结构性相似以及合法目标的相似。从而构成了其认为引进外国行政制度的可能性,在排除成见和严格区分政治和行政的前提下,威尔逊在这一部分提出,比较研究是行政学研究的方法。

许多西方学者至今仍认为,比较研究是行政学研究的唯一方法,威尔逊虽然在论文里并没有明确指出比较研究的主宰地位,但事实上他已经将比较研究的方法带入了整篇论文的写作,这是符合当时美国的的时代特征的。当时美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在当时政治与行政仍然不分界限的情况下,政治格局的改变是否就意味着行政格局的改变仍然没有定数,在此,威尔逊提出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行政学明显对美国当时的行政需求相

符合。但无疑这也对后来行政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产生了一些影响。

三、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原则对于当代政府改革的启示意义

如果对于二分法的探索只停留在其理论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政府改革来说,首要条件是认清本国行政体制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结合这些理论的精髓推行政府改革方案。这对于我国政府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从政府管理工作的实践来看,对政治与行政进行二分,有利于政府在对社会进行有效管理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行为方法。政府实际上面临着两个不同的行为领域,即威尔逊所说的政治领域和行政领域,此二者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于参与统治和治理过程的行政人员,应该明确区分政治与行政二者的不同”。中国特有的党政关系导致了政治对于行政的绝对主导地位,使得行政部门不能独立负责地行使权限。再者,由于党政很难分开,行政行为实际上由党组织来决定,甚至以行政部门内党组织的名义来实施。笔者认为,在政治领域应该用政治方式,而在行政领域则宜采用行政方式,反之,用政治手段去解决行政问题,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问题更加复杂化;而若用行政手段去解决政治问题,同样达不到解决问题的效果,且还有可能造成新的政治问题。二分法的观点如果把握得当,有助于政府管理者辨别政治问题和行政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政府的行为方式。

(二)对保持政府稳定的作用。政治与行政二者的活动领域、运行规律都各不相同。政治是不稳定的、排他的和混乱的,行政是稳定的、专业的且有秩序的。用政治冲击或代替行政都会引起国家的动荡,不利于政府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因此,政治行政二分法在一定意义上能够保持政府的稳定,并启示我们应立足于政府改革的实践方面,在政策制定领域注重民主,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在行政领域则应更加注重效率,使政治与行政都能得到充分

地发展。

四、研究意义

威尔逊最大的贡献,就是把行政学从政治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即“政治——行政二分”。虽然对这个框架的合理性一直以来受到质疑,但不能不承认它仍然是“催生”公共行政最重要的标志文献。这个分水岭的确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其影响并不仅仅限于学科理论方面,威尔逊对公共行政的研究显然也对当时的政治界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当时在美国,面临着权钱交易等一系列的腐败现象侵蚀着公共行政系统导致低效率、声名狼藉的重大问题,此时关注行政问题已经是势在必行。在威尔逊“巨大的权力和不受限制的自由”的前提下,显然已经对“承担责任必不可少的条件”做出了最好的阐述。威尔逊为了能让政府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意识到高效率执行决策的重要性,在论文中对“职责”、“舆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除此之外,论文的重要贡献还在于提出了比较研究是公共行政的重要研究方法。这在部分程度上承认了公共行政对政治学研究方法的继承,也为今后比较行政学等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张成福译.公共行政的精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康之.寻找公共行政的伦理危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5][美]罗伯特·登哈特,扶松茂等译.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张亚平.浅议两分法的产生及现实意义[J].中国行政管理,2003(5):23-25

[8]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彭和平,竹立家译.论新公共行政学[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98-316

[9]伍德罗·威尔逊,彭和平,竹立家译.行政学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1-27

[10]丁煌.西方行政学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692105

[11]孙耀君.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133-150

[12]胡象明.政治与行政两分法:思想渊源及其评价[J].中国行政管理,1999,(11):13-15

上一篇:牛排连锁店计划书下一篇:形容中国各地人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