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送亲风俗礼仪

2024-07-29

结婚送亲风俗礼仪(精选8篇)

1.结婚送亲风俗礼仪 篇一

首先,女士在选择衣服颜色上,着重色彩鲜明,在不要抢风头的情况下,又能够将自己的风格体现出来,至于是未婚年轻女性,通常都会选择水粉色或者是水蓝色衣服比较好,若是年纪比较大的女性长辈,那就选择棕红色或者是宝蓝色的衣服比较落后合适。而且女士通常都选择套装为宜,穿着着的裸露程度千万不可超过新娘。

女士在选择衣服的基础上也得避免与新娘婚纱相近的衣服,选择的颜色以紫色、绿色、粉色、灰色、酒红以及米色等为宜。总得来说,做好陪衬,勿与新娘争争宠。在选择参加婚礼是较为重仪式的话,也不得穿拖地长礼服,显得过于隆重,着装不要穿带衫和过于性感的衣服都是出席婚礼大忌,若是要穿吊带就得在外面套上外套或者是披肩,若是身材过于丰满的女性,在选择领口衣服时,最好选择V领的衣服拉长比例。

其次,即便是婚礼对客人的着装并没有过多的要求,但是为了表示自己对新人的重视,在这种隆重喜庆的场合,通常情况下,男士选择夹克就不错,既不如西装那样正式,也不会显得过于随便,至于外套颜色,一般都会选择深蓝色。选择那种既不能够喧宾夺主,又能够衬出优雅绅士风范。值得注意的是,坚持选择一些高质感内搭,都会为自己的绅士形象加分,若是在选择一些独特设计的物品,也会为整体造型增色。对于许多细节推敲,也能够成为点睛之笔。

2.重庆结婚风俗礼仪 篇二

中式传统婚礼 进入21世纪,时代在一步步的前进,婚礼也从繁到简再到繁,现如今,重庆的新郎新娘们开始越来越对中式传统婚礼感兴趣了。现在,给重庆即将举办婚礼的新郎新娘们讲讲我国传统婚礼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拜堂! 拜堂是古时婚礼中的必经过程,只要拜过堂,一对新人就成为了真正的夫妻,正所谓拜天,拜地,拜父母。一场新人也经过了诸多亲友的见证而成事实。中式传统婚礼中在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布置好拜堂的场所。

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架麦。香案上,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戚朋友、职司职员各就各位。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开始赞礼。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拜堂仪式程序如下:引赞:新郎莅位(伫立于轿前) 通赞:启轿,新人起。引赞:新郎搭躬(拱手延请新娘) 引赞:新郎新娘就位(至香案前) 奏乐鸣炮 通赞:新郎新娘(向神位和祖宗牌位)进香烛 引赞:跪,献香烛。明烛,燃香,上香,俯伏,兴,平身复位。通赞: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兴。然后,是传统的“三拜”——“一拜天地,二拜双亲,夫妻相拜”最后才“引进洞房”。拜堂仪式到此结束。

3.安庆结婚风俗礼仪 篇三

新人敬客:在婚礼举行完的时候,结婚的宴席就会开席,女方需要换上中式服装和男方一起向来宾敬酒。

女方回礼:接到聘金时女孩子是要给回礼的,不同的地方,回礼也有所不同。有的地区女方家一般会给戒指,有的地区一般会给钱。

安装婚床:结婚前一天的晚上,需由女方的家找出一育有儿子、又家庭幸福的男丁安装婚房里的婚床,再将寓意早生贵子的四品:莲子、核桃、红枣、花生洒在新床上面。

绕吉祥路迎亲:此习俗就是说迎亲队伍,必须绕着所有路名寓意比较好的路段开一周。

新娘进门:男方将媳妇娶进门,对新郎家里其他长者行拜谒礼。

梳头:给新娘打扮时,会请一位有福泽的人去给新娘梳头,和安床的意义差不多。

女方给嫁妆:女方家里会筹备嫁妆,给新娘带去男方家,全放进红色的箱子中交给新娘。

下聘礼:婚前男方要将娶亲的聘礼送到女方家,每个地方送的种类都不相同,按各个地方的习俗来送,礼金则象征着娶方多金,暗示着新娘嫁过去可以享福,让女方家放心。

送入洞房:两位新人入婚房的时候其好友也会一起,而且还会闹闹洞房来缓解新郎新娘的紧张氛围。大家注意在闹洞房的时候要有分寸。

三天回门:指在结婚以后的第三日,女方在男方陪伴下返回到娘家,不过千万不要两手空空的过去,要拿上一些礼品以及烧全猪等东西回去,然后还需要回家祭祖。

婚礼仪式:结婚地点通常按照新人的想法来确定,需要请专业的司仪主持。

农村传统婚俗

给女方家长敬茶:当新郎经过重重困难,终于见到美丽的新娘,接下来就是给岳父岳母敬茶,并改口称呼“爸妈”,爸妈会给新女婿包个大红包哒!新娘出门到婚车上是不能沾地哦,背新娘的人要是娘家哥哥哦!

头车应该两男两女,头车的司机如果是男的就要伴娘坐在前面,反之就要伴郎上咯!安庆人结婚的时候就要成双成对的。

4.邯郸结婚风俗礼仪 篇四

1、定亲

每年正月时,外出打工的男孩,女孩回家过年,此时正值闲时,介绍人就根据各家的门户情况,开始说亲。两家如有意思,张罗两家孩子见面,一般都是在介绍人家中见面男孩女孩一见挺中意,男孩就要付人家女孩见面钱,什么660元,880元,1100元不等。

2、过小贴

就是把男孩的生辰八字和男孩的父辈,祖辈的名讳,家住地写在贴上,备些礼品,一般都是果子盒,由媒人也就是介绍人,送于女孩家。女家同样把女孩的如上内容的贴子由介绍人拿回。让阴阳先生起起八字,命中相合,就算成了。然后,就是‘过大书’,也有地方叫‘送书’。男方准备四种礼物,现在多是被子,毛毯等物。带上礼金5000,6000不等,向女方送聘书,聘书的格式比A4纸还要大,极其正式,庄重。内容有结世芝兰,千年好合等词。女方同意后回书,内容大致就是同意,很好。回礼,给男方买个摩托车等等。走完这两道手续,女孩就算名花有主了。逢年过节那小子就得来孝敬孝敬准岳父了!给别的女孩走近了,你小心点?

3、送亲(送彩礼)

意思就是要结婚了,女方同意的话,就要商量彩礼,购置家电,家具了什么的。男方一般给女方11000元(在邯郸当地)彩礼,意为万里挑一。结婚的当月,男方向女方送‘婚书’,言明什么日子娶亲等等。男方和女方都要做被子,找门口有儿有女的全和人,往被子里放些花生,枣,花籽等等,意为早生贵子,图个吉利。现在条件好了,有汽车了,迎亲和送嫁妆放在一天了。结婚当日,男方让两个人,带上礼品去女方家,意为‘通道路’。礼品中有莲藕,意为心心相连,面粉,意为给个面子等等。女方送嫁妆的到男方家,男方好烟好酒招待,临了,男方给每人嫁妆礼5元,香烟一包。

4、迎娶

迎亲的车队来回要走不同的路,意为不走回头路。新郎坐蓝轿,新娘坐红轿,去时新郎一长辈坐红轿,这位任务可不小,坐上马席时,要于对方长辈‘斟盅;’互相说些吹捧的话,图个顺利。一路上,遇拐弯,庙宇,古井,坟茔都要放炮。到新娘家,坐上马席时,要双数,吉利。新娘要上轿礼,一般为几百元,意为不能便宜你小子。有的还要离娘费,上轿前轿顶上放筛子,筛子底部图案意为八卦图,辟邪。上轿时,新娘怀揣镜子,织布桢子意为照妖,杀妖辟邪之说。轿上新娘要换鞋,意为不能沾走娘家的土,带走娘家的财气。

5、新郎抹黑脸

一般女方嫂子给男方抹黑脸,这个还有一些小故事,大致意思是在邯郸城西有个帅气小伙,与另村美丽的姑娘两情相悦,定了终身,一女孤魂也看上了小伙,想成就好事,不成,便道要在结婚那天将小伙变成丑八怪,家人大惊,唯姑娘嫂子坦然自若的说不不妨事,在新人结婚当日将锅底灰抹在小伙脸上,那孤魂见后以为小伙成了丑八怪大笑而走,自些邯郸一带,便留下了新郎娶媳妇抹黑脸的风俗。

6、下轿

到新郎家后,新娘要下轿礼,此时少多了,到婆家门上,太不象样影响口碑。下轿后,新娘先坐新房利年方位,面朝喜神,喜神就是大色皇帝赵匡胤,咱媳妇凭啥先让他看,没法,老辈儿留的这规矩。这时,男方家来了一有儿有女的全和人给新娘修面,也叫‘刮脸’。意为少女时代结束了,你已经成为一个准少妇了!开始吃饭新娘吃饺子,半生不熟,若问;好吃吗?新娘说;生!意为生孩子。

7、拜天地

吃完,拜天地。院中设桌子,桌子上放斗,斗中盛五色梁插五色旗。先拜天地,然后拜亲戚,拜自家。七姑八姨,老娘妗子,婶子大娘接连上钱受拜,或100,200, 或1000,.奇怪的是在这男权社会里,这次女同胞却隆重登场,走上了前台。

订婚习俗

俗称“定亲、结亲”。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后,要定下婚约,择日订婚。订婚之日,男女双方交换订婚喜帖、互换订婚礼金和衣物,并由男方备酒席招待媒人、女方家人及双方亲友,以前称为“摆媒人席”。由于订婚不受法律保护,订婚后分道扬镳的也不在少数,然后再退回婚帖或礼金,俗称“退婚”。订婚习俗近年已趋淡化,多在农村保留。但是,订婚是一种承诺,也是告诉外界,该男女已处于恋爱状态,不要再给他们介绍对象。现在,婚姻介绍所、登报征婚、网上征婚、电视约会等方式已不再鲜见,越来越多的男女简略了订婚仪式,直奔结婚主题。有的则把订婚礼金一并算在结婚彩礼中。

习俗

一般由男方设宴招待亲朋宾客。男女结婚摆婚宴沿袭至今,且日渐丰盛。摆宴席,农村多在家中提前准备,有的安排在饭店;在县城,要提前几个月与饭店宾馆联系,预定日期。

近年城镇家庭逐渐盛行在宴席之前举行婚礼仪式,一般由男方宾客主持,请主婚人、证婚人、新人及家长讲话,新郎新娘向父母、来宾鞠躬致意,新郎新娘互赠信物,多为戒指之类饰物,双方家长向新人送改口费。然后,新郎新娘喝交杯酒,也有开香槟酒、切大蛋糕的。婚宴后,小夫妻入洞房,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晚上闹洞房、喝喜酒的习惯。

5.绍兴结婚风俗文化礼仪 篇五

媒婆说媒

绍兴的婚礼基本还是延续了南宋婚礼的习俗,必须有说媒这个环节。即结婚前一定要有媒婆做中间人,如果是自由恋爱,也要请某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做媒,如果不是自由恋爱的,媒婆在做媒的时候还要合八字,看双方八字是否合适,八字不合适是可以取消婚礼的。

订下婚约

媒婆合过八字后,双方父母都同意了这门亲事,就可以订婚了。在订婚之前,女方就要向男方要彩礼了,一般都是把条件告诉媒婆,由其转达男方,男方没意见则在婚庆把彩礼送到女方家,这样两家人可以说就是亲家了。订婚期间会操办酒席,宣告已经订婚。

婚礼达成

既然婚订了,结婚就是双方时间的合适问题了,在绍兴,结婚需要挑一个好日子。中午一般是女方设宴,宾客大部分是女方亲人朋友,晚上男方设宴,新人向宾客敬酒,庆祝婚礼达成。

迎娶新娘大多都在后半夜开始,男方家出动车队到女方家,直到上车,传统的风俗是要哭轿,哭方代表孝顺和感恩。不哭,会被一些妇人指指点点,斥为不孝。

三朝回门

结婚第三天后,男方邀请女方父母及兄弟姐妹上门,旧时还有吃三道茶等礼节,现在吃一餐新亲上门酒,婚后三天,新郎偕新娘一同回娘家,拜见岳父岳母,俗称回郎。旧时,新娘回娘家,多则住一月,少则七天,再由新郎接回家。

绍兴婚嫁习俗

绍兴虽说是个历史文化古城,但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心其实已不古。就婚姻上说,绍兴的男女青年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利,当然事先也征求父母意见。在农村,可能还稍落后点。整个婚姻一般经历做媒、订婚和结婚三个阶段。

做媒在绍兴曾经带有很浓的行业味,当然现在更多带“兼职”味。跑这行的以中年妇女居多,称媒婆。这些人能说会道,完全具备把地上跑的鸭子说成是天上飞的天鹅这样的嘴上本领。她们能把丑女变成公主,丑男变成帅哥。男性媒人,则称媒公。一般农村的青年男女结婚,大多须有媒婆和媒公。现在则称介绍人,性别上也不再讲究。如果是为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做媒的,则称做“现成媒”。

不经自由恋爱的男女双方,须经媒人撮合了。经过接触(不是“亲密接触”哦),包括相亲和侧面了解,如双方觉得满意,则要“合肖”,也叫合“时辰八时”。这“八时”讲究的是“五行相克”,什么“金克木”啊,什么“木克土”啊等等,反正有一大套,一般请算命先生来合。这步其实最为关键,尤其在有些迷信的绍兴农村,男女双方如果是媒人撮合的,“八时”不合,婚姻大多就成泡影了。如是自由恋爱,而八时又相克,怎么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父母尊重孩子意愿的,事情还好办。另一种则是,长辈迷信,固执己见,坚决不同意婚事。这样,“罗迷欧与朱丽叶”故事的“绍兴版本”就很有可能上演了。

男女双方“合肖”后,表示愿意结亲的,就须订婚了。这时,女家就要把索要“财礼”(也叫聘礼)的事情摆上桌面,有女方媒人出面讲条件,要什么什么等等。通行的是由男方在婚前发送“财礼”到女方。一般地,“财礼”往往作为女方今后的嫁娶费用,如置办喜酒和嫁妆什么的。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有些封建观念重一点的父辈是不愿在女儿身上“倒贴”的。这样,男方的经济压力就比较重了。还有,那些订婚考究的,或讲点排场的,双方就操办个二三十桌,大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算是公开对外宣布,又一门亲事定了。不过,现在因繁就简,要是男女双方父母同意,订婚似可有可无了。

订婚后,男方就成准女婿了,不过我们当地更多叫男方为“毛脚女婿”。至结婚前,女家如长辈尚健在,逢年过节,男方须送烟酒礼品等。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的女家亲戚眷属多,男方往往每过一个节,要花费很多钱。

女子出嫁前,女家即发送嫁妆至男家。至婚日,男女双方均大办喜洒,宴请宾客亲朋。结婚当日也称“好日”,办的宴席则称“正酒”。一般中午女方办喜酒,参加对象为女方亲友。晚上则由男方设筵,丈人佬、舅爷到男方正堂前大桌子坐首位,新郎、新娘均须向长辈们、宾客们一一敬酒。迎娶新娘在前些年一般都到后半夜,由男方车队(再以前是花轿)至女家,女方在上车(轿)之前,必须哭轿,哭意味着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哭声的响亮程度和感谢程度是成正比的。要是不哭,难免背后被一些妇人指指点点,斥为不孝。当然,思想开派的,通达的,不在此列了。

女方被迎至男家后,在过去还须履行一整套的繁缛礼仪。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和时代不甚合拍的礼数也逐渐被历史淘汰了,婚姻也逐渐走向时尚与现代。所以,现在绍兴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把婚姻搬到了酒店里,结婚时间则多选择“五一”、国庆、元旦或双休期间,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等形式也较普遍了。各地有各地的婚俗,绍兴的婚俗也颇有点地方特色哦!

结婚当天的风俗

1、新郎去接新娘的时候,男方去女方家里的人数,要是双数。车队的数量也要双数,包括坐在车里的人也一样。同理,女方去新郎家的时候,人数也要求双数。

2、新郎到达女方家里,进大门前,要童男拿火把迎接,新郎要分烟(开门用),进门要洗脸,要带一床红被子,新娘出嫁前要洗澡,由哥哥、弟弟或者堂弟抱出门,出门前要在大堂里坐一会,凳子上铺上红被子(新娘坐前需要福气好的女性长辈坐一会),进婚车前要撑伞,上车后要换新鞋,换好之后脚下要踩火chong(注:古时用来暖手暖脚的器具)。

3、上婚车前女方爸妈喂新郎新娘剥一颗糖,并嘱咐小俩口一些话,当然之后新娘一路都不能开口说话,要到男方家吃过汤圆才能说话。

4、女方带两个红箱子,里面放上穿的衣服,最后在衣服最上面要铺上一层棉花,到男方家打开时讨个彩头叫“开箱花”。进夫家的时候要带上子孙灯、火把,子孙桶(子孙桶里面装桂圆,红枣,花生,红鸡蛋,还有7.8或78元的钱,寓意七子八孙),也有带着女儿红的。

5、新娘快到男方家的时候,要放礼炮。到家的时候,新娘要踩着麻袋进家,寓意传宗接代、代代相传。(现在可能更多的是踩红毯)也有新娘坐在藤椅上,两个“舅爷”搬进门,之后下地拜天地走麻袋上楼吃汤圆的。

6.结婚风俗变迁调查 篇六

------2010年寒假社会实践总结

2010年2月15姓名:刘云凤

系部:药学系

班级:07级药学班

前言

为了响应团委关于“就近到农村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新农村建设的变化,搜寻新农村民俗文化”的号召,我在2010年寒假以“农村结婚风俗的变迁”为主题走访了一些对此比较了解的人,有年近八十的老奶奶,有年近六旬的伯伯,还有年近四十的婶婶,以及亲身参加过她的婚礼的同学。从他们的叙述中了解到了结婚风俗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见证了社会生活的天翻地覆。

农村的风俗,是一种民间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农村的现象,更好的了解农民提供了一种途径,为建设和谐新农村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可是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懂得这些风俗的人们,无法用文字将它保存;想把这些风俗记录下来的人却又不是很懂得农村的风俗。这就需要我们更多的人去关注这些无形的文化,去了解这些文化。用文字将它记录,用网络将它传播。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去做一些事情,做一些事实在在的事情。

调查内容记录 1、50年代的农村结婚风俗 讲述人:七十七岁的一位老奶奶

他们那个时候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下,在这种情况下,就把结婚生子过日子当做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了。十五岁的姑娘在媒人的说和下就要出嫁了,也没有什么彩礼,给做两身粗布衣服就很满足了,当然嫁妆也就免了。结婚当天,新娘坐着马车在新郎和迎亲队伍的陪同下来到了自己的新家。新郎家就用大锅菜(这是我们这特有的习俗,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大锅菜是由白菜、粉条、豆腐、丸子加上其他佐料在非常大的锅里炖出来的)和馒头来招待亲朋好友,在那个年代,这些都是上好的吃食,一般只有在人生大事上可以吃得到,所以不管多穷,即使借债也要准备上一顿,这样才有面子,毕竟是一生就这么一次啦。

2、七十年代的农村结婚风俗 讲述人:一位五十九岁的老伯伯

七十年代的时候正处在农村公社的时候,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给村里干活,年末的时候村里给大家分钱,一个人一年也就分20元,这还是年轻力壮天天出勤的人才能挣到的,不过那时的钱也值钱。他们结婚一般是在二十岁,由于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所以还是给女方彩礼了:200元钱,“四件礼”(袜子、围巾、鞋、一块花布)。当时由于女方家太穷 了,200元用来还债了,所以还是没有嫁妆陪送。结婚当天的迎亲队伍已经不再用马车了,他们换成了自行车,浩浩荡荡十几个人都骑着自行车去迎亲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没有放鞭炮。此时还是大锅菜和馒头来招待亲朋好友,依然需要借债来完成这人生大事。客人送礼一般都是两毛一张的字画,关系好点的送一挂鞭炮。

那时候有个农村叫“大寨”,农业生产搞得非常好,所以就兴起了一股“农业学大寨”的风潮。结婚一切从简,大家进行集体婚礼,在沟地里以修地这种方式举行结婚仪式,此时如果有彩礼也是一把铁锹之类的农用工具。特殊的时期,特殊的婚礼。

3、九十年代的农村结婚风俗 讲述人:一位近四十的婶婶

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随着土地责任制的的施行,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此时的婚礼开始办的红红火火。谁家要是结婚,全村人都知道,因为他们会安一个大喇叭,连着唱三天的经典戏曲。这时候的彩礼是800元,另外还有缝纫机,自行车,洗衣机,称为“三大件”。此时的彩礼也显得颇为丰厚了,是一台彩色电视机。迎亲的队伍仍然是浩浩荡荡的自行车队,招待亲朋好友的依然是大锅菜加馒头。

此时亲朋好友送礼都是被面和二十元钱。4、2010年的农村结婚风俗 讲述人:24岁的一个准新娘

现在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了,农民不用交公粮了,还有农业补助,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有养老补助。生活水平的大步提高,使结婚也 变得喜气的很多。由于晚婚晚育的大力提倡,以及年轻人有更多自己的追求,好多人已经不再那么早走进婚姻了。

以前24岁结婚都是好晚的,现在却司空见惯了。两万二的彩礼,陪送的嫁妆有:空调、电脑、洗衣机、电动车。迎亲的队伍不再是马车、自行车而是成排结队的小轿车。招待亲朋好友的依然没有变还是大锅菜和馒头,但是此时已经不用再借债了,另外还会炒几个盘子(鸡块、鱼和几个凉菜)。仍然有大喇叭在放歌,但是已经不再是经典戏曲了,而是流行歌曲。亲朋好友送礼也都是50、60元,关系好会给110元。

以上都是几十年来结婚的变化,具体的成婚程序和礼俗多少年来大致都没有多大变化:

一、提亲与换帖

即男家委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若女方同意议婚,则男家再去女家求婚,俗称“说媒”。现在好多是自由恋爱,也就是走走形式。如果双方都同意,男女两家就各办庚贴。庚贴有用红纸做的,上写成婚子女的姓名、年庚、三代、籍贯、俗称“四庚贴”,以后双方交换。

二、换贴

男女双方的婚事说定后,要举行一次换贴,换贴的日期要选吉日进行。男女先遣媒人向女方议聘。男方将议订聘金和新郎的庚贴放入小匣子内,并用红布或红绫将小匣包裹,连同彩礼(包括钱币、衣物、食品),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女家收下聘金、彩礼和男方的庚贴后,女方出将庚贴放入原匣内,连同回送的衣着嫁妆喜果等由媒人转交男家,这一 程序叫做换贴。

现在则是两家人坐到一起吃一顿饭,商量一下结婚的具体事宜,也算是“订婚”。

三、过大礼

这是男女两家缔结婚约后,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的礼仪。送过彩礼的婚约才算正式生效。旧时一般男家要给女家100—200块现洋,衣料、手镯、戒指等礼品。结婚前还要“抬食箩”(用三层长方形的木板成的架子),至少要送三架食箩,上面堆放着大米、挂面、馒头、猪肉等,由数人送抬着到女家。现在人流行着“抬食箩”的风俗,但是一切从简,只是男方给女方一些麦子而已。

四、婚礼筹备

成婚前要选择成婚日,选后好,男家备好礼物和衣料,红柬贴上写明迎亲日期要媒人转交女家,通知亲友婚礼日期。并开始清整院落,粉刷、布置新房。新房内挂上喜画,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窗花,常有喜鹊登梅、鸳鸯戏水、双飞燕子、并蒂莲子等。家中遍贴喜联和红“喜”字。喜联多用“百年合好”、“白头偕老”等。女家收到男方红柬贴后开始置办嫁妆,迎请眷属,邀请男女还客。家族长辈请出

阁闺女吃“离娘面”。

五、成亲

成婚那天,是男家大喜之日,房前屋后,院里院外,都以清水泼地,打扫得一尘不染。门前悬挂红灯,院子里,房檐下挂满了亲友们送来的喜幛、衣料、被面,处处呈现出一 片热烈欢乐的景象。迎娶时鸣放鞭炮,到了女家门前,女家故意事先将男方人“拒之门外”,待男方将“过门礼”从门缝塞进去方才开门迎接。

这时候,新郎要找新娘事先藏好的鞋子,并且亲自给新娘穿上鞋子,才让把新娘接走。新娘胸前挂一镜子,以“避“凶光。

还要由女方的嫂子或婶婶拿着扫帚和镜子围着轿车转一圈,意思是扫除一切污秽,照出一切不吉祥的事物。

新娘娶回时,要绕村串庄,不准许走原路,谓之不走回头路。一路上爆竹声声,好不热闹。轿车至男家停在门口,新娘由伴娘搀扶出轿。新娘扯彩进门之后,先从火盆上跨过。象征婚后日子“火火爆爆”。这时由事先请来的德高望得的人作傧相(司仪),主持婚礼仪式。由于大家观念的更新,拜天地也成了一种简短的形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新年就被大家簇拥着走进新房。未入洞房前,必请一位父母双全、丈夫健在的妇女到新房中为新郎新娘安放被褥。并将一把五色粮撒到褥下,赶个五谷丰登的吉利。床头下放几颗红枣,意思是早(枣)生贵子。枕下放几粒花生,意思是男孩女孩“花”插着“生”。

中午会给新娘单独做饭吃,挂面煮鸡蛋,故意把鸡蛋煮的不熟,然后新娘吃时,问她:“生不生?”

闹洞房的习俗由来已久,家家户都认为来自己家闹洞房的人越多越好,人越多越显出自己的体面和光荣。大家会让新婚夫妇喝交杯酒以及抢苹果之类的。晚上,还有人潜伏洞房窗上窃听新郎新娘说私房话,俗称“听房”。倘若雨、雪天没有肯去,母亲便将一把扫帚轻轻靠在窗 下完成“听房”这一仪式。

这一天,男家娶亲回来,除招待本家亲友外,还要热心地招待女家来客,并展示嫁妆,即由女方长辈代表将各亲友赏送之物一一唱明展示,交付男方代表接受,俗称“摆桌”。此时,有好事的子侄辈,给新郎母亲或婶、嫂脸上抹黑,以逗笑取乐。

六、婚礼后礼俗

第二天,新娘与亲族辈礼见,拜祖、上坟后,女家率亲戚到男家认亲,接回新夫妇,谓之“回妆”俗称“回面”,对新郎以好餐相待。好事的大兄嫂、小姨子常在饺子内包以辣椒等物,以耍笑新郎。当天返回男家。

7.东北结婚风俗 篇七

2、千年的唢呐还在吹,现代的音响也隆隆地播放,不放秧歌调,放婚礼进行曲,放得次数多了,已经听不出洋味了。

3、吃福寿面,这似乎该是满人的习俗;穿婚纱,这又该是西风东渐了。满族人入主中原,满族人的习俗也漫延开来,久而久之,汉族人把这些习俗当成了自己的。婚纱,不明白在西方是不是只有白色一种,在我们那里却是已经有红色的了。许多年间,新娘子常穿一种大红的结婚礼服,再戴一脑袋碎花,抹了红脸蛋儿,很像要去扭秧歌。这种打扮已越来越让之后的青年所厌烦,有勇敢的女孩子,敢于穿婚纱,而且是白的。婚纱这东西怪,竟有皮夹克的效果,胖人穿了更胖,瘦人穿了更瘦。

4、双方的家长是都要讲话的。有的家长这一辈子可能是头一回站在麦克风后面,应对着这么多人讲话,紧张,却又兴奋,生怕讲得不透彻,便要多说一些。下面的人正襟危坐听上半天,听出大部分都是一些完美的幸福吉祥的祝福话,祝福小两口恩恩爱爱,白头偕老。但细一听,其中也有针尖儿对着麦芒儿。男方家长祝愿儿子勤奋体贴,善待妻子,孝敬岳父岳母,女方家长也期望女儿能够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得到男方家长的喜欢,其实这话也是说给对方听的,不外乎双方老人都对这个新成立的家庭是否结实深怀忧虑。台上的人哲学家般满怀忧患,忧患之余也不忘了对所有的来宾表示感谢。当然是就应的,台下每个人都是带着钱来的,再说,在天寒地冻或暑热难耐的季节,大家远远近近赶来,实在都是很不容易的。在一次婚礼上就听有人夸张地说:“我是从加拿大来的。”又有一个人说:“我大清早就往这赶,都冻哆嗦了。”

5、证婚人是要有的。这是从民国继承下来的惯例。正像梁实秋所说,证婚人“多半是一个机关首长什么的”。除了标点符号,那个由机关首长扮演的证婚人把两张结婚证书一字不落地读上一遍。这是就应的,这证明这对新人的婚姻关系是经过有关部门允许了的。

6、结婚礼物是要交换的。新郎留意翼翼地从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新娘也留意翼翼地从另一只小盒子里拿出来,拿出来的是什么呢是两个金属的小圈,黄澄澄,或是白亮亮的,彼此套在对方的手指头上。

7、交杯酒也是要喝的。酒是红的,红色和这喜庆气氛相配。杯粗如碗,杯高如李靖手上托着的塔,两只胳膊套着喝。有人担心:这两大杯酒,还不把新郎新娘喝倒了定睛看去,新郎新娘只是薄薄地啜上一层,并不全喝。平剧《花为媒》中有两句唱:“饮过合欢酒,拜过喜神娘。”合欢酒就是交杯酒。交杯酒但是有一段历史了,《礼记》就有记载:“共牢而食,合卺而S。”这“合卺”指的就是交杯酒。宋代王得臣《尘史》中有详细说明:“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

8、饮过交杯酒之后,是鞠躬。向双方家长,向证婚人、介绍人,向所有的来宾,一律三鞠躬,一鞠躬,再鞠躬,三鞠躬。

9、凡婚礼,都必得有一个司仪,此刻叫主持人。主持人有两种,简单的,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共入洞房,就能够了。复杂的,就要一面主持着仪式进行,一面插科打诨,幽默调侃,总有许多饶舌,让新人窘,让来宾笑,新郎新娘好像木偶,主持人倒成了主角。主持人恰像国家接班人,是务必好好挑选的,太严肃、太笨的,会把场面弄得沉闷、呆板,太喜剧、太滑稽,又会把场面弄得浅薄、低俗,就像梁实秋说的:“隆则隆矣,重却不重。”

10、主持人这活也着实不好干。“某先生某小姐的结婚仪式此刻开始。”这话不对。古书上说:“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古时候,婚字中已包含了礼字。这却不妨碍结婚仪式仍可称为婚礼。但结婚仪式却不是从新郎新娘应对许多来宾才开始的。能够那么说,在东北,当新郎到女方家接新娘,从端“聚宝盆”,挂窗帘,一向到坐床,婚礼从那时就开始了。

11、进行婚礼下一项,新郎新娘父母讲话。这话也不对。台下有人就抬头四下看。按照东北人的习俗,结婚的时候,新娘的母亲是不能到场的。

12、婚礼进行下一项,是所有来宾秃鹫般进餐。这时候,新郎穿着一身烫得发板的西装,新娘穿着一身大红的衣裙,顶着一脑袋碎花,开始挨桌敬酒。这一时刻大概是新郎新娘一辈子最团结的时候,他们肩并肩,背靠背,恰似要对付从四面围上来的敌人,向赵钱孙李鞠躬,给周吴郑王敬酒,像做了什么有愧于大家的事。

13、东北人的婚礼和天下最一致的是闹房。闹房,是许多人热中的。据说,过去是文闹,此刻,已上升为武闹了。

8.客家人结婚风俗礼仪 篇八

1.说亲

男孩长大成人,父母便托人作媒,寻访适当人家未婚女。媒者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男子年龄、品貌等。如女方父母同意,便进一步相亲,谓之“探人家”;如不同意,则婉辞谢绝。所谓“探人家”就是女方父母邀请几位至亲内戚前往男方观看郎貌,了解家迁,男设宴款待并赠送礼品。过去女儿本人不去。经同意,女方将女儿出生年、月、日、时,俗称“时辰八字”写在红帖上送往男家,谓“送庚”。男家将“庚帖”放在祖牌位前,三天内诸事顺遂,则进一步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认为“合”,婚姻就算定了。有的女方家中同样办理。所以旧时男女青年终身大事,多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算命先生来决定,有的还受门第条件的限制,因此,“先结婚后恋爱”者居多,同床异梦者也不少。

2.送定(札定)

说亲合适后,女方提出条件,聘金若干,猪、酒、鸡、鱼若干,桔饼、糖果若干,农村要加上米、豆、粉、面若干;男方则提出要嫁妆若干,由媒人在男女双方间调和讲定。农村往往用书面形式,称“写婚约”或“写合婚字”,正面写“文字厥祥”,底面写“天作之合”,由双方家长及媒人亲房签字画押,各执一份。写字时要由男方备办盛宴。在城关则由男方送桔饼、糖果并布料、鞋袜、戒指或手表等到女家,女家回送帽鞋衣服给男方。有的还由男家请一二桌“订婚酒”。从此,女子便是男家的人了。送定以后,逢年过节,男方要送礼物给女方,直到结婚为止。

广东梅县一带的客家人,除了一般需送的礼品外,还要送一公一母两只“兔子”。“兔子”是用猪肚翻个面,塞入米糠制成,再做上耳朵、眼睛,形象逼真。女方收下公的一只,回给男方一只母的。俗谓“过了兔子礼即可吐子吐孙”。

3.报日子和送聘金

男方择定“斗床”和接亲的日期后,告知女方,叫“报日子”,一般要在结婚一个月以前,同时男方将聘金送给女方。客家人对聘金的尾数喜欢用“九”,图其谐音“久”的吉利。女方在男方斗床的时候,要送柚子和木炭到男家,含有平生贵子和暖新房之意,俗称“探子探孙”。男方要做许多大肉圆送给女方分赠亲朋好友,以示结缘。

4.盘嫁妆

嫁妆丰厚俭朴相差很大。旧时一般人家嫁女的妆奁有五色衫裤、梳妆台、脚桶、尿桶、门帘席、木箱或皮箱等,富贵人家则加绫罗绸缎、被褥毛毯、金银手饰等,招摇过市,极尽炫耀。送嫁妆的人叫“青娘”,由男方给予红包。嫁妆送到后,男家宴请亲朋“看嫁妆”。盘嫁妆的时间在日间,具体日期各地不同,城关在新娘出嫁的前一天,乡间多在新娘出嫁的第二天。

客家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郑重其事地把一些谐音吉利的蔬菜,如芹菜、大蒜、香葱、韭菜等等,逐样用红绳或红布条捆扎,作为陪嫁,以表示对女儿女婿的美好祝愿。更有趣的是客家还有用“长命草”为陪嫁的习俗。长命草为一株野草,用红绳扎好,陪嫁到夫家,挂在洞房床头竹篮里,第二天栽于菜园中,以示扎根。

5.接亲与送亲

接亲也称迎亲,旧时多在日间进行,现多在深夜。男方在午间要备猪头、鸡公、鱼及香烛、喜炮声中到女方家中接亲。“我是花轿抬到夫家的!”这是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俗话说:“破扇子扇扇也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同去接亲的人要双数。女方家中看到接亲人员前来要将大门关住,待接亲者连放三次鞭炮以后,接过蜡烛火种,才开门恭迎。女方要备办酒宴款待接亲者,谓之“无块席”,婿郎、陪客稍微动筷,不多吃。出嫁姑娘洗澡后,由媒人和喜娘为之梳妆打扮。女方送客的人也要双数,一般有新人伯娓和新娘的兄弟及其他亲友。出门时,女方父母应回避。到男家后,若入门时候未到,新娘先要在门外等待。入门时,鼓炮相迎,男方父母亦应回避,到拜堂时相见,以避免“相撞”,造成日后不和。跨进大门槛时,由厨子宰杀一只公鸡,叫“拦门鸡”。一些乡间习俗在门槛下放一把斧头,新娘踏着米筛进入新房。

一些一些地区的客家人在迎亲中有“拖青”之俗,即花轿车后面有个人拖着一条寓为百子千孙的榕树枝。当花轿在路上遇上别家的的花轿时,便按俗规互相调换树枝,双方回祝多子多孙,俗称“换青”。然后各自拖回家中,把榕树枝抛到自家屋瓦背上,借榕树多子之意,有些地方则互换红花。

6.拜堂与吃面碗鸡、交杯酒

这是这是结婚姻最后的仪式,新郎、新娘先同拜天,次拜祖宗,然后夫妻相拜。拜毕同入洞房,洞房内点红烛,桌上放着煮熟的鸡、面条和两个鸡蛋,新娘新郎共同进餐,吃交杯酒。这是新入门第一次与新郎进食,需选吉时。新床上放的东西有讲究,城关一般是放四个柚子,上贴喜字,“柚子”与“有子”谐音。乡间放一个红斗,装满白米,还有尺秤、算盘、剪刀之类,象征婚后生活富裕,会划会算;另有一盏红灯,取“添丁”之意.

7.闹洞房

闹洞房不属结婚仪式,或有或无。一般在宾客宴散以后,一些青年男女亲友进新房与新郎新娘逗乐,要新人说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红花(红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颗糖果,唱歌跳舞等。过去还有“坎压油堆”的陋习,就是一个个压到新娘身上。这种现象多少带有人类早期野蛮群婚的遗风,现已革除。过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狭窄,闹房改在厅堂举行。闹房连续三天,这三天内不分大小,男女老幼均可参加。客家闹房,还受一种观念的支配,认为越闹越吉祥。广东客家人闹洞房的习俗中特别突出说四句,以吉祥、祝福、禧戏的语言构成押韵四句词,贯穿着整个闹房过程,典雅、风趣。如有的说四句道:月光光,看新娘,新娘肚屎圆丁当,今朝下种子,明年八月生出桂子满天香。这类既带嬉戏又含祝福的四句词常引人拜腹大笑。

8、圆房

台湾的客家人最风趣,圆房之时,新郎新娘刚刚躺下,床底下就会传出公鸡“喔!喔喔!”的叫声,母鸡“咯咯蛋”的报生声。原来是在姑娘谈定婚姻事后其母亲精心地为其喂养一对鸡,随她出嫁之日作为“带路鸡”来到男家,直送洞房婚床底下。鸡叫后,新郎会问新娘:“床下怎么有鸡叫?”新娘告诉他:“天快亮了,公鸡啼明,鸡下蛋了。”新郎掀起床单一看,床底下母鸡真的下了个大鸡蛋了。新郎触景生情,紧紧地抱着新娘高兴地说:“果然不错,生了!生了!好兆头,我们也会生的!”此俗俗称“圆房催生”。

不少地旧俗还有圆房验贞之陋俗。南方特别是广东一带,在三朝回门时随送烧猪以示新娘贞节完好,新娘得到男家的尊重,女家为此而感到骄傲。。“吃烧猪”成了新娘子是否贞节的代名词。三朝之日新郎伴新娘回门,女方父母翘首盼望,在看到随来的“烧猪”时才放下那颗久悬着的心。女儿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婿家已表示对她满意了,父母才为女儿终身有托而感到欣慰。对此旧俗,有岭南杂咏一首云:闾巷谁教臂印红,洞房花影总朦胧;何人为定青庐礼,三口烧猪代守宫。

9、请三朝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要设宴席请女儿、女婿。女儿以客人身份回娘家,可坐首席,宴后当众脱去红衫,改穿普通新衣裳。这天不能在娘家住宿,无论远近都要赶回夫家,有的乡间,娘家过几天邀一些亲戚(妇女)至女儿家中做客;有的结婚满月时,做母亲的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男女亲家各择定日期,设盛宴互相请酒,谓之“上门”。这些喜庆的余音,可以加强两家之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尤其过去娶亲更甚。婚宴设于厅堂,桌位分尊卑。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插。主要宾客,新郎须一一到他面前恭请并带到规定的席位,奉献碗筷。嫁女宴席则由新娘家长礼请宾客。新郎和新娘的母舅为上宾,坐首桌首席。女方来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他们来了,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斟酒从母舅开始。农村娶亲可以不请客,而嫁女不请则会被亲友责怪,因为男家送了大量的鸡酒鱼肉给女家。喜宴除供给客人饮食外,都要让客人带点回家,让家里人分享,甚至让邻居分享,所以过去城里请酒要大盘大碗,让客人带些回去。

结婚习俗

一:议婚,所谓的议婚从字面也不难理解就是商议婚事,客家人都是有媒妁之言的说法,客家人家中的女儿成年就要做些东西送给亲朋好友示意自己的女儿已经长大成人,这样有想要结婚的男人就会托媒人到家中来提亲。双方都会给媒人两个孩子的生辰八字,测算如果说是相合的话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商议聘礼和订婚。

二:订婚,客家人的订婚是男方择良辰吉日请媒人带上鸡鸭鱼肉以及喜炮花烛,首饰、衣服以及礼金等等送到女方的家中,这就是下聘礼。双方的父母可以商定好娶亲的日子,男方要提前几个月用红贴写婚书送到女方家中。从这个时候开始,男方就要进入紧张的婚礼前的准备,女方的话则是要忙着准备嫁妆。

三:迎亲,迎娶新娘子当天都是要有新郎官亲自去迎接的,女方出嫁的前一天要将嫁妆送到男方的家中,包括衣服、箱子、日常用品等等。迎亲实际上与其他民族都是一样的,要单数去双数回来。新娘子接回就要拜天地、拜高堂、夫妻交拜,新娘要为公公婆婆奉茶,接受公公婆婆的红包。

结婚的流程

一、下聘礼

如果男女双方“年庚八字”匹配,男家就要下聘礼,请女方的父母、女方至亲、媒人、写字先生、叔伯等人到酒楼商定一些结婚的事宜,商量好以后由写字先生,全部写好,由双方父母按下指模,有点像按手印,怕以后反悔,这样这门亲事就算“八字有一撇”,迎亲前几天,男家会按照“文定”里的要求,把礼品礼金之类的送到女方家,一般会有11人以上,挑着担前往女方家,将鸡、鸭、谷物、酒及礼物清单等一同呈上给女方家里,让女方收下。

二、准备嫁妆

女方在“文定”之后,就要开始准备嫁妆了。嫁妆一般是一些生活用品。嫁妆的多少,取决于两方面,一是男方送的聘礼,二是女方家庭经济情况,男方聘礼给的多,女方家富裕,这嫁妆自然就多,反之则少些。出嫁的前几天,村中的女伴和少妇会到待嫁姑娘的闺房,话别、教新娘学唱“哭嫁歌”、协助姑娘穿衣打扮。

三、迎亲

旧时客家人,会为迎亲仔细挑选好日子(不过现在也不例外),因此,迎亲一定会提前准备好。迎亲的队伍媒人领头,后面带着挑着筐的人,她一头挑着一对鸡,叫“带路鸡”(通常一公一母),一头是一坛自家酿的米酒。娶亲的人数去的时候是单数,回来的时候包括新娘在内要为双数,这叫好事成双。客家传统婚礼会有乐队,一行人吹吹打打一路一直到女方家。

四、回门

上一篇:案例答案下一篇:医院档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