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二语文

2024-07-06

北师大版初二语文(通用8篇)

1.北师大版初二语文 篇一

一、读一读

学习目标:1、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及其简单应用;

2、体会思维实验和符号化的理性作用

二、试一试

自学指导:

1、回忆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方式,想一想,根据前面给出的公里 和定理,你能进行论证么?

2、已知:如右图所示,△ABC

求证:∠A+∠B+∠C=180°

思考:延长BC到D,过点C作射线CE∥BA,这样就相

当于把∠A移到了 的位置,把∠B移到 的位置。

注意:这里的CD,CE称为辅助线,辅助线通常画成虚线

证明: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射线CE∥BA,则:

3、你还有其它方式么(可参考课本239页“议一议”小明的想法;241页联系拓广4)?方法越多越好!

三、练一练

1、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多少度?正三角形的一个内角是多少度?请证明你的结论。

2、已知:如图,在△ABC中,∠A=60°,∠C=70°,点D和点E分别在AB和AC上,且DE∥BC

求证:∠ADE=50°

3、如图,在△ABC中,DE∥BC,∠DBE=30°, ∠EBC=25°,求∠BDE的大小。

4、证明: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2.北师大版初二语文 篇二

一、比较阅读, 还原本位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绍振提出了本位分析法———紧紧依靠文本, 依靠现有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原生状态想象出来, 找出二者的差异作为分析的起点, 这种从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着手, 从现实和艺术角度的分析, 精辟地阐释了比较的本质。而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的单元组合的明显特点是文本的比较,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 特别注重精读和比较探究阅读, 给老师和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的思维的基础。”费孝通也指出:“没有分类, 就是一团乱麻, 没有比较, 就选不是出最佳。”因此, 比较阅读在新课程理念下显得非常有优势, 使教师和学生很容易深入文本本身, 发现问题, 同时合作探究, 找出差异和矛盾、个性与共性, 相互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 该单元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舒婷的《童年趣味》, 张洁的《拣麦穗》等, 同样是童趣, 却各有不同。只有通过比较阅读, 才能发现其丰富性, 以第三单元的《养母》为例:

1.朗读“穷夫妇”要回孩子的那些段落, 注意如果不用其中的对话部分, 而类似于《背影》原文的省略 (给出未省略的原文) , 加以叙述, 试品味阅读效果。

2.精读“养母”的诸多“小气”之处, 联系《背影》、《慈母情深》的内容, 谈谈你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3.交流这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异同之处。

二、探究阅读, 答疑解惑

探究式阅读是一种提倡多角度、多思维、有创意的阅读方式, 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 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都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积极活动, 师生双方都在发挥主体作用。” (甘其勋、蔡明《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 说明探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以学生的自得为目标, 通过探究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发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并能应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的教学实践。”以贾平凹的《落叶》为例: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全文, 初步感知全文。

2.教师泛读, 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落叶及景物的独特感受。

3.自由品读。引导探究性问题, 如《落叶》一课, 引导学生思考就落叶引发的感思与“无边落木萧萧下” (《登高》) 的情调有何不同。本文引发的哲学思考应该是什么?

4.合作探究。让学生以座位前后排为一组, 合作讨论, 如:如何通过文本归纳作者的艺术特征?并畅所欲言,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予以补充并整合意见。

5.拓展与延伸阅读。读贾平凹的《地平线》, 在音乐声中落下帷幕。

三、对话阅读, 互动个性

对话式阅读是备受师生欢迎的阅读教学法, 主要强调老师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整个过程是一种多元的对话过程, 让学生确实能在活动中发展个性, 老师只是在备课中理清教学思路, 预估学生可能遇到的若干问题及感悟, 在课堂上可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文本中进行广泛的涉猎, 并提出各自的疑问。此时, 老师应及时组织合作讨论, 正确引导, 互相采纳不同的意见和见解, 同时也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问题, 但此时的问题应有潜在的发展余地和思考空间, 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在师生对话过程中, 不在于教师是否提问或者是提出问题的多少, 而在于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在于提出问题是否能把问题引向深入, 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 在于教师是否善于鼓励学生提出追问性的问题” (吴晓芳《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建构》。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1.创设意境。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这样一副秋野黄昏行旅图, 营造氛围。

2.初读全诗, 整体感悟本诗的内容和意境。

3.精读文本, 全身心投入诗的意境, 进行性感体验。

4.熟读并背诵。

5.创设对话问题。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引导) 诗中的进静景和动景如何相互映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引导) 谈谈你对本诗的意境理解。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引导) “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

6.拓展与延伸。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思》, 你能从词类活用、意象的创设等角度, 写一篇比较评析的文字吗?

四、创造阅读, 开发智能

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 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 对课文本身进行体味、思考, 提出疑问, 读出新意, 读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 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也就是说,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 分析、收集、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 形成独特的感悟、智能及情感, 并能灵活应用处理。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多元的, 都不同程度地至少拥有九种基本智力。这就需要通过实践去开发, 去培养每个人的创新思维, 这对于教师而言, 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 善于创设民主、自主、轻松的课堂情境, 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思维。使课程进展充满创造性和活力, 自己则由学生课程的“裁判者”成为“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 成为学生精神思想的开发者。现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1.对植物的想象。在百草园中除了作者提到的菜畦、皂荚树、桑葚、何首乌藤、木莲藤等植物之外, 你还能想到那些?

2.对动物的想象。在百草园中除了作者提到的蝉、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等动物之外, 你还能想到哪些?

3.调换角色。假如你是鲁迅, 你除了拔何首乌墙跟、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等之外, 你还会做出哪些淘气的事来?对于三味书屋你感兴趣吗?为什么?

4.拓展与延伸。阅读鲁迅的其他有关童年的文章, 结合自己的童年, 写一篇有关童年的短文, 字数不少于300字。

总之, 新课程理念确实让人兴奋, 它关注教育目的, 走进学生, 走进语文, 使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方向, 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再次看到了曙光。各种新的教学法如春后竹笋般涌了出来, 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教师。引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就是“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 那么, 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 它的名字叫做‘活’”。

参考文献

[1]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语文世界 (总61、62期) .

[2]陇东学院语文教学法课程组.《论语文教学》.

[3]《中学语文教学》第6.7期.

[4]《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第7.8期.

3.浅析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版本;教学体会

为了搞好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深造打好基础,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是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体会和心得与大家分享。

1.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充分考虑七年级学生的成长特点。在每个单元中,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育情况的基础上,选材突出实用性和趣味性。由于七年级学生处于从小学向初中的过渡阶段,教材的编排要继承小学生的趣味性,也要突出初中生的角色转变,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却较好地做到了这二者的和谐统一。

2.北师大版语文教材选材充分兼顾选材内容的多样化。在选材过程中,北师大版语文教材注意各种不同形式内容的穿插交互,注意多种层次教学内容的规律安排。如,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共40篇精彩的文章,安排方式让教材内容多样化,让题材丰富多彩,增加了形式的多样性和阅读的积极性,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乐趣。

3.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选材突出扩散性思维特点。按照新课改要求,为了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能力,文章不再局限于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大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水平和层次感。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不再设有传统的标准答案,只要学生理解得当便给予肯定和鼓励。

4.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强化对教材本身内容的解读和语文知识的温故知新。在各个单元的学习中都加强语文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使学生在反复的阅读过程中增加语文语感,加强和语文内容的深化和认识。北师大版语文教材课后的读写环节能加强学生的读写认识,有利于知识点的巩固和知识点的储备。

可见,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充满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一部适合初中学生特点的优秀语文教材。

参考文献:

[1]冉启蒙.高效语文课堂学习的三个维度[J].现代交际,2013(02).

[2]王晶晶.刍议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J].现代交际,2013(2).

[3]杨开贵.如何正确理解和落实语文教学三维日标[J].教育教学论坛,2012(37).

4.北师大版初二下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四

一、电路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都会形成电流).

电流的方向: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盐水溶液等.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串联:把元件逐个顺序连接起来,叫串联.(任意处断开,电流都会消失)

并联:把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叫并联.(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二、电流

国际单位:安培(A);常用:毫安(mA),微安( 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

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三、电压

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国际单位:伏特(V);常用:千伏(KV),毫伏(mV).1千伏=103伏=106毫伏.

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使用规则:

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

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实验室常用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

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熟记的电压值: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安全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四、电阻

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兆欧(MΩ),千欧(KΩ);1兆欧=103千欧; 1千欧=103欧.

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R与它的U和I无关).

7月3日星期六滑动变阻器:

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物理学习技巧

1、独立完成一定量作业

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把不会的题目搞会,并进行知识扩展识记,会收获颇丰。

2、重视物理过程,重视辅助作图

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不管是理论过程,还是实践过程,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

3、全力上课,专心听讲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向同学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同看法下课后再找老师讨论,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则允许有自己一定的活动空间,也就是说允许有一些自己的东西,学得越多,自己的东西越多。

怎么学好初中物理

1、要抽时间认真阅读课本,真正理解书本中介绍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定理;

2、在复习时,能将物理规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加以理解,并多运用它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让物理知识不再那么抽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习难度,便于自己理解,还能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觉得它有用;

3、注意在平时养成细心的习惯,不要在做题时犯计算性错误,或者遗漏等不该犯的粗心类失误;

4、做实验题时要注意规范,弄清实验原理、方法与步骤;

5.北师大版初二语文 篇五

第一单元民族危机与晚清时期的救亡运动

第1课鸦片战争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原因: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2、时间:1839年6月3日 地点:广州虎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

3、影响: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二、中英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变中国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2、时间:1840-1842年

3、内容:①开放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②英国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③割香港岛给英国 ④赔偿英国2100万银元

4、影响:①《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开眼看世界

1、魏源和林则徐是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代表;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魏源的思想是对闭关自守的传统观念的挑战。

3、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联军侵华

1、时间: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2、起因:英不满足即得利益,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3、开始:1856年10月,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炮轰广州。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4、结果: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奕䜣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战争结束。

5、《北京条约》内容: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増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大量赔款。

二、俄国趁火打劫: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皇俄国利用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机会,强迫清政府签订条约,割占中国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1858年《瑷珲条约》: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万多平方公里,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条约。1860年《北京条约》: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在内40万多平方公里 1864年戡分西北界约记: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等: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金田起义

1、原因:(1)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导致传统的手工业破产。(2)巨额的赔款加重人民负担,导致阶级矛盾尖锐(根本原因)(3)1849年,广西发生了饥荒。

2、过程:1851年1月金田起义。太平军,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1853年3月定都天京,正式与清政府对峙。

3、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意义: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平均分配产品的愿望。

4、北伐失败;西征胜利,1856年上半年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二、天国悲歌

1、洪秀全和杨秀清权力之争导致的1856年秋天京事变发生,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2、天京事变后,清军(李鸿章、曾国藩)加紧进攻太平军。1864年7月,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它建立了政权,提出了鲜明的纲领,坚持战斗14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在华势力。

第4课洋务运动

(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一、总理衙门的设立

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䜣等王公大臣主持者。负责外交与通商、开矿、筑路、办学等。

评价:是清政府专门的外交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二、洋务运动

主张师夷长技,建设近代国防。根本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1、时间:19世纪60年代-19世纪90年代 2

3、内容:

(1)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1861年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1865年李鸿章江南制造局。1866年左宗棠福州船政局。(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1893年张之洞汉阳铁厂。1876年唐山开平矿务局。1873年李鸿章轮船招商局。(3)积极筹建陆海军。建立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4.评价: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作用(影响):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历程。

三、民族企业的出现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沿海地区部分官僚、地主、商人、买卖和手工业主也开设工厂,雇佣工人进行机器生产。著名的有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械厂、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的继昌隆缫丝厂。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一、黄海海战:

1894年黄海海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斗中殉国。

二、中日马关条约 1、1895年威海卫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马关条约》的内容: ①时间:1895年

②中方代表:李鸿章;日方代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

③条约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④影响: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的条约,它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三、瓜分中国的狂潮

瓜分形式:对华商品输出的同时,设立银行、兴修铁路、开矿办厂;建立“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主张利益均沾。

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第6课:维新变法运动

一、公车上书

背景: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揭开序幕:1895年春,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上书光绪帝,反对议和,请求变法),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二、维新思想的传播

1、维新派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培养人才,积极宣传维新思想。

2、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的观点,把西方进化论学说介绍到中国,是中国西学之第一人。

三、百日维新

1、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2、内容:

经济:发展农工商业。军事:训练新式陆海军。政治:开放言论,取消多余的衙门和废除无用的官职。文化教育:创办报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

4、结果:失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保留京师大学堂,废除新政。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谭嗣同等被捕牺牲。

5、意义: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6、失败的原因: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变法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顽固派力量强大。

第7课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1900年-1901年)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中国人民的反抗。兴起的地点:山东、直隶等地(纲领口号):扶清灭洋 清政府的态度:镇压-招抚

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镇压义和团运动(首先在山东兴起)

2、八国:俄、英、美、日、德、法、意、奥

3、时间、过程:1900年6月。

4、结果: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失败。

三、《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签订的双方:清政府(李鸿章)——俄、美、英、日等11国。

2、内容:

(1)赔款4.5亿两白银,以海关税收作担保。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3)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影响:(1)加重了人民的负担;(2)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2、中国同盟会创立

①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②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③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④革命目标: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⑤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核心)、民生)

二、武昌起义

1、概况: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和士兵打响起义的第一枪。2结果:首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接着占领武昌城,取得胜利

3、影响:武昌起义胜利之后,仅一个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三、中国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号,孙中山宣布就任临时大总统

2、中国民国成立的意义:①推翻了满清的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②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北洋军阀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4、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换算: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年 第9课袁世凯独裁统治与军阀混战

一、袁世凯专权

政治:控制内阁实权,1913年制造宋教仁案。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镇压二次革命。

外交: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二、“二次革命”

背景: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组成由北洋军阀掌握实权的内阁。导火线:1913年春,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结果: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由于国民党力量分散,“二次革命”失败。

三、复辟帝制

1、独裁:(1)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会。(2)1914年5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为《中华民国约法》;(3)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4)1915年5月,部分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2、复辟:1915年12月,袁世凯复辟帝制,自封“中华帝国”皇帝,准备元旦登基。

3、结果: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去世。

四、军阀混战

1、背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

2、派系:直系:(冯国璋、曹锟)直隶、江苏、江西、湖北。皖系:(段祺瑞)安徽、浙江、山东、福建。奉系:(张作霖)主要盘踞在东北。

3、影响:军阀在帝国主义扶植下,为争夺地盘和政权,进行连绵不断的混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第10课新文化运动

1、背景:袁世凯掀起封建复古逆流,使民主共和理想成为泡影,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救国新出路。

2、兴起的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3、宣传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4、两面大旗:民主和科学

5、代表人物: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6、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向封建礼教发起猛烈的攻击,提出“打孔家店”口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明确提出“文学革命”口号)

7、意义: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给出了专制主义以空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与进步,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第11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一、五四运动

背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时间:1919年5月4日;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过程:运动前后两个时期中心与主力的变化

初期:北京学生罢课。后期:上海工人罢工、罢课、罢市。

结果: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政府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革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介绍十月革命,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2、陈独秀发表《劳动者的觉悟》《谈政治》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理论。3、1920年5月后,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各地陆续成立。

4、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

代表:毛泽东、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何叔衡、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50多名党员

内容: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

中共一大的意义: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第12课国民革命

一、国共首次合作

背景:孙中山深感工农群众力量之伟大,决定以“以俄为师”。

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通过了《》《宣言》《党章》,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并确认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加入国国党。标志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黄埔军校创办: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岛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著名的黄埔军校。特点:黄埔军校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影响: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和军事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二、出师北伐 时间:1926年

目标:打倒帝国主义,打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战略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敌 概况:叶挺独立团。取得成功。

思考:北伐战争取得巨大成功原因?

三、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国共合作破裂:革命阵营出现了危机,蒋介石军事实力急剧膨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分共。国民革命失败了。

1928年,东北易帜。标志着北洋军阀统治的结束和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八一南昌起义

背景: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清共”

概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意义:南昌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8月1日,定为建军节。

二、井冈山会师

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

10月,在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了中国革命史上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地区,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道路的开始。

三、红军长征

革命力量的发展:根据地创建,军队数量。

1930年到1933年,国民党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围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红军占领遵义。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长征进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奔卢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于1935年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与陕北红军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6.北师大版语文 篇六

有时候一句话就会改变我们的认生历程,这就是语言的力量。

一、习作审题

我总也忘不了那句话-------------的话

题一:

1、抓住题眼忘不了的话,多问几个为什么。

2、相关事例说清楚具体,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及内心活动。题二:

1、可补充的内容如令人难忘的话、令人振奋的话、奇怪的话„„

2、注意选材要新颖。

3、内容上突出为什么难忘、振奋、奇怪„„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使文章更生动。

二、如何写好本次习作?

1、内容充实,有血有肉。

交代清事情的原因、结果,重点抓住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2、检查修改。

方法有:大声读发现问题、请教同学、问老师等。

第二单元:春潮

一、审题

春水滋润着大地,催生了万物。充满了生机的春天睁开了惺忪的双眼,欢迎我们投入她热情的怀抱。任选一题,用你的笔来描绘春水吧。

二、任选一题,谈一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如何把文章写的生动具体?(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加生动)

四、注意事项

1、要观察事物的形、色、光及其变化,把感受充分写出来。

2、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加生动。第三单元:花

一、审题。

写自己钟爱的花,可选题目为:

我喜欢——花 鲜花送给——

二、任选一题,谈一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三、如何把文章写的生动具体?(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加生动)

四、注意事项

1、要观察花的形、色、光及其变化,把感受充分写出来。

2、在描写的过程中,运用修辞方法会使语言更加生动。第四单元:手

一、审题 *——— 的手 *想象作文:五指兄弟

二、分析题目

题目一:

1.可补的题目范围很多。2.思路。题目二:

想象兄弟之间会发生什么事?这件事的经过是什么?这件事让大家明白了什么道理? 注意:想象要合理,要蕴涵一定的道理。第五单元:智谋

一、笔下生花

1、老师开门见山,指出本次习作的内容。

2、板书:缩写《草帽计》。

3、理解什么叫“缩写”。

(缩写就是将一篇较长的文章,通过删除或改动,保留其主要内容,使文章的篇幅变短,语言更简练)

4、学生自由认读教材中的习作提示。

5、指名反馈:可以怎么缩写《草帽计》?

6、根据以上提示,围绕《草帽计》引导学生先口头交流。

(重点说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7、学生动笔缩写,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8、选取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展示、评议。

9、结合评议,动笔修改自己的习作。第六单元:眼睛 笔下生花

请你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写。

眼睛的故事 我用我的眼睛„„ ________的眼睛 怎样保护我的眼睛

假如我有一双火眼金睛(想象作文)1.审题 2.注意。

(1)体裁不限。

(2)无论选哪个题目都要做到表达清楚,内容具体。

第七单元:纪念日 写一个纪念日活动 第8单元 舟船

一、审题

1、写新闻稿。

2、写坐(做)船的经过 二选一

二、写法指导

(一)新闻稿

1、课前安排学生阅读报纸中的有关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重点让学生注意导语以及六要素

2、回忆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

3、以新闻的形式向大家介绍身边发生的有意义的事。

(二)坐(做)船的经过

把具体的过程交待清楚即可,力求生动。第9单元 太阳

任选一题,写一写:

用“你”称呼太阳,写一段文字或一首小诗。

撰写一份搜集阳光的报告。

想象作文:我是太阳城的小公民。第10单元

⑪写作要求: 无论是城市的柏没大道,还是乡村的林间小道。路,在我们的脚下,引导我 们向前。选择下面一项,写一写。★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

⑫、写作指导(题目

一、题目二任选一个)

题目一:

① 一说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留心观察到: ②

7.北师大版五(上)第四单元 篇七

二读:我默读课文,整理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的表达顺序,完成填空。

1.起初,我看到朋友院里的枫树,觉得枫树竟如_____,后来,朋友的女儿来到树下,我拍下了一张大家都很喜欢的照片:____。我终于明白枫叶如丹,显示着____,明白_______才是真正的美。我觉得大家喜欢这张照片的原因是:____。(《枫叶如丹》)

2.我喜欢冬天的阳光、___、____、____、____、____……总之,我喜欢____。(《我喜欢》)

3.贾岛为了用“推”还是用“敲”____,____韩愈,韩愈建议他用“敲”字,贾岛听取了他的意见,写出千古名句。(《推敲》)

4.王安石作诗____,为了一个“绿”字____,使得“____”成为文学史上的名句。(《千锤百炼为一“绿”》)

三读:默读课文,字字入眼,画出不会读、不理解的生字词语,用不同方法自学。

1.蝉噪诞挫凄涵旷寞莓炫峦遂澈稚凰

上面这些生字都是字,我重点识记的是这些生字(不熟悉的、难写难读的):____。

2.查一查“挫、诞、涵、旷、殷、遂”的意思,想想它们在课文中应该是什么意思。

3.我还理解了课文中一些自己不懂的词语,共()个。

四读:我大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通顺了。见证人

《枫叶如丹》()遍,《我喜欢》()遍,《推敲》()遍,《千锤百炼为一“绿”》()遍。

五读:我再默读课文,欣赏精彩句子段落,并把这单元课文放在一起作比较。

1.我画出每课中精彩的句子、段落,并写下感想。(旁注)

2.我画出每课中不理解的句子、段落,并写下自己的问题。

六实践:我也要参与交流,并作积极准备。

1.围绕单元主题“意味”,我有这几个问题可以探究:_______

2.资料搜集:了解袁鹰、张晓风、贾岛、王安石;拍摄搜集书法作品、对联等。

8.北师大版初二语文 篇八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选取了五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诅咒,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反抗侵略的思考。

学习本单元,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战争与人类文明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评价,形成自己对战争问题的看法。其次,要重视朗读,应在情感、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有新的体验。再者,宜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学习,以求提高求同存异,比较鉴别的能力。再次,要注意扩大阅读面,可在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后,应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主题,开展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各种采访工具,广泛收集有关战争的材料,尝试调查报告的写作。

每课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明显不同的两首诗。学习这两首诗,一要注重朗读,读清节奏,读准语调,读出情感。二宜确定恰当的比较点,采用比较阅读方法来提高欣赏能力。三应广泛收集与课文内容相近的诗歌,确定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练习。

互动过程

一、反复朗读,尝试发现

(一)教师范读,疏通字句;(二)师生同读,体会情感;(三)自由散读,发现异同。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异多求异]

这两首取材于战争的诗(以下称《十五从军征》为“诗A”,《出塞》为“诗B”)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整理比较点,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1.角度与主题不同

诗A是从一位征夫归来却无家可回而无限哀伤的角度,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诗B则是从征夫出征未还的角度,来表现战争给征夫带来的不幸及人们企盼国土不被践踏的美好愿望。

2.手法和情感不同

诗A用记叙、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明写征夫人老归来,面对庭院荒凉,墓冢累累,一人空悲戚,暗写天灾人祸、社会黑暗、亲人尽数逝去。诗A明暗结合,表达了征夫无尽的悲哀和诗人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的控诉;诗B则是联想、用典并举,写实、写虚同用,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3.风格与情调不同

诗A语言质朴无华,行文从容舒缓,运笔沉稳厚重,透露了悲伤低沉的情调;诗B则粗犷奔放,大气磅礴,气势豪迈,形成了悲壮高昂的情调。

4.繁简和意境不同

诗A使“繁”:前六句揭露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中六句描绘了无限的悲凉,后四句抒发了无尽的悲哀,创造了凄清悲怆的意境;诗B用“简”:首句落笔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眼前与历史相勾连,次句道出了历代征夫的悲剧,三、四句用典,表明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共同愿望,创设了雄浑苍茫的意境。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出示扩读资料。

《国殇(节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教师示读、简要疏通字句后]

1.你发现这两首诗写战争的角度和表达的情感的不同之处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国殇》取材于秦楚丹阳、蓝田之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着眼于安史之乱。

2.能为这两首诗划分节拍吗?

[学生分组讨论后归纳]

1.若按意义断,七言诗一般为四三断。

2.若按音节断,七言诗一般为二二一二断或二二二一断。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首写战争的诗,认真朗读、划分节拍后,选择一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夜莺之歌》与《雨来没有死》

教学创意说明

这是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着诸多同异的两篇记叙类文章。首先,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比较点,找寻两篇文章的同与异,从而提高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其次,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文中人物的崇高的思想品质,感受人性美、人格美。再次,应拓宽视野,广泛涉猎,尽可能多地阅读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章,提高独立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认真阅读,尝试发现

(一)自由散读,把握内容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然后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分别概述两文内容。

(二)分组再读,发现同异

各学习小组组织读书,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确定恰当的比较点。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同中求异

这两篇课文(下称《夜莺之歌》为文A,《雨来没有死》为文B)的同中有异之处,你发现了没有?

[学生议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形象塑造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都塑造了热爱祖国,机智勇敢地与外族侵略者斗争并安全脱险的小英雄的形象。B相异处:文A侧重表现人物的机智及英雄行为的“有意识性”、“主动性”,小夜莺特意在等敌人并机智地将敌人引入了包围圈。文B则侧重表现人物的勇敢和英雄行为产生的思想基础:小雨来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毒打威胁却坚强不屈,因为他深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2.情节安排同中有异

A相同处:两文均围绕侵略者的斗争来展开情节,表现矛盾冲突。B相异处:文A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将一件事分为“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等情节,时间跨度小。文B则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写了雨来成长、成熟过程中的几件事:水性好——上夜校——父熏陶——作掩护——敢斗争。文B时间跨度较大,更多地注意了前后事件的铺垫和因果照应。

(二)异中求同

这两篇课文的异中有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学生讨论后,明确比较点及比较内容]

1.表现主题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取材于前苏联卫国战争,从“消灭敌人”的角度,讴歌了前苏联人民与德国侵略者的斗争精神。文B则取材于中国的抗日战争,从“保护同志”的角度歌颂了抗日军民的英勇无畏。B.相同处:两文都赞美了少年英雄的壮举,都表现了爱国主义主题,都传达了作者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使用方法异中有同

A.相异处:文A采用了围绕中心事件展开情节,表现人物的方法。文B则以表现人物为出发点来选取事件,缝合文章。B.相同处:首先,两文都采用了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设置伏笔,发展情节。其次,两文刻画人物形象时都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了人物精神品质。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最后一课》(节选)

他(韩麦尔)有足够的勇气把今天的功课坚持到底。习字课完了,他又教了一堂历史。接着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在教室后排坐位上,郝叟老头儿已经戴上眼镜,两手捧着他那本初级读本,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他感情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听到他古怪的声音,我们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只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四世同堂》(节选)

他(祁瑞宣)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买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

2.请快速阅读,找到两文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的比较点各一处,进行比较

[学生阅读,讨论、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然后以下面两个比较点作示范分析]

A.人物的表现同中有异

两位老师都做了亡国奴,因而他们的表现都很反常,都失去了自控力。不过韩麦尔老师是抓紧一切时间来讲课,以此寄托他对即将失去的法语的热爱,下课时的表现则说明他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而祁瑞宣老师则是说不出话,他的一句“今天不上了”表现了他对日本侵略者占领北平的满腔愤怒。

B.表现的主题异中有同

两文的作者不同,反映的时代背景不同,国家不同,人民不同。但两文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都表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你找到两篇取材于战争的短篇小说,认真阅读后,选择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并准备在课上讲给同学们听。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这是一篇学生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采用篇内巧抓比较点即人物的实际行为与假设行为进行比较的学习方法,学生会在真实与假设的丰富比较中锻炼创造力和想像力,从而深入理解五壮士的壮举。

互动过程

一、巧用资源,尝试发现

(一)播放电影,营造氛围

将电影《狼牙山五壮士》剪辑为3分钟的精萃,突现壮士的英勇场面。

(二)书中找宝,问题互助

1.学生到课文中寻找体现壮士“壮”的内容,读给同学听。

2.学生就自己发现的问题进行询问或提交组长,老师寻求帮助。

二、比较思考,探究形成

(一)五壮士胜利完成任务,准备转移。前面有两条路可选,假如他们不选择文中写到的那条路,而选择另一条路,你认为可能出现怎样的情况,结果会怎样?这种选择好不好?

(二)有同学说,就算选择了走狼牙山之路,也完全可以不跳崖。人家美国人教育士兵:当生命受到威胁时,要先投降,保住生命。对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见解?

[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发表意见。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最后,师生共同探究形成]

就完成任务而言,五壮士选择不上狼牙山的路是无可非议的;从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的安全角度而言,五壮士的实际选择是正确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正义事业而献身的民族,当日寇的铁蹄残酷践踏我们美丽国土的时候,在日寇的屠刀恣意杀戮我们善良的人民的时候,用宝贵的生命去铸就“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新的长城,恰恰是动地惊天、气贯长虹的壮举。

三、拓宽视野,联想运用

[扩读资源]

1.出示扩读资料

美国的狄斯尼的《勇气》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二战时,一个美国伞兵在诺曼底着陆后与其战友失去了联系,陷落在了敌控区。他想到了隐蔽,他敲响了一户农家的门,这户法国农家的夫妻把他藏到了碗橱里。德军把他搜了出来,关在了仓棚里并枪毙了法国妇女的丈夫。后来美国兵又从仓棚里逃了出去。但他无处可躲,于是他避开敌人的视线,又来到了这户农家。法国妇女仍毫不犹豫地把他藏了起来。德国人再没来这里搜查,这个美国兵脱险了。

2.周样是做决定自己命运的选择,五壮士的选择和这位美国士兵的选择有无不同?你对他们的选择有什么看法?

[学生发言讨论,只要言之成理就给予肯定。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五壮士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美国伞兵聪明机智的选择都表现了非凡的勇气,都是英雄的壮举。前者以牺牲生命为代价保护了群众和大部队,后者用保全生命的方法给自己创造了再与敌人战斗的机会,他们同样是值得歌颂的。

四、收集资料,独立思考

请查找以“在战争中的选择”为题材的两篇文章,阅读后,确立两个比较点进行比较阅读,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螳螂捕蝉

教学设计创意说明

本单元中进行了篇与篇,一篇内的比较阅读。本课可采用提供扩读材料作课内课外篇目比较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比较阅读的能力。

互动过程

一、读读议议,尝试发现

(一)出示扩读材料,学生自由散读

《晏子谏求雨》

齐大旱逾时,景公召群臣问曰:“天不雨久矣,民且有饥色。吾使人卜之,祟在高山广水。寡人欲少赋敛,以祠灵山,可乎?”群臣莫对。晏子进曰:“不可。祠此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本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公曰:“不然,吾欲祠河伯,可乎?”晏子曰:“不可。河泊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水泉将下,百川将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之何益!”

(二)教师范读,疏通文字

二、比较阅读,探究形成

(一)独立思考,确定比较点

建议:如果我们就两篇短文进行比较,可以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

(二)独立操作,探究形成

[以自主学习为主,必要时可与同学、老师探讨]

以内容为基点的比较;以人物性格为基点的比较;以进谏方式的基点的比较;以写作方法为基点的比较。

三、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请查找两种不同进谏方式——曲谏、直谏的文章,比较异同,并准备在课上发言。

综合活动

[活动安排创意说明]

本单元的两首诗、四篇文章时贯古今,地及中外,均取材于战争。其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抗日战争,所以,本单元的综合活动以“历史不该忘记”为中心,调查、访问此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感受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

[综合活动过程]

一、调查前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播放、展示和提供有关战争的影片、图片和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加深学生对战争的认识,激发学生憎恶战争,渴望和平的情感。

2.分好调查小组,选定小组长,自行拟订计划,定准调查时间,明确参观地点,确定采访对象,备好采访工具。

二、调查中的操作

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主动热情;2.仔细倾听,细心观察,认真记录。

三、调查后的整理

1.分类归纳,详略处理,配制图片;2.利用网络,补充材料,拓宽视野;3.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写好报告;4.形成看法,认真讲解,广泛交流。

四、操行评价

可采用教师宏观点评,学生组内自评和组与组互评的方法。评价时要注意到目的和效果、态度和方法、调查报告的形式和内容等问题。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附属中学)

上一篇:感慨高二生活的作文下一篇:诗句的积累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