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思考

2024-06-26

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思考(精选8篇)

1.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思考 篇一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有效教学几个问题的思考

各位老师:

大家好!2005年8月我接教研员工作,我是和我的学科老师一同走入新课程的。四年多的共同合作,共同参与,让我深深感到:是团队给了我信心与勇气。也是团队给了我快乐。我为我的团队自豪!

关于有效教学,我们学科起步的比较早。记得那还是2006年12月——2007年4月,市教育局中教科组织我们深入全市各中学进行素质评估,当时全市46所中学几乎没有漏网,听课百余节。听课中我发现:学科广大教师能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从大部分课堂教学,从形式上看,四十五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认真审视、研究一下这些课堂教学,个别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片面的、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把课堂的有效性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团队建设作为中心工作进行。

一、近几年主要做法:

(一)确立科研课题:

1.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

首先是新课程的理论研究和总结。郑玉莲、王爱平、战英等率先垂范,带领14名教师从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如何发挥评价的功能、初四教学的有效复习、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如何整合教材与课外资源等方面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其次是组织三人在教师业务培训会上做介绍经验,以老带新、以点带面,1 使新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政治学科得到传播和应用。

2.初中思想品德城乡间教师协作交流探试。

为了让科研课题能切实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我们以晨兴、树梁、十六中、十七中为基点校,组织城乡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互相听课评课,交流教学经验。战英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经常接待外校教师到晨兴听课学习,从不拒绝,真正做到名师风范。

两个课题将于今年6月结题。在研究期间,我们不断吸收新的研究成员,大家积极探讨、认真实践,有效教学初步形成框架,为鸡西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有效教学做出了努力。

(二)组建研修团队。(名师;骨干;青年教师)

(三)开展研讨、观摩课、送课、展示活动。2006年 十九中 出课教师:张大军 邹雪芬 2007年 育才中学 出课教师:战英 郑玉莲 王爱平2008年 十八中 出课教师:赵美玲 胡兴丽 赵春秋 2009年 送课下乡——正阳、博才、平岗、十七中

出课教师:战英 赵美玲 宋翠玉 胡兴丽 马丽婷

刘冬柏

2010年 密山实验 出课教师:张大军 赵玉清

(四)名师引领、帮带。

除我们部里统一调研听课外,学科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科名师、兼职兼职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听课、调研、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并有目的的培养青年教师。几年来,我们的优秀青年教师团队已经茁壮成长起来。赵美玲市级大赛一等;赵美玲、宋翠玉、洪凤娟、刘冬柏等省级大赛一等;何薇(正阳)、赵美玲(正阳)连续两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五)网络研修。

我们学科板块最活跃的人物是赵玉清,最辛苦的也是赵玉清。几乎每个人的帖子她都给回复,也是最优秀的版主。在她的带领下,赵美玲、郑玉莲等也积极参与。尤其郑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把自己平时收集的最宝贵的初四复习要点及自己对中考复习的见解、中考考试说明的内容解读等材料毫不保留地发至网上,供大家学习参考,深受好评。赵美玲精华帖:

★请到这里来——我们一路同行!

这里,是志趣相投的朋友汇聚的地方; 这里,是充分民主、平等与自由的地方;

这里,是有人关注、有人呵护、给人激励、给人信心的地方; 这里,是能让人感受教育美好与人生激情的地方。这里,是我们展示的舞台; 这里,是我们交流的平台;

这里,流淌着的是老师们的心血,凝聚着的是专家们的智慧。请到这里来,让我们相聚于研修平台; 请到这里来,让我们携手共同走向研修未来!

带着你的期望,我的期待,网络研修,我们一路同行!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发生在我们板块令人感动的两件事: 1.晔子。

2.一名初四学生家长。

希望我们的学科板块的版主,更要尽职尽责。努力把我们的板块越办越好,更有特色。吸引更多的我们的老师以及外界人士的参与交流,相互学习。

(六)团队建设:

阶梯队伍已经形成。有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学科名师及为数较多的优秀青年教师团队。他们的政治、业务、综合素质都非常的强。更令我欣慰的是有相当多的教师在理论功底、综合素养、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命题、听课、评课、指导教学等方面,样样过关,各类人才俱全,他们是我的老师,我的好助手,所以我们的学科工作得心应手。几年来教师参加省级大赛38人市级大赛10多人,有些教师在省市还小有名气。

互动话题一:在我们的学科活动中,对你的专业成长有帮助吗?请举例说明。(具体说哪一项活动对你有所帮助)

在连续几年基于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学科实现了教师团队的快速发展。通过有效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

但在学科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二、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三维目标被割裂、定位不具体。

(1)一种是有些课堂过多地关注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2)另一种只追求热闹的形式,而淡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3)还有的就一节课中对环节的分解目标不够具体明确,致使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步骤的目的性不强。

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感受生活》的课时,老师认为的把第二个目题删掉,致使本节课目标不明确,只看到学生热闹的回答事先演练过的环节,却使课堂流于形式,深入不下去。

2、关注了学科整合,而淡化了学科特色。由于对大量的课程资源缺乏合理的筛选与有效的把握,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学科味不浓,教材理解不深入,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例如在讲台湾问题的时候,有些老师大量使用余光中的诗、香港、澳门回归的视频,从而使本节课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3、教学活动的表面化。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方式中存在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实践活动的技能要提升。许多课堂活动目的不清,为活动而活动,为表现而活动,表演内容肤浅,看上去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实际上却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收效甚微。这样就形成我们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有热闹却极少让人怦然心动。

4、课堂练习缺乏创造性和层次性。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更多的关注新授部分,而对练习的设计却不够充分。多是就学习内容的机械重复,少有趣味性和思维训练。同时,训练缺乏有效的梯度层次。究竟什么情况下巩固,什么情况下反复再现,什么情况下综合与应用,练习多少为适度,都需要我们思考。

5、课堂有效教学中教师专业技能问题。有效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课堂中提问与及时反馈的能力,分层指导的能力及综合分析把握教材的能力、学习方法的传授等。其实我们思想品德学科一样有题型,一样有方法,比如启示类问题、做法类问题、影响类问题,我们老师要把方法教给孩子们。但我们的很多老师包括初四的老师,一谓的让学生背诵,机械的记忆,或者单纯的讲练习,老师累、学生累,却收效甚微。

6、预设与生成脱节。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却常存在着或预设过度,表面看教学有条不紊,实质上缺乏学生的独立思考形成低效的教学;或生成过多,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一般说来,初中思想品德学科预设的内容应侧重双基,即考试说明中识记和理解的部分,预设的内容引导学生靠近考试说明 5 中运用的部分,例如对问题的评析、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参与活动应掌握的常识和技能等)

我认为,这种教学的低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认识问题,这包括教材解读不深刻、学生把握不到位、目标定位不准确等,这是制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二是课堂实施的低效运作,教师不能在预设和生成之间求得平衡。或者“预设味”过重,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或者一切以学生为重,课堂过分围着学生打转,淡化了教学的内容、目标。这些都是我们在追求有效课堂过程中所应竭力避免的。

因此,在下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聚焦课堂教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科的教学质量。

★为此,我想谈这样几个问题。

三、关于学科有效教学的几个思考:

(一)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认知,联系现实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有效整合每堂课的三维目标。否则,没有明确目标的课堂,老师本身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而学生则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最终留给学生的只可能是两种观念:思想品德课很难,或思想品德课很无趣。例如初三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两课内容,有的老师讲了很多,说了很多,学生记忆的也多。实际上这一课只需要学生能分清哪些是权利,哪些是义务,知道依法行使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相应 6 的义务就可以了。教学目标既要明确,更要简明扼要。

互动话题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总目标(不需要课标原话,根据你的理解概括)

——新课程明确表明,思想品德课的总体目标很简明即:“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索,热爱生活的人” 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课程思想品德课设立了“三维”分目标–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把知识背后的价值观挖掘出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他们的价值观等。通过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和体会,我认为一堂思想品德课追求的“实效”应该是让学生们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真正得到体验和感悟,心灵得以启迪,哪怕是心灵上的一点点触动,从而潜移默化的形成美好的品格、良好的品德修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六七八九教材)如珍爱生命、自我保护、自强、自信、自立、自律、承担责任、爱国意识等等。(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三维教学目标的确定并不能实行平均主义。有些教材内容侧重知识,有些内容则应侧重于情感。就说八年级(上)思品教材的最后一课,其核心词为责任。不管是从学生个人的角度来还是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远比让学生掌握什么是责任、怎么履行责任知识点“1、2、3”的解答要来得重要。在这样的教学内容上,老师关注的不应是考试会考些什么,中考会不会考等问题,而是考虑怎样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理解责任,并自觉地在生活中去发现责任、承担责任、实践责任。

(二)精心的教学过程设计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固然重 要,但要想真正提高课堂的效率,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最大的发挥其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这样阐述教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由此可见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就变的尤为重要。

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把学生紧紧地吸引在课堂上。通俗的说就是要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找准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备好课。主要包括对教材把握整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对教学方法的筛选等。

1.备教材:

新课程鼓励教师不要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如更换教材的案例、生活实际及时事的介入或对教材的整合、顺序的调整等等)。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要把握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各个内容领域的编排线索,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置于这一单元、这一学段甚至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即这一知识点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怎样为后面知识的学习作准备。(补充)

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我们一直倡导“深入浅出”,”深入”是“浅出”的前提,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上起来就越简单、越得心应手.名师常把复杂的内容教得很简单。平庸的教师却会把简单的课越上越复杂,原因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 8 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才能吃透教材的精神,也才能实现对教材的必要超越,有效教学也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战英的大赛展示课和送课下乡课。

2.备学生:

课前准备,我们常说要备教材,还得备学生。备学生,就是要学会解读学生,对学生的把握要到位,“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这一点很多老师都能注意到。但一堂课下来、一个教学内容的安排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有哪些学生基本不用引导就能掌握(换言之能自学会了)、哪些学生得在教师的点拨中才能领会、哪些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或是重点关注下才能达成目标的,这些我们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教学才能有效开展。包括习题的选择与训练。3.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要有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活动教学成为了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然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新的问题,较为典型的就是活动设计花哨,课堂表现 “极为活跃”,表面自主,探究随意,学生的活动量大,活动的范围大,活动的参与面大,但思维含量少。课堂热热闹闹,实际上却与设计本意相差甚远。时间长了,学生会觉得疲惫而无趣,课堂本身也就失去了吸引力,有效性自然谈不上了。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就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让学生动起来,还应该是让学生能够去思考,愿意去思考,真正去感悟人生,品味生活。(2)教学问题设计要巧妙。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的设计很重要。问题设计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最具创造性意义的部分,把对教学目标的贯彻转换成可供师生共同加工的问题,把学生要学习的 9 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应注意的是,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过易、过难、超越生活实际都是达不到启发思维的效果。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适时鼓励,及时引导。避免问题的设计简单直白如“是不是”“对不对”或是填空式的提问。其实现在的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问题,过于简单的问题不会带给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因而也就降低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3)教学情境设计要精到。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建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回归生活世界,打破书本与生活世界的界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因而情境教学成为了提高课堂实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情景实例)

对于教学情境的设计首先忌过多、过频,以避免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疲于奔命,少了足够的情感体验与思考空间;其次一个教学内容最好是在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如果确实需要采用多个情境的话,也应注意情境之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情境的设置要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为核心,同时情境的设置还要生活化,使学生有话想说,能有话说。

还有必须要体现学科的特点,体现时代的特点,也就是教材与时政的有机结合。我还是建议课前5分钟时政播报,起什么名字无所谓,但内容必须有,必须从六年级开始就进行,养成良好的习惯。中考80%以上原材料甚至90%以上都是最新的时政或实际生活的资料。这 10 需要我们平时的积累,平时的功底。关于试题的原材料我们的教材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因此教师必须要在每一节课堂都要进行补充收集。

4.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模式很多,不提倡单一模式教学,这一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师自己的实际而定。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无定法。面对新教材,到底如何教好?应该说,一切都在于实践,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鸡西田家炳中学的“四环式教学模式”,确实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上出了效果。

(三)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和谐的课堂氛围既教师与学生通过平等对话、共同构建,完成师生间共同体验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行为,努力创设一种民主的课堂氛围。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对于生活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们渴望与老师交流,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认可。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能够满足学生交流的需要。教师要鼓励学生提意见,欢迎发表与教材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对老师论提出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放心的把课堂交给学生。(当然这里说的交不是全交)

在一节《可持续发展》一课中,一位老师做了一节尝试。把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备课、推选小老师、上课。结果学生的表现非常的出色,上课的学生模仿老师运用材料、情境、答题有奖等多种方法展开教学,而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甚至比老师上课时还要高,乃至听课的班主任也感慨:从来不知道自己班级的学生原来是这样的大胆而有主见。这节课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但我想说一点: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时,决不丢掉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的引领点拨不能丢。不是我们所以课堂都可以完全交给学生的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学生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时,总是带有一定的情感的,尤其是初中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因为喜欢老师进而喜欢这门功课。事实上,在师生的沟通过程中常遇到道理虽对,但情感上难以接受的“理通情不通”的情况。因此,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良好的师生关系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我们思想品德学科,师生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关系和谐,不仅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热情,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加快实现知识的内化,使之形成学生的信念,转变为自觉的行动,知行统一,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为此,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四心)

一是爱心。教育的灵魂是爱,而品德教育本身就是“培养热爱生活的人”,如果学生既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来自老师们的爱,又何以唤起他们心中的爱呢?爱心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对于学生,作为教师应多一点尊重和信任。尊重学生的人格,允许学生在思想、感情和行为中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独立的活动空间。把学生作为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意愿和情绪,乐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允许学生犯错误,碰到学生情绪激动时,作为教师应善于冷处理,不说过激的话,不做伤害学生的事。多一份欣赏和期待。教师真诚的期待不仅能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学生智力和个性的发展。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学生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教师应善于用自己深沉的爱去激励和发掘 12 每一个学生最大潜能。带着欣赏的眼光和积极的心态投身于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进步要及时给予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品尝能到成功的喜悦,在被欣赏的愉悦体验中奋发、崛起。事实证明,赏识教育往往比棍棒教育更为有效。这一点我非常欣赏王爱平老师的课堂评价机制。

二是细心。作为思品课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收集和积累身边的各种信息和教学资源。大到国家方针政策的调整、国际局势的演变、社会热点问题的变化;小到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和触动的身边事、故事甚至是小笑话等,凡是能用于我们课堂教学的都不要轻易放过,要做好收集更重要的是善于创造性地加以开发利用。同时还要随时留心观察学生思想及行为的变化和动向,发现问题要善于利用课堂教学及时进行讨论和解决,使思品课的教育教学更有针对性,才会产生理想的实效性。

三是用心。俗话说得好,没有耕耘没有收获。在课堂教学中要想获得十分的效果。课下教师就得付出百分百的辛苦和努力,要不断地琢磨教学。古往今来,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而教育人的工作更是如此。

1.赵美玲:学历 不是本专业 大赛省市一等 中考 2.有的教师专业出身、先天素质好、就是不上心形成鲜明对照。

四是耐心。首先要对学生有耐心,面对身心尚不成熟、思想和行为都不稳定,经常出现反复的学生,我们的老师要有耐心,不能操之过急。其次要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上的探索和尝试有耐心。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我们劳动的成果要通过学生的发展和变化来体现,而学生良好品德和觉悟的形成,良好行为与习惯的养成更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潜心专研和辛苦努力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尤其当看到个别老师从不进行新形式教学的探 索和尝试,40分钟课堂围着教材上的条条转来转去,我还是想说教育是个良心活,用一个教师的良知支持自己的耐心,既然你已经开始行动了,就不要轻易放弃。

要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实效,我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希望我们的老师在今后的课堂上能呈现出来状态是: 活而不散——课堂活跃而不松散

严而不苛——严格要求但不苛刻

爱而不纵——深爱学生但不放纵

互动话题三:教师的专业技能与有效教学的相互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师的技能水平的提高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还是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

(五)教师的技能水平的提高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问:这个提法对不对,个人观点)

思品课需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教师亲切和善的教态,生动幽默的语言,以及给予学生鼓励的目光、神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运用,都会触动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老师的微笑就象阳光,能消除学生脸上的冬色,温暖学生的心。有老师微笑的课堂,学生们的情绪就会稳定,心情就舒畅,对学习也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便能更主动、更高效的学习,久而久之学生也会从内心对我们产生尊敬和喜爱。可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没有丝毫的热情和激情,甚至是面无表情,这种麻木的状态很容易传染给学生,他们自然也不会对这样的老师和课堂产生热情和激情,更不会产生兴趣。更严重是会对课堂学习产生厌学心理,学生的心窗就此可能对你和你的课堂彻底闭关。

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一定要关注自己的专业成 14 长,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介绍: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我们有些老师通过这些途径已经受益)

(一)行动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二)实践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再生动力。

(三)伙伴合作——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办法

战英大赛展示——郑、王参与

合作方式可不拘一格,如:教师的网络互动平台,新老教师结对、教研组活动、备课组的活动、问题交流等,并且通过同伴互助,防止和克服教师各自为政的现象,让教师在开放互动的环境里学习。作为学校教研部门还应该定期开展教学观摩、问题讨论、课题研究等促进教师们互助互学,让教师感受合作的需要,享受合作的乐趣,实现教育教学的共同体。还应该创设一个资源共享、互相交流、互相合作的人文环境,包括教育教学资料的共享,各位教师教学课件的共享,教育教学设计的相互借鉴,教育教学方法的借鉴等等。

(四)终身学习——教师专业成长的保证 赵美玲:风雨无阻听战英课

(五)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如果没有伙伴的合作、没有战英、郑玉莲、王爱平三位兼职教研员的专业引领,我们的青年教师也不能在短短的几年内成长这么快。(赵美玲、宋翠玉、胡兴利、马丽婷、何薇、刘冬柏等)

当然,教育是一项永远留有缺憾的艺术,虽然我们始终都在不断地进行着尝试和探索,但始终也总感觉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有时候感觉到很遗憾,但我想只要我们教师留有一颗永不言败的探索者的心,教育也永远是一项最美的艺术。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 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实施有效教学还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我们学科还会更多的组织这样的活动的,也会给老师们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鸡西教育学院初中部 李丽

2010年5月25日

2.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思考 篇二

在实际教学中, 我与同伴们也都遭遇到了反馈不尽如人意的困惑。要么是认识不充分, 要么是有点认识, 却因能力有限、技术不到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怎样提高?在技术上应怎样把握?如何组织有效反馈?怎样才能使反馈真正起作用?胡老师在文章中提到了关于组织有效反馈的几个方面:预设———信息捕捉———有序反馈———把握时机———提升资源。笔者觉得很有道理, 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受胡老师文章的启示, 加之自己对课堂反馈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笔者作了进一步思考, 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容忽视。

一、反馈要有计划、有目的

计划是做好任何事的前提, 反馈也同样, 课堂教学反馈的内容在教学设计时应早有预设。要想对课堂的反馈八九不离十, 一个周到的反馈计划应体现在我们的备课中, 如反馈的目的、时机、内容等。这样, 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有条不紊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而不是临时想起来了再随意地进行, 这样反馈的内容质量不高, 就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一般情况下, 我们在教学的准备阶段应重点反馈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在新知的探索阶段应重点反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过程, 在知识的巩固阶段应重点反馈学生对知识难点的掌握情况。

例如:两位教师教学《积的近似值》这一内容, 设置了同样的教学目标, 创设了同样的教学情境, 将计算放在一个实际问题中让学生解答。但在反馈时却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

师1:反馈时以了解学生对积的近似值的生活经验达到怎样的程度, 及解题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主。

师2:突出计算的方法及结果的准确性。本学段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和精算水平。

显然, 师1的反馈偏离了目标。究其原因, 主要是犯了反馈的目的不明确、反馈没有计划的错误, 从而导致反馈低效甚至无效。

二、反馈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和代表性

反馈在内容的选择上也很有讲究。当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对大部分学生都没有问题, 而只有少数学生有困难时, 这时的反馈比较适合选择错例中具有共性的内容进行重点反馈。例如, 在计算图形面积的练习中, 大部分同学都能用面积公式来进行计算, 但也经常会有部分学生混淆计算周长的方法来计算面积。此时, 可以选这个错例进行反馈讨论, 让全班学生对长方形面积与周长的计算方法进行对照, 明确两者的区别之处。这样的反馈既让学生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 又明确了错误的思路, 同时对这样典型的错误进行了预防, 可谓一举多得。而当教师下达的学习任务有一定难度时, 则更适合选择正确的进行反馈, 让学生有正确感知、正确导向, 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做的。

如, 学习两步计算23-3×6先算哪一步, 由于学生此前所学的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受知识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会先算23-3。像这类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教师不应选择错例来反馈, 因为学生还没有具备正确的认知, 而应选择做对的学生来进行反馈, 先让做对的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么做, 同时结合问题解决的情境, 让学生感悟23-3×6为什么要先算3×6的合理性。给学生树立正确的运算顺序的导向, 从而使先算23-3的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方法进行自我反思与纠正。

三、反馈的方法要得当

胡老师在文章中指出, 要把握时机, 使反馈更加及时。的确, 反馈很讲究时效性, 错过了那个点再想挽回也许就很难, 所以该介入时就得介入。笔者认为, 恰当的时机还得配上得当的方法, 才能使反馈更为有效。因为方法的讲究与选择对于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往往都在不停地提问、反馈, 却很少想到自己反馈的方法是否得当, 是否都是一问一答式地进行。特别是在班级授课制的情况, 在课堂中教师不可能对学生一一进行评价, 需要选择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反馈。我们在课堂中一般采用提问式反馈、板演式反馈、多媒体投影反馈等方式,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的反馈方法应当是不一样的。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 面积概念的得出是需要教师组织学生通过体验来理解的。了解学生体验得如何, 掌握到什么程度, 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反馈比较有效。教学《两位数乘法》时, 可采用板演的方式来反馈。通过学生的板演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最终使方法逐步完善。教学类似于搭配、烙饼以及空间与图形等内容时, 用多媒体投影反馈是一种很有效的反馈方法, 它使得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 使学生脑海中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学生在多媒体的演示过程中对方法有了更深刻而全面的了解, 这时教师的小结和提炼也会变得非常有效。

3.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中学语文  小学语文  衔接教学

一、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意义

“学生学习语文就好像接力赛跑一样,一棒接一棒,切不可操之过急,那么学生从小学升入中学,就是学生接力的重要环节之一。”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久而久之不但语文学不好,而且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中小学衔接教育进行研究探索,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是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二、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1.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研究新课标,找到指挥棒就显得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从整体考虑,互相衔接。例如: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一年级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的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只有真正做到对新课标心中有数,才能够在教学中运筹帷幄。只有真正了解新课标的意图所在,才能够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2.在教师教学上,实现三个衔接

(1)研究性阅读教学内容的衔接

语文教师要把握中小学教材内容体系中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有机渗透,在选择设计研究性阅读内容的时候要根据中小学生各自不同的年龄特点,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作好铺垫和衔接。

(2)研究性阅读环境创设的衔接

研究性阅读,重学生的读悟、实践体验、合作探究,同时还注意了语言激励。实践证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学生进行研究的最佳时机。但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也在不断的变化,在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这样的最佳时机,使学生常常处于一种“蠢蠢欲动”“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使学生在阅读时随时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还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3)研究性阅读教学方法的衔接

师生进行研究性阅读需要掌握相关的方法,研究性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开展研究性阅读的必要保证。但任何一种方法的掌握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论是朗读、品味、质疑、合作、研讨,都要让学生成为研究的主体,让学生在不断的交流碰撞中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小学尤其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在学生学习上,实现三个衔接

(1)做好口语交际教学的衔接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听说能力方面有一定的训练,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阶段就要加强训练的难度。可以在课内外开展一系列口语交际活动。例如:“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读要500字左右,可以适当选择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初一学生刚刚进入中学,还不太适应中学的课业压力,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举办朗诵会、进行辩论比赛等都是比较可行的方法。

(2)做好阅读教学的衔接

要做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衔接,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基本功训练,另一方面要根据各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词语,理解了还要积累,只有积累了,才不会在使用时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学时,教师就要让学生多读,多看,多记,还要大胆使用新学的词汇。学生进入初一后,字词积累就更为重要了。初一新生,语文知识贫乏,教师在学生进入初一第一学期就要给学生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内容,字词积累,书法训练,常见的语法,文言文中常见词的运用及通假字等,并通过练习使学生熟悉掌握。其中古诗文的背诵和课文名言警句的积累等是难点,必须反复练习,学生方能熟练运用,提高语文阅读的能力。

(3)做好作文教学的衔接

目前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小学作文问题尤其严重,大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的。例如老师让学生写好人好事,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下雨了谁的伞自己舍不得用,留给别人。这种作文的内容和形式陈旧模式化,反映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思想的封闭和僵化。随着每学段学习目标的加深,这种作文教学的方式与初中阶段的要求是脱节的。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向学生说明,其实写作就像说话一样,说自己想说的,写自己想写的内容。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情,即我手写我心。这样学生就能逐渐从那种僵化固有的模式中走出来。还应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树立读是为了写,展开读写双翼,做好作文教学的衔接。

在21世纪的今天,要提高目前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水平,更加需要注重由于中小学过渡而造成的种种问题。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语文学科的衔接,不只是语文知识的衔接,还包括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的探究心理的培养等等。从这一角度谈论衔接,两个学段的教师必须要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中研究衔接问题,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4.关于教学案中问题设计的思考 篇四

经过教研活动和自己的实践,我认为教学案中的问题设计有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即教师设计出的引导不同层次学生接近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问题,集中在自主预习这一环节。难度不宜大,数量不宜多,但应有层次。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更多的问题应来自学生。学贵有疑,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学生在自主预习中发现的问题进入对学环节解决,解决不了的放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提炼出来的问题设为挑战展示的问题,当然教师应了解这些问题的讨论价值、与重难点的关系,及时引导,避免无价值问题的出现导致课堂的低效。

对教学案中问题的设计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们走过弯路:教师设计问题太多,导致学生疲于解决这些问题,而无暇顾及自己对文本理解出现的疑惑,因此问题应来源于学生、来源于文本。设问置疑中“置”的含义是把自学、对学、小组讨论后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把关后摆出来,这样的问题才具有群学的价值,才值得挑战展示。我想如果把这里把握好了,教师拖堂的问题应该可以解决。

5.关于有效教学及其评价的思考 篇五

马瑞兰

我们常常期待这样的教学:充满智慧、循循善诱、精心设计、见解独到,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精神愉悦,充满希望。此时就需要提到“有效教学”这个名词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也正是强调了这一点。有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执教者的精心雕琢:教学设计的严谨与创新、教学语言的推敲与斟酌、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完善、教材内容的挖掘与拓展、教学问题的设计与生成„„然后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实施,将课前预设的前瞻性与随机生成的偶发性进行双轨演进。一个周密的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在对课堂教学的驾驭,对生成过程的合理把握,对课堂偶发现象的艺术处理。

对于一节课的评价,也主要是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两方面来看。对于教学设计,主要是看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否有机整合了三维目标,是否注重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否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是否重现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教学实施是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教学设计,是教师具体教学行为和教学素养的具体表现。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活动过程,因此,对于教学实施方面,要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教师教学素养”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

1、有效整合三维目标,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

(1)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符合课程标准与教材要求,特别要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关注学生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2)目标的设计,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征,符合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3)以知识点为载体,使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协调发展。

(4)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行为条件要界定,行为目标要明确即行为程度可观测。

2、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提供认知起点、指明思维方向,即引起学习心向。知识和情境联系起来,会产生深刻的印象,以后再碰到类似的情境,就会和知识建立起天然的联系。(例如: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师用纸板做出一个椎体,用它装满沙子,倒在一个同底同高的圆柱体容器中,三次恰好装满。所以通过这个情境永远记住了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学情境”不会自动形成有价值的物理问题,有价值的物理问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挖掘:

“物理问题”不等于“现象+问号”:

如“吸盘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磁铁为何使电视图像变形扭曲?”

这样的问题没有学过物理的老奶奶也会问出来,这不是物理问题。“物理问题”产生于“观察+质疑”:需要对这个现象产生质疑之后,才能提问(熟视无睹、不以为然则不会提出问题)。物理问题要紧扣教学主题。针对性、相关性不强的事例尽力避免。

有效物理问题的特征:针对性、挑战性、新颖性、开放性、适切性。最近发展区:教学问题建立在学生的已知领域中,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教学是低效的;但是如果建立在学生的未知领域中,和已有知识不能建立联系,则教学是无效的。所谓,跳一跳能够够得着,这就是指提出的有效问题应该具有适切性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多任务、多层次、多元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个过程既要使学生获得较扎实的知识、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良好品质,要使这些任务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就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优化知识传授结构

教师把知识按固有的结构体系教给学生,注重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以及联系实际的实用性,通过问答、活动给学生以思考、探索、想象的余地,提高兴趣,吸引注意,调动大脑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和想象区的功能。

2)优化时间分配结构

教师把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按排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理解力最强的开始的前15分钟进行;教学过程也应是讲练结合,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最后,安排3-5分钟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复习。讲、练、复习的时间分配应为15:25:5(特殊课程可适当调整)。

3)优化信息传递结构

即合理运用信息反馈原理于学习过程,信息传递的基本结构对教师来说是“输出→反馈→调节→输出”,对学生来说则是:“接受→输出→反馈→调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学生的大脑活动可分解为复杂的刺激与反应的过程。从刺激到反应之间需经历五步,即:输入→编码→信息加工→译码→输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每一步,使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按这一轨迹顺利到位。

4)优化认识结构

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认知过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要力求合乎认识规律,循着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解到应用的顺序进行,先学后教,以问题为先导,在问题的探究中学习物理。5)优化师生双边活动结构

教师最有害的缺点和最流行的通病就是讲的过多。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导演”,学生才是“演员”,优化的师生活动结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指明方向,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4、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

建立物理概念要让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例如:压强、比热、密度、浮力、电阻等概念的建立。

压强概念的建立:按图钉比赛----男生使用的图钉顶尖已经被掐掉,比赛失败),概念的建立充分溶解在教学活动之中,稀释在教学情境之中,加深学生的理解。物理规律的理解要让学生探寻规律的发现过程:凸透镜成像规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等,都让学生亲身经历,而且结论的出现坚持延迟判断。

物理实验的进行要让学生参与设计过程:平面镜成像时物与像的关系、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等,只有让学生参与设计的过程,才能领悟其思想方法。

物理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亲身经历,注重过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解题思路方法。所谓思路胜于套路。

二、有效的教学实施

1、教师的教学行为——活化教材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与自然的对话过程,需要教师通过教材去引领,教材是经典的教学案例。教师通过解读课标活化教材,实现第三次创作。有效的教学实施需要教师有效的解读教材,有效解读教材、活化教材追求三个境界:“懂、透、化”

“懂”有两层意思: 一是读懂教材“是什么”

就是要理清教材所讲的具体内容和呈现方式,如教材各章中涉及的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包括形成背景、过程、涵义、适用范围等,还包括弄清需要做哪些实验、何时做实验、要求学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启发学生分析总结等,教材中的插图、图表的物理意义及作用,教材设置了哪些栏目及其功能等;

二是读懂教材“为什么”:

即应深入揣摩编者的意图,要实现什么功能?通过追问,从编者的“独白”转向读者和编者的“对话”,透过字里行间看到潜在背后的“秘密”。

“透”有两层意思:

一是指力透纸背。充分挖掘教材字面上未直接反映或不确切的内容;

二是透过有形看无形。解读教材应多一些形而上的思考和扣问,不仅把握显性知识,更要挖掘潜藏在显性知识背后的隐性知识如物理学的思想、方法、观念、思维方式等。(《论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单讲,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 象的规律,原则。)

“化”也有两层意思:

一是把教材内容化为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二是通过广泛的阅读、有效的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将教材文本转化为符合本班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案。

在活化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将教材内容教学化

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是:将共同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就是将“教材内容教学化”。重庆地区就教材内容教学化提出“五化”策略:

(1)文本情境化——

“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它们全部吸收了。”

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2)情境问题化

文本情境化为学习者提供了直观感知的素材,这只是认知的起步阶段,教学情境应具备的重要属性是隐藏问题,给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契机。

“情境问题化”就是将隐藏问题的情境转化为学习者思考探索的问题,以直观感觉为基础,思维活动为中心,以整体设计的问题链有机地串联整个教学过程,恰当地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以教师的问题诱发学生产生疑问,进而提出问题,用问题领跑思维。

《学记》中记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者,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既善问的教师,就像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砍那容易砍的部分,后砍那关节的部分,经过相当的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鉴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教学的要求,利用教材或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由教师归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并使问题情境化。

例如,在让学生掌握了“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提问:“气压越低,则液体的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学生 讨论的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零,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到宇宙的绝对零度——-273.15℃。我继续问:“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又进一步问:“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能找到水吗?”通过争论后,学生一致认为: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可以使学生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合作、对话与分享等方式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体验,强化问题意识,发展认知能力。

李政道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那么,如何来创设各类问题情境? a、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

借助生活实际,创设实用型问题情境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电动机一课,就从生活问题入手。很顺利的解决问题。b、根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创设矛盾型问题情境

矛盾型问题指提示教学内容相关知识之间的矛盾之处,有意识的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发,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教学“物体内能的变化、热和功”时有个演示实验:压缩厚玻璃筒中的空气,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从而使筒内易燃物着火。实验中明亮的火花给学生以鲜明深刻的印象。然而,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空气)?为什么要放入易燃物(显示气温的升高)?实验要说明什么?对这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在火花闪过之后学生常常仍不清晰、不明确,强烈的视觉感受反而抑制了对重要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但若改变教材上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实验时厚玻璃筒内先不放易燃物,压缩筒内空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空气的内能有无增加。学生就会感到困惑:空气内能增加与否怎能看得见?!此时 6 自然地引出一个实验设计的问题情境:怎样变“不可见”为“可见”?顺着这样的思路展开过程组织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设计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均留下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甚至终生难忘。

c、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创设阶梯型问题情境

阶梯型问题情境,就是将问题化整为零,层层深入的设置一系列问题的教学情境它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仍难以理解有关问题时设置的。这样的问题,启发性和逻辑性符合认识规律和学生认识心理,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掌握相关知识。

设计程序性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在“比热”一节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演示实验设计这样的程序问题:

(1)你能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2)要使水升高的温度跟煤油升高的温度相同,应怎么办?(3)从观察的现象出发通过分析,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4)你说应当用怎样的概念反映这个物理事实呢?(5)你能说出比热的物理意义吗?

(6)根据比热的物理意义,你能给比热下一个定义吗?

这样,通过一连串的发问,将学生带入一个不断探索的情境中,引导他们自觉地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思维方法,顺利地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和统一,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觉性。d、根据学生的好强心里,创设争论型问题情境

中学生普遍具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可故意设错立疑。通过争论型问题让学生争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争论中,思维的火花互相撞击,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进一步激发,深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 思维。

记得一位老师讲“质量”一课时,最后在学生练习时,老师故意按错误操作进行测量,让学生指出错误。结果学生热火朝天地争辩讨论,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问题行为化

问题行为化就是将问题转化为活动方式和内容,在问题引领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操作与体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抽象概括、数据收集与处理、问题反思与建构等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地思考、动手体验、产生疑问,在探索中形成概念,发现规律,领悟方法,优化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温度课例分析)

问题行为化揭示了教师备课中心任务就是将共同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维活动。

新课程提出转变学习方式,关键在于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而“过程”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落实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设计,学习行为的设计应着眼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为价值导向。

这里面说到一个小故事:英国一位媒体记者问路人:欧姆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几个人能够记得。说明结果不是很重要。在互联网如此强大的今天,好多知识不需要储备,只需要检索。

(4)行为目标化

教学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形式,教学过程是以一定的行为方式展开的,但学习行为应以发展学生的相关能力为目的,而不是关注行为本身,即行为的结果是发展学生的相关能力,要使一定的行为和一定的目标建立紧密的联系。

课标中的目标比较精炼、简洁,需要在每一课中拆分成具体的三维目标。注意行为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5)知识思想化

课标在前言部分充分阐明:物理科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不仅对物质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人 8 类的思维发展也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物理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自然科学,如果把物理学视为浮在水中的冰山,物理概念、规律、法则、情景、模型等这些外显性知识相当于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物理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学科文化等内隐性知识则是整座冰山的根系,是重心所在。

物理教学不应该把人类对物理学认识的历史痕迹擦拭殆尽,不应该让科学家们曲折顽强而又闪烁着智慧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过程被公式和逻辑的面纱遮盖无余。———首都师范大学张维善

概括起来,教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 注重创设情境 引起学习心向 注重问题设计 引发学生思考 注重探究教学 培养科学素养

2、学生的学习状态——主动有效

有效教学是在体现学生主体性基础上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过程,是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实现具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所以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主动性要通过学生参与教学的态度、广度、深度三方面来体现: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广度指参与的人数、参与的时间、各个层面学生参与的比例;深度指参与的是表面的还是深层次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质量如何,是行为参与、认知参与还是情感参与。

有效性要通过学生学习效果、效率、效益三方面来体现:效果指提出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效率指是否以较少的投入获得了较大的收获,教学密度较大(学生已经建立起前概念,此课之前已经会了,或学生自学就可以学会,老师还在不厌其烦地讲:碘放在热水和冷水里,问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升华和凝华现象);效益指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激发起继续学习的愿望,是否学会倾听,是否善于交流,能不能独立思考,能不能发现问题,能不能从多角度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不同解释能不能进行评价。

3、教师教学素养

教师素养是一堂好课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价课堂教学必须对教师素养进行评价。教师素养包括教学基本功和创新课堂教学的能力,具体要求有:

(1)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符合教学要求。教学语言清晰流畅、严谨、生动、准确,讲解深入浅出,逻辑性强,无科学性错误。语速适中。(播音员250字——270个字/分;教师200字——250字/分)

(2)板书板画简练规范、重点突出、概括性强。

(3)实验操作规范,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直观教具。

(4)有较高的执教能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有较强的课堂调控和组织能力。

教学是教师魅力和美的展示,但教学又永远是一种缺失的美。没有绝对完美的教学,只有不断完善的教学,教师正是在这种缺失与完善的不断轮回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摘录两段肖川的话与大家共勉:

“课堂教学应带领学生快乐;评课有一个直观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快不快乐。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欢歌笑语的课堂不一定是个好课堂;但令人疲惫压抑的课堂一定不是个好课堂。”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某一个问题;如果从来没有一个令他(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如果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她)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6.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思考 篇六

网络载体有效应用的思考

林巧华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 福州 350001

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福建 漳州363000

摘要:文章就网络载体在思政工作中的意义展开论述,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利用网络载体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有效应用网络载体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网络;辅导员;网络载体;思考

网络这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丰富了大学生学习的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强化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和载体;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言论发表更加自由,信息良莠混杂,增加了大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引起价值观的混乱。由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来说,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应该有效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政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构建一张全面的“网”,高效、快速、便捷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从而提高思政工作的效率。

一、网络载体在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其中,学生网民的比重达到了28.8%。从此组数据中可看出网络已深入学生群体特别是大学生群体中,对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等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网络载体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工具,对思政工作的实效性发挥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利用网络载体可使辅导员的工作更便捷快速。通过腾讯QQ、飞信、MSN等即时聊天工具,辅导员可以将重要通知、工作任务即时发给学生或学生干部,特别是在手机上网已普及化情况下,通过网络远程“遥控”、监督、指导学生,解决了学生因上课、实习等原因不能面对面交流、指导的限制。其次,通过即时聊天工具发现学生思想、心理波动时能予以及时的疏导,及时控制住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第二、利用网络载体可使辅导员工作的维度更广。按照16号文件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200,这个比例使得辅导员不能与每位同学经常性的谈心交流,不能很好把握住学生的思想动态,而借助腾讯QQ、博客、个人网站等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浏览大量学生的信息,掌握大部分学生的动态,拓展思政工作的维度;并且容易发现日常生活中没有被注意到的学生心理和思想问题,从而及时遏制特殊学生的异常举动,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第三、利用网络载体可节约辅导员的工作成本。借由网络载体,辅导员可在个人平台发布工作文件相关信息,或者给出相关链接,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简略发布通知,等待学生具体反馈,汇总统计。开展校园文化等活动往往会产生很多文件、总结、图片和录像资料。将这些材料上传到网络平台,由网络服务器保存原始资料。在这样的模式中,节省的不仅是实物成本,也节约了人力成本,节约了时间,更为未来工作的开展做出很好铺垫。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利用网络载体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利用网络载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往往被当成学生的生活老师、学校的勤杂工,辅导员的地位没有被真正的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非常不完善,大部分辅导员对未来发展前景担忧,这样的局面一方面造成辅导员忙于学生管理的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或学校各部门给予的临时性工作,较少机会参加包含计算机应用、沟通技巧等职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对职业认可度较低使得辅导员失去工作动力,不愿认真学习新知识,特别是没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在网络环境下其利用网络载体开展工作的能力较低,不懂得建立和维护网站、不知道怎么屏蔽有害信息等。此外,在某些高职院校,计算机这一硬件设施配备不足,辅导员只能利用传统的谈心、下宿舍、短信等方式进行工作。

(二)、高职院校政工队伍(辅导员)在网络平台的搭建、管理上较为欠缺

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网站,但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的建设和投入却比较少,缺少管理和维护队伍,网站的板块单调死板,内容单一,点击率极低。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本该作为校园网络平台搭建、管理主力军的辅导员们由于缺乏计算机专业知识、缺乏激励机制、缺乏领导重视等原因疏于建设和维护。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利用网络载体提高思政工作实效

网络时代对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利用网络载体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辅导员应加强自身的学习,掌握几种重要的网络载体并予以有效应用。

辅导员及时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充电,可以通过同事交流、自学、参加培训等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熟练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网络载体,以利于在学生中开展工作。

1、网络聊天工具。目前常见的网络聊天工具(软件)主要有:腾讯QQ、MSN、飞信、UC、网易POPO等等。这些网络聊天工具(软件)大多属于免费、绿色的多媒体即时通讯工具,不仅可以支持即时文字交流、语音通话、视频对话、文件传输等基本通讯功能.还可以支持群组聊天、收发邮件(短信)、网络文件共享、多媒体文件播放等,大多能实现与移动通讯终端连接。

2、网络信息平台有:学校公共网站、个人博客、BBS论坛等。学校公共网站是学校的门户网站.权威信息都会由学校官方发布。

3、网络服务通道。网络服务通道包括E—mail电子邮件服务、网络信息检索及网络信息下载等几种方式。电子邮件(electromc mail.简称E—mail又称电子信箱、电子邮政.它是一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在高职院校利用以上三类网络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师生互动的、有效的、便捷的沟通渠道,有利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辅导员应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做好各类信息的管理和规范。

在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好坏的能力还较弱,特别是刚进校的高职生,很容易被网上虚假信息迷惑、误导,随意发表或转发不良信息,或者沉迷网络游戏,或者上当受骗,甚至不知不觉中违法了。因此,辅导员不仅要掌握常用的几种网络载体,而且要使载体的内容——信息合法、理性、健康。譬如,QQ群、BBS论坛这两个学生交流的活跃区,辅导员既要以参与者得身份参与其中发布各类信息,传达各种文件精神,参与讨论等;又要以管理者的身份对学生兴趣的政治敏感性话题加以引导和教育,对低俗趣味的信息进行屏蔽,对网络病毒、攻击性信息进行妥当处理,对违法的信息及时删除等,做好网络信息的管理和规范。

第三、辅导员应积极利用网络载体形成思政工作的“合力”。

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不仅需要学校老师的教育引导,而且也需要家长的配合、社会的参与。网络载体作为大众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辅导员要通过这一工具与家长形成“合力”,提高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实效。

首先,辅导员要借助网络载体,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例如,通过QQ签名、QQ空间,微博,博客等浏览学生发布的信息,可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动态,尽早发现问题,疏导教育;还可通过辅导个人博客等网络平台搜集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材料作如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热门话题、就业信息、心理小贴士等材料上传上去,供学生阅读学习,将通过这些提示性、渗透性的手段,发挥学生自我思考、自我选择的能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辅导员要利用网络载体与学生家长沟通,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借助网络载体如QQ、飞信、E-mail等加强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联系,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情况,特别是心理障碍、学习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更需要辅导员和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换,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思想等工作;另一方面,借助院系门户网站发布学生学习和生活动态,让家长可以直观地了解学校工作动态,发挥家庭(家长)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全面性。

网络时代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教育工作者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工作时应不断学习和使用新的网络载体,运用网络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创新性开展学生工作,把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模式与网络交流模式起来,实现网上网下的互补统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林佩云,曾雅丽,吴善添,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载体的拓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2] 秦明承,陈建华.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刍议[J],教学实践,2010(5)

[3] 陈富泉.网络时代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J],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报,2009

(2)

[4] 冯军.网络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法研究[J].希望月报,2007(9):12-13.作者简介:

林巧华,女,汉族,1983年1月出生,福建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EL: ***

E-mai: 754363912@qq.com

7.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思考 篇七

学案导学法要求课前的导学案的制定, 除了让同学自己去完成的最基础的知识点外, 那就是设置问题了, 这些问题可以是学生能够解决的, 也可以是学生不能解决的, 但学生可以思考。如果不能解决, 那么在课堂上, 在来解决这些问题, 这有充分体现问题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我的总体思路是教师在课前尽量设计比较完备的导学案, 充分与课堂将要用到的问题教学法相联系, 做到课前准备充分, 课堂教学流畅, 课后效果明显。

一、导学案承载问题, 问题教学法解决问题

导学式教学, 它既是学习的路线图, 又是思考问题的路标, 把发现问题、研究和初步解决问题置于全过程, 把导学指向学生的自我建构。同时, 它是一种方案, 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服务, 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导学案的关键是编制:

1、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课标、备好课堂流程

备好学生是目标、基础和关键;备好教材是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备好课标是正确把握对学习的要求, 把握教学的深度广度的需要;备好课堂流程, 是对教学的一个初步设计设想。

2、知识问题化

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问题要精心设计, 最好是填空。使学生通过学案学会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3、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 要分层探究, 有序引导, 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 要由低到高, 螺旋状上升。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 就可以了解概念, 推演定理, 应用定理, 完成典型例题, 基本做好目标检测。

二、学案导学法是问题教学法的基础

要上好一节历史课, 首先就是编写导学案, 这个导学案的编写, 一定要打破常规教学的思路, 以教师质疑的方式分析教材, 为学生引路。在课堂上, 针对导学案上的重要问题, 则实施问题教学法, 采用提问法, 一个一个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问题的设计那也的十分讲究, 不能粗心大意, 比如如果直接提问“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可能很难回答, 但如果字导学案先设计以下四个问题: (1)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什么政策? (2) 结合书本四则材料指出蒋介石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3) 结合国联调查团的报告书及“一·二八”事变说明上述几个原因中, 哪些是十分荒谬的?哪个是根本原因? (4) 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这一政策的实质是什么?首先, 学生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其次, 学生还可以感受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快乐。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那么学生便会比较容易地把握这一政策的实质。

设计这些问题, 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 在导学案中, 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性、可操作性。问题要有梯度, 其依据一是学习的内容, 要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由局部到综合;二是学生的个体差异, 要有难有易, 力求让全体学生都有可操作的问题。同时, 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引导学生作深入的分析, 再此基础上才能回答问题。这也就是马赫穆托夫所说的“问题性水平”。

其二, 在课堂上运用问题教学法, 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 教师一定要归纳把关, 既放又收, 对每个问题都要有比较深入、透彻的分析理解。这样对学生分析思考的深入程度才能起到定位和导向作用。切忌你一言他一语, 热闹一阵之后就草率收兵, 一定要有归纳小结的环节, 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思维训练时的深入性和完整性。

三、问题教学法是对学案导学法的重要补充

导学案做的再好, 都不可能帮助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 所以, 针对学生在研究导学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好的弥补措施就是在课堂的问题教学法。

不管是那种教学方法, 都要做到训练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促进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发展。

导学案的编写, 一定要揣摩学生的心里,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写, 但是, 这难免还是有偏差, 历史是复杂的, 任何历史现象都可以说是一面多棱镜, 首先应该启发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发现问题。在导学案的编写中, 难免跟着老的思路, 涉及问题没有注意到全方位, 对角度的看问题。例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有关“通商口岸”的开辟时, 一般主要强调它是通过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 通商口岸的开辟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显标记, 这是十分必要的。但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 有些东西看起来虽然残酷无情, 但恰恰是这些东西往往给历史的发展打上深深的烙印, 甚至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 在课堂上突然闪现智慧的火花, 不妨进一步设问:“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哪里?它对今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然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这些通商口岸是传统中国接触外部世界和面向文明的前沿地带, 成为中国现代化商业、工业、金融业、运输业及文化事业的中心, 对推动中国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和半现代化发挥了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8.关于课堂教学中有效问题的思考 篇八

关键词:有效输入;高效输出;课堂设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设计和实施各种教学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英语语言的知识点较为零碎,面广量大,涉及听说读写多方面的能力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有限的单位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言技能。

一、课前铺垫:英语学习规范的养成是前提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学生学了几年英语以后,还要教师领读单词,还要由教师逐句把课文译成汉语;不少学生只会认读课文,而对与课文难易程度相当的课外阅读材料,则看不懂或阅读速度很慢;很多学生甚至还没有一本整洁的笔记本。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前提,一个独立的学习者应当有以下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主动预习,发现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摘录笔记,解决问题;课下主动复习,总结和归纳,加强记忆。

二、课堂教学:浑然一体,独具匠心的课堂设计是关键

1.情境中的英语教学

语言是在沟通的需要中产生的。情境的创设才会产生沟通的需要。教师必须意识到思维在情境中才会被最大限度地激发,而语言在情境中才会变得生动鲜活。所以英语课堂中精巧的情境创设会为有效输入做好重要的铺垫,为高效输出提供途径。

在进行牛津英语七B第三单元“Welcome to the Unit”的教学前,我先分析了教材和教学目标。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方向的表达,内容比较枯燥单一。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输入的有效性,我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和再加工,将整节课的内容整合,并设计了学生十分感兴趣的“童话世界里的游戏闯关”情境。以文中的Hobo贪吃的特点为切入点,虚构出他想去寻找一个传说中由食物建成的“梦想之城”,途中经历道道难关(即不同教学任务),最后成功到达目的地的故事。这新鲜并有趣的课堂设计让学生觉得很亲切自然,不知不觉中兴趣盎然地步步闯关,轻松地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

2.精致的课堂导入

“导入”这一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就被调动起来,那么课堂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怎样在课堂的一开始就能立刻将所有学生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是很多教师一直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的课题。

在这一节课中,“导入”这一环节令我费尽了心思,同时也是这节英语课堂上的一大亮点。通过漫画部分Eddie和Hobo在长途跋涉,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Do you know where they are going?”

因为课文中并未提到他们的目的地,学生充满疑惑地回答不知道。

“But I know. Listen carefully!...”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我展示了一张自己设计的地图“the map of the dream city”,通过地图告诉学生这是个完全由食物建成的城市,而城中那棵结满汉堡包的树就是他们的目的地。

“They need your help because they have some difficulties now. Do you want to help them find the hamburger tree?”用这样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他们很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从而使学生充满期待地去学习,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输入方式是很有效的。

3.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

初中学生爱说、爱动、善于模仿,记忆力强,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表现欲,喜欢尝试着把学到的语言材料随时进行对话、叙述和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交际活动适合于初中学生的特点,便于学生边学边练,学用结合,使新学语言材料能够在运用中获得巩固和提高,做到及时反馈。

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以各种活动方式为契机,促使学生学习成果的高效输出。课堂开始以“What can we do in spring?”这个问题鼓励学生以头脑风暴的方式思考出更多不同的答案。而在第二关识路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快速说出多种路标的不同含义,学生情绪非常高涨,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而在最后的表演对话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话内容,再请两位同学代表进行表演。这样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能使英语避免简单重复,还能在活动中增强学习的兴趣,刺激学生语言输出的欲望,创造了多样的输出环境,提高了输出的效率。

作为新课改下的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不能改变课堂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观念,或许我们可以通过以上有效输入和高效输出的教学策略,改变课堂的宽度和深度,消除传统英语教学的一些弊端,帮助学生克服环境和语言的困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快乐。让我们一起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关注、尊重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我相信通过学生与老师的共同努力,我们的英語教学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盛德仁.英语教与学新模式[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06.

上一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创建工作动员会下一篇:中考百日家长给女儿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