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2024-08-09

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精选11篇)

1.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一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工作

周赟婕

告别校园走向社会,来到了山青水秀的陡水湖畔,开始了自己人生新的征途--做一名合格的农村基层干部。

初来乍到,面对秀丽的湖光山色,一切都觉得那么新鲜、那么美好;而作为一名选拔生公务员,又倍感重任在肩,惟恐辜负组织的期望和重托。扎根农村,做好农村工作,力争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展施才华,有所作为,已成为自己当前奋斗的目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村工作呢?这是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我们选拔生公务员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从离开校门那一刻起,我就把眼光投向了农村的大好河山。我想,农村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更有利于大学生锻炼成长。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农村的沃土正是选拔生成长的摇蓝。今天,自己的愿望得已实现,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农村工作。作为一名刚到岗的新农民,对当前农村特别是陡水的社会经济状况还缺乏感性认识,对当地的乡情民意也缺乏调查研究,对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规划也不甚明了,因而只能谈几点个人的打算。

首先要坚定信念,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建设奉献力量。正因为选择了农村,就要在农村有所作为。不管今后遇到多少困难,扎根农村的思想不动摇,在农村创业绩的决心不松懈。

其次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基

层干部学习,向农民学习,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农村干部,合格的公务员。

三是模范遵守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讲科技知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积极投身“三送”活动中,把党的政策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是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群众,搞好调查研究。自觉同农民交朋友,了解村情民意,同农村干部和群众一起研讨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五是勇于吃苦耐劳,不畏艰苦,不怕困难,刻苦钻研农业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生产技术。同村干部团结在一起,搞好村民自治组织建设,自觉接受村民评议和监督,把村级组织建设成为上级放心、群众信赖的好班子。

六是确立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深入一线调研,为陡水的经济社会发展谋力,向镇党委、政府提交调研报告。加强请示汇报,尽心尽职完成镇领导交办的任务,各项工作均要站前列,决不拖后腿。

真正要把农村工作做好确实不容易,农村干部任重而道远,大学选拔生更是责无旁贷。今天我选择了这条路,一定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相信,在农村广阔天地里经风雨,见世面,刻苦磨炼,奋力拼搏,一定能同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一道,开创新村新天地。

2.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二

关键词:变法,乡土文化,空心化,城镇化,土地规模化,医疗,教育,电子商务

笔者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山西晋南农村,与当时比较起来,现在的农村俨然成了老年人的家园,暮气十足。短短的几十年,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大逆转,农业文明在中国开始走向了衰微,农业从业者人数、农业经济的贡献、农民文化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同步发展,这种阵痛是没有人经历过的,这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面对农村的现状,要正视农村的问题,本文提出为了让农民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需要做好对老年农民的关怀、科学有序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工业与电商、农业生产工业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等方面的工作。

1 农村、农民,曾经历史的主角

农村是中华文化的承载者和体现者。几千年来虽有不断的征战和改朝换代,但是农村是每一个王朝的支撑基础,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优势,社会基础是农村、农民,经济基础是农业。公元前300多年前,商鞅变法明确提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此后2000多年来,这一政策几乎成了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中国历史上几次著名的变法,重点都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商鞅变法的废井田、开阡陌并确立什伍、小户、户籍制;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等新法;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共和国的土改和土地承包制,这些变革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要影响,都是以农村、农民、农业为主线。

中国的历史是由农民、官僚、精英、术士写就,从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清朝的太平天国起义,二千多年数十次起义,都是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是中国历史的主角,帝王将相、精英、术士都不过是历史的点缀。数百年、上千年形成的民俗文化、思维方式,广大农民成为了重要载体,数千年来,几乎所有官僚、精英均出自于农民家庭,为政几十年,难以完全脱离来自于父母血液中的乡土文化沉淀。中国的历史主体在农村,真正中华民族的血脉是因着农民一代一代的沿袭,传承不息。

2 农业文明的衰落

农村、农民,数千年作为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改革中,角色已经转换,开始走向衰落。1979年之后的改革,把中国推向了世界,与世界接轨,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在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了历史;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80%,到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这两个重要事件标志着农村、农民、农业在我国的历史地位由主退居为次,中国从此将不再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主导地位从此不再。短短几十年时间的急剧变化,数千年农耕文化的积攒,将何去何从?

2014年,城镇人口接近55%,实际上,农村常住人口要远低于45%,50岁以下青壮劳力,常年在外打工。农村青壮劳动力,一部分远走他乡,完全脱离农村,一部分就近进厂务工,而且在农业上花费的时间很少。山西运城纯产粮区,由于农业机械普及,专业化程度高,农民在农业上的用时很少,以小麦种植为例,从种到收,用不了半个月,农民与农业的关系越来越疏远。农村常年居住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可以干些零星的农活,帮助带带孙子。现在中国的农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青壮年,以工为主,以农为辅,年老者以守为主,以农为辅。祖祖辈辈劳作过的土地守望者们,激情不再,生活极度单调,一日三餐、电视、闲谈。

农村人才严重流失,一部分人考大学、学知识,得到一定的知识技能装备后,进入二三产业,另一部分有一定想法、年富力强者,也转移出一产进入二三产业。农村管理层管理水平普遍较低,村级领导班子,有的是软弱涣散,有的是简单、粗放甚至暴力行政,高水平管理队伍凤毛麟角。当前在农村,农、林、牧、副、渔,个别地方以企业形式进行规模化生产,大多是小规模生产,一家一户为主体,没有能力吸引高精尖人才充实到生产管理中,生产设施简易,规模小,产出能力、抗风险能力都受到制约。

教育方面,村一级学校设施落后、陈旧,生源严重不足,优秀教师往城镇学校集中,几乎所有行政村一级的初中全部撤销,很多行政村小学也面临着关门的结局,家长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进城上学。农村人口出生率降低、外出打工人数增加,再加上最为活泼的孩子被提前城镇化,这三种效应的叠加,使得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

医疗条件较差,村一级卫生所,诊治范围以伤风感冒为主,稍微复杂一点的病,要到县城以上医院就诊,花销颇多,很多农民小病常年耐着,直到“养痈成患”。

3 人类文明发展趋势

面对农村的衰落,会有一种惋惜,但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人为阻拦。城市为人们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有先进的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资源,就业优势突出,城镇化是人类进步的必然趋势。城市最能发挥群体优势,在这里只要勤恳工作,每一个成员都会有其适合的工作,社会分工完备、细化,这种社会组织结构网络,经过不断的磨合、调整,使得其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智慧、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些先进的知识、理念,可以在这里得到快速的传播、生成,整体社会文明的成熟度会不断的提升。城市规模化之后,同等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要明显低于散落在乡间的农村建设的成本,土地占有、道路、排水、供电、天然气等,在城市,同样的投资,可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城市形成,也为工业加工的发展提供了保证,融合于城市的工业区,因其快捷的物流、多种人才的汇聚、产业链互补、各种服务的跟进,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伴生于城市的服务业,成为了第三产业,在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中,第三产业成为了主要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说,城市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就是农村在衰微,城市在兴旺,不由人的意志转移。

4 新形势下如何面对衰落的农村

农村在衰微,但是农村在人类历史中不会消失。我们不能忽略农村,不能边缘化农民。面对现状,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4.1 关怀农村老年人

首先要关心老年农民,现在常住于农村的老年人,为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为巩固新政权牺牲了太多的个人利益。这些人现在面临着被遗忘的尴尬,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最为直接的一个问题,这也是摆在政府面前现实和紧迫的任务之一。

农村老人需要尊严,孤寂的心需要得到安慰,生活要有保证。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老年农民的养老投入,成立农村老龄关爱机构,帮助老人安度晚年,让他们在生命的最后行程中,感受到温暖,活的有尊严。定期对老年人进行体检,扩大免费医疗范围。不断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促使老人参与。

4.2 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防治冒进伤农

城镇化进程中,要做好合理的规划布局,使新形成的城镇中心,能够辐射到现有的农村,并且要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离开故土,走向新居,防止人为强求产生不良后果,产生城镇新贫,造成一哄进城陆续返农形成的空心新城。对于传统色彩较浓的乡村,要长期保留农村原貌,使其具有传承传统文化功能,防治城镇化改造传统被彻底磨灭。

对于不能马上迁走的农村,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污水、垃圾处理,天然气管道的铺设,道路扩宽,规划等,要确保农民能享受到和城内人一样的小康生活。

4.3 鼓励农民本地创业,发展电子商务

鼓励本地创业。一些原料单一,物流配送简单,靠简易设备就能完成的配件类产品,或主要依靠纯手工就能制作的产品,鼓励年轻人在本村组织生产,使农村不仅有泥瓦匠、木匠、铁匠,还有更多的新时代“工匠”产生。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大家的共识,这不仅可以帮助农民销售产品,方便采购,也能够提升农村的活力,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与运行,会让死气沉沉的农村再次活跃起来。

4.4 土地规模化,农业工业化

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势头正劲,农村劳动力基本上都转移到了二三产业,但是,农民不会将土地废弃,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是土地有限,家庭收入中土地收益比例较低,因此农民在土地上的投入是非常少的。如何使土地再次被激发出活力,需要在走工业化道路中,以工业化思维来重新界定土地的属权,以规模化、工业化手段经营,使土地的产出最大化,收益集中化,经营专业化。为了使土地规模化经营进入快车道,国家要认真关怀老年农民这样的群体;建立平等的不分三六九等的新型公民社会;做实做足社会保险,取消农民乃至所有人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敢于舍弃土地这根安全带,自愿出让土地,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

4.5 合理布局农村小学、初中

农村小学、中学的大量关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交通安全问题频发。孩子离开父母进城上学需要父母陪读,租房、买房增加农民负担,造成新的社会问题。

农村不被空心化,发展农村教育很重要。农村教育规划要与城镇化规划同步进行,对于即将撤并迁移的村,不宜建校或扩大规模,可将学生就近安排到附近学校上学;对于城镇化中要长期保留的村,小学、初中的建设一定要与村规模相适应;城镇化中过渡的村,小学和初中也可采取一些过渡的措施。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变量一定不少,对农村的各方面管理一定要采取动态的管理,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想法。

4.6 提升医疗水平

医疗问题在农村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方面的投入。国家为边远农村定向培养医生这一做法,应该进一步深化、全面推广,鼓励正规医科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医疗机构就业。国家有关部门应该规范村级医疗室的基础建设,包括设施配备、卫生条件、人员培训与输送等。

3.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三

关键词:新课标;学习环境;学习兴趣;情感交流

新课标改革对每一名英语教师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怎样把握这次改革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以前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强调学生对课程内容熟练记忆。在课堂上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学生按照教师的指示一步步地学习。而新课标的改革要求学生回到学习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

一、注重英语教育的多元化,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小学英语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外语知识,还需要对其文化深刻理解与体验,以便能够更好地认识外语学科,将正确的英语学习价值观给构建起来。因此,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多元化学习氛围。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师将相应的学习任务提出来,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采取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能够得到增强,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为了营造良好的环境,对学生大胆讲英语的习惯进行培养,教师每天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英语笑话、故事、诗歌等,以促使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提升。

二、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活动比较苦闷,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乐趣,那么,教师就可以将游戏教学法给运用过来。在愉快的游戏中,学生巩固学习到的知识。设计的游戏要合理,并且注重其趣味性和多样性,一般游戏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进来。如,在学习“duck/pig/cat/dog/monkey”等单词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将这些单词写在卡片上,然后找几个学生在讲台上模拟它们的动作,由下面的学生根据动作说出单词;在本游戏开展过程中,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且有着较高的积极性。在游戏教学法的实施中,需要设计多样化的游戏,因为一种游戏翻来覆去地玩,学生也会没有新鲜感。因此,教师要积极创新设计。不同的学生,自身的特点也有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游戏教学法这样一种模式的接受能力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当教师在实施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时,需要因人而异,应根据难易的不同进行合理分配,或者进行学生之间优劣互补进行游戏学习。小学阶段的学生基本是好玩的,彼此之间的关系也能相处得融洽,游戏教学既能拉进学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又能帮助学生共同进步。

三、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被动地接受,无法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需要积极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对教学方法大力改革,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相应的语音材料,借助于多媒体资源,来大力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如在三年级对常用习惯表达法方面的知识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营造出英语交际的氛围,然后让学生尝试模拟交流,熟练掌握常用交际语,如“How are you?Im fine,and you?”等,之后两人交换角色,通过这样的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能将枯燥的英语学习变为生动的互相交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

四、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英语教学是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之间开展情感交流。教师一句脱口而出的鼓励和赞扬,都可能让学生重拾自信,产生学习的兴趣;如果师生之间关系比较恶劣,那么学生就会对本门课程产生排斥之情,无法提升教学成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赞扬学生的奇思妙想;如果有错误出现,也应该先找到学生积极的一方面,然后再委婉指出错误。如某位学生回答问题错误,可以先指出其勤于动脑和敢于发言的良好品质,然后指出其错误之处,以待改进。

综上所述,小学英语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习兴趣的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就需要对其产生足够的重视,结合新课程提出的要求,大力革新英语教学,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为学生将来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以后初高中英语的学习提供一个牢固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夏黎.论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J].考试周刊,2015,6(10):123-125.

[2]徐丽芬.新课标下小学英语小班化教学的英语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3,4(19):66-68.

[3]王朴.新课标下如何提升小学英语教学效率[J].新课程:小学,2013,5(19):66-68.

4.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四

农村党员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较好地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为农村的改革建设做出了贡献。今天,我们面临着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农村党员要肩负起历史的重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就要在促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具体的说,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模范作用。

1、做努力学习,解放思想的模范。农村党员要带头学政治理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学市场经济知识,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破除小农意识,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树立商品生产观念和市场经济意识,坚持实事求是、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的榜样。

2、做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的模范。要努力学习和掌握党的农村政策的自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增强政策观念,提高执行党的政策的自觉性。凡是党的政策要求农民做到的,党员要首先做到,并领好头、带好路;凡是党的政策要求不应该做的,党员要带头不做,并管好家庭成员、做好群众的工作。要学会用党的政策武装群众、引导群众和团结群众。

3、做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模范。农村党员要以实现

共同富裕为己任,正确处理自己富与带领群众富的关系。要带领群众从本地实际出发,照准发展经济的好路子,即要带头勤劳致富,又要带头扶持和帮助群众致富,还要带领群众发展集体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服务体系,推广、普及科学技术。尽自己的一切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5.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五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紧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近年来,一些地方发展农村党员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高、文化程度偏低、女党员偏少、作用发挥不强、优秀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发展工作呢?

一、存在原因

一是一些村党支部对发展党员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少数农村党支部负责人害怕新党员后来居上、部分群众价值观出现偏差,无私奉献的精神弱化;三是少数党务工作人员存在责任意识不强、业务知识不熟、操作程序不懂的现象;四是农村党员结构与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

二、解决措施

(一)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提高入党积极性。一要严格组织生活,纯洁党员队伍。农村党支部必须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健全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对不合格的党员要敢于动真格处置,纯洁党员队伍,以此增强党组织对优秀分子的吸引力。二要整顿村级班子,提高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提

1高村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从而促进党员发展工作。对嫉贤妒能、怕丢权失位、私心杂念重的村党组织负责人,坚决调整下来,扫除党员发展工作的障碍。三要尊重关爱党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通过推行党内关爱制度,积极探索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让群众看到党内关怀和党组织对党员的关爱,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四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村党组织战斗力影响力。

(二)拓宽培养渠道,改善党员结构。发展农村党员要做到“四个优先一个加大”:优先培养发展农村致富带头人、优先培养发展外出务工经商青年能人、优先培养发展大中专毕业返乡青年、优先培养发展农村经纪人、加大培养发展农村优秀女青年力度。

(三)创新工作机制,提高党员质量。一要强化党员入门素质教育。要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考察。基层党委每年都要制定具体的计划和严格的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教育。同时要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实践锻炼,加快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二要严格制度管理。要始终坚持质量重于数量的原则,认真执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审查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宁缺勿滥,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三要切实强化监督管理。坚持由上级党委派人列席下级党组织发展新党员的支部大会,不给弄虚作假的人

以可乘之机;要严格执行发展党员公示制,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解决发展党员工作中纳亲纳派的问题;要认真开展党员民主评议,对违反组织纪律、不履行党员义务、已经失去党员资格的党员,要坚决清除出党,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6.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总方略、总要求和总目标,全方位推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主渠道和主措施,而农村的创新发展与和谐构建是其中的重点、难点、出发点,也是必须全力攻克的突破点。根据全省经济工作主导思路和省委党校讲座的要义,结合近几年来我在农村工作的实践经验,我就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乡镇经济的发展做一简单论述。

一、认真分析当前农村经济现状,深刻总结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一系列惠民政策相继出台。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融合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战略举措。近年来制在定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强农惠农政策,采取的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举措: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终结了2600多年农民种地缴纳税收的历史;二是实行粮食、良种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和燃油补贴等农业补贴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历史先河,农村进入“零赋税”时代;三是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农田永久划定赋予农民更充分的土地承包权,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提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权。四是全面放活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迈出了农业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五是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六是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减轻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负担;七是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构筑了困难农民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保障线;八是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这八个方面的重大举措,基本构建起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初步搭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正在形成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当然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好的一面,更要深刻关注所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大,农村对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迫切需求与投入困难之间矛盾突出。二是农村社会事业仍十分落后,农村居民综合素质及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加大。三是农村行政、执法体系尚未完善,责权不相配套,致使农村工作常处于“不得不为,为之不得”的尴尬境地,其威信大打折扣。四是农村经济整体发展缓慢,使得农村产能低下,农民增收困难。

二、发挥区域优势,抢抓战略机遇,创新农村经济建设。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建造符合地方乡镇的工业园区,根据乡镇的要素、禀赋和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建立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鲜明的乡镇工业小区,我们知道一个工业小区就是一个增长极。在乡镇工业小区的强力拉动下,增加乡镇的财政收入,这个将有利于实现农户生产产品,企业定价定期收购农产品,降低了世界大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对农户生产农产品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得到的保护。

二、加快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处在城乡交汇点,既是城市梯次结构的基点,也是农村经济社会的中心,加快小城镇建设,不仅对于

当前启动国内市场具有现实作用,更对内需长期持续扩张、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三农”问题加快解决具有战略意义,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小城镇建设,应当成为实施扩大内需方针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切实加以推进。十七大提出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建设和发展小城镇,不仅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更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小镇建设,都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三是着力实现五个战略性转变。第一,在开发思路上,由夯实基础向谋求突破转变。“十二五”及到2020年期间,农村经济发将进入全面深入推进的第二阶段,推进的总体思路应当由“夯实基础”向“力求突破”转变,其核心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步伐,保持快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速度,在缩小与城市经济水平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实现转折性突破,最终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实现实质性突破。第二,在开发模式上,由以资源型为主向以加工制造型为主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要着力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但不能长期依赖于资源产品的输出,要防止陷入“资源陷阱”。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配套,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促使产业结构由资源开发型向加工制造型转变,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第三,在开发机制上,由政府为主向政府支持引导与市场机制共同推动转变。要把政府支持引导与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制定相应的投资引导措施,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形成多元化开发的格局。第四,在开发目标上,由单纯的经济发展向更加重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转变。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与经济的全面发展。应该承认,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的差距将长期存在,但在文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以及人居环境方面应该有大的迈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应当接近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均等化,使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发展的权利,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最终目标是在人均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范围的同时,居民综合生活质量趋于平衡。第五,在开发重点上,由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核心,向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体系为核心转变。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要务,在继续完善西部地区发展环境的基础上,应着力增强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继续发展壮大能源及化学工业、重要矿产开发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业及加工业等资源型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非资源型现代优势产业,积极扶持培育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其他地区产业转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规划发展一批重点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促使产业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三、遵循农村经济发展原则,构筑和谐社会主义社会。

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

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7.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七

1 农村文化发展现状

农村文化发展离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构建还有一定的差距,落后于农民主体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基于调查及理性分析,归纳出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大方面:

首先,农村思想文化教育弱化,缺乏现实针对性。这样就导致了农民及部分农村干部文化素质较低,文化观念落后,对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进行调查的农村基层中:在教育目的定位上,应付检查的多,深入实际研究的少;在教育内容设置上,纯理论性教育多,贴近农民实际的教育少;在教育形式和途径上,居高临下的灌输方法多,入耳、入脑、入心的创新方法少,农村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再加上农村改革、农民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变,客观上削弱了农村原有的集体组织的功能,使面对面地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工作这一最有效果的载体的作用受到削弱,难于较好地发挥宣传教育的“规模效应”。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以及由此滋生的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日益广泛的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带来的资产阶级腐朽文化与价值观念等,无时不在抵消着我们思想文化教育的正面作用,以致在我国农村出现了封建迷信、非法宗教活动抬头蔓延,黄、赌、毒等沉渣泛起的现象。

其次,文化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近年来,农村经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多,但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却明显不足。投入总量偏低,投入渠道狭窄,只局限于各级政府的有限投入、村级资金的少量投入和民间资金的少量赞助性投入,地方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能够维持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文化投入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已建的许多乡镇文化站由于面积狭小、年久失修、简陋破旧,无法开展阵地文化活动,有的则有站无舍,名存实亡,服务能力逐渐弱化。已建的不少图书馆、文化馆设施陈旧落后,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这种种现象在相对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这些问题如果不得到妥善处理,将会对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产生严重影响,从而制约农村社会的稳定及和谐发展。

最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渐萎缩,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由于长期的“一手硬、一手软”、“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发展”、“重城市发展,轻农村建设”,实际上形成了经济社会扭曲发展的局面。即使在农村也出现了农民生活发展了,而文化则相对滞后,甚至有所倒退的现象。文化资源日益向城市集中,高质量的文化精品节目很难同步和平价地与广大农民文化消费者见面。而在“国办文化”机构延伸的县乡层面,因文化体制老化、设施不全、经费短缺、编制减少、人才流失、场地被挤占、活动日渐稀疏,使主流文化、公益性文化的覆盖、发送、传输、接收产生严重问题,使渠道不畅、接收平台受损,传播落空,主导作用丧失。

党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制定的目标任务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公共文化服务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工作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现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文化产业较快发展,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2 正确引导新农村文化建设

结合党中央的农村文化建设目标,针对调研整理的当前农村实际问题,综合国内专家的一些客观看法。笔者认为,新农村文化应该着重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建设和完善:

2.1 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根本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其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必须抓住关键环节,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实现农民转型。并且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现实需要当作农村发展、农业进步的根本目的。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目前我国农村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受过初、高中以上教育的劳动力相对较少,经过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教育的人更少。改善这种情况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2.1.1 要注重农民文化素质提高,用先进文化塑造农民

首先,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特别要确保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实现,减少直至消灭农村儿童失学现象,使未来的农民都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其次,要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开展送科技、文化、卫生、法律、计生知识下乡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鼓励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支持农民利用农闲、节日、集市开展山歌会、民族舞蹈比赛等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此抵制农村不良文化的传播。

2.1.2 注意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用科学技术武装农民

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最为重要的是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使农村劳动力确实能够基本掌握至少一门实用技术,同时这些培训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确保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对接,从而使技术能够适应农业生产和出外务工需要,为农民带来实惠。

2.1.3 注重提高农民道德法律水平,用文明风尚熏陶农民

提高农民道德法律水平最主要的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重点应是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土地管理、禁赌、反邪教组织及信访等贴近农民生活生产需要的基础法律法规知识的宣传教育。其次,配合法制教育要狠抓农民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符合各村实际的“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约束和制止不文明行为。

总的来说,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搭建好工作平台;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要把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的标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

2.2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无论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还是文化馆、图书室、电影院、演出团体等都是传播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与它们相关的组织结构、组织形式、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以及投资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构成农村文化体系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可以通过三个有效层面来不断完善:一是国办文化机构的推广,主要由遍及城乡的文化馆、文化站来承担日常的农村文化建设,如培训、指导、举办活动等;二是各级各部门每年多次的“送文化下乡”服务;三是农民自办文化活动。

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有效的主流文化接收平台。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县文化馆要具备综合性功能,图书馆要加强数字化建设,乡镇要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村级要建立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把中小学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要给乡镇文化站配备多功能流动文化车,以便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

2.3 落实政府责任,发挥主导作用

在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必须明确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但不是主导者。政府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导者,对农村文化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基层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站在政治的高度和历史的责任地位上,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列入政绩考核内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把它当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抓。创新体制与机制,加快公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增强农村文化市场活力。积极建构市(县)、乡(镇)、村三级农村文化工作网络体系,深化阵地管理体制,健全人才队伍机制,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农村文化产业,在资金及政策上鼓励民间团体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建立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支持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重视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让农村土生土长的、“不走”的先进文化发展壮大起来。加强对拓宽农村文化市场的政策调节;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和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在农村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过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单打一,不能搞形象工程。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全面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整体考虑,全盘规划,从长远谋划,从眼下最急切的事情着手。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现实和长远相结合,才能扎扎实实地稳步推进。

摘要: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头绪很多、任务繁杂,各方面工作应该看成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系统。要从实际出发,抓住重点,协调各方,互相促进,整体考虑,全盘规划。以培育新型农民为根本,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政府责任,发挥主导作用。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型农民,设施建设,新机制

参考文献

[1]陶笑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J].湖北社会科学,2007,(02):71-73.

[2]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8,(03):120-123.

[3]陈冬生.新农村视角下的新型农民培养问题探析[J].长白学刊,2008,(02):108-110.

[4]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01):40-43.

[5]韩华.新农村建设中培育新型农民问题的思考[J].学习论坛,2008,(01):68-70.

[6]徐晓红.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J]党政论坛,2006,(09):13-15.

8.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八

关键词: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学校管理;新路探索

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是国家各项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基地,也是先进文化创造和传播的重要基地。抓好学校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探索出一条农村小学管理的新路子,势在必行。

一、农村小学的管理工作校长是关键

教育界流行这样一句话:“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在学校管理和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功能。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具备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一位真正好的学校校长,不仅要有管理意识,更要有正确的领导意识,更要具备公仆意识。这是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小学校长要懂领导,善领导,更要具备领导意识。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校园,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同事关系。总之人与人之间要和谐。在学校中,人和人之间,事和事之间,难免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这就需要领导做好协调工作,做好同事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把一切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使机构和机构之间,彼此配合;人和人之间,通力合作;事和事之间,互相促进,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校长要真正发挥和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重视协调,善于协调,为学校师生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和谐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才能使全体人员在愉悦的环境中,上下一心,形成一种合力,献计献策,共同把事情做好。

二、学校要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都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占用时间最多、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坚决反对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形式化,要求教师平时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要总是老一套。在课堂教学上,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彼此相互讨论交流,重视合作方式的学习。为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提高教学授课水平和教学效率,我们对教学常规检查、质量检测、校本研究、骨干及课改典型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基本功、各种教学活动及竞赛活动等常规性的内容进行有效实施。为此,我个人认为,校长除了管理外还不能脱离教育教学一线。假如只做管理脱离一线,对于教学管理只会夸夸其谈。因此,我想作为校长还应该做教改、创新的尖兵。这样才能有效、深入的带领和推动教改。走出自己符合本学校实际的一条教改之路。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应思想素质高、业务精湛。这样的教师队伍也是学校管理的关键。学校的一切工作以及效果全依靠于所有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功能,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素质。教师素质,包括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德育知识、心理学知识、德育渗透的技能技巧等素质。俗语说:什么样的将,带出什么样的兵。因此作为校长要以身为范,严格要求自已。这样才能带动和影响教师;而教师在学生面前更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还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优秀的班主任队伍是使学校管理取得成功的保证。班主任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着班集体的形成和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和灵魂,是班集体的创造者,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接触时间最长,距离最近的人,又是对学生影响最深、最大的人,也是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和窗口。如果每个班主任都带好了各自的班,那么,整个学校无疑就是一所好学校。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现在的教育是以孩子为中心。同时现在学校的管理更是以教师,学生为主题,也就是说以人为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互利、信任的基础之上。人本管理和传统的以技术为本,以资本为本的管理模式的个性为中心论文联盟www.LWlM.cOm的管理,而不是简单地以人为中心。学校管理的对象是人,应该由人出发,以人为本。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本管理就是使每个人能充分施展才能,通过双方的配合,将组织中的成员培养成技术加管理型人才。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是学校管理中的“题中应有之意”。按照现在的教育理念,对青少年要做到先理,再疏导,再教育。使孩子明白其内涵。关注师生需要,把师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极大地激发全校师生参和学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加强对师生日常行为的规范,还要加强对教学环境的改善。学校管理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管理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要想实现管理的绩效,就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整合。

五、创建和谐校园教学相长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个体。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能否得到诱发,直接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到宽松自由,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保护学生,才能创设出使他们乐学的情境,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欲望。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教,也有利于学生的学,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交往、课外活动等不同方式,把社会价值转化为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相符合的行为规范,形成尊重、关爱、公正、有序的校风、班风和学风,构建师生共同的道德价值体系和精神生活,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守信、友谊、宽容和关爱。这种现实的、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渗入他们的心灵,起到比说教更好的教育效果。

9.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九

党的十八大明确要求,要“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农村党员教育,提高农村党员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党员教育还存在着党员学习观念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党员教育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党员学习积极性低等问题。为使农村党员教育发挥实效,切实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按照十八大精神的指引,我们应着力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教育内容的时代性。要根据形势任务需要,充实调整和扩展党员教育的内容;要紧密联系社会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党员干部的思想实际,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站在社会发展的前线;要及时传达党中央的旨意,传播先进的思想。当前一个时期,应围绕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展开,要组织动员农村党员积极参与“我的梦〃中国梦”等宣讲活动,让广大的农村党员把握住时代主题,为全村乃至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增强教育方法的针对性。农村党员教育要根据农村实际,结合农村党员的特点来开展。不仅要深入地开着思想理论教育,更要加强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农村实用技术的教育。部分农村党员文化知识水平偏低,严重限制了他们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接-1-

受能力,对这部分党员,我们要加强他们的文化知识培训,提高文化水平;有的农村党员很有发展规模种养的头脑,却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我们就加强他们的理论教育,开拓眼界,增强他们的发展意识。提高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就是要区分对象,因材施教,不断满足广大党员的需求。

三是提高教育效果的实用性。要让党员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使培训的内容用得上、传得开。把培训内容与农村党员的生产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传授农村党员各种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能力,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同时把党员培训内容与农村的重点工作结合起来,形成“党委有号召、党员有响应”“组织派任务、党员见行动”的良好局面。

10.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十

教 育 工 作

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是党中央着眼于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部署;是推动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从手段到内容全面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一项战略举措;是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机制的有效载体;是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党员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的有效手段;是以信息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建立“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机制的有效载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着力点是让农村党员干部真受教育、真强素质、真正提高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本领,其最终落脚点在于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选择性强等明显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也可以及时便捷地对广大农村党员进行政治理论、政策法规、科技常识和致富本领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来带头贯彻执行,农民群众也是通过身边的党员干部言行来看党的

1形象,来评判党的执政能力。如果农村党员干部的素质不高,党组织战斗力不强,会直接影响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为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运用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手段,培养数以万计的高素质的农村党员干部,是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三)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切实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民群众通过远程教育了解产业信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扩大生产规模;掌握市场动态、抓住商机,降低了市场风险、提高了驾驭市场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实用技术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效益。

二、当前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工作开展较难。由于远程教育是一项新生事物,是一种空间分离,教与学靠网络支撑的开放式教育,部分村干部对农村远程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农村党员群众对其有些茫然和陌生,对什么是“远程教育”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大家对远程教育不关心、不支持,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热情,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二)站点管理人员缺乏,教学管理工作开展较难。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的制约和大量农村青年的劳务输出,懂管理、会电脑操作的人才十分缺乏。造成村级操作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差。站点管理员由村干部兼任,他们的日常事务较多,定时组织开展培训难。虽然县、镇两级对这些站点管理员进行了集中培训,但由于大部分站点管理员以前对远教设备接触不多,他们对于站点设备操作和维护不够熟悉,对设备操作规程、操作步骤不够清楚,对于出现的一般故障还不能解决。因此在设备的操作和管理上,往往出现一些人为的损坏,导致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站点运行经费增加。由于远教设备对网络要求较高,部分站点常无法上网或无法正常收看节目。加上电信部门在维护跟不上,致使部分

远教设备处于闲置或半运行状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工作的正常运转和深入推进。

(三)党员群众需求各异,学习培训组织难。由于农村党员存在着年龄、文化、地域、从业类型等各种差异,因此,对学习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文化程度较高的党员群众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强,文化程度低的接受能力相对偏弱,外出务工的党员参加学习培训比较困难,有的行业的党员没有时间参加学习培训,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给学习培训带来一定的难度。

(四)财政困难,经费保障力度不够。深入扎实地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经费开支,对于一些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村,难以承受,如不能很好地解决,可能会影响到这些站点开展远程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建议与对策

(一)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形成齐抓共管局面。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认识统一后,才能克服重重困难、齐心协力推动工作,党员远程教育工作虽然投资大、消耗大,但真正发挥了实际作用,会在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农业科技培训中就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高度统一思想认识,把远程教育作为加快农村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致富工程”,作为提升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民心工程”,作为抓好党员教育管理、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素质的政治工程来抓,形成对上负责,对下负责,齐抓共管的格局。

(二)要完善制度,强化责任,抓好站点管理人员的管理。站点建成后,设备的管理、维护与运行是抓好远程教育学习的关键,因此站点管理人员的选定至关重要。针对目前农村乡、村经济现状差,财政困难的现状,要注重多种途径选好站点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确定后,可以采取分级对口培训的办

法,狠抓技术管理队伍的培训。为了加强技术管理人员的管理,要建立健全《远程教育设备管理人员守则》、《远程教育学习纪律》、《远程教育工作目标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明确管理人员的职责,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对站点管理人员业务不精、玩忽职守的,要及时进行替换;对业务精、服务态度好的管理员,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站点管理员”予以通报表彰与一定的物资奖励,以激发他们参与远程教育的热情,牢固树立为党员群众服务的意识。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心组织党员学用实践。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调查了解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需求,科学制定培训规划。要围绕生产、围绕需要,因人施教、按需施教,引导农民群众主动参学、学以致用,确保取得实效。从而把远程教育办成为老百姓自觉接受、离不开的学习方式,做到学用结合,学有所得。开展学习培训后,培训内容的消化是重点。对党员群众接受慢的,可以协调组织有关技术专家现场释疑解难,传授技术要领,帮助党员群众走出误区,真正掌握这些技术。

11.新形势下农村小学该如何 篇十一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只有建立在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但传统的德育观过分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塑造与改变,在指导思想上重社会要求,轻个体发展需求;在方式方法上重灌输,轻内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新型的德育观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心理发展,重视对学生知、情、意、行整体的培养和塑造,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实践体验。这种新型的德育观,正在逐渐形成并开始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产生重要影响,但传统德育观的弊端和影响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因此,新形势下农村小学生的品德习惯、劳动观念、亲子关系、交际心理、情绪情感主流虽然较好,但不少学生也存在着重智轻德、知行脱节、自觉自律性不强、心理比较脆弱、交往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自我为中心、服务意识差、社会剖析力差等德育失效的一系列问题。其成因主要有:

(1)德育内容与农村小学生实际及现实社会结合得还不够紧密。

德育内容必须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其深度和广度受学生年龄特征和思想品德发展道德建设水平的制约。在传统德育观的影响下,人们往往把学校德育的时空,局限在学生在校受教育期间。把德育内容局限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等教科书中,德育工作往往处于封闭状态,面对当前复杂的农村社会环境,德育内容比较陈旧、枯燥,学校的德育环境与社会环境不一致,致使农村小学生缺乏对各种社会现象的分析鉴别能力。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上网已经比较普遍,但仅有24%的学生知道《全国青少年网络公约》;学生经常听说毒品。但仅有70%的学生了解毒品知识及危害;仅有不到67%的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47%的学生在家从来不做家务或很少做,有20%的学生不乐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尽管在农村,要孩子参加体力劳动的家庭已是少之又少,许多家长和学生都有体力劳动是下等工作的错误观念,致使学生在生活中失去了锻炼意志与培养正确劳动观念的许多机会。学生不知艰苦,“好高骜远”,碰到困难寄希望于其他力量帮助解决,意志品质较为薄弱。

这些调查表明,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养成教育、青春期卫生教育仍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关键是要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在内容上有所创新。

(2)德育形式与农村小学生的需求还不相适应。

德育唯有促进学生的觉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传统的德育形式相对单一,缺少活力,往往就理说理的说教多,届高临下的灌输多,不能很好地满足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学生往往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不仅未能有效地实现“内化”,反而产生一种厌倦、排斥的情绪。不少农村小学班主任反映,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方法,不利于形成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负责的人格。调查中,有33%的学生不很喜欢学校的品德课;近40%的学生认为学校每学期举行的法制报告会很有意义。但效果不好。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德育形式”,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先进事迹报告、老师的言传身教、德育专题讲座、班队会、与德育老师谈心等。学生认为“最好的德育形式”,按学生选择人数多少排列,分别为:社会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专题教育活动,课外活动,品德课,学科德育渗透。个别谈心。

这些调查说明,生动感人的先进事迹、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影响深远。用身边的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师腧尚师德感染和教育学生,依然值得重视。活动型、实践型的德育形式深受学生喜爱。品德课对学生影响大。但学生对这一课程及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认可度不高。因此。从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要求出发,创新德育形式,寓教于乐,多开展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的实践体验式教育、师生“交心”活动,促进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是今后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3)德育的各个主体还没有很好地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农村小学德育的主体,都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和重要责任。当然,学校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深入开展德育工作更是责无旁贷。调查显示,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大的”。39%的学生认为是家庭(父母等),36%的学生认为是学校(老师、同学等),18%的学生认为是社会(风气、传统等)。现实生活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无不真切地希望孩子们都能够键康地成长成才,尽心竭力地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遗憾的是,由于三者没有很好地形成教育合力,德育效果还不是十分理想,具体表现为,学校教一套,家长讲一套,学生在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教育口径和价值评判不一致。让学生感到迷茫,甚至无所适从。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形成了双重人格,在校是个好学生,回家不是个好孩子,这是家教的失败,也是教育失效的前兆。“5+2=0”的说法虽然片面,但某种程度反映,如果学校教育孤军作战,不能与外界形成教育合力,农村小学德育的效果确实很难提高和体现。座谈中不少教师慨叹,在教育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家长不配合的情况,而社会上喧嚣繁杂的信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与父母、老师的关系也在淡化。沟通交流产生了一种新的屏障。如,45%以上的学生表示基本没有或很少与父母聊天或一起活动;3.4%的学生明确表示与父母关系很紧张;46%学生表示与老师关系一般,6%的学生表示不融洽。在社会上,不少现象使学生产生了错误认识,比如,我们要求学生不能闯红灯,但社会上闯红灯现象十分普遍,家长有时候骑车带着孩子闯红灯,学生对此孰是孰非深感迷茫。再如,有明文规定,来成年人不得进营业性网吧,但经营者却唯利是图,变着花样吸引学生,调查反映,中小学生进网吧,经营者要求他们提供身份证的仅占43.5%,而且往往希望他们待的时间越长越好。……凡此种种,对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和抵触。

因此,学校如何更好地发挥主阵地作用,努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运作有效的德育网络,是必须重点考虑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4)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当前,教育内部正在发生着一些深刻变化。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逐步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顺应了个性化教育的要求,为我们丰富课堂教育的育人内涵,开发各科教学的德育功能。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学生课业负担的逐步减轻,为正确处理“育人”与“育分”的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设了宽松的教育环境,也对我们育人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为德育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考验着我们推进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由虚变实,

由软变硬的能力。

但受传统德育思想的影响,加之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体现具有潜在性、滞后性,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考核难、评价难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不管是教育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还是学校对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德育工作的考核,还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用数量去说明质量。用统一标准去衡量不同个体,如往往用学生成绩好不好、听不听话、参与活动是否积极,作为衡基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好不好的主要依据;用活动开展得多不多、德育队伍配备齐不齐、制订计划全不全、学生违法犯罪有没有等一些现象性的元素,来涵盖德育实效好不好这个本质性的结果;这些做法,固然有较强的操作性,但科学性却不一定强。

因此,探索和实施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评价体系,是我们在今后必须努力的方向。

二、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有效性对策研究

从上述的调查、分析可知,即使在农村,社会上泛滥的思潮,各种新现象、新事物对在校小学生的冲击也是较大的。学生所表现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学生的思想品质具有很强的可塑性。由此,不断丰富和拓展德育内容,不断创新德育形式,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网络,不断推进德育评价制度改革是新形势下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突出针对性。不断丰富和拓展德育内容

继续抓好各项德育内容的落实,特别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根据新时期农村小学生的思想现状和现代社会对小学生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加强德育内容的针对性,赋予传统的德育内容以现代元素。当前,尤其要重点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健康人格教育、网络文明教育和法制教育,根据各个年级段的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及道德行为,相应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农村小学选取德育内容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1、德育内容要“小”。学校德育无处不有,无时不有,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教学生做人、做事。教师宜选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参与的人、事、物为内容开展活动,立意要高,切口要小,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德育活动内容要“新”。社会天天发生着新鲜事,抓住学生对新鲜事的好奇心,不失时机地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极为有效的。

3、德育活动内容要“深”。如果德育活动就事论事。而不能由此及彼,从具体事例上升到理性道德认识,那么活动就不能达到目的,被选择作为活动内容的德育内容不能浮于表面,应该是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剖析,去理解的内容,以引发学生辨证地思考、评判。

4、德育活动面要“广”。德育内容不能局限于校内的可见的事或物,它可以是评判一种观念,剖析一类现象,也可以是开展一次活动,完成一项任务,培养一个习惯。德育内容在某种意义上说要等同于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全部内容。

(二)提高实效性,不断创新德育形式

德育内容更需要有一种合适的活动形式来发挥它的内涵,因此活动形式首先要合理,再者要多样,要结合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模式,注重德育的内化,努力创新德育形式,在灌移默化、春风化雨、喜闻乐见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工作中,既要遵循德育工作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关怀爱护,寓教于乐,寓教于学,寓教于知。

一是要环境育人。一方面,积极促进社会、家庭的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积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物态环境和人文环境。要重视营造融洽、友爱、互助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重视校园人文景观、自然生态景观和公共生活空间的建设,努力把校园营建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二是要学科育人。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在切实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形成学科大德育观。要对学科教师提出学科德育的具体要求,增强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识,注重学科具体内容的直接渗透、思想方法和观点的间接渗透、结合课堂和学生实际的随机渗透。充分发挥教研员队伍的作用,根据新课程要求。从提高操作性、实效性的角度把学科德育的目标任务进行细化。

三是要活动育人。开展各种形式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发挥团队作用,开展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娱活动,寓教于乐。深入实施“名人精神代代相传”主题教育活动、校园文化周活动,开展校史教育和名人精神教育活动;结合传统节庆日,开展历史文化讲座和民俗文化活动。开展本校名人的生平事迹研究性学习活动。要利用先进人物、横范典型的事迹,通过报告会、展览、实地参观等形式教育激励小学生。

(三)增进协作性,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教育网络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三个最重要的环节。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社区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三者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就能相得益彰,事半功倍;反之,就会相互抵消,事倍功半,甚至对未成年人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我们要努力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积极构建和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应主动加强同社区、家庭的沟通,发挥在人才、知识、经验、设施和熟悉教育对象情况等方面的优势,在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中起龙头作用。使德育工作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通过家访、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召开家长座谈会和成功家教经验报告会等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家长素质,转变家教观念。改善家教方法。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广泛深入开展农村小学生的道德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在促进“三结合”中的特殊优势和重要作用,增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广泛联系,积极开展“老少共建”文明新农村活动。

(四)注重发展性,不断推进农村小学德育评价制度改革

推进德育评价制度改革,努力建立一套科学性和操作性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量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强调学生实践、体验和创造过程的德育工作评价机制。

我们应该把学生看作参与评价的主体。在德育评价中强调被评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保证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更重要的是还能促进他们经常主动反思,然后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他人的长处,进一步完善自我。“成长记录袋”是一种很有效的过程评价方式,也是展示德育评价的好形式。档案袋里不仅可以将学生每个阶段、每个学期的成长情况,为综合评价学生成长历程提供很好的依据,而且也装着学生析自己对自己德育行为的评价,装着自己的学习、生活心得,装着平时的心里话,装着自己的烦恼和苦闷。每个学生都能在档案袋里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种立体动态的评价,相比那种板着面孔打分、评比,来得更活泼、更便捷,也更为有效。它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与考试焦虑,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消极心理感受,增加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上一篇:北海2011组织工作座谈材料下一篇:关于入世与中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