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共12篇)
1.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篇一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渭南市华州区铁中 政史地组 邬晓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深入认识到高中地理实施新课程改革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技能的学习,从而使其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和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通过教学括动实践,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学习、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精神,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特点,挖掘和利用新课程的有利因素。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要营造和谐融洽民主的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格健康和谐,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要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地理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术语多的单元,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如在讲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时,可适当调整单元教学顺序,不必拘泥于课文的顺序。这样就使一些专题自成一体,有利于学生理解地理发展的特点。在教学活功中,教师还可以灵活调整、挖掘教学内容,使核心内容更清晰明了。
三.妙用文学名句提高学生兴趣
文学名句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还蕴信着丰富的地理信息,在课堂上巧妙地加以利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乐趣横生中学习,以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很多,如果在地理课堂中恰当地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可以很直观地说明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点。“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又能形象地反映农业生产季节性的特点。在讲解垂直地域分异时,引用自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来讲解气温的垂直变化,即垂直地带性,正是由于这种地带性,造成了山上山下桃花盛开的时期不同及植被的垂直分异。通过这两句诗让同学们深刻理解海拔每升高100m蕴涵地理知识的诗词比比皆是,如果在地理课堂上恰当地加以应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结台教材内容发展学生多种智力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连的课外知识等,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山,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还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
如让逻辑一数学智能较明显的学生归纳课文中的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网络,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地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空间智能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提取图表信息;让有人际智能因素倾向的学生组织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些活动;让音乐智能较高的学生唱歌、演奏乐曲或解释其中的核心意义;让肌体一动觉智能较好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让电脑爱好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补充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让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朗读课文,然后给于热烈的掌声鼓励等。这里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以此创设人人尝试成功、获得成功喜悦的机会,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的活力。
五、大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相关问题,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构建知识网络等。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帅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此外,教师还要保证为学生搭建展示探究成果平台,使学生通过展示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和体会自身成长发展带来的转变,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爱国情感。
新课程改革是从全而提高学生的素质角度出发的,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篇二
一、解读课标, 把握实质
新课程改革明确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占有很大比重, 初中约占20%。随着年级的升高文言文所占的比例也在增加。新课标还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主要是看学生能否读懂已学过的文言文, 能够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迁移与积累。
我们只要细读新课标就不难发现, 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传承民族文化, 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应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新课标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要做到读、记结合, 培养文言语感, 夯实文言基础, 以读带讲, 以讲促读;以读带悟, 以悟促读, 既体会语法和修辞的含义和作用, 又领悟艺术和人文的精髓。这样, 文言文教学才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二、以读促学, 培养语感
诵读是训练学生养成文言语感的有效之途。因此在课堂上, 教师不妨让学生多读, 以各种形式各种目的读。文言文诵读是指采用标准的普通话, 结合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而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过程。因此, 文言文的诵读势必要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读促学可以放在教读一篇课文的前一阶段进行, 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
自由默念通读是自我感知文句的阶段。教师要让学生自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 运用注释自解文句大意, 在边默读、边解难字难句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大概内容, 同时列出疑难之点, 准备提问解疑。质疑问读, 学生针对较为熟悉的课文将自己仍无法理解的疑点向老师和全班同学发问, 扫清理解障碍,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环节中, 教师可就学生未提及的重点基础知识向学生发问, 充分营造一种民主平等互动的学习探究氛围。学生应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译, 动手圈画出重点字句以及疑点, 阅读应该是精读, 是充分调动学生自学能力的时候。
三、归纳总结, 增强积累
学习文言文, 关键是要重视归纳和积累。一般说来, 初学文言文, 最好做到“每课一归纳, 单元一小结”。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典故、重点语句以及文化常识等方面来进行, 每个单项都可以自行规定一种特殊的符号, 以提高学习效益。如:用“ (1) (2) (3) ”表示一词多义;用“※”表示名词作状语;用“#”表示使动用法;用“⊙”表示意动用法;用“≠”表示古今异义;用“=”表示通假字;用“@”表示成语典故;用“★”显示特殊句式……当然, 无论做什么类型的总结, 学生都必须积累相应的例句, 否则, 如同无源之水。
积累不是孤立的记忆活动, 而是与理解、体验、鉴赏等环节相互联系的知识重组过程。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 “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等。学习文言文, 摘录尤其重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卡片, 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理解文本的意义, 识别内容的特征, 了解内容间的联系, 才是有效积累的前提。通过文言文的学习,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学生不仅可以陶冶性情, 更可以提高文化底蕴, 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四、转变方式, 突出效果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为文言文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多媒体进入课堂已成为目前普遍的教育方式。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以及声情并茂、内容庞大的教育功能,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极大地增加了课堂容量, 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教学过程情境化、趣味化、形象化, 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诗词鉴赏课上, 我们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 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 而且通过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 再现情境, 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概括, 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 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在多媒体教学时, 教师可突破时空的限制, 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形成, 联想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提高。
3.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篇三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教学;文言文教学
伴随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讲,作为最重要的教学阶段,在学生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其中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它对培养学生的古文诵读能力和阅读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更关注对学生文言文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现阶段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很多高中语文教学仍然只关注学生的语文成绩和名次,而忽略了学生文学素养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尤其在文言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致使文言文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缺乏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从现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来看,很多高中学生对文言文没有产生应有的兴趣,原因在于文言文内容与学生所处的现实社会相距较远,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共鸣,另外,一些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较多,认为文言文学习只需学会其中固定的句式即可,语法知识和文化内容等并不重要,这就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形成体系化的了解,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二)教学方法不当
现如今,一些高中语文教师仍使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即逐字逐句地有,并使学生翻译文章,然后在讲完课文之后,再要使学生背诵其中的重点段落,这种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形成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也不利于对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深层理解,而在实际的文言文教学中,当讲解到词类活用的现象时,一些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使动用法”,教师往往机械地把它定义为“使宾语如何如何”,而对于“意动用法”,教师把它定义为“认为宾语如何如何”,面对这样的解释,很多学生往往还会发生混淆,在具体的文言文作业中,就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无法对文言文知识形成系统性的学习。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
综上所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学习水平。
(一)科学使用工具书,克服文言文阅读障碍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也是高考中的重要内容,但往往成为很多学生口中的“老大难”问题,究其原因,往往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章的词汇、语法、文化知识的距离较远,由此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上由于其中的字词句比较难理解,学生无法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解释,这时就需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相关的工具书,使学生在查找文献和字典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虽然利用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会浪费一些时间,比较枯燥,但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学生往往会得到更多的学习经验,减少文言文阅读的障碍,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從而使一些文言文阅读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完成,从而减少教师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使用启发示教学方法,挖掘文言文教学的文化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成了新的教学目标,尤其对于高中文言文课程来讲,其中所选用的很多文章经过了几千年的岁月洗礼而流传至今的作品,其中蕴含着深远的传统文化内涵,那么更应把这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给学生,使高中学生用现代的眼光看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奥秘,从而达到“历史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充分发挥文言文作品中蕴藏的深刻文化价值,使学生从现实的语言环境出发,联系现代化生活,以古为鉴,指导现实生活,以此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教学有效性。
(三)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
实际上,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与现代文章一样,也是一门语言艺术,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应首先从阅读入手,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古人来讲,朗读、诵读对学习来讲万为重要,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更强调了诵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方法使学生进行朗读课文。
新课程教育理念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充分重视起文言文教学,结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和学习技能。
参考文献:
[1]欧阳军.文言文也应作“创造性”解读——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的实践[J].课外阅读:中下,2012(4).
[2]张忠洋.抓住兴奋点,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J].阅读与鉴赏(教研),2010(8).
[3]王维斌.让学生爱上文言文——浅谈新课改后的文言文教学[J].中学教学参考,2011(25).
[4]石雪燕.新课改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1).
4.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篇四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当前高中数学提出更高要求,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彻底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的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目标,教师是关键。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分析新课改教学理念,坚持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新课改 高中数学 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高中数学教学主阵地,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方式,如何转换课堂教学方式,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已成为广大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许多教师不能准确把握新课改教学理念,甚至对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置之不理,课堂教学仍旧达不到意向的结果。因此,教师要在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在教学方式上有所突破,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订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贯彻新课标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笔者结合在教学中的经验,谈谈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课堂角色,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优势对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以教师主导优势的体现实现的,教师的激励作用和组织引导是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的前提和保障,因此,教师角色的转换是学生主体优势得以发挥的关键。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再加上数学学科本身的枯燥性和难懂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在教学中独霸课堂,学生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优势,使学生主体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促进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引领下不断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但是在传统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课堂教学难以收到较好效果。广大教师必须贯彻新课改要求,认真学习新课改教学理念,采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创设高中数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让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对数学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在教学指数函数单调性一课时,给学生设计一个故事情境:有一个富翁,有一天一个人找到这个富翁要和富翁填一个合同,说我每天给你10万元,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这个富翁非常高兴地填了合同。于是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你们会填这样的合同吗?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合同背后的陷阱。不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数学进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使学生逐渐提高数学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如教学抛物线内容时,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直线和抛物线的位置关系进行探究,并对学生探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和解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抛物线和直线的位置关系。这样让学生自主地探究数学知识,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四、建立综合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
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不仅使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还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及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学习不足,并及时更正,从而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总之,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是新型课堂,需要教师认真贯彻和落实新课改教学理念,采用新课改倡导的教学方式,积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知识,逐渐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5.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篇五
姜堰市张甸初级中学 丁慧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改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讲究“字字落实,句句清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重讲轻读,教与学脱节,缺少师生的互动,缺少探索与实践,束缚着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则强调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倡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取情感体验。
关键词:文言文,传统教学,新课程,有效策略
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最丰厚的载体,学生学习文言文,事实上也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1]新课程标准关于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这样表述的:“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接触祖国传统文化的开始,对以后进一步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起着奠基的作用。因此,实现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执教者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传统文言文教学透析
(一)教学目标单一。
传统文言文教学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一味强调接受,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
(二)教学模式僵化。
传统文言文教学总习惯遵循一种固定的格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内容解析”,或者“主题归纳”。教师是成了课堂的主宰,喋喋不休,一味强调灌输,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
(三)教学方法欠妥。
传统文言文教学“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懂“反三”的结果。
二、学生学习文言文之现状
初中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法单一,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以及全文的翻译,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
以美的享受。②自读。同学们按要求进行重点朗读,揣摩节奏,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③抽读。抽4~5人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或一首,师生共同指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④领读、齐读。就要求读出文章的气势。⑤分组读、分角色读。则要求读出文章的结构层次。⑥配乐朗读、朗诵。要读得声情并茂,读出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⑦当然指导学生搜集、背诵名句、名段、名篇的训练也不可少。这样坚持下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媒体助学,生动形象
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走入课堂,录音、录像、幻灯以及多媒体等现代电化教学手段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有利于引起审美愉悦,增强学习兴趣。文言文课堂教学也应充分利用现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尽量让学生饱眼福——多看,饱耳福——多听,通过视听觉刺激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又动脑。
例如:在教学《三峡》这课时,我们可以把自己游三峡时拍摄的DV和照片,加上自己收集的三峡的风光照片,并结合课文内容按照从上游到下游,从春季到冬季的顺序,再配上本文的配乐朗诵和课文的活动字幕精心制作了《三峡》一课的风光影片,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给学生,学生象看电影一样高兴,在轻松愉快中欣赏了三峡风光,听了课文朗诵,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只需再读读课文,看看课下注释,问问个别不懂的地方,背背写写优美的语句语段就可以了。这样的课堂,这样的氛围,怎能不让学生喜欢呢?
(四)授之以渔,实践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更注重学法的指导,因而“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6.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篇六
花梨乡中学教师
胡嫄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预习,激发兴趣
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需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所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否则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二、发掘学生潜能
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三、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 》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课前的思考,上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筋疲力尽,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历史课堂,使课堂教学手段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已逐渐成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让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有容量大、节奏紧、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为教师灵活机动的教学、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是一个书橱,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品味人生,思索现实、预测未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潜移默化,影响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缩短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7.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篇七
一、史料教学的来源
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历史的时间性与不可再现性决定了我们务必借助史料来了解认识历史, 而史料则是人类了解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针对高中历史而言, 绝大数史料来源于课本, 在现行的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囊括了大量的史料, 所以,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充分的利用课本, 将史料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以此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 同时使得教师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除了课本之外, 广大师生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电视新闻以及社会调查来搜集史料, 尤其是新课改下的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图书馆建设, 这也就方便了广大师生查阅资料, 以及学校内的各类多媒体、网络设施, 多媒体与网络设施都有着丰富的信息量, 而且查询迅速, 对师生收集资料提供了便利。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理论
由于史料是人们了解与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同样史料更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前提基础。近些年来, 史料教学的模式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历史教育界的高度关注, 早在20世纪70年代, 英国历史教育学家已经开始实践史料教学, 并提出了相关的一些实践经验, 他们认为, 现今的学校在进行历史教育时, 不应以关注过去发生过什么作为重点, 更应该将如何去获取历史知识作为重点。在传统高中历史教学中, 课堂往往是以教师作为主体, 学生仅仅是被动接受历史知识, 这样不仅不能提升课堂利用率, 更会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枯燥无味。所以, 在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 学生不能仅仅是被动的接受知识, 而是主动的寻找史料来认识历史, 真正掌握学习历史的方式方法。
由此可见, 史料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 教师将教材以及所搜集的史料带入历史教学中, 通过史料的作用, 让学生更形象清晰的认识并掌握历史。此外, 通过对史料的认识分析, 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新课程下的史料教学
早在2003年4月, 教育部便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其是当今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实施的指导性文件, 体现了对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的基本规范以及要求。而新课标针对教学目标、过程、方式以及评价方面提出了更全面的教学理念, 也是高中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
1. 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三点教学目标, 其一“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规定了知识的范畴, 包括具体历史与抽象历史, 而能力范畴则包括了认知历史的能力与掌握历史学习技巧的能力。此教学目标要求现代史料教学务必改变过去仅仅重视历史结论的教学方法, 更应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通过加强史料的运用教学, 促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 完成课堂任务, 全面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新教学目标之二便是“过程与方法”。传统的教育教学中, 往往追求的是学生学会什么, 而不是会学什么, 重视学生学习的成果, 轻视学生学习的过程, 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所以, 在新课标中重点强调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学会学习,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史料学习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另一方面能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沟通,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 学会合作,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一点教学目标便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在进行历史教育的同时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修养以及个人修养,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而史料教学正是通过对史料的学习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人类历史几千年来的沉淀的优良文化成果, 从而养成自身良好的气质品格修养, 全面提升自我素质。
2. 教学过程。
新课标中提到, 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加强合作互动, 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师生间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这是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按照既定目标、过程来进行课程教学,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 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但是如今的新课标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 师生共同组成课堂主体, 学生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在史料教学中,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引导者, 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这种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学过程, 更是师生友好交流、共同进步的桥梁, 能全方位的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
3. 教学手段。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网络技术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例如: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课堂内容制作成电子杂志、ppt等多媒体课件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学习平台, 同时也能直观的向学生呈现课本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网络学习的环境下, 学生并不局限于被动的接受知识, 反而是主动的广泛收集资料, 更能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 学习效果更好!
4. 教学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局限于课程成绩, 没有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因而, 在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评价, 应该保障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全面化。评价内容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 而不仅仅是针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考察, 而且要关注学生在创新、探究以及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的发展, 注重学生在心理能力、学习兴趣以及情感分析等各方面的发展。所以, 史料教学的进一步实施, 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的把握知识内容, 提升历史文化修养, 而且更能促进学生在情感以及价值观上的形成发展。因此应该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应该符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努力实施史料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评价这四方面进行全新的教育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发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创造精神, 同时通过对史料的分析, 树立学生正确完善的科学历史观, 让学生在学习历史中体会历史的价值, 在史料学习中真正认知历史, 以期进一步提升课堂利用率,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张丽媛.中学历史史料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温州:温州大学, 2010.
[2]张桂平.史料教学——不可或缺的历史教学方式[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篇八
一、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设计求知情境,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努力构建符合新课改理念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调查、谈话、实验、文献、辩论会、报告会、电影等。例如,在进行“新时代的劳动者”的讲授时,教师不妨设计一堂辩论会,把持“靠党和政府帮忙”与“靠劳动者个人转变观念”不同观点的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双方展开辩论。把学生的观点分别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最后,教师再将学生所争论的观点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不但把握了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而且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迎接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新课改成功的不竭动力。而在传统的教学观念支配下,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本和学科知识的讲授,学生只是接受,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改要求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发展和变化,以启发式教学代替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它本身就要求我们教学上的创新。这种创新需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研究和学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自然与社会,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精神品格和科学学习态度,掌握正确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引导他们在实践学习中全身心投入于学习,善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学会用他们所学的政治知识分析时事热点问题,留给他们自主学习的足够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高中政治开展研究性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教学方式,学生刚刚接触它,肯定会遇到各种困难,有时甚至感到无从下手。政治教师这时除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引导外,同时要加强心理方面的辅导,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战胜困难,特别应防止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改变传统教学的只注重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评价方法,创造有利于鼓励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案。要增强教师的责任心,营造和谐氛围,巧妙设计情景和问题,并经常深入学生学习活动小组,了解情况,帮助指导、掌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高中政治课学习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注重各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以及对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应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关注对一个政治学科知识点的解析和诠释,充分发挥各学科的特色。新教材本身就渗透了语文、数学、外语和历史等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应把握新课标理念,在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学科的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数学、历史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综合能力。既让学生进行了愉快的学习,不觉得政治课枯燥无味,又达到了政治课的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使学生真正喜欢政治课。
9.浅谈新课改下的政治教学反思 篇九
第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
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和学两类活动组成的,在过去,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受动的,学生是围着教师转,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是主宰。同时,在评价课堂教学中,也都是看教师教的怎么样,包括到目前为止,我们的评优课,教学基本功竞赛仍基本如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一种新型教学关系、师生关系,即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关系,学生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教师将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参与者、合作者和“资源人”转变。从课堂教学评价来看,课堂教学也逐渐由注意对教师教的评价转变到关注学生学的状况。
我认为倡导建立这种新型师生关系,彻底转变教师的角色是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将决定着新课程改革的成败。
那么,从教师这个角度在课堂中如何才能建立这种关系?
1、教师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宽容之心。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人格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他们的缺乏和错误要以理解、宽容,很难想像一群互不尊重对方的人能将很好地互相合作的。同时需要教师要具有亲和力(包括课内课外),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你的周围,努力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亲近学生,学生才能亲近教师,“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就有“三分怒气,七分杀气,没有一点和气”,特别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找其谈话简直就是杀气腾腾,可想而知这样的师生关系无合作、互助可言。
2、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平等的位置来看。这样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教师如果仍是居高临下俯视看学生,没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
例子1:一个父亲带小孩去买玩具。
例子2:画家与孙女画画:一棵树----兔子(红毛)----马(长翅膀)----最后画一只老母鸡,下了一只比母鸡还大的蛋。参加西班牙国际儿童画展,获得一等奖。画家爷爷说了一句话:外国人也怎么和小孩子一样。
3、教师充分相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因为,我认为教师给学生探索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比直接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时,教师应满腔热情比鼓励支持。教师要对学生可能达到更高水平持有信心,并且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舞台。
4、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的学生观。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客户,是学校、教师的上帝,教师是靠学生成就学业的。所以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一切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务。有了这种意识,有了这种学生观,新型的`师生关系也就自然建立起来。但我们认为,这确实不是意见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努力去做,努力改变。
通过教师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还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主体。那么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不是参与。那么,学生参与是否仅仅是指学生回答老师问题的数量、质量?
学生参与:不仅包括学生肢体、行为、语言参与,更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参与。因此,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最主要的是在激活学生思维上下功夫,而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图表面的活跃。(现在政治课课堂提问,学生回答环节中有两个问题普遍存在,需要我们解决:一是学生简单回答老师问题;二是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不能积极参与)。
我们认为:看学生课堂教学中参与状况如何,有五看:
①看学生参与主动性如何;②看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如何;③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交往情况;④看智力活动情况;⑤看学生发展情况(包括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第二,教师与教材的关系问题。
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教师唯教材是从,教材是怎么讲,我就怎么教。这已越来越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了。这就引出在当今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的讨论。
教师教教材,其结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经过从教材→教师→学生,信息衰减,教>学。)(教>学、教=学、教<学)其实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清楚要留点问题给学生讲,给学生思考。要把学生培养成有问题的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中国人总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外国人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
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是一种工具。教师不应是教材的奴隶,而应该成为教材的主人。
第三,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的问题。
我们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希望将自己课前精心设计的教案能顺利执行下来,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而不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节外生枝,把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课堂教学优劣的一个标准,甚至包括学生所回答问题的答案都要与自己预设的一样才好。事实往往不可能都是如此,课堂上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始料不及的情况。这就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教师要关于处理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问题: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那么,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意外问题:
(1)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2)灵活机智地处理:切忌不理不问,或故意回避。①一般由学生来解决学生中的问题;②确立为师生共同探索的问题:共同研究,增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兴趣。③确实无法解决,教师要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讲明,绝不要可能…..大概……,教师在学生面前说不知道已不是什么难为情的事情,已经是很正常的事情,这能激起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
第四,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问题。
我们现有许多老师都认为:有许多新课改公开课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淡化知识点的讲解,有的淡化到我们一时难以接受的地步,而这些课尽然是观摩课,专家们是评时也认为是好课,大加推崇。对这个问题如何来看?这就是涉及到新课程改革中,知识的传授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对此,我有两点认识:
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
2、对我们政治课课堂教学目标的认识:传授知识是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都是我们过去所认为的双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这就要求我们对新课程标准下的双基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重新定位。什么是双基?什么是21世纪的双基?如语文:过去强调字、词、句、读、写。现在,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的信息也是双基。如现在数学,过去没有的估算、优惠、打折等等都是双基。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教学手段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
新课程实施后,人们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教学手段的改变上,越来越多的人青睐小组讨论,认为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越来越多地人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使用多媒体上课。因此一种误区便悄然产生:小组讨论+多媒体=新课程改革,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事实上,现在有些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仅仅是一种形式,能解决多少问题,值得思考,(如:有的老师要求在三分钟内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个问题,能讨论出什么东西?)有的多媒体课件纯粹是新课改的一个外衣。
那么新课程改革中政治课堂教学,到底有哪些教学手段?哪些教学手段是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
我认为没有一个统一答案。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切应由你的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来定,以有利于教学目标实现来定。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并举。
综上所述:我们按照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和课堂教学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上好政治课,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我认为一堂好课,既有标准又没有标准,更重要的是要能跳出标准。
我个人认为:一堂好的政治课
①要清新、自然。像做菜一样,自然一些才有味道。
②要有时代气息,有社会性、贴近学生实际。
③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概括起来要抓好五个实。
①扎实:不要只图热闹的形式。
②充实:要有内容,要有效率,内容丰富、多方活跃,给人心启迪。
③丰实:不要把课当作是按导好的戏一样来演,一开幕就知道结尾。
④平实:就是要平常实在.花样太多可能会使学生不知所云.
⑤真实:要处理好完美与真实的关系,真实的课应该有遗憾,遗憾往往反映出真实。
三、对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反思。
(1)我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如果没有达到的话,标志又是什么?
(2)我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我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处理的是否得当?
(3)这节课我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4)在下次课中我打算如何克服这次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有哪些初步的安排?需要克服哪些困难和障碍才能做到?
(5)在这次课上有无对我印象较为突出的事件?是什么?
(6)这次课上,成绩较好的学生表现怎样?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差的学生表现又怎样?等等。
10.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篇十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下我的点滴体会。
一、语文教学应体现“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即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言、文学、形象、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使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美感。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的过程。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咀嚼品味,给学生创造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如在讲授《一去二三里》这篇课文时,我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细细品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同时我还让学生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力,体验数词与其他词语组合后构成的场景的意境之美。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如在《小小的船》一课中,我会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思考“弯弯的月儿除了像小船之外还像什么?”我得到的反馈越多,就说明学生的思维越活跃,参与得积极性越高,就越能使学生体会月儿之美。
二、语文教学应体现“儿童味”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不是“填鸭”和控制,而是借助课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学生以主体地位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自觉成为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诱发学生主动发现和探索,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
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注意力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真、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得以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知,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教师不仅要学会引导,更要学会去倾听,甚至你还会有所收获。如在《阳光》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说‘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呢?”我没有想到同学们都回答得那么好,有的说:“阳光可以把湿衣服晒干。”有的说:“有了阳光,我家就能晒萝卜干了。”还有的说:“阳光使小树更高,禾苗更绿,给万物带来了生命。”听着孩子们的回答,感觉很欣慰,看来让他们了解阳光重要性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有些时候,当你一改往常滔滔不绝的形象,扮演一位倾听者时,你一定会有所发现。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三、语文教学应体现“个人味”
语文课的个人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方法,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多因素凝聚之后所显示出来的整体的审美风貌,这种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人们常说:“字如其人。”在教学方面则可改为“课如其人。”正如大自然中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完全相同的教师。
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都是千差万别的,这也决定了每位老师语文课的不同。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钻研教材。课本上的内容要烂熟于胸,并能通过自己的重新编排,达到环环相扣的目的。第二、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想要达到后进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目的,就要做到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则正是建立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第三、设计教法。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应争取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语文课上显示与众不同的个性。
11.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篇十一
1 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思考
1.1 牢固树立"母语第一"的观念弱化母语教育会造成孩子民族自尊的缺失,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纷纷进行母语课程的变革,作为语文工作者首先要热爱自己的本族语,才能引领学生热爱母语。
1.2 树立新的教材观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即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从语文学科方面说,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今人则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观",但在传统的、习惯的做法中,教材被等同于课本,以为自己教书,就是教课本,课本教好了,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对教材认识的盲点不仅表现在对广义教材的理解,更体现在对狭义教材的误解。从狭义上说,教材即指教科书,它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它的本质应该是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加工。根据这样的定义,教师不仅有权编制、加工教科书,而且是现成教科书必须经由教师加工后才能成为适合学生合格的教科书。错误的教材观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因此,教学行为就呈现为"教死书"、"死教书"的情况。课程改革中提出课程教材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同开发管理,给予广大教师编教材的空间,能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1.3 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提倡"对话"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更应该摆正师生在课堂的地位,要以学生为本位,淡化教师,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要始终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情景的设置,学生思绪的引领,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与文体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避免教师预设观点。
2 新课改的教学尝试
2.1 激发兴趣,注重文本内容的学习新形势下一套教材一统天下格局已被打破,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语文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不同,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但不管怎样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回归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和描绘景物,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
2.2 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语文的立体感特别的强,知识面较宽。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没有用,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人类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这样的要求,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因而缺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为他们加油。
2.3 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我发现现代中学生知识的匮乏、生活经验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要有效地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拓展、引领是绝对不够的,这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课外阅读进行补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它是学习之母,智慧之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能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而"读"本身就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学习了人家是如何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才有可能自己驾驭语言,表情达意。我们不难发现,大凡文章写得好的人,都有相当浓厚的"读"的基础,所以我很注重"读"这个根。一旦学生的这种求知的热情和内需产生,紧跟其上的就是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什么和怎么读。
12.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 篇十二
一、激发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 并表现出心驰神往。老师应该利用这一点, 努力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 老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多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英语教学内容, 引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学生对电子产品感兴趣, 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播放一段苹果发布会的音、视频。学生对电视剧、电影感兴趣, 可以引导他们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美剧、英文电影, 然后推荐他们看一些电影的原著小说, 这样可以提高的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而以往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注重学生做阅读理解题目的正确率, 没有把教学中心放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上。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 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要从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兴趣入手, 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 多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重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注重师生关系,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上好阅读课。
二、夯实基础, 为阅读能力提供保障
“万丈高楼平地起”想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 加强词汇、语法的训练。
1.词汇。单词是构成英语大厦的砖瓦,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一定要有词汇量的积累。除了课本上要求掌握的单词以外, 还要教会学生运用构词法扩大词汇量。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讲解一些必要的词根词源知识, 帮助学生记忆单词。要鼓励学生抓住点滴时间来学习单词, 从词形、词音、词义、词性、词的功能方面着手, 真正理解、掌握和正确运用词汇。
2.语法。语法不仅体现在单项选择中, 对于阅读理解也同样重要。语篇是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形式结构上的, 文章中的难句犹如拦路虎, 让人无法正确理解。只要我们熟练掌握简单句的五种基本句型、各种复合句的构成特点, 熟悉省略、倒装等现象, 阅读中迅速抓住关键词, 理清头绪, 简化句子结构, 即可准确把握句子的意思。
三、培养高效的阅读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语篇。由于受传统阅读理论的影响, 过去英语教师在阅读中往往侧重于语言知识的讲解, 导致学生阅读中“见木不见林”的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语篇。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地理解文章, 达到阅读的目的, 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2 . 引导学生学会细读、 略读、 跳读等阅读策略。Francis Bacon曾说过“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可见我们不能对任何阅读材料都采用相同的阅读方法, 而应根据具体的阅读需要针对性的阅读, 当然有时也可根据阅读的需要采用多种阅读策略相结合。如对于教材的课文我们可以先略读了解大意, 然后细读掌握内容结构, 甚至记住一些优美句子。
四、帮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加强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课堂上老师教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也是培育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推荐他们看一些他们这个年龄段感兴趣的书如英文原版《哈利波特》和《暮光之城》等等, 这些作品比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要有意思的多,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了, 会自发的去阅读一些其他的作品, 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更加强了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之后, 要广泛提供各类体裁、各种风格的文章供其阅读, 比如对话、小品、书信、评论、广告、幽默故事、人物小传、科普常识、史地资料、新闻报导、旅游札记、风土人情等。近年来高考对于学生只是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环保话题、各种高新科技的研究也都频繁的出现在英语阅读当中, 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学习课内的知识, 还要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动态等信息, 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将英语运用得得心应手。
五、结束语
英语阅读是各类考试的重头戏, 也是日常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将新课改的精神贯穿到日常教学当中去,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使阅读课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 也使英语成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1]高红, 祁光颖.高中英语自主阅读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 (12) .
[2]巫正洪.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9, (3) .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08-30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有效教学06-19
浅谈新课改下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过程08-09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设计07-17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06-24
浅谈新课改下地理课堂教学08-20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创新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14
浅谈新课改下小学班级管理方法07-28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角色的转变09-30
浅谈新形势下的高中语文教学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