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9篇)
1.(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篇一
发挥税收职能
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
方同艳
内容摘要:落实和完善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行有利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税制改革是实现税收职能,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关键。依法治税和优化服务对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税务部门的职责所在。关键词 : 税收职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转变发展方式 节能减排
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转变发展方式是在科学发展战略统领下辩证统一的“一体两面”
(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新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实现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与生态权益的有机统一。
(二)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遵循产业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的理念,把科学发展观的四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发展生态经济,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具体、最直接、最生动的实践,其根本目的,就是把我省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更好地为全省人民和子孙后代造福,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子。
(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必然选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关键所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条件处于全省前列,是引领江西整体崛起的战略高地,但是也体现出“发展不足” 这一江西最大的省情,经济总量小,发展水平低的欠发达地位尚未改变。江西要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实现快速崛起、进位赶超,必须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摒弃单一追求GDP的粗放型经济发展老路子,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否则发展的代价会越来越大、空间会越来越小。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江西生态环境好的优势,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推动我省经济进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
二、税收在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肩负重任、大有可为
经济决定税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经济发展规模决定了税收的总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速度与效率决定了税收的质量与结构;税收反作用于经济,好的税收政策环境能有效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适宜的税收政策环境则制约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减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全省地税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地发挥地方税收的职能作用,努力实现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与税收的良性循环。
(一)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推动江西地税的科学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第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税收在引导产业转型、鼓励技术创新、推进节能减排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为地税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争取可行的税收政策突破,提供了大胆探索的平台。第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着力构建“四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必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优化税源结构,提高税收质量,为税源的可持续增长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第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对地税部门优化创业环境、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纳税服务的优化升级提供了不竭动力。
(二)税收对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首先,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一方面通过制定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结构性减税措施,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通过对资源及排污行为增税,抑制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次,税收 通过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劳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发挥着保障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积极作用。再次,税收作为筹集财政收入的最根本来源,通过加大在环保规划、技术攻关、基础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以这只“看得见的手”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三)切实增强税收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使江西迈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今后,税收与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会表现得更加丰富,税收的宏观调控职能将更加凸显,对税收工作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全省各级地税部门必须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长期性、艰巨性与复杂性,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把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为我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全力推动鄱阳湖生态经区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
(一)大力宣传、强劲造势,努力营造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浓厚氛围。
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发动,大力弘扬绿色公民、循环经济、低碳社会的生态价值观。让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入脑入心,使之转化为每个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工作中的一言一行。引导广大地税干部主动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切切实实为转变发展方式服务,使税收宣传融入日常工作,融入税收执法与纳税服务全过程。加大对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促进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纳税人积极参与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时代潮流中来,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创造商机、聚集人气、营造氛围。
(二)梳理政策、强化落实,抓紧完善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国家及我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税收扶持政策,涉及到经济发展领域的各个方面。许多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针对性强、技术复杂、落实要求高,这都要求我们各级地税部门要对现行税收优惠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按照各个专题,进行分门别类地归集和 整理,认真查找现行税收政策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完全适应的地方,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工作指南和操作规程,明确每项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范围、标准和程序,确保现有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能够实实在在地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三)广泛调研、建言献策,千方百计为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寻求政策上的突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将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解决。全省各级地税部门应针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新经济领域和新兴产业的特点,大规模开展税收政策调研,全面掌握税收政策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情况,摸清查透税收政策制定、执行、宣传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等上级部门提出有价值的税收政策调整和完善建议,积极争取国家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税收政策扶持。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大税收政策扶持力度:
1、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
(1)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普遍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促进企业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和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2)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购置、建造固定资产,购买无形资产所负担的增值税、营业税与关税,实行退税制度,将筹建研发环节的税收义务递延到已形成产品并实现利润的生产和运营环节,从而平滑不同时期的风险和收益;(3)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自用的房产、土地设置5至10年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免税期,待产业成熟后再恢复征税;(4)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提研究与开发基金,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壮大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5)允许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职工教育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予以税前扣除,激励企业加大对自主创新的人力资本投资。
2、支持节能减排,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1)改革资源税:①扩大征收范围,将淡水资源、森林资源以及所有矿产资源纳入资源税征收范围;②提高税负水平,大幅度提高原油、天然气、煤炭的资源税税率,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促进企业合理开发和有效利 4 用资源;③改从量计征为从价计征,通过价格机制反映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促使企业主动节能降耗。
(2)扩征或调整消费税:①扩大征收范围,将易造成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煤炭、电池、一次性用品(包括一次性的杯、盘、碗、筷、盒、塑料袋、酒店洗漱用具等)、含磷洗衣粉、氟利昂、含氮纸制品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②调整税率水平,大幅度提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一次性用品、鞭炮、焰火等应税消费品的税率,适当提高成品油特别是含铅汽油的消费税税率;③制定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优惠,对尾气排放优于国家规定标准的车辆,根据不同等级给予相应的减免税优惠。
(3)试行开征环境税:①税制模式选择。建议开征新的环境税种,以增加征税的透明度,体现环境保护的政策导向,也可彰显我国对环境问题高度负责的大国形象。②征税范围界定。对排放污水和二氧化碳行为征收环境税,分别简称为“水污染税”和“碳税”。③税制要素设计。水污染税以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污水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根据污水排放数量(按污染程度折算成标准“污染单位”)确定计税依据。碳税以因消耗化石燃料(煤炭、天然气、成品油等)而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为方便征管可将化石燃料中的含碳量作为计税依据征税。环境税适合从量计征,应采取幅度定额税率,赋予地方政府根据当地节能减排目标自主选择税率权。
3、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1)鼓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投入,对企业建设自用的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投资的,视同公共基础设施免征企业所得税;(2)适当减免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前的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将减免税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局;(3)对省级监控的在建重大项目涉及的基金(费)实行免征或减半征收,帮扶重大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
4、支持企业改制重组,以集约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
(1)鼓励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改制前尚未弥补的亏损、尚未核销的资产损失,尚未享受满期的税收优惠政策,由改制后新企业延续享有权益;核销国有企业改制前的欠缴税金。(2)因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城进园等原因,企业进行政策性搬迁取得的搬迁补偿收入,只要五年内用于重置固定 资产、技术改选或转换经营方向购置其他固定资产或进行其他技术改选项目的,均可免征企业所得税。(3)鼓励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为排除地方阻力,准予跨地区兼并重组企业各地区分公司(分部、分厂)就地缴纳流转税和所得税,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竞争力。
5、支持民生工程,以改善民生提高社会和谐发展水平。
(1)对因政府征用而失去土地的农民,视同下岗失业人员,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2)在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范围内经营采摘、观光农业、休闲农庄的,除经营用房屋占用的土地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3)对从事家庭服务业的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免税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工就业,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
(四)优化服务、提高效能, 想方设法打造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优良税收服务环境。
一要创新服务理念,以纳税人为中心,最大程度地响应服务需求,推行标准化办税服务,打造立体化服务平台,构建全员全程纳税服务格局,提高纳税遵从。二要创新服务手段,以信息化为导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大力推进网络化、电子化办税方式,促进办税质效提高和税收成本降低。三要创新服务制度,以制度体系建设为载体,全面实行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和限时办结制;推行假日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绿色通道服务等措施;进一步简化办税程序、减少办税手续、下放审批权限、提高办税效率,切实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造更加宽松有利的税收服务环境。
(五)依法治税、恪尽职守,竭尽全力营造出有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良好税收执法环境。
一是要依法组织税收收入。必须牢固树立现代税收观,正确处理好经济、税源与税收的关系,严格遵守组织收入原则,强化税收收入分析与预测,实行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征管,做大做强地税蛋糕。二是要大力推进管理转型。以流程为导向,对税收业务进行最大程度地整合和简化,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对税收征管机构进行扁平化重组,明确界定税收征管各层级、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职责,逐步构建职责明确、信息共享、协调高效的一体化管理格局。三是要大力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综合运用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 查等执法手段,深入查处涉税违法案件,增强税法的刚性和约束力,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营造出一个公平正义、平等竞争的税收执法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要[M].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2] 邓保生.发挥地税职能 全力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N].江西日报,2010-4-12 [3] 蒋震,梁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J].税务研究,2010,(8):8-12 [4] 高萍,计金标,张磊.我国环境税税制模式及其立法要素设计[J].税务研究,2010,(1):36-40
2.(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篇二
(一)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经济结构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例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改造提升制造业,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消除重复征税, 营造有利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二) 鼓励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采取加速折旧、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 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 大力促进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行业转型升级, 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二、当前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状和问题
(一) 福建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
福建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已位居全国前列, 但是三次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三次产业的产出与就业不匹配。2009年福建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是9.7%、49.1%和41.2%, 而福建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是29.5%、35.8%和34.8%。第二产业增加值最大, 第一产业增加值最小, 一、二、三产业人均产出的比例为1∶4.18∶3.61。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明显偏低,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发展指数2010》表明, 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69.4%。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 服务业已占据了本国GDP七成以上的份额, 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福建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也不合理:第一, 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第二, 工业产品结构不合理, 高度化水平较低。第三,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
(二) 福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福建省大中型工业企业中, 有408个企业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企业R&D经费投入仍然较低, 全省工业企业的R&D经费投入为8743.36亿元, 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76%, 较发达国家企业3%~5%的平均水平低很多。在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中, 企业只占到22.95%和21.69%。同时, 企业存在着重引进, 轻消化吸引、再创新的现象,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的支出与消化吸收经费的比例大约为1:0.2, 而韩国和日本为1:5。从总体上看, 福建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基本上还处于低端, 即以支撑当前的生产经营为主要目标, 以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部分开发活动为主要形式, 基本上没有涉足或没有能力涉足战略性的超前研究开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开发和大规模的系统性技术集成等技术创新的高端。
(三) 福建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
从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看, 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水资源出现了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 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拥有量相对较少, 其中福州、泉州、厦门、莆田的地表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到全省的一半, 厦门最少, 为20.26亿立方米, 仅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25%。福建省人多地少, 人均耕地只有0.04 公顷, 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 低于联合国规定的人均 0.053 公顷耕地的最低警戒线。土地资源不足严重地威胁福建工业用地的增长, 制约着福建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从能源的消耗和供给方面看, 福建是缺煤少矿、无油无气的省份, 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 以第二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业是能源消费的最主要部门, 对能源需求巨大, 外购能源数量越来越大。
三、促进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税收政策选择
(一) 加大惠农力度, 促进发展现代农业。
1.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
允许科技投入高且创新能力强的种子企业在所得税费用扣除和税率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对于参与农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农业企业, 给予各种形式的税收优惠。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支持农民发展新型农业产业和服务业。
完善农业生产者增值税政策, 将农业生产者购买化肥、农药、农机等农业生产资料中所含的增值税款, 凭专用发票给予退税, 减轻农民税收负担;对农民在本土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和服务业的, 可在营业税和所得税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
3.适当提高耕地占用税税额, 改革征收办法。
耕地占用税应进行改革, 可参照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办法, 改一次征收为按年征收, 并提高耕地占用税税额, 增加的税收收入除了用于保障失地农民生活外, 还要用于土地的复垦和综合开发以支持农业发展方面。
(二) 优化税制结构, 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1.调整营业税税率。
降低营业税税率, 同时将税法中的服务业分类重新细化界定, 对属于新兴和高端服务业范畴的行业, 如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 实行较低的税率, 以体现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中不同层次间的税率差别。
2.完善企业所得税政策。
对服务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而进行的投资, 允许一定比例的所得税抵免;提高服务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费用扣除比例;对新兴和高端服务业实行优惠税率, 可采取两免三至五年减半的优惠政策;适当扩大现代服务业所得税费用扣除的范围;允许中小服务企业在税率、税收抵免、费用扣除和延缓纳税等方面享受更加优惠的待遇。
3.逐步实现服务贸易出口免征营业税。
2009年国务院同意将北京、天津、上海等20个城市确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对这20个城市中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有必要将这一措施的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福建省争取并逐步实现对服务贸易出口免征营业税。
(三)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税收政策。
1.促进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政策。
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巨大、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技术开发项目, 按照合理的分摊方法在受益集团成员公司间进行分摊。如果企业集团能够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 并且在合同或协议中能够明确固定参与各方在该研究开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方法等内容, 则企业研发费用可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2.针对高新技术进步诸环节的税收优惠政策。
对包括研究所、技术中心在内的企业科研机构用于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进口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和技术资料, 免征增值税, 并享受减免关税的支持政策;企业购进先进生产设备允许其进项税额从其销项税额中抵扣。允许高新技术企业按照销售或营业收入的一定比例设立各种准备金, 如风险准备金、技术开发准备金、新产品试制准备金以及亏损准备金等用于研究开发、技术更新, 并准予这些准备金在所得税前据实扣除。
3.激励人力资本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民间办学, 对企业、个人和社会团体投资兴办的各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收入, 减免征收营业税和所得税, 并准予向教育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的捐赠按照实际捐赠额在企业或个人所得税前列支。可以考虑将个人教育经费作为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项目的必除项目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扣除;建议在普遍调整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前提下, 适当调高高科技人才工资薪金所得的费用扣除标准或规定达到标准的高科技人才工资薪金所得的加计扣除费用, 使其与境外人员工资薪金扣除标准相当。对专利权、著作权和非专利技术使用权等知识产权的转让所得或特许权使用费所得, 予以所得税低税负优惠, 提高教育投入回报率。
(四) 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1.基于生产环节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对单位和个人为生产节能产品服务的技术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 在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 免征或减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对符合一定标准的节能生产企业, 在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方面可适当给予一定的减税或免税优惠。
2.基于产品消费环节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税收政策。
将目前尚未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产品、资源消耗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对产品生产过程消耗能源水平不同的产品征收差别税率, 提高能源消耗量较大的产品消费税税率, 适当降低能源消耗量较少的产品消费税税率。对境外捐赠人无偿捐赠的、直接用于节能产品生产的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 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3.针对治理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的税收政策。
增设低技术污染税, 纳税人为有污染物排放行为的污染性企业, 税基被确定为污染物排放量, 税率可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污染的机会成本不同采取差别定额税率。将一些尚未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的资源品, 如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纳入资源税征税范围;对于国家需要重点保护或限制开采的能源资源, 适当提高资源税的税额, 采取从量定额征收与从价定率征收相结合的征税办法。开征环境保护税, 将一些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高能耗产品纳入征税范围。
参考文献
[1].寇铁军, 安忠志.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税政策作用探析[J].地方财政研究, 2010
[2].丛树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的税收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J].税务研究, 2010
3.(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篇三
构建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体制
财政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作用。应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财政地位、职能和作用,从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和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色出发,更加注重健全省与市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发挥好财政的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
一是进一步合理界定省与市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政策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合理界定省与市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适当形式予以明确。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的保障程度。结合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措施,按照税种属性和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市县发展积极性。引导市县政府完善对市辖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财政体制,激发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并处理好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其他经济管理权限关系。强化乡镇财政管理,因地制宜深化乡财县管改革。二是进一步完善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基础上,逐步做到属于市县政府事务,其自有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的,省财政统筹运用中央补助和省级财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补助;属于中央和省委托事务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足额安排资金;属于中央、省和市县共同事务和支出责任的支出,明确各自负担比例,形成科学合理的配套机制。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监管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作为当前研究的目标,在加大财力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落实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费制度
科学的税费制度对促进发展方式转變具有重要作用。从国家税制改革的导向看,未来国家将进一步深化资源税制改革,使之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环境税制改革,使制造污染者和破坏生态者承担必要的环境损害成本,正确引导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进一步深化货物劳务税制改革,如适时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逐步实现由现行分类税制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转变,有效调节收入分配;进一步深化房地产税制改革,逐步改变目前房地产开发、流转、保有环节各类收费和税收并存的状况,合理安排税收负担,促进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地方税体系。应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更加注重发挥好税费制度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调控作用。
一是做好税制改革措施在河南的落实工作,并争取在河南先行先试,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二是结合税制改革,理顺相关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管好用好相关资金,使其调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比如,在涉及资源、环境的收费方面,统筹处理好以经济手段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灵活运用向企业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企业按规定提取准备金(保证金)等手段,促进企业和政府分工协作,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健全完善财政调控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是各级政府调控政策体系的重要构成和基础力量。应更加注重主动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挑战,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财政发展改革规律,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财政政策。继续完善有利于国内外企业投资河南的财政支持政策,推动河南吸引内外资跃上新台阶。落实好中央扩大内需投资、代发政府债券等政策,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促进投资持续增长。大力支持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和基本生产资料供应,发挥好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围绕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支持推进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落实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新能源、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适应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要求,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统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革命老区转移支持力度,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政策。支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实工作,在改善民生中促进扩大消费需求。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对象待遇水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按照国家提高财政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对我省的分解任务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启动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等政策,提高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标准,支持化解高校债务风险,促进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支持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大幅度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争取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支持建立政策性住房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投融资机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省各级财力还比较薄弱。应更加注重通过改革创新,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养老、政策性住房等社会事业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通过财政贴息、奖补、政策性金融等具体途径,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使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
进一步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构成,也是财政系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表现。应更加注重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促进理财方式转变方面的职能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强“两基”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提升管理基础工作水平。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对本级和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其他渠道下达的财政性资金实行全面监管,提升基层财政建设水平。研究建立财政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基层政府科学理财。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推进市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继续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编工作,逐步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三是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學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研究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研究建立绩效管理制度,使绩效目标与评价与预算管理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市县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完善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积极推进政府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等情况公开。明确预算公开的原则和主体,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五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完善财政“大监督”格局。充分发挥省财政派出监督检查机构作用,加强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市县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开展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六是进一步完善财政法规制度体系。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条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全面加强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
转变理财方式是一项持续的任务。全省财政部门将把以理财方式转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促进财政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径,把转变财政职能、理财观念、工作方法与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求实求效,真正肩负起服务转变的责任,在创新中提高理财水平,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4.(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篇四
卫东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陈辉
这段时间,我们认真学习了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及《河南日报》系列文章“何平九论”。文章言语质朴,从“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九个方面深刻阐述了卢书记文章的内涵,思想深远,论述全面,对于各级干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一个月来,我认真研究学习了系列文章,我感到这一系列文章已经从理论上解决了为什么干、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对于基层领导干部来说重要的就是落实,重要的是将理论文章的思路、方法应用的实际工作中来,下面结合我所从事的环保工作谈一点肤浅的体会:
一是转变思想观念,提升领导站位。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要在发展中解决。既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发展,也不能停止发展来保护环境。因此,我们在环保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
(1)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要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必须坚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与环保协调统一起来,坚持科学发展、优化发展,坚持在保护环境中寻求发展,在经济发展中保护环境,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要努力用最小的环境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努力探索一条代价小、排放少、效益好、可持续的环保新道路。
(2)要正确处理环境监管与服务的关系。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把环保服务与日常监管有机结合起来,创新管理模式,为企业治理污染提供决策、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信息、帮助企业更准确地履行污染治理义务,主动、及时、准确、全面地将环保政策向企业解释透彻,增强环保政策的透明度。在日常环保审批和执法检查中切实增强环境监管责任意识,做到严格审批、严厉查处、严肃追究。要强化对重点污染企业的监管,深化环境执法后督察。
二是改进领导作风,提升领导能力。
要按照赵顷霖书记提出的“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的要求,切实转变作风,提升行政效能,抓好工作落实。要提升自身素质,加强党性修养和职业道德自我教育,提高业务素质和执行能力,努力实现局党组提出的 “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三个一流”目标。坚决杜绝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夯实环境基础。
(1)要有一种求实精神。作为基层领导,在工作中要勇于应用“领导在一线垂范、决策在一线落实、队伍在一线锻炼、问题在一线解决、威信在一线树立、成效在一线检验”为主要内容的“一线工作法”。“一线工作法”是一种求实精神。在工作中只有重心下移,管理前移,扑下身子抓工作,少说空话,多干实事,迈开双脚,亲临一线,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发现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问题、污染减排工作的紧迫问题、环保队伍建设的突出问题等。
(2)要提高能力素质。我们要按照“创先争优”活动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坚持“中心工作跟得上、改善民生办实事、加快发展真爬坡、重大事情拿得下”的干部实绩衡量标准,切实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等“五位一体”建设,努力打造学习型、团结型、创新型、务实型、廉洁型“五型班子”。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把学习作为终身建设的任务。要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自觉增强责任意识,使全体人员履行职责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努力打造一支精业务、善管理、肯干事、会干事的环保队伍。
(3)要提高执行力水平。重点是在服务项目、服务企业上下功夫。要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搞好服务,提前介入,主动服务,限时办结,确保重点项目扎实顺利推进。
三是加强环境管理,提升发展水平。
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的管理职能,通过污染减排、环境准入、清洁生产等工作,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新增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强力推进污染减排。要在完成环境容量测算、污染源普查数据动态更新调查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十二五”污染减排基数和总量控制目标,围绕完成“十二五”期间的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减排指标,落实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监管减排措施。同时要加强督查考核,完善污染减排统计体系、考核体系及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继续实行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一票否决”制。
(2)严格环境准入。要严格落实建设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坚决杜绝高耗能、重污染项目入驻我市,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
5.(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篇五
一、诗歌、散文类:配乐朗诵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如《只有一个地球》《匆匆》等课文, 必须通过反复朗读, 才能领悟出课文中的情感。传统的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 干脆把课堂变成排练大厅, 根据学生的意愿, 现场指导编排各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有个人朗诵、男女合作朗诵、集体朗诵等, 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 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和伙伴获得体验, 每个学生都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他们怎能不兴趣高涨呢?
二、故事类:讲故事、课本剧、评书是这类课文比较适合的活动方法
《将相和》《草船借箭》等课文, 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情节, 学生对于课文主要内容还是比较容易读懂的, 但是这类课文的思想性又很强, 而思想往往就在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细节描写当中, 学生不易体会得到, 如果靠老师的分析讲解, 学生不会感兴趣, 那么, 课本剧就是最佳的选择, 学生要想演得形神兼备, 就要反复咀嚼玩味, 也许有商讨, 也许有争论, 也许会有短兵相接, 也许会有面红耳赤, 这就是我们新课程下的教学成果:有了思维的碰撞, 才会产生火花。
三、游记类:“我是小导游”是学习这类课文的好方法
《索溪峪的“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课文, 语言生动, 意境优美, 但因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被调动。因此, 在课堂上, 直接把学习课文变成学生导游的形式, 新颖有趣, 每个孩子的表现欲望和参与新鲜事物的心情都是很强烈的。于是, 为了当好这个小导游, 学生在课前就要做好准备, 如:查找景点资料、熟读课文、访问亲友、写导游词等, 这样,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主动的、探究的、创造性的, 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就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拓展。
四、口语交际:辩论赛、情景模拟是学生比较欢迎的方式
“开卷有益”和“开卷未必有益”这个话题, 采取以老师为中心的讨论式、合作式教学方式, 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也不能给学生创设出能充分地发表自己观点的情境。我们可以平时组织学生收看辩论会录像, 让学生了解辩论会的模式、程序, 让学生从辩论队员的发言当中体会到语言的魅力。课堂上我们采取辩论赛的方式, 学生的兴致是高昂的, 他们会充分做好准备, 查找相关资料, 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依据, 写好辩论稿, 甚至提前练习, 把自己在辩论场上的声音、语速、表情、动作都策划好, 这就是辩论赛的课堂之所以热烈、难忘的原因, 学习效果不言而喻。
6.提升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篇六
在全国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江苏提出的战略要求,为贯彻这一战略,依据科学发展的精神,江苏既注意到发展速度的率先,又注意到发展质量的领先,注意“好”和“快”的兼顾。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是江苏发展史上又一个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社会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益最多的时期。经过五年的奋斗,江苏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保持高位增长,2001至2006年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1.7%、13.6%、14.8%、14.5%和14.9%。年均高出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发展比全国快,是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特色,是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能源、环境、土地的约束日趋严重,发展中深层次矛盾日渐突出,粗放的增长难以为继,针对这一现实,十五期间江苏即着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质量的提升,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又快又好得到了较好的兼顾。正是注意到快与好的兼顾,使国际上工业化加速时期最突出的环境矛盾在我省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十五以来,江苏共完成造林634.9万亩,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8%,比九五末增长了23.3%。全国共评出63个国家环保模范城,江苏占有17个,全国6个生态市,江苏占有4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打破了国际工业化进程中普遍经历的“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阶段性“拐点”。在经济发展阶段进程中,生态环境由随经济增长的恶化,到一定发展阶段开始好转,这个转折的“拐点”,在美国是人均GDP1.1万美元,在日本是8000美元,而在江苏苏南发达市县,这一“拐点”是人均6000美元。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地发展,可以看出我党在领导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到对发达国家经验、教训的借鉴,同时又在自身的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又好又快,要求江苏经济在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升发展质量,开拓发展新途。当前,江苏经济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特殊阶段,一方面,保持相对快的速度仍然十分重要,没有经济增长的快速度.就会失去发展的基础,失去“两个率先”的基础。但是如果不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不突出“好”的发展指向,很可能会加剧经济“粗放式?的增长,加剧环境质量的恶化,加剧土地等资源瓶颈的约束。在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以后。江苏经济正处在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推进这一重大历史性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委明确提出了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出了要加速实现江苏经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由“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转变。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又明确提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总的奋斗目标,建设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江苏,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平安和谐进入新境界,创新创业呈现新活力,文化建设实现新提升,城乡建设展现新面貌,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建立以兼顾国家、企业、群众的利益,兼顾发展能力强的群体与发展能力弱的群体的利益,兼顾改革中得益较多群体与得益较少群体的利益,兼顾先富群体和后富群体的利益,兼顾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群体的利益为重点的利益协调机制。又好又快,为实现“四个优先”、“三大转变”与“五个兼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新的动力。
又好又快是一个新的战略指向,什么是又好又快?如何实现又好又快?根据中央的精神,结合江苏的实践,又好又快的发展战略思路和实践取向应当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好在结构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经济增长效益的提高,推动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通过加快产业结构的提升与优化,再创产业发展的新优势。二是好在效益上。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期。这一时期最典型的特征是经济总量持续快速扩张,节约增长、高效增长的要求更为迫切。三是好在质量上。江苏正在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快、动力强,而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四是好在生态环境上。又好又快发展,既包含着经济发展质量之好,又包含着生态环境之好;而经济发展质量好,又必须依托于生态环境好。五是好在体制、机制的活力上。体制、机制是发展的动力,深入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为江苏科学发展提供内生动力和制度保障,是又好又快发展的应有之义。由“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是顺应进一步更好发展的内在要求做出的适时调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主题在指导思想上的飞跃,在发展理念上的提升。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新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是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又好又快”是指引江苏经济社会在关键的历史时期、关键的发展阶段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重要指针。我们要按照这一指针,推动江苏经济社会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轨道。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7.转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篇七
【关键词】学习方式 转变 自主 合作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1-01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接受和发现。在接受式的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大都是以最后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在发现式的学习中,学习的内容都是以悬疑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学生则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传统学习方式偏重于前者,而忽略后者,不仅严重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学生智力,思维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从被动接受转变成为主动发现,将学习过程中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认知活动凸显出来,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所在。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即在学生自主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只有学生自己相信自己能学,他才敢于进行自主学习并攻克难题。反之,即便是再简单的问题,他都不敢尝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的注重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一方面,在教学任务和目标上,我会根据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应对问题,发表见解,增加自信;另一方面,在教学评价的语言上,激励性的语言要变得更加的频繁和日常化。我会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每一次成功和进步,哪怕只是一小步,都会公开加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相信自己能行。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在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人都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会尽量的少说少做,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树立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会精心的创设教学情境,从多个方面,多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最后,创设宽松教学氛围。教师应转变教学角色,从一个权威者转变成为参与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心里没有了以往教师威严的压力,会有更加轻松,和谐,自由的心理环境,促使思维积极活跃,激发学习兴趣。
最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在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基础上的“会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自主学习中,单有兴趣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学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品质。
在经济一体化和专业分工日趋精细的当下,合作意识和能力已经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一种重要的品质。
1.合理分组。合理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前提,也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林较小,一般都是教师进行小组分配。一个小组人数在4-6人为宜,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人员组合。
2.各司其职。每个小组之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责,如学习能力,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表达流利,口齿清楚的担任发言员;写字较快且字迹清晰的担任记录员等等。这样,既能让学生在组内各司其职,尽然有序,而且还能让每一位学生都真正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
3.任务恰当。在教学中,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精心的挑选和布置,选择具有挑战性,开放新和探索性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否则,就是“徒有其表”。
4.全班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结束之后,要在全班进行成果分享和交流。在全班交流中,需要注意三维目标的要求和实现。
5.导向作用。在小组合作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其中,进行适当的评价。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个方面,也可以设置一些物质上的奖赏。
三、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品质。
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品质的几点做法:
1.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多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思考和探究。
2.引导学生自主发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那么问题从何而来?一方面是教师设计的,另一方面是学生提出的。“小疑则小进,小疑则大进”,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发问,又要教会学生发问。
8.转变发展方式应优先发展农村职教 篇八
“感谢母校的培养, 让我学会一技之长并顺利就业, 更给我增添了成功的自信。”云南省腾冲第二职中一名农村学生, 因为身体有残疾, 家庭贫困, 初中毕业后他毅然走进了职业学校的大门。毕业后, 他到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工作, 很快使家庭脱贫致富。
这一幕, 给当时在该校调研农村职业教育的民盟中央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民盟中央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了一份书面发言, 提出要转变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方式, 必须重视和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3月3日, 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李成贵, 请他们介绍了调研情况, 并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议。
把职业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调研现状】
完成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历史性任务, 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 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依靠完善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体系。
据初步测算, 目前我国35岁以下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近2亿人, 并以每年1300万人的速度递增, 但其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不足10%。
【李成贵委员建言】
如果八成以上的农民从未接受过相关教育和技能培训,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 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必须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
转变发展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使职业教育成为为“三农”服务、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方式,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阶段,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 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向现代化农业和二、三产业转移的当前之需尤为重要。
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中, 我们应特别注重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中, 避免教育资源分散, 促使职教规模、专业与当地的产业布局和发展相适应。
明确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的切块比例
【调研现状】
自2004年国家扩大中职招生以来, 我国中职教育办学规模快速发展, 2009年招生超过860万人, 在校生人数达到2200万人, 但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投入的份额仅有8%。
据测算, 由于中职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及购置设备投入较大, 中职学校生均办学成本约为普通高中的2.6倍, 但政府拨付的经费平均仅为同级普通教育的60%, 许多中职学校的生均经费、实训条件、师资水平等办学条件, 仍达不到基本标准。
【徐辉委员建言】
在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调研中, 我看到不少农村中职学校的教学方式还是“粉笔加黑板”, 这种情况让人十分痛心。我们应统筹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的发展, 切实加大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力度。
建议对于当前农村中职教育, 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保障机制。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 应明确对职业教育的切块比例, 并做到中职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 尤其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应力争近期内中职学校生均经费不低于普通高中学校。加强农村中职学校实训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教师培训和校企合作的开展。另外, 要通过市场方式, 进一步拓宽农村职业学校经费来源。积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 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去年,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的学生读中职已经免费了, 希望国家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向免费教育发展, 优先在中西部和老、少、边、穷地区以及三峡库区等移民聚居地区实现。
打通一线技师到农村职校兼职的通道
【调研现状】
云南部分农村职业学校的生师比竟高达50∶1。即使在职业教育相对发达的广东, 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的教师也仅占15%。
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同于一般学校的教师, 应是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现在的职业教师, 很多是从普通教育转行, 甚至是淘汰出来的。
【徐辉委员建言】
教师数量不足, 素质不高, 待遇偏低, 这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我曾在云南一所农村的中职学校看到, 汽修专业的教师不懂电路。凭这样的教师队伍, 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很难得到提升。
我们应尊重职业教育的独特规律, 采取专兼教师结合的模式, 明确增加“能工巧匠”型兼职教师的比例。改革职校教师的选拔标准和职称评定办法, 打通一线技师取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 到农村职校兼职的通道。
9.论流通发展方式的转变 篇九
改革开放造就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商品市场, 培育了一批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实力的流通骨干企业, 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商品流通体系, 我国连锁商业获得飞跃发展, 用不到20年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的进程。经过奥运会的考验、金融危机的洗礼, 中国流通产业更加成熟, 进入发展的新阶段。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流通产业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考验, 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
流通发展方式的转变, 是观念的创新、战略的调整、结构的优化和营销方式的改革, 将对中国流通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它是一项系统工程, 关系到流通过程的各个环节, 关系到流通产业的各个部门和所有行业, 实质上也是流通产业创新和改革的一次极好机会。
从产值到价值重在市场实现
衡量一个部门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 多以GDP为衡量标准, 而衡量流通产业则是以销售额为指标, 只讲产值不讲价值, 只讲销售额不讲赢利水平。我国GDP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发展, 作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这是必要的。但是, 必须认识到产值不等于价值。因为我国在正常的情况下只维持95%~96%的产销率, 也就是说有4%~5%的产值没有在市场实现, 第一次在工业部门沉淀下来, 如果按我国GDP总量33.5万亿人民币计算, 每年有1.3万亿~1.5万亿产值没有实现。商品进入流通领域也不可能百分之百销售出去, 存在着第二次沉淀。所以, 如果经济发展不保持6%以上增幅, 就意味着停滞不前。不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的经济就无法摆脱高速度低效率运行的被动局面。世界经济平均增幅也就2.5%~3%, 发达国家2%左右, 发展中国家超过4%~5%。都能维持正常的发展, 究其原因就在于市场经济是按“订单”组织生产, 产值几乎是百分之百实现, 而我国是以产能、以保证就业为目标, 按计划进行生产, 致使一部分产品的价值无法在市场实现。以市场为核心, 以需求为导向, 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 推广“订单”经济, 以需定产、以销定购,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如果我国能在现有基础上, 提高1~2个产销率, 就可以增加3500亿元~7000亿元的产品价值, 以50%消费率计算, 每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提高1.5~3个百分点, 就会为扩大内需创造前提条件。因此, 从重视产值到重视价值实现, 从重视销售额到重视赢利能力的提高, 直接关系到流通效果和社会效益, 是转变流通发展方式的关键和前提条件。
从粗放到精致整体提高流通产业的社会效益
粗放经营、粗放管理, 加上粗质的商品, 使流通产业整体处于高毛利、低净利的运行状态, 全行业平均赢利率不到2%, 而费用率高达20%左右。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说, 流通产业占用物质资料最多, 耗费费用最大、时间最长, 潜力也最大。集聚了大量的经营元素, 却不能很好利用, 关键在于我们长期对流通产业重视不够, 缺乏精心管理, 精心经营。主要表现为, 第一, 只重视销售, 缺乏对进货、仓储、加工、整理、配送各个环节进行全盘策划、有机衔接。第二, 只重视毛利的提升, 缺乏对各项费用进行分项分析, 未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以便千方百计达到提高赢利率的目的。第三, 只重视人员的使用, 缺乏对人才的培训、提高, 忽视对管理层管理潜力的挖掘和发挥。第四, 只重视价格促销, 缺乏对各项促销措施的综合应用和有机结合。第五, 只重视商品经营, 缺乏对服务方式、服务质量和服务领域的深入分析, 采取的措施不力。第六, 只重视出租或引厂进店经营, 缺乏自主经营和创新能力, 不敢承担市场风险, 无力控制利润空间。第七, 只重视经营, 缺乏精心管理。实质上经营本身不是单一的销售, 而是一项系统的管理, 包括人、财、物的有效利用, 产供销的有机衔接。第八, 只重视对大户的管理, 缺乏对客户群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细分, 重视精化贵宾室, 忽视对共享大厅和顾客休息室的管理。
管理出效益, 管理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 它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在流通企业的具体表现, 通过信息管理, 创造市场机会利润;通过人财物管理, 创造集聚利润;通过综合营销手段, 创造特色利润;通过勤俭办企业, 创造节约利润。粗放经营, 还是精致管理, 这是流通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直接关系到流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从做大到做强充分发挥连锁经济规模效应
连锁经营是一次流通革命, 是世界性现象, 它是以连锁为架构把分散经营的零售业穿成线, 构成网, 连成片, 通过对经营要素的集聚产生规模效应, 达到降低成本、让利于民的目的。中国连锁商业的发展走过一条先做大后做强的道路。为了适应对外全面开放, 充分利用加入WTO的保护期, 跑马圈地, 迅速扩张, 2000年至2004年五年平均增幅达到50%, 2005年的增幅也达到42%, 2006年以后进入调整期, 平均增幅仍保持20%左右。百强企业销售额从2000年的10亿元, 到2009年已超过1.36万亿元, 占当年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连锁商业采取先做大后做强的做法, 是完全必要的, 是正确的, 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但是应该看到“大”是条件, “强”是基础, 只有“又大又强”, 才能持续发展。中国连锁商业同样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做大转向做强, 从求规模到求效益, 从发展到调整, 以调整保发展, 这也是历史的必然, 客观的要求。第一, 做强要立足区域发展, 打好坚实的基础。区域市场是庞大的市场, 做实做足做细区域市场, 便于经营要素的整合、经验的总结、形象的树立, 为向外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力求发展一块, 巩固一块, 夯实基础, 有计划有重点地向外扩张, 切忌满目设点, 四处开花, 导致寻租成本、摩擦成本、管理成本提高, 首尾难以兼顾, 陷进进退维谷的困难境地。第二, 做强要立足于中小做起, 不要盲目贪大求洋。中小型企业最接近于广大消费者, 与群众生活紧密相连, 成本低, 风险小, 可以利用民间资本, 促进中国连锁业的迅速发展。“开门七件事, 尽在超市中”, 沃尔玛的发展正是从小镇起家, 从折扣店做起, 最后冲出美国, 走遍世界, 形成具有210万员工、8000个门店的世界零售巨头。第三, 做强要立足于内生的竞争力。商业企业的竞争不同于商品的竞争, 它是在同一商圈、同一业态之间的较量, 关键在于每一个单店的内在竞争力。没有战术上的优势, 就不可能获得战略上的发展, 没有从单店做强, 就无法形成集团 (公司) 规模的竞争力。第四, 做强要立足于主导业态的发挥。任何一个连锁企业的发展都有一个优势业态的选择, 沃尔玛的折扣店、家乐福的大卖场、易初莲花的仓储商场, 以及国美、苏宁的家电专门店,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去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做大容易, 四面出击, 多业态发展, 而做强就要扬长避短, 发挥自身优势。
从显在市场到潜在市场, 重在提高有效供给
市场是无限的, 过剩是相对的。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市场始终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空白、空隙和空挡, 过剩中有不足, 买方市场中同样隐存着卖放市场, 关键在于企业敢不敢开发, 善不善开发。短视的企业家目标只盯在显在市场, 却忽视对潜在市场的开发。任何一种促销方式都是企业的行为, 它只能是现有购买力在空间或时间上的移动, 买你的还是买他的, 今天买还是明天买, 只是“切蛋糕”的行为, 只有开拓新市场, 提供和扩大有效供给, 做大蛋糕, 才能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转变流通发展方式, 不应该停留在对现实购买力的再分配, 而关键在于挖掘潜在的购买力, 重视潜在市场的开拓。第一, 做足显在市场。以完善小康社会的商品结构为主体, 兼顾温饱阶层的基本需求, 有条件开辟富有型市场, 充分发挥个体户、农贸市场在现阶段的作用, 构建多层次的市场体系。第二, 重视新兴市场的开拓, 把潜在的购买力转变为现实的购买力。潜在市场是指应该得到的需求而没有得到满足, 应该提供的服务, 没有相应的消费项目。特别是满足发展需求和享受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开拓没有跟上, 使消费潜力无法发挥。第三, 目标未来市场。随着城市化进程、新技术的发展、老年化步骤的加快, 未来市场变化莫测, 潜力巨大, 市场商品和服务结构都要面临新的调整、新的格局和新的发展。流通产业要重视研究这种变化的新趋势、新规律, 采取新的对策, 研究新措施。第四, 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开放是双向的, 市场是互融互补和互促的。人家要进来, 我们要出去, 这都是正常现象, 都是必然趋势。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 能够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双向开拓的龙头企业。
从有形到无形, 不断提高企业的信誉度
有形资产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条件, 没有资本、没有商品、没有商业设施, 流通企业既无立足之地, 也无存在条件, 但没有或缺少无形资产, 不重视打造、应用和发挥无形资产, 流通企业就无法获得发展, 而转变发展方式也成为一句空话。第一, 以信兴商这是古训, 也是商业活动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诚招千里客, 信得万人心”。诚信是凝聚力、诚信是竞争力、诚信是生产力, 诚信是一笔谁都无法估量的无形资产, 是长期作用的内在要素。第二, 诚信的基础是“讲信用、守合同”、“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只有信用, 才会取得广大客户的信任和消费者的信赖, 从而上升为信誉, “信得过, 合得来”。合作无风险, 购物无风险、消费无风险, 在市场激烈竞争中永远占据主动和有利地位。第三, 信誉要从我做起, 从旗舰店做起, 从每一个环节做起。关注企业形象的塑造, 关注每一职工的行为, 关注每一件商品的销售, 只有看得见、摸得着, 合作者才能是合得者, 消费者才能放心消费。第四, 流通企业信誉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维护人利、尊重人格、千方百计为消费者着想, 既体现零售业作为民生工程的本质, 又能得到消费者的信任, 不断提高顾客的忠诚度,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从模仿到创新走连锁商业中国化的道路
模仿外国, 学习世界, 走中国化道路, 这是一条中国发展连锁商业的成功之路, 也是实现流通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模仿起步, 引进业态, 学习外资企业的经验, 进行复制、克隆、普及、推广, 为中国商业连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 我们必须看到, 中国连锁商业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 仅靠模仿、复制、克隆、推广, 是不具备持久生命力的, 遇到发展的瓶颈, 许多成功的连锁集团 (公司) 的经验告诉我们,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竞争力, 没有创新就没有凝聚力。第一, 要观念创新。连锁经营诞生一百多年以来, 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方式改变, 都要求流通产业从产业结构、营销理念、经营方式、管理手段进行不断调整、创新和提升。没有创新的观念, 没有超前的意识, 没有科学的措施, 是很难跟得上时代发展的。第二, 要业态创新。业态作为商业企业的经营方式和存在形式, 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必须针对不同环境、不同区位和不同消费对象, 进行改革创新, 既要强调“大同”也要强调“小异”, 既要规范提高, 也要创新发展, 寻找时代要求的最佳经营形式。第三, 要管理创新。要在规范中提高管理水平, 讲究管理成本, 改善管理设施, 不断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第四, 要营销创新。改变只局限于低价促销的传统营销方式, 提倡绿色营销、生态营销、理性营销和长效营销。
从城市到农村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
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既要重视城市商业的规划、工业品流通体制的形成, 更要重视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市场的建设,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的流通体制。农产品流通是中国农村市场的基础, 农村市场是中国商品市场的基础, 商品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体系的基础。我们长期以来存在着重外贸轻内贸、重实体市场轻虚拟市场、重城市市场轻农村市场、重工业品流通轻农产品流通的错误倾向, 这不仅关系到产值的市场实现, 也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满足。第一, 要以城市市场为主导、农村市场为基础, 构建农产品、工业品双向畅通、城乡互动的城乡一体化的商品流通体系;第二, 要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 充分发挥各种交易市场的中介作用, 以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三链一体”为目标, 集采购、加工、储存、配送、销售于一体, 培育和发展一批现代化的批发市场和商品交易中心, 以促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第三, 大力提倡农民进入流通领域, 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 切实担负起农产品进城、工业品农村销售的任务, 以降低经营成本, 把商业原始资本积累留给农民。第四, 采取多点多面多形式, 全面实施农超对接, 包括“超市+基地”、“超市+农协”、“超市+企业”、‘超市+农户’、“超市+联购”和“超市+展会”形式, 以达到“利农、惠民、益企”的目的。第五, 结合新农村建设, 规划乡镇社区社会 (商业) 中心, 以中小型百货或综合超市为主导, 建立农产品收购站, 农业生产资料供应站, 完善面向农民的服务功能, 逐步发展养老、托儿等农村福利事业, 转移二产、集聚三产、提升一产, 促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走一条中国式的城市化道路。
从出租到自营寻找零售业发展的利润空间
租赁只能维持现状, 自主经营才能实现企业发展。现在许多大型零售业特别是大型百货, 多采取出租柜台、引厂进店或厂商联营形式, 靠租金和进店费维持企业的生存。这是在改革初期, 市场供求态势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 国有企业由于缺乏资金, 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法, 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种现象。时至今日, 如果单靠租金生存, 就无法支撑自身的发展。事实证明, 凡是有自营能力, 自己组织货源, 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的连锁企业纯利一般保持在3%~6%左右, 甚至更多, 而单靠或主要靠出租维持的企业, 其赢利最多也只有1%左右, 只能勉强维持生存。没有自主经营, 不能统一采购、统一配送, 就不能给连锁企业带来规模效益;没有自主经营, 不掌握市场信息, 就无法获得机会利润;没有自主经营, 不承担市场风险, 也就没有风险收益;没有自主经营, 只承担物业管理职责, 也就无法产生统一管理的集聚效应;没有自主经营, 就很难及时调整商品结构, 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时段不同居民群体的不同需要, 也就没有竞争能力;没有利润, 企业既无生存基础, 也无发展条件。加租和提高进店费或变相地转嫁负担, 都是临时性, 甚至是自杀性的措施, 只有不断扩大自主经营, 才是转变流通发展方式最有效的途径。
鉴于中国流通企业的现状, 全部或立即推行自主经营, 也是不现实的, 必须转变观念, 调整战略, 先易后难, 逐步实现, 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第一, 依据消费者需要, 及时组织一批市场最急需的商品;第二, 根据市场供求态势, 抓好供不应求商品的自主经营;第三, 分析销售比重, 占商场销售额较大, 影响面比较广的商品, 要首先实现自主经营;第四, 提高赢利能力, 重视利润空间大的商品经营;第五, 提升品牌价值, 对群众信赖的国际和国内品牌应尽可能采取自主经营形式。
从毛利到纯利大力降低经营成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流通企业都以毛利率说事, 无论是汇报工作, 总结经验, 还是参与评比, 都以提高毛利率作为重要指标和衡量标准。这不仅仅是认识误区, 而且会滋生种种弊端。第一, 毛利率只是进价和销价之间的差率, 其中有合理的因素, 也有不合理的因素, 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业绩;第二, 流通产业中不同业态之间, 毛利率差别较大, 百货业不同于超市, 超市不同于专门店, 很难形成统一标准, 也无法进行横向比较;第三, 毛利率提高是成绩, 而毛利率下降也是成绩, 关键在于费用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不对费用开支进行合理分析, 就无法确定它是成绩还是问题, 因此, 它就不能成为衡量一个企业的标准;第四, 单纯追求毛利率, 可能导致任意压低进价和提高售价的错误行为, 侵犯消费者的利益, 影响与厂商的关系。
利润是企业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条件。从微观来说, 利润水平取决于费用水平, 毛利率的提高只有在费用不变的情况下, 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 而不注意费用的节约和费用的管理, 不仅不能实现赢利目的, 甚至会影响和削弱赢利能力;从宏观上说,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整个费用, 95%以上发生在流通过程, 其中有合理的、必要的成分, 有各个流通环节的必要开支和应得利润, 但也存在不少不合理因素, 包括人为因素、管理水平和体制性的原因, 有较大的挖掘空间。
衡量流通企业的成果只能看纯利不能看毛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销售的扩大是建立在消费者认可的基础上, 通过赢利水平体现出来, 只有赢利水平才能反映销售业绩、管理水平、勤俭办企业的综合业绩, 只要取其有据、遵纪守法, 纯利率越高越应受到社会的鼓励, 成为评估企业业绩的重要标准。
从硬件到软件加速流通产业的技术变革进程
【(刘勇)税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推荐阅读:
转变税收征管体制改革10-27
落实科学税收发展观调研思考07-30
2023年税收专项检查之出口货运代理公司税收检查要点07-21
税收原则论述06-17
国际税收试卷06-20
税收问题06-24
申请税收减免06-25
税收信息论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