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精选8篇)
1.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篇一
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工作总结
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本着人才培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以专业改革和专业建设为出发点,从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培训、实训基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校企合作力度,使产学研结合有较大的成果。
一、现状分析
1、企业需求
传统产业建筑类企业,其自身的科研能力通常较弱,或者不具备科研能力。同时,囿于自身规模所限,他们对于重大的技术改造或者新产品问世,往往是有心无力。因此他们在实际生产中,所面临的问题都是一些技术型生产难题,其所需的技术难度并不很大,而投入也不能太多。对于真正意义的产学研而言,他们的兴趣不大,或者是有心无力。
另一类小型企业是从事新领域新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由于处在创业阶段或者发展起步,规模较小。这类企业的研发方向一般来说比较专一,这个专一的研发方向也往往就是他们公司的主要业务方向。
建筑企业对于技术有着天生的兴趣,但是由于企业规模所限,他们的需求可能比较狭窄,同时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针对企业的现状,我们明确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发展目标是专而强。
2、团队发展
建筑学院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自2011年10月建立至今,主要与 市墙革节能管理办公室,共同开展建筑节能新材料、新工艺推广方面的产学研合作。主要负责施工员、造价员的培训。统计 市市场上各种建筑节能公司、建筑节能工艺、建筑节能材料,编制建筑节能名录,提供给各建筑设计院、建筑公司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另外,与相关企业合作完成的主要项目有:与 市节能办合作开展节能推广,主要承担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与 惠尔节能技术有限公司合作,进行建筑节能设计、变更和检测工作;与 广益投资咨询公司联合进行大型工程项目建筑节能经济指标分析;与湖北省区域内新型建筑节能材料企业合作,开展新型建筑材料研制、开发与推广。
团队成员完成了《广电大厦》项目获市优秀勘察设计二等奖,《小区住宅楼》项目获省建筑节能一等奖,《教委幼儿园》项目获市优秀勘察设计三等奖。
二、经验与总结
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成立的时间虽不长,但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探寻如何将产学研工作开展好。团队的成员经常性的召开会议,相互交流。有时还邀请企业相关人员一起探讨相互讨论项目开发问题,分析如何将产学研工作落到实处,让学校和企业充满活力,同时使学生受益。对此,我们团队总结了以下经验:
1、以产学研项目为依托,开辟新专业
建筑学院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成员利用暑期和双休日的业余时间进行企业调研,通过与用人单位交流、收取名片、互留联系方式等形式,积极行动起来,建立校企联系网,在寻求合作项目的同时,利用这次机会,对建筑学院的专业进 行市场调研,为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调研过程中明确了市场发展的趋势,并根据根据社会需求,2012年开设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2、产学研结合,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人才市场需求,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以及团队人员在项目实践中的总结,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有以下特色:
(1)核心技能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与手段
以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宗旨,兼学必要的理论知识为目的教学方法,一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三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四是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匹配。
(2)进行大力整合打破三段式教育模式
各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以岗位需求为目的进行精简整合,将原计划20多门课程精简为每个专业不到20门,增加许多先进技术,如建筑节能检测、建筑材料等。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前置,彻底打破三段式教育模式,体现出突出技能训练为目的职业教育特色。
3、抓好就业工作,带动产学结合
在建筑行业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不但要提高就业率,更重要的要提高就业质量,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真正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人才,用优秀就业能力拉动优质就业率。校企合作是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应多方面实施“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战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合作共建,共促发展。积极探索“订单”教育,上学期与公司洽谈接受至少100名建工专业学生。
三、问题与建议
一方面产学研项目开发任务繁重。要完成产学研合作工作,面向全市几十家规模以上建筑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展,任务也过于繁重,信息量过大。要从纷繁的信息中寻找合适的对接,已经是比较困难的。而对产生合作的项目继续保持长期跟踪关注,更需要大量的精力。
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重,每周承担的课时量过大,为保证教学质量,很多教师都是高负荷运转,只能在业余时间挤压出时间进行项目研发。
再者,研究项目多数是教师在做,学生在看,由于受时间和知识层次的限制,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参与较少。为此,团队有以下建议:
1.注重师资培养
继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走“产教”结合之路,以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主线,以“外引内培”等形式,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没课的教师派往企业进行技术服务。
(1)进行多项培训,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
经过对现有教师进行分析,制定了“双师”培训计划,在两年内完成培训任务。使本系教师全部都拿到“双师”证书(除刚毕业教师)。
(2)以开展对外服务,提高师资水平
团队成员亲自到企业走访有关领导、技术人员和企业普通员工,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生产的一次新突破,逐步解决企业生产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走出一条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技术服务的新路。
2.关注学生创业 目前,国家和高校都将学生创业作为解决大学生创业的一个途径,大力鼓励 大学生创业。目前大学生创业多集中在装饰等固定成本小,门槛相对低的行业。作为选择参加创业比赛的项目,这些课题具有更强的可转化性和应用前景。同时,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创业团队已经完成了一部分转化的工作。因而这些项目的实际应用和转化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总之,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建筑学院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团队的全体成员将团结创新,一步步走好产学研的发展道路,为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服务。
2.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篇二
产学研即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相互配合, 发挥各自优势, 形成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 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 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 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2 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
2.1 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这一战略, 重中之重是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 国家会相应出台一系列的关于产学研方面的优惠政策, 鼓励和支持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开展。
2.2 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有没有创新能力, 能不能进行创新, 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因素。”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 但是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 大多在技术开发方面投入较少, 过多追求短期利益, 而忽视了核心竞争力培育等长远利益, 致使企业在难以取得长期的市场竞争优势, 一旦新技术出现, 就会陷入残酷的价格大战, 直至最后的关门歇业。当年在彩电市场中叱咤风云的“大佬们”, 在CRT产业发展到顶峰时, 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没能意识到液晶显示技术的潜在风险, 未能及时布局, 在当今各类新型显示技术各领风骚的革新浪潮中, 大多早就偃旗息鼓, 剩下的要么偏居一隅苟延残喘, 要么孤注一掷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华丽转身”。可见创新是何等重要!
3 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意义
3.1 产学研合作有助于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是落实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举措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与具备科研能力的院校或科研单位联合致力于某一技术或产品的研究开发行为。目前, 国内大多企业的核心技术来源主要靠一次性引进或合作开发为主, 技术团队也多以自主培养的技术人员为主, 后续开发的范围也仅限于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方面的改进, 缺乏高层次或跨越式的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 难以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的持续性和前瞻性。因此, 企业一直以来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研究开发体制和技术开发团队。而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可以将企业外部的研究开发力量与企业自身的研究开发力量相结合, 弥补企业在基础研究、知识创新方面的不足, 提升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
3.2 产学研合作既能推进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 又能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达到双赢的目的
高校和科研结构拥有很高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基础研究水平, 但他们的研究方向往往与市场脱节, 通过产学研合作, 就能及时获取企业掌握的市场动向, 并利用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手段将他们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市场价值。在转化过程中,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就能获取更多直接的理论指导, 提高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 快速实现产业化和资本化, 从而助推企业自身技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升, 并最终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引领者。与此同时, 双方的还可以将研究开发成果申报专利和相应的政策优惠, 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实现成果与收益的共同分享。
3.3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通过产学研合作方式, 可以为企业研发人才和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理论学习机会, 同时还会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 企业也可以把实践经验丰富的研发人员, 送到高校去深造, 提升其理论研究水平;同时, 企业也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利用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
4 开展产学研合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4.1 企业自身对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研发经费投入有限
国外企业一般把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重作为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般会占到销售额5%以上,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甚至会达到8%-15%。而国内的企业一般不会超过3%, 显然国内企业对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过多关注当前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培育。
4.2 对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重视不够, 技术水平处于被动跟随地位
企业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 还要通过产学研主动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 努力成为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导者。从国家层面来看, 国内企业现有的产业技术主要依靠引进国外技术, 尽管产业规模壮大了, 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这也是当前国家提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背景。就那我们自己公司来说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从最早的网板荫罩、到后来的生物技术等等, 都是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消化吸收后, 快速将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并持续挖潜和提升自身的生产制造能力, 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赚取更多利润, 但却忽略了技术创造能力的培育和储备, 一旦遇到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就会遭受“灭顶之灾”。
5 未来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5.1 加强研发经费投入, 促进产学研合作,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企业要大力的推进创新战略, 激发员工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 并给员工的创新想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 企业也要通过研究国家政策法规的方法不断的为其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支持。其次企业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 要把研发能力作为考核公司业绩的一项重要内容, 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5.2 以现有企业技术中心为合作平台, 推进产学研合作
分析国内外无数产学研合作成功的案例, 不难发现很多大公司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都是从企业技术中心开始的。目前, 国内企业大多都建有各类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为下一步合作提供了很多好的平台。企业可以依托该平台和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如此不仅可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研发能力, 还可以依托该平台申报一些国家级的科技项目, 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
5.3 利用产学研合作平台, 培养和选拔创新型人才
要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实训基地 (省、市级企业实训基地) , 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训机会, 共享优势资源, 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既有利于提前培养和选拔在校优秀大学生, 也有利于提升自身研发团队的技术水平和科研素质。
5.4 尽快试点建立适合自身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按照结合内容来划分, 产学研可以被分成七种主要模式, 分别是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 (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科技资源的共享 (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 、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现状, 采取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进行试点推进。鉴于国内企业的发展现状, 笔者建议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5.4.1 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模式:
企业选择优势高校或者科研机构联合成立研发机构或实验室, 它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其特点是: (1) 以市场为导向; (2) 高校、科研机构以优秀的科研人才加盟, 企业投入研发经费, 安排产业化人才加盟, 形成“人才+资金”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3) 有比较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实行管委会或理事会或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4) 实验室或研发机构独立运作, 具有经营自主权, 对研发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均有明确的约定。据了解国内大多企业已经与相关高校开展了类似合作。
5.4.2 联合培养人才 (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 模式: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发展, 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是必然趋势。它的特点是: (1) 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人才, 对于合作双方而言, 是一种共赢模式。对企业而言, 短期内可以解决企业的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从长期来看可为企业储备专业技术人才;对高校、科研机构而言, 有利于学生 (大学生、研究生) 理论联系实践, 使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更贴近实际、贴近市场需求。 (2) 合作期长, 是长期合作的必然结果。 (3) 合作风险比较低。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产学研合作只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举措, 还需要企业在经营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发展, 真正趟出一条适合自己, 适合国内企业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动机”, 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注入一剂“强心剂”!
参考文献
[1]王明强.全面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宿迁市产学研合作状况调查[J].江苏科技信息, 2010 (07) .
[2]朱必翔.推进产学研结合建设创新型巢湖[J].安徽科技, 2007 (10) .
[3]陈坚, 杨树红, 潘丽蓉.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科技支撑体系[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5) .
3.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篇三
创新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也可以指理论创新,还可以是观念、体制的更新等等,要大力协同社会各种创新力量和创新资源,构建一批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建议将原来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三个环节的两头,再分别加上政府和金融机构,拓展深化成为“政、产、学、研、金”的协同创新合作平台。
“政产学研金”合作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合作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创新型联盟。
“政产学研金”合作的核心问题是要完善联盟的组织模式和运作方式。
政府应负责营造协同创新良好环境,强化政策的激励引导作用,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在科技投入、成果奖励、创新平台建设等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还应强化考核的促进保障作用。企业居于协同创新的应用主体地位,在提升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同时,逐步使企业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应用主体,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健康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高等院校既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又提供科技创新成果,是协同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坚强后盾。科研院所是重要支撑体,应和高等院校合作,为企业提供能应用的科研成果。金融机构可为协同创新提供投入,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这是协同创新平台的强大支柱。
4.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篇四
申报 材料 提纲
第一部分
申 请 人基 本情况
一、申请人基本信息 姓名
性别
民族
籍贯
出生年月
政治面貌
学历
职务
职称
手机
工作单位
单位性质
单位地址
邮编
联系部门
联系人
电子邮箱
电话(加区号)
传真
手机
二、近十年个人简历
第二部分
申请人 在 促进 产学研合作 工作中的突出事迹
一、所在单位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情况 1、在促进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资环境、创新环境方面所作的主要工作。在推动网络平台和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
2、在促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形成的主要成果(申请专利数量、成果转化情况等),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行业、区域的自主创新、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
二、申请人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的主要工作业绩,在解决产学研合作遇到的困难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
三、申请人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组织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理论创新等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第三部分
产学研合作的典型案例
列举出能够反映申请人在促进产学研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案例 1-2 个。
第四部分
推荐意见
本单位推荐意见
(公章)
****年**月**日 上级管理单位推荐意见
(公章)
****年**月**日
第五部分
相关附件
1、申请人学历、职称证明复印件 2、申请人获奖证书复印件
5.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篇五
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计划项目)
一、政策依据
《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沪经信法(2013)353号〕
二、支持方式/支持标准
对于纳入产学研合作计划的项目,由专项资金对项目单位给予支持,支持标准一般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50%,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其中,产业政策研究项目可由专项资金全额资助。
重点支持以下两个专题:
(一)成果产业化联合攻关专题
本专题重点支持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智慧医疗、3D打印、工业无线通讯等符合本市产业发展导向的项目,以及重点支持由企业牵头、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合作开展协同创新的项目。项目申报单位须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在合作模式上要有特点、有创新。
本专题专项资金支持比例原则上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的20%。
(二)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专题
本专题重点支持专业化配套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材料研发项目,以及行业细分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项目。项目申报单位在合作模式上要有特点、有创新。
本专题专项资金支持比例不超过项目研发投入的20%,最高不超过60万元。
三、申请条件
项目申报单位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牵头申报单位必须是在本市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
(二)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信用良好;(三)
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资金筹措和项目实施能力,项目方案合理可行;
(四)所申报项目为在建或待建项目,实施期限一般不超过三年(自2014年1月1日起);
(五)项目申报单位中至少须有一家高校或科研院所;
(六)必须有较强的研究团队和较好的前期研发基础,并承诺投入必要的资金及落实实力相当的研发团队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包括专利权、软件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
四、申请流程/申请途径
(一)项目申报采取网上与书面同时申报。网上申报需登录“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库申报系统”(http://project.shanghai.gov.cn)或“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专项资金项目管理与服务平台”(http://zxzj.sheitc.gov.cn),在线填报并递交相关电子文本(包括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资料)。书面申报需提供与网上申报相一致的纸质项目申请报告和附件资料各2份,附件资料见五。
(二)已申报其他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者,应主动予以申明,未申明者按照重复申报不予受理。
(三))项目单位需将申报材料报经主管部门(各区县经委、商务委,各集团公司等)初审并出具意见。
(四)项目单位提交的所有书面文件请采用A4纸打印,以普通纸质材料作为封面,不采用胶圈、文件夹、金属钉夹等带有突出棱边的装订材料。
(五)网上申报时间留意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所发通知。
(六)书面申报材料需现场提交,不接受快递、邮寄等方式。
(七)主管部门和联系方式:
主管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技术进步处
材料送达地址: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中心(威海路511号15楼1505室)
联系人:倪晓杰、孙跃 联系电话:61717672、23112763
市经济信息化委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和服务平台技术支持电话:60801111-2。
五、提交材料
(一)项目申请报告
(二)附件资料:
1.证明项目研发的技术方案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相关文献检索报告;
2.证明项目在企业内部或集团公司、控股(集团)公司或区县主管部门已立项的相关文件的复印件;
3.项目已具备知识产权基础的,需提供专利授权、受理、引进等的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4.上一企业财务报表和审计报告(含附注)等企业经营状况证明材料;
5.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及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复印件);
6.项目涉及行业准入管理的,须提供有关部门出具的相关许可文件;
6.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篇六
来源: 广东省科技厅规划财务处(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发布日期: 2015-02-16
为持续推进广东省与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产学研合作工作,集聚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推进产学研合作重大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特制定《2015年广东省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专项资金(产学研合作项目)申报指南》,有关申报专题内容如下:
专题一: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转化项目(专题编号0901)
(一)专题内容。
1.主要内容。
引导和支持广东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与广东企业开展合作,在广东实施高新技术与创新成果转化及应用,促进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2.支持方向。
重点支持广东各地市与省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已签订合作协议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在广东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超级计算等)的技术推广与产业化应用项目;省级以上产学研创新联盟成员单位申报的技术先进、行业带动性强的重大成果转化项目;已建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省级以上技术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的单位牵头组织实施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他由地方政府积极推动,技术先进、产业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二)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在广东省内登记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与广东省内外高校或科研院所等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单位签有责权利明确的项目合作协议;分工和进度明确,经费预算合理,知识产权归属清晰。
2.申报项目应明确具体的关键技术、产品或装备、系统等,量化的技术指标和项目实施期末的经济考核验收指标。部分行业应用性较强的产品(装备、系统)能够形成批量生产或应用示范。
3.企业必须具有相关研发条件、技术团队和产业化生产能力,能确保项目实施的投入、配套设施和条件。高校、科研院所需具备与项目相关的科研设施和技术团队。
4.项目负责人原则上须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具有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生产实践经验和组织协调能力。
5.项目实施期限原则上不超过3年。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申报单位需按申请书要求提交相关附件及证明材料,并提交联合申报单位合作协议。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择优立项支持,采取事前资助方式;其中大科学装置成果转化项目资助额度为200万元,其他每项资助100万元。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张开升,联系电话:020-83163947。
专题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题编号0902)
(一)专题内容
新型研发机构,是指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孵化育成相结合,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独立法人组织。本专题所指的新型研发机构是指经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
本专题主要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创建、研发投入和研发条件改善,增强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人才团队的集聚、培养和研发水平的提高。主要支持的内容有:
1.核补新型研发机构上进口科研仪器相关税收
通过专家评审择优对未享受科研用仪器设备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减免的新型研发机,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
2.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
通过专家评审择优对新创办、得到地市财政经费资助并在三年内通过省级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省财政给予一次性经费支持。
3.新型研发机构上研发经费支出补助。
通过专家评审择优支持,对上研发经费扣除各级财政资助科研经费和拨款后,按一定比例补助。但享受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期间或已经获得省、市财政经费稳定支持、获得省财政的企业研发费支出补贴的(享受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的企业),不适用本研发经费补助。
(二)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应为在广东省境内注册登记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前述新型研发机构定义并已通过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委托的第三方中介机构认定的新型研发机构。
2.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和发展应围绕广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布局,能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创新支撑和服务。
3.申报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产出,上年获得专利受理数不少于20项,其中发明专利受理数不少于10项,每年应至少有3项以上重大成果实现产业化。
4.申报单位须具有较强的、稳定的研发团队,以及与发展水平相称的研发条件和较强的研发、产业化能力。
5.已建立规范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能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自身可持续良性发展。
6.3年内未以创新平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名义获得过省财政科技资金支持。
7.通过首轮评审的机构将进行专门的财务评审(具体时间和要求另行通知)。
8.申报材料和相关附件应真实、合法,本要求1、3、6项在形式审查及其后多轮评审中都设真实性审查,未获通过的纳入信用不良记录。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1.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案(规划)。
2.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制定的管理章程。
3.合作单位的协议书或与各级政府签订的共建协议书。属企业独立举办的具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需有董事会关于建设该新型研发机构的决议。
4.申请核补新型研发机构上进口科研仪器相关税收的,需购置仪器设备的相关购置和完税票据等。
5.申请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的,需提供法人证书和1年以上地方财政专项拨款批件。
6、申请新型研发机构上研发经费支出补助的需提供上研发工作总结和研发经费专项审计报告(其中需对扣除各级财政资助科研经费和拨款进行说明)。研发经费核算和补贴仅限新型研发机构本身,不含孵化企业、参股公司。
(四)支持方式、强度。
1.核补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仪器相关税收。新型研发机构未能享受科研用仪器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优惠的,给予已缴纳的上述税收总额50%、不超过300万元的补贴。
2.享受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对新创办新型研发机构,得到地市财政经费资助并在三年内通过省级认定的,省财政一次性给予500万元支持。
3.对新型研发机构的上研发经费支出给予补助。上年研发经费扣除各级财政资助科研经费和拨款后,按支出额的不高于20%进行补助;单个机构年补助额不超过1000万元。享受新型研发机构初创期建设补贴期间或已经获得省、市财政经费稳定支持、获得省财政的企业研发费支出补贴的,不适用本研发经费补助。
4.新型研发机构获得本专题的3种支持形式任一种支持后,3年内不再具备申请本专题经费支持资格,同一申报年内3种支持形式不合并使用。本申报但未获支持的新型研发机构未超过项目限项要求的,可自动进入下一的评审(也可以退回修改补充后再提交)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曾颢,联系电话:020-83163384。
专题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专题编号0903)
(一)专题内容。
本专题针对已认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工程中心)的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工程中心不断提升服务能力。申报内容包括:
1.对具有市场价值的科研成果进行工程化和集成化研究开发;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或设备,为产业化规模生产提供成熟的成套先进技术、工艺、装备及其技术产品,形成的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PCT专利)、软件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家、行业标准以及获奖情况。
2.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形成专业配套的创新技术队伍情况。
3.研发投入(包括获得各级政府的科技项目)和用于科研成果转化的工程配套设备、试验条件建设情况。
4.研发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技术、工艺等的应用,以及在行业的影响情况。
5.获得国家工程中心认定。
(二)申报要求。
1.2012年以后认定的省级工程中心(含2012年),且未曾获得工程中心建设的省级财政经费资助。
2.题目统一为:广东省xxxxxx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即为已认定的省级工程中心名称+建设。
3.工程中心建设运行良好,至少有一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相关成果获得专利授权或受理,及其它自主知识产权。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将网上申报的材料及附件打印出来并装订成册,盖章后上交到受理窗口。附件须提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的相关证明材料。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组织专家评审后,以奖励性后补助方式,择优资助经费100 万元。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梁宇宁,联系电话:020-83163380。
专题四:院士工作站建设(专题编号0904)
(一)专题内容。
重点支持省内企业以技术需求为导向,引进省内外院士及其创新团队作为技术核心,组建广东省院士工作站,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品研发、人才培养等工作,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申报要求。
1.申报主体原则上为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注册的企业,经营或运行状况良好。
2.申报单位应与1名以上的院士(含1名)及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
3.申报单位有良好的科研基础、明确的建设目标、任务以及实施期内开展的研究课题。
4.同一院士在广东已建3家(含3家)院士工作站的不再支持。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建站单位与院士本人及其单位签署的合作协议书及工作站建设规划方案。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择优以后补助方式给予每个院士工作站100 万元经费支持。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张开升,联系电话:020-83163947。
专题五: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专题编号0905)
(一)专题内容。
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主要内容,一是引进国内外创新人才,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二是组织联合攻关,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四是开展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为中小企业培养一批骨干技术人才,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
2015年重点支持广东省创新型企业引进多家高校、研究院所的科技特派员,建设多学科、多领域合作、长期服务于企业或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站。
(二)申报要求。
1.设站单位需具备一定的特派员工作基础,已有3名以上的不同学科背景的企业科技特派员(2015年2月底前完成备案),能根据科研工作需要为特派员提供专门的办公场地、必要的科研条件,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和服务配套措施,保证特派员基本的生活条件及薪酬待遇。企业必须具有一定规模,拥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
2.设站单位需制订合理、清晰的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方案,对进站特派员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设立合适的特派员工作岗位。
3.工作站要建立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长效合作机制,积极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特别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建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三)纸件及附件要求。
提交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可行性报告。
(四)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择优以后补助方式给予每家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0 万元经费支持。
(五)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曾颢,联系电话:020-83163384。
专题六:专业镇产业升级示范建设(专题编号0906)
(一)专题内容。
本专题围绕省级专业镇的全面升级转型,设立专业镇示范区建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的对口合作建设、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建设以及专业镇发展评价与政策体系建设4个内容,引进优质科技和产业资源,推动专业镇实现跨越发展。
1、专业镇示范区建设
围绕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总体部署,以专业镇的升级转型和城镇化建设为切入点,从产业技术升级、产业模式升级、商业模式升级、公共服务平台升级、城镇化建设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统筹规划,建设专业镇示范区。
2、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对口合作建设
在省委、省政府新一轮对口帮扶基础上,加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专业镇的对口合作,通过人员和经验交流、技术和投资互动、资源与产业的融合,实现专业镇双方的产业互补、产业链延长和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专业镇更上一个台阶。
3、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建设
根据产业类型相同专业镇的需求,以产业共性技术、产业发展模式、产品标准建设以及产业资源互补等为纽带,共同组建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4、专业镇发展评价与政策体系建设
围绕专业镇的转型升级,支持专业镇的评价体系建设、专业镇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以及专业镇的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为专业镇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撑。
(二)申报项目目标及技术经济指标要求
本专题主要通过建设一批专业镇产业升级示范区,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的对口合作,建立若干个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探索专业镇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经验,主要达到以下目标:
1、专业镇示范区建设。必须在建设期内解决2-3项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建设完成后特色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产业产值比建设初期增加30%;建立或完善5个或以上的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市场运作,并能实现盈利;引进一批产业技术人才和产业管理人才,其中高级以上职称不少于20人(粤东西北地区专业镇不少于5人);
2、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专业镇对口合作建设。建立起对口合作领导小组机构,推动双方交流合作项目5个以上,共同建立或完善3个公共服务平台,人员交流或培训活动5次以上。
3、专业镇产业发展联盟建设。必须有至少3家相同类型的专业镇共同参与联盟建设,组建一个不少于10人的技术团队服务于产业发展(其中高职职称2人以上),解决产业共性技术难题3项,服务专业镇企业不少于100家。
4、专业镇发展评价与政策体系建设。要求建立全省专业镇发展评价体系和数据库;研究提出专业镇发展的政策体系和发展模式,并面向专业镇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宣传培训。
(三)申报要求。
1、申报第1、2项内容的单位必须是省级专业镇内具有法人资质的单位,申报第3、4项内容的单位必须是省级专业镇内法人单位或从事专业镇服务工作的相关单位;
2、申请单位根据专题内容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对照技术经济指标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3、专业镇必须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高水平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高水平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
4、项目应该在2-3年内建设完成。
(四)纸件及附件要求。
可行性研究报告;合作单位之间的合作协议。
(五)支持方式、强度。
经专家评审采取事前立项补助方式择优支持,每项100万元。
(六)联系方式。
产学研结合处叶超贤,联系电话:020-83163942。
7.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研究 篇七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 中共中央多次明确指出:要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有效机制。在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 》再次强调,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要措施之一还是要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见,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2008年开始, 随着美国华尔街投行巨头雷曼兄弟的倒闭, 美国次贷危机正逐步演化成“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进而引发全球经济危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重振全球经济的根本解决之道仍在于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 通过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 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引领社会经济向新的方向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形成这样的共识, 技术创新才是渡过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国内各界也充分认识到, 当前正是我们大力提升自主创新的绝好机遇。变危机为契机, 加强产学研结合实现自主创新, 完善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不失为一条从容面对经济危机的正确途径。
2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分析
2.1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①股权激励:企业和学研机构以产权为纽带合作建立股份合作制企业, 以企业内部技术市场取代缺少的外部技术市场。在这种合作方式中产学研各方将各自拥有的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围绕全部各方有效需求进行整合, 并将合作创新活动完全纳入企业组织内部进行。在产权和合作各方的责权利明晰、企业的法规健全、运行正常的情况下, 合作成本主要体现在产学研各方利益在企业内部的分配上, 只要处理得当, 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贡献会最大。②高校的科研创新激励机制。高校科研人员对激励有不同层次的需要, 处于不同层次的人员应获得相应层次的激励。激励要面向全体科研人员, 不要仅仅注意对科研拔尖人才、优秀学术骨干的激励, 也不能仅仅注重对资历较深的科研人才的激励。高校的科研激励机制成功的关键是通过调查发现每一种类型教师的动力和压力, 挖掘其科研潜力, 设定合适的目标, 该目标必须是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③政策激励。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有限, 需要借助政府行为来发挥宏观调控职能, 加强政策面的导向和支持, 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信贷、价格、财政等经济杠杆, 形成对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倾斜,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激励与引导作用, 使企业随着产学研合作过程获得市场优势并尽快将其转化为竞争力, 高校和科研机构有效获得创新资金用于科学研究, 提高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政府应通过设立技术创新风险基金、建立产学研合作奖励基金等办法激励产学研的深入合作。
2.2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机制
高风险、高收益是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创新的程度越高, 相应的风险就越大。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影响创新的成功, 对黑龙江省部分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 产学研合作中的主要风险因素排名前三位的为:技术风险 (53.85%) 、市场风险 (46.15%) 、战略决策风险 (23.08%) 。为了有效规避这些风险, 要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1) 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风险预警机制
预防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 要从日常化层面提升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危机预警机制, 使合作始终保持一个不间断的警觉状态, 监控合作组织内部和外部所有可能引起危机的因素和征兆, 收集、筛选、整理相关信息并对未来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作出合理估计。技术创新危机预警机制的日常化管理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①全面、系统、连续地搜集正在变化中的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信息, 发现并预知一切可能的变化, 不断修正技术创新的发展进程, 制定新的发展战略。②经常对组织内外环境的信息进行同步跟踪和监测, 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 对来自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市场、政府、媒体、消费者等各方面的信息, 进行及时的搜集、过滤、整理和分析判断, 力图将各种潜在的创新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③坚持进行技术创新危机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开展危机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危机应对的模拟演练对提高应急能力和防范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强化产学研结合主体的风险共担意识
产学研合作的核心是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高风险和高收益同时并存。在现阶段应当逐步建立起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与风险共担的责任制度, 实现分层次、分阶段分解风险责任。谁投资多谁受益大, 谁决策谁负责, 谁掌握项目进展的主动权谁负责, 谁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谁负责, 谁承担风险大谁受益多。为了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现, 必须建立风险责任制度, 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研制阶段的技术风险, 主要由技术供给方, 即学、研方承担;转化过程的技术风险应由双方共同承担;营销阶段的市场风险则主要由技术吸纳方, 即企业承担。建立风险责任制度的基本目标应当是有效地约束联合各方共担风险责任, 并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目标——技术创新项目的最终成功而合作到底。显然, 这一重要制度应当由政府在广泛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加以制定。
2.3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是产学研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 影响着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产学研合作, 是技术的合作, 也是利益的合作, 说到底就是产学研主体之间的利益合作。在合作初期对利益分配就要做好清晰明确的预先界定。
产学研结合的可分配利益不仅指利润及其合作产品的分配, 还包括合作过程中产生的专利权、商标权、技术诀窍、信誉和著作权等, 对这些无形资产进行科学的评估, 也成为产学研可分配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利益分配提供依据。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指合作各成员作为利益主体对合作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有形和无形的利益进行分配的制度安排。基于以上内容, 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的框架图, 见图1。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分配方案要体现技术创新联盟各成员为合作组织的组建和运营所做贡献的大小。在设计利益分配方案时要体会责、权、利对等的原则, 不能打击参与成员的积极性。②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利益要大于结合之前单个成员的收益之和, 才能保证各成员在结合之后所获取的利益大于其不加入时的利益, 体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先进性。③不能忽视无形资产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来源。可供分配的无形资产是指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原有无形资产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形成的无形资产以及全新创造的无形资产。因此, 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的分配。④采用公平分配原则, 即采用同一尺度决定各成员参与分配份额。
2.4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成果导入机制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的导入在整个合作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直接决定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根据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1], 建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流程图, 见图2。
技术创新成果导入机制主要是针对目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而设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①导入切入点分析。成果导入部分可以作为整个合作创新过程的一部分也可以单独进行, 由合作初期各方商议确定。首先, 学研方要重点了解企业对成果导入的需求、程度和预期效果的信息;其次, 搜集企业相关信息, 为导入工作做好信息准备工作;再次, 分析企业独立导入项目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最后, 通过分析确定导入的具体方法。一般情况下在得到企业的认可后可以对企业相关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的培训为切入点开展导入工作。②设计详细的导入方案。成果导入方案主要包括导入项目的起止时间、主要工作内容、项目小组人员构成, 项目预期效果等。③成果导入控制。为了更好地完成成果导入工作, 配合成果导入方案制定导入控制方案, 以监督各方相关人员的工作进度和工作效果。导入控制主要报告成果导入控制节点的设置、导入质量控制标准及项目检查与调整措施。④成果导入效果考核。在完成成果导入工作的同时完成对成果导入效果的考核工作, 作为对成果导入成员工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有效地激励研发人员的创新热情, 调动其创新的积极性。
2.5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
产学研结合是科研、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系统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 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 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以上分析的各种机制都应该在协同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 从全面创新管理的角度促进产学研的有机结合进行技术创新[2]。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能力越强, 创新绩效越高。合作各方有效协同, 增加技术创新知识的供给数量, 增强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知识开发的可能性和创新实现的可能性。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合作创新的绩效水平, 构建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协同机制如图3所示。
从技术创新过程协同和要素协同两个方面来分析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协同机制, 协同机制的构建首先应体现合作创新的战略需求和价值创造的支配动力, 其次应体现技术创新协同是在各要素的协同作用下通过技术创新过程协同来实现的。要素协同为过程协同提供基础与背景支持, 并贯穿与技术创新过程的始终;而过程协同促进了各要素协同的改进与发展, 并为其提供技术、结构、流程上的支持, 二者相互融合, 相互影响。当合作进行到一定阶段, 合作主体就要从合作技术创新绩效方面进行总结和评价, 根据总结和评价的结果, 合作关系可以形成系统创新有序结构或者在各方同意下进行适应性调整。要素协同和过程协同的有效融合将共同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水平的提高。
3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合作机制的保障
(1) 政策保障
对于具有深远产业 (行业) 影响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来说, 仅有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间的合作还远远不够, 必须有产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导向下的产学研结合共同攻关。政策对产学研结合的作用是重要的、长期的, 也只有政策才能真正调动产学研各方投入合作技术创新。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要采取各种合作措施提高技术、知识等创新成果的应用、开发与转化进程, 提高技术创新成果的共享程度。对于产学研结合而言, 有效地学习和创新要求将独立的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教育政策等整合在一个整体框架内, 任何政策都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 合作创新政策逐渐从部分科技政策、经济政策演化而来, 但并不是各方面政策的简单组合, 而是政府以推动产学研结合活动为目的构建配套、协调的政策体系。
(2) 金融保障
科研往往需要先进的设备, 并且面对很大的失败风险, 必要的资金是科研的经济基础。金融保障主要表现在政府的金融政策与各种金融机构结合后, 各种金融手段、金融工具及金融市场体系等对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活动, 通过金融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 促进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功能的实现。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需要针对创新的不同阶段, 提供不同形式的资金支持, 拓展多种融资渠道, 形成合理的风险投资体系。这些是推动并保证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顺利进行的关键。目前, 各国政府在这方面均做出了多种尝试和探索, 并逐步形成了一些较稳定的资金渠道。如“风险基金”、“匹配资金”、“科学基金”等。当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看中了科技创新成功时带来的巨大收益, 他们将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推动产学研各方的结合。
(3) 制度保障
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创新的滞后, 如产权关系不明晰、激励机制不到位等。制度的变迁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更有效益的制度的“生产过程”, 也就是一种效益更高、交易费用更低的制度对另一种效益较低、交易费用较高的制度的替代过程。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要求对合作系统内相应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 营造良好的合作技术创新环境。另一方面, 合作技术创新涉及到不同主体间的协调过程, 这一过程必须依赖相应的机制与管理方法, 这就要求各主体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平衡分配资源, 在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 不断完善联盟的制度体系, 以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德成, 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的过程模型构建与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7) :9-10.
[2]许庆瑞, 郑刚.全面创新管理 (TIM) :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J].科研管理, 2003 (5) :1-7.
[3]郭斌.知识经济下产学合作的模式、机制与绩效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8.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篇八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 创新型外语人才 高校 培养路径
一、引言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三者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学研合作对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为学生搭建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可以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选择,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因素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指出: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可以看出,如何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全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内涵
文秋芳(2002)指出创新型外语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也就是说,创新型英语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然后必须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之上,还要融入创新素质。创新素质包括三个部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康大伟(2013)认为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语言基本功,较强的外语和汉语应用能力,这是外语专业人才首要的业务素质,没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国际化创新型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创新型外语人才要有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这要求外语专业人才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掌握金融、保险、通讯、医疗、农业、贸易、新闻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国际视野。唐燕玲(2008)指出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内涵和素质结构应为:扎实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技能,程度较高的综合化的知识结构,较高发展水平的智能,较鲜明的人格个性,较强的创新能力。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人自身的知识、智力、和人格个性等要素相关联。
概言之,创新型外语人才指具有创新能力的外语人才。这种人才首先是合格的英语人才,应达到英语人才的一般规格,同时,还应具有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和素质结构。创新型外语人才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素质: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创新型的人格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其中,知识是指高度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即广博的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精深而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方法论;人格个性是指个性化色彩鲜明的人格与品质,如强烈的创新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社会责任感及人文精神等非智力因素;能力是指全面发展的智力、高度发达的思维能力及其纯熟的实践能力(如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知识是形成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人格是一个人获取知识和形成能力的保证,创新能力是由一个人的知识、智能、人格和个性等因素构成的能力。
三、产学研合作视角下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路径
1.完善人才流动机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在人才流动方面存在很多障碍,高校教师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或是生产经营,与此同时,企业员工也很少有机会再回到校园接受时间较长的、有针对性的培训(秦辉,2013)。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构建开放的人才交流机制,高校外语学院可以聘请商业、金融、保险、翻译等企业中的科研带头人或资深业务人员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请他们定期到学校开办专业讲座,使师生们随时了解到商务或翻译等行业的最新发展,帮助学生尽可能减少由书本知识向实际工作过渡时所遇到的障碍,同时使教师的知识体系与行业共同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深入到企业一线,收集丰富的教学案例,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及时地了解自己所研究的方向目前在实际商务或翻译等工作中的发展趋势。同时,在理论知识方面基础扎实的外语教授、研究院可以为企业的翻译和商务人员系统地加深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由实践经验向一般性原理的升华。总之,通过此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得知识和经验在高校、企业和科研机关之间的传递更为顺畅,能够更好地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
2.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合理科学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设计以英语人才需求为导向,英语课程、商科课程、翻译课程等进行合理的交叉融合,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教学的相互结合,着眼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交际能力,思辨能力、商务沟通能力、翻译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
首先是课程设置改革,改变过去千篇一律的课程设置,代之以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培养目标体系,了解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科技发展方向确定培养目标,设置相关培养课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动态调整。比如: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的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较强的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的转换和沟通能力的、同时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各种专业知识及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熟练运用英汉两种语言在政府机构以及经贸、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文化等各类涉外部门担任口、笔译工作的英汉双语翻译人才。设置了如下课程:英语口译、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英汉翻译、汉英翻译、英语国家概况、商务英语、商务沟通、商务英语写作、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市场营销、工商导论、跨文化交际、上午听了、英语精读、高级英语、英语泛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语法、第二外语(日、法、西)和英语视听说等。
其次是课程数量时间的改革。尽量压缩学生理论学习的学分,缩短总课时量,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索,与老师一起做课题搞研究;并且有时间投入到实践中去,把所学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锻炼实际运用能力。并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塑造,培养其认真、严谨、坚韧和自信的性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创新教育。
3.建立学生实训基地,指导学生实践环节。本着自愿协作、互惠互利、共同提高的原则,学校可与一些企业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及科研开发等方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商务和翻译工作环境中学习和磨练。为保证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做得有成效,可实施双导师制,即由校内具有实践经验的导师与企业中选拔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业务员联合指导学生,开展商务英语和翻译专业的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以企业老师指导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为辅,共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杨 雁,2014)。
实践教学对应用创新人才培养非常重要,不同学科和专业,实践形式也不同,高校应该通过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充分沟通,建立学生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期固定的实习场所,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习实践时间,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也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场所,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最新引进的仪器设备、技术工具、实验材料等,突破高校实训条件的局限,降低学生的实训成本。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锻炼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4.高校与企业共同打造科研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目前高校教师科研课题多来源于政府的縱向课题,这是主流,但事实上,由于很多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实际相距甚远,因此,国家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很大,但真正创新的成果非常少。所以,高校应该多和企业联系,加强科研领域的合作,优势互补,共同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课题,在把握科研方向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科研能力的学生。这样的合作,一方面使教师的科研面向国家战略,处于研究的前沿地位;另一方面,又使科研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相结合,解决了企业的日常科技问题,而一批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在学校就能接触到科技的前沿问题,拓展他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的科研能力,这种全方位的科研训练,使他们一走出校门,就可以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高科技、高技术人才。
共建研发中心一直是大学和企业合作的重要途径。外语学院可以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方向,把生产、教学和科研合在一起,建立语言研发中心,把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得到成果转移和转化。同时,使得具有扎实知识背景的和不同特长的教授、专家以及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开展跨学科研究工作。这种优势互补的运作模式非常有利于创造培养创新人才的环境和氛围。
5.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协调作用。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的产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已经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极端重要的战略举措。在具体措施方面,我国各级政府应当借鉴美、日等国的先进经验,增加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投入,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来保障产学研各方的利益。
四、结语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产学研合作”不失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为了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社会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适应力,学校、企业、培训机构、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都需要紧密合作,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探索出素质高、基础厚、实践强的商务或翻译英语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的情况进行追踪并总结推广,以促进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康大伟.浅谈河南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高地建设[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3]秦辉.产学研合作视角下应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3(3).
[4]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5]杨雁.德国“双元制”教育的政府主导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4(2).
[6]于翠叶.对高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J].校园英语, 2015(6).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5B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推荐阅读:
产学研合作之——三方协议07-31
产学研合作调研报告10-01
朝阳产学研会议大会总结06-28
师资队伍建设与产学研09-12
学生会学研部工作计划08-01
中国邮政配送合作协议07-13
科技创新中国06-17
创新中国2016尔雅10-02
中国创新反思与趋势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