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影评(精选7篇)
1.《山楂树之恋》影评 篇一
《山楂树之恋》影评
爱情应是一种信仰
----评析电影《山楂树之恋》
如果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我可能很难有机会去了解这样一则故事,因为这太怀旧了,太伤感了,太憋屈了,甚至也有些太陈旧了。但历史上的确有过这样的年代,这个年代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将时间倒回三十年,也就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个已经改革开放的年代,自由恋爱还算是少之又少的事情。本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文革时期,大多数人都去感受或者去误解电影所表达的纯情,而无法去感受那个什么都没有,只有理想的年代。
爱情是影视作品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电影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示爱情,这很自由,但必须符合年代的时代特征。文革时期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如今的年轻人对这一段历史顶多也就是有一个国家领导人政治思想错误的感性认知,我们学到的历史也仅仅是只言片语。但是不要忘记,这个时期存在了十年,十年,足以改变一代人的命运。在阶级斗争的历史洪流中,政治出身成为评判一个人是好是坏的首要标准,贫下中农、富农阶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走资派、高干子弟……这些带有阶级特征的称呼直到很多年后还有余温。《山楂树之恋》讲述了这样一个时代的爱情故事,这是勇敢的,要是三十年前,这种题材不见得能够立项。
我们无力批判曾经的岁月,我们也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社会氛围,不管我们如何去讥笑片中时常出现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这样的台词,有一点必须明确,这样的时代的的确确存在过。当时的人们信仰毛主席语录,但也一定并可以信仰爱情,任何时代都存在男欢女爱,只不过每个时代,人们信仰爱情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与其说我们愿意去相信片中的那份纯和真,倒不如说这本是事实,由不得你不相信。
张艺谋以一种平淡的心态选取了这样一个题材,可能一方面是为了向当年的知青青年们致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当下人们丰富的情感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说来也是奇怪,《山楂树之恋》的纯情和平淡倒成了当下最最新奇的玩意儿,难道我们真的世风日下了?爱情从来就是两情相悦的事情,至于人家怎么相悦,人家是柏拉图式的,人家是纯爱主义的,人家是不搞婚前性行为的,人家是喜欢婚前试婚的,这全都是双方的自由,用不着外人给人家定个标准。老三和静秋的爱情,确实很青涩,青涩得让人怀念。试问,谁没有年少懵懂过?谁没有春心萌动过?我们不该对此心存异议,无性并不代表那个年代人们对待爱情的全部,魏红不也跟她爱的人同居怀孕了嘛。老三和静秋没有初尝禁果,这是他们的选择,也是老三对于静秋的尊重,因为他已经病入膏肓,这是他们信仰爱情的立场。我不知道原著中有没有性,但是这个重要吗?这个不重要,影片要不要有性,这是跟影片的格调和演员的气质等等相适应的,我倒觉得老三和静秋在那张人力车下面相互依偎的场面更加动人,老三吻了静秋的头发,这已经足够了。
纯情并不等于无知,无知也不能等同于不知道性知识。在那个相对内敛与闭塞的年代,男女之间的感情整体是被压抑着的,这是时代背景下的产物,现如今大多数人恐怕还不知道,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很多学校里面,男同学跟女同学都还是不能说话的呢,别说性了,就连说个爱字都会脸红。静秋不懂得生理常识,这不足为怪,那个年代很多父母都跟自己的孩子说,孩子是他们从地沟里或者山上捡来的呢。一个不大懂得男欢女爱的静秋,一个不大明白生理知识的静秋,一个正值怀春时节的静秋,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种存在。
每个人信仰爱情的方式是不同的,我相信就算现如今自由恋爱甚至多人一起恋爱的年代,每个人也会曾经有过不同程度的纯情,只不过这种纯情可能没有电影中表达的这么集中而纯粹。老三送的是核桃、冰糖、山楂、胶鞋、运动衣,静秋给到老三的是一只亲手编织的小金鱼,静秋可以在医院的门前静等一晚上,老三可以在学校的门前每天苦等着心爱的人出来……难道我们没这么做过吗?只不过你可能送的是插满卡片的鲜花,铺满蜡烛的蛋糕,金光闪闪的首饰,还有大庭广众之下的一记香吻。如果你还觉得老三和静秋的爱情充满了苦楚,如果你还同情他们,那就好好珍惜当下这个年代,好好的爱你应该爱的人吧。
在我看来,电影《山楂树之恋》除了跟原著做个对照之外,无需跟成人世界里的任何爱情形式再做比较,这也是毫无意义的。从电影的表达角度看,这些表达方式都是并列而不冲突的。《山楂树之恋》没有兜售自己的价值观,所以也不必为自己的花心大萝卜心存内疚,更没有必要在入场观看之前就已经拟好了破口谩骂的题目。本片只是以一种平常心细说了那个年代的一种爱情,它自然也不期待现如今的小青年全部能够感同身受。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去做个类比,男孩子应该学学老三的阳光和执着,还有那种不怕困难的爷们气质;女孩子能够学学静秋那种乖巧和纯净,还有她那股子倔强和通情达理。
影片多数时间都是很安静的,一些伤感的场面小小配合了一些古筝、钢琴和小提琴的声调,缓缓调剂出一种悲情的气氛。张艺谋撇除了一些浮华的镜头,对人物的表演做了精心的调教。从这二人初上大荧幕的姿态来看,窦骁和周冬雨的本色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冬雨的气质确实清新可人,不论是开怀时的傻笑,还是伤感时的悲伤,还有生气时的小性情,还有害怕时的小紧张,应该是还原了小说中静秋这个形象。影片的故事呈段落性,中间穿插一些黑幕白字的旁白,这有些散文的气质,整体并不影响观瞻。人物的对白并不多,大多数时候是靠一些暖人的细节来带出画面内容,比如:一根木棍的牵手、一次次送出的礼物,隔着窗子摇手、隔着江岸拥抱、一个画着山楂树的搪瓷脸盆,一个用塑料管编制而成的金鱼钥匙链,所有这些细节平凡而短暂,但意味却是恒久而绵长。
浮华的现代社会环境中,我们周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浮躁,难得我们还能感受这样的小清新,想跟各位看客说一句,纯情一回又如何!
2.《山楂树之恋》影评 篇二
《山楂树之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前后的爱情故事:高干子弟老三,爱上了“走资派”的女儿静秋,静秋因此得了老三不少好处,从开始试探性的一支钢笔、一个电灯泡,到后来的核桃、开后门弄来的冰糖以及游泳衣、运动衣、新款胶鞋,直到当时堪称巨款的100元钱等等,难怪有论者不无讽刺地将其称为“一个70年代傍大款的故事”。而影片的结尾,则俗得不能再俗了,老三得了白血病,撒手西去,静秋肝肠寸断,珠泪涟涟等等。
现在要问的是:《山楂树之恋》真的表现了“纯爱”吗?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首先张艺谋在在选择这个题材时,其动机就是不纯的。张艺谋说,他感到现在滥情的戏太多,床戏太多,所以要拍一部“纯爱”的电影。这段表白表明,张艺谋其实并没有被老三和静秋的故事所感动,他只不过是想通过逆向操作,通过取巧的方式来在市场上取胜。不客气地说,这并不算什么智慧,充其量是一种农民式的狡黠罢了。
导演的动机至关重要!我们很难想像,一部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如果不能感动导演本人,它又如何能够感动观众?这好比一条小溪,如果从源头就被污染了,下游又如何可能纯洁呢?导演既然意在取巧,他就不会真正用心去表现所谓的“纯爱”,而会只想着制造各种噱头来讨好愚弄观众。
影片放映后,尽管张艺谋取得了市场上的成功,但却遭遇了电影自身的失败。记得我在观看这部电影时,待到剧情发展到一个最为“催泪”的情节:老三流着眼泪蹲下身来为静秋包扎脚上的伤口时,我身边的一位通常极易被感动的朋友俯在我耳边说“我一点都不感动”,而我的感觉居然和他一样。
不真实,不合逻辑,是这部影片的硬伤。老三和静秋为什么相爱?影片完全没有交代,不过这个可以用“一见钟情”的老俗套勉强加以解释,那么他们为什么又在相爱中守身如玉,不亵渎这份“纯爱”?
假如说,他们是执著于某种信念而这样做的话,那我可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份“纯爱”了,但问题并不是这样的。从“电影的事实”来看,他们之所以压制住了冲动,并非是由于对“纯爱”的信仰,而是迫于外界的政治压力以及他们的无知。
从影片交代的事实来看,他们的爱情之所以困难重重,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外界巨大的政治压力——静秋的父亲是右派,母亲是“走资派”,但静秋本人又希望毕业后留校工作,所以,任何可能招致非议的行为,当然包括早恋,都必须绝对避免。只是如此一来,一个合乎逻辑的推理是,假如没有政治上的压力,老三和静秋早就上床了,是不是这样呢?
顺便说一句,张艺谋对文革的理解是肤浅的,停留在概念化、脸谱化和30年前伤痕文学的水平上。我们在影片中看到,静秋和她的母亲宛如生活在“敌占区”,始终面临着巨大危险,但影片又不能解释静秋何以能够不“上山下乡”而幸运地留校,学校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政治背景复杂的人留下来工作。张艺谋显然忽视了,在他的讲述中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假如政治真的是如此重要,则静秋不可能被留校;反之,静秋成功地留校了(似乎并没有遇到什么了不起的政治障碍),则说明政治并不重要。
张艺谋在影片中,还颇善于用看似不经意的“闲笔”来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偏见:比如,他刚刚用一个长镜头展示静秋和几个同学在舞台上表演“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中间没有任何过渡,就直接切换到两个造反派在教训“走资派”母亲,静秋和一个同学满怀羞愤地躲在墙角观看的情景,这组镜头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当然是文革既荒诞又愚蠢。
老实说,我觉得张艺谋在整部电影中唯一老辣的地方是:他撒了谎,但却没有说一句谎话。因为他并没有提及,文革中青年学生对毛泽东的狂热崇拜,并非愚蠢,是因为很大程度上毛泽东把他们从“资反路线”所制造的白色恐怖中解放出来的结果。张艺谋也没有提及,普通群众可以监督、教训“当权派”(只有“当权派”才有资格成为“走资派”),也并非荒诞,而正是大众民主的一种表现。
张艺谋是聪明狡猾的,他知道今天的中国谁是主流,也知道谁掌握着话语权和最多的资源,因此他用这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闲笔,来向他们做一个交心,确保他们不会误解自己居然是在歌颂文革,也就相当于交来一笔政治保险费吧,相比较而言,姜文就比他冒失多了。
回过头来继续说“纯爱”。阻止他们上床的另一个原因,就是静秋的无知了:她目睹了女友怀孕、流产的巨大痛苦,又莫名其妙地相信“只要两个人睡在一起就会怀孕”,所以她对自己和老三的交往心存恐惧,但“恐惧”并不是“纯洁”的同义词,如果一个小偷因为担心被抓而不敢偷东西,我们能因此说他是纯洁的吗?如果这就是她拒绝和老三发生关系的原因,那我们假定,如果有人对她进行了性启蒙,并提供安全套一类的避孕工具,则结局会不会是两样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就算静秋对老三的爱不纯洁,那么至少老三对静秋的爱是纯洁的吧?
我只能说,老三对静秋的爱是普通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在老三和静秋的关系中,他一直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一直是游刃有余、可进可退的。他既未感受到政治压力,也未感受到经济压力。对老三来说,他唯一的压力来自静秋的心理压力,而从老三的角度看,这种压力在很大程度属于庸人自扰。他之所以妥协是为了迁就静秋母亲的态度,而并不是他也认为真的存在什么灾难——老三这种从容的状态一直持续到他发现自己患了白血病。
人性的光辉,总是要在克服困难的过程当中才能彰显出来,老三一直没有什么困难需要克服,又能有什么令人感动的地方呢?不错,由于静秋的顾虑以及静秋母亲的命令,老三做了等待:等着静秋留校,等着她转正等。不过这种等待实在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都相当年轻,老三闯入静秋的生活时,静秋还只是一个中学生,即便是按今天的标准,这也属于不折不扣的早恋,老三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等待,对这个年龄的人来说,等待只会让爱情更加甜蜜。
大概张艺谋意识到了这个漏洞,所以他在影片的后半部,也就顾不上控诉文革了,干脆直接让老三患上白血病,试图通过老三面对死亡时的表现来展示“最干净的爱情”。
人是很难改变自己的套路的,所以张艺谋预期的高潮,仍然是一出“床戏”。静秋到医院去看望老三,由于医院规定病房不许陪夜,老三就把静秋带到了一个医生借给他的房子里。坦率地说,这出戏拍得很脏,“跟嫖雏妓似的”(一评论人语)——老三的手向静秋的下身摸去,被静秋下意识地抓住,不过静秋最终还是松开了手,说“今天你无论做什么,我都答应”。
这是整部影片中老三唯一感到煎熬的时刻:自己来日无多,这个机会空前绝后,抓住还是放弃?这是个问题!
老三最终选择了放弃。应该说张艺谋设计的这个噱头还是很高明的,在今天“性自由”“性泛滥”的背景下,“性”和“爱”是分离的,“性”除了意味着及时行乐之外,并不能代表更多的东西,一个人如果出于自己的意志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性”,不妨被视为一种高尚或升华,张艺谋正是打算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赚取观众的同情乃至眼泪的。但是,张艺谋忽略了一点,他是假定在老三和静秋之间存在一种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情况下,性本来应该是他们之间爱情的一种升华,但如此一来,老三的放弃,就不再是一种高尚,而是一种故作纯洁的矫情了,如果考虑到这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机会,那么纯洁甚至是一种残忍了,他在观众心中唤起的不是同情,而是厌恶。
张艺谋是很清楚自己故事的苍白的,为了弥补这一点,他加进了很多“佐料”。比如他使用前苏联歌曲《山楂树》作为影片的主旋律,意在讨好喜欢怀旧的中老年观众,殊不知这首歌曲是歌颂青年工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生活的,而《山楂树之恋》是以控诉作为底色的,因此这首歌更像是一种反讽。再比如,影片中多次出现了塑料绳编织的金鱼这一小道具,这确实是20世纪70年代女青年中流行的爱好,但由于它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毫无用处,因此这条金鱼也就成了一种炫耀性的无用的小摆设。
张艺谋想让观众看到“纯爱”,但观众并没有看到“纯爱”,而仅仅看到了男女主人公面对爱情时的种种机会主义的考虑,因此观众可能更加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的爱情,这样的结局,张艺谋想过吗?
3.《山楂树之恋》之山楂果 篇三
“红花如是血,白花就是情。”山楂如血,可它的树花却最是纯明不过。故事中的山楂花,为一层独特的历史,镀就瑰丽的血衣,等待着一份默然的相爱的机缘,褪下浮嚣的痕迹。它盈盈而至,又翩翩离去,留下那一树郁结五内的至贞至坚的相爱传奇,留下故事之前的你我,在久远的时空背后,沉默淌泪,静定欢喜。
百花园内,绽放有无数可寄情达意的爱情之花,如玫瑰如罗兰如百合如白橘,而独独未曾想到有一捧迎风受雨的纯白的五瓣小花,也能牵扯住人的寸寸柔肠,含着盈盈粉泪,于心间珍重地刻下对爱的“忠贞”二字。而那洁白的花儿,几经多少的情折竟能凝结成那一枚枚珊珊可人的红色小果儿,捧起它们,心中涌跃点滴无瑕情动。
小时候顽劣不过,也最是刁嘴,心中惦念着节下的无数美食,狂慕那些咸甜口重的食物,常常耍个小小的无赖刻意躲避那些酸涩的健康食品,其中就有父母大人们苦劝不肯一尝的山楂果,只是,小孩儿除却嘴刁又最最贪舌,又是要吃得满意,又是要吃的欢畅,于是,手里不但攥着,满口嚼着,小眼珠子又滴溜溜地不住往其它小食处飘着,最后,只得挺着圆鼓鼓的肚皮,卑弱地央着最亲护孙儿的祖母化解这等疑难杂症。记得祖母常会从内厢房的干果盒中细细捡出三枚饱满绽圆的山楂干果,用沸水一烫,塞入小儿口中,细细嚼,慢慢咽,无比的尖锐的酸味仿佛会沿着齿牙之际直钻入头皮,就这般硬生生地吞下一枚红果,苦嚷着不愿再沾此物。祖母最是通达不过,挑了一小块酥酥的麦芽糖,引逗着孙儿一口红果一口酥糖地完成这寻凡人家的食疗之法。长大后,查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由果部三十卷山楂一目中证得一条,“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用,恐反克伐也。”,于今重新记取祖母的食疗方子,无比亲暖的记忆中便添了若许对祖母的敬慕之思。
据古书上记载,山楂果因为其果味类似楂子(即木桃),所以便有了现在山楂之名。其实,国人食性多好鲜咸甜辣,但偶尔众味吃絮了,便会念叨起这五味的头一味来。只是山楂之酸着实凌厉,再嗜酸食之人,怕亦是不敢如食用橘柑般快意吞食吧。于是,还得尊着祖母们的方儿,配齐了甜软的糖汁浇于用竹签子串成的果实之上,待糖汁迎风吹硬,甜香的麦芽糖味道融着隐隐的山楂香招摇于市集。这就是举国风靡的冰糖葫芦啦!
4.山楂树之恋影评 篇四
在《山楂》上映之前,M发来片花给我看,声称仅仅2分钟内简单几个镜头就感动的泪花四溅。他说老曹你这样只懂油盐的妇女一定要被洗礼一下。当时还处在热恋中,于是信誓旦旦要和男人一起去,并且梨花带雨滴哭倒在他怀中。
幸亏单身之后一群姐妹淘没有让我太孤单,幸亏这部电影也只有片花拍的好看,幸亏张艺谋又骗了我们几十块钱,幸亏一部小成本电影让我们至始至终都看的那么欢愉,让我立刻从失恋中喜气洋洋的走了出来……感谢老谋子,感谢牙齿白花花的男主…如果打分的话我给山楂打3.5,我是好人,给《无极》都打了4分呢…
话到正题。在山楂风靡之前就先看了原著。原著中对老三作为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有为知识青年的血肉的的刻画都是很成功的,这句话完全是褒义。他的睿智和脉脉含情都令人心动无比,但是在剧中,许多闪光点如他跨越时代的--预言一般的言论和观点(我认为对丰满的塑造老三极其珍贵的部分)都被忽略了,而用生硬的字幕代替了过去,在我打了个哈欠的空当,就不知道剧情的发展到什么地步。让人顿感无趣的是,明明是羞涩的年代,却在不知道第几个镜头之后就进入钻进一件大衣里取暖的暧昧,手拉手的直白。原著中两个人牵手之前漫长的心理历程被剪辑的毫无踪影,感觉上第三次见面就干柴烈火上了。如果我想看俊男美女玩激情,实在不如找一部爱情动作片来的过瘾。他总是在危急时刻出现,就像蝙蝠侠一样被需要,也在剧情高潮时候消失,像韩剧一样离奇的死于白血病。我感慨的是,就像我上一次写唐山影评的时候的那句话,中国连一个认真讲故事的导演都没有么?
老谋打着史上最纯和文艺腔的旗号做噱头。但文艺气质和矫揉造作之间就隔着一层薄薄的膜,捅破了,那就是人见人爱的小清新;捅不破,难免搞得不伦不类东施效颦。张艺谋用《山楂树之恋》告诉我们:小清新可以有,而且,这绝非文艺青年的专利,文艺中年甚至文艺大爷们都可以玩得风生水起,清新无比。
《山楂树之恋》绝对捅破了那层膜,整部影片都彰显出张艺谋一流的导演功力:画面构图、场景调度、演员调教,乃至全片的风格节奏,都被张导有条不紊张驰有度的把控着,在一个很容易洒狗血炫特技的时代里,《山楂树之恋》就像一瓶天然矿泉水,用片尾那一树白色山楂花淡雅恬静的鄙视了一把满世界的垃圾饮料。
不过,文艺气质的膜捅破了,静秋的那层“膜”神话却被树立起来。号称“史上最干净的爱情”,这“干净”从哪里来?主要就是无知。静秋根本没学过生理卫生,连她的知识分子妈妈也只能用手指划拉鼻尖来检验女儿,从这个层面来讲,静秋还不是女人--空有发育成熟的身体,脑子里还是一团浆糊。李保田在《有话好好说》里说:“别拿无知当个性。”我也想说一句:别拿无知当纯情。纯情不是因为稀里糊涂搞不清性行为含义,而是内心的纯洁和善良,以及对爱情神圣化的追求和信仰。再者,“史上最干净”这几个字是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敢说的吗?史上煌煌一部《红楼梦》,形容林黛玉也不过就是“生得干净一些”,不肖子孙们居然敢自我标榜“史上最干净”,也难怪李少红敢在大观园里玩快进。
纯情也不等于处女,满大街小广告上的“处女膜修补术”?再者,费雯丽在《魂断蓝桥》里曾塑造了一个沦落风尘的站街女,你能说她不纯情?只有两种社会需要贞节牌坊:一是万恶的封建社会,二是乔治•奥威尔笔下的那个“大洋国”。对一个宪政条件下的现代民主社会来说,只要不违反法律,性行为基本上是个人行为,公权力不应当干涉。有些姑娘膜还在,但满脑子男盗女娼;有些姑娘敢于大胆的去爱--更重要的是,敢于大胆的去做爱--但内心依然纯洁善良。
纯情意味着你要为爱付出,要有牺牲。而总像哆啦A梦一样适时出现的老三基本没给静秋付出的机会,指哪买哪,高干子弟就是不含糊(立马让我想起了《蓝宇》里的捍东)。有这么个王子呵护,静秋和老三与世隔绝的谈着他们似是而非的爱情,什么“史无前例”的历史背景,在《山楂树之恋》里竟然被阉割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宁愿把老三当作静秋玩陀螺的后遗症。影片的所谓“干净”恐怕更多的让人联想起叙事的薄弱:那些硬插进来的幕间字幕让剧情发展支离破碎;除了静秋、秋母和老三以外,其余的人物更是可有可无的道具,连老二也只是做了一次送核桃的快递就不知所终了。
静秋最后决定与老三共度一夜,我这种龌龊之人难免觉得有交换之感。诚然,对静秋而言,也许这就是圣洁无比的付出。不过,受了老三这么多恩惠,决定以身做答,这能算是不掺杂质的爱情吗? 剧情到这里的时候,我跟婷婷说,到这里决心献身实在是太做作了,换了我怕是第二次见面就脱光了。婷大笑。不是我多情或放荡,我一直觉得爱情里面是什么都不该计较的,献身与不献就表现纯与不纯了么?
我爱他,和他是高干子弟,他待我真心,他在村口等我,他高大英俊牙齿白,他买来山楂树的脸盆,他给我包扎受伤的脚,他买来好看的胶鞋,他给我家送核桃,他和我去游泳,这些都没有关系,我要献身,原因就是我爱他,一见钟情的爱,一见情人定终身的爱,一见到他就脱衣服的爱。不是回报,不是还债,不是交易。
只是爱。
话说回来,《山楂树之恋》能红起来,本身也说明了我们的时代“纯情”太匮乏了。这么烂的一本小说居然风靡一时,足见国人对真诚爱情的渴望。这是一个小三当道二奶为王的时代,守身如玉几乎是一个神话,所以,《山楂树之恋》出来应合了我们,也是符合文化消费心理的。
不难想见,《山楂树之恋》定会勾起一代人的记忆,必有一些德艺双馨的道学前辈们跳出来,痛说革命家史,大谈自己如《山楂树之恋》般的过往纯情,然后,再顺带指责一把80、90后们道德沦丧、生活放荡。
当初抡起皮带联动打老子的是你们,后来一股脑的扎进市场化进程里“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的也是你们;现在,你们脑满肠肥权钱在手,便开始包80后二奶养90后小三,然后,再顺带指责一下80、90后们多么的堕落,多么的不懂“纯情”。
喵了个咪的,这帮人怎么没让蜱虫给咬死?
总之,我在看原著时的那真真切切的感动都在这部千方百计煽情而不得其法的电影里磨灭了。屠格涅夫曾在《初恋》中写一个十六岁的男孩爱上一个比他大几岁的女孩,有一天女孩心血来潮说:“你老说你爱我,好,要是你真的爱我,现在就跳下来找我吧。”男孩什么话都不说,从十四英尺高的墙上一跃而下,摔得整个人知觉迷糊。
真正恋爱中的人就是带着这种不顾一切的愚猛,没有理论,没有分析,干干净净。老三喜欢静秋,他小心翼翼揣测着静秋的心思,在误解中忍受折磨;每天追随着她的身影,有时错过了渡河的时间就在河边亭子里过夜;捧着静秋受伤的脚心疼的掉了眼泪。老三已经永远离开了,当很多年后,一个已经尝过人情世事的老人,想起这段曾经静悄悄的躺在日记里的往事,回忆会如山楂花一样洁白无瑕吧。
5.山楂树之恋赏析 篇五
欣赏完《山楂树之恋》后,我觉得其实里面所采用的叙事、蒙太奇应用、剪辑、拍摄手法等都非常地简单明了。
就叙事角度来说,主要采用了平叙即顺叙手法。它几乎可以当作生活记录片来观赏。它只是很简单地将一个故事中的每一段情节都一一地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呈现出来,就像是一本日记本,每一天的故事每一天记录下来。它更多的反映生活的本色,目的是为了影片更真实。同时,导演在每一段情节中,巧妙地借助于各种暗示、隐喻和烘托的具体手法,用一棵开红色花的山楂树来象征纯洁、热烈而美好的爱情。
就蒙太奇应用来说,采用了平行蒙太奇、象征式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和因果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在很多地方都能体现。譬如,静秋和欢欢去找老三那段,静秋在河堤上等得时候的动作和老三抱着欢欢走向河堤的动作相互穿插表现出来。象征式蒙太奇方面,这部影片有一个最主要的代表是西坪村那个开红花的山楂树。作为西村坪那棵开红花的树,它是这部影片的核心线索所在,同时也是静秋和老三坚贞爱情的见证和象征。结局中,静秋同老三最终也没能实现一起回西村坪看山楂花的愿望,而且象征着两人爱情的山楂树却开着白花,最后还被水淹没了。这时《山楂树》歌曲渐渐响起。歌词里情人约会的喜悦与影片中的爱情悲剧形成对比。老三为了和静秋约会,于是经常到二队加班争取轮休。这样子变得更有机会接触那些很有可能导致他去世的矿石,同时就使得他更早地离开了静秋。这是因果蒙太奇的表现。
就剪辑技巧来说,这部电影所采用的也很单一明了。每一段时间的情节的承接递进,都采用渐隐和留白字幕来进行切换。除了几个摇镜头和移镜头之外,镜头的切换没有太多技巧,很多是直接地切换。交代情节环境时采用了全景和近景,更多的是对人物表情的描写时采用了特写和近景。
6.《山楂树之恋》影评 篇六
纯洁女性镜像的历史建构
电影宣传中再三强调, 这是一个“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如果说是相对于当前的商品经济时代里, 被无尽物欲搅腾得浮躁不安的社会风气而言, 确乎也可以说是一股清新的风, 以一种朦胧忧伤的调子, 讲述一个过去发生的初恋故事, 无论怎么说, 都是独具匠心的。但仔细思考, 又会有些困惑, “史上最纯洁的爱情”, 顾名思义, 应当是指电影中的爱情是历史上最纯洁的爱情, 那么, 何为“史上最纯洁的爱情”?笔者推测, 导演所谓的“史上最纯洁的爱情”, 大概是指影片中热恋的男女主人公曾经同床共枕一宿, 但除了拥抱谈话外, 并没有丝毫其他的关系。也许是由于太在意“最纯洁”的叫座率, 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几次热吻在电影中都没有出现, 两人的拥抱也是隔河相抱, 甚至在小说中原本丰满性感、小资情调的女主人公静秋, 变成了一个发育未全的“青涩”少女, 这种“纯洁化”的结果, 当然也使观众难以理解老三为什么要对静秋如此深情, 只觉得这是一种畸恋。如此“最纯洁”的电影, 为什么却单单要保留“让导演十分慎重”的“床上那场戏”?难道如此这般就是“史上最纯洁的爱情”了?这种缺乏生活逻辑, 没有情感逻辑铺垫的“不及乱”情节安排, 除了为叫座外, 其深意实在是令人难以明白。再联系电影《山楂树之恋》的制作与宣传, 使人分明感到, 导演对演员的选择标准是值得商榷的。两位演员都是新人, 没有任何表演基础, 但是导演却说:“这部电影的后半段他们的表演已经不输专业演员, 而且有些东西还是专业演员演不了的。不是专业演员没有能力, 而是他们无法再去复制一些本能的东西。这些东西就像初恋一样。”①但事实上, 两人都自曝没有恋爱经历, 拍完后又都承认:在表演中没有擦出火花。那么对导演的本能表演说应作如何理解呢?在影片宣传中倒是对挑选女演员的费心大肆渲染, 说剧组是如何在两千多名候选人中, 选择了一个高中学生, 该女又是如何纯洁无瑕云云。在一个男权社会里, 女性仅是男性的欲望对象, 一个女人的价值首先取决于她是否“纯洁”, 一个女演员的胜出不在于演技出众, 而在于是否“纯洁”, 甚至是“青涩”。编导通过故事情节与女演员身份的叠加, 直接为观众建构了一个符合这一心理需求的“纯洁”女性镜像——为了商业利润, 打着“不俗”的广告, 做着迎合社会低俗心理的行为。因此, 这所谓的“史上最纯洁的爱情”, 若是被评选为2010年度“最成功也最纯粹的商业广告”, 可能更准确些, 若没有这样成功的广告, 大概上座率就保证不了现在这么高。
男权话语对女性社会角色的诱导
电影改编者取消了小说原本具有的较多文化思考的特质, 在保留原小说主体故事线索的基础上, 以“史上最纯洁的爱情”定位, 将该片拍成了一部青春偶像剧, 导演说, 要使“每个女人都想嫁老三, 每个男人都想娶静秋”②。电影中的静秋, 导演认为要“清纯可爱”, 观众才会喜欢她, 因此消解了小说中其思考叛逆的性格特点, 使她“青涩”又柔顺, 说话总是燕语莺声、温婉平和, 还略带忧伤。而老三这个人物形象, 就是一个完美版的白马王子:不仅高大英俊, 帅气阳光, 对爱人用情极深极专, 而且还有一个位高权重的父亲, 因此, 在一个吃饱穿暖普遍尚有困难的时代, 他能拿出大白兔奶糖、冰糖、泳衣等赠送给生活在困境中的静秋, 并且帮助静秋在别人都下乡当知青时, 能“留城、参工、任教”一路畅通, 让她为此感激不尽。但细细想来, 这样一个中国版的王子与灰姑娘的故事, 也并不是那么美好。静秋形象的改变, 看似美化, 实则是为了迎合男权主义的幻想, 是媚俗化的结果。静秋的“好运”, 与其说是命运, 不如说是对女性社会角色规范的一种诱导:只是因为有了老三的爱情, 她才有了命运的逆转, 因此, 她理当以他的意志为意志, 以他的命运为命运, “他哪里走, 我哪里跟”。③这一陈腐的观念, 消解了女性在爱情婚姻中所应恪守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尊严, 也失去了面对生活创痛时冷静承受的克制与理性:“天呀地呀, 你不要带走他, 风呀雨呀, 你不要伤害他, 我要变做山楂花, 随他化作泥土, 在这里安家。”④尤其是, 这“最纯洁”的爱情似乎还确证了一个潜结构:美丽的女人就是男权社会的紧缺资源, 其配置方式要符合权力秩序, 拥有更高权力 (政治、经济或文化) 的男人就可以有更大的优越权。因此编导很干脆地删去了农村青年老二长林与老三同时爱上了静秋的情节, 这不禁使人想到:若是老三没有了位高权重的司令员爸爸, 甚至还有一位正在挨批斗的走资派妈妈, 编导又会让他们的故事怎样发展呢?塑造这样的“好女人”形象, 并将其定义为“每个男人都想娶的”, 使现实社会中的女性在这种强大的话语压力下, 行为自觉不自觉地都以成为一个被接纳的“他者”为目标, 把人生希望寄托在偶遇一个好男人的拯救, 从而放弃自己的主体意识, 女性的主体性、人格自由等现代观念就被不知不觉地消除了。“每个人都想的”人物形象, 就这样通过大导演大片的传播, 将男权话语内化为女性的行为准则, 重新将女性纳入到被看的角色地位上, 借着浪漫爱情的名义, 通过人们的无意识认同, 使这一秩序结构拥有了秩序的合法性, 进一步导致了女性在大众文化生活中主体地位的丧失, 使爱情就这样成为女性致命的诱惑, 成为一个权色交易的符码, 成为男性争夺地位财富成功的战利品。
虚构的历史幻像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
电影《山楂树之恋》在宣传中, 也非常强调这是一个“发生在‘文化大革命’中的”⑤真实的故事, 将那逝去的历史也进行了极充分的商业利用。电影的背景画面, 给人印象很深的就是水彩画一样的淡淡的、朦胧的灰绿色调, 使整个画面清新又朦胧, 烘托了一种凄婉优美的风格, 很美、很怀旧, 因此也就很时尚。苏联歌曲《山楂树之恋》是与其青春记忆相伴随的, 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编导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 电影虽是历史题材, 却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历史真实, 而是在与历史真实“似与不似”之间的选择虚构后, 以迎合当下观众的文化娱乐趣味, 满足他们的情感和心理欲望为手段, 以此换取巨额的商业利润, 也正因为如此, 导演才将原本与情节不太相关的“文化大革命”舞蹈大段地植入。编导将这一历史年代中的人与事陌生化、奇异化地展示给观众, 带来了巨大的商业价值。电影《山楂树之恋》以三十多年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作为叙事背景, 这个物质极度贫乏、精神极其压抑的年代中的人和事, 很好地满足了当下观众的幸福感需求。虽然总体上来讲今天的生活是比过去好了很多, 但也并不是特别富裕, 而消费主义文化又四处泛滥, 在这种社会背景中, 这部极其贫乏压抑的电影, 不知不觉地使许多观众在观看过程中, 在今昔对比中, 倍感今日生活的富足, 得到平等轻松的满足, 比如静秋尚须以自虐的方式“挣表现”的情节, 不知使多少观众在惊叹的同时, 又潜滋默长出多少幸福感来。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 在商业意识的主导下, 电影《山楂树之恋》的编导, 无疑是以历史的外壳包装当代社会的人物关系和情感表达, 在这看似温情脉脉的爱情童话中, 老三和静秋的故事模型, 其实就是一个以男性中心的“英雄救美、以身相报、义辞不受、生死相随”老掉牙的模式, 但经过编导用淡而远的时代为故事中的人和事上妆之后, 与权力、财富相关的一切都不再赤裸裸的, 一切都似乎变得让人赏心悦目了——历史的展示方式, 只是方便了导演在时尚安全的怀旧外壳下, 更为“艺术”地表达现实题材原本不宜直接表现的社会心理。
参考文献
[1].艾米:《山楂树之恋》,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
[2].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3].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 北京:三联书店, 1996年版。
7.纯净凄婉的山楂树之恋 篇七
纯净凄婉的山楂树之恋
黄河科技学院 冯 华
《山楂树之恋》像一首淡淡的写意散文诗,用最简单的线条,最简单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纯洁、淒婉的爱情,去还原一个年代,怀念一种单纯的气息。
山楂树 纯净 凄美 恋情
没有华丽的场景,没有甜蜜的对白,没有接吻的镜头,只有两颗真诚的心…… 两位相爱的年轻人用最简单的行动,最平实的言语,表达出了对对方的爱……
《山楂树之恋》像一首淡淡的写意散文诗,以纯净凄婉淡淡忧伤的音乐,纯真凄美、催人泪下的恋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段纯洁、淒婉的爱情。用最简单的线条,最简单的手法,去还原一个年代,怀念一种单纯的气息。
《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并不复杂,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城里姑娘静秋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和同学去西坪村体验生活编教材时,认识了军区司令员的儿子老三。老三喜欢静秋,甘愿为她做任何事,等她毕业,等她工作,等她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达成了,老三却得白血病去世了。
《山楂树之恋》的风格朴实无华,纯净唯美、郁郁葱葱的画面,又像是一副写意水墨画。
一、纯净凄婉、淡淡忧伤的音乐
影片中优美的前苏联歌曲《山楂树》的旋律荡气回肠,曲调悠扬潺潺,词语意境深绵,深沉感人,为影片增加了时代感,使人感受到那段纯美的爱情故事。静秋和老三的唯美纯洁爱情令人动容,尤其当片尾曲山楂树哀婉柔美的旋律响起时,很多人都被深深打动,潸然泪下。故事进行中,没有华丽的拍摄技巧和精彩的影片剪辑来衬托,只有这么一个沉闷平淡的剧情以及那反反复复犹如八音盒般清脆的主题曲,毫无跌宕起伏却能捕获人内心最细小的感触。两个相爱的人隔河而望,做出拥抱样子的姿势,又比如那个躺在心爱人身边的夜晚,还有那句话:你活着,我就活着,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影片伴随着催人泪下的《山楂树》:
当那嘹亮的汽笛声刚刚停息,
我就沿着小路向树下走去。
轻风吹拂不停,
在茂密的山楂树下,
风吹乱青年旋工和铁匠的头发。
啊,茂密的山楂树呀,
白花满树开放;
我们的山楂树啊,它为何悲伤。
干净而清新、纯粹而唯美的音乐凄婉动听,带着一些久违的淡淡的忧伤,深深的感动,让人留恋往昔的时光!一下子将我们带回了20世纪70年代,虽然忧伤,却是那样单纯,唤起了年轻时对生活的美好憧憬,青春令人怀恋,歌声让我们流泪,是凄苦的愉悦。电影就像片中的静秋,单纯,质朴,宁静......山楂树之恋纪念了一代人至死不渝的爱情观。
纯纯的爱,淡淡的情!很平淡,平和的剧情,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不平凡的故事,很好的诠释了那青涩的初恋的感觉。 这是那个时代的纪念,完完全全的爱情故事和刻苦铭心的岁月流年的交集。谁没有如此纯净的初恋呢?这首忧伤的主题曲,将我们带到一个遗忘纯情也被纯情遗忘的世代,也许这部电影、这个故事发生在久远的年代,或许是一阵清丽的风,风里带着山楂树青涩的味道,感谢这首忧伤的主旋律给人们留下那个时代的怀念。 一些伤感的场面配合了一些古筝、钢琴和小提琴的声调,缓缓调剂出一种悲情的气氛。
二、纯真凄美、催人泪下的恋情
《山楂树之恋》讲述的爱情平凡又伟大,这种爱情并不遥远,就可能发生在现实你我的身边。柏拉图式的爱情体现了那一代人的遭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这样一份爱情实属不易!笔者也曾是他们中的一员,下乡了几年,深刻体会到当时的艰辛!谈恋爱就像是在打游击,一个在前一个在后!作品体现了那个年代缺失的就是爱的宣泄和表现,从而反映出现在的社会世风日下,对性爱刺激的追求,缺失是那种最纯美,最真挚的爱! 作者用最朴实的手法描绘出对异性的朦胧,对爱的执着,那些字字句句深刻的映在在我的脑海中“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你活着,我就不会死,但是如果你死了,我就真正的死了”这是被称为最干净的爱情, “当年有一代人不要存款,不要房产,不要汽车,只要有感觉就一起推自行车去登记,然后都戴着红花回家了,然后风风雨雨一辈子,相亲相爱几十年!”或许这是我们现在这个物质至上的拜金时代已经消逝的爱情,也正是因为现在其不存在,而越发显得难能可贵吧。圆满的结局因为是众望所归,失去了传说的意义,感情的东西只有悲剧结尾才显得格外撕心裂肺,格外凄美。纯爱是来自心底的一种自然的涌动,无序无目的无价值判断,无功利般的洁净无暇,这样的情怀往往是一种内心的独白静静地来再轻轻地走。
女主角静秋虽然不够惊艳,却十分清秀、十分纯真。她看上去过于柔弱,但骨子里透着一种执着,一种坚强。 虽然周冬雨的形象和小说中的有点不同,显得有点弱不禁风,但更加增加这段凄美爱情的感染力。静秋的青春、青涩和清纯,眼睛透亮、眉宇清秀、干净,给人一种“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男主角老三的表演晴朗、纯净,自然朴实,很阳光,回归了那个年代,把老三的痴情、体贴、肯牺牲的性格,表现得非常到位,阳光帅气的形象也俘获了不少观众,弥留之际的病入膏肓的“惨样”让观众落泪伤感。尤其是两个相爱的人隔河拥抱的动作,和静秋一步三回头的眼神,真的很美…… 两个心灵相通的人,是不需要用言语表达的…… 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传递情感…… 这就是爱的力量……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也不能等你到25岁,但我愿意等你一辈子……在这样一个很干净的场景中间我们去山楂树下去品味纯爱,山楂树下去画爱,干净的画面、演员质朴的表演、20世纪70年的纯爱打动了许许多多观众。当“老三”弥留之际听着“静秋”的呼唤,眼角流出最后的眼泪时,让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山楂树之恋》人物的对白并不多,大多数时候是靠一些暖人的细节来带出画面内容,比如:一根木棍的牵手、一次次送出的礼物,隔着窗子摇手、隔着江岸拥抱、一个画着山楂树的搪瓷脸盆,一个用塑料管编制而成的金鱼钥匙链,所有这些细节平凡而短暂,但意味却是恒久而绵长。我们还能感受这样的小清新吗?我们难道就非得那么现实吗?纯情一回又如何! 20世纪70年代初,响应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笔者也曾是其中的一员,也曾相互赠送过笔记本、钢笔之类的情物,朴实而美好。静秋对老三很好奇,终于两人相见,以山楂树为话题,袒露心扉,互有好感。老三送她钢笔,老三对静秋的完全付出,他的细心、他的执着、他的率直,成就了一段几近完美的爱情,完美到要用死亡使其永恒。他哪里走, 我哪里跟, 心中的相思说不清我唱的歌 他拉的琴山楂树连两颗心,红花如是血白花就是情。和时下男女敢爱敢恨,奉子成婚成风相比,《山楂树之恋》的纯爱的确让人对那个年代有些眷恋和美好的回忆。剧中没有爱情戏惯有的接吻镜头,没有激情戏,但“静秋”坐在“老三”单车前,裹着对方的白衬衫,在街上肆意飞驰;两人在医院不舍分离,隔窗对望以及河两岸互迈徐步,四目对望等镜头,让观众感受到那个白衣飘飘年代的纯爱。
影片也有不尽人意之处:剪辑过于零碎,中间穿插一些黑幕白字的旁白,用字幕草草交待剧情,破坏了美感。正如网评:电影不如预告片,预告片不如剧照精彩写意的作品。老三给我的感觉就像一个神仙,飘来飘去的,而且那么美轮美奂,不真实……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