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生命线

2024-11-08

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生命线(共13篇)

1.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生命线 篇一

有效提问成就高效课堂

课堂学习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活动,其主要形式表现为问答活动。有教师问,学生答、文本答;有学生问,教师答、文本答;也有文本问,学生答、教师答。其中小学生的提问往往受限于儿童的心理和思维特点,需要教师的提问加以引导,而文本的提问又较为单一不能体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的提问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教师有效的提问能成就高效的语文课堂的原因之所在。

教师的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交流对话的“把手”,也是诱发学生开启思维、探究创造的“发动机”。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始于问题”,西方学者德加默说:“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好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打破学生思想的平静,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如何精巧设问,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收获,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呢?我结合自己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体会,浅谈如何利用有效提问来成就高效学习。

一、把握时机——有启发性

提出问题要选择最佳时机,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抓住最佳的提问时机呢?。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进入“愤悱”状态,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疑问,就会产生求知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或课前设疑、引人入胜,或课中置疑、波澜跌宕,或课后留疑、回味无穷,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探求状态。如在教《生命 生命》这课时,先向学生课件展示杏林子在写作时身体所患的疾病,接着就抛出问题:让学生默读课文后说说像杏林子这样一个身体残障的人是怎样面对生命的?你觉得她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句子知道的?这一问,无疑放飞了学生的思维翅膀,学生就得认真地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寻求答案。通过学生的学习、思考、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杏林子是个面对命运不公,身残志坚,不向命运屈服的人。这种课前置疑提问,学生的情感处于“高原地带”,不一睹为快都难。又如教学《白杨》这篇课文是,在学生了解了白杨这种能够常年生活在大戈壁等恶劣环境中的植物后,明白了白杨的品质特点之后,提出了“爸爸看到火车开去方向的大白杨和几颗小白杨为什么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引导学生从感性理解上升到理性理解,从而明白借物喻人的道理:借白杨树的品质来赞美那些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人们。这种适时的提问,一下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悟。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师启而生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只有把握关键时机的提问,才对学生具有真正的启发性。

二、循序渐进——有层次性 提问的顺序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梯度。这种提问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又能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观潮》一课时,我是这样提问的:这篇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然后,我接着说:你是怎样理解“奇观”这个词语的呢?课文里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这个奇观?接着再问:潮还没有来时,又是什么情境呢?潮过后呢?读了课文后说一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利来写浙江潮的呢?这种提问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充分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对话,激发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又如在教学《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是,我是这样提问的: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前,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阅读了相关语段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接着提出“主人公出示百万英镑后,裁缝铺老板和伙计托德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学生在了解了在百万英镑出示前后,比较老板和伙计对待同一个客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情况下,最后再提出“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学生不难理解:金钱在这些势力小人面前,展现了无穷的“魔力”的道理。由于提问有层次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久而久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变强,而且乐学,善学,爱学。

三、难易适度——有连接性

问题要难易适度,要让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性的联系。提出的问题最好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太深奥。太简单,没有思考的必要,索然无味,学生提不起兴致,也无从学到新的知识,只能停滞不前;太深奥,新旧知识之间无法找到衔接点,学生无从入手。难度过大的问题不仅达不到预设的教学目的,反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事与愿违。因此,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能使学生通过努力从“已有的经验区”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到桃子”。如教学《四个太阳》时有人设计了问题:“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这个问题就未免过于简单,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这对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价值。如果这样设计“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哪些小伙伴尝尝水果的香甜,他们是怎么邀请的?”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种问题既具体而又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既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秋天的乐趣,感受秋天给人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又如教完《四个太阳》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你想送世界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因为是一年级学生,又地处农村,一个“为什么?”学生没有知识背景产生联系,难度显然很大。结果,学生茫然不知所云,课堂一下子冷寂下来。有的教师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想画一个

的太阳,送给

。”学生思考片刻,纷纷举起手,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因此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掀起感情波澜,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突破难点——有指向性 所提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力求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重点内容对全篇课文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文的,是阅读教材中能体现文本中心思想的点睛之笔。阅读题材中有“题眼”,诗歌中有“诗眼”,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眼”,再分析全文,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本首诗理解的重点,同时也是理解的难点,它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让学生联系前两句诗所提供的意境说出这两句诗的字面意思,理解就显得有点狭隘,学生就不会知道它流传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诗句提问:“读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你的脑海里出现怎样的情景?” “这两句诗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有没有更深的意思呢?” 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欲望,他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仿佛看到园内林木葱茏,繁花似锦,红杏灼灼,灿若云霞。从而进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聚焦到诗文的关键处,不仅让学生领会诗意,而且感悟了诗的意境,深刻领悟诗中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促进生成——有探索性

生成是不能预设的美丽,在课堂教学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生成。有的生成对教学目标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推进了教学。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追问的形式,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升华文章的思想感情,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如在《一夜的工作》这节课上,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当学生读到“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句话时,情不自禁地加了个“啊”。面对这个生成,教师如果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记住,读书时不能添字。”那么教师显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个极好的生成资源,不懂得追问,所以不能帮学生理清思绪,不能帮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堂仅停留在表面,学生的探索不能引向纵深。我这样追问到:“你为什么不由自主地加了啊字?你的崇敬之情从何而来?”学生在提问中就能梳理杂乱的思绪,探索自己内心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生成的课堂是要让学生去获得深刻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适时追问,促进学生的课堂生成。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既讲究科学性又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灵活多变,我们教师只有潜心优化课堂教学中的“问”,“问”出师生的对话,“问”出文本的精髓,从而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让学生主动地探究,获得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有效的提问,才能成就高效的课堂学习。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当下我们都在热议的一个话题,也是当下提倡教学减负的必然之路。我们对有效提问的思考还在继续,我们对提高课堂实效的探索脚步仍在路上。

2.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生命线 篇二

由此可见, 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与实施中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缺乏整体教学观念, 有的超越了儿童的知识水平, 有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最常见的是只重结论, 不重过程。其现状确实令人堪忧, 课堂效果更是无处谈起。为此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 谈谈我在追求高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感受。

一、有效提问, 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所谓“兴趣点”, 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集中学生注意力, 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小学生的思维活跃, 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好奇, 而且很多时候课堂上的精彩回答是由问题的趣味性产生, 这也正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

在一次校内研讨课中, 我执教了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一课, 我是这样进行提问的:

师:小朋友们, 从《狐假虎威》这个有趣的故事中,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1:有的人没有真本领, 却喜欢借用别人的威风来吓唬别人。

生2:我明白了不能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师:那老虎和狐狸你更喜欢谁呢?

生:我喜欢狐狸, 因为他很聪明, 因为他遇到了那么强大的敌人却一点也不害怕, 还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他, 我们也要像他一样, 遇到坏人要多动脑筋。

生:我不喜欢老虎, 因为老虎太愚蠢了, 我们不能像他一样, 轻易相信别人的话。

“一石激起千层浪”。狐狸和老虎, 你更喜欢谁?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 学生的想法千奇百怪, 只要不是偏离文本价值的都给予充分的肯定。顿时, 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出来, 通过相互交流, 各抒己见, 就把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 变成

“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 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疲劳, 并能紧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所以这样的提问是有趣的, 学生是喜欢的, 也是行之有效的。

二、有效提问, 要在“愤”“悱”之时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倡“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意思是只有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 学生才能动情,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 继而张开思维的翅膀,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我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这一课时, 先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第三节感受霍金的不幸:1963年, 21岁的霍金不幸患上会导致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 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 霍金被彻底剥夺了说话能力。40年过去了疾病已使他的身体彻底变形, 全身只有三根手指会动, 演讲和答问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实现。

接着随即出示霍金瘫痪坐在轮椅上的照片。你想对霍金说些什么?此时的孩子们更多的是对霍金的同情, 觉得霍金很不幸。之后, 出示《时间简史》并简介其历史地位及其家喻户晓的程度。此时此刻, 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 心中充满着矛盾:这样一个身体残疾的人怎么可能会写出这样有价值的科学巨著呢?

这时针对学生心中“愤”“悱”之处, 我这样进行提问:

师:同学们, 你们一定感到很奇怪, 这样一位身体有严重残疾的人, 他是凭借什么创造出这样的奇迹呢?带着这样的问题自读课文的第4~12节, 到文中去寻找答案。

由于提问的时机把握恰当, 孩子阅读课文时格外专注, 也收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几分钟后, 学生开始汇报:

生1:霍金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生2:霍金乐观向上……

生3:霍金是生活的强者, 不向命运低头……

生4:霍金很刻苦, 面对厄运不屈不挠……

看来, 语文教师要做一位课堂教学的有心人, 提出的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教育的宗旨在于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智慧, 协助学生发展自己的智慧, 指导学生应用自己的智慧, 培养学生创造自己的智慧。在这个教学片段中, 我紧扣课堂教学的重点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关键句子感受命运对霍金的残酷, 接着在学生看似无疑的地方质疑提问, 又巧妙地将“球”回传给学生, 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 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这样就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品读感悟的能力, 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有效提问, 要能“跳一跳, 够得着”

“跳一跳, 够得着”就是指提问要难易适中。提问过易, 学生不需要经过思考便能对答如流。这样的课堂,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毫无意义, 说白了就是浪费时间;提问过难, 超出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造成了学生有畏难情绪, 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提问应以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为起点, 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缩短现有知识水平与预定目标之间的距离, 使多数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能够做出回答, 使学生的思维强度达到“最佳状态”。

在县级优质评比课中, 我曾执教四年级下册《生命桥》一课, 在学习课文的最后一小节时, 教师提问:“为什么把老羚羊跳跃时所划出的一道道弧线比做‘生命桥’呢?”此问题学生在理解上有很大的困难, 一时无法回答出来。为了突破难点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师:同学们, 故事学到这儿, 你能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中把什么比做生命桥, 为什么把这弧线比做生命桥?自己默读这句话, 联系前文, 你能找到答案吗?

(当学生仍回答不出来或理解太肤浅时我这样层层铺设进行提问)

师:同学们, 你知道在生活中桥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1:起到了连接的作用。

生2:能帮助人走到对面, 给别人带来方便……

师:假如这就是悬崖绝壁, (老师画简易图) 课文中的一道道弧线就像什么?此时老羚羊像什么?谁能用箭头来表示一下老羚羊的位置。 (指名画箭头)

生:我知道此时一道道弧线就像一座桥, 老羚羊就像一座桥墩……

师:可是文中这座桥它是靠什么支撑的?是用什么作代价换来的呢?所以才会把它叫做“生命桥”? (学生通过交流顿悟, 纷纷举起小手)

生1:这座桥是用老羚羊的死亡作代价换来的, 换来了年轻羚羊的新生, 也换来了家族的延续, 所以叫做“生命桥”。

生2:在这座桥上, 可以说每一只年轻羚羊的飞渡, 意味着老羚羊的粉身碎骨, 老羚羊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支撑着这座桥……

当学生理解“为什么把弧线比做生命桥”有难度时, 教师及时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阶梯式”的问题当做学生的拐杖, 接着又巧妙分解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在此基础上环环相扣, 步步深入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提问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36-2

一、注重“新度”,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新奇的东西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司空见惯的东西则引不起我们的注意。”教师经过精心构思,选择新颖巧妙的角度,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激发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将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乘方”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向学生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皇帝的女儿不幸落水,被一个农夫救上来,皇帝问农夫想要什么以报答他的救女之恩。农夫指着旁边的一个国际象棋棋盘,对皇帝说:您在第一个格子里放一粒大米,在第二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8粒,以此类推,每一格子里的大米粒数都是前一格的两倍。就这样把这64个格子都放好了,我就要这么多大米粒。”

讲完故事后我问学生皇帝可以满足农夫的要求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都非常感兴趣,有的说这个要求十分容易实现,也有的说可能需要很多米。当我告诉他们农夫的要求需要2814亿吨米,皇帝的国库中永远也没有这么多时,大家都觉得非常惊讶。大部分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学生的求知欲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

利用新鲜的、或超出学生想象的事例,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鼓舞学生去获得认知和技能的一种力量,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动因。提问设计的着眼点,也应当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而能引奇激趣之问,就常有这种功效。否则,提问枯燥无味,强迫学生去学,老师冷若冰霜,学生就会有如审问一般心态,又何来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受呢?

二、把握“难度”,增强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人面临问题情景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当问题解决失败或错误时,会引起苦恼,可能阻碍进一步的智力活动;当解决的问题得到肯定,就会产生喜悦和自豪感。因此数学任务的完成要尽量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对于一些过于困难的问题,我们不妨降低难度,应以“跳一跳,摘得到”为宜。

例如,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第二课时)》学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这个性质时,直接去证会让很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有相当大的难度,可设置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去解决。

(1)任意剪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如图1)。

(2)剪的纸片是否能折成图2和图3的形状?

(3)把纸片张开(如图4),连接CD,你有发现CD和AB有什么数量关系?

通过折纸操作,思维引导,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命题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有更多的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程度与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强;反之,失败次数越多,自信心越弱。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背景来设计教学,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三、设置“梯度”,讲究方法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例如,在进行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习题课)”的教学中遇到如下的题目: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在这条题目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要计算什么,很多学生都直观感觉商场不盈不亏,因此我设计如下的问题。

師:商场是否盈利主要和什么有关系?

生:售价与进价。

师:售价与进价有着怎样的关系商场才会盈利、亏损,或是不盈不亏呢?

生:售价大于进价盈利,售价小于进价亏损,售价等于进价不盈不亏。

师:这里售价和进价都知道吗?

生:两件衣服的售价都是60元,但进价不知道。

师:两件衣服的进价你能求吗?

生:……(知道了目标,学生很快就算到了答案。)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往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一步到位是很难实现的。在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问与问之间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层层深入,由易而难,由现象到本质,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基本形成解决这一题型的思路方法。

四、指点“维度”,明确方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点学生注意一些规律的使用范围,注重思维的严密性,数学中的一些定义、定理、公理等都有其应用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在应用时常常张冠李戴,究其原因主要是由缺乏对相应命题的深入研究,忽视命题的应用前提引起的,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指点学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帮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如,在进行苏科版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的应用(复习课)”的教学中有如下的题目:

有长24m的篱笆,一面利用墙(墙的长度为10m)围成一个长方形兔舍,设墙的对边为xm,面积为ym2,求花圃的最大面积。

在建立好关系式y=x(12-12x)后,学生马上想到极值应在顶点上,便解答过程为:∵y=x(12-12x),即y=-12(x-12)2+72,∴x=12时,y有最大值为72,即花圃的最大面积为72m2。

显然学生没有考虑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我便启发学生提问。

师:用10cm表示10m,你能在纸上画出最大面积的兔舍吗?

学生沉默不语,显然学生发现篱笆围成兔舍有空隙。

师:这样的兔舍可以吗?

生:不可以,在兔舍的墙边出现了空隙。

师(继续点拨):要满足兔舍没有空隙,x有着怎样的范围?

生:0至此,学生才恍然大悟,已知条件中墙长10m决定了x的范围,解题忽视了x的范围,当然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教师的“问”和学生的“做”,纠正了学生的思维偏向,这样的情景在课堂上经常可见,当学生的思维有了较大的偏差时,我们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有导向性的、针对性的问题,打破他们的思维定势,让他们体会“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有意义。

五、挖掘“深度”,探索规律

有些问题看似浅显,往往被学生忽视,教师在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探索学习的规律。在中考前复习到“圆周角”的有关知识时,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复习课中,安排了下面的习题。

如图5,在△ABC中,AB是⊙O的直径,∠A=30°,BC=5,求⊙O的直径。

看了一遍题目,学生们便在下面嚷开了:“太简单了,这不就是一道简单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题么!”见他们有轻视这个题目的情绪,本人决定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探索:本题中,若AB不是⊙O的直径,那么⊙O的直径还会是10吗?

不少学生轻率地回答:不会。

师:为什么?

生:因为AB不是直径了,圆的内接△ABC就不是直角三角形了,就不能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了。

师:想一想,在圆中你能不能构造出直角三角形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圆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因此学生尝试着先画直径,再构造直角三角形来求⊙O的直径,终于他们发现⊙O的直径还是10。

师:有哪些构造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呢?

生:可以添直径BD,连接CD,如图6。

生:也可添直徑CE,连接BE,如图7。

看时机成熟,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若设∠A=α,BC=a,试问⊙O的直径是多少?有了第二问解决的经验,学生很快得出了⊙O的直径d=asinα的结论。

师:从这三个问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得出了“任一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等于它的一条边与这条边对角的正弦的比值”的结论。

在解答这几个题的过程中,通过题与题之间的深入研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总结规律,使其如同在知识的海洋里亲自参与、探索,加快他们的知识内化。

六、抓住“广度”,扩展思路

抓住问题的广度,可以给学生更加广泛的思考空间,使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思考,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可把问题的解答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知识的讲授与掌握时也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要注意一题多解,下面就这方面内容举例说明。

在苏科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时有这样一条题目:“如果一个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此时学生对这种解法是没有疑义了,若教师不再问一句:“还有其他解法吗?”或许学生不会思考其他的解法。

师:我们还学过什么证明直角的方法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开始众说纷纭:

生:利用本学期第三章知识可以构造成四边形,从而证明它是矩形。

……

4.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生命线 篇四

对“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提问”的一点体会

内蒙古赤峰市克旗宇宙地镇中心完小 崔景瑜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又应从问题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的问题,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需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尽量使每一次提问都具有实效,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教师在提问时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原则:

一、准确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语言要科学、准确、规范、明了、具体,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不能做出准确的回答,都要让学生清楚问题提出的实质是什么,这点是课堂提问的表述所必需的。另外,提问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和激励性,使学生一经被提问,就能积极地投入到捕捉正确答案的思维活动中去,最终做出正确的回答。

课堂提问的语速要适当,问题提出后要作适当的停顿,以供学生思考。若学生感到困难,应给予适当点拨提示。在一节课的不同阶段,学生的思维紧张程度是不同的。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向活泼状况发展,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些回忆性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参与讨论问题的意识。当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泼的状态时,可多提些说明性和评价性的问题,以促进学生分析和理解教材内容,使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完整、正确的答案。如果答案不够全面、正确、深刻,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将学生引向正确的思维之路,使其对问题达到较全面的理解,再做出正确的回答。

二、针对性原则

课堂提问的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是指设置的.问题直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漫无边际地进行提问,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加大力气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各种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另外,提问要疑而不难、引人入胜。过难过深,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过易过浅,则不利于学生的智力发展。提问的难易应该控制在学生经过听取老师讲解和自己一定的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的程度。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对于主要教学内容中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应通过提问来加以区别和澄清。那种无准备的盲目的频频发问,脱离重点难点的无意义乱问,不仅不会带来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往往会干扰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注意。

教师应该深刻体会:一个好的提问应该包含广泛的基本知识,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难度深浅得当,与其他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大的引申余地。问题答案灵活而不呆板。所以,课堂上的提问看似随机应变,实际上功夫在课堂外。这就要求教师既备教材、备教法,又要备学生,按照教学规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普遍性原则

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有较大的辐射面,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少数尖子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设问,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民主融洽的气氛中解决问题。这也是既要照顾点也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后进生,从而达到共同提高,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要做到这些,首先提问时对应答人数要有量的要求。每个问题根据难易及重要程度提问1――3人,形成一种讨论的氛围;每节课要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回答,特别要考虑中低程度学生的参与面。课堂提问不能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回答。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要考虑这种答案与全班大多数学生的理解是什么关系。如果个别学生的回答需要纠正,那么就要考虑他所存在的问题是否代表着多数学生。其次,提问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思考,切忌先指名再提出问题。

5.有效提问是高效课堂的生命线 篇五

我所在的赵北口学校, 从去年就开始尝试搞“高效课堂”课改。 从最初请雄县的名师给我们培训、做示范课,到后来我们自己尝试分学习小组搞高效课堂教学。 一年多下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 高效课堂的关键就在于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 45 分钟的主人。 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因素不少, 但本人以为排在第一位的还是教师的课堂提问。 由于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在课堂上首先就要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标地带着问题看书学习, 查找自己所要问题的答案, 然后在学习小组中讨论中证明和巩固所掌握的的知识。 短短的 45 分钟里, 教师通过几个甚至十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进而解决整个文本的学习任务。

课堂提问如此重要, 可在现实的教学中却并不如意。 许多教师由于不同的原因放弃了过去的“满堂灌”,却又走上了“满堂问”的误区。有的教师一股脑儿抛出大量问题,提问涉及面太广、太笼统,提问目的不明确,把学生引入一团雾水之中,学生不知从何回答。例如, 我曾去某中学听课。

一位老师讲《掌声》一文,这位老师一口气提了多个问题:

(1)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

(2)英子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内向、自卑、自尊、压抑、善良)

(3)英子给你留下了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4)为什么早早来、晚晚走?

(5)现在是个一个怎样的人?课堂上老师讲得激情飞扬, 讨论时学生们也看似积极投入。可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些问题既零碎繁琐,有缺乏层次逻辑关系。这样的问题俨如一潭死水,时间一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严重的受到挫伤。 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现对语文课堂的提问谈一点看法:

一、教师的提问要明确,问题之间要有逻辑关系和递进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归宿,对教学过程起着统领作用。 所以,教材的`吃透与把握是第一位的,一股脑地、不分主次地向学生抛出问题,是教师没有吃透教材的表现;问题太多,不加整合,就很容易造成教学行散无神,学生不能潜下心来读文本,亦就只能疲于应对,“高效课堂”也就成了空话。 大诗人虞世南有诗云“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其引申开来,就是在说,高屋建瓴的把握教材,才是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关键。 还拿前文中《掌声》为例,我们认真的研读本文,就会发现:

(1)这掌声不是给明星 、伟人的 ,它是给残疾的英子的。

(2)掌声宛如一缕春风,拂去了英子的内心的阴霾。正是这掌声,结束了一位残疾儿童自卑的学习生活,让她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3)掌声可以传递爱的语言,掌声更可以融化感情的坚冰。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给他人鼓掌,不要吝啬赞美。根据这样的研读、品味,在和部分学生的沟通的基础上,我拟定了以下三个问题:

(1)掌声是送给谁的? 有什么不同寻常?(整体感知)

(2)掌声前后小英子有什么变化? (细读对比体味)

(3)掌声带给我们的启迪有哪些? (感悟教育价值,寻找人生启迪)

二、教师的提问要巧妙,力求让学生因提问在课堂上充满激情

课堂上,一个巧妙地提问,可以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们情趣, 进而引起学生的深思。从而产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 我们到雄县坂东中学去听课,一位老师是这样讲授《春》的。 她在配乐范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深情的语调地提问:“我们一讲到春啊? 眼前就似乎呈现出阳光明媚、草长莺飞、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似乎就会感受到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贺知章笔下的春天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适中的春天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眼里的春天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大诗人, 选取的是春天里的一两个景物来下笔。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却很多,下面就让我们用情的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刻画春天的? ”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了激情,更充满了智慧,且意境深邃,使学生一下子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进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亦真正启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师的提问要难度要适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

6.课堂提问的有效doc 篇六

----听“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心得体会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的,是传授知识的媒介。今天听完马龙老师的“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报告,感触颇深。一个好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

然而,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却存在很多不足,如提问方式单

一、内容简单、时机不当、缺乏开放性、只针对少数学生、缺少反馈评价等。这些不足会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一、精心设计提问内容

设计恰当的空间是有效提问的基础。有一位学者曾说过:我们提倡“大问题”(要有一定的空间),是从发展学生的思考出发的,我们又要善于设计恰当的问题空间(要有一定的指向)是从小学生的学习认知水平和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0分钟的限制出发的。这就是说“大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针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中,问题“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四个比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个大问题要运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解决。另一方面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问题直指“两个内项”、“两个外项”的规律,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直奔“主题”,产生思维碰撞,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从而确保有效教学时间的利用率。

二、准确把握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课堂提问时机产生于下列情况:一是学生学习中有所知、有所感,意欲表达交流时;二是学生学习有所疑、有所惑、意欲发问质疑时;三是学生学习需要激发、调动的时候;四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教师应注意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遵循提问的时机,并在提问后,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作出反应,引导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富有思维含量是有效提问的保障。

课堂提问,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行为,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愿望,课堂提问,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也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提问应该体现出启发性和挑战性,能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那种“听明白了吗?”、“是不是?”、“同意吗?”等简单并机械的问题,表面上看师生互动、活跃流畅、热热闹闹,实际上思维含量低,多数学生并未深入思考,只是随声附和,难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认知的参与。因此我们培养学生不盲从,善于检查评价,善于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良好品质,使课堂生成自然、深刻、精彩、有效。

7.注重有效提问,实现高效课堂 篇七

一、有效提问要为“答”把脉开方

有效的“问”可以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问”与“答”, 教师能在第一时间获得学生的学习信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而在多次听课中我发现, 不少教师问题设置的非常好, 不论是重点、难点, 还是问题的梯度都设置的相当好, 但大多数学生并未真正参与其中, 致使课堂教学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虽然有少数学生参与了回答, 但显得很不情愿, 很不自然. 针对这种现象, 我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 发现不少学生怕被提问的原因是害怕不会或答错丢人, 更怕被教师说“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 还有一些学生没有回答问题的习惯, 没有回答的心理准备, 原因是: 以前上课都不提问, 一到教师听课时就问了, 不习惯, 不愿回答, 等等. 从调查结果看, 学生出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回答”的习惯. 因此, 问不仅要坚持, 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学生对问的畏惧心理,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才有可能实现课堂高效.

二、有效提问要注重氛围及设计

针对学生的问答心理, 提问时, 教师要想办法营造轻松问答氛围, 并巧妙设计. 我在教学中想了不少点子, 如, 兴趣法、奖励法、小组合作法和鼓励法等. 对于兴趣法, 我在教学中总是引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轻松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 在学习分子的性质时, 我这样提问: “你知道什么情况下50 +50不等于100吗?”学生一听很来劲, 怎样才能做到50 +50不等于100呢? “请将你实验桌上的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水混合, 认真观察混合后的体积并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学生很容易得出分子的有关性质. 对教学中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往往可采用奖励法, 化学课有时在上午第四节, 有不少学生到此时会因疲劳、饥饿而不能集中精力听课, 而我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回答, 而且提前声明哪位学生回答的好中午请他吃饭. 学生都很高兴, 冲着这顿饭认真思考.

三、有效提问要化难为易

在教学中让学生轻松理解难点是很不容易的, 教师在处理难点时, 要想办法化难为易.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教师要根据教学及学生的情况设置合理的问题, 且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 以便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层进性. 教师要十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基础上逐步提高问题的难度, 设问的难度应与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 难度过高过低都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学习“原子的构成”一节时, 原子的结构较难理解, 甚至有的学生对原子是否真实存在还存在疑虑.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 1) α粒子的特征有哪些?

( 2) 结合图一分析: 1高速运动的α粒子经过原子内部时, 大部分α粒子的运动轨迹没有发生偏转, 说明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2少数运动轨迹发生偏转的α粒子经过原子内部的什么位置? 根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原理, 说明原子中存在什么? 3图示中极少数的α粒子为什么会被反弹?

直观的图示, 简单而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 学生很容易认识并归纳出原子的结构, 从而轻松的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四、有效提问要注重层层推进

教师要想办法通过提问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知识. 可为学生多设置几个比较提问, 做到层层推进, 突破重点, 使学生更深刻、完整的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例如, 复习元素的概念时, 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元素这一概念, 我设计如下两个问题:

( 1) 钠离子与钠原子为什么同属于钠元素?

( 2) 一个甲烷分子的质子数是多少?

( 3)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微粒都属于同种元素吗?学生的回答简练且准确, 重点已突破.

五、有效提问要“问”出知识联系

在课堂教学中以化难为易、层层推进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这还不足以说明课堂教学是高效的. 我认为, 还必须使学生对本节课堂教学中设计的前后知识点联系的关节点、教材体系线索及学科基本思想掌握得很清楚, 才能完成该节课的教学, 才能达到高效的课堂教学. 因此, 教师的提问还应考虑到怎样帮助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只有做到了这一点, 学生才能很好的把握学科的基本思想, 开阔思路, 真正达到开启心智, 提升能力的目的. 例如, 在复习溶液的性质时, 我设置问题:寒冷的冬天为什么要在机动车的水箱内加入适量的乙二醇?能否用食盐代替乙二醇? 为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把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提高了融会贯通的能力及运用基本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有效提问要注重课堂延伸

只要学生动起来, 就会思考就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 当然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出问题, 关键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也体现出了高效课堂的特征: 主动性、生动性和生成性. 因此, 问题解决除了在课堂中讨论生活问题, 探索问题解决方案, 还可以走出课堂, 延伸到课堂之外. 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大课堂, 去发现问题, 尝试去解决问题. 例如, 学完酸的性质后, 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食醋为什么不能存放在铁质容器? 食醋也能与铁反应产生氢气吗? 这些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通过课下实验很容易找到答案.

8.有效提问力促课堂高效 篇八

一、高屋建瓴、整体把握

从文本的思路结构、教学重点出发,“牵一发而动全身”,高屋建瓴地提问,促进学生注意,便于学生把握,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执教《季氏将伐颛臾》一文时,我问:根据文中孔子与学生冉有、季路的三次对话,请分析针对“季氏将伐颛臾”这一事件,孔子与冉有、季路有着态度?各自的理由是什么?最终又是谁说服了谁?引导学生就对话者的用词用语、句式、语气等角度具体分析,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

其次,要从学生学习难点发问,体现出教师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例如《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这段文字写的重点人物是项羽,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来写项梁?这种写法妥当吗?两人物之间有无联系?明确司马迁描写人物的手法,将项梁与项羽联系起来,可从其他方面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接着补充《高祖本纪》:“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比较两人性格异同,你如何看待项羽的“悲剧命运”、“英雄悲剧”?这实际上就是由项羽的个案切入,对造成“英雄悲剧”的历史现象的原因进行探究,从而学会剖析历史文化现象,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抓住重点、难点提问,比较干脆利落、切中肯綮。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单靠整体性把握的提问还不够,在具体的文本解读时,还需要设计一组有计划、有关联的系统化的提问。此时,问题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执教《对联的常识及拟写》时,我先投影出示了几副对联: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爆竹声声脆,祖国日日新。我问道:这几副对联从形式到内容有怎样的特点与要求?学生经过这样的点拨很快地说出:字数相等,词性相同。我说:很好,还有呢?提醒道:“东海”对“南山”,“青山”对“白铁”。生答:结构上相似(形式);那内容上呢?内容分别和祝寿、岳飞秦桧的忠奸、过新年有关。学生的归纳已经很好了!我接着问道:上下联之间的关系怎样概括?学生答道:内容要相关,表达一个共同的主题与内容。很好,我又要求学生细读几遍,揣摩几副对联在节奏、声律方面有何共同点?学生们经过讨论逐步归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也就是:仄起平收。下面,拟写起对联起来,学生都会有意地按照这个要求判断、提炼、斟酌了。

这样的一系列问题的引领,从形式到内容,由具体到一般,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越探究越明晰,学生的感受也就会越来越深刻。自然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迂回曲直、富于启发

课堂的提问如果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直问”换成“曲问”的方式提出,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执教《伶官传序》时,为了引导学生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本文是为《伶官传》作序的,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庄宗,而很少写到伶人呢?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很快抓住了“序”与“传”的文体特点论述:传,叙事;伶官的事迹,传内已作详叙。没有必要再重复;序,叙理。写庄宗宠幸伶人会亡国。作者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说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为鉴,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评上。并且,文章末尾提及“数十伶人困之”的史实,伶人作乱和后唐盛衰便直接联系起来,从而与文题相扣。接着,我因势利导,要求学生紧扣“岂独伶人也哉?”这句话展开讨论。宠幸伶人会身死国灭,那么宠幸其他人呢?比如女子、奸臣?只有庄宗才有这样的结局?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商纣王宠幸妲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作者将庄宗这个个案上升到一般情形,具有普遍意义。得出了历史的教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曲问,富有启发性,易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点燃学生思考的导火索。

9.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方略 篇九

摘要:课堂上,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但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虽然积极提问,但很多学生不积极回答问题,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初中英语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有效提问的方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 有效提问 方略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提问,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激发学生的潜力。进行课堂提问,不仅对学生有好处,也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能够在提问中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

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感兴趣的事情,学生都会积极完成。因此,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学生的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师应充分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兴趣,然后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一系列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问题,并巧妙地将学习内容融入问题中,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从教学内容出发

英语是一门灵活的语言,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英语的灵活性特点,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并且包含英语知识的问题,让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更好地沟通与交流,营造出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二、提出不同类型的英语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记忆提问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学生从前学过的英语知识的小问题,能很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

2.根据学生的学习进程提问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提出切合实际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以及句型等知识点。

三、初中英语课堂提问中的注意事项

凡事都有主次之分,初中英语教学也有主次之分。《矛盾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抓住事物发展的主要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矛盾。”这充分说明了初中英语教师只有抓住了教学工作的重点,才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1.注意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营造和谐、生动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根据全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2.尊重学生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很强的自尊意识,如果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否定学生的回答,或者指责学生的错误,就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极大地打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厌恶心理。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尊重学生。

四、结语

在英语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也能在很大限度上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与教师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膀上的重任,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提出有效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0.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十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作者/ 姚 芳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

一、细读文本内涵,奠定有效提问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但为什么偏偏选那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我们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怎样的语言训练?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读教材、细读文本来解决。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第2节作者用翔实的数字突出了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我精心设计,分3个层次,抓住语言的关键处进行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初读文本,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秦陵兵马俑规模宏大;“这段话有什么特点,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秦陵兵马俑的宏大”,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作者列数字的作用,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字进行分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是从俑坑的面积广和兵马俑的数量多两个方面来展现其规模宏大的,也了解到作者把俑坑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五十多个篮球场),更形象地写出了俑坑的面积广;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达”“足”“多”“近”的作用,进一步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到和准确。

二、学会倾听分享,创设积极氛围

智慧的课堂必须基于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之上,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课堂师生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中,倾听和分享应该成为其主旋律。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去说,为学,£搭好说的“台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说。本节课上,在学习见面这部分时,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共铺设了4层“台阶”:(l)找出描写洪教头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2)找出描写林冲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3)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林冲人物形象;(4)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明确了交流的内容,说也就不难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提问形成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与提问技巧息息相关。在课堂里,老师要善于将问题转变为陈述性的语言,将提问转化为创设情境性的语言,这样学生就不是在单纯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去学习。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我从“镇定”人手,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思考文中的伯诺德一家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适时地补充关于二战的资料,让学生对当时严峻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再引导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的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伯诺德一家的“镇定”作好铺垫。然后,我紧紧抓住了“蜡烛”这条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伯诺德家的`每个成员是如何具体地应对紧急状况的,借助这样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仔细读文本。

四、把握提问时机,有效提问深入文本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捕捉时机,实时追问。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承上启下,激发智慧火花。适当的追问要善于处理学生回答“卡壳”。学生答问“卡壳”时,可能是由于问题过大、过难或思维定式等原因。有时即便问题难易适度,学生的思路仍会出现“卡壳”。教师此时应顺着所提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点,接通学生的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提法进行疏通和引导。

2.深度探问,不断升华。所谓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通过层层探问,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不断升华学生的理解。探问追求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

3.适时转问,丰富对话。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而采用的。课堂上我们老师一般会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课堂发展性的提问要求教师能合理巧妙地运用三问,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推进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巧妙的“留白”“候答”。这时学生的回答内容将会有显著的改善,不仅是“对或错,是或不是”等简单的回答,同时,回答的正确率会提高,回答的复杂性和认知水平也会提高。 五、善于运用评价,积极促进生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通过评价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领提升,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1.激励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得到自我发展。如教学《埃及金字塔》时,在学生介绍得精彩的时候,我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听了你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那宏伟精巧的金字塔。”“真是个优秀的小导游,我想你的介绍一定能吸引每一个游客。”

2.提炼式。受年龄的制约,有时学生的回答要么是比较零散的,要么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梳理,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在学习了全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读了课文,课题是“烟台的海”,为什么却还要写人呢?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概括提升――“人离不开海,海孕育了人,海给人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浪漫,带来了快乐。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正是这样的海孕育了这样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赋予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气息。人与海,海与人,紧紧相依。”

3.修正式。当学生回答的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如:“如果你能把×××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更精彩了。”“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讲清楚,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富有智慧的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积极的提问去演绎精彩的课堂,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11.高效课堂从有效课堂提问开始 篇十一

关键词:重要手段;高效课堂;提问策略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诊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反馈教学效果。所以,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保证课堂高效性以及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

一、把握教材,精心设计问题

在备课时,老师一定要充分把握课文的重难点,据此设计问题,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达不到提问应有的效果。如,我在教授《包身工》时,因为篇幅过长,感觉思路混乱。最后,我以下面三个问题作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线索:

1.包身工的群体生活是怎样的?

2.本文还选取了那些有代表性的个体,围绕她们讲了什么事件?

3.为什么这群女孩的生活如此悲惨,根源是什么?

通过这三个问题,提纲挈领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二、掌握学情,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设计问题应该紧紧围绕学生,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知识结构,还要注意所提问的问题,应相互关联、由易到难,这样才能引导学生融入情境,积极思考。比如,在《囚绿记》这篇课文中,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2.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3.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4.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处理好因人施问,注意针对性

教师提问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础水平,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也能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四、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运用好提问技巧,以便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

12.设计有效提问,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篇十二

关键词:活跃思维,激发兴趣,面向全体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收集能力, 思维能力, 使学生的化学素养得到提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合理巧妙地提问,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课堂中设计出一些别开生面的话题. 在一节课中, 提问什么, 怎样提问, 什么时机提问, 都要精心安排, 将课堂教学设计成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 把教学的理念、教师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习认知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化学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通过问题激发兴趣, 活跃学生思维

兴趣激发灵感, 兴趣是发现的先导. 化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 教师要善于提一些新颖的、富有吸引力的、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而又暂时无法解答的问题, 使学生一开始就对新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创设诱人的学习情境. 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学生这些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的特点, 以引起他们的兴趣. 如在教学《铁和铁合金》一课时, 我是这样提问的: “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削皮后的苹果颜色会变深, 哪位同学知道其中的奥秘?”这一提问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引起认知矛盾, 学生议论纷纷. 接着我又提问: “有哪些方法防止新榨的苹果汁颜色变深?”这样就可以使学生不拘泥于狭小的知识点, 从而使其想得更多, 思考得更多, 学习的兴趣也更足, 从而会让学生爆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发挥其思维的积极性, 同时也唤起了学生深入学习的好奇心.

二、通过实验提问, 激发学生求知欲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 化学实验又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新奇有趣的实验场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趣味盎然地学习, 因此教师应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之外, 再设计一些效果明显的、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

例如, 在“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教学中, 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 钠为什么浮在水面上? 2. 为什么熔成小球并向四周游动? 3. 为什么有嘶嘶的声音? 4. 水溶液滴加酚酞为什么会变红? 当学生全面了解金属钠与水反应的有关知识后, 可以先做“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 让学生分析思考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然后让学生先推测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大都认为金属钠能将铜置换出来, 之后补做了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 而实验事实证明, 金属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无金属铜置换出来, 这“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到无比惊讶, 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出答案, 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提出的问题, 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三、问题设计难易适中, 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调动每个学生思想的积极性, 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 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如在教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如下问题: 1. 在实验中你观察到哪些现象? 2. 水为什么会倒吸? 通过实验得到什么结论? 3. 你认为对红磷的用量应该有什么要求? 对实验装置有什么要求? 4. 实验中是否可以用木炭、铁丝来代替红磷? 为什么? 5. 某同学在实验中测得氧气的体积小于空气体积的1 /5, 你能分析可能的原因吗? 6. 从实验中你还能推知氮气的有关性质吗? 这节课在一个个相链接的提问中过去了, 学生很兴奋. 下课了, 学生围着那几个课上表现好的学生在说着什么, 在夸奖, 在鼓励, 看到他们的表现, 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同时也有深刻的反思: 原来平时几乎没说过话的学生也很活泼, 也很聪明, 可能我以前的提问没有照顾到他们, 没发现他们的智慧, 这个发现让我知道了课堂上的提问有很多技巧, 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使学生都积极参与, 热爱学习.

另外, 课堂提问必须注意用语的科学. 课堂提问可以尽量活泼、生动、幽默些, 但用语一定要简单、清楚、明确, 使用学生能理解的能真正表达应该表达的意思的语言; 不能一味迎合学生某些低层次的情趣而丧失科学性. 如果学生听得哈哈大笑, 而学习效果却令人失望, 就会陷入课堂教学的误区, 提问更不能有知识性错误, 要符合逻辑.

13.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篇十三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请举例说明。要求:

1、根据相关课程理论进行阐述;

2、课堂实例具体明晰;

3、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抄袭。答: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向学生提出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是以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为基础的,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常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巩固、运用情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验,通过推理来获得新知。良好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能为他们发现、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登上知识的殿堂。实践证明,课堂上要提出有效问题,提高课堂效益,可采用以下几点策略:

1.课堂提问应充满“激趣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有了热情,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手段。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些激发兴趣的问题。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若能对学习马上产生兴趣,那么他的学习热情将会空前高涨。

2.课堂提问应有效指向教学目标

教师上课,每节课都会有具体目标,具体任务。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规定的提问,脱离了学生认识疑点的提问,发挥不了提问对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设计课堂提问,必须根据实际需要,围绕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认识结构出发,选择合适的问题类型,使问题与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相符合,并使提问具有明确的目标,同时能引发学生思考。少问或不问与目标无关的问题,而对具有统领作用,突出重点的问题,要问实问透。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和学生,做到胸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在掌握全局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在教学Module3 Unit2.Healthy Eating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利用在Warming—up中已讨论的三种食物的作用,进行小组讨论:What do you think should go into a good meal?通过讨论,使大家意识到好的饮食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并由此引向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任务:Look at the title of the reading passage and the pictures and predict:What is the passage about?通过这两个问题,将学生本身的认知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课文学完之后,围绕课文,再让学生进行以下比较:

What ale the weakness and strength of the diet in Wang-ping’s restaurant?

What are the weakness and strength of the diet in Yong Hui’s restaurant?

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知识体验,在基本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就比较容易地作出了对比,但是仅仅了解并不够,学生应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可提出了如下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Wang Peng will provide •to win his customers back?

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 will end?

通过这种咨询性提问,更进一步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3.课堂提问难度要适当

问题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适当就是问题要切合实际。好的问题就像枝头的果实,既非唾手可得,又不是高不可攀,有时只需要踮踮脚。课堂提问最忌过难或过易。问题过于简单,意义则不大,要求过低,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但如果问题过于深奥,学生无法思考,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者都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应要求提问的内容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激发学生的热情,启发学生想问题,并善于改变设问的角度,提高课堂提问的价值。如在学习Module3 Unit 4: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这一课时,因为本课是一篇科技性的文章,内容较难,生词量也较大。为了使学生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针对学生实际,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的问题,对课文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1.In our solar system,there are eight planets circle around the sun.What are they? 2.Do you know any idea about how life began on earth? 3.How did the universe begin according to a widely accepted theory? 4.How did the earth form? 5.What was funda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on the earth? 6.List the living things that appeared on the earth 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development of life.

7.What problem is caused by human beings? 8.As students.what should w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这些问题设计从调动学生已有认知开始,到表层理解课文,最后提升到认识,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在解决不同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4.课堂提问应兼顾各种层次的学生

课堂提问应该坚持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往往有些教师为了课堂省力,只提问一些尖子生,好学生,从表面看起来,难题一个一个被攻破,课堂一片花团锦簇,热闹非凡。其实,参与课堂的只是极少数好学生,而大多数的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在飘飘然、昏昏然、迷迷糊糊中过日子。这种现象尤其是在一些薄弱校比较常见。时间长了,差生就会认为举手也有专利,以后即使碰到会的问题,他们也无动于衷,仿佛局外人。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被发现,更无从得到解决,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对后进生来说,则严重挫伤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使课堂提问产生积极的、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醉心于一枝独秀而忽视满园花开。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设计一些难度适宜的问题,给后进生提供回答的机会,使他们也获得成就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此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5.课堂提问旨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孔子早就有“不悱不启,不愤不发”之说,西方的苏格拉底对话教学其实也是问题教学法,关键之处智慧的一问,确实能使人豁然开朗,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国教育教学实际,我们的问题教学策略真正应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有目的地提出系列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实践体验、解决问题,以便深层理解并掌握和运用基本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实现从能力到人格的整体发展,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学习者。

上一篇:文化产业的特点及作用下一篇:人生老鼠